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与治疗

2024-05-27

心理咨询与治疗(共12篇)

心理咨询与治疗 篇1

随着心理咨询的发展, 在助人中应用学科的研究方法逐渐成熟。治疗结果的测量一般是按照治疗前后评估变化。心理治疗包括内在与外在, 研究的结果主要是指在心理治疗期间, 当事人治疗结果的变化。研究的过程主要是在进行心理治疗期间治疗师与当事人的不同行为, 或者是二者的互动与交流等[1]。

1 咨询结果分析

研究者认为, 在确认要素能推进心理咨询以前, 要对心理治疗的效果进行确定。所以, 治疗一旦无效, 对于在心理治疗过程中有影响的因素也就没有必要做进一步的研究。在治疗效果确定以后, 就会逐渐的转移到不同治疗方式效果研究上。大部分的研究表明;在效果方面, 不同理论方面的取向并无十分明显的差异。但是对于焦虑, 行为疗法的效果更好一些。在治疗的效力上, 不同治疗方向的共有要素要比特指的要素强。在心理治疗过程中共同的策略有:治疗关系的发展;提供机会给当事人, 进而将治疗效益维持与内化;使当事人的自我效能感以及自我掌控感得到提高;丰富学习的经历;将当事人的情绪唤醒;对于当事人求助的心情要维持住。

2 罗杰斯影响

在心理咨询方面, 罗杰斯的研究理论有着重要的影响, 罗杰斯的理论在心理咨询中比较适合, 这主要是由于它提倡人的资料以及力量。罗杰斯重视科学合理的方法, 并专注于客观的方法研究, 这符合心理学中对定量研究以及操作化研究的观念。后期罗杰斯的理论观念主要是对技能以及小组的训练产生影响。在以上内容的作用下, 在心理咨询方面有一些关于技能训练方面的程序出现在研究生基本语言以及非言语咨询技能方面, 咨询心理学程序与临床心理学程序相比较, 咨询心理学程序被应用的比较对多, 在训练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录像带反馈[2]。

3 一致性深化分析

在罗杰斯的理论中或者是技能训练的过程中, 不重视当事人之间的差异, 大体上认为对于治疗师所采取的干预措施的反应都是相同的。所以, 如果能对治疗师进行深入的训练, 那么当事人也就能在预期内发生改变。一致性深化在实际的治疗以及咨询过程中是不会发生的。对于所研究的心理咨询以及结果在回答以下的问题:“是谁采取了怎样的治疗并且对于当事人的问题哪个更有效果”。另一种的一致性深化就是过程的一致性深化[3]。在治疗的过程中, 治疗技术涵盖了全部的内容、事件以及类型, 并且都有一样的效力。假如这类的一致性深化的治疗师在使用技术的过程中出现同样的效果, 不用理会在治疗的过程中是何时出现的。由此可以看出, 这使复杂的治疗过程更加简单。研究咨询心理学的学者要创建比较复杂的模型, 这样才能更好的在临床中实行。

4 其他理论观念的影响

在很多的问题中行为主义都得到了应用。像焦虑、恐惧症、习惯以及训练等。Strong将社会影响分为两个阶段, 首先是咨询师使当事人加强投入, 并且依靠当事人对咨询师的信任的意识, 奠定权威的基础, 其次通过对当事人不符合以及矛盾的地方的指导, 进而当事人会出现不协调的情况, 这样当事人就会发生治疗上的变化。根据上述的理论, 产生了评价咨询影响力的量表, 这一量表测量了咨询师的信任程度以及经验等。但是, 在第一阶段影响理论的研究比较多, 主要集中在咨询师影响当事人变量意识的改变, 在第二阶段方面的研究比较少。

5 过程的研究与结果的主要方向

心理咨询学回答方面的研究要比心理治疗方面的研究落后, 这就促使实务工作者在进行咨询的过程中经常通过价值选择以及临床的评判进行理论或者是技术的运用。所以, 研究者主要是对在实际中使用理论进行测试。随着研究方式的不断发展, 在心理咨询学回答治疗以及心理咨询问题中怎样运用方面得到了完善。通过研究期望心理咨询学科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以便在治疗及咨询中进行指导, 进而推进实务工作者的治疗, 并且获得满意的疗效。过程的研究与结果的主要方向和目标是对新的心理咨询理论的研究发展, 治疗期间实务工作者对当事人的干预产生作用, 并对治疗的过程做进一步的指导。

摘要:目的 对心理咨询和治疗过程的研究与结果进行探讨。方法 对心理学分析学派、行为治疗以及罗杰斯等理论对心理咨询的研究与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一些观念需要进行实践以后, 才能发展到理论层次上, 这类的研究经常要比实务落后。结论 心理咨询和治疗过程的研究与结果方面的目标是对新的心理咨询理论的研究, 并对治疗的过程做进一步的指导。

关键词:心理咨询,治疗,研究结果

参考文献

[1]朱佳佳, 卢珊, 尤娜.初中生的应对方式与心理控制源:自我价值感的中介作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3, 27 (3) :133-135.

[2]张吉玉.罗杰斯心理治疗观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世纪桥, 2011 (5) :143-145.

[3]尤娜.心理症状及其意义问题——基于现象学视角对临床心理学“诊断和分类”的思考.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2012, 29 (1) :1145-1147.

心理咨询与治疗 篇2

吴月波心理工作室催眠培训时间安排表

课程详情

米尔顿·艾瑞克森是当代催眠史上最伟大的催眠大师,世界公认的催眠治疗与短期策略心理治疗的权威专家。艾瑞克森是举世闻名的天才催眠师,他为催眠取得了合法的地位,让催眠不再是“严肃的学术殿堂中的跳梁小丑”;他是全世界闻名的伟大医学催眠大师,常因奇迹般的治好了那些被认为是“毫无希望”的病人而闻名于世,同时也是公认的催眠学著作权威;而且,他被认为是颠覆传统心理治疗和传统催眠的催眠领袖,虽然他已去世26年,但在催眠领域至今仍然没有人能超越他。因此,很多人主张,艾瑞克森对于心理治疗实务的贡献,与弗洛伊德对于心理学理论的贡献并重。

课程特色

讲授现代催眠学之父——艾瑞克森的催眠治疗技术。

领略高层次的艾瑞克森学派催眠模式与技术。

无需催眠诱导的催眠治疗技术,结合症状性催眠与NLP技术。

不同于传统催眠的理念,无须筛选个体,无禁忌症。

完整的催眠理论系统,丰富而灵活的催眠技术。

科学严谨的催眠治疗技术,特色式教学方式,易学易懂易用。

教授当代最伟大心理治疗大师全新心理治疗模式,颠覆传统,短程快速。

通过课程,提高洞察力和读心能力,教你破解谎言。

“体验式学习”、“案例教学法”和“教练技术”。

开展小组研讨、深度会谈、情景活动、角色扮演、静心冥想、作业练习、行动指南为一体的培训模式。导师简介

吴月波:国际艾瑞克森学派催眠导师、国家心理咨询与治疗规范化制定专家、美国NGH催眠授证导师、百度百科收录为“华人十大杰出催眠师”,中央电视台、湖南电视台、湖北电视台、江西电视台、江苏电视台等多家媒体特邀催眠专家。

课程收获:

课程结束后,经考核合格颁发由吴月波老师签发的国际米尔顿·艾瑞克森催眠证书。

可免费无数次参加吴月波老师举办的心理治疗与催眠案例分享会。可免培训费参加复训,只需缴纳部分场地费,学会为止。如创业或开展催眠培训等活动,可获得吴月波老师全力支持。

课程提示:

【课程费用】10000元,共七天。不含食宿费,如需发票,需另加税点。有符合以下条件者并在2012年6月15日前报名者,可享受优惠:

①具有教师资格证、医师资格证、心理咨询师或其它心理类资格证书可享受4折优惠,只需投资4000元。②学生(含研究生)凭学生证可享受3000元特惠学习。③社会心理学爱好者,不具备以上证书者可享受8折优惠。【开课时间】 湖南·长沙2012年8月1日——8月7日(七天)【举办单位】 吴月波心理工作室

【适合对象】心理咨询师、心理学从业者、心理学爱好者、心灵成长爱好者、学校心理辅导员、临床医护人员、教育工作者、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专业培训师、团体辅导员,学生家长等。

【温馨提示】本次课程费用不包含食宿,如学员确有需要,可吴月波心理工作室人员联系。热线: 0731——89816400******(李老师)汇款账户: 户名:吴月波

农业银行 ***6911 建设银行 ***19

31公司地址:湖南省长沙市芙蓉中路三段中远公馆(芙蓉中路与新建新路交汇处)1501吴月波心理工作室

心理感冒与治疗 篇3

心理感冒,常由于外界环境、气候以及人际关系的变化而发病。心理感冒的主要症状表现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种种欲望和精神需求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所产生的各种内心矛盾冲突、思想斗争等紧张情绪的反应状态。在心理上表现为情绪波动、激亢和消极、焦虑,使心理上暂时失衡,并出现程度不同的烦恼、紧张、不安、愤怒、憎恨、忧愁、悲伤、恐惧、痛苦等等;在生理上也会出现一系列症状,如头晕、头痛、失眠、食欲不振、心悸、气促等。心理感冒在临床上表现有轻型和重型之分,它与人的精神免疫力强弱有关。同样的外界气候变化作用于不同人时,其心理感冒的反应就截然不同,主要视人的机体精神免疫力强弱程度而定。如轻型心理感冒表现,为人的心理欲望、动机的矛盾冲突、心理上的一时失衡。一般来说遭遇困难和挫折等不愉快的情绪时,人们往往可通过人体高级神经的自控系统,对现实中遇到的矛盾和挫折进行理智分析,很快找出解决办法,达到一通百通。通过找知已谈心,倾吐衷肠;读书看报,以求精神投入;听听音乐、看看电视,力图忘掉一切,以此来进行自我解除病因,自我心理治疗,自我清除症状,达到心理平衡,恢复正常状态之目的。而重型的心理感冒,心理上和生理上的症状表现都比较重,而且常常不能轻易获得解除。如果不能及时妥善处理,会造成强烈的情绪波动,给人的精神生活带来严重影响,并使人陷入困惑和苦恼、忧郁甚至颓废和绝望之中,使矛盾冲突加剧而无力自拔,从而给身心健康带来严重危害。因此,得了重症心理感冒者,应及时找心理医生咨询和治疗,及时求得指导和对症下药的配合诊治。

近年来,心理学家们发现与人为善者比刻薄吝啬者长寿这一心理免疫的奥秘。因此,乐于助人的人,宽宏大量,心情舒畅。拥有甜蜜爱情有助于健康,患心理感冒者较少、较轻。科学家们认为,这一切皆源于心理免疫的功效,心理免疫甚至在癌症的康复中也会发挥出神奇的作用。美国抗癌协会发表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大约有10%的癌症会自然而然地消失,而且极少复发。科学家们研究认为,至少有十几种因素可以促使癌症自然消失,但心理因素的免疫作用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总之,患上心理感冒的人,应首先相信自身的免疫功能,相信自愈能力。多数的心理感冒,通过自身高级神经的自控系统,自我调节而达到自愈。即使重症心理感冒患者,也不要惊慌失措,更不要病急乱投医、滥用药,要及时找心理医生对症下药,及时治疗,才能“心”到病除。

心理咨询与治疗 篇4

正念疗法来源于南传佛教的禅修传统, 是一种透过如实观察身心变化实相而达至烦恼解脱的禅修方法, 于20世纪80年代初被引入心理咨询与治疗和身心健康的多个领域后, 各种实证研究日益增多。1982年, 卡巴金第一次提出将正念禅修这种最初被使用于佛教中的方法运用至心理治疗及医疗领域中, 他发表了一篇正念疗法与长期慢性疼痛的研究论文。卡巴金将正念训练定义为一种精神训练, 在正念训练的过程中将注意关注于当下, 此时此刻, 并且不进行价值评价, 完全接纳当下的体验。目前, 正念疗法训练的技术主要有:静坐冥想、身体扫描、行禅、三分钟呼吸空间、正念瑜伽。

较成熟的正念疗法主要为两种:正念减压疗法和正念认知疗法。

二、两种主要的正念疗法

1. 正念减压疗法 (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 MBSR)

正念减压疗法最初由卡巴金博士在美国麻省大学医疗中心所创立, 最初正念疗法被运用于辅助一般的医疗行为, 通常参加正念训练的患者均患有不同程度的身心疾病, 例如高血压、头痛、背痛、心脏病与压力有关的肠胃病、焦虑与恐慌症、睡眠失调等等, 正念训练教导练习者运用正念的方法来改善自己的身心状况, 减少疾病带来的压力。到了2005年, 这种训练的方法开始广泛的得到了应用, 被推广到医学、保健乃至教育等领域。该训练方法为患者每星期到医院一次, 共持续八周。此训练课程将“正念”看为“纯粹地注意当下每一秒所显露的身心经验”。

2. 正念认知疗法 (Mindfulness-Based Cognitive Therapy, MBCT)

1992年, “正念认知疗法”, 来自英国的学者John D.Teasdale和J.Mark G.Williams以及来自加拿大的学者Zindel V.Segal至麻省大学医学院学习“正念减压疗法”。在1995年时, 他们结合了正念减压疗法和认知行为疗法, 发展出“正念认知疗法”。一开始正念认知疗法被应用于防治抑郁症, 后来被推广到与抑郁症相关的心理疾病的预防与治疗中, 例如长期的低自尊、自杀行为等。

和正念减压疗法的课程类似, 正念认知疗法也是连续八周的团体训练课程, 每周2小时。在这个训练课程里面设置了许多的主题, 患者们可以按照个人需求进行选择, 这些主题依序是:自动导引、处理障碍 (正念式呼吸、活在当下、接受与放下、思维并非事实、如何更爱自己、以智慧面对未来的情绪。

三、正念疗法的理论解释

1. 正念的三轴模型

Shapiro的三轴模型包括三个方面:目的、注意以及态度。目的代表为什么选择正念练习, 选择正念练习的目的会影响练习的结果。注意代表在正念练习中暂时放下对于个人体验的解释评价等, 而仅仅是关注当下此时此刻的体验。注意是Shapiro三轴的核心, 注意也可以增强三轴的能力。最后一个轴代表态度, 意思就是以一种无价值批判、包容、接纳的态度对待自己当下的体验。Shapiro认为这三轴是正念练习的三个基本因素, 这三轴并不是相互独立的, 而是相互交错并且同时发生作用。

2. 正念应对模型

2009年, Garland, Gaylord和Park等的一项临床研究提出了“正念应对模型”, 该模型强调正念在正性的认知重评中起的核心作用。在个体面对威胁或者感受到事件的压力超出其本人所能够承受的能力范围时会产生应激反应, 正念可以使个体对这些应激产生去中心化的反应, 使个体关注意识的动态过程, 而不是意识本身, 这个过程会增强认知的灵活度。扩展的认知灵活度会使个体对于压力事件进行积极的认知重评, 从而缓解应激事件所带来的压力。

3. 推动性上升螺旋模型

2010年, 研究者Garland, Fredrickson, Kring, Johnson, Meyer以及Penn等结合情绪可塑性神经回路的情感神经科学研究进展, 提出了正念冥想可能在上升螺旋加工过程中产生正性的情绪。根据正性情绪扩展和建设理论 (broadenandbuild theory of positive emotions) , 正念冥想训练使意识扩展, 由于情绪与认知之间存在相互联系, 所以推测正念冥想训练也能激发正性情绪。

近年几项正常人和情绪障碍人群的研究支持正念冥想训练与正性情绪之间存在这种联系。例如, 与控制组相比, 接受正念冥想训练的实验组正性情绪增加。同样, 一项纵向准实验研究发现, 密集的正念冥想训练导致正性情绪的增强, 并在一个月后继续维持, 且与特质正念的增加相关。

4. 正念情绪调节模型

Chambers, Gullone以及Allen等研究者在2009年从理论上对正念与情绪调节的概念进行了整合, 提出了正念情绪调节模型。该模型认为对于情绪体验不需要进行抑制、重评或者改变, 而仅仅是对觉察和无反馈性进行训练, 也就是进行正念训练, 该模型超越了传统的情绪调节模型。该模型认为正念练习关注的是觉察本身, 而不是觉察的目标。通过正念训练, 个体能够消除对不良情绪, 例如悲伤、焦虑、恐惧、厌恶等的自动化评价过程, 不产生喜欢性的反应, 能够有意识的选择并且识别情绪、思维和感觉。这个正念情绪调节模型已经得到了许多实证研究的支持。

综上, 上述的四个正念相关的理论模型从几种不同的角度解释了正念起作用的机制, 探讨了正念训练对于情绪调节的积极作用。而近年来, 正念冥想对情绪调节的神经生理研究为解释这种调节作用提供了更为客观的科学依据。

四、正念疗法作用的神经机制

1. 正念疗法调节情绪:大脑半球平衡发生改变

正念冥想训练与情绪相关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证据最初来自于额叶EEG偏侧化的研究。大量的研究者采用EEG技术研究发现, 通过对被试进行正念冥想训练会使大脑两侧的平衡发生改变, 导致左侧前额叶脑区的激活性增加, 这一脑区激活性的增加会增加积极的情绪体验。Davidson等人 (2003) 将41名健康成年被试随机分为冥想组与控制组, 冥想组接受为期8周的冥想训练。研究使用EEG测量被试的脑电活动, 同时, 被试完成“人生中最积极和消极体验的三个事件”问卷, 并记录被试完成问卷前1分钟阶段与后3分钟阶段的EEG数据。研究结果发现, 与对照组相比, 冥想练习者左侧前额叶脑区激活显著增强, 而这种增强与正性情绪增强相关。研究还发现, 左侧前额叶活动增强的量值可以预测抗体浓度升高的量值。这种心理素质的改变对免疫力的促进作用, 表明正念冥想训练可改善相关的神经生物指标, 进而帮助个体在应对环境挑战时尽快恢复。

2. 正念冥想训练调节情绪:大脑活动发生改变

近年来, 对压力、焦虑、抑郁和慢性疼痛相关的情绪障碍或生理疾病患者人群的脑成像研究显示, 正念冥想训练在降低负性情绪特异性临床症状的同时, 相关脑区活动也发生了变化, 而其中涉及的脑区主要有背外侧前额叶皮层 (DLP-FC) 和背内侧前额叶皮层 (DMPFC) 。研究者进一步通过不同正念特质个体的研究, 深入探讨了正念冥想调节情绪的神经基础。

Creswell等人 (2007) 探讨了正念冥想特质与情绪面孔刺激任务识别情绪状态 (情感标签) 的神经基础。该研究采用正念注意觉察量表 (Mindful Attention Awareness Scale, MAAS) 测查27名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学生, 评估自我报告的正念特质, 包括个体对当前体验的开放和接受倾向, 涵盖认知、情绪、生理、人际和生活范围。研究使用f MRI测查被试完成情绪面孔的情感标签任务 (用正确的情感词语匹配面孔表情) 以及性别标签控制任务 (标注正确的性别名字) 时的神经活动, 研究结果显示, 在情感标签过程中, 正念特质与前额叶皮质泛化的激活增强、双侧杏仁核活动减弱有关。

Farb等人 (2010) 进一步考察了正念冥想训练调节悲伤情绪时的自我参照的加工机制。研究发现, 悲伤修复功能与自我参照加工有联系的脑区位于大脑皮层中线。冥想组显示出明显不同的神经反应, 包括与躯体感觉有联系的内脏和体感区域的右侧脑区修复增强, 同时, 悲伤应激躯体感觉修复的加强与抑郁得分的降低存在着联系。情绪和感觉神经网络之间平衡的恢复, 证明基于概念和躯体的情绪表现, 可能是正念降低不良反应损伤性的一种途径。另一项正念特质与抑郁症状关系的f MRI研究考察了静息状态下负性情绪面孔刺激的神经反应, 结果发现, 正念特质与自我参照加工脑区的静息神经活动负相关, 而抑郁症状恰好之相反;正念特质与双侧杏仁核静息活动也呈负相关, 而抑郁症状与右侧杏仁核正相关。情绪面孔刺激的神经活动结果也与此相似。这说明正念与内隐神经活动有关, 并且, 静息状态中双侧杏仁核活动的改变是正念干预抑郁治疗的潜在机制。

研究表明, 正念冥想训练并不能改变对负性刺激情绪反应的神经回路, 而是改变了情绪回路与代表自我参照的材料之间的连通性。

3. 正念冥想训练调节情绪:大脑结构发生改变

近年来一系列大脑形态测量学的脑成像研究结果, 证明正念冥想训练改变了情绪加工相关大脑结构。

Lazar等人 (2005) 较早的一项MRI研究发现, 长期内观冥想练习者前脑岛、感觉皮层和前额叶皮层的皮质厚度增加, 这与相关的脑区活动的增加相一致。研究者认为, 通过正念冥想训练, 个体对感觉刺激的觉察越来越清晰, 从而逐渐能够利用这种自我觉察来成功应对日常生活中的压力事件。这与Damasio (1996) 情绪理论一致, 即感觉皮层与情绪皮层的联结在情绪性材料的加工和决策中起重要作用。这项研究提示正念冥想训练能够改变大脑皮质的结构。

心理咨询与治疗案例分析 篇5

来访者主要信息:

求治者是一名高三男孩。他有一位好友,从初一至今都在一个班,初中时关系很好,高一后两人关系开始冷淡起来,他的学习成绩也大不如以前。而且在这时他觉得好友总在打击他。比如,当他专心学习时,好友时常和其他同学在旁边议论“专靠勤奋死念书在高中已不顶用了,并不羡慕靠死念书拼出的几分成绩。”之类的话。他认为,这些议论是针对他、打击他。之后,他们的关系每况愈下,这种情况一直延续至今。现在他们的座位离得很近,这使他更在乎好友,总觉得在受好友的影响,这个包袱影响着自己的学习。来者不知该如何扔掉这个包袱。另外,来者还有一些其他问题,如上台讲演易脸红,声音颤抖;又如晚上迟睡,第二天早晨总在想:“糟了,今天的学习效率又低了。”他总在担心失眠会影响身体。但是越想越无法摆脱这种困扰。咨询师的观察:

求助者衣着整齐,说话有礼貌,表情不自然,情绪较低沉,不敢与咨询师有目光接触。

一、问题探索阶段

来访者只有一位好友,而且高一后关系开始冷淡,自己学习成绩也大不如前。他敏感的认为好友总是在打击他,但他又很在乎好友,从而影响自己的学习。并且在生活还有一些其他问题。从以上来访者信息中可以了解到,来访者心理自卑,面对挑战主要采取回避和退缩的态度,对自己不自信,害羞,敏感,焦虑。

来访者主要表现出:

①很容易因他人的批评或不赞同而受到伤害; ②除了至亲之外,只有一个好朋友或知心人; ③行为退缩; ④心理自卑;

⑤敏感羞涩,害怕在别人面前露出窘态; ⑥过多的忧虑及担心

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 ①自我认知不足过于低估自己。每个人总是以他人为镜来认识自己,如果他人对自己做了较低的评价,特别是较有权威的人的评价,就会影响对自己的认识,从而低估了自己。

②消极的自我暗示抑制了自信心。会因为自我认识不足常常觉得“我不行”,就会抑制自信心,增加紧张,产生心理负担,学习工作效果必然不佳。③挫折的影响。有的人轻微的挫折就会给他们以沉重的打击,变得消极悲观而自卑。

二、目标设定阶段

针对来访者,通过以上分析,制定相对应的目标:

1、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缓解来访者的自卑和焦虑等不良的情绪,克服人际交往的障碍,逐步的改善人际关系。以平常心看待学习,努力了就好。

2、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协助求助者建立良好的人际沟通模式,学习有效的人际交往技巧,增强来访者的自信心,让来访者相信自己。

三、方案探讨阶段

通过三次咨询,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通过咨访双方的努力,使来访者逐渐改变原来自卑的心理,慢慢变得更自信,更相信自己。

四、治疗/运动阶段

共进行三次咨询,每次咨询时间为60分钟,每隔一个星期进行一次,后期随访三个月。

第一次咨询:倾听来访者的叙述,与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关系。通过对来访者叙述的理解,使来访者意识到自身的问题,并适当鼓励来访者正视自己的优点,鼓励来访者对自己要有信心。咨询结束时对来访者提出一些建议:

(1)来访者要消除自卑心理,要善于肯定自己,不要因为好友的指责就低估了自己,把自己看得一无是处,要增强自信心。

(2)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自我鼓励,相信事在人为。当面临某种情况感到自信心不足时,不妨给自己壮胆:“我一定会成功!”

(3)克服人际交往障碍,多给自己创造一些机会在公共场合发言,敢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多与周围的人沟通聊天。

(4)多参加一些体育活动,通过体力上的劳动减轻精神压力。

(5)来访者可以尝试改变一下学习方法,以一颗平和的心面对学习。不要跟别人比,只要跟自己以前的学习成绩比,稍有进步就要鼓励自己。

(6)不要过多地把精力集中在好友身上,可以请老师帮助调换一下座位,使自己的精力更加集中在学习上;或者找好友谈一谈,也许一切误会便会消除。

(7)在上台演讲之前要充分地做好准备,多给自己一些心理暗示;多锻炼几次就好了。

最后,要使自己的精神适当放松一下,比如去参加一些体育活动,听听音乐,看看杂志,舒缓一下紧张的情绪,放下学习包袱,失眠的症状将会有所缓解。

第二次咨询:观察来访者与第一次咨询时的改变,肯定来访者的改变,通过与来访者的交谈,指出一些不足之处,鼓励来访者按第一次咨询所给的建议继续做大更好。

第三次咨询:让来访者自己表述自己发生的变化,并予以肯定。鼓励来访者更深层地挖掘自我潜能,相信自己。

在咨询过程中,首先要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鼓励来访者打开心扉,说出自己的困惑。其次,要重视来访者的感受与想法,善于发现来访者的改变。要随时根据情况对制定的目标进行改变。

五、评估/结束阶段

评估通过三次咨询,来访者发生了怎样的改变,而这种改变是不是我们所期望的。

对所制定的目标进行评估,评估完成情况。

积极心理治疗:理论与应用 篇6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治疗;积极心理干预;幸福感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09)03-004-04

积极心理治疗是以积极心理学思想为理论指导的一种心理疗法。塞里格曼(Seligman)指出积极心理学的应用主要在积极预防和积极治疗,希望发展和增强人性中的优点,培养积极的人格力量,改善生活品质,并预防低潮时心理疾病的发生。使他们不仅能够克服困难,同时能达到“繁荣向上”的目的。作为心理治疗中的一个新生事物,它从人发展的可能性和能力出发,以解决冲突为核心。这种关注积极的人格特质、较符合人性特点的心理治疗模式,扩展了人们对心理治疗性质的认识[1]。

一、积极心理治疗的主要观点

积极心理治疗中积极的概念,是指治疗并非以消除来访者的症状为首要目标,而是注重发动来访者身上存在的种种能力和自助潜力。积极心理治疗的基本思想:首先,心理治疗不是修复受损部分,而是培育人类最好的正向力量;其次,以正向的力量培育与强化来取代个案的缺陷修补;最后,发挥人类正向或积极的潜能:幸福感、自主、乐观、智慧、创造力、心流经验、快乐、生命意义等,在积极心理治疗过程中,治疗师关注来访者的积极品质,注重培养来访者的积极反应。积极心理治疗作为积极心理学的应用之一,强调发展和培养人本身所固有的潜能,来促成人类固有机能的最佳化。

(一)积极心理治疗的特征

1.积极的价值观取向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的生命系统是一个开放的、自我决定的系统,既有潜在的自我冲突,也有自我完善的内在能力,个体一般都能自我决定其最终发展状态。“治疗并非首先以消除病人身上现有的紊乱为准(目的),而在于努力发动患者身上存在的种种能力和自助潜力。事实和给定的东西不一定必然是障碍和紊乱,也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种种能力” [2]。基于这种积极的价值观取向,积极心理治疗把整体的人作为研究对象,强调从正面界定和研究心理健康,关注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认为人的积极心理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应对和消解心理疾患的过程,保障心理健康的关键在于对心理疾病的积极预防,而预防的关键则来自于对人内部积极潜力的塑造或唤醒。

2.激发人积极的基本能力

积极心理治疗认为人人都具有两种基本能力:认识能力和爱的能力,人的心理疾病是由于这两种基本能力在不同的文化条件下分化为每个人的现实能力时发生冲突的结果。因此,积极心理治疗的立足点就在于激发来访者的这两种积极的基本能力。第一是激发来访者的认识能力。因此,积极心理治疗首先致力于帮助来访者抛弃对自己古怪行为的传统认识,取而代之建立起一种积极认识,并使来访者在日常生活中对这种积极的解释始终抱有坚定性,从而使来访者觉得自己的古怪行为是合理的、正常的。第二是激发来访者的爱的能力,也就是激发对象的积极情感能力。积极心理治疗把自己的重心放在了研究积极情感的作用上。在实际临床的操作上,积极心理治疗常常用积极情感来消解来访者的消极情感,或者在来访者的消极情感中寻找积极的成分。

(二)积极心理治疗与传统心理治疗

积极心理治疗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关注来访者自身潜在的能力而不是疾病本身。心理治疗师的主要任务是激发来访者获得和保持健康的能力,而不仅仅是祛除疾病。这一较符合人性特点的心理疗法正越来越多地受到社会的关注[3]。

1.传统的心理治疗工作重点是疾病的评估或治疗,心理治疗师把来访者的心理疾病纳入到精神病理学的框架,以医生治疗病人身体疾病的模式来对待心理疾病。积极心理治疗则是以积极心理学思想为理论指导的一种心理疗法,它以反传统医学式心理治疗的面貌出现,强调每个人天赋的潜能在解决心理问题中的重要性。

2.传统心理治疗的研究对象是疾病,从心理病理学角度来观察人,治疗目的只是祛除疾病。积极心理治疗的研究对象是作为整体的人,强调既要看到疾病,更要看到人的潜能。通过积极心理治疗给来访者树立起信心和希望,调动其潜能。

3.积极心理治疗同样致力于人们的日常生活,积极心理治疗法倾向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地沟通、表达、自助、增进交往能力并保持健康。

积极心理治疗的特殊之处在于:治疗过程中运用直觉与想象;运用故事作为治疗者与来访者之间的媒介,强调激发来访者的主观能动性,使来访者最终成为环境的积极治疗者;治疗快捷,一般需要5~6个疗程,远远少于其他疗法。

(三)积极心理治疗的价值

第一,通过积极心理测量,来访者可以体会到治疗师正试图全面了解其品质,而不是只着眼于其“问题”。第二,治疗师向来访者表明他(她)与“问题”不是等同的,并鼓励其关注自己的积极品质,这样可以使来访者改造个人价值观,从而减轻其内心不必要的冲突。第三,关注来访者的积极品质可以促进来访者与治疗师之间的充分信赖,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积极心理治疗可以让来访者在关注中愉快而充满信心地积极解决其问题。第四,在治疗过程中运用直觉与想象,运用故事作为治疗师与来访者之间的媒介,强调激发来访者的主观能动性,使来访者最终成为积极治疗者。第五,在积极心理治疗中,来访者通过其自身的积极品质达到心理健康,这是自身能力不断提升的表现。第六,积极心理治疗给来访者树立起信心和希望,调动起其潜能,最终“问题”被解决了,人也会变得更有力量。第七,积极心理治疗是通过考虑个人和环境优点而进行的积极过程,在日常生活中如何积极地沟通、表达、自助、增进交往能力并保持健康是也积极心理学关注的核心[4]。

二、积极心理治疗的三个层面

积极干预可以从认知方式、情绪体验和人格特质三个方面考虑,积极干预主要是对个体内在潜能的发展和提升,其目的不仅在于将消极心理状态转变为“零性心理状态”,同时还要将其提升为积极的心理状态。积极干预的具体措施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积极认知模式干预

Albert Ellis在论述不合理观念与消极情绪之间的关系时提出了著名的ABC理论。Ellis认为,个体的情绪并不是由诱发事件引起的,而是由个体对诱发事件的解释和评价导致的,他的基本观点是:“人不是为事情而困扰,而是被对这件事的看法所困扰着。”认知干预的着眼点在于认知评价与情绪体验之间的交互关系,主要是要消除不合理观念,同时引导人们积极地思维。事实上,有关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是从认知角度发展起来的。人不是被动地体验事件和环境,相反,所有生活事件都是人的“认知过程”,是个体分析与建构、预期与回忆、评价与解释的过程,多样化的认知操作与动机过程对人的心理具有重要影响。可以看出,主观幸福感的获得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的认知心理过程。一个人如果拥有积极乐观的思维方式,即使他面对挫折时也能够保持积极的心态。Folkman(1997)等人描述了人们应对问题的认知与动机过程发现,积极与有意识的良好方式对人的心理健康极有价值[5]。如:(1)积极想法;(2)从消极事件中汲取积极意义;(3)应用幽默、信念、意志应对困难;(4)不钻牛角尖;(5)用适合的方式进行社会比较。所有这些均能够减少应激并促进心理健康。不同思维方式导致不同情绪体验,这会使个体产生不同的幸福感。积极的认知干预所提倡的是积极思维方式的培养,这种干预一方面要纠正人们不合理的思维方式,另一方面又要发展人们积极的、乐观的思维方式。这样才能够使人们即使在面临逆境时也会有积极的情绪体验,有利于增强人们的幸福感。

(二)积极情绪状态干预

由于积极情绪与身体及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因此积极情绪一直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焦点之一。积极的情绪状态可以相应地提高免疫系统的功能,而消极情绪则相反。Fredrickson把积极情绪的早期研究整合起来,提出积极情绪“拓延—建构”理论。该理论认为,各种具体的积极情绪,如高兴、兴趣、满足感、自豪感和爱等,表面上看来不同,但都有拓宽人们瞬间知行能力、建构和增强人们个人资源(如体力、智力、心理调节能力和社会协调性等)、提升主观幸福感等功能。积极情绪是人们幸福感的表现,也是人们是否“繁荣向上”的信号,因此积极情绪体验的获得将有助于缓解人们在生活中的痛苦,提高人们对生活的满意度。积极体验是人们幸福生活的必要条件,而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情绪体验大多是依靠一些低强度、高频率的积极生活事件以及积极的人际关系获得的,因此在现实生活中要努力促成这些低强度高频率的积极生活事件。

(三)积极人格特质干预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利用存在每个人身上的人格力量和美德来克服苦难、达到“繁荣向上”的目的,而应用积极心理学也是要促成人体的最佳机能。这种机能不仅包括积极的思维方式,积极的情绪体验,同时还要激发潜藏在人们身上的积极品质。因此,促成机能最佳化的一个方式就是通过发展人们积极的人格特质来达到“繁荣向上”的目的。积极的人格特质不仅能起到疾病缓冲器的作用,同时也能够促成人们的“繁荣向上”。究竟哪些人格特质是积极的呢?Seligman 等人研究发现有六种美德、24种人格特质普遍存在于每一个体身上。虽然这些人格特质在不同年龄的人身上会有所侧重,并且他们与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也有疏密,但这些人格特质有助于提高人们生活的满意度。人格特质和美德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焦点,培养和发展这些积极人格特质,一方面能够缓解人的痛苦,另一方面能够提高生活的满意度,使得个人和团体都能够“繁荣向上”。事实上,认知方面的积极干预,积极思维方式的培养是个人和组织“繁荣向上”的一个重要策略。

三、积极心理治疗的五个阶段

积极心理治疗分为五个阶段,不仅看到来访者心理紊乱的一面,也看到其身上所存在的自助潜能[6]。

(一)观察和保持距离阶段

来访者尽可能以书面形式汇报自己什么时候对什么事、什么人感到烦恼,对什么事感到愉快。这样就开始了让来访者学习区分的过程。治疗师和来访者一起规定冲突的范围,并对它们进行具体描述。在观察和保持距离阶段,来访者进行重新学习的目的就是要找到其他的可选态度和行为方式。实际反应和可选反应比较法就是一种在治疗师指导下的来访者自我控制法。

(二)调查阶段

调查阶段以来访者为中心。来访者根据鉴别分析调查表,确定自己及冲突伙伴在哪些行为领域具有积极品性,在哪些行为领域具有消极品性,得到自己和伙伴在品性、行为方式和能力方面较为系统而全面的图像。

(三)场合鼓励阶段

鼓励阶段的重点不在于消除有问题的行为,而在于改变习以为常的交往模式、促进伙伴之间的信任及改变来访者的态度。具体做法是放弃对冲突伙伴的消极行为的批评,只对对方表现出来的积极行为进行鼓励。这种与习惯相反的新做法有助于建立新的伙伴关系。为了让来访者同自己的伙伴建立起信任关系,来访者需要学着强化自己伙伴身上的积极品性,注意自己身上与之相关并容易引起冲突的消极品性。

(四)语言表达阶段

人际关系障碍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人际沟通出现了问题,即作为沟通工具的语言造成了误解。语言表达阶段的特点,就是让冲突伙伴们努力消除他们之间存在的误解。礼貌与诚实的关系是语言表达阶段的关键冲突。治疗师在这个阶段要帮助来访者确立一个以“礼貌— 诚实”这个关键冲突为核心,并有具体内容的鉴别和练习规划。为了让来访者摆脱把冲突闷在心里不说或者曲解冲突的状况,指导来访者按照确定的规则,逐步练习同自己的伙伴进行沟通。他们既谈论自己的积极的品性和经历也谈论消极的方面。

(五)扩大目标阶段

限制自己的目标是心理障碍者最容易出现的做法,因此要有目的地消除来访者视野的狭隘性。要指导来访者学着不把冲突转移到其他行为领域,而是努力追求新的、过去从未体验过的目标。

上述五个阶段的治疗在程序上并非一成不变,可以因人、因时、因事,根据来访者的不同情况进行调整。但是却始终贯穿着一个不变的宗旨,那就是鼓励来访者的积极品质,同时发挥其本身的积极力量和积极潜力。

四、积极心理治疗的目标:增进幸福

幸福个体在许多方面比不幸福个体更成功,例如婚姻、友谊、收入、工作表现、身体和心理健康等。已有大量的证据表明,治疗师可以缓解来访者的心理障碍和消极情绪,但却极少有人论证治疗师可以使来访者幸福。积极心理学坚信这一状况能够发生变化:治疗师可以给来访者的生活带来更多的快乐、投入和意义,而不仅仅是减轻抑郁、焦虑和愤怒;即使减轻消极因素的治疗开展得十分成功,“幸福”并不能自动产生;使来访者实现快乐、投入和意义的技能是与抑郁、焦虑和愤怒进行斗争的技能的重要补充;未来治疗师的工作将不仅仅是减轻消极因素,而是要帮助来访者建构快乐的生活、投入的生活和有意义的生活,建构这三种生活的技术被称为“积极干预”,积极心理干预为现代人们的积极心理治疗以及获得长久的快乐提供了契机[7]。

(一)感恩练习

感恩的心情与生活满足有很大关系。心理学研究显示,把自己感激的事物说出来和写出来能够增加一个人的快乐[8]。心理学家Lyubomirsky研究发现,让被试在他们每天的日记中记下自己所感激的事情,如感激自己健康地活着,感激自己是自由的,感激自己还有一个美好的未来,感激过去他人赠予自己的一切,并每周作一次总结,在六周之后,被试的快乐程度得到了显著的提高,而没有参加感恩练习的控制组则没有这样的收获。心理学家Emmons的研究还发现,感恩练习不仅能提升人的心情,还能增进身体健康,使人精力充沛,而且对于神经肌肉痛的患者,能减轻其痛苦和疲劳[9]。

(二)生活喜事

Seligman研究认为,耗费少且效果更持久的快乐方法就是被他称为三大喜事的练习,即每天写下三件喜事,以及它们的起因和过程。结果发现,人们在三个月甚至六个月后,都会更加快乐而更少压抑。他认为,其实快乐是因为你做了快乐的事情,当你把某一件事情做好了,你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满意,你就会快乐。许多人重视快乐的感受,却不重视去做快乐的事情,不去行动,只是思考和感受是不会快乐的。好的感觉并不像人们想的那样只存在于头脑中,它一定会表现在行为上。他建议人们可以从生活中寻找快乐,珍惜生活中所有能带来快乐的事物,如与孩子度过愉快的时光,啜饮一杯你最喜爱的咖啡,与同事开开玩笑,告诉你所喜爱的人,你每一天都是多么爱他们等。

(三)利他行为

Lyubomirsky还提出利他或善意的行为,如探访福利院、帮助朋友的孩子复习功课、帮助邻居修剪草坪、给祖父母写封信等,也能够提升一个人的快乐感。每周做五件善事,尤其是在一天之内做五件,其效果会更为显著。这些善意的行为既有随意性(如在收银台排队时让老年妇女上前)又有连续性(每个星期天带食物与年长的邻居一起共进晚餐)。心理学家认为对他人友善,不论是朋友还是陌生人,都会使人感到大方和能干,从而带来强烈的归属感,赢得微笑、赞赏和善意的回报,产生快乐和胜任的内心体验。

(四)人际交往

心理学家认为重视社会交往、人际关系、社会支持,对获得快乐是非常重要的。最快乐的人身边总是不乏家人和朋友,他们不关心自己是否能跟得上富有的邻居的脚步。最重要的是,他们有一颗宽恕的心。正如《真正的快乐》的作者Seligman所说,快乐的人很少感到孤单。他们追求个人成长和与别人建立亲密关系;他们以自己的标准来衡量自己,从来不管别人做什么或拥有什么。

(五)积极品质

拥有积极品质的人其积极乐观的情绪会激发他的适应力、热情和坚毅精神,而这些恰恰是人们每日获得快乐所需要的品质。研究发现,积极乐观的人实际上比其他人更为实际,更能自然地自我感觉良好,对待事情总是持以乐观的态度,总能看到事物光明的一面。积极心理学家发现所有的文化都推崇六种美德:智慧、勇气、爱、公正、自我节制和崇尚真善美的情操。对每一种美德,研究者又界定了它的不同表现形式,共24种品行。如智慧就可表现在好奇心、好学心、判断力、原创力、人际智力和洞察力六个方面。当人们了解了自己在品德和能力上的长处以后,在生活和工作中以不同的方式运用它们,这样就能经常地经历到“心流体验”,经常地向心理资本的账号上投入,对生活的满意程度和人生的快乐体验就变得可能[10]。

五、结语

积极心理学要挑战的问题是关于心理疗法的运用以及其本身的意义。医疗模式的工作性质和单纯寻找修复缺陷的偏见使我们在科学研究和教育方面迷失了方向。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家对病例的热衷导致心理学失去了自己天赋的权利,心理治疗在修复弱点的同时,更要培养和建立人们自身的优点和力量。积极心理治疗是一种整合的治疗模式,注重与其他心理治疗流派进行建设性的合作,它吸收了传统主流心理治疗的绝大多数研究方法和手段,并把这些研究方法和手段与人本主义的现象学方法、经验分析法等有机地结合起来,纳入到自己的治疗体系之中,在治疗手段、方法上充分体现了心理治疗的道德性原则和人性化特点,这使它在非心理治疗领域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它着眼于心理冲突和疾病的积极方面,从文化和历史的观点来评估心理问题,强调每个人实际的和潜在的能力,以及社会因素的重要性。积极心理治疗理念是对传统心理治疗的批判、反思、继承与发展,开辟了新的心理治疗途径,丰富了心理治疗理论。

注释及参考文献:

[1] 郝琦,乐国安.积极心理治疗的理论与方法述评 [J].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0,2:45~60.

[2] 秦彧 .积极心理治疗模式的特色及启示 [J].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6,12:65~68.

[3] 任俊,叶浩生.积极心理治疗思想概要[J].心理科学,2004,27(3):746~749.

[4] 江雪华,申荷永.美国积极临床心理学的研究现状 [J ]. 中国健康心理学,2006,14 (4) :463.

[5] 苗元江.心理学视野中的幸福——幸福感理论与测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34.

[6] N.佩塞施基安.积极心理治疗——一种新方法的理论和实践[M].白锡方译.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8):342~454.

[7] Duckworth AL , Steen TA, Seligm an M EP. Positive psychology in clinical practice. Annual Review of Clinical Psychology, 2005,(1): 629~651.

[8] Claudia Wallis.The New Science of Happiness. Time,January17,2005,144~148.

[9] 王彦,王岩. 主观幸福感的干预研究述评[J]. 心理科学2008 ,31 (6) :1441 ~1442.

[10] 陈浩彬,苗元江.积极心理学:为幸福人生奠基[J].教育导刊,2008,11:1~5.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 “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 《教育与幸福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AA080081)课题成果)

(作者单位:南昌大学教育学院。电邮:miaoyuanjiang@yahoo.com.cn)

心理咨询与治疗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5年8月~2006年2月肿瘤医院放疗科收治218例肿瘤患者, 男124例, 女94例。鼻咽癌28例, 喉癌18例, 上颌窦癌11例, 食管癌16例, 肺癌21例, 肝癌8例, 恶性淋巴瘤13例, 皮肤癌10例, 宫颈癌24例, 乳腺癌38例, 其他肿瘤31例。

1.2 方法

本组病例经统一发放问卷调查表, 对患者进行讲解后, 由患者或家属填写。对文化程度低或者文盲患者, 则由笔者代填。发放218份, 收回218份。接受集体心理治疗的患者10~12名为一组, 每周1~2次。每次1~1个半小时。

2 放疗患者心理特征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肿瘤患者放射治疗 (下简称放疗) 时其心理除具有一般依赖性增加, 自尊心增强, 主观感觉异常, 情绪易波动外, 其突出心理特征为恐惧、猜疑、焦虑不安和绝望。

2.1 恐惧心理

本组184例有恐惧心理, 占84.4%。患者由于平时身体健康, 突然得知患癌, 毫无思想准备, 加之周围人的紧张和过分关心, 使其忧心忡忡, 整日惶恐不安, 加重了其心理负担。患者害怕癌症治不好和受病痛折磨, 害怕放疗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的发生难以完成放疗计划, 忧虑放疗效果而出现恐惧、悲观、绝望心理, 失去战胜癌症的信心。表现为愤怒、抗拒和抵触情绪。有的同时具有2种或2种以上的心理反应。

2.2 猜疑心理

201例 (占92.2%) 患者有不同程度猜疑心理, 在疾病确诊前, 既想了解自己的病情和愈后, 又害怕知道真相而对医务人员和亲属的言行、表情特别敏感, 怀疑对自己不讲真实病情;有的抱多疑及侥幸心理, 自认为可能是误诊或癌症尚属早期;有的将放疗反应猜疑为病情恶化或癌转移, 甚至将自己与病情较重的患者不加分析地对照或查阅有关书刊, 造成过度紧张加重心理负担。

2.3 焦虑不安

201例有猜疑心理的患者中, 同时存在焦虑不安心理。患者感觉有极度紧张、恐惧伴有难以忍受的不适感, 有的表现为严重自卑。他们害怕因患癌失去职业、地位, 减少或失去经济来源, 由当初恐惧或侥幸转为自怜和怨恨, 愁闷不已, 情绪极度消沉。

2.4 绝望心理

87例 (占39.9%) 属癌症晚期患者, 肿瘤侵犯神经有难以忍受的疼痛或广泛转移呈恶液质, 患者极度痛苦, 而产生绝望心理。表现为焦虑不安、易激动、暴躁、孤独消沉, 丧失治疗信心或拒绝治疗, 甚至产生轻生念头。

2.5 不同个体心理特征

癌症患者常因年龄、性别、经济状况不同而产生截然不同的心理反应。患者的中、青年患者其精神极度紧张, 思想包袱沉重, 情绪低落。但他们对未来充满希望和信念, 求生欲望强烈, 迫切希望早日治愈。老年患者对疾病治疗很大程度受经济状况的制约, 因为癌症是一种难治疗、经济耗费大的疾病, 相当长的治疗过程及昂贵的医疗费用, 使相当一部分患者和家庭在精神、心理、经济上不堪重负, 曾有41例患者想放弃治疗。女性情感脆弱、思想负担重, 而男性则相对较开朗。

3 肿瘤放疗患者心理护理

3.1 有目的地做好宣教工作

针对放疗前多数患者对肿瘤及放疗缺乏正确认识而产生恐惧、焦虑的心理特点, 我们采用广播、办健康宣教栏、咨询等形式宣传肿瘤及放疗常识, 并与患者和家属进行交谈, 讲清肿瘤放疗的必要性, 介绍其原理、方法, 放疗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副作用, 预防措施和处理方法。使之对放疗有一定的了解, 鼓励患者保持乐观情绪, 树立治疗信心, 消除不良心理, 保证放疗计划的顺利进行。

3.2 注意保护性治疗

医疗人员切记在患者面前讨论病情, 谈话时语言要谨慎, 避免过早泄露诊断结果, 避免或减轻不良刺激及恐惧、猜疑心理。

3.3 根据不同病程, 给与相应的预见性处理

在放疗过程中不同程度的全身或局部反应, 如血象下降、皮肤反应等等。特别是晚期癌性疼痛, 一般药物难以控制而产生精神疑虑和恐惧心理。医技人员应具有预见能力, 充分估计可能发生的问题, 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如局部预防性照射等减轻患者的痛苦及心理负担, 稳定情绪, 增强信心。

3.4 充分发挥放疗的抗癌作用

扎实的基础理论, 娴熟的医疗技能与操作是做好心理护理的基础。治疗前应认真核查放疗条件, 操纵治疗机时各种数据和治疗附件的应用应准确无误;严格杜绝治疗摆位过程中的误差, 技术操作要做到稳重、准确、熟练迅速。应不断提高放疗技术人员素质和责任感, 保证放疗精确度, 提高疗效, 使患者增强治愈信心, 消除对放疗的忧虑心理。

3.5 创造良好心理环境与患者建立信赖关系

良好的医德、热情和蔼的工作态度可使患者产生安全和信任感。我们在病区开设音乐康复区, 在不影响治疗和休息的前提下, 利用播音形式宣传肿瘤防治科普知识;播放轻音乐, 使患者精神有新的寄托, 减少忧虑及痛苦。

3.6 有选择的采用五种集体心理治疗方法

"认识癌症":由肿瘤专科医生深入浅出地讲解癌症的有关知识, 是病人了解癌症的基本知识, 改变错误认识, 从而改变自己固有的观念和心态。"明星座谈":组织癌症病人与抗癌明星座谈, 请明星讲述自己治疗肿瘤、与疾病作斗争、身体康复的经历和经验。明星的现身说法往往会使病人得到很好的心理支持和治疗, 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冥想放松训练":启发病人通过沉思冥想、放松心身的行为训练方式, 达到改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的目的。"气功与康复知识讨论":让病人讨论和交流如何通过气功和其他康复方法进行功能锻炼, 一方面逐渐恢复体能, 一方面获得良好的心境。"面对自我":引导患者紧密结合自己的情况, 积极参与讨论, 说出自己所面对的问题, 如生活方式与肿瘤的关系, 如何提高自己的生存质量等。

4 讨论

近20年来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 社会心理因素在癌的发生、发展和转移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世界卫生组织明确的将癌症归为一种生活方式的疾病[1]。祖国医学强调七情 (喜、怒、忧、思、悲、恐、惊) 不和, 是致病的主要因素[2]。患者心理障碍必然影响放疗效果。我们针对患者不同个性及共性的心理特征, 按照上述心理护理方法, 在放疗前、中、后分别给给予心理护理后, 恐惧心理减轻72例, 消除112例;猜疑、焦虑心理减轻53例, 消除148例;绝望心理减轻32例、消除55例。

心理活动过程是内外因素作用下, 高级神经中枢作出的复杂反应, 即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应过程。肿瘤放疗患者猜疑心理来源于恐惧, 而恐惧又加重猜疑心理。焦虑不安也是一种心理异常表现, 是一种精神症状。个性心理因性别、年龄、职业、经济状况等因素不同而产生截然不同的个性心理特点。我们根据患者个性心理特点, 有的放矢的进行暗示诱导、宣教等帮助患者正确的认识疾病和了解放疗;用防癌、抗癌科普知识开展咨询活动, 以帮助患者克服恐癌和疑虑心理, 树立战胜癌症的信心和勇气。

在制定、执行放疗计划过程中, 严谨认真, 一丝不苟, 以保证计量和摆位准确。以良好的工作作风和过硬的技能取得病人的信任, 增加安全感, 使之乐于接受治疗。

一般经过一个月左右的集体心理治疗, 癌症患者的心理反应状态和认知程度会有明显改变, 负性情绪得到缓解;可以改善他们的无助、绝望、焦虑和抑郁状态;表现为与疾病作斗争的精神增强。病人对上述方式容易接受, 良好的医患关系的建立, 又进一步促进了病人对治疗的依从性, 增强了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 有利于疾病的康复。情绪焦虑、抑郁、恐惧和担忧等痛苦是癌症患者最常见的心理反应, 而且贯穿于生病的始终。

参考文献

[1]张天泽, 徐光炜.肿瘤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6.2695.

[2]舒耀荣主编.肿瘤预防与护理[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9.7-11.

[3]彭慧.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周红[J].浅谈临终患者的护理原则, 2005.5.

[4]李军, 王群.临终患者的心理过程及临终护理[J].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2005, 3 (8) .

探讨性病患者临床心理分析与治疗 篇8

资料与方法

2013年1月-2014年6月收治性病患者146例, 男89例, 女57例, 平均年龄 (36.7±10.8) 岁。患者婚姻情况:已婚88例, 未婚58例;患者病情:淋病10例, 非淋菌性尿道炎25例, 梅毒31例, 尖锐湿疣39例, 生殖器疱疹41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73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 试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心理治疗。心理分析:根据医学心理原理, 患者的心理在临床上主要包括五种类型。①恐惧忧郁型:这种类型的患者多为初次感染性病, 感染后, 精神状态紧张, 四处求医, 经过非正规治疗, 但在治疗后病原学检验结果仍为阳性, 患者明显表现出心神不宁, 忧郁、恐惧。②愤怒伤感型:这种类型的患者为间接感染者, 多数被配偶感染, 心里觉得委屈, 情绪波动较大, 容易被激怒, 并且自暴自弃, 对治愈不抱有信心, 表现出愤怒、委屈、失望、悲观。③玩世不恭型:患者为多次重复感染, 边治疗边玩, 自身素质较低, 对疾病没有正确的认识, 满不在乎, 无所谓。④隐晦心理型:这种类型的患者多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或固定的职业, 在固定的群体中生活, 个人声誉对自身的工作前途具有一定的影响, 因此, 对社会舆论和家庭压力有很大畏惧感, 就诊时, 报假信息, 或者去不正规的地方治疗。⑤逆反心理型:这类患者多父母离异、夫妻感情不和, 或受到他人歧视, 这类患者患病后对病情不以为然, 病情严重后才去治疗, 一旦治疗效果不理想, 就会对医护人员用粗俗的语言发泄不满的情绪。

疗效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效果分为3个等级:①治愈:患者的临床症状完全消失, 实验室病原学检查结果为阴性;②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所改善, 实验室病原学检查结果显著改善;③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无变化或出现加重的情况, 实验室病原学检查结果为阳性。

统计学处理:本研究所有数据用SPSS 24.0软件进行统计, 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χ2=10.48, P<0.05。

讨论

性病患者产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性病患者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包括社会因素、患者自身因素和医源性因素。社会因素是我国对性病知识的宣传度缺乏深入性, 民众获得知识的渠道少, 内容单一, 对性病传播的途径了解不够, 且存在一种鄙视、敌对的态度, 给患者增加了社会心理负担[3]。而医疗市场混乱, 非法游医、个体诊所夸大危害, 虚假宣传, 导致一些患者将性病视为绝症, 难以治愈, 给患者的身心造成了极大的伤害[4]。患者自身因素是指患者对性病的认识度不够, 容易产生恐惧、猜疑等各种心理障碍, 而患者非婚性性行为产生负罪感、恐惧感, 使其在患病后受到来自社会、家庭、疾病本身等多方面的精神压力, 如果在治疗过程中, 治疗时间较长, 患者会产生猜疑的心理, 怀疑病情发生改变, 对治疗失去信心, 产生了恐惧、焦虑的心理。医源性因素也是患者产生心理问题中的一个原因, 医生对患者的责任心不够, 为患者体检时不够仔细, 出现漏诊或误诊的情况[5], 患者不了解病情, 医生未对患者进行解释, 且医生的医术高低也影响患者的治疗, 正规、及时、有效的治疗能够使患者康复, 医生的医德差, 在治疗过程中鄙视患者, 对患者表现出厌恶的态度, 使患者产生恐惧、被遗弃的心理, 进而对社会产生逆反、报复心理。

针对性病患者治疗的决策:选择治疗方案时, 医生要兼顾患者的心理情况和经济状况。一些患者经济状况好, 认为“好药”治疗效果好, 医生要根据患者心理对患者进行认知治疗, 从而提高患者接受治疗的主观能动性, 进而提高治疗效果。为保护患者的隐私, 医生要为患者营造良好的治疗环境, 保护患者的隐私, 从而消除患者的紧张感和恐惧感, 使其能够配合医生治疗。此外, 还要尊重患者的知情权, 为患者全面分析病情, 告诉患者治疗情况和预后, 并遵守医风医德, 不泄露患者的病情。

对患者做心理分析配合治疗恢复快的原因:患者染病后, 心理发生了很大变化, 表现出愤怒、恐惧、焦虑、隐讳等多种不良心理状态, 种种不良心理加上患者对性病的认识不够深入, 因此不愿意就医或者对治疗缺乏信心, 不能配合治疗, 从而使病情延误, 给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本研究在对患者进行常规治疗的基础上, 对患者的心理进行分析, 从认知角度对患者进行治疗, 使患者对病情有正确的认识, 疏导患者的不良情绪, 结果显示, 患者在接受治疗时配合心理分析后, 治疗总有效率94.5%, 高于仅接受常规治疗的75.3%, 效果明显。

综上所述, 对性病患者在采用常规治疗时配合心理分析, 能够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分析性病患者临床心理与治疗的关系。方法:收治性病患者146例, 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 试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心理治疗, 比较两组治疗总有效率。结果: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94.5%,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3%,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常规治疗联合心理治疗能提高性病患者治疗总有效率。

关键词:性病,心理治疗,治疗总有效率

参考文献

[1]吴影桃.对性病患者的心理分析及护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3, 7 (18) :187-188.

[2]苏涛.对住院皮肤性病患者的心理因素分析及护理[J].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2, 3 (32) :233.

[3]杨立娟.性病恐怖症的临床分析、心理治疗与护理[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12, 28 (6) :419-420.

[4]冼少梅.性病患者门诊治疗中的心理护理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2, 21 (14) :1567-1568.

儿童心理与牙体治疗的体会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我院2007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的100例儿童牙体病患者。其中男性患者60例, 女性患者40例, 性别比为1.5∶1, 年龄介于2~10岁, 平均年龄 (6.55±2.64) 岁。所有的患者均诊断为牙体病需进一步治疗。

1.2 分组方法

选我院2007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的100例儿童牙体病患者。随机平分为A、B2组, 每组50例, 其中A组男性患者30例, 女性患者20例, 性别比为1.5∶1, 年龄介于2~10岁, 平均年龄 (6.12±2.45) 岁;B组男性患者29例, 女性患者21例, 性别比为1.4∶1, 年龄介于2~10岁, 平均年龄 (6.66±2.68) 岁。

1.3 试验方法

A组常规治疗, B组在A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心理治疗, 观察2组患儿的就诊配合情况。心理治疗: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是心理治疗的基础, 笔者认为医护人员对患儿的语言交谈是消除不良心理状态的基础, 通过交谈相互沟通。 (1) 掌握儿童语言并向其介绍器械的操作或用手摸所有器械, 使其对器械有所了解。医院的环境与医护人员服装的白色, 令其十分恐惧, 而不敢坐在治疗椅上, 因此, 诊室除按一般诊室要求进行布置外, 还应注意适合儿童特点进行必要的布置, 诊室墙壁色调可以按一般家庭客厅的色调处理, 墙上可张贴布置一些儿童牙病宣传画和儿童保健知识等, 转移他们的注意力, 以缓解患儿的紧张与恐惧心理, 加之医护人员的心理诱导, 主动和患儿接近, 同时耐心倾听患儿自述, 并表示理解, 使患儿产生亲切感, 消除畏惧。 (2) 在治疗过程中适时表扬、鼓励, 并向患儿讲明治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治疗过程中对话虽然花费时间, 但对其心理状态有着良好的影响, 并能明显提高医生的工作效率。如发现特别娇生惯养者, 酌情让其家长陪诊, 借助家长严肃的语言, 通常能使患儿愉快地接受治疗。

注:2组比较, P<0.05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部分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χ2检验。取P=0.05为检验标准, 当P<0.05时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表1)

A组50例患者中, 有20例 (40.00%) ;B组50例患者中, 有42例 (84.00%) ;2组患者就诊配合比较, 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可认为心理治疗你在儿童牙体治疗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 讨论

首先要识别患儿的情绪变化及个体差异患儿因病进医院, 来到完全陌生的环境, 恐惧、担心和焦虑不安随时可以发生。而且从生理上来讲, 一个人情绪紧张, 可使血中儿茶酚胺的浓度增高, 相继会使血压升高, 心率增快, 这对身体是极为不利的, 因此, 就更加需要我们医务人员尤其是护士帮助患儿耐心地适应医院的特殊生活方式。

认识过程中处于具体的形象性和不随意性, 情绪赋予易变性和冲动性, 意志薄弱, 坚持性差, 自我控制能力不完善, 对刺激耐受力差, 而对外界刺激反应强烈。具体反应表现怕去医院, 怕打针更怕看牙和拔牙, 甚至看到诊室外的器械、设备均使患儿产生惧怕的心理, 使原有的心理障碍加重, 所以在就诊时出现哭闹, 不肯张口和出现不配合的现象[2]。

本研究选我院2007年1月1日到2009年12月31日的100例儿童牙体病患者, 观察心理治疗在儿童牙体治疗的作用。研究结果显示:A组50例患者中, 有20例 (40.00%) ;B组50例患者中, 有42例 (84.00%) ;2组患者就诊配合比较, 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可认为心理治疗在儿童牙体治疗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结果说明心理治疗在儿童牙体治疗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所以在将来的工作中我们应更进一步掌握心理的技巧, 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 对患儿进行心理安慰, 以保持他们良好的情绪。有的孩子还不适应, 我们就尽他们谈心, 交流思想, 让他们感到医院里的医生一定能帮助他们战胜疾患, 增加他们的信心, 让他们知道他们最爱的爸爸妈妈都在盼望着他们早日康复, 而这就需要他们自己首先保持一个良好的精神状态, 并且要与医生密切配合治疗。

参考文献

[1]张昕, 张红霞, 梁兰平.儿童牙病治疗中采用心理治疗的体会[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5, 14 (1) :85.

心理咨询与治疗 篇10

语言是人类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 语言同时也作为传播文明的介质一代代传承下去。儿童对语言的习得吸引过无数心理学家、语言学家及教育学家的目光, 但国内对语言发展迟缓的幼儿甚少采用心理干预的方法进行临床治疗, 本文将对儿童语言习得过程做一个综述, 通过模拟2岁左右儿童的语言获得机制, 综合当下儿童的心理接受程度, 对4~6岁语言发展仍然迟缓的儿童进行后期条件模拟强化, 从而使其语言能力达到同龄孩子的水平。

2.理论背景

2.1儿童母语习得的般规律

行为主义认为儿童对母语的习得是基于遍遍模仿大人说的话, 从而机械地记忆, 产生语要的词汇素材;认主义则认为语学习是基于定的发展程序, 对所接纳的信息进行接收、处理及运用的过程;构建主义认为学习者积极地构建语输入输出确定对个人的意义, 指引者则帮助促进这种构建的进行。纵观儿童的语形成, 各个学派都有自己独到的观点, 但是总是忽略儿童是自然意义的人, 而不是教室里的学习者, 儿童对语的习得是完全基于种对成熟的渴望, 渴望像自己父母或成人样, 拥有独立的存在能力。

语言的形成依赖于两个“中枢”, 一个是负责语言接收的感觉中枢, 另外一个是负责语言产生的运动中枢。儿童对语言的求知欲加上其自身中枢的发育成熟, 导致儿童在1岁时对语言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开始牙牙学语。人类生来就具有吸收心理, 1岁的幼儿对语言的吸收欲望最为迫切, 这是一种天然的“策动现象”, 根据“星云现象”, 儿童从周围的声音中判断出语言, 多次反复刺激儿童记忆, 并模仿这类语言, 开始是简单的“爸爸妈妈”, 接着到短语、句子 , 从而形成语言。因此“策动 ”和“星云”是使儿童通过自由获得环境的经验 (即语言 ) 而走向成熟的。

2.2儿童语运用的发展

我们经常说儿童单纯地模仿成人的话语, 以致学会了语言, 但是对于复杂的语法结构, 成人从未像语法老师一样教给儿童。根据语言学家乔姆斯基的假设, 儿童心理中有一种天生存在的语言创造能力, 可以自己组成语法。在儿童1岁时, 他具有了无意识理解语言和有意识想要表达的欲望。可是他拥有的只是“爸爸妈妈”之类的贫乏词汇, 于是他第一次感觉到了失望, 于是他下意识地更加努力地学习语言, 并增加每次说话的单词量。凭借自己一次次的尝试, 有了一套自我的语法。

儿童在习得足够的语后, 从孤立无援、无从表达的婴儿上升到可以表达自己思想的境地, 从而获得前所未有的自我效能感, 这是他人生辉煌的第步。因此我们看出, 语在儿童心理的构建中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

3.本文探讨的问题

儿童语习得与各方面因素紧密相关, 并不是教给的越多, 他就学习得越好。儿童不同于学生, 许多重要角色的存在都对语习得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语发展迟缓会造成他们无比自卑的心理, 对与人交往产生强烈的排斥, 有可能诱发孤独症甚至导致成年后犯罪。本文将对3~6岁语发展仍然迟缓的儿童进行分析, 综合儿童初期语发展规律对其进行课程干预, 综合他们的心理特征进行课程设定, 从而让他们语得到发展, 心灵变得更加阔。

4.问题的研究与讨论

针对语发展迟缓儿童进行研究, 他们存在问题各不相同, 解决方法也不样。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整个社会活动都是我们教育的范围。”此类教育不应放在传统课堂里, 也不应由老师单独人传授, 笔者纵观心理学材料, 试图找到比较适宜此类教学的方法。

来自不同家庭的孩子本来就不善于表达, 如果被无意识地混在一起, 只会让教学更加混乱, 因此“集体教育”应被采纳。所谓集体教育是杜威、罗杰斯等早起教育学家们提出的, 此类集体可包括儿童平日生活中熟悉的人, 如父母、教师、语言发展较好的小伙伴等。让儿童减少对课堂的恐惧感, 同时帮助家长学习语言训练方法。因为只有他们可以长时间地陪伴儿童, 他们是儿童最好的老师。

4.1身体缺陷导致语发展障碍

一部分儿童由于存在生理缺陷而导致语言发展迟缓, 缺陷主要包括“听音”、“发音”、“舌唇”等问题, “医教结合”是针对此类儿童的重点治疗方法。许多幼教场所没有医疗器械, 让孩子枯燥地伸出舌头上下左右移动又过于枯燥, 教师可采用在孩子鼻尖、下巴涂抹蜂蜜的方法, 还可以让孩子比赛左右舔棒棒糖, 从而达到训练舌头灵敏度的目的, 让儿童感受到训练的乐趣。

要想发音标准, 必须对正确语音有充分的认识。教师可以播放儿童感兴趣的动画片、录音, 让孩子区分各个角色的发音, 区别动物、自然界的声音, 男女老少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 经过反复辨认, 可在家庭组之间重现动画片的情景。让儿童先反复听清楚自己扮演角色要说的话, 再鼓励他们遍遍地复述, 从而练习语的精准度。

4.2发音吐字不标准导致语障碍

另部分儿童性格朗, 乐于交流, 但是由于发音吐字不标准, 父母没有引起重视, 在与同龄儿童的交流中常常会被伙伴嘲笑, 导致心情郁闷, 压抑自己的情感, 久而久之就会乱发脾气, 或者通过大哭大叫来宣泄自己的情感。

针对此类患儿, 笔者建议通过歌谣培养其语能力。歌谣就是歌曲, 具有短小精悍、朗朗上口的特点。教师可以设计不同的生活场景, 编制不同的歌谣, 让幼儿反复联系、熟练掌握之后, 鼓励幼儿对其中节奏进行改变训练, 或者穿插其他歌曲进行训练。还可设计些简单的绕口令, 单独给幼儿提前练习, 再把幼儿放到正常班级接受教学, 让幼儿重树自信心。

4.3性格孤僻、极度内向导致语发展障碍

还有些幼儿由于内心过于封闭, 不愿意跟人交流, 以至于在婴幼儿时期习得的些语能力也渐渐消失。如果为单纯完成大人的任务而说话, 他们宁愿把别人的话照搬遍。

另外词汇方面, 性格孤僻的孩子总觉得自己的语没有任何问题, 所以对新词的学习动机并不强烈, 他们常使用的是高频词, 这与正常儿童有定的差异。

针对此类儿童的情况, 训练目标的重点应放在使其语言多样化和打开心灵上。因为他们本来已经很排斥和人交流, 这时更不应该把他们放到吵闹的群体之中。应给他们值得信赖的玩伴, 当然也可以是小猫、小狗或者洋娃娃等。

5.结语

儿童语言发展迟缓的原因虽然复杂多样, 但是儿童对语言的感知运用能力却是天生的, 只是有的表现形式不一致。只要我们遵循儿童语言发展的一般规律, 分析儿童语言发展障碍究竟是什么原因, 结合儿童心理特点, 采用科学方法, 就一定能使他们达到同龄孩子的语言发展水平, 促进其心理健康成长。

摘要:本文对儿童语言习得规律进行回顾, 分析语言习得各时期, 并对当下语言发展迟缓儿童进行分析, 运用语言习得机制, 结合当前儿童心理对患儿进行课程干预治疗。使他们能够提高语言能力, 更好地融入同龄儿童交际圈, 从而实现身心健康地成长。

关键词:儿童,语发展迟缓,心理干预,心理治疗

参考文献

[1]Marion W.Psychology for Language Teachers[M].2000.

[2]江雪.有吸收力的心理[M].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3.

[3]朱家雄.构建主义视野下的学前教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4]吴月芹.浅谈孤独症儿童的语问题[J].南京特教学院院报, 2007 (4) .

[5]刘彬.也谈儿童语能力的发展[J].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学报, 2007 (1) .

[6]孙韵.运用歌谣培养孤独症儿童语能力的尝试[J].南京特教学院学报 (3) .

高血压的耳穴与心理综合治疗 篇11

根据中医辨证可将本病分为4型:

1.肝火亢盛型: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口苦,惊悸,烦躁。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而燥,脉弦或弦紧。

2.阴虚阳亢型:眩晕,头痛,头重脚轻,耳鸣健忘,五心烦热,心悸失眠,舌红,苔薄白,脉弦细而数。

3.阴阳两虚型:眩晕,头痛,耳鸣心悸,行动气急,腰酸腿软,失眠多梦,夜尿多,劲惕肉瞤,舌淡或红,苔白,脉弦细。

4.痰湿壅盛型:眩晕,头痛,头重,胸闷,心悸,食少,呕恶痰涎,苔白腻。

笔者在临床中用耳穴压丸和催眠结合治疗高血压疗效稳定,介绍如下:

耳针治疗方法:

取穴:

肝火亢盛型:取穴肝,肾,角窝上,结节,耳背心,耳背肝,耳背肾,耳背沟。

阴虚阳亢型:取穴肾,交感,皮质下,耳背心,耳背肝,耳背肾,耳背沟。

阴阳两虚型:取穴心,肝,耳背心,耳背肝,耳背肾,耳背沟。

痰湿壅盛型:取穴脾,三焦,耳背心,耳背肝,耳背肾,耳背沟。

方法:

1.耳穴压药丸法:取丹参和地龙各10克,用100毫升85%的酒精浸泡10天。过滤去渣,取100毫升浸提液中放入冰片1克,再放入草决明10克浸泡10天备用。耳廓用75%酒精消毒,将药丸(浸过的草决明)用胶布贴压在所选穴位上。肝火亢盛型和痰湿壅盛型用强刺激泄法,阴虚阳亢型和阴阳两虚型用平补平泄法。每隔1-2天换贴压另一侧耳穴。嘱患者每日自己按压耳穴3-5次。10次为一疗程。休息10-15天,再做下一疗程。

血压较高或经数次治疗效果不显著者,可加耳尖,结节交替放血。

2.放血疗法:按摩耳廓,使之充血,在所选穴位上常规消毒,用采血针点刺,每穴放血3-5滴。(注:放血穴位1日内不能见水)

同时可结合心理疗法;可以用催眠诱导的方法;

现在我们进行一段身心放松的练习:我只想让你去体验一下催眠带来的那种愉悦美妙轻松的感觉?,闭上你的眼睛,舒展一下身体做个深呼吸,采取最舒服的姿势坐好,慢慢地闭上你的眼睛,你什么都不会想,您什么都不用讲,你只会听从我语言的指令和背景音乐,环境中的任何声响,都仿佛从很遥远的地方飘散过来,它们不会妨碍你,相反会帮助你。下面将你的注意集中在你的呼吸上,用你自己的节奏深呼吸,吸气的时候会吸入大量的空气,呼气的时候会把内心的负面情绪通通地呼出去,随着深呼吸,你会感到越来越宁静越来越放松。现在从你的头部开始,感觉你头部的肌肉在放松,感觉你的眼睛也在放松,感觉你的鼻子也在放松,感觉你的面部的肌肉也在放松,感觉两边的耳朵也在放松,放松你的嘴唇,放松你的牙齿,放松你的舌头,放松你的下巴,放松你的脖子,放松你的双肩,你的双肩承担了太多的负担和压力,现在把它们通通拿走,让你的双肩膀完全地放松下来,感觉你的胸腔随着呼吸有规律地起伏,放松你的左手,放松你的左手关节,放松你的右手臂,放松你的右手关节,放松你的右手,很宁静,很放松,很舒服,很放松,很舒服。放松你的臀部,放松你的左大腿,左关节,左小腿,放松你的左脚,放松你的右大腿,右关节,右小腿,现在你全身都处于一种完全放松的状态,感觉到你的内心无比的舒服、愉悦。

现在,想象着头部有个血压调节中枢,将注意力放在你的头部的血压调节中枢,想象着它能自动调节你的血压达到正常的水平,你的血压会慢慢恢复到正常水平,你会感到很舒服,很舒服。从现在开始,你会合理的饮食,适量的运动,充足的休息,你的血压会慢慢恢复正常。

现在将意识带回到你的身体,我们慢慢的回复,观察你的呼吸你的呼吸变的多么平静和缓慢,当你呼气的时候你会感到你的精力充沛,非常好。下面我会从五数到一,你会完全清醒,醒来之后你会觉得舒服极了。5你开始逐渐地清醒了,你的血压慢慢恢复正常,4你的精神爽快极了,血压慢慢恢复正常,3移动一下你的双手和手指头,移动一下你的双脚和脚指头,你感到身心无比的舒适,2你的头脑清醒了,你的血压会慢慢恢复正常,1你完全清醒了。眨眨眼睛,适应一下光线,伸展一下身体,高举双手,手臂超过过你的头部,向上伸展,全身用力地伸展伸展,全身用力的伸展,伸展,呼气,抬头用力呼出所有的气,好了,这是一种新的感觉,呼气,抬头,用力呼出所有的气,感觉平静安详的感觉。你的血压慢慢恢复正常。

笔者治疗43例高血压,最高者血压180|120mmHg,最低血压160|100mmHg,病史最长者10年,治疗最短疗程10天,最长者30天,有效率90%,恢复正常者33例,血压下降20mmHg者6例,4例无效。

参考文獻

[1]《常见病耳针疗法》,金盾出版社出版 1994年4月第一版.

心理咨询与治疗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2月-2016年3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88名精神分裂症患者, 男42例, 女46例, 年龄19~71岁, 平均 (36.28±1.57) 岁, 病程1~5年, 平均 (2.36±1.25) 年。全部患者通过临床检查疾病诊断明确, 诊断符合ICD-10精神和行为障碍分类诊断标准。采取随机方式将全部患者分成研究组和比较组, 每组44例。研究组中患者龄21~49岁, 病程1~4年;比较组患者年龄19~53岁, 病程1~5年。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

比较组选择药物治疗方式, 给予利培酮片服用, 必须充分考虑患者身体差异而选择药物剂量, 控制药物开始剂量范围在1.0~2.0 mg/d, 每日服药1次, 随后逐渐增加服药剂量, 控制范围在4.0~6.0 mg/d, 每天服用2次。出院后维持剂量控制范围在1.0~4.0 mg/d, 每天服用1~2次。

研究组在使用相同剂量、规格和相同生产厂家的药物, 同时采取心理康复方式治疗。心理康复治疗方法: (1) 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早期, 完全取得患者和家属的合作及信任, 加强和患者的交流与沟通, 全部护理措施均在医护工作者指导下开展。消除患者和家属顾虑和不良情绪, 调整其心理状态, 督促患者家属做好对患者的监护。 (2) 每周开展1次健康教育, 每次活动时间保证不少于30 min[2]。医护人员主要介绍精神分裂疾病发生原因、部分诱导因素、临床典型特征、诊断和治疗策略、治疗阶段容易产生的不适反应和并发的疾病类型, 使患者与家属了解疾病大致发展情况、病理机制、转归和注意事项等, 让患者家属通过了解精神分裂症这类疾病而逐渐增强治疗疾病的信心。 (3) 提高患者治愈疾病的信心。由于精神分裂属于精神障碍性疾病, 容易使患者产生消极情绪, 患者在疾病发作时会影响周围人群甚至他人安全, 极易给他人造成身心伤害, 但是患者并无意识, 往往会对此产生比较强烈的自我厌恶和怀疑心理, 越发加重患者病情, 导致复发率高。家庭成员与社会歧视、就业困难及致残后社会功能下降, 容易产生自悲、丧志与丧失治疗的信心[3]。所以, 采取心理康复方法对患者进行指导过程中, 应该关注患者自身心理, 站在患者立场和患者进行交谈, 充分了解患者当下生活的态度, 让患者充分表达出情感和内心想法。逐渐帮助患者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自身, 乐意接纳自己, 在了解自身不足的同时看到自己存在的优点, 逐步消除负面心理, 调整精神状态, 提高服药依从性。需要特别注意的是, 医护人员和患者进行沟通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患者生活积极性, 学会正确面对疾病, 改变消极悲观心态, 学会乐观看待生活。 (4) 提高患者技能水平。科学合理安排患者进行技能训练, 主要内容包括社交技能、日常生活能力和培养理解能力等。 (5) 构造有益于患者康复的良好环境。包括建立新的家庭关系良性支持系统与有利患者康复的环境, 减少负面影响[4]。

1.3 疗效判定标准

应用功能评估表 (GAS) 和社会功能评估表 (SSPI) 对患者进行评价, 两种量表分值均在0~100分之间, 其中功能评估表 (GAS) 分值越高, 表示患者心理和精神状况越朝正常化发展, 社会功能评估表 (SSPI) 分值越高, 表示患者社会功能提高幅度越大, 适应社会能力增加[5]。在患者出院后半年内对其进行随访, 统计分析疾病复发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取SPSS 17.0统计软件对本次研究所得数据展开分析。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GAS与SSPI得分情况比较

研究组患者治疗后GSA得分为 (74.63±3.42) 分, SSPI得分为 (24.59±3.62) 分, 比较组患者治疗后GSA得分为 (61.38±3.27) 分, SSPI得分为 (15.82±2.71) 分, 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GAS与SSPI分值均明显高于比较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患者半年内随访临床疗效比较

比较组患者0~3个月复发4例, 3~6个月复发11例, 总共复发15例, 复发率为34.09%;研究组患者0~3个月复发3例, 3~6个月复发2例, 总共复发5例, 复发率为11.36%, 比较组患者疾病复发率明显高于研究组患者,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例 (%)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需要长期治疗的疾病, 临床患者主要会出现焦虑、抑郁等较为消极的情绪, 以及认知功能异常, 损害患者精神健康, 会对患者生活造成严重影响[6]。这种疾病好发于青壮年, 精神分裂症疾病的特点是病情严重、迁延不愈、复发率高。现今医学界及心理学界在临床精神分裂症的研究仍停留在初期阶段, 结合我国精神分裂患者现状, 可以了解到单纯的药物治疗已经根本不能符合患者的需求[7]。当前临床上所使用的治疗方式大多是对患者进行封闭治疗, 让患者与外界隔离, 进而丧失了和外界沟通的机会, 严重降低了患者的社会功能, 治疗效果往往不理想。相关研究证实, 采取科学合理的心理疗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精神分裂患者消极情绪, 创造和谐家庭环境, 提高服药依从性, 有效改善患者预后, 其中值得强调的是, 若家属和周围群体过分责怪和歧视患者, 易增加患者的复发率, 所以应该加强和患者交流, 积极帮助患者调整精神状态。还有相关专家表示, 治疗精神分裂症不能局限于控制缓解疾病, 而应该充分降低患者自杀率、抑郁率, 确保患者经过诊疗后能够真正适应和融入社会, 最大可能促进患者生命质量的提高, 这才是诊疗最现实的意义[8]。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GAS与SSPI分值均明显高于比较组, 比较组患者在出院半年之内的疾病复发率明显高于研究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由此可以得知, 联合药物和心理康复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干预的具有明显优势, 可以显著降低精神分裂症复发几率, 提高患者适应社会能力, 改善患者社会功能, 在临床上具有良好疗效。

参考文献

[1]缪从毅, 康波, 王宇峰.心理疏导联合药物治疗中青年精神分裂的临床治疗效果[J].中国医学创新, 2014, 11 (12) :59-61.

[2]邓金勇.药物治疗与心理康复疗法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 2014, 12 (28) :39-40.

[3]梁红蕾.阿立哌唑联合齐拉西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疗效观察[J].精神医学杂志, 2015, 28 (4) :293-294.

[4]焦峰, 孔令军, 郑莉娜.心理疏导联合药物治疗中青年精神分裂的效果研究[J].临床医学工程, 2014, 21 (12) :1597-1598.

[5]马艳玲, 张建芳, 刘海斌.心理治疗对慢性精神分裂症康复疗效研究[A].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综合刊) [C].2015, 12 (2) :89-90.

[6]周立发.齐拉西酮联合康复性心理治疗在精神分裂症中的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3, 8 (10) :14-15.

[7]冷文君, 覃事彬.心理治疗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观察[J].大家健康 (学术版) , 2016, 9 (2) :149-150.

上一篇:整合蛋白下一篇:校企合作下采矿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