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态度

2024-07-25

心理咨询态度(精选11篇)

心理咨询态度 篇1

1前言

心理求助是指积极主动地向别人寻求心理帮助,通常是通过与其他人进行交流来获得包括理解、建议、劝慰、鼓励、治疗方法以及情绪支持在内的帮助,以此来应对自己遇到的问题和不愉快的经历[1]。人们寻求心理帮助有两种途径,向家人、朋友等求助是非专业途径,向心理咨询或心理辅导机构求助是专业途径[2]。心理咨询是专业性心理帮助的一种主要形式。

寻求专业心理帮助的态度是指个体在遇到心理或情绪困扰时,向专业心理工作人员通过咨询、辅导等方式解决困惑的喜爱或不喜爱的程度。我国专业性心理咨询服务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大学校园里建立心理咨询中心的时间较晚,大学生并未对学校的心理咨询服务充分利用。据江光荣和王铭的一项调查显示[3],主动求助者只占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中的很少一部分。虽然影响人们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的原因很复杂,但要想让那些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可以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应使他们对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有积极的态度。

医学生面对学习和生活方面的压力,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和情绪困扰。这些心理问题如果得不到解除,会妨碍医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学生存在自己无法解决的心理问题和情绪困扰时,应当及时采取措施予以解决。因此,调查医学生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的态度对于促进心理健康服务的发展有着现实的意义。

2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了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天津市医学院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作为被试,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60份,回收226份,回收率86.9%。其中有效问卷224份,有效率99.1%。男生78人,占总人数的34.8%;女生146人,占总人数的65.2%。男女比例为1:1.9。其中大一80人,占总人数的35.7%,大二64人,占总人数的28.6%,大三29人,占总人数的12.9%,大四26人,占总人数的11.6%,大五25人,占总人数的11.2%。来自城市的有82人,占总人数的36.7%,来自乡镇的有52人,占总人数的23.2%,来自农村的92人,占总人数的41.1%。

2.2 研究方法

2.2.1 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态度的问卷

Fischer和Turner(1970)编制的“对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的态度量表”(ATSPPH),ATSPPH由29个描述性的句子所组成[4,5]。量表分为4个维度:对心理帮助需要的自我认知,对耻辱的忍受性,人际开放性,对心理健康专家的信心。把所有项目的得分加起来,高分代表对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有积极的态度。本量表采用5级评分,“1”非常不同意,“2”不同意,“3”不能确定,“4”同意,“5”非常同意。把所有项目的得分加起来,高分代表对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有积极的态度。本研究采用的是经修订的中文版问卷[6]。通过对620名被试结果进行分析,各维度的Cronbach’s alpha系数分别为:总分0.810,信任性0.662,耻辱忍受性0.610,需要的自我认知0.606,开放性0.562。修订后的量表与原始的量表信度比较接近,达到了可接受的标准。

2.2.2 自我结构问卷

对Singelis和Sharkey1995年修订的自我结构量表(Self-Construal Scale)再次修订[7]。问卷分为两个维度,相互依赖型自我结构和独立型自我结构,每个维度十五个项目,一共三十个项目,本量表采用5级评分,分别计算两个维度的平均分。这一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2.2.3 自我表露的预期结果问卷

自我表露的预期结果量表DES(Disclosure Expectations Scale)是Vogel和Wester编制的[8],用来测量人们对咨询师自我表露的预期风险和预期效用。量表包括8个项目,分为两个维度,即预期风险维度和预期效用维度,每个维度各由4个项目组成。量表采用Likert5点评分,从“完全不符合”计1分到“非常符合”计5分。分别计算两个维度的得分,得分越高代表人们的自我表露的预期风险和预期效用越高。该量表有良好的信度与效度。其中预期风险维度的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74,间隔两周的重测信度为0.77;预期效用维度的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83,间隔两周的重测信度为0.75。

2.2.4 自我隐藏问卷

Larson1990年编制的(Self-Concealment Scale),共十个项目。将所有题目的得分加起来,即是自我隐藏的趋势。分数越高,自我隐藏的趋势越明显。本研究采用的是该问卷的中文修订版[9],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2.3 统计工具

全部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统计方法包括描述性分析、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3结果

3.1 医学生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态度的性别差异

以性别为自变量,对医学生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的态度(对心理帮助需要的自我认知、对耻辱的忍受性、人际的开放性和对心理健康专家的信心四个维度)进行t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女生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态度的总分高于男生,(t=-2.594,p<0.05)。女生在对心理帮助需要的自我认知这一维度上的得分高于男生(t=-2.550,p<0.05),对咨询师的在对咨询师的信任性(t=-1.212,p>0.05)、对耻辱的忍受性(t=-1.928,p>0.05)和人际的开放性(t=-1.491,p>0.05)这三个维度的问卷得分,男生和女生之间没有统计差异。

3.2 不同年级医学生对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态度的区别

以年级为自变量,对医学生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的态度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发现,不同年级的医学生对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的态度没有统计学差异(F=1.642,p=0.165)。

3.3 自我结构、自我隐藏程度、自我暴露程度与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态度的关系

由表2可见,自我结构的一个分维度(相互依赖型自我结构)的得分与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态度的问卷总分有正相关(r=0.148,p<0.05),另一个分维度(独立型自我结构)的得分与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态度的问卷总分没有相关(r=-0.010,p>0.05)。自我隐藏度的问卷得分与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态度的问卷总分有负相关(r=-0.333,p<0.01)。自我表露的预期风险与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的总分具有负相关(r=-0.441,p<0.01),而自我表露的预期效用与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的态度有正相关(r=0.664,p<0.01)。

3.4 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态度的回归分析

独立的自我结构与心理帮助态度相关不显著,所以回归分析就不包括这个变量。本研究以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态度为因变量,以相互依赖的自我结构、自我隐藏度、自我表露的预期风险、预期效用为自变量,采用强迫进入法(Enter)进行多重回归分析,见表3。回归分析结果得出R=0.699,R2=0.488,F=52.221,p<0.001,说明建立的回归方程是有意义的,而且所有的4个自变量能够解释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态度总变异的48.8%。

由表3可见,统计学上达到显著的自变量有:自我表露的预期风险、预期效用、相互依赖的自我结构、自我隐藏度,说明这4个变量对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态度有预测作用。其中,自我表露的预期效用对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态度的预测作用最大,β=0.56。对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态度预测程度从大到小依次是:自我表露的预期效用、预期风险、自我隐藏度、相互依赖的自我结构。

4讨论

根据国内外的研究和文献报道,性别、年龄、来源地、是否有过心理求助,相互依赖型自我结构,独立型自我结构,自我隐藏度,自我表露的预期风险和自我表露的预期效用都影响个人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的态度,从而起到预测作用[10,11,12,13],因此本研究中对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态度的某些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分析。

性别因素对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的作用得到了比较一致的结论:女性比男性的求助态度积极,在遇到心理问题时更愿意心理求助[14,15,16,17,18]。男女在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态度上的差异可能与男女在思维及行为方式上的差异有关,男性在思考问题时,理性思维较多,而且喜欢独立;而女性则是感性思维较多,在行动上更依赖,女生会更信赖心理咨询师。

相互依赖型我结构对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的态度有显著影响,具有相互依赖型自我结构的人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的态度积极。这个结论与Ortega的研究结果相一致[16]。有相互依赖自我结构的人强调人际的和谐和团体目标,关注他人或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他们会努力的去接受他人,并愿意把自己的问题与他人分享。因此,有相互依赖型自我结构的人会信任心理咨询师,从而对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的态度比较积极。

自我隐藏对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的态度有显著影响,自我隐藏度高的人对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的态度消极。心理咨询的过程就是要求来访者把自己的心理问题向心理咨询师表露出来,若自我隐藏度高,他就不愿意把心理问题向他人表述出来,他们不想让他人知道自己的内心想法,所以就会排斥专业性心理咨询,那么他对专业性心理帮助的态度就会消极。

自我表露程度对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的态度有显著影响。其中,自我表露的预期效用越高,对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的态度越积极。Vogel等人的研究结果也同样显示,越倾向于不自我表露痛苦信息的人,越对心理求助抱有消极的态度[8]。预期效用是个体对向他人自我表露的价值觉察,个体评价情境并对另一个人不同程度和深度地敞开心扉,以产生不同的回报。所以,求助者寻求咨询帮助的前提条件是他必须相信咨询的有效性。因此,自我表露的预期效用高的人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的态度更积极。

自我表露的预期风险越高,对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的态度越消极。这与Komiya[15]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预期风险是个体在求助前对向他人自我表露将会产生不良后果的预测。对一个人来说,向另一个人敞开心扉是存在潜在危险的。而且,主动预期自我表露结果的人会增加与自我表露有关的风险感觉。降低自我表露的效用感,导致消极的求助态度。害怕向人诉说情绪痛苦可以直接导致消极的求助态度,并且也是心理求助的最大障碍。

5结论

(1)女生比男生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的态度更积极,并且在求助态度中,女生对心理需要的认知程度明显高于男生。这说明女生更倾向于感性思维方式,更注重情感宣泄,对专业性心理帮助更持肯定的态度。

(2)具有相互依赖型自我结构的人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的态度积极,这样的人更关注与他人的关系,更愿意与他人分享自己的问题,因此更相信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3)一个人的自我隐藏度高,就不愿意把自己的心理问题向他人表露,就会排斥专业性心理咨询,他对专业性心理帮助的态度就会消极。

(4)自我表露的预期效用高的人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的态度更积极。而自我表露的预期风险越高,对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的态度越消极。

(5)对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态度预测程度从大到小依次是:自我表露的预期效用、预期风险、自我隐藏度、相互依赖型自我结构。

心理咨询态度 篇2

旅客对客运服务不满意,最常用语就是“你什么服务态度!”此语一出十之八九矛盾升级。此语成了客运人员最不喜欢的一句话。成了客运人员的切肤之痛,也成了客运服务创和谐铁路、建一流站段之最大心病。同时也是客运服务核心竞争力之关键所在。关系之重大,不可不察也。俗话讲心病还须心药医,此现象从心理、文化两个方面分析如下:

—、心理科学之分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服务好坏之优劣,关键在服务素质之技能。服务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以服务科技是心理科技。学习心理学知识如:沟通技巧、情绪的调控、心态的把握、服务相互作用分析理论等。掌握了这些知识技能,服务素质自然会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服务的本质是心态,服务的现象是千差万别。永远的心态真实不虚也。抓服务本质而非服务现象。通过现象反映本质。但万变不离其宗。所以旅客的不满意直指人心之心态,“你什么服务态度!”他感受的是服务心态。“急旅客所急,想旅客所想。”需要有投情心理。服务中的一举一动、一个手势、一个眼神,都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训练和心态培养,首先都要应用到这些技能。其次才能谈运用自如。一句话可长说短说、直说曲解。无不体现个人素质。如一些迎宾员机械、职业化的:“你好欢迎光临、欢迎下次光临。”有口无心多数人会起鸡皮疙瘩,心态之不稳定,自我状态之儿童自我状态也。差别就在心理的调

整上。十字用语的应用都如此之难,服务好坏优劣自知矣。“三要四心五主动”只能是应付。再多的要求又有何用?一个世界五百强企业老总说:“如果想整垮企业很简单,只要不断对员工说你们必须要服务好顾客”。原因很简单,没有把员工当一个整体人对待。员工自然不把顾客当一个整体人对待。服务素质之心理技能如此之重。真正懂服务不可不学矣!

二、人文文化之分析

《大学》曰:“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技巧好学应用难,保障服务素质之技巧合理应用文化也!旅客的“你什么服务态度”!在文化本位上直指人心之心性。答案就在问题里,伸腿便在缩腿中。服务工作是一个过程,活在当下、苦乐只是享受。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一年有四季,服务甜酸苦辣。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苦乐自享,服务之本分事也。闲看车外人上人下,动扫车内垃圾成袋。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实不能。这才是道德修养的真功夫。这样的服务员大丈夫也!文化本质是让人该干什么干什么,真正发挥文化的引领功能。领导者不可不察也。

三、总论

二十一世纪将是人文文化与科技文化比翼齐飞的世纪。客运服务之腾飞,在心理科学和人文文化的教育培训。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心理学文采也,人文文化本质也。懂客运、懂

心理咨询态度 篇3

关键词:心理契约违背;工作态度;工作行为

引言

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在经营战略和管理方式上做出了重大调整,如精简人员、兼并重组等,这些变革一方面使组织对员工某些承诺的兑现成为困难,另一方面使员工对于这种不确定环境下雇用关系的维持产生怀疑,他们不再像以前那样关心组织的长远规划和发展,而是更加在乎自身利益的得失,组织与员工之间传统的、稳定的心理契约发生破裂,并且继续恶化导致员工心理契约的违背,并通过一系列负面的工作态度和行为表现出来。从而造成组织效益的损失。

1.心理契约与心理契约违背

心理契约是个体在雇用关系背景下对雇用双方相互义务的一种理解和信念。这种信念是建立在对组织承诺的主观理解的基础上的,但并不一定被组织或其代理人所意识到。

当员工感觉自己满足了组织的各种要求,但组织却没能履行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时,就可能发生心理契约的违背。Robinson&Morrison(1995)把心理契约违背定义为对组织没有履行心理契约中的某些义务的感知,这个定义是认知性的,反映的是个体所获得的与被承诺的义务之间的心理差距,然而它忽略了契约违背所带来的一系列的情感反应,如生气、背叛、愤怒等。在工作中虽然许多员工都觉得他们心理契约的要求没有得到充分的满足。但并不是所有感知到的组织责任的未履行都会使员工产生敌对行为和情绪。事实上,从契约未履行被感知到情感反应之间,存在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

2.心理契约违背对员工工作态度的影响

(1)组织承诺。Kickul(2001)首次将组织承诺运用于对心理契约违背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心理契约违背对员工的组织承诺有重要影响,心理契约违背会降低组织承诺,尤其是情感承诺。Turnley(2003)认为组织承诺是心理契约的一种结果,由于员工对组织中双方责任和义务的对比、认知,才导致个体对组织产生不同的承诺方式。当组织满足雇员期望,保持和巩固员工与组织之间的契约关系时。员工会表现出更多的组织公民行为,而一旦契约违背则会产生相反的效果。

(2)工作满意感。陈加州(2001)指出,心理契约的不同方面对相关变量的影响程度不同。如组织的现实责任对工作满意感和工作绩效有积极作用,对离职意向有消极作用:组织的发展责任则仅仅影响员工的工作满意感。Turnley&Feldman(2000)发现,工作满意度对心理契约违背与离职意向、组织公民行为之间都可以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3)组织支持感。李志鹏(2006)将组织支持分为工具性支持和社会情感支持两个维度,并分别探讨了它们与心理契约的关系。分析表明,社会情感支持对心理契约满足、组织承诺、工作满意度和留职倾向的影响都要显著于工具性支持。

(4)组织公平感。心理契约违背会影响员工对组织公平的感知,员工最关心的是自己的贡献和所得之间是否成正比。于颖(2010)认为分配公平对心理契约违背的影响最显著,程序公平和互动公平对心理契约违背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组织可以通过建立员工的组织公正感来弱化他的心理契约违背感,间接影响他们的工作态度和行为。

(5)离职倾向。Kickul&Lester(2002)的研究发现,心理契约违背与实际离职之间正相关。李昊(2007)通过对浙江企业的新员工和年轻员工的研究表明,组织契约的违背对员工的离职倾向和情感承诺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王玉梅(2007)以广义的心理契约研究视角探讨了知识型员工离职意向的理论模型,实证结果显示:员工感知到的心理契约违背感不仅会直接导致其离职意图。而且还通过组织承诺以及工作满意的相关关系间接导致离职意图。

(6)犬儒主义。王建(2005)研究证实,物质交易维度的心理契约违背对员工的犬儒主义有直接影响,当组织不能充分履行其在薪酬、福利待遇等方面的承诺时,员工会产生失望、抵触情绪,不信任组织,而这种不信任感会蔓延到日常工作中的方方面面。

3.心理契约违背对员工工作行为的影响

(1)工作绩效。孙江丽(2008)研究发现,心理契约违背通过组织公民行为对工作绩效产生显著的间接影响。这一间接影响由心理契约违背对组织公民行为显著的消极影响和组织公民行为和工作绩效之间显著的正向关系共同形成传导机制。

(2)ENVL行为。员工的ENVL行为研究已经是一个非常成熟的行为分析模型,它分别代表个体的退出行为、呼吁行为、忽略行为和组织忠诚。魏峰(2008)在组织心理契约违背与管理者行为之间关系的研究中发现:交易型心理契约违背导致管理者退出行为增加,呼吁、忽略行为和组织忠诚降低:管理型心理契约违背导致退出和忽略行为增加,呼吁行为和组织忠诚降低:而关系型心理契约违背不会对管理者的ENVL行为产生显著影响。

4.结论和建议

过去的研究一致发现。心理契约违背与消极的雇员态度和行为高度正相关:与积极的雇员态度和行为高度负相关。

心理契约的构建有利于人的自主能动性的开发,避免组织与员工之间因“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工作效率的损失。组织是工作管理、成员发展和交际沟通的场所,更是成员实现自我、挖掘潜能的地方,只有将组织发展与员工成长协调统一起来,才能实现组织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Kickul J,Lester s.W,Finld J.Promise breaking duringradical organizational change:do justice interventions make adifference[J].Joumal oforganizational behavior,2002,23:469-488

[2]1Lobison S L.Trust and Breach of the PsychologicalContract[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kerly,1996,41:574-599

[3]魏峰,任胜刚.心理契约违背、满意度对管理者行为的影响机制[J].管理工程学报,2008,2:141-143

[4]魏江茹,朱国云,刘宁.知识型员工心理契约对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研究[J].情报杂志,2011,2(2):115-118名人名言

年轻时,我的生命有如一朵花——当春天的轻风来到她的门前乞求时,从她的丰盛中飘落一两片花瓣,她你从未感到这是损失。现在,韶华已逝,我的生命有如一个果子,已经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分让,只等待着将她和丰满甜美的全部负担一起奉献出发。

——泰戈尔

心理咨询态度 篇4

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的态度是指个体在遇到心理或情绪困扰时, 向心理咨询师通过咨询、辅导等方式解决困惑的喜爱或不喜爱的程度。高职学生面对学习和生活方面的压力, 会产生心理困扰。这些心理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 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对有心理问题的高职学生来说, 了解他们对心理咨询的态度是为其提供适当咨询和支持的一个重要步骤。对高职学生心理咨询态度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可以帮助心理咨询师对高职学生的心理咨询行为进行引导和干预, 使更多有心理问题的高职学生主动接受心理咨询服务, 愿意接受帮助。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法, 随机抽取天津市高职院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20份, 收回有效问卷314份, 有效回收率98.1%。其中男生165人, 占总人数的52.5%;女生149人, 占总人数的47.5%;大一160人, 占总人数的51.0%;大二154人, 占总人数的49.0%。来自城市的高职学生有211人, 占总人数的67.2%;来自乡镇的有103人, 占总人数的32.8%。理工类176人, 占总人数的56.1%;文史类138人, 占总人数的43.9%。上过心理学方面课程的高职学生有105人, 占总人数的33.4%;没上过这些课程的学生有209人, 占总人数的66.6%。

1.2 研究方法

1.2.1 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的态度量表

本研究使用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的态度量表修订版[2], 由29个项目组成, 分为4个维度:对心理帮助需要的自我认知、对耻辱的忍受性、人际开放性、对心理健康专家的信心。本量表采用5级评分, 从“非常不同意” (1分) 到“非常同意” (5分) 。所有项目的得分加起来, 高分代表对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有积极的态度。

1.2.2 自我隐藏问卷

Larson1990年编制的 (Self-Concealment Scale) , 共10个项目。将所有题目的得分加起来, 即代表自我隐藏的趋势。分数越高, 自我隐藏的趋势越明显。本研究采用的是该问卷的中文修订版[3], 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1.2.3 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的污名量表

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的污名量表修订版[4], 包括2个维度, 即自我污名和公众污名, 共有10个项目, 量表采用5级评分, 从“非常不同意” (1分) 到“非常同意” (5分) , 高分代表人们对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有不良刻板印象, 并伴随出现自我低评价和自我低效能。该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稳定、可靠。

1.3 统计工具

全部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

2 结果

2.1 高职学生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态度的性别差异 (见表1)

以性别为自变量, 对高职学生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的态度进行t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女生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态度的总分显著高于男生 (t=-2.612, P<0.05) 。女生在对耻辱的忍受性这一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 (t=-2.911, P<0.05) 。女生在对心理帮助需要的自我认知这一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 (t=-2.430, P<0.05) 。而在对心理健康专家的信心和人际开放性这2个维度上的得分, 男生和女生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2.2 不同年级高职学生对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态度的区别

以年级为自变量, 对高职学生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的态度进行t检验。结果发现, 不同年级的高职学生对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的态度无显著性差异。

2.3 不同专业高职学生对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态度的区别 (见表2)

统计分析表明, 理工类和文史类学生在心理咨询态度上有显著性差异 (t=-1.304, P<0.05) , 即文史类学生心理咨询的积极性比理工类学生高。

2.4 自我隐藏程度、污名与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态度的关系 (见表3)

注:*P<0.05

由表3可见, 自我隐藏度与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态度问卷的总均分之间有显著的负相关 (r=-0.275, P<0.05) , 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的污名与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态度问卷的总均分之间有显著的负相关 (r=-0.315, P<0.05) 。自我隐藏度与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的污名不存在相关性。

2.5 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态度的回归分析

本研究以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态度为因变量, 以自我隐藏度、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的污名、是否上过心理学课程为自变量, 采用强迫进入法 (Enter) 进行多重回归分析 (见表4) 。回归分析结果得出R=0.512, F=42.221, P<0.05, 说明建立的回归方程是有意义的, 而且3个自变量能够解释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态度总变异的30.7%。

由表4可见, 统计学上达到显著的自变量有:自我隐藏度、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的污名和是否上过心理学课程, 说明这3个变量对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的态度有预测作用。其中, 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的污名对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态度的预测作用最大 (β=-0.220) 。

3 讨论

根据国内外的研究和文献报道, 性别、自我隐藏度和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的污名都影响个人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的态度, 从而起到预测作用[5~8]。而性别因素对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态度的作用得到了比较一致的结论:女生比男生的求助态度积极, 在遇到心理问题时更愿意心理求助[9]。男生、女生在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态度上的差异可能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注重培养男性的独立意识和强者心态, 而强调女性的温顺和柔弱, 女性的依赖性和顺从性要比男性强, 社会化的过程使女性更重视建立亲密的同伴关系) 。所以, 男生在性别社会化的过程中, 学习到的更多的是男性应该独立、坚强, 而这种性别的刻板印象可能使男生寻求心理咨询的态度比较消极。因此, 在学校教育中, 我们可以针对男生、女生的这种心理特点, 采取不同的教育策略。对于女生, 由于其依赖性比较强, 对专家和权威的指点和帮助比较信赖, 因而要引导她们培养健康的心理品质。对于男生, 针对其独立性比较强的特点, 建议学校和家庭不应一味要求男生独立坚强, 应该让男生挣脱这一传统束缚, 敞开胸怀, 寻求他人的帮助。教师也应该放低姿态, 抛开说教, 利用心理暗示达到教育的效果。

统计分析表明, 自我隐藏量表的得分与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态度问卷总分有显著的负相关, 即自我隐藏度对高职学生寻求心理咨询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自我隐藏度高的学生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的态度消极。Vogel等[10]的研究结果也同样显示, 越倾向于不自我表露痛苦信息的人, 越对心理求助抱有消极的态度。在心理咨询过程中, 咨询师会询问来访者许多个人问题, 这也许会使来访者很不适应, 容易使他们产生反感和防卫心理, 这恐怕也是许多人不愿意求助于心理咨询的原因之一。

结果表明, 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的污名得分与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态度问卷的得分有显著的负相关性, 即学生的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的污名得分越高, 寻求心理咨询的态度就越消极, 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这是由传统世俗观念对心理问题的歧视和偏见造成的, 中国人习惯把心理问题和个人的道德品质联系起来, 这使得人们在心理疾病上讳疾忌医, 有了心理问题也不愿意承认。学生担心自己去心理咨询室时被同学看到, 怕被他人认为患了精神病, 认为去咨询就是有见不得人的隐私, 向心理医生求助就表明自己没有能力处理自己的问题。因此, 对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的污名成为妨碍学生寻求心理咨询的重要因素。

调查结果还表明, 是否上过心理学课程可以预测学生寻求心理咨询的态度。通过开设心理学课程, 丰富学生的心理知识, 使学生对心理问题有正确的认识。学生的心理学知识越多、心理认知越正确, 寻求心理咨询的态度就越积极, 当出现心理困扰或情绪问题时, 就会主动寻求心理咨询。高职学校应当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普及心理健康课, 通过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 宣传普及心理保健知识, 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心理健康问题, 消除误解和错误观念, 要让学生学会识别心理健康问题, 懂得有些心理问题要借助于专业性心理帮助方能解决。

摘要:目的 探讨高职院校学生对心理咨询的态度、自我隐藏度与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的污名3者之间关系。方法 采取随机取样法选取314名不同年级的高职院校学生, 通过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的态度量表、自我隐藏度量表和寻求心理帮助的污名量表进行调查, 其中男生165人, 女生149人。结果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1) 女生比男生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的态度更积极。 (2) 自我隐藏度高的学生对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的态度比较消极。 (3) 寻求心理帮助的污名量表得分高的学生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的态度消极。 (4) 上过心理学课程的学生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的态度积极。结论 高职院校应当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消除高职学生对心理咨询的片面认识, 遇到心理问题积极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咨询态度,教育调查

参考文献

[1]郑开梅, 郝志红, 周萌萌, 等.高职高专生抑郁情绪的团体干预[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9, 17 (5) :612~613.

[2]郝志红, 梁宝勇.关于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的态度量表的修订[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7, 15 (1) :1~3.

[3]Larson DG, Chastain RL.Self-concealment:Conceptualization, measure-ment, and health implication[J].Journal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1990 (9) :439~455.

[4]郝志红.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的预测模型与干预实验[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 2009.

[5]Abe-Kim J, Takeuchi D, Hwang WC.Predictors of help seeking for e-motional distress among Chinese Americans:Family matters[J].Journal of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2002, 70 (5) :1186~1190.

[6]Addis ME, Mahalik JR.Men, masculinity, and the contexts of help seek-ing[J].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3, 58 (1) :5~14.

[7]Atkinson DR., Poston WC, Furlong MJ, et al.Ethnic group preferencesfor counselor characteristics[J].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1989, 36 (1) :68~72.

[8]Alkinson DR, Lowes D, Matthews L.Asian American acculturation, gender, and, willingness to seek counseling[J].Journal of Multicultural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 1995, 23 (1) :130~138.

[9]Knipscheer JW, Kleber PJ.Help~seeking attitudes and utilization pat-terns for mental health problems of Surinamese migrants in the Nether-lands[J].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2001, 48 (1) :28~38.

心理咨询态度 篇5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调查,获得相关数据后,分析了大学生观看电影的心理、行为和态度等,以求通过大学生这一观众群体来了解我国电影观众的特性和电影文化的现状,分析我国电影产业面临的问题,并为探寻可能的出路提供依据。

【关 键 词】国产电影 电影院 电影文化 大学生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人们的业余生活时间逐渐增多,休闲娱乐内容也日益丰富多样,电影作为一项雅俗共赏的娱乐活动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而在电影观众群体中大学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同时因其兼具了电影的艺术与商业双重身份所延伸出的艺术探索和轻松娱乐两种相对典型性的受众心理特点,研究他们的审美情趣和观影倾向,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了解当前众多电影观众的特性。为此,本次调查的目的在于了解大学生群体收看电影的具体情况,并加以分析和探讨。

本次调查在今年四、五月间展开,为期约三周时间。考虑到研究成本和操作的可行性、便利性,随机选取了杭州下沙高教园区的五所大学,共发放了调查问卷450份,回收有效问卷422份,回收率为93.8%。其中男生178人,占42.2%,女生244人,占57.8%,女生略多于男生。

具体调查主要由选修《大众传媒文化》课程的部分同学实施。采用的调查方式以书面问卷调查为主,同时也结合了网络调查等形式。

调查的主要内容围绕着大学生对电影的接触度、喜好度、观影动机、观影途径、观影行为及对电影的认知、评价、态度等几个方面展开。下面就这次调查结果做分析。

1.大学生对电影的接触较多,喜好度颇高

本文对大学生电影接触度的调查,在对调查结果汇总梳理后发现,6.5%的大学生最近一个月来一部也没看,53%的大学生看了1—5部,29.1%的大学生看了6—10部,而看了10部以上的占11.3%,中位数是5部,可见,大学生对电影的接触程度相当高。

就大学生对电影的喜好度而言,回答“非常喜欢”的占23.7%,“比较喜欢”的占51.4%,二者合计达75.1%之巨,回答“一般”的占22%,表示“不太喜欢”的有2.6%,没有人“很讨厌”。这表明了电影这一集娱乐休闲、教育科普、艺术品味等于一身的文化艺术形式在大学生群体中具有较明显的受喜爱程度。

从性别分析来看,男女之间在电影的接触度和喜好度方面差别不明显。

2.大学生看电影主要出于娱乐放松的目的,不少人也看重其艺术性,为精彩的经典情节而看

在被问到看电影的主要原因时,有51.9%的被调查者回答“娱乐放松”,此外,“为精彩的经典情节而看”占43.8%,“为大片新片而看”占30.6%,为了“丰富见识或感悟生活”的占26.5% ,为了“关注自己喜欢的明星”的占28.2%,“为学习外语”占13.7%,“其他”占0.9%。因此,大学生观看电影的最主要动机为“娱乐放松”和“为精彩的经典情节而看”,这也可以概述为娱乐性是大多数大学生看电影的动机,而艺术性也是一个被看重的电影元素。娱乐放松与艺术享受,也正是电影的商业与艺术的双重特性所延伸出来的受众观影动机的反映。

3.从喜欢的电影类型与电影产地来看,呈现集中化态势

对“您所喜欢的影片类型”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最喜欢的影片类型依次是喜剧片(51.9%)、动作片

(47.4%)、爱情片(42.4%)、科幻片(28%)、动画片(27.5%)、文艺片 (25.1%)、故事片

(23.9%)、悬疑惊悚片(23.7%)、战争片(19.7%)、历史纪实片(13%)。可见,从大学生所喜欢的电影类型上看,喜剧片、动作片、爱情片在观影群体中呈现集中化趋势,三者所占比例均在五成左右。喜剧片在大学生最喜欢的影片类型中占据了首位,这与大学生观影的动机密不可分。从以上的分析我们知道,大学生看电影的主要原因是为了娱乐放松,而喜剧片正是以或诙谐幽默、或搞笑另类的风格满足了他们的这一观影需求。

通过性别分析,发现男女之间在最喜欢的影片类型上差别较大。就男生而言,他们最喜欢的影片类型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动作片(64.6%)、科幻片(44.9%)、战争片(40.4%)、喜剧片(40.4%)、惊悚片(30.9%)。而女生最喜欢的影片类型依次是喜剧片(60.2%)、爱情片(53.7%)、动作片(34.8%)、动画片(32.4%)、文艺片(27.5%)。这与男女两性的心理特点直接相关,男性相对而言更加侧重追求视听美感的享受,对恢宏大气、场面壮观的动作片、科幻片、战争片更为青睐。而女性则更加侧重寻求情感寄托,感情细腻,偏于感性思维,自然对喜剧片、爱情片、文艺片情有独钟。

关于大学生对电影产地的偏好,调查显示,美国电影最受喜欢,占51.4%,其次是欧洲,占22%,港台,占20.9%。接下来依次是中国大陆(16.6%),韩国(14.7%),日本(7.8%),其他(1.4%)。显然,中国大陆电影并未得到大学生的推崇,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不强。分性别来看,男生对于欧美电影较女生更为喜欢,而女生对于韩国等亚洲地区的电影比男生更喜欢些。其中,男生中66.9%最喜欢美国电影,女生为34.8%;26.4%的男生最喜欢欧洲电影,女生为18.9%;而对于韩国电影,男女之间比例相差有一倍强,男生为8.4%,女生为19.3%。这种差异与不同国家的影片在风格和类型上明显不同有很大关系,欧美电影中科幻片、战争片相对较多,对男生有吸引力,而韩日则爱情片较多,对女生吸引力较大。此外,也与大学生在观看电影时所注重的因素有较大关系。

调查显示,影片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主要体现在情节(72.5%)、题材(45.5%)、演员(42.9%)、视听效果(41.5%)、思想性(35.8%),此外为导演(6.6%)、票房(5%)、获奖(2.6%)、其他(0.9%)。应当说,从整体上来看,欧美电影在情节设计、题材选取、演员角色塑造、制作水准以及所彰显的思想内涵方面都较我国大陆电影有客观的优势,再加上美国电影以及香港电影多年来一直处于一个系统和完善的电影工业循环之中,己经开拓了较为稳固和良好的受众市场,他们在大学生中的受喜爱是不难理解的。

在“视听效果”、“导演”与“演员”方面,男女之间差异明显。其中,53.4%的男生更注重视听效果,而女生为32.8%;因导演因素而去观看电影的男生为11.8%,女生为2.9%;在演员于影片的吸引力方面,女生为52%,男生为30.3%。这说明了男生更加注重电影的视听效果,对恢宏大气、场面壮观的影片更为青睐,而女性更侧重于寻求情感寄托,偏于感性思维,对韩国电影以及好莱坞电影中所涌现出的俊男美女、好莱坞巨星更为追捧,她们当中有一部分人是追星族,因此在观看电影时也更为注重演员等个人因素。

4.通过网络观看电影成了绝大多数大学生的首选,去电影院的比例很少

随着媒体的日益发展,人们观看电影的方式与途径也日趋多样化。在被调查对象中,最经常观看电影的途径是通过网络,占84.8%;其次是通过电视(上的电影节目),占19.2%;再次为去电影院观看,占15.4%。另外依次是“在教室看”(9.5%),“VCD或DVD”(8.1%),“其他”(0.5%),“录像厅”(0.1%)。通过性别分析,通过电视(上的电影节目)来进行观看的差异较大,男生为12.4%,女生为24.2%,其他差别不大。这与女性为电视媒介的主要观众直接相关。

可以说,网络时代已经到来,大学生作为网络媒体的重度接触者,通过网络观看电影渐成潮流。这与网络的普及性、便捷性、共享性与经济性有很大关系。电影院作为一种传统的观影方式,并未表现出明显的优势,选择去电影院观看电影的比例只有15.4%。在被问到“您最近一次去影院看电影距离现在有多长时间”时,回答“1个月内”的占23.7%,“1-6个月”的占24.4%,“7-12个月”的占10.2%,“13-24个月”的占5.5%,“24个月以上”的达36.3%,男生回答“24个月以上”的比例更是高达43.3%。这说明许多人长期地远离电影院,几乎不去电影院看电影,这显然不利于我国电影产业的发展。美国电影业的发达与其有庞大的青少年观众群是分不开的,为此我国电影业有必要加强营销,吸引更多的人前往电影院看电影。

在“影响您不去电影院看电影的主要因素”的回答中,“票价高”的占44.3%,“有其他渠道(网络)可看”的占43.4%,“没时间”的占23.7%,“没兴趣”的占16.4%,“交通不便”的占15.9%,“其他”为4.5%。其中,女生中有52.5%是因为票价高而不去电影院看电影,50.6%的男生是因为可以通过其他的渠道观看电影。可见,票价高与网络上影视资源获取的便捷性、经济性是大学生不去电影院看电影的主要原因。大学生毕竟是无经济收入的纯消费群体。

关于大学生所能接受的去电影院看电影的票价问题,15.2%的被调查者认同5元以下,19%接受5-10元,回答“10-15元”的有23.7%,“16-25元”的占15.6%,“26-40元的”占21.3%,5.2%的被调查者接受40元以上的电影院票价。接受15元以内的比例为57.9%,其中,女生选择15元以内的比例为65.2%,远高于男生的47.7%,而选择16元以上的男生比例要高于女生,男生为52.3%,女生为34.8%。这说明女生对价格高度敏感,如果降价将有可能吸引不少的女性观众。

关于去电影院观看电影的原因,调查显示,因“约会需要”的占36.7%,“影片本身的号召力”占33.4%

,“感受好莱坞大片的视觉冲击”占26.5%,“打折/赠票”占21.8%,“关注参演的`明星”占15.6%,“常规的文化/社交消费”占13.5%,“好友推荐”占11.8%,“其他”为4.5%。除“打折/赠票”与“关注参演的明星”项,男女有一定差别外(女生中有29.5%的人是因为有打折/赠票,男生为21.7%;11.2%的女生是因为关注参演的明星,男生为7.3%),其他选项男女间差别不大。调查结果说明,由于约会等社交需要是大学生去电影院看电影的主要原因,由于电影本身的因素(包括视听效果),也是重要的原因。而打折、赠票等价格因素,吸引女生去电影院的比例较高,不少女生也会因为电影中有喜爱的明星而去电影院观看。

大学生除了观影的途径主要以网络为主之外,他们对最新电影资讯的了解也大多借助网络,占67.8%,其他为报刊杂志(44.3%)、听别人说的(28.4%)、电视(21.3%)、电影海报(20.6%)、广播(2.4%),另有1.9%的被调查者不关注。就男女性别分析,除通过电影海报项有一定差别外(女生25.4%,男生14%),其他比例趋于一致。可见,对于电影资讯的宣传渠道,可以考虑更多地倾向于网络媒体。

5.大学生观看电影的行为调查

在“您一般会和谁一起看电影”项的调查中,63%是与朋友同学一起,33.9%是约会男(女)朋友,6.9%是陪同父母长辈,5.5%是一个人去观看,“其他”项为1.7%。整体而言,大学生较多地与朋友同学和恋人一起看电影,电影成了一种聚会或约会,增进彼此的感情的方式。而陪同父母长辈一起看电影的情况很少,究其原因,一是大学生在家时间不长,有时间上的局限性;二是在观看口味与类型上出现代沟;三是在电影市场中较少老少皆宜的影片。相对而言,女生较男生更倾向于与朋友同学一起(女生为67.2%,男生为57.3%)、陪同父母长辈,而男生则较多地为约会恋人(男生为39.3%,女生为29.9%)或独立看电影。

关于大学生对观看外国电影的原配音选择上,76.8%的被调查者选择原音观看,10.7%选择中文配音,其他则持无所谓态度。大学生英语水平相对较好,在观看电影时颇为看重那种原汁原味的氛围。

6.大学生对电影的认知、评价和态度

关于电影在哪些方面对大学生有较大的影响,回答“改变看待事物的角度(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的占59%,41.2%的被调查者认为看电影对他们平时行为处事的方式态度有影响,回答“时装时尚方面的导向”的占31%,“语言”占24.6%,其他为5.2%。男女间除“语言”项无明显差异外,“改变看待事物的角度(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男生为53.4%,女生为63.1%)、“平时行为处事的方式态度”(男生为35.4%,女生为45.5%)和“时装时尚方面的导向”(男生为26.4%,女生为34.4%)方面均有一定差别。随着西方电影的大量入侵,其价值观乃至意识形态也潜移默化地得以渗透,它们将其所宣扬的价值观与生活方式形象化、生活化、情感化,对大学生思想与行为上的影响是巨大的。由于青年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定型,社会化过程还在进行,心理发展具有鲜明的过渡性质,他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往往会通过相同认识的共鸣与反差认识的冲击而不断整合与变动。

调查显示,大学生对含色情暴力内容影片的看法较为理性也较为开放,回答“只要对影片的主旨表达有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接受,但要注意一个度的问题”的占52.4%;认为“人大了,自己有判断力了,小孩子还是别看的好”的占27.5%;回答“这是每个人的可选择的权利,没必要禁止”的有12.8%,男生更是高达21.9%;回答“很排斥,但别人看不看与我无关”的占5%,其中男性为3.4%,女性为6.1%;认为“无所谓,偶尔看看,消遣消遣”的占3.3%(男性为5.6%,女性为1.6%);也有不少的人认为应该禁止。相对而言,男生更倾向于接受,而女生倾向于排斥。大学时期正是性成熟和易于模仿的阶段,但特殊的社会角色决定了大学生又必然处于性压抑,外在评价与内心感受相冲突的阶段,这种矛盾必须正确引导,使其形成正确的性观念和规范坐标,如果正面引导不够的话,很容易影响到其未来的发展。

那么,中国电影是否有必要学习西方实行分级制呢?38.9%的大学生认为“要分级,这样才能保证未成年人不看到暴力色情的影片”;28.8%认为“不必分级,但要把好关,保证内容健康积极向上就行”;13.5%认为“反正网上都能搜到,分了也没用”,其中男生高达22.4%;另外18.8%持“无所谓,与我无关”的态度。整体而言,对于电影分级,支持和反对的大学生势均力敌。

7. 结语

从调查结果来看,就像可口可乐、麦当劳一样,西方电影,特别是好莱坞电影,也以它不同的生活形态和艺术表现,以及不同的价值观念占领了我国电影市场相当大的份额,包括大学生这一年轻而重要的受众群体,这是值得反思和重视的。

当前,随着全球化浪潮的愈演愈烈,各国的文化交流和冲突日趋明显,我国电影业显然已受到了来自西方国家电影的渗透和挑战,一系列的问题也随之而来。“面临着全球化浪潮对世界各国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全方面影响,中国大陆电影也不可避免地陷入全球化与现代化以及民族化的多重悖论之中”。①可以说,已到了迫在眉睫,必须寻求创新突破的时候了。

近年来,中国大陆本土电影每年生产上百部,但其中大多数并不能及时有效地进入到国内影院发行,有些被禁,有些由于资金等其他问题所限。而美国和印度等国家每年有上千部电影进入商业运转,在这样的竞争格局下,谈我国民族电影业与好莱坞电影的抗衡,无异于螳臂挡车。“‘民族电影’这个概念在中国成为一小部分艺术电影和每年政府投资拍摄的没有票房的‘主旋律电影’的可怜拼凑”。②显然,我国电影产业的出路堪忧。

“美国电影是在工业化的商业机制里运转,中国电影是在计划下的政治体系里运转,少数中国艺术电影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对于中国电影工业来说没有任何大的起色和良性循环”。③为此,有必要解决我国民族电影业中各个环节的弊病,建立良好的市场运作机制,鼓励个性化电影与商业主流电影共存,减少政府对于电影创作的干涉,重建相对宽松的审查制度,规范电影产业环境,是拯救目前国产电影的必经之路。而将富有我国文化、民族特色的,又有时代感、全球化特性的电影给广大观众,并将我国电影推向世界,提升我国的电影文化竞争力和影响力,这应该是我国文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注释:

①蔡晓芳:《大学生视野中的中国大陆电影调查研究》,《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第169页。

②郭小橹:《中国需要什么样的电影——一次有关电影的调查报告》,《电影艺术》,期,第23页。

心理咨询态度 篇6

根据霍夫曼的阐释,“续篇”的概念是首次在展览策划领域被应用。泽曼1969年的展览在学术界的研究讨论是高强度的,尤其是近年来,当展览史逐渐进入艺术史的主流研究领域,以《态度》展为主题的著作、研究、书籍层出不穷,但却还没有一个以其为讨论中心的展览。而对此展览做一个“续篇”不仅弥补了这个空缺,更以一种视觉的方式,从艺术本体来对历史性《态度》展进行研究。展览即去年在旧金山加州艺术学院沃迪斯当代艺术中心(CCA Wattis lnstitute for Contemporary Arts)展出之后,于今年年初巡展至底特律当代艺术中心。

正如每个“续篇”都需要以原版中的某个“卖点”出发来激发观众兴趣,霍夫曼的展览在多个方面对原展进行的引介以更新观众的记忆:首先是展览的题目从1969年《当态度成为形式》到2012年的《当态度成为形式成为态度》(When Attitudes Became Form Become Attitudes);在展览的布局上,新态度展在空间的入口摆放了展览1969年在伯尔尼美术馆陈列时原比例缩小的专业模型,不仅呈现了建筑空间,连每件艺术作品也有了缩小版。在模型旁边的显示屏里播放的是当年瑞士电视台采访艺术家和策展人的纪录片片断,还同时陈列了记录当年布展期间的历史照片以及原展览的画册等。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新展览的画册,也在形式上模仿了原展览的画册,每页都是松动的,用金属的夹子装订成册。至于展览的内容,霍夫曼更多地是以他对1969年展览的一些质疑为出发点,比如泽曼“走马观花”选择艺术家的方式,比如带有沙文主义倾向的艺术家名单(当年只有3位女性艺术家参展),还比如当时完全没有非西方艺术家参展等等。于是,新《态度》展尝试在“续篇”中注入这些可以说是过去40年艺术界中发展出来的新论述,展览的副标题“复原一重制一复兴一反叛”正反映出这些想法。另一方面,泽曼的《态度》展在很大一个层面上是以呈现当年艺术界的“新趋势”为中心的,展出的作品涉及了很多不同的流派,比如行为艺术、后极少主义、大地艺术和贫穷艺术等等,其重点还是在观念艺术上。而在霍夫曼看来,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观念艺术在新一代艺术家的创作中有复兴的势头,而新《态度》展所选择的82位艺术家的实践便受到了老一辈观念艺术家的很多影响,体现出一种使用观念艺术手段和当下论述话题结合的创作方式。

在视觉呈现上来看,众多作品的确与历史作品遥相呼应,比如美国艺术家汉克·威里斯·托马斯(Hank Willis Thomas)蜿蜒延伸整个2楼展厅的绳索雕塑《归来一双空间绳索雕塑(gr 2 sp 60)》(Two Space rope sculpture(gr 2 sp 60)-Redux)便是对贝瑞·弗拉纳根(Barry Flanagan)1967年的作品《双空间绳索雕塑(gr 2 sp60)》(Two Space rope sculpture(gr 2 sp 601)的重新阐释,唯一不同的是,托马斯在绳索的末端打了一个结,象征着40年来这段美术史的终结或是一个完美的句号[图4—6]。而哥伦比亚艺术家尼古拉·巴里斯(Nicol6s Paris)的作品《平行对话或电话的艺术(继瓦尔特·德·玛利亚之后)》(2012)(Parallel Conversations,or Art by Telephone(after Walter De Marial)则是对德·玛利亚上世纪60年代创作的《电话的艺术》(Art by Telephone)更直接的使用。巴里斯利用了一个外形相似的电话,也像德·玛利亚当年一样,在电话旁留下了一个便条,提示如果电话铃响了,观众可以接电话,艺术家会在另一头与其通话,由此来与观众产生互动[图7—8]。

采用类似策略的作品在展览中还有很多,但是疑问也同时浮现。这些作品或许的确达到了霍夫曼所期望的对历史的“复原”、“重制”与“复兴”,但却缺少了些许“反叛”精神。与泽曼当年嘈杂混乱充满激情的《态度》展现场相比,新的《态度》展显得如此整洁、有序,甚至精良优雅得让人感到过于安全,很难与反叛的姿态联系起来。尽管还有一个细节值得一提,霍夫曼根据展览如今在旧金山的语境,将当年印在画册封面上英、德、法、西班牙语的展览标题替换成了英、法、西班牙语和中文,包括展览的一些标签上也注有了中文,以暗示新的观众群体和美国的移民文本等,但这些技巧(还包括轻巧地在展览中加入几个来自非欧美国家的艺术家等)或许将当下复杂的地缘政治语境在艺术中的互动阐释得太过于简单了。

心理咨询态度 篇7

关键词:如何教学,如何了解学生心理,如何引导与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

前言

现代教学方法与手段多种多样, 最终目的都是让学生学到所需知识。但如何让学生能接受老师的教学方法, 学生的态度尤其重要。如何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解决好学生的心理问题, 是我们教师今后需要不断努力的方向及研究的课题。

从2004年9月份来校任教至今已近六年了, 在学校领导和同事的帮助下下, 通过自身努力, 我较好地完成了学校布置的各项教学任务, 对“教学”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 以下即为我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受.、主要谈谈“如何在心理上解决学生的学习态度问题”, 希望得到各位老师的指正!

一、如何教学

在教学方面, 我严格按照学校教学大纲的要求, 并结合自身的实际经验, 制订出详细的教学计划,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得到了顺利实施与执行。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 我很注意与学生们就平时生活中涉及到体育方面的问题进行交流, 指导他们如何合理有效地锻炼身体, 教给他们一些运动常识, 使他们在课内课外都能够受益。当今社会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 学生们在大学四年中获取的理论知识, 可能在踏入社会后并不实用或不够用, 所以我认为平时应更注重教他们掌握一些正确学习的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与生活中能轻松地汲取“营养”, 提高自己。

二、如何了解学生的心理

在这几年中, 我担任了华夏学院首届体育联赛足球和篮球的裁判工作。不仅按学校要求保质保量地完成了任务, 还在比赛执法中注意培养并大胆使用了学生裁判, 让学生们也参于到比赛之中, 从而让他们成为比赛真正的主人。赛场上运动员们奋力拼搏, 强烈地表现出对胜利的渴望;赛场下的拉拉队员鼓气助威, 发出震耳欲聋的加油声。这一场景让我从更深层次了解了我的学生, 让我感受到他们可爱的一面, 感受到他们是有激情的、有希望的一代。而作为我们老师要考虑的问题是如何正确地引导他们, 把这股激情和好胜精神运用到学习和生活当中, 让他们具有良好的学习心态, 这是我们教师现阶段急需解决的问题。应当重视和解决的一个问题。

三、如何引导与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

同学们可以因一场比赛的输赢掉眼泪, 也可以为这次比赛自发地训练到晚上七、八点钟, 那他们为什么不能把这种态度用到学习和生活之中去呢?在我平时给学生们上体育课时, 也同样遇到这些问题。学生们对体育课都比较感兴趣, 面对一些文化课却采取一些消极的态度。我和学生曾经为此交流过多次:大家认为到学校来读书的目的性不强, 对大学生活抱着一种“混”的态度。我认为如何改变学生的这种心态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根本。其实作为我来说这种感觉就尤为深刻:任教之前我是一名职业足球运动员, 在踢球时对学习的态度和现在我们学校的学生是差不多的, 走了不少弯路。但通过下队后在武汉体育学院四年学习期间, 在学校老师的帮助下, 我认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和目的性, 自身态度发生了根本转变, 从而产生的动力让我在这四年中学到很多知识, 学习成绩稳步提高, 并当选优秀学生干部, 在学校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基于以上经历, 我知道了只有改变学生这种心态, 才能使他们少走弯路, 多些真才实学。为此我常把自己的经历讲给我的学生们, 希望他们能够从中得到启发。由此我认为:老师们在完成好自己教学任务的同时, 要注意和学生多沟通, 了解每名学生的性格及心理情况, 真正关心学生, 成为学生的朋友。只有了解了学生的心理状况因材施教, 才能更好地实施教学计划,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校教学质量的好坏关系到学生的成长, 也是学校自身发展的关键, 我们专职老师更应该认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 更应该有主人翁精神, 和学校共同努力, 解决好这个问题。

四、教师也应当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在这几年中, 我参加了学校教材的编写工作, 并通过自身努力, 即将获得武汉体育学院研究生学位证。但我知道这是远远不够的。要想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 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 还需要在业务知识上不断充实自己, 不断地寻找教学的新突破点, 把教学任务与学生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 让我既能完成学校的教学任务, 又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在思想上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心理咨询态度 篇8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从我院2007级实习护生中随机抽取147名进行心理压力调查, 其中男生13人, 女生134人;大专及以下学历30人, 本科学历117人;实习时间6个月以下15人, 6个月及以上132人。

1.2 方法

自行设计问卷, 采用无记名方式随机对医院当天上班的实习护生进行心理压力调查, 发放问卷150份, 收回有效问卷147份, 有效回收率为98.00%。

2 结果

2.1 护生实习期心理压力对工作态度的影响 (见表1)

2.2 参加缓解心理压力培训对护生工作态度的影响 (见表2)

从147份有效问卷中得知, 参加缓解心理压力培训的护生有32人, 未参加的护生有112人。表2结果显示, 2组护生工作态度的比较, 通过χ2检验, P>0.05, 无显著性差异。

2.3 心理压力导致消极工作态度的主要原因 (见表3)

3 讨论

3.1 实习护生的心理压力

心理压力是某种事物对人的生理或心理造成的一系列紧张反应状态。在本次调查中, 12.93%的护生认为心理压力非常大, 36.73%的护生认为心理压力较大, 仅有2.72%的护生认为实习期不存在心理压力, 可见超过半数的护生存在心理压力困扰。轻度的心理压力可刺激机体处于紧张状态, 能够把心理压力变为学习动力, 高水平的心理压力或心理压力持续时间过长, 可使机体平衡失调, 导致心身疾病。护生普遍心理压力大这一现象不容忽视, 应引起学校及临床带教教师的重视。

3.2 实习护生的工作态度

调查中, 因心理压力大产生消极工作态度的护生高达40人, 占27.21%。当护生出现认知失调后, 带教教师要承担起劝说者的责任, 促进护生变消极态度为积极态度, 以达到育人的目的。实习阶段, 如果护生不能较好地应对心理压力, 可能会影响其学习主动性及临床工作能力, 甚至动摇其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决心。调查结果显示, 147人中仅有30名护生未想过转行, 4名护生已决定转行。作为教育机构和带教教师, 有责任帮助护生在实习过程中正确对待心理压力, 使其把心理压力转变成学习动力, 从而形成积极的工作态度。

3.3 实习护生消极工作态度的应对策略

3.3.1 加强专业知识学习

本组资料显示, 心理压力导致消极工作态度的主要原因中担心出现医疗差错的比例高达67.50%, 实习过程中因自己所学护理知识或临床经验不足而产生心理压力的比例高达89.80%。临床带教教师应该改革教学方法及带教形式, 加强专业知识培训, 培养护生处理急危重症病人的能力, 增加护生实践的机会, 以满足护生学习知识的需求, 提高其专业自信心, 为临床培养合格的护理人才奠定基础。

3.3.2 参加缓解心理压力相关培训

表2数据通过χ2检验, P>0.05, 2组护生工作态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这可能与接受的相关培训不规范、样本量较小有关, 可以考虑由教学机构统一安排缓解护生心理压力的相关培训, 扩大样本量, 再进行差异性比较。被调查的147名护生中, 认为实习期间有必要参加缓解心理压力相关培训的有104人, 占70.75%, 而接受到相关培训的仅有32人, 仅占21.77%, 这充分说明学校举办缓解心理压力相关培训的必要性。可以采取多形式培训方法, 缓解护生的心理压力。

3.3.3 带教教师引起重视

据调查资料得知, 17.50%的护生担心被带教教师责备而产生消极工作态度, 而45.30%的护生面对心理压力时选择与朋友或带教教师交流以缓解心理压力。作为临床带教教师, 应该多关心护生, 与他们多进行沟通, 明确导致其产生心理压力的原因, 及时给予引导, 使护生的心理压力处于低水平状态, 帮助他们平稳、顺利渡过实习期。

摘要:目的 探讨护生心理压力对工作态度的影响及应对策略。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问卷, 以无记名方式, 在我院2007级实习护生中随机抽取147名进行心理压力调查。结果 被调查者中因心理压力大产生消极工作态度的护生高达40人, 占27.21%, 导致消极工作态度的主要原因中担心出现医疗差错的比例高达67.50%, 认为实习期间有必要参加缓解心理压力相关培训的护生有104人, 占70.75%, 而接受到相关培训的护生仅有32人, 占21.77%。结论 教学机构和带教教师应高度重视实习护生心理压力大这一普遍现象, 改革教学方法及带教形式, 加强专业知识教学, 开展缓解心理压力的相关培训, 降低护生的心理压力, 帮助他们平稳、顺利渡过实习期。

关键词:护生,心理压力,工作态度

参考文献

[1]周洁, 季晓鹏.护生实习心理压力干预方案的研究现状与分析[J].护生进修杂志, 2009, 24 (17) :1551.

[2]敖薪.国内护生心理压力研究现状与进展[J].实用护理杂志, 2000, 16 (7) :1~3.

[3]Oermann MH, Standfest KM.Differences in stress and challenge inclin-ical practice among ADN and BSN students in varying clinical courses[J].Journal of Nursing Education, 1997, 36 (5) :228.

心理咨询态度 篇9

本次调查在2008年四、五月间展开, 为期约三周时间。考虑到研究成本和操作的可行性、便利性, 随机选取了杭州下沙高教园区的五所大学, 共发放调查问卷450份, 回收有效问卷422份, 回收率为93.8%。其中男生178人, 占42.2%, 女生244人, 占57.8%, 女生略多于男生。

具体调查主要由选修《大众传媒文化》课程的部分同学实施。采用的调查方式以书面问卷调查为主, 同时也结合网络调查等形式。

调查的主要内容围绕着大学生对电影的接触度、喜好度、观影动机、观影途径、观影行为及对电影的认知、评价、态度等几个方面展开。下面就此次调查结果予以分析。

1、大学生对电影接触较多、喜好度颇高

对大学生电影接触度的调查表明, 6.5%的大学生最近一个月来一部电影也没看, 53%的大学生看了1~5部, 29.1%的大学生看了6~10部, 而看了10部以上的占11.3%, 中位数是5部, 可见, 大学生对电影的接触程度相当高。

就大学生对电影的喜好度而言, 回答“非常喜欢”的占23.7%, “比较喜欢”的占51.4%, 二者合计达75.1%之巨, 回答“一般”的占22%, 表示“不太喜欢”的有2.6%, 没有人“很讨厌”。这表明了电影这一集娱乐休闲、教育科普、艺术品味等于一身的文化艺术形式在大学生群体中具有较明显的受喜爱程度。

从性别分析来看, 男女之间在电影的接触度和喜好度方面差别不明显。

2、大学生看电影主要出于娱乐放松的目的, 不少人也看重其艺术性, 为精彩的经典情节而看

在被问到看电影的主要原因时, 有51.9%的被调查者回答“娱乐放松”, 此外, “为精彩的经典情节而看”占43.8%, “为大片新片而看”占30.6%, 为了“丰富见识或感悟生活”占26.5%, 为了“关注自己喜欢的明星”占28.2%, “为学习外语”占13.7%, “其他”占0.9%。因此, 大学生观看电影的最主要动机是为了“娱乐放松”和“为精彩的经典情节而看”, 这也可以概述为娱乐性是大多数大学生看电影的动机, 而艺术性也是一个被看重的电影元素。娱乐放松与艺术享受, 也正是电影的商业与艺术的双重特性所延伸出来的受众观影动机的反映。

3、从喜欢的电影类型与电影产地来看, 呈现集中化态势

对“您所喜欢的影片类型”的调查结果显示, 大学生最喜欢的影片类型依次是喜剧片 (51.9%) 、动作片 (47.4%) 、爱情片 (42.4%) 、科幻片 (28%) 、动画片 (27.5%) 、文艺片 (25.1%) 、故事片 (23.9%) 、悬疑惊悚片 (23.7%) 、战争片 (19.7%) 、历史纪实片 (13%) 。可见, 从大学生所喜欢的电影类型上看, 喜剧片、动作片、爱情片在观影群体中呈现集中化趋势, 三者所占比例均在五成左右。喜剧片在大学生最喜欢的影片类型中占据了首位, 这与大学生观影的动机密不可分。从以上的分析可知, 大学生看电影的主要原因是为了娱乐放松, 而喜剧片正是以或诙谐幽默或搞笑另类的风格满足了他们的这一观影需求。

通过性别分析, 发现男女之间在最喜欢的影片类型上差别较大。就男生而言, 他们最喜欢的影片类型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动作片 (64.6%) 、科幻片 (44.9%) 、战争片 (40.4%) 、喜剧片 (40.4%) 、惊悚片 (30.9%) ;而女生最喜欢的影片类型依次是喜剧片 (60.2%) 、爱情片 (53.7%) 、动作片 (34.8%) 、动画片 (32.4%) 、文艺片 (27.5%) 。这与男女两性的心理特点直接相关, 男性相对而言更加侧重追求视听美感的享受, 对恢宏大气、场面壮观的动作片、科幻片、战争片更为青睐。而女性则更加侧重寻求情感寄托, 感情细腻, 偏于感性思维, 自然对喜剧片、爱情片、文艺片情有独钟。

关于大学生对电影产地的偏好, 调查显示, 美国电影最受喜欢, 占51.4%;其次是欧洲 (占22%) 与港台电影 (占20.9%) ;接下来依次是中国大陆电影 (16.6%) , 韩国电影 (14.7%) , 日本电影 (7.8%) , 其他 (1.4%) 。分性别来看, 男生对于欧美电影较女生更为喜欢, 而女生对于韩国等亚洲地区的电影比男生更喜欢些。其中, 男生中66.9%最喜欢美国电影, 女生为34.8%;26.4%的男生最喜欢欧洲电影, 女生为18.9%;而对于韩国电影, 男女之间比例相差有1倍强, 男生为8.4%, 女生为19.3%。这种差异与不同国家的影片在风格和类型上明显不同有很大关系, 欧美电影中科幻片、战争片相对较多, 对男生有吸引力, 而韩日则爱情片较多, 对女生吸引力较大。此外, 也与大学生在观看电影时所注重的因素有较大关系。

调查显示, 影片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主要体现在情节 (72.5%) 、题材 (45.5%) 、演员 (42.9%) 、视听效果 (41.5%) 、思想性 (35.8%) , 此外为导演 (6.6%) 、票房 (5%) 、获奖 (2.6%) 、其他 (0.9%) 。应当说, 从整体上来看, 欧美电影在情节设计、题材选取、演员角色塑造、制作水准以及所彰显的思想内涵方面都较我国大陆电影有客观的优势, 再加上美国及香港电影多年来一直处于一个系统和完善的电影工业循环之中, 己经开拓了较为稳固和良好的受众市场, 他们受大学生喜爱是不难理解的。

在“视听效果”、“导演”与“演员”方面, 男女之间差异明显。其中, 53.4%的男生更注重视听效果, 而女生为32.8%;因导演因素而去观看电影的男生为11.8%, 女生为2.9%;在演员于影片的吸引力方面, 女生为52%, 男生为30.3%。这说明男生更加注重电影的视听效果, 对恢宏大气、场面壮观的影片更为青睐, 而女生更侧重于寻求情感寄托, 偏于感性思维, 对韩国电影以及好莱坞电影中所涌现出的俊男美女、好莱坞巨星更为追捧, 她们中有一部分人是追星族, 因此在观看电影时也更为注重演员等个人因素。

4、通过网络观看电影成了绝大多数大学生的首选, 去电影院的比例很少

随着媒体的日益发展, 人们观看电影的方式与途径也日趋多样化。在被调查的对象中, 最常用的观影途径是通过网络, 占84.8%;其次是通过电视, 占19.2%;再次为去电影院观看, 占15.4%;另外依次是“在教室看” (9.5%) , “VCD或DVD” (8.1%) , “其他” (0.5%) , “录像厅” (0.1%) 。通过性别分析, 通过电视观看的差异较大, 男生为12.4%, 女生为24.2%, 其他差别不大。这与女性为电视媒介的主要观众直接相关。

可以说, 网络时代已经到来, 大学生作为网络媒体的重度接触者, 通过网络观看电影渐成潮流。这与网络的普及性、便捷性、共享性与经济性有很大关系。电影院作为一种传统的观影方式, 并未表现出明显的优势, 选择去电影院观看电影的比例只有15.4%。在被问到“您最近一次去影院看电影距离现在有多长时间”时, 回答“1个月内”的占23.7%、“1~6个月”的占24.4%、“7~12个月”的占10.2%、“13~24个月”的占5.5%、“24个月以上”的达36.3%, 男生回答“24个月以上”的比例更是高达43.3%。这说明许多人长期远离电影院, 几乎不去电影院看电影, 这显然不利于我国电影产业的发展。美国电影业的发达与其拥有庞大的青少年观众群是分不开的, 为此, 我国电影业有必要加强营销, 吸引更多的人前往电影院看电影。

在“影响您不去电影院看电影的主要因素”的回答中, “票价高”的占44.3%、“有其他渠道 (网络) 可看”的占43.4%、“没时间”的占23.7%、“没兴趣”的占16.4%、“交通不便”的占15.9%、“其他”为4.5%。其中, 女生中有52.5%是因票价高而不去电影院看电影, 50.6%的男生是通过其他的渠道观看电影。可见, 票价高与网络上影视资源获取的便捷性、经济性是大学生不去电影院看电影的主要原因, 大学生毕竟是无经济收入的纯消费群体。

关于大学生所能接受的去电影院看电影的票价问题, 15.2%的被调查者认同5元以下, 19%接受5~10元, 回答“10~15元”的有23.7%, “16~25元”的占15.6%, “26~40元的”占21.3%, 5.2%的被调查者接受40元以上的电影院票价。接受15元以内的比例为57.9%, 其中, 女生选择15元以内的比例为65.2%, 远高于男生的47.7%, 而选择16元以上的男生比例要高于女生, 男生为52.3%, 女生为34.8%。这说明女生对价格高度敏感, 如果电影票降价将有可能吸引不少的女性观众。

关于去电影院观看电影的原因, 调查显示, 因“约会需要”的占36.7%, “影片本身的号召力”占33.4%, “感受好莱坞大片的视觉冲击”占26.5%, “打折/赠票”占21.8%, “关注参演的明星”占15.6%, “常规的文化/社交消费”占13.5%, “好友推荐”占11.8%, “其他”为4.5%。除“打折/赠票”与“关注参演的明星”项男女有一定差别外 (女生中有29.5%的人是因为有打折/赠票, 男生为21.7%;11.2%的女生是因为关注参演的明星, 男生为7.3%) , 其他选项男女间差别不大。调查结果说明, 由于约会等社交需要是大学生去电影院看电影的主要原因, 由于电影本身的因素 (包括视听效果) , 也是重要的原因。而打折、赠票等价格因素, 吸引女生去电影院的比例较高, 不少女生也会因影片中有人物由自己喜爱的明星饰演而去电影院观看。

大学生除了观影的途径主要以网络为主之外, 他们对最新电影资讯的了解也大多借助网络, 占67.8%, 其他为报刊 (44.3%) 、听别人说的 (28.4%) 、电视 (21.3%) 、电影海报 (20.6%) 、广播 (2.4%) , 另有1.9%的被调查者不关注。就男女性别分析, 除通过电影海报项有一定差别外 (女生25.4%, 男生14%) , 其他比例趋于一致。可见, 对于电影资讯的宣传渠道, 可以考虑更多地倾向于网络媒体。

5、大学生观看电影的行为调查

在“您一般会和谁一起看电影”项的调查中, 63%是与朋友、同学一起, 33.9%是约会男 (女) 朋友, 6.9%是陪同父母等长辈, 5.5%是一个人去观看, “其他”项为1.7%。整体而言, 大学生较多地与朋友、同学和恋人一起看电影, 电影成了一种聚会或约会、增进彼此感情的方式。而陪同父母等长辈一起看电影的情况很少, 究其原因, 一是大学生在家时间不长, 有时间上的局限性;二是在观看口味与类型上出现代沟;三是在电影市场中较少老少皆宜的影片。相对而言, 女生较男生更倾向于与朋友、同学一起看电影 (女生为67.2%, 男生为57.3%) , 而男生则较多地为约会恋人 (男生为39.3%, 女生为29.9%) 或独自看电影。

关于大学生对观看外国电影的原配音选择上, 76.8%的被调查者选择原音观看, 10.7%选择中文配音, 其他则持无所谓态度。大学生英语水平相对较高, 在观看电影时颇为看重那种原汁原味的氛围。

6、大学生对电影的认知、评价和态度

关于电影在哪些方面对大学生有较大的影响, 回答“改变看待事物的角度 (价值观, 世界观、人生观) ”的占59%, 41.2%的被调查者认为看电影对他们平时行为处事的方式态度有影响, 回答“时装时尚方面的导向”的占31%, 回答“语言”的占24.6%, 其他为5.2%。男女间除“语言”项无明显差异外, “改变看待事物的角度 (价值观, 世界观、人生观) ” (男生为53.4%, 女生为63.1%) 、“平时行为处事的方式态度” (男生为35.4%, 女生为45.5%) 和“时装时尚方面的导向” (男生为26.4%, 女生为34.4%) 方面均有一定差别。随着西方电影的大量入侵, 其价值观乃至意识形态也潜移默化地得以渗透, 它们将其所宣扬的价值观与生活方式形象化、生活化、情感化, 对大学生思想与行为上的影响是巨大的。由于青年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定型, 社会化过程还在进行, 心理发展具有鲜明的过渡性质, 他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往往会通过相同认识的共鸣与反差认识的冲击而不断整合与变动。

调查显示, 大学生对含色情、暴力内容影片的看法较为理性也较为开放, 回答“只要对影片的主旨表达有利,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接受, 但要注意一个度的问题”的占52.4%;认为“人大了, 自己有判断力了, 小孩子还是别看为好”的占27.5%;回答“这是每个人的可选择的权利, 没必要禁止”的有12.8%, 男生更是高达21.9%;回答“很排斥, 但别人看不看与我无关”的占5%, 其中男性为3.4%, 女性为6.1%;认为“无所谓, 偶尔看看, 消遣消遣”的占3.3% (男性为5.6%, 女性为1.6%) ;也有不少的人认为应该禁止。相对而言, 男生更倾向于接受, 而女生倾向于排斥。大学时期正是性成熟和易于模仿的阶段, 但特殊的社会角色决定了大学生又必然处于性压抑及外在评价与内心感受相冲突的阶段, 这种矛盾必须正确引导, 使其形成正确的性观念和规范坐标, 如果正面引导不够的话, 很容易影响到其未来的发展。

那么, 中国电影是否有必要像西方那样实行分级制呢?38.9%的大学生认为“要分级, 这样才能保证未成年人不看到暴力色情的影片”;28.8%认为“不必分级, 但要把好关, 保证内容健康积极向上就行”;13.5%认为“反正网上都能搜到, 分了也没用”, 其中男生高达22.4%;另外18.8%持“无所谓, 与我无关”的态度。整体而言, 对于电影分级, 支持和反对的大学生势均力敌。

7、结语

从调查结果来看, 就像可口可乐、麦当劳一样, 西方电影特别是好莱坞电影也以它不同的生活形态和艺术表现以及不同的价值观念占领了我国电影市场相当大的份额, 其观众包括大学生这一年轻而重要的受众群体, 这是值得反思和重视的。

当前, 随着全球化浪潮的愈演愈烈, 各国的文化交流和冲突日趋明显, 我国电影业显然已受到来自西方国家电影的渗透和挑战, 一系列的问题也随之而来。“面临着全球化浪潮对世界各国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全方面影响, 中国大陆电影也不可避免地陷入全球化与现代化以及民族化的多重悖论之中”。 (1) 可以说, 已到了迫在眉睫, 必须寻求创新突破的时候了。

近年来, 中国大陆本土电影每年生产上百部, 但其中大多数并不能及时、有效地进入到国内影院发行, 有些被禁, 有些由于资金等其他问题所限。而美国和印度等国家每年有上千部电影进入商业运转, 在这样的竞争格局下, 谈我国民族电影业与好莱坞电影的抗衡无异于螳臂挡车。“‘民族电影’这个概念在中国成为一小部分艺术电影和每年政府投资拍摄的没有票房的‘主旋律电影’的可怜拼凑”。 (2) 显然, 我国电影产业的出路堪忧。

“美国电影是在工业化的商业机制里运转, 中国电影是在计划下的政治体系里运转, 少数中国艺术电影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 对于中国电影工业来说没有任何大的起色和良性循环”。 (3) 为此, 有必要解决我国民族电影业中各个环节的弊病, 建立良好的市场运作机制, 鼓励个性化电影与商业主流电影共存, 减少政府对于电影创作的干涉, 重建相对宽松的审查制度, 规范电影产业环境, 是拯救目前国产电影的必经之路。而将富有中国文化、民族特色的, 又有时代感、全球化特性的电影奉献给观众并将我国电影推向世界, 提升我国的电影文化竞争力和影响力, 这应是我国文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要:本文运用调查数据分析大学生观看电影的心理、行为和态度等, 以期通过大学生这一观众群体了解我国电影观众的特性和电影文化的现状, 探析我国电影产业面临的问题并为探寻可能的出路提供依据。

关键词:国产电影,电影院,电影文化,大学生

参考文献

①蔡晓芳:《大学生视野中的中国大陆电影调查研究》, 《河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6-1, P.169

心理咨询态度 篇10

一、心理契约与心理契约违背

心理契约是个体在雇用关系背景下对雇用双方相互义务的一种理解和信念。这种信念是建立在对组织承诺的主观理解的基础上的, 但并不一定被组织或其代理人所意识到。

当员工感觉自己满足了组织的各种要求, 但组织却没能履行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时, 就可能发生心理契约的违背。Robinson&Morrison (1995) 把心理契约违背定义为:员工对组织没有履行心理契约中的某些义务的感知, 这个定义是认知性的, 反映的是个体所获得的与被承诺的义务之间的心理差距, 然而它忽略了契约违背所带来的一系列的情感反应, 如生气、背叛、愤怒等。在工作中虽然许多员工都觉得他们心理契约的要求没有得到充分的满足, 但并不是所有感知到的组织责任的未履行都会使员工产生敌对行为和情绪。事实上, 从契约未履行被感知到情感反应之间, 存在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

二、心理契约违背对员工工作态度的影响

(一) 组织承诺。

Kickul (2001) 首次将组织承诺运用于对心理契约违背的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心理契约违背会降低组织承诺, 尤其是情感承诺。Turnley (2003) 认为组织承诺是心理契约的一种结果, 由于员工对组织中双方责任和义务的对比、认知才导致个体对组织产生不同的承诺方式。当组织满足雇员期望, 保持和巩固员工与组织之间的契约关系时, 员工会表现出更多的组织公民行为, 而一旦契约违背则会产生相反的效果。

(二) 工作满意感。

陈加州 (2001) 指出, 心理契约的不同方面对相关变量的影响程度不同。如组织的现实责任对工作满意感和工作绩效有积极作用, 对离职意向有消极作用;组织的发展责任则仅仅影响员工的工作满意感。

(三) 组织支持感。

李志鹏 (2006) 将组织支持分为工具性支持和社会情感支持两个维度, 并分别探讨了它们与心理契约的关系。分析表明, 社会情感支持对心理契约满足、组织承诺、工作满意度和留职倾向的影响都要显著于工具性支持。

(四) 组织公平感。

心理契约违背会影响员工对组织公平的感知, 员工最关心的是自己的贡献和所得之间是否成正比。于颖 (2010) 认为分配公平对心理契约违背的影响最显著, 程序公平和互动公平对心理契约违背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五) 离职倾向。

王玉梅 (2007) 以广义的心理契约研究视角探讨了知识型员工离职意向的理论模型, 实证结果显示:员工感知到的心理契约违背感不仅会直接导致其离职意图, 而且还通过组织承诺以及工作满意的相关关系间接导致离职意图。

三、心理契约违背对员工工作行为的影响

(一) 工作绩效。

孙江丽 (2008) 研究发现, 心理契约违背通过组织公民行为对工作绩效产生显著的间接影响。这一间接影响由心理契约违背对组织公民行为显著的消极影响和组织公民行为和工作绩效之间显著的正向关系共同形成传导机制。

(二) ENVL行为。

员工的ENVL行为分别代表个体的退出行为、呼吁行为、忽略行为和组织忠诚。魏峰 (2008) 在组织心理契约违背与管理者行为之间关系的研究中发现:交易型心理契约违背导致管理者退出行为增加, 呼吁、忽略行为和组织忠诚降低;管理型心理契约违背导致退出和忽略行为增加, 呼吁行为和组织忠诚降低;而关系型心理契约违背不会对管理者的ENVL行为产生显著影响。

四、结论和建议

过去的研究一致发现, 心理契约违背与消极的雇员态度和行为高度正相关;与积极的雇员态度和行为高度负相关。

心理契约的构建有利于人的自主能动性的开发, 避免组织与员工之间因“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工作效率的损失。组织是工作管理、成员发展和交际沟通的场所, 更是成员实现自我、挖掘潜能的地方, 只有将组织发展与员工成长协调统一起来, 才能实现组织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Kickul J, Lester S.W, Finkl J.Promise breaking duringradical organizational change:do justice interventionsmake adifference[J].J o u r n a l o f o r g a n i z a t i o n a lbehavior, 2002, 23:469-488[1]Kickul J, Lester S.W, Finkl J.Promise breaking duringradical organizational change:do justice interventionsmake adifference[J].J o u r n a l o f o r g a n i z a t i o n a lbehavior, 2002, 23:469-488

[2]魏峰, 任胜刚.心理契约违背、满意度对管理者行为的影响机制[J].管理工程学报, 2008, 2:141-143[2]魏峰, 任胜刚.心理契约违背、满意度对管理者行为的影响机制[J].管理工程学报, 2008, 2:141-143

心理咨询态度 篇11

关键词:心理契约,员工,工作态度

一、研究的问题与目的

心理契约是在1960年Argyris提出的, 在1962年由Levinson定义一个概念[1]。他认为是破坏员工的组织承诺感是心理契约违反心理契约或责任主观知觉和认知评价[2]。它描述了员工对收入低于认知意义。许多学者认为心理契约破坏意义上的态度和行为的员工将会有一个显著的负面效应, 如心理契约破坏将降低员工的组织承诺和组织公民行为、工作满意度等更深层次的研究, 学者们, 也发现心理契约破坏感觉影响员工的工作态度和行为是受其他一些中介变量的中介作用。

二、理论基础与假设

(一) 心理契约破坏感和员工工作态度

心理契约的定义是雇员和雇主之间并未明示, 对对方有各种期望的无形约定[3]。员工心理契约的形成是受一系列因素Rousseau通过实证研究发现, 这些因素通常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从组织和外部因素的社会环境, 第二个是来自个人的内部因素。与正式合同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心理契约是一种随着时间的推移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和修改。心理契约的变化既有它的内涵、形式和合同关系发生变化, 变化的外部环境和个人特点也会导致员工心理契约的破坏。

心理契约破坏 (psychological contract breach) 是指员工对组织不能履行心理契约和员工的贡献比例的一个或更多的责任的主观感知。所以, 当人们感到内心的心理契约破坏, 将会有一个消极的态度。基于此, 我们提出以下假设:假设1:心理契约破坏感对工作态度有负向影响。

(二) 组织支持感的中介作用

组织支持感 (Perceived Organizational Support, POS) 指的是指的是员工感知到的公司如何看待他们的贡献, 如何关心他们的利益[4]。

Eisenberger等人认为, Eisenbergeretal指出, 当员工觉得得到高度的组织支持, 根据互惠原则 (reciprocal norm) , 员工产生对企业的责任感, 提高员工自身的组织承诺。

因此, 员工的组织支持感在组织员工显示很高的期望, 会导致更好的努力工作反馈和激励。因此, 提高员工的组织支持感, 也显示了一些期望。结果是员工感到组织支持交换过程是一种心理过程、心理契约, 它有一个非常密切的关系。心理契约破坏将降低员工的组织支持感。Aselage Eisenbergeretal建议在文献评论中, 当员工感知到的组织绩效的心理契约, 井将产生更高的组织支持感。这将提高员工的责任感, 帮助组织实现组织目标。一旦遭到破坏, 但规格的常见, 所以不要过敏的人来执行各自的义务, 工作态度是负面的。

基于此, 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2:心理契约破坏感对组织支持感有负向影响。

假设3:组织支持感在心理契约破坏感和员工工作态度之间起着中介作用。

参考文献

[1]Levinson H, Price C R, Manden K J, et al.Men, management and mental health.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2.

[2]Morrison EW, Robinson S L.When employees feel betrayed:A Model of how psychological contract violation develops.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7, 22:226-56.

[3]王晓莺.海归人才群体现状、引才问题及对策思考[J].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8 (01) :66-69, 65.

[4]Eisenberger R, Huntington R, Hutchinson S, et al.Perceived organizational support[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1986, 71:500-507

上一篇:城郊型经济下一篇:监察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