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亲家庭儿童

2024-10-02

单亲家庭儿童(精选12篇)

单亲家庭儿童 篇1

随着社会快速的发展, 我国居民的离婚率也在快速攀升, 导致单亲家庭的孩子不断增加。这些孩子因为亲情缺失或环境改变问题, 给幼小的心灵留下了创伤, 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心理学家分析:离婚的子女所受到的影响使他们的心理、性格出现了异常, 称为离婚子女综合征。教育者应了解、掌握这部分孩子的心理特点, 帮助他们适应父母离异的事实, 进行心理疏导, 还孩子一个健康的人格。解决“单亲儿童”的成长教育问题是一个学校教育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离异家庭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

父母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位老师。而离异家庭中成长的孩子, 生长在不正常的家庭中, 父母争吵、打骂, 没有避开孩子, 甚至专门在孩子面前诋毁、咒骂对方, 或者把孩子当成出气筒, 是造成单亲家庭儿童的心理问题的原因。

1. 性格方面, 单亲家庭的孩子容易出现:粗暴、内向、怪癖、自卑、软弱、压抑、反复无常等一系列问题。

2. 情感方面, 主要表现为:

(1) 自卑, 觉得自己跟别人不一样, 是被父母抛弃的孩子。 (2) 孤僻, 不善于交际, 从心里拒绝跟别人沟通, 觉得别人不理解自己的痛苦。 (3) 恐惧, 没有安全感, 老是怀疑别人在背后嘲笑他。 (4) 易怒, 痛恨父母的离异, 让自己没有家, 对别人产生敌对情绪。 (5) 消沉, 对任何事情不感兴趣, 感受不到生活的美好。

3. 行为方面, 单亲家庭的孩子大多表现为厌学, 好斗, 容易沾上不良习气, 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二、班主任对单亲孩子心理问题的教育对策

1. 在学习、生活上给予单亲儿童更多的关注。

李镇西老师说:“爱是教育的基础, 要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班主任要及时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以及内心真实的想法。父母离异的学生, 缺少父母的关爱、家庭的温暖, 这些儿童此时最需要情感的支持和补偿。老师的关心, 同学的帮助, 能够有效地缓解他们焦虑、自卑等不良心理, 特别是班主任, 更应该对他们多体贴、鼓励, 少指责、训斥, 这些学生的心理脆弱又敏感, 如教育不好, 则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 不仅达不到教育效果, 反而会产生逆反效果。班主任要学会跟学生换位思考, 当他们的朋友, 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我曾经教过一位学生叫李家伟, 他自小父母离异, 由父亲抚养。李家伟的脾气倔强、沉默寡言, 而且每天都要乱拿别人的东西, 文具、橡皮、零花钱、弹珠, 都是他的目标。每次同学有东西不见了, 一问他, 他都承认是他偷的, 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表情。我每天都要请他到办公室, 对他进行一番思想教育, 但是效果甚微, 依然故我。李家伟的问题是因为父母离异、母亲远嫁、父亲关心不够导致的自暴自弃。在他没有信任老师之前, 老师的任何说教都不会有效果, 于是我开始从关心他的生活、学习入手。他遇到困难时, 我主动帮忙, 他烦躁不安时, 我主动询问、疏导, 让他感觉到我是他的朋友, 而不是高高在上的老师。这样让他消除戒备之后, 我把指责、说教, 换成了建议、鼓励, 效果好了很多。

2. 加强与单亲家长的联系沟通。

在对李家伟关心、照顾的同时, 我还设法电话联系上李家伟的母亲, 请求她配合关心李家伟。刚开始这位母亲很排斥, 说李家伟的父亲很粗暴, 她已经再婚不想再跟对方有什么瓜葛。我很真诚地反馈了李家伟多半学期来的表现, 以及他对母爱的渴望。我对她说, 李家伟的父亲犯的错不能由李家伟来承担, 孩子是无辜的。李家伟是一位心地善良的孩子, 只是因为家庭教育的缺失, 才沾上了这个坏习惯。我们家长有责任和义务去教育他, 使他走上正途。母爱的力量是伟大的, 有了母亲的关心, 李家伟衣服整洁多了, 性格也越来越开朗, 脸上也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3. 增强单亲儿童的班级荣誉感。

我在班上经常组织各种比赛、游戏等集体活动, 通过这些活动使他们知道, 要想成功, 需要班上每个人的齐心协力。让这些单亲儿童能放下心里包袱, 融入集体, 快乐成长。而每周争夺的班级流动红旗比赛, 更是让孩子们有以班为家, 以班为荣的使命感, 增强了孩子们的班级荣誉感。

4. 对犯错的单亲儿童多些宽容、耐心。

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小, 自制力差。小毛病在改正的过程中, 还是会经常再犯。所以, 班主任要以“博大的胸襟”给犯错误学生多些宽容, 以耐心, 爱心去感化学生, 改掉缺点。

我班上有位叫范平武的男生, 家里只有父亲和奶奶。父亲是一位摩的司机, 每天早出晚归, 对他关心较少。奶奶年迈, 没办法跟他沟通。范平武交友不慎, 迷上了电子游戏机。每天省着早餐的钱在下午放学时玩电子游戏才回家。直到一个月后, 范平武逃课去玩电子游戏才东窗事发。这下他的父亲气坏了, 又骂又哄, 软硬兼施, 可是都没有用。最后父亲威胁要打他, 范平武却说“你动手我就报警”, 并且真的打电话报了三次警。范平武还理直气壮地说:“你说玩游戏机不好, 为什么每个大商场都有游戏机?”“我又没有偷钱来玩游戏, 我只是站在旁边看别人玩。”我找到范平武, 当场表扬了他, 说他是一个懂得是非对错的好孩子, 那么喜欢玩游戏机却没有偷钱去打。看着他开心的笑脸, 我接着说, 商场的游戏机, 是给大人放松的娱乐场所, 他们工作累了, 偶尔去放松消遣, 并不会天天去。而范平武是沉迷了, 沉迷其中又逃学是错上加错。打游戏可以, 但是每个星期只能去一次, 要在写完作业后、周末时间才能去。去玩的时候, 要爸爸陪同, 不能偷偷摸摸地去, 更不能逃课去玩游戏机。范平武想了想, 同意了。可是不到一个星期, 范平武的爸爸又打来电话说, 范平武的缺点又犯了!我分析了他总是沉迷玩游戏机的原因, 应该是家里没有可以沟通的长辈, 奶奶老了, 爸爸总是忙, 邻居又没有朋友可以玩。于是我假装不知道他偷玩游戏机的事情, 故意表扬他, 遵守跟老师的规定, 老师相信他是个诚实的好孩子。另一方面跟家长协商, 以后放学由家长来接送。我假装自己很忙, 每天放学后总是留着范平武帮自己干这干那, 一直等到他爸爸来接他, 然后当着家长的面, 夸奖范平武, 今天的表现又有哪些进步, 我总是努力去挖掘他的闪光点, 让他知道, 学习才能让他越来越聪明, 才能有出息, 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而玩游戏机, 并不能让自己变得聪明。现在的范平武还是喜欢玩游戏, 但是他是在爸爸的陪同下玩的, 懂得控制时间, 并没有沉迷于玩游戏机里。

5. 培养学生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

美国著名教育家雷夫·艾斯奎斯说过“通过阅读, 孩子们会用不同的眼光看世界, 敞开心扉接受新的观念, 踏上光辉的大道去远行。”阅读可以增长孩子们见识, 读书能治愈单亲儿童的伤痛, 净化单亲儿童的灵魂, 让他们的心灵得以平静。

我在班级里总是努力营造读书的氛围, 保证学生每天有一段安静的、独立的阅读时间, 使学生能静下心, 沉浸书中, 仔细阅读、品味、享受。学生可以在教室的图书角阅读, 也可以在校园的开放阅览室阅读。我班每周都举办一次读书交流活动, 让孩子们把自己读到的精彩故事讲给其他同学听, 与大家交流、共享。讲者有一种成功的喜悦, 从而更加喜爱读书, 听者也一定会受到感染, 而渐渐喜欢读书。渐渐地, 这些厌学的单亲儿童开始喜欢读书, 主动去读书, 而我总是对他们一点一滴的进步, 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

总之, 班主任在对“单亲家庭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中, 虽责任重大, 但只要教育有方, 积极为他们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 加强他们与父母的情感沟通, 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对他们多些关心和耐心, 不嫌弃不放弃, 他们一定会和正常的孩子一样健康快乐地学习成长。

单亲家庭儿童 篇2

一、单亲家庭

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家庭里,家庭是个人成长的摇篮。一个美满健康的家庭,容易造就幸福欢乐的人生。但事不由人,生活中往往出现一些因夫妻关系或其他原因而造成的单亲家庭。单亲家庭又称为缺损家庭,原是指夫妻双方因离婚,丧偶而有一方同未婚子女生活在一起的家庭。单亲家庭已成为现代社会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单亲家庭的情况复杂,主要是由于夫妻离异或天灾人祸而造成的。无论怎样,它们的出现,必将使家庭教育环境产生负面的影响。使这类家庭学生心灵受损,影响学习。而且相当部分单亲家庭的学生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心理障碍或不良行为。

二 单亲家庭对儿童的人格造成哪些消极影响.智力发展迟缓。

智力是一种偏于认知方面的能力系统,它的基本成分是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其中思维力是核心部分。离异家庭的各种环境都制约着儿童智力的发展。智力发展影响因素的研究最具代表性的是在朱智贤和林崇德教授指导下,由程跃博士于1989年9月至1999年4月智力表型表达等级及其条件的研究,该项研究表明:离异家庭儿童的智力发展明显落后于完整家庭儿童,学习成绩从总体上显著的差于完整家庭儿童。

2.情绪情感障碍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态度体验,是一种心理活动过程的两个不同的侧面.那种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的对象会引起肯定的、积极的情绪、情感。反之,妨碍和干扰需要得到满足的东西就会引起否定的消极的情绪、情感。任何原因引起的情绪情感剥夺,都会造成情绪情感创伤。这种创伤在日常生活中具体的表现为抑郁、暴躁、孤独、易怒、发呆、焦虑、冷漠、过分胆小等情绪障碍.有调查表明,离婚头6个月,子女的不良情绪发生率相当高。

除了父母离异或其他家庭灾难给孩子精神上留上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之外,造成单亲子女不良情绪情绪的因素主要还有以下几方面:

(1)父母不良情绪

无论什么原因形成的单亲家庭,孩子的监护方总难以避免异常情绪的产生。由于一个单亲家长要承担本应由夫妇双方承担的责任和重担,总是要最大限度地为孩子付出,容易有力不从心,精疲力尽之感,因而易产生消极情绪。这些消极情绪通过家长的表情,语言,行为反映出来,使家庭气氛压抑,家庭成员的精神负担加重。监护方如果不及时加以调节,而使这种消极气氛不断蔓延,则会对子女的幼小心灵蒙上一层阴影,易造成孩子情绪焦虑,精神紧张,反应失常等异常情绪。

(2)不良教育方式

单亲家庭形成之后,大多数监护方把生活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渴望孩子有健壮的体魄,发达的头脑,能成为德才兼备的人。他们往往忽视孩子的实际情况,常产生超负荷的期望和畸形的爱,使孩子由于无法承受而产生压抑或抵触情绪,导致亲子关系产生越来越大的隔阂。还有的单亲监护人不恰当地抬高孩子在家庭中的位置,无原则地满足孩子过分的物质要求,以弥补单亲家庭给孩子造成的伤害,而对孩子溺爱过度,导致孩子产生任性、爱哭、暴躁等不良的情感体验

(3)社会舆论

由于社会上至今存在着一些陈腐的偏见,而使单亲家庭的威信下降,从而使单亲家庭子女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产生羞耻感,长此以往,使有的孩子在挫折面前表现出彷徨失措,悲观泄气的情绪

3.社会适应性性差

有人对单亲家庭子女结伴难易,好朋友数量,交往关系的亲密程度以及单亲家庭中亲子关系,社会适应性等方面进行过研究.结果发现,不管形成单亲家庭时子女年龄大小,这方面都同样受到消极影响。例如:幼儿在心理行为上更多地表现为退缩,小学生情绪低落,或较多的引发行为问题。而在儿童对其与父母关系的自我评定中,单亲家庭的子女与完整的子女对其与父母关系的自我评定得分几乎在每个年龄阶段都有十分显著的差异,造成这种单亲家庭子女社会适应不良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关系失调

家庭中最基本的成员是夫妻和子女,最基本的关系是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在一个家庭构成的三角系统中,任何一方的缺失都会导致家庭结构的破裂,从而使家庭关系失调。而家庭关系失调的后果首当其冲的表现是家庭气氛沉闷,似有令人窒息之感。这种气氛势必会降低儿童在家庭和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水平、互酬水平和评价水平。家庭关系失调还表现在家庭教育失当上。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不仅来自单亲的、片面的,也必定是乏力的低效的,非全力以赴的。单身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常是急于求成,祈求一举成功,而常常忽视了儿童的社会化是需要长期的,耐心的,反复的教育才能形成的。

(2)心理失衡

单亲家庭子女受其监护人的心理创伤的影响,其幼小的心灵会再次蒙受打击,从而造成心理失衡。心理失衡最明显的表现是心理封闭、自卑、抑郁、猜疑、嫉妒、孤独,甚至冷漠,厌恶交往。逃避与他人接触。这样,必定会对单亲家庭子女的社会性,尤其是亲子关系,同伴关系等人际关系造成不良发展。例如,据北京市调查,单亲家庭的子女在对待双亲的态度上,与完整家庭子女有着明显的区别。4.性格不健全。

相对于完整家庭子女的性格特点而言,单亲家庭子女易形成的自卑、孤僻、怯懦、粗暴等不良人格倾向,由以下因素导致:(1)不良情绪的影响

情绪与性格密切相关,儿童反复体验某种同一情绪状态,就会逐渐将其固定下来,并形成稳定的性格特征。如长期生活在压抑的情绪中,则易形成孤僻,怯懦的性格,成为对他人,对社会都极端冷漠,缺乏信任感的人;如果长期生活在紧张,不安的情绪中,儿童易形成焦虑,神经质等人格倾向。因此,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情绪始终是影响性格形成的重要因素。

(2)不良的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与儿童性格的形成密切相关。首先,父母的不良教育态度与儿童性格极为密切,如:过分溺爱的态度,孩子性格多为任性,娇气,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责任感;过分严厉,孩子性格多为:自卑、孤独、抑郁、怯懦、冷酷等。单亲家庭的父母饱经心理创伤,常对子女产生爱的极端,要么溺爱,要么爱的贫乏,这两种极端都会使孩子的情绪情感生活受到严重的破坏,以至造成身心不良发展,出现种种性格缺陷

(3)学校环境的影响

单亲家庭理财方案 篇3

王女士家庭特殊,在目前家庭年结余较低的情况下,为了为今后的养老做准备,建议王女士一方面争取开源另一方面要提高资产收益率。

作为家庭唯一经济来源的王女士,还没有任何保险,风险较大,应引起足够的重视该为自己购买一些保障型的保险如医疗保险、意外伤害保险等。

理财建议

对于单亲家庭资金来源有限,家庭理财应以稳健安全为主,建议小比例投资和购买适当保险。

控制生活开支

王女士目前本人及家庭开支偏高,应妥善安排好孩子和自己的生活开支。

目前儿子每年生活开支15000元除去应该交的学费5500元和住宿费800元外以平均每年在学校10个月,每月600元生活费算,加之其他生活开支(共1500元)每年可结余1200元。

在正常生活不受影响的情况下王女士每年应尽可能节约一些,减少本人及家庭开支在家庭总收入中的占比留出更多资金作投资。

房贷

房产是王女士家庭资产中最主要的一项奠价值占总资产的75%,年归还房贷金额也占到家庭年收入的34%。考虑到我国可能会进入加息通道,随着王女士家庭收入逐渐提高提前还贷是减轻经济负担的好方法。

投资计划

目前王女士家庭有银行存款10万元股票型基金2万元为了提高资金收益率建议王女士将银行存款的20%作为家庭应急金其余存款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进行多方面投资,以分散投资风险。

王女士可以把银行存款中的30%用于购买国债,安全性很高,而且投资收益不需要缴纳利息税相对于银行存款收益率会高一些。

中国股市目前处于增长阶段,王女士应继续持有国泰金牛创新成长基金。另外,为了分享股市增长,王女士可将银行存款中的50%投资于打新股理财产品。市场普遍认为,2007年将有大量H股回归,中国石油、中国海油等大盘蓝筹股将陆续面市IPO数量大公司质量好,且中签率有望提高无疑将提升打新股类理财产品的收益。

可以考虑用家庭结余资金购买一些收益比较稳定的其他债券型基金产品,多方增加收益。

保险

单亲家庭儿童 篇4

(一) 单亲家庭与单亲家庭儿童

单亲家庭是指由于丧偶、离异、分居或者构成家庭主体的成员不齐全的家庭.由母亲或父亲单个抚养的孩子即为单亲家庭的儿童.

(二) 单亲家庭所表现的特征

1、缺失的亲子教育

单亲家庭由于其特殊的家庭结构, 缺失父爱或母爱的家庭氛围等造成亲子教育的缺失。出现家庭教育的畸形。这会对儿童身心造成严重后果。

2、动荡的家庭结构

在动荡的家庭结构中, 父母亲经常争吵, 对孩子漠不关心, 不愿付出关爱, 使孩子产生冷酷、惊恐等情绪, 形成粗暴的性格、软弱的意志等不良心理品质, 往往具有攻击性、过分依恋或情绪抑郁等不良心理因素。

3、不良的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一般包括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两方面, 不良的家庭内部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往往性格孤僻、内向、自卑、暴戾;家庭外部环境的不良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社区环境、教育环境、精神环境等等。

二、单亲家庭儿童性格缺陷及成因

(一) 单亲家庭儿童常见性格缺陷

单亲家庭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 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孤独感和抛弃感

在父母离异后, 孩子首先最明显的感受就是寂寞孤独, 产生被抛弃的感觉。

2、自闭自卑心理

由于父 (母) 亲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能走出离婚的阴影, 很容易发脾气, 孩子只好小心翼翼生活, 长此以往, 孩子会有畏惧心理, 会导致他们的自我封闭。

3、自私霸道、说谎等坏习惯

有的父母离婚后, 都想赢得孩子的心, 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 孩子想要什么就买什么。对其物质上给予最大的满足久而久之, 就养成了孩子自私霸道、说谎的坏习惯。

4、自责感和不安全感

有的孩子会认为自己是父母分开的主要原因, 由此出现深深的自责。这种自责是一种对自己的否定, 慢慢的转化成强烈的不安全感。

(二) 单亲家庭儿童性格缺陷的成因

1、亲子关系的失调

首先, 家庭的缺损意味着从此有一方要从家庭中退出, 对于孩子来说, 他们的心理上则会产生被双亲中的一方抛弃的担心。其次, 家庭的缺损容易导致他们的监护者或者沉浸在悲痛之中, 或者因忙于工作而无暇给孩子以温暖和爱护, 从而忽略和孩子的交往, 造成亲子关系冷淡, 影响亲子交往的数量和融洽程度。再次, 家庭结构的变化使孩子不得不花大量的精力来应付家庭困扰带来的紧张, 他们的心理调适受到家庭人际冲突的影响

2、监护者教养方式的失当

单亲子女的抚养者容易在抚养方式上有失偏颇。一方面, 单亲家长对孩子要求很高, 严教过度。另一方面, 单亲家长忙于生计或缺乏责任感, 往往将孩子扔给祖父母, 对于已经缺少父爱或母爱的孩子, 老人会对孩子会过于溺爱;还有一部分家长缺乏责任感。更有一些单亲家长, 对孩子常有一种负罪感, 倾向于溺爱型的抚养方式。

3、社会评价压力

单亲家庭中孩子在精神上往往会受到他人的歧视, 这种压力对孩子来讲是很残酷的。孩子在同伴中被认为是没有爸爸 (妈妈) , 为躲避这种压力, 远离同伴, 形成了孤僻、冷漠的性格。这种社会评价压力还会使单亲家庭的孩子对人产生怀疑, 缺乏信任, 导致多疑的性格。

4、儿童心理调试能力不强

儿童是否能顺利地应对挫折, 取决于个体自身的心理调适能力。心理调适能力是指个体面对挫折时, 免于行为失常的能力。对于大部分儿童来说, 由于他们生活的阅历还相当贫乏, 对各种突发事件的自我调节能力还较差, 心灵更容易受到伤害。

三、单亲家庭儿童性格家庭教育对策

(一) 增强幼儿自身调试能力

帮助幼儿学习以适当的方式宣泄消极情绪, 可运用转移注意力, 开展运动, 绘画, 游戏等活动对幼儿疏导。培养幼儿积极的心态, 鼓励其将消极情绪化为积极情绪。

(二) 提高单亲家长的自身教育水平

1、创造愉快的家庭氛围

单亲家长们应当坦然而勇敢地对待离异的现实, 充分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个人魅力, 尤其是要用自己对孩子无与伦比的责任心, 为孩子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家庭氛围, 以利于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和心理健康发展。

2、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单亲家长要注意自己对孩子性格特征可能产生的巨大影响, 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要根据孩子的特点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爱好。经常带孩子去听听音乐会, 看看书画展, 和孩子一起做做游戏等等, 为孩子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使孩子尽快地从只有单亲的痛苦中走出来, 逐渐养成开朗自信的性格。

3、给予合理的期望

只有根据孩子的喜好和能力给孩子以合理的期望, 这样才有利于孩子成长成才。

4、创造人际交往的环境

离异家庭中父亲或母亲的单调角色, 会使孩子缺乏形成健康全面的人格所需的环境。所以, 家长应带孩子参加家庭或朋友聚会, 注意调动亲戚、朋友中的性别资源, 给孩子以有用的影响。鼓励孩子在学校社区等参加集体活动, 学会与人共处。

(三) 社会的引导和支持

对单亲家庭幼儿来说, 来自社会各方面的理解和支持也是相当重要的。单亲家庭是社会的一个弱势群体, 不论是经济上还是家庭成员构成上都是如此。接受单亲家庭, 将其整合到社会和法律的结构中, 会起到更为理想的社会作用。

摘要:随着我国离婚率不断上升, 单亲家庭数量日益增多, 单亲家庭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尤其是性格缺陷问题便成了单亲家庭家庭教育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在分析单亲家庭儿童性格状况基础上, 分析了造成单亲家庭儿童性格缺陷的原因, 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对儿童进行家庭教育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单亲家庭,性格缺陷,教育对策

参考文献

[1]程春梅、翟中伏、郭英:《单亲家庭对幼儿的负面影响及应对策略》, 《科教文汇》, 2006, (01) :13-14。

单亲家庭儿童 篇5

下面,我将从这些案例中选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案例来谈。这是针对儿童实施阅读疗法的案例,效果显著。因为儿童是阅读疗法最合适的对象,他们心思单纯,易于接受新思想新事物新观念。头脑里并不像成年人那般有很多固化的思想和观念。

在介绍案例之前,我们首先得弄明白三个大问题:阅读疗法概念及其作用,以及心理咨询种使用的阅读疗法有何独特之处。

第一,什么是阅读疗法

研究阅读疗法的专家们普遍认为,阅读疗法这一概念兴起于19。至今已有百余年了。当年,美国人塞缪尔·麦克乔德·克罗色尔斯在一本名叫《大西洋月刊》的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名为《文学门诊》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作者第一次创造了一个可以被译为“图书疗法”的词语“bibiotherapy”,而这一词语的发明标志着阅读疗法的研究在西方的起始。

对于什么是阅读疗法,学者们各持一词。而中国本土研究阅读疗法的权威人士,北京大学的王波在其著作《阅读疗法》一书中,经综合分析了不同学者不同刊物的定义后提出,“汉化和改进了的阅读疗法的定义,可以如此表述:阅读疗法就是以文献为媒介,将阅读作为保健、养生以及辅助治疗疾病的手段,使自己或指导他人通过对文献内容的学习、讨论和领悟,养护或恢复身心健康的一种方法。”

第二,心理咨询中使用的阅读疗法有何特点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给阅读疗法实施不同的分类。而主要的分类标准是划分为临床阅读疗法和发展阅读疗法。所谓临床阅读疗法,按照王波在《阅读疗法》一书中的定义,可以这样表述:临床阅读疗法,相当于阅读治病,即在实际的心理和生理疾病的治疗中,有资格的医师把图书作为精神药物,将阅读作为辅助治疗的手段,纳入到治疗方案中,配合药物、手术、仪器等常规疗法,对病人进行治疗。

心理咨询中使用的阅读疗法就属于临床阅读疗法的范围。

第三,阅读疗法对于心理咨询中的来访者有何功效

阅读疗法的定义对它的功效说得清清楚楚:可以“养护或恢复身心健康”。那么,对于心理咨询中因为各种心理困惑前来求助的来访者来说,如果使用合适的文献做药源,加上咨询师通过恰当的语言、灵活的技巧相结合,那么,咨询中使用阅读疗法就会产生一定的实效性。

王波在《阅读疗法》一书第四章《阅读疗法实务》中提出来,临床阅读疗法的适应对象包括以下人口:

1.情绪困扰者;2.教养院居民或服刑犯;3.化学品依赖者;4.儿童和青少年;5.老年人;6.需要支持的群体,比如失业者、单亲家长、受虐待的妇女、离异人士等;7.残疾人;8.临终病人;9.图书馆读者。

而阅读疗法的适应症,按照台湾学者王万清教授在《读书治疗》一书中所叙,可以达到这些功能:

1.发展自我概念,2.充分了解人类的行为和动机,3.对个人做正确的自我觉察、自我评价,4.有机会注意自身以外的事物和观念,5.释放情绪压力,减轻孤独感,6.协助人们更自由的讨论问题,7.勇敢的面对问题、计划以及执行有建设性的问题解决方案,8.促进人际关系的觉察和良好互动,提高生活适应能力,9.了解个人的态度和行为模式,发展自我和社会之间的良好互动关系。

这些有特殊需求的群体,一般也是心理咨询的主要对象。所以,在这些心理咨询的来访者中使用阅读疗法,是比较恰当的,也可有助于这些功能的实现。

下面,笔者从自己近十年使用阅读疗法来做的心理咨询案例中,选取其中一个典型案例以对阅读疗法的功效做出实证。

案例实施对象:现今十岁的小学五年级女孩。

来访者基本情况:文丽丽,女,出生于6月,出生时体重3.9公斤。母亲是一小学教师,大学本科毕业。父亲是一上市公司销售经理,研究生学历。两岁前,活泼可爱,自信开朗。尤其是语言特别发达。跟爸爸关系尤其亲密。八个月会喊爸爸妈妈,一岁半个月会说诸如“丽丽爱爸爸,爸爸明天回家”之类的长句子。但,父母在她两岁时开始闹离婚,经常吵架,有时当着她的面吵架甚至动手。母亲情绪不稳定,脾气变得暴躁。父亲开始不回家,甚至三四个月才会回家一次。于是,从大约三岁起,丽丽开始变得极端敏感、内向,不愿意说话,严重缺乏安全感,非常害怕自己被父母抛弃。其母亲举例说,有一次,她外出买菜,说好的让孩子在邻居家玩。可等她买菜回来,走到门口的时候,听到丽丽在门口撕心裂肺地哭:“妈妈你去哪里了?我以为你像爸爸一样不要我了。”

我第一次见到丽丽,是在这孩子五岁时。当时这孩子由她妈妈带领来到我的咨询室。但她一直躲在妈妈身后,非常胆怯,几乎一言不发。眼神里是恐惧和羞怯。她的妈妈跟我说,这孩子从两岁起一步一步变化太大了,到现在,在公众面前几乎不愿意说话,也不愿意去人多的场合。但这个孩子超级喜欢动物,经常跟动物对话,一旦看见可爱的小动物便挪不开身。这让她怀疑这个孩子得了自闭症。她妈妈带她来的目的,就是治疗孩子的“自闭症”的。

其时,我蹲下身子,直至眼光能与这孩子对视为止的高度。尽量用柔和的语气跟她说话。但,这孩子眼光立刻转移到其他的地方,并马上藏到妈妈身后,拒绝跟我交流。

在仔细地了解了孩子的成长史和孩子现在跟父母交流了情况后,我首先告诉这位母亲:孩子这个状况,不会是自闭症。但是,她的内心极度缺乏安全感。因为父亲现在很少跟她联系,孩子内心深处已经有了被父亲抛弃的阴影。也由此,她会觉得自己是没有价值没有存在的意义的。

其次,我让孩子跟助理一起玩,而跟这位母亲做了大约一个小时的咨询。咨询中,我了解到,这位母亲对孩子的父亲怨气很重,觉得自己的前夫是一个道德败坏、没有责任心、没有爱心的坏男人。所以,她经常脾气很暴躁,有时忍不住对着孩子喊:我多么希望你爸爸去死,你爸爸是个坏蛋。每每那时,孩子就不停地哭泣,眼神里满是害怕。

我用苏格拉底式的提问法跟这个孩子的母亲交流,让她明白了一个道理,每一个孩子都是由精子和卵子双重组合而成,那么也就是说,孩子生命的一半来自母亲,一半来自父亲。如果做母亲的经常在孩子面前攻击父亲,那么孩子就会觉得自己身体的一半是坏的,而这种感觉会让孩子自卑,会让孩子胆怯,失去自己的存在感和价值感。而更糟糕的是,这个孩子偶尔跟孩子的父亲个爷爷奶奶打交道,孩子的父亲和爷爷奶奶也会在孩子面前攻击母亲。这样,这个孩子就会觉得自己百分之百是坏的。这,大概就是这个孩子变得越来越内向,越来越不愿意表达的最主要的原因。

咨询的最后,跟这位焦灼不安的母亲商量,我提出可能阅读疗法是比较适合孩子这种情况的。她的母亲同意了我的治疗方案。

鉴于孩子判给母亲,而母亲又是小学教师,陪伴孩子相对比较多。所以,阅读疗法实施者由母亲担任比较合适。

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 篇6

【关键词】单亲家庭 子女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8-0146-01

在我们的教育对象中,有一个特殊的群体——单亲家庭子女。单亲家庭的子女一直以来都是学校教育中非常令班主任和任课教师非常头痛的事情,由于他们缺少父爱或母爱,缺少一个完整的家庭所能够给与他们的一些关爱,所以在性格上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人格缺陷。心灵受到创伤,上进心不强,学习成绩较差,经常违反纪律,或是稍不高兴就离家出走,自卑心理、逆反心理也经常在他们身上表现出来。他们非常在意别人的看法,很多时候表现得都十分敏感,有些时候甚至有点神经兮兮,而他们的外在表现往往与内心的实际想法有很大的不同。如何通过教育帮助单亲家庭学生更好地面对因家庭变故带来的伤害,减少心灵创伤,调整他们的心理,使其尽快达到平衡,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值得思考的问题。

我班的天乐同学,在六年级的时候是一个性格比较开朗,在学习上也是一个有上进心的学生,虽然有点懒,但在老师的不停督促下,学习成绩还能够令老师和家长满意,也积极参加班级的活动,和同学之间关系也非常融洽。那时的他脸上经常能看到灿烂的笑容,即便在你批评他过后,他看见你也总会朝你笑一笑。可自从他的母亲在他七年级的时候去世以后他开始随姨夫姨母生活并改姓名之后,他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灿烂的笑容再也看不到了,神情也忧郁了许多,动不动就与同学发生口角,对学习更是不在意了,成绩直线下降,可以说性情大变。

上了八年级以后,天乐在学习上的表现更差强人意,上课听讲不认真,课后布置的作业更是经常不写,在批评他的时候,总是左顧右盼,好像不是再说他。在他一次没有完成作业以后,中午我把他叫到了办公室,心平气和的和他谈了一次心,通过谈话得知,这一切都源于母亲去世对他的巨大打击,他觉得生活在一夜之间失去了目标和意义。知到了原因之后,我开导他说在:“你母亲最大的希望就是希望你能够成才,而成才最起码的要求就是要把学习搞好,学习好不是成才的唯一标准,但要成才有文化却是最基础的要求吧?把学习搞好,就是最好的一种怀念母亲的方式,而你母亲在天之灵以一定不希望看到你现在的样子。无论前面的路如何的难走,你始终都要面对,我很希望能再次看到脸上带着微笑的你,而不是现在这种精神状态的你。老师今天的话可能又勾起了你的伤心事,但老师想让你明白的是,在你的周围,有许多人还是在关心着你,在注意着你。我也很想和你一起分担痛苦,虽然这无助于减轻你内心的苦闷,但请你记住,地理老师真的很希望以能够振作起来,重现往日的你。”这次谈话以后,一段时间内,天乐上课的精神状态有了一定的改观,不再东张西望了,作业也能够及时完成了,虽然成绩还没有什么改观。看来我的这番话语,对他还是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令我十分高兴。

接手六年级四班的新生之后,通过各种手段了解到班级中的单亲学生多达8人,占班级人数的六分之一强,怎样做好做好他们的工作,事关班级的稳定大计,经验告诉我,他们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定时炸弹,不定什么原因就会引爆。

那么,怎样才能做好单亲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使他们和其他学生一样健康正常的成长呢?我以为,把握其心理变化,性格特点。单亲学生大多数性格比较孤癖,思想比较封闭,不愿意与人交往,不愿意展示内心世界,所以,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充分“联网”,从各方面去观察他们,了解他们,这是做好这项工作的前提。这其中,教师要主动深入地调查访问,了解学生地具体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家长要主动配合,把单亲学生地心理特点报告给老师,以减轻老师工作地难度;社会要消除偏见,多奉献点爱心,让单亲学生甩掉自卑的包袱,使其身心得到协调发展,进而走好他们以后的漫长的人生路。对于我们班主任来说要用真挚的爱温暖单亲学生的心。教师除了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家长,尽可能使他们在家庭中得到满足之外,还要给予单亲学生更多的温暖和慈爱。具体包括尊重单亲学生的人格,充分接受他们,信任他们,积极对他们的行为作出反应,对他们表达关爱等。在非正规教学活动时,可常用爱抚、微笑的表情轻拍学生的肩背,抚摸学生的头,还可以及时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小困难,如整理衣领,拣起掉落在地上的学习用品等一些细小的举动,使学生感受到爱的温暖。

单亲家庭儿童 篇7

关键词:单亲,类单亲,学生心理,性格培养

一、概念的界定

单亲、类单亲家庭:是指子女仅有父亲或母亲一个监护人、家庭关系不健全的家庭以及父母离异、分居或其他原因造成子女由一方抚养、或者是隔代抚养的各种类型的家庭。

单亲、类单亲学生的涵盖面较广, 在不同的年龄段上, 心理特征相对会有一些差异, 本次研究只在初中学生中进行。

初中时代是青春期的主要阶段, 在人生中可谓身心发育最为显著的时期之一;是心理发展走向成熟和人格初步形成时期, 是社会性发展、道德观、人生观初步形成的时期。由于人体内部发展的不平衡, 初中生的心理容易变得不稳定, 容易产生烦恼, 而单亲家庭学生由于缺乏父爱或母爱, 内心焦躁加上外在调节不利, 比双亲家庭学生更容易迸发不良情绪, 产生不良行为习惯。

二、数据支持

通过对单亲、类单亲家庭学生进行随机调查, 建立单亲、类单亲家庭学生教育档案, 采用观察法、谈话法等进行个案分析, 并将其与双亲家庭学生对比, 发现其心理发育有较明显的差异性。

以下相关数据 (由于有所顾忌, 调查多采用较为隐秘的问答形式) 表明单亲家庭学生由于经历家庭破损的全过程, 他们在心理上有一定程度的变异, 情绪、行为上表现得相当强烈或比较强烈的百分比如下:

三、影响单亲、类单亲家庭初中生心理发展的条件

(一) 学习活动发展的要求

初中阶段学习内容与小学阶段相比:学科多样化, 每一学科的内容趋向深刻化、专门化, 并接近科学的体系, 反映客观事物的规律性与知识严密性、逻辑性越来越强。这些变化都要求初中生在学习上要比小学生更有自觉性、独立性和主动性, 要求他们要主动去安排计划, 还要逐步学会组织自己的智力活动, 从而使自学能力逐步发展。

(二) 生理迅速变化的述求

初中生处于青春发育期, 体态发生急剧变化, 生理机能发育迅速, 特别是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性的逐渐成熟。初中生在生理的变化提高了从事各种活动和劳动的能力, 而且也促使学生能力、情感和意志, 以及整个个性特征的发展变化。

(三) 集体关系自主发展的需求

从班集体背景的角度上看, 班主任不再照顾得具体、细致, 初中生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在班级管理中, 随着自主管理观念的形成, 学生干部的作用越来越明显。随着觉悟的提高, 班上有团支部组织, 随着组织教育的深入, 初中生将逐步提高觉悟, 发展理想的信念。

(四) 家庭关系的特殊性

1. 父母离异

(1) 父母离异。儿子判给父亲抚养。但由于工作辛苦, 早出晚归或其他种种原因, 孙子是由爷爷奶奶抚养的。

(2) 父母离异。父亲或母亲不尽责任, 只顾自己快乐逍遥, 不管学生学习和生活, 甚至嫌弃子女, 把子女踢出家门。这类父母通常素质低下, 语言粗俗不堪, 行为十分卑劣, 对子女具有极其不良的影响。

(3) 父母离异。父亲或母亲能尽职尽责, 无论经济条件好坏, 都能从生活上, 从思想上关心和爱护子女。

2.

由于父亲或母亲一方, 因病或意外事故早逝。

3. 由于家庭发生其他变故, 造成隔代抚养。

情况与第2点有所类似。

四、单亲、类单亲家庭初中生心理发展的一般性特点

(一) 单亲、类单亲家庭初中生普遍存在的心理特点

1. 自卑、自尊心极强

特殊的家庭关系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上烙下了一道难以愈合的伤痕, 单亲、类单亲家庭学生常常觉得低人一等, 在心理上比较自卑。表现在不愿与人谈自己的父母的情况, 遇到这样的话题常主动回避;也不愿因家庭情况, 在班上被特殊对待。同时对于别人的讥讽, 嘲笑往往触犯其强烈的自尊, 使他恼羞成怒, 甚至可能做出过激的行为。部分人在集体活动中落落寡欢, 在课堂上从不主动发言, 一旦发言即使是会的问题也会出错。

2. 依附性强

初中阶段是学生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 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复杂、充满矛盾的时期。在这个时期, 学生的认识能力、水平还是不高, 加上家庭的特殊, 学生对父亲或母亲具有极其强烈的依附心理, 渴望得到父母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学生的依附性因个体差异和家庭情况的差别在具体表现上有天壤之别。有的学生在潜意识中不愿长大, 与同龄人相比, 其行为、思想比较幼稚, 仿佛停留在小学阶段, 以此得到父母更多的关心和爱护。用同学的话说:老师别生他的气, 他还是个“小孩”。有的学生父亲或母亲早出晚归或在外地上班, 经常难得和子女在一起。他就故意在学校里闹出乱子, 以吸引父母的注意力。

3. 耐久性差

单亲、类单亲家庭学生普遍反映不能长时间做一件比较枯燥无味的事情。

初一、初二的学习较为轻松, 作业量较少, 但几个单亲、类单亲家庭学生却经常有作业不完成的情况, 尤其是周末归来, 情况尤甚。周日单亲、类单亲家庭学生随监护人同吃同住, 周末往往被另一方接去, 宠爱有加, 胡吃海逛, 以为是情感的补偿, 对于子女的学习也只是问而不过, 待到发现假日综合症, 不良学习习惯已经养成, 方恨晚矣。

初三学习任务重, 需要大量的学习时间、长久的学习注意力来保证学习的质量。而单亲、类单亲家庭学生却明显地表现出持久性不足。

4. 情绪比较消极

少年心理学指出:人一进入青春期, 自我意识便会增强。单亲、类单亲家庭学生也不例外。他们已经对自我主体性产生了自觉意识, 一方面他们试图采取自主独立的行动倾向, 另一方面也会动辄就想到自己家庭的不健全, 感到自卑苦恼。

5. 闭锁性

由于家庭特殊形成的自卑心理的作用, 单亲、类单亲家庭初中生一般不大轻易将内心活动表露出来, 表现出高度的“闭锁性”, 与最好的朋友也保持一定距离。特别是其内心的烦恼和痛苦, 宁愿写到纸上, 憋在心里, 也不和人交流, 即使是父母或最好的朋友。

(二) 因学生个体差异和家庭情况不同而产生的特殊性心理特点

1. 以自我为中心

单亲、类单亲家庭初中生由于过于宠爱会形成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

单纯的“爱”, 常会形成教育中的感情障碍, 造成学生心中只有自己, 没有他人。想到什么, 就干什么, 从不考虑事情的后果。“顺耳”的轻言细语则他就听, “逆耳”的忠言则他当作耳边风, 甚至拍案而起, 横眉冷对, 进而厌学厌教, 旷课逃学, 结交社会上的不良伙伴, 甚至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

2. 自暴自弃与仇恨心理

单亲家庭初中生如果其父或母根本不关心和爱护子女, 学生缺少家庭的关爱, 往往心理失去平衡, 容易愤世嫉俗, 常会对父母产生难以遏制的仇恨心理, 对社会、对学校产生不满与怨恨, 导致其自暴自弃, 走上人生的歧路。

3. 攻击性强

单亲家庭学生曾经怀疑过老师和同学不喜欢自己。这主要是由于家庭的破损使学生心中变得敏感甚至压抑、焦虑, 产生对周围的怀疑。因为这一点, 他们的知心朋友少, 与老师的相处也表现出一定的不合作, 甚至反感, 导致行为上的攻击。

4. 心理负担过重

有些父亲或母亲为弥补离婚给小孩心灵上的伤害, 在学习、生活上给小孩加倍的关心和照顾。他们往往对学生学习成绩期望很高。学生感受到父亲或母亲的关爱和期望, 希望通过优秀的学习成绩来回报父亲或母亲, 这就大大加重了单亲家庭初中生心理上的负担。一旦成绩不理想往往过份的焦虑、紧张, 表现出情绪不稳定, 痛哭, 甚至绝望。

5. 早熟

家庭的变异, 特别是父母因第三者而离婚的家庭, 让单亲、类单亲家庭的学生较之其他学生要早熟, 表现在对异性不再有神秘感, 对成人世界的交往表现习以为常, 个人的成人意识特别强烈, 并以此为荣耀, 在其他同学面前显摆。更有甚者, 会在性征上有不同寻常的举动。

五、培养建议

(一) 满足孩子尊重的需要, 变自卑为自信

尊重的需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要求别人对自己重视, 相应产生威信、认可、地位等情感;另一方面要求自尊, 与此相应的是适应, 胜任、有责任心。许多研究发现, 单亲、类单亲家庭的子女在学校常受到嘲笑、歧视, 他们很少得到教师的鼓励与正面的评价, 因此尊重的需要很难得到充分的满足, 他们可能会因此而产生自卑的心理, 对自己缺乏信心, 认为自己能力差, 干什么都不行, 在交往上也可能更为畏缩、退缩, 不主动。

在学校环境中,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和期望对学生性格的形成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得到教师肯定的学生, 常常更加积极, 乐观、对生活充满信心, 因而有更高的自尊, 更自信一些, 作为班主任, 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 对充满自卑的单亲家庭子女要采用鼓励和表扬的方法, 肯定他们的长处。对这些学生要进行公正、积极的评价。凡事尊重他们的选择和意见, 让他们体验到成就感。帮助他们逐步克服自卑心理, 增强自信心。同时, 班主任还要教育全班同学尊重单亲、类单亲家庭的学生, 不能对他们进行嘲笑和歧视, 要以友好、亲善的态度去对待他们。

(二) 开展好群体活动, 让他们变孤僻为开朗

许多调查表明, 孩子处于小学、中学阶段时, 他们的性格更多的受着同学群体交往活动的质量影响。因此, 我们可以利用群体活动来培养单亲、类单亲家庭子女的健康人格。许多单亲、类单亲家庭子女不愿主动与人交往, 不愿参与群体活动。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对群体来说无多大用处, 反而可能对群体活动产生不好的影响。因此他们宁愿一个人远远地站在一边看其他同学玩, 也不愿参与其中。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也告诉了我们:在群体塑造一个人的性格比单独对这个人进行性格培养更为有效, 能使孤僻的性格日渐活泼、开朗。所以, 班主任要采用鼓励和表扬的方法, 充分肯定单亲、类单亲家庭的学生在集体活动中的作用, 表扬他们为集体活动作出的成绩, 使他们相信自己也是集体中的光荣一员, 这样他们就有可能积极地投入到群体活动中去。同时, 班主任还要教育班里的同学来帮助、支持、鼓励单亲、类单亲家庭子女, 在这种群体活动中, 单亲、类单亲家庭子女的人格会变得与整个群体的特性很相仿。比如, 一个群体是活泼、开朗、乐于助人的, 那么在这个集体中的单亲、类单亲家庭子女也会具有以上一些人格特性。因为他们会受到班级气氛的影响。

(三) 用爱弥合孩子心灵的创伤, 变冷漠、对立为友善、亲近

孩子生来就希望得到父母对他们的关心爱抚, 爱能使孩子在以后的发展中也会更多地对别人给予爱。单亲、类单亲家庭孩子由于缺乏父母足够的爱抚和家庭温暖, 会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但是, 如果在学校里经常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关心爱护和帮助, 恰好弥补了他们在家庭中所缺少的父母对他们充分的爱。对他们来说, 老师和同学的爱和关心所产生的力量, 也并不亚于父母的爱抚。

参考文献

[1]林崇德.中学生心理学[M].南京:北京出版社, 1983.

[2]高湘萍, 刘春玲.学校心理病理学[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9.

[3]马建青, 王东莉.挑战心灵[M].杭州:杭州出版社, 1998.

[4]中国儿童教育专家组.单亲家庭亲子方程[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 2001.

[5]李树娟.父母离异学生的心理障碍与对策[N].中国教育报, 2002-11-6.

[6]有关爱照亮“单亲孩子”的未来[N].南宁晚报, 2004-4-2.

[7]柯本忠.单亲家庭子女教育易出现的四个误区[N].北京晚报, 1999-5-27.

浅析单亲家庭孩子的特殊 篇8

关键词:单亲家庭孩子,心理,分析

据调查, 我国单亲家庭的数目近年来一直成上升趋势。单亲家庭以离异形式存在的占主体, 其次是丧偶而形成的单亲家庭, 另外还有一种更特殊的形式——非婚生的孩子与母亲组成的单亲家庭。单情家庭是有缺陷的家庭。这样的家庭对孩子的健康成长, 尤其是心理的健康成长是非常不利的。下面我们来看看各类型单亲家庭孩子的一些心理表现。

一、离异家庭中孩子的心理表现

父母离婚前后, 孩子常常没有安全感。当父母各自陷入复杂的感情和法律纠纷中时, 往往把主要精力用于考虑自己的事情, 对孩子的注意、关心减少。这时的孩子往往感到迷惘, 他们会觉得被父母遗忘或不受重视, 孩子常常会问自己, “谁会要我!”“当我需要帮助时, 我该去找谁!”这种不安全感, 会使孩子处于感情脆弱、经不起打击的状态, 做事畏首畏尾。孩子常常把自己的某些过错, 看成是引起父母关系变化的原因。这种曲解, 易使孩子陷入烦恼并常常自责。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夫妻吵架时, 孩子在一旁哭喊:“爸爸、妈妈我听话, 我再也不捣乱了, 你们别吵了……”过去十分活跃、机灵而聪明的孩子, 因为父母关系的改变, 而变得退缩、消极, 对周围环境不感兴趣, 常常沉浸在内疚之中, 这种自责心理, 将导致孩子出现逃避现实的心理状态。孩子因缺父或缺母, 自感不如别人。因遭到旁人的嘲笑、冷落而形成自卑心理。他们常常表现为情绪忧伤, 孤僻, 畏缩, 做事缺乏自信心。年龄大的儿童, 还会产生猜疑心理, 怀疑别人看不起他, 欺负他, 对别人的言行易产生误会, 导致人际关系障碍。由于温暖家庭的解体, 孩子一时无法接受, 心理失去平衡, 易形成逆反心理, 对周围的人产生对抗行为, 表现为毫无理由地拒绝他人的要求, 谁的话也听不进去。他们会无故指责父母, 顶撞老师, 对人持冷酷的态度。因为缺父缺母形成逆反心理的儿童都属年龄比较大的儿童, 这些儿童的逆反心理多半是由于受到旁人冷落、嘲笑而逐渐形成。其中, 原来家庭比较美满、生活条件优越、突然家遭不幸的儿童, 最易形成逆反心理, 产生对抗行为。

二、丧偶家庭对孩子情绪的影响

丧偶几乎不可避免地给人的心里造成震惊, 悲痛。常常让人感到孤独。而孩子对家庭重大变故的态度, 很大程度上取局决于成人对变故的情绪反应, 因为孩子多半还不能认清这个事情有多么的严重, 还不懂死亡这个概念的实质。由于看到家人悲痛, 他也会表现出前所未有的伤心而大哭。丧偶家庭的孩子将要承受更为凄苦的心理压力。这也许就是古人为什么将“幼年丧父”列为了人生三大悲剧之首的原因了。如果说离异或多或少还有些人为之祸的因素, 那么, 丧偶则纯属天灾, 而对于幼小的心灵来说很有可能就是灭顶之灾。因此, 遭此灾难中的孩子更是无辜与可怜, 作为孩子世间唯一的亲人的你的行为必将会对孩子的成长乃至终身行为都将留下无可更改的影响, 因此, 丧偶家庭的子女教育较之离异家庭更为艰难与重要。痛失亲人对于孩子来说无异于天之塌陷, 内心将是极度痛苦、无望、恐惧、忧虑、无助的, 这样的心里很容易导致孩子自卑、自闭、甚至是自暴自弃, 在这样的环境里, 对孩子的心理疏导与感情交流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要想给孩子做好心理疏导, 家长必须首先保持良好的心态, 要尽快地走出因丧偶而带来的生活阴影, 调整好自己的心情, 高度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 以便及时疏导。统计表明, 家长在丧偶期间的心态和是否采取了较好的教育方法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家长的心态是乐观自信, 还是悲观自卑, 都将直接地表现在子女的品德和学习成绩上, 而且差异十分明显。因此说, 家长的良好心态是丧偶家庭环境中子女健康成长的关键所在。

三、非婚生孩子的性格表现

非婚生构成个的家庭近乎畸形, 这类家庭的孩子一般都和母亲一起生活, 因为这类家庭的父亲一般都是已婚着, 而母亲还是一位未婚妈妈。这种家庭对孩子造成了危害, 这一点对父母来说是都承认的, 所以这种家庭的父 (母) 都有点由此而来的内疚感, 因此这类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大多是溺爱的。会无原则地补偿孩子, 忽视了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 也就很容易把孩子变成一个被崇坏的人。如果家长在孩子面前不断流露出自己的内疚, 情况就会更糟, 他会从父 (母) 的内疚中体会出他是一个受宠者----所以他有权要求父 (母) 对他的种种补偿。如果他的某种要求得不到满足的话, 他很容易怨恨父 (母) 亲, 对立、抵触的情绪自然也就产生。因为他们一旦发现自己有充足的依赖理由, 他们就会放弃对自己的要求, 变得毫无责任心, 他把自己的一切都交给了父 (母) , 只知道索取。由于传统的婚姻观念的影响, 这类家庭的孩子他们很害怕与人交往, 害怕同学瞧不起他、嘲笑他, 背着他指指点点、窃窃私语。所以, 这类家庭的孩子会表现出不喜欢参加班级和学校的集体活动, 也不喜欢与同学交往, 性情逐渐变得孤僻。心理处于一种极度不平衡状态, 仿佛什么人和事都在跟他们作对。他们的所谓“自我保护”意识会明显增强, 变得敏感、多疑, 别人无意的一句话, 他们就会对号入座, 从而表现为好争斗或具有一定的攻击性, 很容易树敌或者走向极端。

对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引导 篇9

一、用慈母般的爱浇灌孩子的心灵

单亲家庭孩子缺乏的是爱。由于父母离异,他们总感觉自己像被抛弃的小鸟,无家可归。因此,教师应多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使自己成为他们可信赖、可亲近的朋友,让孩子愿意向你倾诉心中的苦闷。教师要引导他们树立信心、坦然面对现实。例如,我班学生陈某在父母离异后,性格孤僻胆小、作业拖拉不能按时完成。对于他的这种表现,我看在眼里、急在心头。所以,我决定要与之谈心。一开始,他挺畏惧我,不想说出实情。而后,在我的鼓励下,他逐渐消除了畏惧心理,开始与我交流,使我了解他的内心世界。同时,在生活上,我也给予他无尽的关怀:天冷了,提醒他多穿衣;过生日,送上一份小礼物。我用慈母般的爱抚慰孩子受伤的心灵,使他得到关爱与呵护。

二、树立孩子的自信心

每一个学生都渴望成功,离异家庭的孩子更是如此。然而,由于家庭的变故,离异家庭的孩子大都内心很曲折———既怕被人瞧不起,又想出风头;既想获得成功,却又缺乏勤奋刻苦的精神。所以,教师应帮助孩子战胜自我,树立他们的自信心,适时引导他们克服困难,消除心理障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同时在学习上、生活中,善于抓住他们的闪光点及特长,及时鼓励,使其尝试成功的喜悦。每一个期盼的眼神、每一张热情地纸条、每一句鼓励的话语都能增强他们战胜困难的信心。

三、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离异家庭对孩子有着极负面的影响———有的父母对子女丧失爱心、互相推卸责任;有的父母把孩子作为相互报复的工具,对待孩子简单粗暴;更有父母把一切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对孩子百依百顺、溺爱迁就。这样的家庭环境不适宜孩子健康成长,造成其孤僻、自私、娇气、蛮横的攻击型性格。为此,我多次对这类孩子进行家访,或以书信、电话、便条等形式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共同探讨孩子的教育问题。特别是面对与老师有抵触情绪的家长,我注意与他们交流的艺术,真诚地希望他们对孩子多一份责任。比如,我班的同学谢某在父母离异后,一直跟随母亲生活。他母亲的教育方式是“我的孩子任何人都不能欺负”。因此,孩子只要在学校和同学发生一点小摩擦,她便气势汹汹地跑到学校帮孩子出气,造成这个孩子性格偏激、非常霸气,且从不承认自己的错误。在与我多次交谈后,这位母亲才意识到自己这种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危害有多大。我又借一些如何教育孩子方面的书籍给她看,使孩子的母亲积极与老师配合,扭转孩子的不良心理行为。不久后,该生打架、欺负他人行为减少了许多,偶尔再犯,也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行为习惯有了明显的好转。

四、以集体的力量培养孩子积极乐观的性格

班集体的教育力量是巨大的,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在集体力量的作用下,孩子既能通过心灵的一次次洗礼淡化心中的诸多不快,也能转化自己的生活态度,逐步改掉自己的不良习惯,树立健康向上的人生目标。因此,作为教师应多方启发全班同学关心、帮助单亲家庭的同学,使其融入集体,成为集体的一员。

单亲家庭孩子教育之我见 篇10

一、社会现状分析

单亲家庭中, 孩子是最大的受害者, 除了父母, 他们一无所有, 失去父爱或母爱对他们的打击和心理压力是巨大的。据有关部门统计, 目前我国单亲家庭子女人数已达数百万之多。这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我对全校单亲家庭进行了摸底调查, 学校1400多名学生中, 有400多名留守儿童, 占学校总人数的30%;单亲家庭的孩子就有130多名, 占10%。这些孩子有的情绪不稳, 心理自卑, 缺乏生活信心和希望;有的情感淡漠, 性格孤僻, 不与人交往;有的性格倔强, 脾气暴躁, 做事易冲动;有的经常有迟到、旷课、夜不归宿、打架斗殴等不良行为, 厌学情绪严重, 学习成绩较差;有的甚至误入歧途走上犯罪的道路。可见, 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给未来教育敲响了警钟。

二、心理特征分析

(一) 情绪不稳, 心理自卑

家庭的不完整, 孩子在家里得不到足够的温暖, 产生了心理偏差, 自卑心理严重, 缺乏自信心, 甚至有的孩子不务正业, 破罐破摔, 自暴自弃。有调查表明, 单亲家庭孩子上学经常迟到、旷课、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不遵守课堂纪律、打架等现象比正常家庭孩子要高5.9%;在单亲家庭孩子中有44.8%的孩子曾有过离家出走或自杀的念头, 比正常家庭孩子高出10.8%[1]。

(二) 情感淡漠, 性格孤僻

由于缺乏家的温暖, 他们嫉妒同学谈自己的父母, 谈自己的家。他们不相信周围的人, 排斥周围的人, 没有爱的情感与交流, 很容易出现自我心理封闭、忧郁、冷漠, 不善与他人交往。

(三) 脾气暴躁, 容易冲动

家庭的缺陷使有些孩子对父母的离异充满憎恨, 憎恨父母不顾自己的成长和感受, 进而扩展到对学习和生活不感兴趣, 对集体的事缺乏热情, 甚至对他人、对社会产生不满情绪。郁闷的心情无处宣泄, 于是表现为性情暴躁, 遇事易冲动, 易出现破坏公物、打架斗殴等行为。

(四) 厌恶学习, 成绩落后

家庭剧变, 使孩子心情烦躁, 注意力不集中, 学习积极性受挫, 甚至厌恶学习, 导致学习成绩落后。统计表明, 经常旷课、迟到的孩子单亲家庭儿童占83.68%, 不能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作业的单亲家庭儿童占81.79%。单亲家庭的孩子更多地沉溺于网吧等不健康场所, 打扮时髦, 行为怪异, 不思进取。如不及时引导, 易受引诱, 误入歧途, 甚至犯罪[2]。

三、教育对策分析

心理学家分析, 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因缺少父爱或母爱而导致心理失衡。他们常常感到孤独、忧虑、失望, 往往情绪低沉, 心情浮躁, 性格孤僻。这种心态如不及时矫正, 久而久之, 就会使孩子性格扭曲, 心理变态, 严重影响其情感、意志和品德的发展[3]。那么, 怎样才能使单亲家庭的孩子形成积极良好的情绪和健康的人格呢?

(一) 建立档案

从学生入学起, 教师就应当着手建立单亲家庭学生档案, 对他们的学习状况、心理行为和家庭情况进行深入细致地了解, 并详加记载。教师还应对他们适时进行心理疏导和生活照顾, 定期与家长联系, 及时掌握单亲家庭孩子在家情况, 与家长适时调整教育方案。

(二) 倾注爱心

单亲家庭的孩子最缺少的是亲情, 他们最大的需求就是家庭的温暖和别人的理解与尊重。对于那些单亲家庭的孩子来说, 更需要教师用无私的爱来抚慰他们心灵的创伤, 给他们以亲切的关怀, 感受到父母般的疼爱和温暖。同时, 教师应以朋友的身份多与孩子谈心, 多和孩子沟通, 关心孩子的思想、学习、生活状况, 使孩子重新享受失而复得的温暖与快乐。

(三) 调节情绪

家庭的破碎使孩子失去了原本温暖的港湾, 失去原本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感到恐惧、悲伤, 甚至会对自己身处如此境地而愤怒不已。因此, 我们要及时对他们进行情绪疏导, 解开孩子的思想包袱, 消除孩子与家长之间的对立情绪, 走出心理阴影, 即时培养积极、稳定、乐观向上的情绪。

(四) 建立自信

马卡连柯说:“培养人, 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单亲家庭的孩子在家庭遇到变故时, 心灵受到了极大的创伤, 他们对自己的未来非常迷茫, 对学习、生活失去了信心。我们要帮助这些孩子找到自我, 建立自信, 恰当运用奖惩手段, 多一些肯定, 多一些鼓励, 为他们的点滴进步喝彩, 与他们共享成功的喜悦, 进而点燃孩子心灵自信的火焰, 焕发起对未来生活的热情, 增强其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五) 融入集体

良好的同伴关系对孩子身心健康发展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教师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 鼓励他们积极参与, 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 使他们体会到自己是集体的一员, 感受集体的温暖。同时, 教师要善于发现单亲家庭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帮助他们在集体中树立起威信和良好形象, 让所有的孩子平等相处, 没有歧视, 一起欢笑, 共同成长。

(六) 适当惩戒

由于家庭教育方式的缺陷, 极易导致这些孩子品德行为的偏差, 平时又缺乏家长的有效监督, 然而对是非对错失去了判断和自我约束能力, 很容易丧失最基本的道德品行。因此, 在日常生活中, 教师要对他们的品行进行细致观察, 即时发现问题, 及时引导纠正。

综上所述, 给单亲家庭的孩子多一点温暖和关爱, 不仅是学校、教师的责任, 也是社会、家庭的责任。作为教师, 我们要选择恰当、科学的教育方法, 正确地加以引导, 投入更多的关心、爱心, 让这些经受过风雨的小草健康茁壮成长!

摘要:近年来, 单亲家庭数量急剧上升, 单亲子女在学校学生中的比例也越来越大。单亲家庭的孩子由于社会、家庭、个人等诸多因素影响, 其身心都存在诸多的问题。作为教师, 我们在对单亲家庭学生的教育方面应发挥什么作用?这种教育又该如何进行?这是我们共同面临的一个难题。

关键词:单亲家庭,现状,心理特征,教育对策

参考文献

[1]王莉.单亲家庭孩子心理障碍及教育策略研究.现代教育科学, 2009 (5) .

[2]傅安球, 史莉芳.离异家庭子女心理.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3:107.

关心单亲家庭学生的成长 篇11

【关键词】单亲家庭学生;主要问题;教育管理对策

一、案例

今年开学时学校领导安排我担任高一(3)班的班主任,我心理充满激情,制定了许多班级规范,设计了许多班级活动。信心十足地要把这个班带成优秀班级。然而,几天下来,我的心凉了半截。是因为有一部分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喜欢独处,少言寡语,性格内向、孤僻,缺乏自信心,对未来很迷茫。通过了解,班级38名学生中有8名学生来自单亲家庭,这个比例应该说是很高的,对于这个特殊的学生群体,我开始思考了。我思考的不仅仅是班级管理的问题,还要关注他们的心理状况和他们的健康成长。通过多种途径的了解,我才知道我所带的班里单亲学生有父母离异造成的,也有其他家庭变故,如病故等造成的。无论何种原因,对孩子的成长都有着负面的一些影响,有时甚至会打击和伤害到孩子。许多触目惊心的相关案例给家长,给我们的教育敲响了警钟——单亲家庭学生的教育工作刻不容缓。

二、单亲家庭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单亲家庭的学生因享受不到完整的家庭温暖,或因社会的某种偏见,或因其家庭的经济原因以及其它因素,往往会表现出下面一些问题:

(一)心理的过度自卑或行为过于霸道  单亲家庭的孩子从不谈起甚至回避双亲的事,对任何人(包括班主任)都保守着这个秘密。他们填表则隐瞒家庭情况,由于各种原因离异后的孩子大都由祖辈哺养,或溺爱,或缺乏监管、教育能力,择友不良且沾染社会不良习气的单亲家庭学生容易属于这一类型。缺少管教,从小养成骄横的习气,事事处理以自我为中心,心目中没有父母、老师、同学。个别的由于择友不良,沾染不良习气,不能使自己的理想协调发展。自卑的心理影响了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挥,属不健康的心理现象。骄横的习气更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二)情感的孤独  单亲孩子,特别是随父亲或住在重组家庭里的孩子,由于父亲的粗心或与继父母之间的隔阂,他们的亲情交流受到限制,觉得自己在家庭中是多余的人,自然而然就产生孤独感,行为上表现出离群,不大方,没有多少人与他交心。有些同学,小时聪明灵活,自从父母离婚后感到抬不起头,喜欢独处,不愿意和同学交往,少言寡语,胆小怕事,整天生活在一个孤独的城堡里,封闭自己。

(三)生活的渺茫  每人都有自己的自尊与自信,在正确引导下,能树立信心,确立生活的目标。然而,有的单亲学生由于缺乏足够的家庭引导,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不能设计美好的生活蓝图,有的甚至原本有美好的理想之花,但因家庭的破裂没有及时培育这朵花,导致没有结出甜美的果实。

三、单亲家庭学生的教育管理对策

(一)营造爱的氛围,让单亲家庭学生感受到爱的气息

单亲家庭孩子所处的环境,特别是他们每时每刻生活的班集体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为此,我努力营造一种爱的氛围,从不在班上讽刺,挖苦学生。教育学生主动关心,帮助单亲家庭学生,不允许其它同学嘲笑他们的家庭状况。这学期期中考试后,我发现原来上课比较活泼的屈XX不见了,课堂上没有了回答问题的声音,操场上也不见了她和同学们嬉戏的身影,换之而来的是一副大人才有的忧郁。主要是因为他的父亲在考试前病故了,一切来得那么突然,收入微薄的母亲只能撑起家庭的重担。而我从她忧郁的眼神里,看到了一颗受伤的心,渴望家庭温暖的心,渴望大家关爱的心。我找她谈了几次话,鼓励她化伤痛为力量,鼓起生活的信心,同时我让同学们多关心她的学习和生活。“精诚所致,金石为开”,在老师、同学、领导的关爱下,他終于走出了心灵的阴影,露出了盈盈笑脸。和同学们一起快乐学习。

(二)建立谈话制度,让单亲家庭学生沐浴温馨亲情

谈话是与学生最好的沟通。可采用面谈、电话谈、作业本上谈、书信谈等多种形式。针对单亲家庭学生当天具体的表现,分别对他们进行有的放矢地耐心细致的谈话,对他们的进步及时肯定和表扬,对他们的错误进行及时批评,并帮他们分析错误的原因及危害,让单亲学生沐浴温馨的亲情。多数单亲家庭的学生他们渴望像正常同学那样获得两份关爱。我觉得亲情教育对这些孩子有着巨大的的魅力。于是我常常找他们谈话,告诉他们,你是老师优秀的学生,老师喜欢你。一路上有老师为你喝彩,为你加油,你一定会成功的。通过各种谈话方式,使单亲的孩子沐浴到了温暖的亲情,同时也学会了主动关心别人,并走进集体,课间能见到和同学一起玩耍、一起欢笑的身影,就是我最欣慰的愿望。

(三)加强心理疏导,让单亲家庭学生排除心理障碍

单亲家庭学生存在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有较多的心理因素。特别是问题学生中的错误,大多是心理问题,而不是道德问题。他们的行为动机往往很单纯,也许是好奇心、表现欲所导致的行为过失。比如,我通过分析,得出这些单亲家庭学生大都有以下心理特点:

1、守法但不遵纪,小问题不断,违反校纪班规是家常便饭,且有自制力差,屡教不改的特点。

2、自卑又自尊,这是一种很矛盾的心理。

这个时候,我总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示之以法,做好了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使心理障碍问题消融或合理宣泄或正确转移,使其走出心理阴影,在阳光下健康成长。

四、小结

单亲家庭的学生就象海面上行驶的一叶孤舟,如果领航员能正确引导,他们同样会避过惊涛骇浪,渡过暗礁岩石,安全抵达明净的港湾。让我们每位教师都来做单亲家庭孩子心灵上的领航员,使他们顺利走向生活的彼岸。因此,我倡议:给单亲家庭的孩子多一点关爱。

参考文献:

[1]陈礼翠.单亲家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卫生职业教育,2007(17)

[2]王祖侠.单亲家庭学生心理特点分析与健康教育措施[J].中国科技信息,2005(17)

单亲家庭儿童 篇12

随着社会心理以及伦理道德环境的不断变化,人们对家庭稳定性的重视程度和维护能力也相对有所下降, 离婚率逐渐升高。另外,由于天灾人祸的降临,部分孩子会逝去母亲或者父亲。在这样的背景下,单亲离异家庭便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为了确保教育的针对性,提升教育的质量,从而帮助每一个学生健康地学习和成长, 学校教育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家庭的具体情况,从而对学生相应地心理变化进行分析。从经验以及笔者观察来看,来自单亲离异家庭的初中学生存在相对较多的消极心理,这不仅会对其学业造成不良影响,而且会对其性格形成以及未来人格的完善都造成危害。接下来,笔者将对此进行分析, 希望能够对相关教育和辅导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二、调查基本情况

笔者在相关领导和同仁的帮助写,对所在Y市的W镇的4所初中进行走访调查。在调查中,共有145名学生来自单亲离异家庭,占学生总数4.82%。在这些学生中,被老师或者同学评价为“表现良好,心理正常”的有42名,占调查对象的28.96%;剩余的103名学生在同学或者老师的印象中存在程度不一的“心理消极”。这103名学生来自18个不同班级。笔者在调查中也对这各个班主任进行了走访, 以更多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

三、初中单亲离异家庭学生的消极心理表现

经过调查分析,笔者发现单亲离异家庭学生的消极心理主要表现在缺乏自信、偏爱独处以及情绪抑郁等方面。

1.缺乏自信,态度消极。在调查中,有42名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自卑心理,占被调查对象的28.96%。在这些学生中,父母离异或者过世以后, 会觉得自己本身有缺陷,害怕学生提到“家庭”、“父母”、“父亲”或者“母亲”等词汇。在正常学习生活的过程中,害怕与同学或者朋友竞争,认为失败了会被人更加嘲笑。这种心理持续时间过长,会让学生自暴自弃,并缺乏积极主动的生活态度。

2.性格孤僻,意志消沉。在调查中,发现有78名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性格孤僻,占被调查学生的53.79%。 家庭变故会让学生突然觉得生活失去了方向,会觉得精神支柱被推倒。这就会使得学生“突然不想跟任何人说话”,喜欢独自一人思考问题而不愿与同学、朋友、家长或者老师分享。 持续一段时间以后,会变得颓废而不善言语,并对生活感觉缺乏热情,意志消沉而不愿参与任何活动。

3.自控力差,容易冲动。在调查中,有69名学生存在多次与同学或者老师爆发冲突的情形,占被调查学生总数的47.59%。在父母离异或者其中一方过世以后,学生会对同学或者朋友的眼神、言语等作过度解读,以为自己被嘲笑或者排挤,因而发火, 甚至动手打架。另外,部分单亲离异家庭的初中生会认为自己是家庭的累赘,认为自身的存在没有价值,因而缺乏坚持学习的毅力,并在实际学习的过程中经常放弃自我。

四、初中单亲离异家庭学生出现消极心理的原因

初中单亲、离异家庭学生之所以会出现以上消极心理,其原因很多, 可以被大致分为以下三方面:

1.家庭因素。家庭是学生成长最为重要的环境,为学生提供了物质基础、感情来源以及教育素材。单亲离异家庭会让这些处于成长关键时期的孩子缺乏母亲或者父亲的关爱,也让其缺乏相应的教育形式。事实上,这些家庭很多是父母吵架、大家所致, 家长本身态度暴烈,对孩子经常打骂,在离异以后则对孩子漠不关心, 这自然会让初中阶段的孩子产生心理阴影。至于父母过世的家庭,则会由于变故来的太过自然,学生心理短时期内难以接受,这也是其消极心理产生的来源。

2.社会因素。一方面,一部分亲戚朋友或者同学会对家庭变故的学生产生嘲笑、排挤现象,甚至会出现歧视、欺压的情况,这会让学生产生自卑、暴躁等现象也就不足为怪。另一方面,在学生心理脆弱的时期,社会不良文化及不良人士的诱惑,威胁也会让学生染上不良习惯,并进一步地放弃自己。

3.学校的因素。对于单亲离异家庭的孩子而言,如果家庭不是治疗心理问题的地方,那么学校就是最后一个安全栅栏。然而,很多教师缺乏心理辅导的意识,也缺乏为学生着想的责任感,在学生遭遇家庭变故以后并没有及时进行心理疏通及心理辅导。 事实上,很多老师还缺乏心理辅导的技巧,认为只要不挖苦或者为难学生即可,因而不仅与学生家长缺乏有效联系,甚至在与学生沟通的过程中让学生感觉到更大的压力。可见,对于这部分学生的消极心理,学校和老师也要负上一定的责任。

上一篇:磁光记录下一篇:钻井队伍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