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可持续发展之路1(精选8篇)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1 篇1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做大做强食用菌产业
二道镇刘安全
近几年来,二道镇按照海林市委提出的“上规模、强管理、重科技、创品牌、拓市场”的食用菌产业发展总体要求,依托镇域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林丰水足的资源优势,日臻成熟的技术优势,不断完善思路,创新举措,使产业呈现出蒸蒸日上、一日千里的迅猛发展态势,成为海林市食用菌产业第一镇,为二道实现“打造中国北方优质黑木耳之乡”的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2010年全镇食用菌种植规模达到亿袋,产值达到2亿元,拉动农民人均增收7000元;2011年二道镇将进一步做大做强食用菌产业,按预定目标,食用菌种植总量将突破1.3亿袋,人均增收有望达到万元。
立足三种优势,夯实产业基础
任何产业的发展壮大,都具有其自身鲜明的优势特征。对于二道食用菌产业而言,二道的自然、资源、历史优势为食用菌产业发展壮大提供了广阔空间。
自然环境优越。二道镇地处莲花湖腹地,是典型的山区乡镇,域内植被丰茂,水源充足,昼夜温差大,非常适合食用菌生产。同时,二道镇远离工业污染,天蓝气净,水源清洁,河流山溪都达到国家规定的二类水质标准。这些自然环境优势为食用菌产业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
资源优势明显。二道镇幅员广阔,山高林密,辖区内有
18个森工林场和多家木材加工厂,每年都产生大量的透光枝丫材、清林剩余物和锯末,为发展食用菌产业提供了原材料保障。
栽培历史悠久。二道镇食用菌人工栽培起源于上个世纪70年代初,距今已有近40年的历史。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食用菌产业已由原先的零散种植向规模化种植方向发展。到2010年,全镇食用菌种植户已达1900多户,占全镇总户数的一半以上。厚重的历史积淀,成功的种植经验,广泛的群众基础,为二道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深远的空间。
二道食用菌产业的三大优势,为二道镇锁定食用菌产业的发展目标,做大做强食用菌产业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推行三种模式,促进产业升级
近年来,二道立足优势,因地制宜,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扶持,农户参与等一系列措施,整合各种优质资源,强势推进食用菌产业发展,使之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特别是近一两年,二道镇党委、政府更是站在建设品牌产业的高度,按照优质化、高效化、标准化的要求,促进了全镇食用菌产业的升级。
产业生产集约化。为了扩大食用菌产业规模,促进农民增收,二道镇党委、政府坚持把食用菌作为强镇富民的支柱产业来抓。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副书记为副组长、各
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食用菌生产领导小组,并抽调专业人员成立了产业办公室,负责对全镇食用菌生产的指导和监督。通过镇抓村、村抓户的梯次抓法,使食用菌产业逐步走上集约化之路,涌现出向日、老家站、三站、北宁等一批千万袋以上规模的专业村和曹凤荣、焦永军、苏小波、郑孝忠等一大批专业大户。
产业服务社会化。产业的兴盛,既要靠政府的积极引导,组织协调,也要通过建立一整套多角度、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服务机制来推动。基于这一理念,二道镇成立了食用菌生产大户为主的食用菌协会,协助镇菌办落实全镇食用菌生产计划,制定生产标准。同时还建立了由在全镇小有名气的乡土专家组成的科技服务队,为菌农提供产前品种选定、产中生产管理、产后产品销售的“三帮”服务。另外,镇菌办还与黑龙江微生物研究所、温春农校等科研院所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并借助市委组织部铺设的远程教育平台,开通了远程培训网络,通过专家定期登门培训指导、网络答疑等形式为菌农服务。这些举措为菌农增产增效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产业发展链条化。做大做强食用菌产业,提升内在素质是关键。二道镇在提升食用菌产业的内在素质上,借鉴了工业化的理念,即用抓工业的办法来抓食用菌产业。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以引进和扶持各环节的龙头企业为着力点,2009年以来,通过招商引资,使“野梅贵”食用菌加工厂、“万泉”菌包制作公司、鼎鑫废弃菌包处理厂等数家企业落户二道,并与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黑龙江省北味菌业科技有限公司结成了合作伙伴关系,成为其优质木耳的供应基地。目前,二道的食用菌产业,菌袋制作环节有菌包厂;田间生产环节有标准化示范园区;产品销售环节有北味公司、“野梅贵”加工厂以及越来越强大的经纪人队伍;尾袋利用环节有废弃菌包处理加工厂。各个环节有机结合,真正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促进了全镇食用菌产业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实施三种战略,实现持续发展
几年来,在海林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全镇上下的共同努力,二道镇的食用菌产业一路走强,异军突起。但二道镇并未因此而自我满足、固步自封,而是抢抓机遇,乘势而进,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通过实施“规模强菌、质量立菌、科研兴菌”战略,不断做大做强二道特色的食用菌产业。
实施规模强菌战略。通过不断促进产业升级,努力提高食用菌产量,积极争创“丹江木耳第一镇”。继续扩大黑木耳为主的食用菌生产规模,重点加大标准化园区建设力度,吸纳越来越多的菌户入驻,确保总量扩张。在巩固完善老园区的基础上,每年都将规划建设一批新园区,以实现“老区
有增量,新区有产量,新老园区保总量”。今后几年内,依托园区二道镇每年都将有3000万袋以上的增量;同时,加快龙头企业的发展,提高菌产品的深加工水平,使曾经主打的“原字号”产品实现就地转化增值。到2014年,全镇争取种植总量突破2亿袋,建成食用菌深加工企业5家以上。
实施质量立菌战略。通过标准化种植,不断提高食用菌质量。借助库伦比拉产业带所产木耳即将通过省有机认证的有利契机,在原来制定的技术规程基础之上,进一步提高标准,达到有机食用菌的生产要求,并在全镇铺开。通过统一使用优质菌种,统一质量标准,统一技术规程等有效手段,使全镇的食用菌初级产品全部达到无公害以上农产品标准,叫响二道食用菌品牌,加快向“中国北方优质黑木耳之乡”目标迈进的步伐。
实施科研兴菌战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高食用菌的科技含量,在食用菌技术高效化、品种优质化等方面下功夫。将统筹乡土人才资源,组建二道镇食用菌研究会,实施科技攻关,力求在新品种培育,病害防控,以及小孔栽培、木条接菌、后期开盖技术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同时,不断拓宽合作领域,借助海林市菌办这一平台,进一步加强与省内外科研院所的合作,通过定期、定向培训的方式,培养更多的扎根农村永远不走的专业技术人才,为二道镇食用菌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1 篇2
举一反三, 这件事情的背后蕴含着什么问题呢?校长说, 他来到职校后, 看到了不少不犯错但不专业的倾向, 例如有的老师备课不下功夫, 拿着旧教案“重复着昨天的故事”, 有的老师照本宣科, 教法呆板, 有的老师“恨铁不成钢”, 动辄训斥惩罚, 缺乏沟通、对话的育人艺术等等。不犯错是一种得过且过的低标准, 是对学校发展、学生发展不尽心尽职的表现。上述看似不犯错但实际存在着种种问题的做法, 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目前, 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投资力度是极大的, 硬件条件也比以前好得多, 但“人件”的提高并没有同步跟上。有的职业学校光顾办学规模, 追求外在的名气, 而对于学校内部的思想工作与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不够重视。现在是到了呼吁提升“人件”规格与质量的时候了!
是啊, 人是最可宝贵的因素, 尤其是老师更是学校发展必不可少的关键力量, 知识教学与技能传授靠老师驾驭, 道德水准提高与素质培养靠老师实施。打造一所职校的校舍重要, 但打造一支好的职校教师队伍更重要。中职学校如何走内涵发展的道路、教师如何练内功夯底蕴, 已经成为中职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
中职教师队伍的建设如何走内涵之路呢?笔者认为:
一是校长要提高认识。就像我的朋友那样, 充分认识到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是中职学校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措施, 不抓教师队伍建设, 学校只能兴旺一时, 而不能长远发展, 为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重视教师培养是明智之举。为此, 要认清中职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特点与艰巨性, 中职教师队伍往往比普通学校教师年龄偏大、有的教师学习劲头不足、凭经验教育教学、对新鲜事物接受较慢, 对他们的提高不能操之过急、一蹴而就。
二是要组织教师学习。那位监考老师吃早点的教师之所以不以为然, 是因为他头脑缺乏教师形象标准与教师专业发展精神, 因此要引导教师明确专业发展的基本要求, 增强专业发展的内驱力, 通过读书、沙龙、参观等各种方式学习理论与专业知识, 从而实现从“职业型教师”到“专业型教师”的转型。专业知识是一个充满内涵的概念, 它不等同一个学科或一门技艺的具体知识, 包括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与素养性知识。
三是要从教师文化入手。教师文化是外显行为背后内隐的价值观、态度、情感、精神追求、伦理道德之总和, 对教师行为具有支持与导向作用。要在职校倡导良好的互助、合作、探究、反思的氛围, 建立乐观热情、积极向上的精神家园, 推崇严于律己的文化自觉。
四是制定一系列的教师发展规划与制度。制度既是教师文化的一种体现, 又是教师文化提升的一种保障, 好的制度反映了一个好学校的文化, 因此要群策群力地制定有关规章制度, 例如教师培训制度、教研制度、评价制度等, 还要组织教师编写个人发展规划, 从而让教师在制度的执行中享受优良学校文化的熏陶与洗礼。
就老师而言, 要十分珍惜今天政府如此重视职业教育的政策环境, 要看到自己的职责与重任。我们职校教师虽然在职教战线工作, 但是却在为完善中国教育结构、克服应试教育弊端、成就所有学生默默作着贡献。因此, 我们要不辱使命, 勇挑重担, 严格要求自己, 坚持教书育人。笔者想, 这些道理, 那位吃早点的监考老师自然会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的。
教师如何走持续发展之路 篇3
1.不断吸取新信息,及时更新教育观念。
世界在不断的变化发展,日新月异的教育形势迫使我们不得不积极学习,吸取新信息,尤其是教育教学前沿研究的新成果、新信息。新信息不仅能促进先进教育理念的形成,新的进步观念还可以催生创新精神。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社会的信息化和信息的社会化,大大促进了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步伐。谁能抢占先机最先吸取新信息,就意味着能不断进步和成才,否则就会落伍被淘汰。
信息是创新的基本材料,获取丰富的新信息有助于创新精神的形成。大凡中外取得杰出成就的专家学者,几乎都是吸取新信息的高手,并善于处理和创造信息和输出信息。教师要可持续发展,必须不断吸取新信息,以促进自己不断创新和进步。
2.教师的奋斗目标(理想)要不断升级提档。
教师原有的奋斗目标不高,满足于现状,这就缺乏继续前进的动力。为此,应从原来的仅为几斗米折腰的教书匠这低档次的理想层次,向争当一名饮誉于县、市、省内外的教育行家里手,乃至力争成为一名教育教学专家理想层次升级提档,永不满足。这样才有可能产生不断发展的动力。理想升级提档的办法是不断学习进取,勇于实践探索,自我寻找压力和动力,强化自我激励能力,不断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磨炼自己坚强的意志,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例如经常看教育名家、杰出人物的成长经历,吸取他们超乎寻常的意志毅力、百折不挠的精神等,这些将有助于教师的不断成长。
3.积极开展新的课堂教学改革和探究活动,寻找自己的职业人生乐趣。
课堂教学是教师可持续发展的主阵地。为此,必须积极开展新的课堂教学改革和探索研究活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如边教学边学习教学理论、带着问题去学习理论、用教学理论来指导课堂教学实践。在教学中探究,在探究中教学。新课程内容的特点要求教师要以研究者的角色与学生共同参与教学探究活动。按原来的老套路教学已经不能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例如现在要与学生一道开展讨论、设疑发问和答疑释疑;与学生一起撰写探究小论文,探索研究专题;要与其他教师一道开展新的集体备课活动,探讨教学规律,交流新的教学心得体会;根据新理念开展说课探究、探讨处理教材的艺术、反思课堂教学经验等等。这一系列教学实践的新尝试突破常规的探索活动,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的成功经验和乐趣,增强工作成就感。这样通过新的自我实践探索、自我激励、不断取得新的教学成绩,激励和提升追求进步的动力,从而促进自己不断发展。
4.在积极参加教育科研实践中寻找新的乐趣和动力源泉。
运用新的先进理念来指导新的教育科研活动,是不断提升职业乐趣,克服“厌教综合症”的良方,也是教师成才的“催化剂”和“助推器”。例如按照新的教育理念去参与听课、说课、评课,总结教研经验及撰写教育教学反思文章,开展课题实验研究等实践活动,从中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诊断能力,逐步深化、扩展教育教学的绩效,提升情趣和乐趣。有条件的话尽可能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类大中型学术研讨活动和先进教研经验交流活动,从中聆听各种对自己有启发的做法、思路,尤其是一些教育专家、杰出教师、名牌教师的学术“高见”,可从中开拓新思维,产生新顿悟,茅塞顿开,受益匪浅。
5.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充电”,培养“学者味”和“书卷气”。
普通教师与杰出教师的区别在诸多方面,其中重要一点在于业余活动上的差异。一般教师经过几年的刻苦钻研,对教育教学工作驾轻就熟后,满足于已取得的成绩,有的无心再刻苦钻研,而用业余时间搞第二职业,有的用过多业余时间消遣,在娱乐生活中混日子。而名牌教师、杰出教师却把业余时间充分利用于学习和研究上,扩大阅读面,沉浸于学海中或撰写教育教学反思研究文章,总结经验,搞教育科研实验等。例如通过大量输入信息(读书学习),对所得来的各种学习材料和信息进行改造加工,撰写出有独立见解的教研文章(输出信息)。这样日积月累,取得了教研上的成功并不断增强自身的信心和提升职业乐趣,从而走上可持续发展和成才之路。
6.开拓学科视野,从“最近发展区”中寻找出路。
所谓最近发展区,即与自己所教的学科相关度大的学科。如教政治的利用业余时间学一点文学、历史,教语文的兼学一点政治、历史、艺术;还可以不断开辟新领域,用业余时间学点相关度大的学科知识,如文科的文史哲、艺术或理科中的数理化、地理;从事思想道德教育的班主任学点社会心理学、犯罪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公共关系学等。从这些“最近发展区”中寻找新的生机活力,对于教师持续发展很有意义。相关度大的领域知识对于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学科知识,全方位、多视角认识学科知识有神奇奥妙的效果。如用文学艺术角度理解经济学、哲学;从哲学角度辩证理解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这样就会觉得从事的学科还有那么多奥妙的视角需要艺术性地去解读,从而能提升职业情趣和乐趣。如果长期局限于本学科的小圈子里,过于专业化,这往往会产生职业疲劳症或厌倦感。如果老是在本学科圈子里打转转,跳不出旧框框,就不能开阔视野。教师要学一点杂七杂八的常识,力求成为一名杂家,丰富自身的杂才,这就既能全方位多视角地帮助学生透彻巧妙理解学科内容,又能开拓教师自身的思维和眼界,提升职业情趣,促进教师持续发展。
走轻型银行发展之路 篇4
“轻型银行”的本质,是以更少的资本消耗、更集约的经营方式、更灵巧的应变能力,实现更高效的发展和更丰厚的价值回报。
“轻”的直接体现是“资产轻”
打造轻型银行,必须要构建起资本消耗少、风险权重低、风险可控的资产与业务体系。为此,在总体的业务体系布局方 面,2014年初,我们根据中国经济金融轻型化的发展趋势和招行的自身的资源禀赋,明确提出了“一体两翼”的战略定位(“一体”指零售业务,“两翼”指公司金融和同业金融),通过进一步聚焦零售来巩固优势、打造特色。
从三大业务条线内部来看,也通过“聚焦”来实现轻型化战略。零售金融聚焦财富管理、小微金融、消费金融等三大业务重点。公司金融聚焦现金管理、贸易金融、跨境金融和并购金融等四大轻型业务,初步形成了专业化的交易银行和投资银行两大业务体系。同业金融通过聚焦大资产管理和金融市场交易业务实现轻者更轻,部分经营指标在国内同行中名列前茅。
未来我眼中三大业务板块理想的业务模式,是将信贷等“重型资源”更大程度上向零售倾斜,毕竟相对批发业务而言,零售整体是轻的,而且还是招行的立身之本;而公司金融和同业金融,则更多地向专业银行、精品银行转型,用专业能力、综合化方案赚钱,这样招行才能真正做到底盘扎实,同时又身轻如燕。
轻的资产体系只是“结果”形态,达成这一结果或者说获取资产的方式也必须轻
首先,着力构建“批量化、智能化”的获客方式。一方面,利用新媒体、新平台建立多层次、多样化的轻型智能客服模式;另一方面,用专业的知识、优质的产品、极致的服务体验吸引客户,其中依靠小企业E家平台就拓展新客户和激活睡眠客户超过了3万户,借助智慧供应链金融系统及行业专项解决方案收获供应链核心客户1488户、上下游客户近万户。
其次,全面搭建“全接触”的客户服务渠道。物理网点方面,从“大而全”转向“小而密”,将服务投递能力延伸至“最后一公里”;电子渠道方面,搭建基于流量的互联网获客入口,以手机、PDA等移动端为核心,创新推出国内首家“微信银行”及全新移动金融产品“一闪通”,迭代升级手机银行、“掌上生活”、网银专业版,汇聚各方流量,提升客户黏度。
最后,加快建立“综合化”的客户深度经营模式。一方面,进一步加强条线联动。如公司金融通过大力营销代发工资、商务卡、养老金等业务,带动零售金融客户拓展,并为零售金融提供代销产品总额达263亿元;同业金融共向零售客户销售理财产品2021只,销售额为4.8万亿元,满足了零售客户多层次的投资需求。另一方面,在条线内部,综合运用各种融资、融智方式,为客户提供综合服务。以公司金融为例,摒弃单纯依靠贷款的传统路子,运用“商行+投行”“融资+融智”“表内+表外”等模式,以提供综合金融服务方案为主,逐步从贷款提供者向资金组织者、撮合交易者和财富管理者转变。
经营是剑,管理是柄,轻管理是实现轻经营的内在基础与必要条件
首先是打造轻的组织架构。我们先从顶层设计上重塑了大脑,做实了指挥部。在总行层面,我们建立了公司、零售和同业三大业务总部,并按照客群、产品和渠道三个维度进行整合下设了相关部门,有效改进了客户体验,提升了服务效率;在分行层面,我们正在推进首批11家分行的事业部改革,明确了分行事业部及其下辖经营团队的职责,将支行从利润中心调整为运营服务和销售的平台,建立了与事业部管理形态相适应的预算、授权、考核和风控体系,让力量得以更多且更集中地作用于市场、服务于客户。
其次要有强而有力、响应及时的支持体系。为此,我们将中后台的支持功能前置,成立了统筹管理各类风险的全面风险管理办公室,完善了审批派驻模式,优化了风险汇报路径、实施了差异化的授权和考核等举措,提升了风险管理对市场一线的响应效率;下放了部分人力资源管理权限,推动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从具体事项的审批管理者向规则、程序、准入的管理者转型;积极探索IT部门条线派驻制度,使其不仅为前台提供平台和数据的底层支撑,更致力于为打造轻型银行提供IT解决方案,加强IT与业务的有机融合。
此外,轻的组织架构还要有轻型的管理层级。为此,我们压缩层级,精简整合管理部门,取消了三大业务总部内设的综合管理部,将相关职能直接纳入总部;同时,进一步厘清部门职责边界、整合相关职能,减少中后台一级部门和独立二级部门的数量。
当然我们也意识到,组织架构改革只是第一步,它不是终点,而是起点。“骨架”搭建完成之后,我们将剑指流程与机制,启动“血肉”的再造,全面、系统地梳理并优化端到端流程,建立权责清晰、精简高效的流程体系,提升招行的运行效率和专业化程度。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作为“端到端”流程的重要组成部分,2014年,我们有序推进了柜面业务无纸化、柜面人员统一管理、柜面同城排班试点、外汇网银业务上收集中等一系列工作,进一步提高了服务效率。
轻的最深处,是文化的轻
走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之路 篇5
许达哲
2015年7月7日
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国防科工局党组书记、局长许达哲在《求是》2015年第13期发表了题为《走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之路》的署名文章。全文如下:
党的十八大作出“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坚持富国与强军相统一”的战略部署。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把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作为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三大任务之一,把健全国防工业体系作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重要内容。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强调,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是我们长期探索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律的重大成果,是从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强国必须强国防,强军必须强军工,推进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对于实现强国梦强军梦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深刻认识军民融合发展国家战略的丰富内涵
总书记指出,军民融合发展作为一项国家战略,关乎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既是兴国之举,又是强军之策。当前,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与新军事革命交错推进,海洋、太空、网络空间等领域的竞争日益激烈,各主要国家展开的科技和军事竞争,实质是对国家安全和发展主导权的争夺,背后是发展理念之间的交锋,是国防科技工业实力乃至整个国家工业基础能力的博弈。实现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国家安全和国防建设将获得更大的支撑力,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将拥有更强的牵引力。
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实质是要更好地统筹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过去提军民结合,现在提军民融合,前者是“物理变化”,后者是“化学反应”,就是要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将国防和军队建设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使二者资源共享、协调发展、平衡发展、兼容发展,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和充分利用,达到经济建设国防效益最大化和国防建设经济效益最大化,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
我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军民融合发展刚进入从初步融合到深度融合的过渡阶段。加快军民融合进程,必须转变思想观念,强化大局 意识,全面深化改革,加强协调创新,做好战略规划,完善法治保障,发挥国家主导作用和市场机制作用。只有市场体制不断完善、法治体系不断健全、治理能力不断提升、科学技术不断进步,才能实现从初步融合到深度融合的跨越。
二、准确把握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的重点
国防科技工业作为国家战略性产业,是国家安全和国防建设的脊梁,既属于国防建设的范畴,又属于经济建设的领域。国防科技工业对军队而言,是“地方”、是“民”;对经济社会领域而言,是“军工”、是“军”。国防科技工业是天然的军民融合载体,是军民融合最重要的领域。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基本实现了由单一军品向军民结合的产业结构转变。新形势下,国防科技工业要坚持寓军于民,植根国家科技和工业基础,融入国家“大安全、大防务”体系之中,融入国民经济体系之中,由军民结合推进到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新阶段。
必须始终坚持以国家战略为先导。要把握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两个需求,强化改革和创新两大动力,发挥政府和市场两个作用,抓好法治军工和人才队伍两大支撑,更好地承担起“支撑国防军队建设、推动科学技术进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光荣职责,着力实现武器装备发展从跟踪研仿为主向自主创新为主转变,科研生产体系从传统封闭向全社会优质资源开放融合转变,军工经济发展从增量扩能向产业提质增效升级转变。在政治上,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安全与发展并重,着力建设中国特色先进国防科技工业体系,为国家安全提供更有效的战略威慑力量;在经济上,着力实现军民资源共享,努力实现国防建设的降本增效,为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发挥更强劲的辐射带动作用;在科技上,着力构建军民科技协同创新体制,为赢得未来竞争优势提供更有力的科学技术支撑;在军事上,着力把作战需求转化为装备需求,并以此为牵引,为“能打仗、打胜仗”提供更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要高度重视海洋、太空、网络空间等领域的军民融合发展,抢占经济、科技、军事竞争的制高点,建设海洋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
必须始终坚持问题牵引。近年来,我国军民融合发展取得了重要进展,但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政策性问题。对国防科技工业而言,主要是顶层统筹不够,法治建设滞后;寓军于民不够,市场开放不足;资源共享不够,效益效率不高,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尚未充分发挥。我们要着眼国家安全与发展的长 远和全局利益,以强烈的责任担当努力推动这些问题的解决,走出一条投入少、效益高的军民融合发展路子。一要以改革为动力,健全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完善中央领导、国家主导、军地协同、市场作用的体制机制;二要以法治为保障,建立国防科技工业法律法规体系,用法律规范国防科研生产管理和武器装备采购;三要以强军为首责,集聚社会各种创新资源和要素,着力解决关键技术和设备受制于人的问题;四要以开放增活力,打破军工行业封闭格局,建立完善“小核心、大协作、专业化、开放型”科研生产体系;五要以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军民融合载体的作用,做好军民两大需求论证与衔接,实现民用高端装备和国防武器装备协调发展,降低国防建设成本,提高资源使用效能,实现军民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三、落实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的对策举措
做好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这篇大文章,必须从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思考问题,以强烈的责任担当抓好落实,在国防科技工业领域率先取得实质性突破。
完善体制机制,加强军地协调和需求对接。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政府在国防科技工业战略规划、改革调整、产业发展政策、军工能力建设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军队在武器装备发展规划、需求研究、装备采购等方面的管理作用,充分发挥涉军企业在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国防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市场主体作用。国防科技工业要围绕“能打仗、打胜仗”的要求,坚持“需求牵引、技术推动”配合军队加强作战需求论证和装备体系论证,着力把作战需求转化为装备需求,把装备需求物化为作战装备,通过研发、设计、试验、生产,推进武器装备体系化、信息化、实战化、自主化发展。坚持依法治理,在法治下完善体制机制,在改革中建设法治军工,健全法律标准规范,加强军品市场监管,着力提高国防科技工业治理水平。
推动军工开放,吸纳全社会优质资源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加快实施军品科研生产能力结构调整,对全社会军品科研生产能力进行分类管理。统筹军工发展,精干军工主体,放宽市场准入,合理界定并逐步减少许可管理范围,除涉及国家安全的战略武器和核心领域外,充分吸纳社会优质资源进入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和维修领域。规划涉军企业武器装备动员能力,提高平战转换能力。推动军工科研院所分类改革和军工企业改组改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国防科技工业改革和投资建设。扩大军工企业外部协作,推进军品科研生产有序竞争,推动军工集团不断提高外部配套率和民口配套率。
促进军民科技相互支撑和转化,建立国防科技协同创新体系。建立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长效机制,围绕国防工业产业链部署国防科技创新链,把国防科技工业打造成国家创新高地。以实施“强基工程”为抓手,完善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体系。健全国防知识产权制度,抓紧制定军工技术解密办法,建立国防科技工业知识产权中心,推进国防科技信息共享,鼓励军工企业采取技术转让、合作开发、二次开发等方式,推进军工高技术向民用领域转移。梳理民口优势领域和能力,跟踪具有潜在军用前景的民用技术发展动态,开展民用技术成熟度评价,鼓励军工采用先进适用的民用技术。制定国防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管理办法,推进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军工重大试验设施等向社会开放服务。加强新建实验室和重大试验设施的军民统筹,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为平台,促进军民技术融合和军地创新合作,把国防特色高等院校、军工科研院所和企业建设成军地装备人才的培养基地。
发展军民融合产业,助力结构优化升级。积极实施“中国制造2025”,大力发展核能、航天、航空等典型军民融合产业,调整优化船舶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种化工、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环保、新材料、新能源等国民经济急需的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大力发展应急安全、反恐维稳、海警边防、城市安防、卫星应用等装备,推动军工为国家“大安全、大防务”服务。充分发挥国家、地方、社会多方积极性,探索建立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基金,更多地利用市场手段促进军民融合产业发展。
发挥军工辐射带动作用,服务国民经济发展。加强国防科技工业发展规划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规划的衔接,统筹谋划军民融合产业布局与定位。落实国家安全与发展战略,围绕“四大板块”和“三个支撑带”建设,优化军工能力布局。鼓励军工与地方加强战略合作,将自身优势与区域优势结合,通过联合开发、新建企业、专业重组、资本融合等方式,落地一批军民融合重大项目,形成具有特色的军民融合产业基地。
服务国家外交战略,推动国防科技工业“走出去”。深化对外合作,支撑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实施。推动优质产能和中国装备“走出去”,带动国内企业参与国际市场开发和国际产能合作,积极促成高端装备出口和国际工程承包,形成以军带民、以民促军的良好局面,实现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多重效益。
走生态之路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篇6
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长,农业所担负的满足人口衣食之需的责任日益加重,农业自然资源载荷也日益加大。但目前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粗放的情况仍未根本改变,农业自然、经济资源利用率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低,农业污染、农村环境“脏乱差”现象依然存在。现在市场上的蔬菜我们不再放心,我们以前大量出口的茶叶也不能出口。还有曾经的碧波蓝天在农村也不在出现,甚至连有水的小坑都淡出了我们的视野。有的只是成山的垃圾,还有农药积累的“绿油油”的青菜。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环境,生活质量的要求也在提高。这就要求我们发展生态农业。而我们发展生态农业的必然趋势就是走生态之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我国生态农业与有我国特色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互为因果的一种统一体,二者密不可分。可以说,没有生态农业,就没有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①目标的一致性。我国生态农业与可持续农业暨农村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我国生态农业是面向21世纪,服务于农村建设三大任务的,即a.保证增加人民生活所需的农产品供应;b.到本世纪末,农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并在今后的二、三十年内达到中等发达国家人民生活水平;c.保证未来人口增长的资源承受力。这与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的三大基本目标——实现粮食安全、乡村地区就业与创收、根除贫困以及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的目标是一致的。
②基本内涵的统一性。我国生态农业是遵循生态经济学原理,应用系统工程方法,充分运用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农业技术,实现生态和经济良性循环的高产、高效、持续发展的农业,它是在一种不影响子孙后代需要的前提下,充分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发展途径,这与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的思想内涵相统一,即重视农业与环境关系,以管理和保护自然资源为基础,调整技术和机构改革方向,从而确保目前几代和今后世世代代人的需要得到持续满足。我国的生态农业强调在农业生产中因地制宜,尽可能将传统农业技术与现代实用技术及新兴科学技术组装配套,把经济发展目标与资源合理利用及环境保护目标有机结合,以最大限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最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在实践中,我国已摸索出适合不同地区的我国生态农业模式,其主要类型如下:
①充分利用空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农林立体结构生态经济系统,包括各种农作物的轮作、间作与套种,农林间作、林药间作等。
②物质能量多层分级利用的生态经济系统,包括农作物秸秆的多级利用,畜禽粪便的多级利用,沼气、沼渣、沼液的分别利用等。
③水陆交换的物质循环生态经济系统,包括桑基鱼塘,农——牧——渔循环互利等。④相互促进的生物物种共生生态经济系统,包括稻田养鱼,鱼——蚌共生,水禽——鱼——蚌共生,稻——鱼——萍共生,稻——鸭共生等。
⑤农、渔、禽水生生态经济系统,包括水面立体养殖,湿地多目标、多功能、多效益开发利用等。
⑥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生态经济系统,包括生物相克避害及天敌除害,轮作倒茬利用,化学信息防治和合理使用农药等。
⑦山地综合开发的复合生态经济系统,包括荒山绿化、水土保持、发展畜牧业、林果业、土特产品加工业等。
⑧多功能的污水自净生态经济系统,包括巧接食物链、设计无污染、少污染工艺流程等。⑨以庭院为主的院落生态经济系统,包括家庭沼气,利用闲散土地种养经济动植物等。⑩多功能的农、副、工联合生态经济系统,包括生态农场、生态林场、生态工厂等。安阳市在这方面也做出了一定的成就。
为进一步加大秸秆转化力度,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安阳市农业局大力推进农业废弃物能源化、资源化利用技术,有效缓解了秸秆焚烧污染环境问题,保护了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该局按照“因地制宜,模式多样,讲求实效”的原则,在安阳县大力推广地上式秸秆集中供气工程,在林州市进行隧道式太阳能加温秸秆集中供气试验。目前大型秸秆沼气集中供气工程24处,沼气发电5处;隧道式太阳能加温秸秆集中供气试验取得成功,已具备下步大面积推广的条件。据初步测算,24处大型秸秆沼气集中供气工程,一年可有效处理秸秆10800吨,可产生沼渣21600余吨。
推广玉米秸秆机械还田、小麦留高茬和秸秆覆盖保墒等技术,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供肥能力,提高土地产出率,促进农业生态良性循环。同时,利用特色乡镇的优势,大力发展草菇、蘑菇等食用菌,以秸秆为原料替代木材进行鸡腿菇、草菇、双孢菇等食用菌的生产,进一步加快小麦、棉籽壳等秸秆的转化利用,提高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
牢记社会责任走创新发展之路 篇7
2011年是我国第十二个五年计划开局的重要一年。新年伊始, 我们高兴地看到, 刚刚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科学谋划了2011年和“十二五”时期农业、农村的发展, 根据中央的精神各行各业加大了支援农业的力度。在党和政府一系列惠农、强农政策的指引下, 在新的一年里, 新农合制度将更加稳步的推进, 农村卫生事业必将进入一个更快的发展阶段。当然, 我们也清醒地看到, 我国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还很不平衡, 服务能力和技术水平与农民群众的需求尚有相当的差距。特别值得提出的是, 努力解决农村卫生人才短缺的矛盾, 建设好一支留得住、有一定专业素质、农民信得过的百万农村卫生人才队伍, 无疑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一个主要任务。
《中国乡村医药》杂志本着服务“三农”、服务基层的理念, 抓导向, 抓质量, 注重文稿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积极推广农村适宜技术, 关注疾病流行动态和常见病、慢性病的诊疗技术进展。本刊开设的专家论坛、论著与经验交流、执业助理医师 (全科) 进修教育讲座和农村适宜技术等栏目, 尽量兼顾普及与提高, 教学与交流, 受到读者的欢迎和好评。同时, 对于极少数弄虚作假、剽窃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的稿件, 我们旗帜鲜明地予以抵制, 维护了学术尊严。2011年, 我们将一如既往, 努力贯彻党的农村卫生工作方针政策, 牢记我们的社会责任, 走创新、发展之路, 在办好原有栏目的基础上, 积极开设新栏目, 加强读者、作者、编者之间的有效沟通, 反映读者需求。我们计划增加专家论坛栏目的版面, 审稿中优先采用读者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上的实用诊疗技术和经验, 同时也适当报道医学新进展。本刊“执业助理医师 (全科) 进修教育讲座”基础课程已告一段落, 适合基层医生学习的《临床实用心电图入门》讲座已经开始。该讲座以实例为教案, 强调从临床视角解读心电图, 希望对基层医生了解并掌握心电图的相关知识有所帮助。
当前, 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互联网出版已成为引领学术期刊发展方向的一种新潮流。互联网出版除了保留纸媒体的优点之外, 还可运用多媒体技术, 以专题性质的学习包或小的演示课件为单位, 声、像、图、文并茂, 达到形象、生动、直观、互动的教学效果, 特别适合农村及基层读者学习, 只要能够上网的地区都可以实现网上阅览, 而不受时间、地域、人数的限制, 并可下载反复学习, 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为了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 更好地为农村卫生人员服务, 我们计划在继续做好本刊纸版编辑和发行工作的同时, 积极酝酿、筹备《中国乡村医药网络杂志》, 争取早日与读者见面。
多年来, 广大读者、作者给予了我们大力的支持和鼓励, 值此新年到来之际, 特表示我们的衷心感谢和敬意!在新的一年里, 我们期望全国更多的乡村医生和基层读者、作者, 利用本刊这个学术交流互动平台, 惠寄稿件, 并将宝贵意见和建议及时告诉我们。希望通过读者、作者、编者的共同努力, 使我们的刊物越办越好。
立足市场,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篇8
首先,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要科学。一方面,职业学校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师资、设备、图书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形成“拳头”专业,打响品牌效应。另一方面,学校在专业设置上还要充分依据市场的调节作用,科学定位,错位发展,淘汰冷门专业,开设急需专业,孕育新兴专业。这样培养的学生才会成为市场抢手的“香饽饽”。
其次,职业教育的发展机制要创新。职业教育要打破传统的“招生——培养——就业”模式,面向市场,以就业为导向,以区域产业热点为支撑,实行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通过企业见习、顶岗实习、来料加工、校企资源整合等方式,学工结合,产教结合,让学生学习的技术更具有针对性与实效性,从而提高学生的技术娴熟程度与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出企业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为学生的进一步就业发展创设良好的外部条件。
再次,职业教育要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职业学校的发展一方面要重视学生的专业学习,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另一方面,学校还应该注重学生的内涵发展,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社交能力,提升学生的职业品质与自身修养,使他们学会共处、学会生存、学会发展,从而获得终身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源泉。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1】推荐阅读:
走绿色发展之路06-12
用心走专业发展之路06-10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教案05-28
走科学和谐和平发展之路09-08
中国如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06-18
走适合本校发展的教改之路07-06
走内涵发展之路创建特色学校07-07
走专业发展之路,做终身学习教师05-10
谈走节约型公路发展之路05-30
坚持走农业产业化发展之路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