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护患者合法权益法律

2024-10-21

维护患者合法权益法律(共8篇)

维护患者合法权益法律 篇1

运用法律武器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在座的各位领导、企业界及其他各界的朋友,大家上午好:

首先自我介绍

今天有这个机会同在座的领导、企业界的朋友进行一个沟通和交流,也非常感谢工商联的领导能给我这个机会。因为今天的时间有限,我想抛两个话题和各位简单分享一下自己的心得体会,一个是法律武器,一个是企业法律风险。当然,我也希望今后有更多的机会和在座的各位领导和朋友有更深入的交流和沟通。

首先我们来看一个当下非常热门的话题案例,而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企业之间到底是如何运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学会运用法律武器对于企业来讲,又是多么的重要。

这是网上的一篇报道,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

一向善于挥舞知识产权大棒的苹果公司最近在深圳输了官司。这场苹果公司与深圳唯冠公司之间关于“IPAD”商标权的争夺战甚至有可能影响到iPad未来在中国市场的销售,因为已经有消息说,为了避免惹上官司,一些地方已将iPad下架。

就这场争夺战,业界评说不一,有的专家认为,在商标权的征战中,过去多是中国企业侵权败诉,而这次则是中国企业赢了官司,这是中国企业成熟的表现。但也有专家说,这场官司还存在很多变数,谁将成为最后的赢家还不好说,也不能借此就认为中国企业在商标的使用上更加成熟。谁的“IPAD”

很多“果粉”可能并不清楚,“IPAD”的注册商标最早并不属于苹果公司,而是属于深圳唯冠和台北唯冠。据了解,深圳唯冠是香港上市公司唯冠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在中国内地的子公司,2001年在中国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获得“IPAD”两个商标的注册。注册商标后,唯冠公司曾一度推出了名为“IPAD”的产品,但销量不佳,最后以停产告终。(武器:商标注册,法律规定,商标经过合法注册,享有了相应的权利。比如说:享有使用的权利,转让的权利,不受非法侵害的权利,未经许可擅自使用的权利。)

而事实上,唯冠国际公司的另一家子公司台北唯冠也在多个国家和地区注册了“IPAD”。也就是说,深圳唯冠拥有“IPAD”在大陆的注册商标,而台北唯冠拥有另外一些国家和地区的“IPAD”注册商标。2010年1月27日,苹果公司的iPad上市。之前,为了收购“IPAD”商标,2009年8月11日,苹果公司律师与英国一家公司合作,向唯 冠台北公司发出了收购IPad全球商标的请求。很快,在2009年,英国IP公司以3.5万英镑购得台北唯冠的IPad全球商标,随即转让给苹果公司。至此,苹果公司认为其已成功将这一商标购入囊中。(武器:苹果公司深知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力度,运用收购商标的手段,使商标合法拥有并合法使用。法律规定,商标权可以转让,只有拥有了合法的使用权,才能避免今后纠纷的出现,苹果公司的法律意识是非常强的。)

整个过程中,苹果公司并未意识到,“IPAD”在大陆商标的所有权并不在台北唯冠,而是在深圳唯冠的手中。在苹果看来,既然已经购买了唯冠的全球商标,自然包括中国大陆;然而,深圳唯冠认为,深圳唯冠和台湾唯冠是独立的法人主体,谁也无权处置别人的商标。2010年10月,深圳唯冠约见媒体表示,苹果公司并未取得“IPAD”在大陆的商标权。之后,苹果公司率先向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起诉,要求深圳唯冠公司执行其与台湾唯冠电子股份公司达成的商标转让协议。(武器:提起民事诉讼的权利。法律规定,当自身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可以通过司法机关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苹果公司率先提起诉讼,目的就是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011年12月,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在一审宣判中指出,由于深圳唯冠没有参与之前的谈判,也没有授权他人处分其商标及订立商标转让合同,涉案的商标转让合同对深圳唯冠无约束力,从而驳回了苹果公司的诉讼请求。(武器:取得具有法律效力的判决书,通过判决书维护了自己的合法权益,也只有法院的裁判文书对争议的处理具有法律效力,各方都必须遵守法院判决。)

苹果公司不服,向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据悉,苹果公司最新上诉的理由包括:在内地注册的商标和IPAD注册商标专用权归其所有,认为该案应该适用香港法律判定,要求判定深圳唯冠所有的“IPAD”商标已经转让给苹果公司等。(武器:上诉的权利,苹果公司一审判决对其不利,提起了二审上诉,这也是法律赋予的诉讼权利。)

针对愈演愈烈的商标权纠纷,苹果公司在2月14日晚间发布了一份简短声明:“多年前,我们购买了唯冠公司在全球十个不同国家的IPAD商标权。唯冠公司拒绝承认和履行涉及中国部分的协议。香港法院已支持苹果公司,我们在中国内地的诉讼仍在进行中。”

据深圳唯冠方面介绍,其实苹果公司与深圳唯冠就中国大陆“IPAD”商标权问题也一直在进行谈判,转让价格随着iPad发售日期的临近也水涨船高,由1000万元美金一直涨到4000万元美金。但苹果公司最终没有接受这样的报价。(武器,商标是具有商业价值的,具有相应的财产权利,在对其转让时,可以要求对方支付相应的对价。)事实上,过去几年,唯冠公司的经营状态一直不佳。据唯冠公告显示,其流动负债净额达28.7亿元,38亿元贷款逾期未偿还,对中国银行等8家银行的负债大约为1.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1.45亿元。唯冠手里的“IPAD”中国商标权,就成了其名下唯一一块肥肉,各家债主都在盯着。谁将成为赢家

法院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对这一纠纷案作出判决。业内预计可能呈现三个结局:一是深圳唯冠胜诉,苹果公司高额购买商标权或者将iPad在大陆市场“改名换姓”;二是苹果公司胜诉,继续销售其产品;三是双方达成和解。

深圳唯冠负责人杨荣山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深圳唯冠方面还正准备向海关提供材料,要求禁止iPad进出口。(武器:唯冠公司享有商标合法的权利,有权利通过行政管理机关要求停止侵权行为。)从以上案例可以得知,一方面起诉是苹果公司的权利。另一方面,因为到目前为止大陆地区“IPAD”的商标权仍归唯冠公司所有,唯冠公司根据自己享有的权利向工商部门进行投诉,也没有不合理之处。而工商部门根据投诉立案,在商标权利真实有效的情况下,对市场上有侵权嫌疑的商品进行查扣,也在职权范围之内。(武器:唯冠公司是合法的商标使用权利,享有权利,工商行政管理机构根据法律规定具有相应的行政职能,有权利予以查处。)

事实上,苹果公司购买产品的商标,不光是“IPAD”。“IPHONE”的中国商标权,也是苹果公司花了365万美元从汉王科技公司手上购得。

汉王科技公司招股意向书显示,2009 年7月18日,公司与苹果公司签订了《商标和解及转让协议》,汉王科技公司同意将其在世界任何地方申请或注册的所有和任何与“IPHONE”相关商标,包括但不限于中国境内的“i-phone 及图形”和“I-phone(美术字体)”(“汉王I-phone 商标”)出售给苹果公司,苹果公司向汉王科技合计支付365万美元。

“商标就像网址一样,先到先得,抢注商标、买卖商标,都是一门生意。”有业界人士在工商部门的网站上查询后发现,从apad到zpad,以26个英文字母开头的pad在大陆都已经被注册,苹果公司想继续用“pad”这个名,恐怕是要费一番周折。

“‘IPAD’的商标价值,主要是跟苹果公司的产品质量和苹果公司的价值相关联的”,离开苹果公司,IPAD的这个商标价值将大大缩水。

我们可以分析,深圳唯冠跟苹果公司是在互相试探,博弈。唯冠 公司起诉苹果公司、申请各地工商局查封、进一步向海关申请停止进出口iPad,就是想要卖一个高价,这个价格也只有苹果公司能给。但苹果公司似乎看穿了唯冠公司的想法,稳坐钓鱼台,到目前为止仅仅给了一个声明。对苹果公司来说,商标最后归谁都没有太大影响,唯冠公司却是背水一战,输了就一无所有。如果苹果公司放弃大陆“IPAD”商标,即把在3月份上市的iPad3更名,也没有太大损失。而唯冠即便出售商标,苹果公司主要的竞争对手不屑要,最有可能是被中小山寨厂商低价买走。

有业界人士推测说,对比iPhone中国商标的价格,苹果公司最多愿意出价1000万~2000万美元,这是商标价值的极限。唯冠身背30多亿元的债务,想通过iPad商标作为“救命稻草”来偿还债务,自然要价很高。另外,即便唯冠进一步要求侵权赔偿和工商罚款,因为曾经签过全球商标转让协议,所以也算不上是故意侵权,赔偿和罚款都不会太高。(武器:唯冠公司是合法的商标权人,有权利提起侵权赔偿,有权利要求工商机关行使行政职能,予以查办罚款。)iPad商标战提醒中国企业要重视知识产权。事实上,这场纠纷也给国内不少中小企业上了一堂生动的“知识产权课”。过去,很多国内企业并不把知识产权当回事,但这一事件中IPAD商标就关联了巨大利益,这也会对促进企业主动维护商标、产品等知识产权带来积极影响。

一些业内人士分析,唯冠公司和苹果公司的商标之战,虽然双方体量不同,但说明无论是小公司还是全球市值第一的企业,在知识产权的游戏规则面前,都没有法律豁免权。

在这里,我们看看这两家公司如何充分运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见括号内的武器列举。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感受到双方的较量是刀光见影,而他们使用的每一招都是在运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因此,法律的武器不是抽象的,不是书本知识,而是真真切切和我们日常生活、日常经营紧密相关的。没有了法律武器,就好象一位剑术高超的武侠缺少了最重要的兵器,剑,那么在这位武侠和其他武林高手对决高下时,谁输谁赢就可想而知了。

那么我们如何认识法律武器呢?随着社会生产生活的越来越复杂化多样化,各类主体之间的各种矛盾也在不断增多,人们对法律的需求呈现更为密切的依赖性,法律作为调整社会矛盾的标准和基本尺 度被频频适用。人们对于法律的说法或者比喻也有很多,最为突出的和形象的比喻就是把法律比作“武器”,不少人权利受到侵害以后,向各机关提交的申诉文书里都有所表述,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意予要求受理或者是接待部门用法律的武器制裁被投诉者。把法律比作武器的人们是想让法律站出来替自己说话,为自己申冤,认为指控的对方须要得到惩治,借法而战。而通过立法的目的和宗旨来看,为实现公平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正常秩序制定相关的法律,作为人们生产生活中遵守的规范,由此看来真正意义上的法律其实就是一种标准或者说是规范,法律一方面是对守法者权益的保护,另一方面是对违法者的制裁。法律就象公路上的路标,它就是人们在公路上需要遵守的交通规范,给人们指示行进的方向或行进中需要注意避让的危险,人们务须按着路标指示的方向行进,如有不遵者就会有危险,不是去撞人就会被人撞,如若出了事故,须用事先拟定的规则衡量谁对谁不对,以此查找事故责任。因此,在我们看来,首先我们应当了解法律,培养法律意识,运用法律规范自己的行为,防控法律风险,若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我们就必须拿起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

刚才我提到了防控法律风险,这就引出了我的第二个话题,企业的法律风险。我相信做企业的朋友经常会听到,要防范企业的法律风险。什么意思?法律风险是什么?为什么要防范法律风险?其实,我们做企业的培养防控法律风险的法律意识是至关重要的,运用法律武器防范法律风险的发生,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现代社会,企业是最重要的商事主体。从规模上讲,企业也是千差万别,大到数量极少,富可敌国的跨国财团,小到不计其数、一个苦撑的独资企业,无时无刻不在充斥公众的视野。但是,我们也常常发现,不少知名企业就因为一场经济诉讼或是一次重大违法而很快从我们的视线中消失,(比方说包头号称资产25亿元的富豪金利斌的自焚案,浙江东阳年轻的富商吴英案)

案件简单介绍一下:

内蒙古包头市惠龙商贸有限责任公司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法人金利斌涉嫌自焚案,在内蒙古包头市九原区人民法院一审宣判。在被宣称车内自焚之前,金利斌一直是包头商界举足轻重的人物。在他身后,是一个资产逾25亿元的惠龙集团,没有人想到他会以这种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2011年12月,包头市九原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这一案件,九原区人民检察院指控,被告单位包头市惠龙公司违反金融管理法规,从2004年至案发,采用融资券、借款合同的形式,以高利回报为诱惑,公开采用口口相传的宣传方式,以惠龙公司的名义向192

人或单位,吸收社会公众资金22.24亿元。至案发,仅返还本金8.87多亿元,导致7.7亿元没有归还,严重扰乱了金融秩序。被告单位惠龙公司的行为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76条、第30条、第31条的规定,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系单位犯罪。

经调查审计发现,对于初期少量融资增加的财务成本,惠龙公司还能勉强承担。但后期,为打造复合型企业形象,给上市制造虚假条件,惠龙公司以更大规模非法融资,大量吸收公众存款,陷入恶性循环。惠龙公司长期负债经营,加之金利斌本人为打造成功企业家的形象,购买高档轿车,四处赞助捐款,“充门面”型的挥霍消费使企业资金链最终断裂,金利斌走投无路的情况下畏罪自焚。告单位内蒙古包头市惠龙商贸有限责任公司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判处罚金人民币50万元;王秀华、吴云等12名被告人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7年至缓刑及免刑,并处罚金2万—8万元。

作为企业的领导者忽视法律的存在,放任法律风险的不断扩大,不及时采取措施防范法律风险,结果最终是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

民营经济在其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困难在于融资难,既难以通过银行贷款

方式获得间接融资,又难以通过资本市场获得直接融资。民营企业在缺乏正规、有效融资渠道的情况下,只好寻求民间借贷、集资、违规借贷等方式筹资,有得民营企业甚至靠拖欠贷款来获得正常经营所需资金,这就造成了一些潜在风险。有的企业为了融资而借高利贷,一旦遇到资金周转困难,便可能被逼债,闹个家破人亡。还有的企业为了多贷款,制造虚假文件骗取贷款,最后被定为贷款诈骗罪。

在民营企业里面还有一种现象,就是盲目地扩张,贪多求大,大笔贷款,甚至不怕高息贷款。这些企业即使靠银行贷款能够维持一时,但如果资金链一旦断裂,往往兵败如山倒,另外一件案件是吴英案,是目前社会关注度较高的一个案件,争议也是相当大的。

吴英,原浙江东阳本色集团董事长。

浙江省金华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认定,被告人吴英于2005年5月至2007年2月间,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向社会公众非法集资人民币7.7亿元,案发时尚有3.8亿元无法归还,还有大量的欠债。一审以集资诈骗罪判处被告人吴英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2012年1月18日,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二审以集资诈骗罪裁定吴英死刑。日前,最高人民法院已经依法受理了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报送复核死刑的被告人吴英集资诈骗案。

吴英因集资诈骗二审被判死刑后,引发海内外舆论广泛关注,公众对社会公平、死刑改革、民间资本出路、金融垄断、价值观标准等一系列问题展开讨论,一个普通案件迅速演变为一起法治事件。

这里有几个问题大家可以思考一下:

首先主要从专业角度从案件本身的罪名性质来谈,集资诈骗罪的前提是非法集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在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成立的前提下,行为人还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将集资款占为己有的才构成集资诈骗罪。首先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这个层面上能否成立。按照法律规定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行为基本特征是向社会上不特定多数人集资,而且处于某种高息的方式吸引集资进来。吴英的行为我认为典型的是向特定的少数人借高利贷,其实就是这么简单的一个问题。11个人,11个债主能不能谈得上不特定多数,11个人当中有合作伙伴有原来的朋友有后来保持联系的能不能说不特定?显然不能。应该说吴英是向特定的少数人借高利贷。

第二个问题从下一个层面。假定具有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性质下,能不能构成集资诈骗,这就要看非法占有目的的有无。将近8亿的借款里面检查机关指控用于个人挥霍,暂且不说真实,假如用于个人挥霍的完全属实也就四百万,四百万占将近8亿集资款里面的0.5%,这个数字很重要。再退一步讲,假定那六百万请客吃饭是一种经营活动的一部分,假定这六百万作为说不清的个人挥霍一千万,加起来占总集资额的1%。按照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释,怎么认定非法占有目的?至少集资款用于个人挥霍占主要,至少超过一半。任何一种理解和解释都不能把0.5%或者1%的这种比例数认定为行为人把集资款主要用于挥霍。认定非法占有目的无非一个是携款外逃,一个是个人全挥霍糟践了。吴英办的公司和店铺,都在那儿摆着,不管是投资失误还是投资过于冒险或者不负责任,总之她都是投资办公司办企业,很多企业,都有。吴英胆大妄为也好不负责任也好,确实她用于经营活动了。从这个角度来讲,我认为别说没有充分理由,基本上没有理由认定她是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第二个环节来讲,即使认定她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了,那么我认为也没有理由认定她构成诈骗。

吴英案可能是有这样六无一有的特点。无诈骗故意,无非法占有目的,无肆意挥霍,无诈骗行为,无虚假宣传,无针对公众集资,有检举立功行为。

通过以上案件的介绍,我们可以思考在现今的榆林,民间资本和民间借贷也相关活跃,企业的负责人如何合理的利用好民间借贷这样一个融资工具,避免融资法律风险,相信这两个案件会给大家一个很 好的启迪。

所以,市场经济大潮下在不断得拷问我们经营者的法律风险意识。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肯尼斯 阿罗曾经说过:“我们要获得社会或自然界中事物运作方式的知识,就必须穿过层层迷雾”。风险,便是惊涛骇浪的市场浪潮中最为扑朔迷离、变幻莫测的那层层迷雾。

在风险中游戏,没有永远的胜者,因为这种不确定的游戏规则一直处于动荡变化之中。而如果能在游戏中把握风险,却又往往能够稳操胜券,因为游戏的变化规则经由推动已经朝着比较确定的方向发展。这,就是所谓的风险控制。

现实生活中,企业就是风险的集合体。从企业的生存链条看,企业从产生、发展到消亡,每一个环节都布满风险。从企业逐利的目的看,因为风险和利益往往呈正相关关系,所以企业只能与风险共舞。

无数风险集于一身,最终的落脚点,或者说最终的体现必然是法律风险。

所谓法律风险就是企业在法律方面面临的风险,这种风险包括企业面临的内部法律风险和外部法律风险两个方面。

记得近年食品行业那一串串令人不堪回首的事件:茶叶有剧毒,牛奶是问题奶,饼干有转基因,驰名冰激淋来自厕所旁,婴儿奶粉超标等等。

这一场场轩然大波仅仅是食品行业疏忽大意的结果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这是基于企业意愿发生的法律风险。出现这种风险,并非企业主动追求法律风险,而是企业为了自身商业目的而放任法律风险的产生。不少企业为了追求刀尖上的利润铤而走险,钻法律空子,打法律擦边球,甚至践踏法律。

这种情形属于企业的自身法律风险。除此之外,另一风险源头则是外在风险。法律环境变化了,会产生相应的风险,企业外部相关主体行为违法,也会带给企业风险。

联想集团的掌门人没有想到,就在企业准备将笔记本电脑打进欧洲市场时,其辛苦经营、享誉海内外的”Legend”商标在当地已被多家公司注册。有回购商标的可能吗?联想相关人表示,这样做代价太大,不是一两个国家的事。联想最终不得已在国外市场启动另一个商标,并为此付出了重新打造一个品牌的市场成本。这就是一个没有重视知识产权风险控制的深刻案例。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在走向国际化时,遭遇了商标被抢先注册的尴尬。根源就在于企业防范法律风险的意识淡薄,再强大的企业一旦发生法律风险,后果往往相当严重,有时甚至是灾难性的。

法律风险无处不在就像市场机遇无处不在一样。“企业改制、并 购重组、对外投资、契约合同、产销行为等等,企业的各种行为都会存在法律风险。国务院国资委政策法规局处长肖福泉在有关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与控制的讲座上曾这样说过,“企业的任何一种行为都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法律风险,而任何企业哪怕是再强大的企业如果没有健全的法律风险防范机制,法律风险一旦发生,企业自身往往难以掌控。

其实,不仅企业的经营行为,人力资源管理环节也可能存在法律风险。现在企业人员流动较快,商业秘密、客户群都有可能因相关人员跳槽而暴露和流失,这些都存在法律风险,都有可能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谈到防范法律风险的重要性,肖福泉打了一个恰当的比喻:“就如一个人驾驶技术再高也有被追尾的可能性一样,再大再强大的企业也要防范法律风险”。这一点,无论中外企业都不例外。

2004年世界石油巨头壳牌石油公司虚报20%石油储备的事实被曝光,导致其公司股票价格在一周内下跌了10%,损失市值近60亿美元。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原总裁杰克韦尔奇在回答别人问他最担心什么时说,“其实并不是业务使我担心,而是有什么人做了从法律上看非常愚蠢的事而给公司的声誉带来污点并使公司毁于一旦。

事后补救不如事前预防。法律风险一旦发生,所带来的影响有时是难以弥补的,而法律风险本身是可以预见和控制的,与其事后“灭火”,不如事前“防火”。如何将法律风险最小化?当务之急是从企业高管开始培养和增强法律风险防范意识,同时实行企业法律顾问制度,建立完备的法律风险防范控制体系。在美国波音公司,公司总部有500名高管人员,其中法律顾问有232人,占了约46%。而在我国,大部分中国企业对法律风险未有清楚认识,中国企业法律风险防范的费用支出仅是发达国家企业的1/50.因此,应建立健全法律风险防范机构和机制,并且要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结合起来,使法律风险防范成为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天给我的时间也就要到了,关于如何运用法律武器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这是一个很大的题目,讲三天三夜都讲不完,今天借助这个机会只是给大家起一个头,让大家对法律武器的运用,企业法律风险及其防范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通过今天这个讲座,如果能唤起大家对法律意识的培养和企业法律风险的关注和思考,就达到效果了。榆林的经济才刚刚起步,榆林的企业才刚刚开始展露头角,我们企业的领导人和负责人如果能把法律作为企业保驾护航的有力武器,时刻注意防范法律风险,那么我相信,加上企业正确的经营思路,商业模式和有力的执行能力,我们的企业一定能够无往而不胜。

最后,我给大家留一个我的联系方式,我榆林的手机号是 ***,北京的手机号是***,我希望今后跟能大家有更深入的交流和沟通,欢迎大家到我那里做客。

谢谢大家。

那么,我们经常会遇到什么样的法律风险,在这里我简单讲几个:

1、融资风险

民营经济在其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困难在于融资难,既难以通过银行贷款

方式获得间接融资,又难以通过资本市场获得直接融资。民营企业在缺乏正规、有效融资渠道的情况下,只好寻求民间借贷、集资、违规借贷等方式筹资,有得民营企业甚至靠拖欠贷款来获得正常经营所需资金,这就造成了一些潜在风险。有的企业为了融资而借高利贷,一旦遇到资金周转困难,便可能被逼债,闹个家破人亡。还有的企业为了多贷款,制造虚假文件骗取贷款,最后被定为贷款诈骗罪。

在民营企业里面还有一种现象,就是盲目地扩张,贪多求大,大笔贷款,甚至不怕高息贷款。这些企业即使靠银行贷款能够维持一时,但如果资金链一旦断裂,往往兵败如山倒,德隆系的危机就说明了这一点。

2、商业秘密和知识产权风险

民营企业的商业秘密缺乏保障,是民营企业最担心的问题之一。一些民营企业经常发生这样的情况: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营销人员在公司工作一段时间以后,掌握了公司里面的技术秘密或者其他商业秘密,然后跳槽或被高薪挖走。跳槽时他们就会把技术秘密,甚至把一些客户关系也带走。对于广告企业、展览企业、高科技企业而言,商业秘密的泄露或丢失,往往会造成一个企业走向衰败甚至死亡。

2000年11月2日,在4年内一手将创维电视的销售业绩从7亿元做到43亿元的创维中国区域销售部前总经理陆强华发表了《致创维销售体系全体员工公开信》,将其与创维集团4年来的恩恩怨怨彻底公开,并携150多名员工投奔竞争对手,一个原本简单的高层员工流动变成对原企业的致命打击。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关税壁垒与行政壁垒逐步消除,知识产权、行业标准等技术壁垒对占领与保护市场的作用正不断凸显出来,成为非关税壁垒的主要形式。知识产权的问题也正在严重威胁着民营企业。

3、合同的法律风险

作为我们来讲,合同法律风险是我们日常最常遇到的,我就合同的法律风险

及防范可以详细的阐述一下。企业合同法律风险及防范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企业法律意识的提高,合同已成为企业在生产经营、对外业务往来不可缺少的部分。然而合同虽然是企业从事经济活动取得经济效益的桥梁和纽带,但同时也是产生纠纷的根源。在日常的经济交往中,一些企业对合同的法律风险防范意识不强,法律知识匮乏、合同签订技巧不足,这样就可能导致企业合同出现法律风险,引发合同争议。然而企业处理这些争议纠纷时,不仅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有时还要承担于己不利的法律后果。为了“防患于未然”,为了加强对合同法律风险的防范意识和企业的自我保护意识,与大家解析一些常见的合同法律风险,并为大家提供一些解决风险的建议与方法。一个合同从订立、生效、履行到终止,其中每个环节都存在法律风险,企业一不小心就有可能陷入到法律风险当中,引发法律纠纷。那么,我们先看一下在合同的订立过程中我们应当注意的法律风险。

一、合同主体的常见问题及法律风险

合同主体就是在合同法律关系中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这里所说的人包括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

我们在订立合同时,首先要考察清楚对方,是不是合法成立的法人或组织,最简单的办法是,要求提供工商营业执照,或者其他合法审批成立的设立文件,名称是否和公章相对应,因为往往签署合同时,有的签订主体不是合法成立的,也不能独立承担法律责任,比方说,典型的是,建筑企业的项目部,有的就是刻的项目部章,用项目部去签合同,一旦总公司不予认可,那么合同的效力就必然出现风险。还有签约主体,有的合同签约人是个人,履行合同主体却是公司,个人也不是法定代表人,如果没有公司的授权委托人,那么合同效力也是会出风险的,这就涉及到了越权代理和是否追认的法律问题,如果处理不当,证据不充分,那么合同效力出现问题,那么自己的权益就不能得到保护。

二、合同成立形式的法律风险及防范

企业订立合同,一般有书面形式、口头形式、和其他形式三种:

书面形式一般指合同书、信件、电报、电传、传真、电子数据交换、及电子邮件等有形表现所载内容的形式。书面合同可以找载体证明其合同关系,对合同是否存在上一般是不会出现纠纷的。

但口头形式成立的合同,一旦发生纠纷,对方如否认合同的存在,而企业又无其他证据证明,则很可能要承担举证不力的法律风险。

其他形式是一般是指行为,最高人民法院的《合同法解释二》第二条规定:当事人未以书面形式或者口头形式订立合同,但从双方从事的民事行为能够推定双方有订立合同意愿的,人民法院可以认定是以合同法第十条第一款中的“其他形式”订立的合同。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合同法》第36条: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采用书面形式订立合同,当事人未采用书面形式但一方已经履行主要义务,对方接受的,该合同成立。也是对其他形式的一种直接规定。

鉴于口头形式与其他形式在举证存在的困难,建议企业在签订合同时最好是采用书面形式。

三、合同履行中的法律风险防范,我们可以看一个案例。A公司向某化工厂订购化肥5000吨,双方约定分批交货,并于2009年12月底前交清。至2009年11月,化工厂向A公司共供应化肥3000吨。此后由于生产能力不够,化工厂无力再向A公司供应化肥,在得到B公司同意的基础上,化工厂与A公司协商,决定由B公司在2009年12月底之前向A公司提供化肥2000吨,以此履行化工厂与A公司之间的合同。当合同到期时,B公司没有按时交货。因此,A公司要求化工厂继续履行合同并承担由于违约而造成的经济损失。但化工厂认为A公司已知道并同意由B公司继续履行供应2000吨化肥的义务,现在合同未得到适当履行是由于B公司违约造成的,与化工厂无关因此化工厂不应承担任何责任。A公司无奈以化工厂和B公司为被告起诉至法院。

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案例

在我国,企业之间或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存在的三角债现象十分普遍,常常导致债权人利益得不到保障,严重破坏了合同履行所要遵循的诚实信用原则。为解决这一问题,合同法对由第三人履行债务的问题做了专门的规定。65条是这样规定的,当事人约定由第三人向债权人履行债务的,第三人不履行债务或者履行债务不符合约定的,债务人应当向债权人承担违约责任。由第三人履行债务的合同是指除法律

维护患者合法权益法律 篇2

关键词:法律关系,学生管理,高校,大学生,合法权益

高校与大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 实际上就是高校与大学生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就高校和学生这对特别的法律主体而言, 它通常更多地表现为高校权力与学生权利之间的矛盾关系, 其核心是学生权利范围及其法律保障问题。

1 高校与大学生法律关系

高校与大学生构成的法律关系的性质, 直接影响高校对大学生的管理方式、大学生在高校学习、生活中的权利与义务, 影响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程度, 甚至决定了有关侵害学生权益事件的诉讼可能性、司法审查的范围、解决方式等诸方面的问题。高校与大学生法律关系主要有特别权力关系与民事、行政双重关系。

1.1 高校学生管理中的特别权力关系

公法上的特别权力关系, 在行政法上是相对于一般权力关系而言的, 基于公法上的特别原因、特定的目的, 在必要的限度内, 以一方支配相对方, 相对方应该服从为内容的关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学校作为特别强的权力主体, 对学生具有总体上的支配权。在学校内以及和学校教育有直接、间接关系的生活领域, 作为特别权力服从者的学生原则上不能主张其基本的人权, 必须在广泛的范围内接受来自学校的多方控制;②在合理的界限内, 学校当局作为特别权力机构, 可以免去法治主义以及人权保障原则的拘束, 即使没有法律上的根据, 学校当局也可以在认为有必要的情况下, 根据校规、校纪等来命令或限制学生的权利;③出于教育的目的和学校内部管理的需要, 学校有权自行制定规则行使惩戒权, 即使像停课、退学等会给学生个人带来重大影响的、具有重大法律效果的处分, 学校也具有广泛的自由裁量权, 而无须具体的法律依据。不允许学生对学校当局提起诉讼, 学生的权利受损得不到司法上的救济。

1.2 高校学生管理中的民事与行政双重关系

在依法治教原则下, 高校与大学生的关系已不再是公法上的特别权力关系, 而是既有民事关系, 也有行政关系。行政关系的特征是必须有行政主体和行政当事人、双方地位不平等、行为的目的是对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等。学校的任务是向社会提供公共教育, 这种公共教育实质上是一种公共事务, 涉及“公权力”的行使, 由此引起的高校与大学生的关系既有行政的又有民事的。如高校给予大学生处分、进行学籍管理就属于行政关系, 双方不存在自愿、平等协商等问题;而学校的其他事务管理, 如收取学费、提供教学与生活服务等均属民事关系。

2 高校学生管理纠纷的增多的状况

近年来, 涉及高校和大学生的诉讼案件日渐增多, 诉讼案例涉及学籍管理、教学管理、学生奖惩管理、日常行为管理等方面, 并由行政管理事件上升为司法诉讼案件, 由道德行为上升为法律行为, 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高校、学生、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法院对此类纠纷的性质理解不尽一致, 高校认为由于现行机制的种种原因, 高校在很大程度上隶属于政府部门, 自主权较小, 管理模式也类似于行政科层式;学生认为高校的管理范围宽, 权限大又没有制约;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认为, 要加强高校的管理, 不能完全放任, 行政介入过多可能会干预高校的自主管理权;法院认为目前的相关法律对高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规定只限于原则层面, 甚至还仅仅局限在探讨的阶段, 法院在遇到此类纠纷只能模糊应对。

3 构建高校学生管理的新型法律关系, 切实维护学生合法权益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出现了全新的局面, 人民的法治意识逐年增强。大学生也是我国公民, 对这些价值的追求更加明显。如果不尽快构建高校与大学生新型的法律关系, 不在学生管理中坚持依法依规办事, 必定会引发更多的法律纠纷, 并会导致大学生产生与学校对立的情绪,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

依法对学生事务进行管理是高校依法治校的重要内容。运用法律手段调整、规范和解决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保障各方的合法权益, 化解矛盾, 维护稳定, 就必须依法加强学生管理工作。

3.1 正确看待高校与大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

一些高校管理者强调学校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和监护作用, 认为学校和学生之间是一种监护关系, 学生考进学校, 又缴纳了一定的费用, 和学校之间就是一种委托教育、管理、监护的关系。学校不仅要对学生的学习负责, 而且要对学生的生活、安全负全责。但是从法律的角度来看, 学校与学生之间具备民事、行政二重法律关系。学校与学生之间存在有关教育、管理、保护和照料等类似契约的协议关系, 使双方各自享有了相关权利和义务, 双方是平等主体。

应该承认学生权利的特殊性, 这体现在其他公民享有的权利而学生有时不能充分享有 (但是其他公民应该履行的义务, 对于学生而言有的也相应地免除, 如服兵役) 。但是, 这部分权利的丧失是有条件的, 它应该有其他法律和法规作为依据。因此, 建构新型的高校与学生法律关系, 绝不是追求理想中的绝对平等, 而应着眼于逐步减少现存的不平等。在具体的管理实践中, 既要重效率、讲秩序, 也要力求体现现代社会的法治精神对学生的尊重与关怀, 切实维护和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

3.2 确立大学生的权利主体地位, 建立尊重学生权益的高校管理制度

目前, 国内各高校的学校管理制度中, 几乎全是有关学生的义务、违纪处理的规定, 几乎没有学生权利方面的规定。因此, 必须确立学生的权利主体地位, 建立尊重学生权益的高校管理制度。学生权益不仅包括教育法上规定的学生作为“受教育者”所应享有的权利, 还包括作为一个公民所享有的宪法上所赋予的基本权利。在学校的经营管理、教育教学过程中, 必须把学生作为权利的主体, 尊重学生的权益, 保障学生的受教育权利。

尊重学生权益的高校管理制度, 涉及的主要领域是校规。校规作为校方管理学生的主要工具, 既是保障学生受教育权利更好实现的必要手段, 也是最容易侵犯学生权利的领地, 校规的制定过程本身、有关校规内容的一些原则性问题必须考虑到学生作为权利主体的本质。要发扬民主, 多让学生参与规章制度的制定以及学生事务管理。民主是减少矛盾的好方法, 在学生管理过程中, 要多听取各方的意见, 多让学生参与, 有利于维护学生自身的利益。

3.3 正确处理高校处分权与大学生受教育权的关系

正确认识高校处分权的性质。从学校处分权的法律性质来看, 它不是一项民事权利, 而是一种必须根据合法性原则行使的公权力。学校担负着为国家培养专门人才、向社会提供公共教育的重任, 国家也因此赋予了学校管理教育的权力。这在《教育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法律中也有体现。近年来, 大学生状告学校惩戒不当的案例不断发生, 学校处分权与学生受教育权之间的冲突已成为不可回避的现实。如何更好地用法律来规范学校处分权与学生受教育权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了《教育法》亟待解决的问题。

正确认识依程序办事的重要性。法制社会重视程序的价值, 讲实体正义而忽视程序正义是与依法办事相悖的。在学生管理工作中, 处理任何事务都要有一定的程序, 高校必须严格遵循, 只讲事实不讲程序也不是合法的。

3.4 将行政救济引入高校

高校学生管理应注入法治精神和维权意识。为了切实保障和维护与学生教育权相关的各种正当权益, 正确理解和行使高校依法享有处分管理权, 就必须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实施监督, 对学生权益受到侵害实施救济。高校是由国家行政机关设立或批准设立的, 对于高校实施管理行为引发的争议, 有必要纳入行政监督救济之列, 如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为此, 明确高校与学生之间的行政法律关系特性, 将它们之间的争议纳入行政诉讼渠道具有重要意义。

法律关系中涉及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与义务, 各方主体的权利和义务都应依法充分实现, 如不能实现或不完全实现, 就需要采取相应的救济手段。在行政性法律关系中, 高校作为授权行政主体, 学生是与之相对的行政相对人, 如果学生认为学校行使行政职权的行为侵害了自己的合法权益, 可以申请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因此, 高校在处分学生时要告知处分所依据的事实和法律, 要听取学生的意见和申辩, 在做出勒令退学、开除学籍等重大处分时, 还应举行听证会, 提供行政复议、诉讼等救济途径。

参考文献

[1]朱志军.现代高校与学生法律关系的思考[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 2004 (7) :12-25.

维护患者合法权益法律 篇3

陶刚

2006年2月,由新华网和《经济参考报》主办的“两会,你最关注的热点问题”网上调查显示,医疗问题成为人们最关注的三大热点问题之一。在医疗领域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看病贵的问题,特别是药价虚高、一药多名现象近来成为老百姓关注的热点。为此,本刊特别设立专题,为患者揭开其中玄机,和大家一同——医药代表自曝黑幕 药价虚高有原因

医药购销领域的商业贿赂黑洞有多深?某些医药流通过程中又有怎样一条隐形“食物链”?一位医药代表自曝黑幕:300元的药品卖到患者手中就是900元!药品价格虚高的背后往往可能隐藏着两个字:回扣。一位在某医院工作多年的老大夫因为实在看不惯现在一些大夫吃回扣的做法,向记者简单讲述了一些情况。“一瓶治疗感冒或者其他病症的消炎针剂(对葡萄糖注射用的药),批发价格一般情况不会超过10元钱,可到了患者身上就会超过100元钱。”

随后,记者通过各方面关系联系到了4位医药代表,当记者将采访内容告诉这些医药代表时,他们纷纷表示:“不想谈”。理由是:“这行的事情太复杂了,我们还得靠这行吃饭,不会干砸自己饭碗的事情。”经过记者多次请求和反复做思想工作,终于有一名医药代表被记者的执著所感动,他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医药代表:我们是这样把药送进医院的

这位医药代表告诉记者,药厂和患者分别处于流通领域的两端,中间环节多。中间环节一多,药品加价就多,最后的结果是,老百姓买到的药价格昂贵。

医药代表想把自己的药品送进医院其实也很简单。首先,通过各种方法先把药“送”进医院药房,再把需要使用该药的科室的负责人约出来,通过负责人把药的相关宣传材料送到医院。过了负责人这一关,作为一个医药代表,下一步就要去公关科室内的大夫了。公关大夫的方法和说服负责人的方法就不一样了,和大夫要直接侃:“这个药,负责人同意了,你帮忙推荐推荐,一支(瓶、盒等)提成××元。一切事情办妥后,医药代表的任务就是每个月到医院去查哪个大夫开出多少药,然后送钱就可以了。

▲治疗感冒发热的药利润不高,便宜药不受重视

当记者询问,什么药的暴利空间最大时,一位医药代表说:“治疗感冒发热那些消炎药,由于现在国家一直在管,所以回扣的空间越来越小了。而现在暴利空间大的药品一种是某种市场上原有的药经过改名换姓后推出的新药,而另外一种就是抗肿瘤的药品。”一种进货价格为每支300元的抗肿瘤药进到某市级以上医院的价格就是每支600元。而用到患者身上时每支可能就是900多元了。他告诉记者:“一名肿瘤患者一疗程用药可达十几支。”说完,他笑笑说:“各得多少钱你自己去算吧。”

▲便宜药换个新名再推销

当记者询问为什么以前那些疗效好、价格低廉的药品很少见的时候,他笑笑说:“便宜药大夫怎能弄到回扣呢?谁会去卖那不赚钱的药啊!大夫不给开处方,那药品就积压,药厂就不得不把原来便宜的药品换个新名提高价格再推向市场。这样,药品的价格高了,回扣有了,大夫自然就开始开处方了。同时,这也是目前市场上新药不断出现的主要原因。”

专家点评:药品回扣问题已成为某些医院管理的突出问题。究其原因,首先长期存在的“医药不分家”“以药养医”的模式促发个别医生利用处方权开药赚取回扣,某些药品厂家为打开药品销路也不惜重金“做公关”。其次,我国医生的低工资现象也促发了某些医生吃药品回扣的行为。据了解,在许多发达国家医生收入位居前三名,而在我国,医生的合法收入不符合医生的教育投入、工作难度、强度和工作风险。要想减少医药界的回扣现象,维护患者合法权益,首先必须加强对医务人员的法制教育,使他们在心中设一道“法律防线”,不断提醒他们,吃回扣是一种非正当的行为,同时提高医生的合法收入。其次,对医疗领域的腐败案件,应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布,对医药界起到警示作用。更重要的是,必须进一步加强有关法制建设和审计监督力度,对某些药厂、某些医院的有关部门进行依法监督管理。对药品回扣事件,一经查出就应严办,该罚款的罚款,该开除的开除,情节严重的交司法机关处理,彻底敲碎医疗腐败得以滋生的温床。

B“一药多名”搞晕医生害苦病人

于新

不少患者到药店买药品时,售货员经常会问这样的问题:“你要买哪个名字的?哪个厂家生产的?”面对几种甚至十几种同一成分却有着不同商品名的药品,患者往往被搞晕。

▲患者:一药多名使我们无从选择

近日,记者在某药店遇到一位患有眼疾的孙先生,他非常苦恼地说,许多药品的名字千奇百怪,而且价格差距也非常大,比如治疗眼病常用的氧氟沙星,就有泰利必妥、氟嗪酸、复尔必妥、安利滴眼液、贝利德、奥复星、福星必妥、欧普罗康、浩特等十几种商品名。名称不同,价格也不同,同样剂量的,便宜的两三块钱,贵的每支价格高达20多元!你让我们怎么选择?

目前“一药多名”现象在上市药品中普遍存在。一份来自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的材料表明,在200种常用药品中,有4个药名的占20%,5个药名的占25%,6个药名的占25%,7个药名的占15%。该统计材料提示,随着近几年大量仿制药的上市,“一药多名”现象日益严重,尤其那些临床用量大的药品,如抗生素、治心脑血管病等药物,一种药品有几十个商品名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仅头孢曲松钠这种抗菌药品就有20多个名,而通用名为“单硝酸异山梨酯”的药物竟列出了54个商品名……

▲医生:一药多名可能导致开重药现象

一位某三甲医院的门诊大夫说,有时候医师问病人是否用过某某药物,病人回答“没有”,实际上却天天在用,只不过是医生和病人说的不是同一种商品名而已;相反,医师有时尝试给病人“换种药治疗”,其实可能与病人已用的是同一种药。这样就造成患者重复用药却又不知道,很容易导致用药重复、过量,易出现不良反应。

医生抱怨说,“一药多名”阻碍了药品信息的准确、快速交流,致使医师、药师为病人提供医疗服务时出现—些人为的差错。临床中开重药的现象已屡见不鲜。过多的药品商品名已经给医护人员造成巨大的麻烦,而这麻烦最终落在患者的头上。

专家点评:“一药多名”已经在治疗中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近年因吃错药而住院的患者越来越多,药物商品名混乱是导致用药差错的重要原因之一。

另外,药品商品名的混乱,对医生下达医嘱、开具处方病历的规范性、连续性及可追溯性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不少医生、药师对“一药多名”苦不堪言。虽然他们时时留意,但还是远远赶不上药品生产厂家“造名”的速度。

法治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篇4

建设法治肇庆,就要充分发挥法治的作用,运用法治这种最强大的制度力量,把以人为本从理想变成现实,把社会公平正义变成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状态,确保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权得到尊重,财产获得保障,生命受到呵护。如果不加强法治建设,社会公平正义就缺乏保障,就会产生各种矛盾、出现各种问题,必然导致人们不和谐、不幸福。

民主法治是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肇庆的根本保障。正确把握法治与建设幸福肇庆的关系,认真贯彻《加强社会建设决定的实施意见》,开创当好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排头兵新局面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是摆在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面前的一项重点工作任务。

《加强社会建设决定的实施意见》第六项是“加强民主法治建设,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其中:

第18条为: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健全民主制度,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确保决策更好地体现人民的意志,维护人民的利益。加强同民主党派合作,保证人民政协充分发挥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作用。健全基层自治组织和民主管理制度,完善公开办事制度,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坚持和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和其他形式的企事业民主管理制度,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

第19条为:推进依法行政。坚持依法决策,政府各项决策必须遵循法定权限和程序,体现民意。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建立健全各级政府每年向同级人大常委会、上级政府报告依法行政工作制度。自觉接受政协民主监督,充分发挥政府内部层级监督功能。严格行政执法,加快推进社会领域综合行政执法工作进程,推动行政执法重心下移。严肃查处违法行为,维护正常的经济社会秩序。加强行政复议规范化建设,在严格依法办事基础上,坚持法理情统一,充分发挥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行政调解的作用,引导人民群众通过法定渠道反映诉求、解决纠纷。大力推进阳光政务,积极创造条件让人民群众监督政府。

第20条为:促进司法廉洁公正为民。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培养“公正、廉洁、为民”的司法核心价值观,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优化司法职权配置,落实司法保障,促进司法公正高效。进一步密切司法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实施“阳光司法工作”,强化司法公开,提高司法工作透明度。切实加强司法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司法能力和工作水平。加强司法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加快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加强预防贪污贿赂、渎职侵权违法犯罪工作。

第21条为: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畅通群众诉求表达和反馈渠道。探索以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机制,完善群众来信、来访、来电、网上信访等诉求表达方式,拓宽诉求表达渠道。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层级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实行党政领导干部定期接访、下访和包案督导,积极化解突出信访问题,最大限度地维护群众利益。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诉求。抓好群众来信来访及党代表、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的办理落实。坚持工作重心下移,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加强政务网及相

关专业网上平台建设,推动党务政务信息公开,加强网络问政,为群众反映问题、提出意见、查询办理情况提供便利条件。

部门做法

肇庆市司法局

筑牢维稳“第一道防线”

目前,全市共有各级各类人民调解委员会2004个,人民调解员9903名,人民调解组织不断向工业园区、企业延伸,全市已建立企业调委会339个。如今,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协调各部门集中排查研判,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今年1—8月,全市共排查各类矛盾纠纷3796宗,调处成功3684宗,调处成功率97%。全市109个镇街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全部有县(市、区)司法行政机关干部挂点到位,重点排查、攻坚化解重点建设项目引发的纠纷、疑难复杂的矛盾。

同时,司法局“和谐肇庆”官方微博立足职能,弘扬法治,宣传法律;解难释疑,专业到位;问政于民,接受监督,微博工作成效显著。上线运行以来,共发出普法教育、解答法律咨询等微博11943条,收到评论5118条。

下一步,司法局将进一步加强司法行政队伍建设,提高公信力和执行力。在劳教干警队伍中进一步巩固执法大培训岗位大练兵活动成果,实现执法培训岗位化、岗位练兵经常化,在律师队伍、法律援助队伍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工作者”、“法律援助便民服务”主题活动成果,增强法律服务工作者服务民生、促进和谐的能力。

高要

建立健全诉前联调工作

今年1至8月,高要市法院新收案件同比下降2.1%;通过诉前联调室联合有关职能部门对281件案件进行诉前调解,其中63件案件成功调处并出具了诉前调解协议书。有效地维护了社会大局的和谐稳定,为我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随着高要诉前联调工作的深入推进,实现了大量矛盾纠纷化解在诉前,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方面,通过诉前联调,使案件在诉前得到化解,减少了法官工作量,节约了司法成本;另一方面,矛盾纠纷在诉前得到化解,避免进入司法程序,减轻了双方当事人的负担,也减少了矛盾纠纷进一步激化的可能性,有效维护了社会稳定。

路漫漫其修远兮。下阶段,高要将进一步建立健全诉前联调工作的组织机构和工作机制,积极探索化解社会矛盾、创新社会管理工作机制,努力把各类社会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维护全市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为建设幸福高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德庆

“四强化”化解矛盾纠纷

近几年来,德庆县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的指导方针,在抓经济发展的同时,努力、用心抓好社会维稳工作,群众来信来访逐年下降,信访案件调处成功率逐年提升。今年1-8月,县信访局共接群众来信来访229人次,同比下降11.9%,成功调处信访案件212宗,调处成功率92.5%。

强化基层综治信访维稳网络建设,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德庆县高标准建设了县、镇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和村级综治信访维稳工作站,落实了办公场地、配备和完善了办公设备、安排专职人员、落实了经费。同时,在镇一级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实行职能部门集合办公,“一站式”解决群众来访问题,全力化解各种矛盾纠纷。

强化各项制度建设,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德庆县各镇、各部门主要领导为矛盾纠纷化解工作的第一责任人,遇特大信访案件、历史遗留案件、疑难信访等案件,除落实单位一把手责任外,另外专门安排县领导包案负责,由县领导亲自指挥、协调有关部门调处。

强化县矛盾纠纷排查专业队伍建设,调处重大突出信访案件和各种疑难矛盾纠纷。2001年6月,德庆县正式成立县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组,由分管政法工作的县领导亲任组长,专门从政法、公安、司法、国土、水利、农业、林业等有关部门抽调有农村工作经验、具备过硬的法律知识、具有较强责任心的精英组成工作组,专业调处各种重大突出信访案件和疑难矛盾纠纷。

强化诉前联调,将矛盾纠纷解决在法庭外。德庆县积极探索以人民调解为基础和依托,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衔接联动的工作机制,逐步走出了一条“党委政府统一领导、政法综治牵头协调、司法行政主办实施、相关部门协作联动”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新路子。

肇庆市委党校党建教研室讲师丘林:

民主法治是和谐肇庆的基石

民主法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之一。民主的核心要义是“权为民所授”,明确了权力的来源,加上严密的程序和规章制度,方可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明确了授权机制,才有了执行制度、有效监督外在压力。如果把权力运行看作是一个系统的话,授权者则是这个系统有效运行的强大内生动力。根据政治学原理,被授权者必须对授权者负责,授权者有对被授权者强力监督的权利,正如恩格斯在《法兰西内战》的那篇著名的《导言》中强调:“(公社)应当以宣布它自己所有的代表和官吏毫无例外地可以随时撤换……”法治(rule of law)正是实现授权者对被授权者进行有效监督的系列程序和规章制度,其核心要义是“治官治权”。目前,影响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如社会不公、贫富悬殊、消极腐败等,从根源上看,还是民主的权力授予机制没有真正落实。一个社会出现纠纷是正常的,关键是要有处理解决社会纠纷的机制和渠道,要有老百姓表达利益诉求的畅通渠道。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不断推进民主法治建设,即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到充分实现,依法治国方略得到切实

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才能得到广泛调动。

近年来,肇庆在推进民主法治建设的过程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在“阳光政务”建设方面,肇庆先后建立了行政服务中心、政府门户网站、便民服务机构、农村党风廉政信息公开平台、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公开平台、纪检监察信访信息平台、114政务公开热线、政府采购网、实时在线财政预算监督系统等。2010年11月,创建了肇庆市网络问政平台,网民可通过平台向有关部门提出资讯、投诉、意见和建议等。这些举措大大提高了政府机关的服务效能和群众参政议政、监督政府的热情和能力。在基层民主建设方面,实行“四民主工作法”(在村民自治中实行民主提事、民主议事、民主理事、民主监事)和“四议两公开”(“四议”:党支部会提议、“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决议;“两公开”:决议公开、实施结果公开)。四会独岗村党支部实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形成了一系列科学决策,有力地推进了该村各项工作的开展,在今年全国“七一”表彰决定中,独岗村党支部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

为进一步推进民主法治建设,构建和谐肇庆,仍需在落实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树立法律权威方面下功夫。2011年1月中共肇庆市委十届十次全会审议通过的《法治肇庆建设五年规划(2011-2015年)》和2011年7月中共肇庆市委十届十一次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肇庆市委、肇庆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加强社会建设决定的实施意见》,对今后肇庆的民主法治建设指明了方向,那就是到2015年,“法治政府基本建立,公正司法逐步实现,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城乡群众自治机制得到健全,公民法治素质全面提升,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科学发展体制机制健全、执法高效有力、司法公平正义、公众法治精神高尚、社会和谐稳定的法治肇庆,为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排头兵创造良好法治环境。”

肇庆学院文学院新闻系老师黄秋尘:

拓宽信访渠道 加强网络问政常态专门化

网络所具有的数字化、实时性、匿名性、交互性、多媒体等特点是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但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网络谣言的快速传播可能导致社会不稳,如今年的“抢盐**”,而有效的网络问政却能促使政府更高效率地处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维持社会和谐,促进社会和制度的良性发展。

随着网络的发展和网民意识的觉醒,互联网的舆论环境已经悄悄变化。政府不应该仅仅将网络作为社会的“减压阀”,被动地接受网民的曝光和监督,而应该更主动的接纳网民的意见,积极地与网民进行互动。

笔者建议,在网络问政方面,政府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政府部门应该借助原有的网络沟通渠道,如政府门户、博客、微博、论坛等,与网民进行全方位的沟通,保证沟通渠道的畅通和易用。在网络问政方面,政府部门不应该像传统信访工作那样等民众前来沟通,而应该主动去一些网络舆论和网络民意的集中地进行收集民意,监测网络舆论,发现并解决问题。

第二,在此基础上,政府还应该构建和完善自有的网络问政平台,推行政务公开、设置网络发言人、进行网络述职、开展网络调查等,系统地集中解决关键的问题。在这方面,网络问政考验的更是政府部门党政领导的管理创新能力。因此,党政领导班子更需要对网络问政知识进行针对性的研修,学习网络问政的新形势和新特点。

第三,应该与有影响力的网络媒体进行合作,如肇庆就可以借助西江网在肇庆地区甚至粤西地区的影响力,通过版面设置和专题讨论等方式吸引和鼓励网民积极参政议政,并对政府网络问政的其他渠道进行宣传。

最后,更重要的是,政府需要维护好各种网络问政的渠道,将网络问政工作常态化、制度化、专门化、公开化。总之,网络问政不是面子工程,而是需要政府部门将“线上问政”和“线下解决”有机结合,确确实实为民众解决问题。

虽然网络问政已经得到了很多政府部门的认可和实践,但由于目前使用网络的民众并非全部,因此网络问政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群众来信、来访、来电,也不能认为网络问政能有效地解决问题而关闭或者忽略传统的诉求表达渠道。政府部门应该将网络问政作为传统信访工作的拓展渠道,并进行有规划地整合。

他山之石

畅通渠道 创新载体

辽宁葫芦岛市全面提升民意诉求反馈工作

葫芦岛市紧紧围绕民心网和政风行风热线栏目这两个民意诉求反馈系统的主要载体,构建以行政执法、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为一体的工作体系,全面提升民意诉求反馈工作水平。

在民心网分平台正式建立后,葫芦岛市不断推进联网工程,将现有的联网单位由之前的71家准备扩大到100家,并把各县(市)区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重点基层单位纳入联网范围。与此同时,通过强化责任,跟进监督等措施,不断提升民心网诉求案件的办理质量和管理水平。通过努力,葫芦岛市民心网一季度综合指标在全省排名第五,较去年同期前进5位。

对原来的政风行风热线栏目进行改版,增加播出时间,由原来的每周一期改为二期,增加单位,把和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市直二线基层站所纳入到参加名单,使栏目更加贴近群众生活,让群众满意,也让热线更热。

不断创新建立新的民意诉求反馈系统工作载体。在新闻媒体开办专栏,邀请相关部门领导针对群众反映的各类问题和要求,能解决的立即解决,该承诺的明确承诺,一时不能解决的要耐心说明原因,取得群众谅解,并及时上报共同组织协调解决。

维护公民合法权益的措施 篇5

作环境和条件。对没有设置有效地职业病防护措施的企业做相应的处罚。如重金罚款和勒令停业等。切实做到保护好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2.改善政府工作业绩指标的考核标准,把GDP指标和保障民生作为同等重要的标准来考

核政府工作业绩。改变某些地方政府过去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和一时的政绩而忽略了对企业安全生产的有效监管。始终做到把劳动者的人身安全放在首位。

3.修改相关法律不合理的内容,完善我国现行的《职业病防治法》和《职业病诊断和鉴定

管理办法》。取消职防所特权,让职防所与其他医院展开服务和专业的竞争。

4.作为农民工重要的利益诉求渠道之一,工会要在其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要在事后积极的关注和介入,并在农民工维权的过程中提供支持和帮助。

从‘开胸验肺’说开去

从‘开胸验肺’事件,我们看到了当下社会,农民工群体在利益受到伤害维权时的艰难,部分企业在对待农民工权益上的不负责任,相关政府部门在农民工权益制度保障上的残缺,社会的一些体制结构存在一定的缺陷。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能否得到有效的保护是一个不可磨灭的问题。

农民工群体在我国占有很大一部分,对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十二五”纲要提出未来要把国民经济保增长和民生保障问题作为同等任务重抓,狠抓。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能否得到有效保护,切实关系到我国社会能否健康、平稳、和谐的发展。然而当前社会,由于企业的不负责,体制的不健全,法律的不完善,导致了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侵害。

要实现社会稳步,健康的可持续发展,亟需通过一些变更手段来解决农民工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问题。

为了使农民工的合法权益避免受到侵害,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和办法。

关于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思考 篇6

作者:谭建成 栏目:劳动保障 添加时间:2010-8-27 14:30:4

5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的改革程度也越来越深。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入,职工合法权益的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如何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整个社会都在关注的问题。本文就关于如何维护职工合法权益表达一些个人观点。

关键词:职工合法权益;维护;思考

中图分类号:C91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17(C)-0000-01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社会经济中的成分、利益分配方式、就业关系都发生了变化。在这些变化之前如何才能够维护好职工的合法权益是整个社会都在思考的问题。我国工人职工所具有的合法权益主要有:劳动权、休息权、收益权、生命权、学习权、知情权、建议权等。

一、对于职工劳动权的维护

职工的劳动权利受到侵害,劳动合同不规范,是一个在社会上普遍存在着的现象。劳动合同是劳动权的重要保障,但是现实中的许多劳动合同不规范的或者不合法的情况使得劳动权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劳动合同不规范的主要形式有以下几种:不签订劳动合同;附加不合理条款或者是违规合同,这种情况有的时候会会直接影响到职工的劳动权。有的企业设置的过高的就业门槛,或者是各种歧视,再或者是使用童工,严重的侵害了他人的劳动权。建立健全完善的劳动合同、集体劳动合同制度是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有效手段。劳动合同是否完善、是否体现出了职工的合法权益,都会对职工合法权益的维护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对于职工生命权的维护

生命权是人权的基本权利,但是在我国职工的生命权受到侵犯是一个常见的现象。企业有义务为职工在生产过程中提供一切安全保障手段。对于维护职工的生命权,工会应该发挥其重要的作用。根据《安全生产法》,工会对于维护职工的生命权有以下几项权利:(1)工会有权对建设项目的安全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进行监督,提出意见。(2)工会对生产经营单位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侵犯从业人员合法权益的行为,有权要求纠正;发现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或者发现事故隐患时,有权提出解决的建议。(3)发现危及从业人员生命安全的情况时,有权向生产经营单位建议组织从业人员撤离危险场所,生产经营单位必须立即作出处理。(4)工会有权依法参加事故调查,向有关部门提出处理意见,并要求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三、维护职工的收益权

工资被拖欠,职工收益权受到损坏。拖欠工人工资是我国一部分企业的老大难问题,其中农民工的工资拖欠问题是我国比较突出的一种问题。在我国的很多地区都存在着这种问题。工会应该督促各个企业建立健全工资的增长制度,同时还应该敦促各企业按时发放工人工资。在劳动合同中必须注明工资发放日期,工资增长制度。建立相

关的法律规定对于在不具有合理的原因情况下拖欠职工工资的企业进行处罚。

四、保证职工的休息权

职工休息权得不到有效的保证。加班是我国许多企业都存在着的一个现象,大量的加班剥夺了职工的休息权。华为是我国较为知名的企业,该企业由于其特殊的企业文化使得企业内加班的人大有人在。而且在2008年时有员工因过度劳累而死亡。这些都是对员工的休息权的侵害。维护职工的休息权要以法律为依据。《劳动法》中对于标准工时制有相关的规定,同时也对因某些原因不能够实行标准工时制的企业做出了相关的规定。如果不能够实行标准工时制,企业必须将其制定的工时制上报有关部门进行审批,如没有审批就实行,则其不被法律保护。同时对于任何超过正常的工作时间的工作都应该计入加班工资。企业自身无权决定将标准工时制度变更为综合计算工时或其他工时制度。

五、维护职工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知情权和监督权也是职工所应该享受的权利。根据国家法律和中纪委的规定,涉及企业重大决策和职工切身利益的事都要公开。不但国有企业厂务要公开,私营企业涉及职工利益事宜也要公开。一些单位和企业对此置若罔闻,根本就不公开,有的避实就虚,不关痛痒的事项公开,涉及核心的事项就不公开,有的事项用“其他”来代替。一些私营企业主对职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不公开,用俗话说就是“蒙着盒子摇”,职工根本不知道是否缴纳“三金”,自身权益受到极大侵害。

对于职工的知情权和监督权的维护,可以从完善职代会制度、完善合理化建议制度这两个方面入手。完善职代会制度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拓宽职代会制度的适用范围;(2)充实职代会职权;(3)健全职代会的组织制度;(4)明确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的执法主体和法律责任。对于完善建议制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建立定期活动机制;(2)建立建议评审机制,对职工的建议进行评审;(3)建立奖励机制,职工的建议都是经过复杂的思考与实践的,对于提出建议的职工应该给予合理的奖励;(4)建立催办落实机制,在确定职工的建议具有价值时敦促相关部门立即进行整改;(5)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对是否采纳职工建议进行反馈。

作者单位:重庆交通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做好病案复印工作维护合法权益 篇7

关键词:病案复印,分析,管理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人们的法律意识、维权意识和健康意识等都有很大的提高, 特别是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施和农村合作医疗政策的落实, 以及医患纠纷、工伤、评残、办理病退等, 使越来越多的患者及家属, 以及保险公司必须复印病案资料。病案的利用越来越广泛, 要求复印病历者逐年增加, 如何体现和尊重病人的知情权, 维护医院权益是医务人员及管理人员的新课题。现就我院2005-2007年复印病历情况分析如下。

1 资料来源与结果

以2005-2007年对外复印登记本为统计依据

见表1, 表2。

2 讨论

2.1 从表1可以看出, 要求复印的客户, 无论哪一类, 都有增加趋势, 个人 (患者或家属) 要求复印的增加更明显, 说明人们的法律意识、健康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增强, 患者不再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 依法维权意识明显增加。保险机构居第二, 说明人们的参保行为增加, 保险意识增强, 很多客观病历资料信息在保险理赔中起到一定的依据作用, 可防止诈保、骗保。司法部门也占一定比例。

2.2 从表2可以看出, 除复印所有客观病历外, 复印医嘱单的最多, 依次为入院记录、出院记录、影像资料、化验单。说明医嘱中有具体治疗情况, 是费用开支的依据;入院纪录中记载了患者的现病史、既往史、个人史等资料, 是保险公司作为核保、理赔的依据;出院记录是保险公司理赔和单位医疗费审核报销时核对、确认, 以防止假冒和骗保事件发生。

3 讨论

经过三年多开展对外复印病历资料的实践, 以及表中结果分析, 申请复印人多为患者及其家属, 其次为保险机构;复印内容涉及客观病历资料所有方面, 以医嘱单最多, 其次为入院记录、出院记录。复印病历份数占同期出院病人数分别为13.69%、14.58%、18.89%, 呈逐年上升趋势。2008年9月我院启用新的外科大楼总床位数将达到800左右, 复印病历人数将成倍增加, 病案复印工作将在这一新形势下更加繁重。

从近两年来看, 每月出院人数在1800-2200之间, 病案总数38706份。接待复印6542份, 复印率16.90%。我院病案每天平均接待23名左右患者家属复印病历任务 (最多时每日达38人次) , 且呈越来越多的趋势。通过对复印病案资料情况综合分析, 医院要开展病案管理的宣传教育, 使医务人员提高对病历资料的作用和价值的认识, 尊重病人的知情同意权, 特别是《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疗机构病例管理规定》的颁布, 我省《病历书写规范》实施细则的出台, 对医疗文书书写、保管提出了新规定、新要求, 加强医务人员的病案管理教育尤为重要, 病案管理人员要明确复印主体、内容、程序, 要做好复印登记。医师要认真书写病案, 做到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 严禁涂改、伪造病历, 加强病历内涵质量建设, 注重诊断准确、治疗合理、疗效确切, 维护病历在社会各界的诚心度, 让病案信息最大限度的为全社会服务。为此, 病案管理人员更应与时俱进, 转变观念, 具有崇高的职业道德, 改变工作态度和热情, 对于复印者应了解复印目的, 耐心解释复印的手续、范围及复印价格。不论是什么样的复印者, 始终做到笑脸相迎, 在语言和行动上, 应做到客观真实, 不随意评价, 为医院负责, 为患者负责,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增强法律意识, 做到学法、懂法、守法, 才能做好病历复印工作。不断改进病历质量, 增强主动服务意识和开辟多层次、多方位服务, 提高病案管理水平, 全力维护病案信息的公开性和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 使病案信息资源的价值发挥最大作用, 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各领域, 确保医院病案管理更加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参考文献

[1]朱锦丽.谈病案复印的几点体会[J].中国病案, 2003, 4 (8) :14.

[2]黄英, 等。谈病案复印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病案, 2003, 4 (8) :15-16.

六大举措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篇8

在建设、交通运输领域建立了农民工工资保障金制度,从源头上预防、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现象;坚持做到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平常抓、抓平常”,常抓不懈;以加快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和网络化建设为推手,努力实现对各类用人单位全天候、无缝隙监管,变被动应付为主动预防;以建立健全建筑、餐饮娱乐等行业农民工权益“维权公告牌”制度为切入点,强化教育宣传,提高用人单位依法用工意识,增强农民工依法维权能力;建立了重大劳动违法案件上报和社会公布制度;建立了劳动保障违法行为举报奖励制度。通过以上六大举措,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有力维护了广大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记 者 卞瑞鹤 特约记者 黄晓红)

上一篇:语文课本《金色的草地》教学反思下一篇:校园硬件设施调查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