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观光茶园建设

2024-10-21

生态观光茶园建设(共9篇)

生态观光茶园建设 篇1

说起建德茶, 业内茶人总以身居建德, 自以茶品高而引以为豪。的确, 建德境内山峰林立、绿水盘绕, 可谓“举目四望, 满目苍翠”。更有“晴日遍地雾, 阴雨满云山”、“一江水、一杯茶”来描述建德产好茶、出好茶。

建德茶园面积4333.33hm2, 茶园均分布在新安江畔及深山、高山的云里雾里。经过近十年茶人的精心耕耘, 茶业不断崛起:从基地到企业、产品, “中国有机茶之乡”、“全国茶百强企业”、“省名牌产品”、“省农博会金奖产品”荣誉纷至沓来, 建德市茶产业的发展得到社会的认可、肯定。

面对殊荣, 且让茶人感慨的是:“环境虽好、看点甚少;步子较大、效益不高”。特别是有机茶、无公害茶的开发, 茶人所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然而还是感到产业进一步深化发展难大、成本高、回报少, 似乎有机茶亮点已经一烁而过。其实不然, 有机茶的成功开发则在某种意义上为生态观光园的建设夯实了一定基础, 生态观光茶园必将成为我市茶产业发展中的又一个新亮点, 是有机茶深入发展的一个产物。它是实现茶叶优势生产基地、建设提高茶园质量基础、竖立企业形象、更新企业管理理念、拓展品牌、实现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生态观光型茶园建设所涉及的经营管理理念改变、生态环境的调控、园地修复改善等内容的因素已成为了我市茶产业的一门综合学科。为了迎合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发展我市可持续茶叶的发展, 有必要对茶园生态良好的茶园率先建设生态观光茶园。当然生态观光茶园建设在我市尚属新型产业发展模式, 纵观国外及国内的园区建设模式, 这里就如何结合我市茶产业实际建设生态观光茶园作一阐述, 以供具备条件和实力单位实施之参考。

1 实施品牌战略技术

品牌是市场的一张金名片, 是企业实力、产品质量、信誉、效益的彰显, 也是产品进入市场的先决基础。产品注册商标, 已是企业的本能行为, “品牌”建设是企业的潜在意识。否则, 无此观念观光茶园的建设也成空事。

2 实施园地整建

这是最为基础的工作, 有必要从下面几点去做。

2.1 整改茶园面貌

2.1.1 道路修筑。

连接茶园及茶园内的主干道宽2.5m以上, 路面沥青或水泥浇铸。步行道宽1.2m以上, 园内坡度大的主干道和步行道用石材或水泥阶递构筑。园内作业道与主干道相连贯穿整片茶园。

2.1.2 沟渠配套。

做到旱能灌、涝能排。确保园区既可保水保肥又能排水防水土冲刷。

2.1.3 平整树冠。

应用采摘、修剪技术, 形成宽集的采摘树冠。2.1.4提高土壤肥力。选择适合有机茶园对应的相关肥源重施茶树。对有刺鼻、异味重的动物粪便及各种植物的杆桔、渣粕等肥源要先行无害化处理后方可使用, 无害化处理场所应选择远离人行过道。

2.1.5 病虫调控。

严禁使用各种化学农药, 应用物理方法或动物源、植物源、矿物源药剂喷治等手段控制茶树虫害。园内挂设杀虫灯 (2.67hm2/每盏) , 并可根据害虫消长规律挂设绿、黄色板, 性诱剂等方法来降低害虫基数。

2搞好区域内的生态建设

2.1茶园绿化

主干道及人行道旁选择乔木型树种种植。如杜英、广玉兰等。茶园内原有高大杂、材树木要加以保护、培植, 在茶园内按地形地貌间隔5~20m距离内种植扎根较深的品种树木, 营造出一种逼真的退园还林的生态气象。

茶园周边建设好绿化隔离带, 形成被植被环抱的生态体系。如果茶园周边难以种植绿化树苗, 尚可让周边二行茶树不加修剪地任意徒长来加以隔离。

2.2 园地入口设计

所谓的生态观光园, 就应有独到新颖的特色来吸引人们的眼球。简陋的建筑并不代表失败, 只要能与自然融为一体, 终会形成独特的风格。并没有高雅那种档次, 但自然、纯朴。我们没有去尝试过, 但可以去借鉴、创造。

2.3 库区建设

建德市茶园有许多位于水库旁, 为创造生态观光园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库区的建设有着画龙点睛之作用。

2.3.1 保持库区水域不受污染。

防止人为带入各种污染物侵入水域, 库区承包使用主体应归属于建设单位, 不再因他人承包失去对水域的管理掌控权。严禁向库区倒入各种饲料及肥塘用料。及时清除水面的各种漂浮物等垃圾, 确保水域的自然清洁。

2.3.2 开设库区四周环道。

库区四周开设2m以上人行道, 对库区四周坍塌处进行修砍维护, 同时架设护栏确保人行安全, 人行道易用石材或水泥路面, 并种植好行道遮阳树。总之, 向着生态公园型目标努力去实施。

3 配套休闲设施建设

所谓生态观光茶园是集休闲娱乐、观光旅游为一体的, 能驱动茶消费、带动茶产业发展的高效益模式产业。在极高的管理手段下完善技术设施、生态设施、和服务设施, 读写出园区的“可看、可乐、可玩、可学”的功能区块。因而, 其休闲的设施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3.1 自娱自乐场所建设

3.1.1 休闲功能区。环库四周建设, 设置简易遮阳、遮雨用蓬 (伞) , 配套建设休息长椅。

3.1.2 名茶采制功能区。划定采茶区块、建筑炒茶木屋。观光人员可自采鲜叶, 在规定场所内自炒自乐。

3.2 品茗演艺功能区

在环库宽阔地, 建设休息用房, 设置茶品尝、茶艺表演功能区块, 展示企业茶产品和茶文化。

3.3 产品、器械陈列区

陈列房可于休息场所用房相邻或连接。一房用于企业产品、宣传册陈列展示;一房用于各种茶园管理器械用具陈列, 如古老的制茶机械、茶人用具等。

4 创塑茶文化, 挖掘茶历史

有专家说:茶叶效益的背景是文化, 文化的最佳载体是故事, 而讲故事是品牌宣传的最高境界。建德缺少为茶编故事的素材、人才, 缺少编故事的场所、部门。真因如此, 这里提出的生态观光茶园建设, 纲要就是承茶叶文脉、宏企业精神、展品片形象。各类故事可以在此虚构甚至神化, 并在文化名人的笔尖下, 结合城乡本土的传说描写出茶类的历史变迁, 创造出历史名人、仙人与当地风情相关的茶景故事, 让风景秀美的茶叶观光园产生动感。只有装裱精美的封面, 生动有趣的内容情节才能招揽客源并产生极高的情趣, 沉迷和留恋于茶缘中。此时, 生态观光茶园建设才算初步完成。

生态观光茶园建设 篇2

题目:高优生态茶园建设调研报告

班级:电子信息工程07-02 姓名:杨晓坤

2010年1月

-1-2009

整合资源 优化布局

加快高优生态茶园建设步伐

近年来,我县按照“绿色、生态、环保、安全”的茶叶消费时尚,切实加大生态茶园建设力度,不断开发绿色食品茶、有机茶,有效占领无公害茶叶市场,茶园建设已经初具规模,但与目前国际、国内茶叶市场的总体需求相比较,我县茶叶在品质上、规模上仍然存在较大提升空间。合理的整合改造现有低产茶园资源,突出重点优化茶园布局结构,打造高产、质优、园林化生态茶园基地是壮大我县茶叶产业发展必然之路。温泉是昌宁县的茶叶大乡,同时茶叶也是温泉乡主要的传统优势产业,根据我到温泉一个月的调查研究,结合近年茶叶市场供求情况,就我乡茶叶产业的发展谈几点意见:

一、温泉茶叶产业发展现状

(一)温泉茶叶产业发展具有较好的基础和条件

温泉乡境内自然条件优越,适宜茶树生长,茶树品种资源丰富,是尼诺绿茶的主要产地。全乡现已建立完善的茶叶种植、加工、营销和技术推广体系,并积累了丰富的茶叶种植、生产经验,已实现传统生产工艺向现代生产工艺转变,已创制出红茶、绿茶、普洱茶等多个茶叶品牌及系列产品,其中尼诺绿茶曾获“陆羽杯”奖、金钟奖、马来西亚国际工商展机构金奖和中国昆明科技成果暨新技术新产品展览交易会金奖。目前,全乡共有茶园面积26433.5亩,投采面积达25388.5亩,有茶叶初制加工企业86个,精制茶厂4个,茶叶精制生产线4条,初精制生产能力170万公斤以上,初具茶叶产业化经营企业3个。

(二)茶叶是促进温泉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骨干产业

温泉乡茶叶涉及面广、影响力大、茶叶遍及全乡168个村民小组的99%以上农户,茶叶生产、加工、流通从业人员近千人,占全乡总人口4%,全乡农业人口中近三分之二为茶农。茶叶发展集中在光山村、联席村、温泉村、下六甲村、尼诺村、松山村、鹿塘村,这些村村民的人均收入有近80%为茶叶收入。

(三)温泉乡茶叶产业发展已出现良好态势

全乡茶叶面积不断增加,茶农思想认识不断提高,茶叶产业发展科技含量不断提升。龙头企业基本培植成功,并且实力逐渐增强。有机茶无性系良种无公害茶生产基地步伐加快,全乡已建立15000多亩无性系良种茶叶基地,2007年计

划发展3500亩高优生态茶园,5700亩低产老茶园改造正在进行当中。有2家茶叶企业取得了茶叶生产市场准入“QS”认证。普洱茶及以生产普洱茶为原料的晒青绿茶数量不断增加,温泉乡有普洱茶生产企业5家,产量近百吨。茶文化底蕴不断提升,借“千年茶乡”系列活动之机,大力宣扬了温泉茶品牌,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提高了温泉茶品牌对外的知名度,同时引进了新的普洱茶生产企业,提升了温泉茶文化底蕴。茶叶价格迅猛增长,茶农收入大幅度增加,农户从事茶叶生产的积极性不断提高。

二、温泉茶叶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十一五”以来,温泉乡茶叶产业发展速度虽然较快,但发展中仍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茶叶作为产业发展的地位及作用认识不足,个别村与农户对茶叶作为产业长远发展重视程度不够

今年温泉乡春茶收鲜均价达15.29元/公斤,销售干茶均价达63.9元/公斤。仅春茶期间,全乡户均茶叶收入就达9446元,人均收入达2233元,人均茶叶收入比上年同期499元增1734元,增合347.4%,收入在2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农户有1539户,就目前温泉农村经济而言,茶叶产业是任何产业无法替代的。

(二)茶园基础设施差,管理粗放,单产低,效益差

在温泉26433.5亩茶园中,有11000多亩茶园因管理不善,产量、质量较差,茶园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加之茶农对鲜叶的采摘质量不高,导致部分茶园单产低,综合效益相对较低。

(三)投入不足,管理滞后,“温泉茶”品牌效应不高

外地茶叶流入我乡掺充温泉茶出售的情况突出,管理滞后,资金投入不足,科技措施不到位,有面积规模而没有规模效益,发展层次较低,制茶企业多而小,品牌多而杂,茶叶资源没有得到较好整合。

(四)观念落后,外资引进困难,牵动力不强

部分干部群众的观念落后,存在着“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小农思想,投资环境还不够理想,招商引资工作难度大,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外商对茶叶产业的投资开发。产品结构不合理,还有大量低档次的晒青毛茶,群众发展茶叶的效益还没有真正体现出来。

三、加快温泉乡茶叶产业发展的措施

(一)抓好种植加工,提高茶叶产业化水平

为加快茶叶产业发展,全面提高茶叶产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使茶叶进一步向良种化、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迈进。一是优化区域布局。按照“改造一批、淘汰一批、新植一批”的原则对茶叶继续实行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良种化种植。二是切实加大中低产茶园改造力度,要通过强化茶园水利基础设施,改植换种等手段,全面对中低产茶园实施改造提升,提高单产水平。三是全力抓好新植茶园建设,对新植的茶园按生态、无公害的技术要求进行发展。四是对现有茶叶初制加工企业实施整合改造。五是努力推进茶叶深加工企业技术改造。对基础好、规模大的加工企业实施重点支持,促进其进行设备更新,技术改造,提高生产加工水平。六是调整产品结构,加快适销对路产品查发。以市场为导向,合理调整产品结构,既要巩固传统产品生产,又要切实加快适销对路产品开发。

(二)弘扬茶文化,促进茶叶贸易

温泉产茶历史悠久,茶文化源远流长,要充分挖掘我乡茶历史、文化遗存,向外推介我乡茶资源、茶产品、茶企业、茶贸易,提升温泉茶文化底蕴和茶业知名度和影响力,促进茶叶销售,重点要抓好三方面工作:一要完善市场网络;二要加强信息网络建设;三要继续发挥茶叶协会的作用,进一步规范全乡茶叶交易市场。

(三)建设高优园林化示范样板,带动温泉茶叶深入发展

2008年,争取项目,整合资金,在“云保线”习谦桥至大桥洼子段的公路两侧常耕地内(涉及温泉村湾塘、红土、里睦、山田、王家寨、中寨、五石美、徐家寨、赵家寨、陈家寨、杨家寨、街子、澡塘、大领岗、西山、何家寨等村民小组)建设1500以上的高优生态园林化样板茶园,在提高温泉茶叶对外知名度的同时,打造昌宁县南大门的优势,叫响名符其实的“茶乡温泉”,带动温泉茶叶产业深入发展。

(四)打造“温泉茶叶”品牌,扩大温泉茶叶市场影响力

一是整合温泉乡茶叶品牌。对温泉乡茶叶现有品牌进行认真筛选,继续打造具有温泉乡特色与代表性的茶叶品牌及系列产品。同时,规范茶叶市场,打击不正当竞争,杜绝假冒伪劣产品生产,切实加大温泉乡茶叶品牌的保护工作。二是

强化茶叶市场营销,建立茶叶市场营销体系。通过发展专业化营销企业、建立茶叶专卖市场,举办各类茶营销活动,发展茶叶订单、促进温泉乡茶叶销售。通过开展温泉乡古茶树资源保护、温泉乡茶文化挖掘与温泉乡发展旅游业结合,宣传温泉乡茶叶,促进温泉乡茶业发展。

生态观光茶园建设 篇3

关键词:生态茶园;教学基地;规划;建设

长安教学基地位于长沙县干杉乡长安村,坐落在黄花国际机场东南方,离黄花国际机场3公里,距我校20公里,交通便利。整个基地占地216.8亩。“长安茶园”位于该教学基地内(N28°09'441",E113°13'558,-N28°09'526",E113°13'724"),茶场土壤属第四纪红壤,占地面积29220平方米。在湖南农业大学1998年征用该基地以前,就主要种植茶叶和进行茶叶初加工,故称之为“长安茶场”。经过十多年的规范化建设,已将长安基地建设成为以植科类专业的生产实习基地,而且已经显示出了其在教学科研、科技推广中的优越性,在当地起到了很好的科技示范作用。

为了进一步实践科学发展观,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宽博知识面、富有创造性和较强的适应性、具有良好协作精神和敬业奉献精神、具备较强的综合实力包括动手能力、科学思维能力、社会交流活动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的21世纪人才,根据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发展目标,我们结合长安基地的实际情况进行了长安生态茶园多功能生态系统的规划建设与管理。

一、长安常规茶园向生态茶园转化的规划

(一)长安常规茶园向生态茶园转化的规划依据

在茶叶生产上,古今中外早就有生态茶园的雏形。如湖北、江西、安徽,在茶园中种植棕榈、乌桕、油桐;湖南安化在茶园中栽种梨果,有的还间种粮豆和其他经济植物;广东在茶园中普遍种植遮荫树和绿肥。在云南普文,最先实行了橡胶茶叶的间作,然后在勐满、盈江、芒市、瑞丽等农场推广。惠民农场有果茶(芒果)、药茶(金鸡纳)间作;凤庆、临沧、保山、腾冲等地在茶园中种植桤木,西双版纳勐海除了混林茶外,有大规模的樟树,这些都是根据茶树对特殊生境的要求及提高对阳光、地力等空间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和充实生态位原理建设而成。中国科学院云南热带植物所建立了胶茶人工群落的典型生态茶园;海南省的林-胶-茶新型生态茶园,为生态茶园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因此生态茶园是基于茶树与其系统发育环境的传承性,与其他生命系统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特性,实行生命系统的多样性,让茶树回到它完成系统发育的、含有人为意志的森林怀抱中去重演系统发育;能充分利用各种生物在茶园所占领地内、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物质能量摄取的时间、空间、种类、数量、质量、层次的差异性和相生、相养、相克关系,充分满足主体物种茶树的生态需求,达到茶树个体、群体的最大增长,获得生产的最佳效果;实现了对太阳能和土地得到了充分的利用;使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得到相互促进,茶园不衰,环境不败,从而使经济收益持续稳定,使三大效益圆满统一;同园艺与园林配合,与周围环境组成秀美的园林化茶园生态系统。

(二)长安生态茶园教学基地的基本情况调查

目前生态茶园当地的配伍植物主要有类茶植物、水果、药材、香料等经济作物,桤木、绿肥,粮豆,蔬菜等共7大类30余种,有些植物还兼具蜜源和色彩构图的特点。近几年来,特别是学校对长安教学基地的功能和布局进行重新定位和规划后,给长安基地的建设和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学校分批投入资金690多万用于基地的建设,先后修建了1570平方米的学生宿舍楼、645平方米的制茶车间、880平方米的包装车间与教工宿舍、348平方米的食堂,并逐步完善了水、电、路等各项基础设施。完成了基地的绿化、美化以及亮化工作,长安基地已初步建设成为一个集教学、科研、生产、素质教育、科技推广和技术培训、农业生态旅游为一体的综合型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与此同时积极协助园艺园林学院、农学院、食科院落实果树基地、旱粮作物园和类茶植物园的建设立项工作,加快了基地的站园建设进程。目前基地已拥有良种示范园、丰产示范园、品种基因库、花卉苗木园、手工茶车间、名茶车间和普通绿茶制造车间。2003年长安基地一共承担教学实习288人周,生产实习576人周,毕业实习560人周,科研课题5项,年生产手工名茶500斤,普通绿茶30担,并且经常接待校内外领导和来宾参观指导,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三)长安生态茶园基地的规划

1.生态茶园的规划原则。①根据物种多样性与稳定性原理,植物种类(杂草除外)安排在4~10種以上。②根据种间相互关系原理,在多种植物配置中,用植物引来功能性动物、微生物5~10种以上,营造天敌的居住生活条件;并充分考虑与茶树有正相互用的植物种,同时引进茶树主要害虫的负相互作用种。③生态茶园收集太阳的能量要求达到最大值。④土地营养物应富集于土壤耕作层,保持土壤养分平衡,消除营养或生理限制因素。⑤保持适当长度的食物链和一定复杂性的食物网营养结构。⑥避免周边、区内的各种污染源和拒绝一切毒物或不能降解的有毒物质进入系统,使土地、水源、大气、茶叶及其他作物、天敌以及劳动者消费者受到污染损害。

2.长安生态茶园基地的规划蓝图。根据长安基地的实际社会、经济、生态条件,使其充分发挥教学实践功能、科研示范功能、社会素质教育功能、生态旅游功能,我们将长安基地建设成植物生产类教学科研为主,集教学、科研、生产、素质教育、科技示范推广和技术培训、农业生态旅游为一体的综合型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规划建设长安有机生态茶园多功能生态系统。其中有机生态茶园试验实习园(80亩)、类茶植物试验实习园(15亩),茶叶加工厂(10亩),“一区”即名特优生态有机茶展示和品尝综合管理服务区(26.8亩)。通过科学建设与管理,长安基地将全面展示出我校的办学特色和建校水平,满足学校多学科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办学需要,成为现代农业基地的样板和学校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

二、长安生态茶园的建设

(一)长安生态茶园的建设内容

生态茶园是茶树栽培学的创新与技术革命。它不是原来意义的单一茶树和平面结构的茶园,它具有植物组成多成分、多层次的立体复合结构,除了茶树、植物外,动物成分也多样化了。除了茶叶以外,还有其他经济植物的收益,对水土保持、对气候改造,对茶园小气候乃至地区气候形成均有特殊功能,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各种鸟类会飞来安家,各种天敌(包括引进放养)可来休息、觅食,病虫害会大为减少。自成一个系统,能抵抗不良环境,维持长久的平衡。

1.对生命成分进行选定,包括茶树品种、上层、林网网络、水土保持、色彩、蜜源等不同生态作用的植物种。我们可以按生产要求与当地气候土壤条件选定利用绿肥植物提高土壤有机质和增加物种多样性和保持系统的稳定性。

2.空间结构安排:对所选定的植物种,种在什么地方,如何排列,种多少,如林网植物分几行,外层、中层、内层种什么,茶园道路旁种什么,上层种什么,一般选经济价值高的物种,道旁5~10米1株,茶园上层每亩10~15株。

3.种群安排:采用什么茶种,每亩种多少株,如何排列,行距、株距一般以3000~5000株为宜。

4.苗木准备:建立苗圃或购进苗木,收集各种拟种植物的种子、种苗、引进天敌生物的联系定货等。

5.规划与园、厂设计:丈量土地,设计分区、分片串以道路、排灌系统,将林网、网格茶园、网格植物、碎部植物等生态茶园部件绘制成综合规划示意图和若干具体的布置详图,并请专业人员绘制工厂概图与工艺流程、设备配置图。

一切规划设计均已做好后,就组织劳动力进行开垦。开垦的第一步就是把道路网规划好,排灌系统规划开挖好,种各种植物的沟或塘挖好;第二步开茶园:开茶园与一般茶园相同,测好等高线,线上打好桩,由下往上逐梯开挖。植茶沟深50Cm,宽60~80Cm,表土回沟。开完后整理台面,施好基肥(每亩钙镁磷或磷矿粉100㎏,农家肥1000~3000㎏),与土拌匀,上盖心土5~8Cm,待雨季来到定植。

(二)长安生态茶园多功能生态系统的管理

1.基地站园的管理。站园是校内教学科研基地的基本单位,长安教学基地将根据学校学科发展的需要,紧密结合基地的定位和功能规划,进行产业调整与布局,建立结构布局合理、高起点、现代化的茶园、果园、旱粮作物园、类茶植物园、生活服务区和相应的配套设施,形成一个功能齐全的站园结构体系。各站园作为相对独立的农业产业单位(实体),实行目标管理,独立核算,自主经营。按照岗位目标责任制,将任务层层落实到人。学校将对各站园的管理进行宏观控制,严格考核,同时积极主动地为各站园的建设和发展献计献策,认真做好基地站园的服务工作。

2.基地服务设施的管理。按照高水平管理的要求,对基地服务设施的管理将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则,以服务教学科研为宗旨,以科学有效开展基地资源资产运行,最大限度提高基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为目标,实行市场运作,开放经营,建立目标责任制和严格的规范化管理制度,并与管理者达成了目标管理协议,签订了目标管理责任状。同时,我们采取边研究、边实施、边总结、边改进的方法,制定了《长安基地餐厅管理制度》《长安基地餐厅运行管理制度》《长安基地宿舍管理制度》《长安基地门卫管理制度》《长安基地住宿须知》以及《基地多媒体设备操作规程》等规章制度,达到了规范化管理,优质服务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黄运湘,曾希柏,张杨珠,林志灵,孙楠,王道龙.湖南省丘岗茶园土壤的酸化特征及其对土壤肥力的影响[J].土壤通报,2010,41(3):633-638.

[2]王曉平.茶园土壤地力退化现状及其防治途径[J].北京:中国科技出版社,1990:335-361.

[3]程正芳,宋木兰,童云娟,等.苏南低产茶园土壤障碍因素研究[J].茶叶,1994,20(1):18-22.

[4]陆建良,梁月荣.茶树根系特性与茶园管理[J].茶叶科学简报,1994,1:1-5.

[5]张觉晚.茶园杂草的发生及无公害防治[J].茶业通报,2004,(2):67~68.

[6]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高等植物图鉴1~4册[M].1972年.

[7]张觉晚.宝山茶场茶园病虫及天敌与杂草调查[J].茶叶通迅,2001,(1):39~40.

[8]吴志丹,翁伯琦.中国有机茶发展动态与若干对策[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2):246-249.

[9]田永辉.生态位理论在贵州茶园建设中的应用[J].广东茶叶,2000,(3):25-28.

[10]彭萍,李品武,侯渝嘉.不同生态茶园昆虫群落多样性研究[J].植物保护,2006,32(4):67-70.

生态观光茶园的规划设计 篇4

1佛冈观音山生态观光茶园的建设规划简介

佛冈观音山生态观光茶园能够体现地方经济蓬勃发展,能够展示地方人民追求自我目标的热情。佛冈观音山生态观光茶园位于潖江湖畔、观音山下,整体规划与设计的风格无不显露地方特色文化内涵,它集聚地方水土精华,自然生态资源丰富无比,纯净的自然水、干净湿润的空气和肥沃厚实的土壤等条件均利好于茶叶苗木种植。该茶园紧邻英佛高速公路,交通便利,且与城市中心仅九公里车程,因而可以说该生态观光茶园是一处较为理想的旅游观光景区。

地方政府致力于秉承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子孙造福的办企方针来规划项目推动地区经济水平增长,佛冈观音山生态观光茶园便是实例之一。观音山地区以“天然氧吧”文明于世,天然环境保持得非常好,尤其是肥沃厚实的土壤和纯净的自然水、干净湿润的空气为种植茶树苗木提供了极好的条件。佛冈观音山生态观光茶园一期规划的总面积约为1×106平米,以保护自然生态作为基本原则,以绿色环保作为主要要求,以自然生态环境作为规划基础,合理设计,科学规划,准确定位。

优质水源是茶叶种植茶树苗木的关键。佛冈观音山生态观光茶园在规划与设计阶段将保护优质水源作为首要任务。然后,根据该茶园种植茶树苗木的特性以立体复合式栽植令其产生茶木共生的效果,且在不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引导观音山优质水源实现茶园浇灌的自动化控制。另外,茶园管理同样遵循自然生态学科,不施用化学肥料,不喷施化学农药,结合生物多样性原则巧妙搭配,让整座茶园的环境保持无污染、无虫害。佛冈观音山生态茶园基地便是遵循以上生态循环理念建成完整的生态产业链。

2生态观光茶园规划设计途径与开发措施

生态观光茶园于中国茶文化的挖掘与表现可谓首要特色。中国是茶之故乡,上下五千年中国历史涉及茶文化的东西很多。显然,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必然要与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同行,逐步丰富自我内涵,不断提升自我价值。中国茶文化发展至今包罗万象,由起初单纯的土地耕种、日常饮食逐渐演化成囊括书词文化、品画艺术、历史典故和茶道精神等多种形式,还涉及茶树苗木种植、茶叶烤制和产品营销等多个内容。中国茶文化在我国生态观光茶园的规划设计中得以体现使之必然。

2.1规划设计途径

2.1.1总体设计

生态观光茶园的规划总体设计必须要充分考虑到观光园林的自然风景、经济因素和其他社会条件等。生态观光园林规划与设计根据不同种茶树苗木的芽期搭配种植。在无倒春寒的地区,通常可将不同种茶树苗木以特早生、早生、中生依次按4:3:3的比例予以配置,既可增添观赏性又可一定程度上延长茶树苗木芽期生长期。同时,我们也可以适当增多晚生茶树苗木的比例,按照特早生、早生、中生、晚生依次按4:3:2:2的比例予以配置,这一点与一般的以早生茶树苗木为主的观光茶园有所区别。另外,考虑到观光茶园的规划规模,主要分为综合性茶园、大型观光茶园和特殊观光茶园三种,规划规模不同所采用的规划方式与设计理念也会有所差异。在观光茶园功能定位方面,一般观光茶园内将整片区域分别分为茶园丰产区、设施栽培区、特色品种展示区、观光休闲区、茶文化区、游客体验区等多个功能块。根据观光茶园当地的情况,规划功能区也应因地制宜。通常,观光茶园不仅限于观光旅游功能,还应兼顾生产功能。观光旅游功能实现主要经济收益,生产功能实现次要经济收益。倘若观光茶园的功能定位不同,其园内的区块划分也将作出相应的调整。生态观光茶园的规划与设计要保证不同区块的功能独立性,也要关注不同区块之间的关联性,通过联系各个区块体现整体美。茶树苗木成行成列布局,构成一种井然有序、脉络清晰的景观。另外,还须考虑到不同块之间的关联性,交叉栽植各种特色品种的茶树苗木,以此可以展示出茶园景区的特制美,最终能够设计出丰富交替、韵律渐变的茶园空间,保证生态茶园景观在多样性中体现统一性。

2.1.2立体设计

生态观光园林内苗木成长强弱有别,且造型、树姿多种多样。茶树苗木的长势非常利于造型设计。生态观光茶园的立体设计应做到以下两点:

2.1.2.1整形修剪。通过对茶树苗木进行整形修剪,设计形态各异的树冠造型如屋脊状、圆弧状、斜坡状、马鞍状和水平板状等,同时辅以或半开张、或直立、或张开的小型乔木和灌木丛,与自然野生植被形成较为鲜明的环境对比。

2.1.2.2栽植丰富多样的茶树苗木。茶园小道、不同功能区域或临边区域栽植多种茶树苗木,合理规划与搭配增进茶叶各个功能区域的观赏性,总体呈现万紫千红总是春的效果。在保证生态观光茶园茶树苗木多样化的情况下,尽量合理搭配各种不同类型的茶树苗木。茶叶物种多样化是我国生态观光茶园规划与建设的基本需求,它可以拓展各类茶叶苗木的生长抗逆性能,也可以进一步保证整座生态茶园的景观品质。

2.1.3群落季相设计

我国大部分植茶区除冬季以外均为茶树苗木成长有效期。然而,不同类型的茶树苗木的春季萌芽期也会有所差异,主要分为四种情况,即特早生、早生、中生和晚生四个品种。将以上四个品种的茶树苗木相间搭配予以栽植,有意将不同种茶树苗木的芽期相间20天左右。而在夏季期间可以通过修剪不同茶树苗木,这段时期即可达到不同芽叶大小和不同色泽等整体视觉效果。

2.1.4色彩变化设计

不同茶树苗木在春季长芽阶段会以色彩各异的效果来呈现,而同一茶树苗木在不同季节反映的色彩效果各有所异,而成熟的花瓣和树叶也会呈现不同颜色和体状,从整体造型来看观赏性极好。栽植特色茶树苗木以搭配不同花期、不同颜色和不同种类合理规划,保证生态观光茶园能够在一年四季均能为广大观光者展示色彩纷呈的景观。

2.2开发措施

2.2.1以保护生态为前提开发自然资源

生态观光茶园的规划设计最大优势体现于自然资源。而良好的自然资源正是生态观光茶园的环境需求,不管是自然水,还是自然空气都须具有一定的标准。通常,我国茶叶主产区多为一些自然资源较为优越的观光景区,因而我们也将自然资源视为可充分规划与设计的生态茶园要素。同时,随着国民养生、健康产业的不断发展,以茶叶产区拥有的丰富自然资源作为内核,继续创造良好的产业链,进而以保护生态为前提开发自然资源并规划建设观光茶园。对自然资源的开发过程必须要遵守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则,这与国家倡导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不谋而合。

2.2.2以产业创新引导规划设计

我国旅游事业发展渐渐趋于成熟,国民对旅游观光的需求与标准随之提高,传统的产业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新时期的发展需求。因此,生态观光茶叶规划与设计也应对其运营模式做出一系列的调整与改造,而产业创新可作为驱动改造深度的一种策略。以产业创新为前提,良好的创意才是满足国民多样化需求的保障,也可理解为创意提升竞争实力。生态观光茶园规划与设计,不能仅限于多种链条元素的简化或拆分,我们应该将更多、更新颖且代表时代特色的元素引入进来,关注规划创意和设计创新,不断深化规划开发力度。

2.2.4以小品设计增添茶园趣味性

从生态观光茶园的建筑体量来看,设计体量偏小的建筑物可以体现茶园“精致”与“雅致”的特性,形成小品风格可以作为点缀茶园所用。将建筑小品的设计风格定位于为当地少数民族的民居住房风格,如“四壁落地屋”,该屋主体结构呈“栏杆式”,以三组长叉用作结构主梁,以平直木条作为椽子,屋顶到房檐的坡度极大,椽子上表面以茅草遮覆,房屋四壁以柱笆编织成墙体,东面开设主门。同时,将此类建筑小品从北、西和南三个方向依次排列。中部空间由四壁围合形成民族特色小广场,小广场的进出两口留于东面。小广场进出口两边则分别布置象征吉祥如意的雕塑饰品,让观光游客能够充分领略到地方文化特色,无疑将增添更多的趣味性。另外,建筑小品也能在潜移默化之间将观光游客与茶园紧密联系,形成一种和谐的人与物的沟通关系。

3结束语

生态观光茶园的规划与设计应该起到传承地方茶文化的作用,结合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原则,规划建设出集聚国人思想的景观产品,为观光旅游者创造追求茶文化意境的条件。与此同时,追求个人目标并能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是本文讨论生态观光茶园规划设计的初衷。茶园既可以看作是景观产品,又可视其为凝聚中国传统茶文化的艺术品,无内涵、无原则的对茶叶进行规划与设计,至多为我们呈现一具没有精神的躯壳。自然环境为我们提供了优秀的场地条件,通过人为的规划与设计应该使其成为“有若自然”不差人工之势的景观艺术品。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佛冈观音山生态观光茶园的建设规划基础及原则,重点就生态观光茶园规划设计途径与开发措施展开阐述。生态观光茶园规划设计的途径主要有总体设计、立体设计、群落季相设计和色彩变化设计组成,其开发措施则涉及以保护生态为前提开发自然资源、以产业创新引导规划设计和以小品设计增添茶园趣味性三个内容。笔者希望通过此文让更多人了解生态观光茶园规划与设计的原则,也希望通过了解认识到保护生态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关键词:生态观光茶园,自然资源,规划设计,开发措施

参考文献

[1]周小苹,杨海军.生态观光茶园景观创设[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1(13):34-36.

[2]孙雅玲,张涛,段大娟,等.曲阳县唐河农林科技园区总体规划[J].河北林果研究,2012(4):109-111.

[3]薛巧英,王振康.屏南县发展高山生态观光茶园的设想[J].茶叶科学技术,2011(2):55-55.

[4]李大算,西乡茶文化初探[J],茶业通报,2014(4):7-8.

市生态观光农业建设情况汇报 篇5

1.基础资源丰富。水域面积大,我市水域面积占国土面积的42.5%,其中1000亩以上的大中型湖泊有89个;丘陵山地植被丰富,30万亩山地,植被履盖率100%。依托山水紧依的独特自然风光和底蕴深厚的人文景观,先后建成了4个国家级、4个省级森林公园、1个自然保护区、2个国家级农业综合示范园区、20多个休闲渔业垂钓区,以及一批湿地公园和生态农业园。

2.功能类型多样。初步形成了以森林生态景观为主的旅游观光型,如虞山、穹隆山森林公园等;以采摘垂钓为主的农事参与型,如东山、西山果茶区、双山岛垂钓中心等;以人文历史、革命传统、农业“四新”技术展示为主的科普教育型,如沙家浜芦苇荡风景区、未来农林大世界等;以名特优农产品品尝为主的美食餐饮型,如巴城阳澄湖大闸蟹碧玉主题公园等;以江南水乡、农家风俗体验为主的乡村度假型,如三山岛农家乐园等。

3.投资主体多元。由90年代以政府投资建设森林公园为主,逐步转变为国有、集体、民资、外资等多元投入格局。已统计的各类观光农业园中,国有投资为主的占27%、集体投资为主的占10%、民资投入的占49%、外资投入的占14%,民资和外资已成为生态观光农业开发的主体。

(二)尽管我市生态观光农业起步较早,近两年的发展速度比较快,但总体规模偏小、数量偏少,除了几个国家级、省级森林公园和农业综合示范园区外,大部分园区建成规模只有300亩左右,难以形成规模优势,同时在数量与我市的自然条件和市场需求也不相适应;发展不平衡、特色不明显,少数地方意识不强,开发力度不大,已经建成的园区相当部分集中在比较单一的垂钓、餐饮项目上;配套设施不完善,开发管理跟不上,园区内的道路交通、美化亮化等基础设施和休闲娱乐等配套设施不健全,宣传、营销、接待等管理服务不完备。

(三)生态观光农业是集生产、生活、生态和农业产销、农产品加工、农业旅游服务等三次产业于一体的新型农业,核心是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资源环境,结合农林渔等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和农村文化及家庭生活,在农业与旅游的结合点上做文章,以“绿色、休闲、参与、体验”为基本特征,发挥农业与农村休闲旅游功能,为人们回归自然、享受田园风光、体验农村生活提供机会。她顺应了现代社会人们更注重休闲旅游、生态旅游的大趋势,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下一步,我们将重点依托已建成的一批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和基础条件较好的生态农业观光园区,结合水产、畜牧、果茶等产业新兴领域的发展,科学制订规划,加强资源整合,丰富功能结构,完善配套设施,培育和开发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生态观光农业基地,力争到2010年,实现总产值100亿元。开发建设的总体思路是:

1.保护。把保护放在生态观光农业开发建设的首要位置,加强森林、水、湿地等生态资源的保护,注重历史人文景观、“鱼米之乡”民俗文化的保存,重视苏州精耕细作、特色农业的保留。

2.提高。把提高作为生态观光农业开发建设的重要手段,通过科学合理的开发,营造“春花、夏荫、秋色、冬景”等各有特色的自然景观,提高资源质量;通过改善园区内外的交通条件和接待服务设施的条件,使游客能进、能游、能休,提高环境质量;通过加强规章制度建设和人员素质培训,使游客尽兴而来,满意而归,提高管理服务质量。

3.开发。把开发作为生态观光农业开发建设的重要途径,搞好各种资源的挖掘和深层次开发利用,根据不同的生态自然条件,挖掘和利用珍稀树种,名优水产、特色花果,人文景观资源,历史文化遗迹资源,自然山水等资源,加快建设,扩大规模,增加总量。尤其要重视旅游文化资源的挖掘,提高生态观光农业的文化品位。

(四)生态观光农业建设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要高度重视,落实措施,加快推进。

1.坚持科学规划。按照“适度超前、集中规划,分步建设、持续发展”的思路,高起点、高标准搞好生态观光农业发展规划,提高基础设施配套水平,提升园区硬件优势;优化区域布局,坚持围绕自然资源、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合理布局,建设生态观光农业;强化功能开发,根据区域特色和优势,优化功能定位,避免结构雷同,实施错位竞争。

2.加快机制创新。按照投资方式多元化,经营模式市场化,管理方式企业化的原则,通过创新投入机制,发挥好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吸引各类资本共同投资开发;创新管理机制,建立精干高效的管理机构,做到职能明确,运转协调,灵活高效;创新服务机制,制订完善建设标准和相关规章制度,提高服务水平,建立健全有利于生态观光农业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自我壮大的机制,把生态观光农业建设成为现代农业发展中最活跃的经济“单元”。

3.大力招商引资。在农业招商引资中,把生态观光农业项目作为重点,加强项目整合,加大宣传推介,认真组织开展境内外招商、促销活动,拓展招商渠道,努力吸引境内外资本向生态观光农业聚集,增强开发实力。原创文章,尽在文秘知音网。

生态观光茶园建设 篇6

针对当前生态观光茶园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 本文选取生态茶园规划设计作为研究对象, 结合生态观光茶园典型的案例, 重点在于分析地域文化在生态观光茶园规划设计的重要作用以及其所遵循的总体设计原则, 旨在为我国生态观光茶园的特色开发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指导, 也为传承传统历史文化、弘扬生态文明, 构建各地旅游产业的绿色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贡献力量。

1 生态观光茶园“道法自然”的总体规划原则

顾名思义, 地域文化是在特定的地域空间与长期生产实践的积淀下, 人、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形成人类活动地域文化系统。[1]中国从南到北, 由东至西, 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文化, 不同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 如江南的小桥流水, 西北的雄浑厚重等均具有地域风情。不同的地域因为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人们利用改造自然环境以及建设人类文明的方式和程度的不同而产生了不同的文化和民俗, 各具特色, 各有千秋, 因此, 地区性是地域文化最鲜明的特征。[2生态观光茶园规划设计重点在于茶园选址和景观设计, 都需要在开发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体现地域文化的特征, 两者可谓是相互作用, 相辅相成。

生态观光茶园旅游产业集游览观光、休闲度假、赏茶品茶、果实采摘等于一体的新型农业观光经济发展模式, 也是近些年茶叶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旅游产品的开发都需要立足于自然环境。单就茶文化内涵而言, 就足以说明“道法自然”的千古真理, 我国茶文化是在儒释道三家哲学思想的影响下形成。其中, 道家“无为”、“道法自然”等思想开启了茶文化的源头, 使得茶文化与生俱来形成了具有自然性质的文化形式。[3]“道法自然”思想精髓也潜移默化影响了茶园规划设计, 成为茶园景观设计总体规划原则。“道法自然”思想要求生态茶园规划设计“因地制宜”、“随势造景”, 最大限度地将自然之貌按照生态美学、景观美学等理论进行外化表现。因此, 茶园选址应结合当地的自然生态、地理环境特征等因素, 选择地势多变、山水环绕、峰峦叠障的区域, 可以与当地的名山大川景点相交辉映;在景观规划设计中应采用自然主义手法, 随基势之高下, 自成天然之趣, 基本保持原来的地形和生态环境;根据现代美学原则用以人工建造亭台楼阁、景观小品、种植花草树木, 以及人文历史素材进行点景, 使与自然浑然天成, 由此可见, 地域文化在生态茶园规划设计中的重要性。

虽然茶园观光旅游产品基本一致, 其目的也一样, 但各个地区人文、自然、社会等风格各异, 而当前在快速发展生态观光茶园旅游业的过程中, 景观设计一味地“模仿再现”, 只注重追求经济价值, 而忽略了地域人文价值, 使得各个地方的生态茶园同质化现象严重。针对这一现状, 下文将重点分析在地域文化背景下, 应如何规划设计生态观光茶园。

2 地域文化在生态观光茶园规划设计中的运用

我国生态观光茶园规划设计虽然存在诸多的问题, 但当前也有少数生态观光茶园规划设计极具地域文化特色, 如山东日照生态茶园、福建安溪生态茶园、汉中西乡茶园文化景观设计以及西双版纳大渡岗乡云宝生态茶园景观设计等均是杰出的代表。笔者对这些茶园规划和茶园景观设计进行详细的研究, 发现这些茶园无论从选址、布局规划以及茶园景观设计等均是在深入挖掘、整理和收集当地人文、自然以及社会环境等基础上整合、提炼地域特色文化, 打造独具一格的生态观光茶园旅游产业。

大家对各个地方的地域文化都能略知一二, 但作为地方性旅游文化产业, 建造设计师应该深入挖掘、整理、归纳地域文化, 选择能够代表本地区特色, 选择与游客产生共鸣的人文、自然等景观。山东日照茶园在规划设计之初, 深入探讨本地的人文、自然和社会等方面的地域优势, 在茶文化基础上, 提炼当地的地域特色, 打造以儒家文化、传承茶文化为根基, 集休闲娱乐、科普教学、生产示范等为一体的生态疗养型海滨茶园规划设计。[4]山东日照茶园规划设计对日照地域文化搜集中较为全面, 日照位于山东省东南部黄海, 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日照在人文、自然、经济等方面的优势, 被誉为“水上运动之都”, 是中国唯一一个获得联合国人居奖的城市和CCTV中国魅力城市。众所周知, 山东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至今依旧具有魅力, 在国内外影响巨大, 因此日照生态茶园规划设计从整体上把握儒家文化的思想内涵。日照地名由来已久, 取“日出初光先照”之意, 是远古时期太阳文化的起源地, 据考证世界只有五大太阳文化起源地, 该地区也是我国龙山文化遗址, 具有丰富的陶艺类艺术品;此外, 20世纪50年代开始, 日照农民画为配合党的工作做出重要的贡献, 蕴藏深厚的文人内涵。

如福建安溪县生态茶园规划设计, 深入挖掘安溪铁观音品牌文化和绿色生态农业为核心茶园经济发展模式。安溪县是铁观音的故乡, 铁观音属于乌龙茶类, 其饮茶方式、茶器、茶具等方面都有特殊的要求, 形成不同于红茶、绿茶等茶道精神, 安溪县生态茶园在景观设计中突出铁观音茶道艺术的精髓和品牌文化, 凸显铁观音作为世界十大名茶品质方面的要求, 打造福建省茶叶经济品牌。当然, 安溪生态茶园在建造时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自然地理优势, 根据地貌特征分为内外安溪两个茶区各具特色。

山东日照和福建安溪在挖掘、整理地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了科学的整合, 将当地人文、茶叶品牌以及城市特色等方面结合在一起, 打造地域性特色的生态茶园, 还有一些生态茶园景观设计中如西双版纳大渡岗乡云宝生态茶园在茶文化的营造与表达等方面做得比较好。普洱茶是我国十大名茶之一, 也是云南的城市名片, 早在东汉时期已种植普洱茶, 但当时并没有普洱茶这一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佛教艺术的盛行, 内地茶叶通过马运到西藏地区, 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茶马古道”的历史盛况。因此, 以普洱茶产业为基础, 以普洱茶文化为核心的生态茶园在成为该地区茶园旅游产业的亮点。

该茶园位于西双版纳境内, 紧靠普洱市, 此地山丘缓缓, 山脉连绵, 沟谷相连等原生态自然景观为该茶园加分不少。在茶园选址和规划布局充分发挥“道法自然”哲学思想, 依据地理特征设计成为“一谷两翼”茶园结构, 其中“一谷”是指位于低洼处的凤凰谷, 在这里充分借助自然地理条件和山水脉络渊源在谷底中轴位置规划设计出茶马古道生态走廊, 沿着高低起伏的山势, 穿梭于山水之间, 以此突出普洱茶的文化历史底蕴;“两翼”则是普洱茶种植科研和生态示范区、加工体验区, 分为东翼和西翼。[5]茶园景观设计中将普洱茶的历史文化、民俗茶艺等巧妙地融进设计中, 西双版纳地区少数民族数量较多, 以傣族、布朗族、白族、瑶族、哈尼族等等, 茶园内的建筑小品、园林设计以及材质的使用等都要结合不同民族习俗, 如傣族的吊脚楼、佤族毛草屋顶、拉祜族的“阿泡”房等在茶园内不同景点都有体现;“茶马古道”生态走廊使用当地特色的青石板铺成, 契合“茶马古道”千年的历史沧桑感。此外, 少数民族均有自己的饮茶方式, 如白族三道茶、藏族酥油茶、傣族竹筒茶等等都成为茶园美丽的一景, 彰显了云南地区特色的地域民族文化。

3 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 生态观光茶园成为人们享受自然风光、调节身心健康首选, 也促进了当地茶叶经济和旅游产业的发展。但如果各地茶园规划设计没有发挥自然地理环境的优势, 未结合地域文化特色, 彰显区域文化特征, 那么必然导致景观设计、文化内涵表现大同小异。试问这样的生态茶园拿什么吸引游客呢?又凭借什么在产业竞争中获得的优势?差异化竞争和服务是当前经济发展的必要手段, 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 每个民族地区都有自己不同的文化历史、自然地理和社会人文环境, 为各地生态茶园规划设计提供的差异性竞争和服务提供了有利平台, 因此, 各个地区的生态观光茶园规划设计要大力发挥地域文化特色, 打造地域特色的茶园观光旅游产业。

摘要:在全球多元文化的冲击下, 国人盲目崇尚、模仿国外文化, 导致我国生态观光茶园的规划设计呈现出趋同化现象, 各地区茶园景观设计大同小异、“如出一辙”。针对当前生态观光茶园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 本文选取生态茶园规划设计作为研究对象, 结合当前生态观光茶园的典型案例, 重点在于分析各地人文、自然、社会等地域文化在生态观光茶园规划设计的重要作用以及其所遵循的总体设计原则, 旨在为我国生态观光茶园的特色开发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指导, 也在为传承传统历史文化、弘扬生态文明, 构建各地旅游产业的绿色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贡献力量。

关键词:地域文化,生态观光茶园,规划,设计,运用

参考文献

[1]陈慧琳.人文地理学[M].科学出版社, 2001:35.

[2]郭希彦.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 2008:15

[3]李文杰.道家与茶文化资源研究[J].茶叶通讯.2008 (4) :45-46

[4]徐霞.山东日照观光茶园景观规划设计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18

闽东生态茶园建设技术要点 篇7

生态茶园并非仅指“生态环境”,而是运用生态学原理,以茶树为核心,因地制宜地利用光、热、水、土、气等生态条件,合理配置茶园生态系统,提高太阳能和生物能的利用率,促进茶园生态系统内物质和能量的循环,较大地提高生产能力。同时使园区生态有利于调控茶树病虫害,为实现茶园生态无公害治理打下基础。

2 生态茶园建立的要求

新茶园建立的基本要求是:等高梯层,条栽密植,缓路横沟,深垦基肥,良种壮苗。生态茶园应在此基础上逐步配置茶园生态系统,向高标准、高质量的现代化茶园方向发展,实现茶区园林化,沟渠水利化、茶树良种化、病虫无害化、生产机械化、栽培科学化。

福建闽东为沿海山区,亚热带气候与丘陵酸性土壤均十分适合建设高标准的生态茶园。根据山区地形特点,做到具体规划,宜茶则茶,宜林则林,宜农则农。建立等高条植缓坡茶园或梯层茶园,不能盲目开垦以免破坏原有植被,引起水土冲刷。

利用荒山及荒林地开辟茶园是当前发展我区茶叶生产基地重要措施。需彻底改变过去我区茶叶旧貌,改落后为先进,变低产为高产。并创建一批高产稳产优质茶园,成为实现茶叶现代化的生产基地。

3 园地选择和规划

3.1 园地选择

按茶树对气候等环境条件的要求,宜选择气候适宜,土壤酸性,土层深厚,山坡坡度在25°以内,相对集中连片,有发展前途的缓坡丘陵地作为建园基地。

3.2 园地规划

3.2.1路网建设

百亩以上茶园要设置干道,路宽6-7m,路坡小于6°,弯道半径不小于12m。各片茶园间要设联络支道,路宽3m,坡度小于8°,弯道半径不小于10m。连结上下层梯层要设步行道,路宽1m,路坡小于15°。在茶园四周设环园道,路宽1.5m。

3.2.2水沟建设

生态茶园要做到小雨、中雨雨水不出园,大雨暴雨积沙走水不冲园。所以对蓄排系统有一定的要求,要开园之初就规划好。

在每一梯 层内侧开 设蓄水沟, 沟宽40cm, 深20—30cm,每隔4—8m筑一坚实土埂,土埂略低于梯面。

各片茶园间的道路两侧或靠近山坑小涧内侧设排灌沟,要与蓄水沟相连接,排灌兼用。沟宽40-50cm,沟深20-30cm,排灌沟与蓄水沟连接处要挖积沙坑。

茶园面积较大的山头,在顶层或每隔3-5层的梯层内侧,设2m3的蓄水池若干个,与排灌水沟相连。雨季可排蓄部分雨水,旱季可就地解决灌溉用水。

4 园地开垦

4.1 清理地面

园地开垦之前首先要清理地面,将地面零星树木、荒草、乱石等清理运出园外,凡在规划中园地四周道路、水沟两旁属于防护林带的树木都应保留。对局部凹凸不平的地形,应从长远利益考虑,宁愿多花些工夫,也要加以平整填补。

4.2 深耕土壤

清理地面后对土壤进行深耕。缓坡茶园开垦的关键是深耕改土,它对茶树的后期生长影响极大。深垦深度根据土壤性质而定,土质疏松深厚,深垦深度可稍浅些,土质浅薄结实的,应深垦60cm以上。对于从未垦植过的生荒地,就分初垦、复垦两次进行。初垦深度一般要求达60cm以上,深翻后,不必打碎土块,以利于蓄热熟化,提高土壤深耕效果。

4.3 平地和缓坡地的开垦

平地及5°以下的丘陵或山脚缓坡地,可进行等高条植。在开垦时,按等高方式由上而下进行,同时宜采取初垦与复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即先全垦30cm左右,后按规划好的等高茶行,深挖60cm的种植沟。清除草根、石块,整细土壤,沟内下足基肥。

4.4 梯级茶园的开垦

坡度在5°以上的山地种茶,都要构筑等高梯层。筑梯级要求等高不等宽,梯面外高内低,外埂内沟,梯梯接路,沟沟相通。梯面宽度最窄不小于1.5m,梯壁高度不得超过2m,梯壁倾斜度以60-70°为宜。坡面表土层要求保留在梯面或种植沟内。 修筑梯层,可用草皮砖块、石头砌坎或修筑土坎。梯沿要比园地高出20cm,边砌边挖心土,形成外高内低。第一层做好后,把上一层表土挖下填到下层梯面,再修筑第二层,第二层修好后把第三层表土填到第二层梯面上,以此类推。

5 茶苗定植

5.1 定植时间

选择茶苗休眠期的晚秋和早春。秋季以寒露、霜降前后的小阳春气候为好,春季以立春、雨水前后为好,晚秋定植地下部生长旺盛,生根快,来年好越夏。

5.2 规格及茶苗用量

单行品字型种植行株距(1.2--1. 5)m×(0.3--0.4)m,每丛种2-3株,亩植茶苗3000—4800株左右。同时要注意早、中、迟芽茶的比例配置,一般为2:3:1为宜。

5.3 定植方法

划行,平地茶园按预定行距直线划行;梯园,距梯沿70-80cm划行。梯面宽2.7m以上种两行。开沟施基肥,根据已划行,在全垦30cm基础上挖深60cm、宽40—60cm的种植沟。挖沟时,表土放边,然后施下有机肥和磷肥,将表土与肥混和后,再填上细土即可栽茶。要求亩施有机肥5000kg,饼肥200kg,磷肥40-50kg。

5.4 茶苗定植时

茶苗根茎部入土深2-3cm,品字型种植。定植时茶根要自然伸展 ,栽后覆土压实,盖一层松土,保持10cm浅沟,再浇水,铺草覆盖。

6 生态茶园的立体复合种植

6.1 草本作物套种

在新定植的新茶园或树冠覆盖度较小的幼龄茶园或台刈改造和缺株断行的稀植茶园中,套种具有固氮作用或经济效益较高的草本作物,如花生、黄豆、绿肥、草本中药材等,形成茶——草两层结构,以增加地表覆盖,保持水分,提高茶苗成活率。幼龄茶园套种花生、黄豆,每亩可增加200元左右收入 , 间种饲料经济效益可达每亩200 ~ 300元。

6.2 经济林果间作

在茶园中按适宜的密度和当地水肥条件,栽植没有共同病虫为害 , 分枝层次较高 , 效益好 , 投产快的果树或经济林木。如间作香樟、桃、柿、柏树等 , 配置乔——灌结构。间作的经济林果不仅具有改善茶园小气候,提高生态效益 ,而且能增加茶园效益。

6.3 防护林的复合种植

选择适宜闽东山区种植的树种如杉、松、椿树、香樟树等。在茶园周围及茶园内种植防护林带3 ~ 5行,以调节茶园小气候,增强茶树抵御干旱的能力。闽东山区茶园大多是坡地 ,可按20% ~ 30% 的荫蔽度在茶行中栽植上述适宜树种 , 达到降低茶园光照强度和温度 ,提高春茶育芽能力。在高山茶区可在山顶及山腰营造林带,以减缓地表径流,防止水土流失。

摘要:从生态茶园的内涵说起,对园地建设基本要求、选择与规划以及开垦技术、定植技术和以及立体复合种植等方面作了详细的介绍。

生态观光茶园建设 篇8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 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是生态安全和食品安全的保障。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持续利用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生物多样性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生态文明和环境质量的重要标志。良好的生态环境, 能够持续地为经济发展提供自然资源, 为社会进步创造有利条件;做好生物多样性保护, 不仅可以服务于当代社会和当地民众, 而且能够惠及子孙、造福人类。今天, 生物多样性保护正日益成为全球环境保护的热点问题之一, “保护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生物圈”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认识而深入人心。

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物种约占世界总数的10%。我国还拥有包括温带, 寒温带, 亚热带, 高山, 丘陵, 湖泊, 森林, 海洋等众多的生态类型, 孕育了各种生态类型中的大量物种, 使得生态系统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都居世界的前列。但是我国的生物多样性也面临的各种威胁,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 中国的生物多样性过去遭受到的破坏和当前面临的威胁都是严重的, 生物多样性尽管丰富多彩, 但在许多方面是残破不全的。我国生物多样性退化严重, 大自然调节气候、空气和水源的能力大幅下降;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冲击越来越多。特别是今年南方持续干旱、北方的雪灾、四川的泥石流、高温天气等自然灾害给我国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近代人口猛增, 人均自然资源的数量持续下降, 尤其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 使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加上对生物资源掠夺式开发, 已使我国受严重威胁的生物物种占了整个区系成分的15-20%, 高于世界的平均水平。

生态环境的日益退化和生物多样性的严重损失, 引起各级政府逐步对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保护。1994年我国制定并颁布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为落实《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相关规定, 进一步加强我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有效应对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 环境保护部会同20多个部门和单位编制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 (2011-2030年) , 提出了我国未来20年生物多样性保护总体目标、战略任务和优先行动。

在这样大的国际、国内背境下, 形成一个共识保护我们的地球, 倡导绿色低碳生活。云南省提出绿色强省的目标, 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是云南的一张名片, 保护好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是责任, 也是实现云南自身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滇西北是我国乃至全世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和最独特的地区之一。为保护滇西北的生物多样性, 2008年2月云南发布《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丽江宣言》。2010年5月26日, 云南省在保山市腾冲县召开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联席会议第二次会议, 发布《2010国际生物多样性年云南行动腾冲纲领》, 宣称要将云南打造成为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最好的地区。

普洱作为镶嵌在西南大地的一颗绿海明珠, 以盛产普洱茶而闻名。如何把普洱茶这张名片做大、做好、做强, 提升普洱茶的品质, 必须从源头做起, 从茶园做起, 以绿色、生态、有机的标准建设生态茶园, 打造好普洱茶原料生产的“第一车间”。保护茶园生物多样性建设生态茶园任重而道远, 是普洱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2 保护茶园生物多样性建设的意义

2.1 建设生态茶园恢复茶园生物多样性是科技创新的重大举措

普洱市是云南省财政相对贫困的老、少、边、穷地区, 茶叶作为传统的支柱产业, 过去几十年受单一种植的影响, 掠夺式开垦, 毁林开荒;盲目追求高产, 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种植模式单一, 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系统, 致使茶叶产品质下降, 农残增高, 降低普洱茶饮品的安全性, 致使茶叶出口受阻。特别是2007年的经融风暴, 使普洱茶价格从峰值跌落峰谷, 整个普洱茶产业损失惨重, 处于市场低迷的状态。

如何走出困境。经过考查、调研国内外生态茶园建设的成功经验, 科学的谋划, 普洱市提出强势推进传统茶产业, 以绿色、生态、有机的标准建设生态茶园, 把茶园生物多样性的恢复和生态茶园建设作为茶产业发展的重心, 用组建农民茶叶专业合作组织的方式作为保证, 从今年起力争用五年时间把全市136万亩现代茶园改造成生态茶园。使普洱茶提质, 让人们品饮健康安全的普洱茶。

2.2 科学全面的认识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建设生态茶园的关系

2.2.1 生物多样性的基本概念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生物经过几十亿年发展进化的结果, 它包括数以百万计的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它们所拥有的遗传基因及其变异性, 以及它们与环境形成的复杂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地理景观。它们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它们的未知潜力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显示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然而, 由于全球人口的增长和人类的活动引起生物资源不合理利用及环境变化, 生物多样性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遭受破坏, 许多物种已经或正在逐渐从地球上消失, 这一问题已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和保护已成为当前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生物多样性 (biodiversity) 是指一定范围内多种多样活的有机体 (动物、植物、微生物) 有规律地结合所构成稳定的生态综合体。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和他们所拥有的基因以及它们与其生存环境形成的复合生态系统的多样化及其变异性。一般认为生物多样性包含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4个层次。生物多样性的4个层次之间的物质能量交换和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协同的作用关系构成了维持地球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平衡与稳定的防御体系, 即“地球的免疫系统”。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 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是生态安全和食品安全的保障。

2.2.2 生物多样性价值

1) 科学研究价值:通过对4个层次的多样性研究了解地球历史的演变过程, 生命系统的起源、演化发展与环境的协同进化关系, 是生命科学和地球科学的核心研究价值所在;

2) 经济利用价值:在物种多样性层次上, 作为人的必要生存与发展的最基本的资料;

3) 潜在基因价值:作为基因资源, 主要是在遗传多样性层次上;

4) 生态服务价值:作为一种生态资源, 主要是建立在物种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层次上, 在维护生态系统平衡与稳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生态服务功能;

5) 美学和文化价值:作为旅游资源为人类提供康体、休闲、审美价值, 主要是在景观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多个层次上。

生物多样性是一个国家战略资源的核心组成部分, 其最大的价值在于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了适应全球环境变化的各种机会, 谁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谁就拥有未来发展更多的选择权。

2.2.3 保护恢复茶园生物多样性是建设生态茶园的重要内容

生态茶园建设以自然界的植物、动物、基因等包括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 以建设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 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发展道路。在人类发展的历程中如果不注意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将会对地球和人类本身带来灾难性的后果。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生态茶园建设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是生态茶园建设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份。通过在茶园内种植不少于六个品种的高大乔木、中间种植茶树、地表种植绿肥或有根瘤菌的植物以保水保肥的立体种植措施, 建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茶园。

3 建设生态茶园的技术措施

实施生态栽培, 保持茶园生物多样性;采用高大乔木─茶树─绿肥立体复合的模式建设生态茶园, 根据所处地块的生态环境因地制益, 对茶园的山、水、园、林、路等整体规划, 合理布局。尽量保护茶园有的树林、植被, 使茶园通过种植不少于6个品种的高大乔木, 遮荫达30%;中间种植茶树;地表种植绿肥或有根瘤菌的植物以保水保肥, 对幼龄茶园还可以短养长。建成林中有茶, 茶中有林的生态茶园。

实施生态防治, 控制茶叶农药残留;化学农药的长期大量使用, 不仅污染了环境, 而且造了茶叶农药的残留。在病虫害防治上采取利用植物的抗性;利用害虫的天敌;利用昆虫生长调节剂和种间信息物质等进行立体综合生物防治。

科学施肥, 促进生态茶园实现可持续发展。根据茶树对营养物质需求, 在生态茶园施肥应根据有机肥特性、茶树生长的规律、土壤性质合理的施肥。

4 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补偿机制

全球都有一个普遍现象和共同的规律, 就是生态环境的破坏、生物多样性的减少总是与贫困地区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 如何在发展贫困地区经济的同时对生物多样性进行有效保护成为世界性的难题。建设生态茶园会给茶农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 但是暂时的, 我们要以人为本积极探索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补偿试点, 建立省、市、县三级联动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生态补偿机制。使保护生物多样有强大的资金支持, 充分调动茶农的积极性自觉保护生物多样性, 保证生态茶园建设顺利完成, 达到项目预期的目的。

5 生物多样性的科学宣传

1) 提高全民的生态意识, 使人们认识人与生物的互相作用、互相影响, 懂得抢救生物多样性就是拯救人类本身的道理, 这是中国生物多样性管理与保护的关键问题之一。只有抓好科普宣传教育才能使生物多样性的损失保持在最小程度和使生物资源达到合理管理的近期目标, 也才能实现帮助人们采用持续的、合理的方法对生物资源进行利用和管理, 实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长远目标;

2) 应把自然保护包括生物多样性的科普宣传当作一项重要的科研项目来支持, 茶农是生物多样性与持续利用的直接参与者, 制作通俗易懂的宣传资料, 通电视、电影、网络等形式, 深入到边远地区针对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各种人群中的不同文化背景和它们与自然资源的相互关系等进行深入浅出的生动的宣传, 以收到预期的效果;

3) 越是生物多样性富集的地方越贫困, 也由于人口的迅速增长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其破坏程度越高。而这些地方的科普宣传尤其重要, 要加强宣传。再由于经济不发达和劳动者的素质还不高, 造成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 滥用和破坏了自然资源。但是, 近几十年来, 所造成的各种生态、环境和资源等的严重问题, 有不少与各级管理者、决策者缺乏生态知识、保护意识而决策上的失误有关。所以, 对于科普宣传的对象, 除了要重视公众, 更要重视对各级管理者、决策者的科普宣传, 虽然他们的人数少, 但是能量大。

参考文献

[1]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 (2011年-2030年) .

[2]霍海洲.浅谈我国生物多样性破坏的原因.

[3]杨宇明.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

[4]佚名.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其研究现状.

[5]蒋高明.生物多样性受危害的原因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策.

[6]国家环保局.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中国环保网.

贵州湄潭县生态茶园建设探析 篇9

湄潭县地处长江上游一级支流乌江边上, 生态区位特别重要, 由于长期不合理的人为因素干预, 同时生态环境已十分脆弱。湄潭作为贵州最大的茶叶生产县, 现有茶园面积32万亩, 其中生态茶园面积10万亩, 近年来全县各乡镇充分利用地资源, 在适宜耕地上积极建设生态茶园, 取得了丰硕成果, 茶产业已成为湄潭县的主导产业, 但是据《贵州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大纲 (2010-2020) 》要求, 到2020年全省林地面积要有所增长, 而客观上, 未利用地转化为林地面积不足以达到林地保有量目标的可能性极大, 25°以上坡耕地退耕还林有政策因素, 因此, 探讨大力建设生态茶园作为林地补充资源就显得十分必要。

湄潭县位于贵州省东北部, 地处大娄山南麓、乌江北岸, 跨东径107°15′36″~107°41′08″, 北纬27°20′18″~28°12′31″。国土面积1864km2, 辖15个 (乡) 镇、132个村 (居) 、48万余人。平均海拔972.7m, 年均温15℃, 无霜期284d, 年日照时数1163h, 年降水量1100mm以上, 森林覆盖率56.5%。其土壤多呈酸性, 气候、地理等环境条件特别适宜茶树生长。全县所辖15个乡 (镇) 、120个行政村, 11万户, 47万多人, 农民人均收入5626元。

2 湄潭县生态茶园建设现状

2.1 历史悠久

湄潭县是著名的“全国名茶之乡”, 产茶历史悠久, 茶圣陆羽在《茶经》上记述:“茶生夷州, 每得之, 其味必佳”。湄潭即是古夷州属地, 自古以来, 湄潭人民爱茶、种茶, 茶叶经济兴旺。抗日战争时期, 国民政府选址湄潭县湄江、永兴建立湄潭茶场, 生产茶叶出口换取战略物资。解放以后, 贵州茶科所在湄潭建立发展, 茶树栽培建园技术得到质的跃升, 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茶叶加工技术逐年精湛, 湄潭茶叶声名鹤起, 畅销全国。

2.2 发展现状

近年来, 湄潭县高度重视发展茶叶产业, 调整农耕地种植业结构, 建立以茶树为主体经济树种的混林农业经济生产模式, 采取县财政投资, 争取中央现代农业茶叶资金投入, 出台优惠政策鼓励机关干部职工带薪领办茶叶生产、加工、销售实体等有效果显著措施。茶园建设和茶产业发展十分迅速, 其间2002年、2003年、2005年的退耕还茶和历年的宜林荒山荒地造茶扩大茶园面积3500hm2。根据县茶叶发展中心提供的数据, 截止2009年底, 全县茶园面积2.17万hm2, 年产茶叶1.1万t, 其中“湄潭翠芽”等高档茶叶0.32万t, 中低档茶 0.78万t, 产值9.13亿元。全县茶农2.5万户10万余人, 茶农人均纯收入5480元, 高于该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432元。规模以上茶叶加工企业7家、个体加工户322家, 从业工人0.5万余人。该县及临近县农民帮助茶农短期务工采茶约1万余人, 集中采茶时间约2个月, 采茶工资平均80元/人·d。全县茶业年总收入11.8亿元, 占全县全年生产总值24.2亿元的48.76%。

2.3 湄潭茶叶在国内占有重要的市场份额

湄潭县茶叶生产条件得天独厚, 茶叶品质优良, 远销国内外。据研究, 湄潭茶叶中还有很多利于人体健康长寿的矿物质, 目前茶饮人口在全球内增长趋势明显, 湄潭茶叶市场前景广阔, 湄潭县以茶园为基础的茶产业优势将进一步凸显。

3 建立生态花园的措施分析

3.1 茶树适宜的立地条件

茶树生长发育的环境主导因子主要是海拔高度、成土母岩、坡度和土壤厚度。茶树喜酸性土壤, pH值在4~5.9之间, 以4~5最佳。茶叶品质的高低与土壤质地和各种矿物质成分含量密切相关。砂页岩成土, 土层深厚, 结构疏松, 小片状石含量在5%~15%左右, 且富Se、Zn地带生产的茶叶品质优良。气候条件与海拔高度密切相关。温度、湿度是茶树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 并且雨量、光照、雾等因素制约着产茶的品质。茶树生长适宜海拔高度在800~1200m之间, 海拔高度在1000m的茶园生产的茶叶, 茶氨酸、谷氨酸等有效成分含量高, 香味浓, 耐泡;1200m以上地区则气温较低, 春季升温较迟, 出芽慢, 不利生产清明茶, 可采摘时间短, 产量低, 特别是受到春寒影响, 易受冻害。同时由于低温高湿环境影响易发生白星病、赤星病和茶饼病, 不易防治, 影响茶叶品质, 不利于生产无公害茶叶。坡度在6~30°山坡或丘陵小坡地最适宜种茶。坡度大小对温度变化和太阳辐射量差异较大。同时对土壤水量含量和冲刷程度表现明显, 随着坡度加大, 土壤含水量减少, 冲刷程度则越大。坡度在35°以上, 建园和茶叶采摘等都比较艰难。而在坡度5°以下平坡, 易积水烂根和通风透光较差, 对茶叶品质有不利影响。茶树根系发达, 吸肥力强。土层深厚, 保水保肥力强, 有利茶树根系伸展, 增强抗逆性。凡土层浅, 土质粘重或底土有粘土层或硬盘的, 常会引起临时性滞水层, 使茶树根系发育不良, 需深耕改良。因此, 茶树种植较适宜的土层厚度应大于0.4m。

3.2 湄潭县适宜建立生态花园的区域

按照上述适宜建设茶园的条件, 通过对全县在基本农田外的现有耕地面积上调查, 全县还有适宜发展能使高产优质茶叶的茶园面积可达7200hm2 (表1) 。

分镇乡在保证基本农田种植粮食作物, 解决基本口粮的前提下, 初步调查各镇乡适宜耕地发展生态茶园的面积如表2。

hm2

4 增加茶园生态功能的一些措施

遵循生态有机农业的要求建设生态茶园, 提高生物圈内生命体间相互促进的能力, 为茶树生长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茶树的光能利用率, 促进茶叶产量、质量的提高和生态系统循环能力, 使茶园功能更加趋近于森林功能。

4.1 套种遮荫树, 实施树冠生物覆盖

建立以茶树为主的人工复合生态茶园, 在垂直结构上, 形成由“乔木灌木”和“树木茶树豆科作物”组成的多种不同生态位, 使光能和土培营养得到充分利用, 提高资源利用率, 同时又起到上层树木调控茶树生态因子的积极作用, 改善了茶园的生态条件, 从而提高茶叶的产量和品质。在园内的沟边路坎, 植树、种植绿肥及经济作物等。茶行间套种遮荫树, 遮荫树的密度应随树种而异, 一般以行距6~12m, 株距6~12m, 密度以250~300株/hm2为宜。随遮荫树长大, 通过疏枝来调节遮荫度, 遮荫度控制在30%左右, 并随茶园海拔高度升高, 遮荫度应适当减少。遮荫树应是树体高大, 分枝部位较高, 枝叶分布均匀适中, 根系分布在土层50cm以下, 根系分泌物呈酸性, 与茶树无共同病虫害, 具有一定经济价值。选择的树种有林木和果树两大类, 如银杏、桂花、枫香、马尾松等林木, 杨梅、枇杷、板栗等果树。

4.2 有机物覆盖土表, 改善土壤环境

对1~3年生幼龄茶园和重剪、台刈等改造茶园, 以秸秆、稻草等有机物覆盖土表, 可以改善土壤环境, 培植土壤生物, 增加土壤有机质和生物活性, 还能减少水土流失和抑制杂草滋生。

4.3 行间饲养蚯蚓, 改善土壤结构

在茶树行间挖一条宽、深各20cm的放养沟, 沟里铺放10cm厚的沤肥、草肥、栏肥及枯枝烂叶杂草等, 加上少量表土搅拌均匀后, 将蚯蚓分撒到放养沟中, 然后覆盖10cm松土以保持茶园卫生。蚯蚓能吞噬茶园的枯枝烂叶及未分解的有机肥料, 促进土壤有机物的分解, 加速有效养分的释放, 能熟化土壤, 改善土壤结构, 提高土壤肥力, 有利于茶树根系生长, 促进茶树对养分的吸收和利用。

5 结语

茶产业在湄潭县极具重要地位, 生态茶园建设可行, 现有耕地适宜茶树生长并能生产优质茶叶的立地类型面积尚有7200hm2, 可以采取关键措施培育新型生态茶园。建议在周边县或生态环境与湄潭相似的区域大力推广这种以茶树为主体经济树种的混林农业经济生产模式。

摘要:阐述了建设生态茶产业在湄潭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提出了增加茶园生态功能的一些措施, 即套种遮荫树, 改善土壤环境, 改良土壤结构。重点分析了在耕地上建立的生态茶园作为林地补充资源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关键词:生态茶园,探析,湄潭县

参考文献

[1]许俊.黔北地区茶树适生地立地条件分类及评价[J].贵州农业科学, 2009 (1) .

[2]湄潭县人民政府.湄潭县生态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R].湄潭:湄潭县人民政府, 2001.

[3]孙建昌.林草结合可持续复合经营技术研究[J].贵州林业科技, 2004 (4) .

[4]杨兴叶.“都匀毛尖茶”茶园高效栽培技术[J].林业科技开发, 2008 (3) .

上一篇:写作教学体会点滴谈下一篇:阑尾炎误诊病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