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亲家庭教育案例(通用9篇)
单亲家庭教育案例 篇1
单亲家庭子女教育案例
在我们的教育对象中,有一个特殊的群体——单亲家庭子女。近几年来,单亲家庭学生的比例越来越高,离婚或父母某一方意外死亡是形成单亲家庭比较常见的原因。虽然每个家庭的原因各有不同,但后果却相当一致——生活向孩子亮起了红灯,孩子在无法抗拒的情况下,成为了家庭悲剧的牺牲者和承担者,被迫承受着本不该属于他们的压力。
笔者所带的班上总有若干单亲家庭学生,今年的班就有一位。处在单亲家庭的学生通常都处于感情的半饥渴状态,他们通常表现在待人接物比较淡漠,一般不太主动与人交往,或桀骜不驯,或胆小怕事,情绪波动较大,自控力差。如何有效地对单亲家庭学生进行教育管理,为他们的生活开启绿灯,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下面就笔者接触到的学生分析如下:
一、案例介绍
1、个人基本情况(1)个案本人情况
小佳,学习较刻苦,但成绩不好,较任性,与同学交往不顺利。
(2)个案家庭情况
小佳父母已离异,母亲抛弃其姐弟二人,另外组建家庭。父亲忙于工作,每天都把他们放到小饭桌,很少有时间与她沟通交流。
2、个案生活经历(1)个案生活情况
小佳在转到班上前两年与母亲生活,后来母亲又重组家庭,小佳又开始与父亲生活。她平时与同学相处中,略显内向,不会听取他人的意见。(2)对案主访谈情况
在校期间,作为班主任笔者对小佳进行了多次的深度谈话,从谈话中发现了许多问题,现将大致谈话内容整理如下: 小佳:“妈妈有自己的朋友,没时间理我,亲戚知道我只有妈妈,总用异样的眼光看我。那些朋友不知道我只有妈妈,我能跟他们一起无所顾忌,很开心。”
二、案例分析
首先,这里可以看到单亲家庭中的学生,不能正视自己的现状,采取各种方式逃避。家庭教育中父母双方任何一方的角色缺失将导致经济资源和情感资源的缺乏。
其次,在她们的成长过程中接受了外界过多的情感暗示。和很多单亲孩子的家长一样,她们的家长也把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矛盾和问题都归咎于家庭的不完整,刻意强调红灯已经亮起,向孩子传递单亲家庭不正常的思想,使孩子也认为自己是不正常的。比如,在她们的周围经常有人(包括我们老师)说“孩子缺少父爱(或者母爱)很可怜”一类的话,在孩子的心灵罩上阴影。其实父母不经常在身边陪伴并不太影响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关键要让孩子理解单亲家庭也是正常的社会现象。
三、教育过程及体会
1、培养积极情绪,为开设绿灯作准备。
首先,让学生坦然面对现实,理解单亲家庭是正常的社会现象。我们过分地强调只能让教育失效。其实单亲家庭的孩子更希望老师把他当成普通的孩子来对待,该表扬就表扬,该批评就批评,绝对不过一分也绝对不保留一分。这样的平等会让他觉得自己在老师眼中是班级的一份子,没有被孤立,不特殊。
其次,营造和睦融洽的班级氛围,为她们提供锻炼平台。单亲家庭学生的思想负担重,耻于老师知道自己家中的真实情况,更怕同学知道。班主任应帮助她们,为了让她感受到学校就是家庭,老师就是父母,同学就是兄妹,要创造活动的环境,积极鼓励单亲家庭学生参与。让她们置身于集体活动之中,通过同学之间的相互影响,消除她的孤独感。平常的学习生活我们可以有意的让她们参加各种力所能及的任务和参与班级某些决策,培养她们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和集体责任感,当她们尽到自己的力量勇敢承担责任时,及时的给她们微笑和鼓励,从而培养她们的独立能力,使其了解每一个人都要在社会角色中承担一定的责任,长大后才能自觉地担当起对社会和对家庭应负的责任。曾经我班几位单亲家庭的学生,现分别担任班长,文艺委员等职务,还有两位在学习及活动方面也非常突出。目前小佳在班内担任领读员。
2、感受爱的温暖,体会绿灯亮起的意义。
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问题总的说来是由于缺少“被爱”或“被爱”的方式存在一定缺陷而导致的。因此,学校和家庭在进行教育应用真诚的关心爱护治疗其心灵上的伤痕。
首先,感受家庭的爱。解铃还需系铃人,孩子最初的老师就是父母。单亲家庭的父母对孩子还是有教育的重责,其实老师和学校的教育和关爱起到的作用,远远不及父母的。问题起点在父母处,只有父母配合学校的工作才会有好的效果。如果家庭的父母一味的采取逃避的态度,只会恶化孩子的情况。因此我加强与其家庭联系,让其父母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责任感,使这个不完整的家庭也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任。我与小佳的母亲进行多次推心置腹的交谈,交谈中听到了她母亲的无奈与疲惫的声音,但我依然劝导她以孩子的发展为重,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和育子方法,终于使她接受了我的建议。
其次,感受学校的爱。单亲家庭的学生往往缺失关爱,生活中难免遇到困难。教师要精心扮演好“亲人、老师、朋友”三种角色,用爱心抚慰创伤。教师要处处关心他们生活中的细微之处,留心观察,善于发现、了解单亲家庭学生生活中的困难,并及时帮助解决。比如,教师经常关心、询问他们早餐吃饱没有、衣服换了没有等细节问题,要让学生切身体会到真诚的亲人之爱。同时,教师绝不能因为“同情”而对单亲家庭学生降低管理标准,失之于宽。对他们的教育管理要有足够耐心和信心,多一些宽容和理解,多一些爱心和尊重,但对他们的不良行为更应予以严格要求和监管,让学生感受到理智的师爱。仅仅有长辈的关爱还是不够的,教师还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与单亲家庭学生建立起良好的朋友关系,主动与他们沟通和交流,引导他们接触正常的沟通方式。在工作中我时常以周记,书信与她沟通,传递着我对她的爱。
红灯停是无奈的,绿灯行是大家所等待的。我很庆幸,我班的单亲家庭的学生能坦然面对自己及周围的环境,正视红灯。能微笑地融入班集体,珍惜绿灯。并且他们拥有了自己的舞台,并在舞台上演绎着他们对亲情、友情、爱情的健康向上的理解和对生活的热爱。
单亲家庭教育案例 篇2
关键词:单亲,类单亲,学生心理,性格培养
一、概念的界定
单亲、类单亲家庭:是指子女仅有父亲或母亲一个监护人、家庭关系不健全的家庭以及父母离异、分居或其他原因造成子女由一方抚养、或者是隔代抚养的各种类型的家庭。
单亲、类单亲学生的涵盖面较广, 在不同的年龄段上, 心理特征相对会有一些差异, 本次研究只在初中学生中进行。
初中时代是青春期的主要阶段, 在人生中可谓身心发育最为显著的时期之一;是心理发展走向成熟和人格初步形成时期, 是社会性发展、道德观、人生观初步形成的时期。由于人体内部发展的不平衡, 初中生的心理容易变得不稳定, 容易产生烦恼, 而单亲家庭学生由于缺乏父爱或母爱, 内心焦躁加上外在调节不利, 比双亲家庭学生更容易迸发不良情绪, 产生不良行为习惯。
二、数据支持
通过对单亲、类单亲家庭学生进行随机调查, 建立单亲、类单亲家庭学生教育档案, 采用观察法、谈话法等进行个案分析, 并将其与双亲家庭学生对比, 发现其心理发育有较明显的差异性。
以下相关数据 (由于有所顾忌, 调查多采用较为隐秘的问答形式) 表明单亲家庭学生由于经历家庭破损的全过程, 他们在心理上有一定程度的变异, 情绪、行为上表现得相当强烈或比较强烈的百分比如下:
三、影响单亲、类单亲家庭初中生心理发展的条件
(一) 学习活动发展的要求
初中阶段学习内容与小学阶段相比:学科多样化, 每一学科的内容趋向深刻化、专门化, 并接近科学的体系, 反映客观事物的规律性与知识严密性、逻辑性越来越强。这些变化都要求初中生在学习上要比小学生更有自觉性、独立性和主动性, 要求他们要主动去安排计划, 还要逐步学会组织自己的智力活动, 从而使自学能力逐步发展。
(二) 生理迅速变化的述求
初中生处于青春发育期, 体态发生急剧变化, 生理机能发育迅速, 特别是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性的逐渐成熟。初中生在生理的变化提高了从事各种活动和劳动的能力, 而且也促使学生能力、情感和意志, 以及整个个性特征的发展变化。
(三) 集体关系自主发展的需求
从班集体背景的角度上看, 班主任不再照顾得具体、细致, 初中生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在班级管理中, 随着自主管理观念的形成, 学生干部的作用越来越明显。随着觉悟的提高, 班上有团支部组织, 随着组织教育的深入, 初中生将逐步提高觉悟, 发展理想的信念。
(四) 家庭关系的特殊性
1. 父母离异
(1) 父母离异。儿子判给父亲抚养。但由于工作辛苦, 早出晚归或其他种种原因, 孙子是由爷爷奶奶抚养的。
(2) 父母离异。父亲或母亲不尽责任, 只顾自己快乐逍遥, 不管学生学习和生活, 甚至嫌弃子女, 把子女踢出家门。这类父母通常素质低下, 语言粗俗不堪, 行为十分卑劣, 对子女具有极其不良的影响。
(3) 父母离异。父亲或母亲能尽职尽责, 无论经济条件好坏, 都能从生活上, 从思想上关心和爱护子女。
2.
由于父亲或母亲一方, 因病或意外事故早逝。
3. 由于家庭发生其他变故, 造成隔代抚养。
情况与第2点有所类似。
四、单亲、类单亲家庭初中生心理发展的一般性特点
(一) 单亲、类单亲家庭初中生普遍存在的心理特点
1. 自卑、自尊心极强
特殊的家庭关系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上烙下了一道难以愈合的伤痕, 单亲、类单亲家庭学生常常觉得低人一等, 在心理上比较自卑。表现在不愿与人谈自己的父母的情况, 遇到这样的话题常主动回避;也不愿因家庭情况, 在班上被特殊对待。同时对于别人的讥讽, 嘲笑往往触犯其强烈的自尊, 使他恼羞成怒, 甚至可能做出过激的行为。部分人在集体活动中落落寡欢, 在课堂上从不主动发言, 一旦发言即使是会的问题也会出错。
2. 依附性强
初中阶段是学生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 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复杂、充满矛盾的时期。在这个时期, 学生的认识能力、水平还是不高, 加上家庭的特殊, 学生对父亲或母亲具有极其强烈的依附心理, 渴望得到父母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学生的依附性因个体差异和家庭情况的差别在具体表现上有天壤之别。有的学生在潜意识中不愿长大, 与同龄人相比, 其行为、思想比较幼稚, 仿佛停留在小学阶段, 以此得到父母更多的关心和爱护。用同学的话说:老师别生他的气, 他还是个“小孩”。有的学生父亲或母亲早出晚归或在外地上班, 经常难得和子女在一起。他就故意在学校里闹出乱子, 以吸引父母的注意力。
3. 耐久性差
单亲、类单亲家庭学生普遍反映不能长时间做一件比较枯燥无味的事情。
初一、初二的学习较为轻松, 作业量较少, 但几个单亲、类单亲家庭学生却经常有作业不完成的情况, 尤其是周末归来, 情况尤甚。周日单亲、类单亲家庭学生随监护人同吃同住, 周末往往被另一方接去, 宠爱有加, 胡吃海逛, 以为是情感的补偿, 对于子女的学习也只是问而不过, 待到发现假日综合症, 不良学习习惯已经养成, 方恨晚矣。
初三学习任务重, 需要大量的学习时间、长久的学习注意力来保证学习的质量。而单亲、类单亲家庭学生却明显地表现出持久性不足。
4. 情绪比较消极
少年心理学指出:人一进入青春期, 自我意识便会增强。单亲、类单亲家庭学生也不例外。他们已经对自我主体性产生了自觉意识, 一方面他们试图采取自主独立的行动倾向, 另一方面也会动辄就想到自己家庭的不健全, 感到自卑苦恼。
5. 闭锁性
由于家庭特殊形成的自卑心理的作用, 单亲、类单亲家庭初中生一般不大轻易将内心活动表露出来, 表现出高度的“闭锁性”, 与最好的朋友也保持一定距离。特别是其内心的烦恼和痛苦, 宁愿写到纸上, 憋在心里, 也不和人交流, 即使是父母或最好的朋友。
(二) 因学生个体差异和家庭情况不同而产生的特殊性心理特点
1. 以自我为中心
单亲、类单亲家庭初中生由于过于宠爱会形成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
单纯的“爱”, 常会形成教育中的感情障碍, 造成学生心中只有自己, 没有他人。想到什么, 就干什么, 从不考虑事情的后果。“顺耳”的轻言细语则他就听, “逆耳”的忠言则他当作耳边风, 甚至拍案而起, 横眉冷对, 进而厌学厌教, 旷课逃学, 结交社会上的不良伙伴, 甚至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
2. 自暴自弃与仇恨心理
单亲家庭初中生如果其父或母根本不关心和爱护子女, 学生缺少家庭的关爱, 往往心理失去平衡, 容易愤世嫉俗, 常会对父母产生难以遏制的仇恨心理, 对社会、对学校产生不满与怨恨, 导致其自暴自弃, 走上人生的歧路。
3. 攻击性强
单亲家庭学生曾经怀疑过老师和同学不喜欢自己。这主要是由于家庭的破损使学生心中变得敏感甚至压抑、焦虑, 产生对周围的怀疑。因为这一点, 他们的知心朋友少, 与老师的相处也表现出一定的不合作, 甚至反感, 导致行为上的攻击。
4. 心理负担过重
有些父亲或母亲为弥补离婚给小孩心灵上的伤害, 在学习、生活上给小孩加倍的关心和照顾。他们往往对学生学习成绩期望很高。学生感受到父亲或母亲的关爱和期望, 希望通过优秀的学习成绩来回报父亲或母亲, 这就大大加重了单亲家庭初中生心理上的负担。一旦成绩不理想往往过份的焦虑、紧张, 表现出情绪不稳定, 痛哭, 甚至绝望。
5. 早熟
家庭的变异, 特别是父母因第三者而离婚的家庭, 让单亲、类单亲家庭的学生较之其他学生要早熟, 表现在对异性不再有神秘感, 对成人世界的交往表现习以为常, 个人的成人意识特别强烈, 并以此为荣耀, 在其他同学面前显摆。更有甚者, 会在性征上有不同寻常的举动。
五、培养建议
(一) 满足孩子尊重的需要, 变自卑为自信
尊重的需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要求别人对自己重视, 相应产生威信、认可、地位等情感;另一方面要求自尊, 与此相应的是适应, 胜任、有责任心。许多研究发现, 单亲、类单亲家庭的子女在学校常受到嘲笑、歧视, 他们很少得到教师的鼓励与正面的评价, 因此尊重的需要很难得到充分的满足, 他们可能会因此而产生自卑的心理, 对自己缺乏信心, 认为自己能力差, 干什么都不行, 在交往上也可能更为畏缩、退缩, 不主动。
在学校环境中,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和期望对学生性格的形成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得到教师肯定的学生, 常常更加积极, 乐观、对生活充满信心, 因而有更高的自尊, 更自信一些, 作为班主任, 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 对充满自卑的单亲家庭子女要采用鼓励和表扬的方法, 肯定他们的长处。对这些学生要进行公正、积极的评价。凡事尊重他们的选择和意见, 让他们体验到成就感。帮助他们逐步克服自卑心理, 增强自信心。同时, 班主任还要教育全班同学尊重单亲、类单亲家庭的学生, 不能对他们进行嘲笑和歧视, 要以友好、亲善的态度去对待他们。
(二) 开展好群体活动, 让他们变孤僻为开朗
许多调查表明, 孩子处于小学、中学阶段时, 他们的性格更多的受着同学群体交往活动的质量影响。因此, 我们可以利用群体活动来培养单亲、类单亲家庭子女的健康人格。许多单亲、类单亲家庭子女不愿主动与人交往, 不愿参与群体活动。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对群体来说无多大用处, 反而可能对群体活动产生不好的影响。因此他们宁愿一个人远远地站在一边看其他同学玩, 也不愿参与其中。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也告诉了我们:在群体塑造一个人的性格比单独对这个人进行性格培养更为有效, 能使孤僻的性格日渐活泼、开朗。所以, 班主任要采用鼓励和表扬的方法, 充分肯定单亲、类单亲家庭的学生在集体活动中的作用, 表扬他们为集体活动作出的成绩, 使他们相信自己也是集体中的光荣一员, 这样他们就有可能积极地投入到群体活动中去。同时, 班主任还要教育班里的同学来帮助、支持、鼓励单亲、类单亲家庭子女, 在这种群体活动中, 单亲、类单亲家庭子女的人格会变得与整个群体的特性很相仿。比如, 一个群体是活泼、开朗、乐于助人的, 那么在这个集体中的单亲、类单亲家庭子女也会具有以上一些人格特性。因为他们会受到班级气氛的影响。
(三) 用爱弥合孩子心灵的创伤, 变冷漠、对立为友善、亲近
孩子生来就希望得到父母对他们的关心爱抚, 爱能使孩子在以后的发展中也会更多地对别人给予爱。单亲、类单亲家庭孩子由于缺乏父母足够的爱抚和家庭温暖, 会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但是, 如果在学校里经常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关心爱护和帮助, 恰好弥补了他们在家庭中所缺少的父母对他们充分的爱。对他们来说, 老师和同学的爱和关心所产生的力量, 也并不亚于父母的爱抚。
参考文献
[1]林崇德.中学生心理学[M].南京:北京出版社, 1983.
[2]高湘萍, 刘春玲.学校心理病理学[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9.
[3]马建青, 王东莉.挑战心灵[M].杭州:杭州出版社, 1998.
[4]中国儿童教育专家组.单亲家庭亲子方程[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 2001.
[5]李树娟.父母离异学生的心理障碍与对策[N].中国教育报, 2002-11-6.
[6]有关爱照亮“单亲孩子”的未来[N].南宁晚报, 2004-4-2.
[7]柯本忠.单亲家庭子女教育易出现的四个误区[N].北京晚报, 1999-5-27.
单亲家庭教育案例 篇3
我说的这个单亲孩子更特别,2010年小军的父亲捕鱼时遭雷击,不幸身亡。母亲在外打工,偶尔回来看望他一次。小军平时都由爷爷奶奶照顾。孩子在家庭中比较受宠溺,家人缺乏判断是非的引导,缺乏对他人关心与分享的情感体会,不善于交往,自卑又自私,行为容易走极端,这些可能对他的一生都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因此,帮助孩子转变他的思想行为以及培养他正确的交往能力显得迫在眉睫。
案例描述一:在2012年3月12日晨间体育游戏活动中,小军和同伴们在操场上玩踢足球游戏,孩子们都喜欢把球传给我,我再传给他们。我要求孩子们排成一横排从左到右一个跟着一个轮流传给我,不然我一人接不住那么多球。刚开始小军也很听话,过了一会他开始插队了,小明就提醒他不要这样,只见小军用眼睛斜斜地看着他,白眼珠直转,抡起拳头准备攻击小明,小明赶忙跑过来,向我报告,说小军要打他。
案例分析及对策:小军是单亲家庭的孩子,单亲家庭的孩子通过打人行为来舒缓焦虑、抑郁的情绪.同时对人与人之同的交往感到焦虑。表现为在众人面前感到不安、敏感。同时由于在同伴中地位不高.容易成为别的孩子奚落和欺负的对象.于是在言行上便刻意地表现出与众不同.有时甚至喜欢顶牛角,对着干,以显示自身的存在价值.对生活中的小小摩擦反应非常强烈,自我保护意识过强,极易产生极端行为.他要打小明是因为他感觉小明故意跟他过不去,他却没有意识到自己行为的对错,所以用眼睛斜斜地看、白眼珠直转、抡起拳头准备攻击小明等暴力行为表示自己的不满。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说到:“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赖感。”
要教给孩子一些正确地交往技能,帮助孩子初步懂得与人交往和相处的道德准则,使孩子学会正确识别交往中问题的原因和特点。如教育孩子多考虑同伴的建议和意见,观点不一致时,要互相商量,游戏时要遵守规则等。
案例描述二:每到中午11:50了,小朋友们散过步后排着队伍走进了教室,准备脱衣睡觉。按照规定12:00小朋友都要进被子睡觉,可是小军每次都会磨蹭一段时间,等同伴们睡下了,他还没上床。当他看我走过来,才会认真地脱衣服。
每当小朋友进入了梦乡,他还在床上动来动去,口口声声地喊:“金老师,你来靠着我,不然我睡不着。”他对我有一种依恋,好像我能给他安全感。一想到他是單亲孩子,我的双脚不由得走过去,用手轻轻的摸摸他的头,哄哄他,他就比较快地睡着了。
起床的时间到了,孩子们都是独自学习穿衣服了。可是他却装作拉不上来,只见他拖着裤子就跑向了我,寻求我的帮助。可见小军有些依赖性,明明是再努力点就能做成的事,他却不愿意去做。
案例分析及对策:亲情缺失,导致孩子心理缺乏安全感和温暖感,没有精神支柱,对自己所处的环境和周围的人缺乏信任感。单亲家庭的孩子无法像正常家庭的孩子那样感受来自父母双方的爱,甚至还要经常忍受来自父母一方或者其他长辈的责骂和殴打,长此以往,在他们的心理就渐渐对社会、周围的环境和人产生不信任感。
早在17世纪,英国教育家洛克就指出:“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的习惯。”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也曾说过:“习惯养得好,终身受益,习惯养不好,招生受累。”这些都指出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应及早抓起的必要性。
我采用进入引出法和鼓励法。走进幼儿的情感世界,知道孩子的兴趣爱好,这样的话,更容易让孩子配合自己;对于孩子的点滴进步及时的表扬,这样他就会很信任我,亲其师,信其道,就会很听我的话。
案例描述三:今天是周一,有6个孩子没来。五个请了病假,惟独小军没有请假。于是我拨通了他妈妈的电话,电话通了,我就问她:“小军今天怎么没有上幼儿园啊?怎么没有请假啊?”他妈妈说:“孩子被她带到南京玩去了,不好意思,我没有你们学校的联系号码,所以没请假。”
由于他家特殊的原因,我便抓住时机主动和她聊了一些关于小军的一些情况。特别是孩子的一些不良的习惯。我说:“你一人在南京打工,确实不易,可是你知道吗?你的孩子在我们幼儿园是一个‘名人’,习惯不是很好。他同桌的孩子家长都要求调位子,不愿意和你家孩子坐在一起。那是因为你家小军经常和他们相处不好。我希望你有时间经常回来陪陪孩子,他很孤独也很任性,他的爷爷奶奶根本管不了他。只是一味的迁就他,现在不管,等到他大了你就会后悔的。他妈妈说:“我很想管孩子,可是我怕回来,怕回到那个家。孩子爸爸在世时,他的奶奶就会经常和我吵,现在他爸爸不在了,我无法和他们相处,无法和他们生活在一起,不是我狠心,我真的没有办法。偶尔放假回来看看孩子,他的爷爷奶奶还经常给我脸色,说一些风凉话。每次回来,我的心里就会很不舒服。每次我要回南京的时候,孩子都不让我走,他爷爷奶奶总是生气的说:让她走、让她走,她过几天就会带你去南京迈皋桥上学,你们会天天在一起。”她妈妈又说:“现在我一个人要工作,无法带着他,不是我不要他。如果哪天我结婚了,我有家了,我一定会把他接过去,好好地管他,请你们老师多费心了。”我说:“我理解你的处境,我也希望你有时间多回来,他的爷爷奶奶毕竟年龄越来越大,知识水平有限,孩子毕竟是你的,我也相信你也舍不得孩子,不然你就不会常常回来看他,给他买吃的和穿的。但是孩子真的很需要你关心和照顾。我希望我们能多交流和沟通,共同来教育和培养他,尽最大努力让孩子更加健康、快乐的成长!
单亲家庭的孩子的心理辅导案例 篇4
——仙居中学 杨明文
家庭,本应是幸福的港湾,本该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摇篮。然而随着社会的急剧变革,人们价值观念、道德标准、欲望需求、人际关系极度变化,越来越多的家庭发生裂变,走向解体。“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离异带来的创伤仅次于死亡”(心理学家李·索克语),这种心理伤害甚至影响一生,心理阴影很难抹去。更有甚者,危及生命的事时有发生(自杀和他杀)。因此对学生的心理教育辅导十分重要。
近几年,我对由于父母婚变(指“闹离婚”和“已离婚”)造成心理伤害的学生做了心理辅导的探索工作。对我校初中学生做调查,其有44名学生的父母离异,占相当大的比例。我先后为其中的15名学生做了多次心理辅导,并取得明显成效。现仅举3例典型进行分析。
陈××,女,七年级(4)班,年龄为12岁。
性格特征:外向型性格,活泼、开朗、乐于公益活动,爱交往。
问题出现:初二上学期,一向活跃的该同学突然变得沉默寡言,还常发呆,对班级事务也提不起兴趣(她是我班劳动委员)。上课听讲走神,学习情绪低落,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原因分析:父母离异消息带来心理震动和打击。父母离异时,她很小,对此事全然不知,误以为继父为生父,大人们也一直瞒着他,本意是怕她受伤害。直到有一天他生父打电话告诉她“我才是你父亲”时,她大惊,犹如晴天霹雳,把她打得晕头转向,心理难以承爱。当她向我叙述此事时,说:“那个晚上我睡不着。”这件事像阴影罩着她,使她惴惴不安,处于紧张状态,心理焦虑。问她为何到学校来这种心情还不能缓解?他说:“我最怕同学知道这件事,我觉得自己不如人,低人一等。”
辅导方法:1.心理矫治——放松
在一个比较优雅、安静的环境,我亲切与她交谈,使她尽量说出心里话。并适时用自己亲身经历对她的心态表示理解。并告诉她,任何事情都有它的两个方面,意外打击令人痛苦,但它也可使人冲出心理低谷,达到成功的顶点。在她询问解脱方法时,向她提供参考意见:①对人倾诉;②转移注意力;③前两者无效时找心理医生。她说与我交流感到轻松,无压抑感。
2.帮助她恢复自信心理
该生以前对自己担任的劳动委员工作积极主动,同学们戏称她“爱出风头”。我对“爱出风头”的诠释是:展示自己,从而体现人生价值。向她说明,这其实反映了她的一种自尊心理,暗示她要恢复这种心理状态。同时又提醒她不要忘记自己在集体中承担责任——管好清洁卫生等工作。
3.严格为她保密,以消除其心理顾虑。
辅导效果:经过一系列辅导,基本消除了她的心理障碍。又开始在班上风风火火地干工作,学习比以前更努力了,成绩好起来了。但“阴影”完全消除似乎不可能,心灵上的创伤需要学校、家庭的治疗。
丁×,女,原七年级(2)班学生。
性格特征:活泼好动,坐不住,喜欢与人交往,爱做主张,好骂人,好打架。
问题现象:初一下学期该生被老师视为女生中之“差生”,有时不守校纪班规,上课讲话,传条子,抄作业,考试作弊。情绪不稳定,时与同学发生冲突。初二上学期则与不三不四的人混在一起,被小于她的学生(主要初一女生)称为“大姐大”,基本不与本班同学来往,偶尔还在“小姐妹”家过夜。
原因分析:父母闹离婚,使她失去了基本需要之一——爱。
父母闹离婚,常大吵大闹,大打出手,两人忙于交战,无暇顾及她,父亲还常不归家。父母不仅不管她,还逼她参与父母是非中去,特别是其母,执意要她站在自己的一边,共同斥责其父,她对我哭诉:“这是我最不愿意做的事,我不知道该怎么办?”其母有时把自己的痛苦发泄在她身上,说:“滚!这是我的房子,不准邱家的人进来!”该生在家里得不到温暖,出现感情饥饿。她无心学习,只有寻求家庭外的刺激,与“姐们”,“哥们”在一起,有温暖感。
辅导方法:1.拉她到集体中来。①鼓励她参加校舞蹈队。
根据她能歌善舞的特点,动员她参加学校舞蹈队。这是她的兴趣爱好所在,在舞曲中翩翩起舞,她感到轻松愉快,与大家步调一致,培养了她团结协作精神。
②发挥她在班集体中的作用。
让她和另一女生负责班级文娱活动,以便发挥她的特长,鼓励她为集体服务。在排练、表演、联欢中,她与集体融为一体,感到自己进入一个温暖的大家庭,满足了她归属需要。同时,又请一位团员多与她接触,关心她,帮她学习,她真正体会到温暖,减少孤独感,增强自信心。
2.争取家长的配合。
我分别请她爸爸、妈妈到学校来,讲清道德,规劝他们多关心自己的亲骨肉。告诉他们孩子目前情况及危险程度,若不及时抢救,会坠入深渊。我说:“你们离婚与否,我不管,也管不了。但你们不管孩子,我是坚决不答应的。”这一着挺灵,他们暂时停止“战斗”,一致关心孩子。该同学高兴地对我说:“我爸、妈找我谈心了。”
3.个别辅导
我多次与她进行交流,对她表示同情和理解,告诉她人生道路不会是平坦的,要面对现实,勇敢闯过去。她经常向我“控诉”其父母之“罪状”,以减轻她心理压力,还不断咨询学习方面的有关问题。
辅导效果:经过一系列辅导,再也看不到她与外面人混在一起的身影,看到的是她和同学一起学习,活动的情景。一段时间后,学习成绩也有了提高,中考一次性合格,顺利毕业,现在读中专。
李××,女,八年级(3)班学生
性格特征:内向性格,少言语,不喜交往,孤僻,怪异。
问题现象:该生守纪,学习认真,按时完成作业,学习成绩也不差,但不乐意与同学接触,不爱参加集体活动。如班上开展“生日赠言”活动,班集体为自己过生日,是学生们求之不得的事,可她竟主动提出不参加。科任老师对她善意的批评,她认为是与她过不去,耿耿于怀。我提出去她家家访,她拒绝。其不良性格渐已形成。
原因分析:小时候父母就已离异,其父再婚,其母与人同居。她无处去(她判给母亲,但母亲与人同居的地方太小,只有一间房),只得在外婆家生活,她觉得自己是被人遗忘的“角落”。长期与老人在一起,缺少正常的父母之爱,她与老人年龄悬殊,很难有共同语言,交流少,故而形成孤僻、怪异的性格。
辅导方法:寻找契机是教育的关键。这一例情况较复杂,辅导难度较大,需要一个好的契机。而且抓住了契机教育,将会使学生有一个较大的教育。
初三上学期,该生主动找我说:“面临毕业,要抓紧时间学习,但家距校太远,路上时间太长,不知怎么办?”我回答她:“我考虑考虑。”事后,我马上与其母联系,其母说:“她生父家距校近,他又很喜欢她,早就希望她能住到他那儿。”我快速将此信息告诉她,征求她的意见,这回是她说要“考虑考虑。”信息反馈很快,第二天她回话说:“可以”。我又马上和其父通话,请他注意保护孩子受伤的心理。同时我借助个别心理辅导推进转化工作。我用事实说话,对她说:“你不是被遗忘的‘角落’。你看,你妈关心你,家长会必到;外婆外公疼爱你,关心你的饮食、冷暖;你爸在你将初中毕业这关键时刻,满腔热情地接你,而且对你特别好。这么多人爱你,多好!”她连连点头。我又说:“当然,家庭中与人思想交流的人不多,但你还有同学,老师可以弥补呀!为什么不可以多与同学接触呢?同龄人之间交流不是更顺畅么?你应有自己的知心朋友”。她听了我的话陷入了沉思中。最后,她提醒我不要泄露她的秘密。
辅导效果:这以后,她渐渐地与同学接触多了,教室里也能听到她的欢声笑语,还能高兴地参加集体活动。
以上三个案例的分析,可得出如下结论:
1.对由于父母婚变造成心理伤害的学生做心理辅导,对他们心理健康大有益处,应坚持下去。
2.把握住住两点:①尊重学生的隐私权。这三位同学乃至其他九位学生都再三要求我为他们保密。其中有的对我保密,如某女生不告诉我她父母离异,而只说自己的心理问题,要我对她进行心理辅导。②采取个别辅导的形式。
3.集体和集体活动对矫治心理障碍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因为人是不能离开群体的,尤其是少年期。
单亲家庭孩子如何教育 篇5
单亲家庭的孩子有哪些特点
01、拒绝感
拒绝感这是单亲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最深刻的感受之一。不论孩子的父(母)亲是逝世或离婚,他们都有被拒绝感。孩子对于被拒绝——不论是表现出来或感觉到的,尤为敏感。由于单亲父(母)亲必须独力应付生活的重担,大部分时间可能都不在家,也有可能缺席一些重要的节日或场合——尽管孩子知道父(母)亲已尽力而为,但在情绪上,被拒绝的感受可能仍然持续。
02、感到愤怒
在情绪混乱时,孩子会感到愤怒。当父(母)逝世时,孩子会觉得自己被欺骗,失去了父(母)的支持与关爱。而离婚更会加重这种情绪,尤其是憎恨离开的一方。这些孩子他们会把这种情绪体现在日常的行为上,容易感到愤怒。
03、多疑嫉妒
单亲家庭孩子对别人的议论,对许多事情非常敏感,总怀疑别人在议论自己,猜疑别人是不是在说自己的坏话,总在潜意识里怀疑别人对他的看法,也嫉妒比他生活得幸福的同伴。
04、行为退缩
单亲家庭的孩子可能觉得与父母有距离,觉得突然被朋友疏远,尽管亲友或同学老师并没有以异样的眼光看待和判断他们,但他们仍可能疏远这些人。他们会感觉到命运的不公平,觉得自己非常孤单,没有朋友。
单亲家庭孩子如何教育
01、让孩子明白父母仍然爱他
继续抚养孩子的一方要经常用语言和行动表达对孩子的爱,要让孩子知道自己还爱着他,让孩子感到愉快和安全,这样他们的身心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02、不要无原则地迁就孩子
在丧偶或离异之后,为人父母者往往更加怜悯孩子,啥事都依孩子,一切都任由孩子摆布,宁愿自己受苦受累,也不让孩子受一点“委屈”。其实这样会导致孩子没有责任心,事事以自己为重,不懂得尊重父母。
03、简单粗暴不可取
单亲家庭的孩子教育的话,不可以简单粗暴,不要把自己的情绪发泄在孩子的身上,也不要以为孩子只有你了,你只能严厉来教育孩子,要知道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只能把孩子推得越来越远。
04、给孩子安全感
要让孩子知道,虽然你只有我了,但他永远不会失去父母对他的爱,这一点至关重要。爸爸妈妈虽然没有在一起生活了,但是孩子还是他们的宝贝,经常与孩子联系,多跟孩子接触,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
05、不要一味排斥对方
很多夫妻离异后,一方带着孩子,就不愿意让对方与孩子接触,有的甚至干脆搬迁到对方找不到的地方,让孩子看不到父亲或母亲。有的有意识地把对方贬得一无是处,向孩子灌输敌对情绪。这样是不行的,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肯定是不利的。
06、多表扬多鼓励
单亲家庭的孩子比较容易有自卑心理。家长应该多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多表扬、鼓励孩子,这样能够有效的打消孩子的自卑感,也能让孩子觉得虽然自己的家庭和别人的不一样,但自己仍然可以做得很好,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单亲家庭孩子教育方法 篇6
标签:育儿 单亲家庭 教育方法 双亲 健
康
没有一个在一线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不感叹,单亲家庭的子女不好教。确实,从事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的我也颇有同感。
提到单亲家庭,一般人直觉为离异家庭。但随着家庭、社会结构的多元化,家庭可能因为各种因素而造成单亲,如离婚、配偶死亡、配偶工作居住两地、甚至未婚先孕等等。由于单亲家庭的成因不同,及个人本身所拥有的内外在的资源不同,单亲家庭孩子们的性格也表现出多样性:他们有的敏感、多疑,自卑沉沦;有的自负、清高,孤高傲世;有的外向张扬,有的内向封闭;有的事事要强,有的时时消沉„„他们要不成绩特别优秀,要不成为双差生。在与他们的交往过程中,我一直谨慎小心,喜欢从细节处打探他们的内心世界,我看到愤怒的情绪、无论在家里还是学校缺乏安全感、竞争时那不健全的自尊、遇到一点小困难就退缩的懦弱的这些缺点成了这个群体的某些共性,所以就充满爱心的细心呵护,几多关照,而且与家长联系的次数和频率都增多,要求家长也积极配合,没想到反而事与愿违。我曾在班主任工作时小心遵循这些给单亲家长提出过的建议:
协助孩子走过过渡期。
家庭中拥有父母双亲,是一个健全、完美的组合。但很不幸,生活在不太完美的世界里,死亡、离婚、分居而形成的单亲问题层出不穷,不少孩子就得在这些不同的环境中成长。家长的任务就是要协助他们,走过最艰难的这段时光。教孩子尽快从死亡的阴影中走出来,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分居的困难是暂时的,总有一天我们还会在一起;向孩子保证,不管父亲与母亲差距有多大,他们俩仍会像从前那样爱他。
不包办代替太多,惟恐苦了孩子,反而对孩子的成长不利。
单亲家庭家长大多有较强的保护意识确切的说是补偿意识。由于家庭的破裂,周围人对这些儿童的过分关注、同情和溺爱,会使他们形成对他人冷漠、自私等缺点,再加之他们很少得到有效的管教,使他们处于行为无约束,自我调节及适应能力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很容易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更有甚者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
不过度保护,切忌期望值太高。
多和孩子沟通.相当多的单亲家庭的家长与孩子相依为命,对孩子的期望值比双亲家庭还高,有的把
全部心思扑在孩子身上,自己节衣缩食,忍辱负重,寄希望于孩子的明天。一旦孩子表现不尽人意,其气恼、忧怨一齐涌上心头,有的恶语相向,有的拳脚相加,更有甚者不理不睬,说出伤害孩子的话:“你到你爸(你妈)那里去好了,我不要你了!”“干脆我也死了算了,我没法活了!”“我懒得管你了,你这没出息的小孩!”不少单亲家长给我反映孩子在家表现的时候往往会变得很激动,没想到这激动本身就是源于一误区,期望值太高,却缺乏沟通。
但这些建议在家长采纳并实施后,效果却不一样,从学习效果来看,单亲家庭孩子垫底的情况还是占多数,出现问题孩子的比例也是单亲家庭居多。
在对单亲家庭小孩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不难发现:不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单亲家庭,在孩子教育方面的第一个较大问题是“教育功能欠缺”或“教育功能不全”.因为,对子女的教育是父母双方的责任,缺少一方,有些作用是难以代替的,而且双亲都在身边给孩子带来更高的安全感和情感满足,也是单亲家庭所没有的。这是不能不承认的事实。另一个问题是孩子在群体中容易与他人比较而产生失落感和自卑感,成为一种无形的心理压力。如果再赶上有个别同学说些歧视的话,这
种压力会加剧,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学习和品行。调查数据体现单亲家庭对孩子的哺育和教育的优劣程度,其影响主要取决于这个家庭的经济收入,如果这样的家庭处于低收入水平,但是能够及时地获得亲朋好友和社会的救助,那么影响最小;单亲家庭对子女教育的影响除了由于单亲一方出于工作的压力而没有时间施展教育以外,最主要的问题是处于单亲家庭的孩子受到传统文化观念影响而形成的心理上的自卑。这一问题主要是中国文化源流的问题,譬如西方发达国家,因高离婚率造成的大量单亲家庭中的孩子,基本上能够做到以坦然的态度来正视自我以及父母现存的生活方式。
谈单亲家庭学生教育的误区 篇7
社会学、教育学及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父爱和母爱在每个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与意义。在单亲家庭里,在失衡的“爱的天平”上,学生往往背负着超重的父爱或母爱,往往走向极端,步入误区,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下面就几种常见的单亲学生家庭教育误区作简要分析。
一、溺爱教育
溺爱教育在一般家庭中都存在,在单亲家庭里尤为突出,这种教育占整个单亲家庭教育的53.21%。有的父(母)亲在离婚之后,为了抹平家庭破裂时给学生造成的创伤,把全部的情感都施加在学生身上,在吃、穿、玩、用等各方面无一不予以满足。也就是说对学生施给过多的感情,这叫做感情过剩。这样的单亲家庭环境,实际上成了学生走上问题之路的温床。学生走上犯罪道路,其父(母)则成了实际的支持者、护送者。
二、金钱教育
单亲家庭的父(母)亲,为了弥补自己对学生感情上的过失与不足,毫不吝啬地将大把的钞票塞给学生,以满足学生在用钱方面的需要。实际上,父(母)的这种行为,使学生养成了大手大脚的习惯。这严重地影响他们正常的发展,这种教育方式,最容易使学生从小养成好逸恶劳、大吃大喝的习惯,导致学生走上失败的道路。
三、暴力教育
暴力与虐待在单亲家庭中经常发生。这种教育占整个单亲家庭教育的22.13%。最常见的是离异夫妻一方对子女所进行的。发生暴力和虐待的原因大致来自两大方面:一是由婚姻破裂,受子女的拖累,经济上发生拮据而发生的。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社会的压力太大,工作繁重与不顺心,无处发泄,只能回家后对子女施以暴力和虐待。生活在如此家庭中的学生,往往具有恐惧感、自卑感、自责性,脾气暴躁,无自信心,意志消沉,自控能力差,以及忍耐力不强等心理特征。学生性格内向是普遍现象,还常常伴随有很强的攻击行为。这种攻击行为将随着时空的转移与变换,发泄到学校和社会上,对他人进行“报复”,仇视一切,一旦遇到挫折或不顺之事,容易走极端。
四、“圈地”式教育
美国心理学家奥托曾经做过“感觉隔离试验”。这种试验就是把一个人放在完全与外界信息隔离的房间里,经过几个小时,便发现此人会产生幻觉。时间再长一些,就会发现此人神经失常,精神崩溃。这个实验告诉人们,人需要与外界接触,沟通思想,交流信息,从中增长见识,获得知识,提高各方面的能力。
“圈地”式教育,通俗的说,就是把学生活动的场地严格地限制在规定的范围内,减少或断绝与周围学生的交往、接触。有的单亲家庭干脆把孩子长期关在家里,不允许与附近的邻居学生交往,更不允许与已离异的父(母)亲来往。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的学生,本来就缺少父(母)爱,心中积淀着许多痛苦,需要与同伴交往。美国著名学者奥托提醒我们:“把一个人与世隔绝,是现在能够采用的最严厉的刑法”。对学生实行“圈地”式教育,实际上是对学生应有权利的剥夺,是家庭最不仁义的表现。
五、“放羊”式的教育
这种教育是当前一般家庭在学生教育上普遍存在的一大问题。这种教育在大部分的单亲家庭中存在。在单亲家庭里,孩子需要较多的关心和帮助,需要与父(母)亲有更多的接触,而且需要推心置腹地交心谈心。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父(母)对学生的教育无暇顾及,不得不对学生的一切都不闻不问,放任自流。学生在其父母离婚时就已形成了“爸妈不要我了”的印象。如果对学生不给予一定的关怀,那么,学生又会产生“爸(妈)也不管我了”的概念。这种“放羊”式的教育给学生造成的将是更多的痛苦与创伤。如此管教方式,给学生离家出走创造了机会,给学生犯罪创设了条件。
单亲家庭学生的感恩教育 篇8
一、调节功能
小秀没有父亲,常常独自一个人待着,不喜欢和同学交往,自卑心理比较强。虽然学习成绩还跟得上,但是呈下滑的趋势,由此也造成学习的自信心越来越缺乏。当我看到她终日忧郁的神情时,我知道她太需要帮助了。可是,据了解,她害怕老师知道她的身世。为了帮助她,我假装不知,把她分到同样没有父亲的副班长的学习小组里去。副班长的性格比较开朗,也比较自信,而且善于开导人。在快要开感恩班会之前,我故意向她们透露了班会的部分内容,并表示:“在班会上,可能会请你们组谈谈对父母的心愿,你们可以提前悄悄地把心愿写给老师,以便我向同学介绍你们小组成员的感恩故事。”开始她对我不够信任,害怕我把她的情况公开出来。经过副班长的开导和鼓励,她终于把心愿写下来,交给我,还要求我不要说出她的秘密。她看到妈妈太辛苦了,希望自己能够有一个爸爸,可以负担沉重的家庭事务。我很快给了她书面回复,充分肯定了她这种想法的纯洁和高尚,证明她比其他同学更加能为含辛茹苦的母亲着想。我没有鄙夷她的想法,她感到很意外。因此,她对我产生了信任。我顺势对她进行进一步的引导,告诉她像她这么懂事的学生不多,要她放下思想包袱,快乐地学习和生活。她答应了。我在班会课上对小秀的家事只字未提,反而从她的学习表现上大做文章,提出认真学习是感恩父母的最好表现。在往后的学习生活中,她由信任老师,再到信任同学,开始活跃起来,情绪不再那么低落,意志不再消沉,很快,学习能力和与人交往的能力明显提高了。在这个同学身上,我正是用“欲‘感故‘纵、淡化感恩”的方式,开启了她的心扉,走进了她的内心世界,从而调节她的心理、情绪。看上去是淡化感恩,实际却是强化了感恩的功能。
二、启发功能
有些学生,对于感恩的含义是理解到位的,理论上的东西他们懂得不少,道理不用跟他们多讲。他们也比较自觉地报答父母,还时常摘抄一些关于感恩的格言警句。可是当回到家要帮父母做一些实际的事,尤其是比较亲密的举动的时候,他们会觉得很难为情,以致所有的道理在这种情况下都不起作用了。副班长,学习好,懂事,能干,而且温顺善良,是老师的得力助手。我注意到她对老师是那么的黏乎,总是喜欢和老师接近,并且惟恐不能帮老师的忙,做事似乎一点都不累,有时候还会对老师真诚地说希望老师多和她说话。可是据说她在家里并没有那么积极地为她母亲分担家务。这让我察觉到了她由于缺乏父爱的孤独感。于是我私下和她谈心,了解她平时帮母亲做什么。她告诉我,母亲有重病,生活不能自理,可是她又不知道怎么帮母亲,只有把这个想法用于帮助同学、老师上。她认为,只有读好书,长大能够挣钱帮母亲治病,才叫做帮母亲。我首先表扬了她胸怀大志,然后告诉她,其实要帮母亲完全可以从现在做起,从照料母亲的生活起居做起,包括做饭、洗衣、梳妆打扮等,事无巨细,都是感恩的表现啊。她受到了启发,后来,她能够帮她的母亲做很多事情,整理贴身衣物和被褥等,甚至包括要花最大勇气的一件事——帮母亲洗澡。回到学校后,她常主动向我汇报这个周末回家帮母亲做了什么,
她心中的困惑烟消云散。很庆幸,我又成功地帮助了一位学生。
三、感化功能
有没有对感恩持排斥态度的学生呢?有。比起那些家庭完整的学生,单亲家庭的学生更加容易对感恩教育的内容产生抗拒、排斥的心理。比如小坚、小文等同学。由于父母离异,母亲都改嫁了,他们很自然地产生了对父亲的怨恨情绪。在看到别人过得比自己幸福的时候,在羡慕别人家的天伦之乐的时候,尤其是当老师谈到要报答父母的时候,他们会更加反感,认为是父亲造成母亲的出走,是父亲造成了他们的痛苦。这种思维方式也使得他俩成为班级中最难管理的学生,六年级时就偷偷吸烟,学习一塌糊涂,经常夜不归宿。为了教育、转化他们,我花了很多心思,用了很多办法,可是收效甚微。借助感恩教育的契机,我专门带他们到家里看父亲独自抚养孩子的VCD影片,让他们知道悲剧未必是由父亲单方面造成的,也许父母都有错,而其中一个人舍不得孩子,愿意和孩子同甘共苦,这不是你们的父亲的伟大之处吗?在触动了他们的思想后,我又继续加以引导,帮他们分析父亲的难处,及为了孩子付出的艰辛,教他们体谅父亲,感激父亲。终于,真诚融化了他们内心的坚冰,他们原谅了各自的父亲,检讨了自己过去不理智的行为。后来,小坚告诉我,以前他很恨他父亲酗酒,大骂父亲,自从他亲近父亲、理解父亲后,父亲有了很大的改变。如今他看到父亲白天耕田太辛苦,为了帮父亲减轻疲劳,他主动帮父亲买酒,让父亲每天晚上适量喝一点,既保健身体,又能尽一份孝心,父子关系相当融洽。
四、激励功能
单亲家庭孩子教育论文 篇9
老师如何更有效地纠正并帮他们养成好习惯、帮助他们适应集体生活,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重大问题,就这个问题谈几点看法。
单亲家庭是指由父母某一方与孩子组成的家庭。导致单亲家庭的原因主要有离婚或丧偶,但随着社会的发展,非婚生子女也成为单亲家庭的一员。单亲家庭已成为现代社会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我国近年来也有上升趋势。目前我所带的班级42个孩子中,单亲家庭孩子的就有6人之多,占班级学生中人数的七分之一。
在实际教学和班级管理过程中,单亲家庭的孩子在儿童期容易出现负性情绪和不良行为;单亲家庭的儿童在青春期,更易出现情绪和行为问题,并可能出现人格障碍,这将导致很多社会问题。单亲子女暴露出来的心理健康问题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研究和解决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已成为学校教育中一项崭新而紧迫的任务。
从教育的角度看,相亲相爱的父母,和谐的家庭人际关系,对小学生的正常教育教学、健康的心理发展产生了不可替代的良好因素。反之,没有完整稳固家庭的小学生,他们的心理发展容易产生偏差,思想行为上也就会常常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缺陷。
一、单亲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双方相互推卸,谁也不愿用心教育孩子,结果造成孩子成绩的下降和价值观的偏废,甚至误入歧途
(二)部分家长忙于生计,没时间没精力教育孩子、陪伴孩子,待问题严重时才追悔不已
(三)一方想承担家长的责任,但力不从心,无能为力
(四)部分家长教育不得法,对孩子造成严重的负面效应
离异家长中有一部分对孩子要么不管,要么毒打。结果,孩子对教育不服,自然就产生了逆反心理。从而在群体中,容易与人发生矛盾,不够友善,不善于与人交流,动则大打出手。有的家长为了弥补孩子失去的父爱或母爱,在经济上对小孩百依百顺,过度溺爱,有求必应,结果造成孩子好逸恶劳、挥金如土的习气。
二、单亲家庭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
单亲家庭,不论从什么角度来讲,都是属于有缺憾的家庭,这样的家庭成员会遇到的问题,如情感的创伤、经济的负担、生活方式的改变、与前夫或者前妻关系的处理以及孩子的教育等,而在这一系列问题中孩子所受到的心理伤害和调适是最棘手的。单亲家庭给孩子带来的心理压力是显而易见的,他们往往因享受不到充分的家庭温暖,或因社会的某种偏见,或因其家庭的经济原因等因素,往往会表现出一些不好的习惯。
三、如何解决单亲家庭孩子心理问题
(一)用爱心唤起孩子的自信心
1.时时刻刻地关爱孩子,及时引导和帮助,合理地满足孩子的需求。人们每时每刻都有思想上和心理上的需求,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融合,共同关注孩子,及时了解他们的合理需求。
2.及时抓住孩子的闪光点。闪光点即一个人的长处和优点。每个人都有闪光点,单亲家庭的孩子也不例外,当他们在学习上有闪光点时,家长和教师则要及时地捕获,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呵护。对单亲家庭孩子应该多一分鼓励,少一分指责;多一分关爱,少一分冷漠。
3.善于发现他们的兴趣。兴趣是做好事情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因此,教师和家长必须善于发现并及时引导孩子的兴趣,并适时地把这一兴趣迁移到有利于孩子身心发展的轨道上来,这样就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二)培养学生独立坚强的人格
1.让孩子学会正确地面对挫折。
2.留心观察孩子的言行,及时解开孩子的思想疙瘩。我的班级有一个单亲学生,他跟爷爷、奶奶和父亲一起生活,母亲生下他就离开了家,至今从未看过孩子一次。他的父亲常年在外打工,而父亲本人的性格也是沉默不语型的,无法给予孩子细致的关爱。孩子奶奶是一个朴实的家庭妇女,遗憾的是,爷爷奶奶都没读过书,这样,孩子得不到完整的父母之爱,享受不到三口之家的天伦之乐,也得不到像其他孩子一样的家庭温暖。因此,他的心灵深处受到了重创,心理上形成了一定的压力。这些孩子在烦恼中成长,在痛苦中学习。他们对自己丧失了信心,产生了悲观情绪、性格孤僻、缺乏乐观、对同学嫉妒、不友好、虚荣心强等负面心理。作为孩子的班主任老师,对孩子的遭遇感到十分惋惜和同情,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我需要做的是点亮他们心头的灯,开启他们沉重的心扉,是理所当然的。
所以,我经常和孩子聊天,走进他的心,关心他,爱护他,尽自己一切所能去帮助他,时常自己掏腰包给孩子购买学习用品。当我们之间已经形成一种牢固的互信关系的`时候,我告诉他,可以把我当做他的妈妈,我可以在生活和学习中给他更多的关爱。慢慢的孩子喜欢和我分享他开心的事,他与同学相处时遇到的困难,他也会将他的小心事告诉我,问我应该做何处理。通过一年的相处和陪伴,这个孩子和同学的相处也融洽很多,消极心理慢慢消退。
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比较敏感,有些平常事情也会使他们产生微妙的心理变化。家长要多注意孩子的言行,发现有异常的苗头,就应及时主动找孩子谈心,及时进行疏导。有的问题一下子解决不了,要进行更多的分析,考虑妥善的解决措施。
3.扩大孩子接触面。离异家庭的孩子父母都应摆正自己在孩子面前的位置,不但应该尽量让孩子与父母同时团聚,使孩子感受到亲情的温暖,还要让孩子尽量多与其他长辈接触,扩大孩子的交往范围,家长的同事也是交往对象。让其性别角色得到充分的表现和发展,培养健康高尚的人格,以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
4.正确对待孩子的过错。由于家庭的破裂,导致家庭教育残缺不全,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的孩子往往缺乏较好的生活教养和学习上的正确指导,同时由于破裂家庭给他们心灵蒙上了一层阴影,致使他们丧失了生活与学习的信心,形成了消极的思想,在行为上具有较多的异常极端表现。家长教育不得法,对孩子造成严重的负面效应。结果孩子对教育不服,自然就产生了逆反心理。从而在群体中,容易与人发生矛盾,不够友善,不善于与人交流,动则大打出手。这些孩子往往为了吸引大人的注意,从而明知故犯,不容易接受老师和家长的正面的积极的教育和评价,对班级中的学生影响极坏。
对这类学生的教育转化工作,教师要斗智斗勇,十八般武艺都要使出来。特别是要拿出真心与他交流,这样一来,学生会慢慢地被老师的诚意所感动,和老师做朋友,他就会把他心里真实的想法告诉我,我才可以针对孩子所犯的错误“因材施教、量体裁衣”,坚持下来,孩子也慢慢地改变很多。
班级里面有一个小男孩,长得很帅气大方,也很聪明可爱;不足之处是行为粗暴,“君子动口不动手。”来校的第一天,就遭到很多小朋友的投诉,他动手打了很多小朋友,原因也很简单“他抢别人的橡皮,同学不给,所以打了人家;他想玩滑梯,前面有排队的小朋友,他就把人家推倒……”由于他的行为和班级里其他孩子相比,略有异常,通过和他的家长沟通得知,他是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母亲没有工作,母子依靠父亲的赡养费生活,母亲希望孩子可以成才,但文化程度不高,过于急躁没有耐心。
孩子的一点小过错,她对孩子都是大打出手,并不与孩子交流应该如何改正。久而久之,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失了学习与人交流的机会,性格变得粗暴、自私,和同学无法正常相处。经过多次沟通,把孩子妈妈当朋友,设身处地为她和孩子着想,不抛弃不放弃。慢慢的,孩子接受了我,喜欢我,听我话,对老师有敬畏之心,对同学有友爱之情。回首改变他的这一年,道路充满艰辛,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一路披荆斩棘,遇到困难解决困难,孩子有了飞跃性的进步。
孩子虽小,但也都有着上进心和自尊心。对于单亲家庭的孩子,我们要细致入微地观察孩子,了解孩子,读懂孩子。对于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要反复抓,抓反复。由于家庭缺乏温暖和正确的引导,这类孩子进步的过程一定是充满了反复,教师应该正确看待孩子反复的现象,不要因为他反复了、后退了,就灰心、气馁,应当认识到这是情理之中的事。进退皆在自己理解之中,便容易控制自己的理智与感情,在反复中帮助孩子走上正确的道路。
【单亲家庭教育案例】推荐阅读:
单亲家庭的孩子的心理辅导案例06-05
单亲个体户家庭理财附案例分析06-07
单亲家庭06-13
关爱单亲家庭06-17
单亲家庭子女09-11
单亲家庭孩子09-29
单亲家庭儿童10-02
单亲家庭的孩子教育09-01
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论文07-01
单亲家庭教育孩子的办法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