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税局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实施方案(精选6篇)
国税局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实施方案 篇1
**国家税务局
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工作实施方案
为切实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畅通纳税服务投诉渠道,为纳税人提供全方位的维权服务,保障维权工作的顺利开展,进一步规范税收执法行为,打造**国税维权服务品牌,营造和谐的征纳关系,根据国家税务总局《纳税人权利与义务公告》、《纳税服务投诉管理办法》(国税发„2010‟11号)、有关规定及要求,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聚财为国、执法为民为宗旨,深入推进我县国税系统维权服务体系建设,营造依法治税、规范执法的税收环境,切实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更好发挥税收为社会服务、为经济发展服务,为纳税人服务的作用,促进国税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二、工作目标
建立以纳税人维权诉求快速反应机制为目标,打造新型维权服务平台,开展特色维权服务活动,做到维权服务无盲区,申述多渠道,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通过为纳税人提供全方位的维权服务,切实解决纳税人投诉,满足纳税人合理需求,预防和化解税务行政争议,促进国税部门和纳税人维权意识的全面提高,规避税务部门的执法风险,有效地提高纳税人税法遵从度。
三、工作原则
(一)纳税人权利义务相统一原则。纳税人在依法履行纳税义务的同时,还依法享有各种权利,国税部门应充分尊重并切实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
(二)合法公正原则。必须依据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开展各项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工作。在调查处理投诉事项时,要确保公平公正。坚决纠正执法不公和以税谋私等问题,为纳税人提供法治、公平、有序的税收环境。
(三)全面受理原则。对于纳税人按规定提出的各种维权服务投诉,由维权机构统一受理,按职责分工,传递相关科室、分局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及时反馈投诉人。
(四)优质高效原则。国税部门在维权服务工作中,要注重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确保按规定的时限完成投诉事项的处理。
(五)需求导向原则。国税部门在进行维权服务工作过程中,要广泛收集、科学分析纳税人需求,并以纳税人的合理需求为导向,不断改进和优化维权服务工作。
四、机构职责
为切实加强全县国税系统维权工作的组织领导,县局成立“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委员会”,下设“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中心”(以下分别简称“维权委员会”、“维权中心”)。
(一)维权委员会。由**局长任主任,其他领导班子成员任副主任,各相关科室负责人为成员。
维权委员会工作职责:负责全县国税系统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工作,把握合法权益保护工作的总体方向,制定维权服务工作的相关标准,评价维权服务的工作质量,指导和协调各职能部门开展维权服务活动。
(二)维权中心。维权中心设在办税服务厅,是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工作的具体实施部门。**副局长任主任,工作人员由各相关科室负责人和办税服务厅具体办事人员组成。
维权中心工作职责:
1.负责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工作规划、组织实施和监督考核;负责维权工作联席会议的组织、纪录、会议精神的落实及各成员部门的沟通协调等日常事务。
2.负责对纳税人举报、投诉以及其他涉及纳税服务的税务行政争议做好指引、受理、承办、转办、协办和反馈工作。
3.协助政策法规部门受理税务行政复议、税务行政诉讼和税务行政赔偿。
4.建立和实施替代性税务争端解决机制,组织涉税事项听证,主持税务行政调解,以非诉手段预防和化解行政争议,保障纳税人的陈述权、申辩权等权利。
5.接受纳税人和社会各界对国税部门在廉洁勤政、执法和服务过程中侵害纳税人权益方面的投诉,提请有关部门及时做出处理,保障纳税人的监督权。
6.协调各维权职能部门,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各类维权服务活动,为有特殊困难的纳税人提供援助,保障纳税人救济权。
五、工作内容
(一)打造“立体化”外部维权平台,树立维权服务新品牌。
1.打造四大维权窗口,全方位多渠道维权。建立以“维权中心”为核心,以“一厅、一网、一线”为主体和社会渠道为补充的四大特色维权窗口,统一受理纳税人的咨询、建议、投诉、举报及其他维权诉求,为纳税人提供多种便捷、高效的维权途径,全方位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
(1)办税服务厅维权窗口。通过办税服务厅咨询导税服务台与纳税人面对面沟通,受理纳税人维权诉求,并设立“意见箱”,接收纳税人的维权相关材料。
(2)网上维权窗口。依托国税机关门户网站设立的“局长信箱”、“通知通告”,搭建网上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平台。通过“通知通告”版面对维权中心的职责、维权流程、纳税人权利与义务等进行滚动发布,让纳税人了解维权工作,在权益受到侵害时有维权渠道并能合法维权。通过“局长信箱”下载纳税人的相关投诉、举报和维权诉求信息,及时将外理进度和结果反馈纳税人。
(3)电话维权窗口。以12366纳税服务热线为载体,实时、准确解答处理纳税人的涉税咨询和相关投诉、举报。
(4)社会维权窗口。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通过外部信息和社会综合服务平台,为纳税人提供综合性的维权服务。积极与公安、检察、工商联、行业协会以及税务师事务所协调,建立固定沟通交流渠道。通过相关中介组织接受纳税人的问讯和建议,为纳税人提供更广泛的维权服务平台。
2.开展特色维权活动,零距离面对面互动。以维权中心为主体,开展特色维权活动,通过座谈交流、走访等举措零距离和纳税人展开交流互动,切实解决纳税人在维权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1)纳税人课堂。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性税法宣传和办税辅导活动,保障纳税人的知情权。以“贴身式”辅导培训、“菜单式”专题培训、“专家式”特色培训,提高纳税人的自主办税能力,帮助企业用足、用活、用好税收政策。
(2)维权接待日。确定每星期的星期五为维权服务接待日,采取现场、语音连线、网络在线等方式解决纳税人的疑难困惑,为广大纳税人提供面对面、零距离维权服务。
(3)税收座谈会。由维权中心牵头,成员单位配合,邀请纳税人参与到税收定额调整、纳税评估、纳税信用等级评定等具体税收管理事项的制定过程中,通过座谈会等形式表达相关建议、意见,保障纳税人参与权和建议权,增强税收征管措施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4)维权服务联络员。为及时掌握纳税人的维权诉求,确保维权工作长效化。维权中心在纳税人中建立维权服务联络员制度,由联络员定期定点搜集纳税人在维权方面的信息和要求,反馈维权中心处理。
(5)纳税人需求响应分析。由维权中心定期组织开展纳税人服务需求征集、满意度调查。通过实地调查和科学分析,归纳筛选出纳税人最迫切的服务需求和最关心的维权事项。将征集结果向相关部门反映,以不断改善服务方式,及时响应纳税人需求。(6)税收政策评估调研。由维权中心牵头,定期开展税收新政策评估调研,听取纳税人对税收政策施行的意见和建议,为新政策、法规的制定以及维权工作重点的确定提供理论和现实依据。
(二)建立流程化维权工作模式,实现维权服务“一条龙”。
按照“统一受理、内部流转、限时办结、统一反馈”的原则,建立科学、便捷、高效的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内部工作流程,实现从外部受理到内部流转的维权服务一条龙,确保纳税人的维权诉求能得到迅速、有效处理。
维权中心负责接收纳税人在四大维权窗口的投诉、举报、咨询和其他维权事项,对符合条件的决定是否受理和转办。
各单位在办结维权中心转办的维权事项后,应及时将处理意见和处理结果传送给维权中心,以办结整个维权事项。县局维权中心定期组织对纳税人维权满意度情况进行回访,对维权个案的办理进行分析总结,促进维权服务质量的改进。
(三)建立替代性争端解决机制,力求维权方式多元化。化解税务行政争议是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的重要内容。在行政诉讼和行政复议之外,建立替代性税务行政争议解决机制,以维权中心为联系纽带,以听证和调(和)解为主要内容通过非诉手段解决税务行政争议,用柔性方式处理纳税人的维权诉求。1.建立纳税人陈述(申辩)制度。在税务行政处罚、税收强制措施、日常纳税管理等针对纳税人的具体税收执法行为中引入纳税人陈述(申辩)制度,让纳税人在具体税收征管措施执行之前有固定的渠道就相关事项做出解释,发表不同意见。国税部门在做出行政处罚、减免退税、核定税款等具体行政行为之前,先将决定意向告知纳税人,纳税人如有不同意见,提出书面陈述,维权中心在收到陈述后就纳税人的意见会同做出具体行政行为的部门进行再次审核,以决定是否改变原处理事项。纳税人陈述和税务处罚决定通过维权工作流在维权中心备案,作为日后听证、调(和)解的参考资料。
为使纳税人合法权益在涉税争议处理过程中得到更全面的保护,将适当扩大听证的适用范围。如对在政策理解上存有较大分歧的重大争议事项和对相对人权益影响较大的执法事项,组织听证以充分协调各方观点,统一认识,及时解决分歧,和谐征纳关系。
2.重点推广涉税争议调(和)解制度。在税务行政处罚,税务强制措施等行使自由裁量权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中,实行税务行政争议调解制度,在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之外,提供一种高效柔性的争端解决方式。在具体税务行政行为做出之后,纳税人若对此有不同意见,可向维权中心提出行政调解(和解)要求,维权中心组织相关调解工作,化解涉税行政争议。
(四)建立长效性协调监督机制,实现维权服务“一体化”。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纳税服务、税收征管、税收法规政策、纪检监察等各个内部职能部门。为保障纳税人合法权益工作的顺利开展,县局建立系列工作协调机制和监督制约机制,确保维权服务工作各个环节实现无缝对接,实现维权服务一体化。
1.维权委员会宏观指导。维权委员会是整个维权服务体系的决策机构,为各职能部门的具体工作提供宏观的指导和协调。处理职能部门难以处理的重大、疑难维权事项。协调解决维权中心和职能部门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消除维权工作和职能部门衔接的盲点和死角。
2.维权工作联席会议定期协调。为保障纳税人合法权益得到切实、有效的维护,维权事项在各职能部门之间的顺利、高效的流转,维权中心每季度定期召开工作联席会议。会议汇报、交流当期纳税人维权事项的受理处理情况,加大协调力度,研究分析解决维权工作中遇到的各种新情况和新问题,制定下期的工作计划。
维权中心与纳税服务科、征收管理科、法规科、监察室等业务联系紧密,维权流转工作量大的重点科室,建立长效的会商沟通制度,定期由相关工作人员交流维权事项的受理和处理情况,并对涉税咨询、投诉举报等日常发生频率较高的重点维权事项进行研究和总结,制定出统一、简明的受理和转办示范流程,开辟重点维权事项办理的快速通道。
3.目标管理监督考核。县局将各职能科室以及各管理分局处理维权事项的效率和效果,列入目标管理考核的范围,督促各单位提高维权服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4.每半年开展一次纳税人满意度调查。由维权中心组织,纳税服务科和监察室具体实施,开展纳税人满意度调查。对系统税务干部的行为规范、服务质量、严格执法、廉洁从政等情况进行调查,提出并检查整改落实情况,为纳税人行使监督权提供条件,促进维权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开展。
国税局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实施方案 篇2
第一, 应该加强法制建设, 增强法律保护。崔文秀 (2009年) 、柳晶晶 (2007年) 、宋彬 (2009年) 、朱湘萍、胡海 (2009年) 等认为我国的立法、执法在纳税人权益保护方面存在缺失:相关保护措施的立法层级低、不完善。比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宪法中, 只是规定了公民的纳税义务, 却没有纳税人权益保护的相关规定, 从而使得其他的保护性措施, 不仅显得立法层次低, 同时有失权威性。从长远来看, 法制建设是增强对纳税人权益保护的基本保证。因此现有法律体系中应增加和细化保护纳税人权利的规定 (程海涛, 2008年) , 尤其是应该将纳税人权益保护写进宪章中。通过完善税收立法在法律上给予保障、完善纳税人权益保障程序切实维护纳税人利益、规范税收立法权限提高税法立法质量, 依靠法制维护纳税人利益是长期的任务, 因为法制的稳定性强, 对纳税人权益维护的短期效应不明显、对其现实利益关注不够。
第二, 涉税事务中采取的保护措施。由于纳税人经济活动的复杂性、突发性, 法律和制度中不可能涵盖需要保护纳税人的所有方面, 因此可以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举措以保护纳税人的权益。比如 (1) 健全纳税服务体系。为了使纳税人能依法纳税, 税收征管机关应在加强税收征管的同时, 强化纳税服务体系建设, 增强纳税服务意识, 积极主动的为纳税人提供政策咨询、引导和规范纳税人行为, 以指导和帮助纳税人依法纳税。 (2) 发挥税收中介机构在纳税人权益维护中的作用, 为纳税人提供公正、周到的税务服务。在澳大利亚目前已有3万多家税务代理机构, 全国有80%的纳税人通过税务中介代理申报纳税, 而在我国国内至2008年底所设立的税务师事务所不足4000家, 由其代理纳税申报的纳税人所占比例不足5%, 从此来看我国在发挥税务中介的作用方面, 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同时也更有发展的必要, 因为税务中介的参与, 既可为纳税人提供有偿专业服务, 又可以降低征税成本。
第三, 增强纳税人的自我保护意识。在相关文献中, 很少有人提及纳税人自我保护的重要性, 似乎是法制完善了、纳税服务体系健全了、中介发展了, 纳税人权益保护就万事大吉了。事实上, 若上面的这些举措都非常的如意了, 纳税人权益保护确实有了吉兆, 但是忽视了纳税人权益获得保护的一个基本因素:纳税人是否具备获得权益保护的条件?若是不具备条件或是缺乏基本的合规性程序, 即使再完善的保护措施, 也只能使权益与自己擦肩而过。规范、合理的日常管理, 是纳税人获得权益保护最为基本的措施。有时纳税人将税务机关的真心提醒, 当作为催税令, 比如一个纳税人的税负偏低时, 税务机关会提示纳税人要依法纳税, 不知为何不少纳税人心理都要发虚:哪里不对?是否少缴了?更甚者, 立即会在下期把税负做上去, 如虚构一些不开票的收入等。他们怕税务去查, 无论自己是否如实依法申报, 很少不如此的。他们认为:税收, 前后两个字交换一下顺序, 就成了收税, 能保持平稳纳税的纳税人, 很少招致税务机关的检查的, 这是不少纳税人的心理。因为他们自己缺乏底气, 不明个理, 只听税务的, 别管君是汝非, 只要完税就平心静气。
另外, 随着中介作用的扩大, 尤其是一些长期依靠中介提供税务服务的纳税人又会出现新的问题, 其财务人员常常会被养懒:反正, 税务问题由中介代理, 于是事不关己, 高高挂起, 自己听任代理结果。如此夸大税务代理作用的行为是万万不可取的, 因为不仅在于中介介入程度深浅不一, 同时水平也参差不齐, 不可能解决所有的税务问题, 而且中介因代理失误只承担过失责任, 纳税人的税务责任并不能转嫁和免除的, 因此纳税人还是绝不应撒手不管, 必须要谨慎。
第四, 增强税会之间的协调。无论是从理论上讲, 还是实证研究的结果, 都早已证实, 税会差异的增大的确影响到了纳税人的合法申报, 并且影响有时还是很大的, 暂且不论是否存在自身工作失误或是过失的影响, 毕竟是因为税法与会计制度本身存在很多差异, 并且差异越来越多, 该差异的存在使得纳税人稍微不谨慎, 或是未能及时掌握, 或是掌握不了, 往往会导致应纳所得税额的计算及纳税结果的错误, 给纳税人及征收机关造成了不必要的麻烦。为了减少纳税失误、降低核算难度, 解铃还需系铃人, 增强税收法规与会计制度之间的协调是很有必要, 也很紧迫的, 两者越协调, 需要做的纳税调整事项就会越少, 产生差错的机会也会随之减少。
摘要:纳税人权益维护问题日渐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 纳税人权益维护应该不只是依靠外界的努力, 纳税人的自我保护也是不可缺少的一环, 因此不能产生片面的认识。
关键词:纳税人权益,权益维护,自我保护
参考文献
[1]程海涛.关于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的研究[J].企业经济, 2008, (6) .
[2]崔文秀.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纳税人权利保护问题探讨[J].经济纵横, 2009, (7) .
[3]柳晶晶.纳税人权利保护问题研究[J].合作与经济, 2007, (1) .
[4]宋彬.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的几点建议[J].税务研究, 2009, (2) .
浅议如何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 篇3
目前我国纳税人合法权益保护的底子还很薄,依法纳税,依法征税的税收环境还不够健全,税收法治进程还很缓慢,因此有必要加强对纳税人权益保护方面的研究,从而找到我国促进纳税人权益保护发展的良策。
一、 国内纳税人权益保护存在的问题综述
纳税人权益保护可以从许多不同的角度研究,如财政、法律实施、制度组织设计或者伦理,还可以是以上角度的综合。国内的学者对于纳税人权益保护研究的切入点不尽相同。
程海涛在其《关于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的研究》一文中认为我国在保护纳税人权利体制中存在着四个问题:一是现行法规不健全。二是纳税人权利行使能力的弱化。他认为纳税人保护自己的权利缺乏程序性规定,只在申诉和诉讼有具体的明细程序,而在其他方面根本没有具体规定。三是纳税人权利意识薄弱。他认为这重要是因为税收宣传工作没有做到位,只注重对于纳税义务的宣传,而很少提到纳税人权利。四是税务人员服务意识淡薄。主要体现在办税时对纳税人存在的问题不纠正、相关的税收优惠和政策不宣传提示、工作怕麻烦。
韩海生在其《当前依法治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文中提到了纳税人权益保护存在的问题。他所提到的问题的中心观点就是当前税制体系和税收环境较差,由于若干因素的影响,税务机关会做出越权征税,侵犯纳税人合法权益的事情。而在这些纷繁复杂的因素中,主要因素是收入计划目标与依法治税的目标不完全一致。我国的财政预算一直是以支定收,导致了税收收入计划只增不减,政府又给税务部门下达收入硬性指标,导致了税务机关寅吃卯粮、收过头税的现象。
结合上述两位作者的观点,可以知道他们的观点各异,但是反映的问题大体相同,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法制问题,即由于我国目前税收法制内容不健全、立法程序不规范,导致税务机关无法可依,所依靠的法也是没有反映广大纳税人意志的法。第二类是政治、历史问题。即由于我国历来轻视个人利益,强调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思想,我国税收宣传主要宣传的是纳税义务,在纳税人脑子里也没有多少纳税人权利的观念,因此纳税人权利意识、税务人员服务意识才会如此淡薄。
在税收工作实践中,由于有了这类问题,纳税人权益难以得到有效的保护。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这些问题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这对于加强和改善对纳税人合法权益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二、 国内外关于纳税人权益保护相关对策的研究
(一)国内研究成果
罗一帆在其《当前纳税人权益保护应关注的几个问题》中,认为纳税人权益保护应关注几个问题:第一,纳税人权益保护的着力点应是政府部门提供的公共商品和公共服务。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最根本的是真正做到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要让老百姓看到成效。第二,纳税人权益保护应逐步体现普世价值的内涵或精神实质。淡化旧财政理论下的税收的三性“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不要总是强调税收是单方面的权力和单方面的义务。第三,税收征管法的修订要体现保护纳税人权利的要求,增加相关章节和内容。第四,提高纳税人维护自身权利的意识和能力。如建立纳税人学校开展税收宣传教育,逐步培养纳税人的依法纳税意识、维权意识;建立纳税人维权组织,为纳税人排忧解难,受理维权事宜,从而提高纳税人维权的能力。
牟恕才、李瑞峰的《减轻纳税人办税负担的几点思考》提出了四点意见。第一,转变服务理念。他指出税务机关要把工作方向从监督打击向管理服务转变,尽可能的使纳税人得到方便。第二,提升服务质量和办税效率。指出税务机关要完善“一窗式”服务和“一站式”服务,使纳税人在办税过程中体验到办税的便利。第三,创新纳税服务方式、方法,大力发展网上业务。第四,要健全考核机制,强化社会监督。建立和完善纳税服务责任制、考核制和奖惩制, 坚持定性考核和定量考核相结合, 确保责任到人、措施到位。
综上所述,保护纳税人合法权益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很强的工作,从不同的切入点切入,就能得出各种各样的解决办法。笔者认为,既要从根本着手,比如加快税收法治化进程,提高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透明度等,从长计议,逐渐实现纳税人权益保护;又要做好短期可以做的工作,如提高服务质量,加强纳税人权利保护方面的税收宣传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
(二)国外实践经验
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的很多纳税人权利保护的实践及其经验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美国1986年就颁布了《纳税人权利法案》,其《国内收入法典》也有着相关的补充条例。在可见其对于纳税人权利的重视程度。美国的权利保护实践经验主要有:第一,确认征纳双方地位平等,强调纳税人应纳尽纳,但是不应纳的税纳税人可以拒绝缴纳。第二,尊重纳税人的隐私权和机密权。税务机关不经纳税人许可,不可以擅自泄露纳税人的纳税信息和财产情况。第三,强化征税机关服务意识,是纳税人得到最大的纳税便利,享受最好的服务。第四,重视纳税人的基本生活保障。对于生活确实有困难的纳税人,税务机关允许他们申请延期缴纳税款,并提供相应的救济。第五,健全司法独立制度。建立税务法院,专门处理涉税案件。
英国税务机关在进行税收宣传的时候,向每一个纳税人寄送《纳税人的权利》小册子,上面详细的阐述了纳税人的相关权利,其内容大概是:第一,要求公正对待。第二,要求提供帮助。第三,要求提供高效服务。第四,要求约束税务机关的行为。
归纳起来, 各发达国家对纳税人权利的基本保障措施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即: 立法保障、行政执法保障、司法保障和社会保障。四个方面的保障环环相扣, 共同作用,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纳税人权利保障机制。发达国家在保护纳税人权利上的这些先进经验, 对于我国正在实施的依法治税战略和新一轮的税制改革, 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政税务学院)
参考文献
[1]罗一帆:《当前纳税人权益保护应关注的几个问题》,《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第6期。
[2]牟恕才、李瑞峰:《对减轻纳税人办税负担的几点思考》,《财税科技》,2007 年第33期
[3]韩海生:《当前依法治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山东纺织经济》,2009年第6期
[4]臧红:《构建四项机制 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镇江日报》,2011 年3 月28日
[5]王征:《关于纳税人权益的思考》,《税务研究》,2003年第12期
[6]程海涛:《关于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的研究》,《经济与法》,2008年第6期
[7]蔡军,奚国泉:《国外纳税人的权利与义务及对我国的启示》,《财金贸易》,2000年第9期
[8]李彦:《国外纳税人权利保障机制研究》,《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9]陈淮《调整纳税人与政府关系》,中国税务报2001年7月17日。
[10]张丽华《谈新税收征管法中的纳税人权益》 , 《经济问题探索》2001年第12期。
[11]石 华 《加强税收征管 保护纳税人权益推进依法治税》, 《中国税务》2000年第8期。
[12]刘 恒、王国华《纳税检查》,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出版。
国税局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实施方案 篇4
专项检查活动实施方案
根据高检院、省市院《关于在检察机关开展“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解决反映强烈突出问题”专项检查活动的通知》要求,经院党组研究决定,自2011年6月至2012年1月,开展“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解决反映强烈突出问题”专项检查活动。现就我院开展专项检查活动,提出如下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胡锦涛总书记“以人为本、执法为民”的要求,认真学习贯彻中央领导同志关于检察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入排查和剖析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执法不公正、不规范、不文明和不廉洁等突出问题,结合正在开展的“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公务用车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和清理规范庆典、研讨会、论坛活动工作,端正执法理念,规范执法行为,改进执法作风,有力推动检察工作和检察队伍建设,促进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进一步提升检察机关执法公信力和群众满意度。
二、目标和任务
主要目标:通过专项检查活动,使检察干警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法为民”的宗旨,进一步端正理性、平和、文明、规范的执法理念,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进一步改进执法作风,使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得到较好解决,特别是群众长期反映、申诉的涉检积案得到彻底清理,息访罢访。引导广大检察人员真正做到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执法上为了群众。建立和完善畅通群众诉求、解决群众反映突出问题的制度机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解决公务用车存在的问题和庆典、研讨会、论坛过多问题。围绕这次专项检查的目标,主要完成以下四个方面的任务:
1、切实端正执法理念、规范执法行为、改进执法作风,一是在执法理念上,针对存在的不理性、不平和、不文明、不规范的突出问题,查问题、找原因、论危害、定措施。二是在执法行为上,防止和纠正刑讯逼供、打骂体罚、暴力取证等侵犯案件当事人人身权的问题;纠正和解决不严格执行讯问犯罪嫌疑人的法律规定,超时限讯问、羁押案件当事人,违法违规搞监视居住,限制当事人人身自由等问题;纠正和解决不认真执行讯问职务犯罪嫌疑人全程同步录音录像制度的问题;纠正和解决违反办案安全纪律,忽视安全防范,造成犯罪嫌疑人自杀、自残、脱逃的问题;着力解决违规违法和超范围扣押处理涉案款物,侵犯案件当事人合法财产权的问题等。三是在执法作风上,纠正和解决对群众举报不作为、乱作为,有案不立、压案不查的问题;纠正和解决检察机关执法办案过程中存在的律师“会见难、阅卷难、调查取证难”的问题,保证律师依法执业;纠正和解决案件质量不高、处理不公、民事行政申诉案件久拖不决等问题。
2、着力解决对待群众的感情、态度和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涉检信访工作,畅通人民群众诉求渠道。一是进一步深化检务公开,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监督,推广“融入群众、公正执法、情理兼容、促进和谐”的张章宝工作模式,积极开展送法下乡和下访巡访活动,畅通民意表达渠道,依法妥善解决群众合理诉求,着力纠正对告状求助群众冷硬横推、无视群众疾苦的问题,真正体现司法为民、司法护民。二是认真清理涉检信访案件,特别是对群众反映的检察人员违法违纪案件、涉及扣押冻结款物的申诉案件等,下大力使一批长年积案和上访老户的问题得到解决,做到案结事了、息诉罢访。三是落实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明确救助范围、标准、程序、主管部门和监督途径,进一步加强刑事被害人救助工作,有效解决被救助人的实际困难。
3、巩固和深化“两反”专项教育活动成果,切实解决影响检察机关形象的突出问题。一是进一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要求,严格落实“一岗双责”,深入推进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二是进一步强化执行意识,坚决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对高检院、省市院的重大决策部署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问题。三是坚决查处和预防利用、滥用检察执法权以案谋私、以案谋钱、以案交友的问题;利用检察权吃拿卡要、仗势欺压群众的突出问题;检察人员个人或以他人名义经商、办企业、收受礼金、有价证券等违反检察纪律规定的问题。
4、认真开展公务用车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和清理规范庆典、研讨会、论坛活动工作,确保两个专项治理工作取得实效。同时,要进一步巩固警用车辆集中整治的成果,解决好开特权车、霸道车、违规驾车和酒后驾车的问题;要纠正庆典、研讨会、论坛过多过滥、监管不力的问题。
三、方法步骤
1、动员学习阶段(2011年6月)
建立机构,制定方案,通过召开动员会、学习会等形式,做好思想发动。传达学xxx高检院、省市院的有关精神,进一步组织广大检察人员认真学习“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规定的学习内容,重点抓好《中共中央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检察机关执法工作基本规范》、《国家赔偿法》、《检察机关领导干部廉洁从检若干规定(试行)》、检察机关领导干部“十个严禁”的学习。同时,要以全省检察机关践行检察职业道德先进典型事迹报告会为基础,积极开展警示教育、座谈讨论、辅导讲座、检察官论坛等多种形式的教育,引导广大干警切实把以人为本、执法为民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自觉做到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2、对照检查阶段(2010年7月至9月)
认真对照专项检查的目标和任务,采取自查、互查、上下帮查、面向社会开门查等形式,认真查找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深刻剖析原因。通过征求干警意见、召开民主生活会、民主测评查找问题。通过召开座谈会、发放征求意见表、登门走访、开设网络信箱和深入企业、社区、农村等,广泛征求当地党委、政法委、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对自查和开门查查出的问题,各级要逐一归类,分析原因,明确整改方向。
3、落实整改阶段(2011年10月至12月)
认真梳理执法思想、执法行为、执法作风和对待群众的感情、态度、事关群众切身利益及两个专项治理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刻剖析原因,制定整改方案,明确工作措施,落实整改责任,力求见到实效。针对查找出来的问题要逐一列项,能够及时纠正的要立即纠正,一时不具备整改条件的,要限期整改,确保年内完成整改任务。要将整改措施和整改情况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布,特别是要向提出意见的单位和个人做好反馈,接受群众监督。
4、总结验收阶段(2012年1月)
为确保专项检查活动不留死角、不走过场,取得明显成效,各部门要对本部门组织开展专项检查活动的情况进行回顾,自己围绕问题找准写出检查小结报领导小组办公室。院领导小组形成书面报告,迎接省、市院的重点抽查。
四、工作要求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开展这次专项检查活动,是检察机关践行“以人为本、执法为民”方针的重大举措,是进一步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升检察机关执法公信力的客观要求,是保障检察权特别是侦查权依法正确行使,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的重要途径。为此,我院成立由检察长为组长,各党组成员为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专项检查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纪检监察部门。检察长作为第一责任人,对专项检查活动负总责;分管领导各负其责,抓好分管条线的专项活动;纪检监察部门做好组织协调工作。
2、突出重点,务求实效。专项检查是否真正落实到位、取得实效,关键是看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是否得到切实解决。因此,要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专项检查活动成效的标准。要把查摆和整改问题放在突出位置,采取有力措施抓好落实,做到领导带头查摆问题,把存在问题查深找准,对查摆出的问题敢于较真,敢于揭短亮丑,从深层次分析原因,深挖思想根源,有针对性地提出整改措施,努力做到标本兼治,使广大检察人员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和正确的执法观,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切实提高执法公信力和群众的满意度,提升良好的检察职业形象。检务督察室要把专项检查工作作为今年检务督察的重点内容,采取明察和暗访相结合的形式,对开展专项检查活动有关内容进行督查。
3、注重结合,促进深化。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把专项检查活动与深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贯彻执行省院出台的服务“十二五”规划实施意见、全面推进廉政防控机制建设和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结合起来,与案件评查、涉检积案的治理化解结合起来,与正在开展的公务车辆和庆典、研讨会、论坛两个专项治理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融入到各项经常性工作中,推动各项工作见成效、出成果。要妥善处理好抓专项检查与抓业务工作的关系,使专项检查活动在取得实践成果的同时收获理论成果和制度成果,推动检察工作的科学发展。
4、搞好宣传,营造氛围。要高度重视对专项检查活动的宣传报道工作,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引领示范作用,为深入开展专项检查活动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要及时发现、总结实践中创造的好经验、好做法,大力宣传开展专项检查活动的新举措、新进展、新成效、新成果,积极向上级检察机关报送信息材料。
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篇5
【背景材料】
2011年12月5日,在贵州省遵义市打工的4名农民工因急于赶往火车站返家,无奈接受遵义10路公交车司乘人员开出的“议价”车票:原本1元坐全程的票价,因为他们提了四个大旅行包,车票变成了30块钱。此事被微博网友称为“史上最贵公交车”,并引来多位遵义市民自发代为讨要说法。
2011年底,关于农民工讨薪问题呈现了两个画面:一是某县一个工地,3名男子讨薪未果爬上塔吊准备跳楼,最终被消防员救下;二是在一家民营企业打工的田绍清等21名农民工被欠薪6.9万元久拖不结,河南省高院院长一经过问,欠款者立时兑现。
【题目】
请以“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范文】
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最根本的就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即公民权。在我国,公民权主要包括:经济性权益,有报酬权、收益权、同工同酬权、就业机会均等权、社会保障权、社会福利权等;社会性权益,有自由择业权、劳动安全保护权、子女平等受教育权、职业技能培训权、劳动争议处理权、休息权、休假权等;政治性权益,有人格权、人身自由权、参与社会管理权等。
农民工劳动权益屡遭侵害:第一表现就是就业受限制。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体制使城市劳动力市场被人为地分割为正式市场和非正式市场。绝大多数进城务工的农民只能在非正式市场寻找就业机会,从事的是城市人不愿干的“脏、累、粗、险”的工作。随着近年来城市下岗工人的增多,城市就业压力加大,对原来不愿意做的一些工作,现在城市人也开始加入竞争的行列中来,一些城市又从保护本地人就业的角度出台了禁止和限制外来人口;第二表现在于取得合理劳动报酬的权利遭到侵害。表现在一是同工不同酬,农民工虽然从事的与城市人同样的工作,却拿着不一样的报酬,二是加班不给加班费或少给加班费,三是拖欠甚至拒付工资;第三表现是社会保险和福利待遇、文化生活没有保障。在现实生活中,农民工的社会保险和福利待遇普遍没有保障。这些不公平的遭遇都源于城乡二元体制下社保政策不够完善。而看电视、打扑克是农民工的主要休闲方式,城市一些文体设施门槛较高,未能向他们免费开放;第四表现是工作生活环境恶劣,缺乏劳动保护。有的用人单位为了降低生产成本,不注意改善工作环境,不给农民工配发必要的劳动保护用品,导致农民工工作的安全隐患多,职业病发病率较高。因此产生的工伤、职业病都是农民工权利遭侵害的频发环节,也是维护农民工权益的难点。
农民工政治权益难以实现:第一政治权利不能实现。由于长年在外,有的地方村委会选举有60%以上的农民工没有回乡参加过选举。第二是人格及人身自由受到侵害。每当遇到劳务纠纷时,农民工成为被侮辱的对象,辱骂、搜身、挨打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用工单位为了防止农民工中途辞职、偷拿东西,随意扣押身份证及工资,限制离开厂区及经营场所。农民工社会权益得不到尊重:一来农民工子女得不到良好的教育。由于城市里公办学校
需要缴纳高额的借读费,农民工很难承担;二来休息休假的权利往往得不到保证,农民工普遍反映劳动超时现象严重,不少个体、私营及涉外企业经常让员工加班加点,即使国家法定节假日也不放过,法律规定的加班时限及报酬对这些企业来说形同虚设。
近年来,国务院、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务院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以及各地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保障农民工权益,农民工的各项保障也得到了改善。虽然如此,地方上一些企业、工地包工头仍然冒天下之大不韪,屡屡侵犯农民工权益,农民工的其他各项公民权利也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
农民工权益得不到保障和农民工缺乏法律知识和维权意识淡薄有直接的关系。农民工在进城务工时不知道自己有哪些权利,也没有主动维权的意识,当权益遭到侵犯时,往往选择息事宁人。有的农民工想维权,但不知道怎么去维护。
农民工的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和市场及社会因素有关。从劳动力市场看,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状况决定了农民工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廉价地位。从社会因素看,劳动力市场上农民工是处于不利地位的。加上有些农民工因为自己是农民,在心理上已经默认自己的工资比城市工人低,对住房、医疗、子女受教育等待遇便不做过多奢望。
农民工权益得不到和制度不完善也有关系。一方面现行的劳动法在保护农民工权益方面仍然存在盲点;另一方面一些地方政府在处理企业与农民工的关系时,过于迁就企业的利益。同时有些地方有关执法人员对农民工表现出执法不公、执法不严的现象。
农民工权益得不到维护还和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有关。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渐确立,城市市民已基本实现了社会保险,而农民工往往不在保险对象之列。农民工不仅随时可能面临失业的危险,而且由于没有社会救助系统的支持,农民工一旦失业只有选择回老家。记者了解到,城市里的各种保障,包括失业、培训、养老等基本上都不包括外来务工人员。农民工维权,当务之急一方面司法机构需要尽快健全这方面的法律法规,加大加强对拖欠工资的企业和个人的惩罚力度;另一方面职能部门也需要执行得力,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执行使命,绝不手软,以示惩戒。只有切实落实这些措施,才能釜底抽薪解决根本。具体来讲,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我们必须更新陈旧的观念,对农民工有一个新的认识。我们在政治和法律上,要给予农民工公正待遇,打破沿袭多年的“城乡分割”的观念与传统。对一些贡献突出的农民工,要创造条件提高他们的政治地位,让更多的农民工成为各级人大代表、政协代表、工会代表。其次,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完善相关法律和制度。可以对涉及到农民工权益的法规和制度进行一次全面的修改和完善,以适应更好更快地保障农民工权益的需要。例如,在农民工权益保障法规方面,我们要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劳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培训制度,使农民工有和城市工人享有同样的权利。
再次,地方政府要提高依法执政的水平,提高服务水平。一方面,劳动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要相互配合,共同构筑一个农民工权益保障的法制环境。加强对农民工权益受损问题突出的民营企业和重点行业如建筑、服务行业的劳动执法力度。另一方面,政府职能部门要对外出务工的农民进行跟踪服务,加强与输入地有关政府部门的联系,积极做好农民工的维权服务。
怎样维护农民土地的合法权益 篇6
第一,明确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具体归属。按照物权理论,土地所有权是一种完全的物权,包括占有、使用、收益、处分四个方面的权能,只有真正的权利主体才拥有完整的所有权。我国现行法律规定的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没有明确规定农民集体作为土地所有权主体的构成要素和运行原则,没有明确产权代表和执行主体的界限和地位,没有解决农民集体和农民个人的利益关系,这种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并不完整。由于权利界定是土地产权交易的基本前提,也是权利人获得利益的基本前提,只有真正拥有土地所有权及其相应的使用权、处置权,农民才有可能真正拥有土地征用过程中的知情权和参与权,防止随意征地侵权行为的发生,其合法利益才能得到真正保障。因此,必须对农民集体经济组织主体地位进行明确界定,承认农民集体与其他社会法人具有同等的市场主体地位。通过修改相关法律,明确规定农民集体土地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财产,强化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和处置权,从根本上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
第二,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通过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现行土地承包法没有提供以承包权进行抵押的法律基础。允许抵押将能使农民更充分并有保障地享有土地权利,有利于实现农村土地与城市土地享有同等的权利,因此应赋予农民的承包地在承包期内的抵押权。同时,应修改完善《农村土地承包法》,对土地重新调整予以清晰和明确的限制,详细列出哪些是属于可以视为土地调整依据的“特殊情况”;设计和颁发统一的土地承包合同和土地证书,将其纳入《农村土地承包法》的核心条款;出台土地登记监管条例,建立农村土地登记系统;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法》即将出台之际,继续完善有关解决土地承包纠纷仲裁的实施细则和规定,着手建立仲裁委员会。2008年2月1日起实施的新《土地登记办法》突出了对城镇和农村土地权利一视同仁的物权保护,明确规定了依法登记的国有土地使用权、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土地使用权和土地抵押权、地役权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应按照三中全会《决定》和新《土地登记办法》的要求,搞好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
第三,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本质上是一种市场行为,流转的主体是农户而不是干部,流转的机制是市场而不是政府。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政府的主要职能是提供公共服务和进行市场监管,工作重点应在两个方面:一是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组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服务组织,加强土地流转信息发布,建立流转档案,完善流转的中介服务机制、价格形成机制和纠纷调处机制,从而促进和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以形成新的农业生产力。二是改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外部环境。从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给予优惠政策等方面,鼓励农户转出土地承包经营权;从金融服务、技术推广、用地、用电、用水等政策和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安排方面,支持各类农业经营主体转入土地承包经营权。
第四,推进征地制度改革,完善征地补偿机制。一是严格界定公益性和经营性建设用地,逐步缩小征地范围。我国有关法律明确规定,国家为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依法对土地实行征用。但与国外成熟做法不同的是,我国《宪法》和相关法律都未对公共利益作出明确的界定,应修改完善相关法律,界定公共利益的范围和判断标准,将国家的土地征用权严格限定在“公共利益”范围内。在现行法律中没有明确界定公益用地与非公益用地的情况下,在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中,应强化规划的作用,强化土地的管理和用途管制。二是建立合理的征地补偿和利益分享机制。从实践来看,有些经济发达地区的土地征用补偿标准已突破了《土地管理法》的产值倍数的规定,个别甚至开始以被征土地的市场价格或接近于市场价格进行安置补偿。广东省有些地市的土地征用补偿标准已完全脱离了产值倍数做法,代之以土地区位和经济发展状况确定补偿费,而且不考虑原土地用途。应总结经验,采用市场机制,将征地价格与市场价格挂钩,按被征收土地的市场价格对失地农民进行补偿,保证土地征收和使用过程中的增值收益在国家、集体和农民之间进行合理分配。三是在征地过程中要维护被征地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申诉权,逐步建立完善征地补偿争议的协调裁决机制,为被征地农民提供法律援助。针对实践中往往由土地管理部门和村委会进行谈判,决定征收及补偿等有关问题的做法,应完善协商机制,让农户选派代表直接参加谈判,以更好地维护自身利益。在司法程序中,应将司法审查引入土地征收争端解决机制。例如在解决土地征收补偿争议时,应增加司法审查,引进法院这个独立的第三者进行公开审理,避免政府在此类问题上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现象发生。
现阶段,农民在农村的权益主要是 三权 ,即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 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市市长季建业指出,第一,要通过国土整治把基本农田数量保持住,让老百姓今后有可耕之地。第二,维护好农民在城镇化过程中的切身利益,包括改变户籍制度、解决农民住房等问题。第三,解决就业问题,让农民有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第四,做好社会保障。“如果能统筹地解决农民的户口、就业、住房、社会保障问题,他们就没有了后顾之忧。”季建业说。
【国税局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实施方案】推荐阅读:
国税局纳税服务之星先进事迹05-13
谈我国国税纳税服务体系优化论文11-27
国税局重阳节活动方案11-19
个人所得税自行纳税申报办法(试行)(国税发〔2006〕162号)12-05
乐昌市国税局文明城市创建方案10-26
在全市国税系统纳税服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0-27
国税公告[2011]29号(关于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口径问题的公告)09-08
国税发[2008]28号《跨地区经营汇总纳税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暂行办法》09-30
市国税科股级干部竞争上岗实施方案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