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024-10-30

为什么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精选10篇)

为什么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篇1

为什么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①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资源环境问题非常突出,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改善。

②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有利于缓解我国的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的严峻形势

③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④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⑤有利于落实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有利于落实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基本国策,建设生态文明

⑥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的永续发展

⑦坚持可持续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大计,是我国正确的战略选择 ⑧有利于提高我国国际地位,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国家和青少年应如何做?

国家:(为应对气候变化,你认为我国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①坚持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基本国策,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②加强立法工作,完善法律法规,为节能环保提供法律依据;

③相关部门加大执法力度,依法查处破坏环境和浪费资源的不法行为;

④加大宣传力度,增强人们的环保节能意识;

⑤坚持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原则,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科技创新提高防污治污力和资源利用率。青少年:

① 树立远大理想,学习有关资源环境的知识及有关法律法规

② 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养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习惯 ③积极向公众宣传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基本国策及相关法律法规,倡导大家自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④反对制止破坏环境和浪费资源的言行并与之斗争

⑤从身边小事做起培养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习惯,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做贡献。如节约用水、节约用电、积极参与植树护绿活动、垃圾分类放置、少坐电梯多走楼梯、少开自家车多坐公交车等。

为什么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篇2

一、充分认识和理解办学特色的意义

办学特色是指在学校长期办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有别于其他学校的独特办学风格、理念, 以及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校园文化等方面的自有特色。办学特色是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因此, 办学特色不能单纯理解为学校的特色项目, 不能理解为学校的一项活动、一门课程、一个社团、一个实践基地或是一个兴趣小组等。

“学校之间有特色差别, 教育才有活力”。当下, 教育个性化和办学特色化已成为我们教育的必然选择, 追求和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已成为一种办学趋势。《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也明确提出:注重教育内涵发展, 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因此, 要想丰富学校底蕴, 提升学校内涵, 增加学校竞争力, 特色创建就要做真做实, 不能只为检查加分, 不能跟风, 不能流于形式, 更不能造假。

二、以办学理念来引领构建办学特色

创办一所特色学校必须具有特色的办学理念, 形成“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 人优我精”的学校文化, 才能凸显学校办学特色。“学校的办学特色体现着学校的办学理念, 体现着学校的价值取向、生态环境、教育创新、教育传统”。在构建办学特色时, 必须以办学理念来引领, 既要联系学校自身实际, 又要关注社会发展趋势。学校办学特色不仅是一所学校以往历史的积淀, 更是学校自我发展的主题。因此, 学校办学特色的定位不能是随意、想当然的, 要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学校整体工作达到良好水平的基础上, 从校情出发, 充分发挥学校优势, 才能构建出学校独特的、优化的、稳定的办学特色。

三、以发挥自身优势来确立办学特色

办学特色形成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 是学校不懈奋斗、追求、与时俱进不断积淀、提炼、升华、发展最终形成学校特有的文化氛围, 并形成师生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集体意识, 是学校生存和发展框架的目标。在确定办学特色时, 学校要认真研究学校历史、文化传统, 面向未来, 分析学校办学目标、师资队伍、学生素质、地区优势等现状, 挖掘、提升、发展本校办学特色优势。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思考:

1.从学校历史或办学传统中发现和提取有特点、有价值的因素, 进行提炼, 使之升华, 形成学校特色。

2.从学校的办学优势中分析、聚焦学校现有优势, 提升、扩展为学校特色。

3.从学校教师队伍中将优秀教师的特色迁移、扩大、发展为学校特色。

4.从学校的办学理念中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 结合学校实际, 内化、建设、形成学校特色。

5.从学校已有“特殊性”的基础上, 发展、建设学校特色。

四、特色实施要靠科学规范管理

在办学特色建设实施上, 管理是特色创建的基础。也就是说, 特色实施要靠科学规范管理, 这与平时的教育教学管理息息相关。如何体现科学规范管理?应积极建立学校办学特色管理体系, 成立组织, 明确责任, 保障投入, 科学评价等;开发、建立好学校特色课程, 特色课程是特色创建的有效载体, 按照三级课程设置要求, 充分挖掘利用好地方课程资源, 以此引领学校特色发展;打造好教师队伍, 教师是学校特色的参与者、组织者和实践者, 办学特色实施需要有一支高素质、高质量、有特色的专业化教师队伍, 这是学校特色实施的关键;办学特色建设实施要力求从小处入手, 着眼长远, 学校特色建设要与教师日常工作、学校日常管理紧密结合, 要体现在培养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环境建设等各个方面。所有这些要做到全面部署、全员参与、全程推进、全面落实, 要做到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特色化。

专业市场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篇3

随着纺织服装行业进入中速增长的新常态,无论是全球经济的低迷和消费增长的放缓,还是中国经济的调整和综合成本的提升,都给纺织服装流通领域的发展带来了更加严峻的考验,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新机遇。只有理清市场发展方向,进行资源结构的调整和新型经营模式的创新与研究,才能真正实现流通效率的提升和专业市场流通领域的可持续发展。

专业市场当前发展特点显著

在当前形式下,夏令敏总结了当下产业流通的一些新形势特点:

一是信息化技术正在改变生产者与采购者、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传递方式,流通中间环节被削减,信息化技术同时也带来了物流效率的大辐度提升。

二是有形市场正与期货、电子商务等无形市场相结合。线上与线下市场充分互动,线上平台正逐渐成为线下有形市场的重要的渠道补充。

三是在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凸显,产业转移速度加快,原有的专业市场平台正成为产业落地的引擎,流通格局中传统的一级批发与二级批发之间的关系正变得模糊。

四是各专业市场都以服务商户成长为根本要务,积极投入人力物力,努力提高管理水平,提高专业化的服务能力,在区域市场与产业链上下游的合作与对接方面正在加大力度。

深入推进基础研究工作

夏令敏表示:“2015年,流通分会将继续认真做好各项工作,同时认真研究行业发展形势,特别要重视研究产业流通相关要素的变化,关注产业流通平台商业模式建设和流通效率提升。”

一是健全数据监测体系。梳理样本数据库,对监测样本进行有效性评估;选择性扩大专业市场季度监测样本规模;完善价格监测、季度监测等数据监测流程,规范信息来源,增加数据核实环节,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建立数据分析体系,加大数据对市场实际运营状况的表征与指导;完善数据监测工作运行机制。

二是强化产业流通关联课题研究。加大对专业市场产业流通与运营管理的研究与咨询,深入走进重点纺织服装专业市场,加大对产业典型现象与问题的分析与解读,指导纺织服装专业市场的转型升级。

三是开展女装指数体系研究。以杭州、虎门等女装产业集群地的专业市场为主要对象,研究女装指数的体系建设与运营,通过女装指数的发布与分析,进一步提升风险控制力和综合竞争力。

四是做好其他专项课题研究。深度推进《绿色纺织服装专业市场评价标准》的编制与申报,完成《纺织现货市场及纺织品类指数研究》课题。

不可忽视的电子商务

在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过程中,纺织服装占了重要份额,且仍在持续增长。为此,中国纺织服装电子商务联盟应运而生。联盟将积极加强会员的联络与维护,开展相关活动,推动纺织服装电子商务应用与发展,助推行业转型升级。

除了常规性工作外,流通分会还将针对2012年评选的行业电子商务示范单位开展复评,了解示范项目进展情况,同时制定新的示范、试点标准,并开展新一轮示范、试点工作。同时,深入开展百家专业市场电子商务调研,进一步了解专业市场和商户电子商务应用情况;启动百家纺织服装企业电子商务应用调查问卷分析工作,摸清行业企业电子商务存在的问题,及电子商务对企业信息化建设和供应链管理的影响;利用协会春季大调研,深入企业了解电子商务应用中的问题;组建联盟电子商务专家团队;完成《2014-2015中国纺织服装电子商务发展报告》。

品牌建设依然是重中之重

“在品牌培育过程中,需要专业市场结合产业结构进行科学产品布局,充分发挥品牌孵化基地的功能,通过自主品牌与区域品牌的共同发展,提升专业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和话语权。”夏令敏如是说。2015年度,流通分会仍将通过向全行业发布2015年度中国服装成长型品牌榜单。

同时,以中国服装成长型品牌企业为评选对象,各品牌孵化基地推荐优秀品牌,组织专家深入企业调研发展情况,全面探寻品牌发展中的创新经营理念与商业模式创新案例,最终评选一批优秀的成长型品牌成为“品牌之星·2015中国十佳新锐服装品牌”给予奖励,并在全行业推广品牌发展商业模式,进而推动中国服装行业的品牌化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流通分会还将根据行业的一些大型活动,为成长型品牌搭建更多展示的平台。3月18日,CHIC2015将移师上海,流通分会也将继续组织行业内有影响力的专业市场携市场内优秀品牌企业参展;在中国国际时装周的DHUB活动中,流通分会也将继续组织专业市场内有设计服务需求的成长型品牌、优秀服装品牌与时尚最前沿的设计师举行了专场对接,推动专业市场内品牌设计能力的提升。

专业人才做专业事

专业市场流通领域的发展与创新需要更多优秀的人才和不断创新的火花,流通分会将继续整合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资源,和国内外相关研究机构和市场合作,成立专家队伍。同时,根据专业市场的实际需求,开展如电子商务、服装陈列、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培训课程,提高专业市场的人才素质,并逐步建立人才储备库。

夏令敏强调,专业市场要充分抓住机遇,借助深化改革的契机,重新构建新常态下专业市场发展的新思维。作为连接产业链上下游的重要中间环节,专业市场在发挥和完善流通功能的同时,要通过指数发布、金融服务等载体,进一步及时传递、发布行业最新运行动态,捕捉行业未来发展趋势,提升在产业中的价值创造能力,最大化推动纺织服装产业及区域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

为什么要走资源节约型社会 篇4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包括资源节约观念、资源节约型主体、资源节约型制度、资源节约型体制、资源节约型机制、资源节约型体系等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中“节约”有两层涵义:一是杜绝浪费,即要求我们在经济运行中减少对资源消耗的浪费;二是在生产消费过程中,用尽可能少的资源、能源,创造相同的、甚至更多的财富。要看到,资源节约型社会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为前提。离开这个前提,虽然资源节约了,却是“不发展的社会”,这与科学发展观背道而驰。当然,建设节约型社会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保证,只有通过建设节约型社会,才有国家的长足发展。

党的第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并且提出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认真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的要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总结我国现代化建设经验,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而提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不仅是建设小康社会和提高广大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客观需要,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建设和谐社会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必然要求。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而提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我国的资源相对紧缺,人均资源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水平,其中耕地、淡水、森林、石油和天然气分别为世界水平的1/

3、1/

4、1/

5、1/10和1/22。我国资源消耗大,每万美元消耗的铜、铝、铅、锌、锡、镍合计70.47公斤,是日本的7.1倍,美国的5.7倍,印度的2.8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造成环境污染现象严重。我国污染排放强度高,单位GDP二氧化硫的排放量是日本的68.7倍,德国的26.4倍,美国的6倍。我国人均耕地1.5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 1

1/2,如此宝贵的耕地每年以近千万亩的速度沙化。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依赖资源的高投入来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使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环境被破坏的局面越来越严峻。现实告诉我们,如果不改变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如果不在全社会进行强化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经济的发展必然会越来越多地受到资源的约束,人民的生存环境会越来越恶化,这将直接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

从历史上看,中国是一个崇尚节俭的社会。尽管在不同的时代,都有追求奢靡生活的士绅、官僚和商人,但是,有作为的政治家和有责任感的思想家都对之保持高度的警惕,主流文化也非常鄙夷这种行为。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也进行了数十年的艰苦朴素教育。可以说,在改革开放之前,非但炫耀性消费不会受到欢迎,就连正常消费也受到了抑制。

在消费的过程中我们走节约的道路,在生产力不发达而国家又需要迅速工业化的情况下,抑制消费有相当程度的合理性。但是,从持续发展的需要来看,抑制消费也有一定的负面作用。首先,消费是国民经济循环的关键环节,没有消费,经济循环将受到阻碍,经济发展将难以持续。其次,消费是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的基本前提,没有消费,劳动者的体能难以恢复,技能难以提高,整个社会也因之难以进行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营造健康的消费文化氛围是一项综合系统的工程。首先,要深入持久地开展基本国情教育,增强公众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自觉意识;其次,要在社会各阶层中,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倡导节俭持家、勤俭办一切事业,尤其是要对大、中、小学生进行艰苦朴素教育;再次,要发挥报纸、刊物、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媒体的引导作用,鼓励大众媒体宣传科学消费、理性消费,自觉抵制消费主义的蔓延,弘扬符合中国国情和发展要求的消费文化

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是一项群众性很强的工作。著名环保人士梁从诫曾说:“中国有十三亿人口,每个人浪费一点,拿十三亿一乘,这个数字就大得惊人。同样地,如果每个人节约一点,拿十三亿一乘,这个数字就

镍资源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篇5

镍资源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我国镍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飞速发展,逐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镍工业体系.国内精炼镍产量近8万吨,世界排名上升至第五位;消费量达到14.6万吨,成为仅次于日本的世界第二大镍消费国,是近年来全球镍消费增长最快的国家.

作 者:王恭敏  作者单位: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副会长 刊 名:有色金属再生与利用 英文刊名:NON-FERROUS METALS RECYCLING AND UTILIZATION 年,卷(期): “”(2) 分类号:F4 关键词: 

从《文化强国之路》读到什么? 篇6

【导语】李长春同志新书《文化强国之路——文化体制改革的探索与实践》正式在京首发。书中选编了李长春同志2002年12月至2013年5月期间关于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讲话、谈话、文章、批示共91篇,照片69幅。其中,所选的讲话和谈话绝大部分为第一次公开发表。本书所选的讲话、谈话、文章、批示,真实记录了党的十六大以来10年间文化改革发展的历程。本期订阅号,我们一起来看看,从这本书里,能读到什么。>>>

《文化强国之路》写了啥?

博物馆工作一定要坚持“三贴近”

博物馆的陈列内容,还要克服全国各地“同质化”的问题,特别是对历史厚重、文物资源丰富的省份,如河南、陕西等省,更要办出特点、办出特色。比如除了按社会发展史分期和历史王朝年代展示之外,可不可以按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等历史人物,或按历史事件,开辟一些专馆。例如,杜甫是河南人,杜甫的《兵车行》和“三吏”、“三别”脍炙人口,能否作一专题,反映一下杜甫诗作成就和当时社会历史状况。还有汤阴羑里城相传是《周易》诞生地,是周文王被殷纣王拘禁时韬光养晦而把伏羲氏的八卦演绎成六十四卦,即《史记》记载的“文王拘而演周易”之地,也可以通过一定方式进行展示。濮阳的春秋戚城遗址和宋辽“澶渊之盟”等历史事件,都可以通过文物展示出来。就是说,不仅要从以生产工具为标志的社会生产力发展角度,而且还可从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活动方面,多角度展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做到见物见人见精神,增强展示的震撼力。

——(节选自《文化强国之路》书中《关于博物馆工作讲话两则》一文,此为2003 年10 月21 日李长春同志在河南省考察调研时的谈话。)

努力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要认真落实农村文化建设的具体任务。一是要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个体系包括县一级的“两馆”即图书馆、文化馆,乡镇一级的“一站”即综合文化站,包括广播、电视、农村科普等,村一级在行政村建立文化活动室。需要明确的是,县“两馆”和乡镇文化站都属于公益性文化设施,是政府为广大农民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而村一级的文化活动室是农民群众自己组织的,虽然不是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的组成部分,但政府要支持和指导。政府投资兴办的文化设施,需要人管理,特别是乡镇一级,要与乡镇机构改革配套起来。建议由中宣部牵头,有关部门参加,一起研究具体措施。可以是几块牌子,一套人马。这种机构不能完全没有,也不能太多。我们看问题一定要全面。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文化建设也要逐步跟上。文化里面既有上层建筑,也有新的经济增长点。现实的结合,就是综合性的文化站,这个文化站是大概念的文化站,也包括体育等方面。文化站的公益性质、功能必须明确,不允许搞租赁、拍卖。过去被挪用的要收回来,正本清源。对文化站的管理,要与机构改革、转变政府职能结合起来。村一级的文化活动室,有条件的可单独搞,没有条件的可以一室多用,鼓励农民把文化活动组织起来,乡“站”要加强指导。这样我们就把三级管理体系建立起来了。

要落实普遍服务的原则。包括公共图书馆网络、群众文化活动网络、信息化网络等,都有一个普遍服务的问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最大特点就是要实现普遍服务,让更多的人从中得到实惠。在农村文化建设中要充分体现普遍服务的原则,不仅条件好的地方要建设文化服务设施,条件比较差的地方、没有多少经济效益的地方也要建设好文化服务设施,最大限度地让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涵盖广大农村。

——(节选自《文化强国之路》书中《努力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文,该文为2005年8月31日李长春同志在十六届中央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第二十七次会议上的讲话。)

图书馆是人民群众学习知识陶冶情操的殿堂

大力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进一步推动形成全民阅读的良好风气,是时代赋予我国图书馆事业的神圣使命和光荣职责。要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社会效益摆在第一位,按照公共文化服务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原则,积极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便捷高效的公共图书馆网络体系,保障人民群众阅读内容健康、知识丰富、有益身心的图书、报纸、期刊等出版物的基本文化权益。要坚持面向基层、面向农村,加快建设县乡图书馆和农村、社区图书阅览室,开展“送书下乡”、流动图书室等便民服务,切实解决基层群众看书难等问题。要充分利用图书馆的设施、文献、技术等资源,积极开展讲座、咨询、展览、培训等特色服务,不断拓展服务的深度和广度,更好地发挥图书馆在普及科学知识、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和公民文明素质、推动社会发展进步方面的重要作用。

——(节选自《文化强国之路》书中《博物馆是人民群众学习知识陶冶情操的殿堂》一文,该文为2009 年9 月9 日李长春同志在国家图书馆建馆100 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

履行好出版事业的崇高使命

目前,全国性的公益出版社只有人民出版社、民族出版社、中国藏学出版社、中国盲文出版社等少数几家,其中人民出版社担负着特殊重要使命,是其他任何一个出版单位所不能替代的。这个特殊重要使命就是,出版、传播、宣传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希望人民出版社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的方针,牢牢把握正确出版导向,切实把党和国家交给的重大政治性、理论性、公益性的出版任务完成好。

希望人民出版社积极利用先进科技手段提高理论出版与传播能力。通过刚才的参观,我对你们开发的“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资源数据库与传播工程”很感兴趣。在新形势下,科学理论传播还停留在传统模式上是不行的,难以取得好的效果。今天的年轻人,除相关专业的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之外,端着厚厚一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原著仔细阅读的现象恐怕已经很少见了。这就要求我们深入研究适应新形势需要的科学理论传播方式,积极利用读者特别是青年人喜闻乐见的方式来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资源数据库与传播工程”邀请专家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原著做导读,通过数字化视频提供给读者,这种做法就很好。这样一来,读者对学习原著就会有兴趣,如果看了视频觉得还不过瘾,就会自己找原著来阅读,你们的数据库就会发挥更大作用。为此,人民出版社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把更多的理论书籍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数字化,为读者提供更多更便利的阅读渠道,让更多的读者通过你们的工作受到教育。阅读的人越多,社会效益就越好,这就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要积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等现代信息手段传播科学理论,特别是要最大限度地利用互联网,把人民出版社的理论读物提供给全社会,力争取得最佳社会效果。

——(节选自《文化强国之路》书中《履行好出版事业的崇高使命》一文,该文为2009年9月29日李长春同志在人民出版社调研时的讲话。)

切实保障好盲人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以人为本,就是要以服务全国盲人群众为己任,贴近盲人实际,体现人文关怀,真正发挥作为服务全国1233 万盲人的“五个中心”的作用;服务至上,就是全部工作都要围绕如何为盲人群众做好服务来安排和展开,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充分体现公益性、综合性、示范性、便利性、权威性的要求。体现公益性,就是坚持把社会效益摆在首位,对盲人的公共文化服务要全部免费,包括到馆借阅、邮寄借阅、文献查询、专业咨询等服务都要免费,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为盲人免费送书、上门服务,最大限度地扩大受益人群。体现综合性,就是要针对盲人群众的需求,不断拓展为盲人服务的范围和领域、广度和深度,进一步丰富馆藏,收集和提供更多盲文读物和盲用产品,开辟更多电子阅览区、上网场所和互动体验空间,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开展讲座、咨询、展览、培训等特色服务,为盲人群众提供全方位的综合服务,让广大盲人群众更好地在知识海洋中遨游。体现示范性,就是中国盲文图书馆要在全国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带动全国各级公共图书馆建立盲人阅览室或盲人读书角、盲人阅览席位,在信息、技术、资料等方面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所有典藏资源都要最大限度地为全国盲人共享,让盲人群众平等享受公共文化资源和服务。体现便利性,就是一切从盲人实际出发、一切为盲人群众着想,无论是到馆借阅还是在线服务都要体现便民利民的要求,努力营造方便、快捷、亲切、温馨的服务环境,在服务设施、服务流程、技术手段、馆藏安排、休息空间、无障碍通道等方面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体现权威性,就是要成为全国盲人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最高殿堂、最高学府,提供最权威的资料和最专业的服务。

——(节选自《文化强国之路》书中《切实保障好盲人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一文,该文为2011年8月16日李长春同志在中国盲文图书馆考察调研时的讲话。)

文化部部长蔡武:读到文化改革方向

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

思想观念是个总开关。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长春同志深刻理解、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和辩证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把文化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提升为理论政策,形成了一系列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新的文化发展理念。正确认识文化与经济社会的关系。十年来,文化的地位作用越来越突显,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正确认识“两种属性”、“两个效益”的关系。准确认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品和服务所具有的商品、产业和经济属性,是我们对文化属性认识的一大飞跃,它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我们的一个问题,即在具有意识形态色彩的文化领域,能不能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正确处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是我们党在文化建设上的理论和实践创新,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文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优秀文化产品,让文化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民。

文化建设左不得、右不得,快不得、慢不得,松不得、紧不得,急不得、缓不得

文化建设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文化体制改革是文化领域里一场深刻的变革,不仅要触及管理体制及运营机制,更是涉及利益格局的调整,还会触及深层次的理念、观念,是对我们政治智慧、执政水平、治理能力的严峻考验。坚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开,积极稳妥推进各项改革。我国不同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很不平衡,文化领域不同行业、不同单位的情况也千差万别。在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中,决不能不加区别“一刀切”。坚持统筹兼顾。要统筹各方面力量,形成推动文化建设的强大合力。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吸收外来有益文化,大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坚持把握好度。文化建设左不得、右不得,快不得、慢不得,松不得、紧不得,急不得、缓不得。文化体制改革不论怎么改、改什么,都要遵循一个基本的原则,这就是:导向不能变,阵地不能丢。>>>

人民出版社社长黄书元:读到改革形势观察角度 既看到了全貌,又感受到了细节

人民出版社现在虽仍然保持文化事业单位身份,但在文化体制改革的大形势下,我们也按照中央改革的思路,积极探索机制创新,激发了内部活力。我认为,除了党和政府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之外,人民出版社的发展还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们对文化体制改革有关精神和措施的贯彻落实。就我个人来说,过去更多地是站在微观的角度来观察形势、思考问题,很难了解整个文化体制改革是如何一步步推进和在全国逐步展开的。读了这本书,我既看到了全貌,又感受到了细节,体会到长春同志在推进改革时考虑得非常稳妥,实施得很有力度。

引用“猫论”来说明传统体制下一些文艺院团不断萎缩的现象

如在对改革进行部署之后,十年来长春同志不断深入基层调研。阅读时有这样一个吸引我的亮点。书中第214页,有一张长春同志在海拔4700米的西藏当雄县达布村调研时,亲自走进藏民帐篷去调试电视效果的照片。他当时是想了解电视是否能覆盖到那么高的高原地区,这也是他抓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当时他也快70岁了吧,这真的让我很感动。此外,这本书的语言非常生动,比如引用“猫论”来说明传统体制下一些文艺院团不断萎缩的现象,“猫的天性本来是抓老鼠,可是主人好心,总是拿鱼喂它,本意是鼓励它更好地抓老鼠,可是后来猫认为享受主人喂的鱼才是理所当然的,长期下去,最后就根本不会抓老鼠了。”在阐述走向市场的重要性时则举例:“常香玉的香玉剧社就是靠没白天没黑夜地演出,为抗美援朝捐献了一架战斗机,而现在的许多剧团连飞机票都买不起。这就是走向市场与不走向市场的最大区别。” >>>

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赵实:读到文化发展道路

正确把握文化“魂”与“体”的辩证关系

《文化强国之路》中有多篇文章论述了文化的“魂”与“体”的辩证关系,提出要始终牢牢抓住文化的“魂”,创新和用好各种文化的“体”,使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做到形神兼备、强“魂”健“体”。这本著作反复强调,“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宣传思想工作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的根本途径,是宣传思想战线必须长期坚持的工作原则,充分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文艺工作而言,“三贴近”原则是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在文艺界的直接体现,是文艺工作和文联工作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不断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

文艺工作者要有“德”有“艺”

《文化强国之路》着力强调改革创新对于文艺发展的极端重要性、紧迫性,指出只有通过改革创新,破除妨碍文化改革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弊端,才能充分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广大文艺工作者和文化企事业单位遵循艺术规律、市场规律,焕发创造活力,提高竞争能力,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最大限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著作中特别对文艺工作者“德”与“艺”的关系进行了充分论述。指出文艺工作者素有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美誉,承担着提高人民精神境界、培育社会文明风尚的光荣使命。正人必先正己。要做到这一点,文艺工作者首先要努力塑造自己的崇高灵魂,始终追求德艺双馨。

文联努力建设团结服务广大文艺工作者

文艺界知识分子,包括自由职业者、自由撰稿人、独立演员歌手、网络文艺创作者、“北漂”等一些特殊群体,都应该成为文联的工作对象和服务对象。如何进一步增强文联自身的吸引力、凝聚力、影响力,广泛团结和有效引导各方面各层次文艺人才,不断巩固我们党在文艺界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为繁荣发展文艺事业、建设文化强国、实现中国梦而奋斗,是新形势下文联组织面临的时代课题和紧迫任务。>>>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局长蔡赴朝:读到广播影视改革发展的中国梦

创作“中国梦”主题作品,用公益广告传递文明,保证广播电视节目弘扬社会正气

广播影视与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息息相关,也对社会思想道德风尚产生着影响。继续推进广播影视改革发展,正确把握“两个效益”的关系尤为突出、更为重要。要深入实施广播影视文化产品创作精品工程,当前要把中国梦主题作为重点,通过培训、引导、扶持等多种方式,努力推出更多更好反映中国梦的优秀作品。要继续抓好公益广告的制作播出,制定扶持政策,完善播出制度,更好地发挥公益广告在传递文明、引领风尚方面的积极作用。要进一步强化广播电视节目调控,严格执行“限娱令”“限广令”“禁丑令”,推进节目创新创优,大力弘扬社会正气。要继续开展虚假广告和电视购物节目整治,维护群众切身利益,提升媒体公信力。要完善科学的标准办法,统筹好导向要求和利润指标,坚决纠正单纯以收听率、收视率和票房论英雄的思维方式、评价方式、发展方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形成富有特色的中国话语 要围绕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按照全覆盖、保基本、促完善、可持续的要求,坚持基础建设和运行维护并重、完善网络与丰富内容并重、传统方式与新兴方式并重、公共服务与市场服务并重,把村村通、户户通、应急广播等重点项目一起整合,实施广播影视公共文化服务升级工程,推动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由村村通向户户通发展,由提供一般广播电视服务向提供多样化公共服务发展,推动电影公共服务由乡村流动放映逐步转变到固定和室内放映,全面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走出去是重要战略,必须进一步提高文化开放水平,不断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加强国际话语体系建设,创新话语表达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形成富有特色的中国话语。要进一步加大广播影视对外交流合作,落实中央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构想,启动“丝绸之路影视桥工程”,推动更多广播影视作品走向世界,为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作出新的贡献。>>>

语文教学要走追寻实效之路 篇7

一、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 与经典对话

人类几千年的文学历史, 创造和积累了丰富的文学作品, 流传下来的都是脍炙人口的经典佳作。阅读“诗经、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古今中外小说”, 都有益人心智、怡人性情、美化气质、滋养人生的价值。这就是古人说的“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是“思接千载, 视通万里”的精神漫游。在都市生活的浮躁中, 在工作压力的逼迫下, 语文教师若能保持一些古典的心境, 一些虽经污染却还能沉静的心情去对待学习, 像当年陶渊明那样, “历览千载书, 时时见遗烈”, 打破当下的局限而游心于千载, 去领略“书中乾坤大, 笔下天地宽”的意趣, 心境豁然开朗, 烦恼烟消云散, 这是何等令人心旷神怡的事情!

2. 向历史回眸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活水。每一时期的文学作品都留有当时社会的烙印和痕迹。为了打通文本和学生的对话之路, 引领学生触摸作者的思想, 感受作者的情感, 倾听作者的心声, 语文老师还要把握历史, 了解历史。唯有这样, 才能博古通今, 左右逢源, 才有可能化腐朽为神奇, 把沉闷的内容讲得引人入胜, 莘莘学子也就因此而得福。

3. 和杂文接触

教师的职业是“传道、授业、解惑”, 其知识结构应是专与博的结合。一方面, 教师应使自己在所教专业方面的知识跟上时代的步伐, 绝不能固步自封, 形成一潭死水;另一方面, 教师要具备教育学、心理学和其他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广博知识;此外, 教师还要有心接收当今社会、现实生活的科学知识、动态信息, 成为永不干涸的资源宝库、信息粮仓。这需要教师的阅读应有广泛的情趣, 和各类杂文接触, 拓宽教学视野, 强化自己的教学素养。

一名语文老师, 应该远离浮躁, 远离无聊。充分享受阅读的快乐, 畅饮心灵的鸡汤, 与杰出人物对话, 与精粹文本对话, 与高尚灵魂对话, 以修身养性、滋养自我为人生至美, 以博采诸家、厚积薄发为人生至善, 以一片为师者书海的蓝天拥揽为生者心灵的白云, 从而感受精神生命的呼吸, 感受人生的舒畅和惬意, 进而为学生展开一片美丽纯真的晴空世界。

二、删繁就简一树花返璞归真求实效

1. 慧眼觅样范

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语言文字的教学, 教材中可供学习的语言材料比比皆是。教师如能慧眼识珠, 均能从文章中寻觅到值得玩味欣赏的“珍珠”。学了“千奇百怪”, 让学生举一反三讲讲形式类同的词语, 于是“千言万语、千辛万苦、千山万水、千呼万唤、千锤百炼”等词语从学生口中蹦了出来;了解了“始终”的构词方式, 指导学生说出“进出、成败、输赢、安危、来去、上下、前后”等词语。《打碗碗花》中“走到近处, 我才看清那花长得十分异样, 粉中透红的花瓣连在一起, 形成一个浅浅的小碗。”《爆竹声声》中“与怪物接触的人都生了一种怪病, 不是冷得瑟瑟发抖, 就是热得浑身冒汗。”具体形象的描述性句子都是学生学习的样本。教师要引领学生在语言文字的广袤丛林中寻觅、采撷、体认、猎奇、播种、博收。久而久之, 学生对语言文字的

直觉感知就会大大增强, 对语言文字的直觉感知犹如年轻人谈恋爱所惯有的那种“感觉”, 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 就会感到无常、寂廖等说不尽的意味。

2. 潜心品佳作

选入教材的文章大多语言优美, 意蕴丰富。“曼谷近郊, 绿油油的田野和翠玉般的草地, 一直延伸到海边。草地上点缀着淡紫色的野花, 显得格外美丽。”“一道柔和的阳光, 突然射穿黎明前的薄雾。远处蔚蓝色的湖水开始发出耀眼的亮光。山顶上的雪刹那间变成了玫瑰色, 矮树丛和草地上的露水珠儿也闪烁着光芒。这时, 好像是在谁的指挥下, 鸟儿们放开歌喉欢快地唱了起来。”品读这样的佳句美段,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炼字的角度品味语言, 思考这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用这样的语言文字, 而不用那样的语言文字来表达的理由, 从而懂得这样运用语言的所以然, 掌握渗透着思想感情的、生动活泼的语言文字。又如学习朱自清写的散文《春》, 绝不是为了记住春天具有“春风美”“春景美”“春雨美”等知识, 而是学习朱自清先生如何抓住关键词句来描绘春色, 如何将情感用恰当的言语表现出来, 如何组织文章的结构等, 这才是我们要学习的着力点。

3. 吟诵生感悟

一个人的语言能力主要表现在语感上, 而朗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素质的重要途径。叶圣陶说:“吟诵的时候, 不知不觉之间内容和理法, 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所谓的“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及朱熹说的“读而未晓则思, 思而未晓则读”, 都说明了朗读是解读文章的“催化剂”, 通过吟诵, 才能把理解的东西化为自己的语感。我们在课堂上要让学生有充分朗读的时间, 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和语言文字有比较具体的理解和感受, 对文章的人文思想和作者的情感有比较真切的体验和把握。在此基础上, 教师指导学生倾注情感地诵读课文、饶有兴趣地品读文章, 以此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学生沉浸于课文所营造的意境之中, 与作者同喜同悲, 产生情感共鸣;徜徉在作者所创设的语境之中, 感受着作者布局的匠心、用词的巧妙及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至此, 学生的阅读渐入佳境, 这也正是阅读教学的至高境界。

“一朝悟罢正法眼。”语文不是个筐, 啥东西都能装。语文教师要“咬定青山不放松”, 定心静气, 专心致志地耕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回归语文的本色, 让我们的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形成现代社会人必须具备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这是我们语文老师应有的共同追求。

三、采得百花酿成蜜厚积薄发显才情

“得法于课内, 得益乃至成才于课外”已成为许多语文教师的共识。学生的语文素养与大量的阅读积累密切相关。语文老师除了关注学生课内的习得, 还要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

1. 激趣是基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课外阅读的兴趣是推动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最实际的动力。当学生能把自己课外积累的知识在课堂中进行发表时, 哪怕是一个词语、句子, 我都会及时表扬鼓励, 让学生感受到收获的喜悦。记得我在上《西门豹》一课时, 我让学生交流, 学了这篇课文想到了哪些成语?一位学生站起来一口气说了五六个成语:“一箭双雕、将计就计、除暴安良”等等。我立刻对他进行大力表扬, 请他交流为什么知道那么多成语, 并随即鼓励大家要向这位同学学习, 多读书, 多积累。学生在获得表扬后, 课外阅读的兴趣会更高, 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会更强, 而其他同学也是学有榜样。

在语文课本里有不少是名家名篇, 有的是故事节选。因此在教学中, 我巧妙地将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延伸到相关的课外阅读中。比如在教了《麻雀》一文后, 我补充了原文中一段感人肺腑的话, 学生的情感得到感染, 并产生了要阅读原文的强烈愿望, 这时我告诉同学们, 课文选自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 没几天, 不少同学的手中已捧着书在读了。

2. 读物是载体

搞好课外阅读, 我认为, 很重要的一环是选择适合学生阅读的课外读物。对于小学生来说, 有趣的书他们会感兴趣, 像《鲁滨逊漂流记》《凡尔纳科幻故事》《鲁西西传》这些内容新颖、想象丰富、语言幽默的书籍, 会让学生爱不释手, 饶有兴趣地阅读。课文节选的可推荐看原著, 如学了《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推荐阅读《西游记》;也可推荐看与课文有关的读物, 如学了《太阳》推荐看《十万个为什么》;还可推荐作者的其他作品, 比如学了《卖火柴的小女孩》, 可推荐阅读《安徒生童话选》等等。结合不同的季节或节日, 向学生推荐读物, 也是不错的方法。春天向学生推荐读一些描写歌颂春天的文章, 如朱自清的《春》;端午节来临之际, 让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去了解端午的来历、端午的习俗, 还可推荐阅读有关端午节的诗词等。

3. 方法是关键

校本教研要走“学科研究”之路 篇8

中学应该怎样开展教育教学研究,这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课题。笔者认为,中学开展教育科研应从“校本研究”入手,“校本研究”,要以学科研究为主体,以学科教学研究为中心。

所谓“校本”意指三个方面;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为了学校,指“校本培训”所要解决的是学校和教师教学实践所面临的问题;在学校中,指教师应该而且必须在课堂中谋求自身的专业发展;基于学校,指教师培训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从学校和教师的实际出发。而学科教学研究是以特定学科为研究对象,是以提高学科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益为目的的,它要解决的是我们教学中很实际的问题,因此,走学科研究之路是中学开展“校本”教研的最佳选择。

为什么校本教研要以学科研究为主体?

一、 学科教学研究,是中学课程改革的基础

2011版新课标不仅对各学科的性质、特点和任务进行界定,而且对各学科的教学理念、教学形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课标指导下编写的新的教科书,必将推动学科教学的改革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这样的艰巨任务,如果没有扎实的学科教学研究,是无法完成的。不少教师感到新教材不好教,不知怎么教,那是因为他对新的学科课程标准没有深刻领会,教学观念不改变,方式还是老一套,那怎么可能得心应手呢?

二、学科教学研究是学校发展的支撑点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是学校发展的支柱。一个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最主要体现在学科的教育教学水平上。一个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最主要的是学科教学的改革。没有学科教学的改革,学校的教学改革只能是架空的。对学生的发展负责,已经是许多学校的共同追求,那么,什么是真正地对学生负责呢?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有高水平的学科教学。学科质量和水平对学生的发展具有最直接的影响,学生择校就足以说明这一点。另外,学科教学研究也是培养教师队伍的最主要途径。满足于一般教学任务的完成而不开展必要的教学研究,教师队伍的素质是不可能提高的。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要求和新课程标准,都必将对学科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开展研究,才能适应新要求。在学校管理中,以研促教就是基本策略。没有学科研究,也就无法推动学校的学科建设。

三、中学的教学目的也决定学校必须搞学科教学研究

中学的教育科研不同于大学,更不同于专业研究机构的科研。尽管从理论上说,教科研和教学工作是不可分离的,但从实际情况看,中学的第一任务仍然是完成常规的教学。而中学常规教学任务的完成对教育科研的要求又具有很大的弹性,更缺少刚性的要求。从承担的繁重的工作任务和烦琐的教育教学事务性工作情况来看,一个教师要脱离自己具体的教学任务去开展教育科研,是根本不可能的。因此,把教育科研和自己的具体工作紧密结合,贴近工作实际开展教育科研,这是校本教育研究的最基本的特点。尽管现在各学校都设有教科室这样的机构,但它只是一个职能机构和服务机构,而不是研究机构。所以中学教育科研的主力军,只能是承担着学科教育教学任务的一线教师。要求中学的教师脱离自己的学科教学工作去开展教育教学科研,这是不切合实际的,也是没有意义的。

目前学校的校本教研的几个误区:

一、热衷于所谓理念研究。有些学校办学理念既时髦又好听,如果仅仅看口号,各个学校几乎没有什么差别,但如果要他们拿出能具体体现那些理念的学科教学特点和班级管理的具体做法,就会让人很失望。倘若走进课堂去实地考察,则更难找到那些写在纸上、挂在嘴边的概念和名词。原因是这些所谓的理念,只是来自于现成的概念,也只是停留于概念,是借助现成的概念来“装潢”学校,而不是真正的要把先进的理念在教育教学中加以体现。口号是最响亮的,理念是最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方法是落后的。这样的学校只是外表好看,没有实质内容,是没有生命力的,迟早会被淘汰。

二、热衷于所谓模式研究。有些学校千方百计地要总结出一套不同于其他学校的什么模式。几个“性”、几个“化”、几个“式”,有的还总结出一篇又一篇的经验,真是一套一套的,但仔细看看,这些只是停留于架空的“理论”,在各个学科的教学行为中没有任何体现。如果走进课堂检验,你就自然而然发现支撑这些模式的理论和数据有多么的虚假性。每个学校都有各自的特点,同一所学校还有班级的不同,同一班级中还有个体的差异,教学中倡导某种方式可以,但模式怎么可以千篇一律地套用?若是这样,还怎样去谈发展学生的个性?作为教师应该根据自己的学科特点、施教对象,研究出自己的一套方法,使双边都得到发展,实现“共赢”,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成就着自己。

三、热衷于课题研究和实验研究。现在不论是评奖、还是评职称,都必须有课题,好像课题级别越高,就说明越有水平。但我觉得,形式主义和虚假课题是目前教育教学科研中的最大问题。许多课题的研究只有两头,没有过程,把大多的工夫花在课题的立项和最后的结题上,中间最重要的过程被疏忽了。没有实实在在的学科教学研究,使得学校的校本教研彻底地被架空了。这样闭门造车所谓的研究成果对学科教学还能有指导意义吗?所以说,课题研究和实验研究,如果不在具体的学科教学中体现,那必然是虚假的!但话说回来,并不是说不要课题研究和实验研究,只是不主张一窝蜂地进行课题研究和实验研究,尤其不需要虚假的课题研究和实验研究。因为浮躁和急功近利,对教育教学是有害的。真正的教育科研应当而且必须为教学实践服务,能切实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有没有课题,或者课题立项为哪一个级别。

校本教研中应怎样开展学科研究

一、 要从教材上深挖

新的课程标准给校本教研留下了比较大的空间,如果学科教学仍然满足于对现成教材的使用,则不能适应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只强调知识体系和结构,不能按新课程理念挖掘教材蕴涵的深层次功能,就事论事,忽视了学生健康情感和过程与方法的培养,往往会不自觉地穿新鞋走老路。我们面对的是一群渴求知识的具有不同个性的学生群体,现成的教材对于学生也有许多需要教师再加工的地方。所以,教师要从教材上深挖,摒弃陈旧模式,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用最简捷、最有效的方法,将课本知识变成学生的技能。

二、要研究教学过程和学习方式,推行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是指社会情境的参与者基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与专家、学者或组成成员共同合作进行的有系统的研究。不难看出,这种研究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任务,要求行动者参与研究,研究者参与实践,具有动态性。我们研究的是教育教学过程,主体是学生。新课标下,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一定的自由选择,而这样的自由选择又必须和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式紧密联系,又必须在教师的作用下才得以实现,设计什么样的教学过程比以前就更为重要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研究学生的学习方式问题,将行动研究法运用于这一研究过程是切合教育实际的。在行动中教师应始终坚持“课题与课堂同步”,课题融进课堂教学才有生命力,课堂教学融入课题思想,才有生机活力。这就需要老师带着课题研究的新思想走进课堂,运用课题研究提出的新方法,精心设计每一节课,将课堂当作一个个案例来研究,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通过行动研究法,优化教学过程,优化学习方式。只有这样,老师素质才能提高,学生才能得到发展,我们的教育目的才能够实现。

三、采用个案研究法

所谓个案研究,就是解决个别具体问题的研究,有时候就是对一个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效果的研究。工作中,大家都会遇到一些特殊的案例,学科教研如果从这些个案着手,全体教师每人每学期解决1-2个工作中的案例,全校老师聚在一起,就是一笔不小的财富。个案研究是科研的基本形式,没有大量扎实的个案研究,就不可能有成功的教育教学科研。上面提到的有些课题研究之所以虚假,就是没有以个案研究作为基础,没有真实的数据,没有原始的研究积累,一切都是空中楼阁,所以取得的“成果”就经不起推敲,也没有实际效果。个案研究时间短,形式简单,见效快,实践证明,中学的教学特点不适宜时间较长的课题研究,而适合“短频快”的个案研究,因此,个案研究是学科教研中一种值得推行的方法。

习志淦:武汉要走自己的特色之路 篇9

Q:从个体的角度来讲,您的“幸福”标准是什么?

A:工作安定,衣食无忧,身体健康,精神舒畅,子女孝顺,家庭和睦,邻里和谐,有好友坦露心怀。

Q:您对现状满意吗?有没有什么不安?最大的担忧是什么?

A:既满意又不满意。从我个人生活状况来说较满意;对日益改善的社区服务也基本满意;不满意武汉与其他省会城市相比,发展速度相对滞后;特别是城乡结合处的社会环境需改善;物价甚至有时比深圳还贵。最大担忧是干部的腐败或官僚主义所造成的贫富悬殊和社会不公。

Q:与您到过的其它城市相比,您最喜欢武汉的什么特质,不喜欢的呢?

A:武汉有山有水,交通方便;大学多,传统文化底蕴厚,但武汉人的文化修养和文明程度相对不高。城市建设没有长远规划。

Q:您理想中的“幸福城市”是什么样子?

A:市容美观净洁,市民举止文明,公益文化建设日益完善,人人安居乐业,富人心安理得,穷人觉得有奔头。

Q:对这座城市和这个时代有什么话不吐不快?

A:武汉应该走出有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充分发挥楚文化的优势。武汉大学多,人才也多,“智慧城市”离不开人才,进一步重视人才,培养人才是关键;应该充分利用武汉高校多的特长,把高校资源与城市建设紧密结合在一起,建立广泛吸纳各方意见的机制,从政府管理和市政建设都走一条充分发扬市民智慧之路,不愁建设不好一个城市。

Q:武汉的下一步发展,您最关心的是什么?

A:最关心干部的作风改变,不要一味眼睛朝上,而更应该把眼睛向下,倾听普通老百姓的声音。

Q:如果需要您做一件事来推动这座城市的发展,您希望做什么?

A:我希望多做些进一步推动发展楚文化(武汉的风土人情,地方戏剧如汉剧等方面)的工作。

Q:您认为武汉何时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心城市”?有哪些路要走?

A:其他不赘述,仅就文化方面,应该大力扶植民间文化团体,建立真正公平的文化市场,面向广大观众而不是奖牌,把武汉的文化产业发展起来。

Q:您对武汉的未来有何期待?

为什么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篇10

立意要高远,规划要有创意

出版产业园区作为一个新的概念,简单理解就是出版产业的相关部门“走到一起来”,以园区的形式来发展出版产业,目的是延伸出版产业链,强化出版产业的集群效应,实现出版产业的结构优化和升级。目前许多出版产业园区的建设遵循的就是这样—个原则,也许有人会说把目光只聚焦于出版业,未免有点短浅,显得有点不够大气。鉴于出版产业的特殊性,推动其产业化的发展,容易走入只发展经济效益的误区,对社会效益的增加效果就不会很明显,所以,出版产业园区在规划之初就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两手抓,除了产业方面的规划,还要注入文化的元素,努力塑造—个和谐的文化氛围,力争提升本区域甚至更大范围内的国民阅读水平,促进整个区域文化的发展。

另外,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出版产业的发展势必与其他产业的发展密切相关,所以出版产业的规划不要只立足于出版,也要兼顾整个城市其他产业的发展,与整个城市的规划相联系,促进城市的和谐发展。

个性化定位

无论是出版物市场还是其他商品市场,如果产品同质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竞争势必就越来越激烈,在市场营销活动时,各单位如果找不到自己区别于别人的个性特征表现给消费者,就无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建设出版产业园区也是—样,如果各省区或者各出版单位不考虑自身实际和市场的实际情况而蜂拥而上,必然会面临一场激烈的竞争,进而演变成恶性竞争,造成出版资源的浪费,严重违背了当初建设出版产业园区的初衷。

建设园区之初,就要对本园区的方方面面进行个性化的定位。首先要综合考量本地区的出版资源分布,对比周围园区和周围地区出版产业的差异和分工以及出版产业与周边产业的关系,从中找出他们尚未涉猎的方面或者发展薄弱的环节。从数字出版、纸质出版,影视、动漫等方面找一个突破口,建立一个拥有自己个性的出版园区,也可以选取出版的某一个环节作为“重点发展对象”;如果本地区的出版资源已经利用得足够充分,也可以考虑引进本地区没有的项目,开辟一个全新的领域。

其次是对以后的出版产品也要进行个性化的包装与宣传,做到品牌个性化,卖点个性化,行销方式个性化,广告战略个性化,园区形象个性化。

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

将出版产业“做强做大”是我们发展出版产业的战略目标,但是并不是建立了园区就能实现这个目标。园区建成之后,各个企业相继入驻,规模是有了,但有的时候并不能带来我们预期的规模效应,原因就在于我们盖了_座没有尖的塔。没有核心,没有尖端,辐射力自然不强。在园区内,除了传统的品牌国书之外,还要有能带来巨大产值和较强竞争力、巨大市场占有率的文化类产品,结合本地区和园区实际,选择那种能真正体现本地区比较优势的项目作为主导项目,引进和培育实力雄厚、关联性大、带动性强的大型出版企业和企业集团作为主导企业,充分发挥其作为金字塔尖辐射、示范、信息扩散和销售网络的龙头作用,对于出版产业园区的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具有关键作用。

入园企业的选择要能突出园区的特色

对于入园企业的选择上,一定要设置适当的门槛。不能为了贪图建设规模和速度而“饥渴招商”,一定要“挑商选资”。企业是否符合本园区的总体发展风格,是否有利于延伸本园区的产业链条,是否能与其他企业相互融合,彼此合作,带动整个园区的发展,是招商时一定要考虑的问题。

入园企业的分布也要有自己的特色,既要结合本园区的地形,充分利用环境优势,又要结合每个企业的性质与在整个园区产业链中的位置,既要突出生态特色,又要有利于各项资源的充分利用,节省成本,建立一个四通八达的园区创新型网络。

产业园区融资

产业园区的建设需要很大的资金投入,除了出版集团企业的投资外,应广泛吸收社会资金,广辟资金来源渠道,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资金保障体系;鼓励投入的多元化,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创意投资和资本市场,引导更多的民间资本进入园区。对于吸纳资金的使用和监管,更是园区要注意的问题。园区可以建立专门的责任公司和项目负责人,来负责管理整个建设资金的吸纳、使用和运行,在这个部门内部,要设立监管部门,对公司的业务进行监管。也可以设立出版产业专项基金,解决一系列园区建设需要的资金和银行信贷问题。

上一篇:群众安全感调查总结(黎明)下一篇:北师大二上动物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