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共同愿景之路(共6篇)
走共同愿景之路 篇1
走共同愿景之路
科技教育不但要求我们是一个知识渊博的学者,一个循循善诱的教师,对青少年科技教育而言还要是一个机智聪慧的经营者和管理员。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好老师,学校在平时给了我们不少的渗透,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作为一个又充满热情在教育一线挥洒汗水的科技教育老兵,今天我想脱离一下传统的思路。尝试用人文思想与理性思考相结合的角度,特别是结合中国文化——儒家思想的角度,来分析职业与人生,分享一些我认为有价值的东西。
今天,我也想利用这个机会来介绍一下我从事的科技项目。业余电台,也可称业余无线电通讯。是在联合国国际电信联盟下的一个项目。国际上有数以百万计的合法会员,主要从事通讯活动与技术研究。特征有两点:技术性与竞技性。每个国家都有业余无线电组织,中国也是(CRSA)。但大多都是民间组织(朝鲜除外)。中国为了加强管理,解放后,从事业余无线电全被看作特务。八十年代后期,逐步恢复活动,后被国家体委收编,有一个类似于足协的半官方半民间组织全面管理(中国无线电运动协会),与完全民间组织不同的是,它有一定的行政处罚权和频率资源管理权。国际业余电台组织在无线电通讯科技上的贡献是很大的,举两个例子,我们现在用的手机蜂窝通讯技术,实际就是三十多年前,业余无线电爱好者帅先使用的无线中继技术,而彩信技术则在九十年代,业余无线电中慢扫描电视技术 早就实现了,九十年代,我的学生就玩得很好。从技术层机上讲,通过业余电台学习,让学生能够接触到最为前沿的无线电科学,能掌握一口比较好的通讯用英语,从事通讯专业,高考分数很高,但就业特好,本科生的工资是也作为老师的我的N倍。
曾经为电子工业部部长的江总书记认识到通讯技术的重要,也为业余无线电这个项目题字,这是在所有学生科技项目所没有的。拥有合法的业余无线电操作员执照(还要像驾照一样要通过国家机构的考试)的还包括原教育部长陈致力与体委主任伍绍祖。为什么讲这么多哪?因为科技教育类似于我们的国粹,京剧,至少到目前为止还愿意买票入场的人不多,但要家是相当重视的,我讲过:胡锦涛会在人民大会堂发奖给中国的水稻之父袁农平,但对于宋祖英最多是高兴之余顺便拍拍手。因此是我们这些京剧老生也好,我们年经的小生也好。首先要有自豪感和责任感,另外,我们一定要抓住任何机会多多宣传,老师们:如何你们有学有余力的学生,向我推荐,参加我业余电台学习,我将不胜感激,并努力教好他们,从小学四年级到初一都可以,优秀高中生我也很欢迎,如得奖,团体归中心,个人奖项计入学校,一般每年六七月我招生一次。
言归正传
美国管理学家圣吉在《第五项修炼》这本书中提出一个观点,谁能创新与发展,关键在于谁能比别人学得更快,学得更快发展得更快。中国近现代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因此,一个好学的民族才能有发展,一个能不断学习的组织才能有前途。目前,这个观点已经为世界各国 普遍接受,并成为当今蓬勃发展中国,特别是上海的学习型组织建设的核心价值。
愿意学习,善于学习,学以致用,从实践中反思与不断创新,这是每个人不断发展的保证。
但学习与发展不是你一个人孤独的马拉松,而是要想方设法引导你周围,你的团队中所有成员参与的长跑。这个团队中包括了你,你的学生、同事和学校领导等等各方方面面。团队要健康发展,那就一定要得到方方面面的支持,要获得你的领导、你的同事、你的学生、学生家长、学生所在的学校等支持,你得学会和别人充分沟通。而要获得长期发展的源动力,除了要确立科学的发展目标以外,还建立称之为共同愿景的组织。
定义:共同愿景是指建立在组织员工共同价值观基础之上的,对组织发展的共同愿望。它表现为组织成员共同认可、接受并内化为自身追求的使命、任务、目标以及价值信念体系,能够产生众人一体的感觉,使组织孕育无限的生机和创造力。
共同愿景到底是何方神圣? 光读一下定义,难以理解。今天我想改变一下方式,因为我怕老师们觉得今天我讲的可能离开自己太远了。我用几部影视剧的名字和宣传画把它们串联起来。
你也许还记得一部取材自罗马奴隶斗十的电影,名叫《斯巴达克斯》(Spartacus)。斯巴达克斯是巴尔干半岛东北部的色雷斯人,罗马侵入北希腊时,他被俘虏,被卖为奴隶,送到一所角斗士学校参训。他目睹角斗士悲惨的命运,此人勇气非凡。他鼓动同伴 们夺取武装造反,在公元前七十一年领导了奴隶起义,起义队伍由七十余名角斗士很快发展为十余万人,并多次战胜罗马军队,但是在克拉斯(Marcus Crassus)将军长期包围攻击之后,(地中海,伊奥尼亚)罗马海军突袭,最后在阿普里亚战败。在电影中,克拉斯告诉几千名斯巴达克斯部队的生还者说:“你们曾经是奴隶,将来还是奴隶。但是罗马军队慈悲为怀,只要你们把斯巴达克斯交给我,就不会受到钉死在十字架上的刑罚。”
在一段长时间的沉默之后,斯巴达克斯站起来说:“我是斯巴达克斯。”然而此时,他隔邻的一名勇士也站了起来说:“我才是斯巴达克斯。”,紧接其后,下一个人站起来也说:“不,我才是斯巴达克斯。”在一分钟之内,被俘虏军队里的每一个人,都站了起来。最后,所有的人都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史料记载:六千名俘虏被钉死,从罗马城到加普亚,一路的十字架上足足有六十公里,由于钉十字架是钉在手腕上,并不能马上致命,许多人就在十字架上饥渴而死,其惨状触目惊心,但其勇气却使人荡气回肠。这个历史故事重要的是它带来更深一层的启示。这个故事的关键情节在于,每一个站起来的人都选择死亡,但是人们所忠于的,是不是斯巴达克斯个人?其实不是。而是由斯巴达克斯所激发的“共同愿景”(shared vision):大家共同愿望:即有朝一日能成为自由人。
由奴隶成为自由人——这个愿景是如此让人难以抗拒,以至于在最后的生死关头,也没有人愿意放弃它。由共同愿景组成的团队不同于由金钱和利益核心组成的乌合之众,它的特征之一是超凡的凝聚力 和向心力,它不会为一时的利益而舍弃其信念。而且,他们必胜。在解放战争中充分诠释了这一点,电影《董存瑞》中的英雄,最后的呐喊是:为了胜利,前进。
而在电影《抢渡乌江》中,国民党连长为让士兵为他卖命,喊出的口号却是:给我冲,谁冲上去,每人二十大洋,加两个大烟土。
老师们,想想看,没有信念。当靠现大洋和大烟土武装起来的军队只能是每战必败。
“共同愿景”不是一个人想法,而是在人们心中一股令人深受感召的力量。共同愿景最简单的说法是“我们想要创造什么?”
刚开始时可能只是一个人的想法,然而一旦有一大群人的支持时,就不再是抽象的东西,人们开始把它看成是具体存在的。在人类群体活动中,共同的愿景能激发出强大的力量。
回到主题,要真正使我们共同从事的科普教育事业有高层次的发展,除了有明确可行的目标、勤奋的工作热情之外,还需要同学生、合作伙伴和同事、与学校各级领导逐步建立起共同愿景。因为只有你的事业能够成为学生、同事、领导、合作伙伴共同的事业,每个人都能在你的成功的同时,他们也能获取成功,才能最终造就成功的你。
我们再来总结一下共同愿景的特质 : 它来源于个人愿景,简而言之就是个人理想
良好的、切合实际、为团队成员所普遍接受的个人理想能升华成 为共同愿景。
共同愿景与个人理想
前面我讲过,要成为一个成功教师,你就要努力让你的个人理想让你的学生,他们的家长,你的同事,你的领导,你的合作伙伴成为你的同感者,支持者,乃致追随者,这样,你的愿景团队就会强大无比。
但,什么样的个人理想能有机会成为共同愿景?对我们老师而言:我们所创设的共同愿景核心价值观都应该建立在切合实际的个人的理想之上,在我们的事业发展过程中,要用智慧确定个人理想。
让我们讲第二个电影从孔子来讲到个人理想。
电影孔子的故事,相当一部分来自中国传世之作“论语”中的描述。
关于理想:孔夫子说过:“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来自于《论语〃子罕》。这句话在民间流传得很广,意思是说,人的志向至关重要,决定了他一生的发展和方向。所以孔子在教学生的时候,经常让学生们各自说说自己的理想。在《论语》里面有一个比较罕见的完整的段落叫做《侍坐》,记载的就是孔子如何跟学生一起畅谈理想,拿现在的话讲,就是班主任老师和同学们开个班会。这是一个非常著名的历史故事。(音乐)
有一天,孔子的四个学生子路、曾皙、冉有和公西华陪老师坐着。孔子很随意地跟他们讲:我比你们年纪大,老了,没有人用我了。我平时老听见你们说,没有人了解我们的志向啊!假如现在有人了解你们,打算起用你们,你们能做什么呢?
子路是个急性子,听老师这么一问,不假思索就回答说:“给我一个拥有一千乘兵车的中等国家,这个国家夹在大国中间,外有被武装侵略的危险,内有粮食不足的危机。假如让我来管理它,不出三年,可以使人人振奋精神,并且懂得什么是道义。”(看看,子路的确很犀利,在内忧外患夹击下,还能两个文明一起抓,实现大国的梦想,照我看来,他的志向起吗是个省部级领导)
按理说子路的理想比较远大,对于那么看重礼乐治国的孔子来讲,假如自己的学生真能有如此业绩,可以使一个国家转危为安,他应该感到很欣慰吧。没有想到,孔子的反应不仅是淡淡的,而且微微冷笑了一下,未臵可否,就接着问第二个学生:“冉有,你的理想是什么?”
冉有的态度比起子路显然要谦逊很多,没有敢说那么大的国家,那么多的事。他说:“假如有一个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国家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的光景,可以使老百姓们丰衣足食。至于修明礼乐,那就要等待贤人君子了。”他的意思是说,在物质层面能做到使百姓富足,但要万众齐心,对国家有信念,做到礼乐兴邦,那我可做不到,还是等着比我更高明的君子来吧。(理想小了一些,但更切合实际,他的志向是干个县处级领导)
但他的话说完了,老师依旧未臵可否。接着问第三个人:“公西华!你的理想是什么?” 公西华就更谦逊了一层,回答说:我只敢说我愿意学习做点事。然后他说,在进行祭祀或者同外国会盟的时候,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司仪。他对治理国家,管理人民这些事都没有说。(理想更小了,照现代的观点,是个乡科级干部,从事的职业来说,大概是办公室主任的一类)
大家现在看到,孔子这三个弟子的态度一个比一个更谦逊,理想更是一个比一个平和,一个比一个更接近自己人生的起点。
因此,有一个重要的结论:一个人的发展,最重要的往往不在于终极的理想有多么高远,而在于眼前拥有一个什么样的起点。我们往往不缺乏宏图伟志,而缺少通向那个志愿的一步一步积累起来的切实的道路,因此老是流传着一句话:怀才不遇。
到此为止还有一个人没有说话,所以老师又问了:“点!尔何如?”曾点,你想做什么呢?
曾皙名点。他没有立即说话,《论语》对此写得惟妙惟肖,叫做“鼓瑟希”,大家听到的,先是一阵音乐的声音逐渐稀落下来,原来刚才他一直在专心致志地弹着瑟,听到老师问自己,他让瑟声逐渐逐渐缓和下来,缓和到最后一声,“铿尔”(HENG),当一声,把整个曲子收住。正如《琵琶行》所描写的那样,“曲终收拨当心画”,让乐曲有一个完完整整的结束,他非常从容,淡定。
曾皙是把瑟放在一边,然后毕恭毕敬站起身来答对老师的问话。“异乎三子者之撰。”子:“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接下来是论语中千古流传的一段话)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YU),咏而归。”
简而言之,就是当一个普通的老师,搞校外教育,干体卫艺科。(分析)使我感兴趣的是:曾皙所描述的我多像我们学校老师带同学快乐夏令营的一幕啊!大家分析。(及冠 成年,二十岁)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就是说,我和曾皙想法完全一样),圣人孔子并没有否定子路、冉有和公西华的理想,为什么唯独对曾皙给予热情鼓励呢?宋代大理学家朱熹对此有一个比较权威的解读。他说,曾皙的理想看起来不过都是些日常小事,没有什么舍己为人的大理想。但是曾皙的内心是完满充盈的,他以个人人格的完善为前提,以万物各得其所为理想,这就比另外那三个人光想着从职位上做出成绩要高出一个层次。
以上典故使我对我的职业的理解更深了一步:当好一个老师才能拥有真正的快乐,因为你能和学生们一起,在自由成长的天地里,共同感受快乐,感受成功。
再次从这个典故再回到学校科技教育的现状,应该说近年来,不少学校有了很大的发展,但还不稳定,有着很多近阶段难以解决的因难,甚至是难以逾越的鸿沟。但我们应该坦然面对现实,认真分析学校目前的基础和硬件、软件的情况,确立目标,和团队的成员形成共同愿景,整合学校方方面面的力量,努力工作,不留遗憾。对得起自己的事业,争做最好的自己。(市西王纪华老师小结第八页最后一段。)我们再放回思绪。从这个典故回到课堂,在教学中要学会更多地 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心愿,让他们找到自己的起点,从自知之明中建立心灵的智慧,体验学习科技的快乐。发掘属于他们和你的共同愿景。从一些小事让他们感受到伙伴之间更多的关爱,踏踏实实地前进,一步步地引导他们追求属于自己的成功,而不去好高骛远。
我们传统的教育有一个观点:对学生成长影响最大的不是教师,而是学生群体自身;现代教育学告诉我们,教师与学生是两个平等的群体,教师对学生有影响,学生对教师也有影响,教师对学生有控制,学生对教师也有反控制,教师与学生之间永远存在着控制与反控制的互动。但问题是谁最高明,最终取得主动权的问题。要取得主动,就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和表现,充分体现平等的原则。
佛教禅(CHAN)经里有一个故事叫《他不是我》故事是这样的:宋朝时两个日本僧人道元和明全结伴来到中国留学。落角在江西天童山景德寺参禅修行,孜孜不倦地参悟禅法。一个大热天,午饭后,道元前往延寿堂探望因病静养的明全。当他经过东廊来到佛殿之前进,看到一个老和尚,背驼如弓,眉白如雪,一手撑着拐杖,一手将香茹一颗颗地排在地砖上。老师们都知道,寺院里需要食用大量香茹,必须趁着暑天烈日晒干,以便储存。道元认识这位和尚,他是寺院里负责膳食的“典座”。道元看到尽管烈日当空,老和尚却没戴斗笠,全身汗水淋漓地专心劳作,不由停下脚步。赤日炎炎,热浪逼人,连在廊荫下的道元都有点受不了,何况在酷热下的古稀老人呢?年青的道元顿生怜悯,于是趋前探问:
请问老师父贵庚? 老和尚稍微直直腰,答道:老衲今年六十有八
道无关切地说:老师父年事已高,这种工作就让院里其他僧人来做吧
哪知老和尚头也不抬,严肃地回答一句话: 他不是我
他当然是指他人,而他不是我,意思明白,就是他人修业不能代替自己修业,他人的体验也代替不了自己的体验。原来老僧把“晒香菇”这样的简单活也看作参禅的修练。
他不是我,深有禅机。由此你不是学生,学生也不会是你,学生永远不可能真正地理解教师们的真实的生活动与思考。而教师也永远无法真正进行学生的心灵世界。教师眼中的学习生活与学生眼中的学习生活是完全不一样的,除非可以互换角色,亲自到对方的世界去体验一番。因此,我们在学校科技教育活动的设计中,要多听听学生的想法,让他们告诉你,什么才是他们最想得到的。
再经过几年努力,随着基础的逐步夯实,地位逐步确立学校科技教育应逐步让学生从比赛中解脱出来,让学生有更多的好奇心,而不仅仅是好胜心。(其实学校已经行动起来,不少学校非常注重学生对科学的体验。逸夫职校谢老师最后一段75页)
我们作一个梳理。
刚才我们从共同学习主题引入到共同愿景的建设,再从共同愿景到个人理想,再转到师生之间的尊重与理解,但核心依然是实现共同愿景。
我们再回到主题,如何实现共同愿景哪?
如前面所述,如果你我持有相同的愿景,但彼此却不曾真诚地分享过时方的愿景,这并不算是共同愿景。当人们真正共同分享愿景之时,这个共同的愿望会紧紧将他们结合起来。
因此,课题再次回到上个学期我和老师们共同研究教育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沟通”,因此你的愿景,应充分与同学们沟通,让他们成为你热情的追求者,和同事领导沟通,让他们成为你有力的支持者甚至是共同实践者,这是实现方略的重要的第一步,第二步是什么?
我再例举一个影视剧,2009年谍战片风行银屏,电视剧《潜伏》中最成功的恐怕是余则成了,而2009财界最成功的传说明余秋雨了。原因是不久前,深圳中小板上市的徐家汇商城股份有发限公司顺利通过发审委,人们惊奇地从大股东名册上发现了作家,学者余秋雨的名字。有好事者按照他的持股市值算出他的五百多万股测算出总市值将近一个亿。
一些人对余则成的潜伏佩服无比,而对余秋雨的潜伏则大不服气,你老余凭什么能坐收渔利哪?还有人说,他当时买的股权价格便宜,是“侵吞国有资产”,总之对他不服气的人很多。
当然,首先可以肯定的是人家老余当时的股票得来的是真金白 银,合法合理,不用妒忌。
其次,老余的这笔财富一朝得以膨胀实则并不轻松。在他购买的徐家汇商城这个股票中,老余“潜伏”了8年之久,在这之中,早有人耐不住寂寞,早早地把肥肉让给别人,其中在股本改制期间,就有人以不2.92元的价格以转让,而在2007年7月,就在黎明前最后的黑暗时刻。还有一位邱姓股民把2%的股份以入股价全部转让,而只有老余同志淡定从容,不动声色,终于笑到了最后,足见他的胆识和远见和坚持。
由此看来,成功没有秘诀,贵在坚持不懈。任何伟大的事业,成于坚持不懈,毁于半途而废。其实,世间最容易的事是坚持,最难的,也是坚持。说它容易,是因为只要愿意,人人都能做到;说它难,是因为能真正坚持下来的,终究只是少数人。因此共同愿景的实现方略是:沟通与坚持。回到我们从事的学生科技教育,从教二十多年,看着科技教育起起伏伏,在相当一个阶段,可以用惨淡两个字来形容,但在我内心中,从未放弃过希望。哲学家巴斯德有句名言“告诉你使我达到目标的奥秘吧,我唯一的力量就是我的坚持精神。”
沟通与坚持是实现共同愿景的两个重要策略,最重要的是: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和学生们拥有共同的希望。
如市一中学黄老师的三句话,令我感动的同时,值得我们共同回味:
我想就用这三句话来结束今天的交流:
在安全工作上要小心,小心,小心再小心。在人际交往上要用心,用心,用心再用心。在科普工作上要努力,努力,努力再努力。
走内涵发展之路 促师生共同成长 篇2
一、搭建平台,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学校发展关键在教师,为此,提高教师的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成为摆在集团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2004年,“集团化背景下教师专业成长”实验课题在省里立项,以此为契机,在专家的引领下,学校创建了新型教师校本培训模式,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教师的专业素养得到了较好的提升。
1.部门岗位轮训制: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
为培养教师的管理能力、责任心和参与学校管理的民主意识,为集团管理储备力量,集团实行了“青年教师部门岗位轮训制”,鼓励青年教师自愿报名参加部门轮训,参与部门的工作,协助部门开展管理。三年来,21位青年教师在教导处、总务处、办公室等部门接受了轮训,7位教师在不同岗位进行了轮岗,5位教师在不同校区的部门进行了流动。他们参与了学校重大活动的组织与管理,参与了教师的考评和学生的管理等工作,自身能力和整体素养得到了很好的提升。
通过部门岗位轮训,11名青年教师走上了教研组长、年级组长、部门主任等岗位,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生力军,为集团教师树立了实干会干、团结奉献的良好风貌。
2.校本超市培训制:营造自主人文学习环境
集团根据规模大、教师多的现状开展了独具特色而又非常人性化的“校本超市式培训”,具体的做法是:每学期初定好教师培训菜单,菜单上有详尽的本学期培训的各类主题、专家、时间、地点的安排。这样的安排体现了刚性制度和柔性人文关怀的完美结合。教师拿到这张菜单后,便可以根据自身需要,自主申请所要参加的培训。菜单上的必修内容,是人人都必须选择的;而选修的内容,则由教师在业余时间自主选择。
实践证明,在大教育集团背景下的这种教师培训模式是行之有效的一个好办法。由于集团教师中同一学科的教师数量多,需求各异,安排这样的培训就更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超市式培训也解决了许多现实问题,如:培训时间与教师生活安排的冲突、培训地点与教师所在校区较远的矛盾、培训人数太多或太少的问题等等,因此得到了教师的极大认可,教师参加培训的课时大大超出了集团规定的100课时的标准。校本超市培训制的实施,使得教师的素质有了明显的提升。
3.一徒多师培训制:促进年轻教师快速成长
集团有近150位省市区优秀教师和教坛新秀,其中采荷、采三校区共121名,占了总数的82%左右。充分发挥这些骨干教师的作用,为教师素质的全面提升作出贡献,是一项一举多得的举措。“一徒多师培训制”统筹了集团的骨干教师力量,是对传统师徒结对培训方法的丰富和创新。让一位徒弟拜多位教师为师,从多个师傅身上汲取营养,能更快地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通过这样的办法,也达成了校区之间教师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共同提高的目的,加快了薄弱校区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4.梯级评星制: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集团教师队伍中,30周岁以下的教师有114名,占50.4%;30至45周岁的教师共91人,占40%;45周岁以上的教师共21人,占9.2%。三个年龄段的教师呈现出不同的特点:30周岁以下处于成长期的教师有干劲,但经验不足;30至45周岁的教师大多处于高原期,有倦怠感;45周岁以上的教师处于稳定期,但开始逐渐松懈。
根据这一特点,集团积极搭建了“梯级成长平台”,根据不同层次教师的特点分别开展了“希望之星”“探索之星”“奋进之星”三个层次的课堂教学评比和展示、论文答辩等活动,形成了“集团搭台、同台竞技、互相学习”的研究氛围。三年来,共有150多名教师参加了梯级成长展示和评比。这样的活动,为教师提供了学习机会,搭建了展示舞台,有效地促使了各层次教师不断学习和不断进取。
二、活动引领,实现学生的均衡发展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所有的孩子得到均衡发展。集团自成立以来,就以“让每一个孩子像星星一样闪光”为目标,按照21世纪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通过开展贯穿式主题德育活动、多元评价活动和家校合作育人活动来促使学生的均衡发展。
1.贯穿式主题德育活动:培养全体学生的综合能力
集团高度重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一直致力于提高学生道德素养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三年来,集团采用德育活动主题贯穿、集团统一设计、校区同步开展的方法,先后开展了“校园文明礼仪三字经诵读”“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系列主题”“迎奥运系列主题”“中国女足世界杯护旗手选拔”等五十多项大型活动。
对于大型活动,集团按照统一性原则,要求各校区同时间、同地点共同参加。如集团庆“六一”大型文艺汇演、集团运动会、省内学校联合夏(冬)令营、出国游学等活动内容精彩、形式新颖,让三个校区的孩子均有了展示的机会,各种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尤其是笕桥校区的孩子,处于相对比较闭塞的农村,但是集团组织的系列主题活动,给了他们一片与以前完全不同的天地,让他们的视野一下子变得广阔起来,能力也大大提高。现在,他们能毫无畏惧地和其他校区的孩子一起主持集团大型活动,出国时也能够自如地和人聊天了,这其中的进步是巨大的。
2.多元评价活动: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真正提升
集团首先对各个校区学生的品德、学习、行为、体魄、能力等进行了全方位的评价。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集团学困生帮扶方案,由集团教研师训部统一安排教师对学困生进行分析、跟踪,努力使这些学生各方面都有所进步。
在此基础上,集团在三个校区都实施了“免试生制度”“学困生跟踪制”,开展了“自主自测”“小星星阅读比赛”“卡通杯应用题竞赛”等各项活动,对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价和指导。如自主自测:即由学生自主出卷,自主答题,学生合作,互相评价,达到了在出卷中复习,在互动中学习,在评价中提高的目的。
集团还设立了“集团教师教育教学质量奖”,对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给予奖励,努力让更多的教师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并带着这份成就感和快乐感继续努力地工作,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
这一系列措施的实行,有效地促进了三个校区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集团也因此获得了健康、持续的发展,得到了社会各界和教育行政部门的认可。
3.家校合作系列活动:营造和谐有效的教育氛围
学校作为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专门教育机构,需要家庭教育的密切配合,才能有效地提高教育质量。为此,集团成立了家长委员会,创办了家长学校,通过家长会、家访等形式寻求家校教育的一体化。在集团背景下,家庭教育从如下四个方面进行整体推进:
一是学生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尽管集团学生的校外实践活动比较多,组织却很有序,这其中,家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比如:杭州市2004年实行春秋假制度,在集团开展的“我爱所有的孩子——让家长当一天老师”活动中,4000多名同学组成了800多支假日小队,走向社会和家庭,参与率达100%,收到了很好的育人效果,这其中家长就功不可抹。
这些活动让我们看到了家长在孩子教育的过程中所起到的巨大作用。从那以后,集团三校区整体推广了这项工作,使得这项工作日常化、有序化,学生的校外实践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反响。
二是家长学校学习活动的开展。集团的家长学校学习坚持按照“三个统一”的原则进行:统一时间、统一地点、统一年级。因为集团家长群体比较庞大,全集团一个年级18个班,家长就有七八百名。一个年级的所有家长集中在一起听取专家的讲座,省时省力,专家能够针对该年级孩子的特点开展讲座,更有针对性。同时,三校区同年级的家长集中在一起,本身就有一个交流、沟通和比较的作用。家长学校学习的整体推进,缩短了三校区家长之间的差距,使得家长在家庭教育的理念实现了更新,更有利于三校区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是家长校区间互动活动的开展。集团开设了家长论坛,三校区家长代表在论坛上各抒己见,汲取对方的长处,修正自身在家庭教育方面的缺失,较好地促进了家长家庭教育理念的更新,促进了家长家庭教育能力的提高。
四是心理辅导活动由学校向家庭延伸。集团注重对学生的心理辅导。上学期新加坡女子学校的学生到采三校区参观学习。期间,集团理事长看到了新加坡孩子很有教养的一面,感受到了异国文化带来的冲击,于是精心设计了一堂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辅导课,意在通过这堂课让集团所有的孩子懂得感恩。孙小芙校长在三个校区的四五年级学生中巡回讲座,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这堂心理辅导课给所有的孩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孩子们回去后将这堂课的内容向家长进行了宣传,还特别强调自己对感恩父母的理解。家长深受感动,一位家长给校长发来短信说:“谢谢校长,从您今天的课上我的孩子知道了感恩,我想她会永远爱父母,爱老师,爱这个美丽的学校的。”一堂心理辅导课,受益的是整个集团的学生乃至全体家长,充分彰显了集团化办学的魅力,也充分显示了集团的优势。
(作者单位:杭州采荷
第二小学教育集团)
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 篇3
——写在“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发表5周年之际
新华社北京4月29日电(新华社记者 端木来娣 陈斌华 张勇)5年前的4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与时任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在人民大会堂举行60年来两党领导人的首次会谈,达成并共同发布“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揭开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的大幕。
随着“共同愿景”提出的3项“体认”得到巩固和强化,5项“共同促进”得到逐步落实,今天,两岸人员往来之频繁、经济联系之密切、文化交流之活跃、共同利益之广泛,前所未有,令人振奋。
事实充分证明,在两岸关系发展道路上,国共两党共同迈出这历史性的一步,是十分正确的,得民心、顺潮流、开新局。
如今,两岸关系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临着进一步发展的良好契机和有利条件,国共两党、两岸双方应当着眼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和伟大复兴,坚持正确方向,继续引领潮流,坚定信心,为所当为,继续推动把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同心协力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锦绣前程。
审时度势,当断则断。在两岸关系的关键时刻,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决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活动,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追求和平统一前景,邀请连战、宋楚瑜率团来访,共同推动两岸关系朝着和平稳定的方向发展。
“咫尺之隔,竟成海天之遥。”1949年后,海峡两岸对峙长达数十载。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郑重宣示争取祖国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两岸关系发展由此揭开新的历史篇章。1987年底,两岸同胞长期隔绝状态被打破,两岸同胞交往日益密切,两岸经济文化交流蓬勃发展。
1992年,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达成“九二共识”。翌年,双方在此基础上举行首次“汪辜会谈”,成为1949年以来两岸授权高层人士首次会谈。1998年10月,“汪辜会晤”在上海举行,拉开了两岸政治对话的序幕。
正当人们期待两岸协商、对话进一步展开时,李登辉于1999年7月抛出“两国论”的分裂主张,致使两会商谈被迫中断。2000年5月,奉行“台独党纲”的民进党上台“执政”。迫于内外压力,陈水扁曾在就职时信誓旦旦地作出所谓“四不一没有”的承诺。
然而,陈水扁上台不久就背弃承诺、自食其言,不断鼓噪“台湾正名”,否定“九二共识”,抛出两岸“一边一国”的分裂主张;千方百计地进行“台独”活动,大搞“去中国化”、“文化台独”,撕裂台湾社会,肆意煽动仇视大陆;甚至公然提出通过“制宪”走向“台独”的时间表,将两岸关系推到了危险的边缘。
陈水扁当局的“台独”活动不断升级,使台湾局势日趋严峻。坚决制止旨在分裂中国的“台独”活动,维护台海和平稳定,成为两岸同胞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作出重大战略决策:对“台独”分裂势力的猖獗行径提出严正警告,为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分裂国家立法,表明全中国人民绝不允许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共同意志和坚定决心;同时,团结岛内外一切反“台独”反分裂力量,促进台湾民众认清“台独”危害,共同维护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大局。
2004年5月17日,即在陈水扁第二个任期开始前3天,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受权发表声明指出:现在,有两条道路摆在台湾当权者面前:一条是悬崖勒马,停止“台独”分裂活动,承认两岸同属一个中国,促进两岸关系发展;一条是一意孤行,妄图把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最终玩火自焚。何去何从,台湾当权者必须作出选择。
声明强调,我们将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争取祖国和平统一的前景。但是,如果台湾当权者铤而走险,胆敢制造“台独”重大事变,中国人民将不惜一切代价,坚决彻底地粉碎“台独”分裂图谋。在启动反分裂国家法立法后,胡锦涛总书记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分别主持召开座谈会,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集思广益。2005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高票通过《反分裂国家法》,表明了全国各族人民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台独”分裂势力的坚定意志。
陈水扁的所作所为,与岛内求和平、求安定、求发展的主流民意背道而驰,遭到了广大台湾同胞的反对和抵制。2004年12月,台湾举行“立委”选举,坚持反对“台独”、认同“九二共识”的泛蓝阵营获得过半席次。“台独”分裂势力的嚣张气焰受到了打击。
2005年1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在纪念江泽民关于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发表10周年纪念会上表示,我们愿意与认同“九二共识”、反对“台独”、主张发展两岸关系的台湾各党派、团体和代表性人士寻求协商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欢迎他们来大陆开展交流和对话;只要民进党放弃“台独党纲”,停止“台独”分裂活动,我们愿意作出正面回应,与之接触交往。
与此同时,大陆方面决定促成春节台商包机,派出海协会副会长孙亚夫、秘书长李亚飞作为汪道涵会长的私人代表到台湾吊唁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先生。
大陆方面这一系列积极主动、灵活的做法,显示了努力争取两岸关系良性发展的诚意。
2005年3月4日,胡锦涛在参加十届全国政协三次会议民革、台联、台盟小组联组讨论时,就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提出四点意见,强调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四个决不”在两岸和国际社会引起了巨大反响。台湾各界有识之士都在严肃思考如何维护台海和平、发展两岸关系这一重大问题。
向来坦荡表明“我是地地道道的台湾人,也是堂堂正正的中国人”的国民党主席连战,多次明确表示反对“台独”,希望改善两岸关系。2004年3月16日,他在台湾报端撰文指出,“台独”主张是一场自欺欺人的骗局,绝对没有实现的可能性。
“我们必须说出实话,让两岸重回上世纪90年代的交流协商。”他说:“和解一点都不难,只要诚实面对自己和面对大局。”
“如果我们一直为现在与过去纠缠不清,很可能就会失去未来。”这是连战喜欢的一句英国首相丘吉尔的名言。
在制止“台独”分裂、维护台海和平,在台湾向何处去的紧要关头,连战和国民党中央以“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和决心,作出了“正确的历史性抉择”。
3月28日,江丙坤副主席率国民党大陆参访团抵达广州,这是国民党56年来首度以党的名义派团到大陆参访,名为“缅怀之旅、经贸之旅”。
3月31日,贾庆林在北京会见江丙坤一行时表示,国民党主席连战已表达来大陆访问的意愿,我们欢迎并邀请连战主席在他认为合适的时候访问大陆。
4月18日,国民党秘书长林丰正一行抵达北京,就连战访问大陆作前期准备。
同日,中共中央台办负责人受权宣布,中共中央和胡锦涛总书记欢迎并邀请宋楚瑜率亲民党代表团来大陆参观、访问。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两岸关系的陈年坚冰,开始迸发出裂解的巨大声响。
相见恨晚,共创未来。“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国共两党在两岸关系发展的关键时刻共同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2005年4月26日下午,连战率领国民党大陆访问团乘坐的包机降落在南京禄口机场。在踏上南京的土地时,他说:“这是历史性的第一步„„实在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4月29日下午3时整,北京,人民大会堂北大厅。永载两岸关系史册的一页打开了!
胡锦涛微笑着伸出右手,连战微笑着伸出右手,两只手穿过台湾海峡、穿过几十年的历史风雨,紧紧握在一起。
“他们握了很久,除了镁光灯闪烁,人人屏住气息,没有任何声音。”连战夫人连方瑀女士后来撰文回忆说:“我不禁眼眶湿润。‘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等到这一刻,等了60年,多么不易啊!”
两党领导人随后举行会谈,会谈结束后发布了“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郑重宣示: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谋求台海和平稳定,促进两岸关系发展,维护两岸同胞利益,是两党的共同主张。
在两岸关系、两党关系上,两党达成共识,将共同促进在“九二共识”基础上尽速恢复两岸协商;促进终止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促进两岸经济全面交流,建立两岸经济合作机制;促进协商台湾民众关心的参与国际活动的问题;建立党对党定期沟通平台。
“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不惟为了结束过去,更旨在开创未来。“共同谋求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的机会”,“为中华民族实现光明灿烂的愿景”,这就是两党共同确立的努力方向和远大目标。
在连战结束大陆之行后,紧接着,亲民党主席宋楚瑜5月5日率团前来大陆展开“搭桥之旅”。5月12日下午,胡锦涛和宋楚瑜在北京举行正式会谈,并发表了会谈公报。
连战回到台湾不久,“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被国民党列入政纲。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亲民党积极落实两党领导人会谈达成的各项共识,以空前活跃的政党交流带动两岸交流,促进两岸关系“一步一个脚印”地不断取得新进展新突破,也让台湾同胞不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2005年5月3日上午,大陆方面宣布,大陆同胞将向台湾同胞赠送一对象征和平团结友爱的大熊猫;大陆有关方面将于近期开放大陆居民赴台湾旅游,扩大开放台湾水果准入并对其中十余种实行零关税。
2005年7月,大陆方面宣布进一步便利台胞往来措施,简化台湾居民入出境和居留手续。
2005年8月1日起,台湾水果准入品种从12种扩大到18种,并对其中15种水果实行进口零关税措施。
2005年9月1日起,对在大陆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就读的台湾学生执行与大陆学生相同的收费标准,并设立台湾学生奖(助)学金。
„„
两岸政党之间的沟通平台建立起来,交流对话渐次展开。
2005年9月,中国共产党和亲民党在上海共同举办第一届两岸民间菁英论坛。
2006年4月,国共两党有关方面在北京举办首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同年10月,又在海南博鳌共同举办两岸农业合作论坛。
2007年4月,第三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在北京举行。
这些论坛围绕两岸民众关心的直接“三通”、经济合作、教育交流、旅游等议题进行讨论,为两岸各界人士沟通意见、汇聚共识、推动解决涉及两岸同胞利益特别是台湾同胞福祉的实际问题,提供了重要平台。
发展两岸关系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两岸同胞谋福祉,给他们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在每次论坛上,大陆方面都会主动发布扩大两岸交流、惠及广大台湾同胞的政策措施。这些措施给台湾农民、学生和工商界人士带来了诸多便利和实惠。大陆的善意和诚意感动着台湾民众。许多人开始客观、理性地了解大陆、观察大陆,对大陆的隔阂、误解乃至敌意逐渐“融化”。
连战首访大陆回台后,各种民调显示台湾民众对其大陆之行给予充分肯定,连战的个人声望和国民党支持率大幅提升。国民党的民意支持率达到43%,民进党只有26%。
在两种前途的较量中,在台湾民意引导权的争夺中,陈水扁、民进党和“台独”势力渐落下风,台湾政局的巨变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
大潮澎湃,浩浩荡荡。台湾局势发生重大变化,国共两党、两岸双方抓住机遇,携手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两岸交流合作的动能迅速释放出来。
“人民希望两岸团结,这是大势所趋。”
2005年5月宋楚瑜拜谒南京中山陵后的感言犹在耳边。
2008年3月22日,陈水扁和“台独”分裂势力企图通过“入联公投”谋求“台湾法理独立”的图谋遭到严重挫败。认同“九二共识”、主张发展两岸关系的国民党候选人马英九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
当年4月12日,胡锦涛在博鳌会见萧万长率领的台湾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代表团时强调,当前两岸关系正朝着和平稳定的方向发展,两岸同胞加强两岸交流合作的愿望进一步增强。两岸关系的前途应该掌握在两岸同胞自己手中。胡锦涛并请萧万长代为转达对马英
九、吴伯雄、连战等人的问候。
5月28日,胡锦涛同国民党主席吴伯雄举行新形势下两党领导人首次会谈。他指出,国共两党和两岸双方应该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局面,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继续依循并切实落实“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以富有成效的努力,扎扎实实推动两岸关系不断取得实际进展,增强广大台湾同胞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信心。
吴伯雄表示,两岸关系拨云见日、雨过天晴、建立互信、创新合作的时刻已经来临。
胡锦涛强调,我们应该在“九二共识”基础上尽快恢复海协会和海基会的交往协商。两会恢复协商后,首先要解决当前两岸同胞最为关心的两岸周末包机、大陆居民赴台旅游问题。只要双方共同努力,这两件事完全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办成、办好。
“尽快”是多快,“最短”有多短?
吴伯雄事后回忆道:“同胡总书记会面后,只隔十几个小时,海基会便接到了海协会的协商邀请。”
仅过半个月,海协会会长和海基会董事长就在北京举行了会谈,标志着中断9年的两会制度化协商正式恢复。翌日,双方签署了会谈纪要、协议,两岸周末包机、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定于7月4日启动。
此后,两会又接连在台北、南京、台中举行了3次会谈。四度商谈,成果丰硕,相继签署了攸关两岸同胞切身利益的两岸海运、空运、邮政合作、共同打击犯罪及司法互助等12项协议,并就大陆资本赴台投资事宜达成共识。
两会恢复协商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亲民党合办的论坛继续举行,而且两岸各界参与面越来越大,在加强沟通、凝聚共识方面发挥着先导作用。
2008年12月,在国际金融危机波及两岸的背景下,第四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在上海举办,“两岸金融及服务业合作”“促进两岸双向投资”“构建两岸经济交流合作机制”3项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闭幕式上,大陆方面推出10项政策措施,为加强两岸合作、携手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提供了有力支撑。
两岸关系实现历史性转折届满一年,亟须“更上一层楼”的时候,2009年5月26日,胡锦涛与吴伯雄再度举行会谈。会谈取得重要成果,两党领导人一致认为,要继续推动落实“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不断增强和深化两岸政治互信,尽快商谈两岸经济合作协议,探讨协商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协议,主张两岸在涉外事务中避免不必要的内耗,增进中华民族整体利益。
2009年7月,在长沙举办的第五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首度以文化教育交流为主题。论坛汇集530多位两岸文化、教育、新闻、经贸界的代表和专家学者的热情和智慧,为推动协商签署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协议做了很好的铺垫和准备。
农民和渔民的关切,同样得到积极回应。2009年11月,由中国共产党和亲民党有关方面指导、两岸10个民间团体联合举办的两岸农渔水利合作交流会,分两阶段在上海和浙江举行。两岸农业、渔业、水利等领域的代表性人士和专家学者共聚一堂,共商农渔水利合作、防灾减灾等民生大计。
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形势下,近10年来被压制的两岸交流合作动能迅速释放出来„„
2008年7月4日,来自北京、广东、福建、江苏等地的两岸周末包机在台湾次第降落,赴台游首发团的680名大陆游客激动拥抱他们魂牵梦萦的宝岛。2009年,大陆居民赴台旅游累计达60.61万人次,实现了全年60万人次的预期目标。这一年,大陆游客为台湾带去约11.6亿美元的直接收益。
2008年12月15日,空运、海运直航和直接通邮同步实施,银燕展翅、百舸争流、鸿雁传书„„两岸同胞翘首以待30年的两岸“三通”基本实现,两岸“一日生活圈”悄然成型。
截至2009年底,两岸贸易额累计超过9600亿美元,大陆自1991年以来一直是台湾最大顺差来源地。2010年一季度,两岸贸易额达314.4亿美元,同比上升72.7%,保持着蓬勃发展势头。
当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席卷全球,大陆及时出台为台湾经济纾困的政策措施,两岸风雨同舟、共克时艰。“家电下乡”“汽车下乡”“3G上马”“4万亿出台”“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大陆一系列经济刺激措施给台商带来了机遇。
2009年,大陆对台专项采购约140亿美元,并采取措施支持台企参与大陆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分享扩大内需所带来的商机,对于台湾提振经济起到积极作用。
两岸文化交流更加活跃,涉及文学、美术、音乐、戏剧、舞蹈、曲艺、文物、民俗等诸多领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今年3月在全国“两会”记者会上指出,“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化具有强大的震撼力和凝聚力,不要因为50年的政治而丢掉5000年的文化。”两岸虽然分隔几十年,但中华文化的血脉绵延不绝、从未断裂,而今广泛频繁的文化交流又在两岸同胞间架起一座座“心桥”。
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台北听障奥运会„„在大型赛事、展会中,两岸同胞共襄盛举、同享荣光。
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台湾“莫拉克”风灾、大陆西南地区旱灾、青海玉树强烈地震„„每逢天灾,两岸同胞总是患难与共,心手相连。
“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越来越多的台胞到大陆工作、求学、创业,安居乐业,与大陆同胞朝夕相处。大陆同胞到台湾求学也逐渐增多。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根基在民间,动力在人民。为促进两岸民间大交流,2009年5月,首届海峡论坛在厦门举办,近9000名来自台湾基层、中南部的普通百姓同大陆民众相聚交流。
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主任王毅表示:面对面的沟通,误解可以消弭;心与心的交流,偏见可以遁形。两岸各界尤其是基层民众要进一步扩大交流。他在海峡论坛上强调,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不仅要有两岸经济交流合作的支持,还应当大力推进文化、教育、体育、科技、卫生、宗教以及工人、农民、青年、妇女等各领域各界别的交流合作。“两岸要心灵相通,只要心灵相通,一通百通。”这是宋楚瑜首访大陆时在西安所说的。2009年11月,他在台北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再度提出,两岸在实现“三通”之后,还要实现“第四通”——心灵通。
黄河九曲,终流向海。道路已经打开,方向已经明确。两岸双方应该面向未来,再创新局,为两岸人民谋幸福,为中华儿女写辉煌,共同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锦绣前程。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历史使命和奋斗目标。为此,毛泽东同志、周恩来同志提出了关于争取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思想,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一国两制”伟大构想,江泽民同志提出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以远大的目光、丰富的智慧、坚毅的勇气、务实的思路,认真思考和务实解决两岸关系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进一步推动了对台工作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确立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方向。
中华文化发展促进会副会长辛旗说:“在台海形势转危为安后,进一步发展两岸关系是大势所趋。所以,总书记2006年4月在会见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时,正式提出‘和平发展理应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主题’的重要主张。”
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强调,要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真诚为两岸同胞谋福祉、为台海地区谋和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族根本利益。
2008年12月31日,胡锦涛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首次全面系统阐述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思想,鲜明提出了争取祖国和平统一首先要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论断,科学回答了为什么要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怎样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大问题,确立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各项政策,为站在历史新起点上的两岸关系指明了前进方向。
贾庆林指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思想,立足于对台工作长期的丰富实践,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反映了对两岸关系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从根本上说,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我们国家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选择。
在经历了两岸长期隔绝和多年的两岸关系跌宕起伏之后,两岸同胞第一次有难得的机遇和良好的条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
中国改革开放论坛理事长郑必坚表示,“这样一种从全民族根本利益出发看待和处理两岸关系的全新思维,超越了历史恩怨、党派利益和双方的固有矛盾,展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辟未来的豁达境界。”
如何开辟两岸关系崭新格局?王毅表示,胡锦涛总书记的“12·31”重要讲话,是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的根本指针。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的6点意见,既表明了我们的原则立场,又呼应了台湾同胞的合理诉求,既显示了我们的决心和信心,也体现了我们的诚意和善意。在新形势下推动两岸关系发展,需要两岸双方妥善谋划,本着先易后难、先经后政的思路稳步推进,巩固和深化互信,坚持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是关键所在。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良好势头来之不易,值得我们珍惜,更需要两岸双方努力加以推进。
放眼前路,胡锦涛的话语催人奋进——
创建学习型企业,实现共同愿景 篇4
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各位同仁:
早上好!
每个人都怀揣着一个梦想,梦想是我们的希望,他引领我们奋发进取,踏平坎坷,品味成功。今天,怀揣着“振兴华升,幸福我家,贡献国家”的梦想,我们欢聚一堂,共同祝福我们的企业明天会更好。
我这次演讲的题目是:创建学习型企业,实现共同愿景。
首先,我给大家讲个故事
有一个博士分到一家研究所,学历是这个所里最高的人。
有一天他到后面的小池塘去钓鱼,正好正副所长在他的一左一右,也在钓鱼。他只是微微点了点头,心想:这两个本科生,有啥好聊的呢?不一会儿,正所长放下钓竿,伸伸懒腰,蹭蹭蹭地从水面上如飞地走到对面上厕所。博士眼睛睁得都快掉下来了。水上飘?不会吧?这可是池塘啊。正所长上完厕所回来的时候,同样蹭蹭蹭地从水上飘回来了。怎么回事?博士生又不好去问,是博士生哪!过一阵,副所长也站起来,走几步,蹭蹭蹭地飘过水面上厕所。这下子博士更是差点昏倒:不会吧,到了江湖高手的地方?博士生也内急了。池塘两边有围墙,要到对面厕所非得绕钟的路,又太远,怎么办?博士生也不愿意去问两位所长,憋了半天后,也起身往水里跨:我就不信本科生能过的水面,我博士生过不去。只听咚的一声,博士生栽到了水里。两位所长将他拉了起来,问他为什么要下水,他问:“为什么你们可以走呢?”两所长相视一笑:“这池塘里有两排木桩子,这两天下雨涨水正好在水面下。都知道这木桩的位置,可以踩着桩子。你怎么不问一声呢?”学历只能代表过去,学习力才能代表将来。尊重有经验的人,才能少走弯路。好的团队,也应该是学习型的团队。
在一个企业中,作为执政能力的表现,就是提高企业效益、要提高效益,就要提高企业的生产力;要提高生产力,就要提高企业的科技含量;要提高科技含量,就要提高职工的科技水平;要提高职工的水平,就要提高职工的学习能力。
立足企业发展的本身和长远目标,我们应该创建学习型企业,从而来实现我们的共同愿景。创建学习型企业,不断增强我们企业的综合素质,提高部门和职工的工作效率,提升企业整体水平。通过各种学习培训活动,培养我们员工的学习氛围,营造不断学习、不断创新的企业文化和精神风貌,真正使我们的企业及职工能紧跟时代的最新科技,最新文化的发展步伐,更好的树立企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来迎接市场经济的风浪。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只要有目标、有恒心、有信心、有决心,年纪、性别、身份都是和成功无关的。只要我们能系统的思考,改变一贯的思维模式,自我超越,和谐互动的去学习,距离我们的共同愿景就不会太远。
2.1走共同富裕道路教案 篇5
2.1走共同富裕道路
一、教学分析
(一)内容分析
主要内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意义;我国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共同富裕的内涵;共同富裕的内容、范围和实现途径;我国如何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促进城乡共同繁荣,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二)教情分析
1.教学重点:正确理解共同富裕;如何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2.教学难点:我国如何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 3.课时安排:3课时。4.目标要求: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感受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中的发生巨大变化,了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这对学生正确对待历史,认清现实,初步培养学生的市场经济意识,形成求实向上、积极进取的价值观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使学生明白:社会主义制度只有不断地自我完善和发展,才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而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知道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认同社会主旋律,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关爱社会的意识和集体主义思想,树立共同富裕观念,增强历史使命感。(2)能力目标:
增强阅读理解能力,能够阅读理解本课基本内容;提高正确表达能力,特别是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和“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等问题的语言表达能力;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对时事政治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
(3)知识目标:
识记: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是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理解: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意义;共同富裕的内涵;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
(三)学情分析
现在的多数学生对国情时事方面的了解十分有限,在情感上和思想上可能会有一些不到位的或错误的认识。而本课知识理论性较强,较为抽象,对于九年级学生的思维水平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九年级学生已经开始懂得关心社会发展、国家大事,因此,要尽可能地从具体事实入手,让学生能够在生活实例中去懂得道理,去感悟知识,去体会变化和发展。
二、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通过网络等渠道去收集和了解一些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历程的相关情况(文字或图片资料)。
布置学生搜集“先富”带“后富”的具体事例,了解我国致富路线图实现的目前状况。
第一课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导入新课
1.利用音乐flash“春天的故事”、祖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建设成就的代表性图片导入。
设计意图:①激发学生兴趣,引出课题。②通过图片对比直观地感受改革开放的巨大作用。
2.过程:
(1)播放歌曲,展示图片。
(2)提出问题:①改革起步于哪一年?谁被誉为总设计师?
②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我国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哪些重大的影响呢?
③我们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目的是建立什么样的经济体制?
(二)讲授新课
1.阅读教材,回答上述问题,并要求弄清经济体制改革历程中的几个重要的时间,明确我国已经步入市场经济国家的行列。
2.学生活动:(1)学生表演自编自演的小品《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
设计意图:通过对话和简单的情节说明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特点,使学生能正确认识市场经济。
(2)师生互动过程: ①学生表演。
②教师提出问题:小品中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哪个更灵活更快速?为什么? ③学生自由发言。④教师归纳并板书:
3.阅读材料透视——老票证的故事,讨论:我国为什么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设计意图:感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生活的巨大变化,体会市场经济的作用。
(1)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交流。
(2)教师展示图片资料,归纳总结并板书:
4.小结:回顾主要知识点,加深理解。
(三)课堂练习练习册。
(四)课后作业
学生查阅有关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情况的资料。
设计意图:感受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中的发生巨大变化,进一步了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有利于学生正确对待历史,认清现实,初步培养学生的市场经济意识,形成求实向上,积极进取的价值观念。同时使学生明白社会主义制度只有不断地自我完善和发展,才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而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第二课时: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
(一)导入新课:先让学生引导学生从内容、范围、实现途径等方面真正理解共同富裕的含义。这是本课重点。本课的难点是教师从国家的角度,注意讲清国民收入分配的相关知识,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加以理解。课后布置“实践与评价”“扶贫济困,共同富裕”演讲稿的资料收集。
阅读与感悟
1.学生:阅读《“共同富裕”造就大华西》的材料,引出共同富裕的概念。2.教师可用视频或者讲解的方式让学生知道共同富裕的提出的原因,并带领学生进一步理解共同富裕的内涵。
(1)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2)共同富裕的内涵。
设计意图:启发思考,引出课题。
(二)讲授新课
1.学生活动:举行“演讲会”,让学生说说自己对共同富裕的理解。2.教师讲授:共同富裕的内容、范围和实现途径。
3.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分析:如何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4.教师板书:
课堂小结:师生共同梳理和归纳知识,加深对“共同富裕”的理解。
(三)课外作业
课后作业:布置“实践与评价”“扶贫济困,共同富裕”资料收集,为第三课时作准备。
第三课时: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一)导入新课
1.检查学生上节课布置做“扶贫济困,共同富裕”的资料收集情况。
2.“主题班会”:让学生展示自己搜集到的相关资料,引导学生了解目前我国致富路线图完成情况:存在城乡发展、区域发展不平衡,懂得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和方法。
(二)讲授新课
1.学生阅读“阅读与感悟”:青藏铁路助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谈自己的理解:如何实现共同富裕?
2.教师归纳:通过合作探究,引导学生理解:如何实现共同富裕? “学海导航”: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3.教师板书:
4.课后作业布置学生整理相关资料,撰写“扶贫济困,共同富裕”演讲稿,教师对学生撰写演讲稿要注意做好相关指导。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兴趣,加深对‚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裕‛的理解。
三、教学反思
本教学设计通过情景创设和活动设计,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生对于国家的基本情况是有所了解的,但并不完整、全面,教师通过有意识的引导和分析能让学生比较清楚而全面地了解认识自己国家的情况。
走共同愿景之路 篇6
新一轮扶贫“双到”工作开展以来,“贫困连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一些经济贫困、交通不便的老区村更是焕然一新。据了解,到今年6月底止,全县已投入扶贫开发资金4929.16万元,村级收入平均达到5.41万元,贫困村人均收入4851.11元,完成农房改造958户。在扶贫开发的工作中因地制宜,依托当地现有资源,实施精准扶贫,探索出有连平特色的“产业扶贫”模式,实现了由“输血型”向“造血型”方式彻底转变。特别是今年以来,该县积极贯彻落实《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基本达到了“村村有项目、户户有就业、年年有收入”的目标。
制定精准扶贫策略,构建“大扶贫”格局
村民想创业,但找不到足够的资金和合适的项目,村集体经济来源单一,村里交通、水利、通信难题未得到解决。这些是困扰内莞镇桃坪村村委多年的难题。随着新一轮扶贫“双到”工作开展以来,村委们的苦恼迎刃而解。
桃坪村位于连平县内莞镇的东北部九连山脉深处,是一个老、少、边、穷的革命老区村。山高路远,村落地处平均海拔700多米的九连山上,距离县城50多公里的路程全是翻山越岭的弯道,全村无耕地,有丰富的森林资源。2013年,深圳市南山区城建系统结对帮扶桃坪村,驻村组把深入掌握贫困根源作为开展帮扶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并深入全村73户贫困户开展座谈调查,找准贫困户致贫的关键因素。帮扶单位与桃坪村委初步达成开展高山雨雾茶的种植项目后,采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投资帮扶资金180万元,由村委会牵头,种植200亩高山绿茶,带动全村70多户农户参与茶叶种植,凭着茶园种植和茶叶加工,村民去年户均增加收入4500多元。
在连平,这种针对具体扶贫情况,精准制定策略的例子并不少。连平县扶贫办主任黄树强介绍,进驻连平各村的工作组在驻村的第一个月内,就和当地村“两委”干部一同对申报的贫困户进行全面核查,把真正贫困的家庭纳为扶贫对象,确实做到扶真贫。此外,各帮扶单位、帮扶干部实施“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靶向疗法,切实的找准关键问题,深入到村、户进行调查研究,逐一找准村及贫困户致贫的关键因素和群众反映的难点、热点问题,围绕这些问题制定行之有效的“一村一策、一户一法”帮扶规划和措施。通过精准制定扶贫策略,村集体经济收入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快速增长。
实施产业帮扶,构建长效脱贫机制
“前几年由于种植面积小、技术差、产量小,一年种植水稻和红薯的收入很少,主要经济来源靠外出务工,现在发展优质粮油作物的种植,每年收入都有几万元。”说起“华航丝苗”水稻的种植助力村民致富,尝到甜头的连平县油溪镇小溪村的村民赞不绝口。
小溪村属粤北丘陵地带,资源匮乏,基础设施落后,是一个典型的老区贫困村。小溪村全村共有18个经济社、688户共3015人,其中贫困户125户共594人。自省林业厅对口帮扶以来,坚持因地制宜、产业扶贫的工作方针,在广泛调研和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引进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参与小溪村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实施“公司+基地+农户”的合作模式,发展了300亩“华航丝苗”水稻种植。目前林业厅已制订三年帮扶方案,发展小溪村的优质水稻产业基地,同时带动农户发展优质粮油作物种植、经济果林种植和蔬菜种植,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构建了小溪村发展的长效机制。
小溪村的“华航丝苗”水稻产业仅是连平扶贫“双到”工作中产业脱贫的一个代表。目前,“产业扶贫”已经成为连平扶贫开发“双到”工作中实现贫困户稳定脱贫、提高村集体经济收入的有力措施。除了小溪村的板栗基地、桃坪村和蓝州村高山茶园基地,大陂村、黄花村、新下村的大蒜基地建设,另外帮扶单位还扶持有条件的重点村开发利用小水电、山地、旅游项目等,这些均已经成为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保障,初步形成了“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扶贫开发和带动脱贫户致富的工作格局。目前,全县已建立主导产业18个,引进龙头企业9个,成立专业合作社15个,全县36个省定贫困村绝大部分都培育了一个以上主导产业,并建立了一个以上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黄树强表示,扶贫开发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如何让贫困户脱贫而不返贫,一直是困扰扶贫开发工作的难题。“造血”重于“输血”,建立一种行之有效而且长效扶贫的机制尤为迫切和重要。实践证明,连平县在扶贫开发的工作中因地制宜,依托贫困地区现有资源,探索出有连平特色的“产业扶贫”模式,实现了由“输血型”向“造血型”方式彻底转变,成为破解贫困户稳定脱贫难题的“金钥匙”。
开展民生扶贫,展现“变脸”村容
村道水泥硬底化,村民喝上安全卫生的饮用水,贫困家庭学生读上大学,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这一件件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项目,是连平县扶贫“双到”工作组上交给县委、省委的一份满意答卷。
黄树强介绍,拿小溪村举例,2013年小溪村已有38户住房困难户完成建设并通过验收,在公共设施建设上,已安排专项资金维修2座危桥,布设13盏路灯。已投入专项资金10万元,开展农业种养技能培训和外出务工人员技能培训。同时,着力开展教育文化帮扶,提升造血功能,去年小溪村考上高等院校的学生10人,每人都领取了5000元奖、助学金。
据了解,自新一轮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开展以来,连平县民生项目已启动68个,已落实资金1143.77万元。村道建设已完成29.9公里,已完成“三面光”渠道铺设42929米,垃圾池已建好90个,农技和非农技培训5312人。村级收入平均达到5.41万元,贫困村人均收入4851.11元。全县省定贫困村中的农户喝上了安全卫生的饮用水,彻底解决了饮水难的问题。同时,对孩子在大、中专院校读书的贫困户,帮扶单位采取直接补助生活费、协商学校减免学费或助学贷款、介绍做暑假工等多种形式,减轻贫困家庭开支,确保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由于我县经济基础较差,有些扶贫专项资金下拨不及时,造成民生项目建设进度慢,尤其是农房改造繁重,部分单位恐怕完成不了市委、市政府要求的三年工作两年基本完成的要求。我们下一步的工作目标,将按照《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的要求,搭建社会参与平台,整合各类扶贫资金,引导民间组织和企业参与扶贫开发,培育多元化的社会扶贫体系。”黄树强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