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观光旅游

2024-08-13

农业观光旅游(通用8篇)

农业观光旅游 篇1

生态农业主体模式剖析 经过20余年的生态农业实践,中国生态农业己经逐渐形成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模式群,形成了若干有价值的成功模式,为我国生态农业实践和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这也为本研究的模式创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中国生态农业类型多种多样,从不同视角可以形成不同的分类结果。

本研究从全国生态农业发展的整体出发,依据模式所应用的生态学原理、核心技术内涵和模式的普遍性等,同时参照前人研究成果,将我国生态农业模式归纳为以下几种主要模式: 生态位立体开发利用模式 该模式利用生态系统中不同海拔地带、不同空间环境组分的差异和不同生物种群适应性的特点,在空间立体结构上进行合理布局,发挥生态系统整合效应。立体种植、立体养殖或立体种养是在半人工或人工环境下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原理进行生产的方式。

它巧妙地组成农业生态系统的时空结构,建立立体种植和养殖业的格局,组成各种生物

间共生互利的关系,合理利用空间资源,并采用物质和能量多层次转化手段.促使物质循环再生和能量的充分利用,同时进行生物综合防治,少用农药,避免重金属污染物或有害物质进入生态系统。

“桑基鱼塘”模式是我国劳动人民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代表性杰作。它集种植、养殖于一体,将生态环境整治与利用、生态位拓展、废弃物循环利用等生态学与传统农艺学技术结合在一起,既达到了改造和利用自然的目的,又取得了生产与生态双丰收,值得在今后模式创新中借鉴。

四川省的“山顶松柏戴帽,山间果竹缠腰,山下水稻鱼跃,田埂种桑放哨”,广东省的“山顶种树种草,山腰种茶种药,山下养鱼放牧”等模式,都是很好的山坡地综合利用生态农业模式。

中国传统的青鱼、草鱼、鲍鱼和蟾鱼混合放养模式,则是利用不同鱼生活在不同水层的习性进行分层放养的水体立体利用模式。农田中高矮作物、耐阴与喜阳作物的间套复种,以及在高秆作物下养殖鹅鸭、培植食用菌等,就是充分利用立体空间,合理搭配,使不同组分各得其所、地尽其利的生态农业模式。

农林(草)复合系统也可以看作是这类模式的一个例子,果粮间作、林草间作、枣粮间作、桐粮间作等都是根据系统中不同生态位的多样化和互补互利的原理建立的立体开发利用模式。农业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模式 我国不少地区,生态环境问题己经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如黄土高原和华南的水土流失问题,黄淮海平原及西北灌溉农区的盐碱化问题,西北的干旱与沙漠化问题等。

在这些地区,发展生态农业必须首先从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开始。在生态环境建设实践当中,逐渐形成了适合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建设模式,如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环保净化型模式、生态恢复与治理工程模式等。黄土高原劳动人民在长期的与大自然的抗争中,总结出了一系列防治水土流失的宝贵经验,他们利用梯田、沿沟筑坝蓄水、等高种植、鱼鳞坑、集雨窖、作物覆盖等技术,较好地控制了水土流失,对天然降水进行了很好的利用,在非常严酷的条件下,获得了生存和发展,不少地区还取得了生产、生态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双赢”结果。

广东省五华县在治理花岗岩红壤低丘的严重水土流失时,在坡面开水平梯田、开竹节沟拦截表面径流,在山坳建拦沙坝截留流失的水土,植被则采用乔灌草结合,模拟自然顶级群落,取得了良好的农业生态系统保育的效果。

物质、能量多级利用的食物链组装模式 该模式是按照农业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规律而设计的一种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该模式中,生物之间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同时并存着多种生物,它们通过一条条食物链密切地联系在一起。按照食物链的构成和维系规律,合理组织生产,最大限度地发掘资源潜力,节省资源且减少环境污染。食物链模式设计可采用“依源设模,以模定环,以环促流,以流增效”方法,通过链环的衔接,使系统内的能流、物流、价值流和信息流畅通,从而提高经济、生态和社会三大效益。

农业观光旅游 篇2

一、民族地区旅游农业发展不足 (1) 统一规划不足, 特色不突出

少数民族地区对旅游农业的开发意识不强, 缺少政府对旅游开发的统一规划, 尤其是旅游农业的开发扶持力度较小, 造成了开发的盲目性致使旅游农业项目开发产品雷同;缺乏自身特色, 生态文化内涵不高, 软硬设施不配套, 档次低, 知名度不高, 没有吸引力。

(2) 开发方式单一, 经济效益低下

少数民族地区对旅游农业的科普教育不够, 大多数还处于“春天看花, 秋天收果”停留在传统的低层次的经营层面上, 旅客逗留时间短, 经济效益低下。旅游重游率不高。受自然气候条件、农事季节的影响, 旅游农业时间具有季节性, 旺淡季的反差明显。农业产品活动内容单一, 游客参与性项目少, 大多以打牌、搓麻将等为主, 而一些农家乐经营者几乎不参与农业耕作, 经营用的蔬菜、肉食均从市场购买, 与农业劳作的完全脱节使得他们在旅游淡季无所适从, 惨淡经营。

(3) 农村风味不足, 开发缺乏组织

旅游农业的开发上, 城市化和人工痕迹明显, 失去了原真性, 农村风味不足, 旅游农业的本质就是依赖农业自然资源开发特色休闲旅游, 没有了特色, 也就失去了生命力。在开发过程中, 除了部分企业集团外, 部分农民开发混乱, 多为点状布局, 随意开发, 缺乏大环境的协调性。

二、彩色农业内涵

美丽乡村田园风光是观光农业发展最重要的条件之一。所以, 以彩色田园作为观光农业的基础, 是今后观光农业发展的趋势。

(1) 彩色田园

彩色田园主要是相对于单色或色彩变化不丰富的乡村田园而言, 根据不同品种的农作物、果树等的叶、花、果的不同颜色和组合, 在四季呈现的不同形态来吸引旅游者前来观光、休闲、体验等。

(2) 彩色农业

目前, 对彩色农业的定义还存在着争议。总结当前关于对彩色农业的理解主要可分为以下两种:一种是侧重于农业作物, 既种植业的“彩色”, 另一种是侧重于畜牧养殖业“彩色”。具体而言, 即彩色农业是指植物不仅有趋光性, 而且对光谱有选择性, 不同作物喜欢不同颜色的光, 人们命名为彩色农业。例如:在红光照射下, 水稻、小麦发育快, 成熟早, 产量高;辣椒生长快, 结果多;甜菜糖分和维生素含量高。用黄光照射芹菜, 叶大茎粗, 品质优良, 增产显著。另外一种是天然彩色农业产品的问世, 该概念的范围比前一种对彩色农业的理解更为广泛。天然的五彩棉花、五彩珍珠、绿壳、蓝壳鸡蛋等, 这些都将成为彩色观光农业吸引游客的旅游吸引物。

三、发展彩色田园生态观光的主要条件分析 (1) 具有良好的农业旅游资源条件

首先, 良好的农业旅游资源条件是激发旅游者兴趣并导致农业旅游活动最直接的因素, 是农业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保证。另外, 具有优越的农业旅游资源作基础, 在发展彩色农业时, 就相应的减少了彩色观光农园的资金投入量, 也降低了市场风险。

其次, 在作为农业旅游目的地, 要找准自身的市场定位, 其旅游项目与内容要具有自己的特色;与同类旅游产品差异化竞争, 争取优势互补, 避免简单重复的建设和项目的雷同。

(2) 良好的旅游基础设施条件

乡村农家旅游接待点不但要旅游设备齐全, 而且环境优美, 清洁卫生。前往农业观光旅游的多数游客旅游的目的主要是观赏、休闲、体验、度假等。所以为游客提供舒适、优美的旅游环境, 会给游客以美好的回忆。

(3) 区位条件

良好的农业旅游观光产品要实现其自身的价值, 就必须将该旅游产品销售给旅游者。所以, 发展观光农业, 主要是依托大、中城市的客源市场, 挖掘巨大的城市居民消费空间是观光旅游产品成败的关键, 这也符合城市居民对农业旅游观光产品的购买习惯。

(4) 经济发展水平条件

由于观光旅游产品的主要消费者是城市居民。我国经济发展迅速, 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 在2005年, 我国城镇人口约5.4亿, 占总人口41.8%。所以, 观光农业旅游的潜在消费市场巨大。建设彩色观光田园作为旅游目的地, 其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一个重要的考虑条件, 这也是观光农业在我国首先兴起于发达沿海城市的一个主要原因。此外, 城市居民生活水平与消费习惯也是在建设观光田园前期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因此, 在一些城市化水平相对较低的地区, 发展观光农业首先要做好客源市场的详细调查与反复论证, 做出事实求是的估计。

四、彩色观光农业促进产业联动与产业结构优化

彩色农业具有巨大的发展前景, 主要表现在一、二、三产业的联动效应以及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如农家乐在经营时, 经营者购买蔬菜的需要没有和科技示范园的供给相配套, 农户得不到优质的农产品供给给游客, 而园区亦不能实现就地销售产品。彩色观光农业主要是以风景如画的彩色田园为基础, 不断的优化了乡村旅游目的地的产业结构, 更是有效的推进了产业联动。主要表现在:将彩色农业资源优势变为资本优势, 实施彩色农业文化的产业发展。

(1) 第一产业

发展彩色观光农业也要有选择性, 应先发展观光农业的基本条件较好的作为试点。然后通过试点的示范、扩散效应, 来促进本区域农业的产业化发展。根据旅游发展的需求, 优化配置农业生产品种, 红色的西红柿, 金黄的向日葵, 翠绿的黄瓜, 绿色的蔬菜, 五颜六色的花卉等, 组成了名副其实的彩色田园。虽然有很多观光农业区都包含有不同色彩的农作物, 但是在这些观光农业旅游目的地以彩色田园作为旅游形象的确很少见。例如:以四川省成都双流县锦绣东山生态观光彩色农业作为旅游定位, 在其规划中的彩色田园, 分别取观光区具有代表性的三大水果, 草莓、枇杷、梨果实的红、绿、黄三色为形象色彩。

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过程中, 把推广农作物高、新、特品种作为与大市场接轨的首选。加大对农作物良种的引进、繁育和推广的投入。例如正阳县的农民播种的红、白、黑三色花生, 黑、绿、蓝、紫、咖啡五色小麦, 不但吸引游客的眼球, 丰富了游客的农业知识;而且这些农作物所包含的特殊营养成分, 食之具有保健、疗养和预防疾病等功用让游客更感兴趣。同时观光农业区域也要积极配合发展蔬菜、食用菌类;反季节瓜果、花卉苗木等, 促进农业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

通过发展立体生态农业, 提高土地的利用价值。如在已有的产业基础之上, 充分利用满足果树生长以外的空间、利用果树冬休时间, 在果园中合理地间套种中药材和其他水果, 不但可以提高土地土壤肥力, 改善小区环境, 还可以抑制杂草生长, 起到生草覆盖的作用, 实现果、药的双丰收。值得注意的是套种要严格选择, 合理安排, 趋害求利, 否则会产生不良影响, 甚至“两败俱伤”。品种、配置、不能相互传播病虫害。如梨园中套种菊花、丹参;苹果树下间种郁金、菊花, 柚园中套种天麻等, 都是科学的套种方案。逐步实现种植、养殖的规模化、标准化, 发展彩色农业, 精细农业, 大幅度提高农业产值。

(2) 第二产业

通过农业产业化良性循环的动力, 将第一产业的种植业、养殖业提供的优质原料, 进行深加工, 不仅大幅度提高农产品的产值, 时也为旅游需求要素中的食、购提供丰富的产品。

大力发展无污染性的农副产品加工业。其一是利用水果种植业进行深加工, 积极适当的发展以果汁、果脯、蔬菜饮料、果酒等, 提过农业经济附加值, 开发花卉盆景、蔬菜盆景, 象草莓卖盆景, 果树盆景等, 既可观赏、也可以食用, 别有情趣;其二利用养殖业所产出的肉类加工, 肉类加工以猪肉、牛、羊、鸡、鸭、兔、鱼、贝等为主, 开发质量安全的绿色食品。通过对农产品的深加工, 实现了农业经济发展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积极转变, 增强了农业抵御风险的能力, 实现了农业经济的多渠道发展。

(3) 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主要表现在依靠优美的乡村田园氛围、特色鲜明的生态型农业种植、养殖物与美食吸引, 大力发展彩色农业生态观光、休闲旅游业。在发展彩色农业生态旅游时, 要对本区域内的观光农业资源进行适当整合, 如将彩色蔬菜观光园、果品观光园、牧业观光园、水产观光园、乡村俱乐部等联合营销, 延长游客逗留旅游目的地的时间。同时开发乡村多元美食, 搞好系列农产品的销售;积极促销售。开发具有地方特色和发展潜力的旅游商品, 民间工艺品等。

观光农业的旅游住宿设施的建筑风格要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浓郁的乡村信息, 绝不能城市化, 失去了“农”字的特色。充分利用农民新村的社区建设, 发展各具特色的旅游接待区, 不断扩大旅游接待规模, 获得更大的旅游经济收入。对有条件的观光农业旅游目的地, 要积极提升乡村夜景的吸引力, 丰富乡村的单调旅游夜生活;吸引更多的游客在彩色农业观光区内住宿。

总之, 根据本地的特点, 彩色观光农业也要按照人无我有, 人有我新, 人新我特的思路, 以丰富多彩的活动项目吸引游客、以舒适的环境和方便的消费留住游人、以优质的服务吸引游客多次重游。

注解:

(1) 西南民族大学旅游学院教授

参考文献

[1]伍冠锁.我国休闲农业现状与发展对策.现代农业科技2008年14期[1]伍冠锁.我国休闲农业现状与发展对策.现代农业科技2008年14期

[2]邓敏.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研究——以红岩新村为例[2]邓敏.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研究——以红岩新村为例

[3][1]陈荣惠, 发展观光农业的有效途径[J],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7年第23卷第1期, P55-56[3][1]陈荣惠, 发展观光农业的有效途径[J],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7年第23卷第1期, P55-56

[4]张慧君, 浅谈观光农业的发展与建设[J], 甘肃科技, 第22卷第12期, P207[4]张慧君, 浅谈观光农业的发展与建设[J], 甘肃科技, 第22卷第12期, P207

[5]吕文西、窦长春, 观光农业的发展[J], 农业科学试验, 2006年7月P5[5]吕文西、窦长春, 观光农业的发展[J], 农业科学试验, 2006年7月P5

[6]成都市双流县锦绣东山总体规划.西南民族大学旅游规划设计研究所.2006年4月[6]成都市双流县锦绣东山总体规划.西南民族大学旅游规划设计研究所.2006年4月

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开发策略探析 篇3

【关键词】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开发;策略

旅游产业具有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创业机会高、综合效益好的特点,长期以来一直都是我国绿色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导产业,成功地担负起农村居民致富的重任。而当前我国工业化与城镇化的结合发展无疑将我国的农业旅游产业推向了大众化的旅游视野中,也为其发展迎来了新的契机。

一、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生态农业旅游资源的整合问题

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的开发属于一种系统布局、综合运用的旅游开发模式,与过去传统的旅游产业开发相比,这种模式更能在拓展农村农业产业价值链条方面推动农村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融合,但目前在整体上我国农村地区的旅游资源较为分散,使得旅游开发在前期工作中资源投入规模问题复杂,大大增加了拓展支撑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产业的开发难度。工作人员在拓展支撑观光旅游产业基础设施的同时,不够重视农村地区生产系统与生态系统的保护工作,使得农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专用属性过强,很多设施的建设无法真正实现在第一产业以及当地农民日常生活领域的辐射与使用。这也是因为很多农村旅游产业的开发人员严重缺乏在基础设施方面的生态开发理念,并没有将各方旅游者与当地农村产业和农民生活所需相联系,最终导致基础设施建设同质化的问题较为严重,且缺乏当地特色,无法形成一种通过当地龙头产业带动相关特色产业发展升级的良性产业链发展格局,也无法实现生态化目标。

(二)生态农业旅游产业的聚集问题

首先,我国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产业的发展过程出现了三大效益结合度不足的问题,由于开发区周边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地区政府在村民长期贫困状态下有了迫切致富的需求,于是不得不以牺牲景区生态环境来获取旅游的经济效益,这种分离式的开发方式必然导致发展地区的旅游产业开发工作降低对环保的力度,造成资源浪费、环境破坏的后果,也会削弱当地景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其次,开发人员缺乏产业集群式的发展思维与能力,当前很多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产业是用自身资源发展,属于内向性发展模式,但这种模式在经营后期如果不进行改变,那么就会出现运营产业链条较短的情况。比如消耗当地的空间移动来实现游客的各种吃住行,游娱购,而过程中急需相应的其他产业来支撑并提升游客体验,农村的农业旅游产业大多都缺乏資源的协调能力以及特色优势的培育能力,且在资源、技术、人力、管理上也缺乏协作能力,于是就压缩了旅游产业的利润空间。

(三)生态农业旅游产品的创新问题

首先,当地旅游产品开发的整合力度不足,目前很多旅游产品的开发市场出现了一种散沙发展局面,主要原因在于开发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与实力弱的问题,并且很多旅游业主要依靠景区门票收益,缺乏了地域文化特色以及相应的旅游产品,甚至欠缺中高端的产品营销策略,没有足够的市场敏锐性来吸引游客的购买行为。其次,农业旅游产品开发与农业产业之间缺乏了重要和精准的对接过程,农业观光旅游产业的未来发展在于对农业产业体系的生态与深度融入,迫切需要开发者对当地农村生产力布局和跨产业工作中找到对接点,但当前的各种产业管理主体的不同导致其中的隔离利益冲突,也就影响了旅游产品与旅游产业之间的精准对接。

二、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开发策略研究

(一)统筹当地生态型农村特色旅游资源与基础设施建设

要在泛旅游理念的理论指导下,建设旅游当地农村基础设施,将农村农业观光旅游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与农村区域产业经济以及新农村建设战略紧密联系,通过旅游产业发展推动关联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并在推动农村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发展的基础上逐渐增加其附加值,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的风貌,打造生态宜居、观光旅游型的农村新面貌[3]。这里以水资源为例,要充分考虑到当地农村水系生态带并实施规划,在进行旅游产业资源的开发工作时,要做好农村生产生活污水处理系统的建设工作,制定和落实生活生产污水的分流排水方案,并在全面开启旅游模式后根据日均游客接待数量因地制宜地设置自来水使用单元,此外,还要尽可能保护当地自然水系的天然风貌,形成真正的旅游观光特色,让外来游客真正感受到河流与草地的水岸风景。比如,南宁市近郊生态农业旅游之地竹泉岛,现已开发成休闲娱乐项目包括了垂钓、游泳、烧烤、划船、篝火晚会、沙滩球场以及各种文娱体育活动的场地,其原生态概念核心的辐射与整合,不断突出了那马生态农业示范园旅游发展的主力,将其经营重点放在了竹泉岛,使其在南宁市的休闲旅游市场赢得了一定的荣誉,品牌定位清晰,品牌效益得以发挥,明确了开发核心,促进观光旅游的发展。

(二)培育富有农村特色的生态型农业观光旅游产业链

1、坚持以客源需求为发展方向,推动主题式旅游产业集聚进程

生态农业旅游生态链条的运作要根据实际的游客市场以及对当地特色的市场认可度进行,因此,生态农业观光旅游景区的开发者要坚持拓展客源,并将其作为开发当地农业旅游生态链的动力。比如针对都市游客群体的角度分析,在市场自发力量的驱动下指定游客集群,将这些游客的具体旅游路线推向特定的生产要素资源组成的旅游市场,引导农村旅游产业发展的方向。这就要求开发经营者要进行深入全面的客源特征分析,将开发方案锁定在迎合游客需求方面,同时与当地的农业旅游资源以及开发能力相结合,创设具有特色的旅游主题,真正打造出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产业集群。比如,目前广西百色农业生态观光旅游正完成由“农家乐型”向“农业娱乐型”过渡,朝着“乡村度假型”发展,尤其是近些年来,百色注重整合资源,培育精品,积极开展“农业生态游,体验新农村”活动,打造出布洛陀芒果风情游、百色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欢乐游、凌云有机茶农艺观光游、右江区大王岭漂流——森林生态游、田东县十里莲塘——龙须河农业生态游等旅游精品,还有很多独具特色的农家乐更是远近闻名。

2、强化景区旅游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农业观光旅游产业链拓展

开发的当地旅游管理局需要具备并强化旅游与综合性产业的管理理念,保证旅游业的开发与发展和关联产业有更紧密的结合,并作为当地经济增长点,鼓励旅游商品的开发实现社会服务化,并解决资金、设计以及销售等方面的问题,使各个被分散的优势朝着集约化的产业发展方向聚集与优化配置。此外,还要建立相应的产业开发基金库,通过集资等方式鼓励当地为农业旅游做出贡献的组织和农户积极参与,通过有效补偿等手段为当地的旅游开发做出贡献,推动可持续发展。

(三)创新生态型的农业观光旅游特色和旅游产品

1、明确原生态开发核心

生态农业观光旅游本身的概念即引入了地理学与环境学中的“原生态概念”,落实学科理论后就要结合当地特色的旅游资源创新“原生态”,使用最为天然与自然原始的景观来为游客传递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增强“田园风光”等主题的原生态体验,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到所开发的对象是一个“原生态”的系统工程,对景区的各项旅游资源拥有者与开发者要做到统筹兼顾与协调发展,平衡其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坚持以政府主导和农户参与的策略发展,遵循相应的配套产业政策,不断优化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的产业结构,维持经营与开发秩序。比如,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始终坚持生態立县,以沼气建设为突破口,带动养殖业、种植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形成了“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生态农业“恭城模式”。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在恭城县率先实现月柿种植规模化、标准化、科技化和产业化,带动了周边村屯月柿种植面积超万亩。以此为基础,村民大力发展月柿加工和产品开发,脆柿、柿饼等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并出口东南亚地区,实现月柿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大面积种植月柿,不但改善和保护了生态环境,同时金秋柿园景观吸引了众多各地游客前来观光,增加了村民非农收入,探索出一条“养殖—沼气—种植—加工—旅游”五位一体生态农业发展有效途径,为村庄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打造差异化体验型产品线

在旅游的体验经济中有四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分别是教育、娱乐、审美与经济,具体到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开发工作中,开发者更是要以体验经济的重要元素对各种旅游产品进行准确定位,通过科技创新来实现差异化旅游产品的创新,从而不断推动农业与旅游业的互嵌式发展。也就是要积极扩大为游客提供的服务内容,挖掘服务深度,从观赏性的活动向体验性活动优化与升级,同时适当提高消费的结构以满足游客的更高需求,拓展旅游服务消费市场,加快推进线上线下的融合发展,真正为游客打造更为立体化的旅游服务平台,通过完善的服务提升农业旅游整体的水平与效益。

三、结束语

总之,要实现我国地区生态农业旅游的开发目标,必须推动农村特色旅游资源与基础设施的建设,连接特色地区旅游观光生态链,并坚持以原生态开发为核心,积极打造差异化产品线,大力发展旅游特色与旅游产品,才能不断促进我国生态农业旅游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畅.基于低碳经济的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开发策略[J].市场与贸易,2015,11(06).

[2]薛宏伟.基于社区支持农业模式的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开发策略探析[J].农村发展,2013,11(14).

[3]黄宇.基于生态农业旅游的农业观光园发展研究[J].旅游管理研究,2013,12(02).

农业观光旅游 篇4

“千层饼”模式研究法 本文采用了麦克哈格教授的“千层饼”模式进行研究,将研究对象纵向分为水体、地形、道路、建筑、非生产性植物、农业生产系统等层面来进行研究;虽然这种分析方法遭到过一定程度上的质疑,但其仍然是一种较好的景观结合生态的分析方法,目前仍广泛运用于园林景观理论研究。

实例研究法 本文因笔者参与无锡市环太湖生态观光农业园规划设计缘起,萌发以此为论文主题,所以将研究理论应用到实践时,便也以无锡市环太湖生态观光农业园规划设计为例,由此来阐述本文的研究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

共分为六章,第一、二、三章为背景研究、相关理论研究。第四章是文章重点,着重阐

述了生态观光农业园可持续设计原则、方法等。第五章为实例论证,将前一章的内容运用到实际的设计项目中。第六章为结语。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章:阐述环境危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观光农业园的快速发展,在这些背景下,观光农业园的发展应遵循可持续发展。

提出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框架和研究目标。第二章:介绍本文涉及到的一些基本概念,如可持续发展、可持续景观、景观生态学、生态农业、生态观光农业、生态观光农业园规划设计等。对国内外观光农业园发展状况进行阐述,介绍欧洲、美国、亚洲等国家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生态观光农业园建设的有益经验;分析我国目前观光农业园的发展状况,并提出存在的问题。

对于本文主要应用的可持续发展理论、景观生态学理论、生态观光农业园规划设计理论的一些研究内容、成果进行阐述,并从中提取可借鉴之处。第四章:根据对第三章中三个理论的提取和抽象,将其整合运用到生态观光农业园的可持续设计中。将生态观光农业园分为水、地形、道路、建筑(村落)、非生产性植物、农业生产系统等几个层面,具体论述各个层面的可持续规划设计方法。

结合无锡环太湖生态观光农业园的实际,运用到具体的设计中去,论证本文结论的可推广性。第六章:结语,总结本文的研究过程、成果以及局限性,展望未来我国可持续景观技术的发展。在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今天,还没有被污染和破坏的农村是我们重建生态环境的根据地,倘若它的生态环境也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遭到破坏,后果将不堪设想。

农业观光旅游 篇5

农业旅游项目如何彰显高端气息

农业旅游项目给人的第一感觉是乡土气息比较浓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农业旅游项目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新时代的农业旅游项目不仅要保留乡土味道,更要给游客带来高端休闲度假的感觉。那么,如何让农业旅游项目具有高端气息呢?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对此做了详细研究。

农业旅游项目如果定位为高端休闲度假场所,就要在产品设计方面进行研究,通过高端产品设计让游客体验高端,而不是打着高端休闲的口号一直在鼓吹高端,要通过产品设计,让游客真真切切感受到,这样是一种高端休闲度假的生活。

那么,农业旅游项目中可以设计哪些产品,能够让游客体验到高端休闲度假的感觉呢?

1、养生系列产品

养生系列产品可以从温泉、运动、玫瑰香草等方面挖掘。以运动养生为例,因为农业旅游地区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所以可以充分利用区域内良好的山林资源,打造以绿林养生、运动养生为主的自然养生区域,区域内可以设置山地运动步道、林下运动场、高尔夫球场、森林氧吧等产品。又如云南西双版纳拜兰水城项目中的温泉养生产品开发,通过温泉、冷泉、药泉,打造傣王温泉行宫、温泉酒店、温泉花园、康体乐园等产品。

2、商务农业系列产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业已经与城市越来越近,农业也越来越高端,酒庄、农庄也悄然进入人们的生活之中,成为商务内容。农业旅游项目中可以设计酒庄,提供品酒、藏酒、售酒等服务。另外将农业衍生出商务的范畴,以企业庄园的形式打造,包含定制式和菜单式的个性化租赁,衍生休闲产业内容。比如在丰收大地现代农业园中,我们就将商务农业的概念融入其中,设计了大众体验酒庄、企业庄园等产品。

3、农情小镇系列产品

通过农业旅游项目做地产也是一种很好的办法。在农业旅游项目中注入庄园、小镇、木屋等地产类产品,通过地产类产品塑造高端形象。比如,在广西南宁东盟山水田园小镇中,我们设计了汉唐风格的方家大院、徽派风格的西江小镇、现代田园风格的竹林人家、欧美风格的高尔夫小镇,通过不同风格小镇的打造,赋予项目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养生休闲气息。

4、文化系列产品

文化是旅游项目的灵魂,农业旅游项目更是如此。根据项目地的不同环境,在农业旅游项目中可以注入茶文化、禅文化、道教文化、佛教文化等等。以茶文化为例,古今中外,人与人之间都是以茶会友,在国外,茶更是上流社会交流、往来不可缺少的一种文化。在贵州遵义花香水岸休闲谷项目中,我们就以遵义特产硒茶为依托,深入挖掘茶文化和养生文化,并融入民俗文化,设计香茶品鉴区,为游客提供一个解读贵州省历史与民俗,解读茶文化的体验平台。

安定镇多措并举发展农业观光旅游 篇6

一是利用“五个一”进行宣传,提高知名度。制作一本旅游小册子、一块旅游公益宣传牌、一本旅游画册、一部旅游文化宣传片、一块安定镇网站旅游板块,展示安定良好旅游环境风貌。

二是完善观光园设施建设,丰富旅游内容。完善餐厅、办公用房、景区停车场等基础设施,提高园区旅游服务配套程度和综合服务功能;增加生态景观、农业文化、农事参与等功能,满足游客多层次的旅游需求。

三是推出两条精品观光旅游线路,整合旅游资源。一条是杜马路农业观光旅游线,这条线路周边有杜庄屯最美乡村候选村、垂钓园、亮民绿奥观光园、田园一农庄园、安鑫农业科技示范园等园区等景点。另一条是安采路观光采摘带,这条线路周边有贾尚樱桃采摘园、御林古桑园、于家务、徐柏温室大棚蔬菜采摘、千亩老梨树区等旅游资源。

农业观光旅游 篇7

1 立足实际,实现开发项目规划与生态旅游农业规划相结合

海阳市依据国家、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规定的中低产田标准,按照农业综合开发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坚持从严、从细、求实的原则,在实地调查和科学统计的基础上,以超前性、科学性、可行性、全局性的思路,着眼长远,集中连片,规模开发,高标准规划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同时,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为平台,以开发生态旅游农业为目标,立足项目区内丁家夼村和九岭夼村地理优势和资源优势,规划建设山野乡村、民俗风情、森林植被和经济林果等旅游景观,为争创“国家级旅游农业示范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实现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规划和生态旅游农业规划的密切结合。

2 明确目标,实现开发项目建设与生态旅游农业建设相结合

为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效益,实现项目建设的综合效益,海阳市在对开发项目和旅游项目科学规划的基础上,把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和生态旅游农业建设密切结合起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以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为总目标,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基础化建设、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外向化发展”的开发思路,立足于稳定粮食生产和促进农民增收的基本任务,充分发挥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具体工作目标:以发展节水农业为重点,改造中低产田1000hm2。一是水利措施。修建拦河坝48座、蓄水池20座、排灌站14座、桥涵119座,开疏渠道76km,铺设输水管道75km。二是农业措施。改良土壤1000hm2,整修机耕路38km。三是林业措施。栽植防护林60hm2。四是科技推广措施。技术培训农民6000人次,扶持发展果业协会1个。努力将项目区建设成为现代农业的新农村建设示范基地。生态旅游项目,充分开发利用境内独具特色的自然资源和区位优势,加快生态农业建设,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减少农业污染,提高农产品质量,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引进名稀特优品种,打造农产品特色品牌,引导建设现代化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园。具体工作目标:在生态旅游农业区内建设旅游景点20处,硬化观光路10km,绿化、美化、栽植各种花卉、风景树等1万株,修建旅游步行街500m、停车场3500m2、标志牌坊1座、接待处1座,发展“农家乐”饭庄26处。努力打造一个国家级农业、民俗、生态、旅游观光示范点。

3 强化措施,确保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高标准建设

3.1 加强组织领导

近年来,海阳市委、市政府从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把农业综合开发作为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把农业综合开发列为全市农业工作的重点,常抓不懈。为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市政府成立了由分管农业的副市长任组长,市农业局、财政局、水利局、林业局、旅游局、审计局和土地局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农业局,由局领导兼任办公室主任。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具体指导、督察项目的实施,市领导对重大问题亲自研究、亲自部署,领导小组成员根据职责分工靠上抓。对每一项工作,每一个环节,都分解落实到具体责任人。

3.2 推行四项制度

为确保项目规范运作,工程项目高标准建设,海阳市着重推行四项制度。一是推行项目招投标制。对修建拦河坝、排灌站、桥涵、蓄水池及铺设输水管道所用管材管件采购,由海阳市招标办公室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采用最低标价中标法,实行了公开招标,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二是推行项目公示制。在项目正式向上级业务部门申报前、项目建设中、项目竣工后将项目建设和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公示,以接受群众监督。三是推行项目监理制。对修建拦河坝、排灌站、桥涵、蓄水池,埋设输水管道,开疏渠道及整修机耕路等工程委托有资质的监理单位实行监理。监理单位委派2名监理员长期进驻工地,按照事前预控、事中监督、事后检验的要求,把好物料入场关、施工工序关、检查验收关,杜绝了偷工减料和粗制滥造现象。四是推行项目资金县级报账制。开展提款业务时,严格按照要求实行县级报账提款,做到手续完备,内容齐全。对不符合规定要求的款项不予付款,并严格坚持使用资金先用自筹资金,后用财政拨款的原则,严格掌握拨款进度,按工程进度拨款,预付资金不超过投资总额的20%,在以后报账中逐步扣回。在拨款中,依据有关规定,坚持在工程验收、项目单位提出申请后的5个工作日内拨付资金,并要求项目建设单位同时提交一式三份报账提款申请书、一式三份项目工程进度审核表,并附有关合同、发票、验收报告等证明文件,要求内容齐全,手续完备,发票合格,才能拨款,保证项目资金合理使用。

4 整合资金,提高农业综合开发综合效益

海阳市以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为平台,以提高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整体效益为目标,以扶持壮大优势主导产业、发挥区域资源优势为重点,加强部门间的配合协调,整合项目、整合资源、整合力量、整合资金,切实加大对项目区重点项目和主导产业的投入,逐步建立起支农资金归并合理、安排科学、使用高效、运行安全的使用管理机制,努力把项目区打造成为集观光旅游为一体的高标准生态农业园区,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综合开发的综合效益。项目区丁家夼和九岭夼两村,以“开发生态旅游、建设旅游山庄”为目标,走出了一条“以果兴村、旅游富民”的发展路子。两村先后投资120万元,硬化观光路10km;投入民间资金100万元,发展农家乐饭庄20家,并开办“樱桃采摘”项目,让游客体验到了“摘农家果、住农家院、吃农家饭”的乡野情趣。投资30万元,绿化、美化村内主要街道,栽植竹子、蜀桧、紫薇、杨树等绿化苗木1万株,绿化覆盖率达到了95%,到处绿树掩映,鸟语花香,张灯结彩,洋溢着新农村建设的喜庆氛围;投资90万元,发展大樱桃86.67hm2,实现了山上板栗、山腰果树、山下樱桃的产业发展格局。建成了樱桃谷旅游区,年接待游客3万人次,实现经济收入500万元,被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5 加强管护,确保工程项目长期发挥效益

农业旅游系统运行研究 篇8

摘 要:农业旅游系统是一项复杂的巨系统,它既有农业本身运行的自然、社会属性,同时也具有旅游发展的经济属性。农业旅游系统主要由供给子系统、需求子系统、通道子系统、控制子系统和保障子系统构成;人们的需求、农业发展、政府政策等是农业旅游系统运行和演化的动力;农业旅游系统的有效运行需要有完备的投入机制、转换机制、调控机制、产出机制及反馈机制。

关键词:农业旅游系统;系统动力要素;系统运行机制;系统演化;子系统

中图分类号:F590.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6439(2009)06-0092-07

The Study of the Operation of Agritourism System

FAN Chun

(Tourism School and Land Resources,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67, China)

Abstract: Agritourism system is a huge complex system and has both natural and social attribute of agriculture and economic attribute of tourism development. Agritourism system is composed of supply subsystem, demand subsystem, channel subsystem, control subsystem and ensuring subsystem, and human demand,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governmental policy and so on are operational and evolution power of agritourism system. The effective operation of agritourism system demands complete input mechanism, transforming mechanism, regulating mechanism, output mechanism and feedback mechanism.

Key words: agritourism system; dynamic power factor of the system; operation mechanism of the system; system evolution; subsystem

引 言

农业旅游作为一项新的旅游项目, 已成为世界潮流。农业旅游源于欧洲的西班牙, 20 世纪60 年代初, 有些西班牙农场把自家房屋改造装修为旅馆, 接待来自城市的旅游者前往观光度假, 被认为是农业旅游的起源。[1]我国的农业旅游实践最早在20世纪80年代的广东深圳出现,但正式的“农业旅游”官方名称则是出现在2001年。[2]

正当农业旅游实践活动在我国发展得如火如荼的时候,国内学者也开始进行相应的理论审视,他们的审视角度有从理论入手,[3-4]也有从实践进行;[7-10]有从国外借鉴,[11-12]也有国外和国内相结合进行。[13-14]成果虽然不少,但总体看呈现出“重应用,轻理论”的现象,研究方法多为定性研究,定量研究的很少。一些新技术、新方法,如遥感、GIS等在该领域的应用目前还是空白。 基础理论研究的匮乏和过分强调案例研究为主的定性研究方法,将会影响农业旅游研究的深入展开。为此,笔者运用系统学相关理论来剖析农业旅游系统运行状况及趋势,以期能为农业旅游发展在理论上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系统论是研究系统的一般模式、结构和规律的学问,它研究各种系统的共同特征,用数学方法定量地描述其功能,寻求并确立适用于一切系统的原理、原则和数学模型,是具有逻辑和数学性质的一门新兴的科学。加拿大籍奥地利人、理论生物学家L.V.贝塔朗菲(L.Von.Bertalanffy)是其创立者。整体性、关联性、等级结构性、动态平衡性、时序性等是系统的基本特征。本文将据此对农业旅游系统进行分析。

一、农业旅游系统概述

农业旅游系统是农业旅游经济运行过程中各要素构成及其相互关系,各要素结构及其变动以及整个农业旅游经济运行动力、机制及其演变趋势的复合体。

1.农业旅游系统构成要素

(1)供给要素。农业旅游供给要素指的是农业旅游产品的系统设计和开发。所谓农业旅游产品是指能满足农业旅游者体验需求的有形或无形载体,其构成主要包括核心产品、有形产品和附加产品三部分。

(2)需求要素。农业旅游需求要素是促使系统运行的外部拉力因子,它包含农业旅游需求者需求现状及未来变动规律,其中需求现状包括需求结构类型、消费水平、需求偏好等基本因子。

(3)通道要素。农业旅游通道要素是连通供需要素体系的中间桥梁,一般指游客的出行体系,包含交通线路和营销体系。农业旅游产品的不可移动性、价值不可储存性等特点使通道要素在整个系统处于关键地位。

(4)环境要素。农业旅游系统是个开放系统,任何的环境变动都会对系统的运行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 影响农业旅游系统的环境因素有自然因素(气候、土壤、水文、光照等)、经济因素(区域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等)、社会因素(旅游者价值观、家庭结构、职业、教育等)、技术因素(计算机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

(5)控制要素。系统控制要素是农业旅游系统运行的中央枢纽因子。作为一个经济系统,农业旅游系统要受价值规律控制;同时,由于农业旅游的特殊性(农业基础上的增加旅游附加值,农业属性不能改变),其也要受政府的宏观调控。政府的宏观调控指的是政府对农业旅游的战略定位、布局等安排。

2.农业旅游系统结构

农业旅游系统是农业系统和旅游系统的复合系统,但又主要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旅游系统特征。根据旅游系统研究的一般理论,[15]笔者构建起农业旅游系统的基本结构功能要件(图1)。在此结构

中,需求子系统起到系统推力作用,供给子系统起到系统拉力作用,通道子系统起到桥梁和信息沟通功能,控制子系统起到调节和约束作用,环境子系统起到保障功能作用。五大子系统相互作用,共同推动和维护农业旅游系统的整体演进。

二、农业旅游系统运行动力

1.需求动力

人类任何实践活动都是为了满足其自身的特定需求,需求的存在激发起人类探求自然与社会的欲望,欲望转化为具体的行为,良好的行为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人类的需求是具有一定层次性和一般性演化规律的,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只有在基本的生理安全需求得到满足情况下,才可能有自尊、归属、自我实现等高级的精神需求。而旅游需求恰恰是以精神需求为主的需求形态。这一点可以从人类旅游行为产生的条件得到印证。人类的旅游活动最早在奴隶社会开始出现,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大规模盛行。早期的旅游活动尽管规模小并具有较强的社会阶层限定性,现代意义的旅游活动尽管人数多且参与者阶层扩大,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属性:有较强经济实力和一定的余暇时间。即首先具备一定物质基础才可能产生旅游行为。旅游需求产生后,受外界环境变化,其也处在由低向高的逐级提升演化之中,如从一般性的浏览浅尝辄止到专题性的深度感悟,从团体性寻求生命共同保护前提下的旅游体验到个性化超生理旅游品尝等。农业旅游正是迎合如此变化的旅游需求而出现,其不同于一般性自然景观的动态参与性、与自身生活密切性、浓厚的怀旧性等都促使其成为满足新旅游需求的绝佳对象。

2.农业发展

如果说旅游需求的深度发展是促成农业旅游系统形成和演进的外生力量,那么农业生产的自身发展则是推动农业旅游系统演进的内生动因。当工业产业形态出现后,依靠科技水平推动和自身优势,其庞大的生产力和先进的管理理念迅速确立起其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地位。而农业生产虽然延续历史时间较长,但其依靠自然生物本身的再生产条件制约和农业生产管理、技术落后使农业产业地位迅速下降。但农业的基础地位的不可动摇性迫使农业必须进行改革,因而现代农业形态就应运而生。所谓现代农业就是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16]根据其含义中的“用现代产业提升农业”表述,现代农业包括都市农业、观光农业等农业旅游类型(图2)。

3.政府政策等其他因素

农业对地区国民经济贡献率偏低和农业产业地位的基础性作用不能动摇迫使政府出台推动农业发展的新政策。以我国为例,仅2008年发布的旨在推动农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或规划就有46项。从2003年开始,党中央一号文件都与农业发展有关。为配合推动“三农”问题改革,国家旅游局也开始了农业旅游示范点建设工程、“华夏城乡游”主题旅游年活动、农业旅游扶贫试验区建设等活动。农业部等相关部门对现代农业发展也给予资金、技术、人力上的大力扶持。政府对农业及其旅游的政策扶持为农业旅游系统良性发展提供较大的外部推动,促进了农业旅游的较快发展。

三、农业旅游系统运行机制

系统运行机制是系统各要素在运行过程中,各环节内部以及各环节之间本质的内在的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工作方式的总和。[17]从系统论角度研究运行机制,就是一个不断投入各种要素、产出商品(包括知识)的系统,这个系统的运作需要有投入机制、转换机制、调控机制、产出机制和反馈机制等内容。

1.投入机制

农业旅游系统的投入按投入内容可以分为自然投入和非自然投入。自然投入主要是农业旅游景观靠自然界本身给予的能量、物质维系其生存的那部分投入,它具有波动性大、持续时间长等特点。非自然投入主要指农业旅游景观及其他要素通过人为的技术、政策等投入所带来的特征变化。它具有可控性、灵活性特征。当然,这两种投入机制实际上是可以相互影响的,即非自然投入可以影响自然投入进程,自然投入也制约非自然投入效果。农业旅游系统投入非自然投入要考虑投入时机、投入效果、投入类型差异等。

2.转换机制

自然和非自然投入的物质或能量进入系统后,依靠转换机制在系统内部进行流动并最后转换为农业旅游产品。外来物质或能量要素进入农业旅游系统后,首先在供给系统进行汇集,供给者根据农业旅游市场需求特征和宏观环境要求进行要素配置,将资金、技术和人才进行合理组合,并建立起一整套完备的管理体制来实现这种配置的最优化,最终提供给农业旅游市场合适的旅游产品。

3.调控机制

农业旅游系统调控过程按照调控主体可以分为自发调控和人为调控。自发调控就是农业旅游系统通过价值规律的作用,影响供求关系进而达到系统运行平衡。其调控手段是价格和价值的关系。人为调控是当市场调控失灵时,管理者或经营者通过人为控制系统能量或物质流动的速度、强度、方向,改变系统运行状态,从而使系统从持久的不平衡迅速合理地向平衡过渡,减少系统的物质和能量的不必要的损失。其调控手段是资金、政策、人力等。当然在进行系统调控时,都会有一个明显的系统运行危机指示器,即一定时期内系统价格与价值严重背离,导致供需严重失衡,农业旅游供给者大幅减少,农业旅游产品质量显著下降。

4.产出机制

产出机制就是系统投入要素通过转换和调控机制作用最后提供给农业旅游市场的产品的过程。其产出过程包括产出前的市场调研决策、产出的产品结构类型及评估、产出产品质量监控等。产出前的市场调研是通过农业旅游市场调查确定系统最终需要产出的产品特征(价格、品质、独特卖点等)、产品类型及结构等;产出产品结构类型是指农业旅游系统产出产品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即如何在有限的投入要素下,实现产出产品的效益最大化,它类似于市场营销中的产品组合策略

5.反馈机制

反馈机制指农业旅游系统失去平衡后或出现漾动后,系统自动通过某种特定的符号来反映出这种状况,提示进行系统调节或干预的过程。农业旅游系统运行提示符号分为两个层面:一是深层次作用符号,即价值规律作用;二是表象作用符号,即由价值规律或其他外界因素变化(自然灾害、社会事件等)所导致的供求数量变化,即在短时期内农业旅游供给者大幅减少或增多,农业旅游需求者的大幅减少或增多。农业旅游系统反馈机制过程为:农业旅游产品恶性变化(自然灾害毁损、恶性社会事件)—需求减少—供给者利润下降—供给品数量减少—系统自发调控(外来力量调控)—恢复供给—需求增多—系统平衡。

总之,农业旅游系统运行,首先需要外界物质和能量等要素投入(自然的光照、水分和人工、政策、资金等),要素进入系统后通过转换机制(传导机制)和产出机制提供农业旅游产品,再通过反馈机制及时提供产品的供需平衡信息,当出现产品供需不协调时候,系统通过调控机制采用自动或人为的调节实现系统的平稳运行(图3)。

四、农业旅游系统演变趋势

对农业旅游系统的运行趋势研究比较复杂,主要是其受外部环境和系统自身要素的双重影响。笔者从农业旅游系统动力角度来剖析系统未来的可能变动趋势。

1.基于需求动力的农业旅游系统演化

农业旅游系统首先是个经济系统,所以需求是推动农业旅游系统演变的第一动力,而旅游者农业旅游需求的变动规律也将直接影响农业旅游系统的未来演进路径。根据需求变动的一般规律,可以大致归纳出农业旅游需求变动的一般特点:(1)从内容上看表现为普通农业观光—农事体验—农俗感知—农业教育—农情回归。在这里,农情回归更多是强调在农业旅游中实现了自我和环境的同一,并在同一中升华自我价值。(2)从参与方式看表现为团队式—家庭式—个体自由式。在此过程中,个体从农业旅游过程中由最初的陌生恐惧逐步转变为自由忘我意识,真正摆脱生理束缚而进入到心理的至高境界。(3)从与环境关系上看表现为下意识破坏环境—有意识保护—无意识融入环境。在此,下意识破坏环境是指旅游者由于受自私心理的本能作祟,对美好的农业景观从最初的感叹到下意识的采摘等破坏行为;有意识保护环境是指旅游者在多次的农业旅游体验中通过前一阶段试错行为反省进而内化为有意识的保护的过程;无意识融入环境是指农业旅游体验时,旅游者已经超脱于以前美好的农业景观要求,表现为 “漠视”景观本身特征,进而进入到超越景观境界的体验过程。[18]

受农业旅游需求动力变化的影响,农业旅游系统首先在供给要素上做出变革:一般性农田景观设计(伴随乡村旅游进行)—农事体验产品设计—农业教育型旅游产品(科普农园)—为旅游而旅游的农业公园—农俗型旅游产品—超脱型原真性产品,整个过程呈现螺旋式回环。其间,受市场竞争影响,农业旅游产品供给的个性化特征越来越明显,其市场的覆盖群体越来越窄,对土地资源、人力资源耗费就越来越大;供给者成本增加,利润下降,部分实力弱的供给者被市场淘汰,系统实现自我调节。但由于农业用地的刚性特点,政府必然要实施宏观调控,这样,双调控又推动系统的相对平衡(图4)。

2.基于农业发展的农业旅游系统演化

农业旅游离不开农业生产基本功能。受农业在一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地位约束,为旅游目的而专设的农业公园将在建设用地等宏观调控上受到较大限制,因此,更多的农业旅游都是离不开农业生产背景的。而农业生产随着农业科技水平、城市化、人们更高的农产品需求等外部条件影响也是处在发展变动之中的,因而分析农业生产变动规律为探寻农业旅游系统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生产发展离不开生产主体、生产方式、生产对象三个核心内容,分析农业生产发展变革对旅游系统变动的影响也要从此三方面进行。(1)农业生产主体,即农业生产者。传统的农业生产者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农业生产的市场化意识淡薄,基本上是自给自足式生产;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生产者具有较高的农业科技文化素质、较强的市场开拓意识和敏感性。因此,农业生产者的这一变化有可能推动农业旅游的更为广泛普及。(2)在农业生产方式上,传统农业生产基本具有靠天吃饭、畜力依靠、类型单一等特点;现代农业在生产类型上出现了都市农业、观光农业、精确农业、设施农业、农业科技园等新的变化。[19](3)在农业生产对象上,传统农业将农民固定在土地上,土地制度比较僵化;现代农业在土地制度上允许农民进行土地流转,土地制度的这一变革为农业旅游用地打开了方便之门。总之,现代农业生产的上述变革必然影响整个农业系统的变动,即农业旅游产品类型增多、供给者增多,导致竞争加剧、供求失衡、利润下降,进而使农业旅游系统失去平衡并演进。(图5)

3.基于政策等外部要素作用的农业旅游系统演化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导致其必然要受到政府的高度关注。我国为解决“三农”问题,出台了较多的推动政策,譬如在资金筹集上专门设立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并且还有农业专项补贴等;在税收上,取消了存续上千年的农业税;在土地制度上,从实行承包制到土地流转制度;在农产品定价政策上,由统购统销到市场定价和统购统销结合;在农业发展生态环境政策上,从一味追求农业耕地面积增长、毁林开荒到提高耕地单位面积产量、适度增加耕地面积及退耕还林保护农业生产环境。国家在农业生产上实施的政策变革为农业旅游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在农业生产基础上的旅游活动可以获得方便的资金来源;在税收上可以得到较优惠的减免;在定价上可以自由实行市场定价,同时国家还提供保护性价格;在土地制度上农业旅游用地可以方便获得;农业生态环境改善也为农业旅游提供了直接的环境保障。总之,国家的农业推进政策为农业旅游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推动了农业旅游系统中供给要素的变革,当然,也间接影响了供需平衡(图6)。

结 语

农业旅游系统是一项复杂的巨系统,它既有农业本身运行的自然、社会属性,同时也具有旅游发展的经济属性。探究农业旅游系统运行特征对当前正在进行的新农村建设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同时对于推动农业旅游的理论研究也会有一定帮助。オ

参考文献:

[1] 瞿兆赛,曹林奎.世界旅游农业发展概况及其对中国的借鉴作用[J],中国农学通报,2006,22(5):469-470.

[2] 刘德谦.关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的几点辨析[J]. 旅游学刊. 2006,3(21):18-19.

[3] 王仰麟,陈传康.论景观生态学在观光农业规划设计中的应用[J].地理学报,1998,53:21-27.

[4] 冯维波.我国发展观光农业的生态经济学思考[J].生态经济,2001(4):28-30.

[5] 张舒.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农业旅游共同参与模式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7.

[6] 陈琳.基于产业融合的农业旅游新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7] 卢亮,陶卓民. 观光农业空间布局研究[J].商业研究,2005(19):171-173.

[8] 白廷斌,骆静珊.城郊观光农业发展研究——以昆明市呈贡县为例[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1,13(2):47-53.

[9] 芮晔.南京农业旅游市场开发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1.

[10] 颜亚玉.农业休闲旅游的特征及其开发模式[J].农业经济,2008(1):25-26.

[11] 张莹,何佳梅.海内外农业旅游发展比较研究[J].山东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6):51.

[12] 方志权,中外都市农业发展之比较[J].世界经济研究, 2000(1):28-30.

[13] 方原.论我国旅游农业的发展前景[J].中国果菜, 2005(6):5-7.

[14] 刑慧斌.当前我国农业旅游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现代农业装备,2002(4):56-60.

[15] 吴必虎,旅游系统:对旅游活动与旅游科学的一种解释[J].旅游学刊,1998(1):21-25.

[16] 李海鸥.现代农业的含义是什么?[EB/OL].[2007-02-15].http://www.china.com.cn.

[17] 韩新明.旅游产业网络耦合机制研究[J].管理观察,2008,(9):68-70.

[18] 邹统钎,吴丽云.旅游体验的本质、类型与塑造原则[J].旅游科学,2003,(4): 7-10.

[19] 李东阳.21世纪农业发展七种类型[J].农村实用工程技术•温室园艺,2001,(12):42-46.

上一篇:浅谈贾岛诗歌的盛唐气格论文下一篇:我看到了希望6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