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绿色发展之路

2024-06-12

走绿色发展之路(共7篇)

走绿色发展之路 篇1

走绿色低碳地产发展之路

摘要:房地产处于国民经济各产业链的`中游,与20余个产业相关,在房地产领域推广绿色低碳战略,将拉动上游的绿色生产,拉动下游的绿色消费.如采用大量的可再生能源、低碳技术及绿色建材产品,势必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产能过剩提供一条十分重要的途径.作 者: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 作者单位:期 刊:建设科技 Journal:CONSTRUC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年,卷(期):2010,“”(5)分类号:

走绿色发展之路 篇2

一、煤化工走绿色发展之路的必要性

对煤化工走绿色发展的必要性进行分析可以从煤化工的概念以及煤化工的方法还有煤化工走绿色发展之路的效果来看, 下面进行具体的分析阐述:煤化工的概念, 煤化工也即是以煤为原料, 经化学加工使煤转化为气体、液体和固体产品或半产品, 而后进一步加工成化工、能源产品的过程。主要包括煤的气化、液化、干馏, 以及焦油加工和电石乙炔化工等等。在煤的各种化学加工过程中, 通过焦化能够制取冶金用焦炭, 以及可以产生副产煤气和苯、甲苯、二甲苯、萘等芳烃, 这些东西在经过实际运用后会严重的破坏自然环境。另外, 由于当前石油等资源的紧缺使得煤的运用也是逐渐的广泛起来, 出现了煤资源紧张的情况。

对煤化工绿色发展来说, 方法就在于节能以及对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在当前的我国的煤化工发展的各项技术中, 节能以及能源的利用技术应该整个技术的基础以及核心, 对于节能及能源技术, 其主要的就是要对两个方面加以注意以及贯彻:降低能耗的技术;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 而这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同样这也决定着煤化工绿色发展之路的效果。

煤化工走绿色发展之路的效果。煤化工走绿色发展之路不仅仅能够为当前人类的生活提供一个健康和舒适环境的同时, 还可以尽量减少当前社会由于煤化工的运用对当前的地球的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破坏而减少当前的自然资源的消耗, 做到有效地节约能源以及实现建筑企业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另外, 煤化工走绿色发展之路能够最大程度上的提高产量, 缓解当前资源紧缺的局面。因此, 煤化工走绿色发展之路不仅仅是当前社会发展的必要, 同时也是煤化工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煤化工走绿色发展之路的方法措施

煤化工走发展之路不仅仅是政府相关部门应该考虑的问题, 同样也是社会应该关心的问题, 因此煤化工走绿色发展之路的方法措施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密切配合, 下面就煤化工走绿色发展之路的方法措施进行简单的分析探讨:

政府相关部门的参与以及大力的支持。对于煤化工绿色发展来说, 首要的那就是应该坚持政府和市场紧密结合的发展路线。具体而言, 政府可将煤化工绿色发展技术的研究作为政府工作中的重点扶持项目, 可以在煤化工绿色发展的资金投入和政策等方面结予一定的保障和激励。另外, 政府可以通过相关政策的改革而达到消除当前的煤化工绿色技术研究过程中一些不合理因素, 为煤化工绿色发展技术的研究创造出良好环境, 为其技术的使用奠定坚实的基础着力搞好煤化工产业规划和监管。对于当前的煤化工产业来说, 这是目的在于为了提高煤炭资源的利用效率的技术性新兴产业, 我国目前煤化工的产业基本处于一个起步的阶段, 没有雄厚的基础, 因此, 政府应该做好宏观的调控对该项产业进行严格的管理, 设置产业加工进行的高起点、高技术以及高标准, 落实好煤化工绿色发展的规划以及对相关问题进行合理的规范, 防止社会导航的投机型公司和企业盲目上煤化工加工的项目, 防止煤炭等等资源浪费以及环境污染, 从而确保煤化工绿色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大力加强煤化工技术攻关。对于煤化工产业来说, 要想真正的成为社会的新兴朝阳产业, 那么提高技术使得煤化工能够满足社会的绿色低碳发展要求是必经之路。因此, 政府相关部门以及煤化工企业应该联合起来大力推进煤化工的技术攻关, 以高效利用煤资源和资源的清洁转化为核心开展煤化工相关的技术研究, 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那就是要对煤化工的副产品二氧化碳利用以及煤化工大耗水量的问题的研究。另外, 从政府的角度上看, 政府应该以开明开放的态度, 引进以及组织国内外其他企业以及科研机构共同进行研究, 以便能够在短时间内取得相关技术性的大突破。从使煤化工能够真正的走上绿色低碳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积极推动多产业合作。就我国目前情形分析, 我国的煤炭资源企业基本上欠缺的是煤化工技术和经验, 我国的石油化工企业正好相反, 拥有煤化工的相关技术却没有煤炭的资源。这也就决定着我国煤化工产业的卡上发展必然要进行跨行业联合运作。由于我国的煤炭资源企业以及石油化工企业和电力企业等等资源型企业基本属于国有企业, 这也给企业的联合运行减少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因此我国的煤炭、石化、电力等等国企应该就煤化工产业的绿色发展进行强强合作, 发挥出各自企业的的优势, 使得能够优势互补、从而能够实现资源的最大利用以及资源利用后对污染排放的最小化, 而这也属于煤化工的绿色发展的重要部分。

完善煤化工绿色发展的信息服务网络以及信息反馈机制。对于煤化工绿色发展技术的研究应用以及工作而言, 完善其供应信息的服务网络平台以及其信息的反馈机制这是技术的研究应用以及工作中必可少的。因此, 应该做到以煤化工绿色发展的信息网络为纽带。而为当前的煤化工绿色发展科学技术需求主体提供一个技术的交流平台以及提供国外在煤化工绿色发展技术上的最新研究成果而达到共赢的局面。另外, 完善煤化工绿色发展信息咨询网络以及其信息的反馈机制, 这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极大的提高当前的煤化工绿色发展技术在推广方面的效果, 不仅如此, 这还能极大的促进技术的推广对象以及推广专家和技术的科技人员交流与沟通, 而使得能够激发技术的推广对象对煤化工绿色发展技术推广兴致以及研究积极性, 这也是能够确保当前煤化工绿色发展之路能够成功的重要保障。

三、结语

总而言之, 煤化工走绿色发展之路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 对社会的发展也是有益。他的意义在于能够满足发展经济目的, 同时又能够尽可能的减少对煤化工产品和消耗和能够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 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煤化工走绿色发展之路对环境保护也是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它的核心是在于是发展, 能够在发展的前提下严格控制煤化工对当前社会以及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因此, 当前的政府要加强对煤化工的绿色发展之路的监督力度以及支持的力度, 社会舆论应该加强对煤化工发展之路的宣传和监督, 让煤化工真正的走上绿色低碳的技术转型发展之路, 为煤化工产业的发展开辟新的道路, 进而成为社会的新兴的朝阳产业。

参考文献

[1]钱鸣高, 许家林, 缪协兴.煤矿绿色开采技术[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2003.

走绿色发展之路 篇3

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今年1月初,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主持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后,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及沿江各省市立即传达学习和贯彻会议精神,按照“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定位和“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思路,积极转变发展理念,主动适应新要求,统筹谋划长江经济带发展,把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作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优先选项,进一步优化沿江城镇和产业布局,有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迅速把推动长江经济带工作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统一到推动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上来。

二、经济运行总体稳中有升

今年一季度,长江经济带沿江11个省市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有8个省市的地区生产总值增速高于全国平均速度(6.7%),重庆和贵州的增速在两位数以上,均居全国前三位;有8个省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于全国增速(10.7%),贵州省增速达21.1%,比全国增速高出一倍;有8个省市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超过全国增速(5.8%),重庆增速达10.2%,为沿江11省市最高;有8个省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高于全国增速(10.5%),最高为重庆市,达13.0%。

三、强力推进沿江生态保护和治理,建设绿色生态廊道

今年以来,各省市以实施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和水资源保护三大工程为重点,积极推行污染物总量控制和水质断面考核制度,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优先位置,相继启动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规划。云南省启动了“七彩云南”保护行动,实施了“森林云南”建设、牛栏山—滇池补水工程,推进省内重点跨界水域水质补偿试点。贵州省强化政策规划引领,印发实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实施意见》。四川省基本建立断面水质超标扣缴制度,启动实施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综合治理试点示范工程。湖南省啟动“生态环境保护三年行动计划”,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的投资力度。湖北省在全国率先启动《湖北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在全省范围内征集生态环境类项目252项。江西省出台了《江西省流域生态补偿办法》,在全国率先实施覆盖全流域的生态补偿机制。上海市全面启动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提前一年完成清洁空气行动计划,与各区县签订目标责任书,分解年度任务,落实环境治理领导责任制。各地还全面展开大气污染防控治理、天然林保护、防护林建设、石漠化综合治理、城市和乡村垃圾污水处理等项目。

四、以“强支点、通干线、联网络”为重点,构建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走廊

围绕黄金水道航道畅通、枢纽互通、江海联通、关检直通,完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一是做大做强航运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继续提升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对长江经济带的服务能力,启动编制重庆、武汉航运中心总体规划,推进南京区域性航运物流中心和浙江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建设。进一步完善上海、宁波—舟山、南京、武汉、重庆等枢纽港口和马鞍山、九江等重点港口集疏运体系。加快建设上海、南京、杭州、合肥、南昌、长沙、重庆、成都等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加强多种运输方式的有机衔接。二是全面推进长江黄金水道建设。推动三峡枢纽水运新通道预可行性研究,有序推进武汉至安庆段、宜昌至武汉段航道整治工程前期工作,继续实施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二期工程。三是加快完善铁路、公路、航空三大运输网络。着力实施消除铁路卡脖子工程和公路断头路建设,完善国家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网,强化枢纽机场功能,完善支线机场布局,继续实施浦东机场扩建等项目,推动成都新机场前期工作。同时,抓好长三角、长江中游、成渝城市群城际交通网络建设。

五、以推进三大领域协商合作为核心,推动建立省际协商合作机制

今年以来,领导小组办公室围绕建立和完善长江经济带11省市协商合作机制,印发《长江经济带省际协商合作机制总体方案》,深入沿江各省市调研,召开专题座谈会,听取意见和建议,研究起草长江经济带省际协商合作机制实施意见。沿江省市加大工作力度,不断推进生态环境协同保护治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协同发展和有序转移,推动合作共赢、共同发展。长江下游继续发挥三省一市党政主要领导会晤机制作用,丰富和拓宽合作内容和领域。上海市着眼于推动长三角区域市场一体化,发挥长江下游中心城市经济协作平台作用,成立了长江经济带园区合作联盟、产业合作交流平台、长江经济带大数据库研究中心等,做好与长江经济带中、上游地区产业对接。湖北省和重庆市牵头,抓紧研究建立长江中游和上游区域协商合作机制,分别召开座谈会,商议制定合作方案。贵州和湖南签订《关于建设湘黔高铁经济带合作框架协议》,创建湘黔中西部区域合作示范区。川渝加深传统合作,签订了《关于加强两省市合作共筑成渝城市群工作备忘录》,梳理提出2016年川渝合作重点工作任务清单。浙川两省也签订了《深化浙川合作框架协议》,推进一批重大合作事项和项目落地。湖南、湖北两省合作共同开展洞庭湖生态治理,并联合向国务院上报《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水环境综合治理实施方案》。

六、产业转型升级扎实起步,新兴产业渐露端倪

今年以来,沿江各省市通过加强产业发展承载平台、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加强政策扶持引导等方式,鼓励引导产业转移和转型升级,积极启动长江经济带现代产业走廊建设,通过各省市努力,产业转型升级开始起步,新兴产业渐露态势。云南省正加快国家清洁能源基地建设,稳步推进大江干流水电项目;旅游产业正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由低端建设向高端拓展、由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贵州省建立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已获批准,正抓紧出台实施方案予以推进;新兴产业保持较快增长,计算机、通信和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同比增长59.1%,对全省工业发展起到稳定作用。四川省大力提倡信息化与产业化融合互动,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和成果产业化,被认定为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达13家,绿色能源、节能环保装备产业发展态势良好。重庆电商发展势头强劲,获批为全国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互联网+商圈”建设取得初步成效。湖南省高新技术增加值增长达到了17.8%,占GDP的比重达21.1%,正在成为全省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湖北省华星光电第六代平板显示项目今年进入试生产,天马微电子第六代多晶硅TET-LCD项目和新芯12吋先进存储器项目已启动,将成为全省产业转型升级的引领。安徽省深入谋划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相关工作,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1.1%,高于全省规上工业3.3个百分点,京东方10.5代线薄膜晶体管器件、康宁液晶玻璃基板、合肥晶合集成电路12吋晶圆制造已正式开工,CMA(国际)机器人与意大利有关方面签署了合资合作协议。江苏省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高端引领项目增多,新能源、新材料、智能电网和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增长较快,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项目占产业项目总数的83%。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势头较好,装备制造和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8.9%和7%,增幅均高于全省规上工业速度,对工业增长贡献率达58.8%。上海市继续推进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实行“证照分离”改革试点,推行自贸试验区外资企业准入“一口受理”平台升级等,加强跨区域产业开发园区合作,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教师发展应走和谐发展之路 篇4

史献计(南京师范大学附属扬子中学 210048)

在《江苏教育研究》2007年第8期上读到顾卫兵先生之论语《行走在能力极限地带》的文章,深受启发。但是,笔者有不同看法,作为教师群体与个体发展而言,不应当走的极限地带,而应当走和谐发展之路。

首先,作为一个学校的教师群体如果都走“极限”发展之路,这个学校的教师就会很苦。学校校长要将全校教师的发展置于和谐发展的“地带”,学校教师才会有生机,才会从发展过程中得到乐趣,教师才会感觉到校长是一位有人性的校长,体现人本思想。如果校长用“极地”目标要求全体成员,那么可能一个“极地”发展人才都不会出现。学校教师的发展的和谐性体现在教师结构的层次性与差异性的和谐。教师结构层次性是指一个学校内不可能都是尖端人才的聚集地,如何每个人都“极地”化发展人才,说明每个人都不是“极地”化人才。学校教师既要有合格教师、也要有优秀教师,同时也需要有专家、学者型教师。这种结构的是合理的稳定的,其中合格教师人数大于优秀教师人数,优秀教师数大于专家、学者型教师人数,至说这三类教师的比例可以根据学校内部教师的组成情况以及教师自我发展愿望与可能性决定。差异性是指不同类型的教师要有其自我的鲜明的个性特点,不要走极端化、统一化的道路。但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教师要服务于学校发展战略以学生发展的需要。一个教师的专业发展可能非常“极地”化,但不适应学生的发展也是不和谐的。假如,一个中学物理教师天体研究非常深入以至于能够参加航天飞机研发工作,而对中学物理教学以有中学物理教育却不甚了解,上课时学生听不懂,显然这种“极地”发展是不和谐的。其次,作为教师个体而言,由于个性差异的客观性,个别人走“极地”发展的道路是可以的,也是可能的。但即便是个体的极地发展也需要自身的和谐发展。教师自身发展的和谐性体现在:修养、师德与专业技能的和谐、知识与能力的和谐、体魄与心理发展的和谐、教育教学水平与教育教学艺术的和谐等。其中,笔者需要说明的是多数学校校长比较关注教师的知识、能力与教学水平的发展,而忽视教师的修养、师德、心理、身体健康水平、与教学艺术的发展。在高中学校中更多的关注的是教师如何将学生考试分数提高,而不去顾及其他,因此教师发展苦啊。所以,笔者认为,学校领导在教师发展过程中,应多考虑教师发展的和谐性。领导决策切忌极端化,笔者认为,如何一个学校校长要求教师发展“行走在能力的极限地带”,至少缺乏人本理念。教师是人啊,教师发展需要从人的发展角度来决策,学校领导要根据学校内教师结构特点提出相应的和谐发展策略。

走内涵发展之路创建特色学校 篇5

.新的一年,我校将按照“条块结合、突出细节、整体推进、协调发展”的工作思路,坚持教育改革与创新,加强课堂教学改进行动研究,启动“学校细节管理工程”和“制度落实形成制度工程”,进一步加强生活化教育,优化学校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构建和谐校园、书香校园,努力推动学校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营造书香校园,努力构建学习型学校

“用文化凝心聚力,靠学研富脑修身”已成为当前学校教育和管理的主流,建立学习型组织、构建学习型学校,营造浓厚的学习气氛,是引导教师和学生持续发展、走向成功的有效途径,也是一所学校现代化的标志。

1、积极推进学校文化建设。改革创新“学校读书中心组”活动形式,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读书组学习章程和活动安排,推荐配备优秀图书及阅读书目,每两周集中交流一次,同时积极引导教师登陆教育网站,利用网络平台与教育专家、名师对话,鼓励青年教师走上“读书——上网(教育在线)——写作”的成才成名之路,定期向教师推荐优秀书籍。通过设立读书基金等形式鼓励教师读书学习、著书立说。年内学校工会将举办“学校文化建设干部论坛”,开展“用文化滋养心灵,让读书伴我成长”教师演讲比赛活动。

2、加强语文主题学习的研究和推进,探索和构建“主题学习”教学模式,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发生根本转变。建设书香校园,营造读书氛围,养成良好的读书学习习惯。通过组织开展文学社团、中华诗文诵读、读书报告会等活动,开展课内、课外阅读,丰富知识,启迪心智,陶冶情操,提升素养,使阅读成为师生的习惯。学期内,通过举办“古诗背诵大王”、“演讲小状元”、“少年小作家”、“才艺小明星”、“小小书法家”、“英语故事大王”等系列活动,开展优秀读书笔记展评和古诗文诵读成果展示会等活动。

3、开展师生共写教育随笔活动,积极倡导教师每周写一至两篇教育随笔,记录自己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感悟、反思,留下成长的印迹,每位教师要建立自己的电子《成长足迹档案》,通过开展优秀教育随笔展评、典型案例及教育金点子评选等活动,促进教育教学水平和教师素质的提高,加速实现我校教师由职业型向事业型、由应试型向育人型、由单一型向复合型、由经验型向研究型的转变。

4、以朝阳读书计划为载体,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发挥语文大学科教研组的作用,组织教师积极探讨、研究阅读对于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作用,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大量阅读朝阳读书推荐篇目中的图书。学期初,课程部要下发各年级段学生应读或必读书目,拟定系列化语文阅读考核实施方案,每月组织一次读书交流会、读书演讲比赛活动;学生部每月组织一次读书之星、书香班级的考核评选,组织好“书香家庭、百个学习家庭”评选活动;六一期间,要组织好大型的“崇实小学第二届读书节”活动,开展好 “好书伴我行---大型演讲比赛”、“书香班级建设现场会”等活动,创造浓郁的学校、家庭书香氛围,引导学生从小养成读好书、多读书,好读书的良好习惯。

5、建立保障机制,满足创建学习型学校的需要。一是充分发挥学生阅览室的作用,每周二节的大语文大阅读课要落到实处,图书管理员要按要求及时为各年级语文教师提供最优秀的图书资源;二是由学生部、大队部负责协调好各班主任老师建设好“班级图书柜”、“班级图书角”,让班级内的书籍来源于学生,服务于学生,做到每月更换一次,将班级图书柜(角)的建设纳入班级管理评估,定期进行检查指导;三是每月开展一次读书手抄报交流展

评活动,三年级以上学生人人要建立自己的读书笔记,每月开展一次“学生读书笔记展评活动”,将展评结果按10%的比例纳入任课教师的期末绩效考核;四是逐步推广“崇实小学电子图书馆”,在部分班级中开设“网络阅读课”,实现文本阅读与电子阅读的有效整合;四是学生部、课程部分别组织好“班主任创新养成教育论坛”、“创新教学工作论坛”活动,让教师走向前台,让教师影响教师,进一步提升学校教师管理品味。

6、加强学校数学字化校园建设活动,注重加强对学校网络环境和校园网站建设的使用,加强各处室管理部门应用网络环境进行管理的研究;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对学校资源库和数学化图书馆建设,开发适合教育教学需要的教学资源,形成数学化办公管理方式,提高教师学生的信息素养。

二、实施名师工程,培养品牌教师

7、完善教师评价体系,建立师德水平、教学能力、教研发展等为核心的教师综合素质多元评价系统。学期初,召开“崇实小学教职工代表大会十一届一次会议”,积极广泛听取教职工代表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修订好《崇实小学教师岗位目标与考核办法》、《崇实小学班主任职级管理实施办法》、《崇实小学教师考勤制度实施意见》、《崇实小学生活化教育实施与考核意见》等四项章程,进一步完善学校各类优秀教师评选制度,尽最大努力实现教师素质综合评定的公平性、公正性。

8、实现名师带动,积极引进名师理念,借鉴名师成长策略,课程部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及其他途径,组织教师开展“网上寻名师,拜名师”活动,每人学习一名名师的先进教学理念,通过开展“我讲名师的故事”、“名师管理经验大家谈”等活动,实现网上名师引领,促进教师成长为名师的目标。鼓励教师大胆创新,要求全部教师在密水教研网上建立自己的博客社区,鼓励市级以上骨干系列教师建立自己的教育网站,为全校教师在线交流和各类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与传播提供载体。加强学科之星的培养、管理和使用,学校全力支持学科之星积极参加教材培训、课例引领、经验交流、专题辅导、学科发展研讨、教师培训指导等活动,形成我校名师发展梯队,学科之星每月主持一次校级教研活动。

9、做好城乡教师结对互助工程。今学期,继续做好与夏庄小学的城乡教师交流工作。开学一周内,崇实小学支教干部教师结合工作、学科实际制订出详实可行的《城乡教师交流实施方案》,具有可操作性。同时,课程部要组织薄弱学科教师与校内教学名师(县级以上教学能手)建立互帮对子,切实提高教师之间教学互助相长的有效性;学生部要组织班级管理薄弱班主任与优秀班主任(市级优秀班主任、骨干系列班主任)建立互帮班级,班级之间建立互助班级;学校中层以上干部每人都要包靠一名教师,联系一个班级作为自己的帮助对象;以上三种形式的互帮互助都要建立真正的互助关系,对于优秀班主任(教师及学校领导干部)的每月班级管理评价乃至学期末考试的评价都要与学期初制定的互助目标挂钩,充分挖掘教师身边榜样的作用,坚持“教师个人的发展与学校发展双赢”的理念,大力提高教师的质量奉献意识和师德水平。努力建设一支观念更加超前、师德更加高尚、结构层次更加合理的教师队伍,为学校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推进课堂教学改进行动研究,强化教育科研,构建有活力有特色的高效课堂

10、继续推进课堂教学改进行动研究。深化课堂教学改进行动研究重点突破的四个关键问题:通过删除课堂教学的无效环节和落实“三讲三不讲”策略,减少教师的讲授时间;杜绝教学进程中的假问题,用真问题组织教学,切实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由单纯听讲的课堂向思维的课堂转变;善导精练,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确保反馈矫正在课堂内完成,实时解

决学生的疑难问题。要结合“自主互助合作型”课堂开展深入研究。通过各种类型的公开课、研究课、汇报课、成果展示课,深入研究和探索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按照建模—入模—定模—出模的思路,建立比较固定、相对完善的教学模式及教学流程,形成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继续深化各项教学常规的落实。

11、深研教材,推进学科知识树的建构,把学科知识树构建纳入教学常规检查内容。理清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宏观把握教材,微观把握知识点,着力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构建课时知识树、单元知识树、学期知识树、学年知识树、学段知识树,实行学习前知识树的设计和学习后知识树的二度设计。引导学生构建学科知识树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学科知识框架。定期开展单元知识树说课活动。学期内,课程部要举行一次单元知识树说课活动和学科知识树构建展示活动。

12、改革备课模式,增强备课实效,课程部要落实先周备课制度,建立集体备课研讨制度,通过“课前一聚”等形式加强研讨和沟通,使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有机结合。通过听课、随机抽查等形式,落实“备教一致”。大学科组、教研组要组织教师统一编写“三级学案”,即预习学案(探索、发现与熟悉)、讲授学案(理解、掌握与展示)、练习学案(巩固、应用与拓展),形成三案合一的导学练案。创新备课方式,在集体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具体教情和学情,形成本校特色的教学案。

13、规范作业设置,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课程部要建立作业周前申报和监控制度,对各科作业要从数量和质量、难易程度等实行总量控制;建立作业难度调控机制,对作业难度进行“会诊”,切实解决作业过难问题;制定优秀作业评价标准,建立特色作业创新机制,体现作业的自主设计与自主创新,实现作业布置的规范化和科学性。学期内,要开展好优秀作业设计展评活动。

14、加大单元过关的落实力度和质量评价。加强单元过关测试题的集体研讨,强化批阅环节的过程控制,重视批改后的集体备课,针对单元过关中发现的问题,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和矫正措施,并将单元过关的落实情况和质量评价纳入教学常规检查项目。建立试卷分析制度,每次考试之后进行详细分析,形成书面指导意见。

15、扎实落实教学过程的管理,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课程部要制度意见,进一步推进《关于加强小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的实施意见》的落实。从书写美观工整、作业自查自改、读书积累、善于质疑问难、自主互助学习、探究实践等方面培养学生学习习惯,探索适合学生特点的养成教育新途径,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小学低年级着重抓好生活习惯养成和学习兴趣的培养;中高年级着重抓学习习惯养成,培养学生独立生活、学习能力。本学期,要将学生学习习惯养成能力纳入全校任课教师的岗位目标考核,开学一周内,课程部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操作办法,经班子例会讨论通过后施行。继续组织好小学生语文英语书写展评、演讲活动和读书征文比赛,争取在市级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16、积极推进小课题研究,提升教学研究的内涵和质量。对课堂教学研究改进行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梳理,建立问题库,人人有小课题,人人研究小课题,解决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中的问题,推动全市教育教学工作更好更快发展。通过跟踪调研、名师带动、成果推介等方式,深入推进我校小课题研究。学期末,组织评选优秀小课题研究成果和小课题研究先进个人,对评选出的优秀小课题研究成果进行推介。

17、积极开展“双动力”研究,切实发挥我校“双动力”重点研究基地的优势,努力做好“双动力”与课堂教学改革行动研究、学科知识树构建和小课题研究的结合文章,通过组

织优秀成果评选、典型案例评选等活动,确保双动力研究扎实有效的进行。

18、深挖艺术教育潜力,打造艺术教育品牌。充分利用我校的艺术教育资源优势,积极开展艺术教育,在普及笛子的基础上,要在全校范围内成立好“民乐艺术”、“剪纸艺术”、“舞蹈艺术”、“声乐艺术”、“体育艺术”、“计算机艺术”等各种艺术特长队组,努力做到每项活动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定内容、定目标,实现我校艺术教育的新突破,打造艺术教育特色品牌,同时,也为迎接全市中小学生艺术节比赛活动打好基础。

19、实施科研带动教研,促进教学效益的提高。在总结“十一五”课题经验的基础上,要努力搞好中央电教馆“十一五”教育技术重点课题《小学语文主题资源网站对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省级立项课题《网络对传统教育的影响研究》及潍坊市级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小学生合作学习有效性研究》三项课题实验研究工作。本学期,要组织好我校承担的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十一五”规划课题的结题与成果评选工作。

20、深入落实市教育局《关于深化重大教育教学问题行动研究的实施方案》,积极开展重大教育教学问题的研究,构建“基于问题解决,致力创新共享”的工作推动机制。围绕课堂教学改进行动研究重点突破的四个关键问题,深化 “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加大教育创新研究力度,年内要充分珍惜好市教育局两次组织评选“中小学教育创新奖、燎原奖”的机会,发现并推介我校优秀的教育创新成果。(课程部、学生部要在开学一周内定出争创目标和争创方案,科学实施争创过程,确保有多项成果获奖)

21、强化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素养。要高度重视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灵活运用知识能力和实现研究性、探究性教学等方面的作用,开齐上好实验课,指导学生将探究、实验、反思、总结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总结提高”的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加强制度建设和跟进落实,保证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开齐、开足。重建新课程背景下的图书室、实验室管理制度,盘活图书室、实验室物力资源,使图书室成为学生的自修室,实验室成为学生自主实验、自我探究的园地。

四、“立德树人”,整合德育资源,创新构架德育体系

为使学校德育回归现实,回归人本,学年内,我们将继续创新落实德育活动,按照“确立一种意识(以学生为主体)、抓住两条主线(心理健康教育和生活化教育)、实现三个结合(教育与教学的结合、传统与现代教育手段的结合、思想教育与环境熏陶的结合)的工作思路,树立在教育思想上,大力倡导成人比成功重要,成长比成绩重要,在德育工作上,积极倡导“创新、务实”的作风;在班级管理上积极倡导“向德育要质量”的新的德育理念。

22、加快学校德育人才队伍的建设。进一步完善校内德育管理网络,深化“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模式,强化教师对德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坚持每周召开一次工作例会;每月组织一次经验学习;抽查一次班主任手记;每学期举行一次经验交流会;每学期进行一次“常规管理优胜班级”、“文明班级”和优秀班主任、优秀少先队辅导员评比。加强制度建设,挖掘资源,培养学校德育人才。

23、健全学校思想政治与道德品行教育的体系。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教育、诚信教育、文明礼貌和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安全教育、民主与法制教育,强化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加强思想品德课和学科渗透教育研究,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质量,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对品学兼优的学生进行表彰;关注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建立德困生、学困生档案,关注学生每一步的成长。

24、积极开展生活教育,学校按照“重点工作项目化,项目工作责任化”的工作思路,将“生活教育”纳入学校工作重点,成立生活教育项目研究团队,精选骨干教师组成研究实践队伍,定责任,定目标,定考核,定奖惩,通过召开生活教育分析会、讨论会,统一思想认识,深刻领会学校开展生活教育的内涵,同时,开展生活教育与学校正在实施的“细节教育”工程做好结合文章,让成功教育深入到学生的社会和生活。通过向教师、家长广泛征集生活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制定《崇实小学生活教育问题菜单》,由项目团队成员根据自己的研究特长进行“问题认领”,制定自己的实践与研究计划,开发生活教育校本课程。建立健全生活教育实施过程的保障与评价机制,通过开展“生活教育理论学习体会”、“我说我的生活教育故事”、“说说我的生活教育观”等活动,提高全校教师生活教育研究水平。每二周召开一次生活教育专题讨论会,汇报自己的具体实验活动并提出相应问题供大家讨论,汇集优秀的生活教育小案例。每月举行一次生活教育课例教学观摩活动,组织全校教师进行观摩、学习,共同研究生活教育教学设计的相关问题。每两个月举行一次生活教育总结交流会,对项目团队成员的工作进行总结,对研究过程中的优秀成果进行展评观摩,对研究过程中表现优秀,成果丰富的教师进行表彰奖励,积极争创市、县生活化教育示范学校。

25、积极拓展、整合、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加强与校外德育基地的联系,加快学校德育基地建设,充分发挥校外德育基地的育人功能;充分利用家长学校的功能。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告家长书、家校互访等形式对家庭教育的内容、方式、方法进行指导,切实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和家教质量。要特别重视单亲家庭、离异家庭、贫困家庭等特殊家庭家教工作的指导和该类家庭学生的教育和管理。

26、加强德育科研工作。重视学校德育科研工作是深化学校德育工作的保证,积极鼓励教师撰写德育论文,加强学生个案的研究,重点实践并总结 “八类学生”的培养与研究,关注心理问题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研究如何充分发挥“心语小屋”的作用,为学校教育工作创造一个和谐稳定的环境。

27、继续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网络建设,构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绿色环境。借助我校作为“潍坊市示范家长学校”的有利平台,学生部、大队部要通过开展优秀家教专家报告会、家长教育课程化、“十佳百优”优秀家长评选等活动,促进家长与学校同步学习,与孩子同步提高;利用好“书香家庭”评选活动之机,六一前后要举办“家长与孩子同行”优秀读书征文活动,做到家校同步发展,努力形成家校教育合力。

28、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促进养成教育。学期内,学生部、大队部要充分利用“三八节”、“清明节”、“母亲节”、“父亲节”、“劳动节”、“六一节“等重大节日,组织开展好以“感恩”为主题的系列德育活动,要制定详细的活动方案,指导好各个班级的德育创新教育;要积极通过集体升旗仪式、班会、主题队会、电视台播放影片等形式加强学生的感恩教育。

29、高度重视和加强学校安全教育。在进一步保持学生上、放学路队的良好秩序的同时,要注重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通过组织“法制教育讲座”、组织收看“安全教育专题片”等活动,重点加强对学生的交通安全教育及课间安全教育等;进一步完善学校安全教育工作体系及制度,班主任及任课教师作为学生在校安全的第一责任人,进一步界定学生安全事故责任,谁的课上责任谁负责,谁的班级学生谁负责,时刻注意加强对学生的安全知识教育,坚决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做到领导人人抓安全,教师人人管安全、学生人人守安全,通过开展“消防疏散演练、逃生演练、主题讲座”等大型活动,确保我校各项工作在“安全中谋

求发展,在平安中提高质量”。

五、构建浓厚的校园文化,凸现学校品位

我校作为一所老校、大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要努力做好“传承”与“创新”两篇文章。

30、要继续深化我校“发扬光荣传统,造就一代新人”的校魂主导作用,将校风、教风、学风建设积极渗透到学校各项工作中去,继续追求“志向高远、基础扎实、特长明显、素质优良”育人目标的实现,努力达到学校管理高水平,文化建设高标准、教育教学高质量的一流学校标准。

31、要建设浓厚的班级文化、走廊文化及楼道文化,学年内,要广集众家之长,进行充分论证,办公室、学生部负责提出“崇实小学校园文化五年建设规划”,分批次进行重点建设,先从班级文化建设入手,逐步向楼道文化建设延伸,分别将各个楼层设置为艺术长廊、历史长廊、名人名家长廊、百科长廊、地理长廊等,让学生足下出户,闻知天下事。

32、要充分利用学校闭路系统,学生部、大队部结合德育工作安排,每月有针对性的播放英雄故事片、安全教育片及相关的阅读材料,通过开展观后感、优秀作品评选等方式,深化第二课堂教育效果。

33、在大力实施“科研兴校、品牌立校”过程中,要注重学校教育宣传工作。办公室具体负责学校信息报到及外宣工作,各处室主任每周至少向办公室提交一条本部门具有创新价值的活动信息。要提高信息的发表质量和级别,定期和各类媒体记者联系,年内争取在地市级以上有影响力的报刊宣传学校信息2至3条,信息发表数量和质量要分别纳入部门主任和相应处室的考核。学期内,中层以上干部凡是没有在县级以上报纸、刊物等媒体上(含康成书院网站上的“教育动态”、“管理论坛”和“素质教育专题”三个版块)发表学校工作管理通讯两篇以上的,一律不得评为校级优秀,取消绩效工资。

34、坚持民主管理和校务公开制度,认真执行学校财务重大支出由教代会讨论制度,进一步发挥学校理财小组作用,及时公示学校收支情况,接受监督。校党支部、工会要始终把教师的疾苦冷暖放在心头,关心职工生活,积极组织多种活动活跃职工文化生活。学期内,工会要联合课程部、学生部搞好“教师演讲比赛”、“教职工乒乓球比赛”及两项创新教育论坛。

走绿色发展之路 篇6

中国交建自2006年10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以来, 始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推进企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中心, 坚持开发和节约并举、节约优先、效率为本的基本原则, 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淘汰落后生产力为重点, 以科技创新为依托, 主要经营指标大幅增长, 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 企业的快速持续稳定发展和取得的各项荣誉成绩有力见证了企业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的践行。

企业社会品牌形象日益彰显。2011年, 公司跻身世界500强第211位, 连续6年被国务院国资委授予“业绩优秀企业奖”, 连续两个任期获评“经营业绩考核A级企业”、“业绩优秀企业奖”和“科技创新特别奖”, 并入选中宣部、国务院国资委十大“国有企业典型”。

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地位进一步提高。公司业务涉及港口、码头、航道、公路、桥梁、铁路、隧道、市政等国家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领域, 业务足迹遍及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苏通长江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上海洋山深水港、京沪高铁, 以及正在实施的港珠澳大桥等工程, 在中华大地上熠熠生辉, 不仅代表了中国最高水平, 也反映了世界最高水平。

自主创新实力进一步增强。2005年至今, 中国交建先后获得567项自主知识产权专利, 荣获20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279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16项鲁班奖, 30项詹天佑土木工程大奖, 59项国家优质工程奖 (其中金奖7项) , 242项省部级优质工程奖, 35项国家级工法。公司被国务院国资委授予“科技创新特别奖”, 并入选“全国创新型企业”。

节能减排工作成为企业发展内在动力。中国交建节能减排工作始终坚持“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理念。坚持与企业生产精细化、标准化、管理提升活动相结合, 积极参加国家组织的各项节能减排活动。目前节能减排已成为企业各项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并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企业也圆满完成了各年度的节能减排目标。2010年中国交建荣获交通运输部低碳交通运输专项行动“优秀组织单位”荣誉称号, 公司52家二级或三级企业获得交通运输部“车船路港节能减排示范单位”;四个项目先后入选交通运输部节能减排示范项目;一公院研究的“青藏公路环境保护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高寒地区太阳能实时融雪 (冰) 公路技术”等项目为交通行业实现绿色发展提供了关键技术保障;振华重工 (ZPMC) 品牌享誉全球, 所生产的电力驱动港口轮胎式集装箱龙门起重机 (ERTG) 、自动化码头装卸系统等产品成为国家积极推广的绿色、环保、节能产品。

取得以上辉煌成绩, 是我们抱诚守真,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与时俱进、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之路的结果, 充分彰显了中交人对社会责任的担当。我们清醒认识到, 实现绿色发展、安全发展, 不仅是企业发展的自身追求, 也是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在要求, 更是我们履行好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的必然。经济责任与社会责任应相辅相成, 相得益彰, 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为提高节能减排意识, 深挖节能减排工作亮点, 通过典型引路, 积极推广好的做法, 带动企业节能减排管理水平整体提高, 2011年公司开展了第一批节能减排示范项目评选。经过初审、实地核查, 最终从15家单位推荐的40个项目中评选出“新型导管可调桨装置改造与应用”等15个中国交建第一批节能减排示范项目。被评出的示范项目在创新性、先进性、典型性、实效性、适用性、节能潜力、经济效益、推广价值、节能量可测量性和节能量计算科学性等方面较好地代表了中国交建节能减排水平。中国交建遴选了部分项目参加交通运输部节能减排示范项目评选。2012年, 由中交二公局和中交四公局实施的“泡沫沥青厂拌冷再生技术在陕西的应用”项目, 中交天航局实施的“绞吸挖泥船施工仿真模拟系统”项目和中交三航局三公司实施的“PHC管桩免高压蒸养节能技术应用”项目入选交通运输部第五批节能减排示范项目。交通运输部副部长高宏峰亲自为示范项目实施单位授牌。

在此, 我们愿与行业内节能减排具备领先技术和成熟经验的单位深入交流, 共同进步, 为构建出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做出贡献。

走绿色发展之路 篇7

四川省广元市人,经济学博士,现任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二级)、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四川省教学名师,国家民委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2013年入选国家民委领军人才计划。长期从事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区域经济学和金融学的教学科研工作。 先后主持、主研国家、省部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多项,出版著作20余部,多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奖励。

在过去的30多年里,作为我国贫困人口最集中分布地区的民族地区,在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的驱动下,经济社会发展和反贫困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过程中,发展方式粗放,不平等在扩大,同时引起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导致不平等上升和环境破坏的关键因素是不平衡、不可持续、排他性的和不安全的发展模式。

在新时期,民族地区在全国的发展位,要求必须“后发赶超”和“发展转型”(没有民族地区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民族地区在全球和全国的生态位,要求必须加快生态文明建设,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因此,新时期,民族地区的发展必须转变发展模式,使发展的结构基础更加广泛、更加包容、更加平衡、更加可持续、更加安全,实现包容性的、平衡性的、可持续的和安全的发展,走绿色包容性发展之路。

包容性绿色发展的要义

什么是包容性绿色发展?包容性绿色增长是包容性增长和绿色增长两个发展理念的整合,它要求增长必须是包容性的,是可持续的,必须是对环境无害的。

——包容性增长。包容性增长是机会平等的增长。包容性增长有四个属性:机会、能力、增长或获得和安全。

图1:包容性增长的四个属性

——绿色增长。绿色增长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组成要素。绿色增长目的在于获得坚实的增长,而不陷入不可持续的模式。绿色增长是使得增长过程中资源高效、清洁和更有弹性(复原)而不必降低增长。绿色增长要求经济增长必须考虑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绿色增长有3个要素:效率、清洁和能复原(弹性)增长。

图2: 绿色增长的属性

——包容性绿色增长。包容性绿色增长是可持续的和包容性的增长,强调经济发展轨迹在改进人类福利和社会公平同时降低环境风险和生态不足的必要性和机会,旨在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间的相辅相成的“三赢”。

民族地区走包容性绿色发展之路的必要性

民族地区走包容性绿色发展之路,是由民族地区在全国的发展位和生态位及自身发展特性所决定的。

进入新世纪以来,在中央政府及各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经过民族地区各级政府和各族人民的努力,民族地区经济实现了高速持续的增长,道路交通、电力供应、通讯设施等经济基础设施得到了根本改进,民族地区的经济机会迅速扩大。但与发达地区比较,民族地区的发展差距还很大,属于发展中经济体的欠发达经济。这样一种在全国的发展位,意味着民族地区必须“后发赶超”和“发展转型”,因为没有民族地区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

同时,民族地区在全球和全国的生态位上,属于亚洲和中国的生态核心区,地处大江大河的中上游,本身生态极度脆弱,禁止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比重高,增长—减贫—生态关系复杂。这就要求民族地区必须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放在发展的重要位置。

而从民族地区的发展特点上看,一是经济增长的动力基础较窄,主要是由资源密集型产业和政府投资驱动的增长,以外延式增长为主,增长对就业的吸纳能力有限;二是民族地区依然是中国贫困人口集中分布地区(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民族地区有11个),贫困发生率高,贫困类型和致贫要素复杂,尤其绝对贫困和脆弱人群的贫困依然严重,减贫任务还相当艰巨。三是民族地区内部的垂直不平等和水平不平等在上升。目前,民族地区是全国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最大的地区。这种差距的扩大除了禀赋条件的相对恶劣外,政府实施的地区不平衡发展政策所带来的经济机会分布差异是重要原因。四是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仅总量不足,而且结构性问题严重,供给质量差,与发达地区和大城市的差距大,这种差距的存在扩大了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居民抓住机会的能力。五是内在脆弱的生态平衡,在大规模的资源开发和外延式的增长模式下,失衡严重,造成了一系列的全域和地方环境问题,生态修复和复原难度大。六是自然灾害频发,抵抗自然灾害和环境威胁的能力弱。七是受多种因素影响,民族地区存在多个层面的社会排斥问题,如妇女、儿童等。

民族地区包容性绿色发展的路径选择

新世纪的第二个10年,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西部大开发也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同时,新世纪的第二个10年,也是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民族地区发展处于新的阶段。在新的阶段、新的起点上,面对经济增长减贫效应弱化、收入分配恶化和环境恶化等问题,民族地区应走包容性绿色发展之路。

要达成包容性绿色发展,需要持续扩大经济机会,使经济机会均等分布,提供最低经济福利和确保环境质量的提升。

——经济机会最大化。通过高速、有效以及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最大限度地创造就业与发展机会。

一是进一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民族地区的禀赋结构。坚持把交通建设作为后发赶超的先导工程,科学规划和建设通向核心区、贫困地区、边远地区的高速公路、铁路,推动现代交通网络向这些地区延伸和覆盖,根本改变交通状况和区位条件;推进农村电网和油气管道等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确保能源供给安全稳定;加强信息网络系统建设,加快填补“信息鸿沟”;加大改善地方创新环境的力度。

二是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促进地区产业转型升级。规范和发展土地流转市场,培育和引进农业龙头企业,发展设施农业,改造传统农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重点发展资源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推动与生态环境相融的工业资源产业化。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培育发展旅游产业,增强旅游业对地方经济的带动作用和减贫效应。

nlc202309041229

三是走包容性绿色城镇化之路,实现民族地区空间结构的优化。按照“集中均衡开发模式”(包容性区域发展模式)重塑民族地区的空间结构,引导人口和经济活动向重点开发区域及区域性中心城镇集聚,而基本公共服务产品的供给大幅度向边远地区和贫困地区倾斜,显著增强民族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产品供给能力,让各族人民享有基本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民族地区既有国家层面的重点开发区,又有省级层面的重点开发区,在未来的发展中,应引导人口和经济活动向这些地区集聚。坚持走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完善城镇体系,优化空间布局,增强城镇集聚产业、承载人口、辐射带动区域发展的能力,推进符合落户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通过生态移民和扶贫开发移民逐步实现人口的相对集中;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培育空间集中的产业支撑。

—— 确保平等获得经济机会。通过高强度的人力投资,提升贫困人群获得经济机会的能力。

一是要确保人们能够平等地获得机会,提倡公平参与。包容性增长要求经济机会的均等分布,特别强调生产性就业。由此,必须更加重视民族地区教育、卫生健康等基础公共服务和经济基础设施的更全面、更惠及中低收入阶层和贫困人口的供给。

二是要确保人们能够平等地获得机会,提倡公平参与。包容性增长要求经济机会的均等分布,特别强调生产性就业。由此,必须更加重视民族地区教育、卫生健康等基础公共服务和经济基础设施的更全面、更惠及中低收入阶层和贫困人口的供给。

三是要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党政一把手作为推进教育优先发展的第一责任人,把教育发展作为政府考核的重要的不可替代和具有否决权的指标,这样优先发展教育,才能做到规划优先、投入优先和资源配置优先;切实增加教育投入,建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缩小城乡区域差距;大力发展学前教育,提供“广覆盖、保基本”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努力提高学前教育办学水平;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加强农村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全面实施免费职教计划;全面实施民族地区教育发展行动计划和“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因地制宜地进行学校布局调整,民族地区学校布局调整不能片面追求规模办学,应根据山区特殊地理环境进行学校布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大力提高民族地区各级各类学校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使其达到和超过城市教师的工资水平;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援智”工作,借鉴对口支援机制,全面实行对民族地区教育的对口援教机制。

四是要实施民族地区卫生发展十年行动计划,推进卫生事业发展。加强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设备配置,健全地(州,盟)、县(市)、乡(镇)、村四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特别要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服务能力建设,逐步配齐专业技术人员,完善机构运行成本补偿机制。全面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项目。

五是要进一步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基础设施建设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适度超前。根据目前民族地区交通基础设施的现状,一方面应加快对外大通道建设。另一方面,加强区内交通网络建设,进一步加大农村路网建设,提高通达深度,改善通行条件,基本实现具备条件的乡(镇)通沥清(水泥)路、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公路。

六是要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大中型水利骨干工程建设,增强水利设施供水保障能力。加快重点中小河流域治理,加强区内重要河道堤防建设和重要山洪灾害易发点防治,完善综合防洪减灾体系。

——确保最低经济福利。这就要求民族地区大力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提高各类社会保障措施的覆盖面,尤其是要覆盖持久贫困人口和脆弱人群。同时要特别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

一是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二是建立健全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保障制度,推进城乡社会保障接轨并行,促进城乡公共服务普惠共享。

三是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把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与政府促进就业结合起来,多渠道推进城乡各类群体就业。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中小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积极开发就业岗位,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完善就业扶持政策,建立健全面向所有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营造有利于自主创业的社会环境。

——确保环境质量的稳定和提升。包容性绿色增长还意味着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时要确保自然资产继续提供人类赖以所依的资源和环境服务。绿色发展要求:一是要将环境资源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素;二是要把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作为绿色发展的目标;三是要把经济活动过程和结果的“绿色化”“生态化”作为绿色发展的主要内容和途径。

因此,对民族地区而论,首先要制定“绿色发展规划”,明确绿色发展的目标、步骤。

其次,根据“绿色发展规划”,制定、完善和修订相关政策,这些政策既要能够促进经济的快速持续增长,又要能够改善收入分配,增加穷人和低收入阶层的收入,同时抑制和抛弃资源和排放密集型的发展模式。好的切合实际的绿色政策体系,通过三个渠道促进经济增长。一是绿色政策有助于增加自然资本、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数量:管理越好,土地生产力越大。良好管理的自然风险降低了因自然灾害产生的资本损失。环境越健康,工人越具有生产力。二是绿色政策能够促进效率。例如,征收环境税,取消扭曲的补贴,为政府降低劳动力税或给绿色公共产品提供补贴创造了财政空间,如公共交通和或再生能源。三是绿色政策刺激创新。研究部门,设计良好的环境规制刺激企业进行创新。最后,绿色政策也增加非增长的福利所得。例如,通过创造工作机会和减贫,绿色政策降低了不平等,增加对环境和经济冲击(比如自然灾害或商品价格的剧烈波动)的弹性,绿色政策可以降低产出的波动性。

nlc202309041229

同时,要实施绿色工业化战略。民族地区的包容性绿色发展,涉及到结构变迁、生产能力提升、高附加值的经济活动、传统农业的改造、经济多样化发展等,这就要求走绿色工业化之路。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尚无一个经济体,不走工业化之路,就能达到发达状态。工业化能提高生产能力创造财富,工业化能减贫、创造工作岗位、交易商品和服务,提升生活水平,工业也能降低收入差距,工业是惟一能够吸收大规模且日益增加的劳动年龄人口,哪怕是非熟练劳动力、半熟练劳动力和受教育程度很低的。工业有很多社会经济方面的好处,但也是主要的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如何才能协调工业的社会经济利益与环境成本呢?走绿色工业化之路是一个好的方法。一方面,是对传统产业进行绿色升级改造。加强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技术的研发和引进消化,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以及重点工艺流程进行技术改造,提高资源生产效率,控制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另一方面是发展新兴的绿色工业。比如,节能产业、资源综合利用产业、新能源产业、环保产业(环境服务业、清洁技术、废物管理、咨询服务业)。

此外,还要建立和完善适合特困且生态脆弱地区的考核机制。民族地区基于其发展阶段和在全国及相关省(区)的地位,决定了对这些地区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不宜把经济指标,特别是地区生产总值作为惟一甚至最重要的考核指标,要综合考核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生态服务功能的提升等。主要的建议是:从地区生产总值(GDP)到生态系统生产总值(简称GEP)。

民族地区生态功能特别重要,在核算中,要充分考虑这些地区的生态服务价值。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把资源、环境、生态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可喜的是,一些省(区)相继修订了对地方政府政绩考核指标,不再“唯GDP”,有的省(区)还取消了对某些地区地方政府GDP的考核。例如四川省出台规定,从2014年起,取消了四川藏区、限制开发区域和生态脆弱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GDP考核,这些区域超过全省一半的国土面积。根据民族地区的功能定位,相关省(区)应取消对民族地区的GDP考核,而把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社会和谐进步、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建设等作为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强化约束性指标考核。

但是,不考核GDP,不等于不发展。因此,从长远考虑,应建立一套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相对应的、能够衡量生态良好的统计与核算体系。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提出的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旨在建立一套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相对应的、能够衡量生态良好的统计与核算体系,主要指标是生态供给价值、生态调节价值、生态文化价值和生态支持价值。

从GDP到GNP,从地区生产总值到地区国民收入。地区生产总值是地理概念,强调在某个地区内的经济活动获得的增加值。而地区国民收入是一个经济概念,强调一个地区的居民从事的经济活动创造的经济价值,而不管是在哪个地区创造的。民族地区,特别是某些特困地区,差不多超过20%的人口,特别是劳动力人口在区域外从事经济活动,获得收入后,一部分汇回,另一部分在工作地消费等。而现在考核地区经济发展的最重要指标——地区生产总值,只计算区域内经济活动的价值,没有包括在区域外工作户口在这些区域的劳动者创造的收入。

还有一个重要方面是,民族地区由于环境、技术和市场的限制,不能大规模发展工业,而选择在区域外的地区建立工业园,如阿坝州在成都建立的“阿坝工业园”,如按地区生产总值核算,是不能算在阿坝州的经济总量中的。因此,建议启用地区国民收入作为一个区域经济总量的核算单位,能够更全面和准确地核算一个地区居民所创造的价值。也可对地方政府产生激励作用。

民族地区在全球和全国的生态位上,属于亚洲和中国的生态核心区,地处大江大河的中上游,本身生态极度脆弱,禁止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比重高,增长—减贫—生态关系复杂。

要达成包容性绿色发展,需要持续扩大经济机会,使经济机会均等分布,提供最低经济福利和确保环境质量的提升。

工业有很多社会经济方面的好处,但也是主要的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如何才能协调工业的社会经济利益与环境成本呢?走绿色工业化之路是一个好的方法。

GEP

从地区生产总值(GDP)到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ross Ecosystem Production ,简称GEP)。

建议启用地区国民收入作为一个区域经济总量的核算单位,能够更全面和准确地核算一个地区居民所创造的价值。也可对地方政府产生激励作用。

上一篇:三华同步电网学习心得下一篇:以白兔与黑兔为题的童话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