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郊农业

2024-05-20

城郊农业(精选9篇)

城郊农业 篇1

农业旅游源于欧洲的西班牙, 起初农场将自家房屋改造为旅馆, 用于接待都市游人观光度假。随着城市向乡村的扩张, 现代乡村农业观光日趋盛行, 逐渐形成各具特色的旅游形式, 总体上看, 国外农业观光主要类型包括:一是兼顾农业生产与科普教育功能的科技型公园;二是以农村田园、牧场等为主题的观光旅游型;三是农家农作体验型[1,2]。20世纪90年代后,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观光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也应运而生[3,4]。不仅拓展了都市人节假日游览的选择范围, 而且为农村的经济发展和改变农村景观风貌带来新的思路和途径。但是, 由于起步较晚, 没有统一的规划布局, 表现为零散、不具规模、没有较强的吸引力等特征。九龙坡城郊农业观光园位于九龙坡区西部的金风镇九凤村, 区域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多年平均降雨量1 088.8mm, 年平均气温18.3℃, 区域内土层为紫红色泥岩夹薄层砂岩, 地貌为浅丘平坝, 地势起伏较小, 坡度多在2~15°之间, 相对高差在20~70m。九凤村的东侧有绕城高速公路南北向通过, 东西走向有一条镇级公路———金梅路, 从李家沟向东接金龙公路。总之, 项目所在地气候温和、降雨充沛、交通便捷、水源丰富, 是建设城郊农业观光园的理想之地, 利用其有利的地理优势和自然资源, 打造成一个生态型的农业观光园。

1 设计原则与指导思想

1.1 设计原则

一是明确目标定位。九龙坡城郊农业观光园以都市农业产业培育为目标, 以科技展示、品种试验、设施农业、传统农耕、标准化示范、农科培训、产业创新研发中心建设为主要内容, 建设集新品种、新技术示范、绿色农产品生产、农耕操作体验、休闲观光采摘垂钓、农业科普教育为一体的科技型试验园区。二是处理好局部与全局关系。九龙坡城郊农业观光园是都市闲情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 设计上要体现与乡村之间有效衔接与协调统一, 避免重复建设。在大配套上要实现系统资源共享。三是充分尊重九龙坡区城市总体设计。园区设计建设要服务于九龙坡区城市发展的需求, 符合九龙坡区科技发展总体方向。合理安排近期建设和城市远期设计管制的关系, 使园区建设有利于促进城市各项建设事业协调发展。

1.2 指导思想

九龙坡城郊农业观光园设计的基本框架是以都市农业产业培育为目标、以农业技术创新为基础, 体现科技农业、产业化农业、休闲型农业、环保型农业、农耕操作体验、农业科普教育的综合特征, 适应都市发展需求, 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良性循环。根据目标定位, 主要从如下三方面体现总体设计框架:一是将建筑物的单体与群体结构形态、空间布置同所在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强化空间环境设计, 形成具有现代气息、景观协调、充满自然生机的环境格局。二是把农业设施的高效运作和方便观光、游憩、体验、认知有机结合, 将科技农业、科普教育、生产设施、农业展示空间、休闲绿地有效组合, 合理布局, 加强公共配套设施建设。三是强化现代园林建设和环境保护建设, 突出生物多样性和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将园区设计为功能各异又相互联系的4个分区, 即:以农业科技展览、温室新品种展示为主的现代高新农业技术展示区;以标准化试验田、体验农业和展示新农村建设风貌为主的近代农业生产展示区;以梯田、原生态农业和家庭农场为主的远古农业风貌展示区;以游憩观赏、戏水垂钓和摘鲜品新为主的园林景观休闲区。

2 设计理念

以农业文明发展为主线, 生态景观为依托, 农业体验为特色, 农业产业培育为目的, 将现代高新农业技术、近代农业技术、远古农业风貌和现代园林景观进行串联, 满足都市人群在心理上和物质上追求自然的需求, 利用地形和自然资源将园区打造成自然和谐的生态型农业观光园区。

3 总体布局

利用现有地形地貌和自然资源, 将九龙坡城郊农业观光园以“一线、两带、四区、六点”为设计构架 (见图1) 。“一线”即展示农业文明发展的主要线索, 也是景观游览路线。“两带”即外围的生态背景林带和水系生态景观带。外围的生态背景林带为多层混交林带, 既是景观的背景又是园区的生态屏障;水系生态景观带是利用北高南低的地形, 将园外的水从北面引入, 再从南面流出园外, 构建一条集戏水、垂钓、湿地景观为一体的水系生态带, 亦能满足园区灌溉的需要。“四区”即以展示农业文明发展的现代农业高新技术展示区, 近代农业生产展示区及远古农业展示区3个特色区和以游憩休闲为主的园林景观休闲区。“六点”即利用地形优势, 规划5个景观平台和1个新农村风貌建设样板, 使园区景观得以串联和相互借景。

4 主要设计内容

4.1 现代农业高新技术展示区

该区位于整个园区的南部, 占地面积约2.2hm2, 地势平坦, 有1条乡村道从外围经过。将园区的主入口设置于整个园区的中轴线上。入口道路轴线上设置高新农业展示馆, 向游人展示现代农业的高新技术、品种试验、设施农业及农科培训。并设置现代农业温室、新品种培育区和生态停车场等配套设施。主入口至高新农业展示馆由一条宽6m的大道连接, 道路两侧进行亮化处理, 行道树栽植高大美观的乔木, 树下采用时令花卉装点形成花径, 增强入口整体景观效果, 提高园区环境档次。入口右侧设置生态停车场, 充分利用外围植被, 对停车场进行视线上遮盖以保证与园区整体氛围和谐的景观效果同时又可形成庇荫, 地面铺植草砖, 增强绿化效果, 又能避免光污染。高新农业展示馆内设有多功能展览馆、实验室、办公室。展览馆通过多媒体方式向游人展示农业从古到今的发展过程, 我国农业发展现状, 传递最新最快的农业科技发展情况。通过多媒体演示、实物标本或照片结合文字资料向游人介绍、宣传新的农业品种, 包括无公害绿色蔬菜、瓜果、水果, 新研发的观赏型的蔬菜、瓜果;实验室主要是对一些新产品的开发、研究, 以及对现有品种的改良, 具有研究和科教功能;办公室的功能是综合管理、接待和组织参观的游人, 并提供讲解服务。现代农业生产温室内种植有无公害绿色蔬菜、瓜果、花卉等, 主要是将一些新开发的、具有市场潜力的品种投入生产, 既可科研、生产, 又可观赏, 同时还可销售以及供给园内餐饮需求, 从而形成高科技产业链;新品种园区主要是最新农业新品种、优质花卉的培育。

注:1主入口;2生态停车场;3鲜花大道;4高新农业展示馆;5现代农业生产大棚;6培训、会议、接待中心;7水系生态景观;8经济林果展示区;9标准化生产展示区;10新农村建设成果展示区;11体验区;12家庭农场。

4.2 近代农业生产展示区

该区位于整个园区的东北部, 占地面积约5.6hm2, 地形总体上呈东高西低。设置有标准化试验田、经济林果、新农村建设风貌和多种体验性的场景空间。“吃农家饭、品农家菜、住农家屋、娱农家乐、购农家品”, 丰富市民们民俗体验需求, 是全园最具体验乐趣的一个区域。标准化试验田主要是将科研开发的无公害蔬菜、水果投入标准化生产, 满足游客餐饮和购买。既满足了游客的消费、体验、观光目的, 又满足了园区实现产业经济和产业试验、推广的多重功效, 成为带动郊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开展产业化经营的示范园区;经济林果区充分利用地形布置在园区中央坡体的东面和园区东南面的坡体上, 采用规则式和混栽相结合, 既能满足经济林果采光和排水的要求, 又能丰富坡体立面的景观效果, 坡体的至高点设置景观亭和廊架等设施, 以满足游人在此摘鲜品鲜、游憩;新农村建设风貌是将党和国家关于积极开展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和建设经验总结相结合的新的尝试, 在加入一些新的管理及运作方式, 展示农村建设的成果, 起到促进、带动、发展的目的;农业体验区包括蔬菜瓜果粗加工和大量的农耕体验设施。粗加工主要是对采摘的蔬菜、瓜果进行简单的包装以提高产品市场价值。具有体验、消费和示范的作用。在该区内还有其他大量的农耕体验设施和场地, 满足不同游客的体验心理和教育的目的。

4.3 远古农业展示区

该区位于整个园区的西北部, 占地面积约2.3hm2, 地形除北端地势较为平坦外, 总体上呈西高东低。设置假日农耕乐园、田园牧歌和自助烧烤区等。远古农业是蛮荒落后的、原始生态的, 故在该区域, 利用原始农耕符号, 通过现代的造景手法营造远古农业生产、生活状况, 供游人参观、学习、体验。假日农耕乐园是将一部分农地分割成若干个“家庭农地”, 作为城市居民假日参加农耕活动的园地, 设置精小的耕作单元以供家庭租用, 古朴的农家小院, 使游客融入到居民的生活, 感受农村的乡土自然淳朴的风情;田园牧歌设置于该区的北面平缓地带, 种植一些牧草, 放养牛、马、羊等家畜, 营造出自然开阔的牧笛悠扬的意境;自助烧烤采用现代的器具较为原始的制作方式, 追忆远古人们的生活场景, 人们可在此购买原料, 自助烧烤, 既富有情趣, 又能充分体验古代人的生活方式。

4.4 园林景观休闲区

该区位于整个园区的西南部, 占地面积约2.83hm2, 地形总体上呈北高南低, 该区中部矗立一小山坡, 旁边有一水塘。设置观光园接待中心、森林氧吧和戏水、湿地及垂钓等亲水游憩空间, 采用中国山水园林的造园手法, 将该区打造成具有巴渝文化特色的园林景观, 为都市人提供一个可游、可赏、可参与的生态休闲的游憩场所。接待中心主要功能是会议、培训等接待和游人就餐。利用位于园区中部的山体, 打造成以乡土植物为主的植物群落的森林氧吧, 在山坡上设置3处俯瞰农业观光园的景观平台, 使游人既可以观览整个园区的风貌, 又可以摘鲜品新、驻足游憩。利用地形建设一条从上到下的水系, 设置浅水区、湿地景观及垂钓区。在上部浅水区域放养一些鱼类、螃蟹等小动物, 让人们能下水捕捉, 使人们与大自然更加的接近, 体会戏水的乐趣;在中部水域建设成湿地景观, 由人工湿地植物塘、床系统组成一个独具特色的人工湿地景观, 通过种植漂浮植物、挺水植物, 使湿地植物巧妙地融入到自然环境中, 水面上设置水榭、木质石质曲桥、亲水平台等, 达到亲近自然的目的;在自然

溪流下游的深水水域建设成垂钓区, 放养野生的鱼类, 为喜欢垂钓的中老年朋友提供一个放松的环境。

5 结语

随着城市建设发展, 城乡、城村结合部都相继并入了城市发展布局体系中, 而大城市可用的绿地愈来愈少, 城市景观被水泥柱体元素所代替, 都市人只有向外寻找景观趣味点。九龙坡城郊农业观光园就基于这样的现状进行设计的, 通过景观艺术处理手法, 把现代科技、农业元素进行有机的结合, 打造成一个集科技、教育、休闲、观光为一体的景观游憩环境, 让人们在游赏的同时, 追忆历史, 感怀历史。

摘要:阐述了九龙坡城郊农业观光园的设计原则与指导思想、设计理念、总体布局, 并详述了设计内容, 提出农业观光园应注重提升游览项目的品质和游赏性, 增加游人参与性空间, 使之成为寓观光、体验、教育为一体的游览区。

关键词:城郊农业观光园,景观设计,原则,总体布局,设计内容

参考文献

[1]戴斌, 周晓歌, 梁壮平, 等.中国与国外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比较研究[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06 (1) :16-23.

[2]金艳春.我国乡村旅游研究进展[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09 (3) :51-53.

[3]卓志远.浅谈我国“乡村旅游”的理论研究趋势[J].学理论, 2009 (11) :17-18.

[4]杨艳.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现代企业文化, 2008 (35) :14-15.

城郊农业 篇2

摘 要:在我国农业总体发展战略指导下如何选择合理的发展模式是实现江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安福县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建设就是一个呼应全省战略目标,根据本县实际的社会、自然条件,把农业生产和旅游开发结合在一起,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有益尝试。

关键词:安福县;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初探

一、安福县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发展市场前景分析

安福县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位于安福县枫田镇,距县城6公里、大广高速10公里,西邻县工业园、北接县食品工业园、南依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民盟创始人之一罗隆基的故里、国家级生态村车田村,其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在该地兴建示范园,可以充分发挥近郊优势,集中体现了农业的市场化、现代化、生态化,并与正在开发中的泰山温泉、武功山旅游,形成安福县的特色旅游项目。

在当前市场上,食品因大量施用化肥、农药而使质量下降,安全性得不到保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示范园严格按照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的要求,禁止在示范区域内超量、超标使用化肥、农药,其产出的产品以无公害的名、特、高、新、鲜结合特征的绿色蔬菜为主,全面开发绿色食品与有机食品。在目前市场上的绿色食品占有率很低的情况下,观光者对示范村中亲眼目睹的无公害食品的生产必然放心,产生强烈的购买欲望。示范园可以借机大力推出其产品,让观光者满载而归,并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同时,休闲观光农业提供的是一种城市人所盼望的、所陌生的农业景观,观光者可以在此享受、体验农业文化,这对城市居民无疑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二、安福县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发展设想

1.指导思想

以安福县总体规划为依据,在保证生态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通过建设,逐渐使园区以其“科学内容、园林外貌,时代气息、安福特色,规模产业、良好效益”构建形成具有较强诱人魅力的生态家园,并协调农业生产和休闲观光的关系,立足生态,依托科技,把旅游产品贯穿于具有高科技含量、高环境效益、高价值含量的“三高”农业生产中,建成融生产、示范、休闲、购物、教育于一体的城郊型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示范带动全县特色农业产业快速发展,辐射全市乃至全省现代农业稳定发展的目标。

2.具体开发内容:

(1)特色蔬菜区。主要包括科学培训示范,新品种引进与示范、有机蔬菜种植、农家乐活动等功能。

①新品种大棚园:现代化蔬菜展示大棚,栽培各种特色观赏蔬菜,供人们参观,并且在成熟时让人们采摘。

②有机蔬菜实验园:采用网络状和单体大棚两种,以生产高质量的有机蔬菜为主。

③无公害蔬菜园:探索无公害蔬菜生产经验和技术。

④引种试验园:主要是为中小学生服务,以科普教育为目的,展示各种蔬菜和一些基础农业种植技术,达到集学习、娱乐于一体的效果。

⑤农家乐活动园:内有农具展馆、拾趣园、农家别墅,游人可在此参观古农具、体验自种、自摘、自食的农家生活,体会到劳动的乐趣。

⑥综合服务区:集科教展览、技术培训、加工服务于一体的区域,设有农业技术培训楼、农产品展销馆、蔬菜深加工车间及昆虫标本室等。

(2)中心活动区。主要由科普中心和水上活动组成。科普中心作为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设有科技长廊、标本展览馆、农业历史博物馆、植物稼接、盆景制作园等内容。主要以“人与自然”为出发点,引导青少年去认识自然、了解自然。

(3)果园区。根据适地适树原则,充分利用高新技术,营造高产优质果园,并向游人提供果树种植、采摘、品尝、销售的服务。

(4)花卉盆景区。充分利用现状,在原有花卉、盆景基础上拓展,主要由花卉、苗圃区组成。生产各种花卉、苗圃供游人欣赏。

(5)蔬菜示范推广区。为了便于生产与管理,使生产与观光休闲活动互不干扰,建立蔬菜示范推广区。该区主要负责常用蔬菜及新品种的示范种植。

三、安福县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经营策略初探

1.不断创新策略园区内的农业产品、技术需要不断更新,不断开发出新的休闲内容,给观光游客以强有力的吸引力。创新离不开科技人员,重视和发挥科技人员的创造力。

2.形象推广策略分别从景观形象、文化形象和广告形象去塑造和推广特色园区的形象。景观形象可以在交通要道或其他可能与社会沟通的窗口进行形象展示,包括广场、公共空间等;文化形象设计主要是对主体的具体化,使休闲的文化主体与内涵转变为休闲者直接认知的形象;广告形象包括大众媒体宣传、旅游目的地的宣传和服务形象。

3.经营模式策略。

(1)积极引进特色、规模农业公司进驻投资园区。已引进的江西井冈园林公司投资建设花卉苗木区和果业区、江西蓝晶农业开发公司投资建设蓝莓等特色果业,江西浩南公司投资建设农业生态观光园都是成功投产运作的鲜活典范。

(2)可采取“农业园(公司)+农户”,通过旅游公司的介入和带动,吸纳农户参与农业旅游项目的经营管理。农户利用其闲置的资产和富余的劳动力,通过开发各类农事活动,向游客展示乡村文化。其延伸模式是“公司+社区+农户”,由当地村委会协调双方关系。

城郊的界限 篇3

“啊!五环,你比四环多一环。啊!五环,你比六环少一环。终于有一天,你会修到七环。修到七环怎么办?你比五环多两环。”(《五环之歌》)

套用《牡丹之歌》曲调的《五环之歌》,是青年相声演员岳云鹏的看家曲目。听过的人都会对近乎废话一样的歌词和搞怪的唱腔印象深刻。而人们在这荒诞的歌声中笑着笑着,北京城就不知不觉地真修到了六环。而五环如今已经从北京城的边缘线变成了划分北京城区和郊区的一条界线。它同时也像是一个隐喻,划开了两个世界。在中国发展的进程中,把文明划在了五环内,把城市化的“残渣”划在了五环外。五环与六环之间有着无数的村落,它们似乎跟这个光怪陆离的大都市毫无关系。生存在那里的大多是进城务工人员,他们暂时还融入不了城市,也无法返还故乡,面对着生存的焦虑和身份的尴尬。如今站在北五环的高楼上向北眺望那些疯狂生长的楼宇,真实与荒诞似乎离得并不太远。

在中国当代艺术大谈如何本土化,如何国际化的时候,很少有人环顾我们身边真实的风景或是拷问我们自己是如何活着的。从边缘到中心,决定一座城界限的到底是什么?去年10月份,由李一凡、葛非、葛磊、满宇四位艺术家发起了“六环比五环多一环”艺术项目。面临着这样一种生存现状,40位艺术家,分别驻扎在五环六环间的40个村庄中,不限主题地做田野调查。对大众来说,这些村子很普通,它们既不在旅游地图上,也不在社会新闻上,它们是历史边缘和现实边缘的角落。该项目企图用艺术介入中国发展中最深刻的现实问题,以艺术视角来记录和阐释五环和六环间那些熟悉而又陌生的真实。这些艺术家就像记者或者社会工作者一样走访、拍摄、记录。

直到今年7月11日,“六环比五环多一环”的展览终于在单向空间书店开幕。走进书店,整整一层布满了展板,没有什么形成视觉冲击力的作品,而是充斥着档案、文献。策展人崔灿灿的长文写得十分细腻感性:“每天晚上的4、5点钟,簋街的夜色才开始逐渐消退。这是北京最繁华的24小时餐饮街,夜行人在这里打发无聊、漫长的夜晚,有夜场下班的小姐,有即将离别的送行,也有喝得烂醉的伤心人。据说,这里的卖唱人唱的最多的是汪峰的《北京北京》和陈升的《把悲伤留给自己》,并不专业歌声却能勾起人们的回忆、爱恨以及不知何起的慌乱流离感,它伴随着合唱者深情的歌声,飘荡在即将拂晓的街头。可是,对于餐厅的服务员而言,除了日常的麻木和倦意,他们要将这些恢复到白天的样子,就像一切从没发生,留下的残余会被装入黑色塑料袋,等待垃圾车将它送至五环外或是更远。他们自己也将坐最早的一班公交车,赶回自己位于五环外的家中,以结束一天的工作。”

如果说纪实文学的文风可能是策展人唤起人们关注的一种策略,那么艺术家所做的就确实是异常细碎和耐心的工作了。许志强、李文立对建新庄村50年代的集体农场及职工宿舍的测绘和调查;梁尔亮在东小口村跟踪了村里的流浪狗10天,最后做出了流浪狗帮派关系示意图;艺术家闫振振在长营村和拆迁的废墟收集了被丢弃的各类物品,而他的调查事实上只持续了3天,便继续不下去了;艺术家黄淞浩跟文化站的阿姨们排练,从家里借来长笛,排练一出悲伤版的《欢乐颂》,或是和一位清洁工交换一天的职业。在这个过程中,艺术家和当地居民有了直接的交流,思想上的碰撞,互相感知对方的生活。这些在城市化进程中贡献了力量的外来人口,如今在城市的边缘寄居着,从事着那些最为底层的服务,缺乏和城市中心著民一样的待遇和保障。这座城显然还没有准备好容纳他们。从起初预计的10天到真正进行的几个月,从冷眼旁观的局外人到体验者,艺术调查让人们看到了中国城乡关系中的最为复杂和典型的东西。而在正如崔灿灿所说:“当五环六环之间成为一个过渡性空间时,它也形成了一个陌生的城市区域,一个落脚的城市边缘,一座睡城。它可能是新的社会和美学秩序的诞生地,也可能是下一波社会冲突和现实困境的温床。”

正因为如此,艺术的介入可能并不是艺术的一次自我膨胀,而是在力图使艺术变为“社会实验室”。当有人质疑“六环比五环多一环”的这个艺术项目涉及太多政治问题时,发起此次艺术项目的艺术家更想要质疑的是当代艺术本身。在博览会与画廊体制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今天,我们才会津津乐道谁又参加了什么博览会,又去了哪家画廊做展览。而那种成功和骄傲是从哪里来的?卖东西跟艺术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对当代艺术的各种展览、批评厌倦的时候,才逐渐发现所谓独立性、批判性的自我确认不过是艺术自己的一种浪漫的幻觉。艺术与商业、社会、政治的界限在“六环比五环多一环”的艺术项目中被拿来重新考量,正是基于我们的怀疑,怀疑今天的当代艺术,包括它所讨论的问题,它的形态以及它的价值标准。尽管这样一个调查既不会对社会本身产生有效的干预,在实施的过程中会有偏差,略显松散和业余,但终究是让人感受到了艺术对于大众的关切,开始遭遇更为实际的问题。“艺术最终体现的是人生存的可能性和人自由的意志。这个自由的意志并不以学科作为界限。”崔灿灿在采访中如是说。“六环比五环多一环”不再限于讨论一个新风格,一个新品种,或者一个新的艺术观念,而是用一种新姿态去反抗沦为“无用的新贵”之境地。

城郊高效设施农业发展探讨 篇4

1 新浦区高效设施农业取得的成绩

(1) 取得了“三个提高”。一是高效农田所占比例有了新的提高。全区产值4.5万元/hm2以上的中高效田块达1.08万hm2, 占耕地面积的54%;其中产值7.5万元/hm2以上的高效农田占15%;产值15万元/hm2以上的特高效农田占5.3%。二是设施农业所占比例有了新的提高。全区设施农业面积达1 253.3hm2, 占耕地面积的6.3%。三是规模养殖所占比例有了新的提高。生猪饲养量达14万头, 家禽饲养量350万只, 奶牛存栏580头。畜禽规模养殖比重较2008年提高7个百分点。

(2) 实现了“五个突破”。一是设施农业规模化建设有了新的突破。全区建成万亩连片高效农业基地1个, 千亩连片23个。新建市级千亩连片设施农业基地5个, 草舍西红柿、馨源花卉和蔬菜、希望花卉、云盛出口蔬菜等高效设施农业面积达680hm2, 其中新建千亩以上日光温室栽培生产基地4个, 面积达600hm2, 设施农业发展规模之大, 速度之快, 为历年之最。二是农业项目有了新的突破。全区在建农业项目22个, 项目总投资6 570万元, 已完成投资5 584万元。西红柿规模化种植基地建设、设施蔬菜基地建设、日光温室鲜切花高效设施农业示范区建设等项目已全部建成。三是品牌效应有了新的突破。全区涉农商标达15个, 无公害农产品33个, 绿色食品2个, 有机食品1个。建立了1.53万hm2无公害生产基地, 制定了25个地方标准和产品操作规程。“云盛”牌番茄获江苏名牌产品和连云港市知名商标。四是农业产业化建设有了新的突破。全区现有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9家。野仙云雾茶、馨源鲜切花、云盛果蔬等一批特色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47家, 新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10家。五是高效农业特色村、示范基地建设有了新的突破。全区已培育建成高效农业特色村12个, 示范基地23个。乡镇都建立了土地流转服务中心, 新增土地流转面积482hm2。

2 存在的问题

一是高效农业规模较小, 农业园区建设层次不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有待提高, 缺乏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大型农业龙头企业。二是土地流转步伐不快, 土地流转的过程中存在农民不愿“流”、部分干部不敢“流”、发展水平局限不易“流”等制约因素。三是优势资源缺乏整合, 品牌带动效应微弱。新浦区的农产品远没有东海大米、赣榆泥鳅那样远近闻名。野仙云雾茶、草舍西红柿等品牌仅在区内有一定的知名度, 品牌带动效应微弱。四是乡镇之间在高效设施农业发展上还存在不平衡[2]。

3 发展对策

(1) 优化产业布局, 建设三大高效农业区。一是积极申报省级现代农业园区。浦南、岗埠片区以包青路为轴线, 规划建设面积6 666.7hm2, 发展鲜切花、生态富硒米、高效水产、设施蔬菜四大产业园, 形成一区四园格局, 2010年新发展鲜切花133.3hm2、设施西红柿333.3hm2、生态富硒米666.7hm2、高效水产养殖133.3hm2, 确保成为江苏沿海开发后第一批省级现代农业园区。二是高标准建设省级外向型农业示范园区。以云台片区已通过省级验收的花果山外向型农业园为核心, 建设4 000hm2出口创汇农业园区, 新增水生蔬菜266.7hm2、水生花卉66.7hm2, 建设施蔬菜66.7hm2, 新扩洋葱、甘蓝等创汇蔬菜333.3hm2, 建成万亩浅水藕基地、万亩出口蔬菜基地, 成为全市最大的省级外向型农业示范园区。三是积极创建省级农业生态园区。充分利用云台山山场资源, 新建茶园266.7hm2、新植果园266.7hm2, 建成万亩云雾茶基地、万亩鲜杂果基地, 申报省级森林公园, 加快建设樱桃谷采摘园、花果山云雾茶文化园、城隍庙生态休闲农业园。建立园区管理机构, 成立园区管委会和园区投融资主体[3]。

(2) 明确目标任务, 实施农业农村六项工程。一是农业园区工程。除了申报创建省级三大园区以外, 每个乡镇新建一个66.7hm2以上的高效农业园, 每个村结合“一村一品”特色村创建, 新建或扩建百亩以上的特色农业示范园或养殖小区, 每个村民小组至少培育10户种养大户。二是设施农业工程。设施化是农业发展的方向, 是现代农业的标志, 也是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2010年要新增设施农业666.7hm2, 各类农业政策性资金将重点扶持设施蔬菜、工厂化育苗等设施农业项目。三是精品茶果工程。云雾茶每年新扩266.7hm2, 截至2012年全区云雾茶面积要达到1 333.3hm2以上。2010年沿山新建千亩连片的樱桃、葡萄、冬枣等特色鲜杂果园2个以上。打造出深具影响力的采摘休闲园, 推进农业休闲旅游业快速发展。四是花卉苗木工程。迅速扩大鲜切花种植规模, 每年新增133.3 hm2, 到2012年鲜切花面积要达到1 000hm2, 加快花卉交易市场建设, 将新浦区建设成为区域性鲜切花生产基地和花卉物流集散地。为满足城乡绿化需要, 每年新建苗圃133.3 hm2。五是规模养殖工程。大力发展规模畜禽养殖、规模水产养殖, 保障城市肉品的供给。生猪规模养殖15万头以上, 家禽育雏饲养量1 000万羽以上, 高效水产养殖发展到1 333.3 hm2。六是农民康居工程。高标准、高质量完成3个市级康居示范村建设任务。每年重点建设5个康居示范村, 将新村庄建设与村庄土地复垦、万顷良田建设工程相结合, 盘活土地存量, 发展高效设施农业园区和农村二、三产业[4]。

(3) 改善发展环境, 健全三大农业服务体系。一是建立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立农业科技指导直接到户、科普宣传直接到田、科技服务直接到人的农技服务网。加强农业科技人才的引进与培养, 每个村至少有1名农技员。加快引进一批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二是健全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完善乡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 积极引导农民流转土地, 推进土地向种植大户、农业龙头企业法人集中, 实现集约化生产。每年流转土地面积666.7hm2。三是建立农业生产标准化体系。加强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 制定新浦区优势特色农产品和原产地农产品的地方标准。新创无公害农产品10个、绿色食品3个。

参考文献

[1]黄真国, 黄秀敏.对发展现代设施农业的思考[J].河南农业科学, 1999 (7) :16-17.

[2]何洁, 张和广.固原市设施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9 (1) :17-18.

[3]王彩霞, 马庆智, 冉霞, 等.西吉县发展设施农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09 (1) :98-99.

城郊农业 篇5

1 长沙城郊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长沙城郊农业休闲从20世纪末形成, 在短短的20a时间内已经进入了产业化发展阶段。在省委省政府以及长沙市委市政府推动建设长沙为华中地区第一都市休闲农业旅游的目标下, 长沙城郊农业休闲产业的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 长沙市也因此被称为“全国农家乐旅游最火的城市”。

1.1 长沙城郊乡村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随着近些年人们对于生态旅游关注的增加, 长沙城郊农业休闲旅游无论从产业规模以及休闲农庄的数量也得到了稳步提升, 从2006年的1415家, 到2011年达1600家;其中星级休闲农庄数从2006年的99家已经发展到2011年的121家;接待旅客数从2006年的835.5万人次发展到2011年的1420万人次。通过长沙城郊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壮大, 旅游收入也得到了显著的增长, 2005年, 长沙市城郊休闲农业旅游收入为105230万元, 截止到2011年底, 长沙市城郊休闲农业旅游收入已经突破了20亿元大关, 这对长沙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一个很大的促进作用。

1.2 特色的产业与经营模式

长沙城郊农业休闲旅游不论是在服务质量, 还是在相关的配套设施上都取得了不断的提升, 2011年长沙城郊农业休闲的星级山庄共有123家, 其中拥有28家四星级以上的乡村旅游区, 且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模式, 如浏阳的浩博山竹, 通过依托农业生产活动体验项目, 不仅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同时也开创了旅游、种植、销售一体化服务。望城区的千龙湖旅游度假村, 其经营消费项目不仅包括了常规的餐饮、会议、娱乐、球类运动等, 同时还包括一些蹦极、足浴、赛车等项目。

2 长沙城郊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2.1 规划与管理滞后

长久以来, 长沙城郊农业休闲旅游处于一个既没有职能部门管理, 又没有科学规范的发展战略。各区域的农业休闲基本上都各自为战, 并没有进行统一的规划发展, 开发者也缺乏对于传统文化氛围的深度挖掘, 导致原本的乡土风情遭到了严重破坏;在管理过程中, 多数地方并没有实行责任到人的策略, 很大一部分的休闲场所并没有确切的上级主管部门, 这样不时造成用地纠纷等问题。

2.2 项目创新设计不足

城郊农业休闲旅游的目的是对乡村独特人文风情的一种亲身感受与体验, 然而, 当前长沙地区的城郊旅游主要以观光方式为主, 经营项目大都集中在餐饮、住宿等几个通俗的娱乐项目上, 导致项目单一, 内容雷同, 并没有充分利用好本身的自然资源与人文风景的优势。例如望城区的百果园本身就拥有独特的采摘蔬菜水果等服务, 并且也配套建设了相应的高尔夫休闲、农业技术培训等项目, 但是在实际的经营管理中对旅游资源以及旅游项目的创新深度并不够, 提供的服务与项目也仅仅是停留在了农业旅游观光以及采摘蔬菜水果的较浅层面, 旅游在旅游过程中也只是简单的参与休闲钓鱼、唱歌等基本活动。而设计的高尔夫球场、马场基本上处于闲置状态。这样与城郊旅游在追求精神层面的放松具有一定的矛盾。

2.3 市场认识不够, 有效供给不足

根据对长沙市城郊居民消费人群以及消费水平的调查研究, 长沙地区的休闲主体主要集中在一小部分的高薪阶层, 而相关的事业单位人员以及学生的消费人数较少, 这主要是因为当前进行城郊旅游的定位幅度相对较高, 而管理人员一直将其定位于高标准消费行列, 因此, 使得广大普通工薪阶级无法适应这项休闲旅游活动。

3 城郊农业休闲产业集群化发展策略

由于自身的规划建设问题、经营管理理念的不科学性, 导致休闲山庄的市场寿命受到很大的影响。因此, 长沙城郊农业休闲旅游要获得可持续的发展, 必须进行类似山庄的整合与重组, 实现其规模化、多样化以及产业化的发展模式。

3.1 促进农业休闲的集群化发展

针对当前长沙城郊农业休闲旅游的发展极不平衡, 且未形成一个具有强大竞争力的集聚带的特点, 发展长沙城郊农业休息旅游的集群化势在必行。集群化发展通过将长沙地区农业休闲产业的能量信息在一定空间中进行流动, 提高经营者的物质、信息交流, 这样保障农业休闲经营企业建立起一个稳定的网络空间结构, 同时对产业布局进行优化整合。促进休闲农业集群化发展, 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3.2 建立多样化、规模化的休闲产业

在建立长沙城郊农业休闲产业时, 要以市场为导向, 对当前分散化个体经营的模式进行重组与整合, 与相关休闲山庄进行合作重组, 改善企业的单一的经营模式, 优化资源配置, 同时提高企业的市场抵抗风险的能力。

3.3 构建城郊农业休闲的特色优势

创新是一个企业获得发展的不竭动力。针对长沙城郊农业休闲活动的单一性, 缺乏创新的现状, 相关经营者需采取有效的措施, 以市场为导向, 通过提高自身的服务与项目的创新来满足客户的需求, 要把握好农业休闲旅游的特色, 将休闲附加产品以风土人情进行有效的融合, 这样才能壮大消费人群。

参考文献

[1]彭江虹.长沙市休闲农业发展研究[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 2008, 5.

城郊农业 篇6

关键词:城郊农业,生产方式,转型

一、建设现代城郊型农业的现实意义

(一) 建设现代城郊型农业是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促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需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买方市场的形成, 农产品供求关系从总量矛盾向结构性矛盾转变, 农业可持续发展从资源约束向资源与市场双重约束转变, 农业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围绕市场需求, 建设现代城郊农业, 实现生产方式的转变, 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优化农业资源配置, 提高农业装备水平, 转变农业增长方式, 解决农业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以及农产品的品牌、质量、加工、流通等方面的诸多问题, 是顺应形势、争取主动、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素质和竞争能力的客观要求, 也是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

(二) 建设现代城郊型农业是较快增加农民收入、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现代化大城市的郊县, 应该是现代的农业、富裕的农民、繁荣的农村。加快现代城郊农业生产方式转型, 通过重点发展城需型农产品生产, 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 提高农产品的优质率、商品率和市场占有率, 满足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农副产品优质化和多样化需求, 不仅能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而且能促进农村经济的较快增长和农村面貌的尽快改善, 农业、农村发展才能与现代化大城市建设相协调,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也才能如期或提前实现。

(三) 发展城郊农业是保持社会稳定的需要。

劳动力过剩是当前农业主要的矛盾, 同时也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之一。近年来,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 城区耕地面积逐年减少, 失地农民数量大幅增加。尽管政府高度重视失地农民的安置, 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但受财力和企业用工条件的限制, 失地农民的问题并不能在短时间内有效解决, 形成了社会不稳定因素。发展郊区农业可以稳定部分农民。农业就业的成本相对较低, 劳动力在农业就业, 生产资料投入较小, 生活成本很低, 对劳动力素质的包容空间大。农业就业人员相对于二三产业而言, 对专业技术和从业素质的要求不是太高, 资金投入也较低, 可以使那些有种植技能无其他专长的失地农民通过其他方式获取土地, 发展农业, 有效缓解社会压力, 减少社会不安定因素

(四) 发展城郊农业是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农业示范作用的需要。

城郊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农民思想比较解放, 观念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市场经济的理念正逐步深入到千家万户。他们积极围绕市场求发展, 调整产业结构, 采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经营方式。2014年全国城郊农民人均纯收已突破9, 000元, 很多村民人均纯收入将近万元。而现在固着在土地上的中国农民的绝大多数仍沿袭着传统的做法, 经济欠发达地区村民的人均纯收入刚刚突破4, 000元, 在偏僻或较落后农村工作的同志深切感到农村发展太难了, 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重道远, 需要城郊农业做出示范。

二、现代城郊农业发展的优势和面临的挑战

(一) 城郊农业发展的优势

1、自然条件优越, 交通运输方便。

城市的形成和发展赋予城郊农业独特的自然与交通优势。根据城市经济学的有关理论, 城市一般都在江河湖海相汇或山水田林兼备的地方。在那里, 交通四通八达, 资源丰富多样, 城郊土地肥沃, 交通方便。由于城郊资源丰富, 品种繁多, 生产地接近消费地, 发展农林牧副渔生产的前景广阔, 所以城郊农业自然成为为城市服务的副食品生产基地。这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也是城郊自然特点发展的必然结果。

2、生产的聚集性大, 集约化水平高。

聚集性是指生产诸要素的集中程度。城郊农业与一般农业相比, 其人口、劳力、资金都比较集中, 而且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较高的农业劳动力也集中在城郊。同时, 城郊还能够根据需要, 随时得到城市的物质技术力量的支持。城郊农业生产的集聚性还表现在自身资金积累的迅速增加和城市对郊区资金的集聚。从而生产的集约化水平也高。城郊农业受城区大市场的影响, 生产上为城区人民提供大量的蔬菜、肉蛋奶等副食品, 农业生产效益上也要与城区市民收入相抗衡, 使得它在生产方式的选择上要优于乡村农业。

3、装备机械化, 工艺设施化。

城郊具备技术、资金上的优势, 又有向城区进行劳动力转移的便利。城郊农业劳动力相对紧张, 那么实现城郊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劳动生产力的重要途径。由于城郊土地有限, 城郊农业向精细化方向发展, 从事蔬菜、花卉园艺生产必须加强设施建设。设施园艺正从简易塑料大棚向玻璃温室过渡, 逐渐克服热量 (温度) 对植物生产发育的限制, 提高产量和质量。在栽培介质上也正从有土栽培向无土栽培过渡, 逐渐克服土壤限制因素, 最大限度地满足植物生长对养分和水分的要求, 生产率得以大幅度提高。

4、设施高效化, 生产自动化。

随着对产品质量的高要求, 加上生产要素的稀缺, 先进的科学技术引入城郊农业。比如, 城郊农业设施由人工调控单一植物生长条件 (如温度) 向自动化控制全部植物生产条件 (光、热、肥料、水及机械支持等) 的方向发展。发展到这一阶段后, 作物的生产就像在工厂内进行, 此阶段称为植物工厂化生产, 使植物达到最高产量。在畜禽生产方面, 城郊畜禽养殖业向自动化方向发展, 并实现家畜个体管理。既降低饲料成本, 减少医药开支, 又极大地提高了养殖业的效率和经济效益。

(二) 城郊农业面临的挑战

1、可用资源减少, 生态环境受到破坏。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城市发展空间不断向城郊拓展, 城郊农业发展的土地资源、生态资源相对减少, 农业生产的总量扩大受到制约。资源利用主体也由集体转为农户, 并有城市企业介入。城郊农业本是调节城市生态、气候, 保障城市生态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屏障。但随着工业化的发展, 城郊工业开发力度加大, 受到工业的外源污染, 造成目前资源短缺、自然资源破坏、环境污染日益加剧。同时, 城郊农业人多地少的矛盾比一般农区更突出, 而交通、资金和机械化等方面又有相对便利的条件, 更是大规模地使用化肥、农药, 甚至将大量使用化肥、农药与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密集度和资本密集度联系起来。造成使用效率低下、生产成本增加, 还造成对土壤、水体和大气的污染, 产品中的有害有毒残留物增加, 降低了环境质量和农产品品质, 给人的健康带来了较大威胁, 影响了城市可持续发展。

2、产业结构不合理, 生产经营粗放式。

粗放式的经营仍为城郊农业的主要特征。一是城郊农业劳动力要素粗放投入, 整体效益不高。我国城郊农业劳动力的文化程度、劳动生产率、土地报酬率、资金报酬率、农产品加工增值率等, 都低于世界农业发展的平均水平, 更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的水平, 处于粗放式增长阶段;二是城郊农业的技术含量较低, 机械化水平不高。除少数地区外, 大多数地区还未完全改变采用人工和畜力的传统生产方式。农机具的研制滞后, 农机具配套服务体系不健全, 也影响了城郊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三是城郊农业的结构效益较低, 还未实现向质量型转变。目前城郊农业农产品优质率低、名特优产品生产未形成规模、农产品加工程度不高, 还未实现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

3、不能适应农产品技术壁垒和食品安全保障的国际标准化要求。

城郊农业是城市的“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 是城市鲜活农产品的供应基地。为了确保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 应对农产品出口的技术壁垒, 必须提倡无公害生产与绿色食品生产, 采用标准化生产技术, 在不断改进产品内在品质的同时, 注重提高商品的外观品质, 生产安全、卫生、符合标准的农产品与食品, 增强在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而城郊农业的粗放式经营决定了其产品质量与国际化的要求相差太远。

4、城郊农民素质有待提高。

随着城市工业化的发展, 大部分有文化的青壮年农民都外出打工或弃农经商了, 现留在农村的多为老、弱、病、残者, 城郊农民的素质不高, 受过农业技术正规教育的很少, 他们对现代农业高新技术接纳能力较差, 对可替代的新技术选择反应迟钝。再是教育投入严重不足, 教师水平不能适应发展要求, 使得城郊农村的基础教育落后于城市。职业培训“阳光工程”的阳光还不能普照城郊。这一切严重影响城郊农民素质的提高。

三、现代城郊农业生产方式转型途径

(一) 思维方式的转型。

长期以来人们对农业发展的思维方式还是从资源条件和历史习惯出发的顺向思维方式, 认为农业的自然属性大, 基本上是靠天吃饭, 因此发展中人们关注的是资源条件, 季节变化等自然因素。在市场经济下, 要发展城郊农业首先要把出发点调整到市场需求上, 要了解市场变化,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来确定发展重点, 实施逆向开发, 要把发展农业的思维方式由注重季节变迁、资源分布等自然的时空观调整到注重市场变化、需求空间等经济的时空观上来。这是一个观念的根本转变, 也是发展城郊农业的基本前提。

(二) 市场定位的转型。

郊区处于城市的边沿, 是城市的延伸地带, 城郊农业作为一种城市的地缘农业类型, 由于与城市毗邻, 其发展要依托城市, 服务城市, 找准城市需求的切入点。随着城市居民食物消费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 城郊农业应由定位于供应城市居民鲜副食品和部分粮食的功能逐步向以服务城市、富裕农民、繁荣经济、优化生态为宗旨的多功能形态农业转化。这是市场农业定位的转变, 更是城郊农业发展指导思想的转变。

(三) 产业结构的转型。

产业结构的转型要实现由量到质的转变, 这是发展现代城郊农业的核心问题。大中城市消费需求的特点就是需求档次高、结构升级快, 这就决定了要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由量的扩张转移到质的提高上来。产业结构调整的内涵非常丰富, 既要优化种植业品种、质量和区域布局, 又要突出比较优势, 发展特色农业。城郊应围绕发展生态、环保、旅游为一体的农业生产链条,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拓展二三产业的发展, 推动城郊农民的流动就业, 拉动城郊经济、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促进农民收入增加。

(四) 生产技术的转型。

加大城郊农业科技投入。用现代生物工程、基因工程充实育种科学、营养科学、土肥学、环境保护、种养技术、水利工程、机械工程、品质监测鉴定、动植物防疫灭病等, 导入与城郊型农业有关的其他非农科技成果, 包括加工包装保鲜、运输配送、工厂化生产设施设计制造、电子自动化控制、现代化市场设施设计制造、市场信息电子网络和信息库建设等, 使城郊型农业逐步转变为以技术、资本为基础的知识农业。

城郊农民人力资本化。加强城郊基础教育建设, 实现九年义务制教育, 努力普及高中教育。搞好城郊农民职业培训, 使他们掌握一定的专门技术, 适应市场变化的需要, 懂得经营。继续坚持家庭承包经营, 因势利导进行组织创新, 形成人力资本的载体, 提高现代化程度, 培育新型农业组织, 实现规模经营, 发挥人力资本的最大价值。

(五) 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型。

城郊农业 篇7

秀山县距离重庆主城区、湖南长沙约400 km,距湖北武汉、贵州贵阳约500 km。地处武陵山区腹地,全县人口65万,是渝东南部重要的旅游集散地。县城内的物流园区、工业园区在周边县(市)首屈一指,辐射区域达10余个县。中和街道地处秀山县城中心位置,辖12社区85个居民小组,有耕地面积284.9 hm2,常驻人口10余万(流动人口3.2万人),其中,从事农业生产的仅1万余人,主要集中在官湖社区、麻土社区、新齐村、迎凤村。秀山县中和街道具备发展城郊农业的良好条件。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方式不断改善,不再是只停留在饮食生活,更注重的是休闲养生;同时由于城市建设发展,县城区域不断扩展,区域内的传统农业正经历向“观光、休闲、旅游”农业转型的蝶变。

1 传统农业现状

中和街道属于秀山县城三个组成街道之一,传统农业逐步萎缩。2015年,整个街道无粮食生产任务,粮食总产仅4800 t,蔬菜总产6500 t,水果总产1200t,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万余元;由于城市建设的发展,很多农民成为了失地农民。区位优势方便了农民身份的转型,进入城市从事二三产业,收入比传统农业更直接客观丰厚。2015年,整个街道从事二三产业人数占总人口85%以上,二三产业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0万元以上。

2 发展城郊观光农业的重要意义

2.1 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

城郊观光农业将农业从单纯的食品保障功能向原料供给、生态涵养、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方向转变,将一、二、三产业通过农产品加工、服务业、交通运输业、文化产业等融合起来,有效克服农业本身的单一性,促进农业从单纯的生产性功能向高附加值、高效益的现代农业转移。

2.2 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

发展城郊观光,促进了传统种植养殖业、餐饮业、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能够延伸产业链条。一方面,为先富起来的农民提供了新的投资途径,带动了区域性经济发展,致富了一方农民;另一方面,也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创造了条件,促进农民就地就业,有效拓展农民增收途径和空间。

2.3 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城郊观光农业能够吸引游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环境清洁、空气新鲜、能够贴近大自然风貌环境。城郊观光农业的繁荣发展,不但能保存原有的山林、绿树、田园等农业植被,也可以促进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从而更好地为区域净化空气、涵养水源、美化环境、调节气候。

2.4 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

城郊观光农业联结城市与农村、市民与农民,能够带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发展,改善农村环境和村容村貌。同时,通过旅客将先进的城市文明、文化理念等向农村渗透,能够培养出一批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形成城乡互动,加快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3 发展城郊观光农业的有利条件

城郊观光农业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转型生态旅游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理念的更新,自然、和谐、绿色、养生成了城市人群向往的生活方式;农业与旅游业边缘交叉的转型产业——城郊观光农业应运而生。中和街道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以前的传统农业现已经地处城郊,距离城中心2.5 km以外。辖区交通便利,渝怀铁路、国道319线、渝湘高速公路连接线贯穿,东靠秀山四大风景名胜凤凰山景区,西有县城百年老街——西街,北有乌杨湿地公园,南接平凯“水现莲花”景点,区域内地势平坦,森林覆盖率80%,自然条件优越,历来被誉为“小成都”。

4 城郊观光农业成功案例

官湖现代农业休闲观光园坐落于秀山县中和街道官湖社区金竹林组,是一个原生态农业开发为宗旨,集体所有,种植、养殖、旅游休闲为一体的绿色生态园,流转土地33.33 hm2,通过土地的合理流转,实现集约土地经营,延长农业生产链,提高附加值。通过自己投入和政府支持与引导,当地基础设施得以改善。目前第一期基础设施建设全部完成,观光园按功能规划为服务区、景观区、种植区、养殖区、活动区。兴建小型现代化的养殖中心1个,修建物质存放区,工作人员办公区,以及小规模接待区各一个,修建沼气池10口,满足生态建设需要,建设滴灌系统1套,发展果树及名贵花木,中草药种植。修建小型会议中心1个。观光园2015年正式对外营业。

官湖社区现有人口2000多人,生态园成立之前,大部分青壮年长期在外务工,只留下空巢老人和残疾人与儿童,导致大面积土地撂荒。生态园建成后采取街道牵头企业带动,农户入股方式,建设荷花观赏区4 hm2,水产养殖1.33 hm2,种植各类树木8 hm2(15万株),生态草坪0.67 hm2,果园6.67 hm2,花卉种植13.33 hm2,完成水世界等游乐设施。目前已解决村民145户、400多人在园区工作,每人每月工资1500~1800元,每户每年增收入2万余元,有效地提高了村民人均收入。

5 发展城郊观光农业存在的问题

当下依托田园、农舍、农副产品、民俗为核心而发展起来的乡村旅游主要分为两大模式,一是农家乐型,所谓“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一是农林园区型,就是分布在乡野的农业园区、果林区,二者皆为第一代乡村旅游产品,就是观光型乡村旅游产品,对这类产品进行深度解剖,发现存在以下问题:产品以农副产品品尝、购买及观赏田园风光为主,兼及农事体验活动,游客多样性的旅游需求得不到满足;游客活动空间不大,游客接待量有限;“农”味不浓,乡村景观特色不明显,城市化、现代化痕迹明显,核心吸引力不强;环境卫生不佳,配套设施不完善,旅游服务水平不高。

6 对发展城郊观光农业的思考

6.1 合理规划布局

应根据本辖区区位环境、民俗文化、经济发展等各方面情况,依托已有的农业产业基础,全面评估休闲农业,与土地利用整体规划、农业发展规划、城镇发展规划和旅游发展规划等相结合,编制《秀山县中和街道城郊观光农业总体规划》,对全县休闲农业发展进行准确定位,合理布局,科学划定功能分区,明确每个区域发展重点,对我县的休闲农业发展进行统筹规划,给各乡镇(街道)发展休闲农业提出指导性意见,保证休闲农业发展的前瞻性、多样性、差异性和个性化。如,依托官湖生态园带动邻近社区发展。打造好北部森林氧吧、东部凤凰山公园及传灯寺山庙、西部西街老街人文景观、南部石莲社区水现莲花景观,形成中和东西南北各有亮点,相互相衬格局发展模式。

6.2 改变现有模式

现在的“农家乐”存在模式单一、季节性强,“观花-打牌-吃饭”三部曲成为主的弊病。随着生活水平提高,这样的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客人的需求,更要注重更高层次的发展。一是发掘秀山花灯文化底蕴、少数民族人文习俗;二是发掘秀山饮食文化,把特色饮食注入游乐项目;三是让游客动手做好开心农场,做一天农民或者一季农民,体味自己采摘收获的乐趣乡村旅游由单一的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复合型转型并将在未来成为趋势。因此,乡村旅游亟需转型升级,由单一的观光型向观光休闲度假复合型转型。城郊观光农业是在农家乐、乡村旅游基础上提出的新概念。它与农家乐所不同的是,游客由匆匆过客转变为滞留休闲。城郊观光农业不是简单的“农家乐”华丽转身,而是新时代的农业功能的升级、业态延伸、服务提高,是传统农业的转型升级。

6.3 加强环境保护

生态环境是城郊观光农业赖以发展的基础。优美的环境,清新的空气,纯净的水质,健康的食品是城郊观光农业最大的吸引力。调查发现,本县部分休闲农业经营主体环保意识淡薄,垃圾、污水处理设备落后,甚至没有相关设施。因此,发展城郊观光农业要与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协调好农业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要划分城郊观光农业发展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优先开发区,杜绝过度开发和粗放经营。要加强对城郊观光农业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要持续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守住青山绿水。要鼓励企业运用小型污水、垃圾处置设施和清洁能源。达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6.4 加强从业人员培训

城郊农业 篇8

关键词:小城镇,城郊,观光农业

1月27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正式印发, 继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挖掘乡村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教育价值”之后, 再次提出“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 “使之成为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兴支柱产业”。城市周边地区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区位优势, 依据《中小城市绿皮书》的城市分类标准, 根据城市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国内生产总值、市区人口和职工工资不同, 城市共分为6级。考虑乡村与城市的距离, 在将城市周边地区分为近郊、远郊, 在结合地形, 包括平原丘陵、山地, 有时包括不知一种地形, 结合发展历史和现状, 土壤、气候等自然环境条件, 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城郊农业发展形式, 本文主要研究了6级城市, 近郊地区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一种方式。

1 城郊农业发展模式

1.1 农产品生产经营模式

产品生产模式以为市民提供丰富的新鲜蔬菜、水果、花卉等集约化程度高的农产品为目的, 如城市郊区的蔬菜生产基地、林果生产基地、花卉基地等。经营方式包括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

1.2 休闲农业经营模式

休闲农业模式是针对城市居民休闲活动空间不足, 向往乡村田园生活和民风民俗的心理, 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观光和体验活动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是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延伸渗透, 将城市发展与农业发展相融合的一种农业形式, 具有农业和旅游业双重特点。主要有采摘园、垂钓园、观光园、农家乐等形式。多为农户分散经营, 配套设施建设水平低, 且内容单一同质化严重, 专业性、观赏性和休闲性的功能不突出。

1.3 休闲农庄经营模式

与观光、采摘等休闲农业经营模式相比, 休闲农庄经营项目更加多元化, 功能更加全面, 是休闲农业的高级形态, 可供游人观光、采摘、休闲和度假, 以企业为经营主体。目前休闲农庄经营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经营内容方面表现为观光、采摘和餐饮项目的简单相加, 经营定位低, 缺少精品项目, 服务能力不足[1,2], 不能满足多层次消费者的需求, 造成资源的浪费;农庄规划方面表现为景观形式单调, 不能充分激发游人的兴趣;营销意识淡薄, 信息渠道不畅。

1.4 开心农场经营模式

开心农场, 又称市民农园, 是将近郊用地规划成小块土地出租给市民, 承租者可以在农地上种植花草、树木、蔬菜、瓜果等, 体验农业耕作、田园生活以及接近大自然的乐趣。开心农场功能比较单一, 仅限于蔬菜类的种植体验, 提供技术指导和托管服务, 管理水平比较低。

1.5 综合农业模式

该模式指以生态农业为基础, 利用区域内特有的自然和特色农业优势, 经过科学规划和建设, 集赏花、垂钓、采摘、餐饮、娱乐和健身等设施与活动于一体, 形成具有生产、示范、观光休闲、教育和文化等综合功能的一种农业生产经营模式。该模式的特点是投资规模大、功能齐全。

2 新景村基本情况

新景村隶属于元宝山区平庄镇, 现有7个村民组, 1580口人, 全村总土面积320hm2, 其中耕地面积193.33hm2, 一半在平庄西城城市建设之内, 一半属于贫水坡耕地。2012年争取到国家土地治理项目, 对53.33hm2坡耕地进行了全面治理, 达到水平梯田标准, 并引水上山。同年, 争取国家建设用地2.2hm2, 规划建设3栋6层步梯楼和2栋15层电梯楼共计3万m2, 300户村民入住楼房。

与此同时, 新景村发展也面临着一些不利因素。一是人多地少, 受平庄城区扩大, 人口自然增长的影响, 新景村全村现有耕地仅剩320hm2, 人均耕地仅0.14hm2;村内无支柱产业, 农副产品生产规模小, 市场竞争力低, 地三产业尚处于萌芽状态, 服务水平低;村民居住虽较集中, 但人均宅基地面积大, 住房平面布局较为混乱, 利用率低, 土地资源浪费;公共设施不全, 无农民集中活动地点, 无集中绿化和安全管理机制;基础设施不配套, 村庄道路系统不完善。环境卫生差, 禽畜养殖方式和养殖地点安排不合理, 农户生活垃圾没有规范处理, 环境污染严重。

3 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构想

近郊农业规划要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重点是解决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因此要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将设施农业作为突破口, 应用景观规划中的自然式布局手法, 打造设施农业公园, 同时推行种养结合, 适当发展养殖业, 实现种养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以农业生态休闲观光园建设为主线, 本区域位于城区西北方向, 适宜建设室外活动区, 因此, 在规划区内将不适宜用来发展设施农业的区域建设体育运动场地, 种植林果, 发展餐饮, 将区域内的水塘改造为垂钓中心, 将一栋清朝建筑进行修复, 将古山战役遗址建设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利用城郊区位优势发展养老服务业。依托文化、区位、资源优势, 发展农村经济, 实现繁荣农村, 富裕农民的目的。本规划将新景村东山生态农业观光园划分为:观光休闲区、观光农业区、观光林果区、体育休闲区、养老社区、餐饮区、养殖区 (图1) 。

3.1 观光休闲区

观光休闲区包括垂钓园、百年老屋、农业科普展厅、古山战役纪念区四部分内容。垂钓园按照国家体育总局社会体育指导中心和中国钓鱼协会的最新标准, 建设3个竞技池, 组成国家级垂钓竞技基地。百年老屋在修缮的基础上进行扩建, 建成典型的北方私家园林典范。农业科普展厅采用现代风格, 集参观旅游、科普教育、展览培训为一体。古山战役纪念区复原部分战争遗迹, 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3.2 观光农业区

观光农业区紧紧围绕“游赏”和“农业”2条主线, 运用美学和园林艺术手法进行产业布局, 充分利用农业景观、民族风情和乡土文化, 在体现自然生态美的基础上, 开发具有特色的农副产品及观光采摘产品, 以供游客进行观光游览、品尝购物、休闲度假等多项活动, 形成具有园林特色的观光农业旅游。

3.3 观光林果区

观光林果区地势起伏, 不适合建设温室, 适合种植林木, 规划种植彩叶植物和果树, 增加土地产值。通过布置弯曲的游步道, 使本区域同时具有生产和游赏功能。

3.4 体育休闲区

体育休闲区包括健身场地、乒乓球场地、排球场地、篮球场地、羽毛球场地、网球场地、棋牌场地、儿童活动场地和东山广场。活动场地散布在树林中, 通过游步道进行相连。游人可以回归自然、体验林间运动的乐趣。

3.5 养老社区

由于老年人的身体特点, 住宅应修建在城郊交界处, 环境幽静、依山傍水、空气清新、交通方便的风景区, 这样的环境具有健康性、灵活性、方便性、自然回归性, 让老人在良好的环境中愉快地度过晚年。本规划区紧邻平庄西城, 建成后环境优美、空气宜人, 十分适合建设老年公寓。

3.6 餐饮区

餐饮区包括2个分区, 位于平牛线路边, 紧邻平庄镇西城, 规划建成四合院式餐厅, 由温室大棚提供新鲜蔬菜, 开展特色餐饮、健康餐饮;位于体育广场西侧, 以烧烤餐饮业为主, 满足体育锻炼后朋友聚会的需要。

3.7 养殖区

位于规划项目区西北方向, 与其他区域进行了空间隔离。饲养猪、牛、羊、鸡, 尝试开展特色养殖。

4 小城镇发展城郊休闲观光农业的对策建议

4.1 充分挖掘农村的资源优势

在发展城郊休闲农业的过程中, 应加大对本地区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挖掘和开发力度, 使休闲农业景区具有鲜明的特色, 形成“品牌效应”, 有效解决目前城郊休闲农业产品过于单一的问题。

4.2 完善基础设施, 拓宽融资渠道

打造良好的农业旅游产业, 需要完善的交通、餐饮、住宿等配套基础设施。政府应加大乡村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建立和完善“政府扶持、业主为主、社会参与”的发展机制, 鼓励社会和个人资本投资休闲农业发展。大力支持农户以土地、资金参股等方式投入到开发建设中, 从而保障农民的收入。

4.3 增强宣传营销力度

为扩大游客市场, 需要增加营销投入。充分利用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进行宣传。利用节假日, 组织观光旅游, 举办展览和科普等活动进行宣传, 以吸引更多的游客。

4.4 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引导经营者转变经营理念与经营意识, 把握农村旅游产品的内涵和本质, 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和乡村文化保护的重要性。要加强人员培训, 提高人员素质, 实行规范化管理。实现农业旅游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学群.强化天津沿海都市型现代农业多功能建设的对策建议[J].河北农业科学, 2008, 12 (7) :117-119, 121.

城郊农业 篇9

社会化服务对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农业服务体系是新形势下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之一。城郊乡镇相对于其他地区,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有其自身特点, 对农业服务体系建设也有着更高的要求。

1.1 农业结构调整有了新的变化, 农业服务体系建设需要进一步“提速”

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城郊服务城市、保障农产品供给”有了新的内涵, 不但要有量的保证, 更要有质的保证, 同时也要求品种更加丰富, 供应更加及时。近年来, 各地重视农业结构调整, 种植业比重不断下降, 养殖业比重不断上升;粮油比重有所下降, 蔬菜和经济作物比重有所上升。“有机大米”、“反季节蔬菜”、“无公害农产品”、“放心肉”等逐步装进城乡居民的“菜篮子”, 端到居民的餐桌上。针对农业结构调整带来的新变化, 迫切需要基层农业服务体系在做好常规农业技术服务的同时, 在农业新技术推广、新品种引进、农机服务、水系调整等方面及时跟进, 提供更加及时便捷的条件;不仅在种养环节抓好服务, 更要在农产品深加工、市场信息、销售方面提供直接、有效的服务。

1.2 农业服务功能有了新的延伸, 农业服务体系建设需要进一步“升级”

以前对城郊农业发展强调的主要是服务城市, 现在提倡不但要服务城市, 更要建设城市、融入城市。农业产业化建设使城乡联系、农业与工业的联系更加紧密, 互相依存度有了较大的提高。农产品基地建设、深加工、市场体系建设不仅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同时对拉动城市居民消费、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的发展, 交通沿线绿化带建设, 以及农村和城市社区绿化水平的提升有效地改善了城乡面貌, 提高了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农业服务功能的延伸, 对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更深层次的要求。目前, 不少地方农业服务体系建设还不够配套, 有的还处于比较传统的阶段, 服务的面比较窄, 服务的档次不高, 不适应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 服务层次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1.3 农业规模经营有了新的进展, 农业服务体系建设需要进一步“增量”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 不少农民“洗脚进城”, 农村耕地也在逐渐向种田大户流转, 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场圃不断涌现, 也有一些市民“进村包地”投资农业。由于农业生产的季节性、时效性很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低, 当农户分散经营时灵活性相对还比较强一些, 而实行规模经营后, 种、收、晒、病虫防治等关键环节, 对专业化、机械化的依赖性更强, 一个环节出现问题, 就能导致一季失收。现在有些地方的农业服务机构缺少专业队伍、专业手段, 有的甚至还属于“科室”型单位。农业规模经营是大的方向, 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必须与时俱进、顺势而为, 尽快“扩容”、“升级”。要增强自身服务实力, 建立一批与农业规模经营相适应的专业队伍, 并配备相应的服务设施。

2 城郊乡镇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的发展方向

城郊乡镇农业服务体系建设, 要有更高的目标定位和对应的发展方向。要准确把握当地农业结构特点和产业特色, 发挥优势、挖掘潜力, 加大培植力度, 不断完善、不断壮大, 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2.1 综合化

目前, 有些乡镇仍然设置较多的“七站八所”, 农口也有几个单位和部门, 有的属乡镇管理, 有的直属县 (区) 部门管理, 显得比较分散。城郊乡镇二、三产业发达, 农业经济所占比重相对较低, 其他社会管理任务也较重。从全局的角度和精简机构的原则出发, 要树立大农业的观念, 充分整合农技推广、林业、农机等部门的力量, 成立“乡镇农业服务中心”这样的机构, 考虑与上级主管部门对口, 可挂“农技推广站”等其他各个单位牌子。实际上, 相对于农业县, 不少城市区一级政府的农口部门已经比较集中, 农业服务体系综合化也便于条块管理和指导。

2.2 实体化

乡镇农业服务中心要建成经济实体。可以通过土地流转, 建立一定规模的种养基地。也可以通过资源整合和配置, 建立植保服务专业队、种苗供应点、农机服务队和维修点, 建立农产品专业市场和深加工基地。建成经济实体后要按照企业化的方法进行运作管理, 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 采取相应的经营体制。由于仍然承担服务职能, 政府投入机制应当继续保留。作为经济实体, 主体上还是以为农服务为主, 以微利为主。也可以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状况, 挖掘潜力, 开展一些其他经营活动, 不断改善经济条件, 壮大自身实力, 为更好地开展为农服务创造积极的条件。

2.3 示范化

现在的品种、技术更新比较快。传统的推广方法, 特别是说教式的宣传发动, 效果往往不好。农民最讲究实在, 有什么好品种、好技术、好机械, 做出示范、树起典型, 农民看着觉得心理踏实, 也愿意接受, 效果比较明显。城郊乡镇地处交通要道, 地理位置优越, 辐射带动作用强。要把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建成新品种推广、新技术使用的示范基地, 农业新技术、新农机培训的教学基地, 新产品的销售基地。从另一个角度分析, 示范基地建设的过程, 也是新产品、新技术的推出过程, 必然也会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

2.4 景点化

发展景点式农业, 目前各地都有一些好的做法, 并取得明显效果, 如生态农庄、农家乐、体验式采摘、花木基地、垂钓中心等, 做得比较好的也有建成生态公园、会议 (培训) 中心。乡镇农业服务中心要努力挖掘潜力, 把自身的发展与当地的生态农业、旅游农业、观光农业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主动融入其中。

3 城郊乡镇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的关键措施

加强乡镇农业服务体系建设, 有利条件很多, 各级十分重视, 农民迫切需要。同时, 面临的困难又比较多, 牵涉到各方面的利益调整。在推进过程中, 各地要加强组织领导, 精心谋划, 因地制宜, 落实各项措施, 确保抓出成效。

3.1 理顺关系

在有些地区, 乡镇农口单位由于历史原因, 往往各有隶属、多头管理, 少数地方甚至好事争着管, 坏事没人问。由于单位性质、人员性质也各有不同, 自然工资渠道、福利待遇差别较大, 影响职工的积极性。理顺关系首先要明确隶属关系, 从有利于事业发展的角度出发, 在一个县 (区) 范围内要尽可能的统一模式, 乡镇农业服务中心隶属于乡镇政府比较合适, 业务上接受县 (区) 主管部门领导。在主要人事安排、重大财产处置方面, 乡镇党委、政府应主动征求县 (区) 主管部门意见, 切实加强沟通。乡镇农业服务中心根据职能应明确为事业单位, 具体运作可实行企业化管理。

3.2 加强协作和配合

乡镇党委、政府, 县 (区) 主管部门、财政部门、人事部门等, 既要认真履行好各自的职责, 也要加强联系、增进理解、互相支持。成立乡镇农业服务中心, 必然会遇到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和困难, 特别是人、财、物的问题等, 这就需要各方面通力协作, 互相配合, 妥善处理。对乡镇农业服务中心的管理, 各单位、各部门要积极发挥自身优势, 加强领导、强化服务。在农业生产的各个关键时期, 更要切实帮助协调解决好相关矛盾和有关问题, 确保正常运转。

3.3 抓好各种资源的整合

乡镇农口各单位, 经多年发展已积累了一定的实力和资源, 也培养了一批有经验的农技干部和科技人员。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 各地也形成了各自的产业特色。乡镇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应一切从实际出发, 扬长避短, 加大资源整合力度, 不求所有, 但求所在、但求所用, 整合出新的特色、整合出1+1>2的经济效益和实打实的服务水平。

3.4 加大政策扶持和投入力度

乡镇农业服务中心总体上属于社会公益性质, 主要职能是为当地农业经济发展服务。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对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的各项扶持政策。县 (区) 、乡镇要加强调查研究, 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特点, 制定切实可行的扶持政策, 并不打折扣, 确保落实到位。特别是在土地流转、生产经营用房、用水用电审批方面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城郊经济比较发达, 由于农业的相对弱势性质, 各级财政、金融部门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县 (区) 主管部门要加大项目支持力度, 积极帮助包装项目、向上争取项目。同时, 发挥自身机构比较健全、技术力量较强的优势, 加大培训力度, 不断提高乡镇农技人员素质。

摘要:农业服务体系是新形势下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之一, 乡镇这一级因更接地气, 其基础作用更加突出。城郊乡镇农业经济发展有其自身特点, 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应立足自身优势, 围绕综合化、实体化、示范化、景点化, 不断完善和发展壮大, 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上一篇:N端B型利钠肽前体下一篇:轧制规程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