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电力网维护与管理

2024-09-08

农村电力网维护与管理(通用8篇)

农村电力网维护与管理 篇1

国家标准《农村(村庄)河道(塘)管理与维护规范》

(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一、编制背景及意义

(一)编制背景

农村河道(包括池塘、塘坝、沟渠等,下同)整治及管理维护是美丽乡村建设以及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的重要内容。根据国家水利部和国家统计局2013年发布的《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公报》数据,我国流域面积在50平方公里及以上河流有45203条,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及以上河流有22909条。农村河道一般属于中小河流的支流及末端河道,分布广泛,数量更是多不胜数,普遍没有列入国家或地方的河道管护名录。这些渠道不仅承担着农业灌溉排涝、调蓄分洪、船舶运输等功能,也是农村地区生态环境的重要载体,对农业生产、农村生态、农民生活等具有重大影响。目前,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河道功能退化、水质恶化、环境脏乱差现象日趋严重。导致这一状况的主要根源是:

(一)农村河道环境整治及管理的机制不够健全,缺乏管护或管护不到位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国家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开展河道整治,但由于缺乏长效管护机制,致使整治成果得不到有效保持,一些堤防工程及设施常因疏于管护而产生安全隐患。目前河长制虽已全面推行,但实施效果各地仍然差距较大,参差不齐。

(二)部分地区小型分散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道,导致水体污染突出,水质严重恶化;农村河道周边垃圾堆积,脏乱差的现象比较普遍;平原地区,水体流动性差的农村河道易出现富营养化,破坏当地水生态系统,致使人居环境质量下降。

(三)因部分岸坡发包耕种造成水土流失,河岸坍塌严重;秸秆下河、一些有害水生植物向河中蔓延以及枯萎芦苇长年不割造成沉积等,致使河床淤积的速度加快,引排功能严重退化。

(四)有些地区为防止污水入侵或外渗而设置拦污坝,或者由于路桥等基础设施建设不配套、水面承包养殖、涉河施工围堰清除不彻底等原因,导致河道坝头坝埂较多,使得河道障碍重重,水流难以通畅。

上述种种,严重制约了农村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农”问题高度重视。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并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 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2009年,水利部、财政部启动了全国重点中小河流治理工作。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稳步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开展农村排水、河道疏浚等试点”。201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2015年4月25日),强调要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强化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同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要求健全农业标准化生产制度,推进形成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机制,规范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促进城乡区域标准水平统一衔接可持续。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国家标准委、财政部围绕美丽乡村建设、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三个方面在全国范围开展农村综合改革标准化试点,并提出制定涵盖建设、管理、维护、服务及评价等各环节的标准,旨在发挥标准化对农村综合改革的支撑作用,进一步规范农村综合改革,改善农村公共服务质量,提高农村社会管理水平,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二)意义

农村河道整治完成后,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如何巩固整治成果,形成长期有效的农村河道管理和维护机制。

目前,越来越多的乡镇在积极开展河道管护工作,特别是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进一步深入,广大村民对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呼声越来越高,对加强农村河道管理与维护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相形之下,农村河道管理制度缺失,维护无据可依,给开展这一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亟需出台相应的标准进行指导,实现规范化管理与维护。研究制定国家标准《农村(村庄)河道(塘)管理与维护规范》正是顺应这样的形势,满足现实的需要。

这一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对规范农村河道管护行为,探索、积累可复制、可推广的新做法、新经验,提高农村河道管护水平,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二、任务来源

2015年2月,江苏省质量和标准化研究院通过江苏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向国家标准委申报了《农村(村庄)河道管理与维护规范》国家标准项目,并于2015年12月获得立项(项目编号:20154157-T-424)。

三、编制过程

标准编制工作主要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前期预研 1、2014年国家标准委和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下达农村综合改革标准化试点项目的通知》,正式批准我省扬中市、靖江市、东海县承担江苏省国家农村综合改革(村级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标准化试点工作。按照国家标准委、财政部的总体部署,我省围绕农村基础设施、村容村貌、环境卫生、河道管护、小型水利设施、绿化等村级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标准化工作开展先行先试。其中,在农村河道管理与维护方面,通过摸索研究,制定了规范,强化了管理,实现了试点市县河面清洁、河坡整洁、河道通畅的管护目标。试点项目完成后,我省对农村河道标准化管理与维护成果进行逐步复制推广,并进一步总结经验,完善管护制度。在此基础上,研究制定了江苏省地方标准《农村(村庄)河道(塘)管理与维护规范》。该标准的发布实施对改善我省农村河道环境,建设美丽乡村,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2、江苏省地方标准《农村(村庄)河道(塘)管理与维护规范》发布实施后,省质量和标准化研究院对标准的内容及其实施效果作了深入分析,包括开展相关的文献调研,召开标准研讨会,研究在全国范围内运用标准化手段加强农村河道的管理与维护,以改变目前我国农村河道脏乱差及功能退化等问题,提出了申报国家标准《农村(村庄)河道(塘)管理与维护规范》的设想及项目提案。

第二阶段:成立起草小组、确定工作计划及标准框架

2015年12月,项目任务下达后,江苏省质量和标准化研究院联合南京水科院及扬中市河道管理所成立了标准起草组,制定了工作进度计划,并开展起草标准的前期准备工作。

第三阶段:标准起草

1、文献调研。2015年11月-2016年2月,起草组根据之前对国家及各省市发布实施的河道管理条例、管理办法及相关政策文件的研究和对比分析结果,重点考虑从河道监督管理、河道整治与建设、河道清障、采砂管理、河道利用、河道保护等方面提炼全国河道管理与维护的共性问题,确定标准要素。同时参考相关国家和行业标准,形成了国家标准《农村(村 庄)河道(塘)管理与维护规范》工作组讨论稿第1稿(标准基本框架),内容主要包括术语和定义、管理要求、维护要求和考核等章节。其中,管理要求一章包含水源管理、岸线管理、防洪排涝管理、灌溉管理、采砂管理、河闸管理、涉河建设项目管理、资金管理、宣传管理、档案管理;维护要求一章包含护岸、清淤清障、垃圾处理、河闸。

2、东部及中部地区实地调研。2016年7月至12月,起草组选择较有典型意义的我国东部苏浙皖地区以及中部湖北省开展实地调研,先后走访了江苏省扬中市油坊镇同德村及东台市五烈镇甘港村、浙江省安吉县报福镇深溪坞村、安徽省淮北市烈山区烈山镇榴园村、湖北省宜城市水务局五个乡村和相关部门。目的是了解平原河网地区、丘陵山区以及湿润半湿润地区的农村河道管护情况。

调研过程中,起草组走访了农村河道管理现场,并召开了由市县、乡镇和行政村河道管护人员广泛参与的座谈会,详细了解了农村河道管护的范围界限、管护工作现状、管理方法、当地的一些做法和经验、存在的主要问题等,并就农村河道定义、管理范围、界限、管理内容进行了讨论,听取当地意见。

基于东部及中部实地调研情况,起草组对标准的框架内容作了较大幅度的调整。一是将本标准的适用范围限定在行政村(社区)管辖的河道(包括池塘);二是增加了“总体要求”一章;三是删除了“维护要求”一章中的“垃圾处理”和“河闸”等有关内容。经过多次内部讨论,反复修改,形成了工作组讨论稿第2稿。

3、专家咨询及研讨。2016年10月21日,作为标准起草牵头单位,江苏省质量和标准化研究院组织召开了国家标准《农村(村庄)河道(塘)管理与维护规范》(工作组讨论稿)研讨会。会议邀请了江苏省水利厅、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等单位的专家。会上,专家们就农村河道管护的现状与任务,以及标准讨论稿的结构和内容等开展了认真研究讨论,并建议进一步研究标准涉及的对象及范围、厘清农村河道定义和分级分类、明确责任主体,重点从河道的功能及开发利用方面强化管理和维护。会后,起草组根据专家意见对标准讨论稿作了调整,一是增加了“管护职责”一章,内容包括机构职责和人员职责;二是将“管理要求”和“维护要求”两章合并为“管护要求”,内容包括:水源管护、河道防洪排涝及灌溉管 护、河道环境管护、河道开发利用。在修改完善的基础上,形成了工作组讨论稿第3稿。

2017年3月3日,标准起草组就国家标准《农村(村庄)河道(塘)管理与维护规范》(工作组讨论稿第3稿)组织召开了第二次专家研讨会,邀请了中科院南京地理湖泊所、河海大学、江苏省水利厅、江苏省环科院等单位的专家参加了讨论。专家们对标准讨论稿的结构和内容等提出了修改意见和建议,主要包括:1)标准的内容应兼顾全国各区域农村河道的特点,体现地域特征;2)在“农村(村庄)河道”的定义中不要涉及河道的功能;3)“总体要求”一章应着重从管护主体、管护内容、管护机制等方面提出相应的要求;4)“管护要求”一章建议从卫生保洁、涉河设施、河岸绿化等方面提出相应的要求。会后,起草组要根据专家意见,对标准讨论稿作了进一步修改,形成了工作组讨论稿第4稿。

4、西南、西北及东北地区实地调研。2017年5月,起草组选择我国西南、西北及东北地区开展进一步实地调研,先后走访了四川新津、陕西榆林和吉林临江等地,了解我国西南湿润地区、西北高原干旱地区和东北寒冷地区农村河道管护的实际情况及标准化需求。新津县水务局在农村河道管护方面的工作主要是巡查,发现问题后交属地乡镇处理,乡镇负责农村河道的日常保洁任务;榆林市由于农村地广人稀,水资源匮乏,且河道季节性明显,因而在农村河道管护方面难度较大;临江市重点解决的是农村河道乱挖乱采及清淤清障问题。

起草组根据调研过程中所了解的情况对标准讨论稿的内容作了进一步修改补充,特别是对河道检查的内容和要求作较大的调整,同时对标准的结构也作了进一步优化,删除了第5章“管护职责”中有关“机构职责”的内容,并将章标题“管护职责”修改为“管护人员”,即只对河道管护人员明确职责,并提出相应的要求,不对管护机构提出职责要求(理由见“

四、主要技术内容及确定依据”)。另外,将第6章的标题“管护要求”调整为“管护内容、范围及要求”。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工作组讨论稿第5稿。5、2017年11月17日,标准起草组邀请北京、江苏、浙江、河南、陕西、云南等水利及标准化方面的专家,对国家标准《农村(村庄)河道(塘)管理与维护规范》(工作组讨论稿第5稿)进行了第三次专家研讨。专家们对标准的适用范围、河道管护的责任主体、某些技术内容等提出了修改意见和建议,主要包括:1)标准的适用范围不宜涉及水面、岸坡、堤防等 局域性措辞,由于无法穷举,所以越具体越无法全面涵盖;2)对“农村(村庄)河道(塘)”的定义,有专家建议采用“内涵+外延”的方式表述,将其修改为“流经或分布在广大农村地区,直接为农村生产、生活、生态服务的河流、小型湖泊和沟塘。”但也有专家对此提出异议,认为应该明确在本标准中“农村(村庄)河道(塘)”的概念是指村庄周边的影响村民生产、生活的河塘。因此,建议将其定义为“乡镇及以下的,临村、绕村和穿村的为农村生产、生活、生态服务的河道、池塘、塘坝、沟渠。”3)补充了术语和定义“附属设施”。4)“总体要求”一章的起点应稍高一些,建议补充:“应保障水安全、保护水资源、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产、营造水景观、彰显水文化”。也有专家提出,要明确做到“河面清洁、河坡整洁、河道畅通”。会后,起草组要根据专家意见,再一次对标准讨论稿作了修改,形成了本标准的第6稿(征求意见稿)。

第6稿的标准结构为:第1章 范围;第2章 规范性引用文件;第3章 术语和定义;第4章 总体要求;第5章 管护人员;第6章 管护内容、范围及要求;第7章 档案管理;第8章 评价与改进。

四、主要技术内容及确定依据

本标准主要技术内容的确定依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年2月28日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2011年1月8日修正)、《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16年7月2日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 》(2016年7月2日修正),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2015年4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2016年10月11日)、水利部《关于加强河湖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2014年3月21日)等文件精神及实地调研情况。

1、对标准的适用范围的确定。我国幅员辽阔,东南沿海与西北内陆因地理、气候特征不同,造成平原地区与丘岭山区、湿润地区与干旱地区等各类河道的特点迥异,加之全国各地对河道管护的人、财、物投入参差不齐,要按照统一标准对全国所有县级以下河道进行管理维护,难度相当大。有专家建议将标准的适用范围限定为“适用于具有农业生产、生活、生态等公共服务功能的临村、绕村和穿村河塘沟渠及附属设施的管护。”即把 关注的重点放在解决村庄周边的河塘沟渠的管护问题。但这一范围限定带来的问题是,村庄与村庄之间的不“临村、绕村和穿村”的河塘沟渠,本标准不能覆盖,会导致管护盲区。鉴于此,起草组经过研究讨论,将标准的适用范围明确为“适用于农村(村庄)河道(塘)及其附属设施的运行管护”,一是与标准的名称保持一致,表明适用于“农村(村庄)河道(塘)”;二是不作物理空间上的限定,避免管护盲区。

2、对“农村(村庄)河道(塘)”这一术语和定义的处理。在标准研讨会上,有些专家提出,对什么是“农村(村庄)河道(塘)”应给出定义。起草组检索、查阅了国家和地方有关河道的法律法规、规章以及相关文献,咨询有关水利专家,未获得关于什么是“农村(村庄)河道(塘)”这一概念的权威表述。对什么是“河道”,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以及各省市的“河道管理办法(或条例、规定)”中均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商务印书馆)对“河道”的定义是“河流的路线,通常指能通航的河。”《辞海》(1999年版)对“河道”也没有给出解释。在研究过程中,起草组原先将“农村(村庄)河道(塘)”定义为“由县(市)、乡镇及行政村管辖的具有防洪、排涝、引水、蓄水、农业灌溉、饮用水源和环境净化等功能的河道(包括农村池塘、沟、渠)。”后又修改为“具有防洪、排涝、引水、蓄水、农业灌溉、饮用水源和环境净化等功能的农村河流及其两岸堤防之间水面、边滩、沙洲,包括村庄所属的池塘。”

在标准研讨会上,专家们针对上述定义提出了各自的看法和主张,建议在定义中不要提及河道的功能。起草组根据专家意见对这一概念作了进一步研究,认为“农村”“村庄”“河道(塘)”这些概念的内涵大家都“一看就懂”,仅是对概念的外延存在认识上的差异,有着不同的理解。鉴于这一情况,为了阐明本标准仅针对县级和乡级及以下的、未列入国家和省市河道管护名录的河道(包括村庄河塘沟渠)开展管理和维护,起草组决定采用外延定义的方式,将“农村(村庄)河道(塘)”定义为“县级及乡镇级河道以及村庄池塘、沟渠的总称。”着重从河道的分类和外延上对“农村(村庄)河道(塘)”的概念进行阐释。

在2017年11月召开的标准研讨上,有专家建议将“农村(村庄)河道(塘)”定义为“流经或分布在广大农村地区,直接为农村生产、生活服务的河流、小型湖泊和沟塘。”但也有专家对此提出异议,认为所有河流基本上都流经农村,在定义中强调“流经或分布在广大农村地区”没有必 要,也不合适,因为这样会把流域性河道也纳入定义范围,并建议将其定义为“乡镇及以下的,临村、绕村和穿村的为农村生产、生活、生态服务的河道、池塘、塘坝、沟渠。”。起草组综合了专家们的意见,最后将其定义为“具有农业生产、生活、生态等公共服务功能的县级、乡级河道及农村(村庄)河塘沟渠的总称。”

3、“总体要求”一章中有关内容的确定。在“总体要求”这一章,标准起草组着重从河道管护目标、管护制度及机制、分级分类、宣传教育等方面提出几点原则性要求。其中,对河道管护目标的确定,起草组参考了水利部《关于加强河湖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中的“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等要求,并结合目前所提倡的“水文化建设”、“水生态发展”,最终将总目标确定为“水清流畅、岸绿景美、功能健全、人水和谐”。

关于“河长制”在标准中的体现及表述问题。在标准起草过程中,有专家认为,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水利部和环境保护部的《贯彻落实<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实施方案》以及各省市有关推行河长制实施意见,对河长的工作职责、工作任务、工作要求等已经作出了明确规定,因而在本标准中不需要再涉及这方面的内容;也有专家认为,目前“河长制”正在全国范围大力推行,本标准应适应现实需要,增加相关方面的内容。鉴于此,起草组综合了专家的意见,在本标准的“总体要求”中,提及了“落实‘河长制’”,而没有对相关内容作重复和展开表述。

针对第4.3条“落实管护经费”,讨论时,鉴于标准的内容一般不涉及经费方面的要求,部分专家建议不要将其列入标准中,但多数专家建议列入,理由是河道管护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没有经费保障,工作不易落实。从调研情况看,很多地方均存在因经费不足而导致河道管护不到位的问题,反映比较强烈。为此,起草组在形成标准征求意见稿时,保留了落实经费这一条。

4、“管护人员”一章的内容确定。在前期讨论时,起草组将这一章的标题确定为“管护职责”,下分“机构职责”和“人员职责”。同时,根据当前实行的“河长制”,在标准中列入了河长的职责。但在研讨会上多数专家建议删除“机构职责”及“河长的职责”部分。理由是,如果在标准列出“机构职责”,将会涉及多个主管部门,本标准无法协调;河长的职责在中办、国办《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中已经明确,无需重复。因此,本标准仅针对操作层面的“管护人员”列出了相应的职责及要求。

5、“管护内容及范围”一章中有关内容的确定。这一章是本标准的重点内容,别从管护内容、管护范围、管护要求三个方面作出了相应的规定。由于地理位置、气候因素等原因,全国各地农村河道管护的范围、内容、方式方法差异性比较大,因而在起草条文时,尽可能以通常的做法为依据,以满足标准的普适性。

其中,河道的管护范围,国家《河道管理条例》中明确:有堤防的河道为两岸堤防之间的水域、沙洲、滩地(包括可耕地)、行洪区、两岸堤防及护堤地;无堤防河道为根据历史最高洪水位或者设计洪水位确定。很多省市的河道管理办法或管理条例中沿用了这一范围界限,但也有部分省市根据本地的河道特点规定了不同管护范围,明确了具体的界限,如《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办法》规定,“有堤防的河道,其管理范围为两岸堤防之间的水域、沙洲、滩地(包括可耕地)、行洪区、两岸堤防及堤脚外侧5至10米的护堤地;无堤防的河道其管理范围根据历史最高洪水位或者设计洪水位划定。”

在研究确定河道管护范围时,起草组采纳了浙江省河道管护专家的建议,在标准中明确,对有堤防的河道,其管护范围沿用国家河道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对无堤防的河道,作一些细化,即:(1)平原地区无堤防县级河道,其管护范围为两岸之间水域、滩地(包括可耕地)、行洪区以及护岸迎水侧顶部向陆域延伸不少于5m的区域,其中重要的行洪排涝河道,护岸迎水侧顶部向陆域延伸部分不少于7m;(2)平原地区无堤防乡级及以下河道,其管护范围为两岸之间水域、滩地(包括可耕地)、行洪区以及护岸迎水侧顶部向陆域延伸部分不少于2m的区域;(3)其他地区无堤防河道,根据历史最高洪水位或者设计洪水位确定;(4)河道的具体管理范围,由县(市、区)人民政府根据有关规定,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划定。这样划定的理由,一是与国家河道管理条例中有关管理范围的要求基本保持一致,同时满足大部分省市的相关要求,二是根据某些省市的通行做法或河道特点,给出最低的范围限值,以便于管护操作。

6、“管护要求”一章中有关内容的确定。对于管护要求,起草组分别从河道检查(包括日常检查、定期检查、特别检查、问题处理、检查记录)、绿化及生态环境维护、河道保洁、清淤疏浚、设施管护等方面提出相应的要求。

第7.2条“绿化及生态环境维护”。这一条主要是对岸坡绿化和河道水体生态提出相应的要求。“岸坡绿化”与“水体生态”这两个概念在内涵 和外延上存在一定的交叉,即都包含植物种植的问题。本标准的条文中同时提及这两个概念,仅是想分别强调对岸坡绿化的管护和对水体生物的管养。

第7.3条“河道保洁”。为了防止动物疫病流行对农村人、畜、环境造成危害,特地增加了“应对河道内病死动物及产品进行无害化处置”这一要求,见第7.3.5条。其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该法规定,“动物产品”是指动物的肉、生皮、原毛、绒、脏器、脂、血液、精液、卵、胚胎、骨、蹄、头、角、筋以及可能传播动物疫病的奶、蛋等。

第7.4条“清淤疏浚”。河道的清淤疏浚属于水利工程建设范畴,通常需要专业的工程公司来完成。但水利部和环境保护部在《贯彻落实<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实施方案》中强调了“对农村河道,要加强清淤疏浚、环境整治和水系连通。”鉴于河道的清淤疏浚与河道的管护息息相关,本标准针对清淤疏浚工作提出了一些原则性要求,以期将河道清淤疏浚与河道管护相结合,改善河道的整体功能。

6、“档案管理”。这一章主要对建立河道管护工作档案和管理方式信息化等方面提出要求。

7、“评价与改进”。这一章主要从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两个方面进行考虑,如建立内部考核机制、开展公众满意度测评、公布投诉途径及受理方式以及根据评价结果对河道管护工作进行持续改进等。

五、与现行法律、法规、标准的协调性

标准中的技术指标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16年7月2日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2011年1月8日修正)、《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年2月28日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 》(2016年7月2日修正)、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水利部和环境保护部《贯彻落实<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实施方案》、水利部《关于加强河湖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2014年3月21日发布)等文件的要求。标准的编写格式符合GB/T 1.1-2009的要求。

六、对标准性质的建议

建议本标准作为推荐性标准发布。

七、对标准贯彻的建议 本标准发布后,将有效支撑我国基础性公共服务运行维护工作。建议由国家标准委和国务院农村综改办协调组织标准的宣贯,由江苏省质量和标准化研究院和相关单位提供技术支持。

农村电力网维护与管理 篇2

1 设备的保护

1.1 设备需要具备必要的保护方式, 比如通过平衡等的一系列的方式。对于3.15kV及以上的电容器, 必须在每个电容器上装置单独的熔断器, 熔断器的额定电流应按熔丝的特性和接通时的涌流来选定, 一般为1.5倍电容器的额定电流为宜, 目的是为了降低设备出现油箱受损爆裂等的问题。

1.2 在做好上面讲述的保护工作之后, 还应该做好如下的一些内容

1.2.1 假如电压发生持续的或者是非常频繁次数的上升情况时, 应该通过合理地方式来确保电压升高低于一点一倍的设定指数。

1.2.2 通过使用正确的电流自动开关开展活动, 确保电流的上升低于一点三倍的设定指数。

1.2.3 当电容器和架空线进行必要的连接工作的时候, 可以通过准确的避雷设备来开展保护。

1.2.4 在高压网络中, 短路电流超过20A时, 并且短路电流的保护装置或熔丝不能可靠地保护对地短路时, 则应采用单相短路保护装置。

1.3合理选取电容器组保护措施, 是保证其运行安稳的重要保障条件, 不过不管是使用哪一种措施, 都需哟啊做到以下的一些内容。

首先, 保护设备需要有非常好的灵敏性特征, 不管是单一的设备出现问题, 亦或是其中的一个部件出现问题, 装置都可以开展有效地活动。

其次, 可以有针对性的对由问题的设备进行处理, 或者将器组的电源切断, 目的是为了更加合理的检查受到影响的设备。

第三, 在设备为得到合理的送电的时候或者是体系出现接地以及别的一些问题的时候, 装置都不可以进行误动作。

第四, 装置应该确保可以正确有效的开展安装或者是调试等一系列的动作。进

第五, 确保对能量的消耗低, 经济性要高。

1.4 电容器不允许装设自动重合闸装置, 相反应装设无压释放自动跳闸装置。这是因为设备进行放电通常要很长的时间, 如果器组发生跳闸现象时, 假如无法立即合闸, 设备通常无法及时进行放电活动, 因此在设备里就会有许多残存的电荷存在, 这种问题的存在会使得合闸的一霎那件出现非常强大的电流, 导致设备发生膨胀, 严重时还会有爆炸现象出现。

2 设备的接通以及断开动作

2.1 电力电容器组在接通前应用兆欧表检查放电网络。

2.2 进行接通或者是断开工作的时候, 需要认真地分析如下的一些特点。

第一, 当汇流排 (母线) 上的电压超过1.1倍额定电压最大允许值时, 禁止将电容器组接入电网。

第二, 当电网断开时间没有超过一分钟的时候, 不许进行重接活动, 除非是自动进行的接入。

第三, 在对设备进行上述活动的时候, 应该合理的选择短路设备, 确保不会出现危险情况。

3 设备的放电

首先, 当设备和电网不再进行连接的时候, 需要采取自放电活动。它的端电压会很快的下降, 不管设备的设定值为多达, 当设备和电网不再连接的时候超过半分钟以后, 它的端电压要小于六十五伏。

第二, 为了保护电容器组, 自动放电装置应装在电容器断路器的负荷侧。具有非专用放电装置的电容器组, 例如:对于高压电容器用的电压互感器, 对于低压电容器用的白炽灯泡, 以及与电动机直接联接的电容器组, 可以不另装放电装置。如果用灯泡, 通常为了增加它的使用期限, 应该合理的增添它的串联数。

第三, 在接触自电网断开的电容器的导电部分前, 就算是电容器自身开始放电了, 还要使用绝缘形式的金属杆, 短接电容器的出线端, 进行单独放电。

4 使用过程中的养护工作

首先, 设备需要有专门的负责者, 认真地开展好各项必要的记录活动。

其次, 认真地巡视设备外形, 需要按照规定合理的开展, 假如发现外壳有膨胀现象出现时, 需要立刻停用, 目的是为了防止出现问题。

第三, 检查电容器组每相负荷可用安培表进行。

第四, 设备投入时的外界气温应该高过零下四十度, 当真正的开展工作的时候一个小时的均温要低于四十度才可以, 而两个小时时的均温要小于三十摄氏度, 而一年的均温要低于二十度才可以。假如实际情况大于上述的值时, 应该通过冷却法对其进行降温处理, 或者取消它和电网之间的连接。

第五, 当设备连接之后, 会使得电压提升, 尤其是负荷非常小的时候, 需要把部分设备或者是将全部的都断开。

第六, 电容器套管和支持绝缘子表面应清洁、无破损、无放电痕迹, 电容器外壳应清洁、不变形、无渗油, 电容器和铁架子上面不应积满灰尘和其他脏东西。

第七, 必须仔细地注意接有电容器组的电气线路上所有接触处 (通电汇流排、接地线、断路器、熔断器、开关等) 的可靠性。因为在线路上一个接触处出了故障, 甚至螺母旋得不紧, 都可能使电容器早期损坏和使整个设备发生事故。

第八, 如果电容器在运行一段时间后, 需要进行耐压试验, 则应按规定值进行试验。

第九, 认真地检查设备的电容以及熔丝的状态, 通常每个月要进行超过一次的活动。在一年内要测电容器的tg2~3次, 为的是合理的检查设备是否安稳, 而且任何的测量活动都需要在设定的值数下或者是接近此值的时候开展。

第十, 由于继电器动作而使电容器组的断路器跳开, 此时在未找出跳开的原因之前, 不得重新合上。

第十一, 在运行或运输过程中如发现电容器外壳漏油, 可以用锡铅焊料钎焊的方法修理。

5 电力电容器组倒闸操作时必须注意的事项

5.1 在正常情况下, 全所停电操作时, 应先断开电容器组断路器后, 再拉开各路出线断路器。恢复送电时应与此顺序相反。

5.2 事故情况下, 全所无电后, 必须将电容器组的断路器断开。

5.3 电容器组断路器跳闸后不准强送电。保护熔丝熔断后, 未经查明原因之前, 不准更换熔丝送电。

5.4 电容器组禁止带电荷合闸。电容器组再次合闸时, 必须在断路器断开3min之后才可进行。

6 电容器在运行中的故障处理

6.1 当电容器喷油、爆炸着火时, 应立即断开电源, 并用砂子或干式灭火器灭火。此类事故多是由于系统内、外过电压, 电容器内部严重故障所引起的。为了防止此类事故发生, 要求单台熔断器熔丝规格必须匹配, 熔断器熔丝熔断后要认真查找原因, 电容器组不得使用重合闸, 跳闸后不得强送电, 以免造成更大损坏的事故。

6.2 电容器的断路器跳闸, 而分路熔断器熔丝未熔断。应对电容器放电3min后, 再检查断路器、电流互感器、电力电缆及电容器外部等情况。若未发现异常, 则可能是由于外部故障或母线电压波动所致, 并经检查正常后, 可以试投, 否则应进一步对保护做全面的通电试验。

我国电力信息安全运行维护与管理 篇3

[关键词]电力;现状;信息化;安全;保护;管理

一、我国电力信息化技术发展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电力的需求量也随之增加,也促使我国电力不断地改进,不断地发展,满足其生活和经济的需求,于是,逐渐朝着信息化的方向前进。但是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电力在信息化这一块发展较晚,前进也比较缓慢,有点落后于发达国家。但即便如此,我国电力在信息化技术这一方面还是取得了较大的进步,未来的发展前景也是比较开阔的。所以就算目前该工程还存在一些问题,比较复杂,也必须要坚持下去,不断突破各种难关。目前,我国电力信息化发展还存在以下不足。

首先,我国电力由于起步较晚,所以对其技术研究也发展的较晚,导致我国电力信息化技术比较落后,没有一个完整全面的体制,全国各地的标准也都大不相同,所以从这一方面来说,不能完全保证信息的保密性,而且相关的部门也没有一套正确的管理办法,且信息也比较复杂,致使有时还可能出现一定程度上的混乱,再加上由于各部门各阶段联系较密切,有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密切关系,所以一个地方出现差错便可能导致其信息不能传达,造成部门之间不熟悉相互之间的信息,进而给那些意图不轨的人创造了机会。其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电力部门的工作人员对有关电力的信息安全问题有一定的认识,但是还是比较薄弱,优势还是没能引起他们的重视。因此,就没有在电力信息安全这一方面做较多的投资,没有引进一些较高的防护器械,导致对电力信息的保护较弱,不能从根本上使信息比较完整和真实地保存下来。另一方面,目前像那些窃取信息的技术和方法在不断地更新与发展,导致最后防护不到位,盗取技术却不断发展,进而使得信息很容易泄露。最后,众所周知,要想对电力进行信息化管理,软件的作用不可小觑,但是偏偏我国电力信息化软件技术偏低,一般都是借鉴其他发达国家的技术,没有自己的研究与创造。但是毕竟不是自己的,根本无法掌握其中的原理,使得就算当某些病毒入侵时,也不能采取措施防御,束手无策。再加上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是非常惊人的,如果长期得不到改进,也是没有多大用处的,根本无法追上需求激增的步伐。

二、对电力信息安全进行安全维护和管理的原因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电力的需求也激增,所以极大地加大了电力工作人员工作力度,如果继续采用原来利用人力进行管理的方法,可能会产生许多问题,因为数据冗杂,人工整理很有可能漏掉某些资料,而且还很难将这些数据永远的储存下来,效率也会大大降低。因此,在众多因素影响下,电力信息化越来越有必要,如果电力部门利用好这个技术,将大大提高管理质量和速度。但是有一個前提,那就是必须保证它的安全,否则产生的危害也是无可估计的,因为有些信息与居民密切相关,也与经济发展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所以,一旦泄露,对居民的生活安全以及对国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所产生的危害都是不可预料的,所造成的损失可想而知。再加上,虽然网络技术方便快捷,但存在的漏洞也是很多的,所以在利用信息化技术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它的安全问题。

三、对电力信息安全进行运行维护和管理的措施

由于电力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越来越重要,迫于形势势在必行,但是在利用该技术的过程当中存在着诸多问题,所以,就必须快速地研究其解决问题的办法,使其快速发展。因此,根据其问题,有以下几点解决措施:

2、增强信息化技术的研发力度。

因为我国主要是引进其他发达国家的技术,在很多方面受到了相应的限制,所以我国迫切拥有自己的技术。为了这个目的,一方面,我国应加大对技术研究的人力和物力的投入,使得技术研究没有障碍,要不断地借鉴他国的研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创新。另一方面,要多多培养这方面的人才,资助他们留学,尽可能地学习他国技术的精华,为技术研究注入一股积极的力量。

2、建立完整有效的管理体制

如果想保证电力信息的安全,仅仅靠提高技术水平也是不够的,还要实行有效地管理,所以必须建立完整的管理体系。第一,要大大降低电力工作的危险,提高其运行效率,那么就要极大地保证机器的质量,密切注意它的运行,如果一旦出现问题,要及时的修理或更换,使其正常高效的工作;第二,要使其管理方法尽可能地不出现错误,达到一种最佳完善状态,所以要培养一批管理人员,让他们去学习汲取宝贵有效的经验;第三,要有一套赏罚分明的责任制,让他们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工作与责任,恪尽职守,如果出现差错,一定要查明其源头,追究到底,严厉惩罚,使他们不敢玩忽职守,懈怠自己的工作,从而降低其出差错的频率。第四,要提高其监控和报警的水平,高度关注其运行工作,尽可能地达到预防差错的水平,或者一旦出现差错要最快速的了解并维修,还要大力监控,避免不法分子来袭;第四,因为这些信息极为重要,为了以防万一,还要复制一份严密保存,免得数据被盗,使电力工作无法进行。

3、提高电力工作人员对保护信息安全的意识

如果要成功的做好某事,就必须有那个意识,否则根本不可能成功,所以要像电力工作人员大力宣扬信息安全的重要性,要他们在思想上形成保护信息的管理,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尤其是电力部门的领导阶层,如果他们信息保护的观念不强,那么就无法做出正确的保护信息的决策,或者根本就不怎么采取防御措施,从而导致整个部门维护信息安全的意识薄弱,使得信息很容易地泄露,造成不必要的危害。例如可以时不时地开会强调,还可以制定惩罚制度,让他们自觉的重视起来。

四、结论

为了应对经济快速发展导致人们对电力的需求激增,从而使得相关数据大大增多,加重电力工作人员的工作量这一现状,我国电力事业利用网络技术,不断地朝着信息化方向发展,虽说面临一些问题,但也要尽最大的努力去解决这些问题,加强对信息安全问题的重视,不断去突破,促使我国电力事业更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1]谢永辉.电力信息安全运行维护与管理[J].科技与企业,2013,21:92.

[2]黄兆光.浅谈电力信息安全运行维护和管理[J].信息通信,2014,11:166-167.

[3]王申华,蒋健.电力信息安全运行维护及管理探讨[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4,11:45.

农村电力网维护与管理 篇4

电力设备是变电站运行的基础设施,也是变电站最核心的财富,必须引发足够的关注和重视。对电力设备进行有效的维护和管理,确保电力设备的正常运转,是变电站的重要工作内容。文章以此为线索,阐述了新时期变电站电力设备维护和管理的几种思路。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对于电力的需求越来越大,这就要求各级电力企事业单位要千方百计的做好电力供应与输送工作。尤其是各级变电站更要把电力工作纳入到企业发展的核心战略中去,尤其要加强对电力设备的维护、管理和保养,使之能够真正创造出良好的效益,确保变电站日常运转的有序推进。电力设备是变电站最核心的“基础设施”,直接关系到变电站的发展和运行,其基础性地位不可动摇。在当前变电站快速转型发展的进程中,更应加强对变电站电力设备的维护和管理工作。加强对电力设备的日常监测、维修和维护,确保设备安全

对于变电站来说,电力设备的安全与稳定运行与否就直接关系到电力设备的功能能否发挥出来,也关系到变电站的有效运转和工作。所以,变电站的技术人员、工作人员要加强密切协调,根据相关章程和制度,对关键性的电力设备进行定期、定性和定量的监测、检修、维护和保养,形成完整的设备管理链条,确保电力设备时刻处于可监控状态,切实发挥出电力设备的实际功效。如,对电容型设备的监测和故障诊断,就要采取更加机动和有效的举措以确保设备的稳定运转。

再如,高压断路器状态监测项目是根据多年来运行故障统计确定的,根据多项统计看,机械故障(包括操动机构及控制回路)占全部故障的70%-80%,其他灭弧、绝缘故障占有较小比例,发热故障比例更低。高压断路器监测项目主要有以下几项。

1)监测合(分)闸线圈控制回路是否完好;2)监测合(分)闸线圈电流、电压,线圈的电气完整性、连续性,反映二次系统状态,间接反映结构运动性能;3)监测断路器动触头运动特性,反映断路器行程(与灭弧、绝缘性能有关)、过行程(与缓冲器性能有关)、断路器运动速度(与灭弧性能有关)等;4)监测合闸弹簧机构的弹簧压缩工作情况;5)监测其机构部分有无卡滞、机构运动零件有无脱落、缓冲器性能及运动过程中有无非正常碰撞等。这样一来,核心的电力设备都可以得到很好的维护和保养,整个变电站的工作就能步入正轨,设备的最大功效也可以得以展现。建立健全变电站电力设备维护和管理制度,开展“制度化”建设

毋庸置疑,电力设备是变电站最重要的物质资产,也是变电站运转的核心。加强对电力设备的维护和管理,首要的就是开展“制度建设”,以制度的力量规范电力设备运行,提升电力设备的效能。这其中,最普通的常见电力设备往往更加重要,更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比如变压器、继电器、电力线路等。因此,这些基础的电力设备,指的是供电企业、电力单位日常工作核心区域所需的重点、基本的设备、设施与仪器等。这些设备是电力运行和保障的基石,十分重要,必须做好对其日常运行工作的维护、维修和保养。要千方百计的做好基础电力设备的制度建设工作,健全相关的规章制度条令,形成完备的制度体系,为各类问题的解决提供可行的参考方案。比如,要结合本单位具体情况建立和健全有关设备检修的各种规章制度,如检修工艺规程、质量标准、验收制度、缺陷管理制度、设备异动管理制度、备品备件管理制度等。

所以,变电站电气设备的制度建设是变电站制度化体系的重要组成内容,也是制度建设的核心,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如设备异动管理制度,是针对电力设备日常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异常声响、反应、事故甚至缺陷,制定的一系列排查、探究、记录与解决的制度、条例。当电力设备出现异常的时候,根据相关的制度可以做出及时的应对与解决方案,从而大大提升

了设备维护与管理的效率。所以,对电力设备运行维护制度的建设不单单需要条例、方案的颁布,还需要实践过程中的验证和落实。只有做好全方位的工作,电力设备运行维护制度的建设才能发挥实际作用。对于变电站来说,坚持上述的策略和方法,能够有效提升电力设备运行和管理的质量,确保变电站可持续的运转。坚持有效的制度建设,变电站的电力设备可以得到有效的保养和维护,整个变电站工作能够不断得到提升。建设完整的电力设备管理班子,运用“人性化”力量提升维护和管理效率

变电站的发展在人才,而人才的运转也是确保电力设备维护和管理效能的重要基础。简言之,要把人才工作真正纳入到电力设备管理的议题中,千方百计的塑造“人性化”力量,确保变电站的工作人员、技术人员及相关人员都可以参与到维护和管理电力设备的工作中来,以提升维护效率与管理的质量。首先,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电力设备人才班子及队伍建设工作,要给予足够的关注和指导,为班子队伍建设提供有效的扶持。

此外,运行中及待运行的班子队伍要把电力设备的维护、维修、检修和保养工作作为核心工作来抓,切实提升“人的作用”。如,针对变压器经常出现的异动、异响等问题,必须指派专门的技术人员开展勘察与分析,进行有效的监测和排查,从而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确保变压器稳定的运转。类似的策略和方法是新时期变电站运用队伍和班子力量开展电力设备维护、管理的必然选择,也是较为明智的选择。只有把全体职工团结和动员起来,电力设备的管理效率才能成倍的提升。

农村电力网维护与管理 篇5

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目的和范围

第一条 为规范马涧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运行维护管理工作,保障农村生活潜水处理设施正常运行,切实改善全镇农村水生态环境,结合我镇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设施运行维护管理工作的基本任务是保障污水处理高度正常运行,出水水质达到规定排放标准。

第三条 设施维护主要指对污水收集管网系统和终端处理系统的维护,接户管墙内部分(以外墙或围墙为界)由住户自行维护管理,不在本管理办法范围内。

第四条 本办法适用于马涧镇已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行政村(自然村)。

第二章 相关部门职责

第五条镇治污办负责制定设施运行维护管理政策和办法;监督指导设施运行维护,负责设施运行维护考核工作。

第六条 市环保局负责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水质检测工作。

第七条 市财政局落实和拨付运行维护管理资金,审查资金使用情况。

第八条 镇政府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运行维护监管主体,负责监督各行政村(自然村)正常开展设施运行维护工作。组织做好对村设施维护运行工作的考核,做好检查记录及考核等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

第九条 行政村(自然村)为设施运行维护管理工作的责任主体,负责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运行维护工作。

第三章 管理模式

第十条 各行政村(自然村)根据本村实际,选择设施维护管理模式,可委托专业公司维护管理或者由村自行维护管理,建设委托专业公司进行维护管理。

第十一条 各行政村(自然村)根据本村处理设施,制定具体运行维护计划,明确日常维护内容,并建立运行维护管理制度,做好管理台帐记录。

第十二第 各行政村(自然村)落实专门运行维护管理员,管理员应进行相关法律法规和专业技术、安全防护、紧急处理等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培训,负责日常巡查,管理员可同时兼顾村庄保洁、自来水和供电等工作。

第四章 管理维护工作内容

第十三条 设备运行管理维护工作内容

(一)做好管网收集系统的巡查和的处置。每周应对污水收集管网系统及其相关构筑物进行一次全面的巡视检查;对管网中出现的一般的漏、坏、堵、溢、露等异常现象,尽快处理和修复;对出现的较严重的影响排水系统正常运行的问题,应及时向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市主管部门报告,尽快修复设施。

(二)做好污水处理终端系统及其配套机电设施的运行维护。

1.水质管理

每周对终端进出水水质和水量进行观察记录,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排查检修,必要时上报市主管部门协商解决;

2.格栅、清扫口、检查井、提升泵

(1)每半个月对格栅、清扫口、检查井等进行一次清理,以免堵塞管井;夏秋季节每月应对清扫口、检查井进行一次杀虫消毒;

(2)每周检查回流泵、提升泵、潜水泵、风机运行是否正常,按照设备使用说明的要求进行日常维护,并记录水泵、风机的运行情况;每年应检测电机线圈的绝缘电阻;

(3)每半年至少对集水井清淤一次,每年应至少一次吊起潜水泵,检查潜水电机引入电缆;长期不用的水泵应吊出集水池存放;

(4)设备出现故障时,应及时进行维护或更换。3.厌氧池和化粪池

(1)每周应检查厌氧池和化粪池盖板的完整性、安全性,发现盖板上有垃圾、污物、杂物等应及时清理;

(2)视厌氧池和化粪池的使用情况,定期清运,防止满溢;

(3)每年对厌氧池和化粪池池底进行人工清渣,打捞出的废渣进行无害化处理排放,并运至指定地点处置,禁止随意堆放,杜绝二次污染;

(4)日常维护人员要做好安全防护措施,特别要注意防止跌入厌氧池。厌氧池下人清理时,须在白天进行,并应有人在池外配合。清理前须用清水冲洗干净池子,确保池内无危害气体后方可进入。

4.人工湿地

(1)定期检查植物生长状况,并进行病虫害防治;及时补种和修枝剪叶,清除杂草、杂物、垃圾等,保持植物长势良好;及时进行收割,杜绝有机物及氮磷回流。

(2)定期检查过滤系统是否堵塞,如遇堵塞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修复,保证出水畅通。

5.电器设备

(1)电气设备日常检查

运行中的电气设备应每月巡视,并填写巡视记录,特殊情况应增加巡视次数。电气设备运行中若发生跳闸,在未查明原因前不得重新合闸运行;

(2)电力电缆定期检查与维护

电缆的绝缘必须满足运行要求,电缆终端连接点应保持清洁,相色清晰,无渗漏油,无发热,接地应完好,埋地电缆保护范围内应无打桩、挖掘、种植树木或可能伤及电缆的其他情况。第十四条 其他维护工作内容

(1)做好新建住户污水接入村管网系统的监督工作;(2)禁止违章占压、违章排放、私自接管以及其他影响管道排水的施工情况发生;

(3)注意对管网保温、防护材料及设施的检查,发现人为破损情况应及时进行更换维护;

(4)加强对村民的宣传教育,共同保护处理设施资产安全,保障设施正常运行。

第十五条 市环保局每年对水质进行二次常规监测。

第五章 运行维护管理费用

第十六条 市财政每年设立专项资金用于运行维护管理费用支出。运行维护管理专项资金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一)运行电费

(二)人工费用

(三)设施设备维护费用

第十七条 运行维护管理费用根据试运营期间发生的实际支出测算,由市农办(市治污办)和市财政局联合统筹计划报市政府另行决策。

第十八条 运行维护管理具体考核办法另行制定。

第六章 附 则

农村电力网维护与管理 篇6

和加强农村电力管理实施意见

闽政〔1999〕文160号

(福建省人民政府1999年9月15日颁布实施)

一、我省农村电力管理体制现状

(一)基本情况

1、我省是一个独立电网的省份。全省有县级供电企业61个,1998年县及县以下售电量为187.51亿千瓦时。全省有973个乡(镇),14960个行政村。行政村通电率为100%,农村总户数821万户,已通电817万户,通电率为99.54%。

2、目前我省农村电力管理体制的基本格局:

(1)省网直供,由省电力工业局管理。直供直管县(市、区)27个,162个乡(镇),2619个行政村,供电133万户,其中4个县(市、区)与地方联营。

(2)趸售、网供与自供自管交叉县(以下统称趸售),由省水利水电厅行业管理。有52个县,811个乡镇,12341个行政村,供电684万户。其中有13个县由省电网纯趸售批发转供。其余县以小水电自发自供为主,并与省电网联网,调剂补充电力电量。有直供及自发4 个县(市)交叉供电,一县(市)有二个供电公司。一般是城区及部分乡(镇)由省网直供,其余乡(镇)由县(市)电力公司供电。

3、行政村及村以下的电力电量,一般由农村电工(全省共有3.2万名)管理,普遍采用承包的办法。

4、全省1998年城乡综合平均电价为0.639元/千瓦时,其中农村综合平均电价0.776元/千瓦时,城市综合平均电价为0.572元/千瓦时。

(二)存在主要问题

1、转供环节多。农电市场趸售转供环节多达4-5个之上,层层加价。大部分行政村及村以下电费由农村电工承包,“三乱”(乱加价、乱摊派、乱收费)和“三电”(权力电、人情电、关系电)现象屡禁不止,农村电价奇高,农民不堪重负。据物价部门统计,1998年整顿农电之后,农村电价平均总水平从0.952元/千瓦时降为0.818元/千瓦时,平均每千瓦时下降0.134元,但仍有46%以上农村用户电价仍在0.80元/千瓦时以上。农民有电用不起,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2、多家供电,多头管电。由于历史的原因,在部分地区存在多家供电的现象,挤占市场、无序竞争和重复建设的矛盾十分突出。由于县、乡(镇)供电机构分属不同部门和企业,无法进行统一的管理和监督,大部分乡(镇)电管站变成乡(镇)的重要财源,搭车收费严重。由于缺乏资金等种种因素,大部分电网设备没有得到更新改造过,电网设备陈旧老化,大部分10千伏线路损耗在20%-35%。

3、农电职工队伍庞大,人员过多。农村电工数量多、素质差,行政村电力管理普遍采取由农村电工承包的办法,以包代管、缺乏监督。

二、我省农电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及主要原则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国务院国发〔1999〕2号文件精神,结合我省实际,深化农村电力管理体制改革,实行政企分开,建立电力企业明晰的产权关系。大力整顿农村电力市场,减少中间环节,降低农村电价,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村电力建设与管理水平,促进我省农村经济和电力工业的健康发展。

(二)主要原则

1、实行政企分开。组建省电力公司和县电力公司,实行企业化经营,并处理好省和县电力公司的利益关系,促进我省电力工业发展。

2、减少环节,提高效率。撤销乡(镇)电管站,组建与乡镇人民政府脱钩、隶属县电力公司的供电所,进行乡(镇)电管站的人、财、物移交。

3、农电体制改革与加快农网改造相结合。改革与改造并举。省电力公司对全省农网改造资金统贷统还。

4、整顿农村电价与规范农村用电相结合。取消多头供电和各种转供电,建立健全农村用电管理制度,取消任何收费承包、规范农村电价标准。

三、目标

(一)至2001年,在省内建立与省电力管理体制相适应的农村电力管理体制――全省统一电网,县为实体(一县一公司),实现县、乡(镇)电力一体化管理。2001年前完成趸售县的股份制改造。

(二)农网建设与改造工程投资,试点和第一批建设(改造)县1999年前完成电网改造计划;第二批建设(改造)县,在2000年下半年完成电网改造计划。

(三)降低农村电价,2000年实现直供直管县城乡统一电价。2001年实现趸售以县为单位城乡同价。农村电价与城市电价逐步实现统筹安排,达到全省综合平均电价0.547元/千瓦时(今后遇国家新批价格,从其调整),其中城乡居民生活电价0.533元/千瓦时,农村综合平均电价要降低0.229元/千瓦时。力争2002年实现统筹安排,全省同网同价。

四、我省电力工业管理体制和农电体制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改革现行电力管理体制,实行政企分开

1、根据政企分开的原则,将省电力工业局和省水利水电厅现承担的管电行政管理职能移交给省经贸委。省经贸委作为福建省电力工业的政府管理部门,依法履行政府管电职能,对全省发电和供电实行宏观调控,并对电力企业实行行业管理。

组建福建省电力公司,负责对全省电网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省电力公司按照《公司法》的规范要求进行公司制改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企业化运营和管理。全省大、中、小电厂实行厂网分开。省电力公司接受省政府的指导与监督,并执行省经贸委的生产计划和电力分配计划。

2、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国办发〔1998年〕146号文件精神,地(市)政府不再设立电力专业管理部门,地(市)承担的行政管理职能移交给地(市)经委。除各地(市)电力调度部门作为省中心调度所的分支机构外,各地市不设立独立核算的地(市)级电力公司。在地(市)各中心城市以区建制的,由省电力公司直接负责经营所辖各区的城网和农网。

3、县(市)经济局行使政府管电职能,组建县(市)电力公司,原则上一县一公司(企

业实体)。多家供电县的按照出资关系组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

新设立的县(市)电力公司一律按城网和农网拥有的资产进行股份制改革,成为独立核算的企业,行使企业经营电网职能。

(二)明确省电力公司与县级电力企业的关系

原省电力工业局直供直管的县(市)电力企业,改造为省电力公司的子公司或省电力公司控股的股份制公司。趸售县,在2000年年底前由福建省电力公司通过参股入股的形式逐步改组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由省电力公司直接管理。在未实行改组期间,由省电力公司在“五不变”(企业性质、资产隶属关系、财税体制、电力趸售关系、人员工资来源)的前提下,由各县(市)人民政府和省电力公司签定协议进行代管。代管期间,被代管的县电力公司接受当地人民政府的监督。

省电力公司代管的责任是:

1、负责在征求地方党委同意后,对县(市)电力企业领导班子的配备任免,按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供电企业定员标准》对职工总数进行定编,控制人员和工资总量。

2、全面指导县(市)供电企业的经营管理,控制成本及债务的增长,提高经济效益,负责其资产保值增值。

3、牵头与当地有关部门配合,组建乡(镇)供电所,进行定编、考核和农村电工的聘用。实行电力直供到农户、管理到农户。

4、在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指导下,负责在规定的时间内将农村电价水平降低到省定的目标以下。

5、负责制定农网改造的方案并报有权部门论证审定,由省电力公司实施农网改造工程,统贷统还,负责建设规范、安全、经济、可靠的县统一电网。

6、全面指导县(市)供电企业安全生产和技术进步工作,确保安全、可靠、优质供电。

7、负责与县(市)政府研究并落实代管结束前县(市)股份电力公司的组建。

(三)改革乡(镇)电管站的现行管理模式。

撤销乡(镇)电管站,改革为县(市)电力公司的供电所,使其成为县(市)电力公司统一核算内部机构,乡(镇)、村不再设立作为经济核算单位的管电单位。可一乡一所,也可数乡一所,统一由县电力公司经营管理,实行收支两条线,电费收入全额上交,其所需费用开支由县(市)电力公司核拨。对乡电管站转制过程中的有关政策规定如下:

1、人员:改制后乡(镇)供电所的职工,由省电力公司根据电力行业规定的编制核编,与乡(镇)人民政府脱钩,纳入县电力公司统一管理。人员的招聘,严格按照统一考试,竞争上岗,择优聘用的原则进行。农村电工录用实行统一考试、择优聘用,持证上岗,并纳入县(市)电力公司合同管理。

2、电网设施:集体供电资产可自愿上交、无偿划拨(债权和债务同时上交),交由县(市)电力公司统一管理,统一维护。

(四)取缔任何形式的农村电费承包,实行农村用户一户一表,建立规范的抄表收费制度。

全面推行“五统一”(统一抄表、统一电价、统一发票、统一核算、统一考核)和“三公开”(电量公开、电价公开、电费公开),乡(镇)电管站改为供电所后,实施由县(市)

电力公司直接抄表到户。用户电表由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或其授权的单位按国家规程进行检定。

(五)严格执行国家电价政策和规定。

省、县电力公司负责执行本供电区内由有权的价格主管部门核定的高压输电电网批发电价和低压配电电网零售电价。制止越权定价。杜绝乱加价、乱收费、乱摊派,杜绝人情电、权力电、关系电,严禁为任何部门、任何单位代征代收各种不符合国家规定的价外收费。各县(市)人民政府应对本县(市)农村电价进行有效监督,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农村电价水平,减轻农民电费负担,在规定时间内实现直供直管县城乡同价、趸售县城乡同价。

(六)农电管理体制改革后,原趸售县(市),多家供电县,自发自供县内各发电厂(站)原则上按不低于原近三年的平均数确定其上网电量。

其上网电量由上一级经委(经济局)核定,全省各地(市)自办电厂未入网的,入网电量由地(市)经委核定后,报省经贸委确定。上网电价由有权的价格主管部门核定,待条件成熟后纳入全省竞价上网。

(七)对边远山村以及少数因当地小水电丰富,其平均电价低于当地县(市)平均电价的乡(镇),其改制工作经省“两改一同价”领导小组批准后可暂缓进行。

五、时间安排和进度

(一)1999年底以前完成1、6月底前,县(市)人民政府会同省电力公司(改制前的省电力工业局,以下同)负责原县(市)级管电、供电机构或合并、或联营,组成一个县(市)一个电力公司,政企分开,职能转变;

2、8月底前,县(市)人民政府负责撤销辖区全部乡镇电管站,会同省电力公司改制成县(市)电力公司所属的供电所;

3、6月底前,省电力公司与县(市)人民政府签订代管协议,省两改一同价领导小组协调、仲裁;

4、1999年底实现农网改造试点县及第一批改造的16个县城乡同网同价。

(二)2000年底以前完成:

其余直供直管县(市)城乡同价。

(三)2001年底以前完成:

1、10月底前,其余趸售县(市)以县(市)为单位城乡同价。

2、省电力公司与各县(市)电力公司以资产为纽带、按股份制方式改革全省的县(市)级电力企业。

力争2002年底前实现全省同网同价。

六、组织实施

这次农电体制改革,是对我省历史上长期形成的农电体制和市场管理秩序的一次重大调整和变革,涉及面广,影响深远,并且直接关系到各项经济利益的重大调整,必须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明确责任、统一规划、周密安排。

(一)省人民政府成立“两改一同价”领导小组,具体领导全省农电管理体制改革,协调解决改革实施过程中的问题。

省经贸委作为全省电力主管部门及早到位,全面负责具体组织指导、监督和落实农村电力体制改革工作,会同省计委、物委、电力局、水电厅、财政厅等有关部门,在农电体制改革工作中分工负责,按照本实施意见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一县两公司的股份制改革,由省体改委牵头进行试点工作。

(二)各地市人民政府要按照省两改一同价领导小组的部署,认真落实农电管理责任制,负责协调和监督农电体制改革在本地市和各县的实施。

各县人民政府负责撤销全部乡镇电管站,会同省电力公司组建县电力公司和各乡(镇)供电所,与省电力公司签定县电力公司代管协议,对本县(市)的农村电价监督。

各县(市)经委(经济局)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本地农电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由当地人民政府审定,报省“两改一同价”领导小组审批,并抄报省经贸委备案。

(三)省电力公司作为全省电网的经营管理者,接受省政府的指导和监督,在农电体制改革中具体负责农电资产的接收,同县(市)政府组建县(市)电力公司和乡(镇)供电所,并实行代管;负责执行电价政策,与县政府研究并落实代管结束前县电力公司的股份制改革。省电力公司 应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制定相关的实施细则和乡镇供电所的管理办法,报省“两改一同价”领导小组批准后实施。

(四)县(市、区)供电企业产权认定,由上一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负责,有关部门和单位参与。

农村电力网维护与管理 篇7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们对电力的需求量也有了大幅度的增长。电能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必需的能源。而变电运行管理与变电设备维护关系到电网的安全、稳定、高效运行, 在运行管理过程中出现任何错误都可能引发重大安全事故, 所带来的经济损失是无法估计的。因此电力企业在电能的供应中, 一定要做好变电运行的安全管理工作和变电设备的维护工作。

1 变电站运行安全管理

1.1 健全变电运行安全管理制度

健全的变电运行安全管理制度是降低变电运行风险的重要保障。在变电运行的过程中, 存在着许多容易引起安全事故的不当操作。为了避免这些误操作, 就要未雨绸缪, 建立一套健全的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变电运行安全管理制度的建立要从设备、技术、人员3个方面综合考虑。在设备管理上, 应定期做好设备的检查和维护工作, 以消除设备中存在的小的隐患, 防止出现大的事故, 保证供电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在技术管理上, 要不断引进吸收新的技术。新的技术不仅可以提高变电运行操作的效率, 而且可以提高电力系统的安全性, 是维持电力企业的生机和活力必不可少的条件。在人员管理上, 要加强对操作人员、值班人员等电力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 使他们在变电运行、监控、操作工作中能够对变电设备运行状态作出准确快速的判断, 及时发现和解决异常情况。总之, 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可以保证生产工作在安全可控状态, 最大限度地避免事故发生。

1.2 建立员工培训机制

变电运行工作需要一批具有良好素质的员工才能顺利执行, 电力企业要注重对员工的日常培训。首先, 通过培训可以提高运行人员的安全意识。通常安全意识高的员工在工作时态度更加认真, 考虑问题也更加细致, 每次在做一项工作前和完成一项工作后, 都会认真思考与工作相关的问题, 例如怎么做才能规范地完成作业、工作需要得到什么样的成果、工作管理中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经过认真细致的分析和规划, 得出一套完整的运行思路并应用于自己的工作中。这样工作便井然有序, 既保证了工作效率, 又保证了质量和安全性。其次, 通过培训可以提高员工处理突发事故的能力。运行中的很多事故都具有突发性, 面对突发事件, 需要变电运行管理人员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过硬的技术。发生变电事故时, 往往会出现各种信号灯和仪表一齐不停闪烁报警的现象, 场面十分混乱, 运行人员如果没有良好的应变能力和事故处理能力, 很容易造成对事故原因的误判, 进而由于指挥和操作不当而造成事故的扩大, 严重时甚至会使财产和人身安全受损。针对这种情况, 可以通过定期开展事故分析学习和事故演习来强化员工的应变处理能力, 使其总结经验教训, 避免类似的事故再次发生。同时, 通过培训也可以提高员工工作的责任心, 从而保证变电运行安全管理的顺利进行。

1.3 创建变电运行模式

创建变电运行模式有利于变电运行安全管理的顺利进行。变电运行模式包括值班制度、分工制度及责任制度。值班制度保证了值班人员在值班时间内坚守工作岗位, 遵守值班纪律;分工制度对不同运行和操作人员的工作范围进行了细化, 明确了他们的分工, 可以更有效地提高变电运行的工作效率;责任制度明确了检修人员、值班人员、操作人员各自的责任, 有助于提高他们对自己所负责工作的责任感, 使他们在工作领域主动发挥自己的作用。

1.4 健全图纸技术资料管理制度

做好图纸技术资料的管理工作, 是变电站建设、运行、管理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一套健全的图纸资料库应该包含各种管理制度、技术管理、设备设施、日常工作记录等详细资料, 它真实地反映了变电站从设计建造到持续运行的全部过程, 对日后的安全管理、设备定期检修、故障缺陷处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 变电站设备维护

为保障电网和变电站安全、稳定、高效运行, 必须规范变电设备管理, 定期对变电设备进行维护。做好变电设备维护工作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 健全设备维护制度

根据变电运行管理部门的要求, 要按规程进行设备的定期检查、清扫和维护工作, 以保证设备各项性能达到标准, 达到延长设备使用周期、提高设备综合运行能效、使设备适应生产发展需要、保证设备安全运行的目的。各电网公司和变电站要建立健全设备维护的各项制度和章程, 用制度的强制约束力来强化各管理部门人员的安全责任意识, 使维护工作能按照设备要求得到贯彻执行。在设备维护工作中, 要以预防为主要手段, 时刻监测设备状况, 把可能发生的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2.2 装备安全、先进的维护用具

使用安全的维护用具、先进的工作方法, 能为变电设备的安全运行和检修工作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 变电站设备所配备的维护用具需要保证电压等级合格, 工具的有效绝缘程度应严格符合规程要求, 并遵守下列规定:每6个月定期进行一次电气试验, 每年定期进行一次绝缘工具的机械试验, 每2年定期进行一次金属工具的机械试验, 并做好对实验结果的记录保管工作。其次, 使用先进的操作方法可以提高设备运行效率和安全性。例如工作时可以在各监测装置或仪表上装上绝缘操作杆, 工作人员通过绝缘操作杆进行操作, 可以有效避免人体与设备的直接接触, 防止人体对设备的干扰;清洗绝缘装置上的污秽物时可以使用高流速水冲洗法, 这样除污效率高, 操作方便安全, 而且不会损伤工件。

2.3 加强设备检测评价机制

为全面掌握设备状况, 要建立设备检测评价机制, 在设备投运前、运行中、技术改造后等各时期定时开展设备检测评价工作, 对运行的各个环节进行控制, 发现并改进设备存在的不足, 不断提高设备工作水平。在设备投运前, 对设备的设计、选型、采购、制造、安装、调试等过程进行分析评价;在设备运行中, 对设备的日常运行控制进行评价;在技术改造后, 对所进行的反事故改造或技术改造效果进行评价, 以检验改进的方向是否正确合理。规范合理的设备检测评价机制是消除变电运行设备安全隐患的关键手段之一, 须贯穿于电力生产管理整个阶段。

2.4 建立设备缺陷记录

变电站检测、运行人员在发现设备有缺陷的情况下, 应及时记录下来, 并在缺陷消除后及时注销。在紧急缺陷发生后, 监控、操作人员应立即向工区领导汇报, 并详细描述缺陷内容、报告现场状况, 在第一时间得到指示并作出合理动作, 消除紧急缺陷。在设备维护工作中, 缺陷统计分析应被当作安全分析的重要参考资料, 检测、运行人员应该认真分析缺陷产生原因, 避免类似缺陷的发生。

3 结语

电力能源承载着人们的正常生产和日常生活, 电力系统已成为全世界的经济命脉。变电站是连接电网和电力用户的枢纽, 其安全高效运行与人民群众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 在做好变电站电能变换分配工作的基础上, 还要加强变电运行安全管理和设备维护, 这样才能保证为用户提供安全可靠的电能。

对变电站而言, 不仅要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 还要注重技术革新和人才培养, 这样安全管理和设备维护才会有保障, 故障发生时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 才能保证变电运行更长远高效地发展。

摘要:首先从健全变电运行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员工培训机制、创建变电运行模式、健全图纸技术资料管理制度几方面分析了变电站运行安全管理, 然后从健全设备维护制度、装备安全先进的维护用具、加强设备检测评价机制和建立设备缺陷记录几方面提出了设备维护的一些意见, 以期为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提供参考。

关键词:变电运行,安全管理,设备,维护,检测

参考文献

[1]宋生虎.浅谈电力系统变电运行安全管理与设备维护[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2 (28)

[2]薛梅英.关于变电运行的安全和性能管理探究[J].科技与企业, 2012 (2)

[3]宋冠帆.浅析变电运行的安全问题及故障排除[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2 (4)

农村电力网维护与管理 篇8

关键词:电力系统;变电运行;安全管理;设备维护

中图分类号:TM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17-0098-02

电力系统变电运行在电网工程运行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于保证电力传输的安全性、可靠性以及稳定性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电力系统的快速发展,众多的新技术、新设备等被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在电力系统中,变电运行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对此,应该加强对变电运行的安全管理,并做好变电设备维护管理,以此解决变电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安全隐患或者故障,保证电力系统能够安全、有序的进行。

1 电力系统的变电运行安全管理途径分析

1.1 设定科学、合理的安全管理目标

随着电力系统的快速发展,众多的新技术、新设备等被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在电力系统中,变电运行安全管理的难度不断的增大。因此,为了保证电力系统变电安全、稳定的运行,需要重新设定安全管理目标,为变电运行的各项工作提供可靠、有效的指导。同时,在实施安全管理目标时,还应该根据变电运行的实际状况对安全管理目标进行适当的调整,以此保证安全管理目标能够更好的满足变电运行发展的实际需求。

1.2 创建完善的安全责任制度

为了保证电力系统变电运行安全、有序的进行,应该创建完善的安全责任制度,以此保证安全管理目标以及各项工作的贯彻与落实。

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应该创建层级安全责任体系,明确安全管理部门、安全管理负责人以及所有基层岗位人员的职责,这样在变电运行过程中出现问题之后,能够直接追究相关负责人的责任。这样能够有效的提高所有部门和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显著的提高变电运行安全管理工作水平和效率。

1.3 创建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

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为了保证电力系统变电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势必应该创建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创建科学的值班制度,不断的完善值班制度,督促所有的值班人员做好自身的本职工作,同时做好所有操作的记录工作,特别是相关故障以及解决措施的记录工作,为类似故障的处理提供可靠的参考;

其二,创建交班制度,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所有的交班工作,在交班之前必须做好检查工作,检查无误之后在值班记录上签字,如果在检查的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或者问题,则应该及时的采取措施进行处理,这样能够将各种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阶段;

其三,创建科学的检查与分析制度,变电运行系统非常复杂,其安全管理工作任务繁重,必须创建科学的检查制度,对变电运行进行动态、全面的检查,能够及时、准确的发现变电运行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或者问题,通过分析出现安全隐患的原因,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处理,以此保证变电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总之,通过不断地完善各项安全管理制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保证变电运行安全、稳定的进行。

1.4 制定科学的安全管理应急方案

电力系统变电运行的过程中,受众多因素的影响,特别是自然因素的影响,例如暴风雪、火灾、泥石流以及地震等,会对变电系统的运行产生很大的威胁。为了避免突发状况对变电运行产生威胁,应该制定科学的安全管理应急法安敢,即使发生突发状况,也能够按照既定的安全管理应急方案进行处理,这样能够有效的加快安全事故处理速度,尽可能的降低安全事故对电力系统造成的损失。

1.5 创建高素质的安全管理队伍

为了保证电力系统变电运行的安全管理效率,应该创建一支综合素质水平高的安全管理队伍,以此保证安全管理目标以及各项安全管理制度能够真正的贯彻与落实。

为了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水平,应该加强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保证所有的从业人员都能够掌握变电运行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同时还应该加强从业人员对于计算机、通讯设备操作的技能培训,主要是因为各种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显著的提高了电力系统变电运行的安全管理难度。

同时,还应该强化对从业人员的安全事故演习训练,采用典型的安全事故案例进行从业人员的模拟训练,这样能够防止出现安全事故发生后从业人员不知所措的问题。通过上述培训,能够有效的提高从业人员的安全管理和防范意识,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

2 加强电力系统变电运行设备维护管理的有效措施 分析

2.1 创建完善的变电设备维护制度

按照变电运行管理部门的规定,应该创建科学、完善的变电设备维护制度,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对变电设备进行检查与维护,以此保证所有变电设备的各项指标能够满足变电运行需求,提高变电设备的运行能效,延长变电设备的使用寿命,为提高变电系统安全运行水平奠定坚实的基础。

因此,各电网企业、变电站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状况和相关规范,创建符合自身状况的变电设备维护制度,借助制度的强制约束力,提高所有部门和人员的安全责任意识,保证变电设备维护工作能够按照既定的计划和要求进行。

值得注意的是,變电设备维护工作应该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加强对变带你设备运行状态的检测,一旦发现安全隐患或者异常,立刻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理,尽可能的将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2.2 创建专业的变电设备缺陷记录体系

电力系统变电运行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设备存在缺陷或者故障的问题,影响变电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从业人员在进行变电设备检查时,如果检查出变电设备存在缺陷或者故障,则应该详细的将变电设备的缺陷或者故障记录在变电设备缺陷记录和值班运行记录薄中,并且当变电设备的故障或者缺陷消除之后,还应该对变电设备缺陷记录和值班运行记录薄中的缺陷记录进行注销。如果存在变电设备紧急缺陷的问题,应该第一时间将变电设备缺陷内容上报给上级领导,尽快的将紧急缺陷解决。

此外,操作队以及监控中心应该对变电设备的故障、现场状况等记录进行全面的统计和分析,并对变电设备的缺陷处理措施、方法进行总结,以便于为类似变电设备的缺陷的处理提供可靠、有效的参考。

2.3 加强变电设备的评价工作

根据国家电网公司的相关规定,变电站或者电力企业应该创建科学、具体的评价管理制度,以便于为变电设备的日常评价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

同时,还应该制定相应的变电设备评价标准,对变电设备的选型、采购、安装、调试、运行、检查以及维护等进行评价,这样能够实现对变电设备运行的全面、客观的评价,显著的提高变电设备的运行水平。

3 结 语

综上所述,电力系统中变电运行安全管理和设备维护至关重要,通过采取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措施加强变电运行安全管理和设备维护管理,能够显著的提高变电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应该引起相关部门和人员的重视。

参考文献:

[1] 王珊.浅谈电力系统中的变电运行安全管理与变电设备的维护[J].科 技与创新,2015,(7).

[2] 王文峰,李霞.电力系统变电运行安全管理与设备维护技术分析[J].中 国电力教育,2014,(27).

上一篇:调度员每日必做下一篇:武义县国土资源局末位告诫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