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生态”建设

2024-10-30

“不生态”建设(共6篇)

“不生态”建设 篇1

世界经济快速发展增加了生产和生活对资源的使用, 给自然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 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生态退化等问题逐渐凸显出来。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经济效益并非人类活动的唯一目的, 人类发展必须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生态化发展战略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的根本出路。提倡生态文明, 才能在产业生态理论的指导下实现循环经济, 实现经济的快速、稳定、可持续发展。

生态工业链是产业生态理论的成功实践。生态园区内多个企业以资源为纽带建立工业仿生系统, 形成生态文明下的工业链, 生态工业链上企业基于共同利益和相互信任进行合作, 进行资源和能量的梯级利用, 实现生态工业链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的整体优化。但是生态工业链是一种虚拟组织, 存在不同程度的失稳现象。生态工业链企业之间存在着影响稳定性的多种因素, 如相互间合同的法律约束力有限、企业之间的利益冲突、对于社会责任的不同理解、外部市场的变化、政策法规的变化等等, 这些因素会使生态工业链出现断裂、企业消亡, 良性的工业生态系统解体, 最终导致生态文明下的可持续发展在实践中无法实现。所以对影响生态工业链稳定的因素进行分析, 并据此对生态供应链的协调策略进行研究, 对于生态文明的建设是重要和必要的。

一、生态文明下生态工业园区和生态工业链的构建

生态工业园区是生态文明在产业层面的重要体现, 是一种模仿自然生态系统良性进化的新型工业园发展模式, 可以同时带来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是实现人类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重要途径。生态工业园区内, 企业间模仿自然生态系统按照生物链的关系形成生态工业链, 工业链上的企业以物质、能量、信息等资源为基础形成产业衔接关系, 生产者企业、消费者企业和分解者企业相互合作与依存, 建立起工业代谢和共生生态群落关系, 实现资源在生态工业园区内的循环流动, 从而实现区域范围内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工业链上的企业, 基于共同的经济、生态、社会利益目标, 通过信任机制和市场机制形成相对稳定的联盟关系, 模仿生物界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通过副产物和废物的交换, 通过能量的梯级利用, 通过基础设施的共享, 实现生态工业链整体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整体协调发展。生态工业链需要企业之间在经济与生态价值观上的匹配, 这样才能具有较佳的稳定性和柔性, 平稳而顺利地共同进化, 获得生态工业链上较大的整体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生态工业链按照上、下游企业之间的联结方式, 有一对一、多对一、一对多、混合链接4种方式。随着市场、政策、技术的发展, 生态工业链企业的合作组织形式会不断进化发展。

二、生态文明下导致工业链不稳定问题的因素

生态文明下工业链各企业之间是联盟关系, 是一种虚拟组织, 生态文明下工业链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容易出现失稳的情况。生态工业链如果受到扰动, 可能会发生波动、停滞, 以至断裂, 影响到生态产业系统的实现。这些扰动可能来自于内部的技术、管理和利益协调, 也可能来自于外部的市场、制度变化。影响生态工业链的稳定性的因素通常有如下几种:

1. 技术因素。

技术是生态工业链形成的基础, 也是生态工业链变化的动力。技术可以促使某种形式生态工业链的形成, 技术的发展也会促使生态工业链的发展变化。新技术的产生, 会影响生态工业链上企业的产出和投入, 从而使得上下游企业供需出现缺口, 导致原有企业的退出或新企业的加入, 使生态工业链变得不稳定。新技术可能是不完善的, 因为技术不成熟带来生态工业链运营风险的提升。如果新技术应用之后, 技术研发成本没有得到合理消化, 新技术的风险没有得到有效防范, 生态工业链的整体收益会降低, 影响生态工业链企业合作的积极性, 工业链的稳定性会大大降低。

2. 市场因素。

市场需求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受到季节、技术创新、时尚变化、国际关系、金融波动等很多条件的影响。生态工业链上某个企业市场需求的变化, 会影响这一企业投入和产出的调整, 引发整条工业链企业间供需关系的变化, 降低生态工业链的稳定性。例如, 生态工业链中某一企业因为市场行情不佳, 减小对上游企业副产品的需求, 而上游企业的生产活动缺乏弹性导致副产品出现积压, 这样上下游企业在技术工艺上出现暂时的不匹配, 从而对双方的长期信任关系和合作意愿带来不利的影响。

3. 政策法律因素。

市场需要政策法律来规范, 当地政府的产业政策、政府协调职能、法律法规等的变化, 会对生态工业链的收益产生巨大的影响, 导致生态工业链企业合作意愿的变化。如政府对生态工业园区的优惠政策, 会大大增加企业形成生态群落的整体收益, 从而促使生态工业链的形成与发展。

4. 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道德风险因素。

生态工业链中企业之间是联盟关系, 这种关系需要各企业对集体利益的认同和企业之间的相互信任。这样生态工业链上企业与企业之间会形成默契和合作, 在基础设施、产品、能源、信息和服务产品的使用上通力合作, 形成高效的生态工业链。但生态工业链上信息是不对称的, 企业存在利用信息不对称增加个体利益而损害整体利益的可能性。生态工业链上企业之间, 可能因为信息的不对称性产生败德行为, 即某企业对于个体利益的过度追求, 影响生态工业链上企业之间合作的诚意与效果。

5. 生态工业链外企业的介入因素。

在生态环境中, 外来特种可能会对原有环境造成影响。工业链外的企业, 也有介入生态工业链的可能。生态工业链是一种动态的联盟, 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 可能在演化中伴随着原有企业的剔除和新的企业的加入, 从而产生较高的整体效益。新的企业的加入, 会使生态工业链资源及收益分配情况发生变化, 从原有平衡状态过渡到另一个平衡状态。这种过渡存在一定的风险, 可能导致生态工业链长期的不稳定。

6. 收益分配的因素。

生态文明下工业链企业间的密切合作, 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生态工业链的整体收益。生态工业链上企业需要合理分配整体收益, 从而使得生态工业链上的企业可以在信任与合作的基础上获得生存与发展。对收益分配的合理性, 直接影响生态工业链上企业的利益, 影响生态链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反映了生态工业链上企业之间的信任与长期合作意愿。

三、生态文明下对工业链进行协调的策略

生态工业链的健康运行需要相对的稳定性, 一定的稳定性是生态工业链合理和健康的反映, 可以通过有效的措施加强对生态工业链的协调。

1. 地方政府出台和完善产业生态化的法规和政策。

政府要深刻认识到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意义, 并通过法规和政策促进生态文明的建设。当地政府要与时俱进, 需要建立、修缮生态文明相关的法律法规, 出台积极的财政、税收、金融、投资、技术、产业政策, 促进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 鼓励企业进行生态化的合作, 促进生态工业链的形成。如通过投资政策促使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 通过财政和金融政策对生态工业链企业进行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 促进生态工业链条逐渐形成。

2. 建设信息平台促进工业链企业的协调。

在生态工业园区内,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生态工业链上企业的信息共享。通畅的信息共享, 可以使企业快速寻找最佳的合作对象, 并在工业链上进行合理的协调合作, 从而实现工业链上资源的高效利用, 使得工业链运行对于生态环境损害降到最小, 实现工业链上废弃物多层利用。信息的共享, 使得企业因为信息不对称发生道德风险的可能性降低。这样生态工业链企业可以顺利地实现互利、合作、共赢。

3. 政府对工业链关系的协调。

市场的作用不是万能的, 可能会产生市场失灵的情况, 所以生态工业链需要适度通过外部力量进行协调和维护。地方政府相关部门, 对于生态工业链的管理具有一定的专业性与权威性, 可以协调工业链中多种治理结构企业的关系, 公正地维护诚实守信企业的利益。通过地方政府的参与可以弥补政策滞后的缺陷, 调解企业纠纷, 防止因微小冲突而中断工业链企业合作关系的可能性。

4. 中心企业驱动生态工业链良性运转。

生态工业链上各企业的地位是不同的, 生态工业链上各企业的活动, 往往是在中心企业的引导下开展的。中心企业在供应链中占有较高的位势, 是工业链的驱动力来源, 对整个生态工业链起着主导作用。中心企业需要调配好人、财、物、信息等资源的合理流动, 促进整个生态供应链的良性成长。生态供应链上的中心企业, 需要协调供应链企业之间的关系, 并在收益分配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5. 生态工业链上企业选择合适的治理模式。

我国经济是开放性的, 企业之间主要是市场关系。生态工业链上的企业所有制性质可能存在不同, 另外组织管理形态也会存在不同, 并随着生态工业链的演进不断发生变化。企业根据自身的情况, 选择不同的组织结构, 寻找上下游企业间最佳的匹配方式, 这样可以在既定条件下实现生态工业链的相对稳定性。

6. 生态工业链企业间合理的利益分配。

生态工业链企业通过合作获得较高的整体收益后, 需要在生态工业链企业间进行合理的利益分配。进行利益分配时, 需要综合考虑生态工业链上企业的投入、经济及生态贡献、承担的风险等等。中心企业需要牵头, 在生态供应链企业间进行收益的分配, 合理评估生态工业链企业的贡献, 根据贡献匹配工业链成员企业的收益。另外, 生态工业链还要考虑经济利益与生态效益之间的关系, 长期收益与短期收益的关系, 局部收益与整体收益的关系, 这样工业链企业才能在共同价值观下, 在整体和长期利益一致的基础上, 进行长期有效的合作。

四、结束语

生态工业链是生态文明在工业领域主要的实践形式之一, 是实现生态文明下同时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必要运作形态, 但是工业链是建立在联盟的基础上, 并在不断深化过程中, 所以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生态工业链健康发展, 需要对生态工业链进行协调, 提高生态工业链上企业质和量的兼容性, 这样可以有效提高生态工业链企业间合作的效率, 促进生态文明的建设。

参考文献

[1]陈翠芳, 钟金宏, 黄玲.生态工业链中的多方进化博弈模型[J].物流科技, 2010, (05)

[2]李春发, 王治莹.生态工业链中企业间合作关系的演化博弈分析[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03)

[3]徐士琴, 刘国山, 李春发, 韩继业.基于变分不等式的生态工业链网络均衡问题研究[J].运筹与管理, 2013, (02)

[4]徐伟, 李春发, 商清汝.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生态工业链均衡研究[J].天津理工大学学报, 2013, (04)

[5]徐冶秋.绿色供应链与生态工业链的比较研究[J].市场周刊 (理论研究) , 2008, (11)

[6]于海杰, 李国峰, 李向阳.生态工业链定价策略的博弈分析[J].运筹与管理, 2008, (04)

“不生态”建设 篇2

蔬菜一旦打上有机、绿色的标签,价格就比普通蔬菜高出两三倍。也因为高价格,许多市民对生态蔬菜都望而却步,那生态蔬菜就一定高价格吗?!答案是否定的。

首先我们看普通蔬菜从田间到餐桌经过了哪些程序。菜农把新鲜的蔬菜卖给收菜的菜贩子,菜贩子把菜运到一级批发市场进行批发。如果这里批发给了商家,那就运到菜市场进行销售。如果批发给了另外的菜贩子,那就可能运到二级批发市场进行再次销售,最后才运到菜市场面向普通消费者。

我们算一算,这期间至少经过了一次菜贩子,价格肯定就抬升了。再算上运输费用,市场的摊位费,途中腐烂的蔬菜成本,普通蔬菜价格抬高了几倍。

再来看生态蔬菜。菜农清晨采摘,农场整理装箱后直接运送到消费者家中。没有经过菜贩的抬价,也没有摊位费,蔬菜的完好率高,生态蔬菜价格与普通蔬菜相差无几。

生态摄影不只是肖像照片 篇3

生态摄影并不只是一些尽善尽美的动物、植物肖像照片,就好比一张蜥蜴的照片并不叫生态摄影,而当相机将蜥蜴发情时涨得通红的头部摄取时,那才叫生态摄影。

提到“生态”,大多数人都会想到动物、植物或不被人为因素干扰过的一个地方,因此,将镜头对准这些被摄体便成了生态摄影。其实无论正确与否,我们还是有必要将这一类型的摄影从广义的角度细究一番。台湾著名生态摄影师徐仁修先生曾经从单幅照片的角度提出:生态摄影并不只局限于某种动物、植物或自然生境的完美图片,而是要通过摄影体现被摄体的生态价值和意义。此话仿佛将生态摄影设立了一个门槛,就好比一张蜥蜴的照片并不叫生态摄影,而当相机将蜥蜴发情时涨得通红的头部摄取时,那才叫生态摄影,因为这样的照片才点破了这一物种的生态特性。这样的观点一出,便可以引导大家通过摄影来学习和观察自然。

如果从本体论的角度去想,通过表现生命生存状态为依托的摄影,便可谓是生态摄影。而那些装备精良并四处见鸟“打”鸟、见虫“打”虫的摄影人,只是一种追求自我爱好的生活方式而已,因为生态摄影并不只是一些尽善尽美的动物、植物肖像照片。对于喜欢拍鸟的人来说,要跨越到真正意义的生态摄影,就需要努力用照片呈现关于鸟儿的故事。目前许多人对生态摄影中鸟类的拍摄产生的误解,正是因为搞不清除了拍到清晰的肖像以外,还应该拍些什么。因此,生态摄影到底拍什么,我们可以从一个宏观的角度出发将其分为三大类型。

第一类:记录一个地区或区域的生态。

简单总结便是这个大环境的动物、植物、人是什么样的,他们之间在发生着什么。

所谓一个地区,便是某一地理范围,小到一个街区、一个公园、一所学校,大到一个自然保护区。一名专业的生态摄影师所做的就是要通过若干照片来表现一个生态区域的原貌、现状和问题。例如要拍摄一组关于海南岛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图片,在拍摄前就要对其生态原貌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特殊的气候导致了季雨林的森林类型,岛屿的孤立性导致生活在此的生物进化出独特的亚种。之后是了解当地的现状——由于历史原因的砍伐,天然雨林的面积已今非昔比,这对森林、生物的生存状态造成了什么影响。最后是当地存在的问题——由于保护区周边人口的增多,社区面积的扩大,因此仅存的天然雨林不时会受到骚扰,偷猎偷伐现象屡禁不止。随着了解的深入,便会找到适宜表现原貌的地理景观、独特物种和森林的巨大变化。

为完成整组故事的拍摄,摄影师势必要多次前往霸王岭,并且可以借助当地有经验的向导,获取典型景观、植被、动物、人的信息。在漫长的拍摄过程中,会经常在山里露宿,这样才有机会发现问题,偶遇偷猎者、砍伐现场、私人的原木加工等场面。以此全面展现出一个地区的生态原貌、现状和问题。

第二类:通过镜头阐述一种生物。

在针对某一物种生活史的拍摄时,前期的调研甚至比后期的拍摄更为重要,因为有了这些记录和经验,才能在付出较短的时间内等到动物的特殊行为。

不少朋友在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上曾看到《箭毒蛙》、《北极狼》、《捕鸟蛛》等精彩的动物故事,但究其图片规律,无非分为两部分:第一,该物种的生活史;第二,它与人类社会有什么关系。所谓拍摄动物生活史,就是通过该生物与其生存环境、容貌特征、求偶交配、食物链关系、生态地位等图片来阐述这种生物的独特生存状态,而最后要表现它的生存与人类活动有什么交叉甚至冲突。例如,要拍摄一组关于蟾蜍的图片,几乎要花费一整年的时间去观察,从3月蟾蜍交配、产卵、卵块变异成蝌蚪,蝌蚪在池塘中的食物链关系,少部分蝌蚪变异成蟾蜍开始迁徙等阶段,并做详细的生态记录。到真正拍摄完成,大概需要两年的时间。

第三类:通过镜头阐述人与自然的故事。

这类拍摄中有个不可或缺的因素,那就是人的因素。因为在整个自然生态中,人也是其中的一部分,甚至起着改变环境的重要作用。

前两类的拍摄主体是人以外的客观生物或生境,而第三类则是把人当作拍摄主体,通过镜头阐述人对自然的态度和所发生的故事。在经济急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在许多环境尚未破坏的地区,经常有人铤而走险,不顾受伤甚至死亡,捕捉毒蛇或者其他国家保护动物来获取钱财,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破坏,说明在极端的物质文明中,人类荒诞的价值观对自然无情的侵蚀。摄影师可以以某个人为线索跟踪拍摄。当然,前期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与被摄者沟通,彼此了解。

野性中国

由摄影师奚志农于2002年创办,是一家用影像的方式保护自然的专业机构。致力于拍摄中国野生动物和自然环境的图片和纪录片,并通过影像的传播,促进公众参与自然保护。“中国野生动物摄影训练营”是由“野性中国”发起的一个公益项目。目的是为自然保护区一线人员及野外科研人员提供器材支持和专业培训,以提高自然保护区的影像记录能力,促进中国的野生动物摄影事业的发展,并通过影像的力量推进中国的自然保护。

西南山地

西南山地影像工作室2005年成立, 致力于以影像为工具记录中国西南山地丰富的生物多样性。通过与四川省林业厅野保站、CI(保护国际)、WWF(世界自然基金会)等机构的多方合作,积极组织及参与各项自然生态摄影活动。

中国西南地区包括中国西南部的广大腹地,地理上包括青藏高原东南部、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独特的地理位置孕育和保留了大量的生物物种和人文文化。用影像记录的方式来保护日渐消失的西南地区生物物种和人文文化,以实现保护这一地区的稀有生物物种、人文文化的目的。

三江源的棕熊张勇 摄

佳能EOS5D相机;600mm镜头;

速度1/900秒;光圈F4;ISO200

这一组照片花了7个半小时。主要是为了取得棕熊一家子的信任,从一公里外开始一点一点地接近,让熊明白我们没有危险和恶意,靠近至30米左右时拍下了这张照片。因为和熊相处了较长一段时间,熊一家子完全放松,在金色般的阳光照射下,显得熊一家子温暖和谐。野外拍野生动物要有一定的野外经验,尤其是拍摄猛兽时,没有充分的准备和装备,不要轻易尝试。

跳跃的蟾蜍肖诗白 摄

尼康D3相机;17-35mm镜头;

SB800闪光灯;光圈F11;

速度1/30秒;闪光手动1/8输出

蟾蜍在跳跃时会将眼睛上的薄膜完全罩在眼睛上,这样是为了落地后防止杂物伤害眼睛。4月的北京植物园内,大蟾蜍已经结束了交配产卵,我在小溪边寻找它们,不一会儿就出现了两只。我将相机伸向了其中一只,当它感觉到危险时,我采用了连拍的模式将它跳跃的瞬间拍下。

雷雨中的马关木莲徐健 摄

尼康D300相机;

适马18-50mm微距镜头

木兰科植物是被子植物中最古老的一个类群,中国云南东南部和广西西北部的喀斯特季雨林地区是全球木兰科植物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但是随着近年来的经济开发,这里的原生植被也受到不小的破坏,生活在这里的很多木兰们有的正面临极其濒危的处境。有些种类在野外数量甚至只有10-20棵!

国内,国外,不同的境遇

肖诗白

我们已从战略上把生态摄影分成了三大拍摄类型,如果从这些单幅的照片出发,又可将其风格分为两大派系。

商业派

生态摄影随着更多摄影人的介入而不断预热,极佳的光影和中规中矩的构图,国内摄影人的生态照片具备了商业摄影的要求,但最关键的问题在于,国内还没有形成自然商业图片的市场。其一,由于外国的自然商业图片发展先于我们几十年,大量的图片被很容易地通过图片库买来买去,可以说国外的老照片已经占据了大多数中国商业图片市场。其二,我国特有的地理环境、物种照片,似乎和绝大部分商业用途毫无关系。导致国内的专业生态摄影师都无法将自己纳入一个与之匹配的商业模式中,因此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另选其道。

而国外的市场较为成熟,也出现过不少纯商业派生态摄影师,例如世界著名生态摄影师Art Wolf每年要出20余本生态画册,消费7000余卷胶片,每年大部分时间都是在野外拍摄,并拥有自己独立的制作团队和图片库。

报道派

提起报道派的生态图片,第一个人就想到了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摄影师迈克·尼克尔斯,大胆的开放性构图、烘托纪实气氛的现场光线给人一种自然现实主义的味道。此类照片的风格往往融入了摄影师对于报道题材的整体态度,例如《扎库马——大象悲歌》中,尼克抛弃了人类主观思维对拍摄的限制,使用红外线触发相机以一种偷窥者的视角拍摄动物,因此在若干张同样景别的照片中,呈现出难得一见的动物,给人一种亲临现场的感受。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呈现了许多优秀的生态报道专题,其图片效果突破了传统视觉,红外线、超高速拍摄、水下摄影等,此时也伴随着不少专业报道派摄影师的出现,由于国外的学会、杂志有足够的资金去支持这些摄影师周游世界拍摄,因此不少专业报道摄影师可花费一年或几年的时间在一篇报道的拍摄上,故此报道的水平普遍很高。相反,国内很少有学会或杂志可以支撑一个摄影师一篇报道的拍摄,不少杂志专题是先有文字,然后照片大多是东拼西凑,杂乱无章。因此国内抛开记者以外的报道派生态摄影师无非是有钱有时间,或是勒紧裤腰带、搭钱搭时间的两类人。

就国内早期的形式看来,专业生态摄影师少之又少,国内还没有形成市场,因此摄影师光靠拍摄几乎无法生活,因为生态题材拍摄的两项客观基础就是钱和时间,所以摄影师不可能涉及这一看不到前景的领域。不过在任何情况下,都会出现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奚志农先生凭着顽强的意志,克服了巨大的困难,完成了《寻找滇金丝猴》的专题拍摄,并在国际上获得了成功,这就好比为今后的中国生态摄影立起了一面大旗。随着目前地理、科普、旅游、文化等平面媒体的繁荣,中国生态摄影逐渐出现在报纸、杂志和电视上,初步形成了小规模市场。到2006年,某些主流媒体也开始为独立摄影师投资拍摄生态专题,到后来甚至出现了凭借自己努力拍摄,靠稿费过上小资生活的昆虫摄影师。

总而言之,生态摄影虽然在我国市场不大,但起码在逐渐预热,随着经济的发展,也许会被我国广大人群所接受。

聚焦中国生物的巨大宝藏

徐健

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有数量很多的物种甚至还从来不曾被拍摄过,摄影是探索、报道以及保护它们的绝佳工具!

近几十年来,中国在生物多样性调查和自然摄影方面一直比较落后,保守地估计,中国70%以上的物种至今仍没有清晰的照片,更不用说它们在野外生活状态下的生态照片了。如今,每一张野生生物的照片都显得弥足珍贵,尤其是一些长期被人们忽视的所谓“低等动物”。其实每一个生物物种在生态系统中都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发挥着我们也许都意想不到的重要作用,它们的生态价值和濒危程度一点都不亚于我们熟知的大熊猫、藏羚羊、金丝猴??而拍摄它们是我们了解和保护它们的第一步!

如何才能更好地拍摄和保护野生生物呢?其实你也可以做到!首先要成为一个自然主义者——一定要弄清楚自己家窗户前鸣叫的一只鸟到底是什么鸟;关心路边的树篱下有没有毛毛虫的粪球;在日历上记下今年春天第一丛迎春花开放的时间;愿意走5个小时的漫长山路,只为了看一眼生长在山顶的一种不起眼的龙胆花;会半夜起床,查看鱼缸里的水虿(蜻蜓的幼虫)是否羽化;对自然抱有强烈的兴趣。

不要以为动物学家们都很了解动物,很多业余观察者、猎人、甚至老农比动物学家更了解野生动物的真实生活规律。很多重要的科学发现都是业余爱好者们做出的,只要你留心,你一定会有所发现的。

多多运用手中的相机去记录你看到的物种吧,说不定某个物种的唯一照片就是你拍的,说不定一个新的物种就是从你的照片中发现的。

太行山的金钱豹

王卜平 摄

(山西三北猫科动物研究所)

自制红外接近感应触发相机拍摄。利用一个对发射红外线的物体和快速移动物体都敏感的电子元件,来启动相机进行拍摄。物体只要有温度都会不同程度发射红外线,特别是温血的哺乳动物,它们的体温高出环境很多,在红外敏感元件眼里,温血动物就像一个大红点出现在“寒冷”的背景里,这时红外敏感元件就发出信号启动相机。

在拍摄体型大、体重重的动物时,还经常用到压力踏板触发陷阱相机。

绿瘦蛇徐健?摄

尼康D300相机;

适马150mm微距镜头;光圈F11;

速度1/180秒

绿瘦蛇动作较缓慢,当它发现我们时会静止,这使得我们有机会几乎是贴着它拍摄,而且可以变换不同的角度、景别,在拍完它缠绕在树上的状态后,我们又拍到了这张特写。

雪山飞狐黄宝印 摄

尼康D70s相机;70-300mm镜头;

速度1/800秒;光圈F5.6;+0.3EV

初雪后的五大连池风景区中,两只嬉戏的狐狸吸引了我们的视线,拍摄后,对照片的亮度进行了简单调整。人们环保意识的加强、环境的改善,使狐狸等小动物已不再罕见。

卡片机也能打造生态摄影师

肖诗白

如果想成为一名生态摄影师,所需要的并不是长镜头、望远镜和越野车,因为那些东西其实与生态摄影没有直接关系,最关键的是要有一颗崇尚自然的心。

拍摄生态照片,并不一定非要去遥远的森林或草原,如果细心观察,我们身边就存在着许多有趣的生命。比如公园里的松鼠、池塘里的青蛙和鸳鸯、草丛中的蜥蜴……抽出时间来观察它们有趣的行为,并通过互联网和书籍辨认它们的学术名称、生态习性,不断积累自己生态学的知识。

通过现有的摄影器材拍摄,不要责怪镜头太短够不着,通常是因你离得不够近。世界最优秀的生态摄影师也是很忌讳使用长镜头的。所以,了解动物,让它们逐渐适应并接受你,缩短你们之间的距离,在这样有趣的观察拍摄中,你已经是一个生态摄影师了。

如果你已经开始为拍摄做准备了,建议给自己的单反相机配备一个微距镜头和一台闪光灯,这样你所拍出的画面效果就会明显不同,微距镜头结合闪光灯的使用,到公园里寻找昆虫拍摄,会让你迅速觉得自己的摄影水平几乎和专业水平没什么两样。而且一个105mm或180mm的微距镜头可以拍摄距离稍远的物体。

如果这些器材超出了你的预算,只购买一个小型卡片相机也是明智的,因为这些相机都带有微距功能,还有足够的景深,效果也相当不错。

尽量穿与环境能融为一体的衣服,接近被摄体时一定要缓慢,或装作若无其事,不要造出声音。在拍摄时,尽量与动物或该生物的视角一样,与它们保持水平。切记,不要因为你的存在而影响动物正常的生理行为,因为只有最自然真实的照片才是最美的。

拍摄出你的处女作后,可以将图片发表在野性中国和西南山地摄影论坛,与其他爱好者一起分享你的作品。

感谢野性中国工作室、佳友在线、《华夏地理》杂志社对本专题的支持。

弘扬生态文化促进生态州建设 篇4

——****局***“五五”普法交流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

我叫***,彝族、37岁、中共党员,1994年在云南省武装森林警察总队服兵役,1998年进入保护区工作,目前在**局资源保护科从事巡护管理和林政执法工作。

进入保护区工作以后,我一直在一线从事巡护管理工作,更多的时候,与社区的干部群众在一起工作和生活。从中,我感觉到自己许多的不足,面对群众询问一些相关资源保护的道理或一些法律问题,我无以应对,无奈只能回答“不能做就是不能做”。高高在上,以管理者自居,这样不能、那样不能却说不出个所以然,不能服人。对比老同志,他们面对群众开展工作时少了呵五吆六和指手画脚,辅以耐心的解释和细致的思想教育,效果却大不一样。这说明我吃不透政策、缺乏业务知识、观念落后,和社区群众一样迫切需要从政策、法规、观念等方面再接受教育。我认识到只有转变思想观念,加强自身素质,提高服务群众的水平才能真正解决我的难题。

为此,我静下心来认真学习,掌握党的大政方针,提高业务能力,吃透林业政策法规,了解新的管理理念,在工作实践中真正体会到,依法行政、加强服务意识,才能有效的提高了我的工作效率和水平,真正认识到宣传教育是资源保护工作取得社区群众和社会各界人士广泛共识的重要基础工作。

管理局历来重视宣传教育工作对资源保护工作的推动作用。为宣传教育工作建立工作制度,规定每年一月份为全区的资源保护宣传月,年均投入经费14万元大力开展公众法制宣传教育、森林防火宣传教育、生态环境宣传教育工作,对内加强队伍教育强化队伍素质。

1十余年宣传工作实践,我体会到社区群众对资源保护工作由被动、理解到支持的渐变,生态保护观念深入人心,更多的群众也真正享受到了保护成果,开始真诚的帮助管理部门开展工作,使得资源保护工作具备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工作开展越来越顺利。

在贯彻中央“五五”规划部署中,管理局提出了“坚持法制和生态文明教育与保护区依法治理实践相结合,坚持法制教育与生态文明教育相结合”的指导意见,推进“五五”普法工作。我作为管理局“五五”普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人员,全力投入到全局推进规划实施的各项工作中,为我局圆满完成“五五”普法规划,荣获州委颁发“‘五五’普法先进单位”荣誉,作了部分具体工作。主要有:

一是深入领会《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五个五年规划》的精神实质,认真贯彻“五个深入学习宣传”任务要求和州委、州政府关于开展“五五”普法工作的总体部署,结合保护区以资源保护为中心的特点,在领导小组的指导下,编制完成了《********局“五五”普法宣传工作规划》,明确了保护区“五五”普法工作“四个坚持”原则,即:坚持围绕资源保护核心任务,服务“生态立州”战略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社区的原则;坚持与时俱进、广泛宣传的原则;坚持从实际出发、突出特色的原则,立足于保护区资源保护中心工作开展法律知识“五进”工作,即:法律知识“进机关、进社区、进校园、进景区(企业)、进家庭”活动,确保我局开展普法和生态文明宣传教育落到实处。在推进各普法工作目标中,认真编制“五五”普法工作计划、完成自查报告和总结、五年工作总结报告等共21份,建立健全、规范整理“五五”普法工作痕迹档案274份,有效地配合了全区“五五”普法工作的整体推进。

二是学习贯彻《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国家林业局全面推进依法治林实施纲要》,扎实完成管理局推进依法行政、依法治区

工作部署的具体任务:

(1)学习贯彻《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云南省行政问责办法》、《四项制度》

充分认识实施依法行政和政务公开工作对行政部门接受民主监督、从严治政,提高依法行政能力的重要意义,完成领导交办的《公开服务承诺书》及《行政许可服务事项》和《政务公开指南》等编写工作,公开发布于西双版纳政府信息公开网站,增强面向社会公众的透明度,接受民主监督,促进依法行政各项工作推进。

(2)认真履行林业行政执法工作职责

认真学习贯彻《云南省行政执法监督条例》和《林业行政处罚程序规定》、《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等保护区行政管理法规。在上级法制工作机构和上级领导的指导下,履行对各级机构行政执法的及检查、监督职责。编制完成管理局《行政执法责任制实施方案》,建立完善《组织保障制度》、《林业行政执法考核评议制度》、《领导监督制度》、《外部监督制度》和《行政执法错案责任追究制度》、《行政赔偿制度》七个依法行政监督机制和行政执法工作的制度。坚持按季度定期开展或随机开展全区的林业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工作,规范执法程序、促进执法队伍管理、规范档案卷宗管理,及时发现问题提出整改措施,着力提升保护区林业行政执法工作规范化管理水平和行政执法效率。

三是贯彻“七进”方针,积极投入各项宣传工作:

(1)认真完成内部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任务。管理局历来重视职工队伍的综合业务素质提高,“五五”普法期间共组织职工队伍的综合培训工作50余次,有效提升队伍依法行政、执法为民能力、水平。按照工作部署,全区干部职工有计划地组织学习了《宪法》和一系列国家基本法规、行业法规知识,进行行政法规应用业务培训考核。作为局法制工作机构的工作人员,我根据领导小组有关加强学法用法工

作成效的指示,认真制定培训方案、组织培训教材,并结合管理局资源管护工作考核办法,定期定不定期地开展学习情况检查监督,确保学习取得实效。

(2)在基层的宣传工作实践中,坚持每年参与资源保护宣传月、12.4法制宣传、6.26禁毒宣传、森林防火宣传、大走访等宣传任务,宣传工作实践丰富。“五五”普法期间,参加了管理局组织的主题法制宣传教育活动30次,通过多样灵活的宣传模式,面对面向社区干部群众宣讲法律知识、依法行政工作要点、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保护知识,加强社区干部群众的生态文明教育,提升法制观念和遵纪守法意识。在历次宣传工作中,我与领导和同志们积极配合,认真完成宣传工作组织和保障任务,努力完成上级领导交办有关宣传工作的各项任务。

(3)在一线岗位工作十余年间,我充分利用自己在基层工作服务的实践经验和民族语言优势,与群众交流沟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向群众宣传资源保护工作法规、政策,动员提高群众保护积极性,化解群众与保护工作间的意识矛盾。立足于法制、立足于群众、立足和谐稳定,坚持公平、公正地原则,严格程序、着眼帮教、处罚适度,经手办理的42起林业行政处罚案件,无一提起复议或行政诉讼,取得了社区群众的信任和理解。

(4)积极开展新闻信息报道工作。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结合各项工作的推进,适时地报道工作信息,“五五”普法期间共在各类新闻媒体和内部工作简报上报道工作信息48篇次。

自参加工作以来,我始终严格要求自已,端正工作态度、严守工作纪律,树立工作责任心,在巡护管理和林业行政执法管理岗位上踏踏实实履行职责。今天,我荣获“五五”普法先进个人的荣誉,这一荣誉是管理局全体干部职工共同努力的结晶,是对我局全体干部职工“五五”普法工作成绩的肯定。作为一名普通的行政执法工作者,我仅做了一些生态文明建设和法制宣传普及的基础性工作,这离党和领导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在党的领导下,与同事们一道,认真履职,踏实工作,为开创我州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和“六五”普法工作新局面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谢谢!

“不生态”建设 篇5

张高丽表示,“十三五”时期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很关键。中国将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一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有度有序利用自然。二是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对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实行总量和强度双控,实施全民节能行动计划,建设安全、清洁、低碳、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三是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坚持城乡环境治理并重,实现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四是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打造国家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五是健全生态文明法律法规,严格生态环境监管制度和政绩考核制度,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引导、规范和约束各类开发、利用、保护自然资源的行为。六是积极推进国际交流合作,努力承担负责任大国应尽的国际义务。中国愿意与相关各方一道,共同推动气候变化巴黎大会达成全面、均衡、有力度的新协议,成为全球气候治理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

张高丽表示,国合会是推动中国环境与发展事业的重要窗口、桥梁和双向平台。中国政府支持国合会长期发展的态度是一贯的,希望国合会发挥人才资源丰富、具有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的优势,面向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需要,努力打造环境与发展领域的高端国际智库,为促进中国与全球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建设生态文明 生态文化先行 篇6

秸秆焚烧曾经是陕西咸阳机场面临的极大挑战。麦收季节,航班屡屡因浓烟被迫取消。禁烧令不好使,警察到田里抓,也管不住。问题的最终解决大大出乎很多环保人的预料:一支环保文艺小分队!渭城环保局的公务员们把秸秆焚烧的政策化为文艺演出,从村头演到田间,从渭城演到咸阳,生生把一场演绎多年的秸秆焚烧大战成功化解。演出间,樯橹灰飞烟灭。

这件事,再一次生动诠释了文化的力量。

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龙应台说,人本是散落的珍珠,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强韧的细线,将珠子串起来成为社会。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开宗明义地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液,是人民的精神家园。马克思说:“从理论领域来说,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

文化是文明的基础,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生态文化就是人类克服生态危机的新的文化选择,是人类生态智慧和文化积淀的结晶,是人类认知自然、感悟自然、 尊重自然、回归自然的共同成果。

生态文化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其主要结构有3个层次:一是生态文化的精神层次,包括伦理观的生态转型和价值观的生态转型;二是生态文化的物质层次,包括科学技术发展的生态转型和经济发展的生态转型;三是生态文化的制度层次,用法律法规来调节和规范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行为关系,使环境保护和生态保护制 度化。

生态文明和生态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的基础和支撑,生态文明是生态文化的核心内容和优秀成果。生态文明秉承生态文化的价值取向,批判地吸收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积极成果,倡导绿色消费和适度消费,从而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生态文明建设是整个文明形态的转变与升级,是一次文化大变革,无论生产方式、消费模式、思维模式、行为模式,都应该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生态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是树立生态理念,倡导绿色发展,共建生态文明。生态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通过文化启蒙将生态价值观和生态意识渗入公众的心灵,即以先进的生态理念为指导,在微观上逐渐引导公众的价值取向、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的转型,在宏观上逐步影响和指导决策行为、管理体制和社会风尚。

建设生态文明要求我们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不断挖掘、培育、弘扬生态文化。

一是重视生态文化研究。生态文化的繁荣首先要搞好顶层设计。要把生态文化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加以研究,不断丰富其内涵。要扶持、支持有关生态文化的研究机构,组织相关专家加强生态理论研究,要注重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中发扬光大,从保护环境的实践中汲取养分,把历史积淀和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生态认知提升到理论高度,形成一批生态文化研究的成果和文化产品,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撑和思想支持。

要注重提高环境文化类单位的公共服务效能,推出反映环保工作、倡导生态文明的优秀影视作品和图书;加强对环境文化创作的引导,扶持社会环境文化作品的宣传推广,建立环境文化产品评估和激励机制,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环境文化创作。

二是建设生态文化载体。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人是信息化的人,这就要求充分发挥各种信息载体的效能来传播生态文化。要发挥各级环境教育基地以及社会上的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主流媒体、网络、社会媒体等在传播生态文化方面的作用;利用城市广场、机场、火车站、商业中心等人口密集区域的大屏幕等,使其成为弘扬生态文化的重要阵地;加强自然保护区、风景管理区等的建设和管理,使其成为滋养、传播生态文化的重要平台。

自然界是滋生文化的土壤,优美诗意的自然环境能够启发人的灵感,净化人的心灵,丰富人的审美感悟。要积极保护和开发生态文化资源,在生态文化遗产丰富、保持较完整的区域,建设生态文化保护区,维护生态文化多样化。结合生态省、生态县、生态乡镇、生态村建设,加快建设并形成一批以绿色企业、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美丽乡村为主体的生态文化宣传教育基地。

三是加强生态文化传播。加大生态文化传播力度,使其成为全社会主流文化。在全社会普及生态科学知识,培养和提高人们的生态道德素质,把增强生态文明意识、强化生态文明理念上升到提高全民素质的战略高度,广泛宣传生态环保的世界观、价值观、伦理观和正确的政绩观、财富观、生活观,研究制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道德规范。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的生态文明教育,将生态文明建设相关内容纳入各级党校干部培训课程之中,融进党风政风和民风民俗中,努力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建设生态文明的良好氛围,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理论支撑、精神动力、文化条件和智力支持。

加强对大学生、中小学生的生态文化教育,编写一批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通俗教材,把生态文明有关知识和课程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加强对企业、城乡社区等基层群众的生态文明教育和科普宣传,积极组织开展环境日等节日纪念活动,强化纪念活动的文化色彩,增加公众接受生态文明教育的机会,营造良好氛围,不断提高全民生态文明素养。

四是推行生态生活方式。美国教育家康特曾经说过,“一切真正的学习,归根到底,是自我教育。”生态文化素养的提高更重要的是价值观念的改变。要转变对经济与环境关系的认识,转变人类生活的价值目标,树立以适度节制物质消费、避免或减少对环境破坏、崇尚自然和保护生态的生活理念,以绿色消费带动绿色生产,以绿色生产促进绿色消费。大力开展节能减排家庭社区行动,在全社会倡导勤俭节约的低碳生活。积极引导城乡居民广泛使用节能型电器、节水型设备,选择公共交通、非机动车交通工具出行,鼓励选购新能源、小排量汽车。大力倡导绿色消费,鼓励公众选购有绿色标志的无公害食品,践行健康、节约的饮食文化,抵制高能耗、高排放产品和过度包装商品,限制一次性用品的使用。不因过度装饰而购买大量不可降解材料制成品,实践勤俭节约传统美德与低碳生活方式,养成自觉进行垃圾分类的行为习惯,在全社会形成共谋良好生态环境的文化氛围。

(作者单位:环境保护部宣传教育司)

上一篇:医师执业下一篇:吸烟有害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