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心理学(精选12篇)
咨询心理学 篇1
1 资料:
方某, 女, 18岁, 商财班学生。
主诉:不想上学了, 不喜欢学校和同学, 每天心很烦, 不想说话, 情绪低落。
个人陈述:我家是农村的, 在没有到学校之前, 我特别兴奋, 心想可以到大城市上学了, 能见大世面了, 也能有大城市的同学了。可我来到学校后, 才发觉一切并不如我当初所想, 我们班城市和农村的学生各一半, 城市的学生处处都显得比我们强, 她们说着标准的普通话, 吃的、喝的、用的、穿的都特别好, 人也灵活、会说话, 感觉老师也喜欢她们。而我, 普通话也不太标准, 说话常常夹着家乡口音, 常引的同学们发笑;上课不敢发言, 平时不敢和老师交流、聊天, 甚至不敢向老师问好, 能躲就躲;以前我们学校根本不重视体育, 上体育课的时候, 我又笨手笨脚的, 常常出丑;自己没有什么特长爱好, 在宿舍中, 大家有说有笑的, 我却插不上什么话, 觉得自己很没面子。现在, 我不愿意和家庭好的同学在一起, 害怕自己说话说不到点子上, 思维和见识都跟不上时尚, 害怕别人嘲笑自己老土, 本身自己的穿着、举止就显得很土气;班级活动也不愿意参加, 实在不行就跟在大家后面, 不引起人注意为好。我觉得什么都不如人, 但我又不甘心, 想通过学习来弥补, 以前自己的学习成绩还可以, 可现在看来光学习好有什么用, 其他方面不如别人, 一样让人瞧不起, 况且现在根本学不进去, 注意力也不能集中。所以我不想上了, 心里很烦。
心理测验结果:
《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测验结果:
2 评估与诊断
该求助者智力水平属于中等;个性比较内向、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人际关系敏感, 情绪不稳定, 总体心理健康水平低于正常水平, 存在中度的心理问题。求助者的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属于心理问题的范畴, 主要问题是由于认知的不合理和适应性不良而导致的自卑心理。
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2.1 人际关系紧张
2.2 有较重焦虑情绪和中等程度的抑郁症状
2.3 对环境适应不良
2.4 有自卑心理
3 案例分析
根据对资料的收集, 这位学生的主要问题是自卑心理引起的人际关系紧张。由于从农村到城市, 各个方面变化很大, 离开了熟悉的朋友, 到了陌生环境, 心里就失去了很大的支持系统, 加上各个方面的不适应, 要面对自己的独立问题, 学习上的压力, 生活中琐碎事情的不如意, 包括从说话、穿着、行为习惯、自信心等方面自我感觉都不如别人, 不切实际地夸大自己的弱点, 引起对自我评价降低, 在和同学的交往中缺乏主动性, 往往采取被动的态度, 退避三舍, 加上性格内向, 有不习惯、不舒服的感觉, 闷在心里, 不善于表达自己, 不会正确地表达情绪, 更缺乏主动和人沟通的勇气, 心里渴望能融入同学们当中, 但又爱面子, 怕当众出丑, 强烈的自尊心与自卑心的尖锐矛盾冲突, 导致了心理失衡, 加之自我意识和认知的不合理, 引起负性情绪体验较多, 而这一系列的不良情绪反应模式, 都是在其成长经历的背景下和个性特点的基础上, 不断习得和形成的。
4 辅导方法
鉴于以上分析, 该学生无论是情绪的变化, 还是行为的异常, 都同样存在着个体社会认知的偏差和不合理等因素。而行为的不断重复和强化, 反过来又会加剧认知和个性的偏离, 因此在咨询方法与适用原理上采取认知情绪治疗和行为主义治疗。如果不及时采用操作性、目标性、时效性很强的行为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方法加以矫正, 求助者将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另外, 求助者目前的典型的心理和行为异常还没有达到较为严重的程度, 还有她现在所处的特定年龄阶段, 都比较适于采用如上咨询方法。
行为主义治疗理论认为, 所有的行为 (包括正常、健康的行为与异常、变态的行为) 是通过学习获得的, 且经由强化而巩固。所以对自卑心理造成的退缩性行为可以进行再训练, 使个体做出新的适应的行为反应, 这一新行为的适应反应, 若能带给当事人满足的后果, 则该行为在未来继续出现的可能性就会增加并且保持下来。
依据以上行为主义治疗理论, 采取的咨询方案是:
4.1 改变自己, 建立新的行为阶段
4.1.1 先学着和老师打招呼。让其在下周时间 (周一-周五) 每天碰到老师, 目光先注视老师, 待老师走到眼前向老师问好, 看老师反应。
目的有二:一是练习主动行为, 二是改变老师只是喜欢城市学生的不合理看法。
4.1.2 一周之内找班主任聊天两次。
4.1.3 真诚相待宿舍同学, 真情表达自己情感。
同学之间的交往, 并非一天两天就能够建立起来, 就好比温室中的花朵, 需要用“真诚”之水用心浇灌、呵护。要在学习上相互切磋, 生活上相互帮助, 日久才有心灵的沟通, 这都需要用真诚去维系。
4.2 心理帮助阶段
4.2.1 反馈作业, 交流完成过程中的体会。
4.2.2 鼓励其积极的变化, 表达咨询师的感受。
4.2.3 促进学生的领悟。
4.2.4 布置咨询作业:帮助同学做好班级卫生工作并协助班主任做好卫生检查工作;每周为班级做三次力所能及的事。
4.3 巩固自信, 促进自我觉察
4.3.1 交流在班级做事的感受。
4.3.2 反馈老师和同学对其变化的评价, 感受自己新的支持系统的建立。
4.3.3 肯定自己, 巩固自信, 促进自我觉察。
4.3.4 继续发挥自己的潜力:学校经常有服务和接待的实践工作, 安排其参加, 感受自己的变化, 增强自信心。
5 阶段咨询效果评估
5.1 学生本人评述
“感觉自己和原来判若两人, 以前天天不高兴, 不知道怎样才能和同学相处好, 以至于都不想上学了;现在每天很愉快, 和同学关系都很好, 老师和学校也很器重自己, 感觉自己很有价值, 也不觉得自己比别人差了, 而且老师经常让城市的同学向我学习, 很自豪”。
5.2 班主任评价
通过几次咨询和后续的安排, 加上班主任配合及自己的积极努力, 这个孩子变化真的很大, 以前的自卑没有了, 现在是一个积极上进, 自信心很强的学生, 在班里很有威信, 并且带动了我们班其它农村孩子也都积极上进, 班里的很多事物都管理的特别好, 成了班主任的好帮手。
5.3 家长的评价
“感觉孩子变化很大, 以前经常打电话说想回家, 心情也不好;现在性格变开朗了, 经常操心班级和同学的事情, 也常常参加学校的活动和实践工作, 再也不想回来了, 还说以后要到南方工作, 挣大钱, 孝顺我们”。
5.4 咨询师的评估
通过回访和跟踪, 咨询已达到预期目标:逐渐消除了求助者的自卑心理, 认识到了自己的问题、不合理的认知, 改善其不良情绪及行为, 改善了人际关系, 同时也完善了求助者的个性, 形成了自尊、自爱、自强的人生态度, 建立了自信, 挖掘了潜能, 很好的完成了求学过程中的自我成长, 咨询过程较完整, 有条理。
咨询心理学 篇2
这门课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课前的家排,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和自我探索。另一部分,我们课程的主导部分就是心理督导。
这一学期走下来,我个人觉得这样的分配还是很有必要的,而且也是很有意义和价值的,尤其是课前的家排。老师具备家排这样的技能,而且还会自愿并且无偿的借机会为我们学生提供帮助,帮助我们解决困惑,至少从这一点我们就很感谢老师。学习心理学已经有三年半,对心理学的一无所知到略知一二,也许就是因为我们对心理学还处在一个初步的了解阶段,当听到老师讲的很多的心理学的知识以及心理问题,而且在督导课上来访者谈的自己的一些问题,我们也会有意无意的自己去探索自己,总是觉得自己就是一个心理问题的集合者,觉得比在学心理学之前心理负担重了很多。老师在课前的家排帮助我们很多的学生解除了困惑,减轻了负担,虽然有的同学没有亲身的去体会,但是通过在下面的观察与老师的解析,我们自己的心理的困惑也会少很多,而且自己也可以尝试着按照的老师的思路去解决一些困惑。在家排中老师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臣服,在自己的生活中我也尝试着这样去调整自己。比如,本身我比较容易失眠,同时我比较喜欢夜晚躺在床上的时候想事情,但是有的时候情绪很容易激动,结果一晚上就休息不好。后来我就尝试着用家排的方式与自己这种状态对话,尝试着去接纳它,也许我还不能做到完全五体投地,但是在我用诚心去尝试的时候,感觉自己的心境比较容易的平静下来,然后安稳入睡。而且通过同学们生活中的交流,个人感觉课前的家排,对学生的生活还是有很大的帮助的,所以我个人还是觉得很有意义的。
心理督导是我们这门课的主旋律,在这个过程中还是很有收获的。作为一个初出茅庐的咨询师,很容易犯得错误就是急于求成,一定要向来访者证明自己我是可以的,从而在这个过程中把来访者忽略了。在这个督导的过程我渐渐明白了,首先我们自己就要接纳自己,承认自己几斤几两,与来访者建立一个平等的关系,真诚的与来访者来交流,相信这样方可以与来访者建立一个更加和谐的关系。而且我深深的体会到倾听是多么的重要,当我们真正的倾听的时候,我们才会深深的体会来访者当时的感受,照顾他的情绪,我们就会不自觉的调整咨询的进度。咨询不单单是一个对话的过程,对于来访者的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是我们把握来访者真是内心感受的一条线索。比如,来访者说话语调的变化,我们可以了解到来访者的情绪变化;来访者无意间的一个叹息或者深呼吸,也可以让我们把握问题的关键;来访者身体舒展开,证明你们的距离又拉近了一步等等,通过老师的观察与分析,了解到这种非语言的语言对于咨询师来说是如此的重要。同时也证明我们在这方面还需要不断的去联系,去观察积累经验。
第一天上课就放了我做咨询师的录像,心里忐忑不安的等着大家的分析、点评。意外的是,大家给了我很多肯定的评价,马老师说:“你用了澄清的技术”,“是吗”,我当时很紧张,有些机械地回应着来访者的叙述,根本不知道什么技术。那天回来后,一位学员在我的QQ里留言:“你今天的案例做的不错,不愧为接过热线的老师”,我不禁嫣然一笑,其实,大家不知道,那是因为时间太短,往后我就不知该怎样做了,而且,时间越长越蹩脚。
后来,马老师继续了和来访者的对话,让我不仅感叹,老师就是老师,老师对来访者情绪的体察和关注很到位,尤其是对来访者积极因素的挖掘和肯定,让来访者感受到一种力量。“你本来就是一座山,一座和父亲不一样的山”。
关注对方的情绪比事件本身更重要,这个道理我是知道的,而且在督导课上自己也做过来访者,有着深刻的体验,可是,一到自己咨询的时候,来访者一简述自己的烦恼事,就想着怎样帮对方解决,被问题牵着走,就忘记了关注对方的情绪,我想,这大概是初做咨询的人常犯的一种错误吧。
和以往自己参加的督导课不同,这次的督导课对来访者的碰触较多,一个是因为“录像咨询”时间太短,咨询师展示的东西不多,另一个是,老师要通过自己的咨询给大家示范。我相信,这两天收获最大的是几位“来访者”,因此,我个人感觉非常遗憾,因为,没有放到我做来访者的那段录像,我特别想解决自己的困惑的,如果我的那种困惑被放到大家面前,被老师“咨询”,也许我会很快迈过那个坎。只好另找机会了。
去上课的路上,和一位学员交流,谈到一位我们同认识的一位朋友,她说,某某的变化很大的,我好奇的问:“是吗?你觉得她变化最大的是什么?”她说:“你和她说话很舒服,她很少反驳你,很少评判你,很理解你。”看来,“非评判原则”、“接纳情绪”在日常生活中的人际交往中也很有帮助。
想起那天一位经常和我有电话交流的朋友说的一句话,“非常愿意和你说话,你总能找到我的优点,让人感觉心里很舒服”。是不是我学到的东西也自觉不自觉地应用到了生活中?不管是不是,听到朋友那样的肯定,心里还是很高兴的。
也许,没有一堂课能让你突然改变自己,但随着学习的深入,我相信,每个人都在慢慢改变。
心理咨询问答 篇3
答:从恋爱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个女孩精神很寂寞,需要得到新奇而刺激的生活。幸运的是她偶尔会理智,会思考这场不正常的恋情是不是会伤及自己今后的生活。对一个充满幻想又十分患得患失的女孩子来说,寻求新鲜和保护自我成为一对水火不容的矛盾。我要说的是,有的人,自知有足够的心理承受力去玩一场婚外情,他们不怕受伤,或者说不以为自己在受伤;而有的人,明知自己心理很脆弱,却幻想鱼和熊掌兼而得之,以为侥幸会被自己遇上。天上是不可能掉馅饼的,玩火肯定会自焚。既然自己无法控制自己,也一定不要把自己交给一个只想着要与你上床的男人去控制。最明智的做法是;告诉他自己很忙,没有精力迎接他的到来。如果有空,希望去他住的城市,拜访他家,看望他可爱的女儿。
问:我26岁,不久前与男友分手了。但我非常爱他,一到晚上就非常思念他。中秋节那天,我和同事们在一家宾馆玩,后来我先睡了,同屋的女同事去隔壁同事那儿玩。过了一会,有人敲门,我以为是同事回来了,没穿好衣服去开门,我先是在门洞里看,天啊,根本不是同事,是一个很瘦的男人。吓死我了,赶紧跑到床上,蒙上被子睡觉。后来做一个梦,梦见有一个长相十分恐怖的男人在我耳边说话,他贴得很近,我能感到他的气息,惊恐中我吓醒了。我从前是和同事合租,一个月前,我换了新单位,现在是自己一人住。这几天,我夜夜做着这同样的梦,然后被惊醒,吓得不再敢睡觉,流泪到天亮。我可怎么办啊?
答:心理学大师弗罗依德的梦的解析,实际上是将做梦者的潜意识说出来,让梦者了解自己真实的内心和意识活动。这位女孩的梦如何解析呢?梦的背景是失恋、思念,临睡前受到惊吓。所以,梦到的那个贴在她耳边说话的人,就是她刚分手的男友。但为什么会是一个令她感到害怕的男人呢?一方面是因为她前一夜受到惊吓,更重要的是,说明失恋这件事于她来说是灾难性的。她渴望男友能回心转意,给她打电话,但深深的担忧和孤独感,令她做这样的梦。我想,如果弄清了梦的意义之后,她应该不必害怕了。她最要紧的做法是,尽可能不一个人独居,暂时与父母或朋友住一段时间,转移注意力,从失恋的痛苦中走出来。
问:我是一个军人,今年快30岁了,可是一直谈不到女朋友,其实我的要求很低,只要合得来的女孩都行。我的同班战友,他们都谈了对象,就我还是光棍一个, 我该怎么办呢?
答:你的情况在于,你没有静下心来想想:自己是什么样的性格和爱好?喜欢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想要什么的生活?因为对自己没有一个十分清楚的认识,所以,也就无法明确地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样的女朋友?什么样的女孩子合适自己?
只要合得来就行,这是一个多么空洞的标准。你的怎么样?什么样的才能与你合得来,这可不是光凭感觉就行的。爱情是为那些有准备的人而降临的,爱情也是为那些有目标懂得寻找的人而设立的。所以,建议你用一段时间,做一个心理作业:那就是,写出你自己的性格、爱好、生活方式、爱情婚姻理想。等你清楚了自己,寻找恋人才会不是睁眼瞎。
问:我与丈夫结婚两年多了,我们开着一家店铺,生意还好。刚结婚时,他与我共同创业,走上正轨后,慢慢地他完全不管店里的事,上午睡觉,下午去和人打麻将,一直玩到很晚才回家。我一个人守店子,从早到晚很累的,他不知道要关心我一下。要是我不说让他来替换我守店,他就根本不管我是不是累了,也需要和朋友逛街、聊天。有时我太累了,就对他说,他才会来守店,可是我这人心又软,见他在店子里很无聊的样子,就又跑到店子里去陪他。他却说,这店里只需要一个人守,如果我在,他就去玩。结果就成了,他天天玩,我天天守店,我心里很难过,为此我总是闷闷不乐。因为,结婚前他不这样爱玩的,对我也是蛮关心的。为什么男人结婚就会变心呢?为什么他就不知道主动关心我呢?为什么一定要我说出来他才知道我累了呢?可是要求得到的爱,味道不纯啊。
答:这个问题其实说的是夫妻如何交流沟通。良好的夫妻关系,取决于两人是不是建立了畅通无阻的沟通模式,如果夫妻在相处过程中,养成了“表达内心真正想法”的习惯,婚姻生活中的问题,都会有解决的方法。其实,对于这位妻子来说,她只要经常与丈夫交流,向丈夫准确地说出自己的内心想法和感受。比如,妻子应该告诉丈夫,她需要丈夫的关心,一个人守店很累,也很寂寞,需要丈夫时常在店子里作伴,有时也需要替换。夫妻双方及时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而不是让对方猜测自己的想法,事情会变得容易而简单。所以,我建议她从现在起,多与丈夫沟通,多向丈夫说明自己的内心活动,两人建立良好的对话平台。
欣儿幸福婚姻咨询热线:027-87378649
咨询心理学 篇4
做《都市倾诉》版5年以来, 我深切感到, 情感倾诉版记者掌握一些心理咨询方面的知识非常有必要。职业与社会的需要, 迫使情感倾诉版记者有理由扮演好倾诉者心目中的理想角色, 至少要做好半个心理咨询师。如果记者在采访中适当运用一些心理咨询的方法与技术, 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把采访当成是摄入性会谈
摄入性会谈是心理咨询的一种基本会谈方法, 主要目的是收集资料, 即通过会谈了解病史, 了解健康状况、工作状况和家庭状况等。通过这种以问题为中心的会谈, 咨询师可以获得求助者个人的背景资料、咨询目的及对咨询的期望等。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 情感倾诉的采访其实就是摄入性会谈。二者都是获得倾诉者 (求助者) 的个人资料和事件来龙去脉的过程, 都要围绕五个“W” (Who、W h a t、W h e n、W h e r e、W h y) 和一个“H” (How) 进行, 只是摄入性会谈多了一个“Which” (与哪些人相关) , 因为心理学更加注重个人成长环境与社会支持系统方面的因素。
古希腊哲学家希波克拉底说过, 了解一个什么样的人生病比了解一个人生了什么样的病更重要。这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 从新闻的角度来说, 恐怕得反过来, 因为从重要性、趣味性等新闻价值的构成要素来分析, 显然后者的新闻价值更大一些。
由于二者的联系与区别, 在采访中可以借鉴摄入性会谈的一些方法与技术和倾诉者沟通、互动, 以达到较好的采访效果, 并为写好稿子奠定基础。
在采访中, 听比说更重要
倾听是心理咨询的第一步, 也是心理咨询的一种参与性技术。在心理咨询中, 倾听被认为是建立良好咨询关系的基本要求。因为倾听既可以表达对求助者的尊重, 同时也能使对方在比较宽松和信任的氛围下诉说自己的烦恼。
在情感倾诉的采访中, 倾听对记者来说同样重要。一方面他们希望向记者倾诉内心的烦恼, 另一方面又担心家丑外扬, 或者觉得面对陌生人不好意思袒露自己的内心。许多倾诉者是带着不安、紧张和犹豫而来的, 他们常常会表现出拘谨、手足无措, 这时, 如果记者用采访新闻事件的方法, 不停地打断对方的谈话或加入责备性评价, 就会使倾诉者觉得更加被动和不安, 从而导致采访难以顺利地进行。
这时, 倾听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耐心细致地听倾诉者叙述自己的故事, 本身就是对他的一种安慰和鼓励, 只有很诚恳地、全神贯注地去听, 倾诉者才会在记者面前敞开自己的心扉, 讲述自己的情感故事。况且, 许多倾诉者的目的只是想倾诉一下内心的苦闷, 并不指望解决什么实际问题, 因此我认为, 在做情感类采访时, 记者的听甚至比说更加重要。
与倾诉者沟通时, 多使用开放式提问
开放式提问与封闭式提问是心理咨询的另外一种参与性技术。所谓开放式提问, 就是允许求助者自由发挥的询问, 通常使用“什么”、“如何”、“为什么”、“能不能”、“愿不愿意”等词来发问, 让求助者就有关问题、思想、情感给予详细的说明。所谓封闭式提问, 就是事先对求助者的情况有一种固定假设, 而期望得到的回答只是印证这种假设的正确与否, 通常使用“是不是”、“对不对”、“要不要”、“有没有”等词发问, 答案只能是“是”、“否”等简单限定式答案。
一般情况下, 在会谈中应多采用开放式提问, 少采用封闭式提问。在情感倾诉的采访中也是如此。因为, 如果过多地使用封闭式提问, 就会使倾诉者陷入被动回答之中, 其自我表达的愿望和积极性就会受到压制, 会使之沉默甚至有压抑感和被讯问一样的感觉。既然是倾诉, 就应使倾诉者有机会充分地表达自己, 而封闭式提问则剥夺了倾诉者的这种机会。因此, 在情感倾诉的采访中, 记者不妨尝试多使用开放式提问与倾诉者沟通, 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运用多种写作手法, 讲好一个故事
情感版讲述的是小人物的情感世界, 设置上多放在副刊。副刊的特点决定了它的性质:文学性大于新闻性。因此, 在写作时, 要充分调用多种写作手法, 讲好一个故事。在事实准确真实的基础上, 尽量提供给读者一种心灵的触动和美的享受。
采访结束后, 记者扮演的不只是“录音机”的角色, 每闻必录, 从倾诉者落座后的第一句话开始, 一直“回放”到结束。这样固然真实, 文章却往往不忍卒读。由于在写稿前缺乏设计和构思, 在有限的文字里充斥了太多的鸡毛蒜皮, 文章就会没有主次, 就事论事, 结果只是抖落了一地鸡毛, 让人看后味同嚼蜡, 好好的素材就这样被轻易浪费了。
同样一个素材, 也会因写作手法的不同而呈现出迥异的风貌。比如, 情感版里最常见的素材就是诉说爱人的背叛。这种事情具有很强的隐私性, 有的记者却用直白赤裸的语言把它写得像地摊上的黄色小报, 让人看了很不舒服。其实对读者来说, 背叛的情景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当事人的感受。如果在采访和写作时注意捕捉并细化这一点, 一定会更打动人。
情感版记者有个“雅号”是“情感垃圾桶”, 很多人在对待情感版记者的态度上存在着一个误区, 认为像这种没有时效性和现场感的稿子谁都可以写。的确, 与新闻版记者跑现场的辛苦相比, 情感版记者在体力上确实要轻松一些, 这种版的稿子也确实谁都能写, 但要写好却很不容易。
与新闻版相比, 情感版记者要更多地加强文学、艺术、美学修养。在下笔前先构思好稿件的结构和叙事手法, 根据倾诉人的身份、特点, 运用不同的语言风格, 在写作时注意适时制造阅读悬念, 注重细节的刻画和雕琢, 在真实的基础上, 把每一篇稿件都当作小小说来写, 这样才能讲好一个故事。
(作者单位:大河报社)
咨询心理学 篇5
咨询心理学的业务范围与基本职能的内容广泛,它不仅与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和医学心理学关系密切,而且与教育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医学相互交叉。
咨询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正常人,而不是患者。它为解决人们在学习、工作、生活、保健和防治疾病方面出现的心理问题(心理危机、心理负荷等)提供有关的理论指导和实践依据,使人们的认识、情感、态度与行为有所改变,以达到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与家庭的目的,增进身心健康。
心理咨询是一个协助人们认识自己、建立健康的自我形象、发挥个人潜能、迈向帮人自助的过程,它的主要范畴包括:教育咨询、职业咨询、心理健康咨询及心理发展咨询。
咨询心理学首先在美国兴起,
20世纪初期,美国加速工业化,城市人口剧增,需要有从事各行各业的人员,在职业选择与培训方面急待指导。职业指导的目的在于根据智力水平和特点、能力、兴趣、气质等心理因素优选适合的工种,提高生产效率。
19,帕森斯出版了《选择职业》一书,为咨询心理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石。19,比尔斯在美国发起精神卫生运动,促进了心理健康咨询的发展。这个时期内,心理咨询的主要对象是正常人,重点放在青年人的指导与教育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军队为对征募的士兵进行甄别与分类的需要,委托心理学家设计智力测验,推动了心理测量的发展。
战后,军队使用的各种测验转为民用,测量兴趣、能力和态度的诊断技术为职业指导提供了科学手段。从1930年开始,卡特尔的个别差异和心理测验的科学研究带动了以整个人格为对象的心理咨询,其中包括职业、人格、情感、家庭与健康等方面。30年代后期,职业指导、心理测量和社会教育逐渐联为一体。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九大误区 篇6
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就是聊天
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聊天,尽管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的方式主要是谈话,但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利用心理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还有社会学、医学等方面的知识。有严格科学的理论体系和操作规程。从而达到解决心理问题的目的,帮人解除心理危机,促进人格的发展。这完全不同于朋友聊天、亲友的劝解安慰、老师的教育、领导的思想政治工作。
误区二
谁都能当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师
如同谁都不能随便开汽车一样,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师应经过严格的训练与考核。取得管理部门的许可证才能上岗。按照发达国家的要求,一名合格的全职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师应基本具备心理学、医学博士学位,经过严格的实习训练,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通过认证资格考试,在上级督导老师的指导下才能独自开业。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国目前尚没达到发达国家的要求,差距非常的大,只能降低标准启用一些热爱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并基本具备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素质的人才。逐步培养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高级专业人才,争取早日与国际标准接轨。
误区三
我的心理素质好,不需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
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不仅仅是解决你的心理危机和一大宗的心理问题。无论你多么的坚强、聪明、正直、热情和博学多识,你都不可能十分地了解自己,你需要从其他人那里了解自己。你不可能每时每刻地反省自己,也不可能始终站在局外人的立场审视自己。从别人那里了解自己可能得到错误的暗示。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是一面比较标准的镜子,可以不变形地从各个角度正确了解自己。正确地了解自己可以扬长避短,促进人生发展与成功。
误区四
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师能看透我的想法,知道我的过去和未来
有人会把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简单化,也有的会把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过分复杂化和神秘化。个别人把心理学等同于神秘学说,如同算命先生的占卜和特异功能等,有的人会故意让心理医生去猜测自己的心理活动,并以此来衡量心理医生的水平高低等等。心理医生除了心理学方面的专业知识与一般人不同外,并无其他特别之处。心理医生有经过训练的良好观察力,知道心理活动的科学规律,并有非常客观的逻辑分析能力,可以判断某些潜意识的心理活动,但这一切都必须来自真实、客观、全面的资料。心理医生自己不能、也不能借助高科技的仪器了解到具体的想法。最先进的测谎仪也无法测出具体的思维细节,人们对大脑的认识远远落后于对最最复杂的电子计算机的认识,心理世界的复杂程度不是现代人所想象的。对待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必须有科学的思想。
误区五
去做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是件丢人的事
由于历史的原因和许多客观因素的限制,人们对自己的心理世界还不太了解,许多人还分不清“神经”与“精神”、“精神”与“心理”以及“思想”的区别。对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的惧怕与怀疑可能源于对“精神病”的无知,去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怕被当成“精神不正常”看待,心理问题当成“心理病态”“思想问题”。有时可能轻微的心理问题却不加以科学解决,最后发展成重型精神病。一味地“捂”着、“瞒”着让心理问题任其自由发展实在令人悲哀。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是促进人的成长与发展的最佳途径之一,是预防心理障碍的有效方法,是提高生活质量实现人生成功的必由之路。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的最基本原则里面包括“绝对保密”,你可以把内心世界坦陈给心理医生,心理医生会给予精心的维护保养。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将使你远离愚昧及封建迷信,接受现实、挑战自我。认为“看心理医生丢人”的人是软弱的人,是不敢接受自我与现实的人,其心理也不太健康。现代有进步思想的人已经毫无顾虑地走进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室,充满信心地走向成功的未来。
误区六
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不应该收费或少收费
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是助人的事情,是为了帮助人们解除心灵的痛苦,是做善事,而且没有多大外在的成本,所以不少人认为应该是不收费的。现代人尽管理论上知道时间和知识是有价值的,但由于这些是无形的东西,加上内心深处传统思想影响,许多人需要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但是却不愿付费。国外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是非常昂贵的消费,我国的收费却很低廉,以至许多心理医生不能以此为生,成为影响我国的心理卫生事业发展的原因之一。
误区七
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应该一次性解决问题
许多初次进行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的人都幻想心理医生能够一次把自己长期的压抑与痛苦一扫而光,拨开心灵迷雾,远离烦恼与困惑,重见真我的蓝天。还我轻松心情与振奋的斗志。然而心理医生不是什么神仙,更无什么超出常人的功夫,“解铃还须系铃人”,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是帮助人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心理医生不可能包办解决问题,只是提供一些正确的认识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必须由求助者本人多次具体实践才能解决。除非是非常简单的心理问题,可以通过一次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许多问题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有性格方面的问题。有些现实问题还可能涉及方方面面,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也不可能一次解决。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是帮助求助者认识自己、接受现实从而超越自我。所以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需要一个了解的过程,一个讨论、分析、操作、反馈、修正、再实践的程序,一般不可能一次解决问题。并且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每次有时间的限制。过去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需要很长时间(几个月至几年)才能解决的问题,现在由于理论和技术的改进大大缩短了疗程,但绝不可能都一次解决问题。
在我国,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相对来讲还算刚起步,无论是从事这项事业的人,还是广大需要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的民众都需要有一个相当长的认识与接受过程。不可否认的是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有广大的市场与美好的发展前景。毫无疑问,健康的心理对个人和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讲都是非常重要。
nlc202309030048
误区八
名头越多,心理医生越高明!年龄越大,心理医生越有经验!
在这里,引用中日友好医院心理专家李子勋(中央电视台《心理访谈》特约心理专家)的文章,作为说明。
下面的方面是最不可靠的:
1.职称:比如教授或主任医师,甚至博士的头衔也不能代表什么,这只说明他们在某些学识上有造就,但不能代表他做心理专业就在行。(心理治疗是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光有理论永远不够)
2.心理学会的领头人:如协会主席、理事、全国委员等,忙于事务工作的人,不可能静得下心来做个案。
3.收费昂贵的人:收费贵的人不代表他的水平高,自以为是的人总过高地估价自己。
4.海外镀金的人:有海外求学的背景固然很好,但要搞清楚求的什么学,镀的什么金。有些人回国来,以为国内的人都是乡巴佬,随他们怎么摆布。我就遇到几个自觉很牛的人,真心地希望她来做一次个案督导或讲讲课,才发现是牛头不对马嘴。
5.出书的人:千万不要以为能写书的人咨询水平就高,十本中国医生写的东西,九本都没法看,让好人也会看出满身的毛病来。
6.年老的人: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工作,要求咨询师必须精神饱满,精力充沛,一定是思想开放、灵活、超前,并有多元文化的价值取向。而老年人的思想很难不僵化,自以为自己吃的盐多,也很难克制得住不去教育人。
误区九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以吃药为主,心理疏导为辅
目前很多医院的心理科都是精神科医生兼任或转任,不知不觉之中,总以精神科的观点去看心理障碍,往往动不动就给患者开药吃,每周费用二三百,而极少进行心理疏导。也难怪,现在医院的心理科病人多,每天少则十几人,多则三四十人,如果每人给予1小时的心理辅导。看也看不完……
真正的心理障碍是无需用药的(或仅在急性期少量用药),原因有四:
1.心理障碍均为心灵暂时无法面对压力引起,属于心灵调节功能障碍,心病还是靠心理辅导来调节。
2.吃药可能会让症状很快得到控制,但因为导致心理症状的根源未去除,一旦停药,就容易复发,这样治标不治本的方法,是不可取的。
3.部分临床心理医生相信心理症状是化学物质不平衡的结果,即某种神经递质过多或过少,进行药物治疗是可以解决的方法。在这种情况下,在促进来访者恢复的过程中没有起到什么积极的作用,来访者成了生理失调的牺牲品。
4.部分来访者把心理障碍当作一种生理疾病来看,总觉得医生看病不给药不合常理,这也从反面误导了医生。所以,看心理障碍,医生开药患者吃药便顺理成章地成了“周瑜打黄盖”。
心理健康教育不可窄化为心理咨询 篇7
日前, 《中国青年报》以“初中生心理健康服务陷困局”为题, 对当前初中具有专业资质的心理教师数量少、最可动员的社会专业力量最不受青少年欢迎等问题进行了报道, 并提出了建立政府购买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机制等应对策略。笔者对该报道有些不同意见。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应面向全体学生, 而不是面向少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有些人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窄化为心理咨询, 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早已证明, “守株待兔”式的心理咨询并不能很好地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心理服务。如果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在减少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的可能性上下工夫, 而仅仅关注终端的心理咨询, 无异于缘木求鱼。同时, 社会上的心理咨询力量对学校教育并不了解, 对学生的状况也不清楚, 直接介入并不一定有多大的效果。
从更好地为学生提供心理服务的角度来讲, 学校需要提高全体教师的心理学素养, 减少由教师自身原因引发学生心理问题的可能性。而学校的专业心理教师应主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校本培训, 主持学校的心理咨询工作, 开设心理讲座和心理辅导活动课, 指导班主任开展心理辅导活动课。对学校来说, 只有建立梯队化的心理教师队伍, 尽量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心理健康的环境, 才能更好地促使学生心理健康。
咨询心理学 篇8
关键词:QQ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经验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是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客观要求, 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面对的对象来自在电视与网络下成长的“90后”, 面对新时代的高校学子,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需要不断完善。作为大学生热捧的网络传媒工具———QQ聊天, 由于其独特的优势, 成为了大学校园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 逐渐被引用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的工作之中, 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传统途径的局限性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传统途径主要包括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学科渗透、个体与团体心理辅导与咨询以及优化教育环境等, 通过这些途径帮助大学生解决学习、生活、求职中的心理问题。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高校扩招,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发展趋势, 仅仅依靠传统的教育途径, 无法满足大学生心理需求:首先, 作为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阵地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 虽然能使最大范围的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并对心理健康有初步的了解, 但由于开设的课程较少, 教学内容涉及到大学生面临的心理问题类型, 却难以有足够的时间对他们的具体问题提供深入、有效的解决办法。其次, 团体心理辅导与个体心理咨询一直以来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 但心理咨询与辅导是一项长期的心理疏导工作, 往往许多心理问题需要多次、系统、连续的咨询辅导才得以解决, 而从事这一工作的咨询师人数与精力毕竟有限, 这就极大地限制了这一途径的作用与功能。再次, 虽然现在的大学生对“心理咨询”这一概念不再排斥, 但仍有许多同学对于自己的心理问题羞于启齿, 不愿面对面地与教师讲述自己心灵深处的秘密, 使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难以深入。
二、QQ热线咨询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独特优势
在现有网络传播工具之中, QQ具有独特优势, 是目前心理健康教育最适宜运用的新工具。从实际应用情况来看, “QQ心理咨询”在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环节中脱颖而出, 不仅成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还吸引其他高校纷纷借鉴。具体来说, QQ心理咨询独特优势主要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QQ咨询简易免费, 易于操作, 方便师生之间的交流。
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的QQ心理咨询为例, 心理咨询教师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申请了两个QQ号, 一个为大一新生服务, 一个为大二至大四的学生服务, 并在加入聊天好友时, 根据好友的附加信息, 将其分组为各个学院, 便于管理和操作。在QQ心理咨询的过程中, 所有通话时间和记录都可以自动保留、导出简便, 不仅极大满足了操作者的需求, 而且节约聊天资料的整理时间。
2. QQ咨询是一种新的、有效的心理咨询方式。
首先, 传统的心理咨询往往是“一对一”或是“一对多”的咨询模式, 而QQ心理咨询则可采取“多对一”或“多对多”的模式, 能有效弥补由于个人经验问题而造成的咨询不准确和个体咨询受益面狭窄的缺点。其次, QQ心理咨询不仅拓展了咨询工作的时空, 而且便于存储和查询案例, 极大提高了咨询老师进行督导和研究的工作效率。咨询老师可将咨询记录存入邮箱, 以供其他咨询老师查阅, 也可将咨询记录打印出来, 逐字逐句地对自己的会谈过程进行反思, 方便督导。此外, QQ咨询比面谈咨询隐秘性、便捷性更强, 学生更易接受这种与咨询老师建立联系的方式, 是面谈咨询的有效补充方式之一。
3. QQ心理咨询是一种新型的心理危机预警机制。
完善的早期预警机制是有效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的前提。从2005年起,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心理危机干预办法》为依据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心理危机预警机制, 并将QQ咨询作为其中的网络预警机制重点建设。由于QQ心理咨询具有匿名的特性, 来访者是以虚拟的身份登录, 可以隐瞒其真实姓名、外表形象以及声音等个人隐私, 避免了面对面的压力和尴尬, 这样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来访者的真实心理状况, 有效弥补了传统的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的不足。
三、QQ心理咨询运用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与方法
如何应用QQ心理咨询这一途径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QQ心理咨询的经验和做法为例, 笔者认为应把握以下一些要点:
1. 建立完善的QQ咨询网络体系。
为了让上线求助的学生能够顺利便捷地得到帮助,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的QQ咨询建立心理热线QQ使用和管理制度, 为QQ的操作者———心理咨询专职教师制订具体的工作安排和分工, 并就上线求助者的类型建立科学合理、易操作的心理QQ咨询设置。从高校范围而言, QQ上线求助的学生从入学阶段上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刚刚进入大学, 无法很快适应大学生活节奏的大一新生, 他们关注的问题是学习问题和人际适应与交往;另一部分则是大二至大四的学生, 他们则是需要在情感、就业以及心理疾病上得到帮助。在这些求助者当中, 有的同学只是需要心灵的沟通与疏导, 而有的则是需要求助专业心理咨询。如果只顾其一的话, 既不能够满足求助者的需求, 又容易错失教育时机;如果两者兼顾, 就容易出现顾此失彼的状况。因此建立前文所提的多个QQ咨询网络系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2. 配备专业的QQ咨询老师。
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系统是取得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前提, 而决定性因素是必须配备专业负责的心理健康教职人员。要提高心理QQ咨询效果, 让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深入人心, 就必须实现现心理咨询教师最合理分配。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心理中心为例, 共有专职心理咨询教师6名, 确立一名为QQ管理者, 主要负责咨询的实施与监督措施, 其余5名为QQ咨询操作者, 在经过系统专业的QQ知识系统培训后, 每周在固定的QQ咨询时间段中, 严谨负责地帮助每一个上线咨询的学生。在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谈话技术的支持下,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自2005年开始启动的QQ心理咨询, 已成为一项规范化、制度化的咨询服务方式和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学生愿意用这种方式与咨询师交流。迄今为止, 该校共计有8000余名学生接受了该项咨询服务。
3. QQ咨询应当与面谈咨询有机结合。
面谈咨询一直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 在此过程中, 咨询教师可以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沟通, 并在坦诚的谈话中得到来访者的信任和真实资料。就QQ心理咨询而言, 其虚拟性和匿名性造成了它的局限性。在面对具有重大心理危机的来访者时, 需要委婉了解来访者的真实资料, 联合相关部门、机构、团体, 采取多种方法, 方能有效地解决来访者的危机。因此, 只有将QQ咨询与面谈咨询有效结合, 方能相得益彰, 彼此发挥最大效能。
总之, 高校QQ心理咨询给我们提供了新颖、独特的教育途径与方法, 这是心理健康教育者走进高校大学生内心、走进现代心理健康教育的极好机会。我们应该把握这个机会, 不断完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自身的提高。
参考文献
咨询心理学 篇9
一、朋辈心理咨询的含义辨析
在已有的文献中,朋辈一词的含义是指处于相同或相近的社会生活背景、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年龄相当的关注共同问题的个体。而当前对于朋辈心理咨询的含义,也并未获得完全一致的意见。Tindall认为朋辈心理咨询是指非专业工作者作为帮助者所采取的人际间的帮助行为,而在咨询中提供倾听、支持、意见沟通,但“很少或不给予劝告”。[1]而我国的闻羽等人[2]则认为在朋辈心理咨询中心理咨询员可以对当事人的言行进行直接而及时的监督和干预。
综合当前研究者对于朋辈心理咨询含义的界定,朋辈心理咨询是指年龄相当者借助心理学和心理咨询的专业知识对周围需要心理帮助的同学和朋友提供一种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的帮助。大学生朋辈心理咨询的特点,一是心理咨询员与求助者在年龄、身份或社会生活背景等方面具有较大的相似性或一致性。二是心理咨询员必须是经过心理专业培训、具有一定资质的大学生担任。三是心理咨询员必须遵守有关心理咨询的基本原则,如保密性、价值中立等,但在危机干预等方面可具有一定程度的暴露性(如及时报告给辅导员老师或相关机构等)。
二、大学生朋辈心理咨询中的问题
1. 心理咨询员的个性特征
作为朋辈心理咨询中的心理咨询员的学生,并不是去解决生活中的难题,而是要与另外一些学生的心理问题打交道,无论他们面临的心理问题程度的轻重,毕竟都是需要他们去应对的。因此作为心理咨询员,应该能够“走进去、跳出来”。否则容易受到别人的情绪及思维的影响,不仅没有解决对方的问题,反而会导致心理咨询员出现心理问题。这就需要朋辈心理咨询中作为心理咨询员的大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特征与稳定的情绪特征,不容易受到求助者的情绪的影响而导致个体心理的困扰,同时,心理咨询员又能够具有很好的亲和力,拉近与求助者的心理距离,以使得咨询的效果更佳。然而究竟应该选拔什么样的学生作为心理咨询员,依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2. 咨询内容的保密性问题
尽管朋辈心理咨询是非专业性咨询,但由于涉及到求助者的心理层面,因此心理咨询中的保密性原则依然适用。心理咨询员与求助者相互之间的熟悉性,确实有利于心理咨询的及时开展,但是由于时间、地点随意性相对较大,而且朋辈心理咨询员自身的非专业思想,容易导致咨询的保密性问题受到影响。吴思宇指出,心理咨询员是否能做好咨询工作的保密工作,是否能做到在专门场所对求助者进行心理帮助,是否能够做到不合来访者发展咨询以外的关系等是朋辈心理辅导工作中有待于进一步解决的问题。[3]同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高校的学生干部是否应该具有心理咨询者的身份,值得商榷。
3. 咨询技巧与方法掌握问题
朋辈心理咨询员即使进行过相应的培训,也并不能给予心理学方面知识与技能的全部。这就容易使得心理咨询者由于自身心理学知识的欠缺以及技能技巧不足而导致咨询效果的差异。某高校对朋辈心理咨询员60学时的培训中,涵盖的内容非常宽泛,而因学时有限培训目的很难达到。心理培训采用“短、平、快”的方式进行并不能有效提升心理咨询员的心理咨询的技巧与方法。
4. 心理咨询的实效性问题
尽管许多研究者都认为,朋辈心理咨询是“准心理咨询”或者“非专业心理辅导”,但由于其目的在于给予求助者心理的安慰和支持,帮助当事人更有效地处理学习、生活中的心理问题,因此朋辈心理咨询不同于同伴间的互助行为,带有一定的专业色彩,从心理咨询工作的发展方向来看,咨询的目标已经从障碍性心理咨询模式转变为发展性心理咨询模式,但由于求助者和助人者都来自同一群体,心理咨询员的专业能力和水平受到一定限制,加上其身份、地位的相同或相似,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拉近彼此的距离,但易使心理咨询员的思维与发展性眼光受限,因此心理咨询员能否把握好咨询中的发展性目标,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究。
三、大学生朋辈心理咨询发展趋向
1. 培训前的筛查方式与内容的探究
在对朋辈心理咨询者进行培训之前应该先进行相应的筛查,选择适合作为心理咨询者的个体,进行相应的培训。当前研究者已经开始采用相关的测评方式来筛选咨询员,如李辉[1]、林静[4]等人采用SCL-90、16PF等对大学生进行相应的筛查和评定,但不同的研究者所使用的评定方式及筛查标准并不相同。应该采用什么样的工具、从哪些方面进行考察才能更能够有效地筛查出朋辈心理咨询中适合作为心理咨询员角色的人员,应该是专业心理咨询人员尽早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2. 心理咨询中的督导与疏导
作为朋辈心理咨询中的心理咨询员,由于咨询对象具体情况并不完全相同,所咨询问题轻重也有所不同,因此专业教师应建立科学合理的督导制度和后续的培训制度,同时根据心理咨询员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及时给予指导帮助,同时在心理咨询员咨询过程中进行督导,使得“助人”目的能真正实现。同时专业咨询教师应定期对心理咨询员进行心理疏导,排除其心理垃圾,帮助其在朋辈心理咨询过程中自我成长。
3. 朋辈心理咨询的衔接
在高校朋辈心理咨询工作中,通过一系列的筛查和培训工作,选拔录用了一批作为朋辈心理咨询员的学生,开展相应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但是学生的阶段性和流动性导致培训出的学生可能做了一年的工作就不再做了,因此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又重新开始新的筛查和选拔、培训工作,心理咨询员的任职以及工作的传承,也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予以思考的问题。
目前,对于朋辈心理咨询的模式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处于探索阶段。如果我们能更全面地考虑相关的问题,从人员的选拔、培训及使用策略方面步步把关,相信在大学中推广朋辈心理咨询,不仅能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心理健康教育中遇到的“僧多粥少”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面临的心理问题,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程度。
摘要:朋辈心理咨询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研究表明,当前并没有很好解决诸如心理咨询员的筛查、保密性工作、咨询与方法技巧的掌握以及朋辈心理咨询的实效性问题。因此,建立朋辈心理咨询员的筛查与培训制度,同时专业教师做好心理咨询员的疏导与督导工作成为今后的发展趋向。
关键词:朋辈心理咨询,问题,发展趋向
参考文献
[1]黄小忠,龚阳春,方婷,李伟健.朋辈心理咨询的发展与启示[J].中国学校卫生,2007(12):1145-1147.
[2]闻羽,桑志芹.朋辈心理咨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发展[J].江苏高教,2009(5):151.
[3]吴思宇.对朋辈心理辅导活动的感受及建议[J].才智,2009(3):175.
[4]李辉,杨婉秋,张满堂,等.学校朋辈心理咨询员的选拔、培训与评估[J].云南电大学报,2007(1):36-38.
网络心理咨询研究文献综述 篇10
1 目前研究的基本概况
(1)目前关于网络心理咨询/网上心理咨询的研究。从纵向时间的维度来看,从本世纪初开始,学者们才开始关注网络心理咨询/网上心理咨询,总体而言,关注网络心理咨询/网上心理咨询的学者随时间的推移逐渐地增多,文献的数量也是逐渐地增加。2001年-2007年9月共有75篇文献,2001年1篇,2002年5篇,2003年14篇,2004年9篇,2005年15篇,2006年21篇,2007年10篇(截至2007年9月)。其中对网络心理咨询关注最早的是张平与鲁杰2001年发表在《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全国第七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暨专业委员会成立十周年纪念大会论文集》上的一篇题为《网络心理咨询的实践探新与思考》的文章。
(2)从检索到的文献来看,目前学者们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文献研究法。采用这一主要研究方法的学者有:
伍麟、钟暗华、冯琪在《网络心理咨询活动的特点与面临的问题》中,通过计算机检索Blackwell1197-01/2004-12期间以及相关杂志2000-01/2004-12期间与网络心理咨询相关的文章,共收集到8篇,然后对网络心理咨询的特点进行综合与分析。
李成奇在《网络心理咨询研究综述》中对国内外以及台湾地区33篇文献进行整理与综述。
崔丽霞、郑日昌、滕秀杰、谭晟在《网络心理咨询职业伦理研究概况及展望》中收集了17篇国内外文献进行整理与分析,探讨网络心理咨询职业伦理问题。
崔丽霞、雷雳、蔺雯雯以及郑日昌在《网络心理咨询的疗效与展望》中又收集了国外38篇文献,对网络心理咨询及其疗效进行综合与分析。
杨晶、余林在《网络心理咨询的实践及其存在的问题》中共收集国内外文献13篇,对关于网络心理咨询的实践问题进行综合与分析。
2 目前网络心理咨询的研究内容
2.1 关于网络心理咨询的概念研究
目前官方或者学术界对网络心理咨询并没有一个统一、权威的定义。
李成奇在《网络心理咨询研究综述》一文中指出美国国家注册心理咨询师协会(NBCC,2001)把网络心理咨询(Internet Counseling)定义为“心理咨询师与当事人使用电子邮件、聊天室或网络视频设备,进行远距离的同步/实时或异步/非实时的互动”。
李伟健、孙炳海、桑晓芳、孟静婷在《我国大陆地区网络心理咨询的现实考察与未来展望》一文中提出网络心理咨询是指咨询师以网络为媒介,运用各种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方法,帮助当事人以恰当的方式解决其心理问题的过程。它突破了咨询中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初步实现远距离咨访互动。
崔丽霞、雷雳、蔺雯雯、郑日昌在《网络心理咨询的疗效与展望》一文中认为,广义的网络心理咨询包括通过专业网站提供的信息、学习掌握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技能,主持网络的咨询者通过网站的各种互动功能向求助者介绍心理学知识并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和心理援助的一种活动。
综上所述,尽管学者们对网络心理咨询的定义各有不同,有的是站在狭义的角度定义网络心理咨询,有的是站在广义的角度定义网络心理咨询,但是不难发现他们有着一些共性:(1)网络为媒介;(2)远距离互动;(3)提供心理咨询相关服务。
2.2 关于网络心理咨询的服务形式研究
学者们的研究结果表明,网络心理咨询的服务形式主要分为非即时和即时两种。其中非即时交流中最主要的方式是电子邮件;即时交流则包括在线聊天和网络视频等。
2.3 关于网络心理咨询的优势与不足研究
目前大多数学者都认为网络心理咨询有着传统心理咨询不可比拟的优势,但是同时它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不足之处。其中代表性文章有:伍麟、钟暗华、冯琪在《网络心理咨询活动的特点与面临的问题》中指出网络心理咨询的优势在于:(1)来访者有着极大的时间上的便利;(2)来访者有较大的自主权;(3)经济、实惠;(4)相对匿名状态有助于在线咨询的普及,有助于与咨询师形成良好的咨询关系。曾晓青、陈美荣、刘建平在《浅析当前网络心理咨询的缺陷与不足》中指出网络心理咨询的缺点:(1)不利于咨访关系的建立、维持与巩固;(2)不利于对来访者的心理问题进行评估与诊断,其中包括来访者的信息真实与否难以置信、网络心理咨询不便于进行专业心理检查和心理测验、网络心理咨询无视来访者非言语信息的作用,从而不利于心理问题的解决、网络心理咨询无视咨询环境的重要性;(3)网络心理咨询还只能为部分人服务,因为这和互联网和计算机的普及有关。
2.4 关于网络心理咨询的理论研究
目前系统研究网络心理咨询理论的文章比较少。学者们认为,毫无疑问网络心理咨询的理论继承了传统心理咨询理论的基本思想,但是网络心理咨询自身的理论体系并没有建立,还处于探索阶段。孙炳海、周贤在文章《电子邮件心理咨询在大学生中的应用》、李成奇在文章《网络心理咨询研究综述》中指出国外学者们认为心理咨询理论适合在网络心理咨询运用的主要有:叙事治疗、焦点解决、认知行为治疗。
2.5 关于网络心理咨询伦理问题的研究
咨询伦理指的是网络咨询师应该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绳(1)。网络心理咨询的伦理建设对于规范网络心理咨询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吴岚、张大均、余林在文章《试论网络心理咨询中的伦理问题及其应对策略》中指出网络心理咨询涉及的伦理问题有:(1)咨询资格和能力的鉴定;(2)知情同意,指的是咨询师在咨询前应该将网络心理咨询的相关特性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告知来访者并获得其认可;(3)保密原则;(4)保护的职责,即保护无辜的第三者是咨询师无可推卸的责任;(5)诊断的相对困难;(6)虚拟的网上直接会谈是否与真实的面对面会谈有一样的效果;(7)网络本身的特性对来访者的影响。应对策略则介绍美国心理咨询协会(A-CA)在其最新的伦理守则中,专门制定了通过互联网使用电子通信提供网络心理咨询服务的准则(ACA,1999,Oc),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标准:(1)保密性;(2)确定网络咨询关系;(3)法律注意事项等。美国全国注册咨询师委员会(NBCC)制定了详细的网络心理咨询伦理守则包含了13个内容。而国内网络心理咨询由于起步较晚,因此还没有构建或制定相关的法则和守则。
2.6 关于网络心理咨询的内容研究
对于网络心理咨询的内容,学者们主要是基于广义的网络心理咨询来分析的。其中代表性文章是纪国和、张振华在文章《对高校网上心理咨询的理论探讨》中指出网上心理咨询主要内容是:(1)对来访者的心理健康状态进行有效的心理测验;(2)对来访者开展积极的心理素质训练和提升活动;(3)对来访者开展有效的个别咨询和治疗活动。
2.7 关于网络心理咨询与传统心理咨询的比较研究
目前关于网路心理咨询与传统心理咨询的比较研究主要集中在两者的差异研究,其中代表性文章是肖旭在《新领域:网络世界的心理咨询──网上心理咨询与传统心理咨询之比较》中指出网上心理咨询与传统心理咨询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1)时间和空间差异;(2)言语和非言语差异;(3)口头言语和文本言语差异;(4)传统文本言语与网上文本言语差异;(5)社会背景感知差异。
3 总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尽管目前学者们对于网络心理咨询的研究并不太多,起步也比较晚,但是发展迅速,在研究内容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也存在一些不足。
(1)我国研究网络心理咨询时间较短,还处于理论探索和实践摸索的阶段,大多数研究是对网络心理咨询在运用中形式上的研究,对于网络心理咨询内在规律的研究很少。
(2)对于网络心理咨询发展方向的探讨大多只是泛泛而谈,仍然停留在宏观、理论层面上,没有提出一些可操作性强、具有实践意义的对策和建议。
(3)研究方法上也还比较单一,多数以描述性研究为主。
因此,在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的基础上,网络心理咨询存在什么样的特点规律、网络心理咨询的效果如何,以及在运用网络心理咨询时如何做到扬长避短、趋利避害都是未来值得学者们深思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李伟健,孙炳海,桑晓芳,孟静婷.我国大陆地区网络心理咨询的现实考察与未来展望[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4,(6).
[2]伍麟,钟暗华,冯琪.网络心理咨询活动的特点与面临的问题[J].中国临床康复,2005,(44).
[3]李成奇.网络心理咨询研究综述[J].中国特殊教育,2007,(5).
[4]崔丽霞,雷雳,蔺雯雯,郑日昌.网络心理咨询的疗效与展望[J].心理科学进展,2007,15(2).
[5]崔丽霞,郑日昌,滕秀杰,谭晟.网络心理咨询职业伦理研究概况及展望[J].中国卫生心理杂志,2007,21(7).
[6]杨晶,余林.网络心理咨询的实践及其存在的问题[J].心理科学进展,2007,15(1).
[7]李雪平.网络心理咨询的优势与不足[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12(1).
[8]陈建华,郑霞.网络心理咨询留言2177条分析[J].中国临床康复,2006,(26).
[9]孙炳海,周贤.电子邮件心理咨询在大学生中的应用[J].中国健康教育,2005,(10).
[10]吴岚,张大均,余林.试论网络心理咨询中的伦理问题及其应对策略[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04).
[11]纪国和,张振华.对高校网上心理咨询的理论探讨[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04).
爱上心理咨询师 篇11
我是28岁的新闻广播员。很多人对新闻主播有很多幻想,觉得她们很美,很能干,拥有现代女性的风姿,所以特别迷恋。我在入行前也很羡慕著名的女主播,到自己亲身体验过后,却发现原来背后有很多不为人知的辛酸。
比如我梦一样的恋情,我紧张外貌影响形象的压力,怕私生活被无良记者揭开的担忧……这些,都不能向人说出口,只能郁在心里愁。
我早婚,但无法对丈夫忠心,我的理由和借口都是因为工作压力大,需要很多爱,他无法满足我,因为他比我更忙,更少呆在家。我像个寡妇或者未婚女人一样自由,心底却压着道德。这是我一直逃避处理的婚姻问题。
去年,我和一个迷恋我的观众粉丝谈起来了,他比我小4岁,我对他无感情,只有性欲。他唤起我青春的记忆、大学年代的自由记忆。我曾经放纵过,现在嫁了,反而觉得生命像失去重量一样,除了每天分秒必争的工作压力,我没有其他存在的感觉。
一天,我接到一段有关心理卫生的新闻,虽然结果没被选来报道,却勾起了我的兴趣。大学时代曾经想过转读心理学,可我无法背弃父母对我的期望,从事新闻,总比心理学叫老人家容易理解。他们希望我能出人头地,尽力替我安排学校、工作,我是没有其他幻想了。连结婚对象,他们也介绍过几个给我,我最后从中选择了现在的丈夫。我不爱他,我只爱自己,爱放任。我明白我任性的本质,我感到生活不如意,感情没着落,工作很有挑战性但代价也很大。我不能做回我自己。结果,我寻找了一些资料,找到一个心理咨询师的名单,最后我找上P。
他的温柔魔法征服了我
P比我大5岁左右,看上去还很年轻,是个男人。我原以为是个女的,因为他的名字很女性化(恕我不能公布他的名字)。他一眼认出我是公众人物,却收敛着惊喜的表情,这就是所谓专业态度吗?我心里有点怀疑,天生喜欢下判断的性格开始蠢蠢欲动了。他的眼神有点怪,直觉告诉我,他很喜欢我。类似的场景我是见惯不怪的,很多人喜欢我,这是正常的现实。我装作不以为意,告诉他我的烦恼,希望他能替我解决。我对治疗的期望不大,因为其实我不太相信别人,但正因为这样我希望可以得到专业的帮助,让我放松一点。他故意装作轻松的样子,问我工作上的事,我不太愿意回答,因为不清楚他的为人,要保护自己。
一小时过去了,我发现他是个很细心的男人,拥有异于常人的眼睛和耳朵,我渐渐感到安心,慢慢打开了自我防卫机制,向他诉说我很久没告诉别人的心事,甚至到最后,我竟出乎意料之外向他剖白了几段有性无爱的关系。他没有谴责我,反而让我感到他很了解我,甚至感到他可能是世上最了解我的男人。他的声音很温柔,最后叫我躺在舒服的沙发上,闭上眼睛放松自己,他在我身旁带引我。那段治疗很震撼,我得到很久没有过的平静,甚至感到爱在重燃了力量。我睁开眼睛,情不自禁地问:“你是魔术师吗?”他笑而不答,专业地回他的桌前告诉我可以约下一次治疗的时间。
我的心在融化,我抓紧最后的理智约了时间便离开。我是怕泄露了我另一个没有向他说的弱点:我太容易爱上人,依恋人。我感到我已爱上了P,他是我的希望。
我不要辅导,只要拥抱
往后一个月,我差不多每星期去两三次。我开始变得疯狂,很想依恋他,感到很需要他,由最初我向他诉说自己的事,到后来我忍不住不断问他个人的事,包括他的家庭。他还单身,他曾留过学,到过我一直想去的巴黎。他的世界彷佛变成我的梦。他还是老样子和态度:细心、亲切、温柔、有无限的耐性。当然,我为每分钟付出金钱。但我觉得很值得,可我开始贪婪,我希望得到非金钱交易的关系。我渴求他的拥抱。几次,我借故勾起了感情伤害的回忆哭了,想投向他的怀抱,想他动情抱住我。可是他没有这样做,是因为专业还是因为他不喜欢我?
讨厌的专业!我不需要心理辅导,我只要一个拥抱、一点温柔,让我躲进爱的梦中就足够了。他是明白我的欲望的,我深信他是知道我所想的,可是他没有回应我。我开始在心里埋怨他,每天茶饭不思想念他,希望得到他的爱。寻找治疗的结果是,我比治疗前更心不在焉,甚至做错事被老总骂过。也许我是太疯狂、太没理智了。我到底想要什么?他的爱?他的性?我不相信他没有爱上过我,没有对我动过心。我有让男人崇拜的条件,我有让人迷恋的理由,因为我是优秀的,我不能相信他对我可以无动于衷,想到这里有点受伤。我开始发短信给他,暗示我的挂念、我的爱。最初他回复我,后来他不再回我了。我等待他的回音等得很痛苦。他为什么对我那么残忍?我再去找他,他的助手说他放假一个星期,我差点骂出口。我失控了。他为什么丢下我不理?他是我的治疗师啊,他不能这样对我的。他令我更痛苦,他要负责任。
咨询师的引退
然后,答案来了。他三天后通过助手发了一封信给我,是很专业的心理评估报告和转介治疗的信,说经过两个月的治疗后,他认为我需要寻找进一步的治疗,建议我到医院去见精神科医生,那里才能开药方给我。他说我需要的是药,鼓励我要努力治疗自己。这算是分手信吗?他不再想见我了?他是真的无动于衷吗?我很想找他问个究竟,甚至很想直接向他示爱。
但我最后的理性阻止了行动。我毕竟是个公众人物,这样下去会被他及助手说闲话,会影响我的事业和形象。我讨厌自己的理性,讨厌自己不能不顾一切去爱。素黑,请你帮助我。他这样做是什么意思?我还有希望吗?
素黑心性治疗:
最近,我在香港做了一次心性治疗的演说,题目是“迷失,放不下”,其中讲到原来很多客人表面寻找治疗,其实是想借尝试寻求治疗的表面努力,印证受害者的宿命。努力过是真的,不过却错用了心力,方法不对,白费工夫。甚至有些人患上“治疗师强迫症”,觉得某个治疗师很适合自己,会明白自己,结果变成依赖,不想放过这个世上唯一明白自己的救世主,却演变成迷恋、依赖,见不到他便作贱自己,非得要和对方建立亲密的、独占的关系才满足。这是非常病态的想法,也反映他们根本忘记治疗的目的,只借治疗放纵自己。
爱最怕一厢情愿、自作多情。爱上治疗师,或者强烈想依赖治疗师的人,归根的问题是放不下执著。他们害怕孤独,难奈寂寞,不断寻找能同情他们,为他们付出爱的人。通过利用电话、电邮和爱情接触猎物,交叉感染他们负面的情绪,等待被爱,被照顾,被怜悯,然后可以名正言顺地担当病人的角色,自得其乐。
这种情况在我的临床情绪治疗个案中屡见不鲜。像无花果这样的迷失女病人多得是。有趣的是,她们大部分表面上很有文化修养,学历很高,担当着独立的事业,拥有令人眼前一亮的外表和前景。可脱下工作的面纱,她们又是另一副模样,害怕没人陪,否定生命的意义,骨子里不爱自己,不爱目前的工作、生活模式,很想找人倾诉,但碍于道德压力和面子,很难找到表达自己内心的对象。所以,她们会找治疗师、老师、医生等专业人士帮助,表面上建立她们积极的形象,内里满足自己释放一直希望扮演的弱者角色,平衡自己。多么复杂的心理结构!
不懂爱,不自省,想依赖,不想长大,很难靠自己解决问题,只会不断重复病态,泥足深陷,越迟求医越难医,必须尽快找专业的帮助。当局者迷,有经验的心理咨询师很容易看穿她们的问题,只要她们肯合作,便能逐步把自己抽离痛苦的死胡同,不再沉溺。朋友只能给你安慰,咨询师却可以给你方法。治疗的条件是你愿意受疗,不然给你最好的方法和疗程也是白费工夫。
建议容易依赖男人的女性找女咨询师帮助,这样易避免发生像无花果的个案,一旦感到被理解就以为被爱上,错生感情。无花果的治疗师刻意疏远她就是提醒她已经过火了,再继续迷执恋爱白日梦的话很危险。他不想助长继续执迷不悟,决定放弃,也不能怪他。不少女性容易在咨询期间误生感情幻觉,因为在情志脆弱的时候遇上了解自己又细心聆听的异性,会有错乱感情的幻觉,于是借故放纵情欲,病上加病,应当小心。
咨询心理学 篇12
企业管理的核心是人的管理, 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的竞争, 企业最大的财富是健康、幸福、高效的员工。如今, 企业员工面对激烈的竞争和工作的压力, 容易出现心理紧张、挫折感、痛苦、自责、丧失信心等不良心理状态, 企业的健康管理、心理教育疏导是十分必要的。在世界500强中至少有80%的企业为员工提供心理帮助计划。为更好的了解企业的健康管理和心理帮扶, 我们采访了心语轩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总监粟超老师。
《现代企业文化》:员工身心健康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您对员工的健康管理和心理帮扶有什么看法?
粟超:据有关数据显示, 目前亚健康人群的比重大约有32%。所谓的亚健康其实就是心理问题, 包括抑郁症、强迫症、焦虑症、婚姻问题、亲子的教育缺失等, 都会对职业群体造成一定的影响。时代在进步, 对员工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在保证正常生活的情况下, 都会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质, 更多的问题也就随之出现。从整体的企业环境看, 有问题的人数非常多, 可能还会超过30%。目前, 企业健康管理面对的亚健康人群非常大, 基本上包括了企业大量的员工和一些领导。
就企业的重视程度来说, 中国的重视程度是比较低的, 企业的决策层意识不到这些问题。比如在学校, 学生的心理问题特别多, 可能比成年人还多。校长和老师意识不到, 心理问题急需扫盲。
企业心理干预会涉及到五个方面:人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人际互动模式、信念系统和从小带来的创伤。目前各行的职业人群面对的压力越来越大, 比如某个房地产的领导, 他没有任何的心理帮扶, 结果导致他总是忽视客户的约见, 比如正在赶往机场的路上, 才发现约了客户见面, 虽然没有签单, 损失不大, 但给客户留下了不好的印象, 导致客户流失, 让客户觉得不重视、高傲。员工会觉得领导非常苛刻, 员工自己干自己的, 结帮成派, 没有凝聚力和战斗力。
心理干预就是让他们从乌合之众变成团结的部队, 从上到下都能够达到统一。另外, 企业文化就好像共产主义年代的共产党指导员, 它需要整个团体有同样的同质性, 才能够完全的拧成一股力量, 去达到最好的表现。
《现代企业文化》:对于员工的健康管理, 企业都有哪些措施?
粟超:目前, 中国企业做的非常少, 特别是中小企业。领导和员工各自工作, 缺少交流。另一方面, 企业工作量大, 员工压力大, 导致很多员工愤愤不平, 这也是一种状态。所以中小企业在这方面是比较缺失的, 而外企的心理干预活动会找一些外资背景的EAP公司, 做成西式化的东西, 但是在中国却不适合。在政府或其他国企, 有些EAP沟通是流于形式的。中国对企业或员工的心理关注比较少, 公司提供一些免费的食品, 开些培训课, 都起不到核心作用。
《现代企业文化》:企业EAP通过哪些措施对员工进行心理帮扶?
粟超:目前措施主要是进行大团体的培训, 还有一对一的咨询。但这些只能起到短期的作用, 对于长期的帮助还是有困难的。还有就是企业的文化建设。企业的文化建设是一种核心关注点。注重企业文化建设的成功案例也比较多, 但有些企业的心理培训占用员工的休息时间, 员工会产生对公司的逆反心理, 影响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
企业为员工提供的福利以及心理帮扶应该是现实的, 看得见的, 不能流于形式。企业要注重和员工的交流。很多管理者缺乏与人打交道的能力, 像销售行业, 大企业会对员工进行培训, 提供销售课程, 但这些培训深入不到员工的个人特点。所以是一种工厂制造的方式, 而员工的发散性思维会被束缚, 变得麻木。
关键一点就是, 从大方向来说, 上医国, 中医人, 下医病, 把企业比作国家的话, 那心理的概念, 更多的是医人。而要医这个国, 得需要企业的管理层, 让他们花费时间成本, 接受新的理念。通常很多年轻的管理层, 接受的这些理念比较多。另外, 企业做的EAP干预, 更多需要有实际用处, 要有中国特色。落实到企业, 能产生效果的服务方式, 这是需要一个长期过程的。企业的员工和管理层的个人心理健康也需要特别的注重, 因为有些轻微的迹象是不明显的, 等到后期, 后果会非常严重。可能十年前, 一个小时的咨询就可以解决问题, 然而没有及时采取办法的话, 十年后就需要吃药或者采取其他措施了。
《现代企业文化》:现在很多企业都会开展EAP项目。请您简单介绍一下什么是EAP?
粟超:EAP就是员工心理帮扶计划, 通常组成部分有面对整个企业的大型培训, 提供一些心理知识的普及。第二是对每个员工进行一对一的, 或者小团体的心理干预, 目的是为了解决他们的个体问题。第三是对整个企业员工进行预防性知识的普及, 解决企业未来的一些顾虑。第四是对于整个企业、企业文化, 甚至还会涉及到企业职能部门的结构调整。
这些是企业EAP的普遍工作内容, 但不同的EAP也有倾向性和独特性, 比如企业的销售培训, 会带给企业更多的经济利益。还有企业的管理培训, 能增加企业的管理能力, 包括执行力和推进力等。再有就是某个具体的能力, 比如有些企业需要员工积极性提升, 员工意志力的提升, 这种具体化的能力培养。再比如说企业整体规划的顾问角色, 企业未来的规划、未来的市场定位、未来企业员工的招聘计划。换句话说, 其实这些部分都会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增加。
《现代企业文化》:企业应该怎样通过EAP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为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呢?
粟超:如果企业要做EAP, 首先从上到下, 企业要有一个心理学的意识。这个能更好地推进企业的发展。表现在企业EAP心理层部分对企业高层决策方面的影响。其次就是中层部分, 通过心理学的技巧, 可以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 提升心理健康状态, 一方面解决他们在公司内部的问题, 一方面解决他们公司外部的问题。对于基层员工, 还需要达到整个企业欣欣向荣, 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 得到员工的认同, 才不会出现价值观的冲突而导致企业内耗, 同时包括人际关系能力的培训, 直接提高了员工的工作能力, 这些做法, 很多需要外包公司来实施。
《现代企业文化》:企业EAP很多会流于形式, 在中国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我们应该怎样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