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护农村妇女权益工作调研报告

2024-10-28

维护农村妇女权益工作调研报告(共10篇)

维护农村妇女权益工作调研报告 篇1

维护农村妇女权益工作调研报告

维护农村妇女权益工作调研报告

妇女不仅占农村社会人口的一半,而且已成为**市农业生产的主要从事者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主力军。维护农村妇女权益不仅是贯彻党的农村政策,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重要内容,而且关系到调动她们投入建设美好乡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积极性,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平安与和谐。从2013年7月12日-8月30日,**市村规民约修订工作调研组在全面普查的基础上,通过走访、座谈、问卷、查阅资料等多种形式开展以维护妇女权益为重点的村规民约修订工作的专题调研,全面了解**市以维护妇女权益为重点的村规民约修订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形成尊重妇女、保护妇女、维护妇女权益的良好社会氛围,为**市重返第一方阵凝聚人心、汇聚力量。

一、以维护农村妇女权益为重点的村规民约修订情况

**市下辖924个行政村,其中制订村规民约的占%。在所有制订村规民约的村中,2000年以后制订的占%,其中2010年以后制订村规民约的占49%。制订村规民约的部分村根据形势需要进行了修改,最近一次修改是在2012年以来结合美好乡村建设而进行,增添内容主要为环境卫生方面。%的村近年来没有对村规民约中妇女权益相关条款和内容进行修订。未制订村规民约的村包括在很多年前制定了村规民约,但因村委会换届、保管不当等原因,现在失去了村规民约。

通过调查了解,各村所制定的村规民约涉及的内容和条款多寡不一,最少的只有6条,多的几十条。少数村内容简单,只是针对某一个方面,比如针对消防而制定的村规民约,大部分村规民约内容覆盖社会治安、乡风民俗、邻里关系、婚姻家庭、土地管理、文明卫生、计划生育等方面,其内容体现了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精神,无侵犯妇女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合法财产权利的内容。有的还细化为夫妻共同承担家务、共同承担计划生育、共同管理家庭财产、禁止性别歧视、反对家庭暴力、禁止虐待、遗弃女婴等条款。有文字可查的村规民约中没有歧视妇女的条款。

调查中,%的人觉得现有的《村规民约》执行得挺好。村规民约作为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的行为规范,是村民自身的创造物,是村民共同利益的表达机制,体现了本村村民的意志和利益。村规

民约还在美好乡村建设中发挥了规范传统伦理道德、促进邻里和睦、推进移风易俗、加快科技生产、解决农村一般性纠纷等积极作用。调研中,大多数接受调查的村干部表示随着年轻一代村民学历和文化素质的提升及生活水平的改善,大家普遍都能够看懂并较好的执行村规民约了,婆媳和家庭矛盾明显

减少了、崇尚科学的多了、晚婚晚育的多了。村规民约在潜移默化中规范了村民的行为,改变了他们的生活观念。村规民约中倡导的行为逐渐成为村民的行为规范,村规民约中禁止的事项成为村民逐渐摒弃的行为。在制定和执行村规民约过程中,政府有关部门及村委会都非常重视利用村规民约解决家庭问题。例如:某村的一女其夫大男子主义严重,且对其有暴力倾向,村规民约制定后,通过对其进行宣传和教育,其夫逐步意识自己以前的做法欠妥并不再施暴,因为村规民约中有规定,夫妻地位平等,反对男尊女卑。

二、以维护农村妇女权益为重点的村规民约修订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存在的问题

调查中,100%的村干部认为村里的村规民约没有违反男女平等原则的条款,%的人认为本村男村民和女村民享受完全一样的福利待遇,并且完全平等。村规民约在维护妇女权益问题上能够坚

持男女平等原则,保证妇女享有与其他村民同等的待遇,较好地维护了农村妇女的合法权益。但从调查结果综合来看,村干部理解的男女平等局限在见诸文字的部分,有文字可查的村规民约和文件资料上都没有明显性别歧视的内容,实践却并非完全如此。

1.维护妇女权益的内容薄弱

从各村制订村规民约的具体内容上看,涉及维护妇女权益的内容相对单薄,仅体现在婚姻家庭领域男女平等和计划生育方面,相当一部分村没有在村规民约里对妇女权益做出保障。比如蚌山区下辖21个行政村,制订村规民约的有19个村,其中15个村的村规民约对婚姻家庭方面做出规定:夫妻地位平等,共同承担家务劳动、共同管理家庭财产、反对家庭暴力,禁止歧视、虐待、遗弃女婴。还有一个村村规民约内容共18条,在第六条提及“保护妇女的合法权益”。另有6村无任何关于妇女维权方面的内容。禹会区有行政村63个,制订村规民

约的有50个村。其中23个村的村规民约都在第七条提到“树立生男生女都一样、女儿也是传后人的婚育新概念”,5个村提到“男女平等”,4个村规定:夫妻地位平等,共同承担家务劳动、共同管理家庭财产、反对家庭暴力,禁止歧视、虐待、遗弃女婴。1个村除规定夫妻地位平等,共同承担家务劳动、共同管理家庭财产、反对家庭暴力,禁止歧视、虐待、遗弃女婴外,还对外嫁女户口管理做出规定。17个村的村规民约在6-10条左右,无涉及妇女权益的内容。在有文字可查的村规民约中很少有体现妇女婚嫁落户、宅基地分配、土

地承包、拆迁补偿、继承、村集体经济收益分配等权益保护的内容,这些缺失内容恰恰是农村妇女权益最容易受到侵害的部分。

2.妇女土地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

农村女性出生后,按照土地承包政策,由其户籍所在地分给土地,一般都能享受与男子平等的土地承包权利,而

在结婚后户口迁移到男方家庭才能享受嫁入村的村民待遇,不迁出户口也不一定能享受原村的福利待遇。调查中70%村都实行外村女嫁到本村后,必须将户口迁到本村才能获得本村村民资格并享受村民待遇;%的村不考虑户口是否迁出,本村妇女嫁到外村后,在原村的福利待遇将被收回;%的村实行没有迁出户口的外嫁女,在征地拆迁时,不享受本村拆迁补偿款分配。由于农村实行“三十年不变”和“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土地承包政策,加之绝大多数村都不用预留机动地给新增人口分地,村里也没有新开垦地或村民自愿交回的承包地,农村妇女结婚后在新居住地就很难取得承包地,同时也无法带走在娘家时分得的承包地,从而丧失了土地承包权。即使娘家所在村集体不收回其承包地,由于土地承包系以家庭为单位,无法对其进行分割等原因,也只能由娘家人继续耕种。同样,农村妇女一旦离婚便将户口迁至娘家或再嫁的夫家,其在婆家

村分的承包地便由婆家村收回作为村机动地,或由离异的丈夫家庭继续承包和使用,一旦前夫再婚后,其前夫所在村集体便会以前妻和后妻只能一人享受村民待遇为由,收回离婚女的承包地或直接由前夫新娶的妻子承包、使用。土地不同于一般财物,无法迁移转走。农村妇女在离婚过程中,很少有人对土地权益进行争取,法院判决离婚时一般也不把土地作为夫妻共同财产进行分割,即使对土地进行了分割,也很难执行。有些丧偶妇女平常与婆家及其家庭摩擦不断,丧偶后即失去了在婆家继续生活和居住的条件,土地权益也因失去家庭而流失。因妇女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得不到落实,一方面直接影响到子女,一方面导致与之相关的财产权益包括土地入股分红、征用土地补偿、宅基地分配、集体经济组织经营收入的分配权等无法实现。出嫁女、离异妇女、丧偶妇女等几类群体往往因婚姻的变化而丧失土地承包权及相应其他权益,是土地权益最容

易受到侵害的群体。这部分内容在村规民约中很少提及到,这说明文字公示的村规民约没有明显违背男女平等精神,但违背男女平等精神和损害妇女基本权益的村规民约不一定有文字记录,却在实践中长期沿袭执行。

3.妇女生殖健康权利易被忽视

尽管法律规定实行计划生育是男女双方的事,男女双方都有采取避孕节育措施的义务,但农村地区却普遍缺乏相关的科学知识,同时受男尊女卑思想的影响,对男扎存在误解,认为男扎对男人身体伤害大,一旦男扎以后就无法做重活;如果采取结扎的措施来避孕节育,无论男女身体一定会受影响,首先应作牺牲的是女人,避孕节育首先应该是“女人们的事”,导致许多农村妇女不顾身体状况被迫采取输卵管结扎、上环等避孕节育措施,严重损害了女性的生殖健康权利。调查中了解到因女同志身体原因不宜采取避孕节育措施而被动男扎比例不足10%,很少发现

有主动男扎现象,其实男扎比女扎要方便和简单,对于身体的影响较小,以后要想再生,复通机率比女的大。

4.留守妇女婚姻家庭问题隐患多

随着农民工大量涌入城市,农村“留守妇女”群体逐渐壮大,她们忍受着与丈夫长年两地分居的孤寂,守着家中的一亩三分地,赡养老人,照顾孩子,一肩挑起全家的重担。首先出于农村实际生活的需要,在农业生产的种、收、管理等环节中产生的繁重的体力劳动在男人外出打工的情况下都需要她们自己来承担。其次由于自己男人不在家,缺乏心理安全保障,即使受到其他人的欺凌,或者被骗色劫财以后也不敢伸张,部分妇女即使在受侵犯的情况下不敢主张自己的权益。再次由于丈夫外出务工夫妻长期两地分居,缺乏思想沟通以及性交流,造成感情疏远。尤其对于年轻妇女来说,性压抑已经成了她们感情生活的一大痛楚。她们的丈夫在外打工同样面临两地分居带来的一系列情感问

题,久而久之婚姻容易出现问题。一些妇女在遭受婚姻危机后,往往得不到公正适当的处理,致使无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原因

1.对村规民约的重视程度不够

调查中从村规民约的具体内容上看,多村内容完全相同,脱离本村实际,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由于**市村级集体经济相对薄弱,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滞后,村民利益冲突少,部分村民对于村规民约漠不关心。加之,村里大部分青壮年长期或不定期外出打工,在家村民很少等客观原因,造成了关注村规民约的村民很少。除了村委会制定,无论是全体村民参与制定,或是全体村民代表参与制定,或是部分村民代表参与制定,还是村委会制定后征求村民意见后通过的,调查显示村规民约的制订有一定的代表性,但是村委会和村民由于缺乏足够的重视和经验,在上级要求之下,可能草草照搬照套了事。比如蚌

山区下辖21个行政村,制订村规民约的有20个村,大部分村规民约内容与格式雷同,其中19个村的村规民约互相照搬照套;禹会区辖区有行政村共63个,制订村规民约的有50个村,其中32个村的村规民约互相照搬照套。

2.部分基层干群观念滞后,法律意识不强

通过统计显示,接受问卷调查的村干部高中以下学历占85%。农村基层干部大多学历低,法律知识缺乏,依法治村、依法行政意识淡薄。村干部和村民遇事,喜欢用传统习惯的方法解决问题,很少用法律手段解决。在制订村规民约时往往以“合

理”代替“合法”。一方面,在农村开展《妇女权益保障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不够广泛深入,对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宣传教育力度不够,采取的宣传手段单一,没有有效利用报纸、广播、墙报和文艺巡演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开展男女平等基本国

策宣传,广大人民群众思想没有达成共识,没有彻底清除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对人们思想的束缚,男女平等写在纸上,贴在墙上,但是没有入脑入心。无论是真正由村民决议的还是由领导包办的“村规民约”中的传统文化糟粕往往挥之不去。“男尊女卑”、“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等传统封建思想在农村具有深厚的影响,并成为利用村规民约损害弱势妇女合法土地权益的思想基础,导致侵犯妇女合法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另一方面,农村妇女法律意识和依法维权观念淡薄,法律知识匮乏,往往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还认为是合理合法的,而不积极争取,很少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争取男女平等权利。

3.农村妇女参政议政能力有待提高

当前农村,女性参政的比例偏低,参政议政意识差,妇女进入村民委员会、村民代表会议等农村权力机构的意识不

强。**市目前现任村委会主任中,女性正职比例偏低,只有%。女性参政的比例低,参政意识弱,导致在农村事务的决定过程中,妇女的利益要求和意见难以得到充分的表达,妇女利益诉求的渠道不够畅通,保证不了农村妇女在农村事项决策中的参与权,弱势妇女的权益更难以得到维护。相对于其他村民,出嫁女、离异妇女、丧偶妇女等几类群体处于弱势,村里的男性和媳妇是一个更大的利益集团,如果要给弱势妇女群体分配土地权益,就必然会影响到他们的既得利益,于是在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制定相关村规民约时,女性代表比例低,弱势妇女代表更低。由于村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局限性,村规民约往往反映的不是全体村民,而是一个利益集团的利益,妇女特别是弱势妇女的呼声难以得到反映,导致弱势妇女不能平等享受权利。

4.相关法律可操作性欠缺

对于农村妇女的土地权益的保护,各类法律法规均有明确规定。《妇女权益

保障法》第三十条规定:“农村划分责任田、口粮田等,以及批准宅基地,妇女与男子享有平等权利,不得侵害妇女的合法权益。妇女结婚、离婚后,其责任田、口粮田、宅基地等,应当受到保障”。第三十二条规定:“妇女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配、土地征收或者征用补偿费使用以及宅基地使用等方面,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第三十三条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妇女未婚、结婚、离婚、丧偶等为由,侵害妇女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中的各项权益。因结婚男方到女方住所落户的,男方和子女享有与所在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平等的权益”。而《农村土地

承包法》第六条也明确规定:“农村土地承包,妇女与男子享有平等的权利,承包中应当保护妇女的合法权益,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剥夺、侵害妇女应当享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第三十条规定:“承包期内,妇女结婚,在新居住地未取得承包地的,发包方不得收回其原

承包地;妇女离婚或者丧偶,仍在原居住地生活或者不在原居住地生活但在新居住地未取得承包地的,发包方不得收回其原承包地”。这些规定,对结婚、离婚和丧偶的女性而言,无疑具有保障意义。从调查的情况看,现行的《农村土地承包法》内容还比较笼统,在实施过程中可操作性仍有欠缺。许多法律政策尊重男女平等,没有歧视妇女权利,但因没有充分考虑现实的社会性别利益关系和婚姻关系的流动性,使法律政策在实施过程中给农村妇女带来不利。在实际生活中,这些法律规范并未得到充分贯彻实施。当女性婚姻状态发生变化时,原居住地的发包方就以女性在新居住地可获得承包地为由收回原承包地,而新居住地也以女性在原居住地应有承包地为由拒绝为女性提供承包土地,这就致使女性在原居住地和新居住地都无法承包土地。

5.对违法行为缺乏必要的制约和监督

从收集上来的村规民约看,除了少数几个明确规定了违约责任外,绝大多数村规民约没有明确违约责任。遇到村民不执行或违反“村规民约”时,村级组织用教育、规劝和道德谴责多,用其他手段少或没有手段,对村民作用有限。

根据我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征地补偿费的使用、分配方案应通过村民会议讨论决定,而村民会议的表决原则是“多数决”原则。调查中%的村取消出嫁、离婚、丧偶等妇女群体有关权益的决定,是通过村民代表会研究决定的,在村民代表共同利益的驱使和地少人多的情况下,少数人的权益难以得到保证。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村规民约需报镇人民政府备案。这本身就是一个监督机制,而实际中,有些村目前还没有对村规民约进行备案,乡镇干部对村规民约制定实施情况还不完全掌握,无法对其进行监督。有些村对村规民约的宣传不到位,村规民约只不过是应付检

查或做给人看的花架子,村民不了解其内容,根本就没有发挥作用,致使有些地方的村规民约流于形式,成为摆设。

当女性土地权益受到侵害时,《农村土地承包法》明确规定了“应当停止侵害、返还原物、恢复原状、排除妨害、消除危险、赔偿损失”,侵权方应承担民事责任。然而,由于农村女性不善于甚至不习惯用法律武器来维权,加之女性对男性主导地位的习惯和认同,致使侵犯女性土地合法权益的行为得不到及时制止与遏制,使侵犯女性土地权益的违法行为成为习惯。

三、对开展以维护农村妇女权益为重点的村规民约修订工作的建议

加大宣传和

培训力度,增强男女平等意识

加大对全社会、特别是对各级领导干部宣传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和有关法律法规、政策的力度,要在各级各类干部培训中增加对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及男女平基本国策等课程的培训,有效提高

领导决策层、执法者、基层干部的男女平等意识,使之一方面能依法行政,另一方面,在制定政策时增强性别意识,能自觉依法维护妇女的合法权益,同时,要组织基层干部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使之知法、懂法、带头用法。各级乡镇政府应充分认识村规民约在村民实现自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运用法律知识指导和管理村务。正确认识村规民约的性质和效力,克服过分强调村民自治的偏见,保证村民在法律、法规、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实行自治。

宣传、文化、司法、妇联等部门要密切配合,通过报纸、广播、墙报、“送法进村”、普法培训班、文艺演出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张旗鼓地在各基层组织广泛深入地开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妇女权益保障法》、《土地承包法》、《村规民约》和其他与妇女权益密切相关的相关法律法规宣传活动,要大力宣传“维持人口与资源平衡不能以牺牲妇女利益为代价”的观点。把高层意识逐步

转化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共识,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法律意识、男女平等意识和依法建章立约的自觉性,形成全社会共同保障妇女权益的良好环境氛围。逐渐改变“重男轻女”、“男尊女卑”、“从夫居”等传统思想观念,改变以村规代替法规的现象,贯彻落实男女平等原则,提高妇女在农村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农村基层妇女组织更要发动妇女积极参与学习和宣传活动,提高妇女的法律意识,使她们了解国家法律赋予自己的权利,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遇到依靠自身力量不能解决的问题时,能懂得向有关组织求助,懂得借助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媒体手段来维权,以制止和减少侵害妇女土地权益现象的发生,从而根本上维护农村妇女的权益。在美好建设系列培训中增加男女平等、妇女发展等相关内容,使男女平等成为村民的自觉观念,使保护妇女权益、促进妇女发展成为农村新时尚。把宣传、落实“村规民约”与加强农民社会

公德教育紧密结合起来,融入农村日常生活。通过定期宣传、创建评比等系列活动和措施,增强村规民约的权威性和约束力,促使村民信守村规民约,实现村民自主共建。

提高妇女在村务管理中的参政水平

当前村级事务往往是由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决定,妇女在利益分配中处于不利地位。各基层组织要高度重视农村妇女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给予妇女更多的经济、政治、社会参与机会。**市《2011-2020妇女发展纲要》中,明确要求到2015年,村委会主任中女性正职达到7%比例,以增强女性在决策层的话语权。进一步完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相关法律,在《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对村民代表大会

女代表的比例做出明确规定。建议女村民代表占村民代表组成人员的1/3以上,增强维护妇女权益的可操作性。在村务管理和决策中,要采取有利于促

进女性参政的性别保障措施和民主竞争机制,保证妇女在村务重大事项管理中的参与决策权,特别是与弱势妇女切身权益相关的土地承包权调整与分配等事项,一定要有足够数量的弱势妇女参与方案的讨论和决策,让妇女有充分的参与权和表决权,畅通妇女利益诉求的渠道。

建立并完善保护妇女土地权益的法律体系

为了增强该法在实施过程中的可操作性,建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尽快完善相关立法,使保障妇女土地权利的法律具体化。各有关部门应出台有关农村妇女土地权益保障的规范性文件,对农村妇女特别是外嫁女、离婚妇女、大龄女青年、“农嫁居”妇女及其子女、居嫁农妇女等在土地承包、集体经济收益分配、福利保障、宅基地分配等方面的权益进行明确规定,使农村妇女不论结婚与否或婚姻状况改变后享有应有的户籍、居住地选择权及相应的土地权益。详细规

定农村妇女结婚后或婚姻状况改变后户籍、居住地选择权利以及不同情况下享有权利的原则。对男到女方落户和女到男家落户的,户籍所在地的集体经济组织应给其承包土地的权利;如果户籍尚未迁移的,应动员其将户籍关系迁入现居住地。对妇女出嫁后与男方共同生活在女方居住地,而户籍又未迁的,应保留其承包地。其所生子女随父母申报登记农业户口的,应享受同村村民的同等待遇。对于离婚或丧偶妇女及其所领养子女,户籍关系未迁移出的,应保留其承包土地的权利。离婚或丧偶妇女返回娘家或再婚,均户随人走,应享受与当地村民同等的承包土地的权利。对于纯女户或独生女户,有男方到女方落户,赡养父母的,应给予土地承包权。法律政策要正视性别差异,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尽可能偏向农村弱势妇女。例如,农户土地承包合同登记可以实行夫妻双名制,夫妻各持一份,双方有同等的权利和义务,在转让、租赁土地时要出具

双方所持有的两份土地承包书,并由双方签名才能生效,保障妇女在分居、离婚和丧偶情况下土地承包权的安全。尽快确立出台“出嫁女”、丧偶妇女、“农嫁非”、离婚妇女等在原村组织的村民资格,加大执法力度,切实保护农村妇女的合法权益。

加强对村规民约的修订工作的指导和监督

制定和修改村规民约,要充分发扬民主,从实际出发。村规民约是每个村民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必须遵守和执行的行为规范。只有充分发扬民主,从村民中来,到村民中去,才能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真正反映全体村民的共同利益和愿望,调动村民参加自治的积极性,自觉自愿地遵守执行,使其成为名符其实的“民约”。建议村规民约的制定和修改,一般应该经过五个步骤。第一,村民委员会根据本村的实际情况,针对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和村民群众普遍关心的事项以及与本村发展和建设密切相关的问

题,通过调查研

究,广泛征求意见,提出村民自治章程需要规定的内容,确定在哪些方面制定村规民约。第二,就提出的问题和事项,发动村民广泛讨论提出意见,并集中上报村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根据村民意见,拟定出本村的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草稿,再发给村民征求意见。第三,提交村民大会审议通过。在审议讨论过程中,要根据村民的讨论意见,作进一步的修改完善,然后交付表决,以到会人数的过半数通过。对一些分歧比较大的问题,可以暂不规定,待成熟之后再补充完善。第四,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通过后,应当以适当的形式公布,可以印发各家各户;也可以张贴公布。第五,按照规定报乡镇政府备案,接受监督。

加强国家法律对村规民约等的指导和规范,建立“村规民约”审查制度。在尊重村民自治的同时,出台相关法律条文,规范政府监督、管理村规民约的

具体权限和程序,对涉及集体经济收益分配的规定、土地权益处置的决定进行彻底清理,对未付诸文字部分的村规民约中侵害妇女合法财产权利的条款坚决予以清除,坚决制止村委会、村民小组制定的土政策大于法律的做法,完善对村规民约的审查和监督,确保村民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行使自治权。针对“村规民约”实施中部分弱势妇女权益受到侵害的问题,由妇联、民政等相关部门组织开展维护农村土地妇女权益的专项检查,废除侵害妇女土地权益的隐形的“村规民约”,指导村民增加保护妇女权益的条款和内容,落实男女平等、家庭和睦、婚嫁落户、宅基地分配、土地承包、拆迁补偿、继承、村集体经济收益分配等各项权益。禁止任何组织和个人以任何借口剥夺妇女的合法土地权益。针对“村规民约”执行难的问题,除在“村规民约”中明确提出违约责任,如批评教育、赔礼道歉、违约责任通报、责令恢复原状、赔偿损失、取消享受或者暂缓享受集体

~ 26 ~

经济收益分配和优惠待遇等外,还要建立和完善执行的组织协调机制,在村委会的领导下由村民代表组成执行机构,对违约责任人执行违约处罚,并张榜公布,以强化“村规民约”的执行力。

~ 27 ~

维护农村妇女权益工作调研报告 篇2

一、农村妇女土地权利受到侵害的几种主要类型

1.个别地方的农村妇女一旦同外村人结婚, 无论其是否能够从夫家所在村获得土地, 其承包地都会被村集体收回, 同时失去其承包土地的一切经济收益。

2.个别离婚妇女的承包土地被丈夫强行剥夺或被村集体“合法”收回, 而不论离婚妇女是否能够从娘家或再婚夫家所在村获得土地。

3.个别入赘丈夫及妇女本身不能获得承包土地, 或获得少量耕地, 同时, 没有资格享受村集体分红或得到不公平对待, 其子女也不按本村村民待遇。

4.有的村的村干部优亲厚友, 自己的亲属、亲戚即使不符合条件也可以把户口落在本村, 享受村民待遇, 反之则不能。

5.有的结婚、离婚、再婚及丧偶的妇女及其子女的土地权利受村集体歧视, 他们的其他权利也难以实现。

6.有的妇女离婚后, 回到娘家村子, 村里只给本人上户口及发放承包地, 但不给由其抚养的子女上户口及发放承包地。

7.剥夺外来妇女村民承包权益。引进人才, 促进本地经济发展, 承诺给予平等的村民待遇, 数年之后又以各种借口, 无端取消外来女性的合法权益。

二、侵害农村女性土地权益的危害

1.妇女已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 侵害妇女土地权利将影响“三农”持续稳定的发展。伴随中国经济的发展, 男性劳动力更多地从农业转移到非农产业和城镇, 而女性则成为农村的“留守大军”。在“农业女性化”趋势凸现的今天, 关心妇女土地问题, 事实上已超出了妇女自身的利益, 成为影响家庭经营效益、关系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2.妇女的地位直接影响家庭经济收益和财富的积累。妇女主要承担无收益或收益不明显的劳动, 她们对家庭收入的贡献是隐性的, 这就使包括妇女在内的许多人都低估了妇女的贡献。提高妇女在家庭和社会的地位, 培养她们的责任心、见识、胆略和决断能力对于家庭经营和财富积累、社区经济发展都将有重大影响。

3.农村妇女丧失土地将会使婚姻权益成为一句空话。由于离婚与丧偶异地再婚的妇女土地问题难以解决, 将会出现:一是婚姻自由大打折扣;二是离婚妇女子女监护权难以实现。

4.因土地问题造成的妇女上访案件呈上升趋势, 势必对社会的稳定产生一定影响。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当前中国农村妇女土地问题的实质是:法律上平等而事实上不平等, 起点公平而过程不公平。农村妇女土地权利的保障不是一个道德问题, 而是资源贫乏型社会如何公平分配土地等财产资源的经济权益问题。

1.一些农村妇女的土地权利得不到保护, 与人们对村民自治的模糊认识有很大关系。一些农村剥夺出嫁女、离婚妇女及入赘男子土地承包及收益权, 所依仗就是村民自治制度所赋予的一些权力, 其实这是对村民自治权力的滥用。任何形式的社区自治都不能同国家的依法行政相违抗, 任何形式的自治章程都不能同国家的法律相抵触, 任何形式的社区民主决定都不能损害公民的基本权利。因此, 那些同国家法律、政府法规相抵触的自治章程、村规民约以及村民民主决定都是自然无效的。

2.用社会性别视角看农村妇女土地承包。许多政策从表面看是中性的, 没有歧视妇女权利, 但是由于没有充分考虑到现实的社会性别利益关系, 使政策在实施过程中给妇女带来不利。比如土地承包责任制以家庭为单位, 却忽视了妇女个体土地权益, 将女性权利埋没在婚姻关系中。所以土地承包书上应是夫妻双方的名字以及所有家庭成员的名字, 像结婚证一样, 各持一份, 夫妻二人有同等权利和义务, 将个人权利从家庭中剥离出来, 将个人权利从婚姻中剥离出来。

3.提高农村基层政权中女干部配备比例。任何一个群体的代表在决策中达到30%以上的比例, 才能对政策制定产生实际影响力。在农村基层政权中配备女干部并逐步提高比例直至50%。让家庭妇女重新走向社会, 给妇女更多的经济、政治、社会参与机会, 不仅对于保护妇女土地权利, 而且对于整个社会生产力发展、文明和进步有重要意义。

维护农村妇女权益工作调研报告 篇3

1.维护农民合法权益是整个仲裁工作的核心

从2002年开始,吉林省率先在农村实行了“税费改革”,特别是实施“免征农业税”和对农民实行“粮食、农机、良种”三项补贴以后,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从而引发了新的“土地热”。近年来,一些在土地承包过程中的历史遗留问题和一些隐性矛盾逐渐的暴露出来,尤其是在个别地方,侵害、剥夺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干涉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强迫农民土地流转等侵害农民合法权益的问题还时有发生。据统计,在农村各类上访的案件当中,土地承包纠纷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以前,这些问题都靠信访部门和由各级政府行政处理,从而给各级政府正常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又由于很多问题不能及时的得到解决,农民意见很大,甚至在个别地方因土地承包纠纷引发了恶性事件。农村土地承包纠纷处于政府部门“插手难”、村级组织“调解难”、法院“收案难”的“三难”境地,迫切需要有一种解决此类纠纷的方式、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颁布以后,使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工作有了法律的依据。当前, “三农”工作是全党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仲裁工作也就必须为“三农”服务,要把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做为整个仲裁工作的落脚点。对凡是剥夺、侵害农民承包经营权的,干涉农民生产自主权的和强迫农民进行土地流转的伤农、害农案件,都要立案处理和仲裁。对违法收回和违法调整农民承包田的要坚决给农民退回去,强迫农民进行土地流转的流转事项一律无效,截留、挪用农民土地征占安置补偿费的要坚决制止。

2.部门之间协作、配合是仲裁工作顺利开展的有效保障

仲裁工作牵扯范围广,部门多,仲裁所涉及的各项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直接关系到土地、林业、水利等很多相关部门,特别是后期执行必须由法院执行。如果没有这些部门的相互支持和配合,仲裁工作将会很难开展。特别是在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的运用上,如果失去相关部门的配合,仲裁结果很可能会出现偏差和错误。部门配合,有效解决后期的法院执行问题。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一度遇到了法院不予执行的问题,使仲裁工作受到了影响。经过多次接触和协调,现在,我们的仲裁案件已经可以直接进入到法院的执行程序。

3.先调解,后仲裁,调裁结合是仲裁工作的原则

实践证明,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最有效的解决办法是调解。当前引发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的主要原因多数都是农民之间相互利益的问题,虽然侵权、强迫等问题也存在,但毕竟还是少数。对农民之间利益引发的纠纷,我们一般都以调解进行处理。对于侵权、强迫等违法问题,经过调解后双方之间认可的,并在保证不侵害农民合法权益的情况下,也适用调解的办法解决。调解是一项非常艰苦耐心的工作,特别是目前农民法制观念还比较淡薄,自觉守法和自我维权的意识不强,这给调解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调解和仲裁都能处理和解决问题,但调解能够化干戈为玉帛,仲裁却能使邻里之间的感情雪上加霜,两种做法,两种结果。但是,对那些随意剥夺、侵害农民合法权益,执意伤农害农的案件,我们都依法进行了依法仲裁。

4.仲裁员的素质是保证仲裁工作成败的关键

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可以借鉴与遵循的东西少,需要探索与总结的东西多,国家对此还没有专门的立法来对这项工作进行规范,仲裁工作政策性极强,一切都要依法办事,不能出现任何偏差和错误,所以,仅靠仲裁员积极的工作是不够的。要全面提高仲裁员的政治觉悟,教育仲裁员要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崇高风尚。要教育仲裁员必须做到秉公执法,杜绝腐败,不办假案,不办冤案,不办错案;全面提高仲裁员的专业业务水平。仲裁工作不仅仅只是土地承包方面的问题,其中包括很多内容,并且每一起案件几乎都有新的东西。这样,仲裁员就要尽量掌握更多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并且还要做到在法律、法规的运用上准确无误。所以,仲裁员要坚持经常性的学习和参加各类培训,为做好仲裁工作打下基础。

维护农村妇女权益工作调研报告 篇4

权组织机构,在推进依法治理,依法改革全过程中,积极参与、代表和监督,切实保障了妇女的合法权益。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妇女权益保护领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做好农村妇女维权工作,原创:http:///对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对创造性开展好农村妇女工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为了切实推进农村妇女的进步与发展。我们抓住妇女群众信访中带有共性的问题,积极协调,扎实工作,促使有关问题得到解决,促进妇女整体维权能力的提高。

近年来,妇女组织积极维护农村妇女合法权益的典型案例:

一、切实加强私企女职工的权益保障工作。随着改革的深化和机制的转换,广大农村妇女已不再单一种地,而是选择进厂做工,来增加家庭的经济收入,因而私企女职工劳动保护工作成为妇女维权的重点。为此,妇联组织积极同劳动部门在私营企业中开展女职工劳动保护合格单位的创建工作,并重点推动有关企业开展了多种险种的参保工作,努力解除女职工的后顾之忧。即使女职工发生意外事故后,企业和家庭也能不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2001年天林制衣厂一名清洁工宋监琴因搞卫生,不慎从三楼坠落至二楼,造成颅底骨折、脊椎断裂,前后实行了三次手术。事后妇联组织从伤者的实际困难出发,积极汇同劳动所、司法所与天林厂法人代表进行了商谈,通过多轮的协商除劳动保险部门支付医疗费用6.6万元,伤残救助金17094元,每月抚恤金693.60元,护理费326.40元之外,厂方为其支付生活费等各项费用,一次性补偿金共计人民币17.75万元,从而平息了伤者家属带着伤者冲击天林制衣厂、聚众闹事等事态的发展。同样对企业未投保的外地女工,妇联组织积极参与工伤赔偿补助的协调工作。2004年欣鑫纬编有限公司外地女工李红,因在车间拉毛机上操作不慎被卷入机内,造成左手四指断,左手受伤,为此,妇联组织汇同劳动部门出面协调,使女工李红获得厂方赔偿医疗补助金和伤残金10.1万元。2004年4月凯福尔染整有限公司外地女工许寒英因在烘干烘布时不幸造成右手拇指食指中指伤残,妇联组织汇同劳动部门为许寒英争取了厂方7000元赔偿金。由于妇联组织的积极参与,从最大程度上保护了劳动者的最大利益。

二是积极维护妇女在婚姻家庭中的合法权益。2000年大毛桥村2组有一对夫妇,1999年离婚,男方是个个体户,为了达到离婚的目的,男方作出让步,把上下三层楼房让给女方,自己搬到城里住,法院作出了判决。时隔一年,男方因生意不好,不愿在城里租房住,带了新娶的老婆强行搬进了法院判决给女方的楼房。妇联组织得知这一情况,会同司法办、派出所赶到村里,当面与男方交涉限期搬出,使离婚妇女的合法权益得到了保护。2004年10月塘口村妇女朱文玉因遗传因素,患有精神病,男方起诉与其离婚,因朱文玉在医院做过人工流产,法院不予受理,但男方将其赶出家门,朱文玉只得回娘家吃住。当妇联组织得知这一情况,为了解决朱文玉的衣食住行,确保其生活有着落,在法院不能受理的情况下为了切实维护已婚妇女的合法权益,根据婚姻法有关规定,夫妻有相互扶养的法定义务,并提出了由男方供给朱文玉每月粮食45斤、生活费200元、并每月供给朱文玉精神病药及服装等,从而保护了妇女的合法权益。

三是妥善解决老年妇女的赡养权问题。随着社会老龄化时代进入,农村老年人的赡养问题日益突出。因为农村老年妇女一旦丧失劳动能力,一无积蓄,二无养老保险,再加上子女不赡养,她们的生活就会陷入困境。面对近几年来信访中的这一突出问题,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推进农村精神文明的建设,对调解不成的来访案例,积极动员和鼓励老年妇女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2000年2月,妇联组织为新光村一名83岁的老年妇女盛凤金代理诉讼,状告四个不孝子女,最后通过开庭调解,落实了老人赡养问题。2001年6月,当我们得知塘口村81岁的老年妇女陆小如被继女赶出家门,流浪在外。妇联组织鼓励老年妇女状告女儿不尽赡养义务,并会同司法所,请求法院到老人住村现场开庭。妇联组织为其代理出庭。周边村近1000多人参加了旁听,最终为老年妇女陆小如讨回了公道,维护了权益。为了扩大影响,我们通过常熟有线台“今日传播”这一栏目,连续三次作跟踪报道,加大了媒体宣传。2005年6月勤丰村81岁老年

妇女陈大妹在三个儿子不接纳母亲居住,不尽赡养义务时,妇联组织会同司法所与村委会一同做工作,并实地查看情况。通过对其儿子进行法律宣传和教育,使三个儿子转变了态度,并与其达成了共识,形成了书面文书,按年轮流赡养老母亲。从而使陈大妹老年生活得到了妥善解决。

努力推进农村妇女合法权益保护的途径。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

快推进社会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如何适应形势需要,努力维护社会稳定,就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努力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切实维护广大妇女的合法权益,使整个社会更加文明进步。

一、必须坚持加强维护权能力建设。加强妇联维权能力建设就是加强妇联的职能建设,不断加强能力建设是做好维权工作的基础性工程。只有不断夯实维权的基础,提高维权队伍素质、增强维权服务实力,妇联维权工作才能够与时俱进,满足妇女群众不断增长的维权需求。

二、必须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维权。发展是解决妇女问题的根本途径,维权是促进妇女发展的重要保障。促发展是妇联组织第一要务,抓维权是妇联组织的生命线。只有妥善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坚持两手并重,在发展中促维权,在维权中搏发展,才能切实履行妇联组织的基本职能,推动妇女事业的不断进步。

三、必须坚持走法制化、社会化维权道路。法制化是维权的根本途径,社会化是维权的必由之路。只有依法开展维权工作,抓住参与立法、监督执法和法制宣传等主要环节,要增强构建社会化维权机制的能力。要协调社会力量构建各个层面的综合协调监督妇女维权机制,只有将维权的着力点放在充分挖掘和利用社会资源上,放在建立健全专政机制上,维权工作才能走上持续、健康的发展之路。

四、必须坚持增强妇女自主维权法律的意识。妇女自主维权是构建社会化维权工作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妇女的维权工作要从源头抓起。如何加强新时期妇女的维权工作,就必须在现实生活中提高妇女的自主维权能力。一是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素质,争取机多学、多看、多听、多问,丰富自己的知识。二是增强自己维权的法律意识,提高依法维权的能力,一旦自己利益受到侵害和损失时,要勇于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三是注意交流和沟通,经常到“娘家”走走,便于“娘家人”出点子、指路子,使危害妇女的行为得到事先控制。四是走向社会,和积极参与经济建设,只有经济地位提高了,才能促进自己地位的提高。

五、必须坚持维护妇女权益中的法定权力。强化妇联组织法定地位和权力是妇联依法维权的重要保障。因此面对新形式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各级妇联组织必须强化以下四项权力:一是调查发言权。原创:http:///妇联组织既有责任又有义务及时接受妇女的投诉和求助,深入调查了解事实的真相,真实反映妇女权益中存在的问题,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维护权益,促进发展的目的,二是评议质询权,妇联组织要使民主监督职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和目的,就必须依法赋予妇联组织质询评议权。就妇女权益突出问题进行质询,督促有关机关、单位进行提出纠正和预防措施。三是批评建议权。妇联组织要致力于对有关部门和单位轻视歧视妇女、严重侵犯妇女利益的意识、行为提出批评和建议。四是调解仲裁权。针对近年来妇女权益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妇联组织要改变被动局面,参与侵害妇女权益事件或案件的表决和处分,从而切实加大妇女合法权益的保护力度。

六、必须坚持努力完善妇女权益司法保障制度。要保障妇女法定权益的实现,完善司法保障制度是当务之急。一是增加特殊保护条款。由于男尊女卑封建思想和习俗等消极因素的影响,男女两性的社会地位和家庭位还存在实际差别,完全的平等还很难做到。针对妇女的一些生理特点,增加特殊保护措施。二是全面配置规范结构。要考虑到妇女权益的充分保护。因此,合理配置,规范结构,正确确认导向与反面禁罚、保障相呼应,形成法律秩序的完整统一性。三是增设权益保障部门机构。要围绕妇女权益保障,增设权益保障专门机构,专门处理事关平等的投诉,既有利于维护妇女的法定权益,又保障执法的统一。如果一旦设置专门的权威机构审理涉及妇女合法权益方面的诉讼,对保障妇女的权益,息讼止争,维护社会稳定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市妇联维护妇女合法权益工作总结 篇5

维护妇女合法权益是依法治国、维护社会稳定及促进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也是妇联的基本职能。XX年,市妇联共接待来信来访102件,法律指导及调处102件,无发生严重侵犯妇女合法权益事件被上级机关查处的,也无被追究刑事责任的事件。

一、高度重视,切实将维权工作摆在议事日程。

市妇联高度重视维权工作,始终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维权”的工作方针,把代表维护妇女权益作为重要职责和不可替代的工作,为维权工作的正常开展和不断创新提供人、财、物的支持。

1、重视对基层妇联维权干部的培训工作。俗话说:“打铁还要自身硬”,我们认为,要维护好妇女的合法权益,维权干部要基本通晓法律法规,才能担当起这一重任。因此,全市分片举办了5期村妇代会主任法律培训班,市妇联主办了一期各乡镇(街道)妇联主席、机关妇委会主任培训班,进行《妇女权益保障法》的辅导。全市共202人参加了学习培训,通过系统地学习有关法律法规,使广大妇女干部掌握了不少维权知识和维权手段,提高了妇女干部的维权能力。

2、开展多项维权工作,使其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为提高广大妇女的自我维权意识,扩大社会宣传面,10月份,市妇联会同公、检、法在文化广场联合举办的广场法律宣传咨询服务活动;共发放《妇女权益保障法》等资料300余份,通过宣传,提高了广大妇女的维权意识。

二、突出重点,建立健全妇女维权网络。

面对新的历史时期妇女权益保障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市妇联解放思想,组织指导基层开展了有特色有成效的维权工作。一是深入开展了“零家庭暴力村(社区)”创建活动;建立健全了三级妇女维权网络,全市共建立妇女维权站257个,充分发挥妇女维权站的作用,及时处结妇女群众的来信来访;及时调解处理邻里纠纷、家庭不和等矛盾; XX年,市妇联共接待来信来访102件,法律指导及调处102件,做到件件有答复;二是与扶贫助困工作相结合。以“关爱献给特困妇女”为内容,开展了以“相知、相识、相助、团结、文明、和谐”为主题的百对“五好文明新家庭”结对活动,通过“一户帮一户”、“一户带一户”、“一户促一户”的结对方式,对单亲家庭、特困家庭、孤残儿童、孤寡老人和失业妇女等给予特殊关注,积极营造团结、互助、文明、祥和的社会氛围。切实维护和保障妇女的合法权益。

三、增强意识,妇女维权从传统转向理性。

信访统计显示,XX年,市妇联共接待来信、来访、来电咨询102件,主要原因:一是通过近年来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和培训,增强了妇女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开始从传统的委曲求全转向理性维权,能利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二是利用电话咨询作为获得法律帮助最便利最快捷的途径,使需要帮助的问题能及时有效地获得帮助,并能最大限度地保护个人隐私,也避免了面对面时产生的尴尬局面。据我们所掌握的情况进行分析,在20XX年接待102件的案件中,婚姻家庭类案件仍居首位69件,但案件的类型由被动地反映、哭诉为主,转向离婚咨询、离婚后的财产分割及子女抚养等主动寻求法律帮助为主,说明妇女群众寻求自我保护的法律意识在逐年增强。特别是新的《婚姻登记条例》实施后,在有关单位和新闻媒体的法制宣传教育力度不断加大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妇女群众意识到自己在婚姻中的合法权益,开始倾向于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能够较理智客观地对待离婚,懂得了要摆脱不幸的婚姻,必须通过法律渠道解决的道理。

维护农村妇女权益工作调研报告 篇6

部分妇女在权益受到侵害时不知道该怎么办,不懂得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针对这一现实情况,乡妇联于2008年3月对我乡“当前农村妇女权益保护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专题调研,调研采用了座谈、走访、问卷调查以及接受来访等多种形式。通过这次调研,我乡农村妇女权益保护方面仍然存在的诸多问题更加清晰了,乡妇联也相应地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一些对策与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1、农村妇女土地承包经营权方面

在农村,婚后妇女户口要迁到男方所在村,如果户口迁入时,正巧赶上婆家所在村进行土地调整,妇女还可以分得承包地,如果没有赶上,结婚到该村的妇女很可能有很长一段时间分不到应得的土地,而此时娘家村也有理由不给承包地,因为户口已经迁出,因此出现了婚嫁女两边都没有承包地的问题。还有的农村妇女结婚后,户口没有迁出,但依照村规民约,对出嫁女村不分给承包地,而嫁入村因为没有户口也不分给承包地。这个问题在今年的“土地二轮延包”中表现尤为突出,得不到土地的农村妇女只得在乡村两级来回上访奔走。在我们接待的来访妇女中,有的妇女因为这些原因而得不到土地长达八年之久。

2、婚姻家庭权利方面

目前农村妇女在婚姻家庭权利方面受到侵害的现象依然比较严重。

一是遭受家庭暴力。这主要是由于农村男尊女卑封建残余思想仍然存在,一些男子唯我独尊,妻子稍有做得不如己意的地方,就对其拳打脚踢;有的是因为男女双方感情不和,男方就经常找茬打妻子;还有的由于受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男方到外面寻花问柳,还不准妻子过问,否则就对妻子拳脚相加。

二是家庭地位不平等。由于许多农村妇女在经济上还没有完全独立,需要依靠丈夫生活,这就使得她们在家庭中根本没有地位可言,有的发现配偶与她人同居或是包二奶也只能忍气吞声,委曲求全。如:廖家汊村张某,丈夫在外跑车,她在家带孩子、照顾老人。起初丈夫经常回家并给钱补贴家用,后来一两个月也不回一次家,对家庭不闻不问,在家人的提醒下,她找到丈夫跑车的地方,才发现丈夫已和她人同居。当时她想离婚,可想到年幼的孩子,再加上自己无一技之长,在婆婆的劝说下她只能放弃了离婚的念头,对丈夫的不忠睁只眼闭只眼的过着日子。

三是离婚妇女的财产权益问题。受“男主外、女主内”传统习惯的影响,有一部分妇女抱着平常够用就行的观点,对家庭财产不闻不问,所有财产完全处于男方控制之下。而如今家庭财产已不仅仅是住房和日常生活用品等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更多的是流动资金、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一旦出现离婚问题,妻子对家庭财产状况一无所知,在财产分割时就极容易受到不公正待遇,即使提出了财产分割要求,也会由于不能够提供相应证据,其主张的财产权益也往往得不到认可。如:金安村的李某,丈夫有外遇后,经常对其拳打脚踢,最后李某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提出离婚。虽然其丈夫是个私营企业主,拥有一固定资产超过500万元的工厂,可由于李某平时不太过问丈夫的生意,对工厂的财务状况知之甚少,在他们离婚时其丈夫辩称工厂负债很高,净资产很少,而李某拿不出反驳的相应证据,最终只分得了少量生活费。

3、其他方面

一是受教育权利问题。现阶段还有相当一部分女童因多种因素而失学、辍学。特别是经济条件比较差的家庭,这种现象十分普遍。在农村,传宗接代的思想还比较严重,每个农民家庭都把希望寄托在男孩身上,希望生男不生女;再加上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有的父母把女孩当做挣钱的工具。男孩子天生就有一种优越感,即便是生长在经济条件很差的家庭也会从小就接受相对较高层次的教育,一般初中毕业还会读高中(职高),成绩好的可以读到大学毕业。而女孩子就没有这么幸运,有时即使成绩好也可能只读到初中毕业,然后出去打工挣钱。这样不但造成了男女性别比的严重失衡,同时也造成了男女接受教育上的不平等。

二是财产权利问题。家庭中住房、存款、土地证书上的署名多为丈夫,其次是父亲,这表明男性在占有家庭财产方面的传统优势依然存在,这种情况也为妇女的家庭财产权利受侵害留下了极大的隐患。

维护农村妇女权益工作调研报告 篇7

关键词:农村妇女;离婚;土地权益;救济途径

土地是农村妇女最基本的生存保障和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是农村妇女赖以存在的资本,也是其作为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象征。土地对于农村妇女来说很重要,但是随着离婚率的增加、土地价值的日益升高,加重了农村离婚妇女的生活负担,也在一定程度上缩减了其生产生活资料。离婚妇女的权益保护问题也逐渐暴露。

一、离婚案件中农村妇女土地权益保护的现状

新中国的成立解放了我国广大农村妇女的传统思想,同样也提高了她们的社会地位,女性的身影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政治生活中。在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过程中,她们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撑起了半边天,然而这一切要归功于我国法律法规对于妇女权利的承认与保护。然而,法律法规虽然明确了保护农村妇女土地权益的事项,但是在实践中农村离婚妇女的权益保护缺乏积极有效的适用规范及具体措施,以致侵犯农村妇女土地权益的现象得不到有效遏制,离婚案件中农村妇女的土地权益始终得不到有效保护。

二、离婚案件中农村妇女土地权益被侵害的原因

(一)社会历史因素

在以“家庭”为单位的农村,妇女没有法律上的有效凭证证明其享有土地权益;另一方面,农村妇女对土地承包经营权主体资格认识不足,不能有效利用法律知识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这样,妇女的土地权益也就更容易遭受侵害。

(二)农村妇女自身因素

除了男尊女卑思想的影响以外,妇女自身的法律素养也是其权益容易受侵害的重要原因。在中国广大农村,村民基本没有接受过关于土地权益的法律宣传,对妇女权益的保护更是知之甚少。农村妇女的法律意识非常薄弱,她们没有“土地为夫妻共同财产”的意识,对保障自身权益的法律法规更是一无所知。所以说在寻求法律救济方面的能力也往往会受到束缚。

(三)法律制度不够完善

《妇女权益保障法》和《农村土地承包法》虽然规定了农村妇女在离婚后的责任田应当受到合法保护,但针对具体的保护措施却没有做出规定,比如离婚农村妇女如何取得责任田、集体经济组织对其合法拥有责任田的承认、以及明确农村妇女土地承包经营权受侵害的类型等。

(四)救济渠道的缺失

由于侵犯妇女土地权益的案件主要发生在偏远地区或城乡结合部,当地群众法律意识淡薄,权利受到侵害后一般都是先找当地村领导。但是村领导往往会以村俗民约为借口逃避管辖或者敷衍了事。这时候权利受到侵害的妇女才会找到政府,而政府也不敢严肃处理,因为大多数村民的思想做不通,也不能强制执行。虽然有些农村妇女会选择运用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但即使诉讼到法院,法院也可能因诉讼标的小、法律条文对相关事项缺乏具体操作性规定、诉讼成本较高而拒绝受理,就算法院受理、判决妇女胜诉,执行起来也会很艰难。由此便造成了司法救济途径的缺失。

三、保护离婚案件中农村妇女责任田权益的措施

(一)加大宣传教育,提高广大农村妇女的维权意识

由于我国农村妇女法律意识的匮乏,在实践中,我们应当加大宣传保护妇女土地权益保护的力度,提高农村妇女的法律意识和权利意识,使她们真正认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和人身权利。

具体来说,对农村妇女保护其合法土地权益的宣传,要贴近生活,采取农村妇女乐于接受的方式,比如说借助有影响力的妇联或者有威望的个人,在平时的生产生活中向她们灌输法律知识,指导农村妇女找到正确的维权途径,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她们的法律意识。

(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增强实际可操作性

完善《农村土地承包法》中关于土地承包经营权分割和流转的相关规定,改善离婚妇女无法从婆家分割出责任田或回娘家后无法从娘家分得责任田的实际情况,保障妇女能实际上分割到责任田,而且还要保障其田地的流转权。只有这样,妇女才能根据其自身情况选择自己种田还是将其权利进行流转而收益。这样不仅解决了妇女一旦离婚便一无所有的尴尬局面,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妇女的婚姻自由。明确《妇女权益保障法》中权益保障的主体和承担责任的主体,将原先主要依靠行政主导转变为司法主导,同时还应重视设定规范和实施权利的统一。

(三)完善离婚妇女土地权益保护的救济渠道

农村离婚妇女土地权益的纠纷往往发生在基层,这就要求作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村委会充分发挥其调解作用,做到公正合理、不偏不倚的保护妇女的合法土地权益。不能因为其集体组织成员身份的丧失而完全剥夺其在土地上的附属权益,比如土地因征用给予的补贴,应该给予其适当的补偿。若村委会调解失败,农村妇女可尝试到镇政府或乡政府进行再次调解,或者诉讼至法院。此时,可以尝试将政府调解与法院诉讼相结合,利用多种方式和更高的效率更加合法、合理的保护离婚农村妇女的土地权益。

当农村妇女土地权益被侵害时,妇联应积极发挥其引导、组织、调解作用,用最少的财力物力为农村离婚妇女争取土地权益的最大化。当农村妇女为维护自身权益付诸法律手段时,为其提供法律咨询和帮助,协助离婚农村妇女争取合法土地权益。

保护离婚妇女的土地权益不仅需要政府更加完善的解决机制,更加明确的司法指导,更需要全面的诉讼解决机制及健全的基层调解机制。

参考文献:

[1]彭晨晨,曾凡潮.农村离异妇女的土地权益保护[J].法制博览,2013.03.

维护农村妇女权益工作调研报告 篇8

市政法委:加强对侵害妇女儿童权益重大疑难案件的协调指导,督促各成员单位履行职责;牵头召开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工作会议,审定会议论题;组织成员单位开展妇女儿童权益问题的调查研究,提出解决的意见和建议,市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协调组成员单位工作职责。市人大内司委:适时制定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法规、条例;组织对《妇女权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的视察、检查,提出意见和建议,对侵害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重大案件进行监督。市法院:指导和监督全州各法庭及时审理涉及妇女儿童权益的各类案件;结合办案开展《妇女权益保障法》、《婚姻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的宣传活动;积极吸纳具有一定法律知识和维权工作经验的妇联干部担任人民陪审员,参与涉及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案件的审理;健立健全维权合议厅或妇女维权席、少年维权合议厅,加强对妇女儿童的权益保护。市检察院:加强对侵害妇女儿童刑事案件的审查批捕和审查公诉工作;加大对涉及妇女儿童权益各类案件的监督力度,保障案件的依法公正处理,切实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市公安局:严厉打击侵害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活动,解救受害妇女儿童;加强防范措施,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有效遏制针对女性的家庭暴力行为;查禁取缔“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市司法局:加大有关妇女儿童权益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做好市妇女法律援助中心、148法律咨询热线、家庭暴力伤情鉴定中心工作,积极为符合条件的女性当事人提供法律援助。市教育局:保障适龄儿童入学率,控制适龄儿童特别是女童失辍学;保证九年义务教育,保障在招生、毕业就业指导中坚持男女平等原则,禁止任何形式的性别歧视;积极开展对农村青壮年妇女的实用技术教育和扫盲教育。市民政局:加强对属于社会救济对象的妇女儿童的救助工作;逐步建立受暴、受虐妇女儿童救助中心;认真贯彻实施《婚姻法》,研究解决《婚姻法》实施过程中的问题,管理制度《市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协调组成员单位工作职责》。市人事局:制定和落实有关保护女性人才的法规及政策;保障女性人才在招录公务员、评聘专业技术职称,晋升先进职务、审核奖励及离退休待遇等方面与男性享有平等的权利。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保障女性在招工、就业、技能培训、劳动报酬、社会保险等方面与男性享有平等的权利,纠正劳动就业中的性别歧视问题;制定和落实有关女职工劳动保护的法规、政策;禁止使用童工;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市的生育保险制度。市农委:贯彻实施《农村土地承包法》,依法纠正剥夺或侵害妇女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等行为,保障农村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获得与控制经济资源的权益;在扶贫开发中给予妇女优惠政策。市文体局:配合有关部门开展“扫黄打非”工作,查禁取缔文化市场中有害妇女儿童身心健康的文化经营场所和文化经营活动,查禁有辱女性形象、人格的文化产品。市卫生局:以农村妇女健康保健服务为重点,建设并完善妇幼保健服务网络;围绕母婴安全,建立和完善生殖保健体系,降低婴儿及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市计生局:认真贯彻有利于妇女的计划生活技术服务、优生优育及生死保健服务的各项措施;提高计划生育服务质量,加强政策措施的管理与服务,保护育龄妇女的身心健康,严格打击非法鉴定胎儿性别。州工商局:支持妇女举办个体、民营企业,充分发挥女性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为下岗女职工再就业提供政策支持和优质服务;查处在广告和企业名称中有辱女性形象、人格的行为。市信访办:受理涉及女性权益的信访案件,加大对侵害妇女儿童权益重点信访案件的协调督办力度;加强对有关妇女权益的信访情况的分析研究,减少妇女群众和突发事件的发生,保障弱势妇女群体的合法权益。市妇联:深入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妇女法律素质;做好来信来访工作,参与处理侵害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重大案件;积极参加有关执法检查与监督活动;承担维权协调组办公室的工作任务,开展调查研究,提出意见和建议,为领导决策当好参谋。××市维护妇女儿童权益领导小组

二○○五年五月

维护农村妇女权益工作调研报告 篇9

修订工作情况汇报

**乡是**市郊区唯一的少数民族乡,人口23000人,其中妇女人数9200人,幅员60.1平方公里,设有八个行政村、一个 **。

我们按照<**妇联字>【2012】1号关于在全市开展以维护妇女权益为重点的村民自治章程修订工作的通知精神,乡党委政府十分重视,2012年1月13日省妇联以维护妇女权益为重点,村规民约修订工作推进会后,我乡立即召开全乡八村一场两委参加的修订村规民约专题会议,传达上级指示精神,部署全乡村民自治章程修订工作,要求各村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维护妇女权益为重点,以修订完善村民自治章程为着力点,通过清除现有村规民约中侵害妇女权益相关条款,增加维护妇女权益相关内容,体现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要求,发动群众积极参与,提升群众性别平等意识,不断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民主法制意识,形成维护妇女权益的良好社会风尚,具体作法:

一、广泛宣传

我们把村规民约修订工作与新农村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有机结合,纳入总体规划,利用乡有线电视、各村广播、条幅、座谈等形式进行宣传,各村在“三八”节期间集中宣传,通过下发宣传单、悬挂标语、自编自演的文艺节目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宣传修订村民自治章程的重要意义,大力宣传男女平等基本

纲要及维护妇女权益的政策规定,大力宣传先进妇女典型事迹,在全乡形成尊重妇女、保护妇女、维护妇女权益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加强领导、统一思想、摆上日程

各村成立修订村规民约组织机构,制定村规民约修订实施工 作方案。乡成立以副书记、副乡长为组长,妇联、社会事务办为具体牵头部门并具体实施。主管民政工作的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各村村规民约修订的指导和监督工作。

三、明确工作任务,落实工作措施

召开各层面会议。首先召开村两委会议,研究布置村规民约修订工作。明确村规民约修订工作任务,落实责任,坚持合法性、群众性、可操作性原则,按照有利于男女平等基本纲要落实,有益于家庭和谐、有助于维护妇女权益的目标要求,紧密结合本村实际,重点修订完善男女平等家庭和睦;婚丧嫁娶、宅基地分配、土地承包、拆迁补偿、村集体经济收益分配、老龄妇女权益、继承权等涉及到妇女权益的条款,对与男女平等精神不符的规定,带有性别歧视的条款坚决予以清除。二是召开村民代表会议,按照通知要求,村规民约修订要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体现大多数人的意志,按照“两议、两公开、两确保、八步工作法”操作流程,召开了村民代表大会、大会上确保2/3以上村民代表参会,女性代表到会人数达到35%以上,大会认真倾听妇女代表的意见和意愿,营造了男女平等浓厚氛围,做到了规范程序、通告明示、明确要求、阳光操作。我乡**村、**村作为

修订村规民约的示范村,其他村也在不同程度的进行修订。三是召开妇女能手、女代表、女党员会议。广泛征求妇女代表对修订村规民约的建议和要求,真正体现女性的政治地位和意愿,切实维护妇女的合法权益。

四、建立健全工作制度

进一步增强村委会的管理和服务职能,坚持完善各项管理和服务制度,明确修订完善工作要突出广泛性、实现合法性、保证全面性、体现针对性,注重操作性,充分发扬民主、严格执法程序,确保村民自治章程真正落到实处,妇女权益切实得到维护。

五、抓好典型培树和示范带动工作

根据市、区要求,结合我乡实际,重点抓好典型带动、部门互动、村屯联动,明确示范村工作要求,对修订工作落实不到位的后进村,帮助打牢基础、提高水平、促进基层自治工作平衡发展。

六、具体要求

1、要求各村两委高度重视、加强领导,修订和规范村民自治章程,有利于推动民主化、政策透明化、是加强基层民主法制建设,提高基层组织依法执政水平的重要举措,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2、推进落实、督查指导。乡妇联、社会事务办要结合我乡实际,探索建立有效工作推进机制,坚持深入基层、了解情况,督导检查指导修订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及时总结,推广有特色、有实效的经验和做法,发挥示范引导作用,带动整体发展。

以上是我乡在村规民约修订工作中的几点不成熟的作法,有不当之处,请领导批评指正。

维护农村妇女权益工作调研报告 篇10

一、广西农民工劳动权益维护工作的基本情况

(一)劳动合同签订率和集体合同签订率不断提高

全区劳动关系协调机制三方四部门(人社、工会、企联、工商联)以及其他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大力推行劳动合同制度和集体合同制度,加强对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和集体合同制度的指导、服务和监督。2013年,全区规模以上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为93.76%,其中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为89.81%;已建工会企业集体合同签订率达到71.41%,全面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二)农民工劳动权益维护体制机制逐步完善

1.建立健全工资支付、正常增长、共决机制。全区劳动关系协调机制三方四部门共同配合,积极推动企业与职工开展工资集体协商,扩大工资集体协商的覆盖面;2012、2013年连续两年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幅度分别达到22%和20%,带动提高全区各类用工市场薪资水平,使农民工工资水平得到提升;每年公布全区工资指导线,促进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的建立;出台高温津贴政策,对在特殊劳动条件下的一线员工所付出的额外劳动消耗和生活费用以及身体健康损害给予适当的物质补偿,不断提高农民工的收入水平。

2.建立健全农民工侵权案件处理机制。一是建立优先服务农民工等弱势群体仲裁“绿色通道”机制,对农民工申请仲裁实行“优先受理、快速审理”。2011至2013年全区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机构共处理农民工劳动人事争议1.1万件,涉及农民工1.11万人。二是完善基层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网络。推动企业、工业园区、事业单位、商会(协会)、乡镇街道成立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把争议的预防和处理工作向基层延伸,逐步打牢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网络。至2013年底,全区大中型企业建立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已达1182家,乡镇街道建立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已达929个。通过加强基层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建设,将一大批争议预防和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三是从2010年起全区实施“两级督查、三层兜底、市府负责”的劳动保障监察工作机制。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明确各级各有关部门的责任。四是建立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制度,涉及建筑、交通、铁路、水电、电网等领域。五是加大对欠薪企业的打击力度,建立了欠薪信息录入银行征信系统等有关制度。六是人社部门办理农民工维权案件推行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和责任追究制,确保行政执法高效便民。

(三)农民工维权执法机构力量不断增强

全区负责农民工维权执法的主要机构劳动保障监察及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机构的基层力量不断增强。截至2013年底,全区14个地级市及86个县(市、区)已设立了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县级仲裁院设立覆盖率为90.53%(部分城区不在设立范围内);设立各级劳动保障监察机构182个,已基本建立起完善的劳动保障监察体系。由于维权渠道畅通、处理及时,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基本得到有效维护。这些年来,全区没有出现因为劳动者维权案件造成影响社会稳定恶性重大事件发生。

(四)联动化解农民工劳动人事争议执法环境不断优化

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机构与人民法院加强沟通协作,建立了劳动人事争议疑难案件处理研讨、法律政策适用研讨等裁审衔接工作制度,及时化解矛盾。2013年全面激活劳动保障监察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执法衔接机构,进一步加大了对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2013年,全区的法律援助事业发展迅猛,受援农民工为9076人,比2012年增长18.67%。多部门的联动配合,使农民工的维权环境不断得到优化。

二、广西农民工劳动权益维护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广西的农民工权益维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农民工整体收入水平偏低。虽然随着全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工收入逐年增加,但由于基础较低,与城镇职工比较仍相对较低。根据本次调研的抽样问卷调查数据的统计结果显示,超过半数的农民工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另据广西调查总队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在区内务工的农民工平均工资2013年为2473元/月,2012年为2250元/月,仅达到自治区统计局公布的2012年全区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3134.5元/月的71.78%。由此可见,全区农民工工资与城镇职工相比,整体收入水平偏低。二是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相对较低。全区规模以上企业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2013年为89.81%,低于全体职工的签订率,然而全区大量使用农民工的主要是规模以下的个体、民营小微企业,不签订劳动合同的现象更为突出。据此次调研回收的2521份有效问卷的统计显示,签订劳动合同为书面形式的有1476人,仅占总人数的58.5%。三是拖欠农民工工资现象频发。2011年至今,仅全区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就追发农民工工资待遇11亿元,涉及农民工22.3万人次;在2013年全区民事法律援助案件涉及农民工的6832件中,请求支付劳动报酬的有5284件,占77.34%。拖欠工资仍是当前农民工权益受到侵害的主要问题,主要发生在工程建设领域。四是缺少人文关怀,劳动条件仍需改善。首先,企业经营者在关心和关爱农民工方面存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农民工缺少职业发展空间,缺乏精神文化生活。其次,农民工超时工作现象仍普遍存在、绝大部分农民工未享受带薪休假。第三,部分职业病危害严重的中小型企业的农民工,在缺乏防护的情况下从事苦、脏、累、险的工作,职业病风险大。因此,增进人文关怀,加强劳动保护,也是农民工权益维护的一个重要方面。

nlc202309041935

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民工处于弱势地位,歧视农民工的观念尚未彻底破除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发展,发达国家在经济起飞和结构转型的不同时期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在我国现阶段相对集中地表现出来,旧的城乡分割的制度性障碍以及歧视农民工的观念尚未彻底破除,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农民工的低端就业地位,加剧了劳动权益维护的难度。部分法制观念淡薄的用人单位利用其强势地位,恶意践踏法律法规,以侵害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为手段谋取经济利益。部分地方政府没有认识到劳动关系和谐的重要性,在服务和管理对象上重资本所有者、轻劳动者,忽视农民工劳动权益维护问题。加上近年来受经济大环境的影响,经济下行压力增大,部分企业经济效益较差,农民工比较集中的中小企业普遍竞争压力大,利润空间小,抗风险能力弱,管理水平低,提高工资、改善劳动条件的能力有限,使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民工权益极易受到侵害。

(二)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制度刚性不够,对农民工维权缺乏有力支持

虽然对企业用工采取了一些有效的管控措施,但对侵害农民工权益行为的法律约束仍显不足,在法律层面缺乏强有力的处置手段,特别是对欠薪案件的处理手段非常有限,侵权成本过低,使针对农民工的侵权行为无法得到有效遏制。

(三)用工单位违规操作,市场监管不到位

一是工程建设领域普遍存在违规垫资施工现象。一旦资金链断裂,农民工工资往往得不到保障。二是工程建设领域市场监管不到位。违规分包、包工头层层转包现象大量存在。由于支付环节及利润分配次数较多,农民工工资往往得不到保障。三是农民工流动性大,一些“包工头”通过故意拖欠部分工资来控制农民工。四是以农民工为主体的劳务派遣用工同工不同酬,造成农民工收入偏低。

(四)农民工法律意识较弱,维权能力有限

首先是农民工维权能力较弱。由于对劳动保障政策法规了解不够,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有限。其次是农民工维权顾虑较多。当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往往会忍气吞声,担心如果自己挑头维权不但争取不到利益,反而对自己稳定工作或今后的提薪造成不良影响。第三是农民工维权难。一些企业不签订劳动合同,出现劳动纠纷时,由于农民工举证能力弱,无法提供具有法律效力的证据,有关部门也无从查证,导致维权困难。

(五)维权执法力量不足,经费缺乏

首先是缺乏必要的执法业务经费和工作场所的保障。在全区的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和劳动保障监察机构中,大多数地方的办公场所和办公设备,尤其是执法交通工具由于受到车辆编制、经费等限制而无法得到保障,对提高执法效率影响很大。例如,在全区110个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机构(自治区、市、县三级)中,87%没有办案车辆。其次是执法人员严重不足。全区各级维权执法队伍编制紧缺,例如,全区仲裁院编制数仅为1—3名的有36个县(市、县、区),占41.86%,案多人少的矛盾突出。

(六)维权长效机制不够健全,影响效能发挥

首先,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制度是实践中防止农民工欠薪行之有效的手段,但目前我区仅在住建、水利、交通、铁路、电网等行业实施且由各部门分散管理,覆盖面小且效能的发挥受到限制。其次,基层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特别是私营企业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建设力度还有待加强。第三,法律援助未能充分发挥功效。由于农民工对法律援助制度还不够了解、不够信任,因此法律援助还未能充分发挥其维护农民工权益的功效。

三、加强农民工劳动权益维护工作的对策措施建议

(一)进一步制定完善和贯彻落实农民工劳动权益维护各项法律法规

首先,待国家《工资支付条例》出台后,制定全区的实施办法,专章规定农民工工资支付细则,特别是针对建筑领域层层转包现象,明确规定必须在结算清农民工工资之后,才能结算工程款;加快《广西壮族自治区工资集体协商条例》立法进程;抓紧出台《实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办法》、《〈职业病防治法〉实施细则》及《农民工职业病防治管理办法》等广西地方性法规。其次,加强建筑市场监管,健全总包负责制,坚决杜绝垫资施工、工程转包、违法分包和“包工头挂靠”等违法违规现象;进一步健全工资保证金等制度,建议扩大实施面,在市政、园林等施工项目中全面推行,同时由人社部门牵头集中统一管理工资保证金,更有效地发挥工资保证金在解决工资拖欠问题中的作用;继续健全“两级督查、三层兜底、市府负责”的农民工维权机制;进一步完善人民银行征信制度,加大对欠薪行为的打击力度;督促用人单位深入贯彻执行《建设领域农民工工资支付管理暂行办法》;认真落实刑法修正案关于“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的规定,遏制欠薪逃逸;大力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开展工资集体协商纳入对企业领导及企业组织的各类评先评优活动中,在组织或推荐参与各类评先评优等评选时,将企业是否开展工资集体协商作为评选必备条件,实行一票否决;适时合理调整最低工资标准;进一步贯彻落实新修订的劳动合同法,规范劳务派遣用工行为;根据我区实际情况,将遭恶意欠薪无法追偿造成生活困难的农民工纳入国家司法救助对象。

(二)构建政府主导部门负责工作机制

一是强化政府和部门责任的落实。将农民工工资清欠、职业病防治等重点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绩效考评内容。各级政府对维护农民工权益工作负总责,对本地区开展有关农民工维权问题的工作情况逐级进行监督检查,对侵权问题高发频发、举报投诉量大的地区及重大违法案件进行重点督查,对工作组织不到位、监管责任不落实、工作进展缓慢、欠薪处理不力的地区进行重点挂牌督办并通报批评,督促各有关部门切实履行责任。人社部门负责牵头组织协调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案件并及时进行调查,依法作出行政处理或处罚。已经实施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制度的住建、交通、水利、铁路、电网行业主管部门,以及安监、市政、园林等行业主管部门既要加强对本行业本领域生产施工的管理,也要负责对本行业工程项目农民工使用情况、工资发放情况的监管,并配合人社部门做好有关工作;对因工程款拖欠而导致的农民工工资拖欠行为,由该项目所属领域、行业的业务主管部门负责牵头处理,确保在解决工程款拖欠中优先解决工资拖欠问题,并对发生侵犯农民工权益事件的企业和单位依法依规进行相应处理。公安部门负责审查处理人社部门移送的涉嫌犯罪的拒不支付劳动报酬案件,协助处理拖欠农民工工资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工商部门负责依法取缔检查发现的无照经营行为;国资监管部门负责协助人社等有关部门处理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发生的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案件;工会组织开展贯彻实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法律法规情况的监督活动,对用人单位拒绝改正违法行为的,要及时提请有关部门处理。发改、财政、监察、司法、人民银行、银监等部门要在立项、经费、监察、司法、征信和信贷等工作中积极支持配合维护农民工权益工作。各级各部门务必落实责任,齐抓共管,形成整体合力,共同维护好农民工权益。二是狠抓基层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网络建设。推动企业、乡镇街道、工业园区、事业单位、商会(协会)成立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特别是要提高企业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委员会组建率,用工100人以上的用人单位都应成立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委员会。制定企业调解员调解工作补助政策,由企业给予调解员适当工作补助。三是强化人民法院的执行力度。对于农民工等当事人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机构作出的仲裁裁决书、调解书,人社部门作出的行政处理决定、行政处罚决定的,人民法院应当及时受理并优先执行。四是建立人社、公安、检察、法院四部门欠薪犯罪案件协调沟通处理机制。进一步理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执法的衔接机制,提高效率,严厉打击恶意欠薪、欠薪逃匿等犯罪行为。五是建立用人单位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通报制度。各行业主管部门履行相应职责,加强对违法企业在资质管理、市场准入、招投标等事项的审批管理,进一步扼制欠薪犯罪行为的发生。加强对重点行业的监管,加强劳动保障监察诚信体系建设。

(三)加强劳动保障执法力量建设,落实执法经费保障制度

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关于加强劳动保障……等重点领域基层执法力量,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和执法经费由财政保障制度等方面的要求,加强劳动保障的执法力量建设,强化劳动保障的执法责任。将劳动保障监察和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机构列为执法机构,明确其劳动保障执法地位和工作职责。进一步加强劳动保障执法队伍建设,健全基层执法机构,合理增加人员编制,仲裁机构要合理配备专职仲裁员,保证依法组庭的基本要求;建立执法津贴制度;加强执法队伍培训教育,提高执法能力;全面落实劳动保障执法经费财政支出制度,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等方式解决劳动保障监察和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机构业务经费。通过加大执法经费投入,配备开展劳动保障执法所需的摄录取证、通讯、服装、办公设备等执法装备;调配符合规范执法要求的办公场所;将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和劳动保障监察机构车辆列入执法用车保留范围,解决用车编制和经费,配备专用执法车辆。加快推进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网络化建设,确保各级网络畅通,并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落实各级劳动保障监察基层网格协管员。建立各级劳动保障监察维权指挥中心,实现劳动保障监察办案关口前移,推动劳动保障监察从被动执法向主动预防转变。

(四)深入开展劳动关系和谐创建工作

各级党委、政府要按照习近平同志在2011年全国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先进表彰暨经验交流会的讲话中提出的“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强化责任,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作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政治任务抓实抓好”的要求,将大力开展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工业园区创建作为社会管理机制体制创新的一个重要抓手,丰富创建内容,规范创建标准,改进创建评价,完善激励措施,通过表彰先进,总结推广好做法、好经验,深入开展劳动关系和谐创建活动。建议将劳动关系和谐创建表彰活动形成制度,每3~5年进行一次表彰,把创建活动取得的成果转化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长效机制。同时加强宣传和舆论引导,对恶意侵害农民工权益行为进行公开曝光,为农民工维权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上一篇:重庆交通大学2012年工程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下一篇:大学领导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