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郊森林区(精选7篇)
城郊森林区 篇1
如今,人口压力不断上升,城市建设用地愈发紧张,用以绿化的土地面积不断压缩,城郊森林区对城市环境的调控能力也相应降低。加之人口增长速度加快,环境污染问题相应产生并愈加严重,导致环境生态问题已成为城区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而生态环境问题的存在会对市民的健康造成一定不良影响。
针对上述情况,城区可通过修建城郊森林的方式,逐渐调控城区环境,以便市民能够更为健康的生活。
一、城区实际自然环境特点
某市区属于江苏省南部地区中型城市,城区总面积达到14.3km2,城区总人数为13.3万人,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但生态环境问题较为严重。西北方向有山脉,山脉为西北—东南走向,总长度为6.6km,总面积达到13.4km2,森林覆盖率较高,达到77.8%,山脉整体形状像绿楔,且山脉东南部分斜插至市区内。
山脉中树种以人工针叶林为主,该树种占据林地面积的87%。除该树种外,山脉中还含有毛竹、茶叶以及天然针阔混交林等类型植物。植被经过保护后较为良好,具有丰富的自然景观。
二、城郊森林区对城区的实际影响
(一)城郊森林区对气候因子的影响
该城区位于江苏省南部地区,如今,具有城市热岛以及城市干岛两种现象。城郊之间,不论是地温,还是空气温度,都不断降低。大气湿度不断上升。增加与缩减幅度都以山脉森林区域为最大。由此可见,城郊森林区的存在,使得城区内部较为燥热的气团同郊外爽野湿气团之间产生交换以及对流,且对流速度逐渐增加。久而久之,自然会对城市气候因子进行一定调节,有效改善城市空气质量。
主风因子不仅对城市气体扩散有一定影响,同时也会影响城郊之间气体的对流,因此主风因子的存在至关重要。城区若能科学合理地规划城区以及城郊森林区域,则对城市环境改良具有积极意义。但是部分城区并未考虑城市布局以及规划,令城市环境难以改善。部分城市往往未对市区内企业进行管理,导致部分气体排污量较大的企业处于上风向。以该城区为例,上风向位置有5家气体排污量大的企业,若山脉并无植被作为保护,则自城区伴随主风所流动的带有污染物的气团会因山体阻碍而逐渐下沉,使得靠近山体的城区受到较为严重的危害,且该现象会不断蔓延以及扩散,进而形成反复的回流污染,山脉南部所受到污染也会沿着山体方向进入城区,对城区造成一定污染。但相比其他植被种类,该山脉植物种类较为优秀。因为其具备多层次过滤以及吸附的功能,使得含有污染物气流的串行路径大幅延长,避免回流量所形成的反复污染,也控制了该市区因城区分布不科学所产生的消极影响。
(二)城郊森林区对污染因子的影响
1.滩尘效应
该市区山脉南侧坐落有建材厂以及水泥厂,两家企业日常排尘量较大,占据城区粉尘排放量99%,而可以将含有粉尘的空气吹向山脉的年均风向频率总计为32.7%。经过推算,两厂每年排尘量中,大概有12518t粉尘会通过山脉中的森林。由此可见,山脉森林的滞尘功效极为重要。
根据测验,该山脉中含有针叶林、马尾松、国外松以及麻栎等树种,其中国外松与水泥厂紧邻,相比马尾松,国外松的滞尘总量是马尾松的6倍之多。麻栎则紧靠建材厂,其叶片滞尘量是阔叶树的5倍之多。由此可见,该山脉确实具有良好的滞尘效果,有利于城区环境生态的改善。
2.吸收其他污染物
城区中的污染物种类较多,粉尘只是其中之一。除此以外,还有SO2以及NO2,两种物质并非由生物生成,而是通过燃料燃烧生成,两种物质的存在同样会使生态环境变得恶劣。若城郊森林区影响范围与两种物质的污染范围重合,便可发挥城郊森林区吸收污染物的作用。其他污染物中还包括TSP,该类型物质往往是由花粉、孢子等生物体产生。森林区当中,TSP在春季所达数量最多,其他季节较低。然而,无论污染因子种类不同,或是所处季节不同,森林中各项污染物的数值都明显低于城区。由此可证明,城郊森林区中的植被能够有效阻碍污染物的扩散,也证明城区可将部分污染物交由森林区进行处理。针对该市而言,森林区以常绿针叶林为主,四季吸收污染物的效果都十分良好,特别于冬季中,市民以及企业开始燃烧大量燃料,森林大量吸收城区所形成的SO2等物质,生态改善效果尤为明显。至于TSP,森林在春季同样会产生大量TSP,所以效果并不明显,但进入夏秋两季,由于植物生长较为茂盛与稳定,吸收TSP的效果较为明显。
3.杀菌
城郊森林具有良好的杀菌效果。以该市区为例,该市区城市中心区域的含菌量明显超出森林区,是森林区含菌量的98倍。当城区内含菌气团流经城郊森林区域,不仅森林的滞尘功能能够大幅降低空气含菌量,而且针叶林也会散发部分杀菌素直接消灭空气中的真菌。不仅如此,森林生物群落的存在也会产生多层次复合作用,使得空气形成复洁效应,进而达到净化空气的目的。
三、结语
城郊森林的建设能够有效提高市民生活环境质量,保证市民生命健康与安全。作为市区管理以及规划者,应充分利用城郊森林自身具备功能,同时对市区格局进行科学合理地规划,以便降低空气中污染物含量,最大程度保证城区环境生态的稳定。
摘要:城市生态绿地系统的组成部分之一便是城郊森林区,通过对城郊森林区进行规划,城区能够有效提高自身生态环境质量,为市民提供更为良好的生活氛围。本文以某城区为例,从气候因子、污染因子两方面分析了城郊森林区对城区环境生态的影响,以期为市民提供良好、健康的生活环境。
关键词:城郊森林区,城区环境生态,具体影响
参考文献
[1]杨淑红.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之城郊森林构建的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2,26:12785-12787.
[2]陈帅,王效科,冯兆忠.城市化对城区和郊区森林土壤氮循环的影响[J].土壤通报,2012,04:842-848.
[3]常庆禄,杨新敏.城郊森林绿化若干问题的探讨[J].平顶山工学院学报,2013,04:22-24.
城郊森林公园规划策略探析 篇2
(一) 概念。
城郊森林公园是指位于大中城市市区或郊区的森林公园, 其特点是离客源丰富的大中城市距离较近, 有较丰富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适当的游憩设施, 给市民提供休闲度假的场所。它的发展要在保证其生态环境不受破坏的前提下满足目标城市人群的健身、休闲、旅游需求。它是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一部分, 其主要的功能应是立足于城市生态系统及城市定位, 突出“绿色、健康、休闲”的主题。
(二) 特征界定。
城郊森林公园最大的特点就是距离大中城市较近, 交通便捷, 客源市场丰富。一般具有如下特征:1、具有一定的生态基础, 森林风景资源比较丰富。2、空间上与城市接壤或被城市所包围。3、对城市的美化、城市特色的形成等具有重要作用。4、在城市未来的人居环境、城市文化、生态建设等方面具有深刻影响。5、已成为城市形象的标志或在未来具有成为城市形象标志的潜力。6、经过生态恢复后, 达到景色秀丽, 环境优美, 具备发展旅游的基本物质条件。
二、特征分析——以大连湾森林公园规划为例
(一) 公园的城市区位。
大连市位于辽东半岛最南端, 三面环海, 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半岛东西向最大横距57.5公里, 最窄处为1.5公里, 南北向最大纵距约40公里。大连湾森林公园位于城区的北部、最窄处, 是大连市主城区和北部城区连接的咽喉, 地理位置重要, 具有同城市开放空间网络相连接的潜力。这一地区还是大连市城市基础设施控制区域。区内现有多条城市道路, 交通方便, 将给本区、市区的居民旅游、健身、休闲出行带来方便。 (图1)
(二) 公园与城市空间格局的关系。
大连市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结构, 城市发展具有组团城市的特点, 在2000年编制的《大连市城市总体规划 (2000-2020) 》中明确指出大连市的城市发展是绿色生态隔离的组团式结构模式, 是由中心城区、新城区、金州城区和旅顺口城区组成。各城区相对独立、自成系统, 由基础设施走廊和绿色屏障相分割, 大连湾森林公园就是绿色屏障之一。基地发达的交通网络共同将南北城市组团联系起来, 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图2)
(三) 公园与城市功能组团的关系。
大连湾森林公园是大连市重要的生态基础设施之一, 早在2000年编制的大连市城市总体规划中, 从城市形态和城市保障两个方面对该区域合理定位:作为主城区与新市区生态隔离的森林公园。该区域除了公共基础设施工程外, 不得安排永久性建设项目。它的规划建设不仅能保障城市的生态安全、维护城市的生态卫生, 也在改善城市生态体系方面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既符合《大连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发展结构要求, 又能给周边的居民提供休闲健身的场所。
(四) 公园与周边建设用地的关系大连湾森林公园的用地北部为渤海岸线, 长约8公里, 形成本地区一大自然优势。
西部为自然山体, 具有广泛作为公园延伸的潜力。其余约60%为建设用地, 有城市公共设施、市政设施、工业组团、居住区等, 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 成为建设开发的热点, 因此, 公园用地的保护和控制日趋紧迫。
三、规划策略
一个城市完整的生态基础设施建立, 需在三种尺度上来完成, 即宏观尺度上的总体格局、中观尺度上的控制性规划、微观尺度上的修建性设计, 这三个尺度上进行的规划和设计分别与城市建设规划的总体规划阶段和分区规划、控制性规划阶段以及修建性详细规划阶段相对应, 并分别成为各个建设规划阶段的主要依据。本规划是中观尺度上的局部地区控制性规划, 研究重点如下:⑴在更高层面分析大连湾森林公园与城市生态系统的相互影响。⑵研究公园的功能如何与城市绿地系统、生态教育、城市基础设施等多种功能相结合。⑶研究满足不同生态保护和恢复的设计目标的公园景观格局模式。⑷研究应用成体系的技术手段来规划保护和恢复地区生态系统。
(一) 公园的空间区划。
公园的空间区划主要考虑如下因素:1、切实考虑基地现实状况、保护好仅有的森林资源, 突出生态恢复和保护。2、各功能区划分应有利于森林公园发展, 应维持现有地域单元的相对独立性, 保持社会与区域的连续性, 不影响地区经济发展, 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3、综合考虑城市道路、城市基础设施的保护和发展, 预留城市基础设施发展用地, 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达到生态、社会、经济的完美结合。
规划结合地区自身特点、建设状况和历史形成的原因, 运用GIS技术进行多层面的资源适宜性评价, 将用地空间划分三个区, 即: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已建区。
禁止建设区:现状自然植被较好、山体坡度较大, 现状用地以林地、果园、耕地为主的区域, 也是公园的核心区。该区用地进行强制性生态保护, 除必须的基础设施廊道外, 严格禁止其它任何建设活动。
限制建设区:现状存在一定量的城市建设项目, 用地坡度相对较缓, 也是公园的缓冲区。该区域限制除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及符合用地要求的城市公益项目以外的经营性开发建设。
已建区:现状存在较多的村庄、工业项目、城市市政基础设施等区域, 用地坡度平坦。该区域主要是维持现有产业、居住、市政基础设施项目的发展。 (图4)
(二) 公园与城市基础设施的有机融合。
我们对规划范围内的城市各项基础设施作出全面的调查和安排 (黄线区划) , 为严格保护这些设施, 确保主城区各项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规划要求黄线范围内的用地不得改做它用, 现有工业、居住、公共设施等建筑, 应当随着公园和基础设施的建设, 逐步搬迁, 确保城市生命线的畅通无阻。并提出在公园的建设种植方面, 要考虑突出基础设施走廊带的绿化, 高速公路两侧、快速路、主干道两侧等有基础设施走廊带的地方, 应合理种植, 不影响以后基础设施的建设, 使森林公园的建设与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协调统一。 (图3)
(三) 空间关系的建构。
大连湾森林公园规划设有七个功能园区, 分别为游览区、教育区、采摘区、游憩区、种植区、避暑区、游乐区。这些园区规模大小不等, 依据自然地理状况确定。如:森林游览区——该区自然植被较好, 树木茂盛, 山体坡度舒缓, 适宜健身锻炼, 是迄今为止所受到的破坏程度最小的区域, 应当体现“运动休闲与体验自然”两大主题。森林教育区——该区有部分用地为矿山废弃地, 可以保留小片区域, 让游人在大自然中接受生态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森林采摘区——该区有大片的乡村农田和果园, 设置农作物采摘、观光项目, 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休闲和教育场所, 等等。各个园区就像珍珠一样, 串在一起, 形成绿色屏障, 向外围渗透、漫延、发展, 带动整个地区的生态恢复和发展。 (图5)
四、结语
随着科学发展观、循环经济、绿色GDP等发展思路在国民经济发展实践中的落实, 随着城市建设走出宽马路、大广场、大草坪的阴影, 城郊森林公园的社会价值、环境价值与生态价值已经得到社会的广泛认知和认可。人们走进森林、回归自然的愿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烈。同时, 城郊型森林公园在未来还承担起“城市名片”的社会职责。因此, 如何实现城郊型森林公园的可持续发展, 规划师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提高规划策略, 优化城市与自然的关系, 保护生态平衡。
摘要:本文以森林公园与其所依托城市的区位、结构关系为切入点, 在对现状森林资源调查、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了公园规划指导思想、规划目标和空间区划, 阐述了在城郊型森林公园规划中如何结合实际, 提高规划策略的有效性与空间布局等。
关键词:城郊森林公园,规划策略,大连湾
参考文献
[1]王艳, 陈东田, 侯可雷, 范勇.城郊型森林公园规划中的性质定位.林业科技开发.2007, 21 (1) ;
[2]章建斌, 吴彩云.试论城郊森林公园生态旅游功能的实现.世界林业研究.2005 (2) ;
[3]台桂花.用“反规划”理念建立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环境经济, 2007 (46) ;
城郊型森林公园规划设计要点 篇3
1城郊型森林公园规划设计的要点分析
1.1对空间布局的规划设计
城郊型森林公园由于与城市之间存在一定联系,所以在对森林公园进行空间布局规划和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与城市相结合,与城市空间产生一定的互动效果,不仅能够实现合理有效地利用资源,而且能够节省一定的投入成本。所以在规划设计城郊型森林公园时,要对一些基础建设设施,比如旅游服务设施等,进行合理布局,尽可能将这些安置在森林公园与城市的交界处,方便人们来回进入,在对城郊型森林公园进行空间布局规划设计时,可以进行更加深入的自然化建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地保证城市与森林景观的互动效果。
1.2规划设计道路交通
由于城郊型森林公园与城市相邻,在道路交通上相对来说较为便利,对于城郊型森林公园的出入口建设基本上已经与城市交通进行有效地融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地保证生态和经济的平衡。在对城郊型森林公园进行道路规划的设计过程中,可以将一些主干道交通逐渐演变成为城市道路交通体系中的延伸部分,另外在一些地势比较显眼的地带,可以设置一些道路站点,让游客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自由选择,不仅能够缓解道路交通压力,也能给游客提供更多的休息时间和选择空间。现代人的出行需求越来越个性化,为了满足现代人的出行、游玩需求,在设计道路的过程中,可以将路面材质、形式进行区别设计,结合各个景区自身的特点,设计符合景区内容的道路,不仅能够强调景区之间的差异性,还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现代人的出行需要。
1.3对生态旅游发展的规划设计
城郊型森林公园由于其自身的地域、文化、以及发展程度不同,导致在旅游规划方面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但无论如何发展,城郊型的森林公园都离不开“生态”,因为城郊型的森林公园最初的发展目的就是能够给人们提供良好的休闲场所,让人们在游玩的过程中,放松身心,所以在对生态旅游发展的规划设计过程中,要充分结合现代人的旅游理念和想法,在空间、环境方面的设计要符合现代人的需求,且有效地结合森林公园内的自然景观资源,不仅能够方便人们修养身心,而且能够有效地推动城郊型森林公园的自身发展。
1.4利用和保护城郊森林公园景观资源
城郊森林公园可以说是城市的生态背景,不仅反映了一个城市的生态环境,而且能够反映出这个城市的发展情况,在对城郊森林公园进行规划和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森林公园自身的功能性,除了采取常规性的设计方法和理念之外,还要注重公园的整体生态景观效果。首先,要充分考虑到园林地区与周边环境之间的关系,包括森林公园在城市生态大系统中的功能性以及定位,根据森林公园内部的实际情况,绿化和完善景观,保证森林公园景观的完整性。
城郊型森林公园受到人们喜爱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自然资源丰富,环境优美,所以规划设计时,要将生态作为规划的主要目的,根据森林公园的自身性质、特点、功能等合理划分区域,根据每一个景区自身的特点进行深入的景观建造,不仅要科学合理地利用森林公园景观资源,而且还要对其进行一定的保护,保证森林公园的自然资源环境,为城市的整体生态建设提供一定的保障基础[2]。另外,为了能够很好地满足现代人的出行需求,在森林公园的景区内,可以设计一些休闲的场所,不仅能够让人们体会到森林公园的自然景观,而且能够让人们在森林公园内可以尽情地放松身心,达到森林公园规划设计的目的。
2结语
城郊型森林公园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属于一种独立的生态系统,其不仅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而且与城市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在对其进行规划和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其自身特点,对城市与其道路交通、空间布局、以及其自身的一些生态产业进行合理规划和调整,以实现在为人们提供良好的休闲场所的同时,也能够更好地促进自身的持续发展。
摘要:城郊型森林公园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逐渐成为人们节假日休闲的首选场所。城郊型森林公园景观资源丰富,且介于森林公园和一般城市公园之间,如何把握森林公园的规划设计和整体布局效果,确保道路交通的畅通性,成为城郊型森林公园规划设计要点。
关键词:城郊型,森林公园,规划设计
参考文献
[1]谢莉,李梅.城市森林公园概念的界定[J].四川林勘设计,2010(2)
太原市西山城郊森林公园供水方案 篇4
1 方案背景
太原市西山城郊森林公园贯穿太原西山南北, 分为北区、南区两片, 总占地9 294.07 hm2。太原市西山森林公园 (北区) 北起汾河二库, 南至太佳线, 包括:盛科城郊森林公园、太钢城郊森林公园、国信城郊森林公园、梗阳城郊森林公园、狮头城郊森林公园、东社城郊森林公园等森林公园, 总占地5 460.07 hm2。
太原市西山森林公园 (南区) 北起九院沙河, 南至龙山大街西延长线, 包括:万亩生态园城郊森林公园、长风西街城郊森林公园、豪光城郊森林公园、精良城郊森林公园、康培城郊森林公园、蒙山城郊森林公园和太山、龙山城郊森林公园, 总占地3 834 hm2。太原市西山城郊森林公园列表见表1。
hm2
上述森林公园中, 万亩生态园城郊森林公园已基本建成, 其余公园正处于种树绿化的初期建设阶段。
2 水源论证
太原市地表水厂日供水能力近期为40万m3, 远期为80万m3。现供水量仅达20万m3/d, 只达到近期设计规模的50%。太原市西山片区供水工程水源取自和平北路DN2 000给水管线及自来水公司第五水厂出厂管线。现状西山片区主干管主要敷设在滨河西路、和平路、兴华街、窊流路、新晋祠路、旧晋祠路、西矿街及迎泽西大街, 管道口径从DN1 600~DN300。根据以上资料, 现状供水量完全有能力满足西山森林公园用水需求。
3 西山森林公园生活供水工程方案
西山森林公园生活供水工程分为南区和北区两个分项, 依据西山森林公园建设方资料, 南区 (未含万亩生态园、蒙山、太山龙城城郊森林公园) , 北区 (未含狮头城郊森林公园) 。按照已确定供水界限, 暨以太原市西山城郊森林公园东边界为供水界限, 城市供水系统设供水加压站、敷设管线至森林公园用地界, 森林公园接城市供水系统水源, 自行敷设管线建设加压站, 供各公园内部生活用水。
3.1 西山森林公园南区供水方案
根据南区森林公园地理位置就近确定各公园用水接水点。
3.1.1 金岩城郊森林公园生活供水方案
1) 接水点。接长风西街加压站出水管线现状长风西街路南DN400给水管线, 新设DN400给水管线0.4 km, 穿西环高速, 至森林公园地界。另沿长风西街加压站南侧规划路敷设DN400给水管线进入金岩森林公园地界。2) 供水方案。给水管线穿越高速, 进入森林公园地界, 选择地形标高850 m地块建设一级加压站, 沿公园内规划路网敷设输水管线, 供公园内生活用水。
3.1.2 豪光、精良、康培城郊森林公园供水方案
1) 接水点。水源接规划南中环街DN500, DN400管线, 穿越西环高速至豪光森林公园地界。南中环西街DN500, DN400给水管线沿西环高速西侧规划路向南延伸1.6 km至精良地界供其用水, 向南延伸0.6 km至康培森林公园地界, 供康培森林公园用水。2) 供水方案。在豪光、精良、康培森林公园各自地界内选择地形标高低于850 m处分别建一级加压站, 依据用水点位置、所需压力, 建设加压站、敷设给水管线。
3.2 北区供水方案
根据北区森林公园地理位置就近确定各公园用水接水点。
3.2.1 太钢、国信城郊森林公园供水方案
1) 接水点。因太钢、国信森林公园紧邻呼延地表水厂, 其水源均引自地表水厂DN2 200出厂管线, 沿现状路进入公园地界。2) 供水方案。在太钢、国信森林公园地界选择地形标高为835 m以下位置建设各自加压站并敷设给水管线, 供森林公园生活用水。
3.2.2 埂阳城郊森林公园供水方案
1) 接水点。埂阳森林公园与规划金桥西街接壤, 水源接规划金桥西街DN400给水管线, 进入公园地界。2) 供水方案。在公园内并选择地形标高830 m以下位置建设加压站敷设给水管线, 供森林公园内生活用水。
3.2.3 盛科城郊森林公园供水方案
盛科森林公园东北邻太钢森林公园, 西南与国信、埂阳森林公园接壤, 其生活供水无法直接接自来水管网, 建议其水源接太钢森林公园, 根据地形、地势建设高地水池、敷设供水管线, 供公园内生活用水。
3.2.4 东社城郊森林公园供水方案
1) 接水点。东社森林公园东部紧邻规划北中环街, 其水源接北中环街规划DN500, DN300给水管线。2) 供水方案。根据公园内地形、地势选择地形标高850 m以下地块建一级加压站, 并敷设供水管线, 供公园内生活用水。
4 分析结论
地下水资源是关系到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引城市自来水供西山森林公园生活用水, 可减少该地区地下水开采量, 对保护生态环境, 把太原建设成蓝天白云、绿水青山之宜居城市有重大意义。本工程是城市供水工程的一个主要内容, 属城市基础设施。它对更新建设, 稳定社会, 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促进工农业发展, 改善投资环境, 吸引外资, 都将起到积极促进作用。本工程的实施, 能进一步加快太原市西山地区的综合整治, 为西山城郊森林公园提供充足的生活用水水源, 为整个河西地区、太原南部新区核心区发展奠定基础。
本工程完工后, 能大大推进太原市“关井压采”工作, 改善西山片区地下水水位下降、地面沉降、泉水断流、水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其社会效益、环境效益远远大于工程的经济效益。
摘要:介绍了西山城郊森林公园供水方案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并从城市供水管道现状、水量计算等方面进行了论证, 为西山城郊森林公园的供水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及现实基础。
关键词:森林公园,供水方案,给水,水量
参考文献
[1]太原市城市总体规划 (2010~2020) [Z].
[2]太原西山综合整治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研究报告[R].
[3]太原市东西山城郊森林公园建设办法[Z].
[4]崛围山景区规划方案[Z].
城郊森林区 篇5
1 南阳市环城林带及城郊森林造林树种现状
1.1 环城林带
以环城路 (包括环城高速) 、环城河为依托, 包括路、河外围辐射区。
林带主栽树种:用材林树种:以杨树为主, 有少量的香椿;景观树种:主要有大叶女贞、金叶女贞、圆柏、黄杨、柳树、广玉兰等;经济林树种:以桃为主, 伴有少量的食叶香椿。
1.2 城郊森林
主指环城林带外围城郊范围内的片林, 包括农田林网, 观光农业区, 独山公园, 兰营水库生态防护林。对所属范围内的村庄不作调查。
1.2.1 农田林网
南阳是平原大市, 也是农业大市, 城郊也多为农田, 故农田防护林造林树种多以杨树为主。
1.2.2 农业观光区
白河观光农业区:树种组成以经济林为主, 有李、梨、桃、大枣等;靳岗农业观光区:经济树种主要以梨为主。
1.2.3 独山公园
除山上自然生长的刺槐、麻栎、侧柏外, 近年人工栽植的主要有大叶女贞、雪松、广玉兰、香樟、圆柏。
1.2.4 兰营水库生态防护林
为打造绿色南阳, 自2008年以来, 南阳市在西郊开展了大面积的兰营水库生态防护林工程建设。目前已初建200 hm2, 为南阳的生态建设做了巨大的贡献和充足的后续储备。主要造林树种有:大叶女贞、香樟、桂花、白蜡、栾树、水杉、红叶杨、青桐等共计百余树种。大大丰富了南阳的生态建设树种;提高了南阳生态建设力度;拓展了南阳林业生态建设的空间。
2 存在的问题
2.1 造林树种单一
南阳市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的边缘, 气候温和, 环境湿润, 适宜许多林木的生长, 但除兰营水库外, 南阳就目前的环城林带及城郊森林造林树种, 配置还比较单一, 特别是农田林网, 大多以杨树为主, 忽略了香椿、楸树等优良乡土树种的搭配种植。有悖林业发展的长期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也影响林业最大生态效应的发挥。
2.2 适地适树问题
从近几年的栽植效果看, 南阳在造林树种选择上, 适地适树还不够。大多树种只考虑其直观的审美效应, 而忽视了其自身的生物学特性。以香樟为例, 香樟在河南属边缘树种, 实践证明, 香樟在空旷地初植时, 应采取保护措施, 以利安全越冬。对外来的新品种, 如红叶石楠, 不能盲目种植。
2.3 树种配置结构不够合理
从调查现状分析, 树种搭配不够合理, 落叶及常青结合不够, 乔木与灌木、草的层次搭配不够, 既影响审美效果, 也不符合树种长期稳定发展规律。
3 结论及建议
3.1 丰富造林树种, 维护生物多样性
环城林带及城郊森林是整个城市的绿色窗口, 不仅要达到审美的视觉效果, 同时, 对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提升城市品位, 提高居民生存质量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 在环城林带及城郊森林建设上, 应以本地树种为主, 引进新品种为辅, 实现多树种、多品种相搭配的种植模式, 维护生物多样性。
3.1.1 环城林带
按照“适地适树”和体现“生物多样性”的原则, 根据环城绿化带的立地条件, 兼顾视角审美的和谐, 环城高速及公路两侧应突出景观效应, 乔灌花合理搭配, 避免树种单一栽植。除原有树种外, 应增植栾树、广玉兰、百日红等景观树种, 这些树种在南阳已有多年的栽植历史, 实践证明, 长势良好;从生态环保方面, 应更换夹竹桃类树种;经济林树种除桃外, 还应增加杏、梨、李等果树的种植量, 以营造物种丰富的经济林景观;用材树种除杨树外, 应增植楸树、香椿等乡土树种。
3.1.2 城郊森林
3.1.2. 1 农田林网
平原区增栽香椿、楸树、泡桐等优良乡土树种;丘陵岗坡地应栽植核桃、柿树、楸树等树种。
3.1.2. 2 独山公园
独山被喻为南阳的后花园, 是城市及周边居民休闲游乐的场所。南阳市政府近年连续注入大量的资金及技术, 增植了大叶女贞、雪松、刺槐、广玉兰、香樟、侧柏、圆柏等树种, 基本达到了树种丰富多样化。但观花树种较少, 应增植适应性强、耐旱的百日红、木槿、紫薇、桂花等观花树种;增植松类等针叶树种。
3.2 科学栽植, 适地适树
选择树种时, 一定要考虑适地适树, 种植时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等因素, 科学合理种植。避免把不耐涝树种种在土壤粘重、低洼积水地, 把喜湿树种种在干旱瘠薄地。否则, 即使树木不死亡, 也容易导致长成小老树, 严重制约林业的发展, 更不能有效地发挥其生态功效及体现景观效果。
3.3 注意季相搭配及层次配置
南阳气候四季分明, 春夏满目苍翠, 秋冬遍地萧条, 因此, 设计栽植树种时应考虑季相变化, 注重常绿与落叶树种搭配种植;同时兼顾层次的合理配置, 做到乔灌草结合、阔阔混交、针阔混交。把环城绿化纳入城建的范畴, 力争把南阳环城及城郊林带建成一条三季有花、四季常青、乔针灌草结合、经济生态景观林网配套的绿色生态景观走廊
3.4 加强环城林带及城郊森林的管护
政府及各级部门要高度重视, 建立和完善森林经营机制;建议引导农民“借绿发展”、“借绿转型”, 转变农业生产方式, 提高林业生态意识, 科学营林, 科学护林, 使森林发挥最大防护功效, 真正实现生态环境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三赢”目标。
3.5 开展环城林带及城郊森林防护效益研究
坚持科技兴林战略, 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 开展对环城林带及城郊森林防护效益的研究。
城郊森林区 篇6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城市环境污染日益加剧,市民生活压力加大,使其强身健体以保证身心健康的需求日益增加。久居城市的人们开始渴望回到自然的怀抱,然而现有的城市公园在内容和活动上已远远满足不了人们回归自然的需求,因此富有特色的森林公园日益受到城市居民的青睐,其中城郊型森林公园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森林环境而倍受市民的青睐,成为当前人们出游的新热点。
1 城郊型森林公园
1.1 城郊型森林公园的概念
城郊型森林公园是指位于城市近郊,以森林景观为基础,并辅以一定的人文景观和人造景观设施以满足城市居民游览休闲的森林公园。就其自身而言,城郊型森林公园与其他森林公园及城市公园相比的优势在于:1)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城郊型森林公园位于城市的郊区,伴随着私家车的普及和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市民基本上可以在1 d内完成游览返回市内。2)丰富的景观资源。与城市公园相比,城郊型森林公园以自然景观为基质,原始生态成分较高,但与森林公园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1.2 城郊型森林公园的新特性
1)基地周围景观环境的复杂性和破碎化加剧。城郊型森林公园位于城市与乡村两大板块之间,与中心城市联系紧密,受城市扩散影响显著,使基地周围用地类型异常复杂。2)基地内生态环境的脆弱性。由于城郊型森林公园位于城乡交错地带,基地通常受到城市发展和人为干扰的强烈影响,森林景观被大量吞噬,部分区域天然次生林消失殆尽,森林景观以人工林,经济林为主,林分结构简单,森林生态功能等级和森林健康处于较低水平。3)基地内文脉缺失严重。随着城市建设向郊区蔓延,使得基地周围原有自然村落被新型社区所取代,原有的土地利用方式,土地结构,产业结构同样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些均导致了城郊型森林公园的文脉缺失。4)人们游览活动的日趋丰富性。随着私家车进入千家万户,自驾游作为一种新型出游方式异军突起。同时,传统的娱乐项目如划船,登山,骑马等已经满足不了人们休闲游玩的要求。徒步,露营,野外烧烤,帆板等新型休闲方式倍受人们的欢迎。
本文根据当前城郊型森林公园在发展建设中所面临的新特征和新问题,并通过对长春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的调查研究,旨在发现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和日新月异的休闲方式的变化中,城郊型森林公园所面临的具体问题和挑战,为具体规划设计城郊森林提供基础保障和客观依据。使城郊型森林公园的建设与城市发展相结合,与人民日益丰富的休闲需要相结合,使其在环境资源和生态条件容许的情况下充分发挥功能并良性发展。
2 研究内容和方法
2.1 调查对象
长春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位于长春市东南,距市区9 km,属长白山余脉低山丘陵带,海拔220 m~406 m,环水面43 km2内有大小山头119座。净月潭水库面积为432 hm2,国有林场总面积8 323 hm2,大面积的樟子松(Pinus sylvestnis var.mongolica Litv.)、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Rupr.)Rupr.)、红松(Pinus koraiensis Sieb.et Zucc.)和黑皮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var.mukdensis Uyeki)人工林雄伟壮观。区内植被依地势分布有五个地带:丘陵森林地带、丘陵草原地带、平原地带、河套地带、湖畔地带。净月潭林区经60年造林。森林覆盖率达34.5%,具有较大的森林旅游优势。净月潭林区是长春市东南方的一道绿色屏障,它对调节市区气候、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具有极端重要的作用。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以森林休闲游和冰雪健身游为主要旅游产品,1998年以来,一年一度的净月潭冰雪旅游节开创和奠定了独特的净月潭旅游品牌。园区内有森林浴场、碧松净月塔楼、森林高尔夫球场、观赏游船、鹿苑、沙滩浴场、长春人造卫星观测站、北普陀寺、空中索道等十余个景点。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森林旅游已经成为长春市旅游业的龙头,也是对外宣传的窗口,对提高长春的知名度,促进市域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2.2 调查内容
通过实地勘查、群众访谈、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等多种形式对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使用者的年龄组成、使用公园的方式和使用者对公园内景区景点设计、道路设计、植物景观设计、休闲设施、旅游服务设施的评价进行调查研究,从中了解使用者的使用规律和感受,发现公园在建设发展中存在的具体问题。
2.3 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实地勘查、群众访谈是本文采用的主要调查方法。笔者在2012年5月1日~12日,在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向使用者随机发放调查问卷200份,其中有效问卷189份,有效率为94.5%。为避免调查对象单一化,研究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居住地、不同活动偏好的人群展开调查,从而使调查结果更为真实可靠。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实地勘查、群众访谈,并经过文献查阅和归纳总结,得出了以下几点结果。它们均是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在新形势下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3.1 使用者基本信息
调查数据显示,公园的客源主要以长春市市民为主,占总客源的97%,在所有调查者中入园频率一周一次的达24%,一周两次的为15%,这充分说明本公园已经成为长春市民休闲旅行放松身心的重要场所。使用者男女比例相差不大,35岁~55岁使用者所占比例最多为48%,而且他们使用频率较高,其中一周使用1次~2次的占65%,他们大多数是跟亲朋好友或是社会团体如徒步协会等有目的的入园进行徒步运动。这表明他们是公园一个相对稳定的使用群体,他们的规律性活动对塑造公园的环境氛围有着积极的意义。
3.2 旅游动机和目的
数据显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以及优美的自然环境是使用者来公园的主要原因。分别占调查者来园动机的32%和55%。欣赏自然景观、锻炼身体是使用者主要的访问目的分别为59%和39%。其中以锻炼身体为目的的使用者中以3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居多占73%。以野餐、野营、划船、游泳等娱乐活动为主要游玩目的的,以35岁以下的年轻人居多占53%,他们是这些活动空间的使用主体,但使用者总体人数不多,从侧面可以看出公园内的娱乐设施不丰富,可供娱乐项目不多,不足以吸引更多的使用者。
3.3 逗留时间及游客人数的季节性波动
数据显示58%的使用者会在公园内逗留半天,39%的游客会在园内呆1天,逗留1天以上的游客仅占3%。这从侧面反映了公园内景点数量较少,质量不高,可参与性不强,导致了景观的吸引力不够。
在调查者中选择夏季,秋季,春季,冬季游玩的分别为79%,65%,59%,18%。作者认为其主要原因为长春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地处湿润区向亚干旱区的过渡地带。春季短暂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漫长寒冷。人们多数选择5月~10月进行户外活动,11月~4月由于气候条件的限制除冰雪运动外可进行的户外活动较少。从1998年开始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开展了冰雪旅游活动,但是目前冬季森林公园内除滑雪场以外其他区域利用率很低,除少数的雪雕外公园基本上处于无景可观的尴尬状态,然而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勘查笔者发现冬季依然有相当一部分游客有规律性的入园,他们一周入园1次~2次进行徒步运动。利用这部分游客的规律性活动,对森林公园冬季的景观和活动进行塑造,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对森林公园冬季冰雪旅游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3.4 交通管理和安全性
在公园的各项满意度调查中,使用者对交通体系的满意度最低。其中认为公园交通体系很差的为8%,差的占59%,一般的占32%,认为公园交通体系好的仅占1%。通过现场勘查,笔者发现净月潭森林公园以环潭路为主要游览路线,公路宽度为6 m,其不仅要疏导公园双向汽车交通,还是人们进行徒步运动和自行车游览的主要场所,由此可见公园内部交通组织何其混乱,见图1。
调查数据显示,15%的使用者采用自驾游的方式游览公园,其中在采用自驾游的游客中64%会进行1 h~2 h的徒步游览,34%的自驾游使用者入园后主要进行野餐野营等休闲活动。21%的使用者使用自行车游览公园,59%的使用者徒步游览公园,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徒步游览是使用者游览公园的主要方式,调查显示仅有5%的使用者会使用森林公园内的环保电瓶车,可见园内的环保电瓶车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虽然公园内自驾游所占的比例不高,但是由于汽车所具有的机动性和占地面积,其依然在各种交通方式中占有统治地位,降低了其他使用者游玩的舒适度,对其安全构成威胁,为公园带来了不和谐的因素。另一方面汽车制造的噪声破坏了森林公园内安静祥和的氛围,汽车尾气的排放污染了公园内的空气,这些均与森林公园的建设初衷相悖。
3.5 植物景观营造及其丰富性
调查结果显示游客对公园植物景观设计选择很好的占11%,选择好的占25%,选择一般的占55%,选择差的占9%。但73%的使用者对公园原始质朴的生态环境感到满意,比较满意的占14%,选择一般的为11%,选择差的仅占2%。问卷反映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原始质朴自然的生态环境满足了使用者回归自然,放松身心的要求,但园内在植物景观设计上存在不足。
经过笔者现场勘查和文献研究发现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净月潭林区主要是人工林,由于历史原因现有植被主要表现为针叶树多阔叶树少,单纯单层林多,混合复层林少,乔木树多,灌木和地被植物少,风景林资源的总体观赏价值不高。2)粗放的经营使得净月潭森林公园的森林景观类型比较单一,森林结构层次不明显,林分外貌特征不典型,林分色彩的季相变化不是很明显,各个景区的风景林资源没有合理的开发和利用。3)没有深入挖掘当地自然的植物群落规律,同时也没有利用复层混交的手法配植绿化,营建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植物群落景观。4)没有充分运用丰富多彩的乡土植物资源,对于植物造景的艺术性不够重视,对于结合景点立意,配植相应的植物,渲染景点意境,体现景点的命题这一方面的设计也显得比较薄弱。
3.6 娱乐休闲设施不够健全
数据显示,游客对园内的娱乐休闲设施选择好的占15%,选择一般的占45%,选择差的占25%,选择很差的占15%。由此可看出园内的娱乐休闲设施满足不了游客的需求。经过笔者的现场勘查,其主要表现为:1)由于管理粗放,使用不当等原因,现有娱乐设施陈旧破败,很多已经不能使用。2)娱乐休闲设施不健全,缺乏必要的娱乐休闲设施,垂钓园,烧烤台,野营地等。3)现有很多娱乐休闲设施使用率低,如索道,滑草场等。
3.7 人文景观挖掘不够深入
关于公园特色调查结果显示只有8%的游客认为园内的人文景观吸引人,这充分说明了公园对人文景观的挖掘不深入,特色不鲜明。园内现有北普陀寺,每逢初一、十五,香客从四面八方而来进香祈福,但由于寺庙较小,对景观产生的影响有限。另外,使人富于联想的“净月潭”名称、净月潭森林公园的历史等都没有进行深入挖掘并使其景观化,使游客对净月潭森林公园的历史和“净月潭”名称的由来通过直观的景观就可以进行了解。
4 建议
4.1 禁止私家车入园
通过调查表明徒步运动和自行车游览已经成为游客的主要游览方式,而且私家车的进入已经严重的干扰了其他游客的正常游览和森林公园安静祥和的氛围,徒步游和自行车游的游客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因此禁止私家车入园已经刻不容缓。
若要禁止私家车入园,公园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准备:首先,在公园入口处规划出规模更大的停车场。其次,在园内规划设计出完善的电瓶车游览路线并且增加自行车租赁点。只有这样,各种游览方式才能在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和谐开展,富有特色的森林徒步运动才能成为净月潭的特色旅游项目。
4.2 开展多方位的特色活动
开展多方位的特色活动,提升净月潭森林公园的文化品位和知名度。虽然目前净月潭森林公园开展了瓦萨国际滑雪节,森林徒步节,森林马拉松等活动,但总体上知名度不高,游客的可参与性不强,并没有形成净月潭森林公园的特色。笔者认为公园可以根据自身的特色,一年四季均可开展相应的特色活动,如野菜节,荷花节,避暑纳凉节,采松塔节,雪雕大赛等,以形成特色鲜明,影响范围广泛,群众参与性强的特色活动,提升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的知名度,吸引海内外的游客。
4.3 丰富公园的植物景观
目前公园的植被主要表现为针叶树多,阔叶树少,单纯单层林多,混合复层林少,乔木树多,灌木和地被植物少,植物景观季相色彩变化小,风景林资源性较低,所以要在保证公园原始、自然、质朴的植物景观风格的基础上丰富植物种类,增强林相的季节性变化,着力增强公园重要节点植物景观设计。这就需要增加观赏性较强的乡土树种,彩叶树种,观花观果树种,花灌木,形成季相变化丰富,生态性强的植物群落。另外,园中重要景观节点如入口广场、潭南广场、滑雪场等处应根据其意境,进行重点植物造景,渲染意境,给游客留下深刻印象。
4.4 合理规划游览路线
目前净月潭森林公园内的主要游览路线为一条环潭路,但是随着游客人数的激增,使得环潭路已经满足不了人们的游览需求,从而导致大量游客私自进入未经开发的山区、林区(见图2)。不仅导致游客的安全性无法保证,也严重破坏了公园的生态环境,所以笔者认为公园应根据游客的不同需求规划各种各样的游览路线,如徒步一日游路线,水陆一日游路线,自行车游路线,环潭游路线等,以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这样还可以有效的分散游客,增强游客游览的舒适度。
5 结语
城郊型森林公园应根据时代的发展,以使用者的需求为依据;以改善人居,传承文化,提升形象为核心;坚持保护为先,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达到设施齐全,功能完善,贴近城乡,服务大众的目的。
本文由于调查样本数量有限,调查时间持续较短以及本人的自身知识所限,所得的结论不足以反映净月潭森林公园所面临的全部问题。但是笔者以使用者的角度总结出公园规划设计和管理的问题与不足,希望为广大的森林公园管理者和建设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兰思仁.国家森林公园理论与实践[M].第2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2]李锋.中国城市森林的发展及其建设模式[J].林业科技管理,2002(4):16-19.
[3]LY/T5132-1995林业部,森林公园总体设计规范[S].
[4]许大为,叶振启,李继武,等.森林公园概念的探讨[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996,24(6):90-93.
[5]战国强,许文安,韦强.试论城郊型森林公园的规划设计[J].广东园林,2005(10):21-24.
[6]马建章.森林旅游学[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98.
[7]吴泽民,吴澜.城市森林与城市森林游憩[J].中国城市林业,2006(6):92-95.
[8]杨锐.试论世界国家公园运动的发展趋势[J].中国园林,2003,19(7):10-15.
[9]杨财根.城郊森林公园旅游规划导向的战略思考[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54-58.
城郊森林区 篇7
点军区为宜昌市城区的一部分, 属武陵山脉的石门支脉, 地貌多为山地和丘陵岗地, 境内最高海拔1301m (土城乡白云山) , 最低海拔46.3m (艾家镇艾家村长江边) 。地理位置界于东经111°08′~111°59′, 北纬30°27′~30°47′之间, 国土总面积53100.3hm2, 据点军区2009年2清调查公布数据显示, 现有林地面积45321.46hm2, 活立木总蓄积907419.6 m3, 森林覆盖率75%。该区地处长江上游与中游接合部, 上接三峡大坝坝区、下承葛洲坝坝区, 是长江生态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三峡门户”之称, 生态区位极其重要。近年来, 随着社会发展及城市建设等因素的影响, 森林火灾的潜在威胁有抬头之势。做好该地区的森林防火工作, 对于保护当地森林资源以及三峡区域滨江生态, 维护库区生态安全, 实现城市绿色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2 点军区森林防火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毗邻城市, 交通路网趋于成熟, 森林防火管控难度大
点军区作为宜昌新区城市版图的组成部分, 有着相对便利的交通条件, 在提高森林旅游资源可进入性的同时, 也给点军区森林防火工作带来了压力。在该区分布着有磨基山城市森林公园、文佛山森林公园、车溪民俗风景区等森林旅游景点, 是广大市民假日游玩健身的较好去处。由于景区配套建设和管理的不完善, 游客借助城郊较为成熟的交通网络, 进入林区, 开展登山、观光、野炊等活动, 特别是在重点森林防火期, 对森林资源安全造成了威胁。
2.2 林相不良, 树种组成单一, 抵御火灾能力较弱
在点军区, 大多数属于可燃物载量较大的森林类型, 且林相残缺不全, 特别是在滨江生态脆弱区域, 主要以栎类、杂灌等优势树种占有较大比例, 而这样的树种组成极易形成森林可燃物。乔木林大多以马尾松和柏木为优势树种, 针叶树种油脂含量高, 易着火。此外, 随着生态公益林建设工程的实施和封山育林力度的逐步加大, 森林郁闭度大大提高, 森林植被迅速增厚, 由于山林土层瘠薄, 保水性差, 土层湿度小, 产生的枯枝落叶不易腐烂, 常年堆积形成了大量的森林可燃物, 抵御的火灾能力弱, 火灾发生后, 植被也很难恢复。
2.3 群众森林防火意识较弱, 防范能力差
广大人民群众是森林防火工作的中坚力量,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文明祭祀一直为公众所倡导, 但每到春节、清明等节气, 仍会有大量的人员进入林区采用点蜡烛、烧纸钱、燃放烟花爆竹等形式上坟祭祖。点军区虽然已划定禁鞭区, 但有很多人照样会“点灯送亮”, 抱着侥幸心理在林区用火, 造成了较大的火灾隐患。另外, 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为城郊居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和机会, 同时也造成了城郊较为偏远位置的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他们有很多住在森林资源丰富的偏远地区, 行动不便, 生活和生产方式较为落后, 防范火灾和出现火情时自救能力差。
2.4 基层村 (居) 森林防火队伍缺乏保障
点军区多数村 (居) 都成立了森林防火应急小分队, 但是小分队成员很多都是常年在外务工, 即使人员落实, 大多年龄偏高, 使得最基层的森林防火应急小分队成为了形式上的防火队伍。再者, 城郊基层森林防火应急工作缺乏防火物资、资金保障和必要的防火技术支持。有不少的防火应急小分队未参加过任何形式的防火技能学习, 基层村 (居) 大多数没有完备的森林防火物资储备, 发生森林火灾后因救火造成的损失无补偿。这些都导致了森林防火工作的前线“战斗堡垒”缺位。
3 点军区森林防火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3.1 建立健全森林防火目标责任和联防机制
采取“预防为主, 积极消灭”的方针来开展森林防火工作。 (1) 成立基层乡镇 (街办) 森林防火指挥机构, 落实主体责任, 层层签订责任状, 做到山有人管, 林有人护, 火有人灭, 责有人担[1]。可以将森林防火工作纳入天保工程区乡镇 (街办) 的年度工作考核, 形成森林防火责任落实倒逼机制。 (2) 加强各行政区域之间、各部门之间的联防联保机制。在森林防火预防的信息、策略、行动上加强合作, 实现森林防火工作的联防联治。比如在干燥少雨的防火期内, 可以与环保等部门协商进行人工降雨作业, 降尘除霾的同时也降低森林火灾风险。 (3) 对造成森林火灾的单位和个人, 相应执法单位应依法严肃查处。对森林防火有功的单位和个人, 当地政府和相应部门应根据规定给予适当奖励。
3.2 科学管控, 加强防范
3.2.1 加大森林防火信息化建设力度
采用现代信息技术, 以声像多媒体为终端, 建立森林防火实时监控和在线指挥系统, 实现区、乡镇 (街办) 、村 (居) 三级联网。通过建立和完善森林防火工作数据, 可以将森林防火值班、应急分队成员、重点管控人员及坟头草分布情况录入森林防火信息系统, 加强火险天气监测, 配合森林防火瞭望塔 (哨) 安装的热红外成像等设备, 采用无人机等空中机动力量加入山林巡护工作, 实现信息实时互联。一旦发生异常, 各级森林防火指挥部能够迅速反应, 在信息上先发治火。与此同时, 应做好信息系统及周边设备的运维, 保障及人员培训, 以期充分发挥防火信息系统的作用, 为正确判断火情与科学决策指挥奠定基础。
3.2.2 对林区野外用火进行科学管理
我国近年来每年发生数以万计的森林火灾, 其中99%是人为因素造成的[2]。管好火源, 首要的是管理好进入林区的人员。针对该区森林资源的分布特点, 在重点公益林区, 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临时或者长期设立管护站, 对进山人员进行即时的森林防火教育宣传, 对携带火源的进行集中管理。在森林公园或者景区, 可采取森林防火宣传发动为主, 充分调动进山人员和游客的主观能动性, 号召大众都参与到森林防火当中来。再者, 要严格野外用火的审批制度。对不符合审批条件的, 一律不予办理用火审批。与此同时, 也要考虑到林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和习俗, 比如在林区的村落, 往往会采取传统的刀耕火种模式。因此, 当地政府和相应的主管部门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来解决这一矛盾。
3.2.3 以营林促防火
将营造林工作与森林防火工作紧密地结合起来, 通过营林措施来人为调节森林的林分组成, 改善森林的防火性能。 (1) 在森林防火的重点区域, 加强对幼树的抚育间伐, 通过人为干预来减少森林火灾可燃物, 以改变森林生态环境。 (2) 开展的营造林项目应科学的进行作业设计, 合理乡土树种选择和植被配置, 实行立体化空间布局, 提高林地小班的生物多样性水平, 增强森林群落的稳定性, 营造生物防火林带, 有效防止森林火灾的蔓延[3]。 (3) 在条件具备的地方, 在森林防火期内, 可以采用有计划的清除林下可燃物的方法来预防森林火灾。在清理森林可燃物的同时可以借助原有通道或林带进行固定地域清理, 来提高防火通道的阻隔作用。
3.3 强化保障, 提高森林防火工作整体水平
3.3.1 强化人员、制度保障
人员到位是基础, 制度保障是前提, 2者相互依存共同促进森林防火工作的落实。在人员的组织配备上, 应加大对基层的倾斜力度, 充实森林防火前线力量。在乡镇 (街办) 以及村 (居) 基层单位, 可以组建以民兵连为主的半专业森林防火队伍, 加大队伍的森林防火培训力度, 优化队伍年龄构成, 建立良好的森林防火应急管理制度, 做到平时生产不忘备战, 火情到来时, 队伍拉得出、打得赢。另外, 根据区位特点, 在某些可进入性较强, 较易发生森林火灾的位置, 可以采取机动快速的驻地消防队参与森林防火应急, 确保森林火灾“打早、打小、打了”。
3.3.2 强化科教宣传保障
(1) 加强法制宣传, 将法治理念贯穿到森林防火工作的始终。在重要森林防火时间节点、森林旅游景点和交通节点, 积极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营造良好的森林防火舆论氛围。可采取宣传车高音喇叭播放防火宣传录音、以文艺汇演等方式将森林防火法制案例融入节目单等多种形式开展森林防火法制宣传, 让广大人民群众“知”防火, “懂”防火, 人人都参与到森林防火工作中来。 (2) 加强防火技术培训, 增强扑救队伍和村 (居) 民的防火应急能力。一方面加强乡镇森林防火指挥员的培训, 提高指挥员业务素质, 增强防火应急指挥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强村 (居) 半专业扑救队伍和林区村 (居) 民的防火知识和防火实用技能培训。通过培训, 普及森林消防知识, 强化扑救队伍的救援能力和村 (居) 民的应急自救能力。
3.3.3 强化防火物资、专项经费保障
(1) 根据基层森林资源较为丰富的偏远村 (居) 森林防火工作需要, 以村 (居) 为森林防火管控末梢, 可以将森林防火物资储备库建立在森林防火的最前线, 在发生森林火灾时, 村 (居) 机动灵活的半专业应急分队有充足的战略物资储备, 以期将森林火灾的危害降低到最低。 (2) 在充分保障森林防火经费财政预算的同时, 要打破“一碗水端平”的局面。建议根据基层乡镇 (街办) 森林资源的丰富程度和森林防火工作量的多少来核定专项经费, 以解决基层森林防火经费保障不到位和保障水平较低的问题。
4 结语
点军区森林资源较为丰富, 其独特的滨江生态区位极其重要, 为“两坝一峡”地区生物多样性, 国土安全提供了支持, 也为宜昌城市筑牢生态屏障, 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如何做好点军区森林防火工作, 还有待政府部门, 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摘要:结合宜昌市点军区森林资源分布特点, 分析了该区域森林防火工作存在的问题, 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和建议, 以期对类似城郊森林防火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森林防火,问题,对策,宜昌
参考文献
[1]耿晓雪, 陈辉.浅谈做好森林防火工作的措施与对策[J].价值工程, 2010 (21) :196~197.
[2]李宜生, 栾忠平.浅谈山区森林防火预防及应对措施[J].科技创新导报, 2009 (19) :122~123.
[3]何锋, 何全全, 姚志芳.森林防火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07 (16) :228~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