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的特色之路如何走

2024-08-20

学校的特色之路如何走(精选10篇)

学校的特色之路如何走 篇1

近年来,国家对特殊教育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各级政府对特殊教育的投入明显增加。在残疾人受教育的过程中,特殊教育学校更发挥着骨干作用。在这样的发展形式下,如何对特教学校进行有效管理,如何满足残障学生教育需求,如何合理有效地发挥特教学校资源优势,是摆在我们面前新的课题。特殊教育学校只有在新形势下努力创新,才能走出自己的特色发展之路。笔者结合多年特教管理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以定位办学理念为切入点,理清学校未来发展方向

办学理念是对学校办学目标与规章制度的超越,是学校文化的灵魂和核心。就如一位教育专家说: “一个学校的生存,乃至发展的前途都离不开校长的办学理念”。校长的办学理念如果跟着时代的脚步,那么这个学校的发展前景就会很好; 反之校长的办学理念跟不上社会的步伐,那么该学校的发展前途将是非常渺茫的。因此,校长办学理念的不断更新,应该是一个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

经过对学校现状的分析,在广泛征求广大教职工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继承和发扬了前几任校长的办学精髓,学校将办学宗旨确定为“一切为了残疾学生的生存和发展服务”; 将办学理念定位于“让每个生命同样精彩”; 将校训确定为“珍爱生命,学会生存”。这样的办学理念的定位,为学校内涵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以深化教学改革为落脚点,构建生存教育办学模式

随着对特殊教育研究的深入,我们意识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不仅在于传授给学生基础的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让残疾学生学会生活的各种本领,使其能够适应于家庭,能自立于社会的能力。

1. 语数课教学。过去几年,学校一直使用人教版的教材,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人教版的教材内容陈旧,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学生的要求,我们深入研究,大胆尝试校本教材的编写,使数学、语文等学科的教学内容都充分抓住生存教育这一主题,让学生在课堂中接受最好、最全面、最适用的生存技能教育。倡导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直观地开展了教育教学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 劳技课教学。劳技课对于智障儿童的身心发展、适应社会生活、独立生存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结合实际情况,将高年级劳技课分成三个方面内容进行授课: 分别是缝纫、烹饪和擦鞋。低年级设置为生活自理适应课。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结合所教年级学生的能力,选取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进行教授。比如,低年级劳技课学习手工制作、学习洗衣物、扫地、擦桌子等技能。中高年级劳动课学习生活自理技能以及烹饪技能。目前,低年级学生的生活技能明显提高,高年级学生缝纫、擦鞋等职业技能非常娴熟,已有部分毕业学生到服装、机械等工厂工作。

3. 综合活动课教学。几年来,我校综合活动课正逐步向纵深发展,成为了学校特色课程中最具发展潜能的教学内容。学校目前设有四个活动项目,分别是体能训练、美工技能训练、舞蹈训练、精细动作训练。其中精细动作训练包括钻石画、数字油画、做头花、折纸、十字绣等。活动从内容制定到活动开展,每一步都在学校创新理念的指导下,卓有成效地开展。学期初我们为学生测评,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活动中安排教师协同辅导、责任分工、做好活动记录、开展听课交流、定期每月进行教研、学期末我们开展各组的成果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评价、座谈总结会。每进行一项工作,我们都精心考虑、商量研究,所以我们的综合活动课才不断的成熟和发展。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特殊教育,关注残疾孩子,我们在淘宝网站上注册了淘宝网店,主要用于出售孩子们亲手制作的各种手工艺品。通过网店的销售与宣传,社会和家长对我校的综合活动给予了极大的肯定,活动也在新闻、报纸上报道、刊登,学生自信心和融入社会的决心大大增强。

4. 康复教育。认真组织教师用好多感官、感觉统合、认知评估、视听综合、可视音乐、蒙台梭利等康复设备。我们的康复教育起步较晚,但是在以前教师的安排、教材的选用、康复仪器使用等方面所积累经验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和补充,以达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对学生进行更好的康复教育。搞好师资培训,积极探索医教结合的新路子,以利于我校康复教育的开展。学校编写的《康复训练手册》,目前已经印刷成册,投入使用。并且在使用中仍在不断地探索康复训练的有效办法,改进教学方式,期望对智障学生和自闭症学生的训练达到有效和高效。

5. 医教结合与融合教育。学校和市中医院联手,借助医院先进的医疗设备和医疗条件,积极探索“医教结合”之路。建立健全学生个别化训练档案,保证有的放矢的对每个学生进行康复教育,以利于每个智障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时,我校学生和普小学生每周搞一次活动,进行互动,相互交流,形成交集,使残疾学生更好地融入到普通学生学习生活之中,和普通孩子一起茁壮成长。

三、以校园文化建设为着眼点,打造环境育人氛围

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学校重视学生和老师的意见与想法,重视对细微角落的装点。在走廊里、班级中,动手制作以校园生活、师生情谊、社会关心、各级领导关怀为主题的宣传板,形式多样、丰富活泼,积极加强校园文化氛围建设,增强校园文化底蕴,让学校的每一堵墙壁说话。近几年,学校加大对教学楼内部改造的力度,对其进行了重新布局重新装修,每个楼层都将确定一个教育主题。大厅是反映办学宗旨的大型浮雕,一层是学生行为习惯教育; 二层是文化艺术熏陶; 三层是感恩教育; 四层是残疾人自强自立和生存教育。班级的文化建设,是学生充分展示儿童天性的快乐天地,同时也是家校互动的一个缩影。

四、以开展养成性教育为着力点,提高学生生存质量

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是新时代发展的要求,是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和生存质量的重要手段。为了矫正学生的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我校确定了“特教学校每日行为训练的实践性研究”的课题,探索出各年级段行为训练的内容。编排了《养成好习惯》训练手册,涵盖了“健康好习惯”“文明好习惯”“学习好习惯”“安全好习惯”四个章节。现在这本校本教材已正式使用。同时,学校也对课程设置进行了改革,增设了专门的行为训练课程。低年级和中年级每周两节,高年级每周一节。结合行为训练手册的内容,学校大队部每月确定一个主题,要求对学生进行专门训练。通过长达两年的实践,我们已探索出了行为训练的几种有效方式,学生良好习惯正逐步形成。

特殊教育是一项神圣而崇高的事业。2014 ~ 2016特殊教育提升计划指出“特教特办”,给予特殊教育以更大的关心,更多的投入,更显著的倾斜支持。因此,作为特殊教育学校更应该充分利用所有教育资源,创新特殊教育发展新机制,开辟特色发展之路,为使每一个残疾孩子都能接受合适的教育而努力。

摘要:以定位办学理念为切入点,理清学校未来发展方向;以深化教学改革为落脚点,构建生存教育办学模式;以校园文化建设为着眼点,打造环境育人氛围;以开展养成性教育为着力点,提高学生生存质量,从以上四个方面,探讨了特教学校如何走好特色发展之路。

关键词:特教学校,特色发展,办学理念

学校的特色之路如何走 篇2

走教育创新之路,打造特色学校

作者:袁道川

来源:《读写算》2013年第26期

21世纪的形势发展变化使我们认识到:人才的第一要素是思想素质,狠抓学生思想教育是学校办学的关键。在多年办学的过程中,由于领导、教师高度重视,我校的德育始终做到了系统化、细致化、经常化,学校的系列教育丰富多彩,并针对不同年级,赋予不同的教育内容。初一抓日常行为规范,初二抓理想、前途、勤奋教育,初三抓做人立世教育。我校倡导的“清除卫生死角”、我为学校“换新装”、“爱心无价”等活动,更增添了文明教育之生气。学校的德育工作做到了周周有重点,项项有内容,件件有实效,声色并茂。另外,我们还充分体会到校园文化建设在德育中的重要作用。在学校经费十分紧缺的情况下,将校园环境修缮一新,校门美观、校园内栽有四季长青的绿树,建设了规范的旗台、文化墙,荣誉栏中有“明星学生、文明标兵”激励学生努力上进,每日的学生执勤,卫生监督岗,使校园更洁净、更文明。

二、依法执教,活跃法制宣传教育主阵地

学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学校也非世外桃源,自然也受到诸多方面的干扰和影响,在这种条件下,有部分学生将社会上的不良行为带进校园,视为时髦、时尚,还有的学生在这些思想的影响下,出现了厌学、失常等现象。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多次进行了后进生形成原因、心理状态和“分层教学,分类指导”等专题研究,采取了有效措施,实施爱心感化,真情相助,努力使学生的思想、学习跟上学校的要求。同时,强化法制宣传教育。如:每年三月、九月就是我校法制宣传月。在宣传月中,我们均以多种形式进行宣传,特别加强了义务教育法的宣传,力求取得依法治校和法制宣传较大实效,并注重法制宣传教育五个结合,即与校风教育相结合,与政治课教学相结合,与《守则》《规范》相结合,与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相结合,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三,充分发挥多媒体的教学优势,着力培养复合性人才

学校的特色之路如何走 篇3

关键词吉文化特色教育学校建设

形成特色文化是创建特色学校的核心。我校是按照办学理念一教育实践一特色文化一特色学校的路径来创建特色学校的。在践行“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我校的“吉文化”。

一、“吉文化”提出的背景及内涵

“吉文化”背后是绵延数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它凝结着中国人的伦理情感、生命意识、审美趣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吉文化”的核心在于帮助人们更好地生活,激发人们去创造,凡是人们认为好的东西,都会表现在“吉文化”之中,构成“吉文化”永恒的主题和美好的画面,其影响无处不在。

我校建校于1959年,因位于吉林街而得名。50年代,大批东北人因支援武钢建设来到青山。为慰藉他们的思乡之苦,我区将任家路地区的街道都以东北地名来命名,如:吉林街、辽宁街、本溪街等,这些名字寄托了人们很多美好的情感。我校也因这些建设者们的到来而建校。建校后,数辈良师呕心沥血,艰苦创业,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积淀了丰富的学校文化,学校领导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团结、和谐,全校形成了文明、勤奋、健康、创新的校风,积极、踏实、进取、向上的校园精神。为了弘扬吉小精神,传承学校文化,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要求,特开发以培养师生人文素养为目的的学校文化——“吉文化”。

“吉文化”的打造,具有以下特点:面向全体,关注差异,开发潜能,张扬个性,促进发展。师生和谐,共同发展,让每一名教师享受教育的幸福。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说吉语、做吉事、过吉日、做吉人。传播和发扬真善美,摒弃假丑恶,有效提升师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二、“吉文化”的实施

实施“吉文化”,以“吉”字说文解字为切入点,延伸拓展,遵循学生的年龄发展规律,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从创建书香校园、文明校园、快乐校园、绿色校园、人文校园、创新校园入手,达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1,学习中华“吉文化”,书香校园实践行。我校校园内到处可见学生的吉小报。学生查找、收集、编写吉文化知识小报的过程,也是我们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打造书香校园的过程。

学校每年定期举办以“吉文化”为内容的校园读书节,旨在激励师生熟悉、深入吉文化,调动师生读书的兴趣与热情。让每一位师生都亲近书本,喜爱读书,学会读书;让每一位师生在读书活动中沐浴吉文化的恩泽,接受吉传统的洗礼,享受阅读的快乐。

2,传承“吉文化”,文明校园实践行。倾心打造“吉文化”是我们每个“吉小”人的心愿。通过对“吉文化”的学习,让学生说吉语(学会交往:说文明的话),办吉事(学会做事:做有益于他人的事),过吉日(学会生活:过幸福美满的生活),做吉人(学会做人:做善良、有才德的人)。每年我校都开展“吉少年”的评比活动,两年来共评校“吉少年”53名,班级“吉少年”66名。

学生通过践行“吉文化”,提升自我意识,加强自我修养,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道德素质,进而形成自我追求、自我完善、主动发展的人格,使吉林街小学成为学生和谐成长的沃土。

3,凸显“吉文化”,快乐校园实践行。为了让“吉文化”能有序、充分地贯穿于学校教学中,学校大力打造“吉文化”校本课程。此校本课程是结合学校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兴趣爱好、学校的人文历史传统、学校的特色等开发的课程,引导师生从“吉文化”中吸取营养,学做“吉”人。

我校现已编纂完成的“吉文化”校本课程内容分为:吉文化简介、起源、分类简述、四灵吉、语言吉、动物吉、植物吉、生肖吉、姓氏吉、节庆吉、文字吉、数字吉、行为吉、节令吉。学校专门安排每周一节校本课程时间,由班主任亲自执教落实教学。

“吉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丰富了我校课程资源,有利于营造民主、和谐、愉悦的工作环境和育人氛围,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让教师享受教育的幸福。学生通过欣赏“吉文化”,拥有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怀。

三、“吉文化”的成效

随着和谐发展教育思想的不断深入,随着“吉文化”的建设,我们逐渐看到:美丽的校园,张扬着同学的个性;育人的园地,寄托着教师最美的愿望;歌声满校园,唱响奋进的乐章;丹青书艺飘荡着墨香。迎着初升的太阳,胸怀灿烂的理想,吉小的素质教育之树在师生们的精心呵护下已结出丰硕的果实,同学们真正体会到全面发展、特色教育带来的快乐和诗情画意,“吉文化”之根在广大教师、学生、家长心中已深深植入。

走内涵发展之路创建精品特色学校 篇4

一 行动研究的管理及措施

1制定《学校发展规划》,落实学校内涵发展

打造优质教育品牌,走特色发展之路,是目前基础教育阶段基础建设可持续发展学校的一条新路子。为此,我们借本溪市内涵式发展行动研究的春风,再蓄“发展之势”,把目光瞄准在“小项目体验学习”上,以准确的定位引领学校内涵向纵深发展。为了使“学校内涵发展行动研究”方向明,思路清,学校制定了《振丰小学学校发展三年规划》,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让学生通过体验学习灵活运用收集来的各种有效资料去分析和探究,揭开所要研究的课题的奥秘,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不断地保持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努力摸索一条以提高学生收集和处理资料的能力为主线,以教师参与综合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培养教师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根本方向的专业化发展之路。

2加大教师培训力度,为教师搭建成功的平台

为了使教师能更好的领会“小项目体验学习”的研究目的及意义,课题组制定出符合我校实际的培训计划,以提高教师基本功和教育理念为主,通过业务学习和科研学习,转变教师观念,增强教科研意识,结合教学实践及时写下内心感受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实现专业水平的提高,在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实现真正的成长。

3抓好校本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我校树立了“问题即课题,反思即研究”的教育科研理念,从教育教学中的小事情,小现象,小问题入手,以小见大,对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通过讨论立为“小课题”,并通过小课题研究工作,探索总结教研、科研、培训互相促进的校本研究新模式,指导学生学会整理活动的过程资料,点拨学生探究及创造性思维,并将研究结果撰写成研究报告。

通过分学科设计实施“小项目体验过程”的研究活动,以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或主题为中心,展开活动,内容广泛,方式多样,主要包括:

(1)观察、实验。(2)考察、调查。(3)采访、了解。(4)设计、制作。 (5) 搜集、整理。

二 课题研究成果

古道是:“一分耕耘自有一分收获”。回顾我校踏着教育科研步伐所走过的路,留下的是辉煌。“科研兴教,科研促教”为我们创造了丰硕的成果。

(一)通过小项目体验学习的实验研究,深刻影响和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通过几年的实验研究,我们欣喜的发现,学生的学习方式在逐渐地发生变化,以往那种机械被动地接受,无奈地被填塞的现状一步步的改变,换之而来是思想的解放,学习积极性的空前提高,创新能力和探索能力的增强。师生在活动全过程中获得了项目活动必备的操作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等现代学习方式,感受体验学习的魅力。指导教师以研究性学习方式来操作“小项目体验学习研究”,培养了教师项目设计的能力,指导学生学会对资料及实验信息进行解释梳理,掌握分析方法、学会总结资料、发现知识新的生长点。学习撰写研究计划、实验研究报告,激发学生自主采取适合的方式进行项目实践,发掘学生潜在的研究意识。活动为学生们打开了一个开放的时空,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得以充分的体现。比如项目活动《我爱车标》,首先教师把同学们引入问题情境:汽车为什么都有车标?确定各个小组感兴趣的小项目活动主题,明确任务驱动;然后各个小组根据本组要研究的小项目制定实施计划,按照计划收集资料,开展调查、研究;最后汇报研究调查的收获,进行角色体验,交流活动感受,评价自己和他人在活动中的表现。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改变了学生单一的知识接受性的学习活动方式,通过研究与实践,构建了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多元智力得以充分展示。

(二)探索出小项目体验学习研究的通用模式框架

明确项目体验研究模式:确定小课题下的小项目——子课题组确定小组活动主题——制定研究计划——召开开题会(修订计划)——小组实践活动——小组整理资料确定汇报方式——筹备展示成果——召开结题会。

“小项目综合活动”主要有准备、展开和结束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确定项目,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提出学习目的或要解决的问题,并制定达到目的的行动计划,包括材料问题、工作分配、实施步骤等(由师生共同承担)。第二阶段是实施计划,学生运用准备的材料或自己收集的资料,通过实际的活动来完成计划。(老师作相应的指导)第三阶段是评定结果,学生与老师共同制定评定的标准和方法,由学生、家长、老师或其他人员评定。在项目活动中每个阶段之间有良好的过渡。往往一个项目活动的结束(第三阶段)又恰恰是下个项目活动的兴趣源头。

(三)教育科研加快了师资队伍的优化和素质的提高。

为建设一支适应现代化教学需要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我们主抓了以下几点:一是抓教师学历层次的提高,二是抓教学研究、教学理念、教学理论的学习总结,三是抓教研交流,四是抓教师的培训。此外,学校还通过组织优秀教学骨干参与教学科研、学习教学理论、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总结教学经验等措施,为课题研究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令人欣喜的成绩让我们看到了在内涵发展道路上正在昂首阔步的振丰小学,我们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创新精神,再展振丰人的智慧与勤奋。

学校的特色之路如何走 篇5

走学校特色发展之路

——野猪沟学校勤工俭学工作汇报

近年来,我校在努力抓好常规工作的同时,大力发展学校勤工俭学事业。学校以服务育人,服务创收为宗旨,以学校开发为主体,以构建学校内部产、供、销网络为主线,以“绿化、养畜、种菜、加工、办店、创收、育人”为勤工俭学的工作方针。大力发展校园经济,全面提高学校育人功能,取得了可喜成绩。下面,就我校勤工俭学工作向各位领导作以下汇报:

自2000年建校以来,学校领导就把勤工俭学工作当成一件大事来抓。克服困难、想方设法、改善办学条件,增加学校收入,为我校勤工俭学工作的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尤其是2006年以来,新一届领导班子,不断积极总结经验,研究改进工作方法,因地制宜,科学管理,在勤工俭学工作上,实现一年一个增长点,一年一个新突破的历史跨越。

一、加强领导、夯实基础,真抓实

为确保学校勤工俭学工作各项指标的落实,为增产增收打好基础,我们做到了“四早”。即早计划、早安排、早动手、早落实,下大力气加强校园勤工俭学种植基地建设。学校领导带头,师生员工齐动手,艰苦奋斗,真抓实干,多次组织以整地、换土、增肥、保水为中心的校园基地建设大会战。将30亩蔬菜基地全部实现了畦田化,灌溉实现了喷灌化。为了确保住宿生在开春吃上新鲜蔬菜,将餐厅西面空地充分利用起来,后勤人员自行设计,自己施工,建钢架式塑料大棚一处,占地面积483平米。由于地表层全是碎石黄沙,土地贫瘠,师生们全力以赴进行土壤改造,组织了三次大会战,拉淤土30多车,计210余方。并打成畦田,累计投工750个。以确保住宿生在开学不久就吃上了新鲜蔬菜。2006年在校园基地建设中,共投入劳力4500个,动用土石方3800方,扩大蔬菜种植面积3000多平方米,维修和改造地下流水管道1200米,积粪肥70多方,充分利用猪场的粪肥改造土壤,有效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做到了勤工俭学基地建设与校园绿化、美化、香化、经济化建设有机结合。努力实现“学校处处无闲地,一草一木皆育人”的校园建设目标。校园形成了立体交叉的经济园区和科技示范园区。为了种植计划的全面落实到位,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总务主任、连锁店经理、劳技课教师,各位班主任为成员的勤工俭学工作领导小组。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学校实行校园环境建设与基地“三包”、“三定一考”、“三保”责任制,校园美化绿化工作,蔬菜基地管理责任制落实到每一位干部,每一位班主任,每一位学生。“三包”领导包班级、班级包地块,学生包畦田。从春天整地、种地,到夏天拔草、施肥,再到秋天收获、储藏,形成了一条龙管理;“三定一考”,即在劳动课教师的指导下,在三包的基础上,定品种、定产量,定经济指标;“三保”保全苗,保无草、包收获归仓。将勤工俭学任务指标纳入对教师,班主任考评机制中。实行合同化管理,执行奖惩制度,激励教师和学生为勤工俭学工作献策出力。

二、大力发展校园经济,提高科技含量,改善了学生饮食结构。发展校园经济,我们本着绿化、美化区以创设美好的育人环境为目标,经济作物区和科技示范区以创收和育人为宗旨,根据学生食堂需求,学校统筹考虑,科学安排种植计划,精心挑选优良品种,做到按季度,按需求种植,实现了一年种植两季蔬菜,一年四季不断菜的长远目标。

在种植过程中,我们不断提高科技含量。高地作物实行间作套种。春季栽大蒜、水萝卜、菠菜、角瓜、油菜、小白菜、大葱等蔬菜,秋季种植白菜、大萝卜等经济作物。这样,一年种植两季蔬菜,极大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种植效益。2008年,经过全校师生的不懈努力,各种蔬菜喜获丰收,仅基地种植一项收入4万元。其中:大萝卜收入1万元、白菜收入6992.00元、大葱2395.00元,其他蔬菜收入2万元,猪场2万元、连锁店1万元。收到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提高了育人功能,同时也为广大住宿生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在解决夏秋蔬菜供应的同时,还解决了学生的冬储菜。这样,不但降低了学生的伙食成本,还提高了住宿生的伙食标准。

三、立足长远,学校“一店一场一坊”不断发展壮大

服务于教育教学工作,服务于师生生活,是办好校园商店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商店管理人员认真经营、热情服务,充分发挥服务职能作用。商店坚持学生、家长自愿的原则,在征订教辅用书、作业本、学生平安保险等方面实行规范化管理。由于加强了管理,每年商店总收入达1.8万元以上。同时加强对猪场的管理,为住宿生提供了足够的肉食,改善了学生生活。此项每年为学校增加收入0.8万元左右。同时加大了豆腐坊的管理与投入,保证学生每两天吃上一顿新鲜可口的豆腐,每天每人喝一碗新鲜豆浆。

2007至2008年,我们在原有21亩蔬菜基地的基础上,又扩大种植面积,改进了种植方法。充分利用房前屋后边角地块种植蔬菜,进行两季种植,同时引进了“大青萝卜、大葱、苦瓜、高产大豆、油菜、紫叶莴苣、特大南瓜、茄杂一号”等多个引进种植实验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科学种植,精心管理,带动了周边地区许多种植户纷纷前来我校实地察看,引种推广,为野猪沟地区种植结构的调整起到了示范作用。

根据旗教育局的安排布置,我们和镇内的 鄂尔多斯小学结成了联谊校,每年为他们提供一次基地实践活动。极大发挥了实验基地的育人作用。

几年来,我校在勤工俭学工作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我们决心发扬成绩,克服困难,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明确目标,抓住机遇,不断努力,再创野猪沟学校勤工俭学工作的新局面。我们相信,2010年又是一个勤工俭学的丰收年。

野猪沟学校

学校的特色之路如何走 篇6

关心教师 培养教师 交流合作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5A-

0057-01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教育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截至2007年,我国已在农村地区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然而,教育质量及教育公平问题却日益凸显。许多偏远农村学校由于条件艰苦、信息闭塞等原因,生源、师资严重流失,发展举步维艰。农村薄弱学校如何克服困难,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笔者就自己扎根农村学校20多年的从教经历与大家一起探讨这个问题。

一、加快硬件建设,改善办学条件,留住有限生源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长对孩子就读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而,加强学校硬件建设应成为农村薄弱学校的先行工作。

1995年以前,梧州市藤县埌南镇第二初级中学(以下简称埌南二中)的校舍全部是瓦房,没有一条硬化校道。30多名学生挤在一间瓦盖宿舍里。如此艰苦的育人环境成为大量生源流失的重要原因。例如,2008年春学期就比2007年秋学期少了110多人,相当于该学期学生总人数的20%。为此,学校积极筹资加快学校建设。现在学校C级以上的危房已全部被拆除,校道已全部被硬化,新教学楼等已陆续建成并投入使用,每个教室都安装了监控录像和电子白板,实现了校园“三通两平台”。随着教学设施的完善,学校教学效益得到了显著提高。在很多农村初中生源锐减的局势下,埌南二中却稳稳地将学生保持在650人左右,这个学期的新生比招生计划还多了50多人。

二、关心教师生活,改善教师生活条件,用人文关怀留住教师

物质贫乏会影响一个人的幸福感和安定感。目前,大多数农村年轻教师的工资水平较低,生活条件艰苦。因此,很多年轻教师刚刚到来就想调走,年轻骨干教师流失严重。为了留住教师,我们必须多关心教师的生活,用人文关怀留住教师。

埌南二中以中青年教师居多,仅年轻单身教师就有10多位。为此,学校创建了一个教师食堂,让学生食堂采购人员义务帮助教师买菜,由在教师食堂开饭的教师轮流做饭。这种教师共同出资、轮流做饭的模式可说开创了藤县事业单位集体食堂的新模式,它既降低了青年教师的伙食开支,更减少了他们为一日三餐而苦恼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够把更多的精力放到教育教学上。

三、抓住教改契机,提升教师执教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现在,全国掀起了教改热潮。新课改对于每一所学校来说都是难得的发展机遇。农村薄弱学校更应紧抓这个机遇,大兴学习、研究之风,为教师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帮助教师提升执教育人的能力,从而促使学校持续、良性地发展。

埌南二中始终把“铸师魂,练师能”当作学校的一项中心工作来抓。学校虽然教学经费少,但在师资培训和外出学习方面却毫不吝惜。这两年来,学校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经常在校内组织教师学习山东杜郎口教学模式和山东昌乐二中教学模式的理论,经常派教师到梧州市蒙山县、玉林市玉州区等地的教改先行学校学习,让教师树立新型的人才观、课程资源观,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素质,将素质教育引向深入。这几年,学校一批批优秀的中青年教师也在教改活动中脱颖而出,如罗延坚老师在2010年荣获藤县初中物理优质课评比一等奖,欧俞均老师在2011年荣获藤县初中教学设计历史科一等奖等。

四、与先进学校合作,提高本校知名度,促进学校发展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农村薄弱学校要提高知名度与影响力,促进本校教师专业发展,就要积极与先进学校合作,增进本校教师与外界的交流。

埌南二中属于藤县初中C类学校(片初中),在教学资源上与A类和B类学校是无法相比的。但学校重视合作与发展,2008—2009年,与梧州市第一中学结成友好学校;2011—2012年,与梧州市新夏中学成为友好学校;现在,该校又成为藤县藤州中学的帮扶学校。经过多年不断的交流合作,学校已形成了一套适合本校发展的教育教学模式,在藤县同类学校中已小有名气,社会知名度越来越高,师生的归属感也越来越强了。

农村薄弱学校既没有城市学校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也没有城市学校先进的教学手段;既没有周边先进学校的生源优势,也没有周边强校的资金优势。但只要奋起直追,一方面依靠政府加大投入,均衡教育资源;另一方面内练素质,外树形象,不断提高学校的整体教育教学质量,农村薄弱学校也一定能够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学校内涵发展要走特色办学之路 篇7

一、充分认识和理解办学特色的意义

办学特色是指在学校长期办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有别于其他学校的独特办学风格、理念, 以及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校园文化等方面的自有特色。办学特色是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因此, 办学特色不能单纯理解为学校的特色项目, 不能理解为学校的一项活动、一门课程、一个社团、一个实践基地或是一个兴趣小组等。

“学校之间有特色差别, 教育才有活力”。当下, 教育个性化和办学特色化已成为我们教育的必然选择, 追求和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已成为一种办学趋势。《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也明确提出:注重教育内涵发展, 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因此, 要想丰富学校底蕴, 提升学校内涵, 增加学校竞争力, 特色创建就要做真做实, 不能只为检查加分, 不能跟风, 不能流于形式, 更不能造假。

二、以办学理念来引领构建办学特色

创办一所特色学校必须具有特色的办学理念, 形成“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 人优我精”的学校文化, 才能凸显学校办学特色。“学校的办学特色体现着学校的办学理念, 体现着学校的价值取向、生态环境、教育创新、教育传统”。在构建办学特色时, 必须以办学理念来引领, 既要联系学校自身实际, 又要关注社会发展趋势。学校办学特色不仅是一所学校以往历史的积淀, 更是学校自我发展的主题。因此, 学校办学特色的定位不能是随意、想当然的, 要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学校整体工作达到良好水平的基础上, 从校情出发, 充分发挥学校优势, 才能构建出学校独特的、优化的、稳定的办学特色。

三、以发挥自身优势来确立办学特色

办学特色形成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 是学校不懈奋斗、追求、与时俱进不断积淀、提炼、升华、发展最终形成学校特有的文化氛围, 并形成师生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集体意识, 是学校生存和发展框架的目标。在确定办学特色时, 学校要认真研究学校历史、文化传统, 面向未来, 分析学校办学目标、师资队伍、学生素质、地区优势等现状, 挖掘、提升、发展本校办学特色优势。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思考:

1.从学校历史或办学传统中发现和提取有特点、有价值的因素, 进行提炼, 使之升华, 形成学校特色。

2.从学校的办学优势中分析、聚焦学校现有优势, 提升、扩展为学校特色。

3.从学校教师队伍中将优秀教师的特色迁移、扩大、发展为学校特色。

4.从学校的办学理念中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 结合学校实际, 内化、建设、形成学校特色。

5.从学校已有“特殊性”的基础上, 发展、建设学校特色。

四、特色实施要靠科学规范管理

在办学特色建设实施上, 管理是特色创建的基础。也就是说, 特色实施要靠科学规范管理, 这与平时的教育教学管理息息相关。如何体现科学规范管理?应积极建立学校办学特色管理体系, 成立组织, 明确责任, 保障投入, 科学评价等;开发、建立好学校特色课程, 特色课程是特色创建的有效载体, 按照三级课程设置要求, 充分挖掘利用好地方课程资源, 以此引领学校特色发展;打造好教师队伍, 教师是学校特色的参与者、组织者和实践者, 办学特色实施需要有一支高素质、高质量、有特色的专业化教师队伍, 这是学校特色实施的关键;办学特色建设实施要力求从小处入手, 着眼长远, 学校特色建设要与教师日常工作、学校日常管理紧密结合, 要体现在培养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环境建设等各个方面。所有这些要做到全面部署、全员参与、全程推进、全面落实, 要做到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特色化。

用心走好学校特色发展之路 篇8

1.学校开展活动, 邀请拍摄记录。记者随机采访学校推荐的6名平素表现不错的孩子。然而, 在询问下, 他们都失语了……

2.校长下课在楼道内看到一片碎纸屑, 随机让一位孩子捡起地上的碎纸屑, 目的教育他们作为校园一份子都应该懂得爱护校园环境的任何一个角落, 孩子即刻哭泣……

3.学校开展各种活动让孩子积极主动参与, 孩子们兴高采烈, 但总是为数不多的孩子参与其中, 并且语言苍白, 单一, 没有典型示范引领作用, 为学校的发展起不到任何带动作用……

一系列的问题让我语塞……

如何找准一所农村学校的特色发展之路?我开始了特色项目点的找寻工作……

缜密思考后, 我确信, 无论是环境影响还是缺乏自信应都源于没有渊博的知识架构让他们言之有物, 没有丰富的语言环境让他们滔滔有词。古人说, “心闭意塞, 世世愚痴。”这是个很可怕的现象, 可能影响到孩子的一生, 为他们今后学习工作都造成极大困惑。而想要激发他们内在的潜力, 让他们充满自信的在公众场合滔滔不绝, 必然应丰富他们的胸中点墨。

再理理思绪:何为特色?特色即寻找学校办学的切入点, 将某项传承或者做的比较好的方面扩大化在学校内宣传与实施, 再或者是针对问题开展各项教育教学或丰富多彩活动, 本着全面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为主的教育思想进行特色立校建设。

继而回眸学校。松庄小学已有百年历史, 挖掘内涵, 找寻切入点, 我们便开始依托“清顺治十七年傅山随母亲隐居在太原东山的松庄”这一独特的历史环境资源, 依据学校“小松教育”特色建设的基本要求, 立足学校特色项目——“松桥书社”建设平台, 统融读书与写字两者文化为“一书两仪”, 努力开发傅山先生相关学习、读书、书法、做人等教育资源, 通过借鉴、运用作为山西本地文化领袖的傅山学海般的博学, 以及其在不同的学术领域创造非凡的成就, 用于指导学校的特色项目建设活动, 从而真正实现不同学科和不同专业的交融与渗透。

二、学校一期特色工作思路

1.学校增设读书小场合, 将书的内容尽量贴近需要, 让自然书香浸润校园, 并倡导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在校园内外、课堂课余都去抓紧读书;

2.学校主动为教师购买专业书籍, 提高教师人文素养, 提升业务水平, 多渠道让教师交流读书心得, 扩大视野, 丰富内涵, 达成你读我读互读, 吸收养分, 享受悦读快乐;

3.学校图书馆实行全员开放式管理, 全体师生及每一位家长均可接触馆藏经典书籍。在家庭一同纳入阅读范畴的同时达到家长和孩子共勉提高;

4.学校将读书写字纳入课程体系, 让每周一节阅读课成为常态, 还将班队会和多项活动挂钩, 有意识让大家交流与观摩, 将教师学生读书交流活动成为一种学校文化自觉;

5.学校每两月利用阅读课邀请某个班级家长来校与孩子分享心得, 交流回家后共读好经验, 致力于让这种交流成为一种常态, 并逐渐系列化;

6.学校还倡导全体师生写好字, 坚持课堂学习、课下练习、家庭生活中写字, 练字的意识。成立书法一二梯队社团, 聘请专业教师来校对有兴趣的孩子进行培训, 以点带面, 提高更多孩子的书写水平, 达成学生坚持“写规范字, 写漂亮字”的育人目标。

7.学校还专设活动课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逐步让孩子实现有自信能开口大声说话的最终目标, 同时还创造各种场合让他们主动参与、主动承担活动、大胆言表自我。

三、学校二期特色工作思路

特色项目二期建设主要在师生养习、教育科研、家校联动三个方面寻求发展。

(一) 师生养习

1. 教师养习主要层面:从开启阅读之路——教师代读活动的开展, 特色建设工作的解读做起;

博书——坚持半月一次的“智慧星期五”活动, 教师通过说书、讲书、论书, 让文本智慧之花在松小校园绽放。

坚持每周二“教育新闻对话”10分钟教研活动, 从书籍、报刊、杂志、网站等摘录最新教育动态, 互说、互知、互晓。开展一学期两次的“读书交友论坛”活动, 通过活动让教师在开放的空间互述心得, 使文学气息浸染教师, 使之成为拥有睿智双眸, 智慧头脑的人。坚持进行一学年一次的“博采之星”松小年度人物评选活动。

勤练——坚持每周模仿字帖书写练习, 坚持两月教研组一次的互赏评定, 坚持一学期一次“写规范漂亮字”的校际教师交流。

2. 学生养习主要层面:

班主任向学生解读“悦读”重要意义的同时与学生在学校图书馆每半月进行“班级图书换新颜”常规借书活动, 借阅次数不限, 以此充实本班图书角, 供本班学生课余时间赏析。

“向您推荐”班级好书推荐活动让每月楼廊中呈现的好书推荐使孩子受益, 在增趣、提高、共读的氛围中, 掀起校园快乐阅读热潮。

(二) 教育科研

1.“一日两诵”保质高效, 传承经典佳句共赏。

2. 以年级为单位的阅读点拨课主旨研究阅读课的教学模式, 指导学生如何读书、感悟文本、理解文本、运用技能。

3. 聘请专家进校, 面向全体教师做阅读教学指导, 让教师运用所学在教学中融会贯通, 从而逐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4. 自信输出——教师除了引导学生阅读文本之外, 还要督促孩子将自己从文本中获得的智慧和认识自信地表达出来。

(三) 家校联动

在家校机制链接工作中坚持家长与学生同读至少20分钟书, 记忆至少1-3句记忆最深的文本内容, 且二者每日共同坚持练字。学校特色发展之路中我在努力思考, 在努力践行;学校特色发展之路中我在

用心工作, 并带领大家一同探索教育教改新路;事事贵在坚持, 只要坚持, 就会多有收获, 只要坚持, 就会出现一个别样的学校!

摘要:由一所农村学校的现状引发出校长立足学校实际, 依托学校地域优势而开展的特色学校建设。在傅山精神引领的主线条中, 通过主抓“松侨”书社所倡行“一书两仪”特色项目建设, 学校全体师生及家长在各类活动、习惯养成、提升素养等方面均呈现出一派生机与活力, 而学校“书写精彩人生”的项目建设也在一步步深入完善并发展中……

学校的特色之路如何走 篇9

一、新课程引领, 不断提升校本课程的开发水平

(一) 发挥师资特长, 从“有什么, 上什么”开始

综合实践活动是校本开发的课程, 以前并没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一说法, 但我们认为, 学生的成长不仅需要课本知识, 还需要丰富多样的课外知识和技能, 这是孩子成长的助推器。凭着朴素的教育理念, 我们从学校现有的师资情况出发, 了解教师具有什么样的素质, 根据他们的专业特长、志趣爱好和教育风格来开发课程资源, 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有什么, 上什么”。这是一种校本课程开发处于起步阶段时非常实际而有效的做法, 也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路径。比如:笔者曾在诸暨店口小学时开发的“走好每一步”围棋课程, 便是源于该校教科室主任、围棋教师何铁勇老师。1999年9月, 我们将围棋教学引进课堂, 着力打造围棋文化课程;2000年5月, 编写《走进围棋》校本教材, 探究围棋文化;2001年7月, 获得了“国际围棋文化围棋知识竞赛”团体特等奖, 中央电视台专题报道;2002年6月, 学校被评为“全国十佳围棋育苗基地”。学校支持他以“棋”育人的理念, 成立了“围棋工作室”。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的引领下, 现在何老师又在原有的围棋课程中添加了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元素, 指导学生自制围棋棋盘, 了解围棋礼仪, 学习围棋技艺, 讲述围棋故事, 探访围棋名人。另外, 笔者在浣纱小学时, 《闪亮的乒乓》课程也是源于该校王永伟老师对乒乓球的“痴爱”。

(二) 挖掘地情校情, 新课程引领开发校本课程

每一所学校, 都处在不同的地域之中, 深受当地自然、文化的熏陶和影响, 蕴含着不同的丰富资源;每一所学校, 都有各自的文化积淀、校园环境和设备设施。比如, 学校以《西施传说》为主题, 不仅对人物、地名、物产、风俗等内容进行学习探究, 还对《西施传说》的传承形式进行了深度开发, 创设了传说、曲艺、喜剧、书画、诗赋等社团活动。行知小学利用道路、墙面等元素, 开发了《24节气与我们的生活》《十二生肖》《十二星座》等与“七彩路”相关的课程, 设计了《童心看世界》《童心爱祖国》《童心爱家乡》《童心学榜样》等与“童心感恩墙”相关的探究课题。

(三) 关注社会需求, 为孩子学会生存开设课程

从社会需求的角度开发课程资源, 培养学生在这些方面的素质, 可以让学生将来较好地适应社会、服务社会。比如:2012年12月, 笔者受省教育厅派遣赴美国印第安纳进行了为期14天的访问, 考察美国小学的课程建设、学校管理。笔者发现, 由于美国青少年吸毒现象比较严重, 因此, 美国许多中小学校开发禁毒教育课程资源, 有的学校还编写了“远离毒品”的专门教材。比如:我们学校开展的《人口与生活》《参军真光荣》《“光盘行动”从我做起》等综合实践主题研究, 都意在培养学生的社会生存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四) 凸显学生主体, 寻找课程开发的准确着陆点

所有的课程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的身上, 这是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导向。学生的经验是一种资源, 学生的兴趣是一种资源, 学生的差异也是一种资源。这也启发了我们, 学校教育应该适合社会发展的需求, 及时开发相关课程。比如:浣江小学在《我跟溜溜学口才》校本教材编写过程中, 对于提炼吉祥物——“溜溜”形象, 我们充分凸显儿童立场, 开展全校性的《溜溜形象我设计》综合实践活动, 让全体学生自主策划参与, 从样稿海选、色调确定到定稿设计, 最后诞生了“小百灵”溜溜的形象, 无不凸显了学生的审美构思与情趣倾向。另外, 我们还开展了《自主春游》《开心农场》《小鬼当家》等主题活动, 都是学生自主选择、喜闻乐见的。

二、依托共同体, 为教师成长提供多样化的平台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特点决定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需要“常态实施, 协同教学, 团体指导”, 需要校长的带头和学校全体教师的参与, 需要全体教师具有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必备的课程指导能力。

(一) 共同体建设

2006年3月, 我们在市教研室俞老师的牵头组织下, 成立了综合实践活动“探索者团队”;2012年, 在绍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王越明院长的关心支持下, 我们联合一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底子较好的学校成立了“绍兴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共同体”, 并提出“改变我们的教学方式”作为共同体建设的愿景。共同体建设加大了校际合作的力度。我们浣江小学教育集团全体教师依托共同体主题式研修、教育网在线交流、诸暨名师工作室专栏、课程专家现场诊断等方式, 交流课程建设经验, 展示课程建设成果, 共享优质课程建设资源, 提升学校教师综合实践课程的实施力。

(二) 多样化培训

学校设计了一些专业引领项目。以“合作伙伴”的身份为集团两校一园提供“菜单式”培训, 并形成各校的培训档案。 (1) 提供定期的培训:个案研究式的“综合实践活动”教育理念培训;主体参与式的教学方法培训;与课程实施相关的方法论系列培训。 (2) 提供基于专用网站的互动式即时培训:针对每位教师的问题, 通过网络QQ、微博、微信提供具体的指导;就教师遇到的问题展开讨论;提供国内外最新相关研究动态、信息、成果;提供主题内容设计、课堂教学策略、资料收集整理等方面指导和建议。

(三) 行动链研修

针对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管理中所遇到的种种问题,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教育行动研究, 即时处理教育实践中的问题。一是建立“132”诊思机制。即“基于一个问题, 实施三个阶段, 展开两轮反思”的行动模式。如, 2013年2月, 我们向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追订了600多套《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手册》。如何将现有教材《人·自然·社会》、口才校本教材与《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手册》的“自定主题活动”进行整合呢?我们选择三年级《人·自然·社会》的《五泄》、校本教材《我跟溜溜学口才》中的《小百灵说春天》, 和学生自主选择的春游活动有机结合,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采用“分析整合—自我诊断式反思—教学实践—集体攻关式反思—教学行为跟进”的模式, 极大地提升了教师的教学资源开发利用意识和教学行为的反思创新能力。二是开发“家常菜”课题。三是收编“草根式”问题。

三、梳理、整合, 让活动序列化走向学校特色化

我们不断反思和深化课程实践之路, 尽量开展大单元的思维整合活动, 使之更具规划性, 突显目标性和序列性。2007年, 学校提出“亲近自然、快乐成长、走进暨阳”三大单元主题。具体操作是学校为各年级学生提供三大主题30个小课题的实践内容, 供学生选择。2009年, 学校提出以年度为单元, 按月份依次开展主题鲜明、各具特色的校园“彩虹笔”系列文化节, 并努力使之形成系列和规模, 逐步走向课程建设。

现在课程内涵逐渐丰富, 我们正在此基础上努力将“综合实践活动”理念向其他学科辐射, 彰显学校的教育特色。比如:浣江小学整合感恩教育、经典阅读、艺术教育等学校传统项目, 从2007年起, 以口才培养为切入口, 精心打造学校“口才教育”特色品牌。学校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为基础, 以2009年省规划课题《小学生口才培育的路径设计和策略研究》、2012年省重点课题《基于口才培育提升小学生表达力的实践研究》为引子, 师生共同编写《我跟溜溜学口才》一套6册校本教材, 细化“慧中秀外”与“口才培育”相关联的课程内容、活动体系。同时, 引导学生“注重积累, 链接生活”, 用“聊”、“说”、“播”、“议”、“辩”、“诵”等丰富的形式, 努力培养一批“慧中秀外”、具有卓越口才的现代人才。

四、拓展、共享, 建设适合课程实施的规模化基地

以资源共享的理念建设一定规模的综合实践活动基地, 不仅可以缓解教育资源短缺的问题, 还可以提升资源的高效率运用, 促进同一地区不同学校的交流与合作。2012年5月, 在风景秀丽的东白湖畔, 一个由浣江小学教育集团挂牌使用、面向全市中小学开放, 诸暨市规模最大的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动工建设, 共投资5000万元, 征地600余亩。目前, 该基地项目已被列为2013年诸暨市人民政府重点建设项目。

我们旨在打造一个让学生“享受快乐阳光, 亲近自然生活, 探究知识海洋, 锻炼意志体魄”的校外实践营地, 建立了“军事野战、民防逃生、科普创意、家政工艺、名人寻访、猎狐行动、民情民风”七大系列60多个科目的综合实践活动项目。我们还深度挖掘了基地周边各类资源:1.人文探究系列。有斯宅千柱屋、蔡元培祖居、教育家斯霞展览馆、笔锋书院等。2.特产考察系列。有香榧森林公园、千亩茶园基地、铁皮石斛基地、草莓种植棚区、斯风黄酒厂、淡水珍珠养殖区、东白山养蜂场等。3.健身意志磨炼系列。组织学生参加登太白峰观日出、环湖万米步行等活动。

坚持走特色之路 篇10

一、坚持阳光体育活动,促进学生体质健康

1.严格执行课程设置

学校严格执行课程标准,做到开齐、上足、教好体育课。落实“四有”:有课时,保证学生每天1节体育课(一二年级体育课4节和体育活动课1节,三至六年级体育课3节和体育活动课2节);有师资,体育课全部由8名专职体育教师上课,体育活动课则由班主任负责;有教材,提供部编、省编、校本教材给教师选用;有检查,开展教科研活动,对照教学“六认真”考核标准,检查教师执行课程的情况,并提出意见和建议。

2.切实保证活动时间

学校保证学生每天1小时以上的体育活动时间(每天:大课间30分钟+体育课或体育课外活动40分钟+课间操三次15分钟=每天体育活动时间85分钟)

3.促进学生体质健康

学校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通知要求,制定实施方案,体育老师对所任班级的每位学生进行训练和测试,经学校审核后,将测试数据通过“中国学生体质健康网”上传至“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管理系统”。我校在昆山市教育局组织的学生体质健康抽测中,合格率100%,优秀率50%以上,形成了“运动、健康、向上”的浓郁氛围。

二、坚持业余运动训练,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1.拓展项目

十多年来,体育方面着重开设了十多个兴趣小组。一是每年必须参加昆山市级比赛项目,即田径(学校传统项目)、冬季三项跳短绳跳长绳踢毽(一校一品项目)、游泳(学生自选项目)、球类(学生选修项目);二是代表昆山市参加苏州市比赛的射击(学校特色项目);三是开设学生喜欢的项目,如跆拳道、武术等。

2.对外协作

为了加强教练队伍建设,不断提高训练质量,学校聘任江浙沪小学体育联谊会陈恒德老会长担任体育训练顾问,亲自带好运动队,并积极协调校外体育组织机构参与学校的业余训练指导。昆山市少体校指导围棋、象棋、乒乓、跆拳道活动,昆山市柔力球协会进行柔力球培训,昆山市游泳馆负责游泳训练,并建立苏州市少年体育教学训练基地昆山射击分校和昆山市少年儿童业余体校假期田径集训点。

3.参与活动

学校每年春、夏、秋、冬四季分别举行田径、广播操队列、踢毽跳绳、长跑比赛。作为昆山和苏州市体育传统项目田径学校,我们每年积极参加江浙沪、江苏省、苏州市和昆山市小学生田径竞赛活动,曾获得昆山市第一名、苏州市第二名、江苏省第五名。射击队代表昆山市参加苏州市比赛,连续八年获得团体总分和金牌数第一名。我们还积极参加江浙沪小学体育联谊会活动,包括田径交流赛、课堂教学研讨会、体育高峰论坛等,另外还有冬季三项、游泳、柔力球、武术、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象棋、围棋、跆拳道等各类竞赛活动。学校还十分注重与校际之间的交流学习,不断拓展视野,提升训练水平。

4.培养输送

近几年,获奖学生300多人次,向省市级培养输送了田径、射击、举重、摔跤、柔道、篮球等40多名运动员。值得一提的是,我校输送给苏州体育运动学校的方舟同学(现为江苏省少年业余体校射击运动员)2011年4月获得江苏省青年女子10米气手枪第一名,2011年10月获得江苏省一级运动员称号,2012年12月在第五届亚洲气枪射击锦标赛上与其他两名选手获得冠军,2012年被评定为江苏省“奥运未来之星”。

三、凸显体育特色,推进文化建设

1.加强体育氛围创建

我校在资金相对紧张的情况下,努力向师生提供达标的活动场地。我校拥有标准的塑胶田径场地,拥有多功能的体育场馆,拥有足量的体育活动器材,保证学校体育活动丰富多彩的开展。同时,随着教育部“阳光体育”的提出,市教育局倡导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以来,我校领导对体育活动的开展也越来越重视,每年举办多项体育赛事,极大地激发了全体师生参与运动的热情。

2.重视学生体质锻炼

小学生只有在体育活动中才能感受到运动乐趣,才能对体育感兴趣,进而形成经常锻炼的习惯,最终实现增强学生体质,身心健全发展的目标。我校教师注重优化教法和学法,采用“分层次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小组合作竞争学习法”等多种教学法,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保持体育优势特色,我们成立了篮球队、田径队等运动队,既可以提高特长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还培养了一批各项运动的骨干,对学校群体活动起到指导和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通过这些项目的开展,带动了一大片体育爱好者,对学校体育的整体提高有极大的推进作用。

学校始终坚持普及促进提高,坚信特色源自基础,培养运动习惯,提高运动成绩,全力打造一所“普及+提高、合格+特长”的体育特色学校。在全年保证学生每天运动95分钟的基础上,为丰富体育活动内容,学校编写校本教材《体育游戏一百例》,每年春、夏、秋、冬四季分别举行田径、广播操、踢毽跳绳、长跑比赛,年底对全校学生进行体质健康测试,真正形成“运动、健康、向上”的浓郁氛围,让体育特色之花在学校生根开花结果:连续六年,包桥小学获得苏州市射击比赛团体总分冠军,并被确认为苏州市青少年体育业余训练射击基地学校;连续两届被确认为苏州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连续两次被评为苏州市青少年业余体育训练先进集体。10年来,学校屡获各类体育类荣誉,并向各级各类学校输送体育新苗60多人,在全国、省市比赛中获奖900多人次。

上一篇:更新发展下一篇:猪场消毒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