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郊农业观光园

2024-09-26

城郊农业观光园(精选6篇)

城郊农业观光园 篇1

农业旅游源于欧洲的西班牙, 起初农场将自家房屋改造为旅馆, 用于接待都市游人观光度假。随着城市向乡村的扩张, 现代乡村农业观光日趋盛行, 逐渐形成各具特色的旅游形式, 总体上看, 国外农业观光主要类型包括:一是兼顾农业生产与科普教育功能的科技型公园;二是以农村田园、牧场等为主题的观光旅游型;三是农家农作体验型[1,2]。20世纪90年代后,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观光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也应运而生[3,4]。不仅拓展了都市人节假日游览的选择范围, 而且为农村的经济发展和改变农村景观风貌带来新的思路和途径。但是, 由于起步较晚, 没有统一的规划布局, 表现为零散、不具规模、没有较强的吸引力等特征。九龙坡城郊农业观光园位于九龙坡区西部的金风镇九凤村, 区域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多年平均降雨量1 088.8mm, 年平均气温18.3℃, 区域内土层为紫红色泥岩夹薄层砂岩, 地貌为浅丘平坝, 地势起伏较小, 坡度多在2~15°之间, 相对高差在20~70m。九凤村的东侧有绕城高速公路南北向通过, 东西走向有一条镇级公路———金梅路, 从李家沟向东接金龙公路。总之, 项目所在地气候温和、降雨充沛、交通便捷、水源丰富, 是建设城郊农业观光园的理想之地, 利用其有利的地理优势和自然资源, 打造成一个生态型的农业观光园。

1 设计原则与指导思想

1.1 设计原则

一是明确目标定位。九龙坡城郊农业观光园以都市农业产业培育为目标, 以科技展示、品种试验、设施农业、传统农耕、标准化示范、农科培训、产业创新研发中心建设为主要内容, 建设集新品种、新技术示范、绿色农产品生产、农耕操作体验、休闲观光采摘垂钓、农业科普教育为一体的科技型试验园区。二是处理好局部与全局关系。九龙坡城郊农业观光园是都市闲情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 设计上要体现与乡村之间有效衔接与协调统一, 避免重复建设。在大配套上要实现系统资源共享。三是充分尊重九龙坡区城市总体设计。园区设计建设要服务于九龙坡区城市发展的需求, 符合九龙坡区科技发展总体方向。合理安排近期建设和城市远期设计管制的关系, 使园区建设有利于促进城市各项建设事业协调发展。

1.2 指导思想

九龙坡城郊农业观光园设计的基本框架是以都市农业产业培育为目标、以农业技术创新为基础, 体现科技农业、产业化农业、休闲型农业、环保型农业、农耕操作体验、农业科普教育的综合特征, 适应都市发展需求, 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良性循环。根据目标定位, 主要从如下三方面体现总体设计框架:一是将建筑物的单体与群体结构形态、空间布置同所在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强化空间环境设计, 形成具有现代气息、景观协调、充满自然生机的环境格局。二是把农业设施的高效运作和方便观光、游憩、体验、认知有机结合, 将科技农业、科普教育、生产设施、农业展示空间、休闲绿地有效组合, 合理布局, 加强公共配套设施建设。三是强化现代园林建设和环境保护建设, 突出生物多样性和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将园区设计为功能各异又相互联系的4个分区, 即:以农业科技展览、温室新品种展示为主的现代高新农业技术展示区;以标准化试验田、体验农业和展示新农村建设风貌为主的近代农业生产展示区;以梯田、原生态农业和家庭农场为主的远古农业风貌展示区;以游憩观赏、戏水垂钓和摘鲜品新为主的园林景观休闲区。

2 设计理念

以农业文明发展为主线, 生态景观为依托, 农业体验为特色, 农业产业培育为目的, 将现代高新农业技术、近代农业技术、远古农业风貌和现代园林景观进行串联, 满足都市人群在心理上和物质上追求自然的需求, 利用地形和自然资源将园区打造成自然和谐的生态型农业观光园区。

3 总体布局

利用现有地形地貌和自然资源, 将九龙坡城郊农业观光园以“一线、两带、四区、六点”为设计构架 (见图1) 。“一线”即展示农业文明发展的主要线索, 也是景观游览路线。“两带”即外围的生态背景林带和水系生态景观带。外围的生态背景林带为多层混交林带, 既是景观的背景又是园区的生态屏障;水系生态景观带是利用北高南低的地形, 将园外的水从北面引入, 再从南面流出园外, 构建一条集戏水、垂钓、湿地景观为一体的水系生态带, 亦能满足园区灌溉的需要。“四区”即以展示农业文明发展的现代农业高新技术展示区, 近代农业生产展示区及远古农业展示区3个特色区和以游憩休闲为主的园林景观休闲区。“六点”即利用地形优势, 规划5个景观平台和1个新农村风貌建设样板, 使园区景观得以串联和相互借景。

4 主要设计内容

4.1 现代农业高新技术展示区

该区位于整个园区的南部, 占地面积约2.2hm2, 地势平坦, 有1条乡村道从外围经过。将园区的主入口设置于整个园区的中轴线上。入口道路轴线上设置高新农业展示馆, 向游人展示现代农业的高新技术、品种试验、设施农业及农科培训。并设置现代农业温室、新品种培育区和生态停车场等配套设施。主入口至高新农业展示馆由一条宽6m的大道连接, 道路两侧进行亮化处理, 行道树栽植高大美观的乔木, 树下采用时令花卉装点形成花径, 增强入口整体景观效果, 提高园区环境档次。入口右侧设置生态停车场, 充分利用外围植被, 对停车场进行视线上遮盖以保证与园区整体氛围和谐的景观效果同时又可形成庇荫, 地面铺植草砖, 增强绿化效果, 又能避免光污染。高新农业展示馆内设有多功能展览馆、实验室、办公室。展览馆通过多媒体方式向游人展示农业从古到今的发展过程, 我国农业发展现状, 传递最新最快的农业科技发展情况。通过多媒体演示、实物标本或照片结合文字资料向游人介绍、宣传新的农业品种, 包括无公害绿色蔬菜、瓜果、水果, 新研发的观赏型的蔬菜、瓜果;实验室主要是对一些新产品的开发、研究, 以及对现有品种的改良, 具有研究和科教功能;办公室的功能是综合管理、接待和组织参观的游人, 并提供讲解服务。现代农业生产温室内种植有无公害绿色蔬菜、瓜果、花卉等, 主要是将一些新开发的、具有市场潜力的品种投入生产, 既可科研、生产, 又可观赏, 同时还可销售以及供给园内餐饮需求, 从而形成高科技产业链;新品种园区主要是最新农业新品种、优质花卉的培育。

注:1主入口;2生态停车场;3鲜花大道;4高新农业展示馆;5现代农业生产大棚;6培训、会议、接待中心;7水系生态景观;8经济林果展示区;9标准化生产展示区;10新农村建设成果展示区;11体验区;12家庭农场。

4.2 近代农业生产展示区

该区位于整个园区的东北部, 占地面积约5.6hm2, 地形总体上呈东高西低。设置有标准化试验田、经济林果、新农村建设风貌和多种体验性的场景空间。“吃农家饭、品农家菜、住农家屋、娱农家乐、购农家品”, 丰富市民们民俗体验需求, 是全园最具体验乐趣的一个区域。标准化试验田主要是将科研开发的无公害蔬菜、水果投入标准化生产, 满足游客餐饮和购买。既满足了游客的消费、体验、观光目的, 又满足了园区实现产业经济和产业试验、推广的多重功效, 成为带动郊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开展产业化经营的示范园区;经济林果区充分利用地形布置在园区中央坡体的东面和园区东南面的坡体上, 采用规则式和混栽相结合, 既能满足经济林果采光和排水的要求, 又能丰富坡体立面的景观效果, 坡体的至高点设置景观亭和廊架等设施, 以满足游人在此摘鲜品鲜、游憩;新农村建设风貌是将党和国家关于积极开展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和建设经验总结相结合的新的尝试, 在加入一些新的管理及运作方式, 展示农村建设的成果, 起到促进、带动、发展的目的;农业体验区包括蔬菜瓜果粗加工和大量的农耕体验设施。粗加工主要是对采摘的蔬菜、瓜果进行简单的包装以提高产品市场价值。具有体验、消费和示范的作用。在该区内还有其他大量的农耕体验设施和场地, 满足不同游客的体验心理和教育的目的。

4.3 远古农业展示区

该区位于整个园区的西北部, 占地面积约2.3hm2, 地形除北端地势较为平坦外, 总体上呈西高东低。设置假日农耕乐园、田园牧歌和自助烧烤区等。远古农业是蛮荒落后的、原始生态的, 故在该区域, 利用原始农耕符号, 通过现代的造景手法营造远古农业生产、生活状况, 供游人参观、学习、体验。假日农耕乐园是将一部分农地分割成若干个“家庭农地”, 作为城市居民假日参加农耕活动的园地, 设置精小的耕作单元以供家庭租用, 古朴的农家小院, 使游客融入到居民的生活, 感受农村的乡土自然淳朴的风情;田园牧歌设置于该区的北面平缓地带, 种植一些牧草, 放养牛、马、羊等家畜, 营造出自然开阔的牧笛悠扬的意境;自助烧烤采用现代的器具较为原始的制作方式, 追忆远古人们的生活场景, 人们可在此购买原料, 自助烧烤, 既富有情趣, 又能充分体验古代人的生活方式。

4.4 园林景观休闲区

该区位于整个园区的西南部, 占地面积约2.83hm2, 地形总体上呈北高南低, 该区中部矗立一小山坡, 旁边有一水塘。设置观光园接待中心、森林氧吧和戏水、湿地及垂钓等亲水游憩空间, 采用中国山水园林的造园手法, 将该区打造成具有巴渝文化特色的园林景观, 为都市人提供一个可游、可赏、可参与的生态休闲的游憩场所。接待中心主要功能是会议、培训等接待和游人就餐。利用位于园区中部的山体, 打造成以乡土植物为主的植物群落的森林氧吧, 在山坡上设置3处俯瞰农业观光园的景观平台, 使游人既可以观览整个园区的风貌, 又可以摘鲜品新、驻足游憩。利用地形建设一条从上到下的水系, 设置浅水区、湿地景观及垂钓区。在上部浅水区域放养一些鱼类、螃蟹等小动物, 让人们能下水捕捉, 使人们与大自然更加的接近, 体会戏水的乐趣;在中部水域建设成湿地景观, 由人工湿地植物塘、床系统组成一个独具特色的人工湿地景观, 通过种植漂浮植物、挺水植物, 使湿地植物巧妙地融入到自然环境中, 水面上设置水榭、木质石质曲桥、亲水平台等, 达到亲近自然的目的;在自然

溪流下游的深水水域建设成垂钓区, 放养野生的鱼类, 为喜欢垂钓的中老年朋友提供一个放松的环境。

5 结语

随着城市建设发展, 城乡、城村结合部都相继并入了城市发展布局体系中, 而大城市可用的绿地愈来愈少, 城市景观被水泥柱体元素所代替, 都市人只有向外寻找景观趣味点。九龙坡城郊农业观光园就基于这样的现状进行设计的, 通过景观艺术处理手法, 把现代科技、农业元素进行有机的结合, 打造成一个集科技、教育、休闲、观光为一体的景观游憩环境, 让人们在游赏的同时, 追忆历史, 感怀历史。

摘要:阐述了九龙坡城郊农业观光园的设计原则与指导思想、设计理念、总体布局, 并详述了设计内容, 提出农业观光园应注重提升游览项目的品质和游赏性, 增加游人参与性空间, 使之成为寓观光、体验、教育为一体的游览区。

关键词:城郊农业观光园,景观设计,原则,总体布局,设计内容

参考文献

[1]戴斌, 周晓歌, 梁壮平, 等.中国与国外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比较研究[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06 (1) :16-23.

[2]金艳春.我国乡村旅游研究进展[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09 (3) :51-53.

[3]卓志远.浅谈我国“乡村旅游”的理论研究趋势[J].学理论, 2009 (11) :17-18.

[4]杨艳.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现代企业文化, 2008 (35) :14-15.

城郊农业观光园 篇2

可比性原则 评价结果应具有系统自身在不同时段的纵向可比性及相同层次的不同系统在同一时点的横向可比性,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3个方面:(1)采用同一种评价方法计算综合功能和效益;(2)指标体系的设置要为综合功能效益评价服务,指标体系的分类设置要便于进行权衡分析,按照生态经济学原理给同类指标以相应的权重,进行综合评价;(3)要对各种指标进行统一量纲和无量纲处理,使综合评价的结果具有相同的意义。

构建方法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一般倾向于利用层次分析法(AHP,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其特点是具有高度的逻辑性、系统性、简洁性和实用性,可将一些量化困难的定性问题 在严格数学运算基础上定量化;将一些定量、定性混杂的问题综合为统一整体进行综合分析。

城郊农业观光园 篇3

秀山县距离重庆主城区、湖南长沙约400 km,距湖北武汉、贵州贵阳约500 km。地处武陵山区腹地,全县人口65万,是渝东南部重要的旅游集散地。县城内的物流园区、工业园区在周边县(市)首屈一指,辐射区域达10余个县。中和街道地处秀山县城中心位置,辖12社区85个居民小组,有耕地面积284.9 hm2,常驻人口10余万(流动人口3.2万人),其中,从事农业生产的仅1万余人,主要集中在官湖社区、麻土社区、新齐村、迎凤村。秀山县中和街道具备发展城郊农业的良好条件。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方式不断改善,不再是只停留在饮食生活,更注重的是休闲养生;同时由于城市建设发展,县城区域不断扩展,区域内的传统农业正经历向“观光、休闲、旅游”农业转型的蝶变。

1 传统农业现状

中和街道属于秀山县城三个组成街道之一,传统农业逐步萎缩。2015年,整个街道无粮食生产任务,粮食总产仅4800 t,蔬菜总产6500 t,水果总产1200t,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万余元;由于城市建设的发展,很多农民成为了失地农民。区位优势方便了农民身份的转型,进入城市从事二三产业,收入比传统农业更直接客观丰厚。2015年,整个街道从事二三产业人数占总人口85%以上,二三产业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0万元以上。

2 发展城郊观光农业的重要意义

2.1 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

城郊观光农业将农业从单纯的食品保障功能向原料供给、生态涵养、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方向转变,将一、二、三产业通过农产品加工、服务业、交通运输业、文化产业等融合起来,有效克服农业本身的单一性,促进农业从单纯的生产性功能向高附加值、高效益的现代农业转移。

2.2 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

发展城郊观光,促进了传统种植养殖业、餐饮业、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能够延伸产业链条。一方面,为先富起来的农民提供了新的投资途径,带动了区域性经济发展,致富了一方农民;另一方面,也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创造了条件,促进农民就地就业,有效拓展农民增收途径和空间。

2.3 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城郊观光农业能够吸引游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环境清洁、空气新鲜、能够贴近大自然风貌环境。城郊观光农业的繁荣发展,不但能保存原有的山林、绿树、田园等农业植被,也可以促进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从而更好地为区域净化空气、涵养水源、美化环境、调节气候。

2.4 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

城郊观光农业联结城市与农村、市民与农民,能够带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发展,改善农村环境和村容村貌。同时,通过旅客将先进的城市文明、文化理念等向农村渗透,能够培养出一批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形成城乡互动,加快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3 发展城郊观光农业的有利条件

城郊观光农业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转型生态旅游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理念的更新,自然、和谐、绿色、养生成了城市人群向往的生活方式;农业与旅游业边缘交叉的转型产业——城郊观光农业应运而生。中和街道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以前的传统农业现已经地处城郊,距离城中心2.5 km以外。辖区交通便利,渝怀铁路、国道319线、渝湘高速公路连接线贯穿,东靠秀山四大风景名胜凤凰山景区,西有县城百年老街——西街,北有乌杨湿地公园,南接平凯“水现莲花”景点,区域内地势平坦,森林覆盖率80%,自然条件优越,历来被誉为“小成都”。

4 城郊观光农业成功案例

官湖现代农业休闲观光园坐落于秀山县中和街道官湖社区金竹林组,是一个原生态农业开发为宗旨,集体所有,种植、养殖、旅游休闲为一体的绿色生态园,流转土地33.33 hm2,通过土地的合理流转,实现集约土地经营,延长农业生产链,提高附加值。通过自己投入和政府支持与引导,当地基础设施得以改善。目前第一期基础设施建设全部完成,观光园按功能规划为服务区、景观区、种植区、养殖区、活动区。兴建小型现代化的养殖中心1个,修建物质存放区,工作人员办公区,以及小规模接待区各一个,修建沼气池10口,满足生态建设需要,建设滴灌系统1套,发展果树及名贵花木,中草药种植。修建小型会议中心1个。观光园2015年正式对外营业。

官湖社区现有人口2000多人,生态园成立之前,大部分青壮年长期在外务工,只留下空巢老人和残疾人与儿童,导致大面积土地撂荒。生态园建成后采取街道牵头企业带动,农户入股方式,建设荷花观赏区4 hm2,水产养殖1.33 hm2,种植各类树木8 hm2(15万株),生态草坪0.67 hm2,果园6.67 hm2,花卉种植13.33 hm2,完成水世界等游乐设施。目前已解决村民145户、400多人在园区工作,每人每月工资1500~1800元,每户每年增收入2万余元,有效地提高了村民人均收入。

5 发展城郊观光农业存在的问题

当下依托田园、农舍、农副产品、民俗为核心而发展起来的乡村旅游主要分为两大模式,一是农家乐型,所谓“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一是农林园区型,就是分布在乡野的农业园区、果林区,二者皆为第一代乡村旅游产品,就是观光型乡村旅游产品,对这类产品进行深度解剖,发现存在以下问题:产品以农副产品品尝、购买及观赏田园风光为主,兼及农事体验活动,游客多样性的旅游需求得不到满足;游客活动空间不大,游客接待量有限;“农”味不浓,乡村景观特色不明显,城市化、现代化痕迹明显,核心吸引力不强;环境卫生不佳,配套设施不完善,旅游服务水平不高。

6 对发展城郊观光农业的思考

6.1 合理规划布局

应根据本辖区区位环境、民俗文化、经济发展等各方面情况,依托已有的农业产业基础,全面评估休闲农业,与土地利用整体规划、农业发展规划、城镇发展规划和旅游发展规划等相结合,编制《秀山县中和街道城郊观光农业总体规划》,对全县休闲农业发展进行准确定位,合理布局,科学划定功能分区,明确每个区域发展重点,对我县的休闲农业发展进行统筹规划,给各乡镇(街道)发展休闲农业提出指导性意见,保证休闲农业发展的前瞻性、多样性、差异性和个性化。如,依托官湖生态园带动邻近社区发展。打造好北部森林氧吧、东部凤凰山公园及传灯寺山庙、西部西街老街人文景观、南部石莲社区水现莲花景观,形成中和东西南北各有亮点,相互相衬格局发展模式。

6.2 改变现有模式

现在的“农家乐”存在模式单一、季节性强,“观花-打牌-吃饭”三部曲成为主的弊病。随着生活水平提高,这样的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客人的需求,更要注重更高层次的发展。一是发掘秀山花灯文化底蕴、少数民族人文习俗;二是发掘秀山饮食文化,把特色饮食注入游乐项目;三是让游客动手做好开心农场,做一天农民或者一季农民,体味自己采摘收获的乐趣乡村旅游由单一的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复合型转型并将在未来成为趋势。因此,乡村旅游亟需转型升级,由单一的观光型向观光休闲度假复合型转型。城郊观光农业是在农家乐、乡村旅游基础上提出的新概念。它与农家乐所不同的是,游客由匆匆过客转变为滞留休闲。城郊观光农业不是简单的“农家乐”华丽转身,而是新时代的农业功能的升级、业态延伸、服务提高,是传统农业的转型升级。

6.3 加强环境保护

生态环境是城郊观光农业赖以发展的基础。优美的环境,清新的空气,纯净的水质,健康的食品是城郊观光农业最大的吸引力。调查发现,本县部分休闲农业经营主体环保意识淡薄,垃圾、污水处理设备落后,甚至没有相关设施。因此,发展城郊观光农业要与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协调好农业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要划分城郊观光农业发展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优先开发区,杜绝过度开发和粗放经营。要加强对城郊观光农业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要持续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守住青山绿水。要鼓励企业运用小型污水、垃圾处置设施和清洁能源。达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6.4 加强从业人员培训

东浦农业观光园 篇4

东浦农业观光园位于温岭市箬横镇东浦农场,总占地2720余亩,交通便利,距离温岭市中心18公里,是一家集旅游、休闲、度假于一体的农业观光园区。观光园以农业资源为基础,以生态旅游为主题,巧妙利用城乡各种差异来规划、设计、组合,满足旅游者食、住、游、购、娱的需求以及参与新型农业技术与生态农业生产的活动。

观光园周围环境幽雅,空气清新,距离海岸线200米。白天群鸟飞舞,晚上繁星闪烁。水域养殖占地64亩,提供鲫鱼、草鱼、鲤鱼、鲢鱼、河虾垂钓,网捞,现场烹饪,享有台州第一钓场之称,另有20余亩大型观赏金鱼锦鲤饲养基地。畜牧业中包含马、牛、羊、土鸡、狗、野鸭等。观光园建有600米的环型沙地跑道,野骑线路,备有23匹依犁马和优秀马师,可供游客骑马,观赏马术表演、练习骑马技巧。

观光园周围配备苗圃基地、果园和传统农业种植基地,其中苗圃基地1000亩,优质桔园1000亩,葡萄园300亩、梨园300亩,传统农作物种植基地3000多亩。可以提供自助采摘、种植、加工等项目。

城郊农业观光园 篇5

观光农业, 也被称为生态休闲农业, 是以农业活动为基础, 把农业生产活动和休闲旅游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新型产业。这种新型产业, 一方面满足了城市民众休闲度假的消费需求, 丰富了生态景区的旅游内容和旅游容量;另一方面也能够有力地带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致富, 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通过发展观光农业, 将“农”与“游”高度结合, 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补充, 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近年来, 我国在观光农业的理论研究、试验示范、推广普及等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学术界对于观光农业也进行了不少的探索研究, 例如, 舒伯阳的《中国观光农业旅游的现状分析与前景展望》, 梁留科等的《发展观光农业的条件及对策研究》, 李翔宇的《中国观光农业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等文章。总的来看, 研究的侧重点比较集中于观光农业的发展条件与相关旅游产品的开发, 主要是基于旅游资源而进行的观光农业产品研究, 而对具体景区进行案例式的调查研究则显得有些不足。

本文以河南省叶县福旺蔬菜种植采摘基地为研究样本, 通过实地走访、问卷分析等方式进行调查研究, 在分析相关数据的基础上, 探寻该景区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或完善措施, 以促进此类观光农业景区的经营模式更加健全完善, 盈利能力进一步加强, 推动建设特色鲜明、发展合理的观光农业景区与社会支持体系。

一、对河南省叶县福旺蔬菜种植采摘基地的调查分析

福旺无公害反季节蔬菜种植采摘基地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近郊田庄乡, 主要服务项目包括无公害蔬菜种植观光、反季节蔬菜采摘体验、开发市民农场等。经营者首先通过租赁、承包、转让等方式集中了一定规模的农村闲散土地, 之后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设施, 对农业生产相关的各项基础设施进行集约开发, 如水源开发、开通灌溉渠道、修通道路、兴建温室、安装大棚等。近年来, 随着种植结构优化步伐的加快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无公害反季节蔬菜的种植观光和采摘行业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该基地开发出的播种面积在逐年扩大, 生产技术日渐成熟, 服务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也取得了比较客观的经济效益。

(一) 游客状况调查

1. 游客人口特征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 教师、公务员、学生、公司职员等是最主要的游客群体, 另外, 在节假日和周末的时候全家人一起到景区游玩也日趋常见。一般来说, 这类游客收入稳定, 闲暇时间比较充裕, 有一定的文化程度, 更喜欢体验健康、绿色的观光旅游方式。这也印证了福旺无公害反季节蔬菜种植采摘基地观光农业所提供的市民农场、无公害种植观光、反季节蔬菜采摘等观光服务的绿色天然本质。

2. 了解景区的渠道

在对福旺无公害反季节蔬菜种植采摘基地随机进行的39位游客的问卷调查中, 获知景区相关信息的渠道包括亲友推荐、电视广告、报纸传单、网络推广等多个选项。其中, 通过亲友推荐介绍的渠道而前往福旺基地的游客有15位, 约占总调查人数的38%;只有5位游客是通过电视广告渠道获知的。这说明, 基地在宣传推广模式中缺乏对电视媒介的有效利用, 需要更加充分地利用这一大众媒体的宣传力量提高景区知名度。

3. 游客出游行为模式

调查显示, 福旺蔬菜基地的游客出行方式主要集中在驾驶私家车的自驾游方式, 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游客只占总比重的10%左右。这一数据体现出叶县田庄乡公共交通发展的不足之处, 限制了依赖公共交通出行的游客的观光行为。景区管理者应该积极与地方政府沟通协作, 加大景区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 为游客提供方便, 从而吸引更大范围内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4. 游客满意度

在对福旺蔬菜基地的游客满意度调查中, 我们可以发现目前景区所开发出的三种服务内容:市民农场、无公害种植观光、反季节蔬菜采摘的游客满意度分别为87%、56%和62%。由此可知, 游客对于市民农场这种体验农业耕作和田园生活的观光服务形式有更大的兴趣度和满意度, 而蔬菜种植的观光与采摘项目满意度指数则相对较低, 这大概是由于游客能够自主参与的程度不同。因此, 景区经营者应着眼于服务创新, 开发新的蔬菜种植观光服务项目, 以满足不同游客群体多样化的复合观光需求。

(二) 对景区经营者的调查

1. 人口特征

通过对福旺蔬菜种植采摘基地经营者进行调查访问, 我们了解到景区的开发经营者大都是本地农民, 他们的年龄大多集中在30—50岁之间, 利用自身所有的土地资源和蔬菜种植经验从事观光旅游服务。在景区开发过程中也吸引了一定数量的外来投资者, 这些投资者对于当地的自然资源、风土人情也具有比较深入细致的了解。另外, 还有几位属于返乡农民工和大学生返乡创业的情况, 他们利用自身在高校或打工城市所学到的相关知识来参与、指导景区的实际经营。

2. 经营状况

由于农业生产活动具有很强的季节规律, 所以观光农业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季节特征。一般情况下, 春季和秋季属于观光游览的最佳时期, 游客可以游览观光的资源较多, 而冬、夏两季可以观光的内容则相对较少。就福旺无公害反季节蔬菜种植采摘基地来说, 旅游旺季大体集中在每年的2—4月的种植季和7—9九月的采摘季, 其余时间属于旅游淡季。

3. 经营困难及所需帮助

在调查中我们得知, 福旺蔬菜基地经营者现在面临的主要困难是资金的筹措和流转。经营者要努力巩固现有的开发成果, 并进一步扩大经营规模, 就需要足够的资金支持去扩大生产规模, 开发服务项目, 拓宽客源市场。而出身于本地农户的大多数经营者基本上都是小本经营, 资金实力有限, 难以承担得起蔬菜种植基地进一步快速发展的巨大投入, 如景区基础设施的改造与扩建、宣传推广的广告费用等。因此, 经营者希望能够得到政府部门、银行、农信社的政策支持, 如, 农村商业银行系统可以开办针对性的小额贷款, 简化贷款手续, 通过金融服务的方式改善景区经营的资金流转能力。

二、存在的问题

(一) 景区周边及内部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

叶县周边地区交通条件相对发达, 基础设施条件较好, 但是, 观光农业景区附近的基础设施条件有待提高, 公路等级较低, 公共交通设施比较缺乏, 存在“欠缺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有些交叉路口缺少路标, 景区指示牌也不够明显, 导致游客进入的路程导向服务不佳, 给游客方便、快速地到达景区造成了很大麻烦。此外, 景区内部的一些设施也需要大力改进, 有的导向路标或者老旧缺失、或者模糊不清, 部分路段的观光游览通道也比较老旧, 通行很是不便。

(二) 开发者、经营者的思想认识有待提高

目前, 叶县观光农业和乡村民俗旅游投资开发者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认为其投资行为是在旅游目的地政府主导下的企业经济行为, 开发者支付初期的发展资金, 开发利用资源, 然后通过接待旅游者获取经济利益。此种方式的明显缺点是, 当他们发现某一个地方有资源可以利用, 便会进行投资, 但在开发经营时, 为了减少运营成本而采取粗放式经营, 在资源吸引力减弱的时候, 便开发新的项目, 成为“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短期投资行为。这些投资及开发经营方式没有根据景区的实际情况进行系统化、科学化的有效分析, 对景区资源进行深度的开发, 导致了盲目投资和粗放式经营行为。

(三) 旅游项目不够丰富, 未能突破季节的限制

目前, 景区的旅游经营开发出的观光项目还不够丰富, 吸引力有限, 可供观光欣赏的农业资源未能得到充分而有效的利用, 资源的总体利用率偏低。但是在旅游旺季, 又会出现较大的旅游供需矛盾, 往往是游客爆满, 景区里边甚至附近的农家乐餐馆都经常会出现一餐难求的情况。这就要求在进行观光农业旅游项目的设计与开发时必须充分考虑各种因素, 通过科学论证努力减少季节性因素的影响。

三、对策与建议

通过上面的调查分析, 针对目前福旺蔬菜种植采摘基地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改进, 以促进农业观光景区的进一步发展。

(一) 进一步改善交通、饮食、住宿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对景区的发展有很大程度的影响。具体来说, 首先要加强城乡之间的公交线路建设, 加大公交通车数量与班次, 改变比较落后的交通条件, 提高出行的方便程度, 以满足普通游客的交通需求。其次, 景区内部的基础设施也需要进一步完善, 例如, 蔬菜基地周边的通行道路需要进一步修通, 对景区内的饭店环境进行改善, 扩大停车场面积, 修建一些休憩、游乐设施, 努力给游客创造出一个更加舒适的游乐环境。

(二) 开发更多品种的反季节蔬菜种植体验与观光旅游项目

针对目前景区经营受季节限制较为明显的问题, 我们认为, 通过温室大棚等技术手段种植反季节蔬菜并开展反季节旅游是一个比较可行的办法。具体来说, 就是在不适宜某种农作物生长的季节, 通过一定的农业科技手段, 将不利于这种农作物生长的季节限制因素降到最低, 让种植的作物能够一年四季不受季节因素的干扰而正常生长, 达到反季节蔬菜种植和反季节农业观光的目的。通过这样的方 (下转128页) (上接119页) 式, 可以较好的解决季节对观光农业发展的限制问题。

(三) 针对特定人群设计不同特色的旅游项目与营销模式

通过调查发现, 针对不同游客群体的特殊需求可以开发一些多样化的旅游项目, 通过深入挖掘乡村民俗文化与自然环境资源, 增强景区观光旅游项目的吸引力和多样性。例如, 可以利用周末和节假日时间开发大学生乡村游。现在大多数城市学生普遍缺乏对乡村民俗和农耕生活的了解, 他们对于观光农场所提供的农作物种植观光和采摘体验等旅游形式有着很强的兴趣和参与心理。针对这一特殊人群的市场需求, 可以开发“自助厨房”旅游项目来提供“种植-采摘-烹饪”一体化的体验服务来吸引大学生们的眼球, 让学生们体验到在校园宿舍内无法实现的烹饪乐趣。另外, 也可以开展“银发旅游”。老年人群体大多具有休闲时间充足、生活经验丰富、渴望陪伴关爱等特点, 景区可以专门针对这类人群设立“老人之家”, 为来景区观光的老年人提供看护、陪伴、交流的平台, 将顾客群内已有的老龄人群组织起来, 开发一些老人们愿意参与又力所能及的特色旅游项目, 并努力吸引更多渴望田园生活、渴望交流陪伴的城市老龄消费者加入其中。

摘要:观光农业是一种正在迅速发展的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相结合的新型产业。以河南省叶县福旺蔬菜种植采摘基地为样本, 在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上, 总结此类产业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平原地区,城郊型,休闲观光农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梁留科, 吴次芳, 曹新向, 常江.发展观光农业的条件及对策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4) .

[2]李翔宇, 张龙.中国观光农业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九江学院院报, 2006, (1) .

[3]刘清臻.平顶山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考与对策[J].农业经济, 2010, (4) .

[4]裴泽生.开发农业旅游及观光农园刍议[J].游科学, 1996, (4) .

滨州城郊型休闲观光果业发展探讨 篇6

1 滨州市城郊型休闲观光果业发展现状及成效

作为滨州市辖区的休闲观光果业, 主要是依托地方果业特色、黄河水系观光带、景区景点、设施栽培、综合农业区进行建设而形成了不同的观光体验或休闲度假发展类型。当前滨州市辖区的休闲观光果业主要点达到16处, 果树品种主要有冬枣、黄金梨、火龙果、无花果、葡萄、苹果、山楂、杏等15个品种。由于各果业观光园发展特色不一, 规模及发展程度不一, 经营效益也有较大差别。

1.1 地方果业特色型

滨州的果业特色是冬枣, 冬枣由于皮薄脆甜, 深受市民的欢迎。雁来红冬枣采摘园是滨州市辖区比较大的自采摘园, 该园建立于2003年, 园区规模6.67 hm2, 当前冬枣已进入盛果期, 每年吸引着淄博、济南、潍坊、廊坊、天津等省内外的游客20余万人, 为枣农创造经济效益200余万元。

1.2 黄河水系果业观光型

黄河是母亲河, 滨州一直致力于发展沿黄特色经济带, 其中突出的是梁才张王上梨下莓园, 建立于2004年, 规模24 hm2, “上梨下莓”立体式休闲观光果已初具规模。春天在这里观赏梨花, 夏季采摘草莓, 秋季采摘黄金梨, 平日里感受黄河母亲河风光, 吃住渔家乐。每年吸引博兴、沾化等市内游客5万余人, 创造经济效益50余万元。

1.3 景区景点果业观光型

依托景区景点进行建设, 果园建在景区内外, 市民在果园游玩的同时, 还可以在景区游玩, 或吃住在农家乐, 三河湖“百果园”就是其中代表。三河湖“百果园”依托三河湖省级湿地公园建设, 该园建立于2009年秋冬, 园区栽植不同月份成熟的桃、苹果、梨、山楂、柿子、石榴、枣、葡萄等果树, 使之成为春天看花、夏天赏叶、秋天摘果、冬天踏雪的田园情趣体验区。每年主要吸引博兴、东营、天津等省市内游客8余万人, 创造经济效益1 000余万元。

1.4 设施栽培特色果业型

这种模式主要是适合本地的经济效益高的特色水果进行设施栽培, 供游客进行自由采摘, 比较有特色的是滨州天宝农业园无花果采摘和腾达农庄火龙果采摘。滨州天宝农业园无花果采摘基地有3.3 hm2设施栽培无花果, 该园建立于2012年底, 引进美国无花果鲜食品种波姬红为主, 其他如布兰瑞克、金傲芬、新疆早黄等5个品种为辅的无花果品种。腾达农庄火龙果采摘基地建立于2009年3月, 采用先进的设施栽培方式使火龙果实现“南果北移”, 让北方人在家门就能看到火龙果、品尝到火龙果。到该设施栽培果园游玩的主要是家长带孩子观看果实, 体验感受采摘的快乐, 每年吸引主要是市区等游客5余万人, 创造经济效益500余万元。

1.5 综合农业区特色果业型

依托农业产业园进行建设, 果业种植仅为其中的一部分, 比较有特色的是滨州万绿农业园区。滨州万绿农业园是一家以绿色果蔬种植为主的旅游休闲园, 并栽植了苹果、葡萄等果树, 在进行农业采摘的同时, 还可以进行果树采摘, 采摘内容非常丰富。每年吸引主市民带孩子进行综合体验, 人数1万余人, 创造经济效益100余万元。

2 存在的问题

2.1 经营时间比较单一

由于果树生产的季节性与管理限制性, 比如夏季的用药管理期, 游客就不能随意进入果园, 单一的果业休闲观光最佳时间仅为春季的看花期和秋季的赏果品果期, 从而导致游客数量的季节性变化较大。

2.2 组织管理方式比较粗放

果品生产基本上是以单户经营为主体, 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 存在着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管理不科学等问题, 致使果园园容园貌外观不整齐、果树品种混杂, 加之经营管理人员大多是原来从事农业生产、加工、营销的农民, 管理接待水平差[1]。

2.3 果品品牌包装宣传不够

果品观光缺少品牌包装, 缺少地域特色, 未形成品牌合力与影响力, 加之宣传不到位, 仅为当地及周边区域知晓, 也就是近郊生态观光采摘, 难以实现外地团队的观光采摘, 宣传广度与深度还需进一步提升拓宽。

2.4 与果业文化有机结合不够

一些观光果园“农““果”味不强, 果业科技文化气息不浓, 无法让人体验到果品文化, 无法让人感受到科技给果树带来的效应, 多数果园只是简单的采摘活动, 没有果树栽培、果品文化长廊, 削弱了对城市消费者的吸引力[2]。

3 发展原则

3.1 生态性原则

发展休闲观光果园, 要注意保护好生态环境, 避免发展休闲观光果园对周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尤其是在发展观光旅游后, 会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 要采取多项措施, 加大对环境污染的监管和治理力度, 做到生态环境友好。

3.2 经济性原则

发展旅游观光果园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增加当地农民的收入。在发展过程中要根据果园的实际情况, 合理规划和开发多种项目。如以采摘为主的观光果园, 游客数量的季节性变化非常大, 年内分布不均匀, 在非采摘季节要开发新型的项目, 吸引旅游者, 增加农户收入。

3.3 参与性原则

自己动手、参与其中已经成为当前备受消费者喜爱的旅游方式。城市观光休闲旅游在发展过程中要尽可能将休闲果园生产的环节纳入旅游项目中, 让消费者体验多层次的农村生活乐趣。

3.4 突出特色原则

在日趋激烈的旅游市场中, 鲜明的特色是吸引游客的关键。在发展休闲观光旅游中, 要根据果园自身的特点, 明确资源特色, 选准突破口, 使整个果园的特色更加鲜明。

3.5 文化性原则

在充分发挥水果食用和观赏特点的基础上, 要进一步发掘蕴藏在水果中的文化内涵, 在果园的环境发展中应体现出其内在的文化特征。

4 发展对策

4.1 做好系统规划

做好观光果园要长远考虑, 制定一个适宜的系统发展规划, 需要认真分析市场, 对类型和建设要点要胸有成竹, 发挥独特生态优势, 在果园的规划、布局、设计等方面考虑周全。观光游客都有求新、求奇、求特的心理需求, 要充分展示果树的新、优、奇、特、色、香等美学特点, 要积极推出集观光、采摘、品购、学习、体验于一体的开放式项目, 方便游客参与, 可举办火龙果、冬枣、无花果、黄金梨等主题展览会活动, 进一步扩大休闲果业的知名度。

4.2 做好基础条件建设

良好的果园建设管理和优质的果品是开发旅游、观光、采摘的前提和保证, 基于果园完整的基础体系, 要进一步完善并借助观光果园优势, 向游客展示现代果业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精品园的现代风貌。在原有果园现状的基础上, 合理布局, 丰富景观群落的同时, 对果树进行规划配置, 形同植物专类园, 但仍以生产功能为主, 其观赏效果却大大加强。要进一步加强果园观光与科普知识教育相结合, 提升果园的知识性、趣味性、文化性, 使人工化环境与自然环境相融合, 既满足人的活动需求, 又增强采摘园开发的生态效益和可持续性[3,4]。

4.3 做好科技创新应用

加强对果树资源和传统名优果品品种的保护利用, 加快果树新优品种选育与引进力度, 推进主要树种品种的更新换代, 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果树主栽品种, 形成具有特色的技术标准体系, 大幅度提升果品的优果率, 形成具有特色的技术标准体系, 推进生产标准化, 推广优质、安全、高效、生态、省力关键技术, 推进新型农机农艺的融合, 提高果园设施化水平, 延长鲜果供应期, 减少气候对果业生产的影响。

4.4 建立完善技术推广体系

建立由技术人员、职业果农牵头实施, 覆盖果区的示范园, 并发挥家庭农场、合作社的技术服务作用, 形成以技术推广机构为主体、社会化服务组织为补充的新型技术推广体系, 支持建立产业技术联盟, 完善果农技术培训体系, 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讲诚信、能扎根、敢创业的现代果农队伍, 提高经营者的科技文化素质, 带动和引领休闲观光果业的转型升级。

4.5 健全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对休闲观光果业进行“三安”技术生产, 制定果品质量安全标准, 建设完善市、县、乡3级果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 贯通产业各环节的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形成生产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追踪、责任可追溯、产品可召回的机制, 坚决禁用高残留农药和防止滥用植物生长调节剂, 着力构建从果园到市场全程监控的果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4.6 推进品牌创建发展

按照区域公用品牌引领、企业品牌支撑原则, 培育一批品质好、具有地域特色和南果北移的果品品牌, 用特色来吸引观光目标, 用品牌来建立声誉, 并进一步强化信息平台建设, 加快发展电商、微商等现代果品宣传业态, 充分展示果树的新、优、奇、特、色、香等美学特点, 实现线上线下的同步融合发展。

4.7 吸引社会资本进入果业

鼓励多种方式推进观光休闲果业园区建设, 支持建设融精品果生产、科技信息服务、生态旅游、科普教育为一体的现代综合果业园区, 用社会资金投入休闲观光园建设, 打造出精品果业, 并增加附属产品设计与生产, 提高壮大休闲观光业产业链的快速发展, 形成“一业带多业, 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5]。

参考文献

[1]陈华玲, 黎小萍, 李洪波.关于发展观光果业的几点认识[J].中国果业信息, 2007 (11) :7-8.

[2]王斌华, 姚忠华, 陈思思, 等.临安市山区休闲观光果园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11 (9) :382-383.

[3]刘春荣.我国观光果业现状、存在问题与发展对策[J].中国果业信息, 2012 (10) :16-21.

[4]柳旭波, 徐象华, 杨继, 等.浙西南山区休闲观光果业优势分析及发展策略研究[J].中国果业信息, 2015 (3) :17-19.

上一篇:中学美术教育对策研究论文下一篇:灭火装备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