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郊型经济(共10篇)
城郊型经济 篇1
城郊农村就地理上而言, 它处于城乡过渡带, 紧靠城市, 区位优势明显。就经济属性上讲, 城郊农村经济是一种依托城市、服务城市的经济。它是最具发展潜力和未来城市经济拓展的主要空间。明确城郊农村经济发展方向, 加快城郊经济发展, 率先实现城郊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市化, 对带动广大乡村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实践意义。
一、城郊农村经济的特点
城郊农村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和必然结果。城市的发展, 必然给周围农村以深刻的影响, 从而形成城郊经济。城郊具有三大特点。
1. 立足于服务城市, 适应城市人民需求。
农业以鲜活嫩的蔬菜副食品生产为主;工业积极充当城市大工业的助手, 起到拾遗补缺的作用;农户经营兼业程度高, 有相当一部分劳动力从事商贸服务业和建筑业。
2. 商品经济发达, 科技水平较高。
城市科学技术发达, 经济发展速度快, 为城郊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加速了城郊农业在新材料、新技术、新品种等方面的广泛应用, 劳动生产率较高。
3. 开放程度高, 功能性强。
城郊农村经济是开放型经济, 是城市一、二、三产业资本转移和吸收国内外资金、技术、人才最活跃的地区。而且根据城市需求, 具有经济、社会、生态等多元化服务功能。
二、城郊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
1. 以市场为导向, 突出优质鲜活产品生产特色基地建设。
重点培育蔬菜、水果、花卉、水产、畜禽等主导产业。种植业基地应广泛采用喷灌、滴灌、钢架大棚、农机具等先进适用技术和设施设备;养殖基地应突出集约化、工厂化养殖。通过基地建设, 促进农业生产朝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 形成产品规模和市场规模。
2. 围绕主导产业, 加快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规划和引
导, 积极培育市场开拓能力强和带动农民发展商品生产的龙头企业或组织。在重点推出一批食品加工、农产品运销、蔬菜脱水加工、净菜加工速冻保鲜、果品储藏加工、批发市场运销组织建设等项目的同时, 加大招商力度, 培养一批农业企业家, 形成产加销、农工商为一体的产业化经营。探索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及内部利益补偿机制, 发展中介组织、产销组织、专业协会为主的新型服务体系。
3. 拓展经济发展领域, 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
充分利用森林植被、田园风光、果树花木、古镇寺庙、人文景观等各种自然、社会资源, 全方位、多方面拓展经济发展领域。实施山、水、田、村、路综合治理, 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优美的山水园林生活环境, 开发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及新型的乡村房地产业, 将农业建成城乡居民的休闲观光区、旅游度假区和居住生活区。
4. 做好产业结构调整, 重点培育特色产品和支柱产业。
在产业发展上, 要坚定不移地发展壮大传统的机械、机电、服装产业, 抓好龙头, 完善体系, 创立品牌, 提高档次, 巩固主导产业地位;重点扶持一批新型建材企业和骨干建筑企业, 促进建筑企业向内外装修、房地产及其他领域拓展;大力开发高新技术产品依托生物技术、电子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技术的发展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形成, 加速乡镇企业的产业升级;围绕农业产业化经营, 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 加大农产品加工转化力度, 充分利用城市郊区的地理优势, 依托国有大中型企业, 发展一批配套加工业, 积极参与国有小型企业改革, 通过改制重组, 重建一批混合经济实体, 提高资源开发深度和产品附加值。
5. 突出抓好商贸服务业、乡村旅游业和新型的乡村房地业三个重点。
商贸服务业, 应重点建设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综合交易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 大力发展农产品流通组织和中介组织, 拓展市场空间, 扩大流通规模, 围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发展农资供应、信息咨询、仓储运销产业。乡村旅游业, 应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开发山林、水体、果园、渔场等农业资源, 发展各种形式的农家乐、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 建成一批具有农村自然风光特色的旅游带和观光休闲园区。乡村房地产业, 应注重改善农村水、电、路、气、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 建成一批度假村、乡村别墅, 依靠田园风光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吸引城市居民由市区向郊区迁居。
城郊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农村城市化的客观要求。实质是城郊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 逐步消融城乡差别的过程。要坚持发挥城郊的区位、交通、市场、资金的优势, 扬长避短, 突出重点, 形成特色经济,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协调好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
城郊型经济 篇2
城郊型农业是有别于传统农业的一种新型农业发展模式,是一种“以城市为依托,适应城市市场需要,利用优越地理位置生产鲜活农副产品为主,兼具发展生态旅游、休闲观光功能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区地处赣州市中心城区,发展城郊型特色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当前,随着城市建设的加快,农业资源总量呈
下降趋势,根据我区农业产业的发展状况,发挥区域特色和优势,做精做特、做强做大城郊现代农业,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目标,推动我区城郊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城郊农业发展现状
(一)基本情况
**区辖5个镇57个行政村,其中有35个村在赣州中心城区建设规划严管范围内。**年末全区农业人口12.13万人(含失地农民5.5万人)。耕地面积5.35万亩,人均耕地0.44亩。林业用地面积34.4万亩,其中有林地33.8万亩;疏林地0.01万亩;灌木林地0.31万亩;未成林造林地0.28万亩。列入生态公益林保护面积25.96万亩(其中: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19.96万亩,省级生态公益林6万亩),占全区林地面积的75.4%。森林覆盖率达到60.71%,比前期增加了5.55个百分点;森林资源活立木总蓄积量为102.05万立方米,比前期净增了2.85万立方米。**年全区农业总产值62865万元,按当年价格计算同比增长3.1%。其中农业产值25651万元,增长3.9%;林业产值1591万元,增长2.6%;牧业产值27626万元,增长2.3%;渔业产值5792万元,增长3.7%;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2205万元,增长2.5%。农民人均纯收入7543元,同比增长 16.9%。
(二)产业发展状况
1、粮食。**年我区粮食生产按照“稳定面积、提高单产、优化品质”的思路,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积极推行稳产高产技术措施,切实加强病虫害防控工作,粮食生产保持稳定。全年粮食播面80178亩,粮食产量30609吨,粮食单产较上年增加5公斤,增长1.3%。
2、蔬菜。**年通过农业招商、培育种植大户和引导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联合经营等方式,加大蔬菜基地建设力度,蔬菜播种面积达 49021亩,较上年增长1%,蔬菜产量97419吨,较上年增长1%。全区现有50亩以上相对集中连片商品蔬菜基地23个,面积4350 亩。
3、食用菌。食用菌是近年来我区发展迅速的特色农业产业。通过大力引导和扶持,目前在沙石镇火燃村、沙河镇华林村、水东镇马祖岩村建有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企业4家,专业合作社2个,食用菌生产基地建设规模达250亩,其中,工厂化食用菌生产建设规模100亩,普通生产大棚150亩。通过向上争取项目资金,扶持食用菌生产企业完善了现代化生产设施,安装了制冷机组、温度控制系统、烘干机、自动装袋机、高压灭菌锅等生产设备,具备了温度、湿度等环境因子调控能力,实现了食用菌周年化、机械化、流程化生产的目标,确保了食用菌产品淡季不淡、四季均衡供应。**年,新建食用菌工厂化生产车间4000平方米,新建食用菌生产钢架大棚3000平方米,全区各类食用菌生产总规模达1120万袋,总产量达4325吨,金针菇在赣州市场占有率达80%以上,成为我区农业产业发展的一个亮点。
4、畜牧产业。通过启动生猪养殖“零疫情、零残留、零污染”工程,狠抓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推进生猪养殖健康化、清洁化生产,**年全区生猪出栏93545头,较上年增长3.0%;家禽出笼439万羽, 较上年增长3.1%;肉类总产量14309.4吨,较上年增长2.7%。
5、水产业。**年,全区水产品总产量5863吨, 较上年增长1%;其中特种水产品产量2001吨,较上年增长7.4%。
6、花卉苗木。全区现有花卉苗木产业基地面积829.0亩,比上一增加面积200余亩。其中桂花面积32.5亩。花卉苗木企业年销售收入600余万元,解决劳动就业人数200余人。
7、水果业。**年全区水果产量1650吨,增长7.1%。
(三)机械化水平
近年来,随着国家农机补贴政策的实施和各种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我区农业机械化发展较快,但总体水平仍然不高。**年全区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68828千瓦,机耕面积100126亩,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39064亩的72 %,同比增加13%;机收面积7350亩,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 5.29%,同比增加8%。
(四)产业化程度
梁平城郊经济发展的思考 篇3
关键词:梁平;城郊经济;发展
梁平城郊是指梁平县城周边乡镇,包括仁贤、金带、星桥、安胜、盘龙以及梁山、双桂街道的部分村组。梁平城郊乡镇在全区经济发展中有其独特的优势和特点,表现在:一是毗邻城区,交通便利,信息灵通,有发展的区位优势。二是以县城市场为导向的农副产品的生产占比较大,商品率较高,产业成规模。三是接受城区经济辐射并且与城区经济初步形成了分工协作的互补关系,运输业、建筑业、饮食服务业、小微企业发展比较迅速,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力在数量上超过农业劳动力。四是生产的集约化程度相对较高,社会化服务体系日臻完善。五是资金和技术的集聚程度、人口密度、人均收入低于城区,高于一般乡村。城郊经济的这些特点是经济梯次发展的规律性反映,谁把握住了这些特点,抓住了这些优势,并自觉地去开展工作,谁就能在城郊型经济发展中处于主动地位。
一、梁平城郊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还不到位
城郊部分乡镇干部缺乏城郊意识,对本乡本镇的区位认识不足,本地发展特点把握不准,资源优势发挥不够。发展经济总是跳不出搞工业的老框框,你搞啥我学啥,跟着城区经济跑,发展思路窄办法少。部分城郊农民也缺乏城郊意识,市场意识、产业意识不强,接受新观念、新事物的能力较弱,农村产业结构调跟不上城市市场变化,不少农民只想打摩的挣快钱,对搞产业不感兴趣。
(二)产业结构不合理
部分乡镇存在“工业偏好”,以工业发展为业绩,特别偏重加工业的发展,忽视农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一、二、三产业不协调,造成与城区经济发展同类,形成争项目争土地的不利态势;另一方面由于规模小基础设施不配套,盲目引进等造成土地资源浪费大,能耗高、污染重,给节能减排带来严峻压力。
(三)特色不突出
部分城郊乡镇对资源优势、发展定位缺乏深入研究,发展还停留在传统的农业生产上,虽有一些探索性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但规模小特色鲜明,经济结构单一,产业支撑能力弱,未能真正形成有竞争力的特色支柱产业。
二、梁平县城郊经济发展策略
城乡一体、统筹规划,就是在宏观决策上把城区和城郊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规划生产力布局、产业结构、经济资源和自然资源的开发,构建“城乡一体,统筹规划;错位发展、差异并存;优势互补、共同繁荣”的产业架构。
差异并存,错位发展历来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在城区工业还不饱和,还没有能力向城郊扩张和辐射的情况下,城郊要克服“工业偏好”的思維,产业类型要突出本土资源优势和乡土的特色优势,突出与城区经济的互补特点,避免产业同类,避免形成相互争项目争资金争土地资源的恶性竞争局面。
按照这个产业架构要求,笔者认为梁平县城郊乡镇的发展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以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做大做强区域性的有竞争力的支柱特色产业。
1、梁山、双桂街道要充分利与离城区连接,受城区辐射力越强的特点围绕为城区工业提供生产和生活配套服务来发展。一是个体私营企业,为城区工业提供加工服务、商贸服务;发展与城乡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饮食服务业、各类市场、仓储物流业、加油站、物资供应等第三产业。二是依托城区巨大消费市场和级差地租优势,重点发展蔬菜、瓜果和鲜鱼等鲜活产品生产,如发展“万亩现代渔业示范园”、反季节蔬菜园绿色蔬菜园等,以名、特、优、新、稀品种,满足城区居民多层次多方面的生活需要。
2、仁贤、安胜乡(镇)地势平坦,土地和水资源丰富,交通便利,适宜以现代农业、特色农业作为培植亮点,把成规模地发展示范观光农业作为重中之重,用抓工业的思维来抓农业,用经营企业的理念改造农业经营模式。重点抓好优势农产品基地的建设,突出特色,扩大规模,形成品牌。搞好农产品的转化增值,培育农副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品牌,带动乡镇经济的发展。
3、蟠龙、星桥镇在产业类型上要突出山地森林资源、矿产资源优势和高山绿色食品优势,瞄准城区的钱袋子,鼓励农民大力发展无污染的生态粮食、高山蔬菜和经济林产品,如蟠龙的大米、蔬菜、土鸡,星桥的的土李子等;发展林下种植业和野生环保的养植等生态畜禽,为城区提供优质畜牧禽产品;围绕农产品深加工和石料等相关资源招商引资,为城区建设服务。
4、金带镇要围绕区政府对金带镇统筹城乡集中示范点的定位谋发展。一是依托双桂堂建设“一堂两寨三园”。打造全国修身养心的风情小镇、西部最具特色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重庆最典型的城乡统筹展示窗口。二是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以修身养心、休闲度假为主题发展佛教文化旅游;以农业示范、乡村观光和田园公寓度假为主题培育星级农家乐,发展乡村旅游。
参考文献:
[1]华亚军.坚持科学发展观 推进城郊经济发展[J].江南论坛,2006(01).
城郊型经济 篇4
1 休闲农业定义认识与统一
1.1 休闲农业定义
国内最早对休闲农业进行研究的是台湾, 有学者指出休闲农业 (leisure agriculture) 是台湾用词, 大陆称为观光农业、旅游农业、休闲农业。台湾学者对于休闲农业的定义主要注重休闲农业的资源和经营活动, 认为休闲农业是一种新的农业经营形态, 是以农为主的定义。
大陆学者对于休闲农业的功能认识一致, 但是对定义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主要可分为三类:第一类强调农业功能拓展, 认为休闲农业是一种新型农业经营形态。范子文 (1998) , 郭列侠、包志毅 (2007) 将休闲农业定义落脚为新型农业。认为休闲农业是一种兼具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经济附加值和保护乡村自然文化景观的农业开发形式。第二类强调对农业旅游资源的开发, 认为休闲农业是一种新型旅游产品, 可以满足旅游者对农业景观和农业产品需求的旅游活动形式。祁黄雄 (1998) 将休闲农业定义为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旅游业。冀献民 (2007) , 郭焕成等 (2008) 从产业角度给出休闲农业定义, 将休闲农业定义落脚为旅游经营活动。第三类从产业角度出发, 强调休闲农业的产业融合特性。卢云亭 (1995) 在大陆较早提出休闲农业定义, 指出观光休闲农业是依托农业生产活动, 实现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新型、高效农业, 具有“农游合一”的特点。郭焕成、刘军萍 (2000) , 黄志红 (2007) 将休闲农业定义落脚为新型的交叉型产业。
笔者认为结合休闲农业的自身特性和未来社会发展趋势, 从产业融合角度对休闲农业进行定位和概念界定较为准确。即休闲农业是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背景, 利用农业资源、农业景观和农村环境, 以农林牧副渔生产和农村文化生活为依托, 以休闲农场为载体, 增进人们对农业及农村体验为目的, 具有生产、生活、生态“三生一体”和一、二、三产业功能特性的新型产业型态。
1.2 休闲农业相关称谓
目前的理论研究中, 对休闲农业的称谓并没有作统一的规定, 相关称谓有10多种, 有观光农业、观光休闲农业、生态休闲农业、农业旅游、乡村旅游、农家乐旅游、乡土旅游等等。从中文看, “休闲农业”一词最早确认于1989年台湾大学举办的“发展休闲农业研讨会”上。台湾在成立“发展休闲农业研讨会”后, 1990年即开始推动“休闲农业”, 于1992年底公布实施《休闲农业区设置管理办法》, “休闲农业”成为法定用词。卢云亭等较早提到, 台湾惯用“休闲农业”, 大陆惯用“观光农业”, 但其本质是一样的, 它们叫法不同, 只能反映他在功能上多少有所区别, 但实质都一样。范子文等也指出, 在我国大陆的学术研究中, 不少学者把“休闲农业”、“旅游农业”、“观光农业”看作统一概念。范水生等也认为从总体看, 近年“休闲农业”这一术语逐渐开始被认同, 与“休闲观光农业”、“观光农业”、“旅游农业”以及“乡村旅游”, 这些术语是可以互换的。
从名称内涵来看, “观光”仅是“休闲”的一种简单形式, “休闲农业”的含义更广;“观光”仅仅是对事物简单的欣赏, 而“休闲”的内涵更加丰富, 可以体现出一种生活方式和心态。另外从国家统计数据用词来看, 休闲农业逐渐成为官方用词, 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于2007年共同创办中国休闲农业网 (中国乡村旅游网) 。农业部于2011年8月印发《全国休闲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可见休闲农业一词已成为规范用词。
从文献调研、名称内涵、统计口径方面来看, “休闲农业”这一称谓更为恰当, 更能反映出此类活动的特征、符合消费者的心理需求、顺应社会未来发展趋势。
2 休闲农业发展动力系统构建
2.1 需求的出现是休闲农业产生的原始动力
对于休闲农业这种新型交叉型产业来说, 人的需求是其发展的最初动力。需求的存在是推动游客出游的重要因素, 也是推动旅游产品生产的原动力, 是不可忽视的发展动力构成要素。
休闲农业旅游的游客主体是城市居民, 城市居民在逐渐恶化的环境及工作重压下非常想要放松, 他们返朴归真、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愈发强烈, 形成了到城郊及乡村旅游的意愿, 同时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有钱有闲成为其进行休闲农业旅游的保障, 促成了其休闲需求的不断增长, 从而形成了休闲农业旅游的市场。城郊和乡村地区具有休闲农业旅游资源,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在经济利益驱动下, 当地农民和政府开始开发休闲农业旅游资源, 向旅游市场提供旅游产品, 形成了旅游产品的供给。旅游者的需求和休闲农业旅游产品的供给, 是刺激休闲农业产生的根本原因, 它们相互作用促进了休闲农业的发展。
2.2 休闲农业发展动力系统结构
休闲农业是个复杂的系统, 其发展是由多种因素相互刺激、彼此协调产生的。休闲农业发展不仅仅是资源开发、项目建设和服务设施配套等具体问题, 而是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部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休闲农业发展受到市场机制的影响, 同时又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特色。休闲农业发展动力系统是指在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 将影响其发展和变化的各种要素作为动力看待, 这些要素相互依存, 相互作用, 共同构成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体。这是一个影响休闲农业发展的合力系统, 各子系统彼此之间交叉作用、相互影响。
综合旅游系统构成、旅游动力系统发展借鉴的指导, 结合休闲农业发展的独特性, 笔者认为休闲农业发展动力系统由需求子系统、供给子系统和支持子系统组成。系统构成主体包括:消费者、休闲农业资源、相关产业基础、当地政府。 (如图1)
需求子系统的参与主体是休闲农业消费者也即旅游者, 主要是城市居民, 城市居民是休闲农业主体的代表;供给子系统的主体是休闲农业吸引物, 农村居民作为休闲农业资源的拥有者是休闲农业客体的代表;支持子系统的主体是产业和政府, 产业基础的支撑和政府政策的支持是休闲农业支持体的代表。城市居民、农村居民、产业、政府在休闲农业发展中的基本诉求, 成了休闲农业的需求动力、供给动力、支持动力, 构成了休闲农业发展的核心动力系统。
2.2.1 需求子系统。
可分为客观需求和主观需求, 客观需求是社会休闲环境对于休闲农业需求产生所起的作用, 主要是经济社会的发展, 产生新的社会休闲环境, 促使人们休闲消费观念的改变。主观需求是人的休闲心理需求, 心理需求的产生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环境工作压力让人有放松身心的需要, 二是城乡景观的差异引起了人们的兴趣。主观需求对于休闲农业的发展起着更重要的推动作用, 也使得休闲农业旅游在众多旅游方式中独树一帜, 成为一种热门的、受旅游者喜爱的新的旅游方式。社会休闲环境的形成, 促进了人们休闲消费观念的改变, 使人们的休闲消费行为成为现实。
2.2.2 供给子系统。
供给子系统的主体是休闲农业资源即休闲农业吸引物。旅游资源并非仅仅是具象的或物化的实体, 而是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所有因素。所有能够投入休闲活动的农业生产、农民生活以及农业生态等要素都是休闲农业资源。包括物质性吸引要素和非物质性吸引要素, 其中当地农民作为休闲农业资源的拥有者, 其对于休闲农业的态度也是供给子系统的一部分, 是一种特殊的吸引要素。物质性吸引要素主要包括农业自然资源、农业景观和农业设施等, 非物质性吸引主要包括农村民俗、农业文化和当地村民态度。
因此在供给子系统中, 休闲农业资源的拥有者农村居民是供给子系统发展的推动者, 利用资源创造休闲农业吸引力。与传统大众旅游资源不同, 休闲农业旅游资源突出休闲农业旅游环境质量的重要性。
2.2.3 支持子系统。
支持子系统是休闲农业发展的大环境, 可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包括社会背景支持和配套设施支持;软环境包括产业转型支持和服务信息支持。社会背景支持即当地社会经济文化与自然环境的统一, 以及当地休闲农业发展的政策。配套设施支持包括区域交通网络和农村基础设施。服务信息支持包括社会服务和信息传递, 为专门层次的休闲农业旅游者提供相应的服务, 是休闲农业发展走向成熟标志。
大环境是影响休闲农业形象的重要因素, 对营造休闲农业吸引力具有很强的辅助作用, 并对休闲农业旅游产品的生产与供给具有制约作用, 同时对休闲农业旅游决策行为和活动质量产生深刻影响。休闲农业发展离不开大环境的支持。产业转型支持, 休闲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业产业的转型和旅游业新领域的拓展, 休闲观光农业是农业生产自身功能拓展的结果与体现, 农业生产自身发展是推动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系统演进的内生动因。
3 休闲农业发展动力系统运行机制
三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驱动了休闲农业的发展, 其系统结构及运行机制模式如图2:
需求子系统产生的推动力和供给子系统产生的吸引力是休闲农业发展的最直接动力, 休闲旅游需求的产生以及休闲农业资源的吸引是休闲农业发展的内因, 起到决定性作用。支持系统产生的支撑力是休闲农业发展的间接动力, 是休闲农业发展的外因, 通过作用于内因起到辅助作用, 从而推动休闲农业的发展。
需求子系统和供给子系统是休闲农业发展动力系统中最主要的两个子系统, 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整个休闲农业发展动力系统运动的基础。需求子系统是主动系统, 其运行推动了供给系统的运行和发展。同时, 供给系统对需求系统有反作用。供给系统受到需求系统的作用启动以后, 一方面要不断生产更新休闲农业旅游产品, 以满足市场需求;另一方面又要突出和坚持休闲农业供给产品的个性和特色, 以引导旅游需求。
休闲农业发展支持子系统支撑休闲农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及需求与供给的实现。支持子系统与需求、供给之间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 一方面, 国家和政府通过有关的政策、制度鼓励国民的旅游消费, 并为此创造条件, 推动了休闲农业市场需求的发展;而国家和政府积极引导和扶持有条件的乡村社区开发休闲农业旅游资源, 供给旅游产品, 有力地促进了休闲农业供给的发展;国家和政府大规模投资基础设施建设, 为休闲农业旅游需求和供给的实现提供了条件, 同时支持子系统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刺激了旅游消费间接推动休闲农业发展。另一方面, 旅游需求和供给反作用于支持子系统, 促进了支持子系统的改善和发展。
城郊型经济 篇5
区位:位于城市近郊区,主要限于车程2小时之内。
依托:依托于城市郊区优良的交通条件、大面积的土地、良好的生态环境。
操作模式:依托城郊的现成旅游资源是最为易行的操作模式。在缺乏旅游资源依托的条件下,许多开发商选择自己建设景点模式。这类房地产不依附现有的旅游资源、旅游景区,往往先投入巨资,专注于搞大型旅游项目开发,营造具有影响力、冲击力的旅游景观景区,改善区域基础设施条件和环境质量,靠旅游业的关联带动作用引来人流物流,将生地变成旅游熟地和旺地,引起景区附近地产升值,再搞房地产开发。此外还存在景观地产概念,此类房地产开发与旅游景观开发高度融合,房地产开发即旅游景观开发,房产本身即是旅游景观载体或表现形式。景即是房,房即是景,景中有房,房中有景。景观房产本身就是景观构成的有机组成部分,无论别墅、公寓均按它所在的环境氛围要求建造,在造型、选材、用料、装饰上都极富个性,将旅游房地产开发提升到一个新境界。
房产类型:第一居所、第二居所、度假房产。
价值链:旅游开发将生地变成熟地,旅游经营将熟地变成旺地,配套完善功能和良好环境保障旅游持续经营,借势开发房地产。
城郊型经济 篇6
关键词:城郊村,农民增收,问题,原因,建议
城郊是城市郊区的简称, 指位于中心城市周边, 城市和乡村之间, 以城市和乡村土地利用方式相合为特征, 人口和社会特征具有城乡过渡性质的经济区域与行政区域相互重叠的特定地域空间范围。成都市的农村其就是成都市的郊区, 成都市的农民其实就是成都近郊和远郊的农民。
一、成都市城郊农民的收入现状及其特征
(一) 成都市城郊农民收入的整体状况
近年来, 随着成都市城乡统筹工作的有效推进, 成都市城郊农民的人均收入大幅增长。2008年成都城郊农民的人均收入为6481元, 比2002年增加3014元, 增幅为91.9%, 年均递增11.5%。
(二) 成都市城郊农民收入的特征
通过对成都城郊农民收入数据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其特征有以下几点:一是工资性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越来越大。从2002年占总收入的36.8%, 到2008年占总收入的42.5%。二是家庭经营收入显著增加, 但第一产业的收入增长缓慢。2006年与2002年相比, 家庭收入增长了400元, 但第一产业的收入只增长了220元。三是财产性纯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呈增长趋势, 但财产性收入增幅较小。2007-2008年财产性收入的增幅明显小于转移性收入。
二、影响成都市城郊农民增收难的主要原因
(一) 城郊剩余劳动力没有充分利用, 劳务工资过低
1、农转非的渠道较窄, 就业服务机构建设滞后。
城郊农民就业渠道主要是外出打工, 其打工的主要特点是务工范围小。调查发现, 成都市城郊农民获取工作途径主要有:亲友介绍43.7%、人才市场21.8%、政府安置19.0%。除此以外, 农村就业服务机构不健全, 严重滞后于现实的需要。成都市现有236个就业和创业基地, 设有门类较为齐全的培训项目。但是相对于成都市巨大的农村劳动力人口、偏低的文化素质, 其机构的数量和培训项目的设置滞后或超前于现实的需要。
2、城郊农民的受教育水平偏低, 就业层次不高, 劳务工资偏少。
据有关部门统计, 2007年成都市城郊农民的受教育程度以初中、小学为主, 分别占到50.4%和25.8%, 高中及中专占17.8%, 大专及本科以上仅占3.5%。受教育水平偏低对城郊农民的就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调查发现, 成都市城郊农民从事餐饮的人员有23.2%;其次为销售, 占比为22.2%;建筑排第三, 占比为18.1%;制造第四, 占比为15.6%;除了其他11.2%外, 运输5.7%, 旅游3.6%。城郊农民多就业于工资较低的行业, 这严重影响了城郊农民的收入水平。
(二) 农村市场体系不完善,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低
1、农产品上市渠道较少, 农民收益较低。
当前, 城郊农产品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上市渠道偏少, 使得农民不能根据不同市场情况, 获得最大的收益。且在国家财富急剧增加的情况下, 仍然保持着利用“剪刀差”, 从农民的手里获得工业发展的资金。这些情况严重地制约了城郊农民的增收。
2、农产品商品化过低且价格偏低。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农产品价格没有完全市场化。我国现在虽然实行的是市场经济制度, 但是, 为了保持社会的稳定, 避免通货膨胀, 国家仍然对农产品的价格管的过死。二是种植高附加值的农产品过少。城郊农民虽然面对先天的区位优势和巨大的农产品消费市场, 但是由于各种原因, 城郊农民没有以市场为导向, 种植那些收益较高的农产品。
(三) 城郊农民的财产性收益较低
主要表现在征地补偿计算不合理, 补偿费用过低。我国现行征地补偿计算方式通常称为“产值倍数法”, 农村征地补偿的内容主要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但土地征用补偿标准严重偏离了土地的价值, 使得城郊农民的利益在城镇化过程中受到了严重的损害。除此以外, 宅基地征用的补偿补偿费用也过低。征用宅基地的补偿费用并没有按照房屋的实际价值给予合理的补偿, 严重损害了城郊农民的经济利益。
三、破解成都城郊农民增收难问题的建议
(一) 政府引导, 加大投入, 建立农转非的多渠道
解决城郊劳动力转移问题, 在做大做强经济“大蛋糕”的前提下, 需要各方面的努力, 才能提高城郊农民的工人化程度, 使城郊的农民拥有更多的收入。
1、政府引导, 提高城郊农民的就业层次。
既要对用人单位的引导, 又要对城郊农民引导。主要是实现社会、用人单位和农民的“三赢”局面。对于用人单位, 政府应该制定鼓励用人单位雇佣城郊农民的政策。对于城郊农民来说, 主要是发布就业信息, 引导城郊农民找到合适的工作, 让农民少走弯路, 争取更多的就业时间和就业会。
2、加大投入, 提高城郊农民的工资收入。
一是政府的投入。政府投入主要是在引导就业和职业技术培训等方面, 通过这些投入使城郊农民获得进入用工单位的机会和能力。也为改变当前城郊农民的就业结构打下基础。二是用人单位的投入,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提高就业农民的工资;对就业农民进行较高的职位培训, 使他们能够适应更高层次的工作, 为其增加收入打下良好的基础。
3、建立农转非的多渠道,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面对城郊劳动力的大量的富余, 我们必须认识到, 在第一产业劳动效率不断提高、第二产业机器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 第三产业才是农转非的主渠道的建立点。为此, 我们必须加大第三产业的发展:支持城郊的农民自主创业;支持其他第三产业的发展, 增加就业机会。
(二) 加大力度, 构建健全的城郊市场体系, 提高农产品的商品化
1、构建健全的城郊市场体系。
主要构建城郊金融市场、城郊流通市场、城郊消费市场三大块。当前, 构建完善的城郊市场体系就是要加大力度的完善这三个市场, 克服三个市场存在的缺点, 为城郊农民增收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现在农村金融市场在城郊农村的建设重点:使其覆盖面广, 包括覆盖地区和服务项目两个方面;信贷资金不断增多, 信贷门槛逐渐减低。
农村流通市场是城郊发展的重要条件, 它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城郊经济发展的深度和广度。当前, 农村流通市场的建设重点主要有:构建完善流通体系, 包括修建交通设施和改进运输工具;降低流通费用, 主要是:降低高速收费过频过高的现象;减少运输周转次数。当前城郊消费体系建设重点是:供求对位, 刺激农民的购买欲;制定法律法规严惩违法乱纪的商人。
2、提高农产品的商品化。
加大力度, 建设农产品上市的多渠道:建立农产品供求的信息交流平台;建立良好的运输体系。政府加大力度引导城郊农民发展现代农业。这些措施包括:一是政策引导, 即要制定相应的政策, 引导城郊农民发展现代农业。二是要支持发展农产品的深加工, 大幅度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三是政府应该放松对农产品价格的管制, 在不影响社会稳定的前提下, 由市场来确定农产品的价格。
(三) 改革土地制度, 制定相应措施, 保障城郊农民的利益
现有的土地制度已成为了城郊农民增收的主要制度障碍, 我们必须改革其不合理的地方, 为城郊农民增收破除其制度上的障碍。
变现有的土地制度为土地股份制。农村土地股份制是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 把土地产权分解为土地股权、经营权和使用权, 让农民拥有土地资产的股权, 集体经济组织掌握土地经营权, 土地租佃者享有土地使用权。土地量化为股权, 按承包土地的多少分给城郊农民。所有权主体和经营权主体互相换位, 使得城郊农民真真得到了土地带给他们的实惠。因此, 以股份制改造后的“集体”, 是土地集体所有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实现形式。
在不断推进城镇化的背景下, 要破解城郊农民增收难的问题, 就是在城乡统筹的前提下, 利用城市郊区所具有的先天优势, 做大做强经济“蛋糕”, 通过多方共同努力, 改革一些不合理制度, 充分发掘“三农”自身的优势, 为城郊农民的增收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岳世平.我国农民增收的制度障碍分析[J].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 2006 (11) .
[2]、周克全.关于西部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增收问题的思考[J].新思路, 2008 (5) .
[3]、吕平.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民增收[J].农业经济导刊, 2005 (6) .
[4]、周克全.关于西部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增收问题的思考[J].新思路, 2008 (5) .
滨州城郊型休闲观光果业发展探讨 篇7
1 滨州市城郊型休闲观光果业发展现状及成效
作为滨州市辖区的休闲观光果业, 主要是依托地方果业特色、黄河水系观光带、景区景点、设施栽培、综合农业区进行建设而形成了不同的观光体验或休闲度假发展类型。当前滨州市辖区的休闲观光果业主要点达到16处, 果树品种主要有冬枣、黄金梨、火龙果、无花果、葡萄、苹果、山楂、杏等15个品种。由于各果业观光园发展特色不一, 规模及发展程度不一, 经营效益也有较大差别。
1.1 地方果业特色型
滨州的果业特色是冬枣, 冬枣由于皮薄脆甜, 深受市民的欢迎。雁来红冬枣采摘园是滨州市辖区比较大的自采摘园, 该园建立于2003年, 园区规模6.67 hm2, 当前冬枣已进入盛果期, 每年吸引着淄博、济南、潍坊、廊坊、天津等省内外的游客20余万人, 为枣农创造经济效益200余万元。
1.2 黄河水系果业观光型
黄河是母亲河, 滨州一直致力于发展沿黄特色经济带, 其中突出的是梁才张王上梨下莓园, 建立于2004年, 规模24 hm2, “上梨下莓”立体式休闲观光果已初具规模。春天在这里观赏梨花, 夏季采摘草莓, 秋季采摘黄金梨, 平日里感受黄河母亲河风光, 吃住渔家乐。每年吸引博兴、沾化等市内游客5万余人, 创造经济效益50余万元。
1.3 景区景点果业观光型
依托景区景点进行建设, 果园建在景区内外, 市民在果园游玩的同时, 还可以在景区游玩, 或吃住在农家乐, 三河湖“百果园”就是其中代表。三河湖“百果园”依托三河湖省级湿地公园建设, 该园建立于2009年秋冬, 园区栽植不同月份成熟的桃、苹果、梨、山楂、柿子、石榴、枣、葡萄等果树, 使之成为春天看花、夏天赏叶、秋天摘果、冬天踏雪的田园情趣体验区。每年主要吸引博兴、东营、天津等省市内游客8余万人, 创造经济效益1 000余万元。
1.4 设施栽培特色果业型
这种模式主要是适合本地的经济效益高的特色水果进行设施栽培, 供游客进行自由采摘, 比较有特色的是滨州天宝农业园无花果采摘和腾达农庄火龙果采摘。滨州天宝农业园无花果采摘基地有3.3 hm2设施栽培无花果, 该园建立于2012年底, 引进美国无花果鲜食品种波姬红为主, 其他如布兰瑞克、金傲芬、新疆早黄等5个品种为辅的无花果品种。腾达农庄火龙果采摘基地建立于2009年3月, 采用先进的设施栽培方式使火龙果实现“南果北移”, 让北方人在家门就能看到火龙果、品尝到火龙果。到该设施栽培果园游玩的主要是家长带孩子观看果实, 体验感受采摘的快乐, 每年吸引主要是市区等游客5余万人, 创造经济效益500余万元。
1.5 综合农业区特色果业型
依托农业产业园进行建设, 果业种植仅为其中的一部分, 比较有特色的是滨州万绿农业园区。滨州万绿农业园是一家以绿色果蔬种植为主的旅游休闲园, 并栽植了苹果、葡萄等果树, 在进行农业采摘的同时, 还可以进行果树采摘, 采摘内容非常丰富。每年吸引主市民带孩子进行综合体验, 人数1万余人, 创造经济效益100余万元。
2 存在的问题
2.1 经营时间比较单一
由于果树生产的季节性与管理限制性, 比如夏季的用药管理期, 游客就不能随意进入果园, 单一的果业休闲观光最佳时间仅为春季的看花期和秋季的赏果品果期, 从而导致游客数量的季节性变化较大。
2.2 组织管理方式比较粗放
果品生产基本上是以单户经营为主体, 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 存在着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管理不科学等问题, 致使果园园容园貌外观不整齐、果树品种混杂, 加之经营管理人员大多是原来从事农业生产、加工、营销的农民, 管理接待水平差[1]。
2.3 果品品牌包装宣传不够
果品观光缺少品牌包装, 缺少地域特色, 未形成品牌合力与影响力, 加之宣传不到位, 仅为当地及周边区域知晓, 也就是近郊生态观光采摘, 难以实现外地团队的观光采摘, 宣传广度与深度还需进一步提升拓宽。
2.4 与果业文化有机结合不够
一些观光果园“农““果”味不强, 果业科技文化气息不浓, 无法让人体验到果品文化, 无法让人感受到科技给果树带来的效应, 多数果园只是简单的采摘活动, 没有果树栽培、果品文化长廊, 削弱了对城市消费者的吸引力[2]。
3 发展原则
3.1 生态性原则
发展休闲观光果园, 要注意保护好生态环境, 避免发展休闲观光果园对周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尤其是在发展观光旅游后, 会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 要采取多项措施, 加大对环境污染的监管和治理力度, 做到生态环境友好。
3.2 经济性原则
发展旅游观光果园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增加当地农民的收入。在发展过程中要根据果园的实际情况, 合理规划和开发多种项目。如以采摘为主的观光果园, 游客数量的季节性变化非常大, 年内分布不均匀, 在非采摘季节要开发新型的项目, 吸引旅游者, 增加农户收入。
3.3 参与性原则
自己动手、参与其中已经成为当前备受消费者喜爱的旅游方式。城市观光休闲旅游在发展过程中要尽可能将休闲果园生产的环节纳入旅游项目中, 让消费者体验多层次的农村生活乐趣。
3.4 突出特色原则
在日趋激烈的旅游市场中, 鲜明的特色是吸引游客的关键。在发展休闲观光旅游中, 要根据果园自身的特点, 明确资源特色, 选准突破口, 使整个果园的特色更加鲜明。
3.5 文化性原则
在充分发挥水果食用和观赏特点的基础上, 要进一步发掘蕴藏在水果中的文化内涵, 在果园的环境发展中应体现出其内在的文化特征。
4 发展对策
4.1 做好系统规划
做好观光果园要长远考虑, 制定一个适宜的系统发展规划, 需要认真分析市场, 对类型和建设要点要胸有成竹, 发挥独特生态优势, 在果园的规划、布局、设计等方面考虑周全。观光游客都有求新、求奇、求特的心理需求, 要充分展示果树的新、优、奇、特、色、香等美学特点, 要积极推出集观光、采摘、品购、学习、体验于一体的开放式项目, 方便游客参与, 可举办火龙果、冬枣、无花果、黄金梨等主题展览会活动, 进一步扩大休闲果业的知名度。
4.2 做好基础条件建设
良好的果园建设管理和优质的果品是开发旅游、观光、采摘的前提和保证, 基于果园完整的基础体系, 要进一步完善并借助观光果园优势, 向游客展示现代果业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精品园的现代风貌。在原有果园现状的基础上, 合理布局, 丰富景观群落的同时, 对果树进行规划配置, 形同植物专类园, 但仍以生产功能为主, 其观赏效果却大大加强。要进一步加强果园观光与科普知识教育相结合, 提升果园的知识性、趣味性、文化性, 使人工化环境与自然环境相融合, 既满足人的活动需求, 又增强采摘园开发的生态效益和可持续性[3,4]。
4.3 做好科技创新应用
加强对果树资源和传统名优果品品种的保护利用, 加快果树新优品种选育与引进力度, 推进主要树种品种的更新换代, 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果树主栽品种, 形成具有特色的技术标准体系, 大幅度提升果品的优果率, 形成具有特色的技术标准体系, 推进生产标准化, 推广优质、安全、高效、生态、省力关键技术, 推进新型农机农艺的融合, 提高果园设施化水平, 延长鲜果供应期, 减少气候对果业生产的影响。
4.4 建立完善技术推广体系
建立由技术人员、职业果农牵头实施, 覆盖果区的示范园, 并发挥家庭农场、合作社的技术服务作用, 形成以技术推广机构为主体、社会化服务组织为补充的新型技术推广体系, 支持建立产业技术联盟, 完善果农技术培训体系, 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讲诚信、能扎根、敢创业的现代果农队伍, 提高经营者的科技文化素质, 带动和引领休闲观光果业的转型升级。
4.5 健全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对休闲观光果业进行“三安”技术生产, 制定果品质量安全标准, 建设完善市、县、乡3级果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 贯通产业各环节的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形成生产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追踪、责任可追溯、产品可召回的机制, 坚决禁用高残留农药和防止滥用植物生长调节剂, 着力构建从果园到市场全程监控的果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4.6 推进品牌创建发展
按照区域公用品牌引领、企业品牌支撑原则, 培育一批品质好、具有地域特色和南果北移的果品品牌, 用特色来吸引观光目标, 用品牌来建立声誉, 并进一步强化信息平台建设, 加快发展电商、微商等现代果品宣传业态, 充分展示果树的新、优、奇、特、色、香等美学特点, 实现线上线下的同步融合发展。
4.7 吸引社会资本进入果业
鼓励多种方式推进观光休闲果业园区建设, 支持建设融精品果生产、科技信息服务、生态旅游、科普教育为一体的现代综合果业园区, 用社会资金投入休闲观光园建设, 打造出精品果业, 并增加附属产品设计与生产, 提高壮大休闲观光业产业链的快速发展, 形成“一业带多业, 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5]。
参考文献
[1]陈华玲, 黎小萍, 李洪波.关于发展观光果业的几点认识[J].中国果业信息, 2007 (11) :7-8.
[2]王斌华, 姚忠华, 陈思思, 等.临安市山区休闲观光果园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11 (9) :382-383.
[3]刘春荣.我国观光果业现状、存在问题与发展对策[J].中国果业信息, 2012 (10) :16-21.
[4]柳旭波, 徐象华, 杨继, 等.浙西南山区休闲观光果业优势分析及发展策略研究[J].中国果业信息, 2015 (3) :17-19.
城郊型森林公园规划设计要点 篇8
1城郊型森林公园规划设计的要点分析
1.1对空间布局的规划设计
城郊型森林公园由于与城市之间存在一定联系,所以在对森林公园进行空间布局规划和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与城市相结合,与城市空间产生一定的互动效果,不仅能够实现合理有效地利用资源,而且能够节省一定的投入成本。所以在规划设计城郊型森林公园时,要对一些基础建设设施,比如旅游服务设施等,进行合理布局,尽可能将这些安置在森林公园与城市的交界处,方便人们来回进入,在对城郊型森林公园进行空间布局规划设计时,可以进行更加深入的自然化建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地保证城市与森林景观的互动效果。
1.2规划设计道路交通
由于城郊型森林公园与城市相邻,在道路交通上相对来说较为便利,对于城郊型森林公园的出入口建设基本上已经与城市交通进行有效地融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地保证生态和经济的平衡。在对城郊型森林公园进行道路规划的设计过程中,可以将一些主干道交通逐渐演变成为城市道路交通体系中的延伸部分,另外在一些地势比较显眼的地带,可以设置一些道路站点,让游客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自由选择,不仅能够缓解道路交通压力,也能给游客提供更多的休息时间和选择空间。现代人的出行需求越来越个性化,为了满足现代人的出行、游玩需求,在设计道路的过程中,可以将路面材质、形式进行区别设计,结合各个景区自身的特点,设计符合景区内容的道路,不仅能够强调景区之间的差异性,还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现代人的出行需要。
1.3对生态旅游发展的规划设计
城郊型森林公园由于其自身的地域、文化、以及发展程度不同,导致在旅游规划方面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但无论如何发展,城郊型的森林公园都离不开“生态”,因为城郊型的森林公园最初的发展目的就是能够给人们提供良好的休闲场所,让人们在游玩的过程中,放松身心,所以在对生态旅游发展的规划设计过程中,要充分结合现代人的旅游理念和想法,在空间、环境方面的设计要符合现代人的需求,且有效地结合森林公园内的自然景观资源,不仅能够方便人们修养身心,而且能够有效地推动城郊型森林公园的自身发展。
1.4利用和保护城郊森林公园景观资源
城郊森林公园可以说是城市的生态背景,不仅反映了一个城市的生态环境,而且能够反映出这个城市的发展情况,在对城郊森林公园进行规划和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森林公园自身的功能性,除了采取常规性的设计方法和理念之外,还要注重公园的整体生态景观效果。首先,要充分考虑到园林地区与周边环境之间的关系,包括森林公园在城市生态大系统中的功能性以及定位,根据森林公园内部的实际情况,绿化和完善景观,保证森林公园景观的完整性。
城郊型森林公园受到人们喜爱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自然资源丰富,环境优美,所以规划设计时,要将生态作为规划的主要目的,根据森林公园的自身性质、特点、功能等合理划分区域,根据每一个景区自身的特点进行深入的景观建造,不仅要科学合理地利用森林公园景观资源,而且还要对其进行一定的保护,保证森林公园的自然资源环境,为城市的整体生态建设提供一定的保障基础[2]。另外,为了能够很好地满足现代人的出行需求,在森林公园的景区内,可以设计一些休闲的场所,不仅能够让人们体会到森林公园的自然景观,而且能够让人们在森林公园内可以尽情地放松身心,达到森林公园规划设计的目的。
2结语
城郊型森林公园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属于一种独立的生态系统,其不仅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而且与城市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在对其进行规划和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其自身特点,对城市与其道路交通、空间布局、以及其自身的一些生态产业进行合理规划和调整,以实现在为人们提供良好的休闲场所的同时,也能够更好地促进自身的持续发展。
摘要:城郊型森林公园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逐渐成为人们节假日休闲的首选场所。城郊型森林公园景观资源丰富,且介于森林公园和一般城市公园之间,如何把握森林公园的规划设计和整体布局效果,确保道路交通的畅通性,成为城郊型森林公园规划设计要点。
关键词:城郊型,森林公园,规划设计
参考文献
[1]谢莉,李梅.城市森林公园概念的界定[J].四川林勘设计,2010(2)
对发展城郊型农业机械化的思考 篇9
关键词:城郊型,农业机械,思考
1 发展城郊型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物质基础、重要内容和主要标志,对于稳固农业基础,推动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包河区目前正处于由传统型农业向城郊型、都市型农业,即现代农业转型的关键时期,随着合肥市滨湖新区的大建设,城镇化步伐的加快,迫切需要解放农村劳动力。发展城郊型、都市型农业对农机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民、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迫切需要使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迫切需要农业机械化服务并向农业生产的深度和广度延伸。2008年的中央1号文件是2004年以来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连续第5个1号文件,也是关于农机化工作文字表述最多、内容最丰富的一个文件。将“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作为“突出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进行了表述。强调:“推进农业机械化是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的迫切需要……。加快推进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稳步发展经济作物和养殖业机械化……”等。回良玉副总理在2007年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更明确指出,“农业机械化发展是农业发展中一件带有方向性的大事,随着农业劳动力结构的快速变化,农民对农机作业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农业对农机应用的依赖越来越明显,现在已到了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的阶段”。这为农业机械化事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又对农机化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农机化发展的高度重视,也充分说明了农机化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各级领导也对农机化工作支持的力度越来越大,这是我们做好农机化工作的力量源泉。面对机遇和挑战,我们必须要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宽广的眼光,牢牢把握农机化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立足科学发展,切实增强做好农机化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2 因地制宜加快推进城郊型农业机械化步伐
包河区因地处合肥市的城郊,区位优势明显,但因处于滨湖新区大建设的前沿,近年来小范围内的行政区域微调频繁,发展不平衡。一是城乡二元结构仍突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不协调;二是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低;三是粮油生产在全区范围内尤其是在偏远的乡镇仍占有较大比重,水稻、油菜的播种面积约占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的40%以上;四是农业的规模化、科技化、设施化等程度还不高;五是农业生态质量较差;六是新的城市发展规划的不确定性,给包河区发展长远农业和阶段性农业带来一定的影响,因而给农机化发展方向和定位也带来了不确定性。综上所述,包河区的农机化发展只能因地制宜,并且充分利用农机化的各项强农惠农扶持政策,大力发展和推进城郊型农机化,积极应对都市农业的发展需求,推广现代农机,逐步实现传统农业机械化向城郊型乃至都市型农业机械化的转变。
2.1 远郊传统农业区
围绕种植业结构调整和粮食、经济作物生产,发展机械化播种、移栽、旱作农业技术,重点示范推广水稻简易育秧、机械插秧等关键技术,继续扩大机械化收获作业面积,解决水稻、油菜秸秆还田(回收),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推广油菜播种、移栽、收获等关键机械化技术,逐步实现生产机械化。
2.2 近郊都市农业区
都市农业一般指在城市周边地区,利用乡村的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牧渔生产、城郊文化及农家生活,经过科学规划设计,依托城市,以现代科技为基础、农业产业化为依托、规模经营为条件,建造经营诸如观光农园、休闲农场、市民农园等集生产、生活、服务、消费于一体的高度集约化、设施化、多种功能并存的现代农业。都市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也是增加农民就业和收益的重要产业。要积极围绕包河区“一线十点”都市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带这一平台,立足科技含量高、性能好、多功能农业机械,重点发展与之相适应的配套机械化技术及设备以及发展适应都市型农业多功能特点的农业机械化。诸如:蔬菜,重点推广种子选育技术与装备、工厂化育秧、机械化嫁接和栽培技术,大棚耕作、喷灌、修剪、加工机栽与技术、林果,重点推广草莓、葡萄、雪枣的采后机械化处理技术、储藏保鲜技术和装备;畜禽,重点引进推广规模化养殖、标准化生产、无害化处理机械与技术;水产养殖,重点推广高效节能增氧、自动投料、净化处理、高效起捕以及水产品初级加工等机械装备与技术;林木,重点推广林地清理修剪、挖穴等机械以及森林病虫害防治机械与技术;花卉苗木,重点推广种子选育、工厂化育苗、容器育苗、设施栽培技术与装备。
3 建立和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农机化健康发展
包河区农业服务体系改革后,4个镇、2个街道建立了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在服务中心内设有农机站,有专人从事农机推广服务、管理等工作,为发展农机化、建设现代农业提供了根本保证。但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够健全,需进一步进行整合。要加快镇、村农机化服务体系建设,支持、鼓励发展多形式的农机化服务组织。积极探索建立起一个由基层农机服务站、农机服务组织等为龙头,农机大户为主体,农机户为基础,农机中介服务组织为纽带的集示范推广农机作业、销售维修、技术培训、信息采集、信息传递、安全生产等为一体的、多元化的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以进一步增强农机化服务功能,提高农机服务组织化程度和集约化水平,完善各项服务措施,促进农机服务的社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和推进农机化又快又好地健康发展。
4 加强自身建设增强干好工作的信心
面对新形势、新机遇,“农机人”要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抓住滨湖新区大建设、农机大发展的机遇,准确把握,解放思想,振奋精神,扎实工作,开拓创新。
4.1 加强学习和岗位培训
首先要加强政治学习,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今年的中央1号文件精神,以及党和国家的一系列强农惠农扶持政策,把“三农”工作放在农机化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上。其次是业务学习,要强练内功,提高服务“三农”的本领。总之是一支业务精通、勤政高效、公正廉明、热情服务、技术全面、甘于奉献的队伍。
4.2 切实改进工作作风
农机管理工作服务的对象是农民,要切实结合机关效能建设的实施,牢固树立依法行政,为民服务的思想。坚持以民为本、帮民解难、助民增收、保民平安的理念。真抓实干,规范行为,提高素质,提高效能,提升形象,要树立良好的行风和政风。
4.3 强化社会宣传争取部门支持
在干好工作的同时,要充分利用电台、电视、报刊、杂志等媒体广泛宣传,不断扩大农机化工作的社会影响力,向领导宣传,向农民宣传,让社会各界了解,使人们更加重视,更加支持并热心参与工作农机化,特别是召开各类现场会时。要密切和相关部门的工作联系,找准工作接入点,加强配合,寻求理解和支持。
4.4 齐心协力扎实工作
城郊型经济 篇10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城市环境污染日益加剧,市民生活压力加大,使其强身健体以保证身心健康的需求日益增加。久居城市的人们开始渴望回到自然的怀抱,然而现有的城市公园在内容和活动上已远远满足不了人们回归自然的需求,因此富有特色的森林公园日益受到城市居民的青睐,其中城郊型森林公园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森林环境而倍受市民的青睐,成为当前人们出游的新热点。
1 城郊型森林公园
1.1 城郊型森林公园的概念
城郊型森林公园是指位于城市近郊,以森林景观为基础,并辅以一定的人文景观和人造景观设施以满足城市居民游览休闲的森林公园。就其自身而言,城郊型森林公园与其他森林公园及城市公园相比的优势在于:1)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城郊型森林公园位于城市的郊区,伴随着私家车的普及和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市民基本上可以在1 d内完成游览返回市内。2)丰富的景观资源。与城市公园相比,城郊型森林公园以自然景观为基质,原始生态成分较高,但与森林公园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1.2 城郊型森林公园的新特性
1)基地周围景观环境的复杂性和破碎化加剧。城郊型森林公园位于城市与乡村两大板块之间,与中心城市联系紧密,受城市扩散影响显著,使基地周围用地类型异常复杂。2)基地内生态环境的脆弱性。由于城郊型森林公园位于城乡交错地带,基地通常受到城市发展和人为干扰的强烈影响,森林景观被大量吞噬,部分区域天然次生林消失殆尽,森林景观以人工林,经济林为主,林分结构简单,森林生态功能等级和森林健康处于较低水平。3)基地内文脉缺失严重。随着城市建设向郊区蔓延,使得基地周围原有自然村落被新型社区所取代,原有的土地利用方式,土地结构,产业结构同样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些均导致了城郊型森林公园的文脉缺失。4)人们游览活动的日趋丰富性。随着私家车进入千家万户,自驾游作为一种新型出游方式异军突起。同时,传统的娱乐项目如划船,登山,骑马等已经满足不了人们休闲游玩的要求。徒步,露营,野外烧烤,帆板等新型休闲方式倍受人们的欢迎。
本文根据当前城郊型森林公园在发展建设中所面临的新特征和新问题,并通过对长春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的调查研究,旨在发现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和日新月异的休闲方式的变化中,城郊型森林公园所面临的具体问题和挑战,为具体规划设计城郊森林提供基础保障和客观依据。使城郊型森林公园的建设与城市发展相结合,与人民日益丰富的休闲需要相结合,使其在环境资源和生态条件容许的情况下充分发挥功能并良性发展。
2 研究内容和方法
2.1 调查对象
长春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位于长春市东南,距市区9 km,属长白山余脉低山丘陵带,海拔220 m~406 m,环水面43 km2内有大小山头119座。净月潭水库面积为432 hm2,国有林场总面积8 323 hm2,大面积的樟子松(Pinus sylvestnis var.mongolica Litv.)、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Rupr.)Rupr.)、红松(Pinus koraiensis Sieb.et Zucc.)和黑皮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var.mukdensis Uyeki)人工林雄伟壮观。区内植被依地势分布有五个地带:丘陵森林地带、丘陵草原地带、平原地带、河套地带、湖畔地带。净月潭林区经60年造林。森林覆盖率达34.5%,具有较大的森林旅游优势。净月潭林区是长春市东南方的一道绿色屏障,它对调节市区气候、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具有极端重要的作用。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以森林休闲游和冰雪健身游为主要旅游产品,1998年以来,一年一度的净月潭冰雪旅游节开创和奠定了独特的净月潭旅游品牌。园区内有森林浴场、碧松净月塔楼、森林高尔夫球场、观赏游船、鹿苑、沙滩浴场、长春人造卫星观测站、北普陀寺、空中索道等十余个景点。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森林旅游已经成为长春市旅游业的龙头,也是对外宣传的窗口,对提高长春的知名度,促进市域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2.2 调查内容
通过实地勘查、群众访谈、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等多种形式对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使用者的年龄组成、使用公园的方式和使用者对公园内景区景点设计、道路设计、植物景观设计、休闲设施、旅游服务设施的评价进行调查研究,从中了解使用者的使用规律和感受,发现公园在建设发展中存在的具体问题。
2.3 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实地勘查、群众访谈是本文采用的主要调查方法。笔者在2012年5月1日~12日,在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向使用者随机发放调查问卷200份,其中有效问卷189份,有效率为94.5%。为避免调查对象单一化,研究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居住地、不同活动偏好的人群展开调查,从而使调查结果更为真实可靠。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实地勘查、群众访谈,并经过文献查阅和归纳总结,得出了以下几点结果。它们均是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在新形势下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3.1 使用者基本信息
调查数据显示,公园的客源主要以长春市市民为主,占总客源的97%,在所有调查者中入园频率一周一次的达24%,一周两次的为15%,这充分说明本公园已经成为长春市民休闲旅行放松身心的重要场所。使用者男女比例相差不大,35岁~55岁使用者所占比例最多为48%,而且他们使用频率较高,其中一周使用1次~2次的占65%,他们大多数是跟亲朋好友或是社会团体如徒步协会等有目的的入园进行徒步运动。这表明他们是公园一个相对稳定的使用群体,他们的规律性活动对塑造公园的环境氛围有着积极的意义。
3.2 旅游动机和目的
数据显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以及优美的自然环境是使用者来公园的主要原因。分别占调查者来园动机的32%和55%。欣赏自然景观、锻炼身体是使用者主要的访问目的分别为59%和39%。其中以锻炼身体为目的的使用者中以3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居多占73%。以野餐、野营、划船、游泳等娱乐活动为主要游玩目的的,以35岁以下的年轻人居多占53%,他们是这些活动空间的使用主体,但使用者总体人数不多,从侧面可以看出公园内的娱乐设施不丰富,可供娱乐项目不多,不足以吸引更多的使用者。
3.3 逗留时间及游客人数的季节性波动
数据显示58%的使用者会在公园内逗留半天,39%的游客会在园内呆1天,逗留1天以上的游客仅占3%。这从侧面反映了公园内景点数量较少,质量不高,可参与性不强,导致了景观的吸引力不够。
在调查者中选择夏季,秋季,春季,冬季游玩的分别为79%,65%,59%,18%。作者认为其主要原因为长春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地处湿润区向亚干旱区的过渡地带。春季短暂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漫长寒冷。人们多数选择5月~10月进行户外活动,11月~4月由于气候条件的限制除冰雪运动外可进行的户外活动较少。从1998年开始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开展了冰雪旅游活动,但是目前冬季森林公园内除滑雪场以外其他区域利用率很低,除少数的雪雕外公园基本上处于无景可观的尴尬状态,然而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勘查笔者发现冬季依然有相当一部分游客有规律性的入园,他们一周入园1次~2次进行徒步运动。利用这部分游客的规律性活动,对森林公园冬季的景观和活动进行塑造,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对森林公园冬季冰雪旅游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3.4 交通管理和安全性
在公园的各项满意度调查中,使用者对交通体系的满意度最低。其中认为公园交通体系很差的为8%,差的占59%,一般的占32%,认为公园交通体系好的仅占1%。通过现场勘查,笔者发现净月潭森林公园以环潭路为主要游览路线,公路宽度为6 m,其不仅要疏导公园双向汽车交通,还是人们进行徒步运动和自行车游览的主要场所,由此可见公园内部交通组织何其混乱,见图1。
调查数据显示,15%的使用者采用自驾游的方式游览公园,其中在采用自驾游的游客中64%会进行1 h~2 h的徒步游览,34%的自驾游使用者入园后主要进行野餐野营等休闲活动。21%的使用者使用自行车游览公园,59%的使用者徒步游览公园,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徒步游览是使用者游览公园的主要方式,调查显示仅有5%的使用者会使用森林公园内的环保电瓶车,可见园内的环保电瓶车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虽然公园内自驾游所占的比例不高,但是由于汽车所具有的机动性和占地面积,其依然在各种交通方式中占有统治地位,降低了其他使用者游玩的舒适度,对其安全构成威胁,为公园带来了不和谐的因素。另一方面汽车制造的噪声破坏了森林公园内安静祥和的氛围,汽车尾气的排放污染了公园内的空气,这些均与森林公园的建设初衷相悖。
3.5 植物景观营造及其丰富性
调查结果显示游客对公园植物景观设计选择很好的占11%,选择好的占25%,选择一般的占55%,选择差的占9%。但73%的使用者对公园原始质朴的生态环境感到满意,比较满意的占14%,选择一般的为11%,选择差的仅占2%。问卷反映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原始质朴自然的生态环境满足了使用者回归自然,放松身心的要求,但园内在植物景观设计上存在不足。
经过笔者现场勘查和文献研究发现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净月潭林区主要是人工林,由于历史原因现有植被主要表现为针叶树多阔叶树少,单纯单层林多,混合复层林少,乔木树多,灌木和地被植物少,风景林资源的总体观赏价值不高。2)粗放的经营使得净月潭森林公园的森林景观类型比较单一,森林结构层次不明显,林分外貌特征不典型,林分色彩的季相变化不是很明显,各个景区的风景林资源没有合理的开发和利用。3)没有深入挖掘当地自然的植物群落规律,同时也没有利用复层混交的手法配植绿化,营建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植物群落景观。4)没有充分运用丰富多彩的乡土植物资源,对于植物造景的艺术性不够重视,对于结合景点立意,配植相应的植物,渲染景点意境,体现景点的命题这一方面的设计也显得比较薄弱。
3.6 娱乐休闲设施不够健全
数据显示,游客对园内的娱乐休闲设施选择好的占15%,选择一般的占45%,选择差的占25%,选择很差的占15%。由此可看出园内的娱乐休闲设施满足不了游客的需求。经过笔者的现场勘查,其主要表现为:1)由于管理粗放,使用不当等原因,现有娱乐设施陈旧破败,很多已经不能使用。2)娱乐休闲设施不健全,缺乏必要的娱乐休闲设施,垂钓园,烧烤台,野营地等。3)现有很多娱乐休闲设施使用率低,如索道,滑草场等。
3.7 人文景观挖掘不够深入
关于公园特色调查结果显示只有8%的游客认为园内的人文景观吸引人,这充分说明了公园对人文景观的挖掘不深入,特色不鲜明。园内现有北普陀寺,每逢初一、十五,香客从四面八方而来进香祈福,但由于寺庙较小,对景观产生的影响有限。另外,使人富于联想的“净月潭”名称、净月潭森林公园的历史等都没有进行深入挖掘并使其景观化,使游客对净月潭森林公园的历史和“净月潭”名称的由来通过直观的景观就可以进行了解。
4 建议
4.1 禁止私家车入园
通过调查表明徒步运动和自行车游览已经成为游客的主要游览方式,而且私家车的进入已经严重的干扰了其他游客的正常游览和森林公园安静祥和的氛围,徒步游和自行车游的游客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因此禁止私家车入园已经刻不容缓。
若要禁止私家车入园,公园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准备:首先,在公园入口处规划出规模更大的停车场。其次,在园内规划设计出完善的电瓶车游览路线并且增加自行车租赁点。只有这样,各种游览方式才能在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和谐开展,富有特色的森林徒步运动才能成为净月潭的特色旅游项目。
4.2 开展多方位的特色活动
开展多方位的特色活动,提升净月潭森林公园的文化品位和知名度。虽然目前净月潭森林公园开展了瓦萨国际滑雪节,森林徒步节,森林马拉松等活动,但总体上知名度不高,游客的可参与性不强,并没有形成净月潭森林公园的特色。笔者认为公园可以根据自身的特色,一年四季均可开展相应的特色活动,如野菜节,荷花节,避暑纳凉节,采松塔节,雪雕大赛等,以形成特色鲜明,影响范围广泛,群众参与性强的特色活动,提升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的知名度,吸引海内外的游客。
4.3 丰富公园的植物景观
目前公园的植被主要表现为针叶树多,阔叶树少,单纯单层林多,混合复层林少,乔木树多,灌木和地被植物少,植物景观季相色彩变化小,风景林资源性较低,所以要在保证公园原始、自然、质朴的植物景观风格的基础上丰富植物种类,增强林相的季节性变化,着力增强公园重要节点植物景观设计。这就需要增加观赏性较强的乡土树种,彩叶树种,观花观果树种,花灌木,形成季相变化丰富,生态性强的植物群落。另外,园中重要景观节点如入口广场、潭南广场、滑雪场等处应根据其意境,进行重点植物造景,渲染意境,给游客留下深刻印象。
4.4 合理规划游览路线
目前净月潭森林公园内的主要游览路线为一条环潭路,但是随着游客人数的激增,使得环潭路已经满足不了人们的游览需求,从而导致大量游客私自进入未经开发的山区、林区(见图2)。不仅导致游客的安全性无法保证,也严重破坏了公园的生态环境,所以笔者认为公园应根据游客的不同需求规划各种各样的游览路线,如徒步一日游路线,水陆一日游路线,自行车游路线,环潭游路线等,以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这样还可以有效的分散游客,增强游客游览的舒适度。
5 结语
城郊型森林公园应根据时代的发展,以使用者的需求为依据;以改善人居,传承文化,提升形象为核心;坚持保护为先,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达到设施齐全,功能完善,贴近城乡,服务大众的目的。
本文由于调查样本数量有限,调查时间持续较短以及本人的自身知识所限,所得的结论不足以反映净月潭森林公园所面临的全部问题。但是笔者以使用者的角度总结出公园规划设计和管理的问题与不足,希望为广大的森林公园管理者和建设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兰思仁.国家森林公园理论与实践[M].第2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2]李锋.中国城市森林的发展及其建设模式[J].林业科技管理,2002(4):16-19.
[3]LY/T5132-1995林业部,森林公园总体设计规范[S].
[4]许大为,叶振启,李继武,等.森林公园概念的探讨[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996,24(6):90-93.
[5]战国强,许文安,韦强.试论城郊型森林公园的规划设计[J].广东园林,2005(10):21-24.
[6]马建章.森林旅游学[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98.
[7]吴泽民,吴澜.城市森林与城市森林游憩[J].中国城市林业,2006(6):92-95.
[8]杨锐.试论世界国家公园运动的发展趋势[J].中国园林,2003,19(7):10-15.
[9]杨财根.城郊森林公园旅游规划导向的战略思考[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54-58.
【城郊型经济】推荐阅读:
经济学视角下的城郊型新农村建设08-12
城郊型农业12-10
城郊农业05-20
城郊养老09-06
城郊农民09-21
城郊森林区05-22
城郊农业观光园09-26
城郊煤矿的档案管理11-29
城郊蔬菜基地创建工作方案06-07
城郊乡镇流动人口管理汇报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