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亲子女心理分析

2024-06-02

单亲子女心理分析(精选8篇)

单亲子女心理分析 篇1

单亲子女心理分析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成年夫妻之间的感情破裂的越来越多,直接导致的是单亲子女的越来越多。在心理学上,单亲家庭中的子女在心理上是存在一定问题的。关注单亲子女的心理问题已经是心理学上研究的一大课题。本文参照了部分单亲子女心理问题方面的文献,对其心理做了系统的分析。一下主要是从环境、个人等方面做了分析,并且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环境影响、心理分析、个人态度

【正文】

一、心理分析

1.严重的逆反心理

严重的逆反心理逆反心理表现为“你要我这样,我偏那样”的情绪。你叫他往东,他偏朝西;你让他干这,他偏做那;你批评他,他反而觉得你是错的,固执己见、知错不改。逆反心理多半是由于受到或害怕受到别人的伤害而形成的。逆反心理严重的甚至会希望借助自己的逆反行为引起别人的注意。由于单亲家庭的孩子有着极其明显的不安全感和对人对事的不任感,在情绪情感上往往容易极端,从而形成逆反心理。

2.突出的依恋行为

单亲家庭的子女由于在家中缺少完整的爱而产生情感缺陷,使他们向外寻找情感“依托”,从而获得一种“感觉补偿”。这种依托的最初阶段,常借助于物。比如女孩睡觉离不开自己觉得有安全感的毛毛熊等。对物的精神寄托,稍后就发展为同学之间的交往需求。如女孩喜欢寻找比自己高大、英俊的异性作为自己的“偶像”和“保护者”。单亲家庭中由于缺少一种情感交流,子女在外面表现出来的这种特别心理现象,有的教师不问青红皂白以“早恋”问题来处理,这是不恰当的。但这种行为有可能导致“早恋”,这时必须帮助学生塑造健康的心理,才可能避免其它问题的发。

3.明显的自卑感、孤僻感和被遗弃感

单亲家庭的子女由于在家庭得不到父母完整的爱,而在学校里又常常受到同学的轻视,甚至讥笑和嘲弄,社会的传统偏见和舆论又往往使得他们抬不起头,他们为自己是单亲家庭的子女感到羞耻,觉得低人一等,产生了强烈的自卑心理。单亲家庭的子女,在情感方面的缺陷,往往使他们感到身上存在巨大的空缺。当听到别的同学谈论自己的父母对他们如何关心和爱护时,他们的心里就充满了痛苦和沮丧,会情不自禁的把自己孤立起来,不让别人看到自己的痛苦,也不让别人再来伤害自己原本脆弱的心灵,产生孤僻感和被遗弃。

4.心理异常敏感,情绪不稳定

孩子不谙世事,并不知道家庭中的变故缘何而起,但却会因此而变得敏感。家人态度上稍有不对,他的反应较之以往会显得突兀。一件在别人看来微不足道的事或一句漫不经心的话都有可能使他们受到伤害,导致其心理防线的崩溃。调查发现,大多数单亲家庭的孩子心理十分敏感,情绪不稳定。单亲家庭的孩子由于得不到完整的爱,加之自卑感、被遗弃感的影响自尊心表现异常强烈,遇事较为烦躁,不容易冷静。

5.容易放弃,缺乏进取精神

许多单亲家庭的孩子缺乏父母的关爱而产生消极、厌世心理。他们对学习、生活不感兴趣整天郁郁寡欢,失去了生活的信心。这与单亲家庭子女在生活中很少体验到双亲的爱,并时时感到缺乏安全感、自尊感极其有关。这种心理问题多表现在他们做事的行为与态度上。在行为上,由于他们与父母的关系往往比较疏远,缺乏父母的支持、缺乏对父母的感情,而且常常觉得得不到父母的爱、重视与接纳。与此同时,他们自身对父母亲的疏远缺乏与父母的沟通,甚至双方产生误解,这则会容易导致他们行为上的越轨。而在态度上,由于受到家庭变故后所面临的种种困境与压力的影响,他们对学习无兴趣、无动力、得过且过,总想着尽快离开学校去独立生活;而对待生活、人生他们也无目标、无信心、无斗志,甘愿沉沦于现实中,情绪低落,缺乏进取精神。

7.性格孤僻,我行我素,社交能力差

单亲家庭的孩子给人的一般印象是性格内向、寡言少语,与人相处冷漠,缺乏热情,对集体的事漠不关心;往往不愿意跟人谈论自己的家庭,思想难以沟通,而且大多漠视校规和社会法纪,自我为中心,容易表现出一些怪异行为。这种人格的不健全容易造成人际交往困难和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

二、处理对策

1.学校环境

学校应提供良好的心理氛围,让其感受集体的温暖实践证明,学校教师对这类学生的成长应提供一个良好的心理氛围,以弥补家庭环境所带来的缺陷,努力为他们创设一种没有轻视、没有妒忌、没有敌意,充满体谅、平等、真诚的环境。首先,可以开展一些有益的活动。如参加社会实践,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使他们从中获得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其次,教师要主动去信任、理解、尊重这类学生,关心、帮助和爱护他们,培养其健全的人格。以真诚的情感,以榜样的形象,以生活的美好,来激活学生丰富的情感领域。

2.因材施教

了解家庭情况,因材施教要对单亲家庭学生实施有效的教育,首先得走近他们,了解他们的个性差异。方法可以是正面观察,也可以从侧面了解。正面观察就是老师要经常注意单亲家庭学生的表现,“察其言,观其色,”及时发现问题,还要注意寻找机会和他们谈心,从中找到单亲学生心理失衡的轨迹。只有老师尤其是班主任本着博大的胸怀走近单亲家庭学生,了解到每个单亲家庭学生的真实情况,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帮助他们像正常家庭的孩子一样健康成长。

3.心里倾诉

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倾吐、发泄是心理的需要。我们要给孩子一些倾吐、发泄的途径。作为教师可以经常找单亲家庭的孩子谈心,了解他们心中的苦恼。学校也可成立心理咨询服务站,让学生用写信、电话、访谈等方式来倾吐自己心中的烦恼,发泄心中积压的郁闷情绪。学校还应该对单亲家庭子女的情况进行备档,分层次、分机构的对其进行适时教育,特别是班主任教师应付出更多的努力。学校对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工作要做到有的放矢。

4.家庭工作

多与家长联系,争取家长配合单亲家庭孩子的家长对待孩子的态度和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到孩子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因此我们要把单亲家庭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与家长开诚布公。希望家长不要将自己的痛苦和烦恼在孩子面前过多地暴露,给他们带来不应有的压力,多听取孩子的意见,防止过分的呵护和溺爱的倾向,在关心、爱护的同时要注意培养孩子自强、自主、自立、吃苦耐劳的品质。除此之外,我们要积极向单亲家庭父母宣传有关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知识,使家长继续承担起监护、抚养、教育孩子的社会责任。只有家长和老师密切配合孩子才能健康成长

5.注重个体的环境培养

创造条件,多给他们表现机会,提高自尊心、自信心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个体只有彻底摆脱自卑心理的束缚,人的个性才能得到完全的解放,潜在的才能才会被发挥出来。因此,要创造更多的更好的条件,让这类学生参加班集体管理工作,给他们表现自己才能和本领的空间,这样能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克服自卑心,使他们从中获得集体的力量,从而把对外界的注意力更多地转移到班级工作中,转移到学习中,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6.严格要求

辅以严格要求对单亲家庭学生,一定要奉献爱心。在做耐心细致工作的同时,也一定要严格地教育和要求,对原则问题不能迁就。要开设讲座或开展活动,对单亲家庭学生进行纪律教育和法制教育,使之不做出出格的事情。有了违纪行为决不能迁就,耐心的思想教育与严肃的纪律处理是不矛盾的,只要工作做得细,有时可能会得到满意的效果。综上所述,单亲家庭的孩子是脆弱的、无辜的、可以被原谅和理解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理应对这些孩子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呵护。只有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的努力才能让这些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中华文化论坛》2008 年 8 月

2、汕头大学学报

3、校园心理2009年12月第7卷第6期

4、青少年犯罪研究 2002年第6期

单亲子女心理分析 篇2

一、单亲家庭子女教育误区分析

1.不少家长将家庭中夫妻双方的相关矛盾及离异情况片面地认为属于大人的事, 与子女并没有联系, 与孩子的交流沟通比较欠缺。在这种情况下, 孩子会承受非常大的心理压力, 甚至他们的内心压力会高于父母。

2.把孩子作为工具来伤害夫妻另一方。通常情况下, 夫妻双方在发生矛盾的时候, 就会丧失理智, 这时候, 处于弱势的一方就会利用孩子作为斗争的工具来回击对方, 就会忽视孩子的感受。

3.夫妻双方吵架期间, 若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成绩不好, 或者在学校不能受到老师与同学的欢迎, 家长也会将其看作累赘, 对子女的监护责任进行推诿, 甚至丧失了父母最基本的资格, 最终会严重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健康。

4.夫妻双方有的时候在子女面前没有什么顾忌, 不能很好地尽自己的监护责任, 仅仅关注眼前利益, 这会给孩子带来恶劣影响。

以上教育误区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家长不能正确认识对孩子的保护及教育。

二、单亲家庭在子女教育方面的科学做法

1.不可以没有原则地溺爱和迁就孩子。通常情况下, 当夫妻离异或者丧偶时, 抚养孩子的一方会对孩子怀有一定的愧疚心理, 更多的是对孩子的怜悯, 为了不让孩子受“委屈”, 有时甚至会发展为没有原则、没有标准的溺爱。最终结果就是孩子遇事会变得自私自利, 专横任性, 没有爱心、同情心及社会责任感, 不会尊重其他人, 甚至会瞧不起自己的亲人。

2.增强子女的自信心和勇气。孩子是祖国的花朵, 但是单亲家庭会深深打击到孩子的自信心, 部分孩子会出现自卑心理, 在学习上打不起精神。所以, 要想使孩子更好地学习, 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家长就应该帮助孩子树立起面对生活和学习的信心, 积极鼓励孩子坚强地面对生活与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增强他们的信心。

3.简单粗暴不可取。有的家长对孩子教育方法简单粗暴, 动不动就又打又骂, 使孩子整日生活在惊恐不安之中, 个性发展受到严重的压抑, 因害怕惩罚而不愿回家, 在外面寻找“温暖”, 容易被坏人拉下水而走上犯罪的道路。因此, 家长教育孩子切忌简单粗暴, 要注意正确引导。

三、学校对单亲家庭子女心理教育对策

1.调查分析造成单亲家庭的原因和现状, “对症下药”。造成单亲家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不同的变故对孩子的刺激是不同的, 而不同的心理障碍正是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根源。因此, 教育单亲子女, 就要分析、解决学生生活、学习中存在的困难, 这是关键。

2.唤醒自尊, 点亮学生心中的“灯”。自尊、信心和勇气是学生努力改正缺点积极向上的动力。因而, 教师应从尊重和爱护学生出发, 帮助他们发掘身上的优点, 及时发现进步之处, 唤醒他们的自尊, 鼓励他们振作起来, 自强不息。学生有了信心, 就有了希望。如八年级 (19) 王延军, 开始接触他时, 他郁郁寡欢, 学习成绩很不理想, 表现不稳定, 一提及妈妈, 泪如雨下。在后来的班级活动中, 我特意让他参加, 当他做出一点成绩时, 我适当进行表扬, 同学也投来羡慕和赞许的目光, 他切实感受到集体和他人的尊重与肯定。慢慢地, 他越来越积极, 对自己也越来越有信心, 无论课堂做答, 还是课外班级活动, 总是奋勇争先, 走出了生活的阴影, 学习成绩也有很大进步。

3.创设环境, 倾注爱心。我们可以开展手拉手、心连心活动, 解决单亲学生的经济困难, 让他们充分体会到“大家庭”的温暖, 鼓励其他学生多与他们交往、谈心,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学习中形成关心和爱护他们的风气。如我班单丽, 父母死亡, 少了家庭的教育, 自由涣散, 成绩较差, 对学习没兴趣, 不会与人交往。后来, 我发现她很喜欢唱歌, 找到了兴趣点, 我就鼓励曾学过钢琴且过八级的丽华与她多沟通, 谈谈音乐, 并指出学习音乐也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 这名学生在行为上有很大进步, 脸上也多了笑容。

四、困惑和思考

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问题单靠学校的力量是不能彻底解决的, 社会尤其是社区应当怎样唤醒单亲家长为孩子的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承担理应应有的责任, 进而解决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问题, 使他们获得良好的发展。

摘要: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问题越来越成为以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共同面对的难题。对于家庭来说, 要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给子女, 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孕育着无私的爱, 孕育着力量和坚强, 培植着智慧和才能的。对于学校而言, 要制定出相关的教育管理对策, 让单亲家庭子女和父母多沟通, 建立合理化的教育体系。对于社会而言, 要给予更多的支持与帮助, 政府要从中协作, 各社区要加强对单亲家庭子女的照顾和慰问。

关键词:单亲家庭,心理问题

参考文献

[1]唐雪梅.陈鹤琴家庭教育思想与我国古代家庭教育思想的比较[J].成才之路, 2009 (36) .

单亲子女心理分析 篇3

关键词:单亲家庭子女;心理教育问题;解决途径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观念的不断更新,中国的离婚率和非婚出生率正在逐步增加,单亲家庭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多。单亲家庭又称破损家庭,是指夫妻双方因为离婚、丧偶,而仅有一方和子女生活在一起的家庭。根据研究和统计表明,单亲家庭子女在个人情感、认识、学业和社会性发展等方面都与完整家庭的孩子存在着较大的区别。

一、中学单亲家庭子女存在的心理问题

(一)性格孤僻冷漠

单亲带给孩子心灵上的创伤是难以抚平的,很多孩子在失去了父亲或者母亲之后,会陷入长时间的痛苦之中,无法自拔。家庭结构的变动给孩子带来了强烈的刺激,导致他们逐渐出现了心理问题。性格孤僻冷漠是单亲家庭子女性格缺陷表现中最明显的一点,其具体表现为:寡言少语,不善与人交际,不愿意参加学校集体活动,对身边的事情和同学漠不关心。

(二)内向自卑

由于世俗的偏见,促使中学单亲家庭子女认为父母离异是一件非常不光彩的事情,从而使中学单亲家庭子女产生了自卑感。单亲家庭子女在大众面前常表现得十分内向,对双亲的事情避而不谈,对任何人都不愿意提起。长时间以来,便形成了内向自卑的性格。

(三)行为散漫,暴躁易怒

有的单亲家庭家长为了补偿孩子精神上的创伤,对于孩子过分的溺爱。具体表现为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要求,在物质上满足孩子的任何需要,长此以往,会使中学单亲家庭子女形成任性的性格,行为十分散漫。另外,由于中学单亲家庭子女的抑郁心情无法找到有效的排解方式,在学校也很少与人沟通交流,不良情绪的长时间积压会导致中学单亲家庭子女变得十分暴躁易怒,经常会出现打架的情况。

二、解决中学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的途径

(一)家长摆正心态,用情绪感染孩子

在中学单亲家庭子女的日常生活中,家长的情绪和心态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性格情绪,如果家长长期地处于抑郁、消沉的情绪中,对孩子也会产生消极的影响。因此,消除家长自身的不良情绪是家庭教育的关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只有让家长摆正了心态,用自身健康、向上的情绪去感染孩子,中学单亲家庭子女才会慢慢转变性格,实现身心健康发展。家长也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来影响孩子,不能为了单纯地弥补学生的精神伤害,而过分地溺爱孩子,这种溺爱的教育方式不利于中学单亲家庭子女形成健康的性格。同时,家长也不能放任孩子不管,要根据中学单亲家庭子女的具体情况,安排好中学单亲家庭子女的生活和学习,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增强自信心。

(二)开展集体活动,在教学中开导学生

为了有效地克服中学单亲家庭子女的自卑心理,应当使中学单亲家庭子女彻底放开心理上的束缚,完成个性的解放。学校可以通过开展校园集体活动的方式,来鼓励中学单亲家庭子女参与到各项活动当中。在集体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将关键性任务交给单亲家庭学生。例如,在学校组织的运动会中,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队列行走时,教师可以安排单亲家庭学生担任班级的红旗手,增强单亲家庭学生的自信心。通过集体活动培养中学单亲家庭子女的自信心和责任感,使其在集体活动中感受集体的力量,并获得其他同学的肯定和信任,从而与其他学生建立深厚的友谊,消除中学单亲家庭子女的自卑心理,使中学单亲家庭子女的身心健康成长。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对单亲家庭学生进行教育,解决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问题。例如,在最新出版的九年义务语文教材中,有一篇文章叫做《蜗牛》,是台湾歌手周杰伦歌曲《蜗牛》的歌词以延伸阅读的方式出现在了语文教材中。教师在该文章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向学生介绍歌手周杰伦的故事,教师利用教学内容的延伸,来完成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性格。

(三)建立单亲家庭子女档案并进行档案追踪

教师应当了解班级的单亲家庭子女,并在学生中建立中学单亲家庭子女的个人档案。对中学单亲家庭子女的学习情况、家庭情况、学生个人的身心健康进行持续追踪,并将了解到的情况记录在档案中。根据中学单亲家庭子女的个人檔案,由班主任和心理教师完成对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辅导工作,定期地和单亲家庭子女的家长进行联系沟通,了解中学单亲家庭子女的家庭情况和生活状态。根据中学单亲家庭子女的档案,定期开展集体活动,在休息节假日对其进行家访,全方位关心中学单亲家庭子女的现实生活。

综上所述,在注重中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势下,班主任以及心理教师应当肩负起保护、教育中学单亲家庭子女的重任。关心中学单亲家庭子女的学习状况和日常生活,与中学单亲家庭子女的家长取得联系,从家庭和学校两个方面同时入手,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帮助中学单亲家庭子女解决心理问题,促使中学单亲家庭子女和完整家庭子女一起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1]王维新.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J].新课程学习,2015(11):18.

[2]葛璟.家庭教育心理学小学生单亲家庭的教育问题及其心理调适[J].青年与社会:下,2015(06):169.

单亲家庭子女心理教育问题综述 篇4

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分支学科,研究在教育情境下人类的学习、教育干预的效果、教学心理,以及学校组织的社会心理学。其研究内容主要是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包括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师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课题在具体应用过程中会由于对象群体性质的不同而存在很大的差异性,本文针对中学女生,剥离出由单母亲环境抚养下并产生一定心理问题的部分群体进行专项的分析,找出产生问题共性并研究教育疏导策略。

一、国外研究现状

在心理学领域,美国发展至今大致分为四个体系:

1、认知心理学体系,主要研究机构有:斯坦福大学心理系、卡内基梅隆大学心理系、伊利诺伊大学心理系、密歇根大学心理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系。代表期刊《Cognitive psychology》(认知心理学)、《Cognitive science》(认知科学)、《Journal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认知神经科学杂志)、《Neuropsychology》(神经心理学)、《Psychobiology》(心理生物学)、《Brain and cognition》(大脑与认知)、《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记忆与语言杂志)、《Perception & psychophysics》(知觉与心理学)、《Brain and language》(大脑与语言)、《Memory and cognition》(记忆与认知)等;

2、发展心理学体系,组要研究机构有:明尼苏达大学双子城分校心理系、密歇根大学心理系、斯坦福大学心理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系、弗吉利亚大学心理系。代表期刊为《Developmental psychology》(发展心理学)、《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教育心理学杂志)、《Journal of comparative psychology》(比较心理学杂志)、《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实验儿童心理学杂志)、《Infant behavior & development》(婴儿行为与发育)等;

3、实验心理学体系,主要研究机构有:斯坦福大学心理系、密歇根大学心理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系、伊利诺伊大学心理系、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心理系和耶鲁大学心理系。代表期刊为《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Learning,memory,and cognition》(实验心理学杂志.学习、记忆和认识)、《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实验心理学杂志.人类知觉与行为)、《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General》(实验心理学杂志.总论)、《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y Animal behavior processes》(实验心理学杂志.动物行为过程)等;

4、工业与组织管理心理学体系,主要研究机构有:密歇根州立大学心理系、明尼苏达大学双子城分校心理系、宾州大学心理系、俄亥俄州保龄格林大学心理系、马里兰大学心理系。《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咨询心理学与临床心理学杂志、《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应用心理学杂志)、《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咨询心理学杂志)、《Psychological medicine》(心理医学)、《Psychosomatic medicine》(身心医学)、《Pharmacology, biochemistry and behavior》(药理学、生物化学和行为)、《Psychopharmacology bulletin》(精神鞠理学公报)、《Journal of studies on alcohol》(酒精研究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child psychology》(临床儿童心理学杂志)等。

目前国外在教育心理学领域已取得的成果包括:

一、设计型实验或设计型研究。设计型实验旨在通过形成性研究过程来检验和改进基于有关原理和先期研究而得到的教育设计。它采用了“逐步改进”的方法,要求把最初的设计付诸实施,然后根据效果和来自实践的反馈不断改进,直到排除所有缺陷,从而形成更为可靠有效的设计。这种设计型实验需要在现实的学习情境(如学校)中进行,其中会涉及到许多无法 控制的因素。研究者并不去努力控制各种干扰变量,而是在自然情境中考察设计方案中的各个要素的实施状况,从而实现学习环境设计的最优化。

二、网络实验。在网络发展的早期,研究者所设置的在线实验室可以随时招募被试以分派到处理 条件中接受测验。而现在的在线心理学实验则可以同时运行多个不同实验。电子邮件经常被用来传递实验处理和记录那些通过传统渠道所获得的被试的反应。电子邮件和其他匿名交流技术也能用于实验室或教室范围之外的研究。如,在另一项通过言语说服来提高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研究中,研究者发现,由指导者设计用以激励自我效能感的电子邮件短信既能提高自我效能感的得分,也能提高学生随后的考试成绩。

三、交互式学习环境。结合多媒体信息呈现和超级链接导航的交互式环境当前正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心理学家用于考察能增强自我调节学习效果的教学条件。这些环境将信息分布在一个虚拟空间中,学生通过随后的超级链接进行导航搜索。在学生搜索所需要的信息来完成任务时,他们的学习策略、动机和信念就可通过他们的导航活动表现出来。另一项交互式学习环境的重要技术就是提供支撑自我调节行动的软件工具。学生使 用这些工具的方式和他们所进入的内容能显示出关于他们的学习策略、信念和动机的大量信息。

四、学习兴趣的任务内测量技术。教育心理学家大都将学习兴趣看作学习活动与成绩的调节者。学生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主题兴趣(诸如选择并阅读课本某些段落)实际上是情境因素和个体因素的混合物。而个人兴趣是一种指向特定信息与事件类型的相当稳定的个人倾向,情境兴趣是对情境属性的短暂情感反应(如新异性或歧义性),后者往往很难得到准确测量。研究者最近已开发了新的研究方法来考察情境兴趣的变化。在Ainley 等人的研究中,除了在让被试阅读之前自我报告主题兴趣,他们还使用了 一种软件来测量被试对四段主题为科学和流行文化的说明文的阅读选择、情感、坚持性和回忆成绩。每篇课文由3个250词的段落组成。在选择了主题之后,给被试呈现相应课文的第一段。他们在任何时候都能选择转换到不同主题课文或继续阅读当前课文的下一段。对继续阅读一篇课文的选择是通过对该课文主题有关的坚持性进行计分的。如果被试选择继续,在呈现下一段内容之前,就要求他们通过选择不同情绪(诸如悲伤、感兴趣、不确定或厌烦)来表示自己的感受。如果他们选择转向另一个不同主题,或完成了当前主题的最后一段,都要对选择离开的主题完成一个由三道题目组成的保持性测验。对数据进行的结构建模发现预先给出的主题兴趣自我报告能预测任务内情感,情感能预测坚持性,而坚持性则预测了学习成绩。

五、认知负荷测定技术。认知负荷(cognitive load)是完成某项任务时所需要的心理资源(基本上是工 作记忆)的数量。其大小依赖于个体与任务之间的相互作用。认知负荷已被越来越多地用于解释为何不同教学设计会产生不同学习效果,它也被视为学习后果的中介因素之一。

六、概念图技术。概念图(concept map)技术主要解决知识在头脑中是如何表征的,在教育中作 为教学、学习和研究的工具发挥着作用。由学生构建的概念图或由教师呈现的概念图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工具,它能为学生的合作学习提供便利的交流辅助。通过比较学生在某种具体学习体验前后所构建的概念图或不同成绩水平学生群体的概念图之间的差异状况,研究者们就能及时揭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概念变化。

单亲家庭概念的提出,产生于欧美国家对当代婚姻现实状况的考察。欧美国家六七十年代的离婚高峰促成了大量离婚式单亲家庭的出现。国外对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的研究目前来自美国的资料较多,对于单亲家庭的研究大致经过了三个历史阶段: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前为其早期,6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期为探索与发展时期,80年代中期以来为走向成熟的时期。研究方式一是与一些系统的社会学理论联系起来,有了较明确的理论指导;二是能把这些理论操作化,使其所涉及的因素在调查问卷的具体问题中反映出来;三是对由此得到的数据进行精严的统计分析。例如,麦克拉娜罕与桑德在其所著的《成长于单亲家庭———问题与对策》一书,先根据作者多年的研究和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建立了一个假设:单亲家庭结构对孩子的成长及长大后的生活境况会有负面的影响;这种影响一部分是由于单亲家庭经济条件较差,但也有一部分是由于单亲家庭的父母对孩子引导不足,或者说孩子缺少亲职资源(parentalresources),及缺少利用各种社区资源(communityresources)的渠道。在此基础上,美国对于单亲家庭的研究大多处于社会范畴,而心理学领域的研究已经高度细化,二者结合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发展心理学体系的应用层面并已趋于成熟,已由数字统计分析发展到心理学分析及社会学分析;由单亲家庭问题的现象研究转向对其本质的研究;由单纯实证分析转向了系统理论分析;并且,各项研究由描述性转向对应策略的寻求。其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对单亲家庭的两种极端认识,一是夸大了单亲家庭的负面影响,将所有发生在单亲家庭的问题均归咎于单亲家庭的结构;另一种认识是对单亲家庭状况的估计过于乐观,认为单亲家庭形式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具有进步性和未来性。这两种倾向为正确对待单亲家庭、解决单亲家庭问题设置了障碍。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于心理学的研究经历了上世纪野草式发展后,逐渐形成自己的体系和分类。目前常用的两大领域,一种是应用领域,分为:异常心理学、生物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实验心理学、演化心理学、数学心理学、神经心理学、人格心理学、正向心理学、精神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社区心理学、理论心理学、超个人心理学;另一种是应用领域,分为:临床心理学、辅导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法医心理学、犯罪心理学、健康心理学、预防心理学、工业及组织心理学、学校心理学。较为权威的研究机构包括: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中国国家科学院、华东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西南大学、中南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等。

中国从改革开放至今,由于快速增长的离婚率,离婚式单亲家庭比重逐渐上升,由此而引发了单身父母的心理状态、生理问题、生活状况,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成长及教育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越来越为社会学家、心理卫生学家和政府等有关方面所关注。随着社会转型期人们的传统婚姻伦理观念的不断变化,家庭结构也在发生变化,单亲家庭逐渐增多,这些家庭面对经济、情感等方面的困扰较多,由此而引发家庭成员的行为异常和非正常心理案例不断产生,继而带来不少严重的社会问题,如,犯罪、吸毒、失业等。这不仅是一个摆在单亲家庭成员面前的严肃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而国内对单亲家庭问题研究虽有高度的重视程度,但在研究上仍存在明显不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对单亲家庭的研究还不够全面、系统。对单亲家庭问题的研究多偏重于离婚式单亲家庭,而对分居式、未婚式、丧偶式单亲家庭的问题研究较少,对单亲家庭子女影响研究较多;相对而言,对单亲(父)母主体的研究则明显不足,根据资料显示,离婚后,孩子大多和母亲同住,人们可能认为母子关系会更密切些,而事实上只有不到50%的母亲能保持离婚前那种融洽的母子关系。比如,对单亲家长婚姻观念的研究就很少有人关注,但其研究对控制单亲家庭的数量,减少由其衍生而来的社会问题有一定的作用。这不能不说是单亲家庭问题研究上的一个缺憾。二是单亲家庭的研究中过于强调单亲家庭给子女带来的负面影响,完全忽略其正面影响。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单亲家庭所形成的不良环境只是影响孩子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作用大小,还取决于家长本身和孩子的互动关系。而生活中,也不乏单亲家庭中的儿童在某些方面优于完整家庭之中的儿童。因此,对其研究有利于正确对待单亲家庭和解决单亲家庭问题。三是关于单亲家庭社会问题的对策研究较空洞,而且带有倾向性,过分强调对单亲子女的保护和对单亲家庭的资助。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观点起了一个不好的暗示作用。一方面加重了单亲家庭成员的心理负担;另一方面也增强了单亲家庭对社会福利的依赖。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单亲家庭都面临困境和存在诸多问题,也有为数不少的单亲家庭过着十分正常和健康的生活。我国从心理学角度对于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研究目前处于立意分散、观点各异状态,只有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大量的研究成果经过社会实践的论证后,才能够逐渐沉淀,形成一定的体系或者知识板块。

三、研究基础

论文研究初期,主要是对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学习阶段。当前心理学领域的研究发展较为成熟,国内外有大量的可参考文献。部分心理学研讨技术和方法能够通过权威机构专业人员的指导,快速准确的获得相关数据和材料。另一方面,无论乡村或是城镇,单亲家庭的数量都在逐年增加,依托学校和社会婚介机构,获取社会调研对象人群信息且得到调查结论难度不大。随着互联网通讯技术的发展,人们开放自己融入社会的意愿逐渐强烈,尤其是单身带子女的女性由于对外界依赖性更强的特点,会使得本项研究得到更高效的支持。

在教育心理学的历史研究当中,研究过程和成果普遍趋于文科,凭借主观思维得出结论和解决方案的成分较大。但这种方式很难系统的去观察一个普遍类问题,也无法准确的证明问题的共性。而一部分心理学研究人员从生理、数学角度研究心理学,将很多心理变化以量化数据的方式体现,又不适合跟教育这种以主观经验为主的研究领域相结合。因此,本文根据目前教育心理学和单亲家庭现状,计划将主观的现象和客观的数据相结合,采用调查法,通过各种问卷配合一定量的测谎问题,获得不同家庭较为真实的的个案表征。将共性和个性剥离,转化成数据以曲线方式体现,女生较为正常的心理状态所对应的曲线将会成为基础指标,而曲线偏离将意味着形成心理障碍的趋势。心理学结合简单的数学知识,能够给心理研究人员或工作人员提供一个较为显著的参考依据。对于整个人类社会而言,由于人们的心理会受到社会、家庭、自身生理期、个人素质和矛盾冲突而有不同的表现和发展规律,形成图标曲线难度会很大,但仅仅将范围缩小到单母亲家庭中学女生这个群体的话,相对信息量较少,操作具有可行性。这也是论文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将是论文主体研究阶段的重心,也将是主要的成果。

单亲子女心理分析 篇5

析与对策

孙 露

摘 要:随着离婚率的不断上升,加上其他一些不可测原因,家庭中往往会发生一些变故,单亲家庭日益增多,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问题就成了构建和谐社会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分析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表现的基础上,分析了造成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的原因,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要从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加强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单亲家庭;心理障碍;心理健康教育

一、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的表现

从表面意义理解,单亲家庭是指由于死亡或离异后只剩下夫妻中一方与未成年子女组成的家庭。为此可以将单亲家庭子女的概念界定为:由父亲或母亲一方与其未婚的,年龄在18岁以下的,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子女共同组成的家庭。家是驿站、港湾,是孩子成才的一块沃土。对于尚未成年的孩子来说,更是安全的代名词,是快乐之源,是健康人格的发展之端。而当父母双方离异或夫妻双方只剩一方时,对孩子来说,就意味失去了一方的庇护,就如同鸟失去一翼,车失去一轮,在心理上必将承受巨大的痛苦,甚至对生活也失去勇气,对社会充满敌意。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主要存在自闭、自卑、自责、焦虑、抑郁、妒忌、逆反等问题。

二、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单亲家庭子女因为父母的婚变或家庭的不幸,独自与单身父(母)生活,家庭结构被破坏,亲子关系的失调加上监护人教养方式的错误,以及社会评价对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孩子心理调试能力差等是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亲子关系的失调

单亲家庭中亲子关系失调在离异单亲家庭中表现得最为明显,这种异常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家庭的缺损意味着从此有一方要从家庭中退出,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的心理上则会产生被双亲中的一方抛弃的担心。很多离异家庭子女的监护者限制前配偶探望自己的子女,希望以此来惩罚他们,为了惩罚对方,不让对方接触孩子,谎称对方“死了”,“出国了”,对孩子隐瞒情况,造成孩子缺乏自信,产生自卑心理。

第二,家庭的缺损容易导致他们的监护者或者沉浸在悲痛之中,或者因忙于工作而无暇给孩子以温暖和爱护,从而忽略和孩子的交往,造成亲子关系冷淡,而作为孩子,当他们看到父(母)情绪不好时,他们也不敢贸然地与父母交流,这势必会影响亲子交往的数量和融洽程度。更为极端的是,有的监护者根本就把孩子当作“累赘”、“包袱”,把孩子看作自己未来生活的绊脚石。在这样的观念下,他们轻则对孩子冷眼相对,重则对孩子拳脚相加。

第三,家庭结构的变化使孩子不得不花大量的精力来应付家庭困扰带来的紧张,他们的心理调适受到家庭人际冲突的影响。另外,离异的父母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在孩子面前讲前任配偶的坏话,相互诋毁,把孩子作为传递仇恨的工具。因此,在离异家庭中,孩子在与家人的相处中得到的多是反面经验,他们看到的是父母之间的讨价还价和相互敌视,这种现象容易使孩子产生不良的社会学习,他们也变得不再相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不信任会扩展为对整个社会的不信任,伴随着这种心理而长大的儿童,极有可能会产生一些反社会行为。

(二)监护者教养方式的失当

单亲家庭中孩子父母的离散,它给人们的心理不同程度地带来痛苦和无奈。在这种负面情绪的影响下,在较大的生活、心理和经济的压力之下,单亲子女的抚养者容易在抚养方式上走向偏颇。这种教养方式的偏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孩子要求很高,严教过度。有的家长总怕孩子因为伴侣的死亡或自己的离婚而开始不学好,而对孩子提出过高要求,他们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心理,给孩子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他们对孩子赋予了极大的期望,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期望前进,对孩子的教育过度关注,一旦孩子的行为表现与自己的期望不相符合,便会引起严教过度,出现责备、唠叨甚至体罚等不良教育行为。另外,单身父(母)亲长期的育儿疲劳无人分担,就会使他们感到孤立无助,从而出现过度严教。这种过度的严教剥夺了儿童的尊严,容易使孩子对自己产生否定感,“我不能干”、“我很笨”,从而出现自卑、自责等问题。

第二,单身父(母)亲忙于生计或缺乏责任感,对孩子监管不力。单亲家庭父(母)亲在各方面的压力都很大,没有时间、精力和物质条件抚养孩子,他们往往把孩子交给隔代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或者疏于管教,形成管理的真空,有的家长沉酒于自己的伤痛而忽略了孩子的痛苦,缺少对孩子的关爱。由于孩子在家中得不到重视,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体会不到自己的成长在家庭中所起的作用,因而容易使孩子产生自卑情绪,不求上进,更为重要的是,孩子易在没有安全感的状态下变得焦虑、抑郁,最终形成孤僻、冷漠的性格及扭曲的心理。

第三,监护者心怀内疚,对孩子过度溺爱。离异单亲家庭中有的家长离婚后,对孩子常有一种负罪感,将一切问题都归结在自己身上,无原则地一味满足孩子、迁就孩子,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对孩子进行补偿,倾向于溺爱型的抚养方式。伴侣先逝单亲家庭中有的父母为了博得孩子的欢心,“收买”孩子,无原则地满足孩子的无理要求。在这种教养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极易出现自我控制能力差、冲动等问题。

第四,监护者把孩子放在封闭的家庭中进行抚养,使孩子缺乏社会交往。单亲家庭中,很多单身父(母)亲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与孩子相依为命,老是把孩子关在家里,以免受他人欺侮;他们按照自己给孩子设计的“理想”的人生航线来对孩子进行培养。在这种条件下成长起来的孩子,由于缺乏与他人相处、交往的经验,在与人交往时,必然会产生孤独与焦虑。

(三)社会评价压力

单亲家庭中孩子在精神上往往会受到他人的歧视,这种压力对孩子来讲是很残酷的。孩子在同学当中被认为是没有爸爸(妈妈),有的孩子为躲避这种压力,远离同伴,形成了孤僻、冷漠的性格。其他孩子在单亲家庭子女面前议论自己的父母和家庭,可能会使这些孩子触景生情,引起感伤,他人无意的谈话也会使这些敏感的心灵受到伤害:有的孩子怕别人提爸爸(妈妈),常常躲在角落里偷偷地掉泪。离异单亲家庭的孩子承受着巨大的心理痛苦。当父母离异后,他们总会产生自己不如别人的感觉,把父母的离婚当作见不得人的事,非常忌讳谈到或问到相关的话题,他们总怀疑别人在背后议论自己、嘲笑自己,这种实际存在或臆想的社会评价压力使他们为了避免伤害而慢慢从人际交往中开始退缩。他们自己给自己筑起一道心理的墙,把自己包裹在厚厚的壳中,表面冷漠,实际上内心非常虚弱。另外,这种社会评价压力还会使单亲家庭的学生对人产生怀疑,对人缺乏信任,极易导致多疑性格的形成。

(四)子女心理调试能力不强

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父母离异或先逝,家庭破碎这些家庭生活的变故是他们人生道路上的一个巨大的、从未有过的冲击与挫折。一个人是否能顺利地应对挫折,取决于个体自身的挫折容忍力。挫折容忍力是指个体面对挫折时,免于行为失常的能力。挫折情境的产生,对于挫折容忍力较强的子女来说,一般尚能顺利度过。而对于那些挫折容忍力较差的学生,则会为挫折情境所困扰,如果没有合理的引导,就很容易导致心理的失衡。同样面对家庭的缺损,但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会产生心理问题,因为每个人的抗挫折能力不同。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由于他们生活的阅历还相当贫乏,对各种突发事件的自我调节能力还较差,心灵更容易受到伤害。对于单亲家庭的孩子来讲,意味着失去与父(母)亲在一起生活的权利,甚至失去父(母)的爱,它使孩子产生强烈的自卑感、被遗弃感、怨恨感。这些消极的情感必将作用于孩子与他人的交往,最终影响到他们的人际交往、同伴关系,造成与人交往能力的下降,甚至造成交往障碍、对人焦虑。

三、解决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的对策

家庭、学校和社会是单亲子女每天都要接触的环境,单亲子女处于这三者相结合的成长环境中,三者对于其教育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如果这三者的关系有一个处理不好,单亲子女成长的天平就会失衡,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就在所难免。因此,家庭、学校和社会应充分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峻性和迫切性,形成坚固的三位一体的教育结构,共同促进单亲子女身心健康发展。

(一)重视单亲家庭教育

单亲家庭中的孩子能够跟随一个懂得爱、懂得关心、懂得教育的父亲(母亲)生活那算是一种幸运,如果落在被视作一种负担、一种累赘不负责任的父亲(母亲)手中,最终将会酿成恶劣的后果。

第一,父母要重新拾回生活的信心。单亲家庭面对离异或亡故的痛苦,难以自拔和振作,忽视孩子的存在,无视孩子成长中的变化或粗暴抹杀孩子稚嫩的情感,这些都是做父亲或母亲自我意识的丧失。家长应坦然而勇敢地对待现实,振作着为孩子创造一个好的家庭氛围。单亲家庭父母要以宽容的心态立身行事,要学会对痛苦和懊恼的遗忘,遗忘有助于单亲家长身心健康,遗忘是对仇恨的释放;对悲痛的解脱;对忧虑的拒绝;对疲惫的宽慰。

第二,重视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家长必须承担起来教育孩子的责任,家庭教育对孩子来讲都是至关重要的、不容忽视的。对孩子特别是单亲子女要做到养育并重,不仅关心孩子的生活,更要注意教育孩子,关心孩子的思想、学习、交往,及时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和不足,正确引导,使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明辨是非、善恶。切忌只管生活,不问其他;切忌把孩子交给长辈或学校就万事大吉,家庭教育潜移默化,需日积月累,绝不可时紧时松,更不可听之任之。要在家庭出现变故之后尽可能地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让孩子在第一课堂中汲取到尽可能多的营养。

第三,不向子女隐瞒家庭变异真相。离婚父母一定要冷静理智地撂下个人恩怨,双方一致地善待孩子,以博大的胸怀和宽容开朗的心态去面对孩子,共同合作,帮助孩子度过眼前的心理危机和暂时的困境。这需要双方协调一致,用孩子可以理解的方式把离婚的决定告诉他,让孩子在离婚这件事上理解父母,理解这是父母双方的情感选择。至于在什么时间,用什么方式告诉孩子,还要根据孩子年龄大小,个性特征,情感成熟程度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只有孩子理解了家长,才能面对现实,承担责任,与家长共同克服困难。如重新组织家庭,要征得孩子的理解与认同,要允许孩子定期与对方见面,接受双方种种的关爱方式(玩或送礼物等),使孩子得到完整的爱。

第四,培养单亲子女的独立性。三人世界变成两人世界,家长更容易对孩子娇惯溺爱,总觉得对不起孩子,用更多的爱来满足孩子,作为补偿,对孩子关怀备至,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容易性格脆弱,依赖性强,缺乏主见,独立生活能力差。通常单亲家长会有一种负疚心,总想为子女多付出来补偿,由于家庭缺憾而给孩子造成的某种损失或伤害。许多家长对单亲子女百般照顾,使单亲子女从小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依赖性较强,孩子没有机会亲自去体验一些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风险”,缺乏独立生活能力。其后果是单亲子女一旦离开家长,便不知道如何去应付生活中的困苦和挫折。因此,家长能为单亲子女做的最有价值的一件事,就是教会他们如何成为能独立生活的人。

(二)提高学校教育的科学性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比,有它自己有利的条件,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关,计划性、针对性都很强,而且可利用的教育渠道广泛,方法灵活。为此促进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有必要提高学校教育的科学性。

第一,建立单亲家庭学生档案。从入学起就开始建立单亲家庭学生的档案,加强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行为和家庭情况的了解、跟踪,并详加记载。把对每个单亲家庭学生的帮助与教育具体落实到班主任、科任老师头上,由他们负责对单亲家庭学生心理疏导,学习辅导,生活的关照,行为的矫正,定期与家长联系,掌握单亲家庭学生在家里和社会上的情况。

第二,加强爱心教育。选派充满爱心、有一定心理学基础、有较强的自我控制与忍耐能力、有较强的领导能力和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担任班主任,特别要将其中最优秀的教师派到单亲学生较多的班级去作班主任。单亲家庭学生所处的环境,特别是他们每时每日所生活的班集体的班风和同学之间的良好关系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单亲家庭学生如果生活在一个充满真情友爱的班集体里,他们自然会感到生活充满阳光,感到自己在不幸之中的特别幸运。

第三,用鼓励消除自卑。单亲家庭学生的思想负担重,耻于老师和同学知道自己家中的真实情况。班主任应帮助他们对这一社会现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父母的事由他们自己去处理,孩子无法左右家庭。同时,要创造良好活动的环境,积极鼓励单亲家庭学生参加班集体组织的各项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老师可以有意识地把活动中最重要的任务交给他们,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增进他们与其他同学的友谊。对能力较差的单亲家庭学生,也可以有意识地让他们在同学面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条件成熟的学校可成立课题组进行研究。学校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成立课题组,开展单亲子女教育的专题讨论。当然,也要有专人负责,职责到位。

(三)健全社会保障

社会应充分利用各种形式的舆论宣传,让全社会各行各业的人都来关心单亲子女的教育问题。调动社会资源,给予单亲群体经济物资等方面的帮助,引导这些家庭的子女参加集体活动,为他们展示兴趣、爱好和才华创造条件和机会。

第一,重视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设立单亲家庭子女教育咨询机构,设立家长学校,开设咨询电话,使单亲家庭的子女遇到问题能及时与社会联系。对于离异后的父母通过家长学校等方式进行子女教育培训,提高教育水平。通过影视、广播、报刊,传授教育单亲家庭子女的科学方法。形式要多样化,内容要新颖,使其受教育于娱乐之中。

第二,完善离婚子女监护权。人民法院在判决离婚案,处理未成年子女归属时,要考虑如何有利于子女的成长教育,既要考虑到监护人的抚养能力,又要考虑到其教育能力。使离异后的子女尽可能多地得到双亲的照顾和关心。生活在一个吵吵闹闹的家庭中的子女是不幸的,但离婚能使孩子幸福吗?这是每个面临离异的夫妻应当慎思的问题。第三,发挥社区教育优势。充分利用社区资源能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街道,社区要从各方面加强对单亲家庭的关心。生活上可通过社区互助等形式对离异家庭中生活困难的同学给予经济上的帮助;思想上经常上门家访,了解家长及孩子的思想状态,并及时和学校、老师取得联系,共同商量、研究,关心、教育好每一个特殊家庭的孩子。

参考文献:

[1]潘允康,柳明:《当代中国家庭大变动》,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吴德清:《当代中国离婚现状及发展趋势》,中国文物出版社,1994年版。

[3]沈崇麟、杨善华:《当代中国城市家庭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4]邓伟志、徐榕著:《家庭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5]罗尚荣、李晓红:《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分析及对策》载《社科纵横》,2006年第12期。

[6]张开荆:《单亲家庭青少年不良情绪的成因分析及对策》载《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7]焦晓玲:《试析单亲家庭对儿童心理的影响》载《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8]林岚:《单亲家庭母亲及其子女成长之研究》载《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9]常艳春:《离异单亲家庭对子女成长的不利影响》载《家庭与家教》,2004年第4期。

关于小学生责任感教育的实践研究报

孙 露

调查时间:2010年3月1日——3月15日 调查地点:共乐小学

调查方式:问卷调查方法、访谈法 调查对象:共乐小学五、六年级学生

一、调查的具体目标和方法:

(1)了解学生责任感状况;

(2)探索当前学生责任感状况的特点;

(3)探索强化责任感教育的措施,以提高责任感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根据以上目标,我采用的调查方法主要是:问卷调查方法与访谈法。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多角度地了解学生的责任感现状。

问卷设计内容的考虑,从责任感的表现(对自己、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及责任感个性品质构成的四因素:责知、责情、责意、责行等方面设问,共设选择题15题。同一时间向共乐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发放问卷,共发问卷400份左右,回收有效问卷达95%以上。

二、调查结果分析——学生责任感状况及特点

通过对学生调查结果分析显示,所调查学生责任感状况的主流是好的,但确实存在不少问题。呈现出如下特点:

(1)、对家庭、对朋友责任感意识强一些,对自己的责任意识模糊。

(2)、在朋友圈子里责任意识强一些,在朋友圈子外,对陌生人的责任意识较少一些。

(3)、对班集体的责任感意识强一些,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意识淡化。

(4)、责任认知强过责任行为,不少学生可以判断出负责与不负责的是非,但不能把正确选择付之行动。

(5)、责任情感强过责任能力,学生中不少人对一些事情,有心尽责,而无力尽责。

三、对调查结果的思考——进一步加强学生责任感教育的对策建议

责任感的形成是一个非自发的过程,它需要通过教育、培养,依赖于外部的导向和内在的自教自律、自我体验而形成。强化责任感素质教育力度对策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开拓外部导向与自我内化的统一。

对策之一:强化责任感教育力度,应坚持正确的理论导向,做到道德理论知识教育与道德责任行为教育的结合,实现知行统一。

学校德育工作中,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必要的理论教育是责任感教育不可逾越的初级阶段。通过教育,使学生知道:热爱生命,维护尊严,修身养心,发展自己,实现自我价值——这是对自我的责任。平等待人,乐于助人,善意批评,真诚合作,宽容大度——这是对他人的责任。养老抚幼,孝敬父母,维护家庭和睦,承担家务劳动——这是对家庭的责任。履行义务,奉献集体与社会,遵纪守法,参与社会活动——这是对集体、对社会的责任。热爱祖国,维护国家统一和国家尊严,保持民族气节,履行保卫祖国的义务——这是对国家的责任。认识自然,爱护自然,美化、绿化、净化环境,节约能源——这是对自然的责任。认识社会、自然知识的价值,广泛学习知识,灵活运用知识,以便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是学习的责任。通过教育使学生明白社会赋予每个人的神圣使命,明白自己应承担的责任是不可推卸的,明白神圣使命的完成必须立足于社会个体的高度责任感。

在德育工作中只重视道德理论知识教育而忽视道德责任行为教育,就会出现知行脱节。要解决知行脱节问题,必须把道德理论知识教育和道德责任行为教育有机结合。重视道德责任行为教育就是要在道德认识的基础上,把整个社会倡导的道德规范内化为主体的道德义务,并自觉履行这些义务。它的核心是“内化”为主体的道德义务,它的最终表现为自觉的道德行为。它可以通过教学、少先队、学生会组织的活动、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校会、班会、班主任工作等多种活动形式来开展教育。

对策之二:强化责任感教育力度,应注重养成教育。

责行是责任感的外化,是责任感的最终归缩。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必须重视个人的实践活动和养成教育,只有这样才能把“责知、责情、责意”变为客观现实的“责行”,不至于沦为“口头上的将军,行动上的矮子”。养成教育必须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开始,如互助学习活动、参加家务劳动、学校劳动值日、志愿者行动等。学校可建立家务劳动制度,根据学生不同情况,要求学生承担相应的家务劳动,家长给予具体安排落实,学校定期的监督和检查,并在校园里定期开展家务劳动竞赛和表演活动,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逐步具有集体、社会责任感。

对策之三:强化责任感教育力度,应做到学校、家庭、社会的整合。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是培养责任感的重要园地。与家庭、社会这两个环境相比,学校的主要任务是教书育人,学校教育的环境具有明确的目的、有指定的教育内容与活动计划、有系统的组织和特殊的教育条件,对个体的全面发展具有加速作用。但是,实践证明,单靠学校一方努力,是很难将教育的效能延续的。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个人的性格、道德意识的形成与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有着密切关系,家庭氛围、家长的为人处事态度等都会影响孩子的责任意识和责任行为,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学校要做好与家长的沟通工作,这种沟通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如:家长学校、家长会、家访、书信交流、电子邮件等。这种沟通的内容应是教育方法的探讨,不应仅仅是成绩单的报告。社会是人生的大舞台。在这个大舞台当中,人们的责任感得以展现、得以评价、得以检验。社会对个人责任感的影响表现在:第一、现实生活中的人们的道德取向和责任感状况会极大影响新一代人的道德取向和责任感状况。充满着责任感的社会和一个不负责任的社会给新一代的影响是完全不同的。第二、个人对责任感的坚持,依赖于社会对其行为的评价。外界对个人富有责任感的行为是赞扬还是讥笑、是肯定还是否定都会严重影响个人的责情责意,其中社会对不负责任行为的宽容甚至赞赏就是对责任感的否定。整个社会尤其是各级政府应该树立一个正确的符合社会实际情况的价值导向,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一个积极向上、遵纪守法、富有正义和责任感的社会风气和氛围。一个正确的评价机制,一定要让“正气压倒邪气”,否则就会使学校变成一个没有意义的道德说教场所,严重削弱学校教育的威信与力量,十分不利于小学生责任感的培养。

对策之四:强化责任感教育力度,应强化责任感教育的渗透性,建立良好校园环境的激励。将责任感教育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是进行德育教育和培养小学生责任感的基本途径。过去有人认为,培养学生责任感主要是思想品德教师的事情,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德育教育和责任感教育应贯穿在学校所有学科的教学中,应该贯穿在整个学校教育工作当中。将责任感教育渗透到学校制度文化环境中。处幽兰之室,养高士之德。人具有从众心理,舆论导向,他人的行为,对学生行为选择的影响是深刻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良好环境本身就是人们责任感素质培养和教育的一种力量。优化责任感素质教育的良好环境,还须建立一套奖惩运行机制,建立保护尽责者利益的机制,同时建立约束、惩罚失职者的机制。对尽责者给予肯定和鼓励,对失职者以舆论谴责、行政处罚,必要时给予法律制裁,扬善抑恶,真正形成尽责者光荣,失职者可悲的校园环境,以推进责任感素质水准提高。此外,责任感教育还须渗透到管理服务的过程中。

对策之五:强化责任感教育力度,需要学生个人的自省和意志努力。任何事物的发展总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家庭、学校、社会等只是培养责任感的外部因素,个人主观努力才是培养责任感的内部因素和决定性因素。任何好的措施、手段、方法,如果不与学生的自省内化相结合,则言与行不

单亲子女教育 篇6

马治民

成长环境的变化,使不少单亲子女因缺少父爱或母爱而导致心理失衡,单亲孩子普遍表现为情绪低落,心情浮躁,抑郁悲观,性格孤僻,好走极端,这种情况即为心理失衡。这种心态如果不及时纠正,久而久之,会扭曲性格,造成心理障碍甚至心理疾病,严重影响单亲子女情感、意志和品德的发展。而现阶段我国的单亲家庭子女教育存在明显的不足:

(一)家庭教育职能弱化

1、教育方法简单

家教缺位,心理压抑。由于单亲子女随父母一方生活,家庭中三脚架的坍塌,造成单亲子女的心灵上缺憾。随母亲生活的孩子面临的情况:母亲对女孩的影响:对单身母亲来说,如果把再婚看作是卸下了生活的重担的话,但对女孩而言却很少能分享母亲的快乐。反而把继父看作敌人和侵犯者,继父也往往可能给女孩带来性危险。母亲对男孩的影响:因男孩失去父亲特殊的爱以及权威者、决策者角色的熏陶,阳刚之气削弱。随父亲生活的孩子面临的情况:父亲对女孩的影响:随着女孩生理心理的不断成熟,产生一些个人生理心理方面问题,又不便与父亲沟通,造成一时的压抑而与父亲产生隔阂,使孩子更加思念母亲,思念往日的生活,对母亲的感情强烈而依恋。父亲对男孩的影响: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缺乏母爱的儿童是有缺陷的儿童。由于缺乏母爱,往往表现为冷漠、粗暴。一旦父子火爆脾气相撞时,即会引发“爆炸”。如父亲教育简单粗暴,对孩子非打即骂,则造成孩子产生不轨行为。由于无法释放心理的压抑,离异家庭中的子女将会出现:

①越来越觉得母亲(父亲)陌生、讨厌,并对自己和未来失去信心。

②愤怒的孩子具有破坏性,在行为举止上出现暴躁、好斗、学习成绩下降、攻击性过强和对抗社会行为。

③失落感一直埋藏在心中,有时会再度表现出来,尤其是在假期、生日、重大的学校活动,或是家庭中加入新的成员时。

2、不良的家庭教育导致单亲子女成长过程中出现一系列问题(1)单亲家庭将导致单亲子女人格发育受阻。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格是指人的性情、素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人格的发展成熟有其渐进性。家庭解体后,父母双方对子女的抚养义务容易产生推诿、扯皮,有的父母甚至视子女为负担,干脆撒手不管,使未成年子女容易产生自暴自弃,对社会、他人情感上产生距离,缺乏责任意识等。由此,人格发育的“后天不足”成为未成年人犯罪主要根源。如:暴力恶性案件青少年居多,且作案时手段残忍、凶狠,就是缺乏善良、正义等基本人格素质的反映。

(2)单亲家庭使部分单亲子女性格扭曲。

性格是区别他人的个性特征,家庭氛围对其影响极为重要。对离异家庭的子女来说,离异过程中家庭被紧张、矛盾或争执甚至打骂的气氛笼罩,这个阶段,对单亲子女身心健康造成的影响是极为严重的。离异后父母各奔东西,有的祖父母便成为单亲子女的监护人或是抚养人,昔日亲情不再,而祖父母大多年迈体弱,以及“代沟”的客观存在,故很难培养出健康性格心理的青少年来。某些单亲家庭的子女缺乏归属感、安全感,极易受人唆使,在不良环境影响下,一旦有犯罪动机,就会导致不计后果的群体犯罪行为。自我为中心、惟我独尊、孤傲等性格以成为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心理特征。

3、单亲家庭使某些单亲子女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变异

人生观、价值观是对人生目的、意义、价值的认识,这种认识支配并制约人的具体行为。人生观、价值观是随着认识的发展而完善的,这个发展完善过程又受家长、老师、朋友等人的影响,最直接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影响是家长。某些离异家庭在家庭破裂过程中,家长语言和行为的反差变化,及时行乐的腐朽人生观和片面讲求互相利用的消极价值观,已经潜移默化地影响单亲子女。

4、单亲家庭使部分单亲子女社会适应能力弱化

人具有社会性,即作为单个的人必须适应社会才能生存、发展。人的社会适应能力首先是从家庭养成并强化的。而单亲家庭的特征是就人际关系的不协调,情感的麻木,甚至冷酷,相互适应和包容性明显降低。以家庭为背景来考察分析单亲子女犯罪,不难看出家庭缺陷带给单亲子女生活能力上的种种缺陷,其犯错的可能远远高于那些生活在健全和谐家庭中成长起来的青少年。

(二)学校教育不够深入

对于单亲家庭中的学生来说,他们的生存环境比较特殊,在本应享受更多家庭温暖的年龄,由于家庭的不幸,给他们的生活、学习、成长造成许多的变故,造成成长中的缺失。因此他们的这种缺失,使我们很希望在其他方面得到补偿。作为学生,他们的主要活动范围就是家庭和学校。许多单亲家庭学生表现出对学校的较强的依恋,单亲家庭学生更喜欢自己的班集体,并且认为老师能理解自己心情的单亲家庭学生比正常家庭学生多很多。所以,学校的环境,教师的关爱,同学的友情对他们来讲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感到许多老师对单亲学生的关怀和理解,以及同学们的友谊给单亲家庭学生带来极大的安慰。但是我们也看到,学校环境仍有一些情况令人遗憾。单亲家庭学生认为曾被老师误解过的比例远远高于比正常家庭学生,说明由于我们有些老师的失误和粗心,也有意无意地伤害了他们。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长期应试教育模式影响,有些老师的观念比较陈旧,“面向全体学生”还没有真正落实,教师对他们眼中的“好学生”倾注了较多的情感,而对其他学生的关心,帮助不够,单亲家庭学生中相当一部分人因为家庭的不幸,性格上出现一些毛病,情绪经常有些波动,从而影响了自己的学习,而且还有一些是后进生,自然不会被列入老师喜爱的学生之列。

对单亲子女的教育,有许多乏成功的地方。但在实际工作中,也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教师对单亲子女这一特殊群体的教育管理工作却不够深入,有的教师干了一年多的班主任工作,却不知道学生中哪几个是单亲家庭,更谈不上对个别学生思想,性格的了解,所以教育工作就缺乏针对性。

(三)社会关爱不足

社会对单亲家庭子女持有偏见,直接影响了单亲家庭子女接受正常教育。

1、偏见来自社会他人

因为单亲家庭的特殊性而遭到同伴的讥笑和社会的轻视,给单亲子女带来严重的心灵创伤。有的人认为,单亲家庭的子女生长在破碎的家庭中,很难长成好孩子。原因之一是父母离异,父母本身就不好,还能生出好孩子。原因之二是父母离异是父母长期冲突的结果。在打骂中成长的孩子,也不会长出好孩子。单亲家庭的子女长期与持有这样见解的人相处,悲观孤独、失落等不良的心理反映会自然而生。而且青春期的孩子很容易受到怂恿,做一些不该做的事,并受到社会上坏朋友的认可,使孩子产生错觉。

2、偏见来自社会舆论的导向

广播、报刊、杂志,以及电影、电视等时常出现数字和镜头显示:出生在单亲家庭的子女很孤独、很自卑、很忧郁,很难相处,长大后感情生活一团糟,占统计青少年犯罪的百分之多少。这种舆论导向会产生两个不良结果:[10]

一是有些生长在单亲家庭的子女,本来很正常健康的,会对自己的处境产生怀疑,是否自己真的应该像社会上所讲的那样?有些生长在单亲家庭的子女,想来由于种种原因自身具有了像社会上所讲述的“特点”,这些孩子会认为,既然社会这么认为那么自己的所作所为也就很正常了。这样会使“特点”在他们身上变得更加严重。

二是人们普遍认为单亲家庭的子女心理不会健康,社会舆论一再渲染单亲家庭的子女心理不健康,使人们有了“心理定势”,一提到单亲家庭子女,马上就会认为心理不健康。有些媒体虽然出于良好的动机和愿望,但其效果未必都良好,有时甚至会产生负面效果。过分渲染单亲家庭子女所面临的困扰。其结果只会给单亲子女造成心理压力和不良社会成长环境,误导他们怨恨父母,不满社会,影响将来孩子适应社会。

在社会偏见的压力下,单亲家庭的子女心理上受到较多的负面影响,社会上越认为这些孩子不正常,社会上越认为这些孩子孤僻,这些孩子就会更加自卑、忧郁、孤独、不爱与人接触,产生了恶性循环。在这种社会环境中,这种心理状态下,单亲家庭的子女是无法受到社会的正常教育的。

单亲家庭子女教育存在的优势

于红灵

在当今社会,单亲家庭时常被说成是异常的、破裂的或组织混乱的一种家庭形式,并且往往只强调单亲家庭的负面作用。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发现有的单亲家庭子女学习成绩优异,个性发展也相当好,决不亚于完整家庭的孩子。那些在单亲家庭中遇到的子女教育问题,在双亲家庭也存在。因此,我们看待单亲家庭教育问题时不能一味的只从消极的方面看,也应从积极的角度去看。在世界任何地方,单亲家庭同其他家庭形式一样都有养育子女和向子女提供感情支持的功能。当这种家庭与庞大的相关亲属家庭结合起来时,它们就能比孤立的核心家庭为子女提供更多的感情支持,就能为自己的家庭成员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从这个意义上说,单亲家庭子女教育完全可能在某方面比完整家庭更具优势。事实上,如果我们能给予单亲家庭孩子完整家庭的温暖,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这些孩子会比完整家庭的孩子在情感、智力、和社会发展等方面更有优势。

(一)单亲家庭子女教育中家长的教育优势

家庭是进行教育的场所,单亲家庭作为一种家庭模式,也有其独特的教育功能,单亲家庭的面貌由于父母的离婚而发生变化,这对子女的养育和教育是不利的。但是,单亲家长如果能够给予孩子正确的教导、适当的关爱,也会把这些不利因素转化为教育优势。具体如下:

1、爱的给予十分强烈和专一

在任何一个家庭中,子女的成长都需要家长的关爱,子女缺少了父母的关爱就如同植物缺少阳光雨露一样。单亲家庭因离异失去父亲或母亲之后,在日常生活中可能要缺失很多东西,但是悲痛之余,缺位家长也常常会产生一种补偿情绪,通过各种方式把爱和经济支持传递给孩子。共同生活的父亲或母亲出于怜爱之心,会更加关心、爱护子女,使这种爱的给予和教育的投入更加强烈和专一。[5]

2、家庭教育的一致性更有保证

教育的力量是不可限量的,家庭教育尤其重要。在一个家庭中,家长对子女教育能做到一致的话,就会形成一种强有力的教育合力,对子女形成一种震撼的影响作用,从而会大大提高家庭教育的效果。单亲家庭中抚养者为父亲或母亲一人,在这种环境,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是具有一致性的。相反,家庭教育如若不一致,则会使教育效果不好甚至养成子女的两面性习惯,形成分裂人格,而这种现象在单亲家庭中十分罕见。

3、家庭教育的权威性更加突出

家长的威信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对子女来说是一种坚持正确、纠正错误的驱动力。在单亲家庭中父子或母子的沟通机会在机率上已经大于非单亲家庭,而且教育过程中不会产生极大分歧,这对于家长威信的建立是有益的。在单亲家庭中家长可以把自己的教子设想,在自己的长期努力下,无干扰的顺利变为现实。

(二)单亲家庭子女教育中子女的教育优势 和“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一个道理,困难有时也是一种财富。越是由于自身或家庭的环境造成自卑心理的人,越是有改善不利境况实现自我的强烈愿望。离异家长如果善于利用这一条件来锻炼子女,坏事也会变成好事。好家庭是一所无法替代的好学校,这里滋润着无私的爱,孕育着力量和坚强,培植着智慧和才能。这样的好学校并非完整家庭所独有,单亲家庭同样可以建造出这样的好学校。离婚的父母只要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中的困难和有利条件,并学会扬长避短,就可以使孩子更加顺利地实现社会化的进程。

1、自立教育更易取得成效

多数单亲家庭子女经历一段单亲生活后,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单亲生活有所适应。由于单方家长的精力有限,即使对孩子的爱有所增长,还是需要为生活而更努力地工作,这就需要孩子掌握更多的生活技能,并培养起较强的自理能力。此外,当单亲家庭产生时,子女会自觉承担起一部分责任,给家长以情感慰藉,帮助家长处理各方关系。因此,单亲家庭的子女较之其它家庭的子女会更自立与早熟,为他们适应将来的生活做准备。

2、自我实现的愿望强烈

一般来说,单亲家庭的经济条件较差,社会地位也很低,这种状况导致他们缺乏双亲的有力保护,生活其中的孩子有着切肤之痛,对单亲家庭的不幸遭遇难以释怀。有些孩子从此一蹶不振,“破罐子破摔”,但同时也有一些单亲家庭的子女因此而发奋,把改变单亲家庭不良的生活状况作为自己的远大志向,努力用成功来报答家长的辛苦抚育之情,改善自已及家长所处的不利境遇,他们从中获得巨大的前进动力,因此这些孩子要比其他孩子有更强的自我实现的愿望,成就感更强烈,成功的可能性也就会越大。

单亲家庭的孩子由于家庭环境的改变,很可能会因此变得发奋图强。那么,摆在我们面前最重要的问题就在于把单亲家庭的不利因素转换为有利因素,那就需要单亲家长与子女多交流、多沟通,多给孩子鼓励与支持,那么单亲家庭也会燃起希望的光芒。

单亲子女的教育现状

贾晴

(一)单亲家庭的概念

近几年来,由于我国单亲家庭比例的不断增加及伴随而来的各种社会问题的日益严重,我国社会学家对单亲家庭的研究也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和精力,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证调查和理论分析。我国对单亲家庭的研究起步较晚,其相关理论仍不完善,对于单亲家庭的定义说法不一,仍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总的来说应包括三方面:

1.家庭成员关系只有一种,即只有单一父亲或母亲子女关系;

2.子女应有年龄界定,以成年为标准,我国年满18周岁的法律上已被赋予成年人的权利与义务,因而单亲家庭子女年龄可界定在18周岁;

3.子女的婚姻状态就是未婚且不具备生活能力。

根据这三点,单亲家庭就被定义为:只有父亲(母亲)一方与未婚的、年龄在18周岁以下,不具备独立生活能力的子女共同生活的家庭。

(二)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现状

如何教育单亲子女,无论对家庭、学校还是社会来说,都是一个新课题,而其现状更令人担忧,可谓是问题重重。

1、单亲家庭教育子女的方式普遍不当(1)家长认识不足,单纯对子女迁就溺爱。

在离异之后,为人父母者往往更加怜悯孩子,对子女一味娇宠,有求必应,认为应最大限度地满足子女的各种愿望,以弥补其失去父亲或母亲的遗憾。可结果常常是导致单亲子女以自我为中心,变得自私、专横和任性,缺乏同情心和责任感,甚至不尊重含辛茹苦养育他们的父母。

(2)单亲家庭中简单精暴的教养方式比例高。

单亲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以自己的心情好坏为转移,把子女当出气筒,打骂不断。采取此种教养方式的比例很高,致使很多单亲子女整日生活在惊恐不安之中,个性发展受到严重压抑,形成胆小、孤僻、倔强、缺乏自信心等不良品质,而且易在家中无爱的情况下向社会上寻求“温暖”时,被坏人拉下水而走上犯罪道路。河南省公安机关曾破获一个盗窃集团,11名成员中竟有10人是单亲子女,[2] 这是最好的说明。(3)对子女期望过高,形成负面压力。

许多单亲家长,把其子女作为惟一的精神支柱,把自己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子女身上,要求子女处处出人头地,特别是在学业上。殊不知过高的期望值势必给子女造成过重的心理压力。一些“懂事”的子女为了不让家长失望,只得放弃娱乐和休息,用高分来安慰家长;而另一些子女则可能产生抵触情绪或逆反心理,干脆走向反面,得过且过,不求上进。面对数量庞大并且日益增多的单亲子女,对其教育的现状令我们深思,可单亲子女也是我们祖国灿烂未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其教育问题更是一个客观存在,不容我们忽视。

2、学校对单亲学生教育缺乏理论与实践的专业知识

就学校而言,面对突然而至的单亲学生群体确实有点措手不及,在理论上与实践上都缺乏这方面的专业知识。很多学校虽燃问题是看到了,但并未把单亲学生视为一特殊群体来研究对其教育的方法,更没有与之相关的其他措施。

还有相当一部分的老师,缺乏必要的心理学知识,当学生情绪波动,而导致行为过失时,没有认真加以分析,而是严厉训斥,横加指责,方法简单、粗暴,使得本来就失去平衡的心理,更是“雪上加霜”。甚至还有的老师主观武断,出现问题,仅凭自己的感觉判断,难免“产生冤案”。单亲家庭学生心理脆弱,教师的一言一行,均会对他们造成很大的影响。所以教师应该充分地关心单亲家庭中的孩子,给他们更多的关心、理解和支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面向全体学生”落到实处,教师应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改变传统教育方式,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并且给予特殊的学生以特殊的关爱,真正成为学生尊敬和信赖的良师益友。

3、社会对单亲子女教育的参与缺乏完整机制

社会上,给予单亲子女关心、帮助的专门机构几乎为零,对其教育提供指导的机构也大为缺乏。

对于单亲家庭以及子女面对的社会舆论压力,究其原因无疑是缺乏良好的社会态度与社会接受环境。政府部门未给予及时正确的引导,仅仅看到这一特殊群体对社会的消极影响,但对单亲子女教育有益的心理咨询机构建设构思尚未落实到实处。

总之,缺乏了社会宏观的支持与管理,也就缺少了单亲家庭子女教育有效的社会管理机制,对于建立并完善单亲家庭子女教育的社会管理机制的目标任重而道远。

单亲家庭子女教育方法

郭永亮 白亚军

如何教育单亲子女,无论是对家庭、学校还是社会来说,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必须建立坚固的三位一体教育网,共同促进单亲子女身心健康发展。

(一)单亲家长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优化家教环境

有关研究表明,孩子的智力与父母的文化程度、教育能力以及教育方法等因素直接相关;父母的心理素质、文化素质与品德素质对孩子性格的形成和改变也有极大的影响。因此提高父母素质,在当今的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面对现实,摆正心态,消除不良情绪。单亲家庭既已形成,单亲家长应当在短期的抑郁、悲痛之后,尽快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勇敢面对以后的生活,走出不幸就是幸福。因此,消除自己的不良情绪是消除子女不良情绪的前提。单亲家长应表现出乐观的一面,以坚强的态度去影响子女,避免与孩子顾影自怜。

2、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重建祥和的家庭气氛。虽然单亲家庭无法建立表面的完整,但如果单亲家长能及时消除心底的怨恨、焦虑等情绪,经常性的变化生活方式,强化家庭与外界的各种交往,打破单

一、沉闷、压抑的家庭气氛,则可使单亲家庭重建祥和快乐,淡化家庭不健全带来的负面影响。

3、和子女一起维护应有的社会地位。由于家庭的变故,单亲家庭子女会对自己的社会地位十分敏感。家长应给子女以广博的情感,使其重新找回自己因情感体验过于敏感而丢失的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合理地位,增强自信与自尊,恢复自爱和自强,使孩子的情绪情感得到健康发展。

4、调动社会资源,发挥一切可能的性别影响的积极作用,创造互补性交往。要消除单亲家庭对子女的负面影响,最好的办法是为其创造优良的社会生活氛围,淡化单亲环境。对单亲子女来说,广泛地接触亲朋好友是其建立良好社会交往能力的基础,家长应充分利用单亲家庭子女同其他亲朋好友的感情,对其进行性别影响,达到“补爱”的效果,同时也可以进行有效的智力互补,增强其人格发展中有可能被削弱的某些优势成份。

(二)单亲子女坚强面对现实,增强自我教育意识

1、建立良好的人际间的友谊关系。友谊是人类最高尚的情感之一,友谊的力量可以使其在曲折困难的逆境中增强应变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即使交友失败,也会使他们尽快地成熟起来。

2、尽可能多地创造高峰体验的机会。高峰体验是一种自我实现之后内心十分满足的非常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高峰体验多的人,其成就感高,自信心强;反之,高峰体验少的人更容易自卑、消极、冷漠。因此,单亲家庭子女应该注意发展自己各方面的技能,培养广泛的业余爱好,以便与其他人在更多的方面产生共鸣,从“自卑与补偿”的角度来强化自信,淡化自卑。

(三)加强家长、老师和学校的团结协作

1、社会应为单亲子女的教育创造条件。全社会都应当按照(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要求,关心单亲家庭子女,保证他们享有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以及享有不受歧视的人格保障和尊严,要通过舆论的力量和环境氛围为教育离异家庭子女创造条件。

2、强化师生之爱,培养同学友谊。“皮格马利翁”效应表明,学校以及教师对学生的爱有着重要的作用[13]。特殊家庭的学生更渴望教师的理解,这种理解不但能弥补学生缺失的爱,而且会使学生按照教师的期望塑造自己的行为。在教育过程中,学校和教师应及时了解、掌握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发展状况,运用教育者自身的人格魅力,通过科学的教育方法,来推动学生人格的发展。

(四)建立社会支持系统,设立帮助性活动及制度

1、家庭是社会这个大有机体的组成细胞,离开了机体,营养源缺失,支持物缺失,细胞没有存在、生长的必须条件必然小能正常存活、健康发展,家庭稳定幸福离不开社会大环境的支持和帮助。同样,有机体是由一个个细胞团结协作组成的,细胞健康是有机体健康的基本前提和保障,社会的安定繁荣必须有大多数细胞的良好运转和协同合作。改革开放的今天,单亲家庭越来越受到社会的理解和支持,许多机构、部门、社区组织等社会团体都对此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

2、由于国内单亲家庭出现较晚,针对问题的解决办法还不全面,通过深入的研究思考,我认为我们的社会可以成立一些提供“亲人”的组织机构,如:职业奶奶、职业爷爷、职业爸爸、职业妈妈等专门满足大众对亲情渴望的职业亲人。通过这种方式,组织一些愿意奉献爱心的成年人,在需要的时候以“爸爸”、“妈妈”的角色进入离婚式单亲家庭儿童的生活,对其进行引导教育,满足其对父爱、母爱的渴望与需求。

单亲子女心理分析 篇7

关键词: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存在问题,应对策略

一、背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育问题, 1985年颁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1987年党的十三大进一步提出:“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处处体现着教育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 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但是, 社会快速发展, 不可避免地出现许多负面问题, 离婚率不断攀升是明显的问题之一。民政部目前公布一组统计数据, 2010年全国办理离婚登记161.3万对, 比上年增长21.2%。离婚率高, 无论从精神还是物质上都会影响子女的正常发展。教育对一个孩子的意义不言而喻, 父母离异却可以轻而易举地影响一个孩子的心理, 随之产生了一系列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问题。教育要完善, 要发展, 就要解决这一难题。

二、单亲家庭子女教育存在问题分析

单亲家庭子女的健康发展, 首先我们要找出产生这类学生教育难度的原因, 通过对某高校这类学生的调查研究, 我发现单亲家庭子女教育困难主要由以下因素造成。

(一) 心理障碍。

孩子对于自己的父母天生就具有崇拜性和依赖性。母亲温和细心, 能照顾孩子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父爱深沉, 父亲能承担起一个家的责任, 让孩子体会到什么是责任。一旦父母离异, 无论孩子跟父母中的哪一方生活, 都会缺少另一方的关怀和引导, 心理就会容易自闭。在学校中, 上课积极性不高, 不敢发言或者排斥发言, 让自己封闭在一个小空间里, 学习上精力分散。如果不打开心扉, 就不可能真正对学习充满热情。

(二) 容易受挫, 走极端, 学习上自我放弃或者通过反面行为表现自己。

单亲家庭的子女心理很敏感, 一旦出现问题, 就容易在心理上将问题扩大化, 导致他们学习缺乏自信, 把过多的精力放在在意别人的看法或评价上。他们的成绩大多中等偏下, 我们从下面的调查问卷中可以看出。我对某高校的一部分学生进行的调查研究发现:单亲家庭子女的学习成绩总体上明显落后于双亲家庭子女。

由此可以看出, 单亲家庭的孩子学习成绩大多中等偏下, 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出无论是来自自身还是外界阻碍学习的因素比双亲家庭的孩子要多很多。在学校中老师往往会将精力过多地放在成绩好的学生身上, 这样就会让孩子觉得自己被忽视, 就会通过犯错凸显自己, 从而出现另一问题, 即单亲家庭子女的问题行为平均比例远高于双亲家庭子女。

(三) 经济压力明显阻碍成长。

经济上的压力并非单亲家庭特有的现象, 但是处理不好, 在单亲家庭对孩子的影响会特别突出。单亲家庭的孩子一旦有经济上的需要, 无论从心理上还是实际情况考虑都会比普通孩子多一些不便, 父母双方不生活在一起, 就无法及时交流信息, 不容易在经济上掌握孩子的动向, 容易让孩子走入歧途, 染上一些恶习。还有一些家长不负责任的态度及家庭确实存在的经济困难 (这一问题更多地存在于跟随母亲生活的孩子身上) , 会为孩子正常的生活学习带来困难, 长期得不到解决, 会直接导致孩子性格或行为上的缺陷。

三、应对策略

针对单亲家庭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认为父母、学校和社会应从以下几点努力, 为这类学生营造一个健康发展的环境。

(一) 父母、老师共同努力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

1. 父母方面。

针对单亲家庭学生的学习心理障碍, 我认为, 首先, 父母无论哪一方拥有孩子的抚养权, 都要尽量让孩子轮流跟着父母生活, 让孩子觉得父母离异不是对他的抛弃, 父母再婚不是失去了自己的父亲或母亲, 继父继母也是他的父母, 反而更多了一份爱。当然要做到这一点, 父母及继父母都要有较高的素质, 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 以及发自内心的关爱。

2. 学校方面。

新时代老师的责任不再是单纯地“授道授业解惑”, 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一定程度上比知识的传授更加重要, 学生走上社会, 首先要做的是“做人”, 然后才是“做事”。老师要正确引导这样的学生, 用爱心和耐心让学生对生活重新燃起希望。多给学生讲一些立志故事, 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有了目标才能有奋斗的动力。对于学校心理咨询师的应用, 我认为不应该完全依靠学生自己找到心理咨询老师, 因为很多学生排斥与人交流。心理咨询老师要深入学生, 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多接触, 也可以讲授公开课, 必要时可开设一门课程, 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 引导心理存在问题的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

(二) 友情引导, 多交诤友。

单亲家庭的子女特别容易走弯路, 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其性格孤僻不愿意结交那些努力学习的朋友, 从而更多地跟其他单亲或者性格暴戾的人来往, 甚至结交社会上的不良青年。针对这一情况, 老师或家长要多关注孩子, 不要让其接触一些社会不良青年。若有恶习, 则及时帮其改正, 不要让其远离集体, 而要多交品格健全的朋友, 用友情引导其健康成长, 将精力投入到学习中。

(三) 社会家庭共同努力, 保障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

如何对待孩子的经济来源问题?我认为离异父母要随时交流孩子在金钱等方面的一些新情况, 避免因经济问题给孩子带来的不便, 避免孩子存过多的钱影响其学习。

总而言之, 单亲家庭的子女存在的主要问题源于他们的心理障碍, 这与学校老师同学的态度等因素有密切关系, 让单亲家庭子女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学习, 父母不要因个人矛盾忽略孩子的感受, 不能做到时时、事事关心, 但至少不要让孩子觉得自己在父母眼里是不重要的;老师不要把学生的一些错误行为归咎于他是单亲家庭的孩子。其他同学要积极主动地与这样的同学教朋友, 用友情打开其心房, 更要在学习上多帮助、鼓励他们, 积极进取、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査颖.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问题研究.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2, (2) .

[2]苏晓丽.单亲家庭子女教育初探.科教文汇 (中旬刊) , 2010, (03) .

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篇8

一、单亲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由于单亲家庭构成的特殊性,对子女的教育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父母双方离异后各自组建新的家庭,对原有子女的教育相互推卸责任,都不愿用心教育子女,不重视子女的身心成长,结果造成孩子心理扭曲,价值观偏废,自暴自弃,甚至误入歧途。

2.部分家长忙于生计,不重视子女的教育,或者没有时间和精力教育子女,待孩子出现问题时,已经矫正不及。

3.一方家长想承担教育子女的责任,却因法律问题或者另一方的原因,导致力不从心,无能为力。

4.还有部分家长教育方式简单粗暴,不能正确地对待孩子,给孩子造成严重的心理阴影。

二、单亲家庭对子女造成的影响

正因为单亲家庭的特殊性,家长教育方式存在的缺陷,往往使孩子享受不到家庭的温暖,或因社会的某种偏见,或因其家庭的经济原因以及其它因素被忽视,很容易让孩子形成心理缺陷,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例如:

自卑型。这类自卑感强的学生表现为沉默寡言,他们从不谈起甚至回避双亲的事,对任何人都保守着这个秘密。自卑的心理影响了孩子的个性发挥,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这属于不健康的心理现象。

孤独型。单亲孩子,特别是随父亲或住在重组家庭里的孩子,由于父亲的粗心或与继父母之间的隔阂,他们的亲情交流受到限制,孩子觉得自己在家庭中是多余的人,从而产生孤独感,行为上表现出离群,久而久之,没有了朋友圈,甚至拒绝与人接触。

逆反型。单亲孩子有的因为父母离异觉得不光彩,加之受到同学的嘲笑歧视等社会因素,慢慢对父母,对家庭产生一种厌恶感。在受到不公的待遇时,不能够正确的面对,会以一种极端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无论父母教育的对错,都会以相反的方式来对抗,从而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对这类学生如果放松教育,将会对社会产生不良后果。

三、如何解决单亲家庭子女心理教育问题

1.寻求与孩子沟通的桥梁

单亲家庭子女因得不到完整家庭父母之爱,心灵创伤和精神压力大。他们既自卑,又很自尊,对于“笨”、“坏”等字眼特别敏感,尤其是拿他们不幸的家庭说事更是损伤他们的自尊。作为老师,不能拿他们的痛处来批评教育他们,父母的行为,不能强加到孩子身上,应当正确对待孩子,鼓励他们振作起来,面对现实,自强不息。我所教的一个男孩叫汪龙,父母离异后一直跟着爸爸一起生活。由于长期缺少母爱,爸爸又经常在外做生意,顾及不到他,致使汪龙调皮散漫,放学后经常不按时回家,还和同学一起打架,欺负低年级的同学,心思根本不放在学习上。即使这样,我们的老师没有放弃他。由于班主任和任课老师都是女老师,用她们的爱心、细心、耐心,开导他、关心他、教育他,对做的好的事情予以适时表扬,出现错误,及时纠正。在生活中也不时地帮助他,让他感受到了母亲般的温暖。渐渐地,这个孩子的一些不良习惯慢慢地消失了,也开始专注学习了。心理学认为,赞扬、勉励,可鼓舞勇气,提高信心。因此,要特别尊重他们,帮助他们树立自立自强的信心。

2.善于发现单亲孩子的优点

爱学生是老师必须具备的美德。能够得到老师的关爱,是每一个学生最起码的心理要求,只有老师用真挚的爱心,对待每一位学生,包括单亲家庭的学生,才能发掘到孩子的优点。

3.创设和谐温馨的群体環境

(1)密切关注,适时抚慰。孩子的健康成长,学校、班主任及任课老师有着责无旁贷的义务。老师应当了解他们的家庭、生活、思想和学习动态,最好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比较敏感,一些普通小事都会使他们的心理产生微妙变化,老师要多注意这些孩子的言行,若发现有异常的苗头,要及时跟他们谈心。要多一分鼓励,少一分指责;多一分关爱,少一分冷漠。孤独时的倾心交谈,迷惘时的适时鼓励,成绩不好时的及时帮助,生病时的耐心守护,遭受挫折时的真心安慰等,都能让孩子感到春天般的温暖。

(2)平等尊重,鼓励交往。孩子们都希望自己能够得到老师、同学的公平对待,得到尊重。因此,老师要给他们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尊重、和谐的交往环境,要鼓励他们多参与集体活动,增强自信。家庭成员的残缺,使孩子在其他同学面前觉得低人一等,抬不起头,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老师应当选择适当的方式维护孩子的自尊,帮助孩子处理好同学间的关系。笔者曾经教过的六年级的一个叫吴强的男孩,一直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由于没有正确的引导,加之爷爷奶奶的溺爱,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上课不注意听讲,书写一团糟,还经常不完成作业。在那段时间里,同学们不跟他玩耍,不尊重他,还经常嘲笑他。后来,笔者专程去吴强的家做了几次家访。当着吴强的面,笔者并没有批评他学习如何差、不完成作业,而是挑他的一个闪光点表扬了他,在他高兴的时候,适时地点了一下他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的不合理,但却没有深挖细说、大讲道理,而是点到即止。一个学期下来,吴强的习惯越来越好了,能保质保量地完成作业了,学习成绩也上去了,还交了一些不错的好朋友。

(3)集体关爱,传递温暖。集体关爱也是治疗单亲孩子心理的有效手段。老师可以多组织学生进行班级集体活动,动员大家关心爱护这样的孩子,相互帮扶,共同促进。

(4)传授技能,学会自理。失去父爱或母爱的孩子,生活中面临着更多的挫折,曾经幸福温馨的家庭,在遭遇变故后,很多事情只能独自面对。为此,老师应传授他们一些基本的生活自理技能,从而尽快学会照顾自己和料理家务。比如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自理”活动竞赛,指导孩子学做饭、购物、洗衣等稍复杂的日常事物,让孩子在独自处理生活的过程中培养孩子的耐挫力和责任感,找到自信自强的感觉。

(5)加强建设,及时疏导。学校应培训和配备专职心理老师,开设心理健康课,设立心理信箱、心理咨询室,及时对学生的心理障碍给予疏导和排除。

我们的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由于多方面因素,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而单亲家庭学生由于家庭的不幸带来的心理障碍更多。有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对他们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加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想要帮助这些单亲孩子真正地走出“心理健康”的阴影,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需要整个社会都来关注。只有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协作,这样才能使得这些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年第6期

[2]《小学生心理学》王耘,叶忠根,林崇德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

上一篇:省安监局来检查的通知下一篇:中秋节国旗下讲话稿寄语中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