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郊型农业(精选9篇)
城郊型农业 篇1
摘要:当前, 我国大中城市郊区的农业生产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城郊型、都市型农业转型中, 结合合肥市郊区现状浅析发展城郊型农机化的重要性, 针对包河区的农业特点和农机化程度因地制宜地加快发展步伐, 建立和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 加强农机人自身建设。
关键词:城郊型,农业机械,思考
1 发展城郊型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物质基础、重要内容和主要标志,对于稳固农业基础,推动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包河区目前正处于由传统型农业向城郊型、都市型农业,即现代农业转型的关键时期,随着合肥市滨湖新区的大建设,城镇化步伐的加快,迫切需要解放农村劳动力。发展城郊型、都市型农业对农机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民、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迫切需要使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迫切需要农业机械化服务并向农业生产的深度和广度延伸。2008年的中央1号文件是2004年以来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连续第5个1号文件,也是关于农机化工作文字表述最多、内容最丰富的一个文件。将“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作为“突出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进行了表述。强调:“推进农业机械化是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的迫切需要……。加快推进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稳步发展经济作物和养殖业机械化……”等。回良玉副总理在2007年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更明确指出,“农业机械化发展是农业发展中一件带有方向性的大事,随着农业劳动力结构的快速变化,农民对农机作业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农业对农机应用的依赖越来越明显,现在已到了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的阶段”。这为农业机械化事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又对农机化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农机化发展的高度重视,也充分说明了农机化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各级领导也对农机化工作支持的力度越来越大,这是我们做好农机化工作的力量源泉。面对机遇和挑战,我们必须要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宽广的眼光,牢牢把握农机化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立足科学发展,切实增强做好农机化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2 因地制宜加快推进城郊型农业机械化步伐
包河区因地处合肥市的城郊,区位优势明显,但因处于滨湖新区大建设的前沿,近年来小范围内的行政区域微调频繁,发展不平衡。一是城乡二元结构仍突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不协调;二是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低;三是粮油生产在全区范围内尤其是在偏远的乡镇仍占有较大比重,水稻、油菜的播种面积约占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的40%以上;四是农业的规模化、科技化、设施化等程度还不高;五是农业生态质量较差;六是新的城市发展规划的不确定性,给包河区发展长远农业和阶段性农业带来一定的影响,因而给农机化发展方向和定位也带来了不确定性。综上所述,包河区的农机化发展只能因地制宜,并且充分利用农机化的各项强农惠农扶持政策,大力发展和推进城郊型农机化,积极应对都市农业的发展需求,推广现代农机,逐步实现传统农业机械化向城郊型乃至都市型农业机械化的转变。
2.1 远郊传统农业区
围绕种植业结构调整和粮食、经济作物生产,发展机械化播种、移栽、旱作农业技术,重点示范推广水稻简易育秧、机械插秧等关键技术,继续扩大机械化收获作业面积,解决水稻、油菜秸秆还田(回收),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推广油菜播种、移栽、收获等关键机械化技术,逐步实现生产机械化。
2.2 近郊都市农业区
都市农业一般指在城市周边地区,利用乡村的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牧渔生产、城郊文化及农家生活,经过科学规划设计,依托城市,以现代科技为基础、农业产业化为依托、规模经营为条件,建造经营诸如观光农园、休闲农场、市民农园等集生产、生活、服务、消费于一体的高度集约化、设施化、多种功能并存的现代农业。都市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也是增加农民就业和收益的重要产业。要积极围绕包河区“一线十点”都市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带这一平台,立足科技含量高、性能好、多功能农业机械,重点发展与之相适应的配套机械化技术及设备以及发展适应都市型农业多功能特点的农业机械化。诸如:蔬菜,重点推广种子选育技术与装备、工厂化育秧、机械化嫁接和栽培技术,大棚耕作、喷灌、修剪、加工机栽与技术、林果,重点推广草莓、葡萄、雪枣的采后机械化处理技术、储藏保鲜技术和装备;畜禽,重点引进推广规模化养殖、标准化生产、无害化处理机械与技术;水产养殖,重点推广高效节能增氧、自动投料、净化处理、高效起捕以及水产品初级加工等机械装备与技术;林木,重点推广林地清理修剪、挖穴等机械以及森林病虫害防治机械与技术;花卉苗木,重点推广种子选育、工厂化育苗、容器育苗、设施栽培技术与装备。
3 建立和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农机化健康发展
包河区农业服务体系改革后,4个镇、2个街道建立了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在服务中心内设有农机站,有专人从事农机推广服务、管理等工作,为发展农机化、建设现代农业提供了根本保证。但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够健全,需进一步进行整合。要加快镇、村农机化服务体系建设,支持、鼓励发展多形式的农机化服务组织。积极探索建立起一个由基层农机服务站、农机服务组织等为龙头,农机大户为主体,农机户为基础,农机中介服务组织为纽带的集示范推广农机作业、销售维修、技术培训、信息采集、信息传递、安全生产等为一体的、多元化的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以进一步增强农机化服务功能,提高农机服务组织化程度和集约化水平,完善各项服务措施,促进农机服务的社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和推进农机化又快又好地健康发展。
4 加强自身建设增强干好工作的信心
面对新形势、新机遇,“农机人”要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抓住滨湖新区大建设、农机大发展的机遇,准确把握,解放思想,振奋精神,扎实工作,开拓创新。
4.1 加强学习和岗位培训
首先要加强政治学习,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今年的中央1号文件精神,以及党和国家的一系列强农惠农扶持政策,把“三农”工作放在农机化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上。其次是业务学习,要强练内功,提高服务“三农”的本领。总之是一支业务精通、勤政高效、公正廉明、热情服务、技术全面、甘于奉献的队伍。
4.2 切实改进工作作风
农机管理工作服务的对象是农民,要切实结合机关效能建设的实施,牢固树立依法行政,为民服务的思想。坚持以民为本、帮民解难、助民增收、保民平安的理念。真抓实干,规范行为,提高素质,提高效能,提升形象,要树立良好的行风和政风。
4.3 强化社会宣传争取部门支持
在干好工作的同时,要充分利用电台、电视、报刊、杂志等媒体广泛宣传,不断扩大农机化工作的社会影响力,向领导宣传,向农民宣传,让社会各界了解,使人们更加重视,更加支持并热心参与工作农机化,特别是召开各类现场会时。要密切和相关部门的工作联系,找准工作接入点,加强配合,寻求理解和支持。
4.4 齐心协力扎实工作
《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和《安徽省“十一五”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对大中城市郊区的农机化发展方向和定位提出,大中城市郊区在继续提高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的基础上,积极为发展外向型农业、城郊型农业和观光农业服务。积极围绕发展城郊大棚农业、设施农业和都市旅游观光农业、精细蔬菜、林果花卉、畜牧水产养殖等高效农业,发展适应都市型农业多功能特点的农业机械。健全和完善机械化技术服务网络,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化的技术优势,率先实现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现代化。“十一五”时期也是包河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已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包河区由于历史原因,现城乡二元结构仍较突出,在继续发展粮食生产机械化的同时,如何发展城郊型农机化,怎样破题,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课题,要正视差距,要有紧迫感和责任感,要牢牢抓住农机化发展的机遇,力争在城郊型农机化的发展上有所突破。
城郊型农业 篇2
实 实 施 施 方 方 案
项 目 名 称:
项目主管单位(盖章):
项目实施单位(盖章):
项目负责人及电话:
一、项目摘要
1.项目名称 园区道路修建工程项目
2.项目主管单位(盖章并加注意见)
3.项目实施单位及负责人
4.联系人及电话
5.立项依据
6.项目目标 完善园区道路建设,力争将园区打造成为休闲、养殖、采摘、观光于一体的高端城郊农业示范园区 7.实施地点及规模 实施地点:
规模:项目计划总投资:25.3239 万元,其中市级资金 20 万元,自筹资金 5.3239 万元。总工程量:维修园区内 5 条主干道,总长度 1075米,路面宽 5 米,总面积 5375平方米;路面挖土方 1842 立方米;路基回填 37 河光石 0.2 米厚;路基上面铺 05 石子。
投资计划与补助标准(1)支持环节
市级补助资金 20 万元,主要用于维修园区内 4 条主干道,全长 815 米,宽 5 米,总面积 4075平米。
(2)补助标准
项目申请市级补助资金 20 万元
(3)总投资及主要支出内容(万元)
总投资:25.3239 万元。总工程量:维修园区内 5 条主干道,总长度1075 米,路面宽 5 米,总面积 5375平方米;路面挖土方 1842 立方米;路基回填 37 河光石 0.2 米厚;路基上面铺 05 石子。
项目效益评价 效
益 项目完成后所产的经济效益非常明显,园区道路等各项基础设施完善,园区可以投入正常的生产,园区内发展蔬菜、果树、养殖等高效益农业,经济价值非常可观。项目的实施,不仅可以解决园区历史遗留的承建商及农民工工资问题,有效避免他们继续到政府上访造成社会不良影响。同时可以将废弃园区恢复生产,变废为宝,此外可以进一步解决附近村民就业问题。为农业产业建设、农民致富、社会安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资金使用计划表
二、立项依据
资金单位:万元 一 项目主管单位
二 项目实施单位
三 项目实施地点
四 实施规模 总工程量:维修园区内 5 条主干道,总长度 1075米,路面宽 5 米,总面积 5375平方米;路面挖土方 1842 立方米;路基回填 37 河光石 0.2 米厚;路基上面铺 05 石子。
五 市级投资数额 20 万元 六 市级投资详细支出用途
支出项目 规模(数量)
金额(万元)
备注 1、维修园区内4条主干道,全长 815 米,宽5 米,总面积4075平米。
2、3、4、七 实施年限 3 个月
1.立项背景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生态环境日益恶劣,人们向往回归自然,向往清新的空气,茂盛的森林,清幽雅致的环境,生态的人居。同时也希望能品尝到绿色无污染的绿色食物,让身体在环境污染中解脱出来,让身心在大自然环境中受到洗礼和净化;让烦躁的心平静安详。
近年来,我国的休闲农业取得了飞跃的发展,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们的认可。生态农庄、休闲娱乐点,合适各样的,结合多种形式的农业旅游,都在以不同的方式慢慢走近我们的视野。而在休闲农业发展的大背景下,大同市的休闲农业旅游,在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查阅资料可知,在 2016年的时候,整个全市的休闲农业经营主体接待游客达到 30万人次,所以从中有 1 万多农户因此收益。所以来说,休闲农业旅游已经快慢慢成为了农村经济和农民增收的新的增长点,我们也应该要慢慢的往这方面发展,让人们都能体验到农业的乐趣。知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
***县是典型的城郊农业发展优势区,境内的气候为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变化较明显。空气湿润,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适宜发展休闲农业示范园。
按照***文件精神,申报立项发展城郊农业园区。
2.
项目承担单位的基本情况
***农业专业合作社成立于 2015 年 04 月 15 日,合作社注册资金 800 万元,园区占地 300 亩,现有日光温室 62 栋,园区的各项设施正在进一步的恢复,园区内的日光温室也在逐渐恢复生产种植。
为了使园区尽快恢复生产,***农业专业合作社,预计投资 300 多万元,整修园区内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园区的各项设施。
三、项目方案设计
1、项目目标:完善园区道路建设,力争将园区打造成为休闲、养殖、采摘、观光于一体的高端城郊农业示范园区。
2、项目实施地点及规模:
项目实施地点:
项目实施规模:维修园区内 5 条主干道,总长度 1075米,路面宽 5 米,总面积 5375平方米;路面挖土方 1842 立方米;路基回填 37 河光石 0.2 米厚;路基上面铺 05 石子。
3、实施内容及资金使用计划:
园区道路修建工程项目计划总投资:25.3239 万元,其中市级资金 20 万元,自筹资金 5.3239 万元。总工程量:维修园区内 5 条主干道,总长度 1075 米,路面宽 5 米,总面积5375平方米;路面挖土方 1842 立方米;路基回填 37 河光石0.2 米厚;路基上面铺 05 石子。
市级资金 20 万元,主要用于:维修园区内 4 条主干道,全长 815 米,宽 5 米,总面积 4075平米。
自筹资金 5.3239 万元,主要用于:维修园区内 1 条主干道,全长 260 米,宽 5 米,总面积 1300平米。
四、组织及管理措施
1、组织领导 为切实加强领导,确保项目工程顺利进行,合作社成立了专门的项目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理事长担任,合作社股东全员参与项目,各自明确职责,强化协调,密切配合,为园区道路修建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组织保障。
2、施工管理 (1)工期计划 针对工程特点合理的安排建设进度,根据工程前后逻辑顺序组织施工,以提高效率,控制工程总进度计划。
根据本项目具体情况,建设期 3 个月,计划 2018 年 8 月底开工至 2018 年 11 月底竣工。
(2)施工管理 建设期间,要确保施工现场有条不紊、文明施工。要根据不同施工阶段制定不同的施工组织设计,以施工总平面图和施工组织设计检查文明施工的落实情况。对出入施工现场的施工人员要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作为基本行为准则,以保证施工现场人员的管理得到有效控制。
3、资金管理 为了加强项目的财务管理和监督,规范项目建设程序、申报、和竣工验收等行为,有效节约项目资金,控制项目成本,提高投资效益。合作社安排会计全面监管项目资金,严格执行国家有关项目财务管理的规定。建设资金必须按规定专账管理,专款专用,任何单位、组织和个人不得挤占、挪用、截留和滞留。
五、效益评价
5.1 社 会效益
项目完成后所产的经济效益非常明显,园区道路等各项基础设施完善,园区可以投入正常的生产,园区内发展蔬菜、果树、养殖等高效益农业,经济价值非常可观。同时可以带动当地居民就业从而提高村民生活水平。
5.2 社会效益 通过本项目的实施,不仅可以解决园区历史遗留的承建商及农民工工资问题,有效避免他们继续到政府上访造成社会不良影响。同时可以将废弃园区恢复生产,变废为宝,此外可以进一步解决附近村民就业问题。为农业产业建设、农民致富、社会安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5.3 生态效益 项目原本荒废的园区重新整修,种植了经济作物,从而使人居环境得到有效优化,对创建良好的生态环境具有积极
城郊型森林公园规划浅析 篇3
关键词:规划 城郊型 森林公园
随着我说市场经济的发展,国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城市居民对日常的精神消费也逐渐发生了转变,很多市民利用周末的时间进行短途的旅游;加上现今生态意识已逐渐被大家所重视,市民希望闲暇时间能够亲近自然,回归自然。城郊型森林公园以它独特的资源和区位优势成为了当地市民的重要选择,也为当地的旅游市场增添了一个重要资源。
我国森林公园起步比较晚,1982年我国第一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即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建立,又经过很多年的研究和发展,自此才有了一些关于森林建设的概念和分类,国家也陆续的颁布了许多关于森林公园规划的标准和规范;但城郊型森林公园与其他森林公园相比,又有它自身的优势和缺陷,研究怎样突出自身的特色、优势和定位,指导城郊型森林公园的规划设计,对森林公园的开发和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1 城郊型森林公园的概念和特点
1.1城郊型森林公园的概念
目前对城郊型森林公园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很多都是以离城市市中心的距离来定义,但这种定义方式比较模糊。在就城郊这一词来说,不同的学派就有不同的定义,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对郊区的定义就有所差异。但总结来看,城郊型森林公园应包含如下内涵:①位于城市近郊,方便城市居民通达使用;②森林风景资源特色突出,生态环境条件优良;③在严格保护好森林资源的基础上,可开展适度生态旅游、休闲观光、科考文教活动[1]。
1.2 城郊型森林公园的特点
城郊型森林公园与远在山区的森林公园相比,有着其自身的特点,也是這些特点决定了其规划设计上与普通的森林公园应有所不同。
1.2.1 区位优势特点
上述提到,城郊型森林公园应是位于城市近郊,通常都与城市干道或国道连接,方便城市居民通达,拥有丰富的客源市场。城市居民在双休日的闲暇时间,能够方便快捷的到达,节省了市民旅行途中的时间;市民到达的方式也相对多样,自驾、公交车、自行车甚至步行都可到达。同时,又由于其便利的交通,也成为了一些企业以及中小学的郊游和自然科教的首选之地。
1.2.2 人为干扰特点
由于规划区域是距离城市较近的郊区,所以经常受到人为活动的影响,甚至一些地块还有村民居住,与其他类型的森林公园相比,区域内部生物环境以遭到人为的干扰或破坏。
1.2.3 森林整体性较差
在一些区域内的森林,由于人为的砍伐或砍伐后进行的人工造林,虽然已经成林,但这样的森林与自然演替而成的森林相比,其植物种类单一、生物多样性低、抗干扰能力差、土壤肥力不足等。一些区域内有可能还存在当地农户开垦的农田,在开垦时,农户们会找土壤肥力较强的地块,所以这些农田的位置并无规律,有可能在森林边缘,也有可能在森林内部。所以在规划区域内会出现异质性,会出现很多的小斑块,使森林的整体性下降。
1.2.4 自然风景资源丰富度较低
公园的规划区域位于城郊,受到城市发展的限制,所以公园面积一般不会太大。所以很多独特风景资源不能收纳到公园内,这就使森林公园的自然风景资源变的单一了。
2 规划策略
2.1 森林公园的性质定位
森林公园的建设是艺术性与自然基础相结合的产物,城郊型森林公园的定位是规划设计考虑的前提。如果定位不准确,容易与城市公园、主题公园或植物专类园等造成定位混乱,难以突出森林公园的性质、功能和形象。城郊型森林公园的性质定位一般应为:依托城市周边地区良好的森林生态状况,以丰富的森林景观为特色,充分利用森林的特殊功能,为城市居民提供森林游憩活动[2]。
2.2 森林公园的市场定位
城郊型森林公园的优势之一就是为市民提供短途旅行的游憩场所,并为当地的居民服务,由此公园的客源市场应是以当地的城市居民或是距离较近的县市居民为主要客源市场。到该城市旅游的远方游客应算作公园的机会市场。
2.3 森林公园的总体布局
在森林公园的总体布局上,应以利于保护、改善生态环境为原则,处理好开发利用与保护、游憩、服务等方面的关系。同时又要从全局出发,合理利用地形,因地制宜的满足森林公园的多种功能需要。
在其功能划分上应突出其生态旅游功能、游憩功能以及保护功能。生态旅游功能的区域划分应选在,自然风景资源相对丰富,地形相对平缓的区域,以便于游客感受大自然和通行;在以生态旅游为主的区域内,应严格控制其开发力度,不应加入一些商业设施,如:餐饮、购物、游乐设施等;游憩功能的划分尽量选择在规划区边缘与外部连接的区域,由于游憩区内会设置一些商业与娱乐设施,该区域内的开发力度较大,而与外部连接的边缘区域,通常是曾经遭到破坏,现状为人工林,其保护价值与原有森林相比较低,可以进行开发利用。保护区域应选择在生物环境较好,地形变化比较大的地块;这个区域应严格进行管理,不对外开放,使人为干扰降低。
在有村落的地块,要确定村民是否迁出。如不迁出,要考虑到公园的开放区域是否会对村民的生活造成影响,在游客的路线规划上应尽量避免不穿过村民的生活区域。同时要控制好当地村民不对保护区内的植物进行破环。
3 总结
城郊型森林公园规划建设必须考虑其旅游发展前景,根据市民旅游需求和旅游类型偏好的调查情况来确定其规划建设的性质和开发方向。城郊型森林公园由于其特殊的区域位置和独特的以人工林、次生林为主森林景观资源,无论在功能结构上还是生态效益上,使其有别与其它森林公园和城市公园,其功能定位应偏重于生态旅游、休闲娱乐、科普宣教以及商务会议等方面。既要发挥城市公园中所没有的森林景观效益,打造原生态的旅游产品;也要大力打造公园丰富多彩的休闲、娱乐空间,提升城郊型森林公园的旅游竞争力,以实现森林公园的长远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彩仙 聂海兵. 近郊型森林公园探讨[J]. 安徽农业科学 2013(26):10719
[2] 陈晨. 现代城郊型森林公园规划探讨[D]. 安徽农业大学 2012 :16
[3] 王艳 陈东田 侯可雷 范勇. 城郊型森林公园规划中的性质定位[J].林业科技开发.2007,21(1)
[4] 江海燕 李敏.城市地区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基本框架研究[J].规划师.2007,23(5)
[5] 陈丹 .城郊型森林公园总体规划设计要点[J].林产工业.2013,40(1)
[6] 任梦非 朱祥明,上海滨江森林公园规划设计研究[J].中国园林.2007,23(2)
城郊农业观光园设计探讨 篇4
1 设计原则与指导思想
1.1 设计原则
一是明确目标定位。九龙坡城郊农业观光园以都市农业产业培育为目标, 以科技展示、品种试验、设施农业、传统农耕、标准化示范、农科培训、产业创新研发中心建设为主要内容, 建设集新品种、新技术示范、绿色农产品生产、农耕操作体验、休闲观光采摘垂钓、农业科普教育为一体的科技型试验园区。二是处理好局部与全局关系。九龙坡城郊农业观光园是都市闲情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 设计上要体现与乡村之间有效衔接与协调统一, 避免重复建设。在大配套上要实现系统资源共享。三是充分尊重九龙坡区城市总体设计。园区设计建设要服务于九龙坡区城市发展的需求, 符合九龙坡区科技发展总体方向。合理安排近期建设和城市远期设计管制的关系, 使园区建设有利于促进城市各项建设事业协调发展。
1.2 指导思想
九龙坡城郊农业观光园设计的基本框架是以都市农业产业培育为目标、以农业技术创新为基础, 体现科技农业、产业化农业、休闲型农业、环保型农业、农耕操作体验、农业科普教育的综合特征, 适应都市发展需求, 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良性循环。根据目标定位, 主要从如下三方面体现总体设计框架:一是将建筑物的单体与群体结构形态、空间布置同所在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强化空间环境设计, 形成具有现代气息、景观协调、充满自然生机的环境格局。二是把农业设施的高效运作和方便观光、游憩、体验、认知有机结合, 将科技农业、科普教育、生产设施、农业展示空间、休闲绿地有效组合, 合理布局, 加强公共配套设施建设。三是强化现代园林建设和环境保护建设, 突出生物多样性和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将园区设计为功能各异又相互联系的4个分区, 即:以农业科技展览、温室新品种展示为主的现代高新农业技术展示区;以标准化试验田、体验农业和展示新农村建设风貌为主的近代农业生产展示区;以梯田、原生态农业和家庭农场为主的远古农业风貌展示区;以游憩观赏、戏水垂钓和摘鲜品新为主的园林景观休闲区。
2 设计理念
以农业文明发展为主线, 生态景观为依托, 农业体验为特色, 农业产业培育为目的, 将现代高新农业技术、近代农业技术、远古农业风貌和现代园林景观进行串联, 满足都市人群在心理上和物质上追求自然的需求, 利用地形和自然资源将园区打造成自然和谐的生态型农业观光园区。
3 总体布局
利用现有地形地貌和自然资源, 将九龙坡城郊农业观光园以“一线、两带、四区、六点”为设计构架 (见图1) 。“一线”即展示农业文明发展的主要线索, 也是景观游览路线。“两带”即外围的生态背景林带和水系生态景观带。外围的生态背景林带为多层混交林带, 既是景观的背景又是园区的生态屏障;水系生态景观带是利用北高南低的地形, 将园外的水从北面引入, 再从南面流出园外, 构建一条集戏水、垂钓、湿地景观为一体的水系生态带, 亦能满足园区灌溉的需要。“四区”即以展示农业文明发展的现代农业高新技术展示区, 近代农业生产展示区及远古农业展示区3个特色区和以游憩休闲为主的园林景观休闲区。“六点”即利用地形优势, 规划5个景观平台和1个新农村风貌建设样板, 使园区景观得以串联和相互借景。
4 主要设计内容
4.1 现代农业高新技术展示区
该区位于整个园区的南部, 占地面积约2.2hm2, 地势平坦, 有1条乡村道从外围经过。将园区的主入口设置于整个园区的中轴线上。入口道路轴线上设置高新农业展示馆, 向游人展示现代农业的高新技术、品种试验、设施农业及农科培训。并设置现代农业温室、新品种培育区和生态停车场等配套设施。主入口至高新农业展示馆由一条宽6m的大道连接, 道路两侧进行亮化处理, 行道树栽植高大美观的乔木, 树下采用时令花卉装点形成花径, 增强入口整体景观效果, 提高园区环境档次。入口右侧设置生态停车场, 充分利用外围植被, 对停车场进行视线上遮盖以保证与园区整体氛围和谐的景观效果同时又可形成庇荫, 地面铺植草砖, 增强绿化效果, 又能避免光污染。高新农业展示馆内设有多功能展览馆、实验室、办公室。展览馆通过多媒体方式向游人展示农业从古到今的发展过程, 我国农业发展现状, 传递最新最快的农业科技发展情况。通过多媒体演示、实物标本或照片结合文字资料向游人介绍、宣传新的农业品种, 包括无公害绿色蔬菜、瓜果、水果, 新研发的观赏型的蔬菜、瓜果;实验室主要是对一些新产品的开发、研究, 以及对现有品种的改良, 具有研究和科教功能;办公室的功能是综合管理、接待和组织参观的游人, 并提供讲解服务。现代农业生产温室内种植有无公害绿色蔬菜、瓜果、花卉等, 主要是将一些新开发的、具有市场潜力的品种投入生产, 既可科研、生产, 又可观赏, 同时还可销售以及供给园内餐饮需求, 从而形成高科技产业链;新品种园区主要是最新农业新品种、优质花卉的培育。
注:1主入口;2生态停车场;3鲜花大道;4高新农业展示馆;5现代农业生产大棚;6培训、会议、接待中心;7水系生态景观;8经济林果展示区;9标准化生产展示区;10新农村建设成果展示区;11体验区;12家庭农场。
4.2 近代农业生产展示区
该区位于整个园区的东北部, 占地面积约5.6hm2, 地形总体上呈东高西低。设置有标准化试验田、经济林果、新农村建设风貌和多种体验性的场景空间。“吃农家饭、品农家菜、住农家屋、娱农家乐、购农家品”, 丰富市民们民俗体验需求, 是全园最具体验乐趣的一个区域。标准化试验田主要是将科研开发的无公害蔬菜、水果投入标准化生产, 满足游客餐饮和购买。既满足了游客的消费、体验、观光目的, 又满足了园区实现产业经济和产业试验、推广的多重功效, 成为带动郊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开展产业化经营的示范园区;经济林果区充分利用地形布置在园区中央坡体的东面和园区东南面的坡体上, 采用规则式和混栽相结合, 既能满足经济林果采光和排水的要求, 又能丰富坡体立面的景观效果, 坡体的至高点设置景观亭和廊架等设施, 以满足游人在此摘鲜品鲜、游憩;新农村建设风貌是将党和国家关于积极开展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和建设经验总结相结合的新的尝试, 在加入一些新的管理及运作方式, 展示农村建设的成果, 起到促进、带动、发展的目的;农业体验区包括蔬菜瓜果粗加工和大量的农耕体验设施。粗加工主要是对采摘的蔬菜、瓜果进行简单的包装以提高产品市场价值。具有体验、消费和示范的作用。在该区内还有其他大量的农耕体验设施和场地, 满足不同游客的体验心理和教育的目的。
4.3 远古农业展示区
该区位于整个园区的西北部, 占地面积约2.3hm2, 地形除北端地势较为平坦外, 总体上呈西高东低。设置假日农耕乐园、田园牧歌和自助烧烤区等。远古农业是蛮荒落后的、原始生态的, 故在该区域, 利用原始农耕符号, 通过现代的造景手法营造远古农业生产、生活状况, 供游人参观、学习、体验。假日农耕乐园是将一部分农地分割成若干个“家庭农地”, 作为城市居民假日参加农耕活动的园地, 设置精小的耕作单元以供家庭租用, 古朴的农家小院, 使游客融入到居民的生活, 感受农村的乡土自然淳朴的风情;田园牧歌设置于该区的北面平缓地带, 种植一些牧草, 放养牛、马、羊等家畜, 营造出自然开阔的牧笛悠扬的意境;自助烧烤采用现代的器具较为原始的制作方式, 追忆远古人们的生活场景, 人们可在此购买原料, 自助烧烤, 既富有情趣, 又能充分体验古代人的生活方式。
4.4 园林景观休闲区
该区位于整个园区的西南部, 占地面积约2.83hm2, 地形总体上呈北高南低, 该区中部矗立一小山坡, 旁边有一水塘。设置观光园接待中心、森林氧吧和戏水、湿地及垂钓等亲水游憩空间, 采用中国山水园林的造园手法, 将该区打造成具有巴渝文化特色的园林景观, 为都市人提供一个可游、可赏、可参与的生态休闲的游憩场所。接待中心主要功能是会议、培训等接待和游人就餐。利用位于园区中部的山体, 打造成以乡土植物为主的植物群落的森林氧吧, 在山坡上设置3处俯瞰农业观光园的景观平台, 使游人既可以观览整个园区的风貌, 又可以摘鲜品新、驻足游憩。利用地形建设一条从上到下的水系, 设置浅水区、湿地景观及垂钓区。在上部浅水区域放养一些鱼类、螃蟹等小动物, 让人们能下水捕捉, 使人们与大自然更加的接近, 体会戏水的乐趣;在中部水域建设成湿地景观, 由人工湿地植物塘、床系统组成一个独具特色的人工湿地景观, 通过种植漂浮植物、挺水植物, 使湿地植物巧妙地融入到自然环境中, 水面上设置水榭、木质石质曲桥、亲水平台等, 达到亲近自然的目的;在自然
溪流下游的深水水域建设成垂钓区, 放养野生的鱼类, 为喜欢垂钓的中老年朋友提供一个放松的环境。
5 结语
随着城市建设发展, 城乡、城村结合部都相继并入了城市发展布局体系中, 而大城市可用的绿地愈来愈少, 城市景观被水泥柱体元素所代替, 都市人只有向外寻找景观趣味点。九龙坡城郊农业观光园就基于这样的现状进行设计的, 通过景观艺术处理手法, 把现代科技、农业元素进行有机的结合, 打造成一个集科技、教育、休闲、观光为一体的景观游憩环境, 让人们在游赏的同时, 追忆历史, 感怀历史。
摘要:阐述了九龙坡城郊农业观光园的设计原则与指导思想、设计理念、总体布局, 并详述了设计内容, 提出农业观光园应注重提升游览项目的品质和游赏性, 增加游人参与性空间, 使之成为寓观光、体验、教育为一体的游览区。
关键词:城郊农业观光园,景观设计,原则,总体布局,设计内容
参考文献
[1]戴斌, 周晓歌, 梁壮平, 等.中国与国外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比较研究[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06 (1) :16-23.
[2]金艳春.我国乡村旅游研究进展[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09 (3) :51-53.
[3]卓志远.浅谈我国“乡村旅游”的理论研究趋势[J].学理论, 2009 (11) :17-18.
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城郊农业 篇5
1. 种植业结构调整情况。
本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区域布局、发展特色”的原则, 按照“调优、调特、调强”的思路, 湟中县政府及相关部门对全县的种植业结构进行了合理调整和优化。2011年, 全县农作物总播种面积56 960hm2, 粮食作物36 793hm2, 油料作物15 733hm2, 优质特色的蚕豆、马铃薯、蔬菜种植面积分别达到10 733hm2、10 127hm2、3 080hm2, 比上年分别增长5.2%、16.6%和25.9%。效益较低的小麦、豌豆分别减少9.1%、16.7%。豆类、薯类、油料、蔬菜等优势特色农作物种植比例达72.7%。
2. 主导产业培育情况。
在作物布局上, 建立了以高海拔地区为主的早熟油菜种植带, 以浅垴山地区为主的杂交油菜种植带, 以浅山及半浅半垴地区为主的马铃薯种植带, 以川水地区为主的优质蚕豆种植带, 以川水和交通沿线为主的蔬菜种植带。初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优质蚕豆、脱毒马铃薯、杂交油菜、露地反季节蔬菜、温棚精细蔬菜、高原食用菌六大优势主导产业。
3. 特色种植业发展情况。
“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特色农业发展是实现种植业增效的重要途径之一, 依托农业项目, 建成了李家山等5个乡镇的11个蚕豆“一村一品”专业村。海子沟等4个乡镇的11个马铃薯“一村一品”专业村。李家山等4个乡镇的13个油菜“一村一品”专业村。拦隆口等4个乡镇的9个小麦繁种“一村一品”专业村。拦隆口等7个乡镇的13个蔬菜、食用菌“一村一品”专业村。全县“一村一品”专业村总数达57个, 总面积达到3 040hm2。“一乡一业”也蓬勃发展, 初步建成了海子沟、土门关、西堡、李家山、共和5个乡镇的马铃薯种植基地。鲁沙尔、上新庄、上五庄、大才、田家寨5个乡镇的油菜种植基地。李家山、汉东、拦隆口、多巴、田家寨5个乡镇的蚕豆种植基地。多巴、拦隆口、田家寨、上新庄、李家山5个乡镇的温棚蔬菜种植基地。共和、上新庄、上五庄、西堡4个乡镇的露地蔬菜种植基地。通过“一乡一业”和“一村一品”特色农业专业乡村的建设, 促进了蚕豆、马铃薯、油菜籽、蔬菜四大优势特色农产品的规模化种植、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规模。
4. 农业产业化经营情况。
按照“做强油菜产业、提升蚕豆产业、壮大马铃薯产业、发展蔬菜产业”的要求, 建成了13 333hm2油菜、9 333 hm2蚕豆、6 666hm2马铃薯和1 333 hm2蔬菜生产基地。签订种植业订单30 666 hm2。龙头企业发展迅速, 已初步形成了以弘大公司、通发公司为龙头的油菜籽加工基地, 以新绿康公司为主的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 以九道河公司、文元养殖公司为龙头的牛羊猪育肥和规模养殖基地, 以海湖藏地毯加工为主的畜产品加工基地, 以班仲营村、高原爽公司为主的蔬菜、高原特色果品种植基地, 以谷丰粮油公司、湟中县外贸公司为主的大宗农副产品营销企业和营销协会。今年新培育省级龙头企业两家, 市级龙头企业4家, 截至目前, 共培育国家、省、市、县龙头企业35家, 新培育农民合作经济组织6家,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达到21个。
二、特色城郊农业发展的条件
1. 良好的政策条件。国家“两减免、三补贴”等各项惠农政策的实施, 为农业生产发展提供了保障, 汇入了新的活力。
2. 日益增多的投入。
随着国家、省、市、县财政投入农业的力度不断加大, 一系列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政策的实施,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条件不断得到改善和提高。
3. 市场对农产品多样化的需求。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
断提高, 要求生产种类多样、品质优良、安全优质的农产品, 为特色及城郊农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4. 科技作用日益显示。
随着科技兴农战略的进一步实施, 广大农民对农业新技术的认识度和接受度显著提高, 农民科技意识进一步增强, 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
5. 优越的地理位置。湟中县三面环围省会西宁市, 青藏铁路和青藏公路穿境而过, 交通发达, 保证了农产品流通。
6. 优良的环境条件。
湟中县地处湟水河中上游, 大气、水质无污染, 生产小麦、青稞、蚕豆、豌豆、马铃薯、油菜籽、胡麻、高原反季节蔬菜、食用菌等众多农产品, 有些产品在全国独一无二。
三、多种措施并举, 大力发展特色城郊农业
1. 优化种植业结构。
在总结近年来种植业结构调整经验的基础上, 尊重自然规律, 顺天而行, 顺市而为, 花大力气继续优化种植业结构, 在努力扩大马铃薯, 适度扩大蚕豆、大力增加蔬菜、稳定油菜种植面积的基础上, 将主要精力放在特色农作物的区域布局上, 使优势作物向优势产区集中, 逐步实现蚕豆、马铃薯、油菜、蔬菜等优势特色农产品的规模化种植、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将扩大温棚及露地蔬菜生产作为优化种植业结构, 增加农民种植业收入的战略选择, 依托农业建设项目, 大力发展日光节能温室及温棚, 努力扩大蔬菜种植面积, 真正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
2. 加快特色农业发展。
将深入推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作为特色农业发展重点, 着力建设好海子沟、土门关、西堡、李家山、共和5个乡镇浅山及半浅半垴地区马铃薯种植基地。鲁沙尔、上新庄、上五庄、大才、田家寨5个乡镇浅垴山地区油菜种植基地。李家山、田家寨、拦隆口、多巴、汉东5个乡镇水浇地优质蚕豆种植基础。多巴、拦隆口、田家寨、上新庄、李家山5个乡镇温棚蔬菜种植基地。共和、上新庄、上五庄、西堡4个乡镇露地蔬菜种植基地。突出抓好优质蚕豆、马铃薯、油菜、蔬菜及各类作物制种田建设, 抓好“一村一品”专业村的建设, 每年建设一批“一村一品”专业村。通过“一乡一业”示范乡镇和“一村一品”专业村的建设, 促进纯垴山早熟油菜、浅垴山杂交油菜、半浅半垴及浅山马铃薯、川水优质蚕豆、川水和交通沿线蔬菜五大种植带形成规模。
3. 强化科技推广示范。
一是将“千元田”建设作为农民从种植业中增收的重要手段, 利用三至五年的时间, 将全县30%的油菜、40%的马铃薯、50%的蚕豆建设成为千元田。二是抓好农业实用技术推广, 加大先进实用技术推广力度, 在抓好传统旱作农业、植物生长调节剂、病虫害防治、农业机械化等技术的基础上, 突出科技入户和测土配施肥等先进技术的应用。三是抓好农作物良种工程。把农作物良种工程作为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产量, 实现农业增效的重要手段, 积极引进各类作物优新品种, 建立一定规模的繁制种田, 大力推广高产优质品种, 显著提高全县良种化程度, 良种化程度由当前的93%左右提高到95%以上。四是抓好农作物病虫草鼠害的预报及防治, 对重大突发性病虫害实行统防统治, 发生多少, 防治多少, 把病虫害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五是抓好农业实用技术培训, 每年培训农民10万人次以上。努力做到科技指导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
4.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按照“抓龙头、建基地、扩市场、创特色”的原则, 一是从现有的县级龙头企业中择优申报国家及省、市级龙头企业, 对辐射带动能力强, 特色优势明显的非龙头企业培育成为龙头企业。并加强对龙头企业的监督, 实行优胜劣汰的动态管理;二是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 使其上规模, 上档次。不断壮大经纪人队伍, 提高种植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三是建设好油菜、蚕豆、马铃薯、蔬菜生产基地, 促进特色优势农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四是积极发展订单农业、定向收购等方式, 提高主要农产品的商品率, 实现特色农产品的优质优价, 对蚕豆、马铃薯、油菜、蔬菜全部实现订单购销或定向收购。
5. 实施品牌化战略。
把实施农业品牌化战略作为种植业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来抓, 在蔬菜生产经营上, 积极申报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县, 在蚕豆、油菜、马铃薯生产经营上, 以“湟水源头绿色农业示范区”建设项目为平台, 在绿色、有机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上取得突破。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大力宣传和推介湟中农产品, 积极培育市场占有率较高的品牌农产品, 着力打造和叫响“湟中牌”马铃薯、植物油、蚕豆、蔬菜等绿色农产品。
6. 努力增加投入。
城郊型农业 篇6
观光农业, 也被称为生态休闲农业, 是以农业活动为基础, 把农业生产活动和休闲旅游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新型产业。这种新型产业, 一方面满足了城市民众休闲度假的消费需求, 丰富了生态景区的旅游内容和旅游容量;另一方面也能够有力地带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致富, 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通过发展观光农业, 将“农”与“游”高度结合, 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补充, 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近年来, 我国在观光农业的理论研究、试验示范、推广普及等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学术界对于观光农业也进行了不少的探索研究, 例如, 舒伯阳的《中国观光农业旅游的现状分析与前景展望》, 梁留科等的《发展观光农业的条件及对策研究》, 李翔宇的《中国观光农业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等文章。总的来看, 研究的侧重点比较集中于观光农业的发展条件与相关旅游产品的开发, 主要是基于旅游资源而进行的观光农业产品研究, 而对具体景区进行案例式的调查研究则显得有些不足。
本文以河南省叶县福旺蔬菜种植采摘基地为研究样本, 通过实地走访、问卷分析等方式进行调查研究, 在分析相关数据的基础上, 探寻该景区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或完善措施, 以促进此类观光农业景区的经营模式更加健全完善, 盈利能力进一步加强, 推动建设特色鲜明、发展合理的观光农业景区与社会支持体系。
一、对河南省叶县福旺蔬菜种植采摘基地的调查分析
福旺无公害反季节蔬菜种植采摘基地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近郊田庄乡, 主要服务项目包括无公害蔬菜种植观光、反季节蔬菜采摘体验、开发市民农场等。经营者首先通过租赁、承包、转让等方式集中了一定规模的农村闲散土地, 之后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设施, 对农业生产相关的各项基础设施进行集约开发, 如水源开发、开通灌溉渠道、修通道路、兴建温室、安装大棚等。近年来, 随着种植结构优化步伐的加快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无公害反季节蔬菜的种植观光和采摘行业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该基地开发出的播种面积在逐年扩大, 生产技术日渐成熟, 服务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也取得了比较客观的经济效益。
(一) 游客状况调查
1. 游客人口特征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 教师、公务员、学生、公司职员等是最主要的游客群体, 另外, 在节假日和周末的时候全家人一起到景区游玩也日趋常见。一般来说, 这类游客收入稳定, 闲暇时间比较充裕, 有一定的文化程度, 更喜欢体验健康、绿色的观光旅游方式。这也印证了福旺无公害反季节蔬菜种植采摘基地观光农业所提供的市民农场、无公害种植观光、反季节蔬菜采摘等观光服务的绿色天然本质。
2. 了解景区的渠道
在对福旺无公害反季节蔬菜种植采摘基地随机进行的39位游客的问卷调查中, 获知景区相关信息的渠道包括亲友推荐、电视广告、报纸传单、网络推广等多个选项。其中, 通过亲友推荐介绍的渠道而前往福旺基地的游客有15位, 约占总调查人数的38%;只有5位游客是通过电视广告渠道获知的。这说明, 基地在宣传推广模式中缺乏对电视媒介的有效利用, 需要更加充分地利用这一大众媒体的宣传力量提高景区知名度。
3. 游客出游行为模式
调查显示, 福旺蔬菜基地的游客出行方式主要集中在驾驶私家车的自驾游方式, 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游客只占总比重的10%左右。这一数据体现出叶县田庄乡公共交通发展的不足之处, 限制了依赖公共交通出行的游客的观光行为。景区管理者应该积极与地方政府沟通协作, 加大景区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 为游客提供方便, 从而吸引更大范围内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4. 游客满意度
在对福旺蔬菜基地的游客满意度调查中, 我们可以发现目前景区所开发出的三种服务内容:市民农场、无公害种植观光、反季节蔬菜采摘的游客满意度分别为87%、56%和62%。由此可知, 游客对于市民农场这种体验农业耕作和田园生活的观光服务形式有更大的兴趣度和满意度, 而蔬菜种植的观光与采摘项目满意度指数则相对较低, 这大概是由于游客能够自主参与的程度不同。因此, 景区经营者应着眼于服务创新, 开发新的蔬菜种植观光服务项目, 以满足不同游客群体多样化的复合观光需求。
(二) 对景区经营者的调查
1. 人口特征
通过对福旺蔬菜种植采摘基地经营者进行调查访问, 我们了解到景区的开发经营者大都是本地农民, 他们的年龄大多集中在30—50岁之间, 利用自身所有的土地资源和蔬菜种植经验从事观光旅游服务。在景区开发过程中也吸引了一定数量的外来投资者, 这些投资者对于当地的自然资源、风土人情也具有比较深入细致的了解。另外, 还有几位属于返乡农民工和大学生返乡创业的情况, 他们利用自身在高校或打工城市所学到的相关知识来参与、指导景区的实际经营。
2. 经营状况
由于农业生产活动具有很强的季节规律, 所以观光农业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季节特征。一般情况下, 春季和秋季属于观光游览的最佳时期, 游客可以游览观光的资源较多, 而冬、夏两季可以观光的内容则相对较少。就福旺无公害反季节蔬菜种植采摘基地来说, 旅游旺季大体集中在每年的2—4月的种植季和7—9九月的采摘季, 其余时间属于旅游淡季。
3. 经营困难及所需帮助
在调查中我们得知, 福旺蔬菜基地经营者现在面临的主要困难是资金的筹措和流转。经营者要努力巩固现有的开发成果, 并进一步扩大经营规模, 就需要足够的资金支持去扩大生产规模, 开发服务项目, 拓宽客源市场。而出身于本地农户的大多数经营者基本上都是小本经营, 资金实力有限, 难以承担得起蔬菜种植基地进一步快速发展的巨大投入, 如景区基础设施的改造与扩建、宣传推广的广告费用等。因此, 经营者希望能够得到政府部门、银行、农信社的政策支持, 如, 农村商业银行系统可以开办针对性的小额贷款, 简化贷款手续, 通过金融服务的方式改善景区经营的资金流转能力。
二、存在的问题
(一) 景区周边及内部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
叶县周边地区交通条件相对发达, 基础设施条件较好, 但是, 观光农业景区附近的基础设施条件有待提高, 公路等级较低, 公共交通设施比较缺乏, 存在“欠缺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有些交叉路口缺少路标, 景区指示牌也不够明显, 导致游客进入的路程导向服务不佳, 给游客方便、快速地到达景区造成了很大麻烦。此外, 景区内部的一些设施也需要大力改进, 有的导向路标或者老旧缺失、或者模糊不清, 部分路段的观光游览通道也比较老旧, 通行很是不便。
(二) 开发者、经营者的思想认识有待提高
目前, 叶县观光农业和乡村民俗旅游投资开发者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认为其投资行为是在旅游目的地政府主导下的企业经济行为, 开发者支付初期的发展资金, 开发利用资源, 然后通过接待旅游者获取经济利益。此种方式的明显缺点是, 当他们发现某一个地方有资源可以利用, 便会进行投资, 但在开发经营时, 为了减少运营成本而采取粗放式经营, 在资源吸引力减弱的时候, 便开发新的项目, 成为“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短期投资行为。这些投资及开发经营方式没有根据景区的实际情况进行系统化、科学化的有效分析, 对景区资源进行深度的开发, 导致了盲目投资和粗放式经营行为。
(三) 旅游项目不够丰富, 未能突破季节的限制
目前, 景区的旅游经营开发出的观光项目还不够丰富, 吸引力有限, 可供观光欣赏的农业资源未能得到充分而有效的利用, 资源的总体利用率偏低。但是在旅游旺季, 又会出现较大的旅游供需矛盾, 往往是游客爆满, 景区里边甚至附近的农家乐餐馆都经常会出现一餐难求的情况。这就要求在进行观光农业旅游项目的设计与开发时必须充分考虑各种因素, 通过科学论证努力减少季节性因素的影响。
三、对策与建议
通过上面的调查分析, 针对目前福旺蔬菜种植采摘基地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改进, 以促进农业观光景区的进一步发展。
(一) 进一步改善交通、饮食、住宿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对景区的发展有很大程度的影响。具体来说, 首先要加强城乡之间的公交线路建设, 加大公交通车数量与班次, 改变比较落后的交通条件, 提高出行的方便程度, 以满足普通游客的交通需求。其次, 景区内部的基础设施也需要进一步完善, 例如, 蔬菜基地周边的通行道路需要进一步修通, 对景区内的饭店环境进行改善, 扩大停车场面积, 修建一些休憩、游乐设施, 努力给游客创造出一个更加舒适的游乐环境。
(二) 开发更多品种的反季节蔬菜种植体验与观光旅游项目
针对目前景区经营受季节限制较为明显的问题, 我们认为, 通过温室大棚等技术手段种植反季节蔬菜并开展反季节旅游是一个比较可行的办法。具体来说, 就是在不适宜某种农作物生长的季节, 通过一定的农业科技手段, 将不利于这种农作物生长的季节限制因素降到最低, 让种植的作物能够一年四季不受季节因素的干扰而正常生长, 达到反季节蔬菜种植和反季节农业观光的目的。通过这样的方 (下转128页) (上接119页) 式, 可以较好的解决季节对观光农业发展的限制问题。
(三) 针对特定人群设计不同特色的旅游项目与营销模式
通过调查发现, 针对不同游客群体的特殊需求可以开发一些多样化的旅游项目, 通过深入挖掘乡村民俗文化与自然环境资源, 增强景区观光旅游项目的吸引力和多样性。例如, 可以利用周末和节假日时间开发大学生乡村游。现在大多数城市学生普遍缺乏对乡村民俗和农耕生活的了解, 他们对于观光农场所提供的农作物种植观光和采摘体验等旅游形式有着很强的兴趣和参与心理。针对这一特殊人群的市场需求, 可以开发“自助厨房”旅游项目来提供“种植-采摘-烹饪”一体化的体验服务来吸引大学生们的眼球, 让学生们体验到在校园宿舍内无法实现的烹饪乐趣。另外, 也可以开展“银发旅游”。老年人群体大多具有休闲时间充足、生活经验丰富、渴望陪伴关爱等特点, 景区可以专门针对这类人群设立“老人之家”, 为来景区观光的老年人提供看护、陪伴、交流的平台, 将顾客群内已有的老龄人群组织起来, 开发一些老人们愿意参与又力所能及的特色旅游项目, 并努力吸引更多渴望田园生活、渴望交流陪伴的城市老龄消费者加入其中。
摘要:观光农业是一种正在迅速发展的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相结合的新型产业。以河南省叶县福旺蔬菜种植采摘基地为样本, 在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上, 总结此类产业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平原地区,城郊型,休闲观光农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梁留科, 吴次芳, 曹新向, 常江.发展观光农业的条件及对策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4) .
[2]李翔宇, 张龙.中国观光农业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九江学院院报, 2006, (1) .
[3]刘清臻.平顶山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考与对策[J].农业经济, 2010, (4) .
[4]裴泽生.开发农业旅游及观光农园刍议[J].游科学, 1996, (4) .
城郊型农业 篇7
关键词:城郊农业,生产方式,转型
一、建设现代城郊型农业的现实意义
(一) 建设现代城郊型农业是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促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需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买方市场的形成, 农产品供求关系从总量矛盾向结构性矛盾转变, 农业可持续发展从资源约束向资源与市场双重约束转变, 农业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围绕市场需求, 建设现代城郊农业, 实现生产方式的转变, 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优化农业资源配置, 提高农业装备水平, 转变农业增长方式, 解决农业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以及农产品的品牌、质量、加工、流通等方面的诸多问题, 是顺应形势、争取主动、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素质和竞争能力的客观要求, 也是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
(二) 建设现代城郊型农业是较快增加农民收入、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现代化大城市的郊县, 应该是现代的农业、富裕的农民、繁荣的农村。加快现代城郊农业生产方式转型, 通过重点发展城需型农产品生产, 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 提高农产品的优质率、商品率和市场占有率, 满足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农副产品优质化和多样化需求, 不仅能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而且能促进农村经济的较快增长和农村面貌的尽快改善, 农业、农村发展才能与现代化大城市建设相协调,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也才能如期或提前实现。
(三) 发展城郊农业是保持社会稳定的需要。
劳动力过剩是当前农业主要的矛盾, 同时也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之一。近年来,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 城区耕地面积逐年减少, 失地农民数量大幅增加。尽管政府高度重视失地农民的安置, 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但受财力和企业用工条件的限制, 失地农民的问题并不能在短时间内有效解决, 形成了社会不稳定因素。发展郊区农业可以稳定部分农民。农业就业的成本相对较低, 劳动力在农业就业, 生产资料投入较小, 生活成本很低, 对劳动力素质的包容空间大。农业就业人员相对于二三产业而言, 对专业技术和从业素质的要求不是太高, 资金投入也较低, 可以使那些有种植技能无其他专长的失地农民通过其他方式获取土地, 发展农业, 有效缓解社会压力, 减少社会不安定因素
(四) 发展城郊农业是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农业示范作用的需要。
城郊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农民思想比较解放, 观念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市场经济的理念正逐步深入到千家万户。他们积极围绕市场求发展, 调整产业结构, 采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经营方式。2014年全国城郊农民人均纯收已突破9, 000元, 很多村民人均纯收入将近万元。而现在固着在土地上的中国农民的绝大多数仍沿袭着传统的做法, 经济欠发达地区村民的人均纯收入刚刚突破4, 000元, 在偏僻或较落后农村工作的同志深切感到农村发展太难了, 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重道远, 需要城郊农业做出示范。
二、现代城郊农业发展的优势和面临的挑战
(一) 城郊农业发展的优势
1、自然条件优越, 交通运输方便。
城市的形成和发展赋予城郊农业独特的自然与交通优势。根据城市经济学的有关理论, 城市一般都在江河湖海相汇或山水田林兼备的地方。在那里, 交通四通八达, 资源丰富多样, 城郊土地肥沃, 交通方便。由于城郊资源丰富, 品种繁多, 生产地接近消费地, 发展农林牧副渔生产的前景广阔, 所以城郊农业自然成为为城市服务的副食品生产基地。这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也是城郊自然特点发展的必然结果。
2、生产的聚集性大, 集约化水平高。
聚集性是指生产诸要素的集中程度。城郊农业与一般农业相比, 其人口、劳力、资金都比较集中, 而且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较高的农业劳动力也集中在城郊。同时, 城郊还能够根据需要, 随时得到城市的物质技术力量的支持。城郊农业生产的集聚性还表现在自身资金积累的迅速增加和城市对郊区资金的集聚。从而生产的集约化水平也高。城郊农业受城区大市场的影响, 生产上为城区人民提供大量的蔬菜、肉蛋奶等副食品, 农业生产效益上也要与城区市民收入相抗衡, 使得它在生产方式的选择上要优于乡村农业。
3、装备机械化, 工艺设施化。
城郊具备技术、资金上的优势, 又有向城区进行劳动力转移的便利。城郊农业劳动力相对紧张, 那么实现城郊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劳动生产力的重要途径。由于城郊土地有限, 城郊农业向精细化方向发展, 从事蔬菜、花卉园艺生产必须加强设施建设。设施园艺正从简易塑料大棚向玻璃温室过渡, 逐渐克服热量 (温度) 对植物生产发育的限制, 提高产量和质量。在栽培介质上也正从有土栽培向无土栽培过渡, 逐渐克服土壤限制因素, 最大限度地满足植物生长对养分和水分的要求, 生产率得以大幅度提高。
4、设施高效化, 生产自动化。
随着对产品质量的高要求, 加上生产要素的稀缺, 先进的科学技术引入城郊农业。比如, 城郊农业设施由人工调控单一植物生长条件 (如温度) 向自动化控制全部植物生产条件 (光、热、肥料、水及机械支持等) 的方向发展。发展到这一阶段后, 作物的生产就像在工厂内进行, 此阶段称为植物工厂化生产, 使植物达到最高产量。在畜禽生产方面, 城郊畜禽养殖业向自动化方向发展, 并实现家畜个体管理。既降低饲料成本, 减少医药开支, 又极大地提高了养殖业的效率和经济效益。
(二) 城郊农业面临的挑战
1、可用资源减少, 生态环境受到破坏。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城市发展空间不断向城郊拓展, 城郊农业发展的土地资源、生态资源相对减少, 农业生产的总量扩大受到制约。资源利用主体也由集体转为农户, 并有城市企业介入。城郊农业本是调节城市生态、气候, 保障城市生态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屏障。但随着工业化的发展, 城郊工业开发力度加大, 受到工业的外源污染, 造成目前资源短缺、自然资源破坏、环境污染日益加剧。同时, 城郊农业人多地少的矛盾比一般农区更突出, 而交通、资金和机械化等方面又有相对便利的条件, 更是大规模地使用化肥、农药, 甚至将大量使用化肥、农药与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密集度和资本密集度联系起来。造成使用效率低下、生产成本增加, 还造成对土壤、水体和大气的污染, 产品中的有害有毒残留物增加, 降低了环境质量和农产品品质, 给人的健康带来了较大威胁, 影响了城市可持续发展。
2、产业结构不合理, 生产经营粗放式。
粗放式的经营仍为城郊农业的主要特征。一是城郊农业劳动力要素粗放投入, 整体效益不高。我国城郊农业劳动力的文化程度、劳动生产率、土地报酬率、资金报酬率、农产品加工增值率等, 都低于世界农业发展的平均水平, 更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的水平, 处于粗放式增长阶段;二是城郊农业的技术含量较低, 机械化水平不高。除少数地区外, 大多数地区还未完全改变采用人工和畜力的传统生产方式。农机具的研制滞后, 农机具配套服务体系不健全, 也影响了城郊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三是城郊农业的结构效益较低, 还未实现向质量型转变。目前城郊农业农产品优质率低、名特优产品生产未形成规模、农产品加工程度不高, 还未实现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
3、不能适应农产品技术壁垒和食品安全保障的国际标准化要求。
城郊农业是城市的“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 是城市鲜活农产品的供应基地。为了确保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 应对农产品出口的技术壁垒, 必须提倡无公害生产与绿色食品生产, 采用标准化生产技术, 在不断改进产品内在品质的同时, 注重提高商品的外观品质, 生产安全、卫生、符合标准的农产品与食品, 增强在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而城郊农业的粗放式经营决定了其产品质量与国际化的要求相差太远。
4、城郊农民素质有待提高。
随着城市工业化的发展, 大部分有文化的青壮年农民都外出打工或弃农经商了, 现留在农村的多为老、弱、病、残者, 城郊农民的素质不高, 受过农业技术正规教育的很少, 他们对现代农业高新技术接纳能力较差, 对可替代的新技术选择反应迟钝。再是教育投入严重不足, 教师水平不能适应发展要求, 使得城郊农村的基础教育落后于城市。职业培训“阳光工程”的阳光还不能普照城郊。这一切严重影响城郊农民素质的提高。
三、现代城郊农业生产方式转型途径
(一) 思维方式的转型。
长期以来人们对农业发展的思维方式还是从资源条件和历史习惯出发的顺向思维方式, 认为农业的自然属性大, 基本上是靠天吃饭, 因此发展中人们关注的是资源条件, 季节变化等自然因素。在市场经济下, 要发展城郊农业首先要把出发点调整到市场需求上, 要了解市场变化,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来确定发展重点, 实施逆向开发, 要把发展农业的思维方式由注重季节变迁、资源分布等自然的时空观调整到注重市场变化、需求空间等经济的时空观上来。这是一个观念的根本转变, 也是发展城郊农业的基本前提。
(二) 市场定位的转型。
郊区处于城市的边沿, 是城市的延伸地带, 城郊农业作为一种城市的地缘农业类型, 由于与城市毗邻, 其发展要依托城市, 服务城市, 找准城市需求的切入点。随着城市居民食物消费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 城郊农业应由定位于供应城市居民鲜副食品和部分粮食的功能逐步向以服务城市、富裕农民、繁荣经济、优化生态为宗旨的多功能形态农业转化。这是市场农业定位的转变, 更是城郊农业发展指导思想的转变。
(三) 产业结构的转型。
产业结构的转型要实现由量到质的转变, 这是发展现代城郊农业的核心问题。大中城市消费需求的特点就是需求档次高、结构升级快, 这就决定了要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由量的扩张转移到质的提高上来。产业结构调整的内涵非常丰富, 既要优化种植业品种、质量和区域布局, 又要突出比较优势, 发展特色农业。城郊应围绕发展生态、环保、旅游为一体的农业生产链条,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拓展二三产业的发展, 推动城郊农民的流动就业, 拉动城郊经济、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促进农民收入增加。
(四) 生产技术的转型。
加大城郊农业科技投入。用现代生物工程、基因工程充实育种科学、营养科学、土肥学、环境保护、种养技术、水利工程、机械工程、品质监测鉴定、动植物防疫灭病等, 导入与城郊型农业有关的其他非农科技成果, 包括加工包装保鲜、运输配送、工厂化生产设施设计制造、电子自动化控制、现代化市场设施设计制造、市场信息电子网络和信息库建设等, 使城郊型农业逐步转变为以技术、资本为基础的知识农业。
城郊农民人力资本化。加强城郊基础教育建设, 实现九年义务制教育, 努力普及高中教育。搞好城郊农民职业培训, 使他们掌握一定的专门技术, 适应市场变化的需要, 懂得经营。继续坚持家庭承包经营, 因势利导进行组织创新, 形成人力资本的载体, 提高现代化程度, 培育新型农业组织, 实现规模经营, 发挥人力资本的最大价值。
(五) 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型。
城郊型农业 篇8
(一) 城郊型农业与都市型农业的概念辨析
1. 城郊型农业
由于对“城郊”的理解不同以及西方已形成了使自然资源与社会经济要素优化配置的区域化、专业化的农业布局, 国外较少提及城郊型农业。
1983年7月, 国内专家首次界定了城郊农业的内涵:“以城市为依托, 适应城市市场需要, 利用优越地理位置生产鲜活农副产品为主的商品性农业”, 也就是城市的“菜篮子”和“米袋子”。
2. 都市型农业
关于都市型农业, 国外并没有统一的涵义。日本学者青鹿四郎和桥本卓尔认为都市农业是受都市影响的一种农业形态;加拿大国际发展研究中心的Mougeot LJA是从农业与都市的位置关系来强调都市农业的;国际都市农业组织和联合国计划开发署则是从农业与都市的位置以及都市农业的功能角度来阐释的。
国内关于都市型农业的提出是在20世纪末, 涵义方面尚无统一认识, 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国家统计局李永强认为, 都市农业是指地处都市及其延伸地带, 紧密依托并服务于大都市, 适应现代化都市生存与发展的需要而形成的现代化农业的综合概念;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黄靖、刘盛和则认为都市农业泛指城市农业和环城市农业, 前者是在城市内部、后者是紧靠城市而进行的农业经营活动。
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 各国对于发展城郊型农业和都市型农业各有各的认识和做法。本研究认为, 依据我国国情, 城郊型农业是指城市周边地区与间隙地带, 以菜篮子工程和环境生态功能为主体, 以为城市居民提供优质农副产品和优美生态环境为主要任务的区域性农业。都市型农业是以大城市的郊县及周边地区的自然资源为基础, 以非自然的现代生产要素为主体, 以现有的城郊型农业为起步点, 以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为向导, 以生产高档优质的名、优、稀、特农产品及其前延、后续产品为主业, 能够满足消费者对休闲、旅游、观光的精神产品和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生态产品需求, 具有都市特色的多功能现代化农业。
(二) 城郊型农业与都市型农业的功能及发展“城郊—都市型”农业的意义
城郊型农业主要有经济和生态两大功能, 而都市型农业的功能包括经济、教育、生态、旅游、辐射、创汇等六大功能。同样是经济功能即提高经济效益的功能, 而后者更注重的是利用现代工业技术;同样是生态功能, 前者是从注重经济的同时来强调生态的重要, 而后者更注重强调增加城市的“肺活量”;作为对市民进行农事教育和培养热爱农业观念的教育功能、通过旅游来开发农业的旅游功能、利用科技和人才来为推进农业现代化提供经验的辐射功能以及开拓国外市场的创汇功能则是城郊型农业所不具备的。
对比城郊与都市农业的不同功能可以看出, 面对现代城市功能日益多元化和现代农业功能的日益扩展, 城郊型农业的功能已越来越呈现出局限性, 而都市型农业功能的多元化与城市功能的多样化相一致, 能够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因此, 发展“城郊—都市型”农业, 加快从城郊型农业到都市型农业的转变, 成为摆在廊坊市政府面前的一大课题。
发展城郊———都市型农业, 有利于实现廊坊市确立的借势京津、对接京津, 错位发展、抢位发展, 立足区位和产业优势, 发展特色农业的战略;有利于加快廊坊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更有利于廊坊市城乡一体化发展。
二、廊坊市发展“城郊———都市型”农业的SWOT分析
(一) 优势 (Strength)
1. 科技
首先, 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农业科技示范平台。廊坊市相继建成了1个国家级、2个省级、3个市级农业科技园区和16个农业科技示范基地, 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轨。其次, 优化了农业科技服务平台。已建成廊坊科技信息网和廊坊星火计划网, 联接起全市10个县 (市、区) 的科技进步先进乡镇、11个大型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和16家种植养殖基地, 初步形成了现代农业科技服务网络。再次, 构筑了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廊坊市加强了与京津农业科研单位的交流合作, 聘请了中科院一批农业专家为科技顾问, 并与国家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高校产业化促进中心等签订了长期科技合作协议。另外, 每年的中国 (廊坊) 农产品交易会也成为农业企业寻求科技依托的重要平台。
2. 人才
首先, 培养了大批的农业科技人才。目前, 全市建立了10所农业技术培训院校、132个农业技术推广机构, 举办各类农业技术培训班近千期, 造就了一支较高素质的农技推广骨干队伍。其次, 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也取得了重要进展:建立了廊坊市农村劳动力资源信息库;开展了培训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的“阳光工程农业科技培训”。2009年, 共培训75450人, 其中引导性培训70000人, 技能培训5000人, 农业科技培训300人, 创业培训150人。
3. 区位
廊坊市北临北京, 东与天津交界, 地处环渤海腹地。随着北京市城市规划修编和商扩战略的实施, 廊坊农业区域为大北京经济圈最具拉动效应的地区之一。廊坊相对于京津而言具有经济的从属性、科技的辐射性、产业的波及性、劳力的互补性、市场的直通性、环境的相关性、信息的快捷性, 由此而产生的独有的农业区位优势是一般地区所望尖莫及的。
4. 环境资源
土地资源比较丰富, 98%的土地为平原, 地层深厚, 土壤类型多样, 适宜种植多种作物。年平均气温11.9度, 年平均无霜期183天, 光热资源充足, 雨热同季, 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二) 劣势 (Weakness)
1. 水资源
水资源极其匮乏。近几年, 廊坊市由于持续干旱少雨, 汛期没有地表径流产生, 仅在北运河、洵河有过境水量, 均为北京市区排放的污水, 水质超过V类, 只能靠超采地下水来维持国民经济的发展。
2. 耕地
廊坊市耕地后备资源匮乏, 基本农田保有量已达到91.13%, 部分县、区已接近100%, 很难补划基本农田和实施耕地占补平衡。
3. 从业人员素质
廊坊市农村从业人员151.5万人, 其中文盲半文盲4.4万人, 小学52.6万人, 初中73.3万人, 高中19.1万人, 中专1.8万人, 大专以上0.37万人, 分别占农村从业人员总数的2.86%、34.68%、48.39%、12.62%、1.2%、0.25%。这些表明农村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低, 85.9%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 受过高中以上教育的仅占14.07%。这将成为实施城郊———都市型农业的最大障碍。
(三) 机会 (Opportunity)
1. 城市居民消费转型
国际经验得出的规律是, 当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后, 居民消费类型也将从温饱型转为小康型, 消费从吃饱转为食物要营养、安全、生态、方便。2009年廊坊市人均GDP为25753元, 约为3708美元, 廊坊市居民已经进入消费转型期。
2. 旅游农业发展空间大
靠近京津的区位优势、廊坊会展城市的功能定位、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建设发展, 为廊坊市大力发展农业科技休闲观光旅游、开展观农家景、吃农家饭、干农家活、购农家物的“农家乐”旅游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3. 农产品加工空间大
廊坊市在河北省率先制定了《2008~2010廊坊市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发展规划》, 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农产品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同时, 实施了“百龙腾飞”、“企业素质提升”、“企业发展瓶颈突破”、“高端产品催化”、“知名品牌打造”、“农业产业化进位升级”六大工程, 这些政府举措为发展城郊———都市型农业提供了极好的机遇。
(四) 威胁 (Threat)
1. 农业公共投入的局限性
廊坊市在农业和农村公共投入资金管理上普遍存在着中间环节多, 资金在途时间长, 运行缓慢, 资金按时到位率低, 监督手段落后, 使用效率低等问题。
2. 土地政策偏僵化
一家一户的土地承包经营制约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和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城郊———都市型农业都是规模农业, 而土地流转不畅, 不可能形成城郊———都市型农业良好的发展局面。
3. 生态环境压力加大
随着经济的发展, 廊坊市生态环境压力不断加大。过度施用化肥、农药, 设施农业使用地膜、棚膜造成土壤污染;焚烧秸秆造成大气污染和土壤氮、磷、钾缺失;饲料中添加违禁药品、超范围使用饲料添加剂形成畜产品的污染等等。
三、廊坊市发展“城郊—都市型”农业的对策
(一) 将“城郊———都市型”农业纳入城市发展规划
首先, 在廊坊市及各区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 根据农业用地的现状, 因地制宜, 编制《廊坊城郊———都市型农业发展用地规划》。规划要有生态用地、农业用地和农业基础设施安排, 为发展城郊—都市型农业留下空间。建议充分利用靠近京津的区位优势和廊坊作为会展城市的功能定位, 在近郊布局环城观光、休闲型农业, 在远郊布局生产型、综合型农业, 小规模的土地安排“插花绿岛型”旅游型农业, 有效地引导城郊———都市型农业的发展壮大。
其次, 做好城郊———都市型农业的功能设计。结合廊坊城市自然旅游资源不甚丰富且生态环境压力较大的特点, 可选择体验型和教育型为主的功能设计模式, 形成特色。
再次, 变城市圈层扩张为绿化与城市设施“楔形布局”的城市发展格局, 使传统的城市中有花园变为城市建在花园中, 城市就是花园。
(二) 建立有序、畅通的市场体系
1. 健全农产品流通体系
一是要运用现代物流配送、连锁经营和电子商务等多种流通手段。二是组建由农业龙头企业、批发市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大户和营销大户等为主体的多类型流通体系。三是建立城市快速道路体系缩短运输时间, 延伸农产品的可达性。
2. 健全农副产品市场体系
根据廊坊市总体发展规划, 建立以城市批发市场为中心, 以县 (区) 批发市场为主体, 农贸市场、超级市场和便民点相结合的地区分布合理, 管理有序, 多层次、多功能、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农副产品市场体系。
3. 建立农村市场信息服务网络体系
借鉴发达国家建设农村市场信息服务网络设施的经验, 利用已形成的农业科技服务网络, 建立覆盖全市乡镇、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等在内的农村市场信息服务网络, 及时提供农产品生产和贸易信息。
(三) 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与应用体系
针对水资源匮乏的劣势以及农产品加工空间大的机会, 充分利用京津两市科技力量集中的优势, 通过政府招标的方式联合攻关, 争取在节水灌溉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领域实现创新和突破。
利用京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技术、人才优势, 以农业科技园区、龙头企业为依托, 吸引专业技术人员以技术要素入股参与开发经营。积极鼓励和支持应用研究型的农业科研机构转为企业或进入企业, 形成新的农业科技产业群;鼓励和支持企业、民办技术服务组织参与农业技术的研究、引进和推广。培养和引进一批高素质的农业科研、营销、管理人才, 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集中采购一批科技含量高、对城郊———都市型农业推动作用大的专利和重大科技成果。
(四) 建设多元化的金融投资支撑体系
新增财政支出和固定资产投资要注意向农业倾斜, 逐步建立稳定的农业投入增长机制。同时, 改善投资环境, 大力吸引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外商资本投资开发城郊———都市型农业。完善农业信贷政策, 加大对农业的信贷投放力度, 大力发展农村小额贷款, 推动建立农村多种所有制的金融组织及符合农村特点的金融担保机制。尽快建立农业保险体系, 积极开展农业政策性保险, 完善农业灾害风险转移分摊机制。鼓励农业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帮助农户参加农业保险。
(五) 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建立各种为城郊———都市型农业服务的组织, 如提供农药、化肥、种子、种畜、饲料和农机等的各类大型生产资料公司;为农民提供信贷的金融组织;农民自己组织的各类合作社、协会、农贸市场等。
(六) 完善政府宏观调控体系
1. 加强政策引导和扶持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做好农户承包地使用权流转工作的通知》, 在坚持“自愿、依法、有偿”和因地制宜的原则下, 建立农用地使用权的有偿流转机制, 扩大各类农业经营规模, 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同时, 加大对农业科研投入和重视农业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扩大农产品出口补贴和价格支持措施, 提高农产品出口竞争力。
2. 完善规章制度
城郊型农业 篇9
关键词:小城镇,城郊,观光农业
1月27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正式印发, 继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挖掘乡村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教育价值”之后, 再次提出“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 “使之成为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兴支柱产业”。城市周边地区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区位优势, 依据《中小城市绿皮书》的城市分类标准, 根据城市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国内生产总值、市区人口和职工工资不同, 城市共分为6级。考虑乡村与城市的距离, 在将城市周边地区分为近郊、远郊, 在结合地形, 包括平原丘陵、山地, 有时包括不知一种地形, 结合发展历史和现状, 土壤、气候等自然环境条件, 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城郊农业发展形式, 本文主要研究了6级城市, 近郊地区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一种方式。
1 城郊农业发展模式
1.1 农产品生产经营模式
产品生产模式以为市民提供丰富的新鲜蔬菜、水果、花卉等集约化程度高的农产品为目的, 如城市郊区的蔬菜生产基地、林果生产基地、花卉基地等。经营方式包括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
1.2 休闲农业经营模式
休闲农业模式是针对城市居民休闲活动空间不足, 向往乡村田园生活和民风民俗的心理, 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观光和体验活动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是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延伸渗透, 将城市发展与农业发展相融合的一种农业形式, 具有农业和旅游业双重特点。主要有采摘园、垂钓园、观光园、农家乐等形式。多为农户分散经营, 配套设施建设水平低, 且内容单一同质化严重, 专业性、观赏性和休闲性的功能不突出。
1.3 休闲农庄经营模式
与观光、采摘等休闲农业经营模式相比, 休闲农庄经营项目更加多元化, 功能更加全面, 是休闲农业的高级形态, 可供游人观光、采摘、休闲和度假, 以企业为经营主体。目前休闲农庄经营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经营内容方面表现为观光、采摘和餐饮项目的简单相加, 经营定位低, 缺少精品项目, 服务能力不足[1,2], 不能满足多层次消费者的需求, 造成资源的浪费;农庄规划方面表现为景观形式单调, 不能充分激发游人的兴趣;营销意识淡薄, 信息渠道不畅。
1.4 开心农场经营模式
开心农场, 又称市民农园, 是将近郊用地规划成小块土地出租给市民, 承租者可以在农地上种植花草、树木、蔬菜、瓜果等, 体验农业耕作、田园生活以及接近大自然的乐趣。开心农场功能比较单一, 仅限于蔬菜类的种植体验, 提供技术指导和托管服务, 管理水平比较低。
1.5 综合农业模式
该模式指以生态农业为基础, 利用区域内特有的自然和特色农业优势, 经过科学规划和建设, 集赏花、垂钓、采摘、餐饮、娱乐和健身等设施与活动于一体, 形成具有生产、示范、观光休闲、教育和文化等综合功能的一种农业生产经营模式。该模式的特点是投资规模大、功能齐全。
2 新景村基本情况
新景村隶属于元宝山区平庄镇, 现有7个村民组, 1580口人, 全村总土面积320hm2, 其中耕地面积193.33hm2, 一半在平庄西城城市建设之内, 一半属于贫水坡耕地。2012年争取到国家土地治理项目, 对53.33hm2坡耕地进行了全面治理, 达到水平梯田标准, 并引水上山。同年, 争取国家建设用地2.2hm2, 规划建设3栋6层步梯楼和2栋15层电梯楼共计3万m2, 300户村民入住楼房。
与此同时, 新景村发展也面临着一些不利因素。一是人多地少, 受平庄城区扩大, 人口自然增长的影响, 新景村全村现有耕地仅剩320hm2, 人均耕地仅0.14hm2;村内无支柱产业, 农副产品生产规模小, 市场竞争力低, 地三产业尚处于萌芽状态, 服务水平低;村民居住虽较集中, 但人均宅基地面积大, 住房平面布局较为混乱, 利用率低, 土地资源浪费;公共设施不全, 无农民集中活动地点, 无集中绿化和安全管理机制;基础设施不配套, 村庄道路系统不完善。环境卫生差, 禽畜养殖方式和养殖地点安排不合理, 农户生活垃圾没有规范处理, 环境污染严重。
3 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构想
近郊农业规划要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重点是解决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因此要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将设施农业作为突破口, 应用景观规划中的自然式布局手法, 打造设施农业公园, 同时推行种养结合, 适当发展养殖业, 实现种养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以农业生态休闲观光园建设为主线, 本区域位于城区西北方向, 适宜建设室外活动区, 因此, 在规划区内将不适宜用来发展设施农业的区域建设体育运动场地, 种植林果, 发展餐饮, 将区域内的水塘改造为垂钓中心, 将一栋清朝建筑进行修复, 将古山战役遗址建设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利用城郊区位优势发展养老服务业。依托文化、区位、资源优势, 发展农村经济, 实现繁荣农村, 富裕农民的目的。本规划将新景村东山生态农业观光园划分为:观光休闲区、观光农业区、观光林果区、体育休闲区、养老社区、餐饮区、养殖区 (图1) 。
3.1 观光休闲区
观光休闲区包括垂钓园、百年老屋、农业科普展厅、古山战役纪念区四部分内容。垂钓园按照国家体育总局社会体育指导中心和中国钓鱼协会的最新标准, 建设3个竞技池, 组成国家级垂钓竞技基地。百年老屋在修缮的基础上进行扩建, 建成典型的北方私家园林典范。农业科普展厅采用现代风格, 集参观旅游、科普教育、展览培训为一体。古山战役纪念区复原部分战争遗迹, 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3.2 观光农业区
观光农业区紧紧围绕“游赏”和“农业”2条主线, 运用美学和园林艺术手法进行产业布局, 充分利用农业景观、民族风情和乡土文化, 在体现自然生态美的基础上, 开发具有特色的农副产品及观光采摘产品, 以供游客进行观光游览、品尝购物、休闲度假等多项活动, 形成具有园林特色的观光农业旅游。
3.3 观光林果区
观光林果区地势起伏, 不适合建设温室, 适合种植林木, 规划种植彩叶植物和果树, 增加土地产值。通过布置弯曲的游步道, 使本区域同时具有生产和游赏功能。
3.4 体育休闲区
体育休闲区包括健身场地、乒乓球场地、排球场地、篮球场地、羽毛球场地、网球场地、棋牌场地、儿童活动场地和东山广场。活动场地散布在树林中, 通过游步道进行相连。游人可以回归自然、体验林间运动的乐趣。
3.5 养老社区
由于老年人的身体特点, 住宅应修建在城郊交界处, 环境幽静、依山傍水、空气清新、交通方便的风景区, 这样的环境具有健康性、灵活性、方便性、自然回归性, 让老人在良好的环境中愉快地度过晚年。本规划区紧邻平庄西城, 建成后环境优美、空气宜人, 十分适合建设老年公寓。
3.6 餐饮区
餐饮区包括2个分区, 位于平牛线路边, 紧邻平庄镇西城, 规划建成四合院式餐厅, 由温室大棚提供新鲜蔬菜, 开展特色餐饮、健康餐饮;位于体育广场西侧, 以烧烤餐饮业为主, 满足体育锻炼后朋友聚会的需要。
3.7 养殖区
位于规划项目区西北方向, 与其他区域进行了空间隔离。饲养猪、牛、羊、鸡, 尝试开展特色养殖。
4 小城镇发展城郊休闲观光农业的对策建议
4.1 充分挖掘农村的资源优势
在发展城郊休闲农业的过程中, 应加大对本地区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挖掘和开发力度, 使休闲农业景区具有鲜明的特色, 形成“品牌效应”, 有效解决目前城郊休闲农业产品过于单一的问题。
4.2 完善基础设施, 拓宽融资渠道
打造良好的农业旅游产业, 需要完善的交通、餐饮、住宿等配套基础设施。政府应加大乡村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建立和完善“政府扶持、业主为主、社会参与”的发展机制, 鼓励社会和个人资本投资休闲农业发展。大力支持农户以土地、资金参股等方式投入到开发建设中, 从而保障农民的收入。
4.3 增强宣传营销力度
为扩大游客市场, 需要增加营销投入。充分利用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进行宣传。利用节假日, 组织观光旅游, 举办展览和科普等活动进行宣传, 以吸引更多的游客。
4.4 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引导经营者转变经营理念与经营意识, 把握农村旅游产品的内涵和本质, 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和乡村文化保护的重要性。要加强人员培训, 提高人员素质, 实行规范化管理。实现农业旅游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学群.强化天津沿海都市型现代农业多功能建设的对策建议[J].河北农业科学, 2008, 12 (7) :117-119, 121.
【城郊型农业】推荐阅读:
城郊农业05-20
城郊农业观光园09-26
城郊型经济07-25
城郊养老09-06
城郊农民09-21
经济学视角下的城郊型新农村建设08-12
城郊森林区05-22
城郊煤矿的档案管理11-29
城郊蔬菜基地创建工作方案06-07
城郊乡镇流动人口管理汇报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