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离异妇女的土地权益保护(通用8篇)
农村离异妇女的土地权益保护 篇1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农村离异妇女的土地权益保护
作者:彭晨晨 曾凡潮
来源:《法制博览》2013年第03期
【摘要】土地是人类生存最重要的依托,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更是人们生产和生活的源泉。我国当前仍属农业大国,拥有数以亿计的农民,因此,我国一直致力于立法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当前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立法保护体系,而对我国农村另外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村离异妇女土地权益的保护却不容乐观。本文试从农村离异妇女的土地权益的内容入手,分析我国当前立法保护的现状与不足,尝试对完善我国农村离异妇女土地权益的保护机制做一些有益的研探。
【关键词】农村;离异妇女;土地权益;保护
一、农村离异妇女的土地权益概述
崔建远教授认为,土地所有权所包括的国家土地所有权和集体土地所有权,可派生出国有土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典权等。[1]那么,对农村离异妇女的权益保护,可从宅基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及其衍生的附属权利即土地征收补偿款分配权等方面考查。
(一)农村离异妇女的宅基地使用权
《物权法》第一百五十二条规定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是指宅基地使用权人依法享有的对集体所有的土地进行占有和使用,并利用该土地建造住宅及其附属设施的权利。因此,宅基地使用权人依法申请取得宅基地使用权后,便享有对宅基地的独占使用并排除他人的非法侵害权的权利,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擅自使用和非法剥夺其宅基地。然而,由于宅基地使用权的主体只能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离异妇女往往因为婚姻关系的变动而丧失农村集体成员身份,故而无法有效的保护自己的宅基地使用权。
(二)农村离异妇女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五条规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有权依法承包由本集体经济组织发包的农村土地,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剥夺和非法限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承包土地的权利。另外,我国法律也明确规定了妇女与男子享有平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但是,在广大的农村,由于男尊女卑观念还比较普遍,导致妇女离异后往往无法获得平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在土地仍是最基本生产资料的中国农村,丧失土地承包经营权无疑意味着生活无法保障,也违背了立法的意旨,因此着力保护农村离异妇女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显得尤为重要。
(三)农村离异妇女的土地征收补偿款分配权
土地征收补偿,是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据《土地管理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依照特定的法律程序,在利用公权力将集体土地收归国有的同时,给予集体组织和失地农民的经济补偿或其他权益,以保障集体经济的利益和失地农民的生活。土地征收补偿款分配权是由土地承包经营权衍生的附属权利,主要以获得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偿费、地上附着物、青苗补偿费等经济利益来表现出来。土地征收补偿金的分配对象是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根据公平公正原则,凡具有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的人都享有获得土地征收补偿金分配的请求权,不论该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性别、年龄如何。而在现实生活中,大量农村离异妇女往往因丧失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或者其他原因而丧失土地征收补偿金分配权。因此,农村离异妇女的土地征收补偿金分配权的保护也是土地权益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农村离异妇女的土地权益保护之现状
2005年底,某调查组在江西某县10个乡镇18个村委作了一项调查,在30名农村离婚妇女中,嫁入男方后,离婚前和离婚后一直没有分配土地的有14人,占46.7%。离婚后男方家虽然保留其土地,但土地承包经营权和相关权益归男方所有的妇女共有10人,占33.3%。在这些农村离婚妇女中,只有6人真正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以及其他相关权益的仅占受调查人数的20%。[2]上述数据表明,对我国农村离异妇女土地权益保护失衡的现象极为严重。这与《妇女权益保障法》第三十三条关于禁止因妇女婚姻状况的变化而侵害妇女合法权益的规定背道而驰。
实践中农村离异妇女土地权益受到侵害的情形多种多样,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形式:第一,利用农村集体组织成员的资格侵害农村离异妇女土地权益。致使离异妇女的丧失宅基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及其附属的补偿款分配权等权利,即便回到娘家,也因为农村集体组织成员的资格的丧失难以再分到土地。第二,利用传统的婚嫁观念侵害农村离异妇女土地权益。由于农村男尊女卑的思想残余影响,离异妇女在婚前就只能分到较少的土地。另外,传统的婚嫁习俗是女性结婚后要到男方落户,此时,农村妇女的户籍流动性与土地不可移转性之间就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此种情况下,通常牺牲的是妇女的土地权益。第三,利用对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济制度不同理解侵害农村离异妇女土地权益。我国农村土地承包制度总体上是大稳定、小调整。但由于地域差异,观念差异等原因,各个地方对于制度的理解存在差异,实践中产生了不同的具体调整规则。妇女如果在不同规则的村庄之间变更其长期居住地,其土地权益必然发生变动,从而得不到有效、统一的保障。
三、现行立法制度的缺陷与不足
虽然我国《婚姻法》、《妇女权益保障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等都明确了对农村离异妇女的土地权益的保护,但由于农村离异妇女土地权益保护问题的复杂性和各地情况的特殊性,现有的法律规定还存有诸多不明确甚至空白之处。
(一)法律体系不完善,法规之间联系不紧密
我国《婚姻法》、《妇女权益保障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等都对农村夫妇离婚时财产分割的原则作出了规定。但由于立法不够完善,且法律之间缺乏密切的关联性,造成立法与实践相脱节,导致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不强,农村离异妇女土地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的事件屡见不鲜。如我国现行的《婚姻法》在处理离婚财产分割方面,采对婚前财产的个人财产部分仍属离婚后的个人所有的处理机制,那么农民夫妻在离婚时基于对个人婚前财产的保护,其土地权益往往在婚前即为男方所有,那么女方以夫妻共同财产为由主张分割相关土地权益的请求往往不到法院的支持,这样就形成了《婚姻法》的婚后财产处理机制与各法律主张保护离异妇女的权益的原则冲突。
(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认定标准不明确
由于我国尚未立法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作出统一标准的认定,导致各地在实践中的执行标准不一致,其中最主要的还是以户籍为标准认定集体成员的资格。[3]而集体组织成员资格又与土地权益直接挂钩,这样一来,就可能导致农村妇女离异后的土地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根据传统的婚嫁习俗,女性结婚后要到男方落户,当夫妻感情破裂,离异妇女的户口又被迁出,户籍变动非常频繁,这与土地制度的稳定性存在尖锐的矛盾。因此以户籍作为认定集体成员资格的标准,极有可能导致妇女丧失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而实践也证实了利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侵害离异妇女土地权益的情况不在少数。
(三)村民自治制度成为权益实现的羁束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赋予了村民委员会和村民大会极大的自治权。在村民大会上,村民可以凭借村民自治制度赋予他们的自治权制定村规民约。而这些在农村男尊女卑观念的大环境下制定的村规民约往往未顾及到离异妇女合法的土地权益。村规民约由于有民主自治的外衣,相关部门在处理此类问题存在极大的阻碍,这也给保护离异妇女土地权益的工作带来了不小的阻力。
(四)救济渠道缺失
虽然农村离异妇女的土地权益问题在一些法律法规中有了相应的规定,但在现实中遇到这类问题,农村离异妇女还是没有合理的救济渠道。在实际生活中,由于我国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不高,农村妇女权益受到侵害时,首先想到的是找村组织或是基层政府机构解决问题,往往无法获得救济。选择通过司法途径解决问题的人非常之少,即便是部分离异妇女选择了诉至法院,却由于我国现行立法缺乏对离异妇女土地权益保护详细的可操作性规定,又因为法律之间不紧密性,很多地方的法院不愿意受理此类案件,一些法院即使在受理后审判和执行时难度也非常大。这就造成了离异妇女因为救济渠道的缺失,而无法有效的主张权利。
四、完善农村离异妇女的土地权益保护机制的建议
农村离异妇女的土地权益受侵害的现象极其普遍,这一问题能否合理解决,关系到众多离异妇女的生活保障和法律权益,也是实现女性解放、人权保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针对我国现行立法制度的不足,可以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
(一)建立科学完善的法律体系
保护农村离异妇女的土地权益,首先应该建立科学完善的法律体系,实现有法可依。针对农村妇女土地权益保护的具体问题,完善法律法规,制定出可操作性强、细致完备的法律条文,明确法律之间效力的大小,预防法律之前的立法冲突,专章专条在立法中对此类型化问题予以规定。从立法层面上消除农村男尊女卑思想残余的影响,明确村规民约必须以法律为依据,不得利用村规民约侵害离异妇女的土地权益。
(二)确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认定标准
立法统一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的认定标准,妇女可以依据户口来主张相关权利,即与其户口所在地的村民享有同等的土地权益;如婚后未办理户口迁移且在居住地劳动的,也应当与居住地的村民享有同等的土地权益。这样,人户分离情况下妇女可以依据其实际居住情况向所在地的集体经济组织主张获得相关的资格以及权益,从而避免了妇女因婚姻变化而丧失相关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以及相关土地权益的发生。[4]
(三)明确并细化相关的土地权制度
我国物权法应当建立和完善与农村离异妇女土地权益相关的土地权制度。在立法上,应将宅基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及其附属的征收补偿金分配权确立为家庭共有财产,进而保护妇女因参与家庭生活而在离异后获得相应权利分享的资格。正如王利明教授在《物权法论》一书中提到“流转的权利是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一项重要内容。”[5]因此,还应明确规定允许离异妇女在承包期内继续行使流转权,以及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机制下通过拍卖等方式继续享有宅基地使用权。这样一来,离异妇女的土地权益就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最大限度地防止妇女因婚姻变化而丧失土地权益。
(四)完善司法救济途径
司法救济是普通民众维权的最后一道屏障,因此要真正达到保障农村离异妇女土地权益的目的,就必须进一步明晰权益保障的救济途径。首先,可以通过修改《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提高妇女政治参与的比例,确保妇女在村民自治组织中的地位。其次,现有法律、司法解释对农村离异妇女权利的救济途径规定比较滞后,应通过完善诉讼程序来进一步保障该类型化中离异妇女的诉讼权益。再次,可尝试设立专门的妇女土地权益纠纷调解机构,与政府调解和法院诉讼相结合,形成基层纠纷多边解决机制。最后,加强相关宣传,普及法律知识,鼓励农村离异妇女以适当的方式、使用正确的手段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五、结语
自古以来,土地对农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农民群体中的一个较为弱势的群体的农村离异妇女,立法更不应该有失偏颇,而导致群体内部利益保障的失衡,从而与我国法治精神背道而驰。追求群体内部的公平正义和普适发展,是我国法制建设、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应有之义。因而关注这一群体的基本利益诉求,谋求农民群体利益的最佳平衡点,是文章的追求所在。
参考文献:
[1]崔建远.土地上的权利群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2]熊小红,刘斌.农村离婚妇女土地权益流失的现状及其影响研究——来自江西H县的调查[J].农业考古,2006(3):300.[3]张雅维.山东省农村妇女土地权益调查分析[J].山东女子学院学报,2011(3).[4]袁敏殊,韩志才.安徽省农村妇女土地权益现状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5]王利明.物权法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6]李锡鹤.侵权行为究竟侵害了什么[J].东方法学,2011(2).[7]刘道云.我国人格权保护的限度[J].东方法学,2011(3).[8]关保英.论社会管理公众有序参与的法律保障[J].东方法学,2012(5).
农村离异妇女的土地权益保护 篇2
关键词:农村,离异妇女,土地权益,保护
一、农村离异妇女的土地权益概述
崔建远教授认为, 土地所有权所包括的国家土地所有权和集体土地所有权, 可派生出国有土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典权等。[1]那么, 对农村离异妇女的权益保护, 可从宅基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及其衍生的附属权利即土地征收补偿款分配权等方面考查。
(一) 农村离异妇女的宅基地使用权
《物权法》第一百五十二条规定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是指宅基地使用权人依法享有的对集体所有的土地进行占有和使用, 并利用该土地建造住宅及其附属设施的权利。因此, 宅基地使用权人依法申请取得宅基地使用权后, 便享有对宅基地的独占使用并排除他人的非法侵害权的权利,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擅自使用和非法剥夺其宅基地。然而, 由于宅基地使用权的主体只能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 离异妇女往往因为婚姻关系的变动而丧失农村集体成员身份, 故而无法有效的保护自己的宅基地使用权。
(二) 农村离异妇女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五条规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有权依法承包由本集体经济组织发包的农村土地,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剥夺和非法限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承包土地的权利。另外, 我国法律也明确规定了妇女与男子享有平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但是, 在广大的农村, 由于男尊女卑观念还比较普遍, 导致妇女离异后往往无法获得平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在土地仍是最基本生产资料的中国农村, 丧失土地承包经营权无疑意味着生活无法保障, 也违背了立法的意旨, 因此着力保护农村离异妇女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显得尤为重要。
(三) 农村离异妇女的土地征收补偿款分配权
土地征收补偿, 是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 依据《土地管理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依照特定的法律程序, 在利用公权力将集体土地收归国有的同时, 给予集体组织和失地农民的经济补偿或其他权益, 以保障集体经济的利益和失地农民的生活。土地征收补偿款分配权是由土地承包经营权衍生的附属权利, 主要以获得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偿费、地上附着物、青苗补偿费等经济利益来表现出来。土地征收补偿金的分配对象是集体经济组织成员, 根据公平公正原则, 凡具有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的人都享有获得土地征收补偿金分配的请求权, 不论该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性别、年龄如何。而在现实生活中, 大量农村离异妇女往往因丧失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或者其他原因而丧失土地征收补偿金分配权。因此, 农村离异妇女的土地征收补偿金分配权的保护也是土地权益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农村离异妇女的土地权益保护之现状
2005年底, 某调查组在江西某县10个乡镇18个村委作了一项调查, 在30名农村离婚妇女中, 嫁入男方后, 离婚前和离婚后一直没有分配土地的有14人, 占46.7%。离婚后男方家虽然保留其土地, 但土地承包经营权和相关权益归男方所有的妇女共有10人, 占33.3%。在这些农村离婚妇女中, 只有6人真正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以及其他相关权益的仅占受调查人数的20%。[2]上述数据表明, 对我国农村离异妇女土地权益保护失衡的现象极为严重。这与《妇女权益保障法》第三十三条关于禁止因妇女婚姻状况的变化而侵害妇女合法权益的规定背道而驰。
实践中农村离异妇女土地权益受到侵害的情形多种多样, 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形式:第一, 利用农村集体组织成员的资格侵害农村离异妇女土地权益。致使离异妇女的丧失宅基地使用权, 土地承包经营权及其附属的补偿款分配权等权利, 即便回到娘家, 也因为农村集体组织成员的资格的丧失难以再分到土地。第二, 利用传统的婚嫁观念侵害农村离异妇女土地权益。由于农村男尊女卑的思想残余影响, 离异妇女在婚前就只能分到较少的土地。另外, 传统的婚嫁习俗是女性结婚后要到男方落户, 此时, 农村妇女的户籍流动性与土地不可移转性之间就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此种情况下, 通常牺牲的是妇女的土地权益。第三, 利用对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济制度不同理解侵害农村离异妇女土地权益。我国农村土地承包制度总体上是大稳定、小调整。但由于地域差异, 观念差异等原因, 各个地方对于制度的理解存在差异, 实践中产生了不同的具体调整规则。妇女如果在不同规则的村庄之间变更其长期居住地, 其土地权益必然发生变动, 从而得不到有效、统一的保障。
三、现行立法制度的缺陷与不足
虽然我国《婚姻法》、《妇女权益保障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等都明确了对农村离异妇女的土地权益的保护, 但由于农村离异妇女土地权益保护问题的复杂性和各地情况的特殊性, 现有的法律规定还存有诸多不明确甚至空白之处。
(一) 法律体系不完善, 法规之间联系不紧密
我国《婚姻法》、《妇女权益保障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等都对农村夫妇离婚时财产分割的原则作出了规定。但由于立法不够完善, 且法律之间缺乏密切的关联性, 造成立法与实践相脱节, 导致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不强, 农村离异妇女土地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的事件屡见不鲜。如我国现行的《婚姻法》在处理离婚财产分割方面, 采对婚前财产的个人财产部分仍属离婚后的个人所有的处理机制, 那么农民夫妻在离婚时基于对个人婚前财产的保护, 其土地权益往往在婚前即为男方所有, 那么女方以夫妻共同财产为由主张分割相关土地权益的请求往往不到法院的支持, 这样就形成了《婚姻法》的婚后财产处理机制与各法律主张保护离异妇女的权益的原则冲突。
(二)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认定标准不明确
由于我国尚未立法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作出统一标准的认定, 导致各地在实践中的执行标准不一致, 其中最主要的还是以户籍为标准认定集体成员的资格。[3]而集体组织成员资格又与土地权益直接挂钩, 这样一来, 就可能导致农村妇女离异后的土地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根据传统的婚嫁习俗, 女性结婚后要到男方落户, 当夫妻感情破裂, 离异妇女的户口又被迁出, 户籍变动非常频繁, 这与土地制度的稳定性存在尖锐的矛盾。因此以户籍作为认定集体成员资格的标准, 极有可能导致妇女丧失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而实践也证实了利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侵害离异妇女土地权益的情况不在少数。
(三) 村民自治制度成为权益实现的羁束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赋予了村民委员会和村民大会极大的自治权。在村民大会上, 村民可以凭借村民自治制度赋予他们的自治权制定村规民约。而这些在农村男尊女卑观念的大环境下制定的村规民约往往未顾及到离异妇女合法的土地权益。村规民约由于有民主自治的外衣, 相关部门在处理此类问题存在极大的阻碍, 这也给保护离异妇女土地权益的工作带来了不小的阻力。
(四) 救济渠道缺失
虽然农村离异妇女的土地权益问题在一些法律法规中有了相应的规定, 但在现实中遇到这类问题, 农村离异妇女还是没有合理的救济渠道。在实际生活中, 由于我国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不高, 农村妇女权益受到侵害时, 首先想到的是找村组织或是基层政府机构解决问题, 往往无法获得救济。选择通过司法途径解决问题的人非常之少, 即便是部分离异妇女选择了诉至法院, 却由于我国现行立法缺乏对离异妇女土地权益保护详细的可操作性规定, 又因为法律之间不紧密性, 很多地方的法院不愿意受理此类案件, 一些法院即使在受理后审判和执行时难度也非常大。这就造成了离异妇女因为救济渠道的缺失, 而无法有效的主张权利。
四、完善农村离异妇女的土地权益保护机制的建议
农村离异妇女的土地权益受侵害的现象极其普遍, 这一问题能否合理解决, 关系到众多离异妇女的生活保障和法律权益, 也是实现女性解放、人权保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针对我国现行立法制度的不足, 可以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
(一) 建立科学完善的法律体系
保护农村离异妇女的土地权益, 首先应该建立科学完善的法律体系, 实现有法可依。针对农村妇女土地权益保护的具体问题, 完善法律法规, 制定出可操作性强、细致完备的法律条文, 明确法律之间效力的大小, 预防法律之前的立法冲突, 专章专条在立法中对此类型化问题予以规定。从立法层面上消除农村男尊女卑思想残余的影响, 明确村规民约必须以法律为依据, 不得利用村规民约侵害离异妇女的土地权益。
(二) 确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认定标准
立法统一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的认定标准, 妇女可以依据户口来主张相关权利, 即与其户口所在地的村民享有同等的土地权益;如婚后未办理户口迁移且在居住地劳动的, 也应当与居住地的村民享有同等的土地权益。这样, 人户分离情况下妇女可以依据其实际居住情况向所在地的集体经济组织主张获得相关的资格以及权益, 从而避免了妇女因婚姻变化而丧失相关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以及相关土地权益的发生。[4]
(三) 明确并细化相关的土地权制度
我国物权法应当建立和完善与农村离异妇女土地权益相关的土地权制度。在立法上, 应将宅基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及其附属的征收补偿金分配权确立为家庭共有财产, 进而保护妇女因参与家庭生活而在离异后获得相应权利分享的资格。正如王利明教授在《物权法论》一书中提到“流转的权利是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一项重要内容。”[5]因此, 还应明确规定允许离异妇女在承包期内继续行使流转权, 以及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机制下通过拍卖等方式继续享有宅基地使用权。这样一来, 离异妇女的土地权益就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 最大限度地防止妇女因婚姻变化而丧失土地权益。
(四) 完善司法救济途径
司法救济是普通民众维权的最后一道屏障, 因此要真正达到保障农村离异妇女土地权益的目的, 就必须进一步明晰权益保障的救济途径。首先, 可以通过修改《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提高妇女政治参与的比例, 确保妇女在村民自治组织中的地位。其次, 现有法律、司法解释对农村离异妇女权利的救济途径规定比较滞后, 应通过完善诉讼程序来进一步保障该类型化中离异妇女的诉讼权益。再次, 可尝试设立专门的妇女土地权益纠纷调解机构, 与政府调解和法院诉讼相结合, 形成基层纠纷多边解决机制。最后, 加强相关宣传, 普及法律知识, 鼓励农村离异妇女以适当的方式、使用正确的手段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五、结语
自古以来, 土地对农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对于农民群体中的一个较为弱势的群体的农村离异妇女, 立法更不应该有失偏颇, 而导致群体内部利益保障的失衡, 从而与我国法治精神背道而驰。追求群体内部的公平正义和普适发展, 是我国法制建设、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应有之义。因而关注这一群体的基本利益诉求, 谋求农民群体利益的最佳平衡点, 是文章的追求所在。
参考文献
[1]崔建远.土地上的权利群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4.
[2]熊小红, 刘斌.农村离婚妇女土地权益流失的现状及其影响研究——来自江西H县的调查[J].农业考古, 2006 (3) :300.
[3]张雅维.山东省农村妇女土地权益调查分析[J].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2011 (3) .
[4]袁敏殊, 韩志才.安徽省农村妇女土地权益现状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7) .
[5]王利明.物权法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7.
[6]李锡鹤.侵权行为究竟侵害了什么[J].东方法学, 2011 (2) .
[7]刘道云.我国人格权保护的限度[J].东方法学, 2011 (3) .
农村离异妇女的土地权益保护 篇3
[关键词] 农村土地流转 妇女权益管理 法律保护
当前现行法律法规在有关农村妇女权益保护方面存在一定的缺失,在土地流转背景下,要想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还有一定难度。在针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重点展开了对完善农村妇女权益保护完善措施的分析,望引起关注。
1.农村土地流转背景妇女权益法律保护的背景分析。
通过对大量实践研究经验的分析发现:对于不同类型的农村妇女而言,在农村土地流转背景下,有关这部分农村妇女权益的法律保护工作还存在一定的偏差与缺失。同时,不同类型的农村妇女在权益法律保护方面所表现出的问题依然存在一定的差异,比如农村出嫁妇女,妇女因结婚出嫁可能对自身土地权益产生的影响在于:娘家土地承包权以及婆家土地承包权的丧失。一般传统习俗认为妇女在出嫁后户籍将会从娘家所在的户籍单位迁移至婆家所在的户籍单位。受这一因素的影响,导致这部分农村妇女在娘家的土地权益基本丧失,部分土地权益甚至会面临被村委会收回或者剥夺的可能性,更常见的情况是被父兄占有,这种情况是由来已久的。再如农村丧偶妇女,在我国绝大部分农村妇女特别是他们中的丧偶妇女,在土地承包经营权相关权益方面受到的侵害问题尤为严重。在这种情况下,这部分妇女所承包的土地可能会面临被强行回收的问题,她们所签订的土地承包合同往往会被单方面的终止。
2.农村土地流转中妇女权益法律保护存在的问题分析。
大量的时间研究结果证实:之所以农村妇女土地权益的保护工作的开展存在比较大的难度,主要问题是现行相关法律法规中对于农村妇女土地权益的保护还存在比较大的漏洞与不明确的问题,相关法律法规中的规定在操作性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缺失。具体而言,可概括为以下两点:
(1)法律法规在妇女土地权益保护方面的漏洞。
在我国现阶段的立法环境下,涉及到对农村妇女土地权益保护相关问题的法律法规包括《农村土地承包法》、《妇女权益保护法》等。尽管上述法律法规当中,均针对农村妇女在享有土地权益方面的问题做出了明确规定与保护,但通过对相关保护条款的仔细研究与深入分析,发现当中仍然存在一定的漏洞,导致在执行方面不够可靠与有效。举例来说,在我国现行《农村土地承包法》第3条、15条相关条款的规定当中,对于农村妇女承包土地的方式,大多选取为建立在农村集体组织基础之上的家庭土地承包模式。在实际情况下,特别是农村妇女受到婚姻变动因素的影响,将极有可能出现土地承包权的丧失问题。
(2)法律法规在妇女土地权益保护方面的可操作性差。
从相关法律法规立法目的的角度上来说,没有为农村妇女合法享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益的方式与方法提供建议,因此在可操作性方面较差。举例来说,在我国现行《妇女权益保护法》第32条、33条相关条款的规定当中,对农村妇女在土地承包经营、土地征收、以及宅基地使用方面的权益进行了充分的保障。同时,严禁对农村妇女合法享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益进行威胁与侵害。但具体到威胁与侵害行为的认定方面,现行法规当中并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所以,有些法律法规条款在有关农村妇女权益法律保护方面的可操作性较差,亟待改进。
3.农村土地流转中妇女权益法律保护的完善措施分析。
法律法规是保障居民合法权益不受威胁与侵害的最关键工具。特别是在针对农村土地实施流转改革的过程当中,可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从《农村土地承包法》角度入手进行完善。
在《农村土地承包法》当中,需要特别针对妇女的土地权利有关的条款及规定加以完善。主要有:①我国对于土地的承包是以“户”作为单位来开展,但是农村妇女在土地承包经营权方面,同样需要享有平等的权利,需要将个人作为独立单位纳入法律保护范畴当中;②结合《农村土地承包法》第19条规定来看,在规定的土地承包流程规范当中,男女应所享有权利的平等性;③在遵循土地承包相关流程、签订土地承包以及土地转让合同的过程当中,承包/转让合同相关要件当中不单单需要注明承包方当事人的姓名,同时还需要将承包方当事人配偶姓名填写至合同要件当中;④在《农村土地承包法》中应补充以下规定:在娘家迁入城市,自愿放弃或者是全家去世的特殊情况下,需要对出嫁女的土地承包权予以保留,这部分土地承包权不得被农村集体组织所回收。
(2)从《妇女权益保障法》角度入手进行完善。
当前,对于出现婚姻变动问题的农村妇女而言,能够返回原集体组织并获取自身合法土地承包经营权利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总的来说,作为对妇女权益进行法律保障的针对性文件,现行《妇女权益保障法》当中有关农村妇女土地权益的保护条款过多的重视原则性,实践操作性与可利用性不够强。因此,在接下来的工作当中,需要立法机关构建违反《妇女权益保障法》相关条款责任追究制度,加强对农村妇女土地承包经营权保护条款的实操性,从而加强对农村妇女权益的维护。
总之,在农村土地流转背景下,加强农村妇女土地权益保护还有待加强,包括从《土地承包法》、《妇女权益保障法》以及土地流转相关政策角度的入手,对现行法律法规进行补充与完善。相信通过各方人员的通力合作,必定能够在此工作中取得显著的成效。
[参考文献]
[1] 董江爱.农村妇女土地权益及其保障[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45(1):8-15.
[2] 张笑寒.村民自治背景下农村妇女土地权益流失问题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12,26(6):10-14,34.
[3] 陈小君.我国妇女农地权利法律制度运作的实证研究与完善路径[J].现代法学,2010,32(3):56-64.
城郊妇女土地权益保护及对策 篇4
城市化是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过程,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历史阶段,也是世界各国的发展实践证明了的客观过程。但是,世界各国的城市化进程历史表明,城市化由于把农民从其赖以为生的土地上剥离出来,弄不好会引发许多社会问题。城市化进程中城郊土地价值上升,我国土地的户籍分配制度和女性的婚嫁,使城郊妇的土地权益
常遭侵犯,成为是城市化进程中的弱者。特别是城郊离异妇女,土地权益更难保护,成为城市化中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一、城郊妇女:城市化进程中土地权益受侵严重
城郊地区土地资源更为稀缺,而且土地市场相对发育,土地利益关系复杂,加上土地的商用开发价值逐年攀升,使得城郊的土地价值较高,城郊的土地权益之争更加激烈。女性作为两性中的弱者,在征地补偿过程中,权益被侵犯的现象经常发生,因而引起城郊妇女土地权益问题。主要表现有:
⒈城郊出嫁女的承包权被侵害。因为城郊的土地价值较高,又牵涉到征地补偿问题,因此,许多城郊对妇女承包集体土地作出规定:凡出嫁女无论嫁到何处,户籍是否迁出,其承包耕地一律要被村集体收回。如某市城北区寺台子村在年第一轮土地承包时就研究决定,凡年以后的出嫁姑娘一律收回分配的承包地,不批给宅基地。该决定的效力一直延续到年第二轮土地承包,其间有个户口仍在本村的出嫁女的承包土地被收回,由此引发名妇女联名上访。
⒉城郊未婚和离婚妇女权益更难保护。城郊未婚姑娘及待嫁妇女不能获得应得的承包份额甚至预先取消了土地承包资格,这也是城郊妇女土地权益被侵犯的普遍现象。特别是当集体土地入股或被征用时,他们应该得到的土地分红或征地补偿,被村里制订的村规民约强行剥夺。离婚妇女在离婚后,其应该享有的土地承包权或征地补偿款,常常被丈夫强行剥夺或被村集体合法收回,而无论离婚妇女是否能够从娘家或再婚夫家所在村庄获得承包土地。
⒊招婿女没有村民待遇。城郊的计划生育推行得比较好,因此独子独女户大量出现,有的城郊由于地理条件优越,女方不愿意嫁到外地去,就招婿到家,男方也愿意来落户。但许多城郊村庄都规定必须是独生女或无男孩户。不符合这一条件的未婚女子都要出嫁,并且不论你是否愿意都必须到夫家居住和落户,娘家村一律不分配承包田,她们子女也不准在娘家上户口、亦不分配土地。未被村庄同意和批准,婚后在娘家村落户的不给宅基地。比如:有的村庄规定,本村妇女娶城市户口的丈夫,丈夫理所当然不分土地,妻子如果不符合在娘家村招女婿的规定,出嫁女也要收回承包土地,并且他们的子女也要被划分成随父还是随母。这些规定严重损害了妇女的权益,是严重的男女土地权益不平等。
⒋征地补偿将妇女分为三六九等。城郊富裕地方的征地补偿费比较高,许多村庄都限制妇女的公平享有。例如青海省妇联、西宁市妇联、城北区妇联联合于年月调查处理了一起由土地征用补偿引发的妇女土地纠纷案。西宁城郊由于土地征用较多,在这个过程中妇女的土地权益变成了现金分配而显现出来。比如:小桥村的一片河滩地被征用,在分配土地就业补偿费时村委会规定,凡年月日以前已婚的姑娘(娶的媳妇),享受就业待遇,但子女不享受就业待遇;年月日以后结婚的姑娘及其子女,不享受任何就业待遇。再比如,经过韵家口镇政府批准的中庄村土地征用后青苗补偿费分配方案规定,凡已出嫁的姑娘年满岁以下,户口在本村的补偿;年满岁以上,户口还在本村的,其子补偿,其女补偿;周岁,户口在本村的其子补偿,其女补偿;凡是招入我村已落户的女婿补偿。这些规定将出嫁女及其子女、上门女婿等分成等级给以不同的待遇,打破了集体成员无差别共同占有集体资产的法律框架和传统习惯。对享有平等土地权的城郊妇女们的利益是严重的侵害。
⒌就业歧视严重。妇女因为其本身的生理原因,就业能力不及男子,需要社会照顾。城郊妇女失去土地后,其强大的生存依托失去了,就业的艰难就立即显现。在城郊就业安排中,城郊妇女不仅不能得到照顾,反而受到不应有的歧视。例如,有的村规定,在就业安排时,先安排各家的男性就业,或者在分配工作条件好的单位时,先安排本村的男性村民,他们认为女性反正迟早会嫁出去的,应该先照顾本村的男青年就业。城郊妇女在城市就业时也常常被歧视,企业老板们对女性的结婚生育有诸多限制,有些企业甚至干脆不招女工,造成了女性就业不应有的压力。
二、根源:男权文化主宰城郊社会之害
城郊女农民权益被尊称为父辈和兄弟辈的男性侵害的事例随处可见,引起的上访事件也很多。城郊的土地权益分配歧视女性,对女性进行剥夺,其根源主要是男权主宰城郊土地的分配权。
农村离异妇女的土地权益保护 篇5
一、农村妇女土地权益的概况
目前,**市总人口810万,农业人口160万。随着转型发展战略的实施,园区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率达到80%以上,农村土地面积逼近红线,农业人口逐年减少,我市农村妇女土地权益的环境大致如下:
1、在二轮土地承包中,农村妇女土地权益起点是公平的。无论是第一轮还是第二轮土地承包,基于“户藉规则”和“人均分地”原则,农村妇女和男子土地分配权的起点是公平的。二轮土地承包刚开始时,农业税较高,土地抛荒比较严重,土地承包证的农户发放率为89%。
2、农村土地政策变化引起土地争议增多。,国家取消农业税,农村土地上的负担减轻,当初弃耕抛荒的农民包括许多农村妇女,纷纷返乡要地,争利夺地的矛盾纠纷不断上升。仅农委每年要处理土地矛盾纠纷百十起,并且有日益增多之势。
3、农村土地功能变化引发土地收益矛盾激增。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村土地被征用,土地功能日益多元化,派生出来的收益、增值问题也日益突出。除了承包责任田、宅基地分配,又出现了土地入股分红、征用土地补偿、拆迁安置房等利益攸关的矛盾。
4、涉及农村妇女土地权益纠纷逐年上升。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农村的婚姻关系不再象以前一样稳定,农村妇女往往是随着婚姻关系的变化而流动,但土地却是不可移动的固定资产,因此,伴随农村妇女婚姻关系的变化,妇女土地权益流失的情况也日益复杂。
二、农村妇女土地权益存在的问题
1、农村中的“五类妇女群体”土地权益易受侵害
一是外嫁他村妇女。按照“妇从夫居”婚俗,农村妇女一旦同外村人结婚,其承包地很可能会被娘家村收回,或是被娘家兄弟分割。而婆家村本着“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原则,也不会分给她土地。因此嫁到外村的妇女,多半会失去土地的实际使用权和受益权。
二是农嫁非妇女。农村妇女与非农业户口家庭的男性结婚,在我国现行户籍政策下,其户籍很难转成城镇户籍。这些妇女在娘家的田地,往往会由村民小组收回重新分配,并助丧失“村民资格”,一旦遇到土地征用,外嫁妇女很难取得补偿。
三是离婚妇女。如果在婆家村没有赶上二轮承包或20一次的土地调整,农村妇女一旦离婚就会失去拥有土地的可能性,而娘家村的土地往往又被收回。少数分得土地的妇女,如果离婚不离村,有可能保存土地权益。若离婚又离村,其土地或被前夫家庭继续承包,或被村集体收回。
四是丧偶妇女。若妇女丧偶时较年轻,子女年龄尚小,其改嫁的意愿较大,其土地很可能被村集体收回,或被夫家的弟兄分割。若丧偶妇女与夫家家族有矛盾,丧偶后即失去在婆家继续生活的条件,土地权益也会因失去家族庇护而流失。
五是招婿妇女。有人说,不给上门女婿分地表明土地分配并没有歧视妇女,因为身为男性的上门女婿同样分不到地。然而事实是,在“男尊女卑”思想深根蒂固的农村,家中有无成年男丁决定了其家庭在村中的地位,即使成年男丁做了上门女婿,原村集体也不敢贸然收回土地,而如果是出嫁女,村集体往往会毫不客气地收回土地。
2、农村妇女土地权益问题的具体表现
一是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妇女的土地承包权益,是指妇女作为具体经济组织成员,依据承包合同对其所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经营和收益的权利。在现实中,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往往限制或剥夺上述五类妇女承包集体土地,损害其土地承包经营权。
二是征地补偿款、拆迁安置房的分配权。随着城镇化的加快,大量农村集体土地被征用,农村集体组织在分配征地补偿款过程中,往往对上述五类妇女群体少分甚至不分。在拆迁安置房分配上,由于牵涉利益更大,矛盾则更加突出,如果所在区经济形势好,往往还会顾及上述五类妇女群体利益。如果所在地区经济水平欠发达,则会选择剥夺和限制上述五类妇女群体的分配权。
三是宅基地及土地股份分红。基本发放了农村宅基地的《农村集体土地证》,但由于“妇从夫居”婚俗,相当一部分农村妇女不能在婆家拥有相应的份额,而娘家也可能取消其份额。随着农村土地流转量的增加,土地股份分红成为农民的重要经济来源,而目前,上述五类妇女群体涉及土地的附加或增值收入不同程度都受到限制和剥夺。
三、农村妇女土地权益问题成因的探究
1、落后的性别文化及政策强化与农村妇女地位从属化的现象仍然普遍。在农村妇女地位总体得到较大提升的今天,农村的传统习俗、宗派势力对农村妇女土地权益的影响一时还难以消除。在农村社会体系里,婚姻、继承、姓氏等习俗仍以男子为中心、以父系家庭为本位。农村妇女未出嫁前的土地权益从属于娘家,出嫁则从属于婆家。一些区、街道在拆迁安置、土地分红的“土政策”中,对农村女性的土地权益存在有意或无意的限制和剥夺。《土地承包法》规定以“农户”为承包经营权主体,妇女在土地承包中,没有被当作一个有权利的“个人”来看待。在村集体的土地收益分配、家庭财产登记中,大多只登记男性户主的名字,一旦家庭破裂,妇女就很难争取到财产,也会失去土地的使用权和受益权。
2、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和妇女婚嫁流动的矛盾性仍然突出。《土地承包法》规定,耕地的承包期为三十年。一般来说,农村以年为周期调整一次土地分配。而根据“妇从夫居”婚俗,农村妇女一生中至少要变动一次长期居住地,她们因婚姻而流动,往往在婚姻关系中失去土地的承包权和受益权。当前,农村人口的流动性已经大大增强,农村家庭的稳定性也在减弱,就更加加剧了这一矛盾。
3、村规民约“合法化”与农村土地政策相结合产生影响。在农村男权文化背景下,有权参与村规民约制定的基本为男性,思考问题、做出决定也往往从保护男性家族利益出发。《土地承包法》规定,对个别土地承包者之间的土地进行适当调整的,必须经过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的同意。农村妇女的土地权益,常常就在表面民主的村民大会、村民小组会议通过的村规民约中流失。
4、现行的法律和政策在调整社会性别利益关系上基本缺位。土地承包法中的“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以及土地承包三十年不变的政策,没有考虑“妇从夫居”婚俗下,政策的实施对不同性别的影响。将“农户”作为承包经营权的主体,没有主体资格的妇女就不能单独享有土地承包权。表面上看是中性的法律和政策,由于没有考虑到社会性别利益关系的差别化,在实施过程中往往给农村妇女带来不利。
5、农村妇女土地权益维护的救济途径基本缺失。一是政府救济的缺失。《村民自治委员会组织法》第四条规定,“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不得干预依法属于村民自治范围内的事项”。这样,村民大会在处理妇女土地权益分配上的违法决定,就属于村民自治范围,政府很难为侵权妇女提供救济。二是司法救济的缺失。法院在处理涉及妇女土地权益案件时,一般都不愿受理这类诉讼。
四、**市维护妇女土地权益的做法和案例
1、农村妇女土地权益维护纠纷调处情况。市妇联与市农委密切合作,发挥各自职能,在现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体制内,针对农村妇女婚入、婚出等原因产生的侵权现象,开展法律、政策、调解等方面的援助。2019年,市农委条口受理涉及农村妇女土地承包纠纷17件。**市妇联妇女权益维护中心,2019年共接待妇女土地权益维护来信来电来访2例。
2、全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体系健全。按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全市5个涉农区设立了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委员会,镇街和村设立调解室,条件成熟的4个涉农区成立了仲裁庭,培训了一批具有土地仲裁资格的专业人员队伍。逐步形成“镇村调解、区县仲裁、司法保障”的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解仲裁工作体系。
3、加强对基层仲裁调解工作人员的性别意识培训。市农委在开设仲裁员、调解员的业务培训活动时,邀请市妇联人员列席,并在培训课程中,明晰涉及农村妇女土地权益纠纷调处的适用法律,主要是《妇女权益保障法》相关条款;《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承包法》相关规定;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维护农村妇女土地承包权益的通知》等相关内容,做到依法、合理地化解处理涉及妇女的土地纠纷。
4、法律与村规民约适用冲突的调解实践。由于现行相关法律的适用性不强,一些地方的村规民约又缺乏有效监督,一些涉及上述五类妇女群体的土地权益纠纷,经常出现有法律支持但难以实施,村民认知上不能理解、感情上不能接受的情况。在实际的调解中,一方面对照法律条款,逐词逐句分析讲解,一方面又不能硬搬法律,要尊重农村和农户的历史和现状,采取灵活的方式妥善处理。
案例一:某区某村的妯娌二人在村土地征收补偿款分配中,未得分文。该户在二轮承包前,两妯娌的公公去世,婆婆改嫁,丢下两个未成年的儿子(即两妯娌后来的丈夫)。村里通过村规民约收回了该户的承包地。两兄弟成年后,村里只将少量边角地分给两兄弟,两妯娌嫁过来后,也没有分得土地。后来,兄弟中一人病故,妻子改嫁到外村。村里在分配征地补偿款时,再一次通过村规民约剥夺了该户的分配权。理由是该户的公公早已去世,婆婆早已改嫁,土地早已收回,边角地不能算承包地。经过调解,村集体还要剥夺改嫁到外村的妻子和孩子的分配权,基层调解员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明之以法,经过近半年的调解,村集体终于意识到做法的不妥,为该户补发了补偿款五万元。
5、法律与地方政策适用冲突的调解实践。人多地少是农村长期存在的现实矛盾,地方经济发展中任务重资金少也是现实困境。一些地方性政策在出台时,在权衡利益上,往往会选择牺牲前述五类妇女群体的合法利益。面对这种情况,基层调解工作人员很为难,一方面要维护受害妇女的合法利益,另一方面还要维护政策制定者的权威。
案例二:某区某乡姓外嫁女,婚后户口未迁出,该女在娘家村还有房子,现该村拆迁,该乡拆迁办告知她,凡是结过婚的姑娘不管户口在不在娘家村都不能享受拆迁安置房。这位妇女即投诉到街道,街道答复如下:根据《**省某某经济开发区征地拆迁补偿安置办法》,“经讨论不予安置类型:对农嫁居的,有户口、无房产,无论有无责任田”之规定,您不符合安置房的安置条件,不予安置。这是一个明显违反《拆迁征地补偿条例》、《妇女权益保障法》的地方性政策,却能堂而皇之地将外嫁女的合法利益排除在外。在面对这样的问题时,只能采取私下悄悄调解,个别给予经济补偿的方式。
6、复杂农村家庭关系的调解实践。因婚姻关系变化而流动,依然是农村妇女土地权益流失的主要因素。现在农村家庭稳定性渐失,家庭关系日益复杂,如何与时俱进地厘清婚姻关系中的土地财产关系,是一个越来越普遍的问题。
案例三:某区某村一农户女儿外嫁,在婆家村未分地,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娘家村明确该女子有土地承包经营权。但其父亲第二轮承包后娶了从外村嫁过来的后妈,其父去世后,该承包地块被征用,女儿与后妈对土地征用补偿产生争议,基层调解很难令双方满意。现在上诉至法院,法院也很纠结,女儿认为其该得全部征用补偿,后妈认为自已也有份。按照征地习惯做法,后妈嫁过来成为家庭成员就自动有份获得补偿。但是后妈又不是二轮土地承包共有人,而后妈在原来村的土地还没有被收回,目前此案正在关注中。
7、基层调解仲裁机构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农村土地纠纷面广量大,错综复杂,需要较高的政策水平和专业水平。目前,基层农村土地承包调解仲裁工作,在专业人才培养、经费保障方面还不够。因为不具备执法权,使得调解仲裁机构的地位很尴尬,调解仲裁的执行落实也有较大难度。
案例四:某区某村一户村民父女四人在二轮承包时分得了土地,后其中一女某外嫁,户口迁出,在婆家村并未分得土地,后其父去世,村民小组决定收回土地。基层调解仲裁机构明确要求村民小组,不得收回其承包经营权。村民小组于是在实际耕种时故意破坏某承包地的水系,导致土地无法正常耕种,目前,该案例已诉至法院,但执行多半还是问题,此案正在关注中。
五、保护农村妇女土地权益的建议
1、在法律的制定和执行中进一步增强社会性别意识。现有的法律对农村妇女的土地承包权规定较全面,但因没有充分考虑现实的社会性别利益关系,以及“妇从夫居”婚俗,一些条文显得有些滞后。建议借鉴广西维护农村妇女土地权益的相关做法,针对前述五类妇女群体的土地权益问题,全省出台相关实施方案。农户承包合同登记实行夫妻双名制,夫妻各执一份,在转让、租赁土地时,要由双方签名才能生效,保障妇女在分居、离婚和丧偶情况土地承包权的安全。
2、政府要加强对村规民约的监督制约力度。尊重村民自治权利要以法律为底线,建立对村规民约合法性的审查机制和纠错机制。建议乡镇司法员列席村民代表大会,对制定村规民约进行指导。民政部门牵头成立由司法、妇联等部门组成的,针对村规民约合法性审核的联合机构,并组织有关部门定期开展村规民约的清理工作,对村规民约中侵害妇女、未成年人等群体合法权益的条款予以清除。如某区某街道,在拆迁安置中规定,凡农村独女户,拆迁按照1.5倍面积给予鼓励性安置。有的农户因超生有三个儿子,但也只按照一个人的标准给予安置。此项规定充分体现了科学、合理的社会性别意识。由政府的监督制约,该区农村“男尊女卑”的现象大大改观。
3、要进一步明确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标准。无论在村集体土地征用还是土地流转纠纷中,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认定是获得补偿款的关键因素。从实践来看,一种主张以户籍为依据,一种主张以居住地为依据。但是,这两种主张过于原则,特别是前述五类妇女群体,由于传统的“妇从夫居”习俗,使她们在征用和流转中的适用标准相对模糊,上述任何一种认定对她们都可能有失公允。建议相关部门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认定做出一个合理的规定。
4、进一步发挥妇联组织作用加强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和法制宣传。大力开展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宣传教育,提升全社会尤其是基层组织的国策意识,充分认识到保护妇女土地权益不是对妇女的施舍,而是责任和义务。广泛深入地做好《村民组织法》、《妇女权益保障法》、《土地承包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提升广大农村妇女依法维权的意识和能力。
5、对农村土地确权工作进行社会性别影响调研。当前,正在**区开展农村土地确权的试点工作。建议妇联与农委合作,就此开展社会性别影响调研,对确权工作可能对妇女产生的正负面影响,进行系统分析,为进一步的决策提供依据。此次确权仍然是确到“农户”头上的,妇女依然不具有确权的主体资格,这对于以“妇从夫居”为婚俗、以男性为本位的农村来说,农村妇女的个体利益是否会再次埋没在婚姻家庭关系中,甚至有部分农村妇女是否会永久地失去土地权益,是个值得关注、研究的问题。
农村离异妇女的土地权益保护 篇6
部分妇女在权益受到侵害时不知道该怎么办,不懂得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针对这一现实情况,乡妇联于2008年3月对我乡“当前农村妇女权益保护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专题调研,调研采用了座谈、走访、问卷调查以及接受来访等多种形式。通过这次调研,我乡农村妇女权益保护方面仍然存在的诸多问题更加清晰了,乡妇联也相应地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一些对策与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1、农村妇女土地承包经营权方面
在农村,婚后妇女户口要迁到男方所在村,如果户口迁入时,正巧赶上婆家所在村进行土地调整,妇女还可以分得承包地,如果没有赶上,结婚到该村的妇女很可能有很长一段时间分不到应得的土地,而此时娘家村也有理由不给承包地,因为户口已经迁出,因此出现了婚嫁女两边都没有承包地的问题。还有的农村妇女结婚后,户口没有迁出,但依照村规民约,对出嫁女村不分给承包地,而嫁入村因为没有户口也不分给承包地。这个问题在今年的“土地二轮延包”中表现尤为突出,得不到土地的农村妇女只得在乡村两级来回上访奔走。在我们接待的来访妇女中,有的妇女因为这些原因而得不到土地长达八年之久。
2、婚姻家庭权利方面
目前农村妇女在婚姻家庭权利方面受到侵害的现象依然比较严重。
一是遭受家庭暴力。这主要是由于农村男尊女卑封建残余思想仍然存在,一些男子唯我独尊,妻子稍有做得不如己意的地方,就对其拳打脚踢;有的是因为男女双方感情不和,男方就经常找茬打妻子;还有的由于受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男方到外面寻花问柳,还不准妻子过问,否则就对妻子拳脚相加。
二是家庭地位不平等。由于许多农村妇女在经济上还没有完全独立,需要依靠丈夫生活,这就使得她们在家庭中根本没有地位可言,有的发现配偶与她人同居或是包二奶也只能忍气吞声,委曲求全。如:廖家汊村张某,丈夫在外跑车,她在家带孩子、照顾老人。起初丈夫经常回家并给钱补贴家用,后来一两个月也不回一次家,对家庭不闻不问,在家人的提醒下,她找到丈夫跑车的地方,才发现丈夫已和她人同居。当时她想离婚,可想到年幼的孩子,再加上自己无一技之长,在婆婆的劝说下她只能放弃了离婚的念头,对丈夫的不忠睁只眼闭只眼的过着日子。
三是离婚妇女的财产权益问题。受“男主外、女主内”传统习惯的影响,有一部分妇女抱着平常够用就行的观点,对家庭财产不闻不问,所有财产完全处于男方控制之下。而如今家庭财产已不仅仅是住房和日常生活用品等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更多的是流动资金、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一旦出现离婚问题,妻子对家庭财产状况一无所知,在财产分割时就极容易受到不公正待遇,即使提出了财产分割要求,也会由于不能够提供相应证据,其主张的财产权益也往往得不到认可。如:金安村的李某,丈夫有外遇后,经常对其拳打脚踢,最后李某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提出离婚。虽然其丈夫是个私营企业主,拥有一固定资产超过500万元的工厂,可由于李某平时不太过问丈夫的生意,对工厂的财务状况知之甚少,在他们离婚时其丈夫辩称工厂负债很高,净资产很少,而李某拿不出反驳的相应证据,最终只分得了少量生活费。
3、其他方面
一是受教育权利问题。现阶段还有相当一部分女童因多种因素而失学、辍学。特别是经济条件比较差的家庭,这种现象十分普遍。在农村,传宗接代的思想还比较严重,每个农民家庭都把希望寄托在男孩身上,希望生男不生女;再加上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有的父母把女孩当做挣钱的工具。男孩子天生就有一种优越感,即便是生长在经济条件很差的家庭也会从小就接受相对较高层次的教育,一般初中毕业还会读高中(职高),成绩好的可以读到大学毕业。而女孩子就没有这么幸运,有时即使成绩好也可能只读到初中毕业,然后出去打工挣钱。这样不但造成了男女性别比的严重失衡,同时也造成了男女接受教育上的不平等。
二是财产权利问题。家庭中住房、存款、土地证书上的署名多为丈夫,其次是父亲,这表明男性在占有家庭财产方面的传统优势依然存在,这种情况也为妇女的家庭财产权利受侵害留下了极大的隐患。
论北京新农村妇女权益保护 篇7
客观来讲, 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过程中, 北京地区非常重视农村妇女工作, 与其他省份或地区相比, 北京农村妇女的发展状况相对处于领先水平, 但是与当前现代化、全面化、和谐化、小康化的社会需求相比, 北京新农村妇女的发展仍然存在差距, 尤其妇女权益保护问题尚未从根本得以解决[1] 。本文结合北京新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 从政治、劳动、人身、教育等多个方面探讨农村妇女的权益保护现状, 提出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 有针对性地提出今后做好农村妇女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一、北京新农村妇女权益侵害现状
(一) 参与政治的积极性不高
当前, 虽然一部分农村妇女已经步入社会, 开始关心国家时事、社会热点话题等, 同时也提高了对自身权益保护的意识, 初步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 但是从农村妇女参与政治的民主状况来看, 与男子相比仍存在差距;在参与民主选举时, 妇女往往处于被动地位, 大多抱着应付、完成任务的心态, 也容易受到其他人的思想控制。例如, 当前在北京地区农村两委班子的女性比例较少, 且大多妇女从事的职位轻微, 很少有妇女参与竞选村主任或村支书, 而是以计划生育工作、妇女工作、会计工作等配角为主。
(二) 土地承包权与继承权受到侵害
一方面, 农村妇女的土地权益受到侵害。大多由于妇女出嫁而造成土地承包权、相关经济权益等无法保障, 如农嫁农、农嫁非、上门女婿或者离婚丧偶妇女等。这些问题的客观存在, 都反映了农村妇女在土地承包权问题上受到的不平等待遇;另一方面, 农村妇女的继承权益受到侵害。农村地区流传着“养儿防老”的观念, 因此赡养老人的负担主要落在儿子身上, 但是这并不代表女儿就不管不问, 甚至一些女儿对老人的照顾超过了儿子。但是老人去世之后, 由于女儿所处的地位不同, 大多不能平等地获得遗产或者房产。
(三) 人身权益难以保障
在农村地区的婚姻家庭中, 妇女大多处于弱势地位, 她们在不同程度受到人身权益的侵害;一些农村妇女在婚姻家庭中应享受的权利无法保障, 如家庭事务处理权、婚姻自主权等;还有一些老人私自干涉儿女的婚姻, 离婚妇女不能获得应有财产或者剥夺抚养孩子的权利等, 更有甚者存在严重的家庭暴力现象。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一些社会不良风气也进入了农村, 如未婚同居、拐卖妇女、卖淫嫖娼等, 都对妇女人身权益造成威胁[2] 。
(四) 受教育权利被剥夺
结合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教育法》等相关规定, 所有未成年人都应享受九年义务教育;但是在农村地区, 由于一些家庭的经济困难, 再加上长期以来的“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观念影响, 很多女孩子不能接受学校教育, 即使上学也要承担更多的家务。因此很多农村妇女的文化水平不高, 进城务工只能从事低微的职业, 劳动权利无法保障, 给自身留下诸多不良隐患。
二、存在农村妇女权益侵害问题的原因分析
关于北京新农村妇女权益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受到多方面原因的影响, 既有传统观念的束缚, 也有现实原因的制约, 同时也包括了一系列的经济因素、社会因素、政治因素等。针对北京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实际情况, 具体原因分析如下:
(一) 传统思想观念的制约
我国是一个注重传统文化的国家, 过去在塑造女性角色时注重两大特征:其一, 严重的“重男轻女”思想, 贬低了女性的生命价值与社会地位, 认为女性应该是男性的附庸, 如“三从四德”、“夫者妻之天”等;其二, 将妇女的地位排除于社会发展之外, 认为“女子受命于夫”、“女子无才便是德”, 将妇女定位于“主内”的角色。正是由于传统文化的制约, 造成农村妇女在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地位难以提升, 她们的各项权益都无法和男性相提并论。虽然我国经历了长久的民主革命斗争及改革开放大潮, 对传统观念受到强烈抨击, 但是并没有连根拔除, 封建思想仍然不同程度的存在, 在农村更为严重[3] 。
近年来, 北京新农村妇女的社会地位发生了改变, 农村妇女逐渐走向经济建设的第一线, 但是由于传统观念已经根深蒂固, 甚至已经侵入民众思想的深处, 仍然发挥一定作用。北京属于经济发达地区, 虽然已经帮助女性摆脱了传统的观念束缚, 创造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氛围, 但是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改变, 农村妇女在权益保障方面仍然处于弱势地位。
(二) 农村妇女受教育程度不高
截止到2010年12月1日, 全国妇联与国家统计局联合组织了“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 从北京地区参与的调查数据显示, 虽然当前妇女受教育的水平稳步提升, 但是农村妇女与城市妇女无法相提并论, 即使与农村男子相比, 也存在一定的差距。农村地区妇女文盲率仍然较高。从文化程度的分布来看, 以小学和高中为主, 中专、大专以上所占比例相对较少。
由于受到文化水平不高的影响, 在农村妇女的日常生活、生产中遇到诸多麻烦和不便, 如:其一, 妇女的政治认知水平有限, 没能充分理解选举制度、政治法典以及相关选举程序等, 在民主选举中的投票积极性不高, 经常随便选择, 有失公允;其二, 由于受到文化水平限制, 农村妇女获取信息的能力、来源、途径十分有限, 造成她们目光狭隘, 难以接受新事物, 而对新农村建设中提出的“民主自治”缺乏接受与理解, 再加上她们的自信心、自尊心不足, 不能正确、客观地认识自我, 常常表现出自卑心理, 过于依赖男子及社会, 缺乏自身对政治的判别能力, 政治态度冷漠、敏感性不强;其三, 农村妇女的文化素质低下, 在参与选举时认为自己的选票可有可无, 甚至对候选人没有一点了解, 随着丈夫或者一家之主的意愿, 不能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再加上她们缺乏必要的政治义务感和效能感, 没有将自身发展与社会利益、国家利益相结合, 认为自己只是一名农村妇女, 而无法决定社会与国家环境, 同时大环境也不会影响自己的家庭。其四, 妇女接受教育的程度、文化素质的高低也直接决定其权利的保障[4,5] 。据相关调查研究显示, 妇女受教育的程度越高, 自我觉醒意识越强, 就有强烈的“男女平等”思想, 能够理性地看待问题、妥善地处理问题;无论是婚姻家庭的地位、家中大小事的决定权, 还是分担家务活、照顾孩子等, 都能体现“男女平等”的期待, 同时也可增强反抗家庭暴力的意识, 能够采取和谐的方法来解决夫妻之间的矛盾和问题。
(三) 法律与政策的扶持力度不足
农村妇女处于弱势地位, 无论在法律上还是政策上都应给予更多的照顾和倾斜, 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 这方面的工作还远远不足。虽然当前关于农村妇女参政问题已经提出了多项法律法规, 如《妇女权益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 而北京地区也提出了《北京市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妇女事业发展规划等, 进一步规定了妇女的权益和地位, 但是这些规定或办法相对笼统, 可操作性不强, 在具体落实过程中与预期目标相差甚远[6] 。大多政策、法规或条款仍处于宣传和倡导阶段, 没有明确的惩戒内容, 落实积极性不高;一些村委会根本没有女性成员, 也被视为合法、合规现象。在各项保护政策、保护方法中过于强调结果, 而没有可操作的程序与制度, 缺乏完善的政策配套设施, 农村妇女的权益保障问题一拖再拖, 严重影响了农村地区的建设与发展[7] 。
(四) 社会深层次矛盾的影响
从客观、整体角度来看, 影响农村妇女权益落实的原因多种多样。如社会发展不平衡, 城乡妇女地位差距等。随着我国改革步伐的不断深入, 一些掩藏在深层次的矛盾也逐渐凸显出来。由于利益格局做出了调整, 而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等表现出一定的弊端和制约, 造成农村妇女弱势地位没有发生改变, 而在个别方面反而加大了男性与女性、不同层次女性之间的发展差距。例如, 承保对象和法律关系之间的矛盾、村民资格确定和户籍限制开放的矛盾、妇女婚嫁流动与土地承包关系稳定性的矛盾等。如果不能结合地区发展实际情况而解决矛盾与问题, 不仅不利于维护农村妇女权益, 也将制约新农村建设及和谐社会发展。
三、强化北京新农村妇女权益保护的对策与建议
(一) 转变传统的文化观念
观念是开展一切工作的基础, 因此农村地区必须转变“重男轻女”的观念, 不断提高妇女在农村的地位。首先, 结合当地实际情况, 以学校、村部为媒介, 组织农村妇女集中学习《妇女权益保护法》、《婚姻法》等, 改变她们的观念与意识, 充分了解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 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当农村妇女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 应敢于拿起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其次, 加强在农村地区的宣传力度, 如出动普法宣传车、张贴海报、举办电视专栏等, 都是不错的选择, 在提高农民法律意识、维护妇女合法权益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在农村地区营造良好的“人人尊重妇女”、“人人保护妇女”氛围。
(二) 提高农村妇女受教育的程度
只有农村妇女自身得到良好的教育, 提高劳动技能和综合素质, 才能真正保障自身权益。为了更好地实现新农村建设, 实现和谐社会发展目标, 北京地区的各级地方政府、妇联应加强对平等受教育权的保护力度, 避免在教育中发生性别歧视问题, 尤其强化女性少年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给有困难的家庭适当补助, 推广“春蕾计划”, 确保每一个孩子都能顺利完成学业;鼓励他们通过各种途径、各种方法完善自我、充实自我, 争取更多学习的机会, 丰富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另外, 结合农村妇女的实际需求, 组织开展技术培训、职业教育等;各级政府部门在重视农村妇女教育问题的同时, 还应注重其文化素养、综合素养的提升, 举办文化提高班、扫盲班等, 通过各种形式提高妇女文化知识素养[8] 。
(三) 构建完善的妇女权益保障机制
首先, 全面落实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等, 加强对劳动保障的监察, 实现妇女的平等就业, 维护农村妇女的合法劳动观权益;强化农村地区的土地承包管理力度, 落实农村妇女土地承包权益, 解决以往工作中对农村妇女土地承包权益重视不足的问题, 采取专项治理措施, 妥善解决土地纠纷。其次, 构建社会女性救助机制, 尤其加强对农村被拐卖妇女、贫困妇女及遭受家庭暴力妇女的救助与保护。结合当前农村地区的实际问题, 以农村妇女最关心、最敏感、最现实的热点问题, 整合社会各部门的强大力量, 实现农村妇女权益保护的社会化。根据当前农村基层的妇女组织没能发挥实际作用的现象, 应出台相关解决与处理策略, 确保农村妇女维权工作的积极进行;最后, 妇联作为农村妇女工作最重要的主体, 也要作出一定改变和创新。转变以往“说服教育”、“上协下调”为主的模式, 借助法律维权工具, 帮助农村妇女主动维权, 同时落实“预防为主”的方针政策, 经常性地与农村妇女谈心, 了解各个家庭的实际情况, 做到防患于未然。同时, 各级地区的妇联组织也要配合开展农村基层工作, 分配专业的律师、设置农村妇女救助专项资金, 用于农村妇女权益案件的法律援助[9,10] 。同时, 不断完善农村妇女的权益保障体系, 让法律维权意识深入人心。
(四) 营造良好的农村妇女维权环境
无论是学术界还是法律界, 都应加强对农村妇女的尊重与重视, 凭借自身力量介入农村妇女的侵权案件中, 并从中挖掘带有规律性、普遍性的问题, 通过专业性的分析与研究, 为政府机关、法律机关在政策、法规中的调整提供重要依据;做到宏观维权与个例案件相结合。同时, 在全社会范围内强化宣传力度, 通过媒介力量, 开办专题访谈、讲座、热线咨询等栏目, 改善农村妇女维权难的实际情况, 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维权氛围。
(五) 强化“村规民约”的审查监督
奠定在落实“民主自治”的基础上, 出台相关的法律与条文, 规范政府的监督力度, 强化对“村规民约”的落实, 保护妇女在其中的地位及作用, 可以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行使应有的自治权利;在制定村规民约过程中, 主要由政府部门把关, 而妇女也要参与到投票、决策中, 杜绝在村规民约中出现不利于维护妇女权益、违反国家法律政策的内容, 解决农村本地对妇女不重视、不尊重的问题;在执行村规民约过程中, 如果政府发现存在侵犯妇女人身权益、财产权益、民主权益等现象, 则有权责令修正;另外, 针对当前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分配制度的实施状况, 也要进行一次全面性的检查与整顿, 清除并废止与维护妇女权益法律背道而驰或者有所冲突的内容, 由当地人民政府进行调解与整改。
(六) 加大政策与法律支持力度
只有强有力的法律、法规、政策扶持, 才能为农村妇女权益保障工作提供坚强后盾。由于北京属于经济相对发达地区, 因此在农村妇女权益保障方面也起到带头作用。在国家提倡的法律、法规中尚不健全的情况下, 应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 尝试性地实施地方法规, 发挥政府支持作用。例如, 在保障妇女人身权益方面, 可根据不同乡镇的实际情况, 出台反家庭暴力的地方性法规, 充分运用北京市的经济优势, 增强对农村妇女的生活保障;在保障土地权益方面, 加强与国家相关部门的沟通与联系, 联手解决各种突出的矛盾与问题, 尤其改善历史遗留问题;在保障劳动权益方面, 加大执法检查力度, 完善制度、法规等, 避免发生侵害妇女的不正当行为。
另外, 有关农村妇女的参政议政问题, 虽然表面上政府已经给农村妇女创造了优越的条件, 提供了政策、法规支持, 但是由于过于笼统, 可操作性不强, 无法发挥应有作用。那么在下一步的工作中, 应提出政策命令的具体实施办法。例如, 可以在候选人中划分男女比例, 要求女性选民应达到一定数量;对积极参与竞选的妇女给予肯定和奖励, 转变农村妇女的观念。为了提高妇女的参选积极性, 还应划分“两委”成员与妇代会主任之间的收入差距, 避免妇女由于存在保底心理而只参与妇代会主任的职位竞选。另外, 贯彻落实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 并渗透到整个妇女参政的过程中, 包括政策的制定、评估、实时等, 都应有妇女的参与, 切实落实妇女参与民主的权益保障。
总之, 在当期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大背景下, 强调“以人为本”的核心地位。近年来, 北京新农村建设中的妇女工作取得一定进展, 但是农村妇女仍然处于弱势地位是一个不争的实施, 如何更好地保护农村妇女权益, 推动北京新农村建设, 是值得思考与探讨的话题。以实际情况为出发点, 不断完善各项法律、法规、政策的建设, 强化政府的重视与扶持力度, 确保妇女权益切实得以保护, 更好地实现我国可持续性、全面性发展目标。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在妇女工作上取得了喜人的进展。尤其在城市发展中, 女性地位越来越高, 基本实现了“男女平等”, 女性成为了“半边天”。但是以农村的实际情况来看, 重男轻女现象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 农村妇女的权益受到严重侵害, 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和社会不利因素。农村妇女权益现状非常严峻, 其产生的原因诸多, 既有自身原因, 也有社会原因。若想切实解决这一问题, 必须提高农村妇女的素质, 转变封建思想, 增强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 才能更好地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服务。本文结合北京地区的实际情况, 对北京新农村妇女权益保护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
关键词:北京,新农村,妇女权益,侵害,保护
参考文献
[1]张秀辉.农村妇女土地承包权益的保障问题与执法建议[J].现代农村科技, 2010 (4) .
[2]陈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妇女权益受损问题研究[J].前沿, 2006 (8) .
[3]罗虹, 钟宏武.制约我国农村妇女土地权益保护的法学分析[J].甘肃社会科学, 2006 (1) .
[4]李若楠.新农村建设视野下农村妇女维权状况实证研究[J].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 2012 (7) .
[5]周应江.完善相关立法, 保障农村妇女的土地权益及相关权益[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06 (4) .
[6]赵敏.土地流转对妇女权益的影响——基于农业女性化引发的思考[J].中国经贸导刊, 2011 (21) .
[7]刘艳杰.农村妇女法律援助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商界:上半月, 2011 (10) .
[8]刘晓灵, 王莎莎.关于中国农村妇女的土地权益的探讨[J].剑南文学:经典阅读, 2012 (4) .
[9]郭春华, 范露.农村妇女土地权益保护中的地方政府责任探析[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7) .
农村离异妇女的土地权益保护 篇8
摘要:土地是农民特别是农村妇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证,土地承包权益是她们最为关切的经济权利,通过对侵害农村妇女土地承包经营权益的现状、类型和原因的分析,从法学的视觉提出了界定农村经济组织成员资格条件,在村民委员会和村民代表大会组成人员中实行“男女比例”制度,实行家庭承包土地“按份分割”制度,明确无过错归则原则、追究侵害人法律责任等立法建议,以期对减少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公平,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有所裨益。
关键词:农村妇女;土地承包;权益保护;法学
中图分类号:F30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07(2011)01--0013--05
土地是农民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我国农民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在我国现阶段的农村,土地承包权益是农民最为关切的经济利益之一,特别是已成为农村主要劳动力的广大农村妇女。妇女的权益保护程度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由于我国传统观念的影响和法律规定的瑕疵,致使农村妇女的合法权益尤其是在土地承包经营中的合法权益屡遭侵害。本文通过对侵害农村妇女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类型及原因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保障农村妇女土地承包经营权益的立法建议,保障其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和谐。
一、侵害农村妇女土地承包经营权益的类型
(一)侵害农村妇女土地承包经营权益现状
据全国妇联对全国30个省市202个县1212个村的抽样调查显示,没有土地的人群之中,妇女占了七成,23.6%的妇女从来没有分到过土地,43.8%的妇女因结婚而失去土地,有0.7%的妇女在离婚以后失去土地。
另据福建省厦门市两级法院自2000年到2004年9月所审理的土地纠纷案件的统计结果表明,涉及妇女土地权益的纠纷占了土地纠纷案件总数的61.4%。可见现实中妇女的土地权承包权益受到了严重的侵害。
(二)侵害农村妇女土地承包经营权益的行为类型
1.发包土地存在性别歧视,承包土地的条件男女不平等。我国《宪法》第48条、《妇女权益保障法》第2条、《农村土地承包法》第6条对妇女权益的保障做出了明确规定,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家庭生活以及土地承包等各方面同男子享有平等的权利。
但是现实农村中存在严重的性别歧视,有些地方规定按劳动力分得土地,而将妇女排除在劳动力的范围之外,也就是说妇女不能分得土地。有些地方虽然承认妇女的承包经营权,但是在权利的设置上区别于男子,例如有些地方按照劳动年龄分配土地,规定女子的劳动年龄明显的短于男子,或者规定女子分配土地的比例少于男子,这些无疑是对妇女土地承包权的侵害。
2.因为婚姻致其土地承包经营权受到侵害,该情况有_二种:
第一因结婚失去土地。农村妇女结婚,因其配偶户籍的不同,可以分为“农嫁农”和“农嫁非农”两种情形。在“农嫁农”的情形下,如果女方嫁入的村子正好赶上调整土地,因为合法的婚娴关系而迁入户口的妇女基本上都能分到土地。如果该村土地承包的调整期已过或者时间未到,再遇上该村的机动地不足,她们往往分不到地,这样出嫁的女子就只能在原居住地取得土地。但是对于原居住地而言,受“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传统观念的影响,加之处于闩身利益的考虑,致使出嫁女存原居住地土地难以得到保留。“农嫁非农”的情形下,农村妇女要转为城镇户口往往受到很大程度的政策限制,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户口未迁入城镇的农村妇女,村组织或村委会往往采取限制其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措施,如少分或不分土地,或者分配质量较差的土地。
第二,因离婚失去土地。农村妇女离婚无论是甭迁出本村,其土地承包经营权都会遭受侵犯。离婚且迁出本村的其土地往往被村组织强行收回或被夫家占为己有。离婚不迁出本村的,其土地也往往由于风俗习惯、社会偏见以及畏惧夫家的权势而得不到保障。还有一种情形是丧偶的农村妇女,如果丧偶的农村妇女被认为有改嫁的可能性,她们原来承包的土地很可能被村集体收回或被夫家兄弟姐妹瓜分。即使她们没有改嫁的可能,但是由于她们在本村的人际关系紧张如与村委会的关系,与公婆的关系等,她们的承包经营权也可能受到侵犯。
第_二,“预婚说”致其未结婚先失地。由于一些妇女到了结婚的年龄,被认为是很快就要出嫁的人,在土地调整的时候往往不分给她们土地,致使妇女还没有结婚就失去了土地。
3.征地补偿标准不统一。随着我国城镇化的推进以及公共设施的高速建设,大量的农村土地被征收,随之而米的征地补偿款分配引起的纠纷存目前的土地承包纠纷案中占很大的比例。征地补偿款作为农民失去土地的基本保障手段,对失地农民的生存息息相关。但是存这个过程当中却很容易忽视妇女的利益致使不能按照男子的比例分配征地补偿款。。
二、农村妇女土地承包经营权被侵害的原因分析
(一)传统原因
“三从四德”、“男性中心主义”、“男主外,女主内”、“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等传统的思想一直都在影响着中国社会尤其是农村社会这些思想的共同点在于过分强调男子的权威,而仅仅将妇女置于附属地位,没有赋予其完整的人格。正是由于这种思想的存在和影响,人们也包括妇女本身仅仅将自己看作附属的个体,其利益也看作是一种服从丈夫的一种附属利益。
(二)经济原因
与男性相比,女性受教育程度低,就业机会少就业层次低,就业收入低。尤其在中国广大的农村妇女的活动区域仅局限于家庭和农田,几乎没有固定的职业和收入,依从于丈夫及其家庭,经济上的不独立导致权利的依附性,从而最终导致权利的被忽视乃至丧失。妇女经济地位的低下是其权利遭受侵害的最根本的原因。
(三)法律原因
1.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法律属性。根据我国现行的法律规定,农民对土地享有的权利是土地承包经营权。就其法律属性而言,土地承包经营权足一种用益物权。用益物权相对于所有权而言是一种有限物权,由于用益物权不具有绝对的排他性这就为村组织侵害妇女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益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农民对于土地承包权这一用益物权的权能认识不充分,往往在意识中只强调土地的所有权却忽视占有、使用、收益等权能。这也是农民尤其农村妇女“甘于”接受侵害或对侵害不加抗争的一个重要因素。
2.土地承包权的主体资格确定的不统一。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第5条规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享有主体,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确认是获得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前提。然而我国的现行法律之中没有对农村集体组织的成员资格进行界定,在现实的农村中,多是依靠村民闩治行为,通过村规民约或是村民大会的决议米解决这一问题。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利益驱动的下,农村妇女土地承包权被侵害,如“外嫁女”、“改嫁妇”、“农嫁
非”等。同时由于法律法规没有对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的确认和法律救济制度做出具体规定,造成当事人在合法权益受侵害时,无法寻求司法和行政保护。
3.对妇女的政治权利保障不力。我国《宪法》、《妇女权益保护法》等相关法律都明确规定妇女同男子享有同等的权利,保障妇女的政治权利。但是在现实中的农村,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及村委会议时,通常以家庭为单位,而家庭派出开会的人,通常是男性,只有在“家庭男子不在家”或者“儿子尚未成年的家庭”的情况下,妇女才参会。村民会议一般是以男性为主导,作为弱势群体的妇女在其中基本没有发言权。就法律制度的保障而言,《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9条、第17条和《农村土地承包法》第18条第3款、第27条、第48条对村民委员的组成和涉及土地承包事项的决议原则做出了规定。但是对于村民委员会组成人员,村民大会过半数的村民或三分之二以上的户的代表及土地承包发包当中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的同意人数当中未对妇女所占的比例做出明确的规定,没有从实质上保障农村妇女的表决权和话语权。
4.村规民约存在不足。村规民约是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结合本村实际共同商议制定的,并要求全体村民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是村民实现自治的手段,具有民间法的性质。然而在现实农村社会中,一旦村民发生冲突与纠纷,并不是首先想到法律,而是依靠某种民间法如乡规民约来进行调解,无论是在土地发包中、承包还是调整期间,都存在着以民间法的名义集体侵害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现象,尤其是对于因结婚而嫁入或嫁出的农村妇女。
5.缺乏对村委会的监督。权力不受制约和监督,必然导致权力滥用和腐败。《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赋予了村委会和村集体很大的“自治”的权力,却并未明确规定对其权利的监督和制约,这就使得似借“自治”的“合法外衣”肆意侵犯农民权益尤其是妇女土地承包经营权益成为可能。
6.现行土地承包合同和土地登记制度不利于妇女土地承包权益的保护。土地承包合同是土地承包权的凭证,土地承包权则是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权利凭证。《农村土地承包法》第十五条和第二十一条规定了家庭承包的承包方和承包合同的必备条款。但从两个文件的操作来看,由于承包方是以农户为单位,在文件上只是登记户主的姓名,而户主往往是男性,这就为在某些方面侵害妇女的合法权益提供了便利。例如,丧偶妇女可能会因为承包合同上没有自己的名字或未经过户主的同意,使得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很难实现。
(四)农村妇女自身的原因
女性作为社会的一个弱势群体,尤其在中国这个男性为主导的社会,女性权利长期受到漠视,男女平等的观念尚未真正深入人心,其中也包括妇女本身。很大一部分妇女仍然认为自己的权利依从于自己的丈夫或者家父,“政治”的事务与自己没有任何关系。对于法律更是知之甚少,甚至对于保障自己切身权益的《妇女权益保障法》也态度漠然,更不必说《土地承包法》等相关的土地权益的法律和政策。这也是妇女土地承包权益遭受侵害的重要原因。
三、保障农村妇女土地承包权益的立法建议
(一)加大宣传教育,提高农村妇女的权利意识
传统的封建思想在农村仍然根深蒂固,人们行为受传统思想的支配,而作为农村的妇女很大程度上则成为这些思想的受害者。更为可悲的是妇女对于肆意的侵害处于要么漠视要么无奈的境地。由此可见,提高农村农村妇女的权利意识、法律意识和自我意识,使她们革除旧的落后的思想,真正认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和自身权利,增加保障妇女农村土地承包权益的内在动力。
(二)加强农村妇女教育,提高农村妇女地位
个人的就业层次、职业收入乃至经济地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受教育程度。重视农村妇女教育,改善农村妇女的就业状况,提高妇女的经济地位就成为保障农村妇女权益的一项重要举措。首先,转变重男轻女观念,确保农村女孩受教育权利,确保男孩和女孩享受同等受教育的机会,并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如将妇女受教育的状况作为干部政绩考核的标准之一;其次,鼓励农村妇女参加学历教育,提高文化层次,并在政策上给予倾斜;第三,实行农业科技教育,提高妇女脱贫致富本领。
(三)完善《农村土地承包法》及相关的法律法规
1.确认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享受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利。对于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界定,目前学术界和审判实践中观点不一,以登记主义为主流,即以是否合法落户于集体经济组织为标准。由于近年来“农民工”的大量出现、土地流转的多样化及土地作为农民的基本保障手段,我们认为在继续采用登记主义的同时,增加农民履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主要义务的规定。
2.增设“男女比例制度”,切实保障农村妇女政治权利。在我国现行的法律制度当中虽然对农村妇女的政治权利有所规定,但不能从实质上保证妇女的政治权利。我们认为应该在《农村土地承包法》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应加强对妇女政治权利的保障,增设“男女比例制度”,真正保障妇女的政治权利。首先,在《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当中应具体规定村民委员会的组成当中及村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当中应有不少于三分之一的妇女代表;其次,在《农村土地承包法》第十八条、二十七条及四十八条当中“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附加“女性代表不得少于三分之一”的限制,以充分保障农村妇女的政治权利。
3.增设村规民约的事前审查,确保村规民约的合法性。村规民约实质属于一种民间法,是村民自治的一种表现形式。《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20条对村民自治章程的制定和修改作了规定,村民会议可以制定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只需报送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备案即可。但对村民自治章程的合法性没有设置事前审查,这不利于农民尤其是农村妇女权益的保护。所以我们认为,应当在《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当中规定对村规民约进行事前审查,由专门的部门管理村规民约的审查和备案,确保村规民约的合法性。
4.规范土地承包合同,实行“家庭成员签名制”。南于我国在农村土地承包合同和土地登记制度当中是以“户主”登记为主,产生了种种弊端,也对农村妇女的土地承包权益的实现设定了种种障碍。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认为在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运作当中,有必要实行“家庭成员签名制”,在土地承包合同和土地登记中,需有民事责任能力的家庭成员共同签名,对于无民事责任能力的家庭成员可按照民事代理制度来执行。
5.参照民事共有制度,实行家庭承包土地内部“按份分割”。根据我国的现行法律规定及农村土地“按人头分配”的实际做法,我们认为家庭承包土地可以参照民事按份共有制度,在不影响他方利益的前提下可以主张分割,并在土地承包合同和土地登记之中加以注明。这对于解决土地争端尤其是农村妇女因离婚而得不到土地的争端提供了法律依据。
6.完善法律责任,保护合法权益。法律责任是由特定的法律事实引起的对损害予以赔偿、补偿或者接受惩罚的特殊义务,是国家对违反法定义务、超越法定权利界限或者滥用权力的违法行为所作出的否定性评价和谴责,是国家强制违法者作出一定行为或禁止作出一定行为,从而补救受到侵害的合法权益,恢复被破坏的法律关系和法律秩序的手段。同样也是我国土地承包经营权保护的强有力手段。
我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及其他法律虽对侵害农村妇女土地承包经营权益的法律责任有所规定,但存在法律条文少、规定不具体、承担责任类型单一等不足。因此,完善法律责任也是保护农村妇女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一,完善责任类型。我国现行法律在《农村土地承包法》第54条及《妇女权益保障法》第55条对侵害农村妇女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民事责任作出了规定,而没有规定相应的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基于现实农村妇女土地承包权遭受侵害主要来源于村委会或村集体经济组织的集体行为,村委会与村民在事实上的不平等性,采用单一的民事责任不足以保障农村妇女的合法权益,应当在法律当中增加相应的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对此,我们认为应当参照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九十三条第二款的解释》,将村民委员会等基层人员从事“国有、集体土地的经营和管理,土地征用补偿费用的管理”工作时纳入行政法的规制范围,在出现侵害农村妇女合法权益的情形时,由所在的单位或者上级机关责令改正,并根据具体情况,对直接责任人员予以处罚。
第二,明确归责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是民法公平原则的体现,弥补过错责任的不足,其立足于均衡社会整体利益,协调不同社会群体力量之强弱,侧重保护弱势群体和受害者的合法权益。由于农村妇女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侵害农村妇女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行为更多的是由于历史和村规民约的规制等原因所造成的,加害人往往缺乏侵害的主观恶意。因此我们认为若在民事责任的规则上采取过错责任原则将会导致许多侵害行为因缺乏主观过错而被排除的承担责任的范围之外,不利于客观上保护农村妇女的合法权益。
第三,明确规定侵害行为的典型类型。法律的明确性是守法和执法的重要前提。《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五十四条规定了发包方侵害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行为应当承担法律责任,并在第七款规定了剥夺、侵害妇女依法享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应依法承担民事责任。但是该条款规定过于笼统,不够具体明确,没有明确规定侵害农村妇女具体情形,以致在法律运行当中缺乏可操作性。我们认为应当采取列举的方式对侵害农村妇女土地承包权益的具体情形加以规定。
农村妇女土地承包权益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复杂的过程,但只要我们坚持不懈的加大宣传教育,提高农村妇女的权利意识;完善法律规范,特别是在村民委员会、村民代表大会组成人员中实行“男女比例制度”,明确农村承包土地的家庭“按份分割”,列举侵害行为的典型类型,追究侵害人的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刑事责任,切实保护农村妇女土地承包的合法权益,就能达到减少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公平,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参考文献:
[1]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协调组全国农村妇女权益状况和维权需求调查报告[J]中国妇运,2007(3):5—9.
[2]匡敦校侵害农村妇女土地承包权的行为类型及原因分析[J]农业考古,2006(6):89—92.
[3]蒋月农村土地承包法实施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171—180.
[4]谭和平出嫁女土地承包权益受侵害问题浅析[J]中国妇运,2006(4):14—16.
[5]佟多人高等教育是提升妇女社会地位的重要途径[J]教育理论研究,2004,16(3):64—66.
[6]孙宪忠正义与思考一物权立法笔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425—529.
[7]孙承毅,刘天增浅淡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确认[J]农业经济,2007(7):12-13.
[8]赵东花,谢小榭关于农村土地承包中妇女权益保障问题的思考[J]中国妇运,2004(2):37—39.
[9]张正虎,王晓霞农村妇女土地权益实现中的问题及对策[H]兰州学刊,2008(7):109—112.
[10]张发德农村土地承包制度与妇女权益保护[J]现代经济信息,2008(4):231—232.
【农村离异妇女的土地权益保护】推荐阅读:
论北京新农村妇女权益保护05-15
农村土地权益问题08-30
离异家庭的类型07-16
离异家庭孩子的心理06-18
维护农村妇女权益工作调研报告10-28
离异家庭学生案例分析10-03
农村土地纠纷的特点06-23
农村留守妇女状况调查报告的07-22
农村土地流转中的政府09-06
农村土地确权的工作总结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