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电力发展之路

2024-07-10

绿色电力发展之路(精选12篇)

绿色电力发展之路 篇1

古人说,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物流业, 叉车已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工具, 具有灵巧操作、强大动力的叉车, 必然是众多物流企业的首选, 而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 电动叉车呈逐年增长之势, 用户日益增多。众所周知, 电池在电动叉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往往决定着电动叉车整体品质水平。在2012年汉诺威展会上, 天能推出的新型牵引电池以过硬的品质和良好的口碑吸引了广大客户和参观者驻足。为此, 本刊记者采访了天能集团江苏基地牵引用铅酸蓄电池项目相关负责人, 请他们向《中国储运》的读者介绍天能集团江苏基地的发展情况以及牵引电池项目的现状和未来。

天能集团是一家现代化的跨国企业。集团公司始建于1986年, 经过20余年的努力目前已是国内最大的动力电池制造企业, 产销量连续十年居行业首位。公司拥有17家全资子公司, 现已形成以电动车高能环保型蓄电池制造为主, 集电动车用电子电器、镍氢电池、锂离子电池、风能、太阳能储能及工业车辆用牵引电池等绿色能源的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集团公司。同时集团公司拥有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省级研发中心”, 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07年6月, 天能集团在香港主板成功上市, 正式进军国际资本市场。这也是中国蓄电池行业为实施“国际化”、“大能源”战略迈出的重要一步, 对于整个行业的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天能集团江苏基地是天能集团在江苏省沭阳县投资建设的全资子公司, 位于沭阳县经济技术开发区, 一期项目投资15亿元, 占地1000亩, 是国内最大的电动车专用铅酸蓄电池研发和生产基地。作为天能集团支柱公司, 江苏基地主要研发、生产天能系列电动自行车、电动叉车、电动摩托车、电动观光车、电动汽车等动力电池, 以及太阳能、风能储能电池系列新能源产品。二期项目已被列入五年规划中, 沭阳项目全部建成后, 将成为国内生产规模最大、研发能力最强、综合实力最全、规格系列最多的蓄电池研发和生产基地。

天能以新能源铅酸动力电池为主导产品, 同时不断加大镍氢电池、锂离子电池、太阳能风能储能电池、新能源电动汽车电池、电信和电力系统用备用电源、新型管式牵引电池等产品的研发力度, 以再生铅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技术等新能源的研发为产业储备的技术研发路线。2008年底, 集团在江苏基地投资了牵引电池项目, 天能进军牵引电池领域这一举措带动和促进了我国牵引电池乃至电动车行业的整体快速发展, 对于全面提高牵引电池及电动叉车技术水平、提高我国同类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综合竞争力, 具有重要的发展意义。

牵引电池产品系列是天能在2012Ce Mat Asia展会上的主推产品。天能非常重视产品研发和技术储备, 每年都会投入一定量的研发经费。2010年, 天能从德国、奥地利、意大利等欧洲国家引进全球先进的工艺和生产线, 进行牵引电池系列产品的生产, 极大地保证了产品的稳定性, 提高了产品的安全性能和性价比。牵引电池和锂电池等产品一起, 被列为天能的“明星产品”, 一旦遇到国家大力推广政策的春风, 进入产业化、规模化生产, 这些产品一定能够蓬勃生长、开花结果, 成为天能的主导产品。

我国牵引电池行业的市场环境尚待规范, 天能集团上马这一项目, 可谓在行业的低谷之时显示出作为一个民族工业代表企业应有的责任和担当。天能以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和过硬的技术实力带领整个行业向规范化的方向实现跨越式发展, 牢牢抓住传统行业的新的发展契机, 使整个行业重新成为备受瞩目的朝阳行业。

目前不少国内客户都倾向选用进口电池, 因为在人们的意识中, 进口电池似乎更耐用, 使用寿命更长, 其实作为民族优秀品牌的天能同样具备这些优点。天能人在国外多次学习考察, 看到采用全自动生产线来减少人工差错率是国外电池品质得以保障的重要因素。

现在, 天能集团江苏生产基地同样拥有这些具备世界先进水平的生产设备, 而作为民族优秀品牌的天能电池的优质品质也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客户的认可与好评。时至今日, 江苏基地在董事长张天任“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思想的指引下, 仍坚持引进先进技术完善产品品质、持续创新, 不断打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生产线。

为了保持天能电池的行业领导地位, 发挥龙头示范作用, 天能集团确定了“树百年品牌、创百年企业”的发展战略, 矢志成为全球领先的环保动力能源供应商, 为国家节能环保作出更大的贡献, 而天能集团江苏基地也将继续引领行业朝着规模化、规范化方向进行不断创新和发展。天能人深刻意识到, 产品性能只有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才能得到客户的认可, 才能使企业拥有足够的信心去开拓更大的市场发展空间。保持产品品质先进性是最好的市场战略。

该项目负责人告诉记者, 天能集团江苏基地靠着国际先进水平生产线和一流的研发团队在市场前线不断发起冲锋, 同时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作为后方坚固的防线和保障, 未来计划在5年内将人均效益提高3倍, 在2015年将江苏基地打造成为百亿级产业园。

根据国家的“十二五”规划, 董事长张天任运筹帷幄, 面对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 天能集团江苏基地将继续坚持优化管理、加强技术创新和工艺改进, 抓住经济危机带来的发展机遇, 充分利用现有的人才优势、技术优势、品牌优势、市场优势、规模优势, 发挥天能集团江苏基地重要的战略地位作用。今后, 天能集团也将加快产品、技术、人才储备, 按照国际化公司的管理要求实施规模化整体运营, 继续保持天能集团行业领军者的地位。

天能每个系列的产品都是经过至少长达4年的研发和试验才推向市场, 作为一个民族产业的龙头企业, 天能深感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既要带领全行业在全球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 也要帮助众多用户携手打造更具“中国制造”优势的产品, 天能产品不仅与中国电动车辆未来的发展休戚相关, 同时还肩负着关乎人类环境未来的绿色使命。

绿色电力发展之路 篇2

【摘要】近年来,“低碳”这一词语逐渐成为了社会上的热点词语被不断的提及,低碳城市、低碳社会、低碳经济等概念应运而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明显的变化。本文通过对低碳经济的概念进行简要的阐述,以此为出发点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绿色发展;低碳经济发展

低碳经济走绿色发展之路,不仅是对环境保护责任的实践,也是是当下对我国经济发展结构调整,实现社会转型的需要。通过大力发展新技术、新能源,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能有一改过去我国经济发展走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实现我国经济从传统的粗放型发展到现今的集约化、规模化以及高效化发展,是我国建设生态工业文明的必经之路。低碳经济,在某种意义上能够等同于追求GDP绿色发展的问题,其最为关键的部分就是对人们的经济绿色发展意识的培养、制度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减排技术与能源技术的优化完善。低碳经济的提出并不是毫无根据的,在目前地球生态问题日益严峻,我们的生存环境逐渐恶化的背景下,通过低碳经济实现绿色发展之路已经显得刻不容缓。尤其是目前不合理的经济发展模式仍然存在且影响力逐渐扩大,这就意味着生态环境还处在持续的破坏之中,因此,更需要我们能够对低碳经济进行一个全面、科学的认识,以此推动绿色发展。

一、低碳经济概念

低碳经济是基于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提出的,具体是指利用新能源开发、产业转型、制度创新以及技术创新等方式最大程度的降低对石油、煤炭等高耗能资源的使用需求,以此降低二氧化碳等促进全球变暖的气体的排放量,进而实现良好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共同发展的目标。低碳经济有着低污染、低排放以及低能耗等经济发展要求,最大程度的减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碳基能源对与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其本质上是对生产能源的循环以及重复使用,通过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开发低碳产品与使用清洁能源等方式有效的维持目前地球的生态稳定状态并逐渐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二、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措施建议

1、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

低碳经济要求经济发展过程中能够满足低污染、低排放以及低能耗的条件,因此在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就必须要对拉动经济发展的三辆马车,即消费、出口与投资进行结构的优化调整,以此为出发点对我国现有的经济发展结构进行改革,通过三辆马车齐发力,共同面对我国目前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解决逐渐凸显的资源匮乏以及生态环境污染等问题,进而有效的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一方面,将扶持与发展低碳经济相关联的产业计划纳入到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中去,以发展低碳经济作为后续经济发展的指向标,在信贷、财政资金以及政策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将低碳经济发展成为我国全新的经济增长点。另一方面,还需要重点关注低碳产品的加工与出口渠道。改变我国我国当下出口结构中出口产品的附加值、环保标准以及技术含量都较低的现状,加大对能效优良的低碳产品的出口,以此打破国际社会上对中国制造的偏见,破解其他国家针对中国的各个环境贸易壁垒。不仅能够促进我国的出口,提升经济增长实例,而且还能够显著的增强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核心竞争能力。不仅如此,消费低碳产品在某种程度上能够起到拉动经济增长的关健作用[2]。可以在公园、广场以及人行道路等人流量较大的公共场所设立低碳消费试验区域,通过运用多样化的营销策略向人们推广低碳消费意识。对于我国的政府部门来说,更需要以实际行动表达对低碳经济的支持,通过推行网络化的办公模式能够有效的降低对纸质办公用品的损耗,进而在全社会起到积极的示范效应。

2、积极开发低碳技术,加强科技储备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在生物技术领域、生命科学领域以及新能源研发领域等都取得了较为重大的进步。当下,新科技不断催生出新产业、新模式,绿色、可再生能源对过去的能源使用模式带来了强有力的冲击,使得低碳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一方面,需要能够对目前市场上使用的低碳技术以及产品进行全面的整合,进行优化重置以促进其更好地发展。另一方面,国家还应提高对新产品以及项目的准入标准,并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严格的按照相关要求进行审批、检查,对于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需要将其排除在市场之外。此外,还需要对现今社会上已经发展起来并完善的低碳技术加大推广力度,例如混合动力汽车、二代加核电、超超临界锅炉、热泵、热电联产、太阳能热利用、节能建筑以及能效技术等,并在此过程中继续对低碳技术进行深入的研究,提高其在社会经济领域的影响力,如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IGCC、电动汽车、风电以及三代核电等技术。

3、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低碳能源

就我国目前的温室气体排放问题产生的原因来看,大部分都是由于化石燃料的燃烧所造成的,在这样背景下,对现有的能源结构进行优化整合,使用支持低碳能源,显著增强能源的转化效率进而达到对二氧化碳气体排放的控制。具体来说,首先需要对煤炭资源进行高效、清洁以及集约化的利用。由于我国有着丰富的煤炭资源,因此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出现了大量的浪费现象。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方面需要对煤炭使用量进行严格的管控,通过使用现代化的技术提高燃煤发电以及煤炭转化的效率,并加大力度促进热电冷联供等技术发展进步,使得我国的煤炭资源都能够得到高效的利用,发挥出最大化的价值。另一方面还需要注重对低碳能源的开发,开发低碳能源能够有效的提升我国能源的绿色发展与可持续发展。众所周知我国常见的可再生能源主要有潮汐能、地热能、风能、水能、核能以及生物质能等。以最具有代表性的核能的使用状况为例,核能在使用过程中除去用于生产的材料以及后续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料,基本上就能够做到二氧化碳零排放。在国外一些发达的国家,例如法国等,其工业以及生活领域主要的供电来源就是核电,进而实现了良好的绿色发展效果。就我国目前的现状来看,我国的用电主要还是依靠煤炭发电,因此低碳经济还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通过建设一定数量的核电站,能够有效的帮助我国形成合理的能源使用结构,即低碳能源、汽油能源以及煤炭各占总量的三分之一,进而达到能源供应低碳化、经济化以及多样化的目标。

4、改善土地利用,扩大碳汇潜力

通过深入挖掘碳汇的作用能够显著的增加对二氧化碳等气体的吸收进而减少空气中的温室气体。一般来说可以通过碳替代、保护现有碳贮存以及增加碳库贮量等方式能够有效的提高草地、耕地以及森林等区域的碳汇量。首先是草地碳汇,通过开垦新草地以及保护原有草地等方式能够有效的控制与提高草地的碳汇。详细来说既可以实行退化草地恢复、人工种草、围封草场以及降低放牧密度等方式,也可以实行引入优良牧草、轮牧与围栏养殖等方式维持与增加草原碳汇。其次是耕地碳汇。一般情况下地球生态碳库中活跃度最高的就是耕地碳汇。我国整体的有机碳含量普遍不高,平均在0.5%到0.8%左右,与欧洲耕地中的超过1.5%、美国土壤中超过2.6%的碳汇含量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需要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手段有效的提升我国目前耕地中碳的储量。最后是森林碳汇。森林碳汇平均一年能够增加1.5亿t的碳,因此森林碳汇也是目前效率最高的固碳手段。与此同时,适当的延长森林的轮伐周期、建立农林一体化的生态系统、对已经退化的森林系统进行恢复创造以及植树造林等方式都能有显著的提升森林碳汇。此外,还可以重复利用木材产品、进行深加工处理、使用耐用度较高的木制产品以及使用沼气等新兴能源能够有效的减少不必要的木材使用,进而有效的增加森林的碳汇储量。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加大对低碳技术的研发、优化能源结构、加快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以及创新发展模式等方式有效的促进我国的低碳经济绿色发展道路走得更加顺畅。

【参考文献】

[1]夏劲.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技术创新制约因素与对策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

绿色电力发展之路 篇3

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今年1月初,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主持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后,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及沿江各省市立即传达学习和贯彻会议精神,按照“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定位和“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思路,积极转变发展理念,主动适应新要求,统筹谋划长江经济带发展,把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作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优先选项,进一步优化沿江城镇和产业布局,有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迅速把推动长江经济带工作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统一到推动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上来。

二、经济运行总体稳中有升

今年一季度,长江经济带沿江11个省市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有8个省市的地区生产总值增速高于全国平均速度(6.7%),重庆和贵州的增速在两位数以上,均居全国前三位;有8个省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于全国增速(10.7%),贵州省增速达21.1%,比全国增速高出一倍;有8个省市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超过全国增速(5.8%),重庆增速达10.2%,为沿江11省市最高;有8个省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高于全国增速(10.5%),最高为重庆市,达13.0%。

三、强力推进沿江生态保护和治理,建设绿色生态廊道

今年以来,各省市以实施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和水资源保护三大工程为重点,积极推行污染物总量控制和水质断面考核制度,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优先位置,相继启动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规划。云南省启动了“七彩云南”保护行动,实施了“森林云南”建设、牛栏山—滇池补水工程,推进省内重点跨界水域水质补偿试点。贵州省强化政策规划引领,印发实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实施意见》。四川省基本建立断面水质超标扣缴制度,启动实施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综合治理试点示范工程。湖南省啟动“生态环境保护三年行动计划”,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的投资力度。湖北省在全国率先启动《湖北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在全省范围内征集生态环境类项目252项。江西省出台了《江西省流域生态补偿办法》,在全国率先实施覆盖全流域的生态补偿机制。上海市全面启动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提前一年完成清洁空气行动计划,与各区县签订目标责任书,分解年度任务,落实环境治理领导责任制。各地还全面展开大气污染防控治理、天然林保护、防护林建设、石漠化综合治理、城市和乡村垃圾污水处理等项目。

四、以“强支点、通干线、联网络”为重点,构建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走廊

围绕黄金水道航道畅通、枢纽互通、江海联通、关检直通,完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一是做大做强航运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继续提升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对长江经济带的服务能力,启动编制重庆、武汉航运中心总体规划,推进南京区域性航运物流中心和浙江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建设。进一步完善上海、宁波—舟山、南京、武汉、重庆等枢纽港口和马鞍山、九江等重点港口集疏运体系。加快建设上海、南京、杭州、合肥、南昌、长沙、重庆、成都等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加强多种运输方式的有机衔接。二是全面推进长江黄金水道建设。推动三峡枢纽水运新通道预可行性研究,有序推进武汉至安庆段、宜昌至武汉段航道整治工程前期工作,继续实施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二期工程。三是加快完善铁路、公路、航空三大运输网络。着力实施消除铁路卡脖子工程和公路断头路建设,完善国家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网,强化枢纽机场功能,完善支线机场布局,继续实施浦东机场扩建等项目,推动成都新机场前期工作。同时,抓好长三角、长江中游、成渝城市群城际交通网络建设。

五、以推进三大领域协商合作为核心,推动建立省际协商合作机制

今年以来,领导小组办公室围绕建立和完善长江经济带11省市协商合作机制,印发《长江经济带省际协商合作机制总体方案》,深入沿江各省市调研,召开专题座谈会,听取意见和建议,研究起草长江经济带省际协商合作机制实施意见。沿江省市加大工作力度,不断推进生态环境协同保护治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协同发展和有序转移,推动合作共赢、共同发展。长江下游继续发挥三省一市党政主要领导会晤机制作用,丰富和拓宽合作内容和领域。上海市着眼于推动长三角区域市场一体化,发挥长江下游中心城市经济协作平台作用,成立了长江经济带园区合作联盟、产业合作交流平台、长江经济带大数据库研究中心等,做好与长江经济带中、上游地区产业对接。湖北省和重庆市牵头,抓紧研究建立长江中游和上游区域协商合作机制,分别召开座谈会,商议制定合作方案。贵州和湖南签订《关于建设湘黔高铁经济带合作框架协议》,创建湘黔中西部区域合作示范区。川渝加深传统合作,签订了《关于加强两省市合作共筑成渝城市群工作备忘录》,梳理提出2016年川渝合作重点工作任务清单。浙川两省也签订了《深化浙川合作框架协议》,推进一批重大合作事项和项目落地。湖南、湖北两省合作共同开展洞庭湖生态治理,并联合向国务院上报《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水环境综合治理实施方案》。

六、产业转型升级扎实起步,新兴产业渐露端倪

今年以来,沿江各省市通过加强产业发展承载平台、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加强政策扶持引导等方式,鼓励引导产业转移和转型升级,积极启动长江经济带现代产业走廊建设,通过各省市努力,产业转型升级开始起步,新兴产业渐露态势。云南省正加快国家清洁能源基地建设,稳步推进大江干流水电项目;旅游产业正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由低端建设向高端拓展、由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贵州省建立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已获批准,正抓紧出台实施方案予以推进;新兴产业保持较快增长,计算机、通信和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同比增长59.1%,对全省工业发展起到稳定作用。四川省大力提倡信息化与产业化融合互动,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和成果产业化,被认定为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达13家,绿色能源、节能环保装备产业发展态势良好。重庆电商发展势头强劲,获批为全国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互联网+商圈”建设取得初步成效。湖南省高新技术增加值增长达到了17.8%,占GDP的比重达21.1%,正在成为全省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湖北省华星光电第六代平板显示项目今年进入试生产,天马微电子第六代多晶硅TET-LCD项目和新芯12吋先进存储器项目已启动,将成为全省产业转型升级的引领。安徽省深入谋划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相关工作,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1.1%,高于全省规上工业3.3个百分点,京东方10.5代线薄膜晶体管器件、康宁液晶玻璃基板、合肥晶合集成电路12吋晶圆制造已正式开工,CMA(国际)机器人与意大利有关方面签署了合资合作协议。江苏省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高端引领项目增多,新能源、新材料、智能电网和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增长较快,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项目占产业项目总数的83%。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势头较好,装备制造和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8.9%和7%,增幅均高于全省规上工业速度,对工业增长贡献率达58.8%。上海市继续推进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实行“证照分离”改革试点,推行自贸试验区外资企业准入“一口受理”平台升级等,加强跨区域产业开发园区合作,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绿色电力发展之路 篇4

20世纪70年代全球掀起的绿色革命从最初的影响和冲击已经逐渐演变到对于企业生产行为的影响。在绿色革命成功的过程中, 联合国几次关于环境与发展的会议从不同程度上绿色观念的发展。不仅从价值观上提出了关注环境保护等理念, 而且从行为方面影响社会公众。体现到商业领域, 即表现为人们消费观念转变为更加关注企业生产过程中的环境保护问题, 选择产品是关注产品生产方式的行为。

绿色消费的观念是指人们对环境和资源的忧虑, 已逐渐转化为消费过程中一种自律行为, 更倾向于追求适度、无污染、保护环境的消费。由于这样的观念的影响, 企业为了迎合消费者的需求, 也不断改进产品的生产方式, 因此由绿色消费引起的绿色营销的概念便产生。

绿色营销是指绿色营销是一种能辨别、预期及符合消费的社会需求, 并且可带来利润及永续经营的管理过程。其内涵表现为企业要以环境友好型为目标, 以可持续的发展, 使企业自身、社会公众、社会环境等各方面利益达到“正和”, 从而延长企业的生存发展周期。

绿色消费的观念与绿色营销的观念在长期的社会经济活动中, 两者之间是相互作用不断修正的。同时, 两种观念不应仅停留在消费者与企业的层面上, 应当渗透到社会经济活动的每一个成员之中。绿色消费的观念可以对绿色营销方式起到指导作用, 营销者为了迎合需求而修正自身行为;同时, 绿色营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教育、动机等多种形式对绿色消费行为产生影响, 二者在相互作用中不断发展, 使得其更加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

二、绿色消费与绿色营销的参与者

将绿色的理念扩展到社会经济活动的每一个成员之中, 我们首先要明确绿色消费与绿色营销的参与者有哪些。

首先, 社会公众组成绿色消费的主要群体。消费者对于环境友好型产品的偏好与注重, 会反映到市场需上, 企业为了迎合消费者的需求, 自然会采取多种营销方式来满足。因此, 社会公众作为消费者, 是绿色理念的主要参与者之一。

其次, 企业作为绿色营销的倡导者, 要对自身生产的产品作出调整以适应社会关于环境友好的倡导。由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具有双重性, 即其不仅可以为社会创造利益, 同时对于环境的损耗也可能在长远角度对社会造成不可磨灭的破坏。因此, 企业作为主要的绿色营销的参与者, 绿色观念对其生产行为的营销对社会及公众有着长远的影响。

再次, 政府作为政策的制定者以及教育公众的倡导者, 在绿色消费与绿色营销两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政府可以通过相关规则的制定对于企业的生产行为作出约束, 从而对环境作出贡献;同时, 政府可以利用多种手段教育社会公众, 培养公众产生绿色消费的理念, 进一步推动企业的绿色生产, 从而使整个社会进入良性循环。

最后, 各种社会组织在于绿色消费与营销领域扮演着润滑剂的角色。通常倡导绿色消费与营销的社会组织多为非营利组织, 他们站在更加公平的观点上解决绿色营销与绿色消费中产生的利益问题, 同时, 以和平地方式解决矛盾冲突, 本身便是一种绿色理念的倡导。因此, 各种社会组织的绿色理念从间接意义上起到教育社会公众的作用, 使社会经济活动更加丰富, 绿色理念更加完善。

三、企业的绿色营销的意义

由于绿色的观念产生时间较短, 其经济利益还没有充足的时间在市场中进行验证。因此, 企业在进行绿色营销的时候, 难免会遇到自身利益与社会利益的权衡。绿色营销带来的对传统生产方式及观念的颠覆,

然而, 绿色营销会为企业带来新的营销观念, 取得长期利益。绿色营销的观念要求企业更加注重市场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共同需求, 企业从更加宏观的角度看待市场发展, 因此, 企业可以获得超出市场利益外的超额利益。

绿色营销是顺应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绿色营销会促进企业生产方式的不断更新提高, 为企业的生存发张提供保障。另外, 由于企业的生产经营会直接作用于环境, 从全面利益考虑, 绿色营销可以将对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 使得自然代谢过程顺利进行, 进而实现全社会的长久、永续地发展。

四、绿色观念对于我国企业发展的指导意义

由于绿色运动最早是由西方国家掀起, 西方国家消费者的消费水平也要高于我国消费者, 因此, 绿色观念在我国的发展尚属初期, 政府、企业、公众等参与者对绿色观念认识并不透彻, 所以绿色消费、绿色营销的观念在我国的发展要结合企业生产经营方式、管理方式以及社会情况各方面因素考虑。

首先, 企业可以借鉴国外企业绿色革新的方式对自身生产方式的改进。在此过程中, 需要企业能够充分与外界交流, 搜集各方面的绿色理念信息, 根据我国市场需求特点, 将有效信息逐步运用于企业的生产过程之中。

其次, 培养绿色的价值观念。企业不仅注重对消费者绿色观念的宣传, 还要重视对企业员工的绿色观念的宣传。逐步形成企业文化, 以通过价值观来进行员工管理, 使得企业由生产方式表层的绿色进程向价值层面渗透, 以从根本改变企业原有的生产经营方式, 适应市场需求。

最后, 企业应从产品生产到售后服务整体过程灌输绿色的理念。从产品原料的开发, 以及渠道的建设, 选择有责任感、绿色理念的经销商、零售商, 再到建立顾客友好型的售后服务。从每一个环节体现企业绿色营销的思想, 使得企业对外形象达到统一, 最终培养企业的忠诚消费者。

总之, 绿色营销与绿色消费是一个不断发展与融合的过程, 我国的企业对于绿色生产理念的认识尚处于初级阶段, 要充分认识绿色理念执行的长期渗透作用, 将企业的每一个环节都改造为适应绿色、和谐、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现代绿色企业。

摘要:20世纪70年代兴起了全球性的绿色革命, 绿色的观念扩展到生活的各个领域。由于经济发展, 人们生活观念的不断提高, 绿色和谐、环境友好型的发展越来越受青睐。因此, 新型的企业生产、营销方式不断诞生, 绿色消费、绿色营销的理念贯穿于经济活动的每个细节, 因而与环境相关最大的企业生产不断在绿色理念的倡导下发展, 本文主要研究了绿色理念如何指导企业的新型发展。

绿色电力发展之路 篇5

绿色物流--物流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政府和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广泛关注和严格管制,建立绿色物流体系已成为现代企业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分析发展绿色物流的必要性和物流体系构成的基础上,提出实施绿色物流管理的诸项措施.发展绿色物流是参与全球物流业竞争的重要基础,是保护环境和物流业可持续发展重要途径,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

作 者:汪琳姝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重庆,400047 刊 名:改革与战略  PKU英文刊名:REFORMATION & STRATEGY 年,卷(期): “”(7) 分类号:F201 关键词:绿色物流   物流   可持续发展  

浅谈文化产业的绿色发展之路 篇6

关键词:绿色发展;文化产业;动因

在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开展绿色发展、建立绿色经济体制,逐渐被提上日程。目前,我国的文化产业处于关键性的前进阶段,与绿色发展、生态文明的建设具有一定程度的冲突。[1]此外,由于我国对文化产业的研究内容相对集中,尚未具有前瞻性较高的研究成果出台,且能够实现跨领域、跨学科、主张将文化产业与绿色发展之路相融合的针对性、综合性的研究甚少,该种情况充分体现了我国对文化产业的需求与其文化产业自身所形成的建设性成果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2]对此,为实现文化产业的绿色发展,相关部门应坚持国家所提出的绿色发展、生态文明、文化产业的共同形成与建设作为开展工作的指导思想,不断探索新时代中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方向,致力于促进绿色文化产业系统的顺利展开。

1 文化产业与绿色发展

纵观文化产业的发展历史,可总结出文化产业属于经营性行为,其主要目标为向社会、国家、公民提供文化服务与文化产品。因此,产权、技术、市场、资本、人才、资源等均为文化产业得以全面发展的重要元素,且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共同进步促进了我国文化建设战略方针的有利实施。[3]同时,中共中央所颁布的《关于推动文化繁荣、文化发展,深化文化产业创新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我国只有构建竞争力强、富有创意、科技含量高、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文化产业系统,才可大幅度提升文化产业的发展速度。为此,各地区、各级别的政府部门应在自身领域,实施与文化产业绿色发展相关的一系列重大项目,例如,壮大会展、娱乐、演艺、广告、印刷、影视制作、出版发行等传统文化,并在此过程中,提升发展新兴文化产业的重视力度,其中,新兴文化产业主要包括:动漫游戏、移动多媒体、数字出版、文化创意等。我国部分学者,如周文彰教授认为[4]:文化产业的源头为文化创意,其本身属于一种知识较为密集、环境污染小、资源能耗低、科技含量高的绿色产业。这就表明,现代化文化产业具有绿色化、时代性的鲜明特征,例如,第一,文化产业中的各项资源具有可被反复使用、多次开发的特点,因此,与其他领域内的资源相比,国家在开发文化资源的过程中可实现投资少、成本低、回报高的成果;第二,文化产业的正常发展并不以自然资源的消耗的作为唯一支撑,换言之,文化产业的开发与发展不仅不会对自然环境造成严重影响,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对环境中的废弃物进行合理利用,即促使文化产业成为“无烟产业”。

2 文化产业绿色发展的动因

2.1 实现产业发展可持续性

正是因为文化产业自身具有绿色化的特征属性,导致部门管理者认为:若文化产业并不影响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便说明文化产业的发展与绿色发展理念二者可独立存在。学者胡惠林曾在其著作中提出:受传统经济、文化模式的影响,人们只关注文化产业的现有价值链与产业链,而严重忽视了文化产业与现实、历史、自然、社会之间的生态性联系。相关调查显示,无论是文化产业中的文化消费还是文化生产,都离不开资源环境这一重要的前提条件,因此,尽管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会对自然环境造成污染性影响,但是其仍会对生态环境与资源消耗带来压力。[5]因此,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国家与社会充分重视绿色发展之路的现实意义,并将绿色发展成为彰显文化可持续发展效用的具体体现。

2.2 推动经济发展模式转型

“十三五”时期提出了“科学发展”经济方式的重大目标,对此,我国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牛文元认为:培育与关注绿色发展之路为实现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根本途径。同时,为了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水平的提升速度,政府部门必须在全方位发展文化产业的基础上,将绿色发展之路与文化产业发展相融合,从而使二者的协力成为推动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坚实基础。从经济发展需求结构的角度出发,现代化经济增长要素以出口、投资、消费的协调性为主,这是因为文化产业绿色发展之路中的文化消费行为,不仅有助于显著提升广大居民的消费层次,还有助于为解决消费不足等经济问题提供多元化途径,并在文化消费的基础上,切实实现拉动内需的根本目标。[6]此外,对于经济发展模式转型而言,引导政府部门领导人员树立文化产业绿色发展意识,可促使其及时调整产业结构,逐渐接受绿色发展对促进形成新形势所需要的三大产业的积极作用。概括而言,文化产业的绿色发展可通过协调拉动绿色文化出口、绿色文化消费、绿色服务业、绿色工业、绿色农业等形式,进而全面推动经济发展模式的成功转型。

2.3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为建立真正的小康社会,政府部门充分发挥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作用,并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实现“美丽中国梦”的关键性组成部分。国务院、中共中央引发的《关于推进建设生态文明的意见》指出:为从根本上解决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形成环境污染少、资源消耗低、科技含量高的产业结构,并通过发展绿色化经济,高效削弱消耗自然资源的代价。2015年,在GDP中,我国文化产业的比重仅为3.91%,明显低于文化产业于美国GDP的比重,对此,部分经济学家认为:为资源环境、生态文明造成巨大压力的源头即为产业结构的非现代化与偏重型化。同时,将文化产业作为我国支柱性产业为“十三五”规划的重点之一,且文化产业的绿色发展能够为加快建设生态文明的速度提供良好的平台,其中,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文化产业发展机制中,能够保障文化产业发展可适应时代的整体需求。

3 结语

在我国,文化产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因此刺激绿色文化生产与消费,培养专业化绿色发展团队,研发创新绿色文化产业的高新技术,大力推动文化产业的绿色发展之路,可以实现为广大民众提供更为优秀的文化产业产品。同时,在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过程中,将文化产业与绿色发展之路相融合,可为我国其他领域的绿色发展提供示范性的实践与理论依据,从而保障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可进入绿色发展的健康之路。

参考文献

[1]曾玉梅.集团化与品牌化——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趋势[J].湖北社会科学,2010(4):85-86.

[2]王丛霞.生态文化:“两种文化”融合的文化背景[J].科学技术辩证法,2005,22(6):22-24.

[3]阎平.文化产业标准化问题研究[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104-108.

[4]周文彰.文化的出路就是经济转型升级之路[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科会科学版),2012(2):5-11.

[5]杨文会,邵玲莉.环境艺术是促进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基本条件[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

(5):101-105.

绿色制造——可持续发展之路 篇7

环境问题是当今全球人类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 环境问题正逐渐成为人类社会中的重大问题, 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日益普遍, 并不断恶化, 甚至已经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比如2007年5月, 我国南方的“蓝藻事件”, 太湖的污染备受关注。在此次水危机中, 数百万无锡市民无法正常饮用自来水。

传统制造业是将可用资源通过制造过程转化成可供人们使用和利用的工业用品或生活消费品的产业。长期以来, 人们追求的目标是降低成本、提高产量或获取最大的利益, 很少考虑生产活动对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和破坏作用。生产者把原材料制造成产品, 产品使用后报废弃入环境;在工业生产过程和产品的使用过程中, 向环境排放大量的废气、废水和废渣等, 这些物质是主要的环境污染物。

环境己经日益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 各国政府为企业制定了越来越严格的环保法规, 消费者也表现出对环境管理的极大关注。有鉴于此, 如何使制造业减少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少地产生环境污染是21世纪制造业面临的重大问题。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世界各国普遍采用了“绿色”战略, 即在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中, 采用绿色技术, 其中包括绿色设计、绿色工艺、绿色包装、选用绿色材料等。

为此21世纪的制造业实施绿色制造技术, 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已势在必行。

2 绿色制造的概念

绿色制造是一个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制造模式, 其目标是使得产品从设计、制造、包装、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 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最小, 资源效率最高, 并使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优化[1]。

目前绿色制造的研究思路主要集中在: (1) 从产品寿命周期的角度出发, 考虑制造全过程的技术和管理; (2) 从制造模式的角度来看待绿色制造; (3) 从环境和资源的角度来看待制造[2]。

由此看出, 绿色制造具有广义的内涵。它首先有1个实现目标, 即保护环境和最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还包括2个层次的全过程控制, 一是集体的制造过程, 即物料转化过程中, 充分利用资源, 减少环境污染, 实现具体绿色制造的过程;另一是指在构思、设计、制造、装配、运输、销售、售后服务及产品报废后回收的整个产品周期中每个环节均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问题, 以实现最大限度地优化利用资源和减少环境污染的广义绿色制造过程[3]。

绿色制造的产物是绿色产品, 绿色产品是在其生命周期全程中, 符合特定的环境保护要求, 对生态环境无害或危害极少, 资源利用率最高, 能源消耗最低的产品。即绿色产品应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不产生环境污染或使污染最小化, 同时有利于节约资源和能源, 且这一特点应贯穿于产品生命周期全程。

3 实施绿色制造的措施

3.1 加紧绿色制造关键技术的研究

3.1.1 绿色材料的研究:

合理选择绿色材料是实现绿色制造的前提和关键因素之一。绿色制造原材料的选择要求材料要在满足一般功能的前提下, 具有良好的环境兼容性, 即人们要尽量选用无毒、低能耗、少污染材料, 选用可再生材料及可回收材料, 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3.1.2 绿色设计的研究:

绿色设计是指在产品全部生命周期内, 着重考虑产品节能性、可拆卸性、长寿命、可回收性、可维护性、可重复利用性等环境属性。绿色设计的基本思想就是要在设计阶段就将环境因素和预防污染的措施纳入产品设计之中, 将环境性能作为产品的设计目标和出发点, 力求使产品对环境的影响达到最小[4]。绿色设计是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审视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 强调在产品开发阶段按照全生命周期的观点进行系统性的分析与评价, 消除潜在的、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力求形成“从摇篮到再现”的过程。

3.1.3 绿色制造工艺的研究:

绿色制造工艺就是尽量采用原材料和能源消耗少、废弃物少、对环境污染小的工艺方法。

机械加工中的绿色制造工艺[5、6、7]:

3.1.3. 1 少无切削工艺:

利用精密铸造、冷挤压、直接沉积等成型技术, 从接近零件形状向精密成形、仿形发展, 用自由成形制造代替切削加工, 这样节约了传统毛坯制造时的能耗、物耗, 也节约了大量的原材料, 同时也缩短了生产周期。

3.1.3. 2 干式切削工艺:

干式切削就是在加工过程中不使用冷却润滑油的加工方法。这样可以消除加工时切削液带来的大量的污染问题, 获得洁净无污染的切屑, 节省了大量的切削液, 同时也省去了处理切削液造成污染的大量费用。

3.1.3. 3 先进的制造技术:

采用先进的现代制造技术, 是实现绿色制造的有效途径。如精益生产 (LP) 、敏捷制造 (AM) 、虚拟制造 (VM) 和数字制造 (DM) 等。

3.1.3. 4 噪声的消减和控制[8、9]:

机械制造车间特别是锻压车间, 生产过程中产生强烈的噪声是环境污染的一个大问题, 因此必须对噪声加以控制和消减。技术措施有:做好飞轮等回转体的动平衡;在轴承和轴承座之间加弹性衬套;采用热模锻压力机, 淘汰蒸汽锤锻压力机;在压力机产生噪声的主要部位加盖隔声罩;采用具有油减震器的无冲击模架等等。

3.1.4 绿色包装的研究:

绿色包装是指采用对环境和人体无污染, 可回收重用或可再生的包装材料及其制品的包装。首先必须尽可能简化产品包装, 避免过度包装;使包装可以多次重复使用或便于回收。且不会产生二次污染。在重视环境保护的世界氛围里, 绿色包装在销售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

绿色包装技术就是从环境保护的角度优化产品包装方案, 使得资源消耗和废弃物产生最少。绿色包装技术主要研究包装材料选择、改进包装结构和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三个方面。

3.1.5 产品使用及其用后处置的研究:

主要集中在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和减少使用中的能源浪费及环境污染。面向节省能源的设计有利于减少产品使用中的能源浪费及环境污染。德国联邦环境署研究表明德国家庭和办公室消耗的电力, 至少有11%是被处于待机方式的设备消耗掉。美国能源部估计, 美国每年要为待机的电视机和录像机支付约10亿美元的电费。待机功耗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重视。因此在产品的设计阶段, 对其使用造成的能源消耗问题应给予足够的重视。目前对家电类产品的待机功耗问题, 人们已研究了新型开关电源和“绿色芯片”, 它们以绿色设计为目标, 可以使许多电源在转入闲置待机方式时功耗大大减少[10]。

3.2 提高公众和企业的环境意识

环境意识非常重要。但环境意识必须靠后天的培养与教育, 这是一个长期和复杂的教育过程。环境教育应延续终生, 而且环境教育应该由学校、社会和政府一起来抓, 应该把环境科学知识教育和现实工作、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抓;还要提高公众的文化教育程度, 事实证明, 各国人民环境意识水平的高低与其受文化教育水平的高低是相适应的;舆论宣传与集体行动也是提高公众和企业环境意识的有效对策。只有公众和企业的环境意识提高了, 环境保护成为人们的共识, 绿色制造才可能成为制造业主动的自觉行为[11]。

一项调查结果显示:瑞典85%的消费者愿意为环境的清洁而支付较高价格;加拿大80%的消费者愿多付10%的价格购买对环境有益的产品;40%的欧洲消费者喜欢购买环境标志产品而放弃传统产品;综合北京、武汉、成都、广州四地绿色消费调查结果, 我国愿意为环境改善而支付高价格的消费者略低于8%。

3.3 政府立法并加大执法力度

政府应该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 并制定相关的经济政策, 使实施绿色制造的企业, 不仅能取得环境保护的社会效益, 也能得到由此带来的经济效益。同时也要成立相关的环保部门, 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环境立法问题正在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 许多有关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的法律法规也相继出台。

2005年2月16日, 《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 这是旨在抑制全球气候变暖而要求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国际公约, 是第一个环境保护方面的国际法。

2 0 0 0年德国颁布了《可再生能源法》, 要求每个消费者必须使用一定比例的绿色能源, 如太阳能、风能等丰富且可再生的能源, 从而创造了可再生能源的大市场。

环境保护也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并于1989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它是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律, 其它相关法律都是在它的指导下制定的, 这标志着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开始走上法制的轨道。

在这个方面, 我们要向发达国家学习。发达国家重视环境问题, 主要还是因为它们的环境意识强。环境意识强又主要得益于环保组织的极力推动和政府的强制性立法。环境污染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排污具有很强的负外部性, 即排污对社会造成的损失不是由排污者一个人承担的, 而是由全体社会成员承担的。这样, 对排污者来说, 排污就是一个便宜的举措, 如果完全由市场来决定, 社会就会出现过量的污染。政府的强制性立法就是要把社会成本内化为排污者的个人成本, 让他们为排污支付高昂的罚款, 从而促使它们停止排污。

中国是世界工厂, 中国产品在全球无所不在。长期而言, 中国产品要面对的巨大压力, 来自于国外不断升高的环保和劳工标准要求。就环保而论, 国外消费者既关心中国产品本身的环保品质, 也关心中国产品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中国生产对环境的影响看似与国外消费者无关, 但正如“爱屋及乌”的道理一样, 消费者关心产品的生产过程是一件自然的事情, 更何况对环境的破坏最终会影响地球上的每一个人。

国内学者和企业界人士更愿意把国外的环保压力看作是对中国出口产品施加压力的一种无形贸易壁垒。这或许有道理。但是, 更高的环保标准也是中国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 采用更高的环保标准也有利于企业拓展市场。在国外的普遍压力之下, 那些先行一步达到更高环保标准的企业可以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 从而也获得更多的利润。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姚洋对全国12个城市一千二百多家企业的调查证实了这一点。在这些企业中, 约一半要面对客户的环保要求。按理, 它们因此要付出更高的成本, 但实际上, 它们的人均销售收入和销售利润率都高于不用面对客户环保或劳工标准要求的企业。它们的人均销售收入是4.73万元, 销售利润率是2.9%, 而无客户要求的企业的这两个指标分别是4.56万元和1.1%。利润率方面的差距大于销售收入方面的差距, 说明有客户压力的企业不仅得到了更大的市场份额, 而且还进行了产品的升级, 提高了产品赢利能力[12]。

4 结语

环境污染问题正日益危及着人类的生存, 必须加强绿色制造应用技术的研究, 这是实施绿色制造的技术保证;还要提高公众和企业的环境意识, 建设一个人人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浓厚氛围和文化, 政府要加强立法, 制定环境方面的法律法规并确保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而制造业也要争取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环境保护与效益的双赢。总之, 绿色制造是人类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制造业中的体现, 实施绿色制造是现代制造业的必经之路。

摘要:绿色制造是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利用效率的现代制造模式, 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在现代制造业中的体现。本文在分析传统制造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问题的基础上, 试着提出了实施绿色制造的几条措施:首先要加强绿色制造关键技术的研究, 这是实施绿色制造的技术保证;第二要提高公众和企业的环境意识;第三政府要加强立法, 制定环境方面的法律法规。

绿色电力发展之路 篇8

“天人合一”常常被认为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焦点,其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生态节能体现是中国特有的,即使在绿色建筑发展较早并且较为完善的国家地区也很难有先例可循,所以也是急需挖掘的。

要绿色建筑达到好的效果,必须从建筑规划、建筑师的培训开始。相比在建筑设计后期再考虑添加节能设备相比,前期的规划对建筑的节能减排将起到更加决定性的作用。这点在传统民居中也有深刻体现。湖北境内群山连绵,湖泊星罗密布,所以民居大多背山面水,背山可以屏挡冬日寒流,面水可以迎接夏季南来的凉风,朝阳可以争取良好的日照,近水可以就近获得生产生活用水,并且交通便捷。这些分布在湖北各个地区的传统民居是人类在自然界求生存,在生产中求发展,在共处中求和谐,在实践中不断与周边环境融洽的产物,是生于自然,融于自然的具有民族风格和地方特点的绿色建筑先驱。而在城市环境中,绿色建筑同样需要紧密结合周围环境的进行研究,只是从自然环境换成了城市环境和人文环境。例如若能从城市交通体系考虑将场地选择在重要交通枢纽地段,这样大部分建筑使用者使用城市现有公共交通系统甚至步行到达,这将对整个城市的碳排量的减少做出贡献。再比如,新建办公建筑如果和周围住宅建筑公用停车场,这样刚好错过各自高峰期从而减少资源浪费并且缓解日趋严重的“停车难”现象。建筑提供的远不止人们所需的功能使用空间,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出行方式和行为选择,建筑规划将对绿色建筑产生深远影响,这也需要成为建筑师培训的重要方面。

煤化工要走绿色发展之路 篇9

一、煤化工走绿色发展之路的必要性

对煤化工走绿色发展的必要性进行分析可以从煤化工的概念以及煤化工的方法还有煤化工走绿色发展之路的效果来看, 下面进行具体的分析阐述:煤化工的概念, 煤化工也即是以煤为原料, 经化学加工使煤转化为气体、液体和固体产品或半产品, 而后进一步加工成化工、能源产品的过程。主要包括煤的气化、液化、干馏, 以及焦油加工和电石乙炔化工等等。在煤的各种化学加工过程中, 通过焦化能够制取冶金用焦炭, 以及可以产生副产煤气和苯、甲苯、二甲苯、萘等芳烃, 这些东西在经过实际运用后会严重的破坏自然环境。另外, 由于当前石油等资源的紧缺使得煤的运用也是逐渐的广泛起来, 出现了煤资源紧张的情况。

对煤化工绿色发展来说, 方法就在于节能以及对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在当前的我国的煤化工发展的各项技术中, 节能以及能源的利用技术应该整个技术的基础以及核心, 对于节能及能源技术, 其主要的就是要对两个方面加以注意以及贯彻:降低能耗的技术;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 而这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同样这也决定着煤化工绿色发展之路的效果。

煤化工走绿色发展之路的效果。煤化工走绿色发展之路不仅仅能够为当前人类的生活提供一个健康和舒适环境的同时, 还可以尽量减少当前社会由于煤化工的运用对当前的地球的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破坏而减少当前的自然资源的消耗, 做到有效地节约能源以及实现建筑企业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另外, 煤化工走绿色发展之路能够最大程度上的提高产量, 缓解当前资源紧缺的局面。因此, 煤化工走绿色发展之路不仅仅是当前社会发展的必要, 同时也是煤化工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煤化工走绿色发展之路的方法措施

煤化工走发展之路不仅仅是政府相关部门应该考虑的问题, 同样也是社会应该关心的问题, 因此煤化工走绿色发展之路的方法措施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密切配合, 下面就煤化工走绿色发展之路的方法措施进行简单的分析探讨:

政府相关部门的参与以及大力的支持。对于煤化工绿色发展来说, 首要的那就是应该坚持政府和市场紧密结合的发展路线。具体而言, 政府可将煤化工绿色发展技术的研究作为政府工作中的重点扶持项目, 可以在煤化工绿色发展的资金投入和政策等方面结予一定的保障和激励。另外, 政府可以通过相关政策的改革而达到消除当前的煤化工绿色技术研究过程中一些不合理因素, 为煤化工绿色发展技术的研究创造出良好环境, 为其技术的使用奠定坚实的基础着力搞好煤化工产业规划和监管。对于当前的煤化工产业来说, 这是目的在于为了提高煤炭资源的利用效率的技术性新兴产业, 我国目前煤化工的产业基本处于一个起步的阶段, 没有雄厚的基础, 因此, 政府应该做好宏观的调控对该项产业进行严格的管理, 设置产业加工进行的高起点、高技术以及高标准, 落实好煤化工绿色发展的规划以及对相关问题进行合理的规范, 防止社会导航的投机型公司和企业盲目上煤化工加工的项目, 防止煤炭等等资源浪费以及环境污染, 从而确保煤化工绿色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大力加强煤化工技术攻关。对于煤化工产业来说, 要想真正的成为社会的新兴朝阳产业, 那么提高技术使得煤化工能够满足社会的绿色低碳发展要求是必经之路。因此, 政府相关部门以及煤化工企业应该联合起来大力推进煤化工的技术攻关, 以高效利用煤资源和资源的清洁转化为核心开展煤化工相关的技术研究, 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那就是要对煤化工的副产品二氧化碳利用以及煤化工大耗水量的问题的研究。另外, 从政府的角度上看, 政府应该以开明开放的态度, 引进以及组织国内外其他企业以及科研机构共同进行研究, 以便能够在短时间内取得相关技术性的大突破。从使煤化工能够真正的走上绿色低碳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积极推动多产业合作。就我国目前情形分析, 我国的煤炭资源企业基本上欠缺的是煤化工技术和经验, 我国的石油化工企业正好相反, 拥有煤化工的相关技术却没有煤炭的资源。这也就决定着我国煤化工产业的卡上发展必然要进行跨行业联合运作。由于我国的煤炭资源企业以及石油化工企业和电力企业等等资源型企业基本属于国有企业, 这也给企业的联合运行减少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因此我国的煤炭、石化、电力等等国企应该就煤化工产业的绿色发展进行强强合作, 发挥出各自企业的的优势, 使得能够优势互补、从而能够实现资源的最大利用以及资源利用后对污染排放的最小化, 而这也属于煤化工的绿色发展的重要部分。

完善煤化工绿色发展的信息服务网络以及信息反馈机制。对于煤化工绿色发展技术的研究应用以及工作而言, 完善其供应信息的服务网络平台以及其信息的反馈机制这是技术的研究应用以及工作中必可少的。因此, 应该做到以煤化工绿色发展的信息网络为纽带。而为当前的煤化工绿色发展科学技术需求主体提供一个技术的交流平台以及提供国外在煤化工绿色发展技术上的最新研究成果而达到共赢的局面。另外, 完善煤化工绿色发展信息咨询网络以及其信息的反馈机制, 这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极大的提高当前的煤化工绿色发展技术在推广方面的效果, 不仅如此, 这还能极大的促进技术的推广对象以及推广专家和技术的科技人员交流与沟通, 而使得能够激发技术的推广对象对煤化工绿色发展技术推广兴致以及研究积极性, 这也是能够确保当前煤化工绿色发展之路能够成功的重要保障。

三、结语

总而言之, 煤化工走绿色发展之路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 对社会的发展也是有益。他的意义在于能够满足发展经济目的, 同时又能够尽可能的减少对煤化工产品和消耗和能够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 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煤化工走绿色发展之路对环境保护也是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它的核心是在于是发展, 能够在发展的前提下严格控制煤化工对当前社会以及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因此, 当前的政府要加强对煤化工的绿色发展之路的监督力度以及支持的力度, 社会舆论应该加强对煤化工发展之路的宣传和监督, 让煤化工真正的走上绿色低碳的技术转型发展之路, 为煤化工产业的发展开辟新的道路, 进而成为社会的新兴的朝阳产业。

参考文献

[1]钱鸣高, 许家林, 缪协兴.煤矿绿色开采技术[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2003.

珠三角绿色物流的创新发展之路 篇10

1 理念与政策创新之路

珠三角是广东省毗邻港澳的经济中心区域,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既有环境污染问题突出、资源约束凸显的困难, 也有粤、港、澳三地经济加快融合、经济发展具有很强后劲的优势。克服困难, 发挥优势, 珠三角创新发展绿色物流的首要任务就是解放思想、解放生产力。

1.1 理念创新的本质是解放思想

不论国家、地区还是民族、团体直至个人, 先进与落后的差别首先在于理念上, 在于观点、看法、主意、思路上。珠三角创新发展绿色物流的首要任务就是创新理念, 要让政府机构、物流企业、理论工作者和从业人员都能坚持用以人为本的观点替代经济效益优先的观点, 把“功在当代”的社会效益和“利在千秋”的环境效益, 放在与“立等可取”的经济效益同等重要的位置;要用与时俱进的客观看法摒除一成不变的主观看法, 把保护环境、改善环境看成物流行业发展的应有之义;用统筹兼顾的思想消弭畸轻畸重的思想, 把加强节能减排与增加环保投入都考虑在物流管理的每个环节之中;用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思路替代片面、混乱、脱节的发展思路, 始终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珠三角绿色物流的创新发展。一句话, 理念创新就是解放思想, 就是下决心将自己的思想从过时的粗放物流观念、保守的低效物流经验中解放出来, 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敢于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和绿色物流发展的大趋势中引领潮流。

1.2 政策创新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

政策创新的主体是政府, 目的是通过既符合实际又富有创意的政策导向, 激活物流企业和从事物流业的全体劳动者的创造力, 在创新发展绿色物流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政策创新促进绿色物流发展不外乎细化“奖、惩、扶、限”等基本元素, 例如, 一要集中政策资源奖励企业成为绿色物流的实施主体, 奖励管理机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为绿色物流提供智力支持;二要注重实际、突出操作性, 惩罚污染环境、浪费资源的行为, 力求政策措施简明扼要, 易于贯彻执行;三要在更系统、更全面优化制度环境、培养人才队伍、建设载体平台、确保资金投入、保护知识产权、促进成果转化等相关环节的同时, 重点扶持有望率先达到绿色物流要求, 实现经济、社会、环保三大效益相统一的企业, 树立行业标杆, 逐步打造绿色支柱产业;四要坚定不移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以节能减排的硬指标, 限制污染环境明显、消耗资源过度的物流企业发展, 令其逐渐萎缩直至消亡。一句话, 政策创新就是解放生产力, 就是以政策杠杆撬动绿色物流前进的巨轮, 促使全行业乃至全社会的创新智慧竞相迸发、绿色物流创新人才大量涌现、生产力水平大幅提高。

2 体制与机制创新之路

珠三角物流发展的条件得天独厚, 但发展水平尚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只有创新物流管理体制与机制,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优化物流资源配置, 完善鼓励绿色物流的法制保障、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市场环境等一系列问题, 而实现这些目标的基础与前提是改革管理体制、改革运行机制。

2.1 体制创新的前提是改革管理体制

要让珠三角物流管理体制适应绿色物流发展, 首先, 从深化改革入手, 健全和严格市场准入制度, 把达不到绿色物流标准的企业淘汰出局。要健全珠三角绿色物流规划体系, 发挥区域发展规划、计划、产业政策在发展绿色物流中的导向作用, 综合运用财政、货币政策, 提高绿色物流的发展水平, 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现代化物流园区建设, 整体推进绿色物流良性发展。其次, 要深化环境保护制度改革, 强化环保管理和监督, 健全政府和企业权利与义务相匹配的体制, 加快形成统一、规范、透明的奖惩制度, 提高一般性奖励规模和比例, 引导物流企业更加重视保护环境、善待自然。再次, 要完善珠三角区域经济调控体系, 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 围绕落实国务院颁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2008—2020年) 》, 将绿色物流的先进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刚性制度和有力措施, 在2020年以前把珠三角建设成为与港澳错位发展、世界一流的物流中心。

2.2 机制创新的基础是改革运行机制

广义而言,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创新发展的珠三角绿色物流运行范围是全球性的, 形式是综合性的, 特点是智能性的, 性质是环境友善型的。狭义而言, 珠三角绿色物流若当国内现代物流排头兵, 必须发挥毗邻港澳、接轨全球的优势, 率先初步形成绿色物流的运行机制, 实现绿色物流所包含的各项目标、拓展国内外物流市场。经过最近两年努力, 珠三角物流业虽然保护环境的目标尚未达到, 但具有多种所有制和多种经营形式、结构趋于合理、功能逐步完善、注重高效安全的现代物流体系还是基本形成了。今后, 珠三角绿色物流的发展方向是积极开展国际物流资源互利合作, 实施不间断动态改革战略, 加强双边和多边合作, 创新绿色物流运行机制, 采取综合措施促进更大范围的环境保护, 大力发展低碳物流, 切实节能减排, 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实力, 辐射和带动“环珠三角”和“泛珠三角”区域的经济发展, 形成优势互补、良性互动新格局。

3 设施与技术创新之路

国家重视并支持珠三角加强口岸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管理, 珠三角各地方政府则大力优化港口、公路和铁路物流交通网络;然而, 珠三角目前物流发展水平不高, 尤其在专业化、网络化、标准化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因此, 珠三角创新发展绿色物流的起点和需求是发展基础设施、发展高新技术。

3.1 设施创新的起点是发展基础设施

以世界眼光评估当前珠三角物流水平, 基础平台建设存在许多不足, 如运输、仓储设施更新换代不及时, 流通加工、物流信息服务、库存管理、物流成本控制等物流增值服务设备大量欠缺。珠三角地区 (含港澳) 港口超过60个, 但基础设施现代化的港口数量不足10%, 多数港口尚不能将其支线喂给及内贸运输的作用发挥到淋漓尽致。珠江水系航道建设也存在明显跟不上经济发展形势的现象, 有些航道秋冬季节会出现严重拥堵。至于机场物流设施, 香港最好、广州次之, 其他如深圳、珠海机场需要“补课”的项目不少, 距离现代化航空物流基地的标准还很远, 在提供以货物航空运输、仓储、多式联运、清关到配送、商品检验和简单加工等增值服务的“一站式”服务方面, 缺少世界一流的先进设备。此外, 珠三角物流业的公路、铁路运输, 仓储、搬运过程中的机械化、自动化设备远不能满足绿色物流的发展需要。种种现象表明, 珠三角物流基础设施只能在发展中求创新, 没有发展就没有创新。

3.2 技术创新的要求是发展高新技术

珠三角兴起绿色物流离不开高新技术的创新与运用, 呼唤着物流高新技术企业的成长与壮大。应当引起重视的是, 珠三角物流企业不能继续强调生产能力而忽视创新能力, 那样将使得珠三角物流业长期处于高新技术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低端, 核心技术和应有权益永远受制于人。因此, 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必须密切配合, 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促进珠三角绿色物流的创新与发展。珠三角各级人民政府, 特别是物流企业要通过高密度技术开发、高强度研发投入、高附加值物流服务, 实现保护环境与低碳经济的目标;要通过大力发展高新技术, 培育新一轮技术创新, 努力解决运输工具的噪声、污染气体的排放、交通堵塞以及生产和生活中的废弃物处理不当等诸多问题, 开创绿色物流创新发展新局面。

摘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克服资源约束困难, 开创珠三角物流发展新局面, 必须走理念与政策创新、体制与机制创新、设施与技术创新之路, 即绿色物流创新发展之路。

关键词:珠三角,绿色物流,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郑克俊.基于SWOT分析的珠三角绿色物流发展研究[J].物流科技, 2009 (10) :28-31.

[2]高雅.北京绿色奥运给予绿色物流的重要启发[J].中国市场, 2008 (11) :85-87.

绿色电力发展之路 篇11

不要小看一块手机电池。

一粒纽扣电池可污染60万升水,等于一个人一生的饮水量。一节电池烂在地里,能够使一平方米的土地失去利用价值。如果在上海2000个社区和世博场馆设置回收装置,专门回收废旧手机、电池和配件,每年可以回收的量大约是8万件,就可以使得480亿升水免受污染,相当于可供8万人一生的饮水,相当于保护8万平方米的土地可供利用。中国移动上海公司,早在2007年就开始在全市各大移动营业厅摆放“绿箱子”,开展绿色环保行动,更承诺2010年“绿箱子”进入世博场馆、2000个社区和全市1600所中小学校园。而这仅仅是中国移动上海公司“136绿色城市行动”的一部分。

据中国移动上海公司介绍,为实施可持续发展,公司在今年8月推出了136绿色城市行动,其愿景是共建和谐绿色城市,实施节能节地节材,做绿色环保的领先者;发挥两化融合优势,做无线城市的拓展者;践行服务民生理念,做和谐社会的建设者是三个方向。

主要的举措包括实施节能、节地、节材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绿箱子环保行动;打造绿色信息世博;实施信息助企行动;营造绿色通信环境;信息惠民服务民生。

也就是说,移动的“绿色行动”,并不仅仅是节能环保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将为企业探索一条“绿色”的发展之路。

技术进步带来的节能环保新模式

中国移动上海公司用具体数字确定了“节约”的目标,即2010年单位业务耗电量比2005年下降40%,由2005年的0.32度/爱尔兰下降到0.19度/爱尔兰,节约电能1.9亿度。

2009年中国移动上海公司新增通信机房面积约2.25万平方米,预计2009年年底,年业务量平均占地为1.45平方米/万爱尔兰,与去年同比中心局房装机面积减少7268平方米。

同时,上海公司还会在基站建设中共建共享,预计至2010年上海公司和其他两家运营商共建共享基站数量达200个,预计可节省铁塔钢材2300余吨,可节约基站用地4.32万平方米。

节能减排的目的是“绿色”,移动信息化技术也能运用在节能环保上。

三年内,中国移动上海公司会争取在全市新开通2万路视频监控,实现6万辆出租车及1万辆公交车的综合无线定位调度。对出租车进行综合无线定位调度,意味着空驶率的降低,以上海市6万辆出租车每车每年减少1000公里空驶估算,可减少0.6万吨碳排放。而如果有100万人通过中国移动大力推动的手机支付或银信通进行缴费、付款等无线账务处理而减少出行,每人每年减少100公里公共交通,每年共可减少2万吨碳排放。

这些目标,并不仅仅是一些枯燥的数字。实际上,如果中国移动上海公司2000多万用户“电子账单”逐步替代纸质账单,最终可实现每年将节约近4.8万立方米木材,约相当于8000亩森林。

以上海每年300场展会使用该业务估算,每次展会减少1万本20页的纸质资料,一年可节省6000万张纸,即可少砍伐2万棵树。而如果通过逐步为1030家5120人左右的中型企业实现无纸化办公,将人均用纸量由2.23公斤减少到1公斤,那就可以节纸60万公斤,约可少伐树1万棵。

技术创新营造绿色世博

200多天后开幕的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将与以往的世博会相类似,必将成为新技术、新产品、新理念充分展现的舞台。在节能环保理念和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绿色浪潮席卷全球之际,作为世博会全球合作伙伴,中国移动将发力打造绿色信息世博。

作为136绿色城市行动的一部分,中国移动上海公司绿色信息世博园区建设在节能减排措施方面涵盖5大环节、33类细项新技术应用。对于世博园区65个基站与机房,节能措施累计达791次,绝大部分基站与机房均同时采用多项节能技术和措施,实现累计节约电能消耗超过30%。

对于世博园区内的基站建设,中国移动上海公司计划尝试新能源,通过太阳能、风能等绿色能源的使用。同时,为有效降低基站能耗,中国移动上海公司还将采用多项节能新技术对基站建筑进行改造,实现智能控制通风设备;充分利用基站内、外部环境温差,实现基站内外部冷热空气的直接交换而自然降温,以缩短基站空调运行时间,降低能耗,把世博通信基站打造成“绿色基站”。此外,中国移动上海公司将在园区内建设一个能耗监测管理系统,全面监测园区建站节能效果,为下一代更环保节能的移动通信基站建设积累经验。

世博信息通信馆的建设也始终恪守绿色环保原则。馆内采用世博园区冷冻水调节室内温度,降低能源消耗和废气排放;主要建材全部可以回收,进行循环利用;环保材料杜绝空气污染与噪音污染。

更令人振奋的是,全球第一个TDLTE网络及综合应用示范点将落户上海世博园。上海将逐步实现TD面向4G时代技术TD-LTE的演进,为世博各类移动信息化业务的开展提供高速、稳定、安全的网络支撑。

中小企业和民众在“136”中直接受益

中小企业也将在移动136绿色城市行动中受益。

对中国移动上海公司来说,建设绿色城市,并不仅仅是节能减排那么简单。136绿色城市行动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帮助更多企业提升管理能力、节支增效,改变以往粗放的发展模式,实现企业自身的“绿色”发展。

在136绿色城市行动中,中国移动上海公司将打造金融行业188工程和信息助企行动。

按照计划,中国移动上海公司将在3年内开通无线POS/ATM机10万台,为上海800家金融机构提供固定与移动业务融合的信息化服务,手机支付、银信通、财信通等用户将达800万。

信息助企则旨在帮助中小企业通过信息化手段提高商务效率、降低通信成本,获得更充足的外界信息,挺过国际金融危机难关。名为“动力100”的信息化套餐将为全市超过30万家中小企业提供降幅不低于15%的资费优惠;向全市15万家中小企业赠送为期1年的企业邮箱服务,推动企业邮箱使用率提高至30%-40%,可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为1000家企业提供包括移动手机邮箱、黑莓等在内的集团邮箱免费体验服务。

这也意味着,中小企业也将有机会迈出“两化融合”的步伐。

党的十七大提出推进“两化”融合的概念,也指明了我国走向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实现途径。“两化融合”强调了“信息化”对于“工业化”的质的提升,即传统产业应当借助于信息化实现产业的提升。

“融合”意味着“信息化”与“工业化”不仅是简单的叠加,而应当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而中国移动上海公司将以研发设计、流程控制、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关键环节为突破口,加快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结合,从而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提高工业自动化、智能化和管理现代化水平。

136绿色城市行动另一个重要内容是,为民众营造绿色的通信环境,以及信息惠民服务民生。

在改善通信环境上,中国移动上海公司垃圾短信治理上“先试先行”,通过资费清理、规范平台、畅通举报渠道、监控短信发送流量、内外共治等手段,全面开展垃圾短信综合整治。而且,移动还推出了专门的“信息管家’业务,可自动过滤垃圾信息,屏蔽广告类、非法类、色情类等群发短信。用户可自设短信黑白名单,使黑名单手机号发来的短信进入“垃圾箱”,筑起一道的信息“防护墙”。业务自推出以来,在半年内用户量已突破13000户,居全国首位。

信息惠民方面,中国移动上海公司正打造自主G3品牌和业务套餐,将市场体系资源不断向TD倾斜,面向客户提供2G/3G一张网服务,实现2G客户“不换卡”、“不换号”、“不需登记”,仅需通过使用支持TD的双模终端就可享受3G网络服务所带来便捷的通信生活。

未来三年中国移动上海公司还将引入100款G3终端,不断持续创新G3产品,推出系列上网卡、上网本、信息机和双模终端等多种G3产品。

绿色电力发展之路 篇12

(一) 山区发展问题有重要性

时至今日, 全球山区发展总体上仍处于经济相对落后、贫困相对集中的地位, 边远、落后、贫困、封闭等成为山区的“符号”特征。我国是一个山区大国, 整个山区面积占全国国土面积的69%, 山区人口所占的比重为56%, 其经济社会状况如何, 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没有山区的全面小康, 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没有山区现代化不可能有全国的现代化。另一方面, 山区又是全国的生态屏障区、自然资源富集区, 是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的汇集区, 是淡水资源的主要源头。如果这些环境破坏了, 往往经过几代人也很难恢复, 所以山区生态环境关系到人类赖以生存和生活的基础。没有山区的绿色发展, 就没有全国的生态安全保障和可持续发展。因此, 山地的生态功能, 不仅是山区本身绿色发展的基础, 而且是全国特别是平原区、经济发达区的生态屏障。山区生态环境又是极其脆弱的, 一旦破坏, 不仅难以恢复, 而且影响到山地环境的稳定性。因此, 山区经济发展道路的选择, 在我国具有特殊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政治意义。同时, 山区又是中国贫困人口聚集的主要区域, 而且由于自身反贫困能力不足及其他方面的原因, 山区人口反贫困的结果是, 其生态系统不断遭到干扰和破坏, 山地灾害有增无减, 山地环境不断退化, 这就体现了山区总体上不富裕的状态, 不仅影响着山区人口的生存和发展, 而且对山区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也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

(二) 山区发展面临的四大困境

从山区经济发展的格局来看, 部分山区经济社会发展都取得了一定成就, 财政收入增加了, 但由于收入分配机制的因素, 山区民众并没有富裕起来;甚至, 少数山区的民众也富了起来, 但由于发展路径选择的偏差, 生态未能得到有效保护。综合起来看, 山区在多年的经济发展中面临四大困境。

一是丰富的山区资源, 贫穷的山区经济。以贵州为例, 贵州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山区省份, 贵州境内矿产资源种类繁多, 资源丰富, 分布广泛, 门类齐全, 且成矿地质条件好, 是著名的矿产资源大省。已发现矿产123种, 76种已经探明储量, 有多种保有储量排在全国前列, 在国内占有重要地位。煤炭不仅储量大, 且煤种齐全、煤质优良, 素有“江南煤海”之称, 煤炭保有储量达549亿吨, 居江南各省区市之首;铝土矿质佳量大, 保有储量4.24亿吨, 居全国第二;贵州是全国富磷矿最多的省份, 富磷矿资源储量占全国总量的三分之一;全省已查明的黄金储量在150吨以上, 居全国第10位。贵州虽然有丰富的山区资源, 但经济发展长期处于全国后列, 1978年贵州人均GDP为175元, 排全国倒数第一, 通过了30多年的发展, 2011年贵州人均GDP虽然上升至16413元, 但仍然排全国倒数第一, 比倒数第二的云南差2624元。

二是区域经济发展快速, 生态严重破坏。山西也是一个以山区资源发展为主的地区, 2010年12月13日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山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长牛仁亮介绍说:山西的资源型经济是粗放型的、初级化的, 万元GDP耗能相当于全国平均数的2倍以上, 污染则以二氧化硫为例, 它的排放也是全国平均数的2倍以上。生态破坏相当严重, 每采一吨煤要破坏2.48吨水, 目前为止山西采煤形成的采空区达到2万平方公里, 相当于山西1/8的国土面积。

三是富了政府、富了企业, 穷了农户。一些资源富集山区依靠资源开发促进地方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 同时也造就了若干的亿万富翁, 但在地方财政收入和企业富裕的过程, 并没有实现农民的同步富裕。以山西为例, 2011年山西省财政总收入完成2260.57亿元, 增长24.85%, 跨越2000亿元大关。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601元, 比2010年增长4736.25, 增长18.26%, 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低于财政收入增长幅度6.6个百分点。这么高强度煤炭开采, 并没有给山西人民带来富裕, 山西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都排在全国的20位以后。因此, 一些山区走了一条富政府、富企业和穷农户的发展道路。

二、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的湄潭模式

人们普遍认为,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 走保护生态、走绿色发展之路, 就必须以牺牲经济发展为代价。在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就必须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形成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但就我们对湄潭进行的调研看, 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并不是矛盾的, 保护环境与经济的持续发展是相互促进的。

在长期的探索中, 湄潭走了一条以发展茶叶种植为基础, 再发展茶叶等农产品加工和以茶叶为基础的生态旅游, 从而推进全县绿色发展生态富民之路。湄潭县核桃坝等村庄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大力种茶, 然后逐将茶叶种植产业培育为保护生态和带动农民致富的主导产业。茶产业已经成为湄潭的第一大农业收入产业, 以2009年为例, 在投产茶园12.5万亩的条件下, 实现茶叶产量1.1万吨, 茶产业产值6.16亿元, 平均亩产值4928元, 茶叶的综合收入达到了10.2亿元, 占湄潭经济总量的42%。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99元上升为2011年的5841元, 增长28.35倍;农民人均纯收入相当于GDP的比例2011年湄潭县为59.12%, 贵州为25.26%, 湄潭县高于贵州33.86个百分点, 这充分说明, 在经济发展过程湄潭县农民得到了更多的实惠, 湄潭县走了一条绿色发展生态富民之路。湄潭县的主要做法有以下几点。

第一, 坚持生态立县战略,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一是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扩大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种养基地建设面积和规模。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不断提高农村“三废”的综合利用水平。二是提高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建立完善县域环境功能区划和基本生态控制线制度。实施对重要生态功能区、重点资源开发区和生态良好区的分区保护, 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石漠化生态重建工程。三是大力推进产业生态转型。按照循环经济理念发展工业, 制定出台鼓励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产业政策, 促进产业生态化。

第二, 以茶叶产业为突破口, 打造生态产业。一是是茶叶生产专业化。形成“湄江-永兴-天城无公害茶海区”、“兴隆-抄乐生态茶区”、“洗马-马山-复兴-西河富锌富硒茶区”三大产茶区, 进行茶叶的专业化生产。二是调整产业结构。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 特色优势产业迅猛发展, 跃升为全省唯一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全县形成了“茶、米、烟、畜、椒”等优质农产品支柱产业。

第三, 以优质农产品的精深加工为突破口, 发展绿色工业。湄潭县在狠抓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同时, 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和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 以优质农产品精深加工为突破口, 按照新型工业化的发展要求, 围绕优质农产品的精深加工业、发展工业促产业, 延长产业链条, 提高工业与农业之间的关联度, 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做大做实绿色工业。

第四, 充分利用茶叶资源优势, 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发展以茶文化为主题的乡村旅游、休闲旅游、农业观光旅游, 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打造休闲养生度假中心, 着力打造休闲避暑胜地, 精心设计“中国茶海·休闲湄潭”的主题旅游产品。“十一五”期间累计接待游客173万人次, 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55亿元, 旅游业成为全县后续优势产业的潜力得到显现。

三、绿色发展生态富民湄潭模式的启示

第一, 绿色发展生态富民之路是未来中国山区发展的路径选择。山区的经济发展道路如何走是理论工作者的实际工作部门长期关注的一个重大课题, 虽然专家学者在不断思索, 各地区都在进行实践探索, 但一直没有找到一条既能够兼顾经济持续发展, 又能够保护良好生态, 实现区域财富增加、政府财政增加、企业收入增加和农民收入快速增长, 并且农民能够分享更多成果的发展道路。换言之,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 不管是现有的经济理论, 还是人们对经济发展过程的认知, 即不少地区进行经济建设的实践, 都认为保护生态环境与地方经济发展是相互矛盾的。发展地方经济就要破坏现有环境, 保护环境经济就搞不上去。湄潭县则走了一条通过茶产业这一既能保护生态, 又能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还能带动农民致富的道路, 即绿色发展生态富民之路。绿色发展生态富民之路对传统经济理论进行了实践的挑战, 实现了经济发展、财政增收、农民富裕、生态保护和企业发展的多赢格局, 不仅培育了新型农民, 形成了而且湄潭的农民文化。

第二, 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的湄潭模式是对科学发展观精神实质的深刻领会和富有创造性的践行。通过“绿色发展、富民新民”, 湄潭把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科学发展的精神落到了实处, 通过标本兼治、多管齐下, 建设发达农业、培育新型农民、构筑和谐农村、不仅初步实现了城乡统筹、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人口均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而且使全体湄潭人民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得到了实惠, 富民强县的战略目标得以初步实现。

第三, 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的湄潭模式表明。如果能够立足农业求发展, 即使是欠缺矿藏资源、缺乏工业基础、没有大城市带动的农业县, 也可以保持农村经济持续快速、稳定的增长, 也可以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转型与升级。

第四, 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的湄潭模式说明。如果能够真正了解和引导农村居民的意愿, 从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的实际出发, 兼顾历史传统与现代化发展, 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可以高效推动社会主义新村建设, 为农民建设起村容整洁、生活便捷、环境如画、安居乐业的人居环境。

第五, 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的湄潭模式说明。以科学发展观改变传统政绩观, 是湄潭走绿色发展生态富民之路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也就是说, 如果能够深刻领会和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 坚持实事求是、以民为本、民生为重, 致力于从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出发, 探索具有地方特性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 山区农业县完全可以化劣势为优势, 走出一条成功的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路子, 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 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和谐共生”。

摘要:我国是一个山区大国, 山区发展问题是我们面临的一大难题。山区在经济发展中面临四大困境:一是丰富的山区资源, 贫穷的山区经济;二是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生态严重破坏;三是富了政府、富了企业, 穷了农户;四是欣欣向荣的劳务经济, 贫困萎缩的山村。在长期的探索中, 湄潭走了一条以发展茶叶种植为基础, 再发展茶叶等农产品加工和以茶叶为基础的生态旅游, 从而推进全县绿色发展生态富民之路。

关键词:山区经济,绿色发展,生态富民,湄潭模式

参考文献

[1]洪名勇.绿色富民湄潭[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2.

上一篇:现状及对策分析下一篇:电梯检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