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电力与高效发展

2024-07-11

智能电力与高效发展(共8篇)

智能电力与高效发展 篇1

发电设施、输配电系统以及储能设施是电网正常运行的基础, 智能电网就是将现今新兴的传感测量工艺、因特网技术、通讯技术、自动化智能控制工艺和物理电网集成起来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电网, 它能够实现可观测、可控制、完全自动化和系统综合优化平衡, 从而使电力系统更加清洁、高效、安全、可靠。

将智能电网与传统的电网进行对比不难发现, 智能电网有着电力流、信息流以及业务流融合性强的显著优势, 它的先进性以及优势体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第一, 智能电网有着稳定的基础体系和技术系统来提供支持, 这样便会使电网系统的抗干扰性和抗攻击性越来越强。除此之外, 在智能电网系统中, 可以利用各种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来开展工作, 能使电网系统更加的清洁高效。第二, 智能电网中综合应用了信息技术、传感器技术等多种先进技术, 这样有利于获得电网系统的工作动态, 第一时间发现其中的问题或隐患。即使发生了隐患, 也能够立即的隔离, 尽快的对其进行修复, 防止产生大规模的停电问题。第三, 柔性交/直流输电、网厂协调、智能调度、电力储能、配电自动化等技术的大规模使用, 可以使电网系统的运行更加高效和稳定, 并且能够允许很多的分布式电源、微电网或电动汽车的充放电设备接入其中进行工作。第四, 智能电网中应用了先进的通信和管理技术, 这能够促进电力设备的高效工作, 最大化的利用电能, 减少资源的浪费。第五, 智能电网中能够实现各种信息的集成、共享以及运用, 为运行管理展示全面、完整和精细的电网运营状态图, 同时能够提供相应的辅助决策支持、控制实施方案和应对预案。第六, 设立了双向互动的服务形式, 这能够使使用者第一时间掌握电力系统的运行状况、电能的供给情况以及电能的质量, 从而合理的应用电力。而企业也能够获得最及时的用电信息, 更好的为群众服务。

我国进行“十二五”建设工作时, 对电网工程投入了5000亿元, 建成连接大型能源基地与主要负荷中心的“三横三纵”的特高压骨干网架和13回长距离支流输电工程, 设立了一个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的智能电网系统。

现今, 智能电网是电网技术进步的潮流。这些年, 电气工程中也已经加入了通信、计算机、自动化等多项先进技术, 这些技术与旧有电力技术的结合能够使电网的智能化程度更高。进行电网工作时引入传感器技术与信息技术能够使系统状况分析以及各项决策工作有较为科学的依据, 促进电网的自愈。调度技术、自动化技术和柔性输电技术的成熟发展, 为可再生能源和分布式电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基本保障。不断健全通信网络系统, 提高信息采集技术的质量能够使电网和用户的双向沟通更加便捷。在电力系统工作的过程中, 积极的应用先进技术、并科学的与物理电网进行集成, 为智能电网的出现创造了雏形。

社会经济的进步, 要求我们必须向智能电网的方向发展。要想使电网系统工作中能应用更多的清洁能源, 就一定要增强电网的灵活性以及兼容性。现今, 电网系统在工作过程中, 经常发生各种事故和意外, 因此, 只有不断提高电网的智能化程度才能增强电网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和自愈性能。要减少电网运行的投入, 使电网系统更加的绿色环保, 就一定要对电力设施开展智能控制, 提高电能的利用率。分布式发电、储能工艺和电动汽车的进步, 使原有的供电形式也有了很大的改变, 要不断的协调电力流、信息流以及业务流的关系, 以更好的满足用户的要求。

发展智能电网的重要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智能电网拥有更好的资源配置功能。在形成智能电网系统之后, 将会产生更稳定的受端及送端电网, 电力的承载性能会大大提高, 产生“强交、强直”的特高压输电系统, 实现大水电、大煤电、大核电、大规模可再生能源的跨区域、远距离、大容量、低损耗、高效率输送, 区域间电力交换能力明显提升。 (2) 智能电网运行的安全温度性更强。实现电网系统的智能化后, 系统的安全、稳定性会大大提高, 电网的每根防线间会有更好的协调能力, 抗干扰、抗风险的能力会更强, 可以减少区域较大的意外的产生, 保障供电安全, 防止给企业带来损失。 (3) 工作中可以大量应用清洁能源。在智能化电网系统中, 可以对功率进行预测并动态建模, 还能很好的控制低电压和常规机组的工作。此外, 大容量储能技术的发展, 使工作人员对于清洁能源的控制能力大大提高, 能够使清洁能源的应用范围更广。 (4) 能够使电网的调度工作更加智能化。形成贯通性良好得智能电网系统后, 便可以使用各种先进的智能电网调度技术, 能够对电网的工作状态进行智能研究、预估, 使决策工作更科学, 还可以准确的控制各种先进的输电技术设施并高效率的控制交直流混合电网的工作。 (5) 可以最大化的利用各种资产并实行周期管理。对电网系统中的各种设备进行科学的统筹管理, 并采取需求侧管理的管理方式能够使电网资产的利用率大大提高, 使电网系统营造更多的经济利益。 (6) 为电力使用者和电网的互动提供方便。电网可综合利用分布式电源、智能电能表、分时电价政策以及电动汽车充放电机制, 更好的协调电网的负荷, 减小峰谷间的差距, 更好的控制电网运行的成本。 (7) 能够更科学、准确的管理电网系统的工作。智能电网涵盖了区域内的每一个通信网络系统, 可以将电网的数据信息、维护工作以及监管工作很好的协调起来, 并实现生产与调度的集成, 提高信息管理的准确性和高效性。 (8) 能够提高电网基础设施的增值潜力。智能电网不仅能保证电网的顺利运行, 还能服务国家“三网融合”战略, 为用户提供社区广告、网络电视、语音等集成服务, 为供水、热力、燃气等行业的信息化、互动化提供平台支持, 提高电网基础设备的服务水平及增值潜力, 促进城市的智能化进步。 (9) 促进与之相关的各行业的发展。设立智能电网可以使装备制造及相关通信的技术更加先进, 能够提高我国电力设施的国际竞争能力。

总而言之, 建设智能电网能够使电网系统更加绿色、高效、安全、稳定。并且, 在智能电网系统中, 能够随时随地为用户供给安全稳定的电力。若电网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发生了问题, 则智能电网能及时发现并制定好处理措施, 智能解决好问题。智能电网的抗干扰能力以及抗风险能力也是很强的, 能够减少电网系统的运营成本。智能电网在运行时, 能使供给与需求处于大体稳定状态下, 因此能使价格更加公平。此外, 使用智能电网工作方式还能够降低电力运行中的损失, 最大化的利用电力资源。所以, 建设智能电网不仅是为了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也是保护环境的有效方式。

参考文献

[1]祁晖, 申芸.浅谈智能变电站发展方向[J].科技风, 2010.

[2]罗红波, 楼鸿平.通信技术在智能配电网中的应用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0.

[3]黄金鑫, 张黎, 李庆民.智能监测用电容式集能转换器拓扑性能研究[J].电力自动化设备, 2011.

[4]张进士.信息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 2012.

[5]李洋.基于本体的智能电网知识检索系统[D].北京理工大学, 2011.

[6]陈树勇, 宋书芳, 李兰欣, 等.智能电网技术综述[J].电网技术, 2009.

[7]慈向阳.智能电网建设对中国电力运营模式的影响及政策启示[J].华东电力, 2010.

智能电力与高效发展 篇2

摘要:近年来随着信息化和数字化的高速发展,智能电网技术在电力行业系统的稳定性、安全性以及可用性起着重要的作用。智能电网技术的系统智能化对于电力调度制动化起着决策性的作用,对电网的密集度和准确度有着高度和集成性和共享性。本文通过应用智能电网技术在电力调度制动化上的应用开展研究,通过深入了解其发展的方向和未来的应用模式做出细致的研究。

关键词:智能电网;电力调度;智能;制动化

一、智能电网的发展历程

在美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的发展中,将智能电网广泛定义为一种实际操作中的优化管理方式,使用传感器设备在发电,输电和配电的过程中进行收集整合,经过智能电网的分析,实现电力调度的优化设置和管理。智能电网在发展的过程中,结合了自愈性、互动性、兼容性和优化型等多个方面的特征,使得智能电网的发展具有安全性高,品质优良的特点,在我国的电力行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会得到更广阔的空间。在智能电网建成之后,可以实现在电网管理方面的精确化和信息化功能,同时形成一种通信网络体系,覆盖电网的各个处理环节,在数据管理,信息维护和运营监管,智能电网空间信息服务等方面实现调度集成模式,全面实现电网管理上的精确化服务系统。智能电网发展成功以来,实现了智能实时互动平台,在用户和管理者之间,完善了管理方式,为用户提供透明的实时化电力服务。与此同时,电网在检测的过程中充分利用了分布式电源和智能电能表,将分时段电价政策落实到实际,有效地平衡了用电高峰期的差额,减少了资源浪费和建设成本。

二、智能电网技术在电力调度自动化中的应用模式

在电网实现的过程中,要想接入新能源,就必须要对电网的结构进行新的改变,在形式上和操作上都费时费力,但是随着智能电网的投入使用,极大地提升了电网的接纳能力,对于优质的新能源,及时进行接纳,实现更大范围的资源优化配置,对于用电客户的需求进行满足,多样化的配电方式也得到了用户的好评。

(一)对电力调度进行资源整合面对能源的转型,世界各国都在加快智能电网的建设

随着电网技术的日益精进,尤其是近年来在电网和信息化方面的深度整合,使得智能电网在能源融合和优化配置等方面的作用日益显著,作为我国能源发展的重要领域,在智能电网的发展研究中,迎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二)结合互联网发展,进行电力调度配置

随着经济多元化的发展,我国在智能电网的研发中,也结合了互联网方面的应用,智能电网的下一步发展模式就是推进与互联网的相互融合,智能电网加将和互联网企业进行合作,对我国的`电力资源进行最大化的利用。在电力传输方面,互联网企业将会结合实际情况给予一定的支持,可以结合互联网设备对终端的用电量进行实时统计和阶段分析,避免由于过多输电导致的电量浪费。智能电网结合互联网设备可以根据不同时间段的实际用电量进行合理的分配,将电网的运行效率进行有效的提升,从而更加有效地对电力传输系统进行配置。

(三)在电力调度过程中实行评估考核

在智能电网的实施过程中,分析和评估部分也是重要的环节,做好电网的评估考核工作,可以更加清晰地进行电力调度的优化,了解电网的实际运行状况,利用可视化技术,向电力调度工作人员提供实时运行情况,主要包括设备容量以及运行状况、电力分布状态、电网稳定性分析等方面。一旦电力调度过程中出现意外状况,评估考核机制就会及时的进行预警。在电力调度系统发生故障的时候,参数系统的变化速度给调度员带来了很大的工作难度,结合智能电网的参数分析功能,为调度员减轻了很大的工作压力。

(四)在电力调度中进行实施调控

在电力调度中,对电网的运行方式进行调度需要结合智能电网的调控功能,其中包含:对分布式能源的调动,对自动发电进行控制,对用电负荷进行控制,对无功电压的控制和对二次设备的控制等方面。其管理功能的实现需要通过计算机技术结合电力系统的调度方式,将近年来的资料进行整合,统一管理,尽量避免在电力调度上发生孤岛状况,提高相应的管理效率,在进行调度的时候提供全面的信息参考。

三、智能电网在电力调度的发展前景

在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下,人们对于电力的需求不断加大,电网规模随之增加,由此使得我国的电网结构越来越复杂,传统的电力调度技术在现代的电网面前失去了作用。随着智能电网技术的应用,我国在智能化运行和管理方面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在资源的优化配置上得到了升级,保证了电力调度的可靠性。所以,智能电网在电力调度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其发展前景也是非常广阔的。在我国当前的智能调度中,智能电网是其关键环节,一些关键技术的应用,使得我国的电力调度得到了极大地发展,其发展前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智能广域电力调度机器人

所谓智能广域机器人,实际上就是智能电网的最高形式,它的理论是基于电力混成控制而提出的,在实现能力上具有多指标的优化运行能力。在电力混成控制论中,强调将一切没有方法令用户满意的状态,全部归类为一类事件,进行相应的控制和演化,将电力系统恢复到初始状态,也就是无事件进行处理的状态,将系统的各项指标都进行恢复。这种理论实现了将烦琐的电力系统归为一台机器人进行处理的形式。利用智能广域机器人进行电力调度管理,可以减轻工作人员的工作量,解放人力资源,增加电力调度的精准性,同时可以保护电力调度不受外力的干扰。所以,智能广域机器人是智能电网的未来发展方向。

(二)智能变电站

在电力调度自动化的基础上,实现调度的智能化,是电力行业发展的一种趋势,同时保护了用电安全和资源优化。智能变电站由智能化一次设备和相应的网络化二次设备组合而成,结合通信规范,实现了信息共享和相互操作,给电力调度带来了无限的发展前景。

(三)智能化的风险评估

智能电网在运行的过程中,一定会受到不可抗力因素的影响,存在一定的风险,在某些时刻就会影响电力系统的安全性。所以,在合理的范围内对智能电网进行风险评估,是对电力调度的安全负责,对电网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要想实现智能化的风险评估,就必须要利用设备故障的概率模型进行分析,结合电网运行过程中的工程和金融两方面进行评估,对潜在的风险进行规避,保证自动化系统在电力行业中得到稳步的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相对于传统的电力调度技术,结合智能电网技术对电力调动记性优化,不仅提升了电网的安全性,还可以多方面进行电力节能,实时监控。本文着重分析了智能电网技术在电力调度自动化中的应用模式,并且从3个方面分析了智能电网的未来发展前景。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进步,在未来的电力调度自动化中,将实现智能广域机器人调配,从控制管理和安全调配等方面进行提升。在智能变电站和智能风险评估中,实现电力调配的实时信息共享功能和规避风险功能。相信在未来的科技发展中,智能电网技术将会得到更多的应用。

参考文献

[1]彭哲续.电力调度自动化中智能电网技术的发展解析[J].科技传播,2014(21):81+100.

[2]马红飞.智能电网技术在电力调度自动化中的发展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4(16):33-34.

智能电力与高效发展 篇3

一、长沙智能电力设备产业集群的现状

一是产业集群实力突出。近年来,长沙瞄准我国电力装备市场需求,大力培育智能电力设备产业集群,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协作体系。2012年,实现产值302亿元,同比增长25.8%;利税95亿元,同比增长30.5%。拥有各类企业500多家,过亿元企业有35家。中小电站控制及设备、输电电缆及控制、配电控制、用电计量、能源管理等产品在國内外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威胜集团的智能电表和电力智能终端设备在国内市场占有率稳居第一,湖南汉龙的发电机、水轮机市场占有率较高,湘电长泵的百万千瓦级发电设备配套水泵占国内市场的70%,长缆电工的高压电缆附件占国内市场的30%,华自科技的水电站自动化控制设备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其中中小型发电厂自动化系统居世界第一。

二是技术优势显著。近年来,长沙不断优化环境,支持智能电力设备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产品,对技术研发、行业标准制订、发明专利申请、科技成果转化等予以奖励扶持,企业真正成为推动技术创新和创新发展的主体。集群内企业承担了国家863计划、技术创新平台建设计划、火炬计划等一批国家科研项目,取得了一大批具有国际影响的科研成果,其中授权专利数达到1592件。主持或参与制订国家标准8项,行业标准23项,企业标准65项。

三是产学研合作深入。长沙积极开展与清华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中科院水利机械研究所等合作,筹建面向省内外的开放实验室。强化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培育载体建设,加强创业服务中心、留学生创业园和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现有载体的建设,产学研合作取得明显成效。2010~2012年,集群内的产学研合作达到233项(次),覆盖各个领域,转化科技成果1500件,新产品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0%以上。

四是市场竞争力强。长沙通过实施名牌战略和全产业链战略,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积极走出去,建立全球范围内的销售网络,形成了品牌影响力,产品知名度不断提升。拥有“威胜”、“金杯”、“长缆”等中国驰名商标6个,“汉龙”、“长泵”等湖南省名牌产品43个,“金龙”等湖南省著名商标37个,75%以上的企业通过了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获得连续多年获得湖南省“产品质量奖”、“名牌产品”等称号。

但是,该产业集群发展面临以下问题。一是产业集群整合有待加强。行业资源整合力度不够,没有形成完整的电力装备产业链,产业集群竞争力不强。二是缺乏主机产品及核心企业。虽然能生产电机、变压器、电线电缆、高压开关、自控电器、水泵、锅炉、鼓风机等部件,但由于缺少主机厂的凝聚力和带动力,难以形成合力。三是产品结构有待优化。大多数中小企业以生产相同或相近的产品为主,尤其以生产电线电缆、水泵、开关等产品为主,其结果是同地区产品间的竞争比较激烈,产品同质化、技术同级化现象严重。

二、长沙智能电力设备产业集群的发展重点

一是发电智能控制设备。在水电自控设备领域,巩固小水电站等优势行业领域的技术实力和市场份额;根据我国电力发展新的形势要求,做大做强传统发电领域;在继电保护设备领域以华自科技为依托,重点开发电站继电保护设备,形成系列化产品。重点开展精密智能控制系统设计与制造、主导产品的统筹规划等关键技术开发。

二是输变电智能控制设备。在变压器设备领域,以华翔翔能为依托,引进国内大型变压器企业,形成国内重要的变压器整机生产基地。扶持变压器生产企业开发、生产1000KV及以下交直流输变电设备,包括交流变压器、直流换流变压器、电抗器、隔离开关、电流互感器、全封闭组合电器等。在特高压输变电成套设备领域,研制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和±800千伏直流输变电成套设备,全面掌握500千伏交直流和750千伏交流输变电关键设备制造技术。在智能电网设备领域,扶持华自科技等龙头及配套企业开发、生产电站/电网综合自动化管理系统。

三是用电智能控制设备。在智能用电设备领域,依托威胜集团等企业,开发智能计量设备、自动化重大工程自动化控制系统和关键精密测试仪器,满足重点建设工程及其他重大(成套)技术装备高度自动化和智能化的需要。在配电设备领域,依托湘能楚天等企业,开发配电系统、成套高低压配电柜配电箱、智能配电控制设备。在储能设备领域,扶持湖南科力远、湖南红太阳等企业,开发、生产微电网、新能源材料、先进电池及其延伸产品,包括生产太阳能组件、蓄电池、逆变器、配电板等,完善先进储能产业链,提升竞争力。

四是关键零部件产品。一是高效节能水泵。扶持湘电长沙水泵厂有限公司开展高效节能水泵技术开发,在对传统水泵运用新技术提高性能、节约能耗的基础上,组织力量开发附加值高的核电用泵及其他专业水泵、特种泵。二是智能低高压开关。扶持长高高压等企业开发先进的超高压电流、电压互感器、断路器、组合电器、35KV级智能高低压开关等产品;进行超高压、特高压和大电流隔离开关等产品核心关键技术攻关。三是电线电缆及电缆附件。扶持金杯电工等企业,研发特高压电缆、特种橡套电缆、智能式超高压电缆、核电电缆、军工电缆、新能源电缆、海洋工程电缆、电子线缆、航空航天用电缆等;扶持长缆电工等企业,利用其500kV超高压试验室,研发超主压电缆附件、特高压电缆附件产品等;进行高温电缆和电缆组合集成、环氧套管加工工艺等关键技术攻关。

三、发展长沙智能电力设备产业集群的对策

一是构建产业创新体系。以威胜集团、华自科技、湘能楚天、金杯电工等龙头企业为中心,研发机构、研发平台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技术依托,金融服务、中小企业服务、人才服务等配套服务为保障,建设产业集群创新主体。建成4个国家级和省级技术研发平台与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成专业型的科技企业孵化器,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大中型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建立更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建设公共技术服务、投融资服务、孵化器服务、创业服务、专业信息服务、科技咨询服务等综合服务平台,实现创业孵化、投融资和社会服务“三位一体”服务。优化企业和人才创新激励机制,积极探索期权、技术入股、股权奖励等股权激励新机制;建立和完善以发明专利、成果成熟度、市场需求量和产业化前景为主的技术创新成果评价体系。

二是提升自主品牌。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主持或参与制定国际、国家、行业标准,取得相关产品领域的话语权,提升企业自身技术研发实力。支持企业加强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资助企业积极开发专利技术和申报国家专利和国际专利,建立长沙专利信息检索与专利预警中心。引导企业自觉运用知识产权制度,注重自主知识产权的创造、占有和运用,将技术优势转化成竞争优势。鼓励集群内企业创建自己的品牌,紧紧围绕自己的品牌进行推广和建设,提升产品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三是加大产业整合。支持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加强产业链整合,通过行业内兼并重组等方式,提高经营规模。鼓励企业“走出去”在境外投资办厂、开展境外兼并收购、技术交流与合作,设立海外机构,积极扩大出口、抢占国际市场。支持高校、科研机构和拥有专利技术的科技人员,以技术入股方式与企业联合组建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按照“专业化、集群化、链条化”的思路,促进企业集中集约发展,创建产业化基地。以重大产业项目、专业孵化器、加速器建设为突破口,引导各类资源要素向专业园区集中,实现特色产业空间聚集、要素整合。高起点、高规格编制和完善产业园区用地规划、公共设施规划,高标准建设生活、商业配套和文教医卫等公共服务项目。

四是培养高素质人才队伍。有层次、有计划的培养和引进一批高层次科学家和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各类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电力智能设备产业集群人才培养体系。健全完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协调企业与中南大学、湖南大学、国防科大等驻地院校,以共同培养、订单培养、顶岗实习等方式培养专技人才队伍。建成专业门类齐全、设备水平较高、优质资源共享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

作者简介:

智能电网建设与电力市场发展 篇4

近年兴起的智能电网,虽然在国际上尚未形成一致而明确的定义,但已获得了政府、企业和研究学者的广泛关注,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实践工作[1,2,3,4,5,6,7]。智能电网已成为电力工业的最新方向。

电力系统与电力市场在物理运行和经济运营方面密切相关[8],因而两者也将相互作用,共同影响未来电力工业的发展。目前,学术界直接对智能电网与电力市场之间关系的研究较少,仅有一些研究热点与其间接相关,主要是分析智能电网相关因素对市场建设的影响。例如:国际大电网组织内电力市场和监管专业委员会重点关注信息技术与电力市场的融合、间歇性资源对电力市场设计的影响、绿色配额等环保相关机制对电力市场设计和电力市场稳定性的影响[9];哈佛大学电力市场组开展结合需求侧响应资源的市场设计;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电力系统工程研究中心研究气候变化对电力工业的影响,分析可再生能源接入对电源扩展规划和市场规则设计的影响。

本文首先分析了智能电网与电力市场的互动关系,然后重点研究了智能电网及其背后推动力如何促进电力市场向前发展和对市场设计的影响,力图分析智能电网下电力市场的远景蓝图,并尝试对一些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提出初步建议。

1 智能电网与电力市场相互影响

世界各国分别从保证电力供应、提高电力工业效率、降低公众用电成本等不同目的出发开展电力市场改革。目前,由于各国电力工业的基础禀赋、发展特点不同,电力市场建设所处阶段各异,因而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也有较大差异:一是处于市场建设初级阶段的国家主要面临如何在体制改革层面破题以全面推进市场建设,主要包括体制改革理论如何与具体国情相结合、改革路径的选择等;二是处于市场建设成熟阶段的国家主要面临如何完善市场机制和创新监管,包括如何进一步放开用户选择权、扩大市场范围、引导充裕发输电投资、充分利用需求侧资源和缓解市场力等;三是面对气候危机、能源危机,各国电力市场建设都面临如何适应并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和节能减排这一极具挑战性的新课题,主要包括如何实现市场定价与规则的非歧视、透明和有效、如何获取所需辅助服务、如何分摊可再生能源相关输电成本等。

为应对气候危机、能源危机和防灾应变,未来的电力工业应该是一个安全、经济和环保的可持续系统。在发电侧,可再生能源比重大幅提高,存在大规模集成入网和大量小范围分布式入网2种方式,其随机性、间歇式、调节能力弱等供电特点对电网运行稳定性提出新的要求。在用户侧,智能家居、电气化交通和“即插即用”储能设备等广泛应用,用户用电方式经济、节能、环保,用电质量要求多元化,并由被动受电的单向性转变为双向互动供用电。这些变化需要一个全新的输配电网相适应,形成具有灵活可靠、经济优质、友好开放、双向互动等特点的电力接入、输送和供电平台,以及在电网运营经济性方面实现更高的电网资产利用率和更低的网损。

运转上述全新电力系统需要3个方面的基础:一是数字电力系统[10],在公共开放的信息标准基础上,建立从发电到用电集成传感测量、信息通信、计算和控制技术的电力系统,是智能行为的基础;二是智能的运行管理系统,包括基于主动监测、网络分析技术、智能化技术的智能调度、智能交易平台,以及“主动”的电力用户在内的各市场主体,是智能行为的主体;三是市场竞争机制,以追逐经济性、环保性来推动能源流和资金流的合理流动,是智能行为的内在激励源。

广义来讲,智能电网是一个涵盖电力系统所有方面的数字化、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的系统,具有兼容性、预防性、自愈性、互动性和经济性等特点;狭义而言,主要是其核心部分电网的智能化建设。本文主要研究广义的智能电网对电力市场的影响。

智能电网与电力市场相互作用、彼此影响。一方面,电力市场是影响智能电网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放开用户选择权,电力市场改革引发了用户自由选择供电方式和优化用电的需求,智能电网在这些需求的推动下得到发展。同时,电力市场提供了一系列规则和制度,为市场主体选择更经济的运行方式建立了保障机制,并通过价格信号来引导市场各主体的行为,实现智能电网双向互动的价值。因此,电力市场是智能电网双向互动的基础条件,是充分发挥智能电网特性、为用户带来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是保证智能电网活力和效率的重要制度保障[11]。此外,涉及政治、体制、经济利益均衡与分配的不同电力市场发展模式,也会影响智能电网建设的发展思路、发展路径和发展方式。

另一方面,智能电网对未来电力市场发展将发挥重要的基础作用和推动作用。首先,智能电网为市场发展提供新的技术支持基础,提供更可靠的电力流和更精准的信息流,为市场主体高效运营和互动提供平台支撑;其次,智能电网为传统的供用电方式和系统运作方式带来变革,所提供的运行灵活性和信息全面性,能够更细致地刻画电力商品的多方面特性和价值,为电力市场交易的精细化提供基础,这将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创新交易模式,最大程度发挥市场资源配置作用。智能电网将推动市场建设向前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下面详细分析智能电网建设对电力市场发展的影响。

2 智能电网的基础作用

2.1 确保电力市场可靠运行

电力系统的充裕性和安全性是电力市场可靠运行的基础。现有电网是按照潮流从集中大电源流向固定可预测负荷设计的,因而电网拓扑和运行方式均不能适应未来双向潮流的情况。此外,影响未来电力系统可靠运行的不确定性、随机性因素众多,具有空间分布范围广、数量大的特点,对系统影响存在时空两维的变化,并随总体规模增加而出现影响能力由量变累积为质变、非线性放大的趋势。例如,中国近年快速发展的风电已经成为影响电力系统可靠性的重要问题[12]。

未来电力系统运行具有计划性低、预测难、瞬间扰动强、潮流双向的特点,将难以准确制定和精确执行系统运行计划,动态稳定问题尤为突出;同时,由于可再生能源机组可用率低,发电容量充裕度会有较大波动。因此,电力系统在安全性和充裕性2个方面都受到较大挑战。智能电网为此提供了以下解决途径:

1)长期投资上,智能电网建设首先意味着大幅增加输电投资,提高电网传输容量,以有效支撑电源的接入和输送,而电网的灵活运行方式和用户响应能力的提高也将增强发输电容量的充裕性。

2)中期计划上,通过智能电网主动监测机组和输电设备的运行状况,既能减少不合理的计划检修申报,又能提高状态检修的质量,避免各类检修方式对电价和系统运行安全的不利影响[13]。

3)实时调度上,为应对设备故障甚至系统停电,信息通信设备广泛配置,所检测的信息具有广域、全景、实时、全方位、准确可靠的特点,结合快速超前模拟,将使调度机构能以灵活的调度方式来适应不确定的潮流,充分利用输电设备,以接近实时的间隔监控电力系统、预判事故隐患,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同时,监测数据也能使电力系统不断自我调节,维持最优运行状态。即使事故已经发生,灵活的可重构网络拓扑也能最大程度地限制故障影响范围,并通过最优恢复路径快速恢复系统。

2.2 支撑电力交易发展

未来电力市场交易的蓬勃开展,要求一个高效的运营平台,智能电网为此提供了基础。智能电网能够支持交易平台公正、快速、准确地处理各类交易。及时、准确、全面地披露信息,有利于市场的公平透明;支持各方互动的可视化操作界面和高度集成的数字信息系统,有利于交易开展和业务结算的方便快捷;数据全景式管理有利于各类交易的全局协调、统计分析、实时监测和事后监管。

2.3 扩大市场改革成效

智能电网能够主动监测系统各节点的自然环境、空间地理、设备状态、能源供需、系统运行状态、供电质量和价格、温室气体排放量等信息,并反馈给市场各方,实现调度人员优化系统运行、发电公司和电网公司优化资产维护、消费者进行能源管理,从而能在以下3个方面有利于实现或扩大电力市场改革所带来的经济环保效益:

1)电力用户根据电价信息优化用电方式,在峰荷高价期削减用电需求,利用各自安装的分布式电源或储能设备向电网供电并获得收入。此外,电力传输设备的传输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将有效降低输电阻塞的频率和程度,阻塞成本相应减小。因此,在不考虑化石燃料高价格和可再生能源高成本的影响时,用户购电费用可能会显著降低并具有可控性。美国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调查结果显示,利用智能电网技术的每个家庭每年电费平均下降10%[3]。总之,智能电网将为用户带来最直接的利益。

2)用户避免高峰用电的方式将改变负荷特点,提高日典型负荷曲线的负荷率。长期来看,等效负荷曲线将更为平滑。由于峰荷的极大削减,机组利用小时数得到提高,同时也将有效减少需要建立的电厂数和相应的电网投资。此外,对电源、电网资产的生产全过程的长期持续监测和分析,将进一步提高设备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能力,有利于优化设备运行方式和资产状态检修维护策略,减少不必要的计划检测费用,并延长设备生命周期。因此,固定投资成本的降低、可变维护费用的减少和设备生命周期的延长,将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

3)长期来看,电力市场和智能电网提高了用户对电价、能耗、排放信息的敏感性,潜移默化中形成用户的节能环保行为,从而减缓电力需求增长。此外,智能电网在发电环节将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在输电环节将通过灵活的电网运行方式降低网损。总之,化石能源消耗增速和温室气体排放增速将下降,智能电网将实现良好的节能环保效益。

当然,这些成效需要巨大的先期投入,文献[14]估计美国约需1.5万亿美元投资才能完成2030年智能电网建设的远景规划。

3 智能电网推动电力工业市场化改革

3.1 智能电网为市场改革创造新的条件

电力工业基础的变革要求推进市场改革。随着各国智能电网的发展,相关物质基础的具备,不仅处于市场建设成熟阶段的国家需要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处于市场建设初级阶段的国家也需要深入推进改革,以逐步建立与智能电网发展相适应的体制机制。这是生产关系不断适应生产力的要求。

智能电网建设有利于扩大改革推动力。只有使用户参与改革进程,电力改革才会成为社会性变革,融入了社会需求,才能为改革提供新的动力[15]。智能电网为用户带来的经济利益,将使用户更认可和支持电力市场改革。此外,智能电网、智能家居等需要各方的广泛参与,这将改变现有产业链结构,使电力工业与其他行业的关系更加密切,甚至在电力、信息通信、互联网、家电、交通等产业间出现跨行业的公司和并购整合,将在一定程度上打破电力行业内发、输、配、售的单一纵向产业结构,使电力产业链条在纵向上沿上游的化石能源产业、新能源产业一直延伸到下游的家电、交通产业,横向上则与信息通信产业等深度结合。推动电力市场改革的力量将变得更为广泛而强大。

电力的普通商品属性增强。电力工业市场化改革通过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实现电力产品和服务由公共物品向商品属性的转变;而智能电网建设则通过物理基础的改变,极大地强化电力的普通商品属性。电力对用户而言更接近普通商品,具有实时的商品质量和价格信息,能通过储能设备实现延迟供应。这不仅能为电力体制改革深化形成新的理论支撑点,也可能在市场设计等方面有利于放松部分传统的严格约束。例如储能设备在一定意义上相当于打破了供需的实时平衡。

3.2 智能电网影响电力市场改革方向

智能电网促使电力体制改革继续向深入推进用户侧放开的方向发展。智能电表的广泛安装为用户选择权的进一步扩大奠定了基础;而增大输配概念模糊性的双向供电模式[16],会本质上改变用户参与市场的方式,提高用户参与市场的程度。

以环保、低碳为重要目标的智能电网建设将推动市场建设方向由追求市场的经济性发展为考虑环保的经济性,开展绿色市场建设。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开展节能减排是世界主要国家电力工业当前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最重要的行业主题。智能电网建设不仅为可再生能源接入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也是绿色电力市场建设的重要一环。

智能电网下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对包括欧美和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而言,意味着不同市场之间的融合,多区域的联合协调,市场范围的扩大。美国风电距负荷中心较远,需要在较广阔的范围内跨地区、跨市场消纳。欧洲电力工业协会主席Josefsson指出,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将会促进欧洲各国电力市场机制的彼此协调,有利于欧洲统一市场的建立[17]。

电力市场内可能出现新的商业模式和业务模式。智能电网搭建的能源流、信息流交互平台,可能为市场主体、智能家居公司等各类参与者创造新的收益来源和方式,不断形成全新的产品和服务。例如,针对优化用户用电方式的服务产品、电力金融一体化等。

4 电力市场远景展望

在智能电网建设的推动下,电力市场将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1)总体特点

随着市场范围的扩大、资源配置能力的增强、市场机制的完善、市场组织的高度协调,电力市场将具有如下特点:(1)鲁棒性,能够抵御更大的扰动,例如较低的发电容量充裕度、紧张的备用水平、操纵市场的行为。(2)竞争性,市场更加开放、公平,信息对各方高度对称。(3)柔性,能满足用户丰富的个性化需求,满足各类型机组参与市场的需求,电价体系更加完善灵活。(4)互动性,交易主体间能源流、信息流互动增强,市场流动性提高。(5)清洁性,促进清洁能源充分高效利用,促进市场各方节能减排。

2)市场主体

各类市场主体中用户侧变化最大,更广泛的电力用户更深入地参与竞争,用电负荷弹性变大。此外,用户因能对系统供电而具有发电公司角色,但其并网发电的时间、地点和能力具有非计划性,也不受调度机构计划管理的严格约束,难以预测。

3)市场体系

智能电网将支撑零售市场迅速发展或空前繁荣,零售市场接近完全竞争;而电力用户用电弹性较大且能并网反向供电,将极大地提高批发市场与零售市场之间的互动性,并促进形成完全竞争的批发市场。相应地,其他子市场,如辅助服务市场、输电权市场等与零售市场的耦合也将加深,相关衔接规则和交易品种设计将由主要围绕批发市场开展[18],转变为围绕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2个方面。

由于日前对风速难以准确预测,为实现电力供需平衡,在智能电网先进技术的支持下,需结合事前的备用交易,依靠超短期预测,立足实时控制。此外,风电接入引起的辅助服务成本对不同的市场差异显著。关于美国西北部地区风电接入的研究表明,10 min市场相对于小时市场能削减40%~60%的风电参与市场引起的辅助服务成本。因此,超短期市场、实时平衡市场和辅助服务市场将得到长足发展,交易规模也会因市场大量不确定性因素而大幅提高。

此外,伴随智能电网互动技术的发展,需求侧管理和需求侧响应机制在电力市场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更为突出。

4)市场出清机制

电力市场出清方式将由单一的经济安全调度转为安全、经济和环保的综合目标,其中,安全作为约束,环保外部效应内化为成本。此外,考虑环保目标后,电力商品的私人物品属性与公共物品属性之间的界限进一步复杂化,市场机制和管制手段在交易出清方式中的分工和协调需要做出适应性调整。

5)交易标的物

智能电网提供的信息资源和支撑平台为交易标的物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基础。首先,除电能量、发电容量、辅助服务、输电权外,电力市场内的交易标的物可能出现与用户电能质量相关的电力商品细分交易。电能质量细分是指对如频率、电压波动和闪变、谐波等的度量。其次,智能电网对系统各节点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信息的有效监测,将有力支撑碳交易品种的发展。此外,考虑到可再生能源比重的提高,重点发展规避机组不可供应风险的电力金融衍生交易品种。

6)市场力

智能电网有利于限制市场力。市场结构决定市场行为,广大用户的高度参与能够较大程度地抑制发电公司的结构市场力;而电网运行的灵活性,一定程度上也能降低发电公司的位置市场力。

5 市场设计主要问题及建议

5.1 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

智能电网下,批发市场与零售市场之间的衔接、平衡是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即使智能电网可能达到的信息化技术水平允许小用户直接从发电公司处购电,但通过负荷服务实体(load service entities,LSEs)代理大量小用户参与批发市场仍是购电的主要方式。作为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重要连接纽带的LSEs将因较大的用户用电弹性而在批发市场承担更大的交易风险。需要建立合适的需求侧响应机制,以充分激励用户削峰填谷和降低用户用电不确定性对批发市场运营的影响。

需求侧响应资源有多种分类,美国PJM市场包括经济负荷响应和紧急负荷响应2类[19],分别具有计划性和实时的自发性特点。其中,计划性的需求侧响应资源是平衡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的重要调节力量。未来用户侧参与需求侧响应的资源包括可中断负荷、智能家居用电计划、实时电价响应、分布式发电和储能设备等。其中,可中断负荷和智能家居具有计划性,储能设备则兼具计划性和实时的自发性2种市场参与方式,而分布式发电可纳入计划性的可中断负荷资源,但由于其出力的不确定性,则在其不能交割时用户需承担非自愿的失负荷价值损失。

5.2 发电容量市场

在可再生能源机组统一规划建设前提下,通过发电容量市场引导其他类型电源投资[20],将面临如下主要问题:(1)可再生能源机组的大规模并网,使系统实际可供发电容量的裕度大幅波动,所需常规电源总体规模难以确定。(2)同时,这也引起各类型机组售电收益总量和分布的较大变动,部分调峰机组投资风险变大,发电公司的电源投资策略趋向保守。(3)如何引导常规电源的布局能符合分散分布的可再生能源发展要求。(4)引导发电技术上,如何适应未来常规机组峰、腰、基荷类型的转变,以及不同类型之间最优比例的大幅调整。

简单的拍卖机制很难奏效,容量市场机制需要调整,可考虑的方式包括:(1)要求可再生能源机组参与容量市场与待建新机组签订长期合约,以获得长期备用,并降低新建机组投资风险。(2)充分利用需求侧响应资源较大的负荷弹性,来抵消可再生能源机组的不确定性影响。美国当前需求侧响应潜力达188 GW,占全国峰荷的20%[21]。(3)基于机组可用率而非容量开展机制设计。美国PJM发电容量市场在2008年已成功拍卖光伏发电机组容量和大量需求侧资源[22],相关机制可借鉴。

5.3 电网投资

电网投资也将遇到诸多问题:在新建线路上除了可靠性需求和经济性需求外,将增加环保性需求和智能性需求,即仅为了输送可再生能源或仅为了满足增强电网运行灵活性。为此,投资引导机制和成本回收机制需要相应调整。电网扩展应根据新建线路目的的不同,灵活考虑采用商业输电的市场机制或监管下的成本加收益方式,以及通过合适的输电定价或金融输电权等实现输电投资成本回收。例如,若新建线路同时满足了环保性和经济性需要,则可将投资总成本分为对应的2个部分,将其中为输送可再生能源的线路建设成本参照可再生能源电价补贴方式由全体用户承担,而另一部分可按谁受益谁支付的方式确定。实际上,输电网扩展和输电服务定价目前仍未能完美解决[23],智能电网将使该问题更为复杂。

电网规划则需要适应潮流分布变化大、阻塞范围和程度变化大,以及开展大范围的资源优化配置和电力备用支援等新要求,而由于智能性需求,基于N-1等可靠性裕度的规划原则将可能因此需要进一步严格,从而导致在回收电网投资上将面临很高的电网建设成本与可再生能源机组接入后线路的低可用率的矛盾。

电源电网协调建设更加必要,而相关影响因素却更为复杂。无论电源主导模式或输电主导模式都可能难以奏效,在统一规划基础上通过市场机制调整将更符合客观要求。

5.4 辅助服务市场

可再生能源机组比重的大幅提高,将深刻影响电力系统和电力市场的运行。在中国,风电的影响最大,基本仅作为辅助服务的消费方。若对辅助服务采用补偿机制,目前发电公司间互补方式将使可再生能源电厂承担较大的辅助服务成本。为了有利于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可考虑将可再生能源机组引起的辅助服务成本单独核算,直接转由用户承担。

若采用市场机制,除无功服务和黑启动等适合采用长期合约开展外,备用和自动发电控制(AGC)服务可考虑通过如下2种市场竞价方式获得:(1)一般,首先根据明确的可靠性指标(如备用率)确定辅助服务需求总量,然后由承担系统运行安全责任的机构通过市场交易购买,成本转由用户承担,有利于保证系统安全。(2)由于智能电网允许用户表达不同的可靠性需求,可考虑采用购售双方集中竞价方式开展,相当于系统可靠性水平基于价格,需求总量由市场确定。这提高了调度的灵活性,也避免了不必要的切负荷操作和较高的辅助服务成本。当然,这需要可靠性政策等基础条件的调整,实际上在美国已有一些专家对北美电力可靠性委员会(NERC)现有的可靠性定义(可靠性是电力系统元件能将符合质量要求的所需电能传给用户的程度)产生异议[24],认为这个定义没有考虑用户侧在改善系统可靠性方面的作用,没有体现出用户的参与性,不利于发挥用户对改善系统可靠性的作用。

5.5 定价机制

在发电侧可再生能源全额收购前提下,智能电网对发、输、配、售电价体系的影响主要在输、配电价和用户购电价上。一方面,智能电网在发电侧接入具有不同质量、能耗和排放的电力,在用户侧供应不同质量的电能,电网除具有输电作用外其调控电能质量的再加工作用显著增强,不再仅仅是“高速公路”。因此,输电定价中非社会化平摊部分需要调整完善,既要使输电成本产生者公平承担有关成本,还应能激励输电方积极发挥再加工作用、为可再生能源接入提供灵活的输电服务。另一方面,用户侧定价方案需多元化,要综合考虑实时电价和计及用户长期用电特点的零售电价(长期合约价),不仅满足用户对用电质量的不同需求,同时也考虑冲击性负荷、波动负荷等负荷对系统的影响。

此外,排放权交易也是影响用户用电成本和相关定价机制的重要因素。作为发电可变成本或边际成本组成部分的排放成本会影响电力市场竞争结果。考虑排放成本后,燃煤电厂对天然气等类型电厂的成本优势将会改变,机组的峰、腰、基荷类型和机组组合顺序将会改变。在可再生能源全额收购前提下,边际机组将主要是燃煤电厂。需注意到,这将限制如联合循环机组等高调节性能机组灵活性的发挥,不利于系统的安全运行。因此,需要建立稀缺定价机制,在各子市场内对特定的或所有的稀缺资源定价,但难点在于对电力商品的细分和各子市场间的统一协调。

6 结语

电力工业市场化改革和智能电网建设发端于不同时代,具有各自的使命,但受电力系统固有特点决定,将随着各自的发展而逐渐融合,并相互促进,共同为电力工业带来新气象。本文仅对此做了初步展望,还有很多重大问题有待研究。智能电网着眼于未来,随着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其内涵和相应功能将不断丰富,对电力市场建设的影响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电力市场研究领域也会因此拓展和细分,未来在具体国情下,需要充分结合气候变化、可再生能源接入、环保机制以及智能电网的特点,开展体制改革理论创新和市场机制研究。

智能电力与高效发展 篇5

1 华北地区智能电力发展现状

华北地区 (即天津、北京、河北、山西、内蒙古) 的智能电力发展的最大变革在于, 使现有以电源—电网—消费者的单向的电力体系, 转变为多方向的电力体系, 逐渐使消费者参与电力市场, 增强电力公用事业企业对于不断变化的消费预期的配合度, 并能够提供更大的供电选择性, 同时节约成本。在消费者的期望、要求不断提高的情况下, 智能电力的发展能够创造新的能源管理服务, 并且降低供电成本, 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当前, 华北地区智能电力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着以下障碍:首先是政策与监管方面的障碍。现行政策体系鼓励发电和供电的竞争, 随着向智能电力的转化, 新的政策体系需要将消费者的利益与公用事业和供应商相结合, 以确保实现消费成本最低。其次是商业推广面临的障碍。当前纯粹量化公用事业的财务收益的体系, 不利于智能电力的发展。

面对这些障碍, 地方政府应与电力企业一起合作, 制定出完善的城市智能电力发展规划。对于早期的投资以及运营成本导致的财务赤字, 看到其他的间接机会利益。只有地方政府与电力企业通力合作, 才能够使智能电力健康的发展。

另外, 电力企业自身也要完善智能电力的技术成熟度和交付风险, 增加在行业与公众中的智能电力宣传, 提高认识, 并且提高智能电力的安全性。

2 智能电力经济发展前景

2.1 实施智能电力的技术优势

智能电力也是由电力企业来提供一个基础设施和平台, 由其他企业在这个平台上再提供服务。华北地区属于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有较多新投资, 同时可以采用最新的技术, 还拥有相对较低的投资成本。

2.2 智能电力的投资需求与投资回报关系

面对华北地区目前的智能电力投资, 企业要以平稳的心态面对不可避免的较高的成本超支风险。电力企业可以通过投资少数高素质、大规模、综合性的试点项目, 并分享经验, 降低投资和运行成本的风险, 使得投资回报更加可行。

2.3 智能电网的经济发展前景

未来二十年内, 随着人口的增加以及对消费增长的预期, 据国际能源机构 (IEA) 预计, 全球能源需求总量在现有的水平上将增加一倍。尤其对于经济较发达的华北地区, 这种需求的增长将更为迅速。在全球范围内推动对抗气候变化的低碳经济发展, 输配电的核心基础设施迫切需要进行改造, 而智能技术则是这一转变的必要组成部分, 过去不断发展的通信和计算机技术将充分地运用在当前和未来的电力基础设施上。

3 总结

实施智能电力的地区覆盖是一个企业与消费者逐步适应的过程。智能电力自身的成熟度与经济效益的发展, 最重要的是需要使电力企业与消费者认识到通用技术 (如嵌入式智能和遍布的通信) 的特质与各地区差异的存在。由于华北地区经济发展较为快速, 技术更新较快等多个重点因素共同起到的作用, 也可以相应简化一些模式来利用智能技术, 发展出一种可靠的智能电力系统模式, 在消费端提高能源效率。与此同时, 在不同发展阶段, 都要找到一些解决办法和方案, 找到真正适合自身情况的发展路径和模式, 在提升技术、发展智能电力的同时, 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蔡声霞, 王守相, 王成山, 等.智能电网的经济学视角思考[J].电力系统自动化, 2009 (20) .

[2]帅军庆, 贺锡强.建设智能电网[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 2010 (4) .

[3]玲珑.智能电网开启电力发展新时代[J].广西电业, 2009 (1) .

[4]刘小萌.低碳经济:智能电网未来的投资机会[J].股市动态分析, 2009 (48) .

智能电力与高效发展 篇6

能源短缺、环境压力和间歇性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并网问题,使现有电网运行安全和电力系统运营模式面临严峻的挑战,由此,智能电网的概念被提出,并随着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出的“能源新政”[1]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被誉为21世纪电力能源的重大科技创新和发展趋势。

智能电网建设的目的是使电网本身更加具有智慧,以应对可再生能源入网和分布式发电对电网安全的冲击并满足为实时电力平衡提供服务平台的要求。以往,电力系统依靠对传统发电设备的调度,跟踪电力负荷的变化,实现实时电力平衡。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可供灵活调度和实时电力平衡服务的发电容量相对越来越少,也就是说,未来电力系统仅仅依靠对电源的调度和控制无法保证可再生能源发电全额上网,还必须借助智能电网和市场机制使分布式电源和电力用户自愿参与到实时电力平衡中来,并将带动通信、电力计量、电器等相关产业的技术创新,也必将带来电力市场的又一次大变革,进而促进新能源的快速发展。

本文立足于对智能电网本质的认识,分析智能电网与电力市场化运营的关系及其对现行电力市场发展的影响和促进作用,展望以智能电网为载体的电力市场模式。

1 智能电网的本质

欧盟理事会的能源绿皮书《欧洲可持续的、竞争的和安全的电能策略》(A European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nd secure energy) 将智能电网技术作为解决欧盟能源安全、电能质量、环境的关键技术和主要方向[2],并将目标设立为:建立灵活、经济、可靠、易接入的智能电网。

美国出于国家能源安全、环境保护、经济以及电力设备老化等因素的综合考虑,迫切要求打造基于实时电力市场的全新智能电力系统,其总目标设立为:建立高效能、低投资、安全可靠、灵活应变的智能电力系统[3,4]。

中国也积极开展了智能电网领域的研究和规划,在2009年特高压输电国际会议上,国家电网公司提出中国智能电网建设蓝图,涵盖了所有电压等级的坚强智能电网[5,6,7],并将输电网的智能化建设作为重要基础。

由于各国可再生能源资源状况、电网发展状况和电力体制及国情均不相同,各国提出的智能电网定义、标准和规划方案各具特色,但从中体现出了智能电网的本质,即通过输配电网和用电设备的信息化、智能化与电力市场化,解决可再生能源并网和能源合理利用的问题。

2 对电力市场发展影响的分析

智能电网对电网结构[3,4,5,8,9]和系统运行方式[6,10,11]的变革,不仅将促进欧美电力市场的新发展,而且还将更深刻地影响中国电力系统运营模式,以无可阻挡之势推进电力市场化的发展进程。

根据目前智能电网的研究成果和规划[12,13,14],本文认为智能电网对电力市场发展的影响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改变能源的配置方式

智能电网的发展和新能源的广泛使用,将大大减少化石类能源的开采和消耗,增加可再生等新能源的利用,并统一通过智能输配电网输送能源到用户终端。因此,可以预见,由于“即插即用”和“储能”技术的日益成熟和实用化,未来能源将通过智能电网统一配置为主,实现各种能源的有效整合。绝大多数终端用户的用电将通过智能电网来获取,少部分家庭用户和企业用户可以自给自足。

2)改变电力系统运行方式和供需关系

智能电网为分布式发电和用户向电网送电提供了物理平台,也改变了公用电厂发电、用户用电的传统电力系统运行方式。智能电网采用集成“双向通信”和“双向电力传送”技术,从技术上解决了普通电力用户参与市场的问题。用户通过储能设备在满足自身电力需求并有剩余电力的情况下,向电网送电,这不仅改变了电力系统的运行方式,也改变了电力市场的供需关系。电力市场的实时价格将为供需关系的协调提供不可或缺的激励信号。另外,分布式发电大量涌现后,电网中会出现一种新的运行方式——孤岛运行模式[15,16],也有文献称之为微电网模式。智能电网由许许多多、有大有小的孤岛组成,将就地的可再生能源电源和负荷结合起来进行协调控制,使可再生能源的电量就地消纳,多余电量上网远距离输送或存储,从而缓解电网调峰压力,保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如果主网出现故障时,具备独立运行条件的配电网自动解列;处于解列的配电网出现故障时,则更小的安全孤岛自动实现独立运行。

3)促进实时电力市场建设与完善,提高电力市场效率

实时电力市场是实现智能电网愿景的必要条件之一;同时,智能电网将为实时电力市场提供完善的技术条件,必将促进实时电力市场的建设和完善。此外,智能电网中将采用超导、远距离多落点直流输电、自动控制等先进技术和设备,不仅最大限度地降低网损,而且可提高输电网运行的灵活性,减少阻塞成本和其他交易成本;信息和网络技术以及智能电表的发展和应用,使得发电商与电力用户能够实时获取电力市场的经济信息,发电商与电力用户的互动性和响应的时效性增强,电力市场流动性和透明度将更高,效率也将更高。

4)电力调度与市场交易技术支持系统更加智能化

智能电网的信息化将为提高电网调度和市场交易技术支持系统的智能化水平奠定基础,进而在电力输出实时变化的情况下不但保持电网稳定[17,18],简化了人机交互过程,减轻了调度运行和市场交易人员的信息处理负担,而且能纳入更多的间歇性可再生能源电力。

智能电网容纳的可再生能源机组比重将大大提高,大规模间歇性可再生能源电力接入系统,将导致电网等效负荷的峰谷差变大,单纯依靠发电调度将无法满足系统调峰的需要,必须将电力用户也作为系统备用纳入实时电力调度和交易的范围。可见,无论是从实时调度还是从实时市场、辅助服务市场的角度,运行管理都更加繁杂,必须有高度智能化的信息管理和自动监控系统作为技术支撑。

5)激励需求响应[11],吸引更多的电力市场参与者,分散市场风险,促进电力市场的良性发展。智能电网通过更加先进的信息技术将更广泛的能源群体(包括间歇性可再生能源供应者、传统的发电商和需求侧的广大电力用户,以及集供应与消费为一体的群体)紧密连接在一起,使得电力生产、输配、销售和使用等环节的效率更高、更公平;有更多的市场主体分担市场风险,并共同推动电力市场的发展。

6)智能电网的“双向通信”[19]不仅为需求侧响应提供了技术实现的手段,也改变了电力市场的价格形成路径,提高了电力市场价格形成效率,为需求侧响应提供了经济激励信号。智能电网广泛采用并完全集成“双向通信”技术,使得发电企业、输配电公司/供电商和电力用户之间信息互动,三方均可以对信息作出快速和准确的反应,因此,改变了以往单向的信息流路径、供应链结构及其价格形成路径,同时,动态的信息互动使得信息能快速反映到价格上,提高电力市场价格形成效率。如图1所示。

以智能电网为载体的电力市场结构比传统电力市场更利于有效竞争,其价格形成机制将更接近于完全竞争市场的价格形成机制。

另外,由于市场为需求响应提供了经济激励信号,用户购电价格方案呈现多样化,包括考虑风电影响后的负荷特性制定的峰谷电价、实时电价、可中断负荷电价和计及用户长期用电特性的中长期合约电价等。当可再生能源发电容量在系统中所占比例较大时,仅靠基于信息化和自动化的电网智能控制与运行,不能保证电力系统实时平衡,还必须在协调各类发电机组运行的同时,通过实时市场价格信号,激励电力用户自愿参与系统平衡——在电力过剩时段,通过低电价引导用户多用电、蓄电;在电力负荷高峰时段,通过高电价引导用户避峰用电;以可选择远期合约协定相对低廉的可中断电价或一定的备用容量补偿费,引导用户在系统发生事故时减少或停止用电,有利于抑制事故扩大和蔓延,以及尽早恢复系统正常运行。因此,智能电网应实现用电设备和电力市场的交互式通信,允许实时价格、能量和负荷管理[20],提高电力市场价格形成效率。

7)增加市场竞争程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电力市场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

智能电网将为中小电力用户直接参与电力市场交易,进而参与实时电力平衡提高基础平台,使电力市场竞争主体增加,竞争激烈程度增加,从而降低各环节的运行成本和市场交易成本,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市场运行效率。

3 对未来电力市场发展模式的展望

智能电网的突破意味着电力市场将进行二次变革,深刻影响未来电力市场的发展模式,促使电力工业的重构(restructuring)和新技术的开发及其应用。电力市场模式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市场交易主体更加多元化、市场集中度下降

智能电网的发展,使得未来电力市场中电源结构趋于多元化,新能源发电机组、小型的清洁发电机组以及分布式电源将大量涌现,市场集中度大大下降。正如前面所分析的,在需求侧,越来越多的电力用户直接参与市场。

欧美等发达国家将电网私有化后,发现分割状态的输电网发展模式难以适应日益频繁的远距离、跨区、跨国的电力交易和大范围的能源互济,已经成为难以逾越的障碍。随着能源资源和电力需求分布的不均衡度日趋增大,自然灾害对地区能源供给安全带来的风险和危害越发严重,适度的跨省区输电网建设和发展,将越来越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分布式电源、微电网运行将成为未来智能电网的有力补充和有效支撑;建设既有大容量又有小容量,既可联网运行又可解列微电网运行构架,即形成大电网与微电网并存、互补的格局,是未来电力系统的发展趋势。因此,配电公司、分布式电源和微电网的投资和运营公司也都将作为电力市场的主体,并使市场集中度得以降低。

以智能电网为载体的电力市场中,参与市场的市场主体更加广泛,智能电网将各类市场主体紧密地串联起来,实现各类市场主体之间的实时互动和电力平衡。

2)电力交易品种多元化和金融化

智能电网是以实时电力市场为基础的,而一个能够形成合理价格的实时市场则是以较为完善的电力金融市场和电力辅助服务市场等为保障的可再生能源配额交易市场。

备用容量等辅助服务市场是保证实时市场具有较充裕电力供应和实时调度具有有效控制手段的前提。辅助服务变得更加重要,其需求量将显著增加,可以预计,未来电力市场中辅助服务市场将发挥更大的作用,辅助服务交易也会更加活跃。

远期市场和日前市场的交易可以使电力调度机构有更充裕的时间进行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分析和电力交易的安全校核,也可以给拥有火电机组的发电企业选择经济运行的更多机会,是保证电网安全和实时电力平衡的基础;智能电网将为大量可再生能源上网提供物理实现的保障,但为了鼓励可再生能源发展,还必须有经济保障和激励机制。因此,未来电力市场还需要建立可再生能源配额交易市场。

电力交易的金融化则赋予市场交易主体更多的交易机会实现自身风险管理和利益最大化,同时也更有利于促进电力实时平衡,进而实现资源的更有效利用。中国目前设计的电力市场方案还都仅限于实物交易,如果从发展智能电网的角度出发,就应该在今后中国的电力市场设计中,考虑将双边交易合同金融化,甚至将日前市场金融化的方案。金融性电力交易可以为市场成员提供更加灵活的风险管理工具。另外,随着储能设备技术和需求侧管理技术与机制的发展和应用,用户可以通过可再生能源和储能设备以及可中断负荷或智能化用电设备等实时地参与市场交易。

3)实时市场不可或缺,价格不确定性和波动性更大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提出的智能电网概念中,包括居民在内的电力用户都使用智能化电器设备,根据实时电力市场的价格信号进行用能或蓄能的决策,进而促进实施电力平衡。可见,实时电力市场是实现智能电网愿景的必要条件之一,将与智能电网结伴前行,不可或缺。

以往电力实时市场的价格主要受发电的实时边际成本、负荷预测误差、电网阻塞、机组或系统故障等影响,但以智能电网为载体的电力市场,实时电价很大甚至更大程度上还要受可再生能源发电能力预测误差和需求响应的影响,这将使实时市场价格的不确定性和波动性更大[21]。正是通过这种实时价格信息,调度智能电器,有效地激励需求响应、削峰填谷,实现能源的合理利用。

较为完善的智能电网应该具有较强的传输能力和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实时市场价格受输电阻塞的影响相对较小,由电力供求关系主导,更接近于完全竞争市场;实时市场价格的波动主要受市场供需平衡状况的影响,特别是受可再生能源发电能力、天气变化和需求响应的影响。

4)市场鲁棒性更强

以智能电网为载体的电力市场为实时需求响应提供了技术保障和经济激励机制,电力调度计划不再仅仅是发电计划,还包括直接参与市场竞争的用户实时供电计划、参加辅助服务市场的用户的备用计划和实时负荷控制等。因而,实时需求响应能够与发电控制紧密结合,即需求与供给将相互作用,使得市场机制能够有效地促进电力供需平衡和形成市场均衡价格,市场具有更强的鲁棒性。

5)市场更加透明和公平

智能电网能够为市场成员获得更全面的市场信息提供技术支撑,放宽市场参与者的进入和退出条件,同时使市场的信息更加透明,为公平竞争创造了更为完善的客观条件。

4 结语

智能电网和电力市场虽然产生于不同时期,各具使命,但因能源、环境与经济因素而紧密关联、互为影响,并将逐渐融合,相互促进和发展。与以往的电力市场相比,以智能电网为载体的电力市场将为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并网和实时需求响应提供经济激励机制,而智能电网则为其提供技术保障。智能电网的发展必将深刻地影响未来电力市场的发展模式,促使电力市场主体多元化和交易品种金融化,并将凸显实时市场的不可或缺性,提高市场效率,实现能源、环境等多种资源的综合优化配置,进而推动经济社会与能源产业和环境的和谐发展。智能电网的研究刚刚起步,本文的研究也是较初步的。随着智能电网研究的深入,其内涵和相应功能不断丰富,对电力市场的影响也将逐渐清晰。

智能电力与高效发展 篇7

智能电网指的是通过优化模型的方式对数据进行深度挖掘, 并预测电能流情况, 如用电量和变化分布, 为发电、配用电等各监管单位提供了信息决策。随着智能电网的飞速发展, 势必会为电力市场带来一定的冲击, 而随之从产生的机遇和挑战对电力系统的稳步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依据这一形势, 对智能电网给电力市场带来的挑战和机遇进行简要分析。

1智能电网大环境下电力市场发展的机遇

1.1电能是电力市场的主要商品, 可靠的电能质量又是智能电网的内在要求。智能电网为电能的质量提供了全面的技术保证。

在现代通信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 电网运用采取双向数字科技创建了高效输电网络, 从发电端、用户、电网等方面着手, 了解电力者的基本信息情况。首先, 就电厂方面而言, 大容量间歇式的绿色能源接入电网, 能够合理兼容接入容量与备用容量。并网技术则在智能电网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 它的优点在于有效地接入太阳能等分布式的绿色能源。智能和传统能源完美结合, 有效提升了电力资源的利用效率。此外, 就电网而言, 首要任务是让智能电网具备自能, 自能也就是实现系统自动检测, 分析、处理故障的程序。同时科学有理的应用控制及管理技术, 也为保证了电网的高效、安全运行。从用户方面分析, 智能电网可以多角度采取措施:首先从技术方面, 智能电网可利用用户端发出的谐波电流来限制接入电网从而保证电能质量;其次是管理方面, 智能电网采用全新的负荷侧管理系统, 依靠引导用户的消费类型和消费时段为手段, 以确保电力系统的新能源发展需要。

1.2智能电网使得电力市场中的交易主体变得多样化。

在智能电网的大环境下, 电力市场的主体变得多样化。既包括了传统主体与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人, 还包含微电网等分布式主体和部分普通用户。在市场主体范围的不断扩大的情况下, 市场竞争变得日益激烈, 市场的风险投资更分散、选择范围更广阔, 电力市场也就更加稳定。在智能电网和传统电网的环境下, 由于互动通信系统和信息技术在电网系统中的全面应用, 绿色能源也参与了电力市场的交易。因此, 电力市场的交易主体便日益多样化。

1.3智能电网中的信息系统为电力市场创造了良好条件, 也为电力市场的智能化交易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保证。电力市场要稳定发展就必须依靠有效的信息技术。同时, 可靠的信息系统为电力市场的稳定发展创造了条件。智能电网大环境下的交易平台向各个市场主体提供了电量平衡、电力需求、网络阻塞、电量结算及负荷预测等服务。它不仅提供了电力市场的快速发展所需的各项技术支持, 同时接入了大规模的绿色能源, 电力市场的信息平台由此提供的信息服务, 大大增加了市场的透明度。

2智能电网大环境下电力市场发展的挑战

2.1智能电网环境下电力系统的稳定性

2.1.1保障电网企业的稳定发展。电网企业是一种将各类一次性能源 (如水能、天然气等能源) 转变成电能再输送给用户的企业。这一类企业的运行与经营过程会面对诸多无法确定的问题, 谓之风险, 既含有自然风险, 也有可靠性风险, 以及大用户们直接购电产生的风险等等。自然风险即因为自然环境改变, 气候产生变化影响企业正常运行的风险。电网的经营企业供电的可靠性受电网规划、输电阻塞、负荷预测等因素的影响, 存在着很大的风险。因此, 经营电网的企业在当前的新环境下, 应该要着重于供电的质量, 避免发生供电事故。

2.1.2促进发电企业的稳定发展。电力市场概念的提出, 使发电企业的性质、经营模式以及地位从根本上发生了改变, 发电企业在竞争的环境中, 不但有机会去发展, 而且同时面对着一连串的危机。当资金伴随新兴化发展的电力市场和深入应用的信息, 智能电网依靠传统和新能, 为电力系统的节能效益奠定了基础。但也因此电力系统需要面临一些新的挑战。

2.2智能电网环境下电网企业的风险

智能电网大环境下电力市场的稳定性问题。一方面, 大容量间歇式的绿色能源并网给电力市场带来的挑战。此外, 即使可以通过扩大总容量的方法解决问题, 但在绿色能源的规划方面, 许多国家依然存有间歇式绿色能源的容量超过安全比例的重大问题。另一方面, 就广域互联网而言, 智能电网的优势主要表现在其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更强。在此情况下电力系统更应具备完善的预防、诊断及应急指挥等系统, 以达到预防事故及电网自愈的功能。

3结束语

电力市场更好地实现其经济效益需要有更为广阔的平台, 而智能电网能有效拓宽其发展平台。同时合理发展绿色能源又为电力市场带来了新的挑战。面对智能电网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我们要正确面对, 把握机遇, 战胜挑战才能使我国的电力市场在机遇中腾飞。

摘要:在智能电网飞速发展的趋势之下, 电力市场的发展得到进一步提升的同时也面临了一系列的挑战。依据被广泛运用的信息技术, 本文分析了智能电网给电力市场带了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智能电网为电能质量提供了智能化的技术保证, 使得交易主体在电力市场中变得多样化, 也为智能化的交易提供了技术支持。另一方面, 在接受机遇的同时, 电力市场的发展也面对电力系统及电力市场的稳定性问题。

关键词:智能电网,电力市场,发展,挑战

参考文献

[1]姚建国, 严胜, 杨胜春.中国特色智能调度的实践与展望[J]电力系统自动化, 2009 (17) 16~20.

[2]光宇, 孙英云, 梅乍伟.多指标自趋优的智能电网[J].电力系统自动化, 2009 (17) l~5

[3]王锡凡, 付敏.智能电网的信息化建设[J].电力技术学报, 2009 (72) :29~33

智能电力与高效发展 篇8

1 传统电气自动化设计的特点和思想基础

传统电气设备的制作形式在保护、控制和计量上都是由一些独立的配件来完成的, 而且用户所需的配电产品以及每个配件彼此间的功能配合与连接也都是通过此种形式来完成的。

1.1 在对某工程进行电气设计之时, 一定要对用电设备的实际用电负荷、分布情况以及负荷特点等具体状况加以考虑, 同时与自身条件相结合来进行中低压配变电系统的相应设置。

在此基础上, 作为施工方一定要遵照供电方在设备、条件以及用电上的管理要求, 对低电压变配电系统实行计量、控制和二次保护方面的设计, 然后按照工艺控制和自动化系统要求来进行配电系统末端用电设备的设计, 在完成这些设计之后, 再实行电路的敷设、设计以及设备的调试与安装工作。

1.2 在对某工程进行自动化设计之时, 一定要按照控制要求先对工艺进行详细分析, 以便对被控设备的分布状况有所了解和掌握, 同时还要对设备自身可靠性、运行流程相关性等加以了解, 然后再进行计算机全控制系统结构和内容的设计。

在执行工程的时候, 还需对变配电系统、高低压仪表系统与用电设备检测信号、系统检测控制之间的关系加以协调, 接着再将一个位号清单编制出来, 最后再对整个控制流程图加以设计;进行控制系统监控软件和硬件的组合;使控制系统输出和输入接口与整个系统现场设备电缆之间的有效连接设计得以实现, 如此才能使整个系统设备以及电缆敷设的调试与安装得以顺利完成。

2 电力一次设备智能化应用的基础条件

目前, 工程现场许多设备都能通过对现场总线加以连接而实现, 并用同样的通讯协议使数据通讯得以实现。由于目前网络通讯的机电一体化、芯片嵌入和标准统一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使得现场设备层中测量与控制的彻底分化得以实现。对整个控制系统而言, 由它的拓扑结构便知, 作为通讯媒介的重要组成成分, 现场总线包含的内容只包括人机界面管理计算机和现场控制器这两方面, 如今有了几个大型的现场总线组织可以对现场总线通讯协议加以制定, 如此一来, 假如现场嵌入式控制装置、控制器、仪表与通讯协议相符, 那么便能很快捷的通过连接现场总线来实现完整控制系统的形成。

3 电力一次设备智能化设计方案特点和内容

由于目前的用电设备中有一个非常小型的PLC控制系统, 并且嵌入式控制装置也会在高低压变配电设备中出现, 因此在对相关电气加以设计之时, 就无需把集中、计量的保护系统设备和二次信号同自动控制系统间做预留互联条件, 而只用按照需求进行系统电气的设计, 此外还需进行必要仪表系统的设计。在传统设计方案里, 电气设计和自动化设计是平行的, 而新设计方案和传统设计方案之间差别非常多, 具体而言就是新设计方案在设计程度上对传统设计方案进行了一定的简化, 使得效率得到了极大提升, 而自动化组态的进行也无需先进行硬件确定再实行, 只需通过一个软件和通信协议便能让不同厂家的产品和设备实现整合, 进而构建为一个正常系统。就我们电气系统来说能够很好地使电气设计与自动化设计达成一致, 这样能够很好地协调两者关系, 对于工作的调动与分配是非常的有利的, 也是未来发展的必然的趋势。

4 电力一次设备智能化的发展趋势

事实上, 上面所提到的新设计方案基本上全都在现场设备中得到了应用, 现场总线装置与通讯协议标准完全相符, 即网络通讯功能得以完全实现, 并且在现场总线的所有节点设备上都采用分布式实时数据库形式。与此同时, 系统中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构成成分便是设备控制系统, 它的特点包括数据共享快、成本低、高效可靠等。上面所提的功能希望能在设计中得以实现, 对于设备的工作者来说同时对于设备进行电气系统与相关程序两方面来进行设定, 对于整体的框架更加的清晰明了。任何的企业都不是独立的个体, 都需要进行协调工作, 在于相关的企业之间各个层面的交流是必须的这样有利于工作的顺利的开展进行。

5 一次设备智能化在10KV配电系统的应用

我国配电网包括农村电网和城市电网, 农村电网最主要采取架空线的方式, 城市电网则主要采取电缆网的形式。所采用的电力一次设备主要包括:配电开关、配电变压器等。这些开关及变压器大多数没有自我控制测量、控制、通讯功能。目前采用的二次设备主要包括:TTU、FTU、DTU等设备。通过在一次设备上融合二次测量、控制、通讯功能, 是配电终端与配电一次设备无缝融合。实现包括:就地手动、远方控制、环网控制、保护动作等方面的应用。设备同时具有现场总线通讯、网络通讯或光纤通讯功能。实现现场单元间、子站之间、子站对现场单元、主站对现场单元、主站对子站的通信等广义范围。并与电力主站系统通讯, 实现包括:电网经济运行的分析、GIS的在线管理、SCADA的实时监控等功能, 突破传统单一调度的自动化系统模式。

结束语

今天的社会人们面临着严峻的压力, 生活节奏不断地加快, 压力自然不断地提升, 想要不被社会所淘汰就要进行不断地发挥自身的价值, 使企业更具有竞争力。电力行业在众多的行业中一直是龙头行业, 有很多的地方对于其他的行业都有很强的借鉴性, 今天我们介绍的这一方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应发展形势的需要进行不断地改革, 在技术的层面上进行开发, 并且取得了很好地效果。对于其他的企业是一个借鉴的例子, 我相信在未来我们的电力行业一定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摘要:科技发展的步伐在不断地加快, 带动了我们这个时代的文明。在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透漏着科学技术, 像是我们看到的电视机的不断地更新换代, 手机功能的不断地强大等等。是的, 科学技术发展的真的很快, 在我们的电力系统方面表现的尤为的突出。今天人们形象的把我们这个时代称为电力的时代, 不假, 我们离不开电力资源, 电力的相关产业也在不断的转型, 就拿电气自动化来说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电力一次设备智能化的广泛应用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本文针对这个方向展开了详细的论述, 希望对相关的从业人员有所帮助。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一次设备,智能化

参考文献

[1]王畅.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网建设中的应用[J].广东科技, 2011, 20 (18) :136-137.

[2]张文.建筑中的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技术研究[J].建材与装饰, 2012, (6) :133-134.

上一篇:幼儿体育教学的有效性下一篇:美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