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亲家庭孩子

2024-09-29

单亲家庭孩子(共12篇)

单亲家庭孩子 篇1

摘要:近几年来, 社会离婚率不断上升, 大量的孩子成为单亲家庭子女, 心理素质差是单亲家庭子女的一大通病, 心理障碍严重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本文对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状况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单亲家庭孩子,心理,分析

据调查, 我国单亲家庭的数目近年来一直成上升趋势。单亲家庭以离异形式存在的占主体, 其次是丧偶而形成的单亲家庭, 另外还有一种更特殊的形式——非婚生的孩子与母亲组成的单亲家庭。单情家庭是有缺陷的家庭。这样的家庭对孩子的健康成长, 尤其是心理的健康成长是非常不利的。下面我们来看看各类型单亲家庭孩子的一些心理表现。

一、离异家庭中孩子的心理表现

父母离婚前后, 孩子常常没有安全感。当父母各自陷入复杂的感情和法律纠纷中时, 往往把主要精力用于考虑自己的事情, 对孩子的注意、关心减少。这时的孩子往往感到迷惘, 他们会觉得被父母遗忘或不受重视, 孩子常常会问自己, “谁会要我!”“当我需要帮助时, 我该去找谁!”这种不安全感, 会使孩子处于感情脆弱、经不起打击的状态, 做事畏首畏尾。孩子常常把自己的某些过错, 看成是引起父母关系变化的原因。这种曲解, 易使孩子陷入烦恼并常常自责。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夫妻吵架时, 孩子在一旁哭喊:“爸爸、妈妈我听话, 我再也不捣乱了, 你们别吵了……”过去十分活跃、机灵而聪明的孩子, 因为父母关系的改变, 而变得退缩、消极, 对周围环境不感兴趣, 常常沉浸在内疚之中, 这种自责心理, 将导致孩子出现逃避现实的心理状态。孩子因缺父或缺母, 自感不如别人。因遭到旁人的嘲笑、冷落而形成自卑心理。他们常常表现为情绪忧伤, 孤僻, 畏缩, 做事缺乏自信心。年龄大的儿童, 还会产生猜疑心理, 怀疑别人看不起他, 欺负他, 对别人的言行易产生误会, 导致人际关系障碍。由于温暖家庭的解体, 孩子一时无法接受, 心理失去平衡, 易形成逆反心理, 对周围的人产生对抗行为, 表现为毫无理由地拒绝他人的要求, 谁的话也听不进去。他们会无故指责父母, 顶撞老师, 对人持冷酷的态度。因为缺父缺母形成逆反心理的儿童都属年龄比较大的儿童, 这些儿童的逆反心理多半是由于受到旁人冷落、嘲笑而逐渐形成。其中, 原来家庭比较美满、生活条件优越、突然家遭不幸的儿童, 最易形成逆反心理, 产生对抗行为。

二、丧偶家庭对孩子情绪的影响

丧偶几乎不可避免地给人的心里造成震惊, 悲痛。常常让人感到孤独。而孩子对家庭重大变故的态度, 很大程度上取局决于成人对变故的情绪反应, 因为孩子多半还不能认清这个事情有多么的严重, 还不懂死亡这个概念的实质。由于看到家人悲痛, 他也会表现出前所未有的伤心而大哭。丧偶家庭的孩子将要承受更为凄苦的心理压力。这也许就是古人为什么将“幼年丧父”列为了人生三大悲剧之首的原因了。如果说离异或多或少还有些人为之祸的因素, 那么, 丧偶则纯属天灾, 而对于幼小的心灵来说很有可能就是灭顶之灾。因此, 遭此灾难中的孩子更是无辜与可怜, 作为孩子世间唯一的亲人的你的行为必将会对孩子的成长乃至终身行为都将留下无可更改的影响, 因此, 丧偶家庭的子女教育较之离异家庭更为艰难与重要。痛失亲人对于孩子来说无异于天之塌陷, 内心将是极度痛苦、无望、恐惧、忧虑、无助的, 这样的心里很容易导致孩子自卑、自闭、甚至是自暴自弃, 在这样的环境里, 对孩子的心理疏导与感情交流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要想给孩子做好心理疏导, 家长必须首先保持良好的心态, 要尽快地走出因丧偶而带来的生活阴影, 调整好自己的心情, 高度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 以便及时疏导。统计表明, 家长在丧偶期间的心态和是否采取了较好的教育方法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家长的心态是乐观自信, 还是悲观自卑, 都将直接地表现在子女的品德和学习成绩上, 而且差异十分明显。因此说, 家长的良好心态是丧偶家庭环境中子女健康成长的关键所在。

三、非婚生孩子的性格表现

非婚生构成个的家庭近乎畸形, 这类家庭的孩子一般都和母亲一起生活, 因为这类家庭的父亲一般都是已婚着, 而母亲还是一位未婚妈妈。这种家庭对孩子造成了危害, 这一点对父母来说是都承认的, 所以这种家庭的父 (母) 都有点由此而来的内疚感, 因此这类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大多是溺爱的。会无原则地补偿孩子, 忽视了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 也就很容易把孩子变成一个被崇坏的人。如果家长在孩子面前不断流露出自己的内疚, 情况就会更糟, 他会从父 (母) 的内疚中体会出他是一个受宠者----所以他有权要求父 (母) 对他的种种补偿。如果他的某种要求得不到满足的话, 他很容易怨恨父 (母) 亲, 对立、抵触的情绪自然也就产生。因为他们一旦发现自己有充足的依赖理由, 他们就会放弃对自己的要求, 变得毫无责任心, 他把自己的一切都交给了父 (母) , 只知道索取。由于传统的婚姻观念的影响, 这类家庭的孩子他们很害怕与人交往, 害怕同学瞧不起他、嘲笑他, 背着他指指点点、窃窃私语。所以, 这类家庭的孩子会表现出不喜欢参加班级和学校的集体活动, 也不喜欢与同学交往, 性情逐渐变得孤僻。心理处于一种极度不平衡状态, 仿佛什么人和事都在跟他们作对。他们的所谓“自我保护”意识会明显增强, 变得敏感、多疑, 别人无意的一句话, 他们就会对号入座, 从而表现为好争斗或具有一定的攻击性, 很容易树敌或者走向极端。

单情家庭的孩子所受到的身心创伤, 无法弥补。无论孩子是跟父亲或是跟母亲一起生活, 都将或多或少地失去另一个亲人对他 (她) 的呵护和抚养。缺少父爱或母爱, 都是一种先天性的心理残缺。为人父母的, 不管怎样, 不要忽视给孩子营造一个健康的心理环境。

单亲家庭孩子 篇2

拒绝感这是单亲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最深刻的感受之一。不论孩子的父(母)亲是逝世或离婚,他们都有被拒绝感。孩子对于被拒绝——不论是表现出来或感觉到的,尤为敏感。由于单亲父(母)亲必须独力应付生活的重担,大部分时间可能都不在家,也有可能缺席一些重要的节日或场合——尽管孩子知道父(母)亲已尽力而为,但在情绪上,被拒绝的感受可能仍然持续。

02、感到愤怒

在情绪混乱时,孩子会感到愤怒。当父(母)逝世时,孩子会觉得自己被欺骗,失去了父(母)的支持与关爱。而离婚更会加重这种情绪,尤其是憎恨离开的一方。这些孩子他们会把这种情绪体现在日常的行为上,容易感到愤怒。

03、多疑嫉妒

单亲家庭孩子对别人的议论,对许多事情非常敏感,总怀疑别人在议论自己,猜疑别人是不是在说自己的坏话,总在潜意识里怀疑别人对他的看法,也嫉妒比他生活得幸福的同伴。

04、行为退缩

浅谈单亲家庭孩子感恩教育 篇3

一、用感恩之心正视不幸,达到心理平衡

让单亲孩子用感恩之心调整思想认识,让他们知道自己家庭的缺损,自己是无法左右的。同时也应让他们知道对于家庭的缺损自己是没有责任的,不应自卑。

要用感恩之心去体会生活,不要认为父母什么也没给自己。至少父亲或母亲给自己一个家,虽是个不完整或者不够温馨的家,但这个家不会让你无家可归,不会让你无法接受教育。

单亲家庭的孩子一般对家庭的重组深表厌恶,让这些孩子领悟“只有心怀感恩,才能滋润生命”的人生真谛,让他们尝试接纳重组的家庭,孩子便会开朗许多,生活会多些快乐。

二、为孩子创造一种愉快的家庭氛围

研究表明,儿童从2岁起便能真切感受到家庭的气氛,不同的家庭气氛会使孩子在思想、态度和一般行为中作出不同的反应。如果孩子在家里感到愉快和安全,他们的心理和性格就能得到良好发展;如果孩子在家常担惊受怕,他们就易产生妒忌和仇恨等不良心理,或对一切都抱着无所谓的不良心态。这样的孩子最容易在思想道路上走上歧途。因此单亲家庭要特别注意为孩子创造一种愉快的家庭氛围,以利于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和心理的健康发展。 父母或争吵或沉默,或几天不归或大闹通宵,使孩子的心灵背负了沉重的负担。离异后的父母,必须尽早调整各自的心态,应该更有耐心。尤其是与孩子一起生活的一方一定要善于克制自己,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不要在孩子面前将消极的情绪暴露出来,决不要在孩子面前讲对方的坏话,不要利用孩子传递敌对的信息。离异后的另一方要定期抽时间陪孩子玩耍或学习,以免造成孩子性格或行为的偏离。

三、为孩子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父母是孩子塑造自我的镜子。作为单亲家庭的父亲或者母亲,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要根据孩子的特点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经常陪伴孩子参加一些活动,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使孩子尽快地从失去父爱或母爱的痛苦中走出来。

其一,家长首先调整思想认识,调整心理情绪,引导孩子形成关于家庭环境的一个正确的认识。

单亲家庭的父母要把离异的主要原因告诉孩子,要尽量客观地分析利弊并表明对孩子的爱心与关注是一致的,而且永远不会改变。随着年龄增长,阅历增加,孩子会逐步理解父母。

其二,帮助孩子处理好同学关系。

孩子的心理压力,很大程度上来自同学。家长要鼓励和帮助孩子在班上交几个要好的朋友,经常一起学习,一起度周末。孩子的群体生活一旦正常,许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其三,注意观察孩子的言行,及时解开孩子的思想疙瘩。

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比较敏感,家长要多注意孩子的言行,发现有异常的苗头,及时跟孩子谈心,了解情况之后,及时疏导和解决。

其四,让孩子接触其他长辈,接受多方面的教育影响。

如果是离异家庭,不管哪一方带孩子,都应该让孩子与另一方面有接触与交流的时间,感受父母之爱。 还要让孩子与其他亲友中的长辈接触,扩大孩子的交往面,家长的同事也是交往对象。

四、让单亲家庭孩子学会感恩父母,回报亲人

在单亲家长忙碌的工作而忽略了孩子的情感时会满腹牢骚,会在单亲家长无法满足过高的物质要求而心生不满;会在单亲家长带有赎罪心理的过分关爱而心生恨意。对情感的无动于衷,对享受爱的理所当然及挑三拣四,对家长的冷漠无情,让人为之心寒。

因此,对单亲孩子进行感恩教育,让孩子们在享受父母关爱的同时,也能学会理解父母的付出,理解家长的不易,让自己能尽快地成熟起来,并用同样的心、同样的爱来关爱他人。

五、让孩子学会感恩朋友,帮助他人

每一个人的成功背后,有许多人的支持。单亲家庭的学生最缺少的是父母之爱,但不应缺少朋友的关爱。单亲孩子可能由于在心灵上受到过创伤,往往会忽略别人的帮助。对单亲孩子进行感恩教育,让其知晓“送人玫瑰,手留余香”蕴涵的处世哲学,学会给予爱、播种爱,让真情无时不在,让别人因自己的存在而快乐。

六、学会感恩集体,回报社会

人只有融入集体,人生才会灿烂,单亲孩子在家庭这个小集体中已受到伤害,要鼓励他们积极参加班集体组织的各项活动,特别是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单亲孩子,我们可以把活动中最重要的任务交给他,让他有一个自我展示的机会,在活动中发挥自身的潜力,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让他们在“大家”中获得成功。这样单亲孩子会感恩集体,会用同样的爱去爱集体中的每个成员。

总之,单亲家庭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单亲孩子教育问题有其特殊性,教育他们学会用感恩之心感受家庭、学校、社会的关爱,引导他们走过心理的泥泞,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家庭缺损对他们造成的负面影响,让其知道感恩,学会感恩,体会到“爱”的真谛,学会把得到的爱分给他人、回报社会。用“感恩”为单亲孩子疗伤,并成为单亲家庭孩子心灵上的引路明灯,顺利走向生活的彼岸。

单亲家庭孩子教育之我见 篇4

一、社会现状分析

单亲家庭中, 孩子是最大的受害者, 除了父母, 他们一无所有, 失去父爱或母爱对他们的打击和心理压力是巨大的。据有关部门统计, 目前我国单亲家庭子女人数已达数百万之多。这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我对全校单亲家庭进行了摸底调查, 学校1400多名学生中, 有400多名留守儿童, 占学校总人数的30%;单亲家庭的孩子就有130多名, 占10%。这些孩子有的情绪不稳, 心理自卑, 缺乏生活信心和希望;有的情感淡漠, 性格孤僻, 不与人交往;有的性格倔强, 脾气暴躁, 做事易冲动;有的经常有迟到、旷课、夜不归宿、打架斗殴等不良行为, 厌学情绪严重, 学习成绩较差;有的甚至误入歧途走上犯罪的道路。可见, 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给未来教育敲响了警钟。

二、心理特征分析

(一) 情绪不稳, 心理自卑

家庭的不完整, 孩子在家里得不到足够的温暖, 产生了心理偏差, 自卑心理严重, 缺乏自信心, 甚至有的孩子不务正业, 破罐破摔, 自暴自弃。有调查表明, 单亲家庭孩子上学经常迟到、旷课、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不遵守课堂纪律、打架等现象比正常家庭孩子要高5.9%;在单亲家庭孩子中有44.8%的孩子曾有过离家出走或自杀的念头, 比正常家庭孩子高出10.8%[1]。

(二) 情感淡漠, 性格孤僻

由于缺乏家的温暖, 他们嫉妒同学谈自己的父母, 谈自己的家。他们不相信周围的人, 排斥周围的人, 没有爱的情感与交流, 很容易出现自我心理封闭、忧郁、冷漠, 不善与他人交往。

(三) 脾气暴躁, 容易冲动

家庭的缺陷使有些孩子对父母的离异充满憎恨, 憎恨父母不顾自己的成长和感受, 进而扩展到对学习和生活不感兴趣, 对集体的事缺乏热情, 甚至对他人、对社会产生不满情绪。郁闷的心情无处宣泄, 于是表现为性情暴躁, 遇事易冲动, 易出现破坏公物、打架斗殴等行为。

(四) 厌恶学习, 成绩落后

家庭剧变, 使孩子心情烦躁, 注意力不集中, 学习积极性受挫, 甚至厌恶学习, 导致学习成绩落后。统计表明, 经常旷课、迟到的孩子单亲家庭儿童占83.68%, 不能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作业的单亲家庭儿童占81.79%。单亲家庭的孩子更多地沉溺于网吧等不健康场所, 打扮时髦, 行为怪异, 不思进取。如不及时引导, 易受引诱, 误入歧途, 甚至犯罪[2]。

三、教育对策分析

心理学家分析, 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因缺少父爱或母爱而导致心理失衡。他们常常感到孤独、忧虑、失望, 往往情绪低沉, 心情浮躁, 性格孤僻。这种心态如不及时矫正, 久而久之, 就会使孩子性格扭曲, 心理变态, 严重影响其情感、意志和品德的发展[3]。那么, 怎样才能使单亲家庭的孩子形成积极良好的情绪和健康的人格呢?

(一) 建立档案

从学生入学起, 教师就应当着手建立单亲家庭学生档案, 对他们的学习状况、心理行为和家庭情况进行深入细致地了解, 并详加记载。教师还应对他们适时进行心理疏导和生活照顾, 定期与家长联系, 及时掌握单亲家庭孩子在家情况, 与家长适时调整教育方案。

(二) 倾注爱心

单亲家庭的孩子最缺少的是亲情, 他们最大的需求就是家庭的温暖和别人的理解与尊重。对于那些单亲家庭的孩子来说, 更需要教师用无私的爱来抚慰他们心灵的创伤, 给他们以亲切的关怀, 感受到父母般的疼爱和温暖。同时, 教师应以朋友的身份多与孩子谈心, 多和孩子沟通, 关心孩子的思想、学习、生活状况, 使孩子重新享受失而复得的温暖与快乐。

(三) 调节情绪

家庭的破碎使孩子失去了原本温暖的港湾, 失去原本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感到恐惧、悲伤, 甚至会对自己身处如此境地而愤怒不已。因此, 我们要及时对他们进行情绪疏导, 解开孩子的思想包袱, 消除孩子与家长之间的对立情绪, 走出心理阴影, 即时培养积极、稳定、乐观向上的情绪。

(四) 建立自信

马卡连柯说:“培养人, 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单亲家庭的孩子在家庭遇到变故时, 心灵受到了极大的创伤, 他们对自己的未来非常迷茫, 对学习、生活失去了信心。我们要帮助这些孩子找到自我, 建立自信, 恰当运用奖惩手段, 多一些肯定, 多一些鼓励, 为他们的点滴进步喝彩, 与他们共享成功的喜悦, 进而点燃孩子心灵自信的火焰, 焕发起对未来生活的热情, 增强其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五) 融入集体

良好的同伴关系对孩子身心健康发展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教师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 鼓励他们积极参与, 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 使他们体会到自己是集体的一员, 感受集体的温暖。同时, 教师要善于发现单亲家庭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帮助他们在集体中树立起威信和良好形象, 让所有的孩子平等相处, 没有歧视, 一起欢笑, 共同成长。

(六) 适当惩戒

由于家庭教育方式的缺陷, 极易导致这些孩子品德行为的偏差, 平时又缺乏家长的有效监督, 然而对是非对错失去了判断和自我约束能力, 很容易丧失最基本的道德品行。因此, 在日常生活中, 教师要对他们的品行进行细致观察, 即时发现问题, 及时引导纠正。

综上所述, 给单亲家庭的孩子多一点温暖和关爱, 不仅是学校、教师的责任, 也是社会、家庭的责任。作为教师, 我们要选择恰当、科学的教育方法, 正确地加以引导, 投入更多的关心、爱心, 让这些经受过风雨的小草健康茁壮成长!

摘要:近年来, 单亲家庭数量急剧上升, 单亲子女在学校学生中的比例也越来越大。单亲家庭的孩子由于社会、家庭、个人等诸多因素影响, 其身心都存在诸多的问题。作为教师, 我们在对单亲家庭学生的教育方面应发挥什么作用?这种教育又该如何进行?这是我们共同面临的一个难题。

关键词:单亲家庭,现状,心理特征,教育对策

参考文献

[1]王莉.单亲家庭孩子心理障碍及教育策略研究.现代教育科学, 2009 (5) .

[2]傅安球, 史莉芳.离异家庭子女心理.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3:107.

单亲家庭的孩子教育 篇5

社会主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什么,过去的老前辈并没有完全搞清楚,我们这代人也没搞清楚,我们的下代人也不会搞清楚。”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新中国发展进步的正确政治路线。这条路线是物质发展的高速路线,然而,道德素质路线却迟迟启动不了,因此,“地沟油、瘦肉精......”就在这个年代产生了。我是个粗人,没受过高等教育,对一些世事也看不透彻,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说,现在中国的离婚率也荣升到了高速路线。我就不明白了,上代人先结婚后恋爱的婚姻成功率为什么比现代人先恋爱后结婚的成功率要高?不过,事实终究是事实,今天想讨论的问题还是我们的孩子,单亲家庭的孩子教育。

单亲家庭的孩子成长,并不像传说中的那么可怕,只要你能做到这几点,孩子成长(生理和心理)是没问题的。首先,调整好你的心态,分手是你们的事和孩子没关系,孩子不管跟哪一方生活,都要让他知道,虽然爸爸妈妈分开了,但是都一样爱他,这一点永远都不会改变,一定不要在孩子面前说对方的错失、坏话(其实,错和对都是相对的),让他埋下仇恨的种子;其次,多一些时间陪孩子,多与孩子交流,多带孩子参加集体活动,鼓励和同龄人交往,培养他的健康心理。现代人物质追求意识非常强烈,但是,你必须明白有些东西是金钱无法换到的,不要为了钱而失去不该失去的东西;第三,告诉孩子:“没有人不会犯错误的,不管你做错了什么事都要告诉我,让我和你一起来面对”切忌不要恶语相加,不要棍棒相向,不要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最后,虽然这个社会乌烟瘴气,但是,一定要培养孩子做一个诚实的人,让孩子遵守“知道的可以不说,但说出来的一定是真话”的原则。

让单亲家庭的孩子健康成长 篇6

【关键词】爱心 宽容 理解 支持 鼓励

社会发展越来越快,市场经济越来越繁荣,离婚率与日俱增,单亲家庭孩子的数量也越来越多,在校园里,我们常常发现单亲家庭的学生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如性格内向、厌学、逃学、说谎、自私、冷漠、仇恨等种种不良心理或行为倾向。这些问题不但严重影响他们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巨大的困扰,我们老师应倍加关注他们的心理发展,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首先,多一份爱心和耐心。爱心是沟通师生感情的桥梁。在单亲学生的教育上,教师要有爱心和耐心,老师要多与学生谈心,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多与家长沟通,掌握家庭的情况变化,并积极争取家长的配合。我们要把单亲家庭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与家长开诚布公,希望家长不要将自己的痛苦和烦恼在孩子面前过多地暴露,给他们带来不应有的压力。只有家长和老师密切配合,孩子才能健康成长。

我班有个同学在父母离异前是个品学兼优的学生,父母离婚后,母亲组建了新的家庭,由于新家庭住房很紧张,母亲让他到父亲家暂时居住,父亲由于诸多原因不同意,后来寄居在姥姥家。事情发生后,这个学生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上课不认真听讲,有时旷课逃学,学习成绩直线下滑,开始出现破罐破摔的不良现象。了解这一情况后,我及时与他的父母进行交流,希望家长在工作之余多和孩子聊聊天,谈谈心,逛逛街,关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后来,这个学生的父亲主动把孩子接回了家,孩子随父居住后,不到两个月就恢复了正常。

其次,多一点温暖和体贴,单亲家庭孩子爱的天平是失衡的,他们渴望爱。陶行知先生说:“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的深处。”教师要认真分析学生的情况,积极主动关心他们,对他们要多一些感情投入,给他们以亲人般的关心和爱护,以心换心。在生活上给他们更多的照顾,在学习上耐心地辅导。如我班的小岚同学,父母离异后跟父亲生活,父亲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其学习和生活,经常是饥一顿,饱一顿,我经常买一些面包、方便面和饮料给她,并动员同学们与她交朋友,主动帮助她,让她感受到了爱和温暖。

然后,多一点宽容和理解。有些单亲孩子对父母离异产生仇恨,对批评轻视他的老师、同学产生反感,遇事易冲动,攻击性较强,经常不守纪律,损坏公物等不良行为。所以教师要多一点宽容和理解,要顾及孩子的自尊心,对孩子的教育要切合实际,避免过分批评,以免使他们产生羞耻感、自卑感和逆反心理。如我班小林同学,父母离异后无人管,常常不完成作业,违反纪律。有一天晚上英语晚自习,当大家走进教室时,教室里的灯泡全被砸碎了,看到此景,我马上想到了小林,我把他叫到办公室,他死活不承认这事与他有关。后来,我对他说:“人非圣贤,殊能无过?人不可能不犯错误,犯了错关键是知错能改,堂堂男子汉要敢作敢当,老师知道你这样做肯定是有原因的,只要你说出实情,老师会原谅你的。”在我的耐心引导下,他终于说出了实情,原来由于他上课不听讲,不记单词,不背诵课文,英语老师经常批评他。今天在英语课上,老师又批评了他,他产生了强烈的逆反心理,于是晚自习前,他找人砸碎了教室里的灯泡,让英语老师上不成课。了解真相后,我拿钱给他买灯泡,给他一次改过机会,并答应他:只要他端正学习态度,积极改正缺点,我会和英语老师交流,消除对他的成见。课后,我与英语老师进行了交流,英语老师对他的看法和态度有所改变,小林也一天比一天进步起来。

另外,多一点信任和支持。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有很强的自卑感。由于自卑而缺乏自信心,我们要细心发现他们的特长,并加以积极引导,多一些信任与支持。当有了兴趣爱好,他们便能产生良好的追求目标,从而淡化内心的消极情绪。曾经有一个叫小虎的学生,其父母离异后,他任性、懒惰、自控力差。但他爱好体育,而且有这方面的特长,可家长怕影响学习,反对他参加体育活动,我主动与家长沟通,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并帮小虎找体育老师补上耽误的内容。在老师的信任与支持下,小虎刻苦训练,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在运动会上多次获奖,成了一名体育特长生,后来,被重点中学择优录取。还要多一点表扬和鼓励。单亲家庭的父母大多把孩子作为自己唯一的精神寄托,对孩子的期望过高,使孩子的心理压力加重,孩子如果在校成绩不理想或表现不好时,家长往往方法简单,态度粗暴,动不动就打或骂,这样一来,反而增强了孩子的叛逆感,索性不思进取,破罐破摔,所以,教师要给这些孩子多一些表扬和鼓励。表扬和鼓励是剂良药,在学生久学不进,心生郁闷时,教师要蹲下身子,睁大眼睛去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及时地毫不吝啬地给予表扬和鼓励。鼓励能治愈学生的怯懦,表扬能增强学生的自信,这会让他们看到希望,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用爱撑起单亲家庭孩子的天空 篇7

一、师爱———打开他们心灵之窗

大家都知道, 现在很多单亲家庭的孩子在遇到父母离异或者什么别的原因时, 他们的心灵往往会受到一定的伤害, 从而关闭了与同学、老师之间交流的那扇窗户。此时, 只有爱, 才是打开他们心灵的钥匙, 是治疗心灵创伤的灵丹妙药。陈前, 是我三年前教的一个孩子, 他在班上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之中特别显眼, 他个子很矮, 坐在最前排的左侧, 上课看上去坐得很端正, 但他两眼盯着黑板发呆, 下课也不与人交流。第一次叫他回答问题, 他竟然没听到, 连着叫了三次, 他都不理睬, 下课后, 我找来电话薄打给他的爸爸, 我才知道, 他两岁时, 妈妈跟着别人到外地去了, 他爸爸是个有点跛的人, 生活十分拮据, 同村小朋友都看不起他。陈前的情况让我十分担心, 我查阅了很多资料, 最后, 得到的结论是一个字“爱”, 我决心用自己的爱, 打开这扇沉封的心灵之窗。他不爱说话, 所以不想说的事情, 我从来不强求他说, 而是通过各种渠道, 只要发现他有一点点的进步, 我都大大地表扬, 我知道他喜欢吃整鸡蛋, 我便经常偷偷地在他书包里放上一个煮熟的鸡蛋, 还帮他整理书包, 帮他整理衣领。下课, 我经常叫上几个学生, 与我一起做游戏, 当然肯定不会忘记让他参加。渐渐地, 我发现陈前变了, 变得目光灵活了, 不再沉默寡言了。有一次早上, 竟然主动送我两个鸡蛋。让我趁热吃了, 我感动了, 感动得泪水都流下来了, 我知道陈前与孩子彻底融入了。

二、友爱———培养他们阳光个性

其实, 单亲家庭的孩子, 大多数性格孤僻, 很少有自己的朋友, 再加上那些单亲家长因为家庭的变故, 往往情感不外露, 也不与自己的孩子多沟通, 很多孩子在上学时, 就表现出一种极端自私的性格, 难以融入到同学当中, 长期以往, 他们长大后, 很可能会给他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和情感上蒙上阴影, 甚至有的会走上犯罪道路。王艾, 一个漂亮的小女生, 父母都是聋哑人, 一年前, 他的父亲去世, 她便跟着她的妈妈一起生活。母亲每日忙于给人家做衣服, 无暇顾及到她, 生活上她太缺少大人的关心, 所以在学习上, 她不愿太多地投入。这时, 我想到了班长, 因为班长也是个女孩, 我让班长与她坐一张桌上, 让班长没事的时候多帮帮她的学习, 多与她说说话, 多关心关心她的一举一动, 多带她参加一些体育活动, 我也经常在班会课上表扬班长, 让其他同学跟班长学习, 多关心身边的朋友, 在班长的带动下, 如果王艾有什么不开心的事, 或者有什么生活上的困难, 同学们总热情地帮助她, 关心她, 与她一起想办法克服。渐渐地, 王艾的脸上出现了笑容, 在班集体这个大家庭里, 她成一个很和谐的音符。

三、自爱—————扬起他们自信风帆

因为自卑心理, 单亲家庭的孩子, 往往总认为自己不如别人, 因为自己不像别人那样拥有一个美满幸福的家庭。一段时间, 班级里经常有同学的东西不翼而飞, 但是事隔两三天, 总是被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的董煜找到, 刚开始, 我还在班级里表扬他拾金不昧。后来, 我发现找到东西的总是他, 我便开始有点怀疑。这种怀疑在一次课间操被证实了。有次课间操, 我无意看到董煜在书柜旁找些什么, 而后上课时孩子们就向我汇报图书少了十几本了, 过了两天, 孩子们告诉我图书找到了啊, 是董煜帮忙找到的啊。我的心里立刻明白了几分, 便找来董煜, 问他为什么这样恶搞, 可他却哭着对我说:“老师我知道我错了, 只是我不如他们, 怕他们不跟我玩, 怕他们看不起我, 因为我是个没有父母的孩子……”原来, 董煜的妈妈跟别人跑了, 爸爸因为盗窃被判了十年, 也好几年没回来了, 他的爷爷奶奶要干活, 没时间管他, 他只好一个人在家, 没有玩伴, 很孤独。在学校里, 他的成绩又不理想, 他很想小朋友们能关心他一下, 与他融洽地相处, 他第一次通过这个法子让小朋友们都觉得他是个了不起的人物, 都想与他成为好朋友, 于是, 他总是会不由自主地, 隔三差五的自演一场丢东西又找到东西的闹剧, 让他在班级里能扬眉。其实, 他的这种做法, 是因为他缺少自信, 于是我与小朋友们商量, 帮董煜小朋友找回自信, 让他真正成为我们这个班级中和谐的一分子。接下来的几个月, 我利用班级里的一切活动, 都特意让他参加, 比如有一次手工制作比赛, 我特意把他的作品, 拿到校展览室去, 让全校孩子们都看看, 并给他的作品评为“最有创意的作品奖”。当他手捧奖状接受同学们表扬的掌声时, 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在班上, 我表扬了他, 并告诉同学们, 这个一等奖, 是他用努力换来的, 同学们再次用热烈的掌声向他表示祝贺。课后, 我对他说, 别人能做到的, 你也一定能做到, 别人不能做的, 你也会做到, 因为你是最棒的。只有自己相信自己, 同学们才会相信你, 才会愿意与你交朋友。从此, 他像换了个人似的, 在家里, 帮爷爷奶奶做点家务事, 假期还帮爷爷奶奶到地里去干农活, 在班级里, 他学习更是用功, 成绩稳步上升, 在集体中健康成长。

单亲家庭孩子 篇8

关键词:隐性单亲家庭,性格

一、问题的提出

孩子越小, 越需要父母多一些时间在他身边, 尤其对于留守儿童, 父母要为孩子创造了解自己的机会, 这对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很有好处。有的父母, 因为回家次数太少, 每次回家都一次性买很多礼物。有时候来不及, 礼物都是在机场买的。有的小朋友, 好像看懂了爸爸妈妈想要弥补的心理, 就会提一些平时不能得到满足的要求。父母表达对子女的爱, 是为了让孩子拥有爱的能力, 不能因为陪伴他的时间太少, 盲目地取悦孩子, 也不能无原则地爱他。家长一定要理性分析, 合理满足。根据在工作中的观察, 长期由妈妈一方抚养的孩子, 比较任性;长期由爸爸一方抚养的孩子, 自信、勇敢但少了一些对生活的细致体验;长期由隔辈老人抚养的孩子, 不喜欢有挑战性的游戏, 缩手缩脚。曾走访过一些隐性单亲家庭, 年轻父母们说, 目前暂时无法克服这种家庭状态。“希望通过研究, 我们能找到引导隐性单亲家庭孩子形成良好性格和行为习惯的恰当教育方法。”

二、概念界定

单亲家庭:是指一些只有父亲或母亲一方抚养的家庭, 原因主要是离婚、分居、配偶一方死亡或者出走, 其次是未婚妈妈或未婚爸爸独立抚养儿女。还有一部分家庭情况和单亲家庭类似, 如:“留守家庭”——丈夫或妻子长期在外 (例如在外地工作、长期出国、做生意不太回家等情况) , 另一方带着孩子独居;“空巢家庭”——父母双方因工作繁忙, 将子女托付给保姆或老人照顾。在幼儿园家长中, 这两类人群人数众多, 并且有不断扩大的趋势, 他们实际上属于“隐性单亲家庭”。

三、案列研究实施

(一) 确定研究对象

根据实际情况, 认真分析“隐性单亲家庭”中幼儿实际在园表现, 确定最终观察的幼儿——顾佳明。该幼儿情绪容易激动, 会看大人的眼色, 心智比同龄孩子要成熟, 自制力较弱。针对孩子所表现出来的一些性格特征, 我制定了一份心理案例追踪, 希望从不同的阶段去发现孩子的成长历程。

(二) 追踪案例

1. 第一阶段 (稳定幼儿的情绪, 让幼儿有被爱的感觉)

幼儿行为描述:经过观察, 我发现明明有一个很明显的自我防护动作——咬手指甲。每次做错事情, 孩子们来告状, 被老师批评时, 明明就马上把手指甲放进嘴巴里, 使劲地咬手指甲, 以此来调节自己的情绪。我试着理解为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 就像是乌龟受到惊吓立刻躲进乌龟壳里。我要让孩子“走出来”敢于面对自己的错误。

干预措施:教师经常和孩子沟通交流, 多关心明明的生活。从很小的细节入手, (明明过生日的时候, 我们全班孩子买了蛋糕, 做了一张贺卡, 上面画着对他的真挚祝福, 和他一起分享快乐) 让孩子感受除了家庭以外老师的爱和同伴间的互相友爱。让孩子知道爱是平等的, 爱是无私的。不能时刻算计着付出多少就一定要得到多少。

2. 第二阶段 (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和伙伴团结友爱, 不要钻牛角尖。)

幼儿行为描述:一次带着孩子们去玩大型玩具, 忽然听到有孩子的哭声, 跑过去一看, 原来明明和可可为了谁先滑滑梯而发生了争执, 一怒之下一挥拳头就把小朋友打倒在地了。明明开始不承认自己打人了。我不动声色地说:孙老师这里有监控录像的, 有没有打人一看就知道了。明明这才对自己做的事供认不讳。接着我问他:为什么要打人?他仰起头, 大声说:“爸爸说的, 谁不听我的, 就挥拳头给他看。哭是最没用的了”。

干预措施:这一阶段当中, 我主要利用一些间接教育的策略, 对其他孩子的情绪行为上表现进行点评的机会, 间接引导或者说是潜移默化中, 让明明慢慢了解并体会到情感表述的好处。

3. 第三阶段 (家园共育, 老师家长共同携手培养孩子良好品格的奠基)

幼儿行为描述:通过前面两个阶段的影响, 明明在情感表述或者是同伴关系上有了很大的改善, 有越来越多的小朋友愿意和明明一起玩。一次, 明明和琪琪因为自带玩具, 发生了矛盾, 明明在一开始协商不成功的状态下并没有丧气走开, 或者逃避失败的情感, 而是在老师的指点下再次去尝试, 并且最后获得了成功。

干预措施:在获得家园良好合作的前提下, 对于孩子要进行进一步的巩固与提高, 此时的孩子由对老师有了进一步的信任, 这时应该进行一些正面的教育, 让孩子接受、改变、巩固。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 获得家长的支持, 利用和谐家园共育的优势来使孩子感受情感分享的乐趣。

四、研究成效

从这一案例中来看, 作为教师我们要在幼儿心理特点的基础下, 对于幼儿的一些行为进行分析, 通过一定的解决方案, 帮助孩子获得良好的情绪情感的处理方式。在这一案例跟踪中, 我采用了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方式, 了解成因, 采取策略, 做到不急于求成。让孩子的改变在成长中体现过程, 而不是结果。通过同伴的影响、家长的支持, 让我们的明明在内心认同自己的情感, 愿意分享自己的感受, 并体验敞开心扉的快乐, 最后让她的人际交往和性格发展都有了很好的提升。

五、思考与讨论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重大。良好的教育氛围有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缺少亲情的家庭, 导致孩子出现个性偏外的现象。特别是隐形的单亲家庭, 更加要受到我们的重视。应考虑孩子满足需要的欠缺, 应做好适当的“填补”作用, 对孩子的爱要如“春风”, 做到“润物细无声”。给他们机会, 请爸爸妈妈们多留出宝贵的时间去陪伴自己的孩子, 真正了解孩子内心对爱的需求, 多肯定他们, 关心他们, 给予一定的正能量, 让更多的“隐性单亲家庭”的孩子健康, 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李国霜.开启单亲家庭教育的密码.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单亲家庭孩子 篇9

社会学、教育学及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父爱和母爱在每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单亲家庭里,在失衡的“爱的天平”上,孩子往往背负着超重的父爱或母爱,很大一部分单亲家庭由于教育不及时、不到位、不科学,导致孩子的问题层出不穷。

一、单亲家庭教育误区浅析

(一) 溺爱教育

溺爱教育在一般家庭中普遍存在,在单亲家庭里尤为突出,这种教育占整个单亲家庭教育的53.21%。有的父 (母) 亲在离婚之后,为了抹平家庭破裂时给孩子造成的创伤,把全部的情感都施加在孩子身上,对孩子的疼爱和关怀更是无微不至。在吃、穿、玩、花等各方面无一不予以满足,只要孩子开口,父 (母) 亲没有不答应的。

古人常常告诫我们“为人父母,不患不慈,患于知爱不知教也。”在许多的单亲家庭中,孩子被疼爱往往超过一定的限度。主要表现为溺爱、放任、包庇甚至纵容,也就是说对孩子给予过多的感情,这叫感情过剩。不论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行为是否正确,父 (母) 一概予以满足。有时对孩子的不良行为和坏习惯家长也不加以纠正,甚至对孩子出现的错误、违法乱纪或反社会的言行举止加以庇护。家长的这种亲近方式,很不利于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直接影响了孩子健康成长和发展。这样的教育,这样的单亲家庭环境,实际上成了孩子将来犯罪的温床,其父 (母) 则成了孩子犯罪的支持者、护送者。

(二) 金钱教育

可以这样说,现在的社会是金钱的社会,现在的家庭是金钱维持的家庭,现在的人更是金钱铸就的人。走出家门,来到社会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谈论的无一不与钱有关。当今社会,没有不需要钱的地方,也没有不需要钱的时候。孩子生活在这样“金光闪闪”的世界里怎能不被金钱所迷惑呢?况且,有很多的学校为孩子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小商店、小卖部、小摊位、小餐馆等在学校及其附近到处可见,应有尽有。学校食堂早、中、晚对学生实行全面开放。你说孩子没有钱行吗?

现在的家庭大多数已经摆脱了贫困,有的已达到了小康水平,有的则是非常富裕。正是在这种状况之下,孩子向家长要几个零花钱并不在话下。特别是单亲家庭的父 (母) 亲,为了弥补自己对孩子感情上的过失与不足,为了让孩子适应周围的“金钱”环境,慷慨大方,毫不吝啬地将大把大把的钞票塞给孩子,以满足孩子在用钱方面的需要,使孩子养成了大手大脚的习惯。在学校里,在社会上,孩子挥金如土,用钱如流水。这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正常成长、发展,父 (母)亲的这种教育方式,最容易使孩子从小养成好逸恶劳、大吃大喝的习惯,导致孩子走上错误的道路。

(三) 暴力教育

暴力与虐待在单亲家庭中经常发生。这种教育占整个单亲家庭教育的22.13%。发生暴力和虐待的原因大致来自两大方面:一是由于家长婚姻破裂,受孩子的拖累,经济上拮据而发生的。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家长生活压力太大,工作繁重与不顺心,工作条件差,人际关系处理不好,形成严重的心理障碍无处发泄,只能回家后对孩子施以暴力和虐待。

在我国,由于人们受到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颇深,又加上有些家长的文化素养不高,认为他的孩子生来就是他自己的“私有财产”,如果不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就有权对其进行“管教”。况且有的家长生性粗暴,略有不顺或不满,张口就骂,举手就打。离异夫妻一方对孩子施予的暴力和虐待,都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了巨大的影响。生活在这样家庭中的孩子,往往具有恐惧感、自卑感、脾气暴躁、易自责、无自信心、意志消沉,自控能力差,孩子性格内向是普遍现象。孩子在家里遭到暴力之后,常常产生一种很强的攻击行为。这种攻击行为将随着时空的转移与变换,发泄到学校和社会上,对他人进行“报复”,并产生逆反心理和对他人及社会不满的心态,仇视一切。这种单亲家庭教育环境,不可避免也促成孩子性格内向、孤僻和抑郁。孩子只能把在家里听到的看到的和亲身感受到的一切痛苦全部积压在心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心态和性格将会不断地加重,一旦遇到挫折或不顺之事,最容易走极端。

(四) “放羊”式教育

这种教育是当前一般单亲家庭在孩子教育上普遍存在的一大问题。在我国大约在43.32%的单亲家庭中存在。

“放羊”就是指牧羊人在茫茫的原野上让羊群随意奔跑,主人毋需对其施加任何管制。在单亲家庭里,孩子需要较多的关心和帮助,需要与父 (母) 亲有更多的接触,而且需要深入地谈心。但是,由于父 (母) 亲整天忙于工作,人际交往繁多,且以前由于父母共同完成的家务事现在全部压在一个人身上,加上有的家长离婚后对孩子的一切,不管是在校内还是在校外,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上以及与人的交往等方面都不闻不问,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放任自流。孩子在父母离婚时就已形成了“爸妈不要我了”的概念。这种“放羊”式的教育给孩子造成的将是更大的痛苦与创伤。孩子便觉得有家无家一个样,回家与不回家没有多大关系。

(五) “圈地”式教育

美国有位科 学家曾经 做过“感觉隔离试验”。这种试验就是把一个人放在完全与外界信息隔离的房间里,经过几个小时,便发现此人会产生幻觉。时间再长一些,就会发现此人精神失常,精神崩溃。这个例子告诉人们,人需要与外界接触,沟通思想,交流信息,从中增长见识,获得知识,提高各方面的能力。

“圈地”式教育,通俗地说就是把孩子活动场地严格地限制在规定的范围内,减少或断绝其与周围孩子的交往、接触。从哲学的角度来讲,任何事物都与其周围事物发生联系,而同周围事物的联系是该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一般的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视其为掌中之宝,非常担心其安全,常常把孩子限制在家中或规定的圈子内。有的单亲家庭干脆把孩子长期关在家里,不允许其与附近的邻居学生交往,更不允许其与已离异的父 (母) 亲来往。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的孩子,本来就缺少父 (母) 爱,心中积淀着许多痛苦,需要与同伴交往。

二、单亲家庭中的父母应如何爱孩子

(一) 用爱的目光注视孩子,用爱的微笑面对孩子

爱的目光,我想爸爸妈妈在孩子小的时候曾经都有过,当孩子刚刚出生的时候,爸爸妈妈的眼光都是爱的目光,但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大,这目光就变化了,爱的目光就变成了期望的目光。当孩子上学之后,就开始变成比较的目光。孩子越来越大,就开始变成了挑剔的目光。这个目光在一个人的脸上,但是不同时间会有不同的表现方式。爱的目光始终是孩子成长中最重要的目光。专家得出一个结论就是:与孩子交流的时候,父母爱的目光胜过了任何的语言。

真爱孩子,就用爱的目光去注视孩子、用爱的微笑面对孩子,你的孩子将来长大之后心态一定好。

(二) 用爱的细节感染孩子

为什么现在的孩子比较冷漠?因为孩子不知道爱谁,没有爱的对象、爱的机会,也没有爱的感觉。面对这样一些问题,我就在想,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今天的孩子在物质上拥有的太多了,而爸爸妈妈在感觉方面给予的太少。父母一生的责任是帮助孩子点亮心灯,去告诉孩子生活中谁在爱你。孩子的成长需要爱的陪伴,时时让孩子感受到有人在爱他们就是我们能够给孩子最大的财富。

(三) 了解孩子,尊重孩子

高尔基说过:“爱护自己的孩子,这是母鸡都会做的,但教育好孩子,却是一门艺术。”爱是教育的前提,父母如何向孩子传递爱,如何让孩子在爱的氛围中不断成长呢?

父母要了解孩子的个性特点,研究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每一个孩子都是有独特个性、不断发展的人,父母要尊重孩子,尊重他们的权利、个性、成长规律和身心特点。只有这样,父母才能更深入地了解孩子的成长烦恼,实现与孩子更积极地互动。同时,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苦、累、痛,是他们经受历练、提升能力、人格发展不可或缺的。父母的爱不是帮孩子绕过这些坎坷曲折,而是引导孩子正确认识、勇敢面对,这些才是伴随孩子一生的宝贵财富。

(四) 学会爱孩子的缺点,用爱宽容孩子

单亲家庭孩子 篇10

一、单亲家庭学生个性品质上的缺陷

1. 自卑感严重

据数据研究发现,我国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或多或少都存在自卑感,他们常年不能和双亲共同生活在一起,缺乏一方的关爱,在个性上就较为容易走向极端,基本上表现为过分张扬或过于沉默,性格上相对孤立,对生活提不起兴趣,学习的积极性也不高。当其他学生在一旁玩耍的时候,他们常常感到自卑而无法很好地融入集体,害怕受到歧视和不公正的待遇,对待自己的学习也不够自信。

2. 自律性差

由于单亲家庭学生从小就生活在不健全的家庭之中,缺少父母的关爱和关心,导致他们大多思想觉悟非常差,无法找到积极的途径释放自己的伤痛,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特征就是自律性差,无法很好地约束自己。

3. 缺乏信任感

信任感是一个人表现出来的对他人的信任程度。单亲家庭学生在心理上受到了创伤,不与父母生活在一起,导致他们失去了应有的童年生活,对父母的信任度、依赖感都有所下降。这样一来,他们往往对外界也持怀疑态度,对他人缺乏信任,刚愎自用,行为怪异。

二、对单亲家庭学生个性品质的培养

1. 建立正确的舆论导向,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

单亲家庭出生的学生,在心理上通常表现出自卑、不自信,究其原因不仅在于他们自身认识的影响,也与社会环境息息相关。虽然目前我国的离婚率不断上升,但是社会舆论的压力仍旧很大。对此,教师要在班级建立正确的舆论导向,不能让其他孩子嘲笑单亲家庭的学生。教师对他们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多与他们进行沟通,解决单亲家庭学生心理上的问题,并提高班集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消除他们的自卑感和孤僻心理。

2. 多与单亲家庭学生的家长沟通,建立家校共同教育机制

家庭是教育的源头,单亲家庭并不代表可以不关注学生的成长。学校要建立完善的教学体系,坚持家庭与学校在教学上的紧密结合,构建彼此之间的联系。教师要对单亲家庭学生进行跟踪与记录,通过社会、网络工具等方式建立联系,及时反映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状况,一旦有问题行为出现,家长可以与学校一起对孩子进行帮扶教育。另外,教师要提醒家长在关心、爱护孩子的同时,应该注意培养他们自强、自立、吃苦耐劳的品质,努力在单亲家庭学生与其家长间架起理解互通的桥梁。

3. 奉献爱心,激励学生,培养自信,指导学生正确评价自己

单亲家庭的学生在心理上或多或少都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对待世界的看法也难免存在偏差,无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一些单亲家庭的学生甚至认为自己是无用处的,不自觉地把自己当作弃儿,对生活缺乏热情。针对这样的现象,教师要采取激励机制,转变学生不正确的观点,在满足学生物质需要的同时,弥补他们心灵上的创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用爱抚慰他们的心灵,在学习上鼓励引导他们,生活上关心他们,了解他们的内心需要,并通过健康有益的活动逐步消除其自卑、怀疑、自我意识薄弱等人格特征,从而使他们的心灵和人格得到健全发展。

总而言之,单亲家庭目前已经成了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给家庭中的孩子造成了不小的伤害。为了将这种伤害降到最低程度,防止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教师必须做好培育工作,树立孩子对单亲的正确认识,通过多种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并了解他们的心理问题,坚持奉献爱心,逐步培育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恢复对他人的信任,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邢胜巧,田红心,蔡晶华.单亲家庭学生的个性特征及引导对策[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8,(10).

[2]王凤栋,张慧琴.单亲家庭子女的个性、行为特征与教育[J].华北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3,(2).

单亲家庭会影响孩子成长吗? 篇11

茜茜的家人问:单亲家庭会影响孩子成长吗?

心理咨询师:不可否认,健全完整的家庭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其功能除了能给孩子以安全感,满足孩子的安全需要之外,父母不同的性格特征和教育方式上的差异也是一种教育环境上的巧妙配合,对孩子个性的和谐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在因各种原因而导致解体的家庭中,这些条件就都被不同程度地破坏了。尤其是在离异家庭中,孩子在吵闹的充满矛盾的环境中成长,由于失去了父母一方甚至双方的关爱与呵护,稳定与安全的基本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因此在情绪和性格的发展上,极易出现各种问题与障碍。像茜茜一样,面对父母的离婚,不仅出现了明显的负性情绪反应,打乱了她正常的生活秩序,还影响到了她的婚姻观及对他人信任感的建立。

但是,我们从许多研究和一些个案也看到:有些在单亲家庭里成长起来的孩子,有着更强的集中注意的能力、忍耐力和坚韧性,奋斗精神等自我拯救的能力都超过同龄孩子。由此可见,父母离婚虽然会让孩子陷入痛苦,但并非是毁灭性事件,孩子也并不是只能被动地接受家庭的影响,完全可以积极主动地发挥自我能动性,增强自我拯救能力,也是可以起到补偿作用的。

作为父母,要意识到两个人虽然分开了,但并不是仇人,仍然是孩子的爸爸妈妈,对孩子可以像从前一样地关爱,在孩子面前不要相互争吵或诋毁,让孩子仍然可以感到来自父母双方的爱。

作为孩子,要正确看待父母的离婚。父母之所以分开,是因为他们在一起不能再体会到生活的快乐,与其痛苦地生活,不如洒脱地分开,去追寻新的快乐。其实,自己并没有损失什么,仍然可以像从前一样拥有爸妈的爱。父母离婚听起来是一件坏事,但父母离婚之后,如果孩子能够学会理解父母并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独立生活能力,事实上也是获得了一次成长的机会。

单亲家庭孩子 篇12

关键词:单亲,类单亲,学生心理,性格培养

一、概念的界定

单亲、类单亲家庭:是指子女仅有父亲或母亲一个监护人、家庭关系不健全的家庭以及父母离异、分居或其他原因造成子女由一方抚养、或者是隔代抚养的各种类型的家庭。

单亲、类单亲学生的涵盖面较广, 在不同的年龄段上, 心理特征相对会有一些差异, 本次研究只在初中学生中进行。

初中时代是青春期的主要阶段, 在人生中可谓身心发育最为显著的时期之一;是心理发展走向成熟和人格初步形成时期, 是社会性发展、道德观、人生观初步形成的时期。由于人体内部发展的不平衡, 初中生的心理容易变得不稳定, 容易产生烦恼, 而单亲家庭学生由于缺乏父爱或母爱, 内心焦躁加上外在调节不利, 比双亲家庭学生更容易迸发不良情绪, 产生不良行为习惯。

二、数据支持

通过对单亲、类单亲家庭学生进行随机调查, 建立单亲、类单亲家庭学生教育档案, 采用观察法、谈话法等进行个案分析, 并将其与双亲家庭学生对比, 发现其心理发育有较明显的差异性。

以下相关数据 (由于有所顾忌, 调查多采用较为隐秘的问答形式) 表明单亲家庭学生由于经历家庭破损的全过程, 他们在心理上有一定程度的变异, 情绪、行为上表现得相当强烈或比较强烈的百分比如下:

三、影响单亲、类单亲家庭初中生心理发展的条件

(一) 学习活动发展的要求

初中阶段学习内容与小学阶段相比:学科多样化, 每一学科的内容趋向深刻化、专门化, 并接近科学的体系, 反映客观事物的规律性与知识严密性、逻辑性越来越强。这些变化都要求初中生在学习上要比小学生更有自觉性、独立性和主动性, 要求他们要主动去安排计划, 还要逐步学会组织自己的智力活动, 从而使自学能力逐步发展。

(二) 生理迅速变化的述求

初中生处于青春发育期, 体态发生急剧变化, 生理机能发育迅速, 特别是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性的逐渐成熟。初中生在生理的变化提高了从事各种活动和劳动的能力, 而且也促使学生能力、情感和意志, 以及整个个性特征的发展变化。

(三) 集体关系自主发展的需求

从班集体背景的角度上看, 班主任不再照顾得具体、细致, 初中生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在班级管理中, 随着自主管理观念的形成, 学生干部的作用越来越明显。随着觉悟的提高, 班上有团支部组织, 随着组织教育的深入, 初中生将逐步提高觉悟, 发展理想的信念。

(四) 家庭关系的特殊性

1. 父母离异

(1) 父母离异。儿子判给父亲抚养。但由于工作辛苦, 早出晚归或其他种种原因, 孙子是由爷爷奶奶抚养的。

(2) 父母离异。父亲或母亲不尽责任, 只顾自己快乐逍遥, 不管学生学习和生活, 甚至嫌弃子女, 把子女踢出家门。这类父母通常素质低下, 语言粗俗不堪, 行为十分卑劣, 对子女具有极其不良的影响。

(3) 父母离异。父亲或母亲能尽职尽责, 无论经济条件好坏, 都能从生活上, 从思想上关心和爱护子女。

2.

由于父亲或母亲一方, 因病或意外事故早逝。

3. 由于家庭发生其他变故, 造成隔代抚养。

情况与第2点有所类似。

四、单亲、类单亲家庭初中生心理发展的一般性特点

(一) 单亲、类单亲家庭初中生普遍存在的心理特点

1. 自卑、自尊心极强

特殊的家庭关系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上烙下了一道难以愈合的伤痕, 单亲、类单亲家庭学生常常觉得低人一等, 在心理上比较自卑。表现在不愿与人谈自己的父母的情况, 遇到这样的话题常主动回避;也不愿因家庭情况, 在班上被特殊对待。同时对于别人的讥讽, 嘲笑往往触犯其强烈的自尊, 使他恼羞成怒, 甚至可能做出过激的行为。部分人在集体活动中落落寡欢, 在课堂上从不主动发言, 一旦发言即使是会的问题也会出错。

2. 依附性强

初中阶段是学生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 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复杂、充满矛盾的时期。在这个时期, 学生的认识能力、水平还是不高, 加上家庭的特殊, 学生对父亲或母亲具有极其强烈的依附心理, 渴望得到父母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学生的依附性因个体差异和家庭情况的差别在具体表现上有天壤之别。有的学生在潜意识中不愿长大, 与同龄人相比, 其行为、思想比较幼稚, 仿佛停留在小学阶段, 以此得到父母更多的关心和爱护。用同学的话说:老师别生他的气, 他还是个“小孩”。有的学生父亲或母亲早出晚归或在外地上班, 经常难得和子女在一起。他就故意在学校里闹出乱子, 以吸引父母的注意力。

3. 耐久性差

单亲、类单亲家庭学生普遍反映不能长时间做一件比较枯燥无味的事情。

初一、初二的学习较为轻松, 作业量较少, 但几个单亲、类单亲家庭学生却经常有作业不完成的情况, 尤其是周末归来, 情况尤甚。周日单亲、类单亲家庭学生随监护人同吃同住, 周末往往被另一方接去, 宠爱有加, 胡吃海逛, 以为是情感的补偿, 对于子女的学习也只是问而不过, 待到发现假日综合症, 不良学习习惯已经养成, 方恨晚矣。

初三学习任务重, 需要大量的学习时间、长久的学习注意力来保证学习的质量。而单亲、类单亲家庭学生却明显地表现出持久性不足。

4. 情绪比较消极

少年心理学指出:人一进入青春期, 自我意识便会增强。单亲、类单亲家庭学生也不例外。他们已经对自我主体性产生了自觉意识, 一方面他们试图采取自主独立的行动倾向, 另一方面也会动辄就想到自己家庭的不健全, 感到自卑苦恼。

5. 闭锁性

由于家庭特殊形成的自卑心理的作用, 单亲、类单亲家庭初中生一般不大轻易将内心活动表露出来, 表现出高度的“闭锁性”, 与最好的朋友也保持一定距离。特别是其内心的烦恼和痛苦, 宁愿写到纸上, 憋在心里, 也不和人交流, 即使是父母或最好的朋友。

(二) 因学生个体差异和家庭情况不同而产生的特殊性心理特点

1. 以自我为中心

单亲、类单亲家庭初中生由于过于宠爱会形成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

单纯的“爱”, 常会形成教育中的感情障碍, 造成学生心中只有自己, 没有他人。想到什么, 就干什么, 从不考虑事情的后果。“顺耳”的轻言细语则他就听, “逆耳”的忠言则他当作耳边风, 甚至拍案而起, 横眉冷对, 进而厌学厌教, 旷课逃学, 结交社会上的不良伙伴, 甚至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

2. 自暴自弃与仇恨心理

单亲家庭初中生如果其父或母根本不关心和爱护子女, 学生缺少家庭的关爱, 往往心理失去平衡, 容易愤世嫉俗, 常会对父母产生难以遏制的仇恨心理, 对社会、对学校产生不满与怨恨, 导致其自暴自弃, 走上人生的歧路。

3. 攻击性强

单亲家庭学生曾经怀疑过老师和同学不喜欢自己。这主要是由于家庭的破损使学生心中变得敏感甚至压抑、焦虑, 产生对周围的怀疑。因为这一点, 他们的知心朋友少, 与老师的相处也表现出一定的不合作, 甚至反感, 导致行为上的攻击。

4. 心理负担过重

有些父亲或母亲为弥补离婚给小孩心灵上的伤害, 在学习、生活上给小孩加倍的关心和照顾。他们往往对学生学习成绩期望很高。学生感受到父亲或母亲的关爱和期望, 希望通过优秀的学习成绩来回报父亲或母亲, 这就大大加重了单亲家庭初中生心理上的负担。一旦成绩不理想往往过份的焦虑、紧张, 表现出情绪不稳定, 痛哭, 甚至绝望。

5. 早熟

家庭的变异, 特别是父母因第三者而离婚的家庭, 让单亲、类单亲家庭的学生较之其他学生要早熟, 表现在对异性不再有神秘感, 对成人世界的交往表现习以为常, 个人的成人意识特别强烈, 并以此为荣耀, 在其他同学面前显摆。更有甚者, 会在性征上有不同寻常的举动。

五、培养建议

(一) 满足孩子尊重的需要, 变自卑为自信

尊重的需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要求别人对自己重视, 相应产生威信、认可、地位等情感;另一方面要求自尊, 与此相应的是适应, 胜任、有责任心。许多研究发现, 单亲、类单亲家庭的子女在学校常受到嘲笑、歧视, 他们很少得到教师的鼓励与正面的评价, 因此尊重的需要很难得到充分的满足, 他们可能会因此而产生自卑的心理, 对自己缺乏信心, 认为自己能力差, 干什么都不行, 在交往上也可能更为畏缩、退缩, 不主动。

在学校环境中,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和期望对学生性格的形成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得到教师肯定的学生, 常常更加积极, 乐观、对生活充满信心, 因而有更高的自尊, 更自信一些, 作为班主任, 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 对充满自卑的单亲家庭子女要采用鼓励和表扬的方法, 肯定他们的长处。对这些学生要进行公正、积极的评价。凡事尊重他们的选择和意见, 让他们体验到成就感。帮助他们逐步克服自卑心理, 增强自信心。同时, 班主任还要教育全班同学尊重单亲、类单亲家庭的学生, 不能对他们进行嘲笑和歧视, 要以友好、亲善的态度去对待他们。

(二) 开展好群体活动, 让他们变孤僻为开朗

许多调查表明, 孩子处于小学、中学阶段时, 他们的性格更多的受着同学群体交往活动的质量影响。因此, 我们可以利用群体活动来培养单亲、类单亲家庭子女的健康人格。许多单亲、类单亲家庭子女不愿主动与人交往, 不愿参与群体活动。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对群体来说无多大用处, 反而可能对群体活动产生不好的影响。因此他们宁愿一个人远远地站在一边看其他同学玩, 也不愿参与其中。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也告诉了我们:在群体塑造一个人的性格比单独对这个人进行性格培养更为有效, 能使孤僻的性格日渐活泼、开朗。所以, 班主任要采用鼓励和表扬的方法, 充分肯定单亲、类单亲家庭的学生在集体活动中的作用, 表扬他们为集体活动作出的成绩, 使他们相信自己也是集体中的光荣一员, 这样他们就有可能积极地投入到群体活动中去。同时, 班主任还要教育班里的同学来帮助、支持、鼓励单亲、类单亲家庭子女, 在这种群体活动中, 单亲、类单亲家庭子女的人格会变得与整个群体的特性很相仿。比如, 一个群体是活泼、开朗、乐于助人的, 那么在这个集体中的单亲、类单亲家庭子女也会具有以上一些人格特性。因为他们会受到班级气氛的影响。

(三) 用爱弥合孩子心灵的创伤, 变冷漠、对立为友善、亲近

孩子生来就希望得到父母对他们的关心爱抚, 爱能使孩子在以后的发展中也会更多地对别人给予爱。单亲、类单亲家庭孩子由于缺乏父母足够的爱抚和家庭温暖, 会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但是, 如果在学校里经常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关心爱护和帮助, 恰好弥补了他们在家庭中所缺少的父母对他们充分的爱。对他们来说, 老师和同学的爱和关心所产生的力量, 也并不亚于父母的爱抚。

参考文献

[1]林崇德.中学生心理学[M].南京:北京出版社, 1983.

[2]高湘萍, 刘春玲.学校心理病理学[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9.

[3]马建青, 王东莉.挑战心灵[M].杭州:杭州出版社, 1998.

[4]中国儿童教育专家组.单亲家庭亲子方程[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 2001.

[5]李树娟.父母离异学生的心理障碍与对策[N].中国教育报, 2002-11-6.

[6]有关爱照亮“单亲孩子”的未来[N].南宁晚报, 2004-4-2.

[7]柯本忠.单亲家庭子女教育易出现的四个误区[N].北京晚报, 1999-5-27.

上一篇:妇产科门诊病人下一篇:中国近代史的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