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在监狱心理咨询中的应用

2024-10-22

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在监狱心理咨询中的应用(共5篇)

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在监狱心理咨询中的应用 篇1

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在监狱心理咨询中的应用

敦化监狱:盛国东

1951年,萨提亚采用联合治疗,接待了她的第一个家庭。事情起源于她对于一个已经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青年女子的治疗。经过了大约六个月的治疗后,这位病人的情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是在这之后,萨提亚却接到了来自病人母亲的一个电话,她的母亲声称自己将要控告萨提亚离间她们母女之间的感情。萨提亚并没有按照字面上的意思来理解这位母亲的话,而是听出了她的声音中隐含的请求。于是萨提亚邀请这位女士和她的女儿一起来参加下一个疗程的治疗。当治疗开始之后,女儿与萨提亚之间的关系顿时开始瓦解,这位年轻的女性似乎又回到了她治疗过程的起点。

而当萨提亚继续与她们两个治疗的时候,一种崭新的治疗关系渐渐在母亲、女儿及治疗师之间形成。由此,萨提亚想到邀请这个家庭中的父亲也加入进来。但是当他真的成为治疗过程中一部分的时候,刚刚建立起来的治疗关系再一次土崩瓦解。此时此刻,萨提亚意识到她开始接近事情的核心。

她询问在这个家庭中是否还有其他成员存在。余下的这个成员被家人描述为“黄金宝贝”,他是家庭中的儿子,同时也是女儿的兄弟,当他进入治疗室,并展现出他在家庭中的权力地位时,萨提亚更加清楚的看到了女儿所扮演的毫无地位可言的家庭角色,以及她为了在家庭系统当中生存下去而做出的种种痛苦的挣扎。

这些早期的经验以及接下来许多相似的案例让萨提亚意识到了在家庭体系中存在的动力和力量。治疗开始更明显地选择多个家庭成员的参与,而不仅仅被认定病人的个体进行工作。萨提亚不断的尝试各种各样的方法。以达到干预整个系统的目的。

每一个成员的不断成长和变化,既可能像一首生命和谐一致的交响乐一样美好,也可能成为一场令人绝望的斗争,在痛苦和自我挣扎中不断被塑造,并最终发展为一个功能不良的家庭系统。

大多数犯人之所以犯罪,从根上说都来源于功能不良的家庭。而对于每一个犯人而言,家庭又对他们的改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对于一些心理问题严重的犯人。我曾经用一年的时间研究了萨提亚的家庭治疗模式,很受启发。做为监狱的心理咨询师,我也试着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探索。

我和我们的民警组成了一个家庭系列,尽量还原犯人的家庭原样。从而触动他的思想,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是 “家庭重塑”的手法,用在场的其他人代替求助者的家庭成员,让求助者摆出自己的家庭结构,并将自己的不满、愤怒、失望、委屈这些压抑的情绪对着“替身”宣泄出来。

服刑人员佟某,因盗窃罪被判刑三年六个月,于2008年12月9日入我监狱服刑改造。2009年2月27日下午14点多,在劳动车间趁同犯都去放茅之机,用小剪刀将右手臂划伤。事后据了解,该犯在4岁时父母离异,母亲不知去向,由父亲抚养长大。在其上小学二年级放暑假时,跑到兵工厂附近玩耍,不小心被电网击伤,在医院住了四个月才出院。后来上到小学三年级就辍学在家。他的父亲没有正式工作,为了养家糊口,就得出去打零工,每天是早出晚归,根本就没有闲暇时间来照看他。一个人在家没意思,他就经常出去和一帮孩子玩,时间长了,就经常不回家,东家住西家住的,久了就开始学坏了,经常偷东西,被抓住了警察拿他也没办法,因年龄太小,负不了刑事责任,只能送他回家,父亲的管教根本就不起作用,只能是耳边风,他依然是我行我素。等他年满十六周岁时,再犯事时,警察可就没那么客气了,他就成了派出所和拘留所的长客了。在2005年的11月份,他因盗窃罪被劳动教养一年,2007年6月份又因盗窃罪被拘役六个月。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也厌倦了在外漂泊的生活,非常渴望有个温暖的家,他就回到了家,可这时家里却发生了变化,他的父亲给他找了一个继母,刚开始两个人还能和平相处,时间长了就出现了矛盾,继母总说他是多余的,没有他她们夫妻俩会过的非常好,所以就对他非常不好,致使两人经常吵架,他最后一次离家出走就是与继母吵架才走的。这次划手臂是因为头一天家里邮来个邮包,邮寄人的名字是他的继母,他看到这个名字就非常的反感,想到她的诸多不好,就非常的闹心,由此也增加了他的顾虑,出监后还能不能回这个家,今后生活还有没有找落,因此他的情绪非常的焦虑烦躁。为了缓解这种焦虑的情绪,他就采取了划手臂这种方式进行宣泄来缓解内心的焦虑。

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有可能影响他的一生。佟胜杰的经历就说明许多主要事情的根源就像漂浮在水面上的冰山,能够被外界看到的行为、表现或应对方式,只是露在水面上很小的一部分,而暗涌在水面之下更大的山体,则是长期压抑并被我们忽略的“内在”。揭开冰山的秘密,我们会就会看到生命中的渴望、期待、观点和感受,看到真正的他的内在感受。

为了避免类似的情况再度发生,我对他采用了雕塑技术。我在民警中选择了几个人分别代表他的家人。他的父亲和他的继母。(这也是受了海灵格的启发,并且受限于监狱这一特殊场合,家里人是没有办法在现场的。)我要求他和民警雕塑出一些姿势,通过身体语言来获得他们正在沟通的信息。这些身体姿势将那些通常超出来访者意识范围的隐蔽信息重新带入了他们的的意识觉察之中。在运用雕塑技术中,我发现他特别需要他自己的个人空间,不论这种空间是大还是小:他非常强烈的希望得到一些可以证明自己价值的东西。他的人生轨迹使他的自尊水平非常低,这样的低自尊使他不能很好的活下去,并认为自己毫无价值。

任何一个罪犯,他都是低自尊的。在关系中常常被描述为等级式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他们常常处于屈从或低下的位置,往往表现的十分脆弱。而民警往往不论从思想上还是行动上都表现的优越和强大(大多是无意识的)。这时的犯人的主观感受大多是空虚、愤怒、恐惧和无助。与之的一体的身体语言则包括讨好、指责、超理智、以及打岔等姿态。这些姿态无疑是在昭示我们那些掩藏在表面之下的心理创伤。

在随后的咨询中,我逐步帮他找到他的价值感、希望、对自我的接纳,赋予自己的力量,以及担负责任的抉择的能力。我建议他每天早晨站在镜子前,并且对自己说三遍:这个世界因我的存在而变得更加美好。(这是个艰难的过程,特别对一个罪犯来说。)我保持了和他短时间内多次接触。帮助他寻找他的资源,并培养在高自尊水平上做出选择的能力。通过不断的向他展示接纳和理解,而不是评判,我鼓励他以欣赏的眼光来看待自己内心的每一个角落,告诉他即便那些令人厌恶的事件也具有特殊的价值:它们同样是我们内部资源的一部分。我们只有尊重自己所有的感受,才能够对如何处理它们做出由衷的感觉。并利用这些内在的部分来帮助自己成长,成为一个更加完整的人。

完整的自我总比人们所看到的自己更多。就像我们虽然看不到自身手指中的骨骼,但是当我们移动手指时,却同时有着对于这些骨骼的认识和知觉。

服刑人员朴某,1981年7月9日出生,1999年8月曾因盗窃罪被判刑4年,这次又因为盗窃被判刑3年。该犯入监后目光呆滞,经常低头想事,高度近视,表现忧郁,性格内向,好静,孤僻,缄默冷淡,落落寡和,不与他人沟通,经常暗自流泪。据了解,朴犯自幼被养父母抱养,至今也不知道亲生父母是谁。虽然是被抱养的,但养父母对他很好,他的童年过的还是非常愉快的。但好景不长,在他上初中的时候,养父母的感情开始出现裂痕。在他初三快毕业的时候,养父母终因感情不和而离婚。学习成绩不错的他因为缺少了养父这个经济支柱,不得不放弃了考大学的梦想,只能上了一所职业中专,选择了自己喜欢的音乐专业。在学校,仅靠养母打工挣钱已很难维持他的日常开销,看到别的同学穿漂亮衣服,上街购物下饭馆,他的心理开始不平横起来。他就开始偷别人的东西和钱物,最终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而锒铛入狱。等他出狱后,养母已远嫁到韩国去了,不再管他。为了生存,他就到酒吧去给人弹钢琴,有时候也到教会去帮忙,看到教会的东西没人看管,他就又把手伸向了教会,最终再次入狱。入监后,看到别的同犯亲人来接见,回来后兴高采烈的神情,他就越发感到

自己孤独可怜,自卑心理也越来越严重,所以经常自己暗地里哭泣,甚至有时产生了自杀的念头。

接待朴某后,我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重建他的自尊。好的治疗必须检验这种代际传承下来的不良模式,从不同的视角来看待它们,并予以转化。因此,我将大部分工作的重点放在以下两个方面:更新他的体验,并将他们从童年习得的、受限制的功能不良的应对模式当中解放出来。通过层层解析他的行为、感受、观点、内心的期待、真实的渴望,从而了解真正的自我,达到让他对自我的认同与接纳,提升自我的满足感。

根据心理学家的统计,每个人每天大约会产生5万个想法。如果你拥有积极的态度,那么你就能乐观地、富有创造力地把这5万个想法转换成正面的能源和动力;如果你的态度是消极的,你就会显得悲观、软弱、缺乏安全感,同时也会把这5万个想法变成负面的障碍和阻力。

要想重建高自尊,必须让他经历整个改变和转化的过程。过程是唯一改变的道路。无论年龄和所处的环境如何,改变------特别是内部的改变,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可能发生的。对于那些陷入困境并感到自己毫无希望的人来说,这一理念格外重要。

我同样运用了雕塑技术,并成功的让他理解:他只能接受现实,接受父母给予他的不完整的爱。对于已经发生的无法改变的事情,他只能顺从。否则你只能一直背负着这个愤怒,让它继续耗费你的能量,影响你的生活质量。自己之所以对父母有着那么多的怨恨和失望,都是因为他对他们有太多的期待。但这种期待是你的,但当期待不可能实现的时候,你是否还要一直捧着它。并处理了他愤怒和受伤害的情绪,让他接受了自己此时的情绪,为自身和情绪负担起完全的责任。他渐渐的平静下来,接受了每天的生活,并逐渐走上了积极改造的道路,最后被依法减刑7个月提前释放。

运用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从根本上帮助犯人接触到他们隐藏在认知水平之下的深层渴望。知道认知层面上的改变还不足以转变他们更深层的应对模式。在整个咨询过程中,我广泛地采纳了经验性的模式,实践证明,直接的体验远比某种技术更具有效力。

运用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其治疗目标是促进健康,而非是消除症状,是将犯人表现出来的病态能量转变为有利的用途。转变和萎缩原则是达到这些目标的基础。即如果导致症状发展的过程改变了,那么症状就会瓦解。这个过程是附加的,因此咨询师不必特意去消除任何事物。如同走进一个黑暗的房间,当打开电灯,黑暗就消失了。我们所做的只是增加了光亮,并没有消除任何东西。这同我们在教育情景中运用消退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关注于犯人出现的问题常常并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应该将关注点放在鼓励犯人的值得肯定之处,相信犯人的自我成长能力,从而使犯人产生认同感,逐渐把能量转移到积极的地方,而问题自然会得到“萎缩”。

总之,萨提亚的理论无论是在咨询还是工作坊中,都能帮助人们逐渐摆脱自己功能不良的现状----包括未曾表达的愤怒、敌意和恐惧,形成更高的自我意识水平,建立更亲密的联结,并带着更多的尊重和接纳来看待自己和他人,这一点对于监狱服刑人员来说尤为重要。

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在监狱心理咨询中的应用 篇2

在心理治疗流派中,萨提亚治疗模式是一个提高个人自尊和改善人际关系的有效工具。学院根据高职学生现状,结合学生心理特点,使用萨提亚治疗模式在改善大学生自尊和人际关系方面进行了一次应用性探索,试图寻找出一种新的有效的大学生心理辅导方法,以帮助大学生挖掘自我内在资源,提高学生自尊,进而改善他们的人际关系,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以更自信坚定、和谐一致的心态开展大学生活。

一、自尊及人际关系在大学生成长成才中的重要性

(一)自尊的含义

国内外学者对自尊的含义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虽然在研究中很少有对大学生自尊作出界定,但对我们理解大学生自尊仍有一定的启发意义。自尊是对自我的一种积极的评价和情感体验,大学生自尊则是大学生个体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一种对自我积极的评价和情感体验。能力和价值是大学生自尊的两个基本维度,缺少其中任何一个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尊;相信自己的才智,认定自己一定能成功,这应是大学生自尊的本质[1]。

(二)人际关系的界定

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关系、心理上的距离。人际关系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看,人际关系包括社会中所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人关系的一切方面。从狭义上看,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2]。大学生人际关系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大学生人际关系是指大学生与之有关的一切人的人际联系。狭义的大学生人际关系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和周围与之有关的个体或群体的相处及交往关系。大学生人际关系交往对象往往以系别为主,人际关系面向的群体围绕班级关系、寝室关系开展,根据自身的需要来交往,并以人际相互适应为主要任务。

(三)自尊和人际关系状况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大量研究证明,自尊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着明显的相关性,自尊程度高的大学生,其心理症状得分较低,心理健康水平也较高;自尊程度低的大学生,心理症状得分较高,心理健康水平较低[3]。提高个人自尊,有利于大学生清晰地认识自我,正确地进行自我评价,相信自己拥有内在优秀品质和资源,与自己和谐共处,更自信、更自主,从而能够应对外在的人际关系,与周围的人互相陪伴、互相支持、互相滋养,形成良性的关系循环,更好地适应社会。

二、萨提亚模式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依据

(一)萨提亚治疗模式与中国文化的结合

萨提亚模式的创建者维吉尼亚·萨提亚,国际著名心理治疗师,美国著名的《人类行为研究》(Human Behavior)称之为“每个人的家庭治疗大师”。在其72年的生命历程当中,萨提亚女士一直怀着“人可以持续成长、改变,并开拓对生活崭新的信念”这一信仰,孜孜不倦地致力于对家庭治疗的教育和写作当中。萨提亚模式和中国文化有许多相似之处。中国历来重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大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强调的就是首先做到个人心智成长和家庭和谐,而后才有力量治理国家。因为,人性最本质的部分是相通的,所以,萨提亚系统转化理论虽诞生于西方,却极其适用于中国的教育和家庭。她所建立的心理治疗方法,最大的特点是着重于提高个人的自尊、改善人际沟通,治疗的最终目标是个人达到“身心整合,内外一致”。由于她的治疗方法有很多地方与传统治疗方式迥异,故被称为“萨提亚治疗模式”。

任何治疗模式都有其基本假设。萨提亚治疗模式是以人本主义理念为基础的,即萨提亚相信每个人都拥有其内在资源与选择,而且每个人都有能力改变,治疗师所做的便是帮助人们找到其智慧盒———他们的价值感、希望、自我接纳、充满能量及负责任和选择的能力。提高自尊,改善人际关系,达到身心内外和谐一致是萨提亚治疗模式的目标所在,也是贯穿其中的核心内容。萨提亚治疗模式运用家庭重塑、面貌舞会、沟通雕塑、家庭图、冥想等心理技术来实现这一目标,这些给团体方案的设计提供了直接的理论依据。

(二)群体动力学理论

群体动力学理论于20世纪30年代末期创立于美国,它的创始人勒温强调群体是一个动力整体,其中任何一个部分的变化都必将引起另一部分的变化。这种部分与部分或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是勒温群体动力学的核心。群体动力学理论旨在探索群体发展的规律,研究群体的形成与发展、群体内部人际关系及对其他群体的反应、群体与个体的关系、群体的凝聚力、群体间的冲突、领导作用、群体行为等。群体动力学的研究成果不仅为团体辅导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为团体辅导过程中团体气氛的创设、群体凝聚力的培养、指导者作用的发挥等提供了应用性指导[4]。

(三)团体咨询及心理咨询理论

采用团体咨询的方式,团体动力理论、团体发展阶段以及团体咨询的技术应用在整个团队过程中。在萨提亚模式团队心理辅导中,还需要运用热身游戏、布置家庭作业等方法以取得最佳的辅导效果。此外,心理咨询的基本原则、方法、技术也都应用在团体辅导过程中。

三、萨提亚模式团体心理辅导的应用探索

(一)团队关系建立阶段

在萨提亚模式的团体心理辅导历程中,需要用3—4次的时间进行团队关系的暖身和建立。团队关系融洽,形成安全、信任、开放、和谐的氛围,才能更好地完成探索和转化的实现,所以要用很大一部分时间用于团队关系的建立。在关系建立中,运用熟悉活动场地、了解自己的身体、团队组建和契约建立、熟悉身体接触、信任之旅、团队拼图等团队活动,创造团队建立、安全信任、理解接纳的氛围,大家彼此了解、互相接纳。

(二)提升个体自尊阶段

每一次的活动都包含开场身体律动活动以调动身体的记忆信息,以及萨提亚相应内容的介绍、分享体验和天气预报等环节,以保证团体活动,有目标、有主题、有过程、有收获。每周不同的热身活动,如身体律动操或冥想能够让成员体验放松,使他们能够和自己在一起,能够安在当下,准备好自己,进入团体活动情境中;而萨提亚相关知识的讲解,如冰山理论、自我环、资源宝库等内容,可以让成员更好的去理解活动背后所传达的成长目标;分享体验一方面可以完成发泄情绪,实现倾诉的目的,得到团队成员的陪伴和支持,另一方面,通过分享整理自己的内心历程,有时候在分享中成员就有所总结和反思,就能带动改变的发生。大家在团队活动的分享中,互相借鉴和学习,扩展自己的视野,添加自己需要的内容,从单一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开始扩展和丰富,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

(三)人际整合阶段

当成员对自我认识清晰,觉察自己、接纳自己时,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他人的渴望和期待,了解他人的观点、价值观念和评价标准,感受他人的感受,倾听他人行为背后真正的需要。萨提亚模式通过沟通的五种应对如讨好、指责、超理智、打岔、一致性的姿态,用身体雕塑的方式让成员了解人际间是如何沟通的,沟通后的真正需要是什么,透过行为可以实现深层的沟通和交往。通过家庭探索、雕塑、角色扮演、对方冰山探索、天气预报等方式,在团队中练习和实践如何与人互动、如何与人交往、如何实现深层沟通。

萨提亚模式的人本主义理念与我国的自我和谐、人际和睦、世界和平是一致的,适合运用在大学生团体中,对提升高职学生的自尊水平和改善人际关系是有效的,可帮助他们成为更健康、更自信、更和谐、更幸福的人。

参考文献

[1]梁琦.团体心理辅导对提升大学生自我接纳和人际信任的应用研究[D].太原:山西师范大学,2014.

[2]李业平.运用萨提亚模式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J].安徽医学,2011,(11).

[3]张翔,樊富珉.大学生人际冲突行为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1).

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在监狱心理咨询中的应用 篇3

关键词:家长学校;心理沙龙;萨提亚模式

笔者在担任学校心理辅导员期间,遇到一些特殊个案,这些个案承受着巨大的心理痛苦,难以解脱。笔者探索个案背后的原因时发现,问题大多来自家庭方面,有的是家庭教育方式问题,有的是父母本身存在心理问题。

全国妇联、教育部和中央文明办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家长学校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家庭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在未成年人思想品德建设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英国教育家洛克说过:“家庭教育,给孩子深入骨髓的影响,是任何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永远替代不了的。”家庭教育的施教者是父母,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终身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的复杂教育过程中的一切困难的根源,都可以追溯到家庭。”如果父母存在问题,尤其是心理问题,那么这对孩子的成长将会造成巨大影响。

这样的问题不是孩子的错,要想帮助他们,就需要进行家庭辅导。但家庭辅导只能解决个别的问题,受众面较窄,并且这是一种事后的补救措施,只有问题出现了才能发现,始终处于被动状态。

家长学校是指对孩子有教育、抚养的义务的监护人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教育的组织机构。国内开展家长学校工作主要有三种模式,学校家长学校、社区家长学校、网上家长学校[1]。学校家长学校的形式基本上是以校长为组长,教导处和全体班主任为组员,制定家长学校章程和相关的规章制度,规范家长学校的办学行为,并将每个班级设为家长学校的自然班,这样,年龄相近、学习内容相同的同一班级就可以在一起展开家校联系工作,有利于家长掌握子女成长的普遍规律,便于开展家庭辅导,促进老师与老师、老师与家长、家长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及时解决年段教育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2]。但是家长学校在组织实施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制约影响学校家长学校的开展,如:缺师资、缺教材、缺认识、缺监督、缺时

间等[3]。

开拓新型的家校对话模式,创建新式的家长教育平台,既有主观上的要求,也具备客观上的条件。随着时代进步,家长的素质越来越高,也逐渐接受终身学习的理念,开始愿意与孩子一同成长,一起学习。高中生处在人生发展的关键阶段,其人格逐渐稳定,今后的人生轨迹也将在这一阶段大致定型。处在这样的一个特殊时期,不仅有青春期疾风怒涛的内心冲突,而且外在的学习压力空前巨大,促使这一阶段的学生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家长在这样一个阶段需要获取知识、学习技能,来应对孩子身上的变化。

与灌输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相比,体验互动式的学习效果更明显,这也是成人学习的特点。沙龙是指17~18世纪西欧上流社会文学、艺术、社会问题的讨论场所或者社交场所。现在,有着共同兴趣爱好的人们聚在一起,即可开展沙龙活动。因为沙龙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灵活多变、互动性强,将这种活动应用到家长学校,将会起到积极作用。

在家长学校开展心理沙龙活动,尤其是将萨提亚模式进行运用实践,既可以使形式灵活多样,内容丰富多彩,而且可以让家长参与互动并体验感悟。

萨提亚模式,是一种体验式的家庭治疗方法,由维吉尼亚·萨提亚(Virginia Satir,1916~1988)女士逐渐发展起来,她认为健康家庭有四个特征:自我价值感高、一致性沟通、家庭规则富有弹性、开放的社会联系[4]。针对问题家庭,萨提亚女士也发展了一些工具与技术帮助人们,比如家庭雕塑、家庭压力舞蹈、模拟家庭及家庭重塑。

其中家庭重塑必须在团体中进行,在这个过程中,主角、辅角及观众都能够身临其境,感受一个家庭的生命历程与挣扎蜕变。在家庭重塑中,个体成为主角,重新建构自己过去生命中的疑惑,并寻找记忆中遗失的碎片,回到当时的情景,并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理解当时的情况,与过去错误的知觉和理解相区别。在此过程中认识父母的人格,探寻自己人格的形成过程,并学会用成人而不是儿童的眼光来看待问题,转变自己的生活方式[5]。

这种家庭重塑的治疗方法常常会用到家谱图。家谱图是家族中祖孙三代组织结构的一种空间或图表显示[6]。来访者将家庭成员年龄、职业、沟通姿态等作报告,同时要求来访者回忆每个家庭成员的形象,用2~3个褒义词和贬义词来形容。然后,还需要来访者用不同的线条连结成员来表示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比如直线(—)代表亲近自然的关系,波浪线(

)代表矛盾纠结的关系。因此家谱图呈现了每个家庭成员的特点以及家庭成员间的关系。除了家谱图,个人影响轮也会用到。来访者回忆在生活中对自己的成长起到重要影响作用的人物,在纸上围绕着自己的名字一一写下来。并用粗细不均的线将自己与不同人物连接起来,线条粗细代表主角对彼此双方关系重要性的评价。

下面以我在实际工作中开展的家长心理沙龙活动为例进行介绍:

开展这个活动要提前准备,活动前一个月我就开始寻找个案,要求这个个案的情况适合运用萨提亚模式的家庭重塑技术,并且案主愿意参加公开的家长活动。经过耐心等待,终于有一个女孩来到咨询室找我咨询。因为母亲不让她继续参加学校电视台活动,她最近一段时间总是在夜晚偷偷哭泣,莫名感伤。咨询过程中我还发现:因父亲挣钱少,母亲和父亲关系不和,现在基本不交流,作为女儿很痛苦。在家庭矛盾产生时,母亲总是更加强势,而女儿总是站在父亲这一边帮助父亲。但是她真正希望父亲和母亲能够和睦相处,家庭能够幸福。在初次会谈中我发现,女孩的家庭成员彼此相爱,但是由于存在的一些小矛盾,使得家庭成员表面上关系冷漠。当我询问是否愿意邀请母亲参加我们定期举办的家长沙龙活动后,女孩欣然答应了,但是需要回家问问母亲,然后给我答复。不久我便得到女孩的短信答复,母亲愿意前来参与活动。我也再次邀请,希望女孩的母亲能够在活动前与我进行一次面对面会谈,我据此收集基本资料,根据家庭具体情况进行方案设计。

女孩的母亲提前两周如约而至。在初次会谈中,我了解了母亲对于家庭状态改变的愿望,并告知活动进行的方式,需要母亲父亲及女儿三个人进行现场的心理访谈,并且现场将会利用角色扮演进行家庭重塑。母亲表示愿意尝试,但不能保证丈夫会来参加。作了基本介绍后,我便开始绘制家谱图以及个人影响轮,如图1~3所示。

与母亲和女儿的会谈收集了家庭的基本资料,最后,我让女儿在信纸上写下自己对家庭的期望,装在信封里。

为了使家长心理沙龙有更多的参与者,组建成一个互助团体,我也申请了微信公众平台,方便家长接收消息,获得活动信息。利用微信、家长活动QQ群、班级家长群将活动消息发布出去后,感兴趣的家长自愿报名参与活动。活动也邀请了3名心理咨询机构的老师前来协助支持工作。

活动现场分为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开展“生命冥想”互动体验,为现场心理咨询营造良好的信任氛围。萨提亚说过:人因相似而吸引,人因相异而成长。通过冥想,将现场的家长带入一个安全与信任的环境,彼此连接,感受彼此的相似与差异。俗话说:关上一扇门,就会打开一扇窗。短短的几分钟,家长们闭着眼,跟着引导语,利用心灵感应传递自己的爱的讯息,与周围的伙伴手拉手,当他们睁开眼睛时,教室里也充满爱的问候。

第二环节进行现场的心理访谈。通过现场心理访谈,让来访者分享自己的生命故事,其他家长作为观众能够了解个案家庭的真实状态,同时为其他家长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去反思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利用鱼缸原理让其他家长置身其外,看到一个家庭的生命情感,并反思自身。50分钟的现场咨询,现场的家长都逐渐了解了这个家庭的家庭生态和存在的问题。

第三环节由我针对心理访谈的个案家庭进行深度分析和家庭重塑(角色扮演)。我根据活动前与母女两人的分别会谈,将其家庭结构进行解读,让其他家长了解其家庭成员,方便接下来的角色扮演。家庭重塑过程中,我让女儿自由选角色,同时利用萨提亚家庭沟通姿态,将其核心家庭雕塑了出来。女儿与角色扮演的成员进行互动,表达自己的期望,同时从不同的角度了解自己的家人。女儿的雕塑完成后,我邀请其母亲也雕塑出自己的原生家庭。当母亲看到当年的自己,发现自己曾经与现在的女儿一样,都有相同的渴望,希望家庭成员彼此面对,真诚沟通,和谐幸福。我邀请母亲和女儿进到圆圈里,所有角色扮演的成员将双手放在他们的双肩上,给予母女力量。我将女儿的信交给她,让她把自己的愿望读给她的母亲听。当母亲听到女儿对家庭的渴望时,与女儿深情相拥,所有角色扮演人员都围上去,紧紧抱住他们。在《亲爱的小孩》的背景音乐中,母女俩及角色扮演者足足哭了五分钟。

图5.女儿心中的核心家庭

图6.母亲的原生家庭

图7.母女紧紧抱在一起,泪流满面

第三环节进行探讨分享,家长们绕圈进行发言,都表示非常感谢今天参与活动的母女,让他们认识自己,反思自己,理解了改变自己是改变家庭、影响孩子的关键。

图8.分享交流

将萨提亚模式与家长心理沙龙进行结合,不但能够对个案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而且可以帮助其他的家长反思自身。通过活动也可以促进家长们对自己家庭的理解,帮助大家共同迈向一致,走向和谐。

[1]崔海燕.家长学校体系化建设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初探[J].科技向导,2013,6:58.

[2]王义座.办好农村小学家长学校实现家校共赢[J].现代阅读,2012,9:82.

[3]庄华涛.家长学校的迷思[J].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2012, 5: 16-17.

[4](美)维吉尼亚·萨提亚.新家庭如何塑造人[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2006.

[5]杨明娟.萨提亚治疗模式简介[J].社会心理科学, 2008, 23(1): 112-115.

[6](美)维吉尼亚·萨提亚.萨提亚治疗实录[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2006.

萨提亚二阶学习心得 篇4

2013年11月6日至10日,我有幸参加了林老师萨提亚模式二阶班的学习。在上课前一晚,我有点兴奋且充满期待,久闻林老师大名,且我目前家庭生活存在着一些问题,我相信萨提亚课程能给我很好的启示,让我更加了解我自己,了解我的先生,让我做个更好的妈妈。

五天的课程,果然没有辜负我的期待,那么大的信息量,那么多的感悟,那么多的启示……五天的时间飞逝而过,上课的每一刻我都处在一种全神贯注的状态,生怕漏掉林老师的一句话、同学们的发言,这五天的收获远远超过了我的期待。特别每天上课前林老师1小时问题回答部分,显示出林老师的大家功力,每个问题的回答都给我们很多启示。以下是我最深刻的几点体会。

学习10种问题家庭后:学了之后我明白自己原生家庭中我属于处罚过度及父母关系比较恶劣的那种。我醒悟在我的生活及生活中我总对自己要求非常完美而严格,总觉得每件事都应该比别人做得好,做得更努力,如果不这样,就觉得自己不会被别人接纳。同时在我的原生家庭承担了过多的责任,父亲去世早,我突然醒悟原来在我的原生家庭中一直扮演着父亲的角色,我的妈妈及弟妹也是这么要求我的。拯救者及过度承担责任的现象也时时出现在我的新家庭、交友及工作中,因此我会经常感到非常非常的累,但是又不敢放轻松自己。现在我学会做自己的好父母,每天会跟自己说几遍“我是足够好的,我是可爱的,我是值得拥有幸福的!”当我感到焦虑、沮丧时,这几句话真的有很好的效果,我会放松自己,平静下来。在小组成员分享时我的一位同学属于受忽略家庭,她讲到自己的不存在感时的泣不成声让我想到我的妹妹,我父亲去世时她才10岁,她又是老三,我那时深深地理解了妹妹,第二天我就微信告诉妹妹“亲爱的妹妹,我爱你,你是独一无二的,仅仅你的存在就非常有价值。”

自我环这部分给我的震撼也非常大,之前我通过看一些心灵方面的书籍,模糊地知道生命的圆满,除了身体之还有心灵的充盈也是重要的,但林老师用自我环的图形表示出来,让我恍然大悟,虽然我当时给自己的分值不是特别高,但我知道了努力的方向,我准备将自我环贴一个在家中,全家人都朝每项10分的目标努力,提升我们家的生命力。林老师说如果孩子没有找到自己的资源和存在价值,对于很有灵性的孩子,他就会有空虚感。我觉得我的女儿就是属于这种情况,当晚回家我和女儿分享这句话时,女儿连连点头,眼角的眼泪都溢出来。女儿是有梦想的,她想当是顶尖的服装设计师,但因为我们认为她应该先搞好学习,对她的梦想,没有否认也没有鼓励,女儿学习一直觉得动力不足。现在我会跟她经常讨论当今有名的服装设计师有哪些,成为一名顶尖的设计师要准备什么?给她《霓裳的世界》、《香奈儿传记》等书,我们的亲子关系越来越好。

做完影响轮的当晚,我将partner给我做得影响轮图给我先生和女儿分享,我原来有这么多的资源和优点,然后告诉女儿,妈妈的这些优点,也是你的资源,你也会具有的,爸爸的很多优点,你也会拥有。现在我和先生会经常发掘女儿的优点,每次女儿的脸上都有微笑,明显地感觉她的生命力在提升。对先生,我也能更多地看到他的优点。特别林老师在做影响轮的个案时,给同学讲到她具有善良的特质时,同学当时哭了,我突然想到我先生,我先生是一个非常善良的人,正是他的这个特质,使他能较健康地走到今天,对我自己,善良也是我的一个特质,在我成长的过程中,它也保护了我,想到这,我也流泪了。

因为没有参加一阶的学习,我对冰山及一致性沟通这部分运用不是很好。但在林老师给另一个同学做冰山与她妈妈沟通的个案中,我也部分地理解了我的妈妈,对妈妈的情绪也减轻了一些。另外老师讲的一个父亲与摔门而出的儿子的冰山案例,与我和女儿的情形有点像,女儿正在青春期,通过这个案例,我看到她的感受、她的想法、期待和渴望,我更理解女儿,与她的沟通也更顺畅了。我看了林老师推荐的《新家庭如何塑造人》,从吴院长及朋友转发的林老师上课内容的微信中我每一直在领悟并转发,我的朋友现在都知道我是林文采的FANS喔。

冰山和一致性沟通这部分我还要加油练习。

萨提亚冥想-宇宙的生命力 篇5

当我们给予自己爱的力量时,就是在感受和联结我们

深层的生命力。与自己的生命力联结在一起后,我们不必 再害羞,不必再担心自己自私,因为我们所做的不过是承 认并展现我们与整个宇宙生命力之间的关系。我们每一个 人都与另一个人有着本质的联结。当我们能够感受到自身 的价值时,就可以公开地对自己说:“我珍惜自己,我爱自 己.“而这样做最好的结果之一就是,我不必再要求你按照 我的指令行事,因为我爱自己,我也爱你。

就在此刻,请尽你所能地去体会当你说“我爱自己、我 珍惜自己“时的感受。对于很多人来说,过去我们常说的 都是:“只有做对的时候,你才会被重视。”但现在我们知 道:如果我们重视自己,就可以与内在的神奇能量结成团 队,创造出这个世界上我们想要的任何东西一一切。接下来,可以回想一下我们随身携带的资源。这些资

源使我们在进入未知的领域时有备无患:我们看、听、触 摸、嗅闻和品尝的能力,感受和思考的能力,行动和说话 的能力,以及最重要的选择能力。从我们此时所拥有的一 切中挑选出适合于我们的东西一我们拥有良多。放下那 些已经不再适合的,给它祝福,因为曾经一度它确实是合 宜的。然后,留意一下我们需要但尚未拥有的,并给自己 力量、勇气和创意去发展它。这是一个可以享用,一生的过 程。正是在这个过程中,蕴藏着生命力和成长的奥秘。还要记得:作为这个宇宙中存在的生命,我们能与来

自地心的能量连接,它带给我们脚踏实地的理智;同时我 们也能与来自上天的能量相通,它带给我们敏锐的直觉。这些都是我们随时可用的能量。实际上,我们都是它们的 一部分。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去了解和接触它们。当我们这 样做的时候,就创造出第三种能量,它使我们能够与外界 做好准备的人相会。不是与那些我们想象中做好准备的人,而只是那些实际上做好准备的人。

爱你内在的精神 爱你美好的本质,它居住在我们称之为身体的圣殷中。我们是生命力的体现,内在的精神是我们收到的 美妙礼物。

上一篇:工作总结格式和内容要求下一篇:小学留守儿童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