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课外作业(精选6篇)
中国近代史课外作业 篇1
我眼中的曾国藩
他就是那个平定太平天国运动的书生,他就是那个在扬州教案中被称为卖国贼的“奸臣”,他就是那个首先掀起洋务运动的实学家,他就是曾国藩.曾国藩,他有太多的帽子数不胜数,他是人们眼中的全才,是儒家教育中最后那一刻闪耀的明星,可他又让无辜的数万百姓丧失性命,又把国家的尊严让外国人任意践踏,对这样的一个历史人物实在无法给出最准确的评价,但法国著名的历史学家马克.布洛克曾经说过:“理解才是历史研究的明灯”。只要抱着理解的心态,任何的历史人物我们都不会言过其实,理解才是准确评价的前提,当然我们不能用现代人的眼光去看待曾国藩那个时代他的所作所为,因该把他放回过去,让他置身与历史的长河中,这样也就不会有所偏颇.太平天国运动,声势浩大,席卷了大半个中国,很有当年闯王李自成的风采,那些八旗子弟,过惯了提笼遛鸟的生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这样一群从百姓中杀出来的军队毫无办法(人民的力量是无穷的),几见清大厦之欲倾,曾国藩的湘军从斜刺里杀出,改变了当时的局面.曾国藩乃一介书生,却不失胆量与谋略,既能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又能在战场之中,处变不惊,指挥若定.他从组建湘军伊始,就采用编一些通俗易懂的歌谣,让老百姓来强身健体,踊跃参军(全民皆兵),之后他又颁布一些非常严格的军法条令,一误即错,杀鸡儆猴,借此树立军威,而部队一旦有了纪律性,战斗力也会随之提升,况且参加湘军的大多乃是湖南人士,大家情同手足,上了战场自然也份外卖力.当然这些只是军队的硬实力,还要有软实力才行,曾国藩但是不惜重金,买了很多的洋枪洋炮,把他的军队装备成现代化的王者之师(外国的和尚会念经),还有在湘军出征前,曾国藩为了鼓舞士气,采用了许多政治手段来诋毁太平天国起义,宣传太平军无恶不作,让大家同仇敌忾,不可谓不是用心良苦.当然湘军一开始也不是顺风顺水,面对连战连捷的太平军,湘军也只能够做到屡败屡战,随着战争的深入,太平天国内部发生了内乱(一般政权瓦解皆出自内乱,历史无数次的证明了这个观点)使其元气大伤,湘军自此才渐渐掌握主动权,并且慢慢反扑,直到攻克南京为止,战争是残酷的,可是曾国藩在讨伐太平军的过程中却展现了他异常残酷的一面,每当湘军攻破一座城池,他就纵容他的军队进行烧杀抢淫,对于,这种恶行,他毫不禁止,竟已默许的态度眼睁睁的看着白骨堆砌如山.历史的车轮行进到此时,曾国藩的地位已空前高达,掌握军权的他,另清政府不寒而栗,他怕这个汉族人消灭了太平军后自己做起了皇上,可曾国藩不是赵匡胤,曾国藩从清政府给他的丁忧假期感觉到,如果再待下去,他会成为第二个岳飞,可他也不是岳飞,在把军权交给了清政府后,他回到了湖南老家,等待着再次出山.扬州教案,那些作为帝国主义入侵中国的急先锋--传教士,他们开办的育婴堂,被百姓批漏:他们大肆屠杀流浪儿童.这引起了民众的激烈反应,尤其是学生(学生们总是热情高涨),他们攻击传教士,火烧教堂,随着事态的进一步扩大,曾国藩开始还能跟外国人据理力争,但请政府的介入,曾国藩也变得软弱起来,他开帮着洋人开脱罪责,这件事也成为他一生中的污点事件,不过想想,但清政府正处在内忧外患之中,无法与外国进行斗争,也许曾国藩考虑的因素比我们后人考虑的更加全面吧.开办洋务运动,曾国藩曾经说过:“总以修政事,求贤才为急务,以学做炸弹,学制造,轮,舟等具为下手工夫。”作为洋务运动的提出者,发起人,厥攻甚伟,曾国藩秉承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办工厂,买武器,学技术,让学童去美国留学,为的就是帮助清朝走出软弱贫困的圈子,但出自旧封建社会教育下的曾国藩,要让他彻底推翻古老的封建制度,是不可能的,但洋务运动带来的资本主义理论,新型民主政策,先进的生产理论,都是古老中国前进了一大步,曾国藩为中国历史做出了伟大的贡献.曾国藩作为旧社会制度下教育的良果,他封建思想浓厚,忠君爱国,虽然在现代人看来,曾国藩阻碍了历史的发展,要不是他,洪仁轩的资政新篇或许已经把太平天国建成了新型的资本主义国家,可是就是这样以为军事家,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为后人留下了八本三祥的思想,即读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言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做官以不爱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孝致祥,勤致祥,恕致祥.里面的思想够我们受用一生.有多少个读者就有多少个曾国藩,作为叱咤风云的中国封建社会最后的能臣,他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宝贵财富,更是我们年轻人,永远的榜样。
郭松林的挽联更准确的概括了曾国藩的一生:
“伟业冠古今,满而不溢,言而不危,统求国计民生,先忧后乐
荐贤遍天下,攻则归人,过则归己,若论感恩知己,异口同悲。”
《中国人史纲》读后感
以前,我总是洋洋得意的对人说,如果我家财万贯的话,我一定会报考历史专业的.这样说的原因是一方面表明自己其实是有理想的,另一方面表明自己其实很酷.历史是酷的,我却是浅薄的.历史并非全是鲜衣怒马繁华似锦,它事实上如此残酷,战争和暴政将它涂抹得血迹斑斑.这斑斑血迹又迷惘了众生的眼睛,在穿越历史重重迷雾之后却对狰狞的暴徒流露出顶礼膜拜的眼神.原来颠倒众生的,并非只有倾国倾城的美女.我一直无法理解为何明孝陵甬道上的牌匾会将朱元璋这个热爱杀人的混蛋描述成恩泽天下的圣主,就像我一直无法理解为何人们会赋予项羽这个徒有武力的莽夫以英雄的地位并崇拜了幽幽数千年.项羽一把大火烧掉了咸阳,不但给后世的暴徒们开了一个以焚烧故都来章显自己盖世武功的恶劣先例,而且烧尽了保存在咸阳的记录着春秋战国以来璀璨学术思想的珍贵典籍.而同样是因焚烧罗马城而闻名的尼罗,却遗臭千古.相形之下的差别和痛心,我不知怎样才能言语.不要说造成黄金时代学术典籍遗失的罪魁应是焚书坑儒的始皇赢政,那本是另一片迷茫的眼神.焚书的原因上儒生建议赢政崇古分封子弟和功臣,这本是儒家阿谀奉承的的手段,但不幸碰上始皇这个一切都向前看的人政治硬汉.法家的李斯作出细致分析之后建议”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 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是为焚书.可见焚书焚的多是民间非科学方面的书籍,而秦朝所设为数众多的 博士官,仍然存有大量诸子百家的典籍.事实上,按当时的条件,民间就真的能存有很多的书么?藏书在很大程度上还只是政府行为.而坑儒的原因则是两个道士为赢政寻仙药不得,怕上面怪罪,便毁谤赢政后逃之夭夭.始皇勃然大怒,坑杀相关四百六十于人.这其中大抵是些方术之士,不过因为赢政也提到了儒生在咸阳言论蛊惑人心,大概也有一些儒家人士混迹于被坑杀之列.因为这两个原因,儒者们穷尽所有能够想到的恶毒词汇加诸于始皇赢政的身上.古人说三人成虎.儒者们一代接一代孜孜不倦的毁谤始皇,毁了两千年,终是迷惘住了后人的眼睛,把赢政变成集天下恶毒为一身的大妖怪.暴政是有的,但暴政是每个朝代都有,而赢政所做的开创性的事业却只在于秦朝.不用螯述从小学课本就介绍的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文字,光算赢政所建立的政治体制这一项,其后两千年的中国帝王便从未有能超越,统统因袭下来.”始皇帝”这一称谓,真的是名副其实.我到是觉得,相对于项羽,赢政到是更能担当英雄这一称号,更应该获得国人的尊敬.戏剧中的霸王,演义中的关羽赵云,都只能当作文艺形象来欣赏,万不该将其与 历史真实人物混为一谈.只可惜大多数人眼中的世界只是建立在别人的臆想之上.怎能冀望用迷茫的眼睛看见一个真实的世界?
和科学一样,读史让我们接近世界本来的样子.而我呢,喜欢事物本来的面貌.不论它是好是丑.因为啊,我总坚信,真正的完美,总是包含了残缺于其中.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参后感
1911年10月10日,在湖北武昌掀起了一场改变中国命运的起义,即武昌起义,由此揭开了辛亥革命的历史序幕,成为中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次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推翻了延续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给封建主义致命的一击;解放了中国人民的思想,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极大地改变了社会风气和习俗;解放了清朝专制统治禁锢下的生产力,为民国初年资本主义经济进入较大规模发展的“黄金时代”开辟了道路。在即将迎来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的今天,我和小组成员参观了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接受了革命的洗礼,政治思想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在五一期间,我参观了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从纪念馆的西配楼进去,看到的是一幅汉口租界图,这幅租界图向我们述说了清政府的软弱无能和腐败。在往里走会看到张之洞的画像以及汉阳铁厂和湖北兵工厂的照片。张之洞以及由他主持建造的这些重工业工厂,极大地推进了湖北的经济发展,也奠定了武昌的经济基础,为武昌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在墙上的照片中,我还看到1909年《舆论时事报》的文章,上面记录了一些当时的事情,为我们理解武昌起义提供了很好的依据和史料。在纪念馆里陈列了一些起义军的照片和作品及当时创办的一些杂志,如《湖北学生界》、《洪声》、《警世钟》、《猛回头》、《醒狮》、《革命军》,这些作品、杂志很好的声援了当时的革命,革命提供了先进的思想,促进了新思想的传播,推动了革命的进行。在纪念馆里,我还看到了武昌起义前共进会负责人设计和制作的军旗样式,及革命党人的袖章、刻刀 和印模。起义情形的雕塑及起义军用过的刀、枪等不能不使我想象起义时波澜壮阔的激烈宏大场面,历史感和责任感油然而生。纪念馆的正厅是武昌起义后成立的中华民国军政府湖北都督府。
此次参观使我受益匪浅,思想有着极大的触动。我们的先烈在一百年前为了中国和苦难的人民奋起反抗,他们不怕流血,不怕牺牲,发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给中国和中国人民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曙光。革命先烈给我们留下了巨大的精神遗产,即为人民服务,坚韧不屈,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在今天,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先烈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了祖国和人民,为了自己的梦想而不 懈地努力和奋斗。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期,我们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物欲横流的时代,很多人被各种欲望控制着,忘记了我们优秀的文化遗产,背弃
了 党和人民,做出一些令人痛心的事。作为新时代的我们要牢记自己的历史使命,肩负起祖国和人民赋予我们的责任,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加强文化修养,提高政 治觉悟,完善自己,用党规党纪严格要求自己,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怀着对无数革命志士的崇高敬意,怀着对伟大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深切缅怀,我们对纪念馆进行了耐心细致的参观。我们不仅参观了孙中山先生的生平事迹展览,还参观了辛亥革命起义史迹陈列馆,从而有幸见到许多鲜为人知的珍贵照片和文物,了解了那些为革命英勇奋战、流血牺牲的无名英雄们可歌可泣的故事。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英勇作为,坚强不屈、坚定不移的民族精神与爱国精神,才会有我们今天这安稳的生活。“武汉保卫战”是辛亥革命期间爆发的一次最大规模的战役,能取得成功,是战士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来抵挡刀枪,用热血洒满大地换来的。虽然他们已经离我们远去,但他们的灵魂是永远存在的!他们活在我们每一个人心中。他们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值得我们尊敬和怀念的。站在“红楼”上,回顾辛亥革命的光辉历程,我们更加深刻怀念伟大的辛亥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以及无数为了国家的解放、民族的复兴而不懈奋斗、英勇牺牲的仁人志士,他们崇高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后辈人努力奋斗。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接班人,生活在划时代的青年人更应该全面的了解中国的革命历程。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是武汉首义文化的历史名片,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党员,应该倡导这种敢为天下先、敢为民生洒热血的精神,将首义精神在新时代发扬光大,贡献于国家建设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
时间让辛亥革命成为了不朽的历史,多少的忠魂埋骨中华这块火热的大地上。江水浩荡,青山峥立,承前启后,扬帆激行,在前辈伟大革命精神鼓舞与指引下,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将为祖国的统一富强而更加努力拼搏,为之奋斗不懈!
诸多的努力奋进并取得成功,揭示了中国历史的光辉篇章。这些赋予历史性的论述无不证明了革命历史的伟大。
中国近代史课外作业 篇2
一、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开展“纲要”课外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一) 落实党和政府相关政策的需要。
党中央和国务院一贯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对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利用, 并制定了一系列了相关政策。1994年8月中共中央颁布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指出, 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 “要进行中国国情的教育”, “国情教育要同省情、市情、县情的教育结合进行”[1]。所谓国情, 是指一个国家的文化历史传统、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及国际关系等各个方面的总和, 是指某一个国家某个时期的基本情况。可见, “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是我们了解国情的第一步, 而“纲要”教学就是我们了解国情的重要途径。高校在推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 还应了解包括地方历史文化在内的省情、市情和县情。正因为如此, 《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明确要求:“各类学校可在寒暑假利用基地兴办‘冬令营’、‘夏令营’, 还可以把有关的历史事件、英烈事迹、建设成就编入党课、团课和职工轮训教材、学校的乡土教材, 贯穿到思想政治教育和课堂教学中去。”[1]
2004年10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指出, 当前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应“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进大学生头脑”[2]。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纲要”等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时, 不仅要抓好课堂教学, 还要充分利用当地历史文化资源, 抓好课外实践教学, 组织学生参观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2]。“意见”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学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 规定学时和学分”;“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2], 对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提出时间和任务的要求。
2013年12月,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强调:“党的十八大提出,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拓展青少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3]因此, 注重发挥社会实践的养成作用, 完善实践教育教学体系, 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 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 打造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因此,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社会实践教育中, 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导向作用, 促进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价值观。
(二) 切实感受镇江历史, 激发学生对纲要的学习兴趣。
在“纲要”教学的过程中, 曾经有一位同学问我:“老师, 您这门课费不费流量?”这句话令我费解。后来该生给我解释:“所谓费流量就是由于学生对该门课程不感兴趣, 所以上课的过程中, 学生都在用手机上网, 所以很费上网流量。”这个学生的问题令人深思。其实, 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人数众多, 少则100多人, 多则近200人。又由于学生专业、兴趣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 学生对这门课的学习热情非常有限。为此, 笔者做了一个调查, 让学生就“纲要”学习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谈了很多, 但是比较集中的有以下几个观点:“这门课枯燥乏味”、“学习这门课没有用”、“学习这门课与他们今后的生活没有关系”。学生对于该门课程的看法, 不得不让我们反思“纲要”教学的有效性。在狭小的教室里, 无论教师凭借什么手段, 都不可能使学生理解, 其实历史的常识已经不经意地汇入他们的血液, 时刻伴随他们的左右。所以, 让学生走出去, 开展必要的课外实践教学就显得十分重要。
利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实践教学在许多国家已经非常盛行。在西欧和澳大利亚, 各类学校的历史教师都十分重视让学生进行当地历史的资料搜集和编写工作, 以亲身参与的方式,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为此, 法国政府甚至规定每年9月的第三周周末为“历史文化遗产日”。在这一天, 全国11518处古迹、历史建筑和国家行政机构免费开放。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就有30个州的法律明文规定, 学校必须开设本州的历史的课程。在国内“纲要”教学过程中, 地方历史资源已经被许多专家和学者重视。
镇江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文化资源的城市, 该地区的文化不同于周边地区南京的“金陵文化”, 苏锡常的“吴文化”和扬州的“维扬文化”, 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特征。学生只有走出课堂, 遍访镇江历史文化遗迹、深入百姓生活、关注学校发展, 才能对“纲要”学习感兴趣, 深刻理解该门课程开设的必要性。
(三) 通过课外实践教学活动,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纲要”的教学内容虽然是中国近现代百余年的历史, 但是它又不同于普通的历史课, 它的使命不仅是传承历史知识, 总结历史经验, 还要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因此, “纲要”教学比一般历史课要承载更大的历史使命, 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 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然而, 在进行“纲要“课外实践教学活动时, 必须认真分析学生的思想特点和社会影响因素, 充分认识到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与行为特征的积极的一面是:善于思考, 崇尚理性, 赞赏自主, 有政治追求和信仰;对新事物具有极强的接受能力, 喜欢追求时尚和新潮;尊重知识, 成才欲望强烈;关注交往并乐于交往, 喜欢在实践活动中发展兴趣, 结交朋友;有社会责任感, 关注时事, 热衷于研讨社会问题。但也存在消极的一方面, 如多样化思潮引发迷失和信仰危机;社会不公平现象造成诚信缺失;市场竞争和就业难带来心理畏惧;经济快速发展激起功利取向”[4]。这就要求“纲要”教学因势利导, 通过组织课外实践教学充分发扬当代大学生喜欢在实践活动中发展兴趣、关注时事和热衷于研讨社会问题等积极方面的特点, 尽量避免大学生消极的因素, 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而且, “纲要”教学一般在大学一年级开设, 刚刚进入大学校门的大多数学生对大学教育充满憧憬, 但也有一些学生存在消极抵触情绪, 如对自己所读高校不甚满意、对自己的前途悲观失望以至于对整个社会感到失望, 等等。这些消极情绪大多是因为学生年纪轻、社会阅历不足而造成的, 可以通过组织“纲要”课外实践教学得以改善和化解。学生通过积极参与课外实践教学活动, 切实感受当下现实, 回顾历史, 感悟人生, 使自己的思想迅速成熟起来, 从而改变以往对整个世界和人生的不正确的观点和看法。
二、利用镇江历史文化资源开展“纲要”课外实践教学的具体途径
(一) 组织学生参观历史文化遗迹, 尤其是红色革命遗迹。
镇江有着非常丰富而又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 它不仅是吴文化的重要发源地, 而且是六朝文化的中心, 更是古代漕运的重要枢纽。镇江处于京杭大运河和长江的交汇处, 是古代漕运的枢纽。2009年江苏省镇江发现了13个宋元粮仓, 作为运河漕运枢纽的实证, 该项目也因此而入围了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而且, 镇江有着丰富的宗教文化资源。作为一个具有3000多年历史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镇江的宗教文化古老深厚, 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和天主教五大宗教齐全。镇江茅山道院是中国道教正一道上清派的祖庭, 被道教列为“第八通天, 第一福地”。2012年10月, 江苏13古刹入选“中华佛教100名寺”, 其中镇江的定慧寺、金山寺、隆昌寺入选。另外, 镇江还有着比较独特的隐士文化。历史众多文人墨客都曾在镇江隐居。如东汉末年, 名士焦光结草为庐, 隐居焦山;南朝音乐家戴顒不求士禄, 中年隐居南山;六朝齐梁时的陶弘景, 自号华阳隐居, 归茅山隐居达44年;六朝梁代昭明太子萧统, 隐居镇江南山编撰《文选》;北宋米芾和米友仁父子在镇江创作了许多独特的米氏山水画;沈括于57岁隐居梦溪园, 并完成科学巨著《梦溪笔谈》等。
对于“纲要”教学来说, 更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当属红色革命遗迹。学生在进行所处区域经典寻访的过程中, 不仅获得了直观的认识, 了解了自身的责任, 而且更激发了爱国热情。在几千年的历史画卷中, 镇江人民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大无畏的爱国主义精神得到充分体现。1911年镇江人赵声 (伯先) 和黄兴共同领导的广州起义失败后, 赵声在香港病逝, 归葬镇江故里。1911年11月, 林述庆、李竟成在镇江组织新军举行反清起义, 镇江光复后, 镇江驻军即配合浙沪等地军队进攻张勋固守的南京, 镇江军队奋勇战斗。1938年6月, 粟裕利用有利地形, 在镇江韦岗指挥了伏击日寇军车的“韦岗战役”, 取得了新四军挺进江南敌后第一仗的胜利。陈毅、粟裕在句容茅山开辟了苏南敌后最早的抗日根据地。镇江地区有很多革命遗迹, 如圌山塔、新四军纪念馆、贺甲战斗纪念馆、许杏虎烈士故居、镇江伯先公园等。这些“红色资源”是近代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直接体现, 是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伟大精神的物质载体, 这些资料内容真实、信息鲜活, 同时又具有鲜明的价值导向, 为“纲要”教学提供了优质的课外教学资源。
(二) 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培养公民意识。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 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 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十八大报告也指出要“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在当前的背景下, 公民意识的培养已然成为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
大学生不仅要走访历史文化遗迹, 还要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培养公民意识。在实践中, 积极参与社会建设是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十分有效的手段。学生通过大型青年志愿者活动、参观考察、“三下乡”活动、社区法律咨询服务、学生干部进村进社区、企业交流实习等实践活动, 强调将知识的学习与鼓励调查、讨论和参与有机结合起来, 以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能力, 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 达到知行合一的效果。因此, “纲要”教学更应引导学生深入社会, 积极投身社会实践, 开展参与式观察和服务式体验, 在实践中砥砺品质、锤炼作风, 在实践中发现新知、运用真知,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增长才干, 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公民意识, 彰显社会责任感, 增强社会担当。
(三) 进行社会调查。
“纲要”课的重要特色是用历史的眼光思考现实, 因此, 在实践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广泛地与社会接触, 进行相应的社会调查研究。社会调查的完整过程包括资料收集、实地调研、撰写报告、汇总讨论等环节。通过完成某个问题的社会调查, 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 更好地提高学生自身的理论和思想素质水平。
镇江是古代漕运的重要枢纽, 拥有具有重要的战略位置, 所以清朝政府曾经派一支八旗部队驻守于此。2009年镇江市发现了13个宋元粮仓, 证明了镇江是古运河漕运的枢纽。以此为调查对象, 让学生追寻“活着的历史”, 走访镇江的老街巷, 看是否可以寻找到当年八旗驻守的遗迹。亲临宋明粮仓和西津渡的古渡口遗址, 让学生实地调查, 从历史的视角得出改进现实的结论, 以便培养学生关心周围自然环境、关心社会发展, 增强历史责任感。
香醋是镇江的特产。1840年10月, 镇江城最早的一家专业酱醋作坊———朱恒顺糟坊, 创办人是朱兆怀。在鸦片战争的硝烟中悄然开张, 抗日战争时几近停产, 建国之后焕发生机到改革开放的大发展, 可以说, 恒顺酱醋厂百余年的兴衰发展史从一个侧面展现了中国近现代史曲折发展的过程。以此为调查对象, 让学生到档案馆查找近代以来镇江香醋发展的历史, 并结合对当代制醋人的采访, 以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眼光, 看待镇江香醋的兴衰发展的历史, 进而使学生深刻理解“三个选择”的必然性。
(四) 利用地方历史或特色校史的校内实践基地, 参与校园文化建设。
开展校史追述知识竞赛和参观校史展览厅、本校模范人物、优秀校友事迹展览厅等, 让学生通过学校的小历史来感知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大历史, 认识到学校的发展、前途与国家民族命运休戚相关,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自觉培养接班人的意识, 由此激发学生爱国爱校情感。
学校应该配合“纲要”的课外实践教学, 因势利导地开展多种校园文化建设。如组织宿舍、教室和食堂的文化建设, 在学生最熟悉的地方创建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在重大历史纪念日有意识地策划一些相关的活动, 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切身感受历史和现实;在学校网页上开设与镇江地区历史文化资源相关的栏目, 建设好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网络阵地。将“纲要”课外实践教学自然地与校园的文化建设结合起来, 吸引学生主动参与, 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在当今经济飞速发展的社会里, 优质课程的开展需要教师创新思路, 尤其是“纲要”教学, 过往的历史既无声又无形, 所以“纲要”教学更应该利用既有的历史文化资源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教学活动。江苏镇江拥有丰富而有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 为开展新型教学实践活动提供了契机,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 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196-198.
[2]国务院法制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典[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11:505-507.
[3]人民出版社.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3.
中国近代史课外作业 篇3
专题三: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第一题、综合所学知识,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革命是不能制造出来的,革命是从客观上(即不以政党和阶级的意志为转移)已经成熟了的危机和历史转折中发展起来的。”
——选自《列宁选集》
材料2:以辛亥革命而言,它是民族危机严重和社会矛盾激化的产物,是腐朽的清政府不愿意也没有能力抵御外国侵略和领导国内变革的结果。当时国内的客观形势,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遍布全国各地的群众反清斗争。1901 年《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面对着革命形势的发展,为了维护统治,不得不做一些变革,实施所谓“新政”、“预备立宪”。“新政”的施行,使大量捐税增加。当时,“所有柴、米、纸张、杂粮、菜蔬等项,凡民间所有,几乎无物不捐”;“ 当捐之行也,一盏灯,一斤肉,一瓶酒,无不有税”。各级官吏乘机从中勒索中饱,广大民众难以为生,民怨沸腾。人民群众不能照旧生活下去,于是纷纷起而反对清政府的腐败统治,抗捐抗税、抢米风潮、会党与农民起义等各种类型的反清斗争,遍布全国城乡,连绵不断。据统计,从1902 年到1911 年,全国各地此伏彼起的民变多达1 300 余起。日趋尖锐的阶级斗争削弱了清政府的统治,使其陷于困境,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创造了客观的社会条件和群众基础。
二、清政府的倒行逆施,日益将主张改良的立宪派推向自己的对立面。1905 年,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成立,革命形势迅速发展。面对革命风暴的来临,1906 年清政府迫不得已宣布“预备立宪”,但预备期为9年,立宪派以为他们所主张的君主立宪将要实现,于1910 年发动了三次颇具规模的请愿运动,要求清政府速开国会和成立责任内阁,尽快转入君主立宪的轨道。然而,清政府一次又一次拒绝了立宪派的要求,到立宪派准备第四次请愿时,清政府即命令禁止请愿活动,明白宣布,各省如果再有“聚众滋闹情事”,该省督抚立即“严拿查办”。尽管立宪派明确表示没有干犯王室尊严的用心,然而清政府却不理会他们的“忠心耿耿”,而是变本加厉地加强皇族的集权统治。1911 年,清政府成立的所谓“责任内阁”被称为“皇族内阁”或“亲贵内阁”。事实证明,清政府的“预备立宪”实质上是一场骗局。这使立宪派感到痛心疾首,梁启超在报刊上撰文痛斥清政府是“误国殃民之政府”、“妖孽之政府”。清政府的倒行逆施,将越来越多的立宪派人士推向革命阵营,成为自己的敌对势力。那种认为腐朽的清政府的存在仍有很大意义,可以通过当时立宪派所主张的改良来逼着它走上现代化道路的论断,并不符合历史实际,只不过是一厢情愿的主观臆造。
三、《 辛丑条约》签订后,慈禧太后对外国列强仍然让她掌握清政府的大权感激涕零,宣称“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清政府更加投靠帝国主义,成为“洋人的朝廷”。
四、清政府内部满汉权贵之间、汉族官僚集团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袁世凯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练成北洋六镇新军后,权势炙手可热,实力迅速膨胀,使得皇族亲贵集团深有猛虎鼾睡于卧榻之旁的忧虑。1908 年光绪皇帝、慈禧太后相继死后,3 岁的溥仪入继皇位,其父醇亲王载沣监国摄政。他将袁世凯放逐回河南老家,这引起了汉族官僚、军阀的不满和怨恨,对清王朝更加离心离德。„„当时的清政 府正如孙中山所形容的那样,像“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屋,整个结构已从根本上彻底地腐朽了”,“全国革命的时机现已成熟”。
由上述可以看出,辛亥革命的发生是客观情势使然。不仅是“‘下层不愿’照旧生活下去”,同时“‘上层不能’照旧生活下去”,革命形势在当时已经具备。革命派起而推翻清政府,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意愿,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并不是“激进主义思潮的结果”。
——选自龚书铎《近代中国的革命和改良》
材料3: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野蛮入侵,封建统治腐朽无能,国家战乱不已,人民饥寒交迫,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遭受了世所罕见的深重苦难。在那个内忧外患接踵而至的年代,一切关心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人们无不痛切感到,要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就必须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对中国社会进行根本变革。辛亥革命的爆发,是当时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振兴中华深切愿望的集中反映,也是当时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而前赴后继顽强斗争的集中体现。
——选自《胡锦涛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4: “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要去这种政体,不是专靠民族革命可以成功„„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并不是把来分作两次去做。讲到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摘自《孙中山全集》第一卷 问题1:如何理解“辛亥革命的发生是客观情势使然”? 问题2:如何理解“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第二题、综合所学知识,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响力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变革。虽然由于历史进程和社会条件的制约,辛亥革命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境遇,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但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为中华民族发展进步探索了道路。
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为中华民族建立的历史功绩彪炳史册!在辛亥革命中英勇奋斗和壮烈牺牲的志士们永远值得中国人民尊敬和纪念!辛亥革命永远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
——选自《胡锦涛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2:1912年2月12日是历史上一个不寻常的日子。这天清晨,北风呼啸,天寒地冻,在紫禁城的养心殿上,清朝统治者举行了最后一次朝见仪式——颁发退位诏书。隆裕太后带着六岁的小皇帝溥仪端坐金銮宝座之上,接受胡惟德、赵秉钧、梁士诒等一班国务大臣及内阁成员的三鞠躬新礼,然后,由满面戚容、眼噙泪花的隆裕太后将三道退位诏书交给外务大臣胡惟德,颁布天下,从而结束了清朝268年的封建统治。
——选自《清帝退位记》
材料3:君主仿佛代表天意,站在封建等级制度的顶巅。《红楼梦》里的王熙凤有一句名言:“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可见在那个时候,谁要是想“把皇帝拉下马”,就得要有“舍得一身剐”的勇气,一般人是连想都不敢想的。而辛亥革命砍掉了皇帝这个封建社会的“头”,整个旧秩序就全乱了套。从此以后,从北洋军阀到蒋介石南京政府,像走马灯 那样一个接一个登场,旧社会势力却再也建立不起一个统一的比较稳定的政治秩序来。这样的状况和辛亥革命以前显然不同。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公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孙中山在其中特别提出要写上“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这是他最看重的一点。虽然,中华民国并没有给人民带来当家作主的现实,但提出而没有实现同根本没有提出两者的差距相当大。民众的心理发生了很大变化,认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了。所以民国成立后,各种政治团体纷纷成立,报刊杂志空前活跃起来,群众活动多了。可以这样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因为如果没有辛亥革命创造的这种社会氛围和民众心理状态,五四运动很难发生。
另一点是思想的解放。辛亥革命将过去被看得至高无上的皇帝推翻了,连皇帝都可以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过时的东西不能怀疑、不能推倒呢。„„五四运动时期对许多旧事物的怀疑和批判,同辛亥革命带来的思想解放有很大关系。
辛亥革命的胜利和失败,从正反两个方面,为五四运动的兴起,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直到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重要的条件。
——选自《金冲及:辛亥革命带来民主意识高涨和思想大解放》
材料4:辛亥革命之所以失败:“非袁氏兵力之强,实同党人心之涣。”
“曾几何时,已为情势所迫,不得已而与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谋妥协。此种妥协,实间接与帝国主义相调和。遂为革命第一次失败之根源。”
“夫袁世凯者,北洋军阀之首领,时与列强相勾结,一切反革命的专制阶级如武人官僚辈,皆依附之以求生存;而革命党人乃以政权让渡于彼,其致失败,又何待言!”
一一孙中山
问题1:如何理解“辛亥革命永远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 问题2:如何认识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与教训?
第三题、综合所学知识,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在救亡图存运动中,一些先进的中国人曾经把目光转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在中国发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911年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终结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但是,辛亥革命后试图模仿西方民主制度模式建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包括议会制、多党制等,并没有实现中国人民要求独立、民主的迫切愿望,很快就在中外各种反动势力的冲击下归于失败。时人悲愤地感叹道:“无量头颅无量血,可怜购得假共和。”中国人民仍然处于被压迫、被奴役、被剥削的悲惨境地。中国的出路在哪里?中国人民在黑暗中思考着、摸索着、奋斗着。
——选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材料2:从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起,到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止,这是一段艰难困苦的斗争岁月。当时,辛亥革命的成果被袁世凯所篡夺,革命党的组织陷于土崩瓦解,中国天空上满布着黑暗的阴云。在辛亥革命以前,我们曾经抱着一个美丽的幻想,以为革命后的中国一定是一个民主、独立、统一、富强的国家。但是现实嘲弄了我们,中国人民所碰到的不是民主,而是袁世凯的专制独裁;不是独立,而是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欺凌、蚕食和鲸吞;不是统一、富强,而是军阀们的争权夺利、鱼肉人民。
——吴玉章
材料3: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响力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变革。虽然由于历史进程和社会条件的制约,辛亥革命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境遇,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但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 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为中华民族发展进步探索了道路。
——选自《胡锦涛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问题1:如何理解辛亥革命“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问题2: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没有实现中国人民要求独立、民主的迫切愿望”?
专题四: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第一题、综合所学知识,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思想上、干部上准备了条件,为二十世纪中国历史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早在十九世纪末,中国人就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开始接触到马克思学说,但那只是一些零星的介绍。直到五四运动之前,先进的中国人使用的思想武器还主要是西方资产阶级的进化论、天赋人权说等。他们所向往和追求的大都还是西方文明。五四运动使人们受到了一次生动的教育,西方列强的弱肉强食,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迫使人们不得不对自己的追求作出新的反省。此时,《新青年》公开发表宣言,宣称“我们相信世界上的军国主义和金力主义(按:指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已经造了无穷罪恶,现在是应该抛弃的了”。此后,有不少报刊对社会主义思潮和马克思学说给予前所未有的关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也被陆续翻译出版。经过反复的研究、比较和鉴别,先进的中国人才在五四运动以后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救国救民的理论武器,并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创立了中国共产党。
五四运动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找到了一条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成长道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斗争中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是,他们也有一个致命弱点,即脱离广大的工农群众,未能真正认识到蕴藏在群众之中的创造历史、扭转乾坤的伟大力量。这也是造成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五四运动使先进的知识分子领略到了劳动群众的威力,开始放弃了“英雄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逐渐转变了立场。于是,他们提出了“到民间去”的口号,脱下长衫,走出书斋,深入到工农中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知识青年走上了与实践相结合、与工农大众相结合的道路,使自己在中国革命中所具有的“先锋的和桥梁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正因为如此,1939年5月4日,毛泽东同志特别号召全国的知识青年,必须牢牢把握与工农大众相结合的方向。这对于今天的青年来说,仍是有现实意义的。
——选自龚书铎《正确认识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材料2:90年前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以一批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参与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封建统治的腐朽,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积贫积弱,社会战乱不已,人民生灵涂炭。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的70多年间,无数志士仁人进行了不屈不挠、英勇顽强的斗争,表现出中国人民不甘忍受侵略压迫的顽强反抗精神和救亡图存的强烈爱国精神,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斗争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中国期待着新的社会力量寻找先进理论,以开辟救国救民、振兴中华的道路。五四运动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爆发的。1919年5月4日,为反抗西方列强在巴黎和会上对中国主权的践踏,数千名北京青年学生涌上街头,高喊“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等口号,进行了英勇的抗争,由此掀起一场有工人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爱国人士广泛参加的全国性群众斗争。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五四运动,揭开了中国人民彻底反帝反封建的崭新篇章,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
90年前爆发的五四运动,也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猛烈地冲击和荡涤了几千年来的封建旧礼教、旧道德、旧思想、旧文化,为新思想、新文化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开辟了道路。许多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人们,开始用新的眼光看中国、看世界,从对各种社会思潮、政治主张和政治力量的鉴别中认真思考,逐步看到西方种种社会弊端,开始怀疑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救国方案。一批先进的青年知识分子,从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中,看到了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力量,看到了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希望,从而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促进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这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并使社会主义思想成为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的主流。
90年前爆发的五四运动,孕育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伟大五四精神。五四时期,革命青年为争取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而奋不顾身,为反对帝国主义的奴役和封建军阀政府的卖国行径而奔走呼号;先进青年知识分子高举民主和科学的旗帜,积极探索指导中国人民根本改变受奴役、受压迫地位的科学真理和发展道路。他们以高尚的爱国情操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诠释了五四精神的丰富内涵,树立了一座推动中国历史进步的不朽丰碑。这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是抵御外侮、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强大精神支柱,是激励全体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的宝贵精神财富。
——选自《李长春在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3:当时中国的先进分子,包括早期的共产党人,几乎没有谁不曾受到过五四运动的影响。„这场规模空前的群众运动,还使当时的先进分子真正看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源泉所在。吴玉章回忆五四运动时说:“这是真正激动人心的一页,这是真正伟大的历史转折点。从前我们搞革命虽然也看到过一些群众运动的场面,但是从来没有看到过这种席卷全国的雄壮浩大的声势。在群众运动的冲击震荡下,整个中国从沉睡中复苏了,开始焕发出青春的活力。”
五四运动后的一个重要变化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开始成为中国先进思想界的主流。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可以把它称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选自金冲及《五四运动:伟大的历史转折点》
问题1:如何理解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问题2:五四精神的内涵是什么?作为当代大学生,应当如何弘扬五四精神?
第二题、综合所学知识,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这是一幢建于1920年的具有典型上海风格的石库门楼房,楼下一间18平方米的客厅就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地。
这座普通楼房内召开的中共一大改变了全体中国人民的命运。这次会议宣告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这是近代中国革命历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有了可以信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
作为中国历史转折点的鸦片战争失败后,为了反抗外敌和改革现状,中国人民同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封建势力进行了艰苦卓绝和英勇顽强的斗争;为了挽救国家和民族危亡,中国的先进分子历经千辛万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无数志士仁人发出同样的呼喊:中国的出路在哪里?
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给20世纪的中国带来第一次历史性巨变,为中国先进分子探索救国救民之路拓宽了视野,为中国的进步潮流开启了闸门。1919年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始广泛传播,并逐渐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从1920年夏到1921年春,共产党早期组织在上海、北京、武汉、长沙、济南、广州等地以及赴日、旅欧留学生中相继成立。一方面,革命的知识分子深入工人群众,参加实际斗争,思想感情发生深刻变化,锻炼成为无产 阶级的先锋战士。另一方面,工人群众阶级觉悟提高,涌现出一批有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分子。建立全国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的条件日益成熟,召开全国代表大会也在建党骨干中开始酝酿。
1921年7月,13位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代表来到上海,秘密聚集在法租界望志路106号,准备召开代表大会成立中国共产党。
7月23日晚,茫茫夜色笼罩着这座中国最大的城市。这个晚上,不过是一个平常的夏夜,但对中国历史来说却有着深远意义。当晚,中共一大正式开幕了。上海的李达、李汉俊,武汉的董必武、陈潭秋,长沙的毛泽东、何叔衡,济南的王尽美、邓恩铭……他们身份各异、口音不同,却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来自共产国际的代表马林首先致词,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表示祝贺,代表们随后具体商讨了大会的任务和议程。
从7月24日到29日,会议一直顺利进行,代表们对党的纲领和决议作了较为详尽的讨论。30日晚上,情况突然发生变化。
当时,马林正在用英语讲话。一个穿灰色长衫的陌生男子闯入会场,朝屋里环视一周,说是要找人,然后离去。秘密工作经验丰富的马林立即警惕起来,断定此人是暗探,要求会议立即停止,大家迅速分头离开。代表们离场不到一刻钟,法租界巡捕房的警车就到了。
由于会场受到外国巡捕搜查和暗探的注意,一大代表李达的夫人王会悟安排代表们陆续转移到浙江嘉兴,在南湖的一艘游船上召开了最后一天的会议。
跌宕起伏中召开的一大取得了重要成果:通过了党的第一个纲领,讨论了实际工作计划,决定集中精力领导工人运动,选举产生了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意味着一个新的革命火种在沉沉黑夜中点燃了。从此,在古老落后的中国出现了完全新式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行动指南的,以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的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毛泽东后来说:“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经过长期艰苦的上下求索,中国的先进分子找到马克思主义这个正确的革命理论,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是近现代中国思想史上一次划时代的飞跃。从此,这个马克思主义政党在中国大地深深扎下根来,团结带领中国各族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开始了漫长的征程,成为一支不可战胜的伟大力量。
——资料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材料2: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为改变中华民族的命运,中国人民和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千辛万苦的探索和不屈不挠的斗争。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不甘屈服的中国人民一次次抗争,但又一次次失败。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对推动中国社会进步具有重大意义,但也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
事实说明,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旧式的农民战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革命,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其他种种方案,都不能完成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要解决中国发展进步问题,必须找到能够指导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革命的先进理论,必须找到能够领导中国社会变革的先进社会力量。
1921年,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中国人民在救亡图存斗争中顽强求索的必然产物。从此,中国革命有了正确前进方向,中国人民有了强大精神力量,中国命运有了光明发展前景。
——《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问题1: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中国人民在救亡图存斗争中顽强求索的必然产物”? 问题2: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
第三题、综合所学知识,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
——摘自《毛泽东选集》第四卷
材料2:中国共产党刚刚成立时只有50 多名党员,而且,他们“对马克思主义有多少,世界上的事如何办,也还不甚了了”。但是,中国共产党从它成立之日起,就开始努力学习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并在此后的曲折、辉煌的探索历程中,不断推动中国革命实践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是在这一过程中,中国革命的面貌为之一新。这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的、明确的纲领和方向。中共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毫不含糊地向世界宣示:中国共产党“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阶级斗争结束,即直到消灭社会的阶级区分”;“承认苏维埃管理制度,把工农劳动者和士兵组织起来”。这两点宣示,是这一纲领的最核心、最本质的内容。„„中共一大后,1922 年7月召开的中共二大,不仅十分明确地表述了党的最高纲领——“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而且破天荒提出了符合中国革命客观发展需要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这是创立初期的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取得的最重大的政治成果之一。正因为有了中共一大、二大所先后确定的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才使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有了波澜壮阔地展开的可能,从而才有了反映这一革命实践客观要求的新民主主义的革命基本思想,以及为这一革命所逐步成就的后来的一切。
第二,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和工人运动的水平空前提高,成效也十分明显。如1925年爆发的“五卅”运动,是中国第一次大革命到来的标志。它在全国民众中激起了规模空前的反帝怒潮。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五卅”运动从5 月30 日起至同年9 月底止,前后达3个多月。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直接反抗帝国主义的一个伟大的运动,并且是中国工人阶级全体直接参加反帝国主义和领导反帝国主义运动的一个空前的斗争。”
继“五卅”运动后,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省港罢工(起于1925 年6 月),更把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在省港罢工期间,以国共合作为基础,以“打倒 列强,除军阀”为基本政治纲领的北伐战争正式开始。随着北伐战争的胜利推进,1927 年1 月3 日和10 日,中国人民先后接管了汉口、九江英租界;2 月19 日和20 日,分别正式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这是对英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和干涉中国革命的英勇回击,是近代以来中国外交史上的一个辉煌胜利。它与五卅运动、省港罢工等革命斗争,共同见证了在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卓有成效的反帝斗争和工人运动。
第三,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农民运动得到迅猛的发展。以大革命时期的情况为例,1925 年1 月,中共四大通过的《对于民族革命运动之决议案》明确提出:农民“天然是工人阶级之同盟者”。„„中国共产党从多方面领导了农民运动的开展。这一阶段,北伐战争前,农民运动的中心在广东。党对农民运动的领导主要从三个方面开展:(1)开办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培训农民运动骨干。(2)发展农民协会和农民武装,组织和壮大农民的力量。(3)发动和领导农民开展经济斗争(如减租、抗苛捐等)和政治斗争(如援助平定商团叛乱和东征,援助五卅运动和省港罢工等),努力发挥广大农民的革命主力军作用。北伐开始后,农民运动的中心转移到湖南、湖北、江西等省的部分地区。这一阶段的农民运动,特别从两个方面展开:(1)多方面支援北伐战争。(2)向农村的封建政权机构、土豪劣绅及不法地主等展开斗争,以及有力地冲击封建的族权、神权和夫权等。农民运动的进行,对 推动中国革命的发展,对一定程度地解放农民和锻炼农民起了重要作用。„„
——选自仝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材料3:沧海桑田90年,历史与现实在这里交汇。这是一幢建于1920年的具有典型上海风格的石库门楼房,楼下一间18平方米的客厅就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地。这座普通楼房内召开的中共一大改变了全体中国人民的命运。这次会议宣告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这是近代中国革命历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有了可以信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
作为中国历史转折点的鸦片战争失败后,为了反抗外敌和改革现状,中国人民同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封建势力进行了艰苦卓绝和英勇顽强的斗争;为了挽救国家和民族危亡,中国的先进分子历经千辛万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无数志士仁人发出同样的呼喊:中国的出路在哪里?
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给20世纪的中国带来第一次历史性巨变,为中国先进分子探索救国救民之路拓宽了视野,为中国的进步潮流开启了闸门。1919年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始广泛传播,并逐渐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从1920年夏到1921年春,共产党早期组织在上海、北京、武汉、长沙、济南、广州等地以及赴日、旅欧留学生中相继成立。一方面,革命的知识分子深入工人群众,参加实际斗争,思想感情发生深刻变化,锻炼成为无产阶级的先锋战士。另一方面,工人群众阶级觉悟提高,涌现出一批有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分子。建立全国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的条件日益成熟,召开全国代表大会也在建党骨干中开始酝酿。
1921年7月,13位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代表来到上海,秘密聚集在法租界望志路106号,准备召开代表大会成立中国共产党。7月23日晚,茫茫夜色笼罩着这座中国最大的城市。这个晚上,不过是一个平常的夏夜,但对中国历史来说却有着深远意义。当晚,中共一大正式开幕了。上海的李达、李汉俊,武汉的董必武、陈潭秋,长沙的毛泽东、何叔衡,济南的王尽美、邓恩铭„„他们身份各异、口音不同,却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来自共产国际的代表马林首先致词,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表示祝贺,代表们随后具体商讨了大会的任务和议程。„„从7月24日到29日,会议一直顺利进行,代表们对党的纲领和决议作了较为详尽的讨论。30日晚上,情况突然发生变化。当时,马林正在用英语讲话。一个穿灰色长衫的陌生男子闯入会场,朝屋里环视一周,说是要找人,然后离去。秘密工作经验丰富的马林立即警惕起来,断定此人是暗探,要求会议立即停止,大家迅速分头离开。代表们离场不到一刻钟,法租界巡捕房的警车就到了。
由于会场受到外国巡捕搜查和暗探的注意,一大代表李达的夫人王会悟安排代表们陆续转移到浙江嘉兴,在南湖的一艘游船上召开了最后一天的会议。
跌宕起伏中召开的一大取得了重要成果:通过了党的第一个纲领,讨论了实际工作计划,决定集中精力领导工人运动,选举产生了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意味着一个新的革命火种在沉沉黑夜中点燃了。从此,在古老落后的中国出现了完全新式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行动指南的,以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的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毛泽东后来说:“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经过长期艰苦的上下求索,中国的先进分子找到马克思主义这个正确的革命理论,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是近现代中国思想史上一次划时代的飞跃。„„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20年代初成立,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人民的必然选择。从此,这个马克思主义政党在中国大地深深扎下根来,团结带领中国各族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开始了漫长的征程,成为一支不可战胜的伟大力量。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记中国共产党一大》 问题1: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中国近代史课外作业 篇4
一、单选题(共 20 道试题,共 20 分。)
1.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起点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没收官僚资本
C.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D.中共十三大的召开 正确答案:C 2.中共八大会议上,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思想的人是 A.毛泽东 B.刘少奇 C.周恩来 D.陈云 正确答案:D 3.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 A.三元里抗英 B.太平天国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抗日战争 正确答案:D 4.中国近代史上最早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是 A.郑观应 B.严复 C.魏源 D.龚自珍 正确答案:C 5.陈独秀犯右倾机会主义路线错误的理论基础是 A.“一次革命论” B.“二次革命论” C.“不断革命论”
D.中国革命分两步走思想 正确答案:B 6.下列关于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历史地位与作用的评价,正确的是 A.在抗战相持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是抗战的主战场 B.在抗日战争中,国民党蒋介石既积极反共,又坚持抗战 C.在抗战进入战略防御阶段后,国民党开始消极抗战
D.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国民党正面战场地位逐渐上升,战斗力日益增强 正确答案:B 7.建国后,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问题,是在 A.1956年4月召开的中央书记处会议上 B.1957年的中共八届三中全会上 C.1958年的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 D.1959年的庐山会议上 正确答案:A 8.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反帝反封建革命纲领的制定是在 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中共三大 D.中共四大 正确答案:B 9.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内最早提出反对教条主义的任务的领导人是 A.毛泽东 B.刘少奇 C.周恩来 D.张闻天 正确答案:A 10.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国民党爱国将领不包括 A.佟麟阁 B.戴安澜 C.左权 D.张自忠 正确答案:C 11.下列事件a.五四运动.b.中国共产党成立.c.北伐战争.d.大革命失败,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abcd B.bacd C.acbd D.badc 正确答案:A 12.由资产阶级提出的建国方案是 A.《资政新篇》 B.《临时约法》
C.《钦定宪法大纲》 D.新中国《宪法》 正确答案:B 13.反对封建主义、提倡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启蒙运动是 A.维新变法运动 B.洋务运动 C.五四运动 D.新文化运动 正确答案:D 14.下列不平等条约中,不包含割让领土内容的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正确答案:D 15.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提出了许多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思想,其中不包括
A.1958年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B.正确处理“十大关系” C.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正确答案:A 16.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结束的时间是 A.1934年10月 B.1935年10月 C.1935年12月 D.1936年10月 正确答案:D 17.毛泽东第一次系统阐述社会主义社会矛盾问题的理论著作是 A.《矛盾论》
B.《论十大关系》
C.《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D.《论人民民主专政》 正确答案:C 18.1843年中英《五口通商章程》规定的“领事裁判权”条款,标志着近代中国()国家主权的丧失。A.领土主权 B.司法主权 C.关税主权 D.领海主权 正确答案:B 19.第一个五年计划中,重工业项目集中建设在 A.华北地区 B.西北地区 C.东北地区 D.东南地区 正确答案:C 20.下列事件:a.华北事变 b.伪“满洲国”建立 c.南京大屠杀 d. 西安事变e.卢沟桥事变,按时间顺序排列应该是 A.abcde B.bacde C.badec D.abedc 正确答案:C
二、判断题(共 10 道试题,共 10 分。)
1.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A 2.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A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B 4.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后,中国共产党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改革目标。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A 5.五四运动前后的新文化运动在内容上是不同的。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B 6.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实行的“耕者有其田”土地政策,其实质是变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为农民阶级土地所有制。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B 7.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政治问题和思想问题的会议。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A 8.中共七大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A 9.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但却导致了后来的军阀混战,延缓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因而对辛亥革命不能做完全肯定评价。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A 10.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揭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A
三、简答题(共 7 道试题,共 70 分。)
1.简论邓小平对20世纪中国第三次历史性巨变的杰出贡献。
答:20世纪中国第三次历史巨变: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辉煌成就。邓小平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领导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恢复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现历史性伟大转折奠定思想理论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1979年提出“四项基本原则”是实现“四化”的根本前提;在中共十二大上,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中共十三大上,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及“一个中心
2.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
答: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中华民族从此有了凝聚自己力量的坚强的领导核心。
第一,有了新的领导核心,即由无产阶级通过共产党领导革命。第二,有了新的指导思想,即马列主义。第三,有了新的革命纲领,即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第四,有了新的斗争策略和革命方法,即通过暴力革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新政权。第五,有了新的革命前途,即社会主义。
3.革命派与保皇派论战的内容和意义。
答:双方论战的焦点是这样的三个问题:第一,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第二,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第三,要不要社会革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民主革命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从而有力地推动了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
4.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
答:根本原因是党领导我们实行改革开放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巩固完善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生以上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党的英明领导;有党的基本路线指引;实行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实行充满活力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公平正义的分配制度;实施三步走战略;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实施东部率先崛起战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我国人民的勤劳努力艰苦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等.5.遵义会议的重大历史意义。
答:集中解决了党的军事路线及组织路线问题,成为长征走向胜利的关键一步;是党独立自主领导革命,政治上走向成熟的起点;是党内马克思主义对路线取代“左” 倾错路线的开端;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6.简论第三条道路必然失败的原因。
答:解放战争时期,以民主党派为代表的中间势力企图在国共两党之外,寻找第三条道路,主张中国走“中间路线”,实现英美式的民主政治。第一,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证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第二,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不是要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富强的资本主义国家,而是为了掠夺中国从而发展本国资本主义。
第三,从中国革命发展的形势来看,战后中国面临两个前途与两种命运的决战,没有走中间道路的余地。
第四,从中华民族资产阶级自身来看,以民主党派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政治上十分软弱,既无经济基础,又缺革命武装。
7.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中国近代史课外作业 篇5
1、简述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300字左右)
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B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及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指导 C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着最基层人民的利益,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地主阶级与买办资产阶级的方案,由于违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遭到了广大中国人民的唾弃,他们的反动统治也在根本上被推翻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方案由于脱离中国实际,也没有得到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连提出此种方案的多数人最终也承认这个方案是行不通的。只有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关于建立人民共和国的方案逐步获得了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乃至民族资产阶级及其政治代表的拥护 D处在一个社会变革的大时代,并且走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E坚持武装斗争,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与群众共同奋斗
2、阅读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第二卷第二十八章,摘抄其对“文化大革命”历史教训的总结。(500字左右)
一必须科学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准确把握中国基本国情,从实际出发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在党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只有准确把握我国基本国情,从经济文化落后的实际出发,充分认识社会主义的长期性复杂性,不断对社会主义实践做出新的,科学的理论概括,深化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再认识。
二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党的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三必须改革和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健全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对形
式的个人崇拜和个人专断。党的权力过分集中于个人。
四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中国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没有民主就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作为执政党,必须加强民主政治建设,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和基础,五必须制定正确的党的建设的方针和政策,不断加强执政党的建设。对于党和 国家肌体中确实存在的阴暗面和党员干部队伍中存在的问题,需要作出恰当的估计,通过加强党的建设、严肃党的纪律、采取符合宪法和法律的正确措施加以解决。党需要根据新的历史条件,制定出正确的加强党的建设的方针、政策。
3、为什么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伟大的历史性转折?(300字左右)
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了粉碎“四人帮”之后两年中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实现了建国以来党的历史的伟大转折。这个伟大转折,是全局性的、根本性的,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主要方面:第一,全会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是各方面拨乱反正的前提和先导。全会冲破了党的指导思想上存在的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批评了“两个凡是”的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根本原则。第二,全会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传统。全会讨论并着重提出了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全会决定根据党的历史经验,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健全党规党法,严肃党纪。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
主义法制。
4、概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500字左右)
答:
1,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现代化建设事业稳步前进,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并不断完善各项改革事业取得重大进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并日益完善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正在形成,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显著增强新的宏观调控体系框架初步形成,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实行一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分配制度.3, 全方位对外开放取得新突破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中国经济增长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2003年到2005年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13.8%.4,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基层民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以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和企业职工代表大会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民主自治体系开始形成
.5,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努力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取得一大批研 究成果.6,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得到全面贯彻
.认真坚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积极支持个少数民族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充分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权利.7,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
8,祖国统一大业取得重大进展根据邓小平“一国两制”的构想,中国政府先后复了对香港和澳门的主权,这是实现祖国统一迈出的历史性步伐,实现了几代人的梦想 9,积极开展全方位外交, 面对深刻变化的国际局势,中国政府坚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致力于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全方位地开展对外工作
.10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5、以“我的家乡”或“我的家庭”为题,写一篇反映改革开放以来家乡或家庭发生巨大变化的短文。(600字左右)
我的家乡是山东省的青岛,青岛市是一个年轻的沿海城市。而200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三十周年。三十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一瞬间。但是,从1978年到2008年这三十年间,却会让历史永远铭记。这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坚持改革开放,取得辉煌成就的三十年;是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改善的三十年;是中华民族迎来伟大复兴、中国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的三十年。在2014年的今天,已经迎来了改革开放的一个新局面,中国十八大的召开,全国人民认真学习和贯彻党的指导方针,我的家乡也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就我们自身穿着来看,记得小时候穿的衣服都比较单调,而人们的鞋子
也是款式单一,而且添置衣服的频率较低。而从进入二
十一世纪起,各类休闲店、品牌店和大型或超大型购物广场如雨后春 笋般林立,服饰已经不仅仅是御寒工具,更是人们展示风度,展示个 性的方式展示自己的品味和自己对时尚理解的一种平台,各种款式、花色不同的服装为人们生活增添了亮丽的色彩。以前家里的饮食只能 是保持营养需求,自从达到小康水平以后,我们的物质生活已经极大 地丰富了,菜场、超市,琳琅满目的食品应有尽有。人们对于吃的要 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吃好”,还要吃的健康,而且粗粮的和有机蔬
如何设计英语的课外作业 篇6
从教十几年来, 我一如既往地每天布置一些作业, 每天按时改好作业, 以便第二天讲评。这似乎没什么可挑剔的, 其实并非如此。每次改作业都发现很多学生是抄作业而不是做作业。学生做作业的时间也就十分钟左右。课外接触英语的时间甚少。当我叫学生背诵一篇对话, 他说背英语比背语文的文言文更难时;当一个学生把课文背得滚瓜烂熟, 但默写却漏洞百出时, 我感觉我们做了很多无用功。作业是学生课外时间唯一接触英语的机会, 因此设计好课外作业显得格外重要。而老师恰恰忽略了这一环节, 比如每次布置作业时都临近下课, 匆匆布置一下了事。在教案中虽然有布置作业这个环节, 但在备课时很少花时间去设计作业, 一般看看有没有现成的作业, 若没有就看看能否让学生编对话, 或者让学生抄抄课文、单词等。很多老师在布置作业时可能存在以下问题: (1) 作业形式单一。 (2) 作业没有层次。 (3) 作业没有质量。如何才能让学生爱上做作业、让作业更有效呢?
英语新课程的目标定位是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 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根据“三个发展”的目标定位, 课程标准提出了六个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学生, 注重素质教育;整体设计目标, 体现灵活开放;突出学生主体, 尊重个体差异;采用活动途径, 倡导体验参与;注重过程评价, 促进学生发展;开放课程资源, 拓展学用渠道。根据新课程的理念, 我认为设计课外作业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作业设计要有灵活性
很多老师对布置作业这个环节缺乏考虑甚至忽略不计。有的教师为了便于批改, 布置一些以抄写为主的作业, 如抄写单词、句子和课文;有的教师布置作业的内容仅限于英语书本, 以巩固知识点为主, 忽视了学生语言综合能力的培养;有的教师往往拿现成的作业让学生做, 一些有问题的作业有时是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才发现的。这样的作业内容形式单一, 缺乏灵活性。苏霍姆林斯基提醒我们, 教师留家庭作业一定要避免那些过于强调机械反复的作业内容, 否则不但起不到巩固知识的作用, 还会让学生越来越厌恶作业。学生们希望感到自己是思考家, 而不是再现知识的机械仪器。
二作业设计要有层次性
学生所擅长的学习领域不一样, 经过初中一段时间的英语学习, 学生的英语水平差距很大。如果全班学生都做同样类型和难度的作业, 作业就不能反映学生间学习能力的差异, 致使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觉得作业水平太低了, 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又望而生畏。教师有必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差异, 布置符合学生实际又跟教学内容有关的不同作业。这既是学生体验成功的机会, 又能使每位学生的才能不断得到发展。如在学完九年级Unit 2 Topic3 Would you like to be a green person?后, 我设置分层次的英语阅读作业, 老师先通过报纸、杂志和网络搜集有关保护环境的一些文章, 然后再根据难易程度编号 (1~4) , 编号越往后, 难度越大, 阅读题型有回答问题、完成表格和选择题。每位学生选做两篇, 具体哪两篇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英语水平而定。最终不但每个学生都能完成作业, 而且绝大部分学生都做对了。
三作业设计要有实践性
英语是一门语言, 既然是语言就要学会用英语与人交流, 做到学以致用。根据新课标倡导的任务型教学原则, 可布置一些实践性的作业, 让学生通过各种实践活动运用语言。如上完九年级Unit 2 Topic2 Pollution cause too many problems时, 我先安排学生收集有关污染的图片, 再从网上或报纸上收集各种污染的危害, 最后让学生制作一张反对污染、保护环境的墙报。又如教学九年级Unit 1 Topic1 My hometown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beautiful时, 我就安排学生周末回家做个调查, 调查他们爷爷奶奶或父母眼中家乡的变化, 然后写成短文, 与同组同学交流。再如教学八年级Unit 8 Topic2 Different jobs require different uniforms时, 我要求学生课后分小组讨论, 设计一款校服, 并用英语介绍所设计的校服, 第二周在班级展示, 然后在班中评出最佳设计师。学生在完成这项作业的过程中, 既运用了所学知识, 又培养了团队合作的意识。
四作业设计要有延伸性
生活是学生进行语言交流、获取知识的源泉。通过课外延伸性作业, 把学生引向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方面, 使学生的英语知识得到丰富和提高能力。听、说、读、写的能力得到延伸和拓展。语感是从不断朗读中潜移默化得到的, 优美的语音语调也少不了反复地听录音, 但单调机械的重复听读容易使学生厌倦。为了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可以要求学生每天大声朗读20分钟, 朗读材料可以是课文内容, 也可以是课外的;每个周末听1小时的英语, 可以是课文听力, 也可以是英语新闻或英语电视节目。除了长期性的作业外, 在平时的教学中根据内容也可以布置一些拓展性的作业, 比如学了七年级Unit 8 Let’s celebrate!后, 让学生课后通过各种途径阅读关于国内外传统节日的介绍, 然后选一个自己最喜欢的节日, 主要从time、country、special food、celebration activities等方面进行汇报交流。再加学了八年级Unit 5 Topic1 Why all the smiling faces?后, 布置学生课后观看《音乐之声》和《泰坦尼克号》影片, 学唱这两部电影的主题曲和插曲, 如《哆唻咪》《孤独的牧羊人》《雪绒花》和《我心永恒》等英语歌曲。我们的周围随处可见English signs, instruction tags in the clothes等, 布置学生去收集、摘抄。又如在九年级Unit 2 Topic3 Would you like to be a greener person, 这个话题有两句名言:Easier said than done和Action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 我要求学生摘录这两句, 同时课后布置学生上网搜集英语的名言警句, 选出自己喜欢的名言作为座右铭来激励自己, 每周一句。
总之, 我认为英语作业的设计首先在于教师的设计, 其次在于学生自身的投入。教师要更新布置作业的观念, 要以多变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这样学生才会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才能在多种形式的作业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周国韬、杨雪梅、王淑娟编著.现代教育理论研读[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7
【中国近代史课外作业】推荐阅读:
中国近代史纲要大作业07-08
中国近现代史作业08-21
中国医科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在线作业10-27
中国近代史纲要06-11
中国近代史教学10-12
中国近代史大学07-09
中国近代史重点09-12
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07-30
中国近代史的划分09-29
中国近代史纲要习题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