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的划分

2024-09-29

中国近代史的划分(共9篇)

中国近代史的划分 篇1

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及标准经济区划的定义

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最主要的问题是区域经济差异过大,这种区域差异不仅体现在传统经济区划的东、中、西和东北层面之间的差异上,更体现在省际和市际层面之间的差异上。我国目前经济区划只是停留在东、中、西和东北这个层面上,并且我国学者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以省为单位的宏观经济区划层面上,并不能有效地解决各省和各城市之间的差异,著名的倒“U”型学说在我国的学者研究中并没有得到有效地验证[1,2]。所以,为了区域经济政策能够有效地缩小区域经济差异,进一步进行标准经济区划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中的标准经济区划定义为:在我国目前已存在的东、中、西和东北地区层面上,利用增长极理论和断裂点理论进行的下一级的经济区划。从世界范围来看,世界上很多经济发达的国家都非常重视经济区划,一般都有这个级别的经济区划[3]。

中国目前并没有成熟的标准经济区划方案,所以划分标准经济区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中国标准经济区划的大小。考虑到各地级市内部的差异随着城市化过程的推进比较容易自动缩小,而省际经济差异的缩小难度很大,所以标准经济区最终选定是以地级市以及相同行政级别的地区、自治州、盟为基本单位,共333个。本文中的标准经济区划是由两个及以上的地级市以及相同行政级别的地区、自治州、盟构成。

另外划分标准经济区要解决的是找出每个经济区划的中心区域即每个标准经济区最适合的增长极。增长极是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Francois Perroux)在1950年首次提出。该理论认为,一个区域的经济增长通常是从一个或数个“增长中心”逐渐向其他部门或地区传导;在一个大小合适的区域内,应该选择出一个特定的地理空间作为增长极,从而达到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本文中所使用的增长极概念和传统意义上的增长极有所不同,本文中定义的增长极是在一个标准经济区内的最佳增长点。本文中的标准经济区划是一种“同质性”划分法[4],所以找增长极的作用只是作为标准经济区划的一个确定点。

断裂点理论是关于城市与区域相互作用的一种理论,由康维斯(P.D.Converse)于1949年对赖利(W.J.Reilly)的“零售引力规律”加以发展而得。该学说认为,一个城市对周围地区的吸引力,与它的规模成正比,与距它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公式如下:

式中:dA为从断裂点到A城的距离;DAB为A、B两城市间的距离,PB为城市A的规模,PA为城市B的规模。本文用每个增长极的主成分标准化值作为规模值。

二、中国标准经济区划分的步骤

1. 基本单位指标选择及数据来源

选取影响基本单位经济竞争力的19个指标,分别定义为xi,19个指标可以归类到四个大类指标:人口、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基础设施(见表1)。

数据来源:《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2009》,《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2008》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编。

标注:其中青海省2008年的公路里程数x17;邮电业务x18;移动电话x19数据缺失。笔者认为,这三个指标都属于基础设施,十分重要,且相邻两年数据变化不大。本文使用的《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2008》中有青海省2007年的这三项数据。

2. 主成分分析及选出增长极

本文使用以上的指标对333个基本单位做主成分分析,并对结果数据进行0—1标准化处理,而后根据主成分分析的标准化结果进行排名来确定增长极。从排名第一位的城市开始,将其选为第一个增长极;然后考虑排名第二位城市,如果第二位城市不和第一增长极地域相邻,即选为第二增长极,如果地域相邻,就排除掉这个城市。依次类推,到某一个城市时,如果这个城市和已选出的增长极在地域上不相邻,那么就选为增长极,如果相邻则被排除。最终选择出88个城市作为最终增长极。

3. 增长极的经济势力范围确定

对于选择出来的每一个增长极首先在mapinfo上自动生成Voronoi。根据生成的Voronoi图,得出每个增长极和其他那些增长极产生的直接经济联系。然后使用断裂点公式算出每个增长极与它直接产生经济联系的其他增长极之间的断裂点。根据这些断裂点,在mapinfo上做出加权的Voronoi图,来确定增长极的经济势力范围。

4. 标准经济区的确定及分类

根据所作出加权Voronoi图中各个增长极的经济势力范围,判断333个基本单位中除了增长极以外的归属。本文依据的是这些基本单位的市中心的位置落在哪个增长极内,我们便认为这个城市属于由这个增长极作为中心构成的标准经济区。实际上,如果某个基本单位的中心在两个增长极的经济势力范围分界线上或者在势力范围的盲区,则把这个基本单位归到占它面积最大的经济势力范围所在的标准经济区。如果一个增长极的经济势力范围并不含除它以外的其他城市,则把这个增长极根据行政区归属到其他的标准经济区。

标准经济区划分的结果如下图1:

图中未划分地区包括直辖市和台湾地区。

目前,人均GDP一般作为经济发展阶段的标准。在国内经济学者研究中,一般把人均GDP2 000美元、4 000美元、8 000美元作为经济发展阶段的转折点。所以本文根据标准经济区的人均GDP,把标准经济区归为四个发展阶段:800—2 000美元阶段;2 000—4 000美元阶段;4 000—8 000美元阶段;8 000美元以上,从而做出四个发展阶段的标准经济区划,如图2。

其中未划分地区包括直辖市和中国台湾地区。

三、结果分析

本文标准经济区划遵循国土全部覆盖原则,在中国这个级别的经济区划中属于首创。从结果来看,根据本文的经济区划,可以对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标准经济区适用不同经济发展政策,可以有效地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当然本文引出了一些难题,比如:本文的标准经济区划打破了省级行政区划,一个标准经济区可能包括两个省级行政级别的基本单位。这给协调区内经济协调发展带来了难题。解决的思路可以有:弱化政府的经济职能,加强标准经济区管理部门的经济职能等等。

摘要: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最主要的问题是区域经济差异过大,为了缩小区域经济差异进行标准经济区域划分显得十分必要。鉴于此,选取了2007年中国所有的地级市以及相同行政级别的地区、自治州、盟共333个单位的16个指标,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和康维斯的断裂点理论公式,运用mapinfo软件进行标准经济区划分,最终得出了82个标准经济区,并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对82个标准经济区进行了发展阶段归类。

关键词:标准经济区域划分,断裂点理论,区域经济差异

参考文献

[1]郭隙.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分析[D].厦门:厦门大学,2006.

[2]刘生龙,张捷.空间经济视角下中国区域经济收敛性再检验——基于1985—2007年省级数据的实证研究[J].财经研究,2009,(12).

[3]姜玲,杨开忠.日本都市圈经济区划对中国的启示[J].地理研究,2007,(2).

[4]刘本盛.中国经济区划问题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9,(2).

[5]张有会.加权Voronoi图画法的研究[J].计算机科学,2001,(6).

[6]丁跃潮,陈黎震,孙杨.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划分与人均GDP的预测[J].统计与决策,2008,(22).

中国近代史的划分 篇2

应用化学:陈芳林 学号:201052063

一排

中国近代历史, 一方面记载着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相结合, 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过程, 另一方面又记载着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而进行的不屈不挠、前赴后继的斗争业绩。一部近代史昭示给我们, 中国屡遭帝国主义侵略而终未亡国, 历经战乱磨难而终未分裂, 靠的就是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与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国难当头, 各阶级各阶层聚拢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 为中华民族的命运、前途英勇抗争。最后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走上了强国之路。

中国近代史是一段充满屈辱、不幸和失败的历史, 同时又是进行爱国主义反面教材。风云变幻的近代,一方面记载着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相结合, 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过程, 记载着中国人民灾难深重的苦难历;另一方面又记载着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而进行的不屈不挠、前赴后继的斗争业绩, 为救国救民而进行追求真理,自强不息的探索历程。一部近代史昭示我们, 中国屡遭帝国主义侵略而终未亡国, 历经战乱磨难而终未分裂, 靠的就是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与强大的民族凝聚力。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在沉沦中奋起的强大精神支柱。正是在这一崇高精神的鼓舞下, 伟大的中华民族奏响了近代史上救亡图存的主旋律,演出了一幕幕可歌可泣的时代乐章。知耻近勇。中国近代史的屈辱不仅激发着国人的义愤,还时时提醒我们痛定思痛。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发动了五次大规模的武侵略。历次外敌入侵均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 外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了 不平等条约, 通过这些不平等条约, 使列强在中国的权力合法化。由此, 中国的领土、司法、关税、领海等主权丧失。列强迫使清政府付出战争赔款高达115 亿两白银, 割占了中国150 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及至19 世纪末, 中国 重要的军港、港口都被强租, 绝大部分省份被划定为列强的势力范围。到八国联军侵华, 辛丑条约

签订以后, 清政府成了

洋人的朝廷, 中国的内政外交均被帝国主义列强操纵。西方列强对中国进行军事侵略目的是最 大限度地掠夺中国的财富。19 世纪, 列强以商品输出和不平等交换的殖民贸易进行经济掠夺, 又利用协定关税权、海关管理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免除子口税、在中国沿海和内河的航运等一系列经济特权, 来高价销售商品、廉价掠夺原料, 掠走了中国500

600 亿两白银。从19 世纪末开始, 列强又大力在中国开设银行、修筑铁路、开发矿山、投资设厂, 以资本输出掠夺中国。到1900 年, 外国在中国直接和间接地控制铁路达9000 多公里, 占中国铁路里程的931%, 开采矿山34 处, 中国十几个省区的主要矿山都被霸占。到1913 年, 外国在华开设银行21 个, 有101 个分支机构, 控制和垄断了中国的金融业。中国的物质财富倾江倒海般地向外国资本家的腰包流去。近百年中, 列强通过暴力的、非暴力的, 非法的与

合法的手段, 从中国掠去的白银总数达1000 亿两。中国人民的膏血殆尽, 帝国主义的欲壑难平。在外国侵略者的残酷掠夺下, 中国的主权丧失殆尽, 经济极端落后, 越来越深地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泥潭。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是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源。而造成近代奇耻大辱的原因是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落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 如果不发展或发展缓慢, 被别人抛在后面, 就要遭蹂躏, 受欺辱, 这是近代国耻昭示给我们的一个沉痛教训。二鸦片战争以后, 中国历经了百年长夜。无数仁人为拯救中华, 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近代中国遭受的五 次侵略战争, 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五次大规模的抗击侵略的战争。整个中华民族都感到自己已濒临亡国灭种的险境,共同的遭遇, 共同的命运, 强化了中华民族那种内在的凝聚力。国难当头, 各阶级、各阶层聚拢在爱国主义的旗帜 下, 为中华民族的命运、前途英勇抗争。地主阶级中的抵抗派揭开了近代反侵略的序幕。从林则徐的矢志禁烟开始, 出现了许多壮丽感人的历史画面。决战沙场的水师提督关天培、浴血奋战以死报国的两江总督裕谦、定海总督葛云飞、江南提督陈化成、镇江副都统海龄, 他们全都英勇抗敌, 临危不惧, 壮烈殉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蒙古亲王僧格林沁、19 世纪中后期边疆危机中的左宗棠、中法战争中的冯子才、中日甲午战争中的邓世昌, 都是地主阶级中的爱国将领。正是他们领导广大爱国士兵的拚死抗争, 使得帝国主义列强进攻中国的锋芒屡屡受挫, 在阻止中国殖民地化的斗争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农民深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在他们中间蕴藏着巨大的反抗力量, 它们是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势力抗争的主力军。1841 年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 是中国农民自发的反抗外来侵略的第一次抗争, 显示了农民阶级反抗侵略, 捍卫民族独立的坚强决心和英雄气概。第一次鸦片战争后,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也随之空前激化, 波澜壮阔的太平天国农民革命爆发了。太平天国革命席卷大半个中国, 历时十四年, 将旧式农民斗争推到了最高峰。它不仅反封建, 而且反对外敌入侵, 严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19 世纪末, 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为了挽救中华民族亡国灭种的危机, 农民阶级高举

灭洋

旗帜,轰轰烈烈的义和团反帝爱国斗争在中国大地上展开。面对 帝国主义的联合进攻, 义和团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表现出高度的爱国热忱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义和团的斗争打乱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阴谋, 它虽然归于失败, 但却通过血的教训, 使中国人民认清了清政府已成了帝国主义的走狗, 不打倒它, 中华民族不可能有振兴之日, 也不可能有清除外患之时。中日甲午战争之后, 帝国主义大有瓜分中国之势, 这样的时代背景, 将尚在形成中的民族资产阶级推到了历史前台。他们试图通过改良, 达到抵御外侮、救亡图存的目的, 掀起了具有历史影响的维新运动。但是, 血的事实告 诉人们,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 改良只能是一种幻想。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摒弃了改良主义的幻想, 决心以武装斗争的形式推翻清政府, 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民主革命。中华民族抗击列强侵略, 争取民族独立是中国近代史的中心内容。一次一次的抗争, 使中华民族度过了一次次危机。正是近百年来, 中华民族前赴后继的英勇斗争, 使得帝国主义不能灭亡中国。这充分证明, 中华民族是不畏 强暴、百折不挠的伟大民族, 这个民族是永远不可征服的。三

在近代中国, 不同阶级的政治代表人物都曾进行过学习西方的种种尝试和努力, 这些尝试和努力虽然都失败了,但是都对中国的历史进程起了不同程度的积极作用。这也表明, 中华民族抗击外国侵略者, 力图使中国独立富强的种种尝试、探索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内容。鸦片战争是两种制度、两种文化的冲突。中国的战败警醒了一批先进的中国人。他们看到, 一方面是清政府的愚昧腐败和武器落后;另一方面是英国的船坚炮利。一些有识之士开始睁眼看世界。林则徐的四洲志、魏源的海国图志

浅谈中国近代史学习的方法与意义 篇3

关键词:中国近代史,政治史,微观研究,综合研究,现实与历史

一、中国近代政治史应受到关注

(一) 政治史的重要性

二十世纪末期, 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备受青睐, 精彩迭出, 其中政治史研究尤为关键。文化作为历史研究的中心举足轻重, 但经过仔细研究我们会发现, 历史研究的主要力量都在描写政治, 政治是国家脊梁, 是历史的灵魂, 经济是国家的基础, 但无论如何发展, 经济总要受到政治的约束, 文化自然也受政治的制约, 深入的研究, 文化只能成为历史的一部分, 而政治史的研究, 其地位无可取代。美国著名学者塞缪尔·亨廷顿曾撰文《文明的冲突》, 影响深远, 文章对文化备加推崇。此文否定了经济, 肯定了文化在国际上的冲突。文化的地位当然重要, 不过政治的影响更为严重。在这篇文章的基础上, 亨廷顿继续加力, 写成了一本书《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来完善学说。在书中, 除了他一如既往地肯定了文化的因素, 对文化进行了更深刻的论证外, 他强调了“海湾战争是冷战后文明间发生的第一次资源战争”, 通过了多种案例提出了政治对历史的影响, 说明了战争因素虽起源于文化冲突, 但是更多地起源于政治利益。在对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当中, 大部分人轻视政治史研究, 推其根源, 有些研究者片面的以为中国近代史所描述的无非是阶级斗争史。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里边曾经明确指出, 所有的历史全部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这一点无可非议, 是“构成《宣言》核心的基本思想”。列宁同志对此也进行过描述, 说阶级关系至关重要, 没有阶级关系, 谈何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历史, 必须重视政治史的研究, 这个问题现在已经达成共识。

(二) 研究弱化的原因

历史研究者对中国近代政治史没有做深一步的研究, 主要的原因是从鸦片战争到解放战争的研究成果堪称辉煌, 沿着前面的步伐, 亦步亦趋, 固步自封。如果要作出新的发现, 研究起点极高, 匪朝伊夕所能成就。但是实际上我们深入的研究表明, 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都有我们没有研究彻底的;有众多的问题有待我们更深一步的研究和发现, 有些问题我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有些问题的研究可能北辙南辕;据一个例子来说, 国父孙中山先生, 近几年来不断地发现他更多的革命资料, 包括很多生活、学习、思想方面的信息, 我们都没有很好地利用起来, 时至今日, 研究先生的思想也有很大的分歧, 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因此仍然缺乏一部极具学术价值、颇有分量的传记。

(三) 关注重大事件

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政治史息息相关, 一直以来都是政治史的关键内容, 当然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只是中国近代政治史的一部分而已, 不过它具有代表性, 起到了说明近代政治史性质的作用, 研究、学习中国近代史, 首先要关注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其意义非常重大, 不容忽视, 当然, 政治、经济、文化乃至军事、外交彼此桴鼓相应, 相互补充, 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都有认真研究的必要, 作为一个研究者, 不能够厚此薄彼。

二、微观研究、综合研究相得益彰

多年以来人们对历史的研究有细化倾向, 专注于某一方面研究具体的问题, 成果喜人, 收获巨大, 一方面说明了成绩, 另一方面暴露了弱点。对历史的过于细化的研究, 无法纵观全局, 容易脱离大背景, 从大的方面讲觉解决不了宏观方面问题, 中国一百多年, 斗转星移人事繁多, 研究细致固然说明了认真的程度, 但还是要全盘考虑, 注意开展综合的研究, 要胸有成竹。划分过于精细, 难以做整体的研究, 对历史研究人才的培养也是一种失误, 难打造高屋建瓴的人才。中国优秀的历史人物众多, 他们很多人学富五车, 饱读诗书, 同时又有深厚的儒释道思想, 如果对他们的研究过于细化, 肯定会失之一隅。如果研究全面, 必然要涉及多方面的学问, 对研究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几乎达到了“通识博学”, 当然如果具备这些条件, 所作的研究自然也能够出类拔萃超人见地。

三、现实与历史的辨别

历史继往开来, 现实和历史一脉相连。历史研究者生活在我们现在这个社会, 我们现在这个社会必然要成为将来的历史。在现实社会当中, 有千千万万的历史问题引发我们研究者的思考, 这样有一个问题就摆在眼前:现实和历史之间的同异。问题虽然简单, 但是长期以来一直被研究者混淆。举一个例子来说,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 中国大量引进外资进行开发, 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由此一些历史研究者中产生了错误的观念:近代中国一百多年中, 外国侵略着不断进攻中国, 侵略我们的土地, 倾销商品掠取原料不胜枚举。研究者得出的结论是, 他们帮助了中国的经济发展, 会促使中国早日实现现代化, 如果当年没有将帝国主义赶出中国, 会对中国的发展十分有利, 显然, 这是把历史和现实等同化了。要避免这种错误, 必须用历史的眼光去看待这个问题。西方列强侵略中国, 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 掠夺了中国大量的财富, 操纵着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 给中国带来了非常大的损失, 人民因此水深火热。而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建立了新的国家, 由于祖国的强盛、中国人民的强大, 外国在中国的投资是在尊重中国国情、遵守中国的法律的情况下, 会驳回他们任何不合理的请求, 他们的投资没有任何的附加条件。因此, 今非昔比, 不能够以古套今, 将历史与现实同等看待。

四、结语:历史教育意义重大

中国近代史的划分 篇4

浅论近代中国人对国家出路的探索

内容提要: 随着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日益加深,为了救中国,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农民阶级、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分别从各自的阶级出发分别发动了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洋务运动和维新运动。虽然最终,这些对国家出路探索的道路皆以失败告终,但在探索的道路上对中国人民思想上的启蒙、对推翻封建统治的促进、对继而的发生的一系列革命运动的成功都有不可忽略的重大影响。

关键词:太平天国起义、洋务运动、维新运动、推动作用

正文:

随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和不断加深,为了挽救民族危机,中国人民开始探索实现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道路。农民阶级为了推翻清政府统治的太平天国运动;地主阶级在维护封建制度前提下,为实现自强和求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的洋务运动;资产阶级中的改良派希望通过自上而下的变法改革,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道路,挽救民族危亡的维新变法运动。都是中国近代各阶级对中国国家出路所做的努力和探索,虽然这些探索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挫折和失败,但也是中国人民探索民族独立国家富强道路上的重要一环,为以后的革命斗争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1.太平天国的建立

自鸦片战争失败以后,清政府为支付对列强的赔款,弥补财政空缺,加重了对本就受地主压迫的广大农民税款的征收,且各级官吏的浮收勒扣,横征暴敛,使农民的负担更为加重,致使老百姓“昔日卖米三斗,输一亩之课而有余;今日卖米六斗,输一亩之课而不足”。残酷的压迫和剥削,迫使农民群众走上反抗斗争的道路,其中典型的就是太平天国起义。1851年1月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起义,建立太平军,建号太平天国。1853年,攻占南京,改名天京,定为都城,建立与清政府统治对峙的农民政权。

2.太平天国的经过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先后进行了北伐、西征和天京城外的破围战后达到了军事上的全盛时期。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进行了一系列制度建设,并颁布了极具进步意义的《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3.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及原因

对内,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农民领袖身上固有的农民小生产者的阶级局限日益暴露出来,组织上结成宗派集团,争权夺利,在生活上贪图安逸,奢侈腐化,终于导致了天京变乱。此外,具有建设意义的《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并未实行。对外,外国侵略势力与清政府的勾结,在太平军踏破江南大营,直捣上海时,英法组织洋枪队随同清军一起对抗太平军。1864年7月19日,天京陷落,太平天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期中论文

国运动失败。

失败的原因可总结为:农民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不能制定出科学的革命纲领;不能克服领导集团的腐败,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未能正确地对待儒学,保留了封建纲常伦理原则;不能把西方国家的侵略者与人民群众区别开来。4.太平天国运动的意义

太平天国运动不仅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它也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与此同时,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

二.洋务运动

1.洋务运动的背景

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由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部分成员如曾国藩、李鸿章等组成了洋务派。洋务派兴办洋务事业,购买和制造洋枪洋炮以镇压农民起义,同时也有借此加强海防、边防,并乘机发展本集团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的意图。最初冯桂芬指出洋务派指导思想为“中体西用”。所谓“中体西用”,就是以中国封建伦理纲常所维护的统治秩序为主体,用西方的近代工业和技术为辅助,并以前者来支配后者。

2.洋务运动的兴办

(1)兴办近代企业:首先兴办了军工企业,代表性的有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湖北枪炮厂。以及一些民用企业,多数采取官督商办的企业有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局和上海机器织布局。

(2)建立新式海陆军:19世纪60年代,改用洋枪洋炮,70年代到90年代,分别建成福建水师、广东水师、南阳水师和北洋水师。

(3)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创办翻译学堂、工艺学堂和军事学堂。并先后派遣留学生200多人。

3.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

洋务运动在客观上对中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某些促进作用,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新的知识;有利于社会风气的改变。洋务运动是中国走向近代化的第一步。但洋务运动具有的封建性、对外国的依赖性和企业管理的腐朽性,使其不可能为中国摆脱贫弱找到出路,也不可能避免最终失败的命运。洋务运动的失败说明,在不触动封建专制统治、没有摆脱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与控制的前提下,试图通过局部的枝节改革发展本国资本主义,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是不可能的。

三.维新运动

1.维新运动的背景

维新运动发生在1898年,这时的中国正面临被帝国主义划分的严重危机。中国进入近代社会之后,明清两代达到高度集中的封建专制制度原封不动地保存下来,并与外国侵略势力结合,演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政权。改制已势在必行,制不改,国家不可能强。且在此时很多商人、官僚和地主投资于新式企业。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提供了必要的社会条件。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期中论文

2.维新运动的经过

当时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为主要代表人物的资产阶级维新派,采取了向皇帝上书、著书立说、介绍外国变法的经验教训、办学会、设学堂、办报纸。当时,封建守旧派和反对改变封建政治制度的洋务派,利用自己的地位和权力,对维新思想发动攻击,斥之为“异端邪说”,指责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是“名教罪人”、“士林败类”。于是维新派与守旧派之间展开了一场激烈论战。论战主要围绕三个问题展开: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又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教育方面进行了“百日维新”运动。

3.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

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突破了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的局限,主张用君主立宪制取代君主专制制度,在政治经济等领域,冲击了封建制度。这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和思想启蒙运动,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主要是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性和守旧势力的反对。它的失败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

鸦片战争后的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致使中国人民除了继续遭受残酷的本国封建压迫以外,还遭受了外国帝国主义势力残暴的民族压迫。为了救中国,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对国家的出路进行探索,在探索期间中国经历了,太平天国起义,洋务运动以及戊戌维新变法,这些运动,这些抗争与探索,对外以反侵略、捍卫民族独立为旗帜;对内以反专制独裁、争取社会进步为核心,抗争与探索互相交织,推动中国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带领着中国人民走向革命的道路,走出被压迫的年代,走向胜利的曙光!

参考文献:

中国近代史的划分 篇5

关键词:市场不确定性,股票错误定价,盈余管理,有序聚类分析

对于证券市场股价问题的研究, 无论是民众还是学者从来都不缺乏热情, 但是不同研究者的关注视角却有很大不同。其中, 传统财务研究关注信息不对称问题, 因此注重研究管理者进行盈余管理对股价的影响, 而行为财务研究关注投资者情绪, 从而注重研究非理性行为对股价的影响。那么, 在随着时间不断变动的市场中, 到底哪个才是影响股价变动的主要因素呢?可能的回答是在不同的阶段影响股价的主要因素是不同的, 对各阶段应分别使用不同的模型进行描述。但是, 现在对阶段的划分没有统一标准, 多数相关研究划分阶段相当随意, 从而影响了后续研究的严谨性和导致研究结果不一致, 因此, 如何科学、准确地对时间序列进行分割以开展后续研究成为有待分析的重要问题。

聚类分析是将物理或抽象对象的集合分组成为由类似的对象组成的多个类的分析过程。聚类分析内容很丰富, 有系统聚类法、有序样品聚类法、动态聚类法等。常用的聚类分析不适合有时间先后次序安排的对象, 但是有序样品聚类分析却考虑了实际问题中样品分类时不能打乱次序的要求, 使同一类样品相互邻接, 因此有序样品聚类分析适用于对时间序列财务数据进行阶段性分类。由于不确定性将影响投资者的认知和判断, 从而影响股票错误定价;而不同的投资者情绪下, 管理者进行盈余管理操纵股价的效果也会不同, 因此将市场不确定性、股票错误定价和盈余管理三者结合进行研究具有合理性。

本文运用有序样品聚类分析法, 采用市场不确定性、股票错误定价和盈余管理数据对证券市场进行阶段分类, 讨论在不同阶段三者的关系, 并分析不同市场阶段合适的主导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还是行为财务理论。

一、理论分析与变量的衡量

1. 简单理论分析。

现实世界中存在不确定性, 必然会影响到投资者的信息处理。Glickman (1994) 认为在存在基础不确定的条件下, 个体对客观事实的理解会影响预期。对客观事实的理解就涉及到个体处理客观信息时存在的有限理性, 因此, 不确定性必然与有限理性相关。事实上, 早在20世纪30年代, 全球经历了经济大萧条以后, Keynes (1936) 就认为股价“泡沫”反映了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由此推理, 可以认为不确定性影响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从而影响股价。

关于盈余管理对股价的影响, 也有众多的学者在进行研究。Myers和Majluf (1984) 研究表明, 如果投资者掌握的关于企业资产价值的信息少于企业内部人, 那么权益就会被市场错误定价。Chaney和Lewis (1995) 通过建模来分析管理层操纵盈余的根本原因, 研究发现当企业管理层和潜在投资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时, 盈余管理会影响投资者对企业股票价值作出正确判断。

条件不确定性观点认为制度和经济环境的情况决定了不确定性的影响程度, 一些学者认为在传统和制度条件下的决策可能会出现暂时的 (或有条件的) 稳定 (Crotty, 1994;Dymski, 1994) 。Dymski (1992) 认为在平静时期, 金融市场中行为的特点可以刻画为新凯恩斯主义的信息不对称下的决策;而动荡时期金融市场中的行为更适合用后凯恩斯主义的基础不确定性下的决策进行分析。因此, 在对金融市场经济现象进行分析时有必要对其进行阶段划分, 以便确定其主要作用机制。

2. 变量的衡量。

本文的研究涉及市场不确定性、股票错误定价与盈余管理三个变量。下面介绍这三个变量的衡量方法。

(1) 市场不确定性。采用Merton (1980) 的方法使用日度数据计算年内波动性, 按以下步骤进行。首先, 计算日度市场收益数据一阶差分 (在除以计算间隔天数的平方根后) 的平方, 计算结果被定义为年波动性的日贡献:

其中:分母表示在r变化过程中观测值之间日期时间流逝的作用。如果每天都要新的数据产生, 则△ɸt=1, ∀t, 但是在周末或节假日不产生数据, 则△ɸt=∈ (1, 7) 。

然后, 估计的市场收益序列年波动被定义为 , Φt[rt]的时间指标是年频率。

(2) 股票错误定价。本文借鉴Morch等 (1990) 、Shin和Stulz (1998) 、Goyal和Yamada (2004) 和张戈和王美今 (2007) 的方法, 将每年的Tobin’s Q对描述公司基本面的变量组包括净资产收益率、资产负债比和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进行回归, 并控制行业因素的影响, 以其拟合值作为基准Q (Qf) , 以残差Qr=Q-Qf作为公司个体层次股票错误定价的衡量。

(3) 盈余管理。本文采用Kothari、Leone和Wasley (2005) 提出的Jones修正模型来衡量个股盈余质量, 采用总应计模型的残差 (即可操控应计) 来衡量盈余质量, DA>0设定为正向盈余管理, 将DA<0设定为负向盈余管理, 并以此来衡量盈余质量。

为构造同一市场层次的变量, 在计算市场层次股票错误定价和盈余管理时, 本文采用简单加总后计算的市场均值作为相应年份市场层次的股票错误定价和盈余管理。

二、基于有序样品聚类的实证分析

1. 样本数据。

本文的财务数据和市场数据来源于RESSET金融数据库。本文样本区间为2001~2010年。由于模型变量的计算需用到滞后数据, 经处理后, 最终得到2002~2010年的样本区间。

在样本选择过程中剔除了所有金融类上市公司和创业板上市公司。另外, 在具体计算中还排除了账面杠杆大于1或小于0的公司, 样本数为8 948个。为了保持研究结果的稳健性, 在5%水平下对所有连续变量进行缩尾处理。

2. 描述性统计。

表1描述了2001~2010年中国证券市场“市场层次”不确定性、股票错误定价和盈余管理的统计数据。股票错误定价和盈余管理均以相应年度市场均值代表。虽然从数值上看较接近于零, 但是通过非参数方法符合检验却是统计上显著异于零的, 说明股票错误定价和盈余管理的问题确实存在。

注:本文数据由笔者根据RESSET数据库数据整理而得。

3. 有序聚类分析过程。

为了对以上时间段证券市场股价波动进行阶段分类, 本文对2002~2010年三者的关系进行了有序样品聚类分析, 使用R软件编程实现。

第一步:计算类的直径。

设某一类G包含样本X (i) , X (i+1) , …, X (j) , 记为G={i, i+1, …, j}, 则常用的直径有: , 即类G的离差平方和。

计算所有直径的结果见表2:

第二步:计算最小损失函数。

损失函数 , 当n, k固定时, L[b (n, k) ]越小表示各类的离差平方和越小, 分类越合理。即P (n, k) 是使分类损失函数L达到最小时的分类法。

L[b (n, k) ]的递推公式为:

计算最小分类损失函数{L[P (l, k) ], 3≤l≤9, 2≤k, 8}, 即分别计算将l个样品分成2类、3类…时, 为最优分割的损失函数 (括号内的数字代表分类使损失函数达到最小的最后一类的始编号) , 所有结果见表3:

第三步:进行分类。

总的分类情况列于下表。例如, 假设分为3类 (k=3) , 则最小损失函数等于313.538, 括号中数字为8, 相应的首次分类位置为8, 首先分出第三类 (2009, 2010) 。再对其余7个样品分2类, 则最小损失函数等于253.817, 括号中数字为6, 则第二类的始位置为6, 分出第一类为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 第二类为 (2007, 2008) 。

第四步:决定k。

如果能够从经济意义的角度预先确定k, 则是最好的, 这样从表4中即可知道如何分类。有时事先不能确定k, 这时可作L[P (n, k) ]随k变化的趋势图, 在曲线拐弯处来确定k。本例中, 考虑证券市场波动幅度的变化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 可将2002~2010时间段分为两阶段, 则最优分类结果为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

三、分阶段的变量关系分析

在确定两阶段分类结果后, 对市场不确定性、股票错误定价与盈余管理三者的关系进行具体分析, 以确定不同阶段的主导机制。

图1刻画了2002~2010年中国证券市场“市场不确定性”的发展趋势。事实上, 市场不确定程度的变化基本与证券市场股指变动一致。

结合证券市场的“牛熊市”变化特征, 可对中国证券市场的市场不确定性特征进行分析:在2002~2006年, 证券市场处于“熊市”时期, 股权分置改革之前, 投资者纷纷看淡后市, 股指经历冲顶后迅速回落, 而后处于低迷徘徊状态, 市场不确定性程度基本与股指的变化趋势相同, 并且总体来看都处于较低水平。在2005年后, 股权分置改革开始, 证券市场逐步活跃, 市场容量相对扩大, 股指的波动幅度也逐步扩大。其中2006~2008年处于“牛市”期间, 股指一路攀升, 市场不确定程度也随之增长达到峰值70。在经历2008年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后, 2009~2010年, 股指下跌, 市场不确定性也逐步下降。2006年之后市场不确定性随牛熊市变化程度远大于2006年之前, 从原因上分析主要是2005年股改后市场流动性大增造成的。

图2勾勒了2002~2010年中国证券市场市场层次股票错误定价和可操控应计的发展趋势和变动关系。结合图1的市场不确定性分析, 证券市场中的股票错误定价和可操控应计的发展趋势以及互动关系呈现出一定的规律。

在2002~2006年期间, 市场不确定性程度较低, 股票错误定价和可操控应计的程度也较低, 但是可操控应计的程度相对于股票错误定价却较高。就此推论, 如果影响股票错误定价的主要原因是信息不对称和投资者情绪, 在2002~2006年期间, 市场不确定性程度低, 投资者看淡后市情绪普遍不高, 而此时正向盈余管理造成股价高估, 因此, 可操控应计和股票错误定价的变动趋势基本趋同。在此期间, 股票错误定价主要体现的是信息不对称。

在2007~2010年期间, 市场不确定程度高, 并且变动幅度很大。在此期间可操控应计和股票错误定价的趋势和变动关系与之前截然不同, 股票错误定价与可操控应计的变动趋势不再一致, 出现背离。在2008年股票错误定价降得很低并且为负数, 而可操控应计却仍有小上升, 在2009年股票错误定价上升幅度很大并且为正数, 而可操控应计却是下降的。与此同时, 2010年也有类似的股票错误定价和可操控应计变动方向背离的现象。股票错误定价与可操控应计变动趋势的背离意味着, 在这一时期, 影响股票错误定价的主力不是信息不对称而是投资者情绪。具体地说, 在此期间因市场不确定程度高, 意味着个体对预测的自信程度下降, 造成投资者异质信念程度高, 投资者非理性体现得更强烈, 因此, 股票错误定价中体现的是投资者非理性。

从图2也可看出, 在市场不确定性高的时期, 股票错误定价并不是一味地被高估, 而是既有被高估也有被低估, 这种现象恰好反映了不确定性高导致了投资者的非理性。2008年发生全球金融危机, 中国证券市场经历了股市的暴涨至暴跌, 在2008年当年公司基本面变化不大的情况下, 投资者非理性导致股价暴跌, 因此股票错误定价暴跌为负值, 而在2009年金融危机的后果切实体现在公司基本面上时, 投资者情绪的过度看淡已提前反应, 因此股票错误定价是回升的。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根据市场不确定性程度的不同, 投资者情绪 (或非理性) 和信息不对称对股票错误定价的影响是不同的。在不确定性程度较低时期, 股票错误定价主要由信息不对称下的企业盈余管理引起, 因而宜用信息不对称理论进行解释;而在不确定性程度较高时期, 股票错误定价主要反映了投资者的非理性, 因而宜用行为财务理论进行解释。故本文用数据分析进一步证实了Dymski (1992) 的结论:在平静时期, 金融市场中行为的特点可以刻画为新凯恩斯主义的信息不对称下的决策;而动荡时期金融市场中的行为更适合用后凯恩斯主义的基础不确定性下的决策进行分析。

四、结论与研究展望

本文对2002~2010年区间的市场层次不确定性、股票错误定价与盈余管理进行了有序聚类分析。该方法能对有先后时间顺序的经济现象进行较科学的阶段分类。分类结果较好地区分了市场不确定性较低的“平静时期”和市场不确定性较高的“动荡时期”。

通过研究不同市场不确定性下盈余管理与股票错误定价关系, 本文发现, 在平静时期, 相较于投资者情绪问题, 管理者和投资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更突出, 上市公司管理者可通过盈余管理影响投资者判断导致错误定价。因此, 盈余管理与股票错误定价趋势大致趋同;而动荡时期, 投资者非理性问题严重, 即使上市公司管理者进行盈余管理对股票错误定价的影响也很小。此时, 盈余管理与投资者情绪导致的股票错误定价趋势大致相异。

在对经济财务现象进行分析时, 确定主导解释理论是十分重要的环节。在本文的阶段划分基础上, 可开展一系列与对应阶段相符合的信息不对称和投资者行为理论有关的财务现象分析。本文的变量选取主要为了区分信息不对称和投资者行为理论的影响, 后续研究可根据其他解释理论进行相应变量选取, 从而进行其他用途的阶段划分。

参考文献

[1].张戈, 王美今.投资者情绪与中国上市公司实际投资.南方经济, 2007;3

[2].张润楚.多元统计分析.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6

中国近代史的划分 篇6

一、借助历史人物,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在中国近代史中, 涌现出许多爱国爱民的民族英雄人物, 因而, 借助历史人物的形象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学, 也是历史教学中最普遍、最重要的教学方式。我在讲授这段历史时, 充分利用人物的名言或者挽联。《甲午中日战争》一课中的邓世昌, 我给学生补充了后人为他写的一幅挽联“此日慢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烘托出他的爱国主义情操。首先让学生搞明白这句话的含义。“公”指谁?“海军”什么时候创建?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讲述邓世昌的主要事迹, 通过这样的方式, 可以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阅读课文, 初步培养学生用史论相结合来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 经过这种方式树立的人物形象就显得比较丰富、充实且更有说服力和可信度。在讲到左宗棠时, 我利用后人的挽联, “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大将指谁?有何功绩?也可以把两个人物进行比较, 更能使学生体会到爱国主义的情操, 从而激发我们要向英雄人物学习的优秀品质。

二、利用时事新闻链接历史, 更能激发起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展示时事材料:2010年9月7日, 在钓鱼岛附近海域, 一艘中国拖网渔船受到日本海上保安厅一艘巡逻船冲撞, 后又受到日方另外两艘巡逻船跟踪、冲撞、截停、登船、检查。中国渔船遭日本巡逻艇冲撞, 中国船长遭日方逮捕。刚听到这则材料, 学生义愤填膺, 日本怎么这样猖狂, 直接导入新课。在100多年前, 日本曾侵略过中国, 这是怎么一回事?结果如何呢?一个是给学生造成悬念, 使学生急于知道答案;另一个是使学生更加爱国, 认识到国家落后是挨打的重要原因, 更加努力学习, 为祖国的强大和富强做贡献。或者展示这段视频, 更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的情感。

中国近代史的划分 篇7

复杂产品系统(complex products and systems,CoPS)是经济和社会现代化的支撑平台[1],其发展对于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升级产业结构、完成经济转型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对复杂产品技术能力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图借鉴已有技术能力发展阶段理论,提出适合复杂产品技术能力特性的发展阶段划分方法。

1 现有阶段划分理论评述

现有的发展中国家(或后发国家)技术能力发展阶段的划分理论,大多以技术引进作为起点,从不同的角度对技术能力的发展过程进行划分,如Hobday(1995)通过对中国香港地区和台湾地区以及韩国和新加坡电子工业的研究,提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通过技术学习实现后发追赶的模式是:OEM(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订牌制造)-ODM(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ing,自主设计制造)-OBM(original brand manufacturing,自主品牌制造)[2];吴晓波(1995)通过二次创新动态模型认为发展中国家技术能力的发展经历模仿创新(能力)、创造型模仿创新(能力)和改进型创新(能力)三阶段[3];Kim(1997)从发展中国家的角度出发,提出了技术能力发展的三阶段:仿制、创造性模仿和自主创新[4];谢伟(1999)以技术能力为对象来描述学习过程,提出了发展中国家技术能力发展和技术学习的过程模式:技术引进-生产能力-创新能力,生产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形成构成了产业技术能力发展的阶梯,每上一个台阶都是技术能力的一次跃迁[5];魏江(2000)提出企业要提高技术能力,应不断通过学习和知识积累,实现技术引进和模仿能力、技术消化吸收能力和自主技术能力三方面有序的提高过程[6];Lee(2001)将后发国家技术追赶更细致地划分为组装(模仿)、低技术含量部件开发、高技术含量部件开发、产品设计和新产品概念推出五个阶段[7];赵晓庆和许庆瑞(2002)指出发展中国家企业技术能力的演化遵循从仿制能力到创造性模仿能力,再到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轨迹[8];安同良(2005)提出了技术追赶国家企业技术能力发展的五阶段模式———技术选择、获取、消化吸收、改进和创造的模式[9]等;归纳如表1。

这些技术能力发展阶段划分理论基本都以发展中国家某行业或企业的技术能力为研究对象,以技术引进为技术能力发展的起点,提出发展中国家技术能力的发展是引进吸收在前,自主创新在后的过程,可以概括为“引进-吸收-创新”模式。其理论产生的客观原因在于:一方面以日本、韩国为代表的后发国家通过技术引进学习迅速实现了其本国的工业崛起,验证了这种技术能力发展阶段划分曾经是正确的;另一方面落后国家可以通过观察、学习、模仿,以较低的代价掌握先进国家经过反复试错和花费较大代价而获得的知识、经验;可以从先进国家的发展过程和制度变迁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少走弯路。

但是这些“引进-吸收-创新”的发展阶段理论,并不适合照搬来指导发展中国家复杂产品技术能力的发展规划,原因是:

(1)从复杂产品技术能力自身来看,以大飞机技术、核电机组技术和航空器技术为代表的复杂产品系统,多是涉及国家安全或者经济安全的重要产品,其技术能力具有很高的国家层面的战略意义。因此,与一般技术能力相比,复杂产品技术能力的转移过程往往存在超越经济因素的政治性壁垒。例如2000年美国阻止以色列向中国出售预警机系统,2004年美国阻止捷克向中国出售高技术雷达系统。因此,可以广泛适用于一般技术能力发展的始于技术引进的“引进吸收-自主创新”模式在复杂产品技术能力领域不能适用。

(2)复杂产品系统通常由许多不同技术领域的元件、次系统集成而成,复杂产品系统的本质特征是不同技术在系统不同层次水平上相互作用的多技术系统(multi-technologcal system)[10],复杂产品技术能力所包含的多种子技术能力往往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因此,以这种“引进-吸收-创新”发展阶段理论就难于对复杂产品能力进行准确定位。

故此,有必要针对复杂产品技术能力的特征提出其独有的发展阶段划分理论。

2 复杂产品技术能力发展阶段划分

首先,发展阶段划分的标志应该既能充分体现技术能力,又能具体而便于观测。这样才能准确地、进而可以针对不同的发展阶段开展侧重不同的工作。

本文认为,以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开发平台作为复杂产品技术能力发展阶段划分的标志是合适的。产品开发平台即代表组织研发活动最终成果的产品设计,是企业技术能力赖以发展的“台阶”或“工作平台”[11]。技术能力的知识本质是难于衡量的;而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开发平台却是组织现有技术能力水平的最有力的最具体的说明(尽管产品开发平台体现的技术能力水平可能滞后体现组织实际拥有的技术能力),并且对技术能力未来的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1)现有的产品设计体现了现有的知识基础,由于存在这个基础,所以开发者可以在后续的改进中大大缩小解决问题和搜寻新知识的范围,从而大大降低在技术进步过程中无法避免的不确定性;

(2)现有产品拥有现有的客户群,在现有的产品开发平台上开发新产品有利于保持市场的连续性,降低市场的风险;

(3)拥有产品开发平台可以选择、试验和集成各种新技术,带动相关技术网络的进步;

(4)现有的产品平台有利于建立起新的产品开发平台。不仅是因为开发任何新产品都需要技术经验的积累,而且是因为旧平台可以帮助技术人员迅速把握新平台的概念和参数应该是什么,减少一切都必须从头来的成本和不确定性[11]。

以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开发平台作为发展阶段的划分标志,本文将复杂产品技术能力的发展阶段划分为两大阶段:起步阶段和自立阶段。建立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开发平台,标志着复杂产品技术能力的质的提升,是由起步阶段进入自立阶段的里程碑。在自立阶段,又可依据自主产品开发平台在业界所属具体水平情况而划分为追赶阶段和领先阶段。如图1所示。

(注:本图纵坐标只作定性说明,复杂产品技术能力曲线仅表明趋势。)

3“起步-自立追赶-领先”阶段划分的实践意义

上述复杂产品技术能力发展阶段划分理论的意义在于:

(1)放弃了必须以技术引进为起源的观点,认可自主创新可以作为发展中国家实现复杂产品技术能力赶超的有效起始点,更符合发展中国家复杂产品技术能力的发展路径,既具有广泛适用性,又可避免“引进一定先于创新”的错误暗示。

(2)以自主产权复杂产品系统为阶段划分标志,既具体便于测量,又便于在面对复杂产品系统所涉及的多领域技术能力时抓住主要矛盾,定位复杂产品技术能力所处的发展阶段。例如,在相关技术引进政策中,屡屡以国产化比率作为衡量复杂产品技术能力水平的指标,但本文认为,国产化比率再高,只要没有拥有自己的产品平台,就仍然处于起步阶段,相应地也就只能在复杂产品创新网络中处于从属地位。

中国近代史的划分 篇8

一、“演讲教学法”的实施步骤

首先, 教师将教材内容分类, 列出若干个大专题。中国近代史的客观规律性很强。我们以这些规律性知识为主要线索, 编出有关的知识系列, 并定出相应的演讲专题, 如“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近代民族英雄”等等。

其次, 指导学生通读教材, 编写演讲提纲。指导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演讲专题, 去阅读教材, 不仅从中找出有关知识系列的全部材料, 而且找出统帅这些材料的观点, 并编写出每个专题的演讲提纲。阅读材料是学生获得演讲“核心内容”的主要途径。

第三, 围绕演讲中心论点, 补充一些典型材料, 并提供参考书目。演讲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内容丰富, 生动活泼。我既给学生补充介绍了一些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有关论述, 把它当作学习和认识中国近代史的一把金钥匙, 变成演讲教学过程中的灿烂明珠, 又补充一些生动形象的事例或典型的文献材料, 帮助学生形成鲜明的历史表象,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这样做, 是学生获得演讲“外围内容”的主要途径之一。

第四, 开展多种形式的演讲。这是“演讲教学”的高潮, 也是整个课堂教学的高潮。怎样掀起这个高潮呢?一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挑选那些容量大、理论性强的专题进行演讲, 以完成大部分教学内容的任务, 给学生提供榜样:用优美动听的声音, 清晰准确的语言, 自然和谐振的态势语, 在课堂上创造一种精神振奋的、生气勃勃的情调。在坚持科学的基础上将历史、文学和哲学融为一体, 让学生看到中国近代史或血迹斑斑、或绚丽多彩、或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听到或娓娓动人、或引人入胜、或催人泪下的历史故事, 并领悟到深刻的哲理, 让他们“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论从事学习和思考, 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二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写好演讲稿, 参加演讲;他们可以选择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由部分到系列的内容不得。用“朗读演讲”“记忆演讲”和“要点记忆演讲”等循序渐进的方法:或者把几个珍珠般的小问题串成“项链”捧出来;或者选择某一个大专题中精彩的小问题让听众“窥一斑而知全豹”;或者就某一个问题进行辩论;或者就某一系列进行比赛。至于每次演讲时间长短, 有“满堂”, 也可“半堂”, 甚至“连堂”, 以重在教学效果为准。

最后, 总结评论, 查漏补缺, 巩固教学成果。无率是教师演讲, 还是某个学生演讲, 我们都提倡听讲者做些笔记。这既是为了给演讲作总结, 又是为了听讲者将自己的提纲或演讲稿与之比较, 并不断地加以充实和完善。每次讲一个系列, 我们对演讲都进行了评点式的小结。此外, 根据教材要求的深浅程度, 适当布置了一些作业题, 借以巩固所讲知识和查漏补缺。

二、“演讲教学法”的实施效果

很显然, 利用“演讲法”进行教学, 并不意味着“一言堂”和“满堂灌”, 不是把学校变成“教堂”, 让教师在那里“唱赞美诗”, 而是一种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学习为中心, 师生相互配合的双边活动。由于这一活动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增强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教学效果显著。

1、使学生获得了比较完整的中国近代史知识。

在演讲教学中, 既帮助学生把零碎、分散的历史知识系统化和专题化, 在头脑中形成了一个框架印象, 抓住历史发展的规律, 又反过来像建筑一座高楼大厦, 搭好了框架, 然后加砖添石。学生已经有了一个大轮廓, 再让他们把不同时期的有关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重大历史事件与主要历史人物放进去, 得到的知识就不支离破碎, 不至于张冠李戴了。例如, 中国近代不平等条约中对外赔偿数目, 一般要孤立地去记忆它, 是相当枯燥和困难的, 但在演讲教学中, 把它一一清查出来, 跟帝国主义算一笔总帐, 就变成一件生动和容易的事情了。这样, 随着整个演讲教学的完成, 学生学习和掌握中国近代史基础知识的“原始积累”也就完成了。

2、对学生进行了系统而深刻的思想教育。

利用“演讲法”进行中国近代史教学, 有效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是它的主要优势。我们曾运用中国近代史上大量的事实, 进行归纳、推理、论证, 使学生受到了一些深刻的教育和新的启发。如在“主要侵华战争”的专题演讲教学中, 通过对中国屡糟惨败或不应败而败的铁的事实进行分析, 得出血的教训:由于中国经济技术落后, 更由于中国社会制度的腐朽, 即使拼命跟在“先生”的屁股后面学, 也不可能战胜“先生”的侵略而获得“学生”的民族独立, 这就是“落后必然挨打”的道理。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积极性, 培养了他们热爱社会主义先进制度的感情, 提高了他们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责任感。由于演讲教学需要规律性的知识, 包含的教育内容更集中深刻, 能使思想教育系统化和有计划的进行, 因而我们对学生有效的进行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以及共产主义前途和信念的教育等。

3、培养了学生的智能。

利用“演讲法”进行中国近代史教学的过程, 还是一个培养学生智能的过程。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课外读物, 让他们分析教师关于教材知识的分类、编写提纲和演讲稿, 培养了他们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将知识进行组合, 使之系列化, 发展了他们利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能力、创造思维能力。通过演讲教学还提高了他们将来从事学习和工作需要的许多能力, 诸如口头表达能力、快速记忆能力和准确评点的技能等等。

“认识中国近代史”考察之旅 篇9

由学校主办的“认识中国近代史”考察活动2012年12月18~20日举行。这次活动是我第一次和同学们到那么远的地方。在这三日两夜中, 我们参观了黄埔军校旧址、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孙中山故居──孙中山纪念博物馆、海战博物馆和鸦片战争博物馆, 还有全民健身广场, 观摩中山市民休闲健身活动的情况。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鸦片战争博物馆, 展品把鸦片如何令中国经济陷入衰退、如何毒害国民健康的过程和结果表露无遗, 情境如今仍历历在目。博物馆也有一个“教育展区”, 展示现今毒品如何影响、祸害我们的生活, 尤其摧毁下一代的正常成长。看图片看得我惊心动魄, 对我们起了很大的警示作用, 告诫我切勿因好奇、贪玩而尝试吸毒或吃软性毒品。

参观完毕, 我感受到自己实在太幸福了!不但四肢健全, 白白胖胖, 生长在一个小康之家, 有父母无私的关怀和照顾, 也有老师的悉心教导, 自己就像温室的小草, 受到百般呵护, 集千万宠爱在一身, 未曾受到风霜的洗礼, 也没有受过无情的天灾人祸。回想过去, 每当我遇到挫折或失败时便会抱怨这样、埋怨那样, 像个小太阳般令四周的人为我奔波, 为我操劳。在这里, 让我衷心地说声对不起!由于我的任性和自我中心而为你们增加了不必要的劳累, 对不起!

经过三天的考察之旅, 我不但认识到中国近代独特的历史文化意义和现实意义, 也体会到人和人之间的相处道理, 学会了共同扶持、互相包容的相处之道, 改善了人际关系, 这是我成长中值得回忆的片段。

我喜欢在中山、东莞的日子, 它丰富了我的见闻, 让我学会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这次考察之旅, 真是不枉此行。

上一篇:单亲家庭孩子下一篇:反馈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