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观光农业管理

2024-06-21

旅游观光农业管理(共12篇)

旅游观光农业管理 篇1

一、农业旅游的概念和内涵

(一) “农业旅游”与“乡村旅游”的辨别。

国外学者对乡村旅游和农业旅游的辨别主要有三类不同的观点:对乡村旅游作出典型定义的英国学者Lane认为农业旅游是乡村旅游的重要组成形式之一, 在已出版的乡村旅游文献中, 农业旅游或农庄旅游成为最大的、独特的分支;Nilsson认为, 农庄旅游在某种意义上是典型的乡村旅游;Edward Inskeep在《旅游规划——一种可持续的综合方法》一书中提出, 农业旅游、农庄旅游、乡村旅游不加区分, 可相互替代。

国内学者对农业旅游与乡村旅游也作出了区分。刘德谦认为, 我国正式提出的“农业旅游”的侧重点还是乡村旅游中与生产关系比较密切的那一部分, 因此不能把农业旅游完全等同于乡村旅游。王云才等认为, 观光农业也称休闲农业或旅游农业, 是指以农业活动为基础, 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交叉型农业, 农业旅游资源只是乡村旅游资源的一个部分。杜江、向萍也认为, 不宜将农业旅游 (观光农业) 纳入乡村旅游的范围。

(二) 农业旅游的概念和内涵。

根据对众多学者观点的梳理和分析, 笔者认为, 对乡村旅游与农业旅游的界定是从地域和产业两个不同的方面出发, 乡村旅游的界定是以城市旅游为参照对象界定, 而农业旅游是以工业旅游为参照对象界定。尽管理论界对于农业旅游与乡村旅游关系没有确切定论, 但是学者们基本认同乡村区别于城市、根植于乡村世界的乡村性是吸引旅游者进行农业旅游的基础, 因而这也应该成为界定农业旅游概念的最重要的标志。因此, 狭义的农业旅游是指以农业生产过程、农村风貌、农民劳动生活场景为主要旅游吸引物的一种新型的交叉型产业。广义的农业旅游是指把农业与旅游业结合在一起, 利用农业景观和农村空间吸引游客前来观赏、游览、品尝、休闲、体验、购物的一种新型农业经营形态, 即以农、林、牧、副、渔等广泛的农业资源为基础开发旅游产品, 并为游客提供特色服务的旅游业的统称, 也称乡村旅游。

二、发展农业旅游的重要性

“农业旅游”在我国正式提出是2001年, 国家旅游局把推进工业旅游、农业旅游列为2001年旅游工作要点。

近年来, “三农”问题成为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解决“三农”问题, 不仅仅要发展高效、优质农业, 还应从农业之外的其他产业中寻求发展之路。农业旅游在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增加旅游景区周围农民的收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带动农村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农业旅游项目的策划要点

(一) 农业旅游项目策划原则。

农业旅游项目策划要遵循以下原则: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统一原则;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出、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原则;优化资源配置与兼顾公平原则;坚持品牌提升与主题形象塑造原则;坚持地方文化继承与发扬, 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原则;容量控制、环境保护与持续发展原则;协调可行与非城市化过程原则;投资主体多元化与资本积累原则。

(二) 农业旅游项目的选址。杨旭提出了发展农业旅游的选址标准:

1、比较优越的地理位置。

农业旅游园区规划区位选择: (1) 大中城市郊区。农业旅游园区需要建立在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为依托的区位模式上。因为大中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闲暇时间以及休闲意识决定了农业旅游园区的经营状况。如深圳的海上田园风光旅游区。 (2) 特色农业基地。农业基础比较好, 有丰富的生产经验。 (3) 著名旅游风景区附近。可利用旅游景区的客源市场或者直接将农业园纳入旅游景区之内。 (4) 度假区周围或度假区内。 (5) 优越的交通条件。

2、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

环境状况是否良好直接决定了旅游者是否对该地区或景点感兴趣, 自然生态环境优美是建设农业旅游项目的前提。

3、农业生物资源优势或独特的地方文化。

资源的优势是区别于其他地区资源和决定其农业旅游产品是否出位的重要条件, 地方文化的独特性才能真正长期保持农业旅游资源的鲜活和吸引力。

4、典型的“生态、立体”农业。

“生态、立体”农业是现代科技发展的必然道路, 也是展示高科技农业的重要条件。

(三) 农业旅游产品结构建设

1、乡村旅馆。

根据旅游区大小的不同和旅游特色的差异, 旅游区可以安排不同类型、不同档次的住宿设施以吸引游客, 在我国现有的农业旅游实践中, 除了以农家乐形式出现农户单独提供的住宿外, 也有一些乡村果园、农庄。

2、餐饮与商业。

数量多、品种丰富的购物店增强旅游氛围;餐饮设施可以设置在旅馆内, 也可以单独布局在游览线路上, 不可避免地给旅游区的环境和生态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3、休闲娱乐。

旅游活动趋向于参与性、运动性、趣味性、科学性等。旅游区根据景观特色配置各类游憩设施, 吸引更多游客, 延长游客逗留时间。

4、旅游辅助设施。

结合景区特色与游人使用特征规划设计景区标牌系统是体现景区人性化设计的重点。另外, 完善医疗设施保证旅游区正常运行。

5、农业旅游纪念品。

最容易忽略的问题就是农业旅游纪念品的设计。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可以成为旅游区的绝佳宣传品。

(四) 乡村文化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利用。

发展农业旅游也要注意对当地环境及民风、民俗、乡土文化的保护, 切忌为了短期的经济利益而牺牲当地的资源、环境, 影响地方的长远、持续发展。

在外来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冲击下, 许多通过发展农业旅游而致富的农民在开发新的产品时往往忽视地方特有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追求城市化的生活方式, 反而使游客感觉失去了原有的味道。因此, 如何保障我国乡村传统文化特色与民俗风情的可持续性, 将是我国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之一。

四、农业旅游项目管理

(一) 完善农业旅游管理体制, 制定合理可行的管理标准。

农业旅游项目由于充分利用了农、林、牧、渔等传统产业资源和古村镇等文化资源, 涉及的部门很多。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首先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充分认识农业旅游的发展在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广大农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把发展农业旅游作为带动当地农民脱贫致富、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协助制定旅游行业发展规划、提出发展措施、协调各方关系、制定有关规范和标准、统一培训从业人员, 开展行业自律活动, 有力地促进了当地农业旅游活动的规范发展。

(二) 转变服务理念, 加强农业旅游营销力度。

由于目前我国对农业旅游发展规律的研究较少, 各地普遍缺少对农业旅游产品开发的专业化指导, 经营者对农业旅游的内涵、性质、产品开发的方向不能正确把握, 缺乏创新的思维和开发理念, 造成很多农业旅游项目由于缺乏对产品的深入挖掘和包装而逐渐被市场所遗弃。

克服小农思想意识, 在经营管理企业过程中, 始终贯穿现代旅游业的服务理念, 把服务也作为产品的一部分, 不断加强对员工的培训, 提升产品品质。

(三) 对游客行为及旅游地居民进行引导和管理。

农业旅游的旅游者多为城市居民, 与乡村居民文化背景、生活习惯等都不相同, 二者难免产生冲突;另外, 旅游给目的地社区带来的经济、文化和环境方面的消极作用会对旅游可持续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很多目的地游客充斥, 造成当地环境被破坏、交通拥挤、基础设施不能满足当地人们和日益增长的旅游客流的需求, 旅游者不愿意再到旅游地旅游, 当地居民也对旅游行为持反对态度。

对游客, 应采取硬性措施与软性措施“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一方面用规章制度和游客须知标准对游客行为进行管理;另一方面要积极实施教育、引导游客注重保护环境, 文明健康地进行游览和参与休闲活动等。

对居民, 要采取自下而上的发展模式。对旅游地居民进行正确的引导和管理, 一方面有利于规范当地旅游市场的正当竞争;另一方面有利于缓和当地居民与旅游者之间的生活环境利益冲突等矛盾, 能够更好地开展农业旅游活动。

摘要:本文探讨了农业旅游的概念内涵, 明确农业旅游的特点, 以及对发展我国农村经济的重要影响力, 提出了进行农业旅游项目策划的策划要点, 以及农业旅游项目的管理途径。

旅游观光农业管理 篇2

2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农业与乡村

旅游分会管理办法

(讨 论 稿)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本会名称为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分会。英文名称为China Leisure Agriculture and Rural Tourism Association(缩写为CLARTA)。

第二条本会是中国旅游协会的分支机构,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企业和相关单位在平等自愿基础上组建的全国性、非营利性社团组织。

第三条本会的宗旨是:以“团结、务实、服务、发展”为指导,贯彻国家有关旅游、农业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研究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各种问题,提升发展和管理水平,促进可持续发展,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作出贡献;广泛团结和凝聚旅游、农业各方面的力量,代表会员的共同利益,维护会员的合法权益;为会员、行业、政府服务,在会员与政府之间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

第四条本会接受国家旅游局、农业部的业务指导和中国旅游协会的领导,依照《中国旅游协会章程》和本《管理办法》开展工作。

第二章业务范围

第五条学习宣传贯彻国家有关促进旅游和农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协助国家旅游、农业主管部门就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健康、稳步发展等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提出意见与建议;对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有关发展趋势进行跟踪研究,及时向政府部门反映会员单位的愿望和

要求,保护会员的共同利益,维护会员的合法权益。

第六条为会员单位和旅游、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提供信息和咨询服务;从事会员单位与旅游、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旅游企业之间的沟通联系,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

第七条会同农业、旅游主管部门,宣传贯彻国家有关行业标准,参与等级划分与评定、示范点的评定复核等工作;组织实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评定活动;协助主管部门办理课题立项、成果评定和项目推广中的具体事宜。

第八条根据会员的需求,组织开展规划、开发建设、经营管理、市场营销、业务培训等方面的经验交流;举办专业论坛、技术推广及展示活动。

第九条配合旅游、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开拓农村旅游人才市场,促进农业旅游人才合理流动,提高农业旅游人才市场配置的效率。

第十条开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对外交流与合作。

第十一条编印会刊及有关资料,开发建设本会网页,为会员提供综合服务的平台。

第十二条开展与旅游、农业等相关社团组织的联系与协作。第十三条组织会员开展行业自律,维护行业市场秩序,为建立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创造条件。

第十四条承担两部局(国家旅游局、农业部)和中国旅游协会委托的其他工作。

第三章会员

第十五条本会实行以团体会员为主,不分行业和所有制。第十六条凡加入本会的会员,自然成为中国旅游协会会员。第十七条申请加入本会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承认《中国旅游协会章程》和本会的《管理办法》;

(二)有加入本会的意愿,经有关部门批准设立的农业、旅游相关企业、单位均可申请成为本会会员。

第十八条入会程序:

(一)提交入会申请书;

(二)经常务理事会讨论通过;

(三)由本会秘书处办理会员登记手续,发放会员证。

第十九条会员享有以下权利:

(一)本会的选举权、被选举权和表决权;

(二)参加本会组织的有关活动权;

(三)获得本会服务的优先权;

(四)对本会工作的建议、质询、批评和监督权;

(五)入会自愿、退会自由。

第二十条会员履行下列义务:

(一)遵守《中国旅游协会章程》和本会《管理办法》;

(二)执行本会的决议;

(三)完成本会委托的工作,参加并支持本会组织的活动;

(四)向本会反映情况,提供有关资料,对本会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五)按规定缴纳会费;

(六)接受本会的评议和调解。

第二十一条会员退会应通知本会,并交回会员证。

第二十二条本会实行缴纳会费注册登记制度,会员如在本不缴纳会费或不参加本会活动的,视为自动退会。

会员如有严重违反本管理办法的行为,经常务理事会表决通过,予以除名。

第四章组织领导机构

第二十三条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

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是本会的最高权力机构,其职权是:

(一)制定和修改《管理办法》;

(二)选举和产生常务理事会;

(三)审议本会工作报告和财务报告;

(四)审议并决定其他重大事项。

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每4年召开一次,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的决议必须经到会会员半数以上表决通过方能生效。

第二十四条常务理事会

常务理事会是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的执行机构,在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闭会期间行使职权。常务理事会由会长、副会长、常务理事和秘书长组成,由会员或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常务理事会的职权是:

(一)执行会员大会的决议;

(二)根据农业部、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协会意见推荐会长、副会长、秘书长;

(三)筹备召开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

(四)向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报告工作和财务状况;

(五)决定会员的吸收或除名;

(六)制定内部管理制度;

(七)决定其他重大事项。

常务理事会每届任期四年,一般每2年召开一次常务理事会议,特殊情况的也可采用通讯形式召开。常务理事会须有2/3以上的常务理事出席方能召开,其决议须经与会的常务理事2/3以上表决通过方能生效。

第二十五条会长、副会长、秘书长

会长、副会长、秘书长由常务理事会根据农业部、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协会意见推荐并通过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会长、副会长、秘书长一般任期四年,因特殊情况需延长任期的,须经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通过,报中国旅游协会审定;会长、副会长、秘书长人选发生变动,由常务理事会向会员通告。

第二十六条 本会的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政治素质好;

(二)在本会业务领域内有较大影响;

(三)会长、副会长、秘书长最高年龄不超过65周岁;

(四)身体健康,能坚持正常工作;

(五)未受过剥夺政治权利及刑事处罚。

第二十七条 会长负责全面工作,召集和主持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常务理事会;副会长协助会长工作。

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副秘书长组成会长办公会议,会长办公会议职责:

(一)审议本会的工作报告、工作计划和议案

(二)审议常务理事的增补、罢免和变更事项;

(三)根据农业部、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协会推荐意见,决定副秘书长的聘任;

(四)研究和处理本会的重要事项。

第二十八条本会办事机构为秘书处,秘书长在常务理事会的领导下主持秘书处日常工作,副秘书长协助秘书长工作。

第五章经费

第二十九条本会经费来源:

(一)会费;

(二)海内外捐赠;

(三)政府资助;

(四)在核准的业务范围内开展活动或服务的收入;

(五)利息;

(六)其他合法收入。

第三十条会费是本会开展各项工作和服务的主要来源,会员有责任和义务按时缴纳会费。本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会员会费,会费每年第一季度缴清,逾期不交纳会费,经书面催交后3个月内仍不交纳的,可视为自动退会,并收缴证书、牌;在本分会担任理事以上领导职务者,不再继续担任所任的职务。

第三十一条经费管理

(一)本会经费实行独立核算。执行国家规定的财务制度,接受中国旅游协会统一管理。

(二)本会经费必须用于本会的业务范围和事业的发展,不得在会员中分配。

(三)本会的资产管理执行国家规定的财务管理制度,接受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的监督。

(四)本会换届或更换负责人之前,须进行离任财务审计。

(五)本会的资产,任何单位、个人不得侵占、私分和挪用。

第六章附则

第三十二条本《管理办法》经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表决通过即生效;本《管理办法》的修改由本会常务理事会提出方案,经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讨论通过。

旅游观光农业管理 篇3

本文在对江西省婺源县生态旅游业与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做出论述的基础上,对环境承载约束力下的婺源县生态旅游与休闲农业的发展路径做出了分析,同时在对婺源县旅游业功能区与农业功能区整合布局做出探讨的基础上,对婺源县生态农业与休闲农业产业链的优化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江西省;婺源县;旅游功能区;农业功能区;空间布局;产业链优化

婺源县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与农业资源,这为婺源县生态旅游与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支撑,因此,当前婺源县需要在对自身生态旅游业和休闲农业发展成就做出肯定的基础上,考虑到环境承载约束力下的生态旅游与休闲农业的协调发展,并在对旅游业功能区与农业功能区空间做出合理布局的基础上,对生态旅游与休闲农业产业链做出优化。

1 江西省婺源县生态旅游业与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与环境承载约束力

1.1 江西省婺源县生态旅游业与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21世纪以来婺源县通过充分发挥自身在区位以及生态资源方面的优势,在生态旅游业、休闲农业、农村生产以及新农村建设之间的协同发展方面取得了许多成就,并实现了生态旅游业与休闲农业从单一发展向多元化发展的转变,这对于婺源县产业升级具有着重要价值。婺源县强调生态旅游与休闲农业关联性的强化,通过培育农村旅游产业推动着农村生态建设的发展以及农民收入的提升。同时在生态旅游与休闲农业的发展中做到了开发与保护的协调发展,因此,婺源县不仅推动了旅游产业和农业的发展,同时实现了对旅游区域环境的美化,并成功打造了包括鸳鸯奇观、金庸祖源、文公故里、珍奇四色、百鸟翠林等著名的乡村景观。这些景观为婺源县创造了约15000个农民就业岗位,其中2700户左右的农家乐宾馆平均收入达到了7万元左右。值得一提的是,婺源县在生态旅游和休闲农业的开发过程中,将本县3000平方公里土地打造成为“世界文化生态大公园”,并以建设依旧为主要原则,在专家规划设计下将其打造成为具有田园风光、青山绿水的特色旅游基地,这是集聚创新型的做法。在对特色旅游建设给予高度重视的基础上,婺源县创评出一个省级湿地公园、一个省级森林公园、七个省级生态村、八个省级生态乡镇、四个国家级生态乡镇,婺源县也已经成为国家旅游局和农业部联合评出的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而这一品牌效应将为婺源县带来的客流量与创新能力也是不容忽视的。

1.2 江西省婺源县生态旅游与休闲农业发展中的环境承载约束力

在江西省婺源县生态旅游和休闲农业繁荣发展的同时,许多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明显的旅游资源优势和品牌相应让婺源县具有了大量的游客,虽然游客的涌入为婺源县创造了较多的经济收入,但是同时也为婺源县村落所具有的承载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如在婺源县秋口镇李坑村,旅游业的发展让这座村庄具有了更加浓重的商业氛围,因此,部分人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而违背了自然发展中的美学规律,破门开店、飘窗开店等现象屡禁不止。甚至一些人将一些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古建筑拆毁来建设酒店,这让村庄本来的淳朴面貌受到了消极的影响。另外,旅游旺季时期婺源县的公共资源所承担的巨大压力也对游客所获得的服务体验产生着负面的影响。

事实上,一个区域的旅游承载力包括社会心理承受能力、经济承载能力与技术承载能力三个层面。社会心理承受能力包括当地居民心理承受能力与旅游者心理承受能力,而环境承载仅仅是技术承载能力中的一个部分。为了避免婺源县受到超量接纳的影响而导致生态系统的失衡,婺源县应对自身的环境承载约束力做出分析与计算,并对旅游功能区和农业功能区做出良好规划。在此过程中,婺源县要将所确定的环境承载约束力作为确定游客数量的重要前提,从而确保婺源县旅游景区资源的保护。针对旅游旺季对当地环境承载能力产生的负面影响,婺源县应当在生态旅游区和农业区的规划与使用中进行轮流开放,以便实现分区恢复,从而让婺源县旅游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2 江西省婺源县旅游业功能区与农业功能区空间布局构建

江西省婺源县旅游业功能区与农业功能区的空间布局关键在与实现旅游资源的整合与功能区域的分离。旅游资源整合的意义在于能够充分挖掘婺源县旅游资源优势,并通过实现生态旅游与休闲农业的结合来实现二者的协同发展。功能区域的分离则是为了防止旅游产业发展对农业产业的发展空间造成过分挤占,从而避免以牺牲农业产业效益来提升旅游产业效益。当然,功能区域的分离是需要因地制宜和相对而言的,如一个区域中的旅游资源整合所创造的效益高于旅游业功能区与农业功能区效益的综合,那么实现旅游资源的整合是十分必要的,这项工作的出发点不仅在于能够保障第一产业的发展,同时在于能够满足农村社会物质生活需求并为农民增收发挥出积极作用。婺源县旅游业功能区与农业功能区的空间布局应当做到因地制宜,生态旅游规划机构有必要以景区自然景观和人文特色为依据对空间布局进行灵活划分,从分类上来看,生态旅游景区可以氛围为森林旅游区、户外运动休闲旅游区、文化创意旅游区、生态演艺旅游区、休闲农业旅游区和民俗文化旅游区等。在规划过程中,规划部门需要对当地的资源环境 承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进行详细调查,并在当地生态环境承受能力基础上进行集约化发展。在生态旅游区发展过程中需要保证社会、人、自然三者之间的和谐发展,只有如此,才能够确保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而具体的旅游和农业功能区之间的整合与分离,也应当针对当地具体的情况作出具体的分析和实施。

江西省婺源县旅游功能区与农业功能区的整合主要是以推动旅游经济发展为出发点的旅游资源与农业资源的整合,主要包括设施的整合与服务的整合两部分内容。从基础设施空间布局的整合方面来看,生态旅游的发展与农业资源特别是特色农业资源有着紧密的关系,因此,婺源县可以对本地区特色农业资源进行开发,并将其纳入生态旅游资源内容体系当中,甚至可以将其构建成为具有旅游吸引力为基础的独立景点。另外,设施的整合还体现在交通服务设施的整合方面,交通服务设施对旅游经济的发展发挥着决定性作用。交通服务设施的整合要求婺源县在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对城乡交通做出统筹规划,有效提高旅游目的地的可进入性。并且无论是旅游依托城市还是旅游依托农村,旅游业产业链之间的连通都需要依赖于旅游交通所发挥的链接作用,这也体现出了旅游交通对旅游产业发展所具有的导向性作用。从旅游与农业的协同发展来看,针对旅游资源整合所开展的交通规划和交通设施建设,对于农业的发展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交通服务设施的整合中,需要注意以下方面:一是需要做到突出重点、产业兼顾。即针对旅游经济发展所开展的交通服务设施整合与建设,需要体现出对优势旅游资源的重视。但同时交通服务设施的整合与建设不能将旅游经济的发展当成唯一出发点,这要求旅游资源的整合能够兼顾农业以及工业的发展,以适应婺源县其他产业发展的需要;二是要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的兼顾。针对旅游发展所开展的交通设施整合与建设一般需要较多的投入,因此对这项工作所作出的生态效益评估、经济效益评估以及社会效益评估十分重要,并且需要在开展评估工作的基础上实现三者的平衡与协调。

从服务设施空间整合方面来看,服务设施空间的合理布局与整合不仅应当以提高旅游服务水平为出发点,还应当以提高当地居民服务水平为出发点。从服务设施的空间设置方面来看,在生态旅游的发展过程中,旅游产业的发展会占用农业产业的发展空间,并推动农业产业具有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双重属性,而这则需要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能够为当地第一产业从业者提供补偿,其中提高当地居民服务水平也是对第一产业从业者进行补偿的重要形式之一。具体而言,在旅游功能区域和农业功能区域空间布局方面,旅游与农业结合的区域可以与单纯的农业功能区域相分离,但是旅游服务设施则需要发挥出纽带作用,即不仅要为游客提供服务,同时要为当地居民提供服务。从服务人才资源整合方面来看,生态旅游服务水平的提升,不仅需要服务人才的引进,同时需要本地服务人才的挖掘与培养,在这方面,旅游产业发展所需要的服务人才可以从农村中的剩余劳动力中进行挖掘和培训,从而壮大旅游服务队伍并提升旅游服务水平。

3 江西省婺源县旅游业功能区与农业功能区产业链升级优化

3.1 重视支柱产业与龙头企业的培养

在江西省婺源县旅游业产业链中,支柱产业与龙头企业是提升旅游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推动力。因此,在婺源县旅游业功能区与农业功能区的协调发展中,应当重视龙头企业产品的开发,并坚持生态与文化相结合的方向。婺源县生态旅游与休闲农业的发展定位在于打造中国最美乡村,并紧扣生态与文化两大主题,而这需要婺源县利用自身的自然资源与文化底蕴来提升当地旅游产业的文化内涵,这也决定了自然资源与传统文化将是婺源县旅游业发展的关键,这些内容是绝对不能破坏的。依托于自然的景区具有资源垄断性质,并且应该在旅游产业链中发挥出自身的主导地位。而旅行社则掌握着大量的社会资源与游客信息,因此,旅行社企业也应当在旅游产业链中充当节点地位和功能,这要求婺源县能够推动当地旅行社向网络化、国际化以及集团化发展,并引导旅行社实现游客利益与当地居民利益的兼顾。

3.2 对配套设施进行完善,提升服务质量

在婺源县旅游产业链中,旅游者普遍对婺源县所提供的吃住服务具有较高的满意度,并且婺源县所具有的餐饮业经济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但是需要认识到的是,婺源县餐饮业的层次仍旧需要进一步的丰富,当前婺源县只有七家四星级酒店,吃住服务的重要主体之一则是农家乐,虽然农家乐缓解了酒店的服务压力,但是农家乐的服务队伍、服务意识依旧难以满足婺源县生态旅游与休闲农业的持续发展要求。因此,在婺源县餐饮行业硬件设施不断完善的背景下,婺源县在推动生态旅游与休闲农业发展的过程中,需要重视服务质量的提高。在实践过程中,婺源县必须落实从业资格制度,并要求各个企业对从业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和岗上监督。从而推动旅游产业链中吃住这两项重点节点的稳固发展。

3.3 重视开发特色资源,提升旅游消费吸引力

婺源县具有丰富的传统工艺和自然资源,这些资源可以通过产品化设计并形成规模效应来提升婺源县旅游消费吸引力。婺源县当地主要的四大特色为红绿黑白,即荷包红鲤鱼、绿茶、龙尾砚以及江湾雪梨,依托这些特色资源,婺源县可以构建起休闲旅游与消费购物议题的旅游园区,这不仅有利于推动婺源县生态旅游和休闲农业的协调发展,同时也能够改变当地生产分散、经济效益不高的问题,同时可以对婺源县传统工艺做出充分挖掘以实现婺源县传统工艺文化的传承。

3.4 强化合作,推动企业共生

旅游市场中的各个企业之间都具有竞合关系,在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市场规则逐渐得以完善、市场本身所具有的开放化程度也不断提升,推动旅游市场中各个企业的竞争与合作,对于区域资源的整合、互动与共同提升具有着重要意义。从发展趋向来看,婺源县要在尊重旅游市场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发挥出自身的主导作用,通过调控与引导来实现大产业、大旅游的发展,从而推动当地旅游产业的一体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黄超,谢文等.婺源县观光农业重点布局区划研究[J].南方园艺,2011(05).

[2]刘虹.婺源县旅游资源的评价与开发策略[J]. 河池学院学报,2011(02).

[3]石培华,龙江智,郑斌.旅游规划设计的内涵本质与核心理论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01).

[4]杨振之,郭凌,蔡克信.度假研究引论—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提供借鉴[J].旅游学刊,2010(09).

[5]胡秋媛,陈焕雄.婺源乡村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05).

作者简介

1.蔡飞(1979-),男,湖北省黄冈市人。现为九江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旅游经济管理。

2.樊春梅(1979-),女,湖北省沙洋县人。现为九江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

3.张彩斌(1993-),女,现为九江学院2011级本科生。

作者单位

旅游观光农业管理 篇4

一、从利益博弈的主体出发划分的三种模式及其弊端

本文主要研究政府、农民户、外来经营者存在利益冲突的情况下当地农户的利益问题。目前库区农业生态旅游从利益博弈的主体来进行划分,可以分为地方政府主导型、乡村集体主导型、外来投资主导型三种模式。

1. 地方政府主导型的模式及其弊端

这种模式中,主要的旅游资源的所有权归属于当地政府,政府的主要职责是:负责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基础设施的建设;负责对外宣传营销;制定、实施、监督或强制执行各种规章制度来对乡村旅游资源的使用进行集中控制,并协调旅游开发各方的利益。在这种经营模式之下,库区大多数农户由于缺乏管理所必需的知识与资金,故一般出租住房或者土地获取租金,经营管理者主要是外来承租者。这一模式短期效果显著,长远缺乏内生激励机制。这种模式中,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主要是通过约束来实现的,如通过罚款、补贴、行政管制避免乡村环境、文化和品牌被破坏性地使用;制定规章制度对污染环境、乱搭乱建等行为进行处罚;用整体规划对当地建筑进行严格控制;用补贴方式完善当地基础设施等。但在这种机制下,农民户和外来经营者、外来经营者与外来经营者之间存在激烈的利益冲突。库区乡村旅游的客源以一日游为主,冷热分明,只有周末和节假日客人比较多,外来承租者在交纳了房屋租金后,只能从农家菜中获得主要收益,在这种压力之下,承租者在公共资源、客源等方面的争夺非常激烈。更为不利的是,作为乡村旅游资源、乡村风情的主要承载体的农民户的淡出,使得游客无法看到乡村的生活原态,从而使乡村旅游品牌价值慢慢地流失,旅游目的地逐渐走向衰落。

2. 乡村集体主导型的模式及其弊端

这种模式是基于一定的社区或者村社,为了谋求长期的共同利益,村民自发借助政府或自建非政府组织来进行经营管理的一种模式。这种经营模式不依靠外在的政府强制力量或者只在有限范围内、较小程度上依靠外部强制力量来进行经营管理。所以,在村社内部一般会形成有一定行政资源、经济资源的组织,村民给予该组织一定的权力,并以制度性的合作规则来保证村社中的经营户自觉遵守自治规则。这是一种以敞开式、全民参与型、个体经营为主的经营管理模式。作为这种模式,从理论上说,集体组织主导型制度是出自村民内心自发追求长期利益最大化而建立起来的模式,具有较强的激励性,又有一定的约束机制,比较容易达到约束与激励的均衡。但这种模式有很强的假设条件,就是当地居民必须要有足够强的自治意识与素质;其次是必须排除外来经营者取代当地农民经营户的可能;再次是管理委员会必须要有足够的权威,值得广大村民信赖。如果这些条件不具备,或者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必然会导致旅游开发建设、宣传促销等各项工作进展缓慢甚至停滞下来。再则,经营户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完全符合个体工商户的经营特点,但经营户普遍没有办理工商许可证,因此,从本质上说,大多数的经营户属于非法的无证经营。并且,这种模式中,管理组织对经营户的管理方式主要是在说服教育上,对于经营户的欺诈、损害消费者利益的非法行为以及消防、卫生、环保、安全等反面的隐患,由于他们不是合法的执法主体,无法进行有效的行政管理;同时在管理组织和经营户之间也存在利益冲突,因为管理组织会收取经营户一定的费用。

3. 外来投资主导型的模式及其弊端

外来投资主导型模式,是由外来投资者从农村社区外部带来旅游开发的资金,以资金输入的方式取得乡村旅游资源一定时期的使用权,政府或者乡村集体在一段时间内将乡村资源与品牌的经营权出让给外来投资者,是“景区公司+农户”的产业组织方式。这是一种开放型、全民参与、企业经营的模式。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协调好游客、农户、外来经营者的利益冲突。外来经营者作为乡村旅游资源唯一的使用权主体,回收成本和获得利润的动机使其市场性更为明确。在租赁或承包期内,经营者需要权衡短期利润与长期收益,故能更多从游客需求出发关注乡村整体文化与环境的保护和品牌的维护,从而作出保护与开发并举的决策,注意维持与当地居民的和谐关系。但这种经营管理模式激励机制强而约束机制较弱,特别是外来投资者在承租期届满时的低效率短期行为容易发生,因此必须由政府制定有力的监管措施。另外,在这种经营模式中,一般政府牵头,因而政府必须能代表当地乡民的利益,这需要依靠完善的监督机制来规范政府本身的行为。

二、三峡库区经营管理模式的选择及分析

1. 经营管理模式选择的前提——发挥政府宏观职能

库区社会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由于多方面的因素,随着时间推移,大量经营户会被淘汰出局,最终出现少数经营户掌握大部分经营机会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很多地方都已出现过。因此,无论采用何种经营模式,作为地方政府都应该发挥宏观管理职能,做好以下工作: (1) 确定与库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政策相吻合的农业生态旅游发展战略,编制农业生态旅游发展规划,以规划为蓝本协调好各方利益关系。 (2) 进一步完善政府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负责整体向外的推广营销。避免政府主导模式下的激励机制的不足,加强激励机制的建设。 (3) 改善库区农业旅游目的地的基本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应设置专项经费,保证一些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维护,把反哺农业的工作落到实处。 (4) 在行政管理体制上,政府应对农业生态旅游进行归口管理。可以建立由相关部门组成的联席会议制度,以便形成政策聚焦,促进其健康发展。

2. 经营管理模式的最佳选择——股份合作制

在政府发挥宏观管理职能的前提下,股份合作制将是未来一段时期库区农业生态旅游经营管理的理想模式。

(1) 有利于吸纳外来资金。库区乡民收入不高,经营管理理念落后,要想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化发展,需要外部资金注入和管理技术的引进。而本地居民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最基本的土地入股基础上,有资金入股的以资金入股,有技术、劳力的可以以技术、劳力入股。但为了保护本地乡民的利益,外来资金应该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必须让本地乡民取得控股地位,切实保证本地乡民的利益。

(2) 有利于乡村风貌的保持。“三农”问题主要表现之一是农村的基础设施严重落后,采用股份合作制经营管理模式,公司为了更好地提高目的地的吸引力,将从各方面提高自己的接待环境,改善本地基础设施。同时也会从游客的心理需求出发,在考虑长远利益的基础上,注重乡村风貌、风俗的保护,使其可持续发展。

(3) 有利于库区的移民安置。截至2005年年底,三峡库区应迁农村人口315180人,实迁农村人口300494人,三峡库区本身条件并不适合大规模发展农业,工业发展落后,也无力解决更多的就业人口,故发展股份合作制的乡村生态旅游,有利于解决移民安置问题。同时,可以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库区城市与农村收入上的差距,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4) 有利于农户参与管理。通过股份合作制度的建立,引入新的资金的同时也能带来先进的管理和经营理念。农户处于控股地位,从自身利益出发,会自觉关心公司的经营和管理,自觉学习新的知识来充实自己。同时公司化的运作,也要求公司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和教育,必然会提高农户在文化、卫生、管理以及经营方面的素质。

(5) 有利于协调好各方利益。公司对目的地实行企业化管理方式,每个乡民既是公司的股东,又是公司的员工。他们要进行上岗培训,要遵守公司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按公司或行业制定的服务标准为游客提供服务,游客利益得到保障的同时,乡民自身的利益也得到提高。而公司也会在对目的地硬件环境统一规划设计的基础上,对娱乐、观光旅游设施统一建设,对目的地的风格进行统一包装推向市场。同时公司企业化运作会极大地提高目的地接待能力,满足库区巨大的客源需要,这样,既有利于目的地品牌的塑造,也在维持乡村风貌的同时,维护了村社的长远利益。

(6) 有利于管理模式的转化。股份合作制将使传统的家庭式的经验型管理转向现代化管理模式。公司的利益和当地农户的利益紧密相连,有利于农民摆脱小农狭隘、短浅的思想束缚,从长远来考虑公司、村社的未来。这就要求其能随时根据市场变化推出满足市场新的产品和服务,比如乡村俱乐部、主题农园/庄、民俗民风体验式旅游等,这样可以促使其效益不断增加,改善库区农民生活条件,促进库区社会可持续、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顺克.三峡库区旅游资源及开发研究[M].重庆:重庆出版社, 2002:35-38.

旅游观光农业管理 篇5

本研究从全国生态农业发展的整体出发,依据模式所应用的生态学原理、核心技术内涵和模式的普遍性等,同时参照前人研究成果,将我国生态农业模式归纳为以下几种主要模式: 生态位立体开发利用模式 该模式利用生态系统中不同海拔地带、不同空间环境组分的差异和不同生物种群适应性的特点,在空间立体结构上进行合理布局,发挥生态系统整合效应。立体种植、立体养殖或立体种养是在半人工或人工环境下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原理进行生产的方式。

它巧妙地组成农业生态系统的时空结构,建立立体种植和养殖业的格局,组成各种生物

间共生互利的关系,合理利用空间资源,并采用物质和能量多层次转化手段.促使物质循环再生和能量的充分利用,同时进行生物综合防治,少用农药,避免重金属污染物或有害物质进入生态系统。

“桑基鱼塘”模式是我国劳动人民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代表性杰作。它集种植、养殖于一体,将生态环境整治与利用、生态位拓展、废弃物循环利用等生态学与传统农艺学技术结合在一起,既达到了改造和利用自然的目的,又取得了生产与生态双丰收,值得在今后模式创新中借鉴。

四川省的“山顶松柏戴帽,山间果竹缠腰,山下水稻鱼跃,田埂种桑放哨”,广东省的“山顶种树种草,山腰种茶种药,山下养鱼放牧”等模式,都是很好的山坡地综合利用生态农业模式。

中国传统的青鱼、草鱼、鲍鱼和蟾鱼混合放养模式,则是利用不同鱼生活在不同水层的习性进行分层放养的水体立体利用模式。农田中高矮作物、耐阴与喜阳作物的间套复种,以及在高秆作物下养殖鹅鸭、培植食用菌等,就是充分利用立体空间,合理搭配,使不同组分各得其所、地尽其利的生态农业模式。

农林(草)复合系统也可以看作是这类模式的一个例子,果粮间作、林草间作、枣粮间作、桐粮间作等都是根据系统中不同生态位的多样化和互补互利的原理建立的立体开发利用模式。农业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模式 我国不少地区,生态环境问题己经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如黄土高原和华南的水土流失问题,黄淮海平原及西北灌溉农区的盐碱化问题,西北的干旱与沙漠化问题等。

在这些地区,发展生态农业必须首先从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开始。在生态环境建设实践当中,逐渐形成了适合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建设模式,如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环保净化型模式、生态恢复与治理工程模式等。黄土高原劳动人民在长期的与大自然的抗争中,总结出了一系列防治水土流失的宝贵经验,他们利用梯田、沿沟筑坝蓄水、等高种植、鱼鳞坑、集雨窖、作物覆盖等技术,较好地控制了水土流失,对天然降水进行了很好的利用,在非常严酷的条件下,获得了生存和发展,不少地区还取得了生产、生态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双赢”结果。

广东省五华县在治理花岗岩红壤低丘的严重水土流失时,在坡面开水平梯田、开竹节沟拦截表面径流,在山坳建拦沙坝截留流失的水土,植被则采用乔灌草结合,模拟自然顶级群落,取得了良好的农业生态系统保育的效果。

观光农业规划初探 篇6

关键词:观光农业;规划;初探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9-0008-1

观光农业是一种新型旅游产业,在我国经过2O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通过研究观光农业的发展历史、基本概念与观光农业规划的相关内容,分析我国观光农业的现状,来探讨我国的观光农业规划。

1 观光农业与观光农业规划

1.1 观光农业

观光农业是以农业为主体、观光为目标、传统农业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而形成的交叉型产业。伴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人们发现农业不仅具有生产性功能,还具有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人们提供观光、休闲、独家的生活性功能。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竞争的日趋激烈,人们渴望多样化的旅游,尤其希望能够回归自然,在典型的农村环境中放松自己。观光农业就是以“绿色、休闲、参与、体验”为特色,给有课提供可以观赏、垂钓、烧烤、狩猎、采果、制作标本等各项服务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

1.2 农业观光规划

农业观光规划要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维护与美化区域农业和农村自然景观风貌为前提,要选取合适的地点,具体设计合适而有特色的项目,从而建立起一系列的观光农业景区。观光农业规划设计的内容基本上是参照旅游规划的内容而定的,并以市场为导向,结合本身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开发方案,按照“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理,有利于农业额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环境的保护。

2 对我国观光农业规划的探讨

2.1 发展我国观光农业的前提

回顾我国观光农业的发展,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明显不足,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肆意破坏。在开发观光农业时,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生态效益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对自然资源大量浪费,忽略乡土文化的挖掘,破坏了原有的宝贵的农业自然资源、特色,甚至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和良性生态循环。由于资源的过度消耗,在旅游开发同时,如何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旅游区建设的首要问题, 以持续发展为前提已成为世界观光农业发展的主流。根据我国观光农业的现状,现阶段我国观光农业在规划上主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保护环境保护,以形成生态良性循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是我国观光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保护和营造好的生态环境是其成功的根本保障。

2.2 发展我国观光农业的条件

2.2.1 旅游资源 观光农业具有强烈的地域性,观光农业区所在地区的综合自然条件在一定程度上确立了其开发类型和方向。一般而言,所有农业景观资源和与农业生产相关的活动都可以作为旅游资源。进行观光旅游农业开发的地区,要根据其自身农业景观资源的构成及所辐射的旅游区域的旅游需求来综合考虑,从而进一步发展其独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和农业景观资源作为该地区观光农业开发的主要旅游资源。

2.2.2 区位交通条件 对于观光农业这种新型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而言,它所依托的是农业景观资源和农业生产条件这种非稀缺的资源,因此,它所提供的服务所辐射范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就决定我们在选择观光农业开发区域时要考虑其与周边市区的距离,尽量选在距离市区车程不远的城市近效区以及交通条件良好的地区。只有这样,观光农业才能够吸引足够的游客在较短的时间内到达,并且有足够的时间参与观光、休闲以及娱乐。

2.3 发展我国观光农业的规划设计

針对目前观光农业规划理论方法存在相对滞后的问题,需要对观光农业规划理论方法进行科学的研究。

在上图所设计的农业观光规划中,我们可以以复合生态系统理论为核心、以景观生态学相关原理和物质循环经济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复合生态系统分析和观光农业规划程序,并采用复合系统纵横向分析法、景观空间格局分析法、社会经济资料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等来进行复合生态系统分析,同时,采用生态农业景观空间格局设计和生产农业产业网络模式设计来进行观光农业规划。

科学的、客观的生态农业规划与设计方案是低效益的传统农业向高效益的生态农业转化的关键,我们应在实现农业生产与生态良性循环的基础上,把社会、经济与自然系统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一个整体,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峰.观光农业规划的理论与实践[D].中国农业大学硕士论文,1999,(12).

[2] 帅文波.区域生态农业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以山东省胶南市为例[D].中国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05,(06).

[3] 郭春华.可持续观光农业规划探讨—以广州市郊满山农庄为例[D].北京:北京农学院学报,2002,(06).

[4] 段佐亮.论区域性生态农业规划[J].天津:环境科学研究,1991,(06).

旅游观光农业管理 篇7

1 园区设计特点

现代农业是以优势农产品生产为基础的大农业, 既是新时期我国农业发展的目标, 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近年来, 党中央、国务院把“现代农业建设”提高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加以推进, 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贯穿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始终, 大力扶持, 强力推进。

现代农业园区是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有效途径, 是推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加速器和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突破口, 是实现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载体和平台。现代农业园是集科技研究、技术创新、试验示范于一体, 通过这种载体来推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形成和发展, 可以加速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因此, 发展现代农业园区成为各地政府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抓手和发展农业的突破口。

酉阳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县, 全县幅员面积5 173km2, 耕地资源丰富, 现有耕地面积10.13万hm2, 其中常用耕地面积4.69万hm2, 农田1.85万hm2, 旱地2.84万hm2。酉阳地处武陵山区腹地, 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 园区与周边武陵山脉海拔高差大, 垂直高差在300m左右, 地形性气候独特, 立体气候明显, 全年雨量充沛, 年降雨量1 500 mm, 年日照1 300 h, 年均相对湿度80%, 全年无霜期250 d, 四季分明, 这样的气候非常适宜于农作物的生长。

根据示范园的目标定位, 结合园区地形地貌、光照等自然条件以及道路交通、水利设施等现状, 将园区划分为现代农业中心、特色蔬菜示范区、现代花卉苗木繁育区、乡村旅游区、生态水产养殖区和食品加工及农产品交易区六大功能板块。在此不作全面分析, 只选择特色蔬菜示范区、现代花卉苗木繁育区、乡村旅游区作重点分析。

1.1 特色蔬菜示范区

特色蔬菜瓜果示范区选择在园区南部, 占地面积273.33 hm2, 以简易大棚设施蔬菜生产为主。

该区最大的特点有以下4点。一是具有非常优越的地理环境优势。区内海拔高度在300 m左右, 属于典型的早熟蔬菜生产区类型, 与重庆主菜区临近的其他地区以及邻近省份的部分高海拔地区比, 具有非常明显的早菜优势。二是具有良好生态环境。园区所在地属典型的传统农业生产区, 长期以来都是产粮区, 以种植水稻、玉米、蔬菜为主, 周围无工业污染, 相对隔离而又无污染的生产环境, 为生产绿色生态蔬菜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使得区内生产的绿色蔬菜产品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和价格优势。三是交通十分便捷, 为新鲜蔬菜的运输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距麻旺物流园铁路货运站2 km, 距渝湘高速公路互通25 km, 渤桂二级公路穿园而过。四是周边市场潜力大。近年来, 由于酉阳及其邻近地区的地域经济快速发展, 随着城乡居民的经济收入逐步增加, 人们对蔬菜消费的需求也稳步增长。城乡的蔬菜消费已从数量型逐渐向质量型转变, 要求全年均衡的供应高档次、无污染、多品种的蔬菜产品, 而其他地区向本地运输的蔬菜特别是高档蔬菜因距离远、耗时长、费用高而失去竞争力。总的蔬菜需求给发展本地蔬菜产业创造了很好的机会和市场潜力。

1.2 现代花卉苗木繁育区

酉阳县处于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功能区内, 近年来, 县委、县政府确立了“生态强县, 绿色富民”发展战略, 加快农业产业调整步伐, 加快生态效益农业发展, 形成以油茶、花椒等为主的特色林产品。

随着国家加快城镇化建设, 城市面积不断扩大, 对城市绿化的需求也不断增加。该区所生产的园林景观树苗也迎来新的生机。

该区主要以优良乡土树种驯化培养, 建立以繁育速生加工林种苗、特色经济林种苗、生态林种苗和城市景观林种苗为主要特色的现代花卉苗木繁育示范基地。其产品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满足工业原料林种苗需求。以速生杨、桤木、红椿和马尾松为主要树种的木浆造纸和板材工业原料林优质种苗。二是契合特色经济林发展需求。重点培育以油茶、花椒、香桂、生漆、油桐和核桃为主的特色经济林优质种苗。三是顺应城市园林绿化发展趋势。以渝东南乡土特色的城市园林绿化种苗如红豆杉、川黔紫薇等为主。四是紧跟国家生态发展战略部署, 按照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功能定位要求, 提供适合渝东南山区生态绿化造林的优质绿化种苗。

1.3 乡村旅游区

酉阳县旅游资源丰富, 气候宜人, 生态良好, 发展旅游业得天独厚。近年来, 随着酉阳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 县委县政府提出了“把推进生态保护发展放在首要位置, 大力实施‘旅游兴县’发展战略”的决策部署, 力争让旅游业在推进县域经济全面发展中率先发力。先后创建成功桃花源国家5A级景区, 龚滩古镇、龙潭古镇4A景区, 阿蓬江、酉水河国家湿地公园, 成为“中国著名的摆手舞之乡、中国著名的民歌之乡、中国著名的原生态旅游胜地和中国著名的土家族文化发祥地”四大旅游品牌集于一身的旅游大县, 游客年年增长, 旅游收入不断创新。

随着收入水平的增加, 生活质量得到很大提高, 旅游需求越来越高, 自驾游、休闲游的人越来越多。面对节假日外出人满为患, 车辆拥堵, 再加之时间短, 人们便转向选择周边、乡村游, 这就给乡村旅游带来了机遇。

现代农业科技园就规划建设了乡村旅游区, 该区与高标准产业示范园 (蔬菜、花卉苗木) 结合, 利用特色品种资源、现代技术、形成的自然景观、农耕文化、农耕体验等开发观光休闲农业。其吸引眼球的主要特色一是休闲观光。该区紧邻蔬菜园、花卉苗木园, 生态环境好, 空气清新, 是一个天然的森林公园和植物园。二是体验式。园区结合时令季节, 游客可以亲自体验蔬菜、水果采摘, 并可到农家乐参与农事体验 (推石磨, 舂石碓) , 分享劳作的乐趣。

2 园区经营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园区自2009年开建以来, 经过几年的发展, 已初具规模, 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经验, 但目前整个园区的经营状况差, 没有生气, 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2.1 资金缺乏

由于园区的建设以政府主导, 开建之初以政府分解任务分派给各部门, 部门在自主性和积极性方面较差, 加之部门本来的经费都很紧张, 在建设过程中开始出现了问题, 导致建设完成后, 管理资金和后续投入不足, 园区发展举步维艰。

2.2 管理力量薄弱

园区目前的管理以行政管理为主, 成立了县农业科技园区管委办, 主要由农业、林业及所在乡镇等相关单位抽调人员组成, 且机构体制不明, 机构不健全完善, 目前, 所有工作人员关系仍保留在原单位, 再加之, 经费的不足, 因此, 管理力量薄弱, 管理不到位。

2.3 专业技术人才短缺

园区管理主要以职能部门管理为主, 园区管委办人员多数主要从事行政管理, 缺乏市场经营管理经验;部分人员虽然是农学专业毕业, 但没有专门从事农业生产的经历, 有一定的理论基础, 但缺乏实践经验, 导致技术力量不足, 生产管理困难。

3 改善园区管理和经营效果的措施分析

3.1 以市场为导向, 以企业化经营为目标, 改变管理模式和经营模式

在园区建设过程中, 由于各种要素尚不聚集, 以政府为主导, 以政府投资为主体, 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搭建发展平台。但在园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后, 进入园区市场化经营阶段, 应更多地遵循市场规律, 减少行政手段在其中干预的过程, 政府开始逐步引导, 并慢慢地实现转型, 建立现代化的企业运营机制, 将园区的发展交由企业运作, 实行市场化管理, 催生发展活力。这样一来, 园区的管理者必然会考虑长期的发展壮大, 在园区总体规划的基础上, 不断地做出调整完善, 对于不适应的、不具生命力的项目进行取代更替, 使其实施的项目能够紧随时代发展的主题和社会的需求, 就会不断的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在这一过程中, 政府也不能当旁观者, 完全退身而不管, 由过去的管理者变为一个服务者, 主要在宽松政策, 加强服务上做足功课, 解企业自身不能解决的一些问题, 共同推动园区的健康发展。

3.2 加大招商引资, 以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为主

园区的发展最大的瓶颈在于资金的不足, 而要解决这一根本性问题, 个人认为通过招商引资, 引进一些具有雄厚资金实力的农业龙头企业入驻, 通过企业的再投资解决园区发展中的资金问题;同时, 通过企业的带动示范作用, 可以吸引那些农民大户、小农场主, 甚至有技术的创业者参与到园区的发展中来, 或通过“龙头企业+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协会+农户”“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等多种模式来促进园区发展;或引导和鼓励当地农户开设农家乐或进行小承包方式经营, 搞活经营方式, 激发创业激情, 拓宽资金的投入渠道。

3.3 建立强有力的技术队伍

建立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相衔接的技术支撑, 广泛依托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专业技术人才, 聘请资深的农业技术专家作为园区发展的技术顾问, 让这些专家定期到园区开展调研, 了解园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并通过召开专家座谈会等形式, 听取专家对园区发展提出的建议, 及时调整园区发展中的有关政策和策略。建立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科研实验基地, 加强校园互动, 促进产、学、研结合, 试验、示范、应用结合, 研究、开发、生产结合, 加速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利用, 为园区的创新提供源源动力。同时, 要加强自有人才的培养, 营造技术人才成长的环境, 大胆地让技术人才参与到园区的有关项目研究中, 使人才在实践中不断成长。要加强技术的宣传推广普及, 注重社会效益, 充分发挥好园区的技术示范和推广作用, 提高农户的科技水平。

3.4 积极拓展市场

市场也是影响园区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园区内的企业或大户生产出来的产品找不到市场, 导致产品滞销或损失掉, 将极大地影响到企业或大户的生产积极性, 对园区的持续发展将产生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 政府要积极地引导或指导园区业主, 要放眼市场, 协助企业做好产品质量和生产的同时, 积极拓宽市场渠道。一是通过政府组织, 企业参与, 广泛参加各类农博会、农产品交易会, 加大产品推介推广, 扩大园区知名度;二是搭建销售平台, 与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签订供货协议, 将产品进入到大型商场, 或建立固定的销售门店;三是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 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四是建立专业的销售团队, 既解决了市场的问题, 也就解决了园区的后顾之忧, 园区才能得以持续健康发展。

摘要:通过对渝东南现代农业园区设计特点及园区现状情况介绍, 分析了园区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改善园区管理和经营效果的措施。

旅游观光农业管理 篇8

(一)利益相关者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弗里曼、布莱尔、米切尔等学者的努力下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利益相关者理论框架,并将之引入到旅游研究领域,取得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成果。本文在借鉴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认为:利益相关者是指任何可以影响组织目标的或被该目标影响的群体或个人。

(二)酒店实习利益相关者的识别

根据与酒店实习的影响程度大小,将酒店实习利益相关者界定为两个层次:核心利益相关者(学校、酒店、实习大学生)以及边缘利益相关者。本文主要从核心利益相关者的角度进行研究,具体见图1。

(三)利益相关者研究的意义

对旅游管理专业酒店实习利益相关者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首先,通过对酒店实习各利益相关者的获益诉求与利益冲突的分析,有利于整合教学资源,促进专业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更好的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其次,对酒店而言,通过实习生资源可以降低成本,储备高质量人力资源。最后,对学生来说,酒店实习可以检验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增强职业适应能力。

二、云南农业大学酒店实习利益相关者调研

(一)学校方面

旅游管理专业酒店实习的组织方式主要有三种:学校或院系统一安排、学校统一安排与自主实习相结合、学生自主实习。目前云南农业大学旅游管理专业酒店实习的组织方式以院系统一安排为主。实习基地主要是以官渡酒店与海丽宾雅帕佛伦斯度假酒店为代表的高星级酒店。实习时间安排在大四上半学期,为期三个月。实习的主要内容是餐饮、客房、总台、商务中心等部门的服务与管理,并以餐饮、客房为主。

(二)实习生方面

根据对云南农业大学旅游管理专业2009级、2010级学生的实习状况的调查,发现其实习地点,主要集中在官渡大酒店、海丽宾雅帕佛伦斯酒店;实习部门主要集中在餐饮部、客房部等部门,具体见表1。

(三)酒店方面

酒店通常根据自身各部门的用人需求,将学生分配到餐饮、客房等人员流动性大的部门。一般不会轮岗,只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个别调整,实行一人一岗到底的岗位分配。酒店岗前培训时长通常为3-5天,培训内容主要是酒店的基本情况、酒店文化、规章制度以及一些基本技能的操作等。然后将学生分配到具体岗位,采取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进行跟岗培训。实习期间,实习生和正式员工的薪酬差别较大,向实习生支付的薪酬低于正式员工。

三、云南农业大学酒店实习利益相关者调研分析

(一)利益诉求

1、学校利益诉求

(1)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我国高校肩负着培养行业发展需要的管理以及应用性人才的责任,而实践能力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特别是对服务性、操作性较强的旅游管理专业而言,实习是学生走进社会的开始,对学校完成教学计划起到重要作用。

(2)促进专业建设。科学的课程体系设计是旅游教育的前提与基础。首先,通过分析酒店的要求和实习出现的问题,可以找到学校专业教学的不足,从而调整课程设置、修正教学计划、提高教学质量,提升专业发展建设。

(3)开拓教学资源。作为实习基地的酒店,在丰富学校教学资源的同时也拓展了学校的教学空间。让学生在酒店真实环境中,例如前厅、餐饮部、客房部、商务中心等部门提升专业技能。

2、实习生利益诉求

(1)加强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实习可以促进实习生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结合,把所学与所用联系起来。从问卷统计的情况看,云南农业大学旅游管理专业酒店实习基本上起到了锻炼技能、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的实习效果。具体见表2。

(2)积累人脉关系。专业实习不仅是实际操作技能的锻炼,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实践增强个人的工作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关于“实习中的困难来源”38%的认为源于人际关系(见图2)。通过实习,学生积累了一定的人脉关系,这为学生毕业后选择到实习酒店工作或者到实习酒店所在城市从事其它行业打下了基础。

(3)强化学习意识。通过实习,学生了解到社会的用人标准,认识到了自身知识和能力的欠缺部分。调查显示,78%的学生认为通过实习收获颇丰,实习结束后学习的积极性明显加大,抗挫抗压能力明显提高。

3、酒店利益诉求

(1)降低用人成本。高校学生到酒店顶岗实习,酒店无需办理像正式员工一样的养老、失业、工伤等保险及负连带责任,费用低于聘用正式员工,节省了人力资源成本。学生在实习之前已经学习了相关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经过短时间的实践培训就能独立上岗,这节省了培训费用和时间。

(2)进行人才储备。随着酒店业人才竞争的加剧,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但酒店员工流失率却呈上升趋势,这极大的影响了酒店的可持续发展。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接受过系统的理论教育,文化素质较高,综合素质突出,符合酒店的用人标准。酒店对在实习过程中表现突出且有留职意向的学生重点培养,进行人才储备,有利于酒店人力资源库的建设。

(3)激发酒店活力。大学生已具备系统的理论知识,较强的外语能力和较前沿的酒店发展理念,并具有青年人的热情、活力、较强的求知欲望,如合理引导,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触动并激发老员工的工作热情,提升酒店的活力。

(二)问题冲突

1、岗位单一与学生期望岗位的冲突。

实习岗位的安排是酒店实习管理中较为突出的问题,考虑到服务质量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以及各部门的用人需求,酒店一般安排学生在一线部门工作,且一般不会轮岗。而学生自身则期望在实习期内进行岗位轮换,全面的提升自身管理、服务技能水平。

2、薪酬较低与学生满意度的冲突。

实习期间,学生和老员工的工作时间和劳动强度一样,而报酬却与差距较大。据调查,云南农业大学实习生的实习工资为1000—1200元。这使得学生对酒店的薪酬待遇满意度以及实习热情较低。

3、学校与学生实习时段选择冲突。

在实习时段的选择上,考虑到实习与就业的无缝对接,部分学生希望实习安排在大四第二学期,以方便和用人单位达成就业协议。然而,这一时段会与学校的毕业论文设计、毕业鉴定等相冲突。所以学校还是将实习安排在大四第一学期。

4、实习时间与酒店期望的冲突。

实习生虽然对于酒店而言成本比较低,但酒店前期培训等都需要费用,为了赚取收益,酒店一般要求学生的实习时限为6-12个月。但按照学校教学计划,实习周期为3个月。

四、对策研究

(一)学校方面

1、构建多元利益相关者培养体系。

成立由利益相关者组成的评议监督机构,在教学质量决策、监督、质量评价机制上采纳多方意见与建议。注重内部利益相关者的权力制衡,同时加强外部利益相关者对大学的监督,从而使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目标和理念能够充分体现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

2、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酒店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是指具有较高专业理论素养,较多的酒店从业经验和专业操作技能,和较强的组织管理、协调及创新能力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旅游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行业指向十分明确的专业,它是以为酒店及相关行业培养一线的高层次、高技能的应用型复合人才为培养目标的。而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双师型”教师队伍显得尤为关键。

3、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

校外实习基地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载体,要选择专业针对性强、规模大、效益好、实践条件充分、合作意愿强的企业作为校外实习基地。首先,应尽量选择知名度高,经营管理、服务操作具有科学合理制度的高星级酒店作为实习基地。其次,学校要整合资源,建立健全相关组织机构,深化校企合作深度。

4、完善考评机制。

考评机制应包括对教师和学生的考评。对教师的考评,主要是考察教师的实践教学效果,确保教学质量;对学生的考核,主要是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考核,从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对实习效果的考评应是全方位的,由多方利益相关者参与。

(二)实习生方面

1、做好充分心理准备。

学生必须做好从基层做起的心理准备,明白基层工作是今后发展的基础;做好角色转换的准备,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做好迎接挑战的心理准备。

2、树立良好服务意识。

酒店是作为服务性行业,要求酒店员工必须具备良好的的服务意识。良好的服务意识也是创立优质服务的前提和基础,是行业发展的根本。实习学生应强化酒店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技能。

(三)酒店方面

1、营造良好实习环境。

酒店应实行人性化管理,对实习学生的努力给予充分的肯定;并根据实习生的兴趣和特点,合理安排实习岗位;尽可能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减轻实习生心理压力。

2、做好岗前培训工作。

酒店岗前培训就是主要是向实习生介绍酒店的规章制度、文化以及业务。对酒店的作用明显:可以使新员工掌握工作所需要的方法和程序;了解酒店的企业文化和发展目标;增加对工作和酒店好感,增强酒店凝聚力。

3、完善薪酬制度。

旅游观光农业管理 篇9

截至2012年底, 全国榨菜种植面积达150万亩, 产量310万吨, 加工250万吨, 产成品108万吨, 实现榨菜产值165亿元。其中, 涪陵区青菜头种植面积达71万亩, 产量127万吨;产销成品榨菜43万吨, 出口榨菜1.5万吨, 出口创汇16500万元, 实现产业总收入82亿元, 对GDP的贡献率达4.43%, 特色农业支柱产业地位十分突出。

当前, 榨菜种植是涪陵农民的主要生计方式之一, 然而作为一种传统的生计型农业, 榨菜种植在现代社会已经越来越不能给涪陵农民带来更多的实惠了。那么什么是生计型农业呢?百度百科对生计型农业的解释是指农业生产者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进行劳作, 其产品除主要为自己家庭成员所消费外, 剩余量用于交换其生产和生活的必需品, 如农具和衣服等。赵玉琴则指出生计农业的经营目的是为了获得农业产品, 以维持自身或家庭成员的生活需要, 或者有交换但目的是为了维持生计的农业。

目前对于榨菜种植户而言, 榨菜的种植也仅仅只能够维持生计,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榨菜种植需要大量的土地和人力。据统计, 从育苗到收获, 1亩青菜头需要15个劳动力, 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开支至少250元。以2011年涪陵青菜头行情为例, 青菜头产量一般为2吨/亩左右, 最低保护收购价400元/吨, 总收入在800元/亩左右, 除去直接开支, 劳动力价格40元/天, 占当今农民工100元/天基本收入的40%。可见, 榨菜产业劳动力的廉价程度, 与现代经济形势不相符, 与现代工业价值不接轨, 比较效益十分低下。

由此可见, 涪陵榨菜种植户依然是处于生计型农业状态, 这种生计型农业对于这些农民家庭而言至关重要, 其主要功能就是维持家庭生计和发展, 即农业生产经营的收入能够满足家庭的日常生活、人情往来等各项开支, 使得家庭能够维持、发展下去。对于涪陵榨菜种植户的大部分家庭来说, 农民进行农业生产并不是为了获得扩大再生产的经营性资本, 也即农业生产不是货币伦理取向的, 而仍然是家庭伦理取向。为此很有必要改变现有状况, 下大力气促进涪陵榨菜种植户的生计型农业转型, 而一个比较切合实际的转型方向就是由生计型农业向旅游农业转型, 这是因为涪陵榨菜文化源远流长, 而通过榨菜文化与旅游农业融合就可以很好地实现涪陵榨菜种植户的生计方式转型。

一、涪陵榨菜文化

在中国名目繁多、品味各异的酱腌菜制品中, 涪陵榨菜可算得佼佼者。它以表似碧玉、红如玛瑙的外观形态, 鲜、香、嫩、脆的特殊风味, 以及营养丰富、方便可口和耐储存耐烹调等许多优点, 佐餐、调味等多种用途而驰名中外, 与欧洲的酸黄瓜、甜酸甘蓝并称世界三大名腌菜。也是中国对外出口的三大名菜 (榨菜、薇菜、竹笋) 之一。涪陵榨菜作为佐餐食品, 在深圳大运会上笑迎天下客。毫不起眼的小小榨菜, 却可以被国家领导人多次视察, 被作为航天食品与杨利伟一起进入太空, 成为上海世博会、深圳大运会工作人员的佐餐食品, 这就是涪陵榨菜以百年积淀书写的品牌传奇。

涪陵榨菜文化则是涪陵人民近百年来所创造出来的一种主要以榨菜为载体的商业文化。作为涪陵的符号, 榨菜的原型青菜头从公元15世纪前就以泡菜的形式出现在百姓的餐桌上。数百年来, 榨菜早已成为一种无法割舍的情结, 融入涪陵人的心里。在这里, 对于传统榨菜加工技艺的坚守, 已经成为涪陵人诚信的重要体现。在他们看来, 能够以前人“三清三洗”“三腌三榨”的手法为消费者奉上咬劲更脆、口味更鲜的榨菜是一种责任和自豪。

在丰富的榨菜文化元素中, 因其精致悠久、独特闪亮, 榨菜工艺文化特别是传统手工制作工艺文化以其耀眼的姿态强烈吸引着人们的眼球, 虽历经百多年风雨, 依然倔强地延续着自身命脉。这些涪陵榨菜人年久积累的心血与智慧的结晶, 已成为涪陵珍贵的非物质文化历史遗产。现在, 涪陵榨菜传统手工制作技艺已作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者, 被保护与光大。

百多年来, 自榨菜之名与技艺从邱家流出, 涪陵榨菜人便代代为之拼搏奋斗、挥洒心血。百年风雨路, 从榨菜的发明到榨菜产业由小变大、由弱趋强的过程中, 涪陵榨菜人不断探索、勇于进取, 在革新技术、优化产品的同时不断将产业做稳、做大、做强。其间贯穿的是“君子务本, 本立而道生”的儒家经济智慧, 其间彰显的, 是涪陵人刚韧自强、兼容务实、开拓进取、开放创新的人文精神。

二、榨菜文化与旅游农业融合模式下的榨菜种植户生计型农业向旅游农业转型

与榨菜保护及其传承的传统模式不同, 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使榨菜文化保护与传承更具持续性, 因此, 榨菜文化旅游农业的发展模式也就是其保护与传承的模式之一。然而不仅仅如此, 更为重要的是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 通过发展壮大榨菜文化旅游农业的同时, 也能实现榨菜种植户的生计方式转型。

目前, 榨菜文化开发形式比较单一, 榨菜企业及其相关组织应充分利用旅游市场与相关单位组织签订合同, 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逐步实现榨菜文化真正融入旅游农业, 使榨菜文化旅游真正成为涪陵旅游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清新自然又纯朴的青菜头, 对于长期生活在都市快餐文化和肤浅浮躁的流行文化中的人们来说, 是一次心灵上的洗涤, 当人们看到满山遍野的青菜头时, 既能够愉悦心情, 同时也满足了他们求新求异的心理需求。因此, 加强榨菜产业文化与旅游形态的融合不仅仅是发展涪陵旅游的需要, 也是传承与发展榨菜文化的迫切要求, 更是促进农民从传统农业向旅游农业转型的关键一招。

1. 榨菜种植户生计型农业向旅游农业转型——榨菜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模式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们的生活质量随之提高, 对精神消费追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返璞归真的需求日益高涨。近几年来, 乡村旅游作为一个新的旅游业态应运而生, 以农家乐和民俗游为主体的乡村旅游在各地方兴未艾。乡村旅游业提供的产品是一种精神价值和服务, 具有突出的文化特性, 离开了文化的乡村旅游产品必将缺乏生机与活力。

榨菜历经百余年的传承与发展而不衰, 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青菜头的种植及其榨菜的生产在广大涪陵劳动人民的生活中已经日常化, 具有浓郁的乡野气息。这朵生长于乡野的奇葩通过与乡村旅游融合, 在为当地榨菜企业提供了一个展示和发展自己平台的同时, 还能够激发灵感, 实现榨菜品种的创新, 加强榨菜文化与乡村旅游的结合, 不失为发展与传承榨菜文化的有效途径之一。

目前, 涪陵的乡村旅游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并不断扩大, 优秀旅游乡镇以及星级农家乐逐年增加, 涪陵区政府和领导还积极鼓励发展乡村旅游, 不仅出台相关优惠政策, 还给予创建成功的单位一定奖励, 如果按此趋势继续发展下去, 榨菜文化与涪陵乡村旅游的融合式开发将会打开一个全新的市场, 榨菜发展与传承中所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将会迎刃而解, 同时还丰富了涪陵乡村旅游活动和促进榨菜种植户由生计型农业向旅游农业转型。

2. 榨菜种植户生计型农业向旅游农业转型——榨菜文化与休闲度假游融合模式

在每年青菜头收获季节, 阳光下的菜地, 绿意盎然;大江两岸, 风力大、地势开阔平坦处, 或沿江丘陵的山脊上, 浩大的青菜头晾晒阵势蔚为壮观:一排排与江岸平行的高大晾架上, 无数条竹篾串缀的青菜头联珠串玉迎风披挂, 近观犹如千万道翡翠珠帘与柔和的江风相亲相戏, 远望仿佛长江浪涛层层拍向两岸, 强烈吸引着过往游人的视线。

平凡的腌菜池里平凡的歌谣也唱出了榨菜人豪爽豁达、勤劳肯干的品性, 也使单调而繁重的踩池劳动变得活跃而有趣。对此场景, 诗人聂焱豪情迸发, 他在大型情景舞蹈诗《飘香·涪陵记忆》的《酒歌》中写道:“高粱酒, 苞谷烧, 硬邦邦的脚杆软绵绵的腰。头顶一片天, 脚踏一方土, 踩它个长江乌江水滔滔……”。

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休闲度假旅游正逐步成为旅游消费的宠儿。休闲度假旅游是以游憩、娱乐、度假、休养为主要目的, 直接关注人的内在感受的一种较高层次的旅游形式。以1992年国务院批准建立的12个国家旅游度假区为标志, 我国的大众化度假旅游产品开始启动。

因此当榨菜文化与休闲度假旅游融合时, 就不仅会强化休闲度假区的文化主题, 打造旅游特色, 而且还能扩大榨菜文化的影响力和促进榨菜种植户由生计型农业向旅游农业转型。

3. 榨菜种植户生计型农业向旅游农业转型——榨菜文化与观光旅游融合模式

旅游者总是希望通过旅游能够领略到旅游目的地所特有的风景名胜、人文古迹以及风土人情等, 将榨菜文化纳入涪陵旅游线路无疑是观光旅游的一大亮点。当传统的榨菜生产流程及其工艺出现在旅游线路上时, 游客在观赏自然风光的同时更能实地领略到劳动人民的艰辛, 从而更好地实现自然与人文相融的绝佳境界。榨菜生产中的一些传统工艺是适合在大自然的环境下呈现的, 而且在青山绿水的背景下, 榨菜传统工艺更显得优美和清新, 同时还为旅游景点增添一道独一无二的靓丽风景。在体验消费时代, 游客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式的参观游览, 而是渴望在差异化的体验和活动中获得难忘的、意义不同的独特回忆。这种榨菜文化与观光游融合式开发比会馆茶楼类型的榨菜工艺呈现更容易使榨菜文化走进观众, 观众也更容易接受榨菜文化, 与此同时也能更好地促进涪陵观光旅游发展和促进榨菜种植户由生计型农业向旅游农业转型。

三、通过制定榨菜文化与旅游农业融合政策促进榨菜种植户向旅游农业转型

1. 制定并完善相关的地方性行政法规

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 涪陵区政府可以通过制定并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 鼓励榨菜企业及其相关组织为旅游农业发展提供优秀的旅游产品, 利用政策倾斜引导榨菜文化与旅游农业融合发展, 进而在完成对榨菜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同时, 也自然地发展壮大旅游产业和促进榨菜种植户向旅游农业转型。一方面, 政府应当制定和完善榨菜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地方法律性保护制度。随着涪陵榨菜传统手工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榨菜文化, 但在目前社会急功近利的思想下, 榨菜传统手工制作技艺的盲目利用与开放使得其保护与传承工作适得其反。鉴于此, 可以吸取国外文化保护方面的措施经验, 文化遗产保护要先行立法, 建立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措施。因此, 对于榨菜传统手工制作技艺, 政府应加快颁布与文化遗产有关的地方性行政法规, 科学地规划、保护、传承、管理涪陵榨菜传统手工制作技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从而让榨菜文化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另一方面, 应当加快完善和出台支持发展榨菜旅游农业的系列配套政策, 推进榨菜文化旅游产业融入到涪陵的乡村旅游、休闲度假游和观光旅游当中, 依托“大木花谷”等一些成型的旅游文化集聚地, 进一步刺激榨菜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帮助榨菜种植户开发旅游农业。

2. 加大对榨菜旅游农业的资金扶持力度

榨菜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一项利国利民的事业, 且是开发榨菜旅游农业的前提和基础, 因此, 政府财政部门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 才可以让榨菜文化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为此, 涪陵区政府应从战略的高度进行统筹安排, 加大对榨菜旅游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并在榨菜旅游农业的软件建设上给予资金支持。另外, 可以向国家申请有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金来弥补榨菜旅游农业建设中的资金短缺。最后, 还可以通过与企业单位进行合作, 通过政府引导或是提供相关的优惠政策来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榨菜旅游农业的开发与创新中来, 从而通过上述措施帮助榨菜种植户实现由生计型农业向旅游农业转型。

3. 打造榨菜旅游农业品牌

旅游品牌的底蕴是文化, 要充分挖掘旅游产品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意义, 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要和精神享受, 旅游品牌才能得到认可。创建榨菜旅游农业品牌的重点是宣传和促销, 要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 制定相应的促销方案, 通过媒体宣传、实际行动以及各种文化节庆等渠道, 宣传榨菜产品及其相关的旅游农业产品, 逐渐扩大影响, 真正让品牌成为榨菜旅游农业开发的无形资产。近年来, 为了促进榨菜文化及其相关旅游农业项目的发展, 涪陵区政府已成功举办了多届榨菜文化节, 通过举办榨菜文化节来展示榨菜文化, 促进交流合作。借助榨菜文化节这个窗口和平台, 让更多的朋友了解和喜爱涪陵, 关心和支持涪陵, 来涪陵观光旅游, 投资兴业, 并最终促使榨菜种植户由生计型农业向旅游农业转型。

4. 开展多种形式的榨菜旅游农业宣传活动

2009年10月15日, 一部被标注以“中国重庆涪陵榨菜文化的艺术演绎”的大型情景舞蹈诗《飘香·涪陵记忆》在重庆南岸区文化艺术中心剧场华彩亮相, 这台由涪陵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和长江师范学院联合打造, 涪陵辣妹子集团有限公司独家赞助的重庆文化艺术节展演剧目之一, 以榨菜文化为题材, 展开一幅美轮美奂、生动灿烂的艺术画卷。这样的形式充实了涪陵榨菜文化的内容, 也为榨菜旅游农业的打造提供了典范。开展其他的活动, 如可以利用编印各种宣传手册、摄制电视专题片、举办新闻发布会、报刊和电台 (电视台) 广告宣传、组织新闻采访团采访、举办“榨菜杯”歌咏赛和摄影展、组织丰富多采的游乐活动、安排高质量及高规格的文艺演出和体育比赛、举办“涪陵榨菜百年历史展览”、举行榨菜文化专题研讨会及特产经济专家论坛、编写榨菜食谱和举办榨菜美食烹饪大赛及研讨会、开展榨菜书法作品比赛、修建榨菜陈列馆等宣传手段, 全方位宣传涪陵榨菜及其榨菜旅游农业。

5. 建设榨菜博物馆旅游项目

中国榨菜看重庆, 重庆榨菜看涪陵, 百年传统产业, 不仅产业历史悠久, 文化底蕴深厚, 而且有许许多多科研成果以及优美动人的神话故事。当今世界是文化一体化的时代, 榨菜博物馆、会展中心便是传承和发展榨菜文化的有效载体。建议在榨菜之乡涪陵, 建设一座占地面积不小于50000平方米, 涵盖榨菜耕作文化、腌制文化、包装文化、销售文化、遗产保护文化、科研成果展示、榨菜科技园区、产品交易中心等现代化的“中国榨菜博物馆”, 让榨菜种植户在博物馆进行榨菜生产流程的演示, 并且建议每年12月1日为中国榨菜节, 同时, 国家榨菜产业管理办公室要在博物馆举办一次让榨菜种植户参与的全球性的榨菜交易会, 以便于总结经验, 弘扬文化, 共商未来, 并最终促使榨菜种植户由生计型农业向旅游农业转型。

6. 建立健全榨菜旅游农业资源

榨菜主产地一般都民俗风情浓厚, 因此政府相关管理部门要着力优化榨菜旅游资源, 强化榨菜民俗节目排练, 与此同时还要让世界各地来涪陵或是其它榨菜主产地参加榨菜交易会的客商, 不仅领略中国榨菜文化的魅力, 还将目睹漫山遍野春意盎然的绿郁葱葱, 在搭架串菜等榨菜生产现场, 观看丰富多彩的高质量、高品位的榨菜龙舞、榨菜舞蹈、榨菜腌制比赛等文艺节目, 从而促使榨菜种植户由生计型农业向旅游农业转型。

摘要:榨菜种植是涪陵农民一种传统的生计型农业, 如何实现涪陵榨菜种植户的生计型农业向旅游农业转型, 已成为当前亟待研究的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榨菜文化传承与旅游农业融合模式以及探索榨菜文化与旅游农业融合的对策, 来实现涪陵榨菜种植户的生计方式转型。

关键词:生计型农业,旅游农业,榨菜文化,旅游产业

参考文献

[1]何侍昌, 李乾德, 汤鹏主.榨菜产业经济学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4.

[2]袁明宝.生计农业:中国小农的现实表达与发展转型[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页) , 2013 (12) .

[3]赵玉琴.再造中国农业:生计农业向营利农业转变[J].发展, 2006 (10) .

[4]陈中文等.湖北黄梅戏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 2013 (9) .

[5]杨永超.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消费机制研究[J].学术交流, 2013 (8) .

观光农业旅游区生态规划 篇10

1 我国观光农业旅游发展现状及面临问题

较之于西方发达国家, 我国观光农业起步较晚, 但发展势头迅猛, 拥有极强的生命力和发展前景。观光农业旅游是现代旅游业向传统农业延伸的一种全新尝试, 它的出现改变了传统农业单一经营方式, 向地要粮、要产量的传统经营理念发生根本性转变。现代旅游业与传统农业的有机结合, 不仅调整了农业产业结构, 带动农村相关产业的发展, 大大增加了农民收入, 而且还能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增加就业, 为“三农”问题的解决创造了良好条件。此外, 观光农业旅游还充分满足了城市人对更高生活质量的追求, 符合了旅游业持续发展的需求。

但不可忽视的是, 当前我国观光农业旅游仍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包括: (1) 生态规划不合理。由于研究不深入, 观光农业旅游生态规划过程中, 缺乏与上层次的规划整合。多数生态设计只停留在表面, 没有与农业景观的生态本质相结合。 (2) 建设规模小, 功能单一。当前, 我国多数观光农业旅游区规划设计中, 普遍存在规模小、空间布局不合理、功能单一等问题, 而且在景观的表达上, 缺少创新性, 未能与当地传统文化有机结合, 文化底蕴不足。 (3) 农业生产服务于观光旅游, 生态规划中过于重视人工景观的营造, 农业的生产与景观性未能得到有效发挥。

2 观光农业旅游区的生态规划

2.1 选择合适的观光农业旅游生态模式

观光农业旅游区生态规划过程中, 应充分结合各地区农业资源优势和区域优势特征, 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并增大科技投入力度, 大力发展具有独特魅力、可持续发展的观光农业生态模式。观光农业旅游区生态模式的选择, 应以自然生态系统为基础, 充分发挥农业生物资源、农业景观特色及环境资源的巨大优势, 使之与游客心理、旅游强度、经营管理方式、市场需求动态、服务性质与规模等社会系统的功能相结合。同时, 还应在尊重自然、遵循农作物生长规律的基础上, 制定出科学合理、切实科学的观光农业旅游生态资源开发规划, 形成地域色彩鲜明的观光生态农业系统。

2.2 观光农业旅游区的整体规划

观光农业旅游的开发, 不仅涉及到农业、旅游业和娱乐, 而且包含了交通、金融、电信、医疗及房地产等行业和部门。因而在开发过程中, 当地政府要充分发挥职能, 对观光农业旅游区的整体规划进行宏观指导和调控, 并采取先进技术手段进行综合管理, 确保观光农业生态旅游的健康、稳步、可持续发展。观光农业旅游区生态规划, 应从我国市场范围小、客源不足等实际情况出发, 在具备便捷的交通和优越区位条件的情况下, 结合游客的心理距离进行空间定位, 充分满足人们周末、节假日“一日游”的需要。此外, 还需要建立长效沟通机制, 确保农业部门与旅游行业部门的相互沟通, 统一认识, 按照观光生态农业资源开发规划, 合理布设旅游景点, 逐步形成集自然特色和地方风情于一体的农业旅游资源网络格局。

2.3 观光农业旅游区的复合化和特色经营

观光农业旅游区的复合化经营, 主要是在不改变旅游地总体地域环境和田园氛围的前提下, 发挥当地农业产品多功能复合型特点, 开发多种旅游产品, 以满足旅客需求。观光农业旅游区的复合化和特色经营, 充分体现在观光项目和设施建设、旅游产品开发的多样性上, 而且还充分体现出观光、示范、教育、娱乐、度假、会议等多项功能, 能够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旅游动机的旅客需要。因此, 生态规划过程中, 可在开发自然休闲、乡土文化、农事生产、乡村景观等传统乡村农业的基础上, 融入现代化元素, 形成极大辐射力和吸引力。同时, 还应坚持因地制宜原则, 充分结合当地丰富景观资源、旅游资源等, 通过科学规划设计, 形成多个旅游景点观光链, 突出地域特色和风土人情, 最终发挥高效综合效益和持久效益。

3 结语

观光农业旅游的出现, 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 满足了人们更高层次的生活追求, 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观光农业旅游区开发建设过程中, 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努力在整合农业资源, 发展新型产业的同时, 保护好生态环境, 促进农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郑宁, 王莉, 韩星.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农业旅游发展——以唐山市农业旅游发展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3 (10)

农业旅游系统运行研究 篇11

摘 要:农业旅游系统是一项复杂的巨系统,它既有农业本身运行的自然、社会属性,同时也具有旅游发展的经济属性。农业旅游系统主要由供给子系统、需求子系统、通道子系统、控制子系统和保障子系统构成;人们的需求、农业发展、政府政策等是农业旅游系统运行和演化的动力;农业旅游系统的有效运行需要有完备的投入机制、转换机制、调控机制、产出机制及反馈机制。

关键词:农业旅游系统;系统动力要素;系统运行机制;系统演化;子系统

中图分类号:F590.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6439(2009)06-0092-07

The Study of the Operation of Agritourism System

FAN Chun

(Tourism School and Land Resources,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67, China)

Abstract: Agritourism system is a huge complex system and has both natural and social attribute of agriculture and economic attribute of tourism development. Agritourism system is composed of supply subsystem, demand subsystem, channel subsystem, control subsystem and ensuring subsystem, and human demand,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governmental policy and so on are operational and evolution power of agritourism system. The effective operation of agritourism system demands complete input mechanism, transforming mechanism, regulating mechanism, output mechanism and feedback mechanism.

Key words: agritourism system; dynamic power factor of the system; operation mechanism of the system; system evolution; subsystem

引 言

农业旅游作为一项新的旅游项目, 已成为世界潮流。农业旅游源于欧洲的西班牙, 20 世纪60 年代初, 有些西班牙农场把自家房屋改造装修为旅馆, 接待来自城市的旅游者前往观光度假, 被认为是农业旅游的起源。[1]我国的农业旅游实践最早在20世纪80年代的广东深圳出现,但正式的“农业旅游”官方名称则是出现在2001年。[2]

正当农业旅游实践活动在我国发展得如火如荼的时候,国内学者也开始进行相应的理论审视,他们的审视角度有从理论入手,[3-4]也有从实践进行;[7-10]有从国外借鉴,[11-12]也有国外和国内相结合进行。[13-14]成果虽然不少,但总体看呈现出“重应用,轻理论”的现象,研究方法多为定性研究,定量研究的很少。一些新技术、新方法,如遥感、GIS等在该领域的应用目前还是空白。 基础理论研究的匮乏和过分强调案例研究为主的定性研究方法,将会影响农业旅游研究的深入展开。为此,笔者运用系统学相关理论来剖析农业旅游系统运行状况及趋势,以期能为农业旅游发展在理论上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系统论是研究系统的一般模式、结构和规律的学问,它研究各种系统的共同特征,用数学方法定量地描述其功能,寻求并确立适用于一切系统的原理、原则和数学模型,是具有逻辑和数学性质的一门新兴的科学。加拿大籍奥地利人、理论生物学家L.V.贝塔朗菲(L.Von.Bertalanffy)是其创立者。整体性、关联性、等级结构性、动态平衡性、时序性等是系统的基本特征。本文将据此对农业旅游系统进行分析。

一、农业旅游系统概述

农业旅游系统是农业旅游经济运行过程中各要素构成及其相互关系,各要素结构及其变动以及整个农业旅游经济运行动力、机制及其演变趋势的复合体。

1.农业旅游系统构成要素

(1)供给要素。农业旅游供给要素指的是农业旅游产品的系统设计和开发。所谓农业旅游产品是指能满足农业旅游者体验需求的有形或无形载体,其构成主要包括核心产品、有形产品和附加产品三部分。

(2)需求要素。农业旅游需求要素是促使系统运行的外部拉力因子,它包含农业旅游需求者需求现状及未来变动规律,其中需求现状包括需求结构类型、消费水平、需求偏好等基本因子。

(3)通道要素。农业旅游通道要素是连通供需要素体系的中间桥梁,一般指游客的出行体系,包含交通线路和营销体系。农业旅游产品的不可移动性、价值不可储存性等特点使通道要素在整个系统处于关键地位。

(4)环境要素。农业旅游系统是个开放系统,任何的环境变动都会对系统的运行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 影响农业旅游系统的环境因素有自然因素(气候、土壤、水文、光照等)、经济因素(区域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等)、社会因素(旅游者价值观、家庭结构、职业、教育等)、技术因素(计算机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

(5)控制要素。系统控制要素是农业旅游系统运行的中央枢纽因子。作为一个经济系统,农业旅游系统要受价值规律控制;同时,由于农业旅游的特殊性(农业基础上的增加旅游附加值,农业属性不能改变),其也要受政府的宏观调控。政府的宏观调控指的是政府对农业旅游的战略定位、布局等安排。

2.农业旅游系统结构

农业旅游系统是农业系统和旅游系统的复合系统,但又主要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旅游系统特征。根据旅游系统研究的一般理论,[15]笔者构建起农业旅游系统的基本结构功能要件(图1)。在此结构

中,需求子系统起到系统推力作用,供给子系统起到系统拉力作用,通道子系统起到桥梁和信息沟通功能,控制子系统起到调节和约束作用,环境子系统起到保障功能作用。五大子系统相互作用,共同推动和维护农业旅游系统的整体演进。

二、农业旅游系统运行动力

1.需求动力

人类任何实践活动都是为了满足其自身的特定需求,需求的存在激发起人类探求自然与社会的欲望,欲望转化为具体的行为,良好的行为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人类的需求是具有一定层次性和一般性演化规律的,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只有在基本的生理安全需求得到满足情况下,才可能有自尊、归属、自我实现等高级的精神需求。而旅游需求恰恰是以精神需求为主的需求形态。这一点可以从人类旅游行为产生的条件得到印证。人类的旅游活动最早在奴隶社会开始出现,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大规模盛行。早期的旅游活动尽管规模小并具有较强的社会阶层限定性,现代意义的旅游活动尽管人数多且参与者阶层扩大,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属性:有较强经济实力和一定的余暇时间。即首先具备一定物质基础才可能产生旅游行为。旅游需求产生后,受外界环境变化,其也处在由低向高的逐级提升演化之中,如从一般性的浏览浅尝辄止到专题性的深度感悟,从团体性寻求生命共同保护前提下的旅游体验到个性化超生理旅游品尝等。农业旅游正是迎合如此变化的旅游需求而出现,其不同于一般性自然景观的动态参与性、与自身生活密切性、浓厚的怀旧性等都促使其成为满足新旅游需求的绝佳对象。

2.农业发展

如果说旅游需求的深度发展是促成农业旅游系统形成和演进的外生力量,那么农业生产的自身发展则是推动农业旅游系统演进的内生动因。当工业产业形态出现后,依靠科技水平推动和自身优势,其庞大的生产力和先进的管理理念迅速确立起其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地位。而农业生产虽然延续历史时间较长,但其依靠自然生物本身的再生产条件制约和农业生产管理、技术落后使农业产业地位迅速下降。但农业的基础地位的不可动摇性迫使农业必须进行改革,因而现代农业形态就应运而生。所谓现代农业就是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16]根据其含义中的“用现代产业提升农业”表述,现代农业包括都市农业、观光农业等农业旅游类型(图2)。

3.政府政策等其他因素

农业对地区国民经济贡献率偏低和农业产业地位的基础性作用不能动摇迫使政府出台推动农业发展的新政策。以我国为例,仅2008年发布的旨在推动农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或规划就有46项。从2003年开始,党中央一号文件都与农业发展有关。为配合推动“三农”问题改革,国家旅游局也开始了农业旅游示范点建设工程、“华夏城乡游”主题旅游年活动、农业旅游扶贫试验区建设等活动。农业部等相关部门对现代农业发展也给予资金、技术、人力上的大力扶持。政府对农业及其旅游的政策扶持为农业旅游系统良性发展提供较大的外部推动,促进了农业旅游的较快发展。

三、农业旅游系统运行机制

系统运行机制是系统各要素在运行过程中,各环节内部以及各环节之间本质的内在的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工作方式的总和。[17]从系统论角度研究运行机制,就是一个不断投入各种要素、产出商品(包括知识)的系统,这个系统的运作需要有投入机制、转换机制、调控机制、产出机制和反馈机制等内容。

1.投入机制

农业旅游系统的投入按投入内容可以分为自然投入和非自然投入。自然投入主要是农业旅游景观靠自然界本身给予的能量、物质维系其生存的那部分投入,它具有波动性大、持续时间长等特点。非自然投入主要指农业旅游景观及其他要素通过人为的技术、政策等投入所带来的特征变化。它具有可控性、灵活性特征。当然,这两种投入机制实际上是可以相互影响的,即非自然投入可以影响自然投入进程,自然投入也制约非自然投入效果。农业旅游系统投入非自然投入要考虑投入时机、投入效果、投入类型差异等。

2.转换机制

自然和非自然投入的物质或能量进入系统后,依靠转换机制在系统内部进行流动并最后转换为农业旅游产品。外来物质或能量要素进入农业旅游系统后,首先在供给系统进行汇集,供给者根据农业旅游市场需求特征和宏观环境要求进行要素配置,将资金、技术和人才进行合理组合,并建立起一整套完备的管理体制来实现这种配置的最优化,最终提供给农业旅游市场合适的旅游产品。

3.调控机制

农业旅游系统调控过程按照调控主体可以分为自发调控和人为调控。自发调控就是农业旅游系统通过价值规律的作用,影响供求关系进而达到系统运行平衡。其调控手段是价格和价值的关系。人为调控是当市场调控失灵时,管理者或经营者通过人为控制系统能量或物质流动的速度、强度、方向,改变系统运行状态,从而使系统从持久的不平衡迅速合理地向平衡过渡,减少系统的物质和能量的不必要的损失。其调控手段是资金、政策、人力等。当然在进行系统调控时,都会有一个明显的系统运行危机指示器,即一定时期内系统价格与价值严重背离,导致供需严重失衡,农业旅游供给者大幅减少,农业旅游产品质量显著下降。

4.产出机制

产出机制就是系统投入要素通过转换和调控机制作用最后提供给农业旅游市场的产品的过程。其产出过程包括产出前的市场调研决策、产出的产品结构类型及评估、产出产品质量监控等。产出前的市场调研是通过农业旅游市场调查确定系统最终需要产出的产品特征(价格、品质、独特卖点等)、产品类型及结构等;产出产品结构类型是指农业旅游系统产出产品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即如何在有限的投入要素下,实现产出产品的效益最大化,它类似于市场营销中的产品组合策略

5.反馈机制

反馈机制指农业旅游系统失去平衡后或出现漾动后,系统自动通过某种特定的符号来反映出这种状况,提示进行系统调节或干预的过程。农业旅游系统运行提示符号分为两个层面:一是深层次作用符号,即价值规律作用;二是表象作用符号,即由价值规律或其他外界因素变化(自然灾害、社会事件等)所导致的供求数量变化,即在短时期内农业旅游供给者大幅减少或增多,农业旅游需求者的大幅减少或增多。农业旅游系统反馈机制过程为:农业旅游产品恶性变化(自然灾害毁损、恶性社会事件)—需求减少—供给者利润下降—供给品数量减少—系统自发调控(外来力量调控)—恢复供给—需求增多—系统平衡。

总之,农业旅游系统运行,首先需要外界物质和能量等要素投入(自然的光照、水分和人工、政策、资金等),要素进入系统后通过转换机制(传导机制)和产出机制提供农业旅游产品,再通过反馈机制及时提供产品的供需平衡信息,当出现产品供需不协调时候,系统通过调控机制采用自动或人为的调节实现系统的平稳运行(图3)。

四、农业旅游系统演变趋势

对农业旅游系统的运行趋势研究比较复杂,主要是其受外部环境和系统自身要素的双重影响。笔者从农业旅游系统动力角度来剖析系统未来的可能变动趋势。

1.基于需求动力的农业旅游系统演化

农业旅游系统首先是个经济系统,所以需求是推动农业旅游系统演变的第一动力,而旅游者农业旅游需求的变动规律也将直接影响农业旅游系统的未来演进路径。根据需求变动的一般规律,可以大致归纳出农业旅游需求变动的一般特点:(1)从内容上看表现为普通农业观光—农事体验—农俗感知—农业教育—农情回归。在这里,农情回归更多是强调在农业旅游中实现了自我和环境的同一,并在同一中升华自我价值。(2)从参与方式看表现为团队式—家庭式—个体自由式。在此过程中,个体从农业旅游过程中由最初的陌生恐惧逐步转变为自由忘我意识,真正摆脱生理束缚而进入到心理的至高境界。(3)从与环境关系上看表现为下意识破坏环境—有意识保护—无意识融入环境。在此,下意识破坏环境是指旅游者由于受自私心理的本能作祟,对美好的农业景观从最初的感叹到下意识的采摘等破坏行为;有意识保护环境是指旅游者在多次的农业旅游体验中通过前一阶段试错行为反省进而内化为有意识的保护的过程;无意识融入环境是指农业旅游体验时,旅游者已经超脱于以前美好的农业景观要求,表现为 “漠视”景观本身特征,进而进入到超越景观境界的体验过程。[18]

受农业旅游需求动力变化的影响,农业旅游系统首先在供给要素上做出变革:一般性农田景观设计(伴随乡村旅游进行)—农事体验产品设计—农业教育型旅游产品(科普农园)—为旅游而旅游的农业公园—农俗型旅游产品—超脱型原真性产品,整个过程呈现螺旋式回环。其间,受市场竞争影响,农业旅游产品供给的个性化特征越来越明显,其市场的覆盖群体越来越窄,对土地资源、人力资源耗费就越来越大;供给者成本增加,利润下降,部分实力弱的供给者被市场淘汰,系统实现自我调节。但由于农业用地的刚性特点,政府必然要实施宏观调控,这样,双调控又推动系统的相对平衡(图4)。

2.基于农业发展的农业旅游系统演化

农业旅游离不开农业生产基本功能。受农业在一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地位约束,为旅游目的而专设的农业公园将在建设用地等宏观调控上受到较大限制,因此,更多的农业旅游都是离不开农业生产背景的。而农业生产随着农业科技水平、城市化、人们更高的农产品需求等外部条件影响也是处在发展变动之中的,因而分析农业生产变动规律为探寻农业旅游系统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生产发展离不开生产主体、生产方式、生产对象三个核心内容,分析农业生产发展变革对旅游系统变动的影响也要从此三方面进行。(1)农业生产主体,即农业生产者。传统的农业生产者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农业生产的市场化意识淡薄,基本上是自给自足式生产;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生产者具有较高的农业科技文化素质、较强的市场开拓意识和敏感性。因此,农业生产者的这一变化有可能推动农业旅游的更为广泛普及。(2)在农业生产方式上,传统农业生产基本具有靠天吃饭、畜力依靠、类型单一等特点;现代农业在生产类型上出现了都市农业、观光农业、精确农业、设施农业、农业科技园等新的变化。[19](3)在农业生产对象上,传统农业将农民固定在土地上,土地制度比较僵化;现代农业在土地制度上允许农民进行土地流转,土地制度的这一变革为农业旅游用地打开了方便之门。总之,现代农业生产的上述变革必然影响整个农业系统的变动,即农业旅游产品类型增多、供给者增多,导致竞争加剧、供求失衡、利润下降,进而使农业旅游系统失去平衡并演进。(图5)

3.基于政策等外部要素作用的农业旅游系统演化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导致其必然要受到政府的高度关注。我国为解决“三农”问题,出台了较多的推动政策,譬如在资金筹集上专门设立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并且还有农业专项补贴等;在税收上,取消了存续上千年的农业税;在土地制度上,从实行承包制到土地流转制度;在农产品定价政策上,由统购统销到市场定价和统购统销结合;在农业发展生态环境政策上,从一味追求农业耕地面积增长、毁林开荒到提高耕地单位面积产量、适度增加耕地面积及退耕还林保护农业生产环境。国家在农业生产上实施的政策变革为农业旅游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在农业生产基础上的旅游活动可以获得方便的资金来源;在税收上可以得到较优惠的减免;在定价上可以自由实行市场定价,同时国家还提供保护性价格;在土地制度上农业旅游用地可以方便获得;农业生态环境改善也为农业旅游提供了直接的环境保障。总之,国家的农业推进政策为农业旅游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推动了农业旅游系统中供给要素的变革,当然,也间接影响了供需平衡(图6)。

结 语

农业旅游系统是一项复杂的巨系统,它既有农业本身运行的自然、社会属性,同时也具有旅游发展的经济属性。探究农业旅游系统运行特征对当前正在进行的新农村建设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同时对于推动农业旅游的理论研究也会有一定帮助。オ

参考文献:

[1] 瞿兆赛,曹林奎.世界旅游农业发展概况及其对中国的借鉴作用[J],中国农学通报,2006,22(5):469-470.

[2] 刘德谦.关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的几点辨析[J]. 旅游学刊. 2006,3(21):18-19.

[3] 王仰麟,陈传康.论景观生态学在观光农业规划设计中的应用[J].地理学报,1998,53:21-27.

[4] 冯维波.我国发展观光农业的生态经济学思考[J].生态经济,2001(4):28-30.

[5] 张舒.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农业旅游共同参与模式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7.

[6] 陈琳.基于产业融合的农业旅游新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7] 卢亮,陶卓民. 观光农业空间布局研究[J].商业研究,2005(19):171-173.

[8] 白廷斌,骆静珊.城郊观光农业发展研究——以昆明市呈贡县为例[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1,13(2):47-53.

[9] 芮晔.南京农业旅游市场开发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1.

[10] 颜亚玉.农业休闲旅游的特征及其开发模式[J].农业经济,2008(1):25-26.

[11] 张莹,何佳梅.海内外农业旅游发展比较研究[J].山东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6):51.

[12] 方志权,中外都市农业发展之比较[J].世界经济研究, 2000(1):28-30.

[13] 方原.论我国旅游农业的发展前景[J].中国果菜, 2005(6):5-7.

[14] 刑慧斌.当前我国农业旅游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现代农业装备,2002(4):56-60.

[15] 吴必虎,旅游系统:对旅游活动与旅游科学的一种解释[J].旅游学刊,1998(1):21-25.

[16] 李海鸥.现代农业的含义是什么?[EB/OL].[2007-02-15].http://www.china.com.cn.

[17] 韩新明.旅游产业网络耦合机制研究[J].管理观察,2008,(9):68-70.

[18] 邹统钎,吴丽云.旅游体验的本质、类型与塑造原则[J].旅游科学,2003,(4): 7-10.

[19] 李东阳.21世纪农业发展七种类型[J].农村实用工程技术•温室园艺,2001,(12):42-46.

旅游观光农业管理 篇12

关键词:农业综合开发,观光农业,成效

发展观光农业、旅游农业,目前已成为发展高效农业规模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城乡统筹、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是协调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促进农民增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因此,做好这方面的工作,也是从事农村工作部门的责任。10多年来,扬州市农业开发通过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扶持及园区建设,为全市发展观光农业、农村旅游,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1 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农业综合开发是新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坚持科学发展观,支持和保护农业的一项重要措施,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有效途径。扬州市从1991年开始列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和支持下,取得了一定成效。据统计,2003年以来,全市共投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专项资金9.47亿元,其中财政资金6.87亿元。通过各类项目实施,加强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扶持了主导产业,推进了产业化经营,提高了农业综合开发生产能力,项目区比非项目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高300~500元。七年来,全市农业综合开发计改造中低产田61980hm2,建设重点示范基地30多个,建省级科技示范园3个,扶持40多个产业化经营项目。在项目区修建田间道路1204.22km,新建和改造中沟以上建筑物1837座,新建节水防渗渠道925.43km,推广低压管灌节水灌溉面积666.67hm2,同时配套田间建筑物3.9万座,田间植树273万株。各类项目工程的建设,极大地提高了项目区的排灌能力,提高了抗御旱涝自然灾害的能力,改善了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生活环境,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发展观光农业奠定了基础。

2 组织制订观光农业规划

合理开发,规划先行。这是农业开发部门搞好农业综合开发的前提条件,尤其是对那些区位条件好,综合发展潜力大,地方特色明显的项目区,扬州市十分重视规划建设,坚持高标准规划,做到一次规划,分期实施,目的在于能够通过项目的实施,提升项目区形象,以适应观光农业发展的要求。全市先后组织制订了仪征登月湖区6666.67hm2综合开发规划和星河生态园规划、沿江农业综合开发三大产业10个666.67hm2基地建设规划、江都仙女镇666.67hm2花木园区建设规划、江都渌洋湖生态保护与综合开发核心园区总体规划、宝应水泗、望直港荷藕发展规划,等等。各项目规划在坚持农业综合开发原则的基础上,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确立人与自然和谐的规划理念,注重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相统一,工程布局与自然生态相适应,将观光农业的发展内容较好地融入农业开发项目建设中。江都市农业开发局为了做好渌洋湖核心园区总体规划,花两年时间投入了大量人力和财力,委托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主持制订园区规划,形成了10多万字的图文并茂的规划材料。其中,包括总体规划、产业项目规划及分区规划,体现了观光旅游产业特色,并通过高层次专家鉴定,其成果为指导园区建设发挥了巨大作用。

3 开发观光农业亮点

随着农业开发项目的增多、资金的加大,做大了项目建设规模,做高了工程建设标准,做强了产业发展势头,为发展观光农业、农村旅游奠定了基础。

10多年的农业开发,不但为观光农业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而且启动了一批新的亮点。沿江地区在省级沿江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的带动下,目前已经形成观光农业特色的有江都仙女镇万亩花木园区,其中龙川盆景园成为江苏省首批农村旅游景点,邗江头桥的666.67hm2银杏园、蒋王蔬菜园已经成为扬州不少学校的教学基地。里下河地区宝应水泗荷园发展水上荡舟,水上采摘,水上观光,门票年收入20多万元。高邮芦苇场、江都渌洋湖村的观光旅游正在兴起;仪征登月湖区利用农业开发规划成果兴建了14km环湖水泥路,建成了3333.33hm2经济林果,形成了茶叶、果品、林木、中药材、旅游五大产业,为引进浙江大侠谷公司发展登月湖旅游创造了条件,昔日的穷山恶水,如今是青山绿水。仪征星河生态园的66.67hm2芍药园,成为人们休闲的好去处。江都昭关投资600多万元,完成中低产田改造1333.33hm2,建成“一条十里小康路,六座党群民心桥”,项目区旧貌换新颜,得到了当地老百姓的夸奖,促进了渌洋湖生态观光旅游规划的实施。这些项目区有的赋予了浓厚的大江风情,有的饱蕴着河湖春色美景,有的带有乡土气息特色,已形成了集观光、休闲、垂钓、餐饮采摘于一体的生态旅游产业。

4 进一步推进观光农业发展的措施

4.1 强化意识

发展观光农业有利于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促进农村经济合理发展;有利于美化农村环境,促进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发展观光农业、农村旅游是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共同体现。发展观光农业和农业综合开发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有不少相似之处,有异曲同工之效。因此,我们要解放思想,打破传统观念,要把发展观光农业作为扶持产业发展、提升项目建设形象、扩大农业开发综合效益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来抓。从项目区规划设置上,从工程设计和选料上,从扶持重点企业、主导产业发展的布局上,从基础设施建设上,加大对观光农业的扶持力度,为全市农村旅游蓬勃发展推波助澜。要加大宣传力度,充分调动全市开发系统人员的积极性,把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4.2 注重结合

在今后的农业开发中,要进一步加大对发展观光农业的扶持,把发展观光农业作为促进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大事来做,做到四个结合:即把农田建筑物配套与发展观光农业的基础设施结合起来,把农业开发项目工程设计要求与发展观光农业工程工艺造型结合起来,把丰富农业开发文化与营造发展观光农业氛围结合起来,把扶持主导产业、龙头企业与打造观光农业特色结合起来,以此推动观光农业景区建设。

4.3 打造亮点

上一篇:英汉双关语对比与翻译下一篇:师德教育探索之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