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异家庭孩子的心理

2024-06-18

离异家庭孩子的心理(共10篇)

离异家庭孩子的心理 篇1

浅析离异家庭孩子的心理教育

冷水江市毛易镇中心学校刘永清

家是一个温馨的港湾,更是孩子健康成的保障体。随着现代生活的进程,我国的离婚率一步一步地提高,据有关资料表明,儿童犯罪率也是逐年增长,且犯罪年龄也在趋向低龄化,而且在低龄犯罪的数据表明,离异家庭孩子占了60%以上。诸多事实表明,离异家庭是向社会输送精神和道德畸形的重要来源之一,因此,学校、家庭和社会应采取有效措施,做好离异家庭孩子的教育工作,确保其心理健康发展。

一、离异家庭孩子心理问题的表现

(一)性格方面。离异家庭,由于父母感情破裂,家庭人际关系失控,父母无休止的吵闹成为孩子心理创伤的过程,也是不良性格特征形成的过程,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性格粗野。在和同学相处时动辄就是粗言鄙语,甚至就是打架斗殴,易产生愤怒情绪的冲动行为;

2、性格内向。对任何人都是怀着敌对的心理,对周边事物反应迟钝,紧紧地所著自己的内心世界,即使老师或同学的帮助,也是冷漠的待之。

3、性格怪癖。自卑感强,令人难以捉摸,固执抑郁,时冷时热,反复无常。

4、性格软弱。做事被动,缺乏自信心。

(二)情感方面。具体表现为:

1、自卑。担心别人笑话自己,为父母离异感到羞耻,在别人面前抬不起头,经受不起失败和挫折,交友范围狭窄。

2、孤僻,这类孩子将自己的喜怒哀乐深藏在内心深处,没有倾诉人,也不愿向别人倾诉,久而久之,就变成了不是哑巴 1的“哑巴”;

3、恐惧。在学习生活中常常感到不踏实、焦虑、注意力严重涣散,疑人心里较强,偶尔看到几个同学在一起玩笑,就怀疑是别人在背后议论他,说他的不是。

4、易怒。由于家庭的离异,突然间失去了安全感和幸福感,容易激怒,他们痛恨父母迁怒他人,仇视一切,对谁都不信任、自我封闭,遇到一丁点的小事就容易发怒,不仅喜欢对别人发怒,更喜欢责备自己,对自己发怒。

5、抑郁。由于不善交朋友,有心事无处倾诉,因而对任何事情都失去了兴趣,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精神,显现出悲观失望,整天郁郁不乐,少年老成似的看破红尘,只能感受到世态炎凉,对周边美好的事物不会用心去体会,去感悟,去享受。

另外,离异家庭孩子的心理障碍还表现在意志薄弱,意志消沉,对事件的处理缺乏自觉性、坚韧性和果断性,智力滞后,社会适应能力差,大都是“|问题孩子”。

二、离异孩子问题的成因

(一)父母在离婚前,或是大吵大闹,或是长期的“冷战”。由于父母的大吵大闹,在孩子的幼小心灵里就蒙上了一层家庭的阴影,而父母的长期“冷战”,家庭成员缺少了沟通,让孩子说话做事都无所适从,孩子从学校回到家里感受不到应有的家庭温馨,看到只是冷面孔,久而久之,孩子受到这种家庭氛围的影响,自己也变得冷漠、孤僻。

(二)父母正式离婚以后,为了争得孩子的监护权,放纵孩子,孩子在一方受到了批评教育,马上跑到另一方去,寻求保护伞。这样,孩子的问题就日积月累的增多,另外,为了获得孩子的向心力,毫无原则地用钱去“收买”孩子,由于父母间缺少沟通,今天从父亲那里要钱,明天跑到母亲那里要钱,由于小孩缺乏自控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将要来的钱肆意地吃,毫无原则地去玩,特别是现代网络游戏的风行,孩子就可疯狂地在网络世界里寻求刺激,追求网络暴力。

(三)学校、社会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对离异孩子的歧视。在社会上,有些家庭是这样教育自己的孩子的:“不要跟某某一起玩,他是没有家教的人,你跟他一起玩会学坏的。”回到学校,个别教师对这类孩子的教育方法也是欠妥的,有意无意地去刺伤孩子的自尊心,特别是这类孩子跟同学发生口角时,同学开口闭口就是一个“没爹”或“没妈”的野孩子,这些对孩子的打击是够大的,这样,这类孩子就产生了仇视社会、仇视任何人的畸形心理。

三、学校对离异孩子心理问题的教育对策

(一)关爱是前提。学校应加强对离异家庭子女的管理和保护。学校各层面上都应该采取积极的态度关爱这类孩子的成长,让他们能够在学校补偿得到在家中已失去的父爱或母爱,积极探索这类孩子的心理特点,努力寻求对他们的教育规律。让学校老师的爱,班集体的温暖成为一泓清泉,滋润着他们已冷的心。老师对这类孩子更应关心和耐心教育,使他们在集体里不受歧视,到处能得到尊重,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建立离异家庭子女教育档案,因材施教。

(二)信任是基础。这类孩子不论在单亲家庭里,还是在学校所看到的大都是歧视、怀疑的目光,因此他们的内心深处就自然而然地

存在一种排他性,老师在对他们的教育过程中,应充分抓住信任这个因素:首先要帮助他们重新拾起自信心,具体做法是跟他(她)沟通,用心去沟通,了解他的内心深处,害怕什么、讨厌什么、爱好什么,然后主动去跟他交朋友。我现任教班级里有一个离异家庭的男孩子是另外一所中学转过来的,刚转来时,连下课都不出教室、整天闷闷不乐的样子,特别是有一次一个同学把他的书不小心弄到了地上,他不管三七二十一动手就打人,后来,我把他叫到办公室,他首先根本就不配合我,好像我跟他有仇似的,格格不入,经过耐心、细致地疏导,他终于开了口,将他内心的苦闷,他的学习,他的生活,他的家庭一股脑儿地向我敞开了,从中我了解到他喜欢打球,我就以此为切入口,常常利用业余时间找他打球,跟他交心,有意无意地给他布置学习目标,首先问他有没有信心完成,一旦完成,就是鼓励,他现已完全转变,不但成绩提高了,而且也很遵守纪律,还成为了学校篮球队的队员。在上次我们学校举行的“感恩在行动”教育活动中,一个劲地拥抱我,泪流满面地跟我说:“老师,你是我一生中最信任的人,你是我一生永远的朋友!”

(三)心理补偿教育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学校应加强对离异家庭孩子的心理补偿教育。

1、针对性心理教育。针对他们心理存在的问题,对他们进行理想教育、前途教育,让他们自封的心理积极走向集体。

2、挫折教育。教育他们正确对待挫折,帮助他们释放能量。

3、补爱教育。维护他们的自尊心,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弥补他们流失的父母之爱。

(四)学校、家庭、社会三教合一。事实表明,只对离异家庭的学生进行关心和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对家长的说服,老师应积极跟家长沟通,是家长承担起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申明利弊,家长切忌,因为父母对还愧疚,而对孩子溺爱,如前面所论述的,孩子从父母要求的问题,千万不能毫无原则地乱给钱,家长离婚决不能以伤害孩子和牺牲孩子为前提为结果。社会也应积极采取措施,建立相应的体制切实做好这类孩子的教育工作。

总之,为了使这类孩子健康成长,应该多方面紧密结合,让他们摆脱父母离异而产生的不良影响,走出心理误区,重树生活信心。

离异家庭孩子的心理 篇2

据了解, 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 日本的全国平均离婚率一直在30%左右徘徊, 目前则超过了13。从各地方离婚率看, 东京都、石川县等平均离婚率在30%左右。而北海道、高知县等则超过了43%。

在我国, 离婚率也在悄然上升, 这一现象我们毋庸草率定义其原因何在, 但这一问题产生的最大后果莫过于离异家庭的孩子教育问题。这已经是不容再忽略的社会问题。

以班级平均人数50人来算, 一个班级大约就有4~7个孩子是离异家庭。这些孩子性格各异, 但大都存在着或轻或重的心理问题, 这些心理问题, 小则影响学习成绩、同学交往, 大则直接影响到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 也就是说会对他们一生都产生严重的影响。有的甚至因性格偏激而走上犯罪道路。所以, 对这些特殊家庭的孩子的培养和教育, 成为学校和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想要找到行之有效的教育对策, 必须首先了解这些孩子都存在什么样的心理问题, 找到症结, 方可实施。

确立课题后, 我们对这些孩子进行了特别的关注和深入地了解, 他们大多存在以下心理问题:

一、敏感, 多疑

有些孩子非常不愿意听到别人提及家庭问题, 哪怕是别人的无心之言, 也会牵动他们的情绪, 引发他们的负面情绪。会因此生气、不满, 或者消沉, 甚至记恨。

二、孤独, 封闭自己

有些孩子觉得自己和别人不一样, 自尊心特别强, 因怕受到歧视而选择了独处。不爱参加集体活动, 不喜欢被人关注, 总是独来独往, 放弃了很多能够释放自己的机会, 而越来越不愿意与人相处。课堂上被提问时, 他们会显得很尴尬, 也不会从容去回答原本有可能回答的问题。他们不愿意坐在前面, 课间操和体育课也是能往后靠就往后靠。

三、缺乏安全感, 不自信

对自己没有信心, 对未来没有信心, 对生活和学习表现消极, 不轻易信赖别人, 一旦信赖了又表现出过于强烈的依赖性, 害怕独处, 害怕孤独, 一个人的时候会显得有些神经质。有时会让人感到有点“缠人”。有时会因安全感的缺乏而盲目择友, 养成很多不良习惯。

四、承受挫折的能力差, 偏激又脆弱

只要遇到挫折, 有的孩子就会像蜗牛一样躲到壳子里, 不愿面对, 一味逃避, 表现偏激, 会联想很多很多, 甚至开始自闭。有的则在内心产生仇恨心理, 越想越偏, 最后因小事造成严重后果。

以上这些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有的孩子表现明显一些, 有的隐晦一些。但这些心理问题若得不到及时解决, 真的会影响孩子的一生。那么, 面对这些孩子, 我们该如何去做呢?

当我们怀着满腔赤诚的爱走进这些孩子的时候, 以你的人格, 你的才学, 你的爱心, 你的耐心取得他们对你的信赖和尊敬, 这是第一步。我们无法想象一个充满戒心的孩子会向一个冷冰冰的面孔敞开心扉。只有孩子们心甘情愿向你倾吐时, 你才能找到他们心里的结, 才有可能去解开这个结。所以, 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 找到他们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是一切教育对策的前提。

当你真的以巨大的爱和巧妙的方法令他们向你敞开了心扉之后, 就会明白他们的问题所在。这个时候, 还要与孩子的父母分别沟通, 因为, 虽是孩子的父母却未必真得清楚孩子的心理, 那么教师就要充当这个媒介, 同时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也要尽力在孩子面前树立和挽救父母的形象。因为, 学校教育只有与家庭教育紧密结合, 才能有最好的效果。

经过研究和分析, 我们对离异孩子教育问题这一课题的初探做了如下总结:

1. 用尊重唤醒孩子。

2. 用真诚感化孩子。

3. 用宽容理解孩子。

4. 用示范塑造孩子。

在以后深入的研究中, 我们还会针对更多案例做更深入扎实的研究。衷心希望无论社会如何发展, 每一个初如天使的孩子们, 都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 有一个积极向上的人生。

摘要:离异家庭的孩子会存在一些心理问题, 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的话, 严重者将会影响其一生, 甚至误入歧途。只有走进孩子的内心, 才有希望打开这些心结。

关注离异家庭孩子的心理 篇3

小强的父母离异,母亲再婚后,他跟随妈妈生活,但妈妈总觉得对他有亏欠,十分娇惯和溺爱他。在学校,他的学习成绩一般,性格较外向,活泼好动,脾气倔强,以自我为中心。在一年级第二学期开学时,情绪有些反常,变得沉默寡言,上课时无精打采,眼睛无神,对什么事情总是提不起兴趣,还有不想上学的念头,影响了正常的学习。

案例分析:

该学生在一年级第一学期时上课认真,回答问题积极,和同学之间的关系良好。在一年级第二学期开学时,情绪有些反常,变得沉默寡言。因为我校是寄宿制学校,所以两周回家一次。每次小强的妈妈把他送到学校后,他总会在学校哭闹,不让妈妈离开,要妈妈陪他,老师总是要在百般劝说后才能进人教室学习并且让他妈妈离开。一个月后,小强不肯进教室学习的情况越来越严重,他要妈妈留在学校陪他,如果妈妈不留下来,他就不上学了,要和妈妈一起回家。他的情绪不稳定,上课时无精打采,眼睛无神,对什么事情总是提不起兴趣,影响了正常的学习。

专家良方:

1、谈心法:首先找该生了解其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事情,帮助其分析目前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心结。其次找该生的生母、继父谈心,让他们了解该生的表现及想法,使他们从思想上重视。同时,通过各种渠道,让他感觉到亲人就在他身边,并没有不喜欢他,还在关心他的成长。

2、角色转换法:让该生自制两个指套,一个指套正面画上他自己,另一个指套上画上小弟弟,把它们分别套在手指上,来回扮演这两个角色。通过想象说出他自己不满的话,说出弟弟可能的想法,排泄其心中的郁闷和不安,这样可以使他舒解心结,走出阴影,疗治创伤。

3、交友法:老师让该生多接触些被公认为慷慨大度、乐于助人的同学,让他们的好思想、好行为来感染他,学会他们处世的态度与方法,学会关心他人,改善人际关系,摆脱孤独。

4、行为疗法:让该生在家帮助父母照看小弟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从而改善人际关系,获得自尊,摆脱了孤独,生活愉快。

离异家庭学生心理辅导案例 篇4

沈荡中学 姚培坤

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而能适应于新世纪竞争的人才,需要具备在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社会文化素质三方面全面发展、和谐统一,构成完善人格的整体。学校是培育新型人才的摇篮,作为基础工程,学校教育需要从培养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能经受全球挑战的人才目标出发,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教师对学生进行集体或个别的心理辅导,是运用现代化教育理论、教育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及其相关学科教学理论,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实际进行科学的、适时的和适度的心理辅导。

现在离异、单亲、贫困、暴富等特殊家庭出现比重的增大,受这些不利家庭环境的影响,给学生带来多种多样严重而复杂的心理冲突和精神危机,也给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了很大的隐患。因此,如何对这些学生进行正确的心理教育和引导,树立他们自信、自立、自强的健康人格,培养他们对人生和未来的追求和奋斗,以便使他们能健康成长,这对于我们的教育教学显得越来越重要。

小H(请允许我隐去她的名字,用她名字的第一个字母称谓),女,16岁,独生子女,离异型家庭。个子瘦小,行为迟钝,智力反应也很一般。上课不敢发言,作业质量低,学习成绩在班级中属于较差的。忧郁、胆小、孤僻,看不到她脸上的笑容,看不到她与同学交往,在班级中她没有要好的朋友。做任何事都显得信心不足。

在对她进行家访以后,了解到小H在父母离异后,跟随母亲居住。母亲有一男友同住,周末有父亲接去住,孩子的学习,生活主要有母亲来管。但事实上母亲没有很好地负起教育照顾孩子的任务。孩子的作业经常不能按时完成,备忘录经常没人签名。多次跟她家长联络,均无回音。在备忘录上留言,也无法见到小H家长的踪影。后经多次催促小H,母亲才来了一张回条,声称工作忙,连孩子的晚饭也常常无暇顾及,更不用说关心她的学业了,没空到学校来联系。

从以上的情况来看,造成小H性格和学业问题的主要原因在家庭。父母离异,给孩子幼小的心灵带来创伤。家庭生活不稳定,学业上无人督促帮助,造成学业方面的问题成堆,学习成绩差,以至经常遭到老师的批评和同学的奚落,导致小H不敢与同学交往,变得更加自卑,更加孤僻胆小。生活使她过早地尝到了艰辛,在生活中,她无意中已经形成了一种自我无能的信念。

了解了小H的情况以后,我深深地震动了。难以想象,一个失去家庭,没有母亲关爱的女孩会怎样成长,更让人担心的是一个失去自信的孩子将怎样面对她今后的人生。我对自己说,我一定得帮助她。我初步制定了辅导的方案:帮助小H建立自信,培养她自强自立的能力,教她适应自己生存环境的方法,学着逐步改善自己的生活环境,享受生活的权利和乐趣。

让小H建立自信,是辅导的第一步。但是,自卑使小H对我存有戒心,每一次我们的谈话她都显得非常紧张。看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我改变了自己习惯的工作方法,当着同学的面不去批评她,利用一切机会跟她接近,谈话时改变自己比较习惯的严肃表情,谈话的内容不涉及学习,还有意识地引导她和同学一起玩耍。一段时间以后,小H在我面前不再显得那么紧张,开始跟我讲述家里的一些事情,讲述自己失去家庭以后的苦恼。我趁机开导她,教她体谅妈妈的艰苦,并教她一些生活的技巧,学着自己照顾自己。

为了帮助她建立自信,我有意识地给她创造了一些锻炼能力,培养她自信的机会。我让她做班里的卫生员,负责检查班级同学的个人卫生,有时让她帮着收发本子等。在这样的工作中,给她创造了展示自己,跟同学交往的机会。小H在这些工作中逐步变得开朗起来,脸上开始有了笑容。

本学期我在班级里建立“班干部轮换制”和“课代表自荐制”,给好多同学提供了展示自己潜能的机会,但是居然有好多学生不敢自荐。在自荐人数不足的情况下,我在班级里做了工作,意想不到的是小H居然也鼓起勇气,参与了自荐,她自荐担任课代表。面对她的自荐,我非常犹豫。我知道,写自荐对小H来说,意味着什么,但是,真的让她担任课代表,我自己会面对很多压力,她能不能开展工作?同学们能否配合她进行工作?如果她的工作失败,有可能就意味着我以前的努力都白费,小H很可能比以前更加自卑。但是,如果不给她这个机会,对她同样是一个很大的打击。我真的陷入了两难的境地。思考再三,我还是决定给她这个机会。我觉得,无论对她还是对我,或许都是一个重大的契机。这件事做好了,她会找到自信,那么,或许可以影响她的人生态度,对她以后的发展都是非常有益的。

在让她担任课代表之前,我跟她进行了一次谈话,肯定了她自荐行为的勇敢,向她表示祝贺,相信她能够做好课代表工作,告诉她无论在工作中碰到什么困难,老师始终是她坚强的后盾,一定会全力支持帮助她。同时还让她领悟到,做课代表在各方面都要以身作则,特别是在学习方面,课代表要成为全班的表率,要努力使自己的成绩赶上来,自己要主动向老师同学请教,老师也一定会帮助她。

在她担任课代表的过程中,我经常密切注视她的工作,适时地给她以一些指导。指导她如何做好常规的工作:如收发作业、帮助老师布置作业和检查作业、和同学校对答案,检查兴趣小组的学习情况,并教导她怎样和同学拉近关系打成一片。在她的工作做得比较好的时候,及时地给予表扬鼓励,增强她的自信。在她初步尝到成功的喜悦的同时,我引导她在学习上多下工夫。

开展课代表工作的过程,是锻炼小H工作能力,培养她的自信心的过程,更是小H自我教育的过程。她在这个过程中,懂得了要自立,自强,也学会了自律,在学习上积极性明显提高。上课时积极举手争取发言,作业质量进步,正确率提高,有不懂也会问老师,学习上开始出现可喜的进步。

现在,小H已经变了,从一个作业拖拉,被人忽视,孤僻忧郁,对自我失去信心的学生变得活泼开朗,她的脸上经常出现笑容,眼睛也明亮多了。经常可以看到她和同学在一起说笑、玩耍,她变得自信了,她不再因为家庭和学习而自卑。在生活和学习上,她也学会了自强,能自觉地学习,并学着自己照顾自己的生活。

离异家庭孩子的心理 篇5

高职学校单亲及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问题及疏导对策研究

文/夷淑艳

摘 要:就高职学校单亲及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了简单的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疏导对策,希望所有的高职学校单亲及离异家庭学生都可以健康快乐地成长、成才。

关键词:单亲家庭;离异家庭;心理伤害;疏导对策

近年来,高职学校单亲家庭子女的数量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单亲及离异家庭子女中涌现出了很多品学兼优者,然而大多数单亲家庭学生的表现都是不尽如人意的,单亲家庭学生的教育问题成了教育工作者们亟待解决的难题。怎样做好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已经成了老师、学校、家庭,甚至于全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

一、高职学校单亲及离异家庭学生心理问题分析

1.性格方面的问题

一般情况下,生活在单亲及离异家庭里的学生通常会具有如下性格方面的问题:自卑,冲动,易发脾气,生性多疑,敏感,不具自信,叛逆心理特别强等。

2.社会适应方面的问题

生活在单亲及离异家庭里的学生,由于家庭关系失调,没办法正常地模拟社会关系,因此,他们也就没办法正确地学习适应社会的方法,心理便出现了不平衡的情况,甚至表现出特别明显的自我封闭、冷漠、孤僻及厌恶跟人和社会交往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严重影响了单亲及离异学生的正常生活交往,使他们无法与其他人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同时也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

3.人格方面的问题

在家庭教育中,父亲和母亲对于子女所起到的影响是截然不同的。某些专家曾指出:单亲家庭教育属于一种失衡的教育。通常情况下,在一个完整的家庭中,母亲会给予孩子关爱及体贴,而父亲则应教孩子勇敢及坚强。男性属于力量的象征,然而这种力量不但体现在给家庭提供物质保障,起到家庭精神支柱这一基础之上,同时他更应该协调好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关心爱护孩子,热情教育子女,让孩子深深体会到父爱的神圣、伟大及温暖,体会到家庭生活的完善及情感的平衡。因此,单亲及离异家庭的教育必将导致孩子人格方面的缺失,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4.智力方面的问题

对于那些生活在单亲及离异家庭的学生而言,他们所接受的家庭教育是残缺不全的,同时他们还缺乏良好的生活教养及学习指导,再者,家庭的破裂也给他们脆弱的心灵蒙上了一层很难摸去的阴影。所有的这些因素集中在一起,便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信心,更有甚者,还可能导致许多学习障碍现象的出现,使他们的心智无法得到健康的发展。

二、高职学校单亲及离异家庭学生心理问题解决对策

身为一名高校教育工作者,高校教师理应根据单亲及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特征及问题表现,从如下几个方面做好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

1.高职学校教育工作者理应用爱教育学生

得到教师的呵护及关爱是每个学生最基本的心理要求。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高职学校教师理应用真挚的爱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单亲及离异家庭的学生。()在学校里,来自于单亲家庭的学生会用警惕的目光注视身旁的一切,他们对教师对待自己的态度特别敏感。如果教师在进行教育时未曾注意到这一点,那么单亲家庭学生的自尊心就很容易受到伤害,随后他们便会产生逆反心理及敌对情绪。为了帮助单亲家庭的学生更好地成长,教师理应跟学生建立平等、信任及尊重的关系。多跟他们谈谈心,和他们进行思想及情感上的交流,极尽所能地帮他们解决实际困难,用爱及行动感化他们,教育他们。

2.创建单亲家庭学生档案,同时进行个案追踪

身为高职学校教育工作者,教师理应了解及掌握班级内单亲家庭子女人数,同时对其家庭状况及单身家庭原因进行了解,创建单亲家庭学生档案。教师还应该加强对单亲家庭学生学习、生活、心理、家庭情况及行为的了解、跟踪,并且进行详细的记录。学校理应将每个单亲家庭学生教育工作责任到人,由班主任、任课教师及相关负责人对其进行心理疏导、生活关照、学习辅导及行为矫正。学校更应定期和家长取得联系,了解单亲家庭学生在家中及社会上的表现。

3.开展活动,让单亲家庭学生在活动中体现自己的价值

相对于生活在健康家庭中的孩子而言,单亲家庭学生更希望得到他人的注意和尊重。教师可以多开展一些活动,在活动中鼓励单亲家庭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展现自己的价值。即便是那些没有特长的学生,也可以为他们找到恰当的位置,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比方说让他们为班级同学收发信件,布置联欢会场地等等。在进行活动的过程中,单亲家庭学生自身价值得到了体现,与此同时,他们对生活及社会的信心也得到了培养。

总之,在关注高职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势下,高校教师,特别是高校班主任理应肩负起保护及教育单亲家庭学生的重任。以自己的爱心、诚心及耐心,帮助并引领单亲家庭学生摆脱不正常的心态。以自己的理解、包容、信任及亲近让他们同其他学生一样快乐地成长。高职学校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高校所有的教职员工们理应不懈努力,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参考文献:

[1]刘永林。浅谈单亲家庭学生的教育策略[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Z2)。

[2]杨美莲。浅谈教师对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J].成功:教育,(05)。

如何化解再婚家庭孩子的抵触心理 篇6

继母热情相迎,女儿冷若冰霜

小雁来的那天,顾女士精心准备了她爱吃的菜,然而见面充满了火药味。一进门,小雁就冷若冰霜,不正眼看一下,对顾女士的问候更是充耳不闻。顾女士不泄气,热情地让小雁洗手吃饭,小雁很冷冷地说:“我不洗手,我只用消毒纸巾。”给小雁夹菜,小雁翻白眼:“我吃饭用不着你帮助。”为了缓和气氛,陈先生说:“尝尝妈妈做的鸡翅。”小雁反感:“咸死了!这么难吃!她才不是我妈!”顾女士赶紧给儿子使眼色,以防不高兴的儿子“说怪话”火上浇油。陈先生再打圆场:“大家很多习惯不一样,今后慢慢相互适应。”小雁立刻站起来:“我才不会去习惯任何人、讨好任何人!”然后回到房间大力关上房门。

类似的事情几乎天天发生,顾女士觉得很累,吃力不讨好,但只能按着性子。原本很得女儿信任的陈先生也失去了往日地位,女儿对他也没有好脸色。

虽然有陈先生的安慰,但顾女士委屈得想哭。天天对孩子小心谨慎和颜悦色,得到的却总是冷嘲热讽。她不知该如何是好?但也只能重整旗鼓。她决定用“爱心+耐心”,争取早日感化小雁。

小雁一天单独出门,谁也没告诉,回来后顾女士和陈先生都没说什么,儿子羡慕了,因为他从没有获得单独出门并且不告诉父母的权利。顾女士和陈先生在沙发上说话,小雁过来打开电视机,故意把声音开得很大,儿子见父母还是不责备,马上抗议:“你们太偏心了,你们从来都不说她。”对顾女士放在房间的杯子,小雁也在看到它的第一时间就把它“请”了出来:“我不喜欢它,圆鼓鼓的,我要拿它当垃圾筒!”顾女士和陈先生口径一致:“当然可以!只要你愿意,没问题!”

面对这个忽然叛逆的“乖乖女”,顾女士和丈夫犯难了:不知道应该怎样应对女儿的抵触、怎样来感化她的对立?而儿子还在不停地攀比女儿拥有而自己得不到的种种“权利”。重组家庭的融合问题,还真是让人伤脑筋!

多因素导致“后母”难被接纳

“夫妻一方或双方都是再婚、双方都有孩子或者一方有孩子,就有了所谓的„后爸、后妈‟,与普通家庭相比,相处中的问题自然多一些,这是生活中常见的情况。为何顾女士一片真心换不来小雁的理解和接纳?我想问题是多方面的。

首先,小雁今年14岁,正处于青春期,由于独立意识的形成,该年龄段的叛逆心理最明显,即便不是重组家庭,该年龄段的孩子与父母之间也常出现对立与矛盾,所以小雁不单与顾女士无法相处,与父亲也沟通不良。

其次,多数孩子都难以接受父母离婚的现实。虽然在当下的社会中离婚已很常见,但从孩子的角度,对于家庭的破裂他们无法像成年人那样去理解甚至不敢对外承认自己的父母离婚,因此也就很难接受父母的再婚,难以接受“后妈”或“后爸”。

第三,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相处需要时间,尤其是小雁,她本来就像一只刺猬一样来到这个家庭,短短的一个暑假还不足以改变她对顾女士的偏见,何况她对陈先生的不满也还没有解决。顾女士的“爱心+耐心”是对的,只是做得还不够。

第四,沟通的方式和技巧有待改善。顾女士和陈先生对小雁的刁难不断忍让或者回避,而孩子并不领情,甚至变本加厉,无原则的迁就有时也会导致父母与孩子无法平等沟通,孩子不把父母放在眼里,不懂尊重别人。而父母对待孩子的标准不一,也会影响到其他的孩子。

家庭教育不能丢掉原则

如果重组家庭中的各种关系没有处理好,可能会使孩子受到二次伤害,也会给学校教育带来更多的困难。刘奋告诉记者,从一些统计资料看,相当一部分犯罪青少年都有父母离异的背景。“重组家庭的孩子与继父或继母„合则双美,不合则两伤、甚至多伤‟。”

为了孩子,陈先生和顾女士可谓“呕心沥血”,虽然目前结果尚不如人意,但刘奋认为,努力总会有回报。“因为人的心都是肉长的,小雁的冷漠与对抗也是暂时的,„爱心+耐心‟最终一定能够获得她的理解和接受。但如前所说,需要改变方式方法,平等地与孩子沟通,甚至把小雁当作大人一样与她沟通,可以跟孩子说说自己的难处,也许能得到孩子的理解,这样孩子也会把内心的真正想法说出来。还有,家庭教育不能丢掉原则,因为任何地方都需要有规矩,家庭也不例外。”

要教育孩子学会尊重他人

重组家庭的父母如何与子女和睦相处?刘奋认为,像小雁这样的孩子,应该教育他们从如下几个方面做起。

1,变冷漠为接受。对小雁来说,父母离婚已是不可改变的事实,某种意义上她是受害者,心中确有痛楚。但她也要从父亲的角度考虑,他也是受害者、痛楚可能更大,而上有老下有小、还要挑起家庭的重担。小雁对继母的冷漠,实际上伤害的是她父亲,因为这会使他左右为难。“冷漠不但是婚姻的杀手,也是人际关系的杀手,如果老是让继母„热屁股碰上冷板凳‟,对现状又有何益?实际上,继母并不像小雁想像的那样„坏‟,否则父亲也不会选择她。况且,不让父亲再婚,让父亲独自为家庭操劳、受着孤独和痛苦的煎熬,这应该也不是小雁的心愿。”

2,学会互相尊重。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一定要牢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受到伤害会觉得痛苦,但小雁要明白,她在伤害别人时对方也一样会痛苦。不妨学会换位思考,是的,自己失去了一个母亲但又得到一个母亲,父亲失去了一个妻子却又得到一个伴侣,这不一定就是坏事。感情需要一点点地培养,只要小雁自己做到善解人意、不再拒人于千里之外,她一定会和继母改善关系,而这时最感欣慰的人就是她的父亲。”

浅析离异家庭大学生的心理状况 篇7

1 离异家庭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表现

1.1 自卑心理

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离异家庭大学生大多容易低估自身的能力和价值,认为自己得不到老师、同学的尊重,产生失落的情绪。在行为上表现为终日忧虑、不安,愁眉不展,遇事退缩,甚至自暴自弃。而且,强烈的自卑心理促使一些离异家庭的大学生表现为拒绝接受他人善意的劝告,处理事情时爱钻牛角尖,“不撞南墙不回头”。

1.2 人际关系不良

与在较富裕家庭成长起来的、性格外向、喜欢出风头的同学相比,在离异家庭成长的大学生往往表现为性格内向、特长较少等特点;总觉得自己在集体中可有可无,回避集体活动和与人沟通。这种长时间的人际关系淡漠状态,会导致他们性格方面的缺陷,使之更加孤僻、更加不愿意与人相处,而且还会恶性循环。

1.3 怀疑、敌对心理

部分离异家庭的大学生对他人存在敌视心理,总怀疑别人要对自己不利。在日常生活中表现为爱激动、爱打架,容易与别人发生冲突,严重时甚至会酿成校园惨剧。

1.4 抑郁心理

有些离异家庭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前途渺茫,没有希望。这种失望、悲观的情绪如果找不到合适的释放方式,长时间压抑在心里,会导致学习兴趣减退、暴躁易怒等行为表现,严重者会产生自杀的念头。

1.5 嫉妒心理

一些离异家庭的大学生对家庭富裕的学生表现出不满,甚至产生嫉恨、嫉妒的情绪。他们时常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或者对其他同学恶语相向。如果这种心理得不到及时的释放与缓解,他们就有可能走向极端——报复他人、伤害他人、危害社会。

1.6 虚荣心理

少数离异家庭中的大学生不能客观地接受家庭经济困难的事实,无法正确地面对生活的艰辛,反而表现出虚荣的心理,主要表现为内心虚伪,虚荣心强;无节制的、超出了家庭经济承受力的花销;努力证明家庭不经济困难,宁愿贷款、勤工俭学,也不愿接受社会、个人的资助。

2 离异家庭的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

2.1 家庭因素

离异家庭的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最主要因素之一为家庭经济困难。很多离异家庭的大学生的主要目的就是想通过学习改变自己的命运,尽快为父母分忧,为家庭作做贡献,这种想法使他们倍感压力;迫于家庭的原因,离异家庭的大学生很难得到来自家庭的包括学费在内的经济帮助,在就业方面更是如此,这会导致他们的心理失衡;同时,通过打工筹集学费、生活费用等与其他同学不同的生活境遇,都折磨着他们的身心。

一些离异家庭中也存在着家庭教育失当的问题。离异家庭大学生的父母只重视对子女的文化教育,忽视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忽略了对子女健康人格的培养。在子女考入大学后他们往往更加辛苦地劳动,尽其所能地为子女提供上大学的费用,而对子女内心变化的关注进一步减少。

2.2 学校因素

在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下,各级、各类学校大多重视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忽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很多离异家庭大学生勤奋好学,希望以优异的学习成绩弥补自己的家境“劣势”。然而,在学习成绩成为衡量他们生活的重要标准的同时,压力已经占据了他们的心理。

近年来,大学校园内出现了“小资文化”,倡导在大学期间享受生活,而这种文化的背后是经济的支持。离异家庭的大学生没有经济条件“小资”,不能加入这个群体,导致了他们逐渐边缘化,也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压力。

2.3 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对离异家庭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起到了催化的作用。现在的城市中到处充斥着拜金、享乐、非主流等不良的社会因素,给离异家庭的大学生带来了严重的心理困扰;不同消费阶层的消费水平相差悬殊,即使是在较为纯净的校园,这种差距也非常明显;高校的扩招和就业形势的严峻,使急于改变家庭环境的他们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社会各种爱心团体在对离异家庭大学生进行资助的时候,缺乏细节的关爱,为了扩大影响力,经常举办各种仪式,当众捐助,甚至有大量媒体的介入,很容易伤害离异家庭大学生的自尊心。

2.4 个人因素

个别离异家庭的大学生自身性格存在一定的缺陷,但由于长期处在升学的压力下,很多人的缺陷都被高考所掩盖,即使有时有所表现也不会引起关注。在进入大学以后,这些缺陷凸显出来,逐渐产生心理行为的偏差。

一些离异家庭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综合能力很强,只是家境原因使他们“落后”于其他同学,感到心理不平衡、不服气;加上家境富裕的学生有意或者无意地表现出来的优越感刺激了离异家庭大学生,使他们的心理态度由不满转化成了嫉恨、嫉妒等情绪。

3 离异家庭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应对措施

3.1 创建离异家庭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为离异家庭大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可以帮助教育者利用掌握的信息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心理健康档案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资料,包括学生自然状况、家庭自然状况、父母教养方式、学生既往病史、对学生身心发展有重大影响的生活事件等。第二,反映学生心理状态和心理特点的资料,包括智力发展状况、个性品质状况、心理健康状况、学习适应性状况及综合评定建议等。通过对以上内容的定量描述,可以较为全面地分析学生心理的各个侧面。第三,学生择业期望、自我意象、有关人员根据其心理健康水平和个性心理特征提出的择业建议等。

3.2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德育课程体系之中,通过心理卫生讲座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让学生了解生理发育的特征及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

3.3 有效借助网络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网上心理咨询是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通过网上聊天室、电子邮件或新闻组的线上互动功能向来访者介绍心理学知识,为来访者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相对于传统的心理咨询而言,网络心理咨询是在一种虚拟的环境中进行,来访者不需要与咨询师见面,因此这种方式有利于离异家庭大学生与咨询师平等交流,缓解心理压力。

3.4 团体心理辅导与个别心理辅导并举

首先,要针对离异家庭大学生共同的心理问题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展开互助式辅导。团体心理辅导对辅导者和离异家庭大学生来说都有很大的益处。一方面,因团体心理辅导每次可以接待多人,所以比个别心理辅导更经济、更省时。另一方面,团体心理辅导能运用集体的力量,促进来访者行为的最大改变。由于团体心理辅导为来访者提供了比个别心理辅导更为典型的社会现实环境,经历的相似性,可以使这些小组内的成员放下心理包袱,敞开心扉接受辅导,接受他人的帮助,寻求更多的社会与心理支持,增强抗挫折能力。在辅导的过程中,使他们通过感情的交流,用自己的感受、体会、经验去辅导和帮助其他学生。这种经验和感受的分担,具有治疗性的作用,能提高心理辅导的效果。其次,要针对离异家庭大学生的个别心理问题开展面对面的个别心理辅导,提高心理辅导的针对性。

3.5 建立和完善离异家庭大学生学校家庭密切联系与沟通机制

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教师家访等各种形式,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发挥家庭的作用,使学校和家庭形成合力,共同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3.6 引导离异家庭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交往

积极进行社会交往,是一个人全面客观地认识自我的必要条件,只有在社会交往的过程中,才能充分地认识自我,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才能充分表现自我,才能使自我的各个方面得以显现。一个脱离了社会交往的人,是不可能成长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然而,离异家庭子女由于家庭突然变故,一方甚至双方离他们而去,亲子交往受到人为的遏制,因此交往意识也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发生自我压抑。在这种情况下,亲子关系必然会受到严重的影响,以至于达到不喜欢父母甚至痛恨父母的程度。家庭中交往意识的降低,会使离异家庭子女不愿与同伴交往,尤其是自己处境的突然变化在遭到同伴的非议、讽刺和挖苦时,就更会对同伴敬而远之。因此,强化离异家庭大学生的交往意识,提高他们交往需要的迫切性,并使之迅速转化为亲和动机,是使离异家庭子女亲子关系、同伴关系等社会性关系得到良好发展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黎妮.离异家庭大学生心理问题防范探讨[J].现代企业文化,2009,33.

[2]夏金元.离异家庭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8).

[3]葛缨,扬丹.离异家庭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4]王晨菲.浅谈离异家庭大学生心理健康[J].管理观察.2011(16).

点亮离异家庭孩子的心灯 篇8

2010年,我班学生小婷就遇到了她这个年龄所不该承受的悲伤:因为难以面对爸妈离婚的现实,小婷缩在床角哭闹着不肯来上学,一晃就是五天了,我几次打电话,小婷就是不肯来学校。

一、心病用心药

我决定上门跟小婷谈心。我摸摸孩子的头说:“老师和你妈妈年龄差不多,我现在要做一个忠实的听众,你有什么委屈,和老师说,把苦水都倒出来,才会舒服一些。”孩子望着我,我握着她的手,她断断续续地和我讲述爸爸和妈妈近几年来的矛盾,有伤心,有恐惧,有无奈。我问:“你想一直生活在这样的家庭纷争中吗?”孩子摇摇头。我告诉孩子:“你爸爸妈妈的矛盾,就像一颗毒瘤,光是吃药打针已是治标不治本了,唯有彻底切除,你们各自才能获得新生,你父母的离婚是理智的,你要坦然面对这个现实。相信老师,会帮你,没有人敢嘲笑你!”孩子望着我点点头。回到学校,我委婉地向全班孩子解释说,“最近小婷家里出了点意外,令小婷很伤心,所以在家休息了这么多天,但小婷来上学后,我们大家不要去打听她家的伤心事,这样会使她雪上加霜。而小婷是我们班级大家庭中的一分子,我们要温暖每一个伙伴,更有责任要帮助小婷度过这一难关。”做好周围的思想工作后,我打电话给小婷,让她放心大胆地来上学,老师以人格担保她不会受到任何伤害。孩子小心翼翼地走进了教室,同学们还是像往常一样和她打招呼。

二、暖人要暖心

待到小婷的心灵得到基本平复后,我再一次走进了这户单亲家庭,顺便给她的妈妈带去了一本题为《离开你是我无悔的成全》的书。我对她们母女说:“现代社会男女同工同酬,女人也能顶半边天,难道不依靠男人,我们女人就生活不下去了吗?你们母女要一起挺起腰板来呀!有什么困难跟老师说,让老师帮你们一起解决。”孩子的母亲紧紧地握着我的手表示感激。接着我把小婷拉到一边去做作业,而把小婷的妈妈带进他们的卧室又细细地开导:“因为小婷正值青春发育期,所以遇事特别敏感,也很容易受伤,家里出了这么大的变故,最受伤的人其实是小婷。你是她挚亲挚爱的妈妈,为了小婷的健康成长,你一定得咬紧牙关坚强起来,开朗起来,不能让小婷因为你的伤心和软弱再度受伤,只有这样才能让小婷尽快走出这段家庭的阴影,开始正常的学习生活。”小婷的妈妈擦干了眼泪会意地点点头。

三、心灯用心点

小婷在班中的成绩很不错,我特意叫了几个同学有意无意地请教她学习上的问题,然后让同学们自然而然地邀请她一起跑到操场上玩耍。不久,小婷的生日到了,我特意买来蛋糕、蜡烛,在班级里给她送去祝福。“六一”前夕,我和她妈妈一起上街陪她购买节日穿的衣服;班级外出搞活动时,我尽量和小婷在同一小组活动;每当她在学习上取得了成绩,我总会给予奖励,给她惊喜……无论是在生活和学习上,我都给小婷以更多的关心、爱护。可能是我的一言一行影响了她,我的爱心温暖了她,我的真心感化了她,小婷终于开始了正常的学习生活,脸上又有了灿烂的微笑,而她的妈妈更是把我当成恩人般看待。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很不情愿地看到了一对受伤害的母女。孩子的父亲抛妻弃女,另寻新欢。我们可以想像,孩子受到的伤害与影响决不仅仅是十天半月,可能是一年两年甚至是几年。失去了父亲的关爱,却企盼得到父亲的关爱,这样的痛苦对于一个小学高年级女生来说是可想而知的。孩子不愿意回校,就是害怕同学对她的嘲笑,作为老师有责任不让孩子再度受伤,应该尽自己的努力做好本班学生的思想工作,在此前提下走进孩子的家庭,聆听孩子心灵深处的酸楚。在孩子得到充分的倾诉后,她的心理压力自然会减轻许多,这样可以鼓励孩子尝试着回校了。

就像一个人得了病一样,仅仅是大病初愈是不够的,得让孩子具有免疫能力,这一免疫能力就是教育孩子学会坚强,在母亲的影响下坚强起来。而当时母亲的坚强也不是说有就有的,老师通过好书的力量和真诚的开导来引领这位母亲与孩子成为坚强的人,帮助他们一起渡过难关。欣慰的是,在老师、小婷和她的母亲的努力下,她们母女没有因为失去家中的男人而失去自我,他们挺过来了,虽然艰难。

为小婷疗伤的日子里笔者产生了更多的思考。心灵的伤害经历了一个阶段,恢复也需要一段时间,教师需要坚持,需要细心,时时处处让孩子感受到周围人对她的真心关爱,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孩子才能真正地走出家庭碎裂的阴影。

1.关注学生,发现问题应该及时处理。这一案例中,笔者在发现小婷未来学校上课一周后才去学生家庭。这一周内,孩子与她的母亲是如何度过的,教师很难想像,那一定是一个以泪洗面的一周啊!假如,我们的老师能在发现情况后,及时做出反应,尽早地走进学生家庭,相信她们的伤害会更少些,小婷的功课不至于落下一周,好在小婷是个优秀学生,及时跟上来了,没有造成很大的学习损失。

2.在处理问题时应该全面周到。这一案例中,可以说,老师很好地抚慰了小婷和她的母亲,引导她们自强自立,但是对于这一家庭中的男子缺乏关注。老师没有与小婷的父亲取得联系,更完美的处理是父亲应该尽起责任来。即使离了婚,父亲还是孩子的父亲,有抚养的责任,有教育的责任,父亲不可能在母女俩的生活中完全消失。只是作为老师,不是法官,不是神父,也暂且不敢尝试去做父亲的思想工作。

3.关注学生的同时还应该关注家庭。孩子的成长很大因素取决于家庭的影响及家长的素质,班主任老师想要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要经常家访,了解每一户学生家庭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提供帮助。总的来看,教师(学校)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能起到的只是阶段性的作用,而家庭(小社会)、社区和媒体等(大社会)作用却是长远的、持久的,尤其是家庭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更是不容小觑。很难想像,如果没有与家长进行有效的交流、沟通,我们怎么来搞教育工作?爱是教育的灵魂。作为教师,有时不仅仅爱所教的孩子,还要爱孩子的家庭,爱孩子的家长。小婷快乐生活的回归,正是我们教师爱心结出的硕果。

教育工作是一门学问,一门艺术,需要教师用科学的方法来处理形形色色的事。用爱心点亮心灯,让我们一起执著追求!

(作者单位:浙江绍兴市鹤池苑小学)

离异家庭子女 篇9

送评材料

题目:

类别:作者:王学玲单位:山东章丘第二职业中专联系电话:

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辅导案例

背景描述:

近年来,国内外的学者都十分关注孩子出生后与父母分离对其成长的影响的问题研究,他们一致认为,孩子出生后与父母分离,将使其产生精神上的痛苦和焦虑,影响其整个一生的人格风貌。一般认为,“破裂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最大。破裂家庭有两种情况:一种为父母死亡,一种为父母离婚。这两种情况对孩子来说都是很不幸的,而父母离婚可能比父母死亡对子女的性格影响更大。破裂家庭中的孩子往往很悲观,性格孤僻,心情苦闷,一遇不顺心的事,易钻“牛角尖”,但也可能具有坚强、果断、自立的一面。一项调查发现,54.7%的犯罪少年是因为缺乏父母教育或父母离异而造成品德不良。对210名犯罪少年的调查还表明:因家庭关系破裂,向外寻找“友谊”、“温暖”而犯罪的占84.1%。所以,学校和教师对生于这类家庭中的孩子应予以更多的关注。

案例介绍:

小东,今年17岁,从小就跟着爷爷奶奶一起长大。在刚出生不久,父母就离婚了。母亲回了她东北的老家,而爷爷奶奶为了不给父亲再婚时添麻烦,他们把抚养小雨的责任承担了下来。其小小年级得不到足够的父爱或母爱,缺乏家庭温暖,与父母在感情上也缺少沟通,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的性格。从小学到现在学习成绩一直不够理想,而且经常出现逃学现象,母亲对他也感失望。同班同学见他少言寡语,难为常人理解,也极少与他交往。

案例分析:

这是一个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家庭婚姻问题,它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造成了很大的不良影响。教育家马卡连柯就此指出:“没有父母的爱,所培养出来的人,往往是有缺陷的人。” 家庭在孩子的性格和行为习惯的形成上有着重要和深远的影响。缺少父母之爱的孩子,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就会经常处于紧张忧虑之中,这严重影响他们的正常发展。

本案例中的小东,父母虽然爱他,但因为家庭破裂,对他的关心和照顾也只重于衣食住行,对他的情感需求却无暇过问。父母即便是关心他的学习,关注他的未来,但也只是看他作业有没有做,考试成绩好不好。好就以简单的物质奖励,差了就责骂。殊不知,孩子最需要的是温暖、和谐的家庭氛围,父母的紧张关系让他感觉到一种危机,他又怎么能够专心于

学习呢?没有好的家庭环境,又缺乏明确的学习动机,导致学习成绩差。他不爱说话,有什么想法也放在心里,想不通了就以逃学来躲避,逐渐成为一个不受集体欢迎的人,造成学习、社交等方面的心理障碍。

措施方法:

1、维护其自尊心

由于造成他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家庭温暖。在校又不爱与其他学生交流,导致他总是以戒备的眼光看别人,总感觉别人看不起他,逐渐失去自信心,从而导致产生一系列的问题。所以,要从根本上重建他的自尊心。鉴于这样的孩子大多个性较强,不愿别人提起自己的家庭,所以我闭口不谈他的家庭,而只是告诉他父母是如何爱他,他是一个幸福的孩子。当他使性子不吃饭时,我发动班里同学帮他拿饭盒,劝他吃,他有感于同学情意,吃了饭。

2、建立其自信心

首先让他明白自己在学习上是不比别人差的。我先与其父母交流,掌握他的生活背景,再与他本人谈心,告诉他“应懂得爱惜自己,如果自己都看轻自己,又有谁会看得起你”。对于他不太与人交往这种情况,我则告诉他朋友的友谊应怎样建立:“你付出了感情,别人就会回报你,不要怕付出,有付出才会有收获,大胆地表达你的感情,勇敢地释放出你的爱。”对于他内向的性格,我则现身说法:“老师小时候也是一个内向的人,总担心自己不够好,不好意思开口,不主动和同学交往,朋友也很少,内心很寂寞,后来我就试着去推销自己,别人要借东西了,我主动借给他;带了好吃的东西了,也主动去分给别人,慢慢的,同学都喜欢和我交谈了,他们有的东西也常拿来和我分享。再后来在和他们聊天的时候得知其实我原来并不差,而只是对自己没有信心。你现在也是这种情况,你要知道,你很棒的,不要封闭自己,把你的能量全部展示出来,老师看好你,支持你,不要让我失望!”现在,他能与同学友好相处,有时还能帮助同学做事,自信心在逐渐恢复。

3、增强其责任感

在与他有了一定程度的情感交流后,我的心理辅导工作开始触及他的内心。我和他谈起他的家庭,鼓励他把心中的想法勇敢地说出。我告诉他,逃避并不能解决问题:“你是个聪明的孩子,你也已长大,不能再使小孩性子,应该做一个对自己、对父母负责任的人。父母虽然感情不和,但对你的爱是不变的,你的行为应该对得起他们的爱,不要让他们对你失望。如果你做得足够好,你也许能使父母破镜重圆,这难道不是你想要的吗?你大了,该为父母

分忧,而不是为他们添烦恼。”他听后,很有感触,和我也逐渐亲近起来,听他母亲说在家也能帮助家里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4、明确努力方向

我的耐心和爱心终于赢得了他对我的信任,我和他就一起制定了今后的努力目标:

(1)每天微笑待人,上学时看到老师和同学都要主动问好;

(2)主动与同学交谈,多多使用礼貌用语,中午帮助周围的同学拿饭;

(3)上课认真听讲,每天至少问老师一个关于学习方面的问题,作业独立

完成,并且在学校完成,时间晚了由老师送回家,尽一切努力把成绩提上去。

对于以上目标的实现,我采用了行为强化法:对于他的每一个进步都给予鼓

励,对于其不足、尚未达到要求的地方,给予足够的耐心,基本不采取批评的办法。看到自己的一个个进步,他的自尊心、自信心也一步步树立起来。另一方面,我还从他的家庭入手,在进行家访时,多谈其进步,指出如果大家继续努力、共同配合,小雨非常有前途,让其父母看到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之后,他的父母对小雨就更加关心和爱护了,并积极配合学校做好各方面的工作。

效果与思考:

对该生采取以上措施后,他的学习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逐步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原来经常不做作业,现在即使偶尔不做,也会立即补上,也不再逃学了,由于学习认真了,学习成绩也有了较大的提高。同时他与同学的人际关系也逐渐好转、和谐。

从上述案例我得到的启示是:

1、父母离异家庭是孩子心理障碍的高发区,教师应对这些儿童更多的关怀,殷切的关怀远远胜于高高在上的说教,应多谈心,多做孩子的听众。

2、教师应有高度责任感和事业心,用真诚和爱心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朋友关

系。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他们,不可单纯说教。

3、教师必须具备心理学专业知识和心理辅导与咨询的理论与方法。要有较

强的观察能力、言语表达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必须掌握与学生交往的技能、指导的技能和矫正的技能。在进行心理辅导的时候,必须具备耐心,细致、不厌其烦的心理品质。

4、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时,应对具有各种心理特点的学生加以分析,提出相应的要求,由此形成教师的期待。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认为教师对学生的期待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学生从而努力提高了学习成绩。教师的期待、关心、赞许使学生获得了

离异家庭的学生的教育案例分析 篇10

“老师,你帮帮我吧,我真不知道拿这孩子怎么办了!”说这话的是我班小静同学的家长。小静,一个来自离异家庭的聪明小女孩。家庭的变故让她觉得爸爸妈妈都有负于她,于是养成了她孤僻、怪异的性格。由于离婚时她判给了爸爸,妈妈离开了她,她心里对妈妈充满了仇恨,几年来从来不愿意叫一声妈妈。而对于爸爸给她找的新妈妈,她也处处和她作对,常常无理取闹,爸爸也对她无可奈何,于是她爸爸找到了我这个“救星”,希望我能帮帮他。

针对小丫头的种种表现,首先我决定用爱心来弥补她缺失的情感。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爱是教育的最好调节剂。因此,我常用真挚的爱心对待她。哪天看她头发没梳好,我第一件事就是为她梳头;哪天看她衣服穿少了,我会拿出我自备的衣服给她穿。一件件的小事,让她慢慢接纳了我这个班主任,对我也有了一种亲近感,心里有什么话也慢慢愿意和我讲了。走进了小丫头的心理,是我跨出的第一步。我做的第二件事情,就是谈心!心理学家认为:“现代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要了解孩子,而了解孩子的核心就是理解,只有理解,才会做到有的放矢”。而谈心就是一种好办法,教师以平等、信任、尊重的心态在思想和情感上交流,让孩子体会到温暖、信任、愉快。每天,我留意小姑娘在学校的各种表现,及时找她谈话,表扬好的一面,指出不足之处,让她明确努力的方向。针对父母离异给她带来的伤害,我找了一个适当的时间对她说,父母分开不是你的错,他们的离婚,也是迫不得已的事,其中的苦衷,你现在还无法理解。但是现在,你应该坦然面对你周围的人,对于父母的分手,你不应该耿耿与怀,毕竟,你的生命是他们给的,你应该心怀感恩,学会包容,学会原谅父母。尽最大的努力去孝敬他们。而通过和小丫头谈话,我也知道她不愿意喊一声“妈妈”,很大程度是来自爸爸的阻拦,从内心上讲,她还是很想妈妈的。于是我决定先做她爸爸的工作,我几次找她爸爸谈话,告诉了他孩子的真实想法,希望他不要阻拦孩子找自己的妈妈,毕竟母女连心,她们是母女的事实是永远改变不了的。经过了我的几次努力,她爸爸也松口了,表示不再阻拦。做通了爸爸的工作,接下来的事情就好办多了,小姑娘毕竟是小姑娘,在她心里,妈妈还是很重要的,只是几年没喊“妈妈”了,有点不好意思开口了。于是在母亲节那天,我特别布置全班同学一定要对妈妈说一声:妈妈,你辛苦了!对于小静,我特别鼓励、嘱咐她虽然不能当面和妈妈说,但一定要打一个电话给妈妈。虽然还是有点顾虑,但最后她还是完成了我布置的“任务”,而我也知道,我的第二个目标也顺利达到了!加强与家长的沟通,是我做的第三件事情。面对离婚的现实,爸爸觉得有愧于她,因此,无论小姑娘提出什么样的要求,其父都会答应。针对这种现状,我和他的爸爸又进行了沟通,达成共识,对孩子要爱中有严,严中有爱。对于她在学校的各种表现,我都打电话告诉她的爸爸,并且询问她在家里的表现,家校紧密配合,做到了有的放矢。并且有意识的让继母与她多沟通。

上一篇:懈怠作文400字下一篇:电大公共行政学形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