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异家庭学生案例分析

2024-10-03

离异家庭学生案例分析(共8篇)

离异家庭学生案例分析 篇1

做孩子心灵上的领航员-----离异家庭学生教育案例分析

刘锦玲是我们五年(4)班的一个活泼聪明的小女孩,我还清楚地记得刚认识她时,她甜甜的微笑,和每天早晨见到我开心的问好。她非常懂事还很善于和别人交流,所以一开始的时候我让她领队,可是去年,我渐渐发现她上课不够专心,学习习惯非常的差,偶尔动作也会很慢,头发经常乱蓬蓬的,衣服也穿的不够整洁,脸上灿烂的笑容也逐渐在减少。对她进行批评,也没什么大的作用,她依然如此,所以我让一个各方面表现都比较好的学生去做领队。虽然我把杨晗玉给换了下来,但是我觉得这个小姑娘是很有灵气的,我要帮助她,我想让自信甜美的笑容重新回到她的脸上。

有一次,我意外地发现她喜欢在桌子上乱涂乱画,我就很严厉的批评了她,告诉她这是破坏公物现象,要爱惜我们身边的物品。可是过几天又发现她这样做了,我想我前几天刚刚批评她,怎么又这样了?再结合她那段时间的表现,例如上课走神,偶尔有迟到现象,很少和同学一起出去玩„„我通知她的家长来学校一趟,本以为她的父母会出现在我的面前,结果却是她奶奶来的。听了我所反应的孩子最近在学校的表现,奶奶听着听着眼圈就有些红了。然后和我讲起最近家里的一些变故。这才让我有所了解,原来由于孩子的父母感情不和,刚刚离婚。这孩子打小就很懂事,面对着父母日渐升级的争吵,更亲眼目睹妈妈抛下她离开了家,幼小的心灵受到了重创,所以她也有些无心学习,经常坐在那里发呆,或者自己乱涂乱画,每次问她画的什么,她自己也说不清楚„„听了奶奶的反馈,我才知道可能是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不但在学校这样,在家里她也是这样的,写字桌上第一天刚擦干净,第二天又被她画好了,她家长一直提醒她,可她还是改不了。我想,这是她由于思想上出现了问题,才导致行为习惯上出现了问题。要想帮助她改掉这些习惯,让她重新自信、快乐起来,还要从根本的思想入手,走入她的内心,才能真正的帮助她。

针对孩子的种种表现,首先我决定用爱心来弥补她受损的情感。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爱是教育的最好调节剂。因此,我常用真挚的爱心对待她。哪天看她头发没梳好,我第一件事就是为她梳头;哪天看她衣服穿少了,我会拿出我自备的衣服给她穿。一件件的小事,让她慢慢接纳了我这个班主任,对我也有了一种亲近感,心里有什么话也慢慢愿意和我讲了。走进了孩子的心理,是我跨出的第一步。我做的第二件事情,就是谈心!心理学家认为:“现代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要了解孩子,而了解孩子的核心就是理解,只有理解,才会做到有的放矢”。而谈心就是一种好办法,教师以平等、信任、尊重的心态在思想和情感上交流,让孩子体会到温暖、信任、愉快。每天,我留意小姑娘在学校的各种表现,及时找她谈话,表扬好的一面,指出不足之处,让她明确努力的方向。针对父母离异给她带来的伤害,我找了一个适当的时间对她说,父母分开不是你的错,他们的离婚,也是迫不得已的事,其中的苦衷,你现在还无法理解。但是现在,你应该坦然面对你周围的人,对于父母的分手,你不应该耿耿与怀,毕竟,你的生命是他们给的,你应该心怀感恩,学会包容,学会原谅父母。尽最大的努力去孝敬他们。而通过和小丫头谈话,我也知道她不愿意喊一声“妈妈”,很大程度是来自爸爸的阻拦,从内心上讲,她还是很想妈妈的。于是我决定先做她爸爸的工作,我几次找她爸爸谈话,告诉了他孩子的真实想法,希望他不要阻拦孩子找自己的妈妈,毕竟母女连心,她们是母女的事实是永远改变不了的。经过了我的几次努力,她爸爸也松口了,表示不再阻拦。做通了爸爸的工作,接下来的事情就好办多了,小姑娘毕竟是小姑娘,在她心里,妈妈还是很重要的,虽然她还是有些不能理解,妈妈怎么舍得抛下她一个人,心里也许还有一丝丝的恨,所以,和妈妈联系有些不好意思开口了、。于是在母亲节那天,我特别布置全班同学一定要对妈妈说一声:妈妈,您辛苦了!对于杨晗玉,我特别鼓励、嘱咐她虽然不能当面和妈妈说,但一定要打一个电话给妈妈。虽然还是有点顾虑,但最后她还是完成了我布置的“任务”,而我也知道,我的第二个目标也顺利达到了!加强与家长的沟通,是我做的第三件事情。面对离婚的现实,爸爸觉得有愧于她,因此,无论小姑娘提出什么样的要求,其父都会答应。针对这种现状,我和他的爸爸又进行了沟通,达成共识,对孩子要爱中有严,严中有爱。对于她在学校的各种表现,我都打电话告诉她的爸爸,并且询问她在家里的表现,并且和她的母亲沟通,嘱咐她要常和孩子联系,关心孩子。家校紧密配合,做到了有的放矢。这样,在学校有老师的关怀,家里有亲人的照顾,让她时刻体会到浓浓的爱,来化解心中积聚的不满。经过大家的不懈努力,小姑娘心中的怨恨渐渐消失了,独自发呆的时间也越来越少了,取而代之的是曾经那个活泼、开朗、乐观向上的刘锦玲,课间和体育课上又能看到她带着大家一起玩耍的快乐情景了。前不久,她爸爸还打电话给我,告诉我小姑娘现在又像以前一样活泼开朗了,很少坐在桌子前涂涂画画了,也愿意和家人分享在学校的喜怒哀乐了。在这个学期伊始的班干部换选中,她又被学生们推荐为中队委员,我们大家都看到了她的进步。

刘锦玲的事例,让我感受到,离异不是孩子的错,所以不能让孩子来承担后果,因此,作为教育者,我们要寻找到适合的教育策略,引导孩子,让他忘却曾经的伤痛,也为了帮助孩子,让他找回童年的天真,让她们也能拥有和其他孩子一样健康、无忧、阳光的童年。所以,我觉得以下方法对教育离异家庭的孩子也许有一定帮助。

一、与家人密切联系,经常沟通,告之孩子的近况。并且委婉提出三条建议:

其一,为了孩子,父母双方的家庭应该文明相处,宽宏大量。父母虽然离婚了,但与孩子的关系永远不会变。希望爷爷奶奶不要在孩子面前提爸爸的不好,不要阻止父女相见,尽量提供能与父亲继续相处的宽松环境,让孩子感受到父母虽然分开了,但对她的爱并没有改变。

其二,由于离婚对双方都是不小的打击,对孩子更是心灵的创伤。希望有抚养权的一方坚强些,不要把伤感的情绪传染给孩子,也不能因此而喜怒无常,免得让孩子变得焦虑、忧郁,甚至自暴自弃。其三,希望家人永远不要冷落孩子,继续给孩子温暖和关爱,甚至比以前更多的爱。特别是负责抚养孩子的一方,不要因为工作忙、因为赚钱养家而让孩子感到亲情的流失。要多陪孩子说说话。

二、关心孩子,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我从心理学书上得知:父母离异,一般都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孩子会变得敏感,心眼多,不轻易说心理话,但家庭发生变故的孩子在内心深处却渴望向人倾诉,被人理解,只是由于种种担忧、自卑而本能地自我封闭。我知道越是这样的孩子,就越需要耐心的开导和细微的关怀。所以无论遇到学习和生活上的难题,教师都要主动帮学生解决。逐步打开孩子的心门,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三、满足孩子必要的要求,包括物质要求和精神要求

父母离婚,让孩子在思想上总觉得比别人少了什么。所以一旦在学习上或生活上需要什么,即使经济条件较差,也应该尽量满足孩子,使他觉得除了父母离异之外其他方面我同父母双全家庭的儿童相差不是太大。如果稍微差些,也应该尽量向孩子说明道理,消除其自卑心理。精神上,我尽量多与他聊天,了解他的心理需求。这样,孩子有自信了,别人也更愿接近她了。

四、引导孩子学会交往,融入班级群体

良好的伙伴关系对孩子身心健康发展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可以教育班干部、小组长主动关心、帮助这样的孩子,让同学下课多陪孩子,尽量让这样的孩子变得开朗起来。让她感到集体的温暖,和伙伴的力量。

时间老人的脚步匆匆而去,孩子心中的乌云也逐渐散去,我多么希望这曾经的阴影永远远离孩子,多么希望每个离异家庭孩子的头顶永远是一片灿烂的天空呀。为孩子祈祷的同时,我更深深地体会到单亲家庭的学生更像海面上行驶的一叶孤舟,如果领航员能正确引导,他们同样会避过惊涛骇浪,渡过暗礁岩石,安全抵达明净的港湾。让我们发挥教育者的无限力量,都来做单亲家庭孩子心灵上的领航员,使他们顺利走向生活的彼岸,成为生活的强者吧!

做孩子心灵上的领航员-----离异家庭学生教育案例分析

阿城区永红小学

张丽娜

离异家庭学生案例分析 篇2

据了解, 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 日本的全国平均离婚率一直在30%左右徘徊, 目前则超过了13。从各地方离婚率看, 东京都、石川县等平均离婚率在30%左右。而北海道、高知县等则超过了43%。

在我国, 离婚率也在悄然上升, 这一现象我们毋庸草率定义其原因何在, 但这一问题产生的最大后果莫过于离异家庭的孩子教育问题。这已经是不容再忽略的社会问题。

以班级平均人数50人来算, 一个班级大约就有4~7个孩子是离异家庭。这些孩子性格各异, 但大都存在着或轻或重的心理问题, 这些心理问题, 小则影响学习成绩、同学交往, 大则直接影响到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 也就是说会对他们一生都产生严重的影响。有的甚至因性格偏激而走上犯罪道路。所以, 对这些特殊家庭的孩子的培养和教育, 成为学校和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想要找到行之有效的教育对策, 必须首先了解这些孩子都存在什么样的心理问题, 找到症结, 方可实施。

确立课题后, 我们对这些孩子进行了特别的关注和深入地了解, 他们大多存在以下心理问题:

一、敏感, 多疑

有些孩子非常不愿意听到别人提及家庭问题, 哪怕是别人的无心之言, 也会牵动他们的情绪, 引发他们的负面情绪。会因此生气、不满, 或者消沉, 甚至记恨。

二、孤独, 封闭自己

有些孩子觉得自己和别人不一样, 自尊心特别强, 因怕受到歧视而选择了独处。不爱参加集体活动, 不喜欢被人关注, 总是独来独往, 放弃了很多能够释放自己的机会, 而越来越不愿意与人相处。课堂上被提问时, 他们会显得很尴尬, 也不会从容去回答原本有可能回答的问题。他们不愿意坐在前面, 课间操和体育课也是能往后靠就往后靠。

三、缺乏安全感, 不自信

对自己没有信心, 对未来没有信心, 对生活和学习表现消极, 不轻易信赖别人, 一旦信赖了又表现出过于强烈的依赖性, 害怕独处, 害怕孤独, 一个人的时候会显得有些神经质。有时会让人感到有点“缠人”。有时会因安全感的缺乏而盲目择友, 养成很多不良习惯。

四、承受挫折的能力差, 偏激又脆弱

只要遇到挫折, 有的孩子就会像蜗牛一样躲到壳子里, 不愿面对, 一味逃避, 表现偏激, 会联想很多很多, 甚至开始自闭。有的则在内心产生仇恨心理, 越想越偏, 最后因小事造成严重后果。

以上这些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有的孩子表现明显一些, 有的隐晦一些。但这些心理问题若得不到及时解决, 真的会影响孩子的一生。那么, 面对这些孩子, 我们该如何去做呢?

当我们怀着满腔赤诚的爱走进这些孩子的时候, 以你的人格, 你的才学, 你的爱心, 你的耐心取得他们对你的信赖和尊敬, 这是第一步。我们无法想象一个充满戒心的孩子会向一个冷冰冰的面孔敞开心扉。只有孩子们心甘情愿向你倾吐时, 你才能找到他们心里的结, 才有可能去解开这个结。所以, 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 找到他们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是一切教育对策的前提。

当你真的以巨大的爱和巧妙的方法令他们向你敞开了心扉之后, 就会明白他们的问题所在。这个时候, 还要与孩子的父母分别沟通, 因为, 虽是孩子的父母却未必真得清楚孩子的心理, 那么教师就要充当这个媒介, 同时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也要尽力在孩子面前树立和挽救父母的形象。因为, 学校教育只有与家庭教育紧密结合, 才能有最好的效果。

经过研究和分析, 我们对离异孩子教育问题这一课题的初探做了如下总结:

1. 用尊重唤醒孩子。

2. 用真诚感化孩子。

3. 用宽容理解孩子。

4. 用示范塑造孩子。

在以后深入的研究中, 我们还会针对更多案例做更深入扎实的研究。衷心希望无论社会如何发展, 每一个初如天使的孩子们, 都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 有一个积极向上的人生。

摘要:离异家庭的孩子会存在一些心理问题, 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的话, 严重者将会影响其一生, 甚至误入歧途。只有走进孩子的内心, 才有希望打开这些心结。

离异家庭学生案例分析 篇3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腾飞和发展,人们的婚姻观也在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追求幸福的婚姻生活。因此,不幸的婚姻家庭解体率居高不下,同时,离异再婚的家庭也越来越多。“据民证部统计,1979年我国的离婚率为4%,1999年就上升到了13.7%,2003年更是达到15%以上。随之而来的是再婚率的迅速上涨;我国1995年再婚人数为离婚人数的37.69%,2004年就达到45.65%。”这是十年前的统计数字,而近十年来,离婚率和再婚率有增无减。但是,人们对再婚家庭子女这一特殊群体的关注却少之又少,尤其是再婚家庭子女的教育问题。

笔者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班里有一部分学生是离异家庭的孩子,其中个别学生是离异再婚家庭孩子,笔者对他们给予了特别关注,同时利用业余时间进行了跟踪分析及心理教育辅导。下文选取其中一个离异再婚家庭的学生为例,探讨中职离异再婚家庭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对策。

一、个案学生基本情况

(一)自然情况

东东,男,17岁,中职一年级。

(二)家庭背景

东东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父母在其七岁时离异,他跟随父亲一起生活,姐姐跟随母亲生活。不久后,父母分别重组家庭,他的继母带来两个女孩跟随他们一起生活。父亲现在A城市做家居装饰工作,继母随其父一起工作。平时,其父母为生计奔波,无暇照顾东东。由于从小继母对其各方面要求比较严格,他与继母之间经常发生争吵,双方矛盾较深。在东东初一时全家搬到A城市,恰逢此时,东东的生母也来到A城市打工,于是,东东私自跑去跟其生母一起生活,这导致其与生父和继母之间的矛盾恶化。初三时,其生母离开A城市回老家,东东拒绝跟生父及继母一起生活,于是离家出走,一个人在外面租住出租屋。

二、个案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原因分析

作为该生的班主任,笔者特别留意东东的日常表现,同时,笔者跟其父亲谈过几次,跟该生也有过多次交谈。通过这些素材的积累,基本了解了该生的基本问题以及形成这些问题的原因。

(一)缺乏安全感

东东对学习和生活失去信心,看待事物的观点和态度比较消极,很难信任他人,总是怀疑一切;一旦相信他人,就会十分依赖,如重视友情,依赖、信任他认为可以信赖的朋友。

对于再婚家庭的子女来说,原有家庭一旦破裂,就会失去原来的温暖和关爱。所以,在孩子年龄小的时候父母一旦离婚,他们不得不接受这个事实,从而容易产生焦虑和恐惧,害怕失去。而当其进入父母新组建的家庭后,他们往往很难接受继父或继母,极易产生抵触情绪,认为是继父或继母抢走了他们的亲生父亲或母亲的爱。同时,对他人产生怀疑,不易相信他人,在他们的世界观里,连自己最亲的父亲或母亲都抛弃了自己,还有谁可以相信呢?所以,这样的孩子在家庭中感受不到温暖,于是开始向周围的亲朋好友寻求温暖和依靠,所以,他们更重视友情或师生情等家庭以外的情感。

(二)情绪不稳定

东东在家表现与在学校表现完全不同。据他父亲讲:“东东在家时沉默寡言,不说话,有事总是闷在心里,从来不跟父母谈心,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在玩手机;而且十分冲动、倔强、叛逆,每逢家长与其谈话就吵架,跟家长对着干,尤其讨厌继母,相互之间经常吵,根本无法沟通;任何事都很倔强、偏执,完全不考虑家长的意见。”而据笔者观察和接触了解到,东东在学校的表现完全不同:他是个积极勇敢的学生,课上喜欢发表独特的见解以引起老师的关注和表扬,课下同学关系良好,幽默风趣受同学欢迎。

心理学调查研究表明:“离异再婚家庭的儿童,当其与亲生父母在一起时会感到快乐和自由,而在继父、继母面前,则表现出冷漠和拘谨。”由此,我们了解到:再婚家庭的孩子不能再像以往那样得到父母双重的爱,而是要分场合地享受爱和被爱,因此,再婚家庭孩子学会了不同场合表现出不同的情绪,有的学会了察言观色、小心谨慎,有的是用暴力、愤怒的方式反抗不满;同时,他们对自己喜欢的人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友好,如同学、朋友等,而对自己不喜欢或讨厌的人表现出极端的愤怒或小心谨慎、沉默寡言,如继父、继母。总之,情绪时好时坏。

三、个案学生心理问题辅导策略

根据以上问题,笔者作为该生的班主任,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出辅导帮助计划,努力为其创造和谐健康的心理环境。

(一)教师付出满满的爱,信任尊重学生

离异再婚家庭的孩子往往没有得到父母充足的爱,造成安全感缺失,患得患失,害怕失去,对他人不信任,自闭等。所以,既然再婚家庭的孩子在家庭里得不到爱和温暖,那么,教师就应该伸出慈爱之手给予学生充足的关爱,同时,信任并尊重学生,保护其人格,鼓励其参加学校和班级的活动,逐渐建立自信心,增强安全感。

本案例中的东东,笔者在担任其班主任期间一直关心其生活、学习,经常找其谈心,甚至在得知东东生活费不够用时,为了保护其自尊心,拿出钱借给该生使用;笔者在得知刘东东有意在周末做兼职挣生活费的情况下,十分支持其勇敢自立的行为,并为其提供兼职信息,鼓励其参加课外生活实践;同时,鼓励其参加班级和学校活动,他在班级的辩论赛和学校篮球赛、足球赛中都表现非常积极,并取得很好的成绩,只要看到他有一点点进步,笔者就及时进行表扬。帮助他树立学习目标和未来发展计划,鼓励其在学业上取得成就,在笔者写这篇文章时,他已经被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录取。

(二)家校合作,引导家长关爱孩子

再婚家庭中,当孩子进入父母一方新组建的家庭时,再婚的亲生父母往往沉浸在新婚的喜悦中而忽略对孩子的关爱,同时,有些继父母不能像亲生父母那样无私地关爱继子女。更甚之,有的父母甚至认为孩子是两人之间感情的障碍,因此,往往对孩子的管教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因此,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不足,对孩子的爱也有限。很多再婚家庭中的孩子由于缺乏关爱,导致人格发展不健全,情绪不稳定。因此,在离异再婚家庭中如果注重家校沟通合作,教师主动了解情况,家长经常跟教师沟通,那么,在适当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家长更多地关爱子女。

笔者根据东东家庭的基本情况,先后取得了其本人及其父亲的信任。笔者在确定了帮助计划之后,一直坚持与其父亲定期沟通,了解双方关系的进展,及东东在家生活、学习等方面的情况,并针对问题提出教育建议,教会家长关爱子女,教会子女理解父母,使双方关系解冻,让东东重拾家庭温暖。

(三)激励学生努力自强

个别离异再婚家庭的中职学生会自卑,因此,对于自卑心较强的学生,我们可以用补偿心理来增强其成功的欲望,鼓励其努力学习、自强、自立并获得成功。

在本案例中,东东对任何事都不自信,有自卑情绪。于是,笔者积极鼓励东东参加学校和班级活动,如篮球赛、足球赛、辩论赛,在比赛的过程中他和同学们共同努力取得成功,因此,在这一系列竞赛类活动中,他屡屡体会到追求成功的喜悦,渐渐地对自己要求越来越高,无论在生活方面还是学习方面,表现得越来越努力、越来越优秀。

四、个案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成效

经过近一年的关爱辅导,东东变化很大。这些关爱使其渐渐对周围人产生信任,并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也对学习、课外活动等方面产生兴趣,并在很多方面取得成功。

(一)信任他人

一年以来的心理辅导使东东渐渐开始信任朋友、同学、老师及父母。他有了几个比较要好的朋友,且经常跟朋友一起出去玩;与同学友好相处,经常一起参加各类比赛;开始跟老师谈心;甚至在第二个学期末离开了独自租住的出租屋回到了父亲和继母身边生活……这些都是非常好的现象,说明他的安全感增强了,对他人有了信任感。

(二)活泼开朗

通过家校合作的心理疏通和辅导后,东东情绪相对稳定,回家后也有了笑容,能够主动做家务,帮助家长做事,并主动跟家长聊学校生活等;同时,在学校的表现更加积极主动,对同学热情友好,对老师有礼貌,学习成绩显著提高,业余爱好更加广泛。

五、启示

通过系统辅导离异再婚家庭学生,笔者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并得到一些启示。

(一)关爱学生,满足基本需要

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为七个层次,自下而上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以及自我实现需要。其中前四种需要属于低级需要,也称缺失性需要;后三种为高级需要,也称成长性需要。每一个需要都是在前一个需要得到满足后发生的需要,因此,必须把低级需要满足了才能满足高级需要。在辅导离异再婚家庭学生过程中,始终坚持爱的教育,关爱学生的一切,鼓励学生参加学校活动、社团活动、班级活动等集体活动,即,首先满足其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基本需要。

(二)因材施教,激发成功动力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其个性,正所谓“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同”,学生也如此,其生活在不同类型的家庭中,自然带有不同的“烙印”。因此,需要对每个离异再婚家庭的学生进行个别研究,了解其特殊情况,因材施教,探索其内在需要,激发其成功动力,促使其积极向上、自强不息。

(三)家校合作,辅助家长教育孩子

马忠虎教授认为家校合作是指:“在教育活动中,家庭和学校相互支持,共同努力,使学校能在教育学生方面得到更多的来自家庭方面的支持,使家长能在教育子女方面得到更多的来自学校的指导。”自古以来,家庭和学校就是教育的两大阵地,甚而家庭教育更早于学校教育,因此,早期的家庭教育质量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的质量。家校合作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健康成长,让学生充分享受来自家长和教师的关爱,使其快乐健康地成长。由于离异再婚家庭个体不同,其差异也不同,因此,需要教师和家长经常沟通合作,了解学生在家庭和学校的表现,共同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基金项目:本文系深圳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2013—2015年度重点研究课题《中职教师职业幸福感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RZX201302,主持人:宋伟。]

离异家庭学生案例分析 篇4

题实施方案

一、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一)研究背景

据中国妇联统计,中国离婚家庭中,有67%的家庭有孩子,这即意味着,大量的孩子因为父母婚姻关系破裂而成为离异家庭子女。

离异家庭子女是父母婚姻关系破裂,从而导致家庭解体后出现的一种与在正常家庭环境中生活的完整家庭子女不一样的特殊社会现象。这种现象,随着离婚率的提高成为一个带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

离异家庭的孩子出现问题的越来越多,主要表现出抑郁、孤僻、自闭等心理特征和不专注学业、打架斗殴、谈情说爱甚至有暴力倾向等行为特点。离异再婚家庭的孩子可能问题更严重。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在我国,离婚成为一个社会不容忽视的特殊问题,夫妻离婚,不仅会造成彼此心理创伤,而且对孩子身心造成的消极影响也极其严重且十会广泛,不仅会遏制孩子智力、性格、情绪和社会性的良好发展,而且会导致孩子精神异常甚至心理变态。

事实上,学生的心理问题是表面上的,实质上反映的是家庭父母的关系问题。研究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问题,就是研究父母离异对子女造成的严重的心理伤害以及给孩子带来的诸多心理问题。并运用多种手段,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学生,把握他们思想上的热点和盲点。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引导他们注重心理问题的自我矫正。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通过对各个离异再婚家庭学生的心理状况调查、辅导和研究,从而发现问题。运用多种手段解决存在的问题,积累辅导此类学生的经验。

二、课题的内涵界定

离异家庭学生的界定,所谓“离异家庭”,是指由于丧偶、离异、分居和其他种种原因而造成的只有父亲或母亲和未成年子女共同生活的家庭。离异家庭是指一父或一母与子女共同组成的家庭。其子女就是离异单亲家庭子女。父母离异后,使孩子失去了完整的家庭生活,在最需要父母之爱的成长关键时期,不能得到完整的父爱或母爱。孩子处于父母婚姻危机中,没有人关心孩子的感受,给他们安全感,是他们幼小的心灵蒙上了阴影。离异再婚家庭学生的界定,离异再婚家庭是指一父或一母离异后又与他人结婚且与子女共同生活组成的家庭,其子女在校学习的就是离异再婚家庭学生。

离异家庭子女由于生活在特殊的家庭环境中以及他们的自身的生活经历,都使他们具有不同于普通孩子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孤僻自卑,合作意识差,不乐于也不善于与他人交往;冲动易怒,闯祸打架;行为散漫,我行我素,不原受人管束;个性内向,不合群。

离异再婚家庭子女由于父亲或母亲再婚,情况更为复杂,子女与后父或后母关系处理不好,问题可能会更多。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和主要观点

1、全面了解离异家庭的小学生及家庭情况(1)进行家访

了解离异家庭学生的家庭成员、父母离婚的原因、家庭背景、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家庭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父母再婚的情况等等。

(2)和离异家庭学生谈心

了解离异家庭学生存在的何种心理问题,如果是再婚家庭的孩子往往经历过父母离异之前的争吵、打骂,孩子目堵这些情景一般都会产生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而对父或母的再婚,孩子或许会有自己的想法,但孩子的想法很少有人顾及,孩子又不得不置身于新的家庭环境,有的甚至生活在家庭成员之间的夹缝中,这让很多孩子都无所适从。

多数再婚家庭在子女的供养、教育等问题上意见不一致,互相推委、扯皮造成养而不教、放任不管,或把孩子当成“出气筒”稍不如意就谩骂斥责,甚至拳脚相加。有的由于父母离异或再婚,孩子由祖辈抚养,对孩子缺乏严格要求和督促,溺爱放纵,而造成孩子任性好强等。有的孩子虽跟着父或母生活,但由于父或母的再婚,孩子在新家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性格扭曲,自我保护意识过强,多疑,自以为是,如果不及时做好家庭工作,孩子就会走上邪路。

因此,通过谈心,了解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动态、掌握学生的思想、看法、观点,显得十分重要。(3)向班主任老师里了解离异家庭学生的表现

要对离异家庭学生实施有效的教育,首先得走近他们,了解他们的个性差异,可以进行正面观察,也可以从侧面了解。正面观察就是老师要经常注意离异家庭学生的表现,“察其言,观其色。”及时发现问题,还要注意寻找机会和他们谈心,从中找到离异学生心理失衡的轨迹。侧面了解主要是听取同班同学的反映,老师的介绍和进行家庭访问。部分学生不愿把心理问题暴露给老师,正面观察收效不大,侧面了解却能掌握真实的情况。

2、离异再婚家庭学生问题原因调查与分析

从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的角度分析离异家庭学生存在问题的原因:父母教育知识的残缺,教育子女的失误,不良的生活习惯,缺少父母的关爱等。造成离异家庭学生惯于欺骗撒谎,过分敏感,情绪变化无常,容易自暴自弃,玩世不恭;或性格特别孤僻、怯弱、冷漠,有悲观厌世的倾向,尤其是这些孩子都封闭自己的内心世界,有较强的保护与防范意识,对老师的教育批评往往有抵触对立情绪。

3、针对离异家庭学生存在的问题、制定应对措施并付诸实践

(1)与离异家庭学生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第一阶段:

目标: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利用积极的暗示效应给予学生心理支持;

方法:心理测验、会谈、过程:1)介绍咨询中的有关事项与规则;2)做好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问卷 咨询过程中给予学生心理支持是十分必要的。当学生走进心理咨询室时,一面倾听,一面给予同感的反应。鼓励学生将无助、焦虑和痛苦的心情宣泄出来,以释放积郁在内心的不良情绪。同时,适当运用“暗示”效应给予学生心理支持。在咨询过程中,运用柔和的声音、关切的眼神,鼓励性的话语,形成尊重、接纳、关怀的良好氛围,使得学生的身体和情绪放松下来,与学生建立起了良好的咨访关系,为后来的咨询打好基础,当学生问及能否治好时,给予非常肯定的回答,给予学生治疗的信心 第二阶段:

目标:使用合理情绪疗法、绘画疗法和家庭疗法等,运用认知重建技术改变学生对社会、他人和恋爱观的不合理认知,帮助学生建立有利于其正确、合理认知的良好行为方式。方法:合理情绪疗法、绘画疗法、家庭治疗等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

过程:合理情绪疗法:合理情绪疗法的基本理论主要是ABC理论,在ABC理论模式中,A是指诱发性事件;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结果。通常人们认为,人的情绪的行为反应是直接由诱发性事件A引起的,即A引起了C。ABC理论指出,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理解B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原因。

合理情绪疗法是对特定的不合理的认知的矫正,挑战它们的有效性,通过认知重构技术,重新形成李某的更具适应性的态度。

绘画疗法:绘画疗法是心理艺术治疗的方法之一,是让绘画者通过绘画的创作过程,利用非言语工具,将潜意识内压抑的感情与冲突呈现出来,并且在绘画的过程中获得抒解与满足,从而达到诊断与治疗的良好效果。无论是成年和儿童都可在方寸之间呈现完整的表现,又可以在“欣赏自己”的过程中满足心理需求。任何一个涂鸦、画幅的大小、用笔的轻重、空间配置、颜色、构图等都有着特定的代表意义,都在传递着他的个体信息。绘画是潜意识的表达,绘画应用的是投射技术,绘画的语言丰富、内涵清晰。

通过绘画疗法,了解李某潜意识内压抑的感情,然后在绘画的过程中得到满足和发泄。

家庭疗法:家庭疗法一般是治疗者与当事人及其家庭中主要成员一起进行谈话、示范或讨论。家庭是社会群体的基本单位,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如何不仅影响着各成员的心身健康,而且也影响着他们所工作、学习或生活的社会环境的安宁。建议离异学生的父母在每周的周六,父母双方都放下所有的工作,辞掉所有的应酬,陪孩子一起吃饭,一起聊天,加强心灵沟通。第三阶段:

目标:回顾总结,巩固咨询效果和结束咨询。方法:会谈 过程:

(1)综合所有资料,结合咨询目标和实施方案,与离异家庭学生一起做一次全面的总结,制定行为改变计划;(2)指出继续努力方向,建议继续保持咨询关系,2个月后联系汇报

(2)做好离异家庭的父母工作

(3)强化班集体的作用,增进人际交往(4)学会自我调节,唤起对生活的热爱。,离异家庭的孩子也需要亲情,但教师不能替代父母,所以,当他们面对困境时,教师要“授之以渔”,让他们学会自我调节。教师要对他们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的教育,提高他们对理想、前途的认识,并且一事一教育一引导,转变就表扬,达不到要求就再交流,再谈心,做到常提醒,多鼓励,多方面启迪,改变不合理的认知、增强自信。在关爱和帮助的同时,所有教师都要做有心人,要善于发现确实存在的学生的心理问题,认真研究诱发原因,有针对性进行辅导、矫正。否则,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一旦养成,再矫正就费时费劲。教育好离异家庭的学生不仅要有爱,而且还要注意恰当的教育方法,正确认识和对待离异家庭学生的状况以及出现的问题。使这些受过心灵伤害的孩子与其他孩子一样健康成长,脸上重新绽开灿烂的笑容,使他们与正常家庭学生一样拥有一片蔚蓝的、晴朗的天空!

三、课题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的对象: 调兵山市第七小学离异家庭学生

(二)研究的方法:

1、访谈法。

通过对离异家庭学生家访,与离异家庭学生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从而总结一些个案特质。

2、探究法。

探索离异家庭学生代表性的个案,从而寻找到一些规律性的个案特点。

3、调查研究法。了解离异家庭学生家庭、社会背景,分析和发现他们存在问题的原因。

4、文献研究法。

通过对离异家庭学生个案的研究,从而得出离异家庭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相应的对策。

四、研究实施步骤 1、2016年4月----2016年7月: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1)进行调查研究;

(2)制定课题实施方案,建立课题组,明确分工职责;(3)完成课题申报工作;(4)建立研究制度。2、2016年8月----2019年7月 :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1)召开课题开题会,明确课题实施方案。(2)对实验教师进行课题研究培训。

(3)开展系列课题研讨活动,组织实验教师开展课题实验研究。

(4)阶段性课题研究总结,形成中期研究报告。(5)调整修订课题实施方案,深化课题研究。3、2019年9月----2019年12月:课题研究的总结阶段(1)整理分析研究材料,撰写研究报告,形成文字资料,包括课题工作总结、教师研究论文、学生成长个案等。(2)召开总结交流大会,申请课题结题。

(3)总结成功经验和典型案例,通过多种形式交流。

五、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1、本课题组研究成员具有强烈的工作责任感和崇高的思想品德素养,对科研工作有热情,能自觉主动地投入于科研研究中。

2、主研人员在学生心理问题方面中已有一定尝试,并取得一定成果。

3、申报的课题与学生实际紧密结合,并保证充足的时间研究。

4、学校给予本课题以充足的研究经费。

六、成果形式

1、研究制度的建立;

2、学生成长个案;

3、优秀研究个案、分析报告、案例等;

4、教师的论文、专著;

5、课题研究报告等。

离异家庭学生案例分析 篇5

浅谈离异家庭对中职学生的影响以及具体的应对策略

作者/ 王淳

摘 要:社会的快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但与此同时也导致人们婚姻观念的逐步开放,这就使得整个社会的离婚率呈直线上升的趋势。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经验着重分析了离异家庭带给中职学生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希望能对全社会起到一个提示与警醒的作用,并以此促进离异家庭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离异家庭;中职学生;心理行为特征;无归属感;敏感;自卑;真诚呵护

一、单亲环境下中职学生的心理行为特征分析

我们常说,家是一个人永远温暖的港湾。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不但促使父母双方充分履行家庭教育的义务与职责,更重要的是还可以向孩子提供一个安全而和谐的家庭环境,对促使她们的成长与进一步发展来说,具有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反观离异的家庭,由于家庭结构不完整,父母关系不和谐,常常导致学生的心理行为、性格发展以及学习成绩等各方面都会有所偏差,这对于他们日后的学习、工作,还有生活来讲,都是极为不利的影响。

1.强烈的无归属感造成行为上的“我行我素”

父母离异之后,孩子通常是跟随其中一方生活,甚至有的父母极不负责任,认为孩子是离婚之后的负担,索性将孩子直接扔给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代为抚养,这两种情况都造成孩子失去原本完整而圆满的关心、爱与呵护。在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他们往往表现得极端而放任,行为上也是“我行我素”,听不进任何人的建议或者帮助。

2.部分学生变得敏感而自卑

父母关系不和谐、家庭结构不完整,都会使孩子的.心灵受到深刻的影响和伤害,在这部分中职学生看来,父母离婚就是将自己抛弃了,因此,在与他人进行沟通与交流时,他们往往表现得敏感而自卑,总认为自己连个完整的家都没有,又有什么资格跟对方相提并论呢,性格变得怯懦不说,还明显缺乏少年学生应有的意气风发与自信昂扬。除此之外,部分中职学生的心理更是变得敏感而脆弱,总是怀疑他人在背后嘲笑、奚落自己,这两种情况都“促使”他们将自己缩在一个自认为安全而不会被他人所耻笑和挖苦的“套子”

里。他们表现得冷漠而无畏,看似对什么都毫不在乎,其实内心虚弱至极,比任何人都渴望家庭的温暖与他人的关注。

离异家庭带给学生的负面影响之深可见一斑,这让我既震惊又心痛,那么作为一名辅导员,又该如何对这部分离异家庭的中职学生进行良好的教育呢?

二、针对离异家庭的学生制定的教育策略

1.加强与离异父母的联系,促使父母双方继续履行自己的养育职责

上文已经提到,很多父母在离婚之后,觉得孩子是自己再婚的累赘或者是生活上的“拖油瓶”,会拖累自己奔向幸福生活的步伐。作为离异的父母来讲,这些都是彻彻底底的错误观念和看法。即使已经离了婚,双方不再是法律意义上的夫妻,但仍然是孩子的亲生父母,是孩子未成年以前法律所规定的合法监护人。因此,我个人认为,即使夫妻双方因为某种原因在婚姻的道路上遭遇了重大挫折,也不应该以忽视孩子的代价换取自身未来可能会有的幸福,这既严重违背了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相关规定,同时也将最基本的父母亲情置之不顾。我们可以换位思考一下,家庭的分崩离析本来就已经带给孩子非常沉重的打击了,这时候再将孩子“抛弃”,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他们又会多失落、多无助。因此,针对已经离异的父母,我会尽力加强与他们的联系与沟通,既向他们讲解有关《婚姻法》与《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对于“离异家庭对孩子的抚养问题”的明文规定,同时还会结合学生最近并不怎么乐观的学习状态、性格发展等等方面对他们进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劝说,促使他们继续履行自己身为父母的养育职责。我的工作没有白做,不少父母在了解了孩子最近的表现之后,都与孩子进行了深刻的沟通与谈话,也都直接表明了自己的态度:“爸爸妈妈之间有些矛盾,但是不管怎样,我们永远都是疼你、爱你的爸爸妈妈,我们以前爱、现在爱、以后也会一直爱下去。”相信,这样的真诚表达以及实际生活中的关心与呵护都会逐渐消除孩子心中已经升腾而成的无归属感和“即将被抛弃”的感觉,相信孩子的某些心理行为特征也不再那么偏激而极端。

2.加强对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辅导,促使他们健康人格的形成

美国著名心理学专家杜威教授曾经这么描述破裂的家庭关系带给孩子的不利影响:“家庭关系的失调是孩子产生精神和情绪病态的肥沃土壤。”这除了要求已经离异的父母充分履行自己为人父母的义务与职责之外,还需要学校教师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

辅导。

在新生刚刚入学时,我就注意到了张某,她总显得有些孤僻、不合群,与其他学生也缺乏必要的联络与亲密。另外,我还发现,每次当其他同学与她交谈时,她的眼神总是带着明显的慌乱和闪躲。这又是为什么呢?经过与她推心置腹的沟通与谈话,她才向我说出了埋藏在心底的秘密:“在别人看来,父母的离婚对我没有什么影响,只有我自己知道,为了逃避其他同学异样的关注,我只能以远离他们的形式在没人的角落独自流泪;同时,也非常忌讳别人在我面前谈论相关的话题,同学觉得我冷漠、孤僻,慢慢的也不再与我来往了,这种生活让我觉得压抑而无望……”

很明显,受到父母离婚的影响,张某的性格已经在朝着敏感、多疑而又自卑的趋势发展。类似的学生还有很多,因此,我认为,作为一位老师来讲,有必要对他们进行充分的心理辅导教育,比如,针对学生因父母离婚而产生自卑的想法,可以尝试着让他们站在父母的角度思考问题,告诉他们:“父母是成年人,他们有着自己的想法和认识,无论他们因为什么原因离婚,作为孩子,你们都应该相信,在离异之前父母已经进行了一番慎重的考虑与思考。”部分学生则始终感觉离婚是一件特别丢人的事,教师也应该从思想的源头入手,告诉他们:“离婚虽然不是现在社会上所提倡的一种行为,但也不是一件丢人的事,你的父母在离婚之后,还能像以往那样全身心地爱你,给予你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条件,因此,你不需要过分自卑……”更为重要的一点是,教师还应当向学生阐述整个班集体的作用:“同学中没有任何人看不起你或者在背后谈论你,我们班是一个团结友爱的大集体,我们期待你恢复原来的精神面貌与我们一起快乐地成长……”相信这样的话,既能让离异家庭的学生理解父母离婚的举动,不再觉得自卑,又能让他们感受到来自老师、同学以及整个班集体对自己的真诚关爱与呵护,一方面可以帮助他们早日从悲愤、难过的情绪中解脱出来,另一方面又避免了其孤独、内向、自卑、敏感等多种不良情绪的滋生和发展,真正实现了“一举四得”的良好效果。

诚然,部分中职离异家庭的学生在性格或者心理行为上存在着不少弊端以及缺陷,但我认为,这与他们父母离异、家庭结构不完善的生活环境密不可分。作为一名辅导员,既要加强与学生离异父母的联系,促使父母双方继续履行自己的养育职责,同时还要加强对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辅导,积极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及心理环境,为保证他们的健康、茁壮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吴梓雄。中职学校离异家庭子女心理状况分析及对策。卫生职业教育,2006(23)。

[2]张铁成,李淑民,谭欣。离异家庭子女情绪情感特点及变化过程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0(01)。

[3]贺琛,秦园珠,陈传锋。离异家庭对子女心理影响的调查报告[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1990(03)。

[4]王秀兰。单亲家庭初中学生心理特点的调查及教育策略研究:离异家庭子女青春期心理教育的探讨[A],2002(05)。

[5]杨全清。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特点及其教育初探[D]。华中师范大学,2000(04)。

怎样做好离异家庭子女的教育 篇6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人越来越能不过分依赖别人生存了,自我越来越能脱离社会规范的束缚,追求自由的生活。近年来,我国的离婚率大幅度上升,离异家庭的子女的教育问题也日益突现出来。国内外的研究都发现,离异家庭的孩子问题行为远远高出正常家庭的孩子,主要表现是情绪低落、压抑、孤独、烦躁、冷漠,而且他们往往学习不好、人际关系差、不守纪律、离家出走,另外,越轨和犯罪行为及心理障碍也较正常为高。可见,家庭结构是否完整对子女的心理健康有重大的影响。

【摘要】: 长期以来,我们对离异家庭比较陌生,对其状况知之甚少,其原因是我国离婚率低,离异家庭比较少,没有像西方国家那样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从而遭到社会的歧视甚至抛弃,处于弱势状态、社会边缘,处境不容乐观。到了90年代,由于改革开放对陈旧的传统观念的冲击;市场经济发展对妇女经济自立能力的增强;新婚姻法对离婚限制的放宽以及社会价值多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等主要原因,我国离婚率急剧上升,离异家庭子女日益增多,带来了一系列严重复杂的社会问题。如今离婚已成为一个社会不容忽视的特殊问题。在离异家庭子女总人数中小学离异家庭儿童所占比例是最高的,父母离婚对儿童的负面影响是最明显的,心理伤害是最深的,行为变化是最突出的,由此而带来的社会问题是严重的、复杂的、深远的。所以对小学离异家庭子女的研究,对我们整个国家、整个社会、整个民族的发展而言,将具有重大的社会现实意义,对人类自己、教育本身的探索来说,将具有重要的理论思想价值。笔者首先简要阐述中西方国家离异家庭及其子女的现状和小学生在父母离婚后表现出来的一系列心理问题,如情绪情感出现障碍、适应性差、性格严重缺陷、学习困难、社会性发展不良等,并把这些问题与完整家庭子女做比较,找出问题差异。其次,针对小学离异家庭子女出现的心理问题,从家庭教育环境、学校教育环境、社会文化环境三方面对问题进行归因分析,试图找出问题存在的根源。最后,针对我国目前对离异家庭及其子女采取的保障措施存在的不足,借鉴西方各国对离异家庭及其子女采取的成功经验,提出相应的符合我国国情的教育对策。

【摘要】:正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也在不断更新,对生活的要求也在不知不觉地发生变化。诸多的不适应,使离异家庭占的比例越来越大,面对离异家庭子女的教育,已成为教育工作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为了加强对学生的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身体、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学习,走上成功之路。我校对两千多

【关键词】: 离异家庭子女 心理素质 健康教育 单亲家庭 心理障碍 学会学习家庭教育 性格表现 负起自己的责任 学会做人 离异家庭子女的教育技巧

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无数家庭观念意识,周边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些变化之中,由离婚而产生的单亲家庭,以及再婚重组家庭正不断增长,由此产生的离异,重组家庭的子女教育问题,摆在了教育工作者的面前,课题组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并在教育过程中反复实践,总结形成了一些解决这一教育问题的技巧。

一、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是施行教育技巧的必要前提。

要解决问题首先要了解情况,对你的教育对象及其家庭背景要十分清楚。对教育对象本人(即离异家庭的子女)十分了解,通过观察他的学习、行为,与他交心就可以了解到。然而了解家庭背景就不那么容易,首先要取得家长对你的信任,愿意和你谈,愿意与你配合,那么我们老师就要理解他们,体谅他们的苦处,解决他们的难处,原谅他们的一些不得以的苦衷,取得他们的信任,给他们以希望。

二、让孩子正确对待不同的爱,从尴尬的处境中解脱出来。

离异家庭的孩子并非都缺乏爱,相反大多数离异家庭的孩子却拥有过多的、复杂的爱。有母爱、父爱、外公外婆的爱、爷爷奶奶的爱、继父或继母的爱,而这些爱他的家庭,离异、重组后却有了质的变化;具有监护权的母爱或父爱变得更严厉了,爱的压力更大了;失去监护权的另一半母爱或父爱变成了溺爱;继父或继母的爱成了讨好的爱。而这些复杂的爱让孩子变得迷茫、惶恐,有的甚至娇宠、蛮横、无理。

我班有个男孩刚上小学一年级,那时他父母正在闹离婚,那段时间他很胆小,爱哭,一年后二年级时,变得暴躁,蛮横、无理。具有监护权的母亲常对我说:她每次到他父亲那边,爷爷奶奶和父亲就给他买吃的、买穿的,给他钱花,并教他与母亲作对,而孩子认为这些才是爱他,母亲的严厉就使他反感,从而处处与母亲作对,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后来母亲再婚,继父为了和孩子相处好,处处顺着他,买这买那,有求必应,他更是有恃无恐。为了得到更多爱,他在继父,母亲那边说父亲和爷爷奶奶的不是,到了那边又说母亲和继父的不是,双方大人更是追问打听、恶意攻击对方,使孩子造成了性格上的扭曲。对这样的孩子首先要教会他们正确认识、对待不同的爱。例如让他们知道,有的爱为什么更严厉了(因为父母的艰辛希望在你身上得到收获);有的爱为什么成了溺爱(因为你很少去和他们在一起生活,只能用物质上来满足你、补偿你);为什么有的爱成了讨好的爱(那时想和你好好相处,让这个父亲或母亲得到你的好感和承认)。其次,做好家长的工作,让离异的双方体谅孩子处在中间那两难尴尬的处境,认识到不正确对待给孩子造成的伤害,从而相互配合,让孩子健康成长,从这一两难尴尬的处境中解脱出来。

三、给离异家庭的孩子找回那份失去的爱。

有的孩子在父母离异后,失去监护权的一方远走他乡或不理不问,得到监护权的一方又故意不让孩子与对方见面或探视,离异双方弄得像仇人似的,孩子由于恐惧只好躲避对方的探视,甚至连他或她买的东西都不敢要,电话不敢找,时间一长使他们感到失去了另一半爱,觉得被遗弃或感到了爱的残缺,产生了自卑、孤独、胆怯等不良心态。对这样的孩子,老师要做好监护人家长的工作,站到孩子立场上,放弃个人自私的想法,让孩子得到另一半关心和爱护。其次,做好失去监护权家长的工作,使他们不灰心,通过打电话、看望、写信让孩子感受到另一半失去的爱,让孩子觉得父母虽然分开了,那是大人们的问题,但对自己的爱和关心没有分开、没有改变,同样在关心着自己。

四、促进离异重组家庭的和谐

对离异后又重组的家庭,老师要协调好继父或继母与孩子的关系,促进重组家庭的和谐。首先让继父或继母要认识到满足孩子物质上的需求,不如满足他们生活、学习、精神上的需求。例如:生活起居、一日三餐、检查作业,讨论问题,一起游戏郊游,投其爱好主动来开家长会,而且告诉他们,孩子在老师面前常说新妈妈或新爸爸这样那样的好,然后要让新妈妈或新爸爸对孩子产生好感,老师应对孩子说,你的新妈妈或新爸爸在老师面前夸你在家勤快懂事,常帮他做这做那,很尊重他,他很喜欢你,这样使他们双方彼此产生好感和信任,这样新家庭也会和谐的。

总之,对离异家庭子女的教育问题是一个社会共同关心的话题,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实践中要不断去研究、探索,掌握更多、更新的教育技巧。<四>要当好孩子、家长的桥梁

班主任要向单亲家庭孩子的父母公布班主任与任课老师的联系方式,让单亲家庭的父母能经常与班主任、课任老师保持联系。班主任要定期对单亲家庭进行家访,与单亲子女家长会面或电话沟通等方式,经常汇报孩子的学习状况与在校表现,以便架起老师、学生与家长三方面之间共同提高的桥梁。例如我班单亲孩子陈佳佳,我在家访时,从她父亲口中了解到这么一件事:一次,爸爸问她把抽屉中的钱花得到哪里了,她称自己把钱借给班上的同学了。之后我到班上了解证实到并没有哪个同学借了他的钱,实际是她挥霍掉了。了解到这一情况我深感痛心,于是我私下与她谈心,让她认识到说谎的坏处,认识到父亲对她的爱,老师对她的关心。事后她在日记里表示要做个诚实的人。平常我也经常通过电话与其父亲对他的行为进行核实汇报,使学校与家庭教育形成合力。

<五 >以集体的力量感染单亲孩子

单亲家庭的孩子一般性格孤僻,在集体中也少有自己的朋友,这些孩子或多或少都会产生自卑感,常常沉默不语。这时,我们要善于利用集体的力量来感染单亲家庭的孩子,除了要鼓励全班同学与这些单亲家庭的孩子多接触,特别是班干部关心、团结、帮助他们之外,还可以用“结对子”的方法,采用一帮一结对子。教师及一部分学生与这些学生结成对子,组织一些性格开朗、乐于助人的同学帮助单亲孩子,使班内同学都能意识到自己帮助他们的责任,向他们伸出友谊之手。

鼓励他们大胆地与同伴、老师交往,为他们的交往提供条件和方便,使他们得到大家给予的帮助,获得来自父母以外的爱的补偿。单亲孩子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从而逐渐产生对集体的爱,对同学、老师的爱,对父母的爱。小学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探究

小学离异家庭子女在自卑忧郁、心理封闭、憎恨攻击、自私冷漠这四方面的心理问题比例要明显高于完整家庭子女。同时诸多文献也表明,小学离异家庭子女主要开始凸显为这几方面的心理问题。因此,小学离异家庭子女心理问题开始凸显为这四方面特征:自卑忧郁、心理封闭、憎恨攻击、自私冷漠等。

1、自卑忧郁。他们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与人交往谨慎,或不愿与人交往。特别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总怕别人在背后说自己坏话。在学校不接受班级任何工作,在家里不愿做家务劳动,总怕自己完不成任务,怕别人讥笑,缺乏自信心,逐渐形成胆小、孤僻、自卑等的个性。例如:心情开朗,对任何事都充满着自信的小刚,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父母因“感情”问题而离异了。在法庭上,他被判给了父亲。很快,年轻的继母进了家门,父亲不许他与生母见面„„小小年纪的他,心灵受到了极大的伤害,显得非常自卑,不愿与人交往,渐渐显得孤僻,让人难以接近。久而久之,形成了较严重的自我心理封闭。

2、心理封闭。在离异家庭里,孩子的自我心理封闭主要表现为抑郁、猜疑、嫉妒等。无端怀疑别人看不起自己,便故意作弄自己,看到别的孩子拥有一个幸福的家,觉得对自己是一种讽刺和威胁,产生嫉妒心理。不愿与他人感情交流,不愿别人知道自己家的处境,厌恶交往,逃避与他人接触,孤守自己的一小角天地,把自己封闭在“真空”中。例如:开朗活泼、喜欢交往的小芳,由于父母的离异,就变的不愿与人交往,常把自己锁在房间里,害怕别人知道自己家的情况。接触最多的是母亲,而母亲因婚姻的变故,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长久之后,便形成心理封闭,由于心理封闭,又往往容易形成对周围人和事的不正常心理。

3、憎恨攻击。离异家庭子女由于对家庭现状的不满,就表现为憎恨周围的人和事物,报复心理强烈,对周围人有很强的逆反心理,攻击行为。例如:临近新学期注册交费的日子,强仔又成了离婚父母相互攻击的“武器”,父亲责令他到母亲那边讨钱交费,母亲却在门口堵住他说:“我下岗在家哪有闲钱给你?”强仔只好向父亲复命。谁知父亲气愤愤的说:“放屁!他没钱?”难怪跑得满头大汗的强仔咬牙切齿的说:“他们不和,却拿我来出气,都不是人,我恨不得一刀砍了他们!”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们又表现为强烈的冷漠心理。

4、自私冷漠。在与离异家庭子女的交往中,他们很多表现出自私,对周围人冷漠,行为不受约束,容易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例如:小红由于父母离异,周围的亲戚朋友对她照顾有佳。在家里,只要是她想要的,想做的,不管是好是坏,都会无条件的满足她,渐渐的形成什么都只考虑到自己,从来不考虑别人的想法。在学校里,从来不会考虑班级利益,而只会强调“我想怎么样”,“我想干什么”。

由此可见,家庭的离异已给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了重大的影响,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因此,很有必要对离异家庭子女产生这些心理问题的原因进行研究分析。

二、小学离异家庭子女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心理健康障碍通常是由社会生活变故造成的,如工作和学习上不适当的长期紧张,社会交往中的人际关系不协调,家庭生活中的重大不幸事件等。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障碍同样也是由社会生活变故造成的,其中显而易见的最根本的因素便是父母离异而导致的家庭破碎,使家庭教育力量的“失常”,最后不可避免的会在子女的心理上造成严重的消极影响。离异家庭对子女的教育,主要体现为以下四种类型。

1、忽视型。即离异后,有些父母自身难以走出家庭破裂的阴影,对孩子无法给予关爱,缺乏起码的责任感,数年不去探望孩子,拒绝支付抚养费;还有的父(母)索性将孩子与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一起生活,他们便感觉不到正常家庭的亲情,对孩子幼小的心灵造成了巨大的伤害。这往往容易形成心理封闭、憎恨、攻击等问题。

2、溺爱型。离异父(母)为了弥补家庭破裂给孩子带来的巨大伤害,父(母)让子女在家庭中处于优越地位,视如掌上明珠,造成“亲情过剩”。久而久之,则养成了子女的骄横,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等不良习性。一旦恶性膨胀,遇到外界不良诱因便会导致违法犯罪。这些也容易形成自私、憎恨、攻击等心理问题。

3、恶劣情绪型。婚姻的失败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而离异家庭父母向周围的朋友、心理医生求助的很少,更多的是将自己的恶劣情绪感染给孩子,甚至在孩子的身上发泄。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往往情绪低落,在家里感觉不到家的温馨,就极易形成抑郁和孤僻,充满仇恨、攻击等心理问题。

4、仇视对方型。有些离异家庭父母在分手之后,不但彼此仇视,还试图将这种敌对思想灌输给孩子,采取粗暴的方式不允许对方来探视孩子,不允许孩子与对方接触,交流,在夹缝中的孩子容易产生心理偏差。这也容易形成攻击、自私、冷漠、逆反心理等心理问题。

家庭的破裂给子女的心理健康带来了许多问题,假如让这些心理问题继续漫延开来,长期以往,便会产生危害自己,危害他人,危害社会的行为倾向,部分人甚至还会走上犯罪道路。

三、小学离异家庭子女心理问题的教育对策

对于离异家庭子女来说,家庭的破裂已是不可避免的事实,但是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上的创伤是可以弥补的。这使我想到了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影响中小学生人格发展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从原先的家庭环境逐渐过渡到学校环境,正是学校环境中塑造、陶冶、培养了儿童良好的人格个性品质。为了解决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问题,小学教育工作者必须针对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特征采取相应对策,弥补心理上的创伤,从而使他们的心理健康成长。

1、满足孩子尊重的需要,变自卑忧郁为自信开朗。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类有许多高尚是人性的顶峰,那就是一个人的自尊心。”

离异家庭子女也一样,他们也有自尊的需要。在学校环境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和期望对孩子性格的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得到教师肯定的学生,常常更加积极,乐观,对生活充满自信。作为教师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特别安排一些班级活动让他们参与,当他们取得了成绩后,不失时机的对他们进行表扬和鼓励,上课时有意识地关照他们参加讨论、回答问题,犯错误时则尽量维护他们幼小的自尊心,以理晓之。凡事尊重他们的选择和意见,让他们体验到成就。这样可以帮助他们逐步克服自卑心理,增强自信心。同时,教师要教育全班同学不要嘲笑和歧视离异家庭子女,要以友好、和善的态度对待他们。

2、用爱心弥和孩子心灵创伤,变心理封闭为开朗友善。

离异家庭子女在家里得不到父母完整的爱,使他们的心理受到了很大的创伤。但是教师可以让他们感受到爱,用教师对他们的爱来填补父母的爱。爱心,是建立在责任心之上的。孔子言:“仁者爱人”。教师最无私,可称“大仁”,“爱心”自是最不能少。更何况教育是一种心灵、情感人格的交流活动,严肃有余,慈爱不够,难以交流,教育的效果自然好不了。因此教师要热情关心他们,主动帮助他们,让他们感觉到他们在教师心中是有地位的。当学生对某一事物面临选择和出现行为偏差时,教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的言语交流是非常重要的。

班上有一男生,跟年过半百的奶奶一起生活,他把什么烦恼、心理话都藏在心里,不跟别人讲。我写了一张小纸条给他:“老师是你朋友,你有什么烦恼和心里话可以跟老师讲”。接着,我主动找他谈心,了解他在学习上、生活上遇到的困难,帮助他补习功课,在学习上取得的一点成绩就给予鼓励、表扬。在课上,多给他发言的机会。在一堂《我的理想》班会课上,他的演讲获得了同学们的热烈鼓掌,在取得成功体验的喜悦和赞赏的同时,激发了她的自信心和上进心,使她感到没有被教师和同学们抛弃和遗忘,有很多人在关心她、爱护她。渐渐地,她的学习成绩一天天好了起来,人也活泼开朗了很多。

3、加强个别心理辅导,变憎恨攻击为亲社会行为。

开展个别心理辅导,帮助离异家庭子女正确对待家庭变化,消除逆反、报复心理。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教育是不容忽视的,不仅要开心理课,而且要对离异家庭子女“开小灶”,进行专题辅导。应充分利用品德教育培养孩子的亲社会行为。因为它是一种无私的,积极的生活态度,是具体的行为和情感。谦让、助人、合作、共享、同情、救援、见义勇为,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是现代社会对公民的要求。培养孩子的亲社会行为有助于塑造孩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通过授课、聊天和倾听等,让孩子尽情发泄心中的忧虑和不满,同时对他们的一些心理问题进行辅导解决,让他们了解掌握一些心理调节技能。父母离婚,那是迫不得已的事,其中苦衷,做儿女的有时无法理解,要学会包容,学会原谅父母。教师要设法多方疏导,譬如与孩子谈心时说:“当前社会不同家庭结构是客观存在的,父母离婚、再婚是每个公民的权利,做儿女的不应该太让父母难堪。父母永远是你的父母,要记住父母对你的养育之恩,还要尽最大努力去孝敬他们,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每个子女都应该尽到对家庭的责任,长大了还应尽到对社会的责任。”孩子如果学会了正确对待家庭,那么他们看社会和周围人的眼光就会柔和一些,憎恨、攻击心理也会逐渐消除。

4、开展好集体活动,变自私冷漠为宽容友善。

离异家庭子女形成自私冷漠心理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对他们的关心和帮助。儿童的天性都喜爱活动,在活动中儿童的情绪高涨。但是离异家庭子女由于在活动中往往容易被忽视、被遗忘,没有体验到集体的凝聚力。因此教师要创造条件,重视营造良好的班级集体氛围,把个人的进步与集体的荣誉连在一起。根据他们的兴趣、能力特点等活动中担当重要角色,让他们真正成为集体中的一员。教师还应进一步采取积极的措施,如教师与离异家庭子女“结对子”,优秀学生与离异家庭子女编成一组或同座,通过各个方面关心他们,体验到周围教师、同学的对他们的关心。还要让他们有一种互帮互助的精神,全面了解他们的优点、兴趣特长和自己的缺点和薄弱地方,既可以是其他同学帮助他们,也可以是他们帮助其他同学,开展如“手拉手”、“课外兴趣小组”、“小组合作竞赛”等。让离异家庭子女切实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同时又让他们感觉到自己在集体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变自私冷漠为宽容友善。

离异家庭学生案例分析 篇7

离异家庭学生由于其家庭的特殊环境,较之正常家庭学生心理更加脆弱,更易出现偏差,重视和关心单亲家庭学生,依据客观性心理原则,从他们的实际出发,去分析解决其心理问题,实施恰当的教育措施和积极的引导,促进离异家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是落实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

一、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问题

1. 恐惧不安。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健康成长需要一个具有保障机制的家庭,儿童在父母双亲的抚爱和教育下,能产生一种安全感,从而有利于童心的自然正常发展。但是由于父母离异给孩子带来了恐惧和不安。这种恐惧和不安,使孩子不信任他人,对外界环境感到害怕,处理不好同学间的关系,常陷入痛苦和极度烦恼之中,遇事胆小紧张,很难应付突发事件,不敢迎接挑战,无战胜困难和超越自我的勇气。

2. 抑郁孤独。家庭的破裂,对年幼的孩子来说,他们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尤其是性格内向的孩子在父母离婚后遭受的打击比父母更大,而且孩子比大人更为敏感脆弱,他们无法自我调节心理,不能适应家庭破裂的残酷现实,因而对周围的人和事失去兴趣,对任何东西都提不起精神,对未来悲观失望,整天闷闷不乐,不愿与人接触,对外界常有戒备和厌烦心理,他们把苦恼、不满、怨恨都深藏在内心,不愿向别人诉说,久而久之造成心理上的抑郁,性格上的孤僻。

3. 消极自卑。因父母的离异孩子感到羞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处处不如他人,特别是看到同龄孩子与父母亲热玩耍时,孩子就会不知所措、无所适从,导致自卑情结,进而在自我评价中随着消极的情绪体验,产生自卑懦弱,害羞忧伤。随着年龄的增长,消极情绪体验的次数增加,孩子经常沉浸在忧伤、悲伤中,导致孩子交往能力下降,自卑感更强。

4. 怯懦胆小。意志薄弱的孩子易形成怯懦性格。由于一直生活的完整家庭突然破碎,孩子无法适应没有父亲或母亲的环境,因此遇事胆小怕事,容易屈从他人,无反抗精神,在困难面前惊慌失措,感情脆弱,经不起挫折和打击。夫妻离异后,往往把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使孩子望而生畏,总担心自己使家长失望,时时体验着恐惧的情绪。

5. 叛逆心理。父母离异过程中的恩怨、冲突、冷酷无情易造就孩子偏激的性格。他们得不到健全家庭中的温暖,在“孩子圈”中地位不高,容易受到其他孩子的奚落和欺负。然而他们也渴望尊重,渴望被人欣赏,于是在言谈举止上便刻意地表现出与众不同,以显示自身的存在价值。

二、影响离异家庭学生心理问题的因素

1. 家庭因素。家庭的不完整给孩子最直接的影响,莫过于造成产生孩子强烈的自卑感,从而影响其与人交往的质量。

2. 学校因素。学校是学习的主要场所,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学校渡过,学校生活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着极大的影响。学校中老师和同伴的看法,直接影响离异家庭孩子的情感变化。如果老师和同学能关心、帮助、接纳他,他的情绪会趋于稳定。

3. 社会原因。由于离异家庭的孩子拥有特殊的心理特征,这些因素造成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他们心理压力大,为父母的离异感到羞愧,抬不起头,有的甚至诚惶诚恐,悲观厌世,破罐子破摔。

三、教育辅导策略

1. 用爱与他们在心灵上沟通。马斯洛言:“我们非得探讨爱,教会爱,让爱深入人心,否则充满敌意和猜测。”在对离异家庭学生的教育中,教师要以诚心、爱心、关心对待他们。教师要仔细分析他们的心理特点,抓住机会接触他们,与孩子们进行交谈。在交谈中教师要有真挚的心,由衷的情,感化他们冷漠的心,用自己一个甜甜的微笑,鼓励的眼神,一个赞赏的手势,一次轻轻的抚摸,或一句真诚的表扬拯救他们的自尊心,打消他们的自卑感,抑制他们低落的情绪。

2. 创设情境 ,张扬个性。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让离异家庭的孩子在活动中展示自己的特长、优势、闪光点,让他们在活动中体验成功,尝试成功带来的喜悦,使他们找回自我,找回自信。

3.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每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教育这个主阵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离异家庭孩子的教育更需要家长的配合。因此,教师必须加强和家长沟通,申明利弊,使家长承担起教育孩子的义务,让家长明白,孩子的教育不仅是学校的责任,更是家长的责任,只有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才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离异家庭学生案例分析 篇8

关键字:离异家庭;学生;心理状态

G78

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作用是无可替代的。父母的行为习惯、生活习惯等方面会对孩子产生耳濡目染的作用。在孩子身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离异家庭容易造成学生心理伤害,对学生的生活习惯、生活环境等方面都产生直接影响。

1离异家庭学生特点

从法律角度来看,“父母离异”是指父母在法律意义上解决了婚姻关系。本文中的离异家庭学生界定为以下几种情况:学生父母办理了合法的离婚手续,父母健在;单亲家庭学生一是指学生父母没有办理合法的结婚手续,未婚生子;二是指由于父母早亡,而造成的双亲不全,跟随父亲或母亲生活的学生。在此基础上对我校1768名学生进行家庭调查,属于离异家庭占据全校学生的5.1%,共有89人。父母离异的家庭学生为58人,父母丧偶的家庭学生为31人。

离异家庭的家庭结构存在缺失现象。从结构功能理论角度考虑,家庭是一个小型社会结构,家庭中所有成员都有自己独特的功能与位置。失去家庭中任意一员都可能会导致其功能消失。从宏观角度来看,家庭人员功能包含生活照顾、生活榜样、生活经济等。从微观角度来看,家庭结构还存在一些微妙的“潜在功能”。俗话说“血浓于水”,与具有血缘关系的父母所组建成的家庭关系,对子女的心理状态、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等产生许多“潜在影响”。家庭结构的缺失导致无法为子女提供完全的功能。家庭结构完整的双亲家庭明显比结构缺失的离异家庭能够提供更全面、优越的家庭成长环境。离异家庭结构会对孩子心理造成一定影响。

父母离异会给孩子心灵造成伤害。这种伤害是别人无法体会的。甚至存在部分人心理创伤恢复需要好几年。离异家庭孩子人格特质中的怀疑性、敏感性、忧虑性较普通同学高。离异家庭的孩子在学习活动中容易缺乏热情、不能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与习惯。甚至有一部分同学存在孤独感倾向、被压迫感等。由于他们缺乏有效可倾诉对象,往往将心事堆积在心底,不愿与人交谈。即使愿意交谈,由于家庭离异造成的自卑感也会阻止他们这么做。多数离异家庭的孩子性格孤僻,不合群。极少数孩子呈现积极的学习状态。正是由于离异家庭造成的伤害,他们更加渴望别人的关注与关爱。

2离异家庭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分析

(1)对学习动机产生的影响

离异家庭对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影响。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考虑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内在动机是由学生自身情绪造成。缺乏知识求知欲望与学习兴趣。不能发现学习乐趣。受到离异家庭的影响,他们情绪容易激动,比较敏感,不能将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自身也缺乏提高学习成绩的动力。由于家庭结构的缺失,导致孩子不能得到及时的表扬与鼓励,本身缺乏自信心。这些属于外在动机。离异家庭的孩子本身就比较敏感,若不能及时得到鼓励与支持,则更容易丧失信心。尤其对于离婚前父母两人吵架比较频繁的孩子。

(2)对孩子性格產生的影响

家庭环境对孩子性格、习惯等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例如生活习惯形成多来自于家庭影响。家庭环境会在孩子身上留下抹也抹不掉的印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之间的相处模式、待人模式会孩子在耳濡目染中形成相类似的性格品质。离婚的家庭或多或少存在争吵,对孩子造成消极影响。在吵闹的环境中,孩子的性格容易发生扭曲。丧偶的单亲家庭则会让学生过早地背负较重的生活压力与学习压力,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部分离异家庭的孩子与爷爷奶奶等长辈生活在一起,长辈们与孩子之间存在代沟,不能理解孩子的心情。对孩子的交际能力产生消极影响。

3离异家庭学生应对策略

(1)发挥班集体的关爱作用。

教师平时需要做好家访工作,做好班级孩子家庭档案,及时了解学生的生活状态,了解孩子们的家庭状态。帮助离异家庭的孩子进行心理矫正。离异家庭的孩子受到的关爱比普通双亲家庭孩子少。家庭结构的缺失造成的遗憾,我们无法弥补。可以加强其他方面的关怀与关爱,让他们感受到班级大家庭的温暖。学校是学生的第二大生活环境。我们需要鼓励同学给予他们更多的照顾。禁止学生用异样的眼光关注离异家庭的孩子。利于可以开展集体送温暖的活动,如在孩子生日时送生日蛋糕,在国家家节日时,组织班级学生一起出游,增进集体感情。对于性情敏感的孩子,我们可以让他担任班级干部,给予他更多的工作与责任,帮助其重拾信心。根据不同性格的孩子,采取针对性的策略,引导其心理健康发展。

(2)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教师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离异家庭的孩子感情较脆弱,不容易信任对方。教师必须充分了解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动态,根据学生的特性,制定以人为本的情感策略,获得学生的信任。在学生有心事需要交流沟通的时候,充当学生的长者,耐心听取他们的倾诉。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落实到实处。得到学生的信任后,可以继续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堂活动中,运用恰当的鼓励评价机制,给予学生温暖的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绩有所进步后,学生会产生学习动机,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改变离异家庭孩子的学习状态。

(3)发挥教师在离异家庭教育中的桥梁作用

凡是离异家庭学生,都经历过恐惧、焦虑、担忧等不良情绪的侵袭和影响,一个完整的家庭突然不存在了,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是一个很接受的事实,这也将对孩子性格或个性的发展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如果家庭教育引导得好,可以将负面或消极的影响降到最低,如果家庭教育引导不够或不到位,对孩子的伤害可能更大。所以为了将伤害降到最低,这就需要学校有离异单亲庭教育经验的教师对家长进行专业的家庭教育辅导,在专业老师对离异家长的指导下有针对性地开展补偿教育,可能效果更好,例如:引导家长进行合理的解释、粉饰,把离婚或死亡对孩子的伤害降到最低;引导家长调适好爱的浓度,别为补偿单亲而让爱泛滥;引导家长谨防再婚,新的城堡,对孩子可能是新的保护,也有可能是新的伤害。

结语

教师对离异家庭学生的关爱需要发自内心,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真诚。为班级学生做好榜样,利于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家庭结构有缺失,我们可以建立良好的班级大家庭,让离异家庭孩子感受到温暖。温暖来自同龄人,也来自长辈——教师。了解离异家庭学生的真实状况,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设置适宜的心理矫正策略。学校需要设置心理矫正机构,建立完善的心理辅导队伍,提高离异家庭学生心理辅导工作的专业性。

参考文献:

[1]]傅安球,史莉芳.离异家庭子女心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2]芮城.试论特殊结构家庭子女的教育调适[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3).

上一篇:溜溜的生日奇遇小学生童话作文下一篇:区监察局局长2006年度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