水坝生态保护建设管理

2024-10-08

水坝生态保护建设管理(共3篇)

水坝生态保护建设管理 篇1

1 水坝建设的生态影响

在河流筑坝蓄水后, 河流将产生一系列复杂的连锁反应, 改变河流的物理、生物、化学等因素。水坝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非生物要素和生物要素两个方面, 同时根据影响程度可以划分为三个等级。筑坝最先引起流域中非生物要素的变化 (流域水文、水质、泥沙等) ;进而产生对流域生态系统中初级生物要素 (初级生物、浮游生物等) 和流域地形地貌的变化 (河道变形、三角洲萎缩等) ;第一、二级共同综合作用引起了第三级较高级 (无脊椎动物、鱼等) 和高级 (哺乳动物、鸟类等) 生物要素的变化。这种相互作用的复杂性从第一级到第三级是逐步增加的 (图1) 。

这些影响有些是正面的, 有些是负面的;有些是不可逆的、无法弥补的;有些是潜在的;有些是可以用经济价值来进行评价的, 有些则是不能用经济价值来进行评价。同时, 这些影响之间也存在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关系, 共同对水坝工程所在区域的自然生态与人类社会的变迁与发展产生着作用。

因此, 客观看待这些影响, 分析影响涉及的相关群体以及彼此之间的内在关联, 科学理解水坝建设影响各方的利益分歧和共享关系, 设计出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 对于已建工程的管理与高效运营, 对于未建水库工程的论证与规划, 对于工程影响区生态环境的人为保护调节乃至区域整体社会、经济、自然环境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2 水坝建设生态补偿机制的内涵

根据水坝建设的生态效应, 可见水坝建设带来社会经济效益的同时, 也带来了许多负面生态效应, 包括对河流生态系统及其服务的影响, 同时包括由此带来的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这些负面生态效应是利用水坝建设进行水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伴生物, 是无法避免的发展代价。因此, 从环境层面考虑水坝建设的生态影响, 就意味着对所影响区域实施了环境剥夺, 形成直接影响其社会成员生产、生活的发展约束。在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里, 发展表现为每一项公民权利都要受到保障。不应该、也不允许发生以环境剥夺的方式对某些人或某些区域造成损害。因此, 在建设水坝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同时, 应当承认生态资源由于水坝建设受到的影响也会导致相关人们和区域的发展权利受到影响, 应该对为水坝建设而在生态环境方面做出牺牲的人群和区域给予生态补偿, 应该对受影响的水生生物和植物进行充分的保护、补偿, 对移民进行扶持, 支持他们可持续发展, 关注移民长期生活状态的改善, 使其应有的生态环境利益得到保障, 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公平原则与发展原则的有机统一。

在吸收借鉴国内外关于生态补偿理论研究的基础上, 我们认为从理论上讲, 水坝建设生态补偿机制就是指通过对损害 (或保护) 资源环境的行为进行收费 (或补偿) , 提高该行为的成本 (或收益) , 从而激励损害 (或保护) 行为的主体减少 (或增加) 因其行为带来的外部不经济性 (或外部经济性) , 达到保护资源的目的[1];具体说就是在明确水坝建设生态效应和利益相关者群体分析的基础上, 运用“资源价值论”的观念重新评价生态环境资源的现实价值, 明晰产权, 运用政府调控与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将生态价值市场化, 对水坝建设中开发、利用以及破坏生态环境资源的人们收取其部门收益, 作为支付承受负面影响人群相应的经济补偿, 用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以便为水电事业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基础和生存环境。

水坝建设的生态补偿机制与模式的设计和建立, 不只是为了恢复、保护和管理生态景观, 提供环境服务, 而是应该与水坝影响区的发展联系在一起, 提高影响区的经济实力, 把环境目标、影响区发展以及社会公平目标结合起来。根据各地的实际需求, 通过多样化的生产实践, 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补偿是社会矛盾、利益差别、认识分歧的整合器, 它可以改变成本收益的动态关系, 实现社会公平、公正。所以, 生态补偿是一项复杂、全新的工作, 其政策的设计、制订、实施及监督、评价等工作都相当艰巨, 其本质是通过赋予资源以价格, 通过交换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调整生态保护背后有关利益方的经济利益, 进而服务于人类的发展, 促进因水坝建设引起的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和生态环境三者发展的不均衡重新趋于协调与均衡。

3 水坝建设的生态补偿机制

3.1 水坝建设的利益相关者分析矩阵

水坝建设生态补偿机制的利益相关者, 是主动参与水坝建设、管理活动和被动地受到活动影响的各关系人 (自然人和法人) , 它包括两类:公共主体和市场主体。水坝建设生态补偿机制的公共主体是政府以及各类相应的机构和组织。由于生态经济的公共性, 决定了政府作为公共主体参与生态补偿的必然性和重要性。另一类公共主体是各类相应的组织机构, 包括由于执行政府职能或公共目标而产生的非盈利性组织 (如环保委、环注委等) , 以及在自发基础上产生的盈利或非盈利组织机构 (如一些环保NGO、NPO等) 。市场主体是生态补偿的微观实施主体, 主要是指直接与生态资源发生关系的各关系人, 主要包括水坝建设单位、管理单位, 水坝建设受影响单位与个人。从与生态资源的关系角度看, 可以分为生态资源的保护者、破坏者和受益者三类;从生态补偿的利益关系角度看, 可以分为生态受益者 (补偿费用的支付者) 、受损者 (补偿费用的获得者) 及公共主体的利益分享者。表1 根据不同行为性质的状态, 对利益相关主体的行为进行了分析。

3.2 补偿模式设计

3.2.1 生态补偿主体

3.2.1.1 地方政府生态补偿主体

由于流域生态功能具有公益性, 这就要求有一个具备代表整个流域公共利益资格的补偿主体在水坝建设的生态补偿中发挥作用。由于众多的单位或个人从水坝建设中受益, 要协调并完成生态补偿费用的收缴并非易事, 从目前情况来看, 只有政府有资格接受生态补偿金并保证将其用于流域生态补偿。流域水坝建设的获益者向政府缴纳生态补偿费用, 委托其所在地区的政府支付水坝建设生态补偿金。接受生态补偿地区的政府, 负责将补偿金以财政拨款和补贴的形式分配给为水坝建设做出生态贡献 (或牺牲) 的单位或个人。

所以, 尽管水坝建设中生态环境的受损者和受益者最终都是单个的经济主体、部门和个人, 但是, 地方政府作为一定区域公众利益的代表, 对辖区内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发展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所以地方政府理应成为补偿主体。这里所说的地方政府包括省级政府和省级以下政府。省级政府既可能在涉及众多省市的跨区域水坝建设生态补偿关系中成为补偿主体, 也可能在跨省市行政地域水坝建设相邻性区域生态补偿关系中成为补偿主体。省级以下政府, 同处一个省市区内部, 它们可能因小流域水坝建设而产生生态补偿关系, 也可能因解决小范围相邻区域的水坝建设问题而产生生态补偿关系。

3.2.1.2 社会生态补偿主体

社会补偿包括各种形式的捐助、水坝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者对生态损失及恢复的补偿、水资源输入地区对输出地区的补偿以及水坝下游地区对上游地区的补偿。因此, 社会生态补偿主体包括:社会捐赠者、水资源开发利用受益者。

社会捐赠者。随着人们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加强, 社会有识之士和社会组织机构关注生态环境的热情逐渐高涨, 他们为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纷纷慷慨捐赠。其中, 不乏有为恢复流域水坝建设的生态影响而捐献的组织机构和个人, 他们各种形式的捐赠已经成为资助水坝上游和库区生态环境恢复和建设的重要资金来源。这些有识之士和社会组织机构也就成为水坝建设生态补偿主体的重要一员。

水坝水资源开发利用受益者。水坝建设以水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 是围绕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人类生存需要而进行的一系列利用和控制水的经济活动, 是合理利用水资源、除水害、兴水利的一项重要措施, 在促进水利水电事业发展的同时兼顾防洪、灌溉、航运等综合效益, 其直接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提供直接的水资源、电力、防洪减灾、航运旅游等方面的产品和服务。水坝建设通过水电工程向电网或用户提供电力和电量, 为工业生产和社会公众提供必需的产品而创造价值;通过向城乡提供清洁水源, 有效地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保障人们生活质量;利用库水进行灌溉, 有效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生活条件, 保障粮食安全;通过成本低廉的水运优势, 增加运输量、增加运输收入、降低运输成本, 从而满足交通的需求, 促进地区经济增长;防洪功能减少了洪水发生的机会、洪灾程度、国民经济的损失和保障下游地区的安全, 有着重要的经济效果;水坝建设的旅游效益表现在坝区将湖光山色、森林瀑布、人文景观融为一体, 水、山、林、岛成为和谐一致的自然风光, 绝佳的旅游资源必然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等等。综上, 水坝建设带来的外部经济性会使得部分地区和部分人受益, 受益地区和受益群体应当根据受益的效益情况对水坝建设所带来的生态损失给予生态补偿, 对因保护生态环境而付出的发展机会成本给予相应补偿, 承担起水坝建设生态补偿的相应义务, 成为水坝建设的生态补偿主体。

3.2.1.3 自我生态补偿主体

自我补偿是水坝上游及库区地方政府, 对直接受到生态损失及生态生物资源利用受到限制的组织和个人进行的补偿。其实质是指水坝上游及库区的地方政府充分利用本地区的资源优势, 结合水坝生态补偿的契机搞好生态重建, 充分利用水坝建设带来的生态改善的正面影响, 走多元经营的道路, 挖掘自身潜力, 增强自身经济造血功能, 提高经济及生态自我补偿的能力。

从长远来看, 上游及库区自身将是生态恢复和生态建设的最大受益者, 但一般说来, 由于上游及库区资源利用受到一定限制, 工农业发展受到一定影响, 经济发展较为落后, 大部分地区比较贫困, 自身进行生态补偿的能力十分薄弱。因此, 在流域水坝建设投入使用初期, 建议生态补偿以国家和社会补偿为主、水坝上游及库区自身补偿为辅, 水坝上游及库区的生态有了一定的修复能力后, 建议以水坝上游及库区自身补偿为主, 国家和社会补偿为辅。

3.2.2 生态补偿方式

3.2.2.1 政策补偿

政策补偿是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权力和机会进行制度性资源补偿。利用制度资源和政策资源进行生态补偿是十分重要的, 尤其是在生态建设资金十分贫乏, 受补偿区经济十分薄弱落后的情形中, 政策补偿的重要性和意义就更为重要, 实际上“给政策, 就是一种补偿”。在政策补偿的情况下, 受补偿者在授权的权限内, 利用制订生态补偿政策的优先权和优惠待遇, 制订一系列创新性的生态补偿政策, 促进生态恢复和生态建设并筹集生态建设和生态补偿资金。

3.2.2.2 资金补偿

资金补偿是指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向受补偿区提供资金支持, 帮助受补偿区克服资金短缺的制约, 以便尽快弥补生态损失所带来的经济及资源损失, 从而恢复生态补偿区生态建设能力, 恢复和改善生态系统的功能, 减少生态破坏所带来的损失。由于受补偿区的实际生态状况不同和地区差异性, 资金补偿成为生态补偿中最常见的补偿方式, 从而也成为最迫切最急需的补偿方式。资金补偿常见的方式有:补偿金、赠款、减免税收、退税、信用担保的贷款、补贴、财政转移支付、贴息、加速折旧等。

3.2.2.3 实物补偿

实物补偿是指补偿者运用物质、劳力和土地等进行补偿, 解决受补偿区和受补偿者部分的生产要素和生活要素, 改善受补偿者的生活状况, 增强进行生态恢复和建设的能力。在生态补偿中, 实物补偿有利于提高物质使用效率, 物尽其用。如退耕还林 (草) 的补偿方式, 运用大量剩余的粮食进行补偿, 就是物质补偿。

3.2.2.4 智力补偿

智力补偿就是指由补偿者开展智力服务, 向受补偿者提供无偿技术咨询和指导, 培养受补偿地区或群体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输送各类专业人才, 提高受补偿者生产技能、技术含量和管理组织水平。在生态补偿中, 智力补偿避免了闲置智力, 可达到人尽其才的目的。

上述四大类补偿, 由于每类补偿类型又有众多补偿种类和方式, 因此可以组合和派生出无数新的补偿模式。同时, 这些补偿类型与模式又不是固定不变的, 各地区在运用时应因地、因时制宜, 灵活掌握。

3.2.3 生态补偿标准

生态补偿机制的标准包括“充分补偿”和“必要补偿”两种。从经济学角度来讲, 水坝建设生态补偿中的充分补偿, 是指补偿价值至少不得低于因水坝建设所致生态环境变化造成的全部经济损失, 以及为防止生态环境恶化而采取必要措施的必须费用。从实际情况来看, 水土保持补偿 (包括其他补偿) 都适宜采取“必要补偿”的标准, 具体的补偿数额要根据支付能力、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 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生态成本估算。对获得同等数量和质量的生态服务 (或生态产品) 的成本进行估算, 作为对其成本进行补偿的依据。包括水坝上游及库区为了水坝建设而付出的生态资源代价, 因恢复生态而付出的成本, 以及下游地区恢复生态, 或替代获得生态服务、生态资源的成本[2]。

生态服务价值减少量。流域水坝建设所引起的生态损失, 将会使流域生态服务价值量有所减少, 给予一定的生态补偿, 用于弥补流域生态损失和恢复生态环境。生态服务价值减少量应当成为水坝建设生态补偿的最大值。

相关者支付意愿。支付意愿是水坝建设的受益者愿意为水坝建设生态补偿可能支付的经济补偿的数值, 它与受益者的受益性质、受益密切程度、对生态补偿的认识水平、对生态补偿的效果和将来继续受益的预期程度以及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收入水平密切相关。最大支付意愿处于机会成本与水坝建设受益的利益增加量之间。

支付能力。地方财政能力和水坝建设受益者的支付能力是水坝建设经济补偿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重要方面。如果支付标准超过受益者的支付能力, 会影响受益地区和受益者自身的经济发展, 同时可能隐藏着用其他手段逃避生态补偿的危险, 不利于生态补偿的顺利进行和健康发展。

4 保障措施

水坝建设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是一项需要全社会高度重视和广泛参与的项目, 是水坝建设影响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因此, 水坝建设生态补偿机制必须要矫正原来"重经济建设、轻环境保护, 重当前利益、轻长远利益, 重局部利益、轻全局利益"的倾向;处理好生态补偿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探索出一条既有利于当地经济充分发展, 又有利于生态环境改善的道路, 以实现水坝建设影响区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综合发展。为实现这一目标, 仅仅建立和单单依靠生态补偿机制是远远不够的, 还需要建立完善政策体系与法律制度, 建立良好的组织管理体系、运行机制和技术保障体系, 以全面推动和保障水坝建设生态补偿机制的有效贯彻实施[3]。

概括说来, 水坝建设生态补偿机制建立与运行的保障措施主要包括以下方面:①建立健全政策保障体系:根据生态环境建设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组织制定和实施水坝建设生态补偿专向规划, 逐步建立和完善政策倾斜和补偿平衡机制, 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 稳定权限, 完善有关鼓励政策等。②完善组织管理体系:水坝建设的生态补偿工作涉及许多部门, 各地区、各部门都要树立全局观念和大局意识, 加强领导与管理, 认真做好水坝建设生态补偿工作规划的组织实施;利用多种手段, 按照产业生态学要求推进影响区产业结构调整;加强宣传, 增强民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抓好水坝工程建设过程中的生态补偿管理工作。③建立健全法制保障体系:有关部门要加强法制建设, 搞好相应的配套制度建设和标准制定工作, 努力提高工作人员的执法水平和社会方面的监督力度, 依法进行水坝建设生态补偿工作。④建立科学的决策与运行机制:要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依据水坝建设工程及其生态影响的分布特点和表现形式, 建立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 迅速建立健全稳定的投融资保障体制及创新水坝建设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等。

摘要:水坝建设会对河流及其流域生态系统带来一系列的正面与负面影响, 从而导致工程建设受益方和受损方, 这有悖于科学发展观要求“社会发展中人与人权益平等维护”的理念, 为此, 文章在理解水坝建设生态补偿机制内涵以及对水坝建设利益相关者行为分析的基础上, 对水坝建设生态补偿模式中的主体、方式和补偿标准进行了界定。最后, 对于水坝建设生态补偿机制运行的保障措施进行了归纳分析。

关键词:水坝,生态补偿,模式

参考文献

[1]毛峰.生态补偿的机理与原则[J].生态学报, 2006:VOL.26, NO.11.

[2]刘葳.未来我国生态补偿机制与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J].特区经济, 2006 (9) .

[3]赵廷宁.生态环境建设与管理[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4.

水坝生态保护建设管理 篇2

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水坝对其影响

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指河流生态系统与河流生态过程所形成及所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效用,包括河流生态系统产品与河流生态系统服务两个方面.文中分析了河流生态系统的.15项服务功能,其中包括供水、水产品生产、内陆航运、水力发电、休闲娱乐和文化美学等6项河流生态系统产品与调蓄洪水、河流输送、蓄积水分、土壤持留、净化环境、固定CO2、养分循环、提供生境和维持生物多样性等9项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同时又分析了修建水坝对这此服务功能的影响.研究表明,使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得到正常发挥,是水坝建设决策中应考虑的必要因素.

作 者:肖建红 施国庆 毛春梅 邢贞相 XIAO Jianhong SHI Guoqing MAO Chunmei XING Zhenxiang  作者单位: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98 刊 名:生态学杂志  ISTIC PKU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 年,卷(期):2006 25(8) 分类号:P33 关键词:河流生态系统   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水坝  

水坝生态保护建设管理 篇3

1.1 水库概况

樊家窝水库位于山东省淄博市孝妇河的中上游、淄川城区南部,由一座拦河橡胶坝挡水形成。挡水橡胶坝高2.5m,共3孔,每孔净宽40m,总宽度123m。

水库设计蓄水量210万立方米,设计水深3.0m。库区南北长约1900m,东西宽约1200m,水域广阔,生长有大片的天然水生植物,是建设湿地的首选之地。

现状:库区受淤积影响,左岸附近形成大片浅滩,右岸形成冲沟。橡胶坝正常挡水位92.3m,设计洪水位93.02m,下游河道正水位89.6m。

1.2 库区地质概况

项目区内地层自上而下大致分为四层,依次为:(1)层淤泥土、粉质粘土层,层厚3.40m;(2)层卵石层,层厚3.20~5.00m,充填物为粘性土,粉砂及中粗砂,稍密实;(3)层为卵石层与基岩的分界面,层厚1.20m;(4)层黄褐色风化泥岩夹粉砂岩,裂隙很发育、岩芯破碎,层厚不详。

2 工程设计

2.1 总体布置

充分利用该处河道宽度,在库区中部顺水流方向修建一座滤水坝,将库区分隔为主河道和湖区两部分。根据治理规划,该处河道宽度应不小于140m,以满足50年一遇行洪要求。经反复优化布置,选定滤水坝位于水库中部偏右位置,坝轴线基本平行于水库右岸岸边(见图1)。

滤水坝总长615m,上游坝头与库区左岸岸墙相接,下游坝头与橡胶坝左岸上游翼墙相接。滤水坝末端设置排水管,管底高程90.3m,排水管通至橡胶坝后。滤水坝按20年一遇洪水标准设计,正常运行时通过橡胶坝的挡水高度来控制生态湖区水位,遇大水时允许洪水漫坝。

2.2 滤水坝设计

坝基处理。

本工程地基主要为淤泥层。由于开挖基础淤泥量比较大,施工不便,考虑到滤水坝坝高较小,因此本工程使用两层型号SG30双向土工格栅处理地基。具体做法是:首先在底部先铺一层土工格栅,其上填筑厚度为0.5m的砂卵石,再铺另一层土工格栅。土工格栅铺设要求底层格栅沿坡脚反包,与上层格栅的搭接长度为1m,搭接处用铁丝捆扎。为防止施工中可能会出现含水量较大的稀释淤泥层或积水坑等,在铺底层土工格栅前应先填一定厚度的砂卵石。

坝体设计。

坝体以分割库区及滤水为目的,兼顾人行和景观,坝顶宽取为5m。同时考虑行洪要求,取平均坝高为3m。坝坡坡比为1:2.5。两侧均采用采用联锁砼块护坡,土工布(300g/m2)反滤。土工布有效孔径为0.11mm,渗透系数为6×10-1cm/s。土工布与联锁砼块之间铺100mm厚的碎石垫层。

利用坝基底层土工格栅向外延伸包裹砂卵石形成坝脚,包裹长度1m,高0.5m。采用M7.5浆砌石底座,使联锁砼块护坡与土工格栅包裹的砂卵石坡脚连接,同时可以避免坝坡砼块在重力作用下下滑。在填筑砂卵石坡脚时,使坡脚外沿稍高,由外向内形成一定的角度,以防止底座沿格栅下滑。

同时,为增加坝脚的稳定,在坡脚外缘位置顺坝脚沿线打1排松木桩,然后将坡脚处土工格栅用铁丝拴在木桩上,以便形成连接的整体,桩距为0.5m,打入深度控制在1.5m左右,顶与格栅坡脚相平。木桩直径准φ10cm,桩长2m。

坝体断面见图2。

滤水坝上游段在运行过程中受水流冲刷较严重,坝脚处易受水流冲刷形成冲刷坑,并产生地基不均匀沉降。为保证滤水坝整体运行安全,在河道侧坝脚处设两排圆形石笼护坡脚。石笼直径为500mm,石笼内充填乱石。

当河水经滤水坝进入湖区时,通过滤水坝坝体自身的砂卵石填料形成的过滤介质截留水中的悬浮物,同时在运行过程中坝体形成的微生物膜能吸附及分解水中的有机物和降低BOD5等污染物含量,使通过滤水坝后水的浊度降低、水的表观指标有所改善,逐步达到湖区景观用水需要。

坝体渗流核算。

浸润线计算结果见表1、表2。坝体填料为级配连续的砂卵石,其渗透破坏形式为管涌,允许水力坡降J允许为[0.2]。

根据对选取的断面进行渗流计算,得到在橡胶坝设计水位(92.3m)同时湖区无水时,坝体渗漏量为11.467m3/(d·m);在橡胶坝设计水位(92.3m)同时湖区水位为91.8m时,坝体渗漏量为8.949m3/(d·m)。从两种工况得出的结果可以看出坝体的渗流量较大。

坝顶路面设计坝面宽5m,泥结石路面,厚30cm,泥结石路面材料为粘土、碎石、石屑。路面两侧可预留0.5m×0.5m的矩形树池,以便种植耐水灌木植物。

3 运行效果

一期工程于2005年6月开工,8月底结束。目前工程已运行近五年,效果比较好。主河道内的水呈浅黄色时,透过滤水坝进入湖区的水清澈见底,芦苇茂盛,鱼虾嬉戏,经常有垂钓者光顾。但同时也存在不足。由于上游来水含细颗粒悬浮物较多,导致滤水坝上游侧的土工布产生淤堵,使透水量有所减少,目前滤水坝两侧的水位差基本在1.2m左右,比设计预想的稍大。

4 总结

在工程实施前应先进行局部滤水工程试验,以了解河水经砂卵石过滤后的水质变化情况。

对整个生态湖区做总体建设规划,以便为下一步工程施工做依据。

参考文献

[1]顾淦臣.复合土工膜土石坝的设计和计算[J].水利规划设计,2000,4:49-56.

上一篇:针孔检测下一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