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发展

2024-08-20

更新发展(共12篇)

更新发展 篇1

广袤无垠的中华大地孕育了种类丰富的传统建筑形式, 这些建筑植根自然, 适应气候, 承载着城市历史的记忆。然而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习惯的变迁, 没落的民居住区渐渐成为城市发展的羁绊, 成为旧城改造的硬伤, 怎样面对传统民居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现代使用价值这对矛盾, 已成为城市发展和旧区改造中的热点问题。

1 追溯干栏民居

干栏民居建筑是一种历史悠久, 发展至今活力不衰的传统建筑形式, 在我国西南广大地区仍然广泛的应用。例如傣家的竹楼, 布依族的吊脚楼, 壮族的麻栏, 苗族的半边楼等等。无论在湿热的平原地区, 还是高寒的山地环境, 都能看到这种住屋形式的存在。重庆山城传统民居以吊脚楼著称, 早在2000年前的汉代就已为史籍所载。干栏建筑作为架空式建筑或称高脚式建筑, 这样一种独特的建筑形态, 它的形制虽然十分古老, 但其建筑形态生命力却青春永驻, 特别是在与现代框架结构体系相结合的条件下, 有着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见图1) 。

2 重庆传统民居的当代价值

2.1 文化价值

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 凭借勤劳的品质及高度的智慧, 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东方文化, 其中就包括丰富多彩的民居文化。近几十年来,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传统民居中许多文化及形态, 正因多种环境及人文因素的改变而面临损毁甚至湮灭的威胁, 尽快挖掘传统民居中的生态经验及文化精髓, 更好的保护现有民居及保持其可持续发展的态势是目前研究的首要课题。

2.2 学术价值

近年来, 随着人们对全球环境问题认识的深化,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建筑界也迅速掀起了一股“生态住宅热”。生态住宅应与自然环境相适应, 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与气候相适应。气候是不可移植的地方特征, 在我国各地的传统民居建筑中, 勤劳的广大劳动人民就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了建筑气候设计的思想和方法, 值得当今的住宅建筑设计加以借鉴。

3 传统民居的尴尬处境

3.1 文化保护和经济投入的矛盾

旧城改造中的大部分传统民居住区整体上能体现出复杂的城市肌理、社会邻里关系, 但是并没有被列为保护的对象, 大部分建筑按照规定只要控制体量是可以拆除建新的。它们不同于国家文物保护建筑, 国家文物保护建筑的历史重要性决定国家将不惜代价去保护, 而传统街区则要在经济上找到自身存在和发展的理由。对传统街区保护的投资必须有一定的回报, 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人都无法抗拒的法则。

3.2 “高地价”与“低容积率”的矛盾

传统街区一般地处城市中心地段。我国实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后, 城市中心区段因其“时间优势”和“机会优势”, 地价相应上升, 原有街区中的附加值低的传统产业将被依次向城市边缘排斥。地价分布呈中心区为最高点依次向外递减的态势, 直接引起了城市各功能用地的空间重组。位于城市中心的旧街区由于地价的飙升而被卷入这场来势凶猛的空间重组中。“高地价”与“低容积率”的矛盾使得传统街区在大城市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难以生存。

4 重庆“十八梯”的改造设想

4.1 现状分析

1) 区位分析:

十八梯位于重庆渝中半岛, 是老重庆联系上、下半城的一条有名的老街, 北临解放碑城市中心区, 与较场口商圈仅一街之隔。这里破败的景象与周边的繁华格格不入, 房屋破旧, 环境欠佳, 属于旧城改造的重点区域 (见图2) 。

2) 城市的记忆:

十八梯老街周围居住着大量普通老百姓, 从事着一些古老传统的特色手工服务行业, 街上散发着浓浓的市井气息。掏耳朵的、修脚的、做木工的、做裁缝的、卖烧饼的、卖针线的、打麻将的, 还有山城绝对少不了的棒棒军散布在各处, 更有各种悠闲的猫狗等宠物, 随意趴在地上打着盹。十八梯是老重庆市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成为当今高度城市化的重庆一本值得怀念的古老像册 (见图3) 。

3) 社会经济调查:

居民构成:此街区总户数1 230余户, 共有居民2 700余人 (其中相当一部分为打工租房人员) , 调查结果涉及70人, 其中老年 (55岁以上) 占25% (17人) ;中年 (35岁~55岁) 占63% (43人) ;青年 (25岁~35岁) 占12% (8人) 。文化构成:文化程度方面, 十八梯片区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比较低。其中受过大专教育的无;受过初中教育的占70% (48人) ;受过小学教育的占21% (21人) ;受过高中教育的仅占9% (6人) 。业态构成:此街区抽样的70人中, 就业人数为24人, 占总人口的35%;退休18人, 占27%;下岗和待业的分别占22%和16%, 就业人口中75%的居民从事第三产业。经济收入:被调查的家庭月收入为1 000元以下的占70%, 1 000元~2 000元的占25%;2 000元~3 000元的仅占5%。

4.2 改造措施

1) 区域功能定位:基本保持区域原有的土地使用性质, 定位为传统民宅居住区, 以居住为主要功能, 兼传承城市的特色市井文化。2) 保护+整饬相结合的改造模式:保护原有建筑风貌和空间尺度, 在风貌完整性基础上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3) 交通改造:尊重区域原有的街巷空间和街道生活形式, 减少拆建量。主要增加了南北向的街巷, 疏导南北向的交通, 并便于导风和收集雨水。南北向街道垂直地形等高线, 便于各台地之间的交通联系。东西向街道结合地形高差顺应等高线布置, 主要是联系同级台地内部的交通组织。4) 插入法:以新替旧的方法。在基地的边缘处以高层建筑的形式插入基地, 提高基地的容积率, 改善居民的居住质量, 通过计算控制高层的面积和高度在基地可承受的范围及视线遮蔽等方法以不影响街区风貌。具体到建筑单体, 可根据十八梯的特定环境和社会因素, 从传统居住原型中发掘尚有生命力的部分, 利用现代建筑的设计原则, 以象征性的抽象继承方式创造新的建筑形式 (见图4) 。5) 生态技术:总结传统民居的气候适应性技术, 结合现代化的生态建筑技术应用于旧建筑的改造和新建筑的营建当中。既体现了民居的风格, 又增加了建筑的经济性。

5 结语

以十八梯为代表的重庆民居蕴含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 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支撑市民精神生活的重要方面, 是形成城市文化独特性和多样性的源泉。基于可持续发展思想, 运用有机更新理论, 对民居的保护与更新已成为城市发展建设的重要内容。针对重庆民居历史街区的特质和目前面临的实际情况, 在旧城改造与更新工作中, 应兼顾现代城市机能更新与保护和延续传统城市空间格局, 继承和发扬城市文化传统两个方面, 以现代规划建筑理念和科学技术来恢复历史街区的活力。

参考文献

[1]魏富政.巴蜀城镇与居民[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0.

[2]陆元鼎.中国传统民居与文化[M].第2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2.

[3]贾志强, 葛剑强.浅析传统民居聚落的空间形态[J].山西建筑, 2008, 34 (27) :74-75.

更新发展 篇2

网络营销决策的专业化

总结发达国家电子商务的实践和经验不难发现,面向消费者的直线型网站和专业化网站其有良好的发展前景,面向特定行业的电子商务平台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也就是说.电子商务的发展具有专业化趋势。一方面是面向个人消费者的专业化趋势,即对B2C商务模式而言,提供一条龙服务的直线型网站及某一类产品和服务的专业网站发展潜力更大.另一方面是面向企业客户的专业化趋势.即对B2B商务模式而言,以行业为依托的专业电子商务平台发展较快,

顺应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网络营销的手段和形式也将发生分化,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网络营销技巧的个性化

网络技术的完善.可以使消费者个性化定制营销信息的获得进一步发展。网络是实现消费者主权的技术基础,它为个性化定制信息和定制商品提供了可能。以e-mail营销为例.有声技术、立体技术、文本链接的结合,使顾客服务中心可以通过Internet发送更符合顾客需要的信息。比如。你能够调控 e-mail的字体和颜色,这意味着你能够根据不同受众的偏好来设计销售特定信息的式样和感觉。这样.满世界巡回的。-mail更像一份依照顾客需求定制的个性化信息产品.这种棍合形式的发展能将直接邮件这种媒体带上一个新水平。其次e-mail文件将能够发送声音、图像和立体效果。这种发展也将一改早期 e-mail印刷体的单调风格,华尔街时报推出的个人电子报纸也是一个例子。

灵宝苹果品种发展更新调查 篇3

灵宝苹果从1921年引进栽植,已有近百年的历史,苹果品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品种逐步优化,结构适时调整。为全面了解灵宝市苹果品种发展变化过程及现有品种分布情况,笔者从2013年5月,历时两年多时间进行了灵宝苹果品种调查,现介绍如下,供参考。

1 品种更新四个阶段

灵宝苹果品种发展更新从引进种植到规模栽植,更新换代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第1阶段,从1921年苹果引进到新中国成立前,苹果主要品种有沙果(海棠、小苹果),倭锦、青香蕉、小国光、大国光、五月红、黄魁等。现这些品种除国光、青香蕉外,其他品种已经没有。

第2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到1985年胡耀邦总书记视察灵宝,这一阶段苹果品种多而杂,多达112个,但没有一个面积大、产量高的主栽品种,代表性品种有青香蕉、红香蕉、国光、大旭、红玉、黄魁、金冠、秦冠、红国光等。这一阶段大致可又分为五十年代主要栽种倭锦、祝光、大旭等老品种,六十年代主要栽种大国光、小国光、青香蕉、红香蕉等,七十年代重点发展金冠、红星等,八十年代初开始引进秦冠、富士等优良品种,在此期间灵宝市科技人员深入探索,系统观察,先后选育了“红星芽变~167”和“青香蕉芽变-短青一号”两个新品种。

第3阶段,从1985~2000年,主要发展秦冠、红富士系列、新红星系列和郑州果树研究所选育的以华冠为代表的系列品种。这一阶段前期发展以秦冠为主,后期发展以红富士为主。在1995年前后,全市秦冠面积28万亩,占当时苹果总面积的60%,成为灵宝苹果栽植历史上的一个主导品种,为灵宝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以后因市场变化,竞争激烈,对优良品种、商品苹果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山下川原区的秦冠,寺河山上的国光、青香蕉、倭锦等老品种开始大面积高接换头,品种改良,形成了以红富士为主的苹果发展新格局,实现了品种结构优良化。

当时发展红富士,以日本引进的长富2号面积最大,全市现有树龄15年以上的,几乎都是长富2号品种,约有30万亩,占红富士总面积的60%~70%,其次有日本引进的岩富10、泓前富士、宫崎短枝富士、2001富士等品种,及国内选育的礼泉短枝富士、惠民短枝富士、美浓富士等。新红星系列有新红星4代,新红星5代等,如玫瑰红、硕红、艳红、超红、俄勒冈二号等许多品种,新红星苹果因种类多,变异大,性状不稳定,产量低,品质欠佳(不耐贮藏、货架期短)等原因,后栽植面积逐年减少,全市现仅寺河山及苏村、朱阳等乡镇,保留一部分二、三十年树龄的结果大树,面积约有4000~5000亩,其他乡镇几乎没有。除秦冠、红富士、新红星3个主栽品种之外,在此期间,又引进栽种了大量的新优品种,如早熟品种早捷、藤牧一号、莫丽斯、松本锦等,中熟品种乔纳金、红津轻、王林、金矮生、嘎拉,晚熟品种北斗、北海道9号等,但这些品种因苹果个头、品质、市场售价、立地条件、适应性多方面原因,除嘎拉之外,现在栽种面积很小或几乎没有。

第4阶段,从2001年到现在。主栽品种:以红富士、嘎拉、秦冠、华冠为主,除寺河山保留有一部分新红星、金冠外,重点引进栽种中早熟优良品种、红富士优系、晚熟优良品种及一些加工品种。

中熟优良品种有:华硕、美八、意大利早红、秋冠28,红露、夏丽、金世纪、华美、秦阳、皇家嘎拉、中秋王、红嘎拉等。

红富士优系:灵宝短富一号、美浓富士、泓前富士、玉华早富、新2001富士,烟富1、2、3、5、6号,荷兰的KiKu,阿珍富士、晚熟富士、寒富等。除红富士系列之外,晚熟品种还有:澳洲青苹、粉红女士等。

加工品种有柱状苹果-润太一号等,加工品种因表现性状差、不丰产等,发展面积很小。

2 现有品种调查

2013年9月,中国苹果年会暨三门峡灵宝苹果博览会召开之际,我们收集展示了灵宝苹果品种51个(不包括市场上销售的6月底至7月初成熟的品种,如伏花皮、五月红等)。

其中,早熟品种有5个(7月中下旬成熟):藤牧、莫丽斯、、松本锦、华硕、晨阳。

中熟品种26个:美八、意大利早红、红露、金冠、金矮生、新红星、红星、秦阳、皇家嘎拉、嘎拉、红嘎拉、秋冠28、华美、金世纪、夏丽、中秋王、GS48、GS58,富嘎、秋红嘎拉、红印度、乔纳金、玉花早富、红津轻、北斗、俄勒岗2号等。

晚熟品种20个:澳洲青苹、粉红女士、秦冠、华冠、国光、斗南、丹霞、秀水、青香蕉、红富士系列中的长富2号、秋富1号,灵宝短富1号,宫崎短枝、礼泉短枝、烟富3号、寿红富士、2001富士、美浓富士、寒富、早熟富士等。

展示的51个苹果品种中,国光、青香蕉、红印度、秀水、丹霞5个,都是寺河山20世纪70年代栽植的老品种,极少量的零星栽植,除红印度之外,其余4个品种现仍有一定的消费者认可。

从2014年开始,我们又新引进一批苹果新品种,现还未结果,有待观察、主要有瑞士红肉苹果一红色之爱,荷兰富士系列一KiKu和阿珍,美国品种蜜脆,爵士,国内新选育的瑞阳、瑞雪、烟富0号等,据此,我们估计全市苹果品种有60~70个。

3 建议

(1)寺河山区金冠、优系新红星两个老品种,特别是金冠,作为地方优良特色品种,要保留一部分,加强管理,生产优质果,还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和市场认可度。其他老品种如:国光、秀水、青香蕉、红印度等,要认真普查,尽量找到一些较为完整的植株,加强保护,像全国劳模寺河乡姚院村刘天送60年的结果大树一样,作为寺河山的“活化石”,是寺河山苹果发展的见证,为建设寺河山苹果主题公园及申报我国农业文化遗产提供原始资料。

(2)关于今后苹果品种的发展,建议按照早、中、晚熟1:2:7的结构比例,进行适度调整。早熟品种目前较好的,笔者认为是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所选育的华硕,焦村镇卯屯村,2015年已发展50亩,明年可结果,要重点观察,组织鉴定评比。中熟品种,嘎拉效益较好,是目前中熟品种中面积最大的主栽品种,但嘎拉品系多,变异大,可重点引进发展秦阳、红嘎、秋红嘎拉等优系。晚熟品种除发展红富士优系(如烟富3号、烟富0号、新2001,灵宝短枝一号、清明、美浓富士、岩富lO等)之外,可适当发展华冠、粉红女士。

(3)近年引进的新品种,如红色之爱、蜜脆、爵士、瑞阳、瑞雪等要加大品种观察力度,为今后发展提供依据。

电影放映技术的更新与发展 篇4

1我国电影放映技术发展历程

1.1发展历史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猛,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当物质生活达到了一个水平后,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日趋高涨,给电影事业的发展创造了较好的外部环境。“松花江”牌电影放映机,是我国在1951年所研发的第一台专业电影放映设备。它的出现,改变了我国依赖外国进口电影放映设备的历史。从那时起,我国不断开展与电影放映技术相关的专业教育,培养出了一批批电影放映技术人才。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大中城市中相继开始对电影院进行建立、改造工作。1970年以来,我国的电影放映设备不断更新,成功攻克了开关电源、超高压断弧氙灯、放映碳棒、放映银幕等放映技术的难题,从根本上提高了电影放映中的图像质量。

在解决图像问题以后,我国的电影放映工作将其重点放在了声音效果这个问题上。在声音效果问题上,主要经历了从电子管扩音机到数字体力声的发展过程。经过不断的实验与探究后,在20世纪80年代成功研发出立体声处理器、大功率播放器以及与其配套的扬声器等声音处理设备,提高了我国电影放映中的声质[1]。

1.2飞跃式发展的时期

随着科技化社会的不断深入,现代电子技术经历了不断的改革、演变。进入21世纪后,我国电影放映技术真正开始了快速更新换代的时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现代放映技术主要有放映机开关模块化电源技术、数字锁相环技术、计算机控制与处理技术、影院红光还音技术,等等。这些技术从根本上促进了我国电影行业的快速发展。随着我国电影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在更新换代周期短的条件之下,为我国电影行业的发展创造了契机。

2数字立体(3D)放映技术的引进

在现代化、科技化社会大背景之下,人们对于电影行业的要求变得越来越苛刻,传统的电影放映技术已经成为了人们的“习惯”,对于电影的热情也开始降温。这时,一个全新的技术——3D放映技术出现了。它是通过把人们左右眼所观看到的图像进行分离得以实现的。首先,人们左右眼图像将分开投射到屏幕上,然后再通过3D眼镜将左右眼的图像进行分别接受的处理,就出现了立体的画面,有了身临其境的观看感受。3D放映技术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观看电影的方式,重新吸引了人们的眼球,其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步骤。

2.1“单机3倍频时差式”交替显示

“单机3倍频时差式”交替显示技术是通过投影机来对人们的左右眼进行连续切换投射画面的技术。亮度的损失以及容易出现曳影,是这个技术的重要缺点。另外,这种技术需要在镜头处使用同步的装置,一旦同步装置使用不当或是失效,人们在观看当中的左右眼图像会出现重影[2]。

2.2双机3D技术

双机3D技术是通过两个放映机来对人们的左右眼分别投射图像。这样的3D效果是非常好的,且对于画面的对比度、亮度、分辨率、饱和度等不存在相应的损耗。

2.3索尼4K放映机

在索尼4K放映机中的3D系统是由单机双镜来分别投射两个“2K”画面。从本质上来说,这种3D系统与双机3D系统是大同小异的。但由于双机系统的运行,需要两台放映设备同时进行,存在着造价昂贵的特征,所以在实际运用中的使用相对较少。

2009年中国3D产业从兴起的混沌期,正逐步迈入了多方合作、共求发展的阶段。在中国立体视像产业联盟的大力推动下,其通过多元化的合作,正在逐步完善中国3D整体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处于整个产业链的上游、中游和下游的设备制造商和内容提供商都开始发挥自主创新优势,瞄准3D市场的美好前景,积极研发新产品、新技术、新方案,抢先占领中国3D消费市场。

3数字立体放映技术的优势

3.1安装方便操作简单

传统的胶片放映技术是需要人工的装卸、拷贝等工作得以实现的,其操作性相当的复杂,且由于人为因素、设备因素等一系列原因,精度较低。数字立体放映技术,通过数字处理的方式来对放映设备进行有效的控制,操作极为简单,且精度也很高。在安装、拆卸方面,只需要在数字立体放映机的内部光路上增添一个滤光器件,便可以对其进行方便的安装、拆卸。

3.2立体影片制作工艺更为简化

对于传统的胶片立体电影放映技术而言,在立体电影的制作中需要对两条负片同时进行处理,在剪辑和洗印时不但费时费力,还容易出现错误。数字立体放映技术,能够对影片后期制作工作中的如剪辑、配光调色、特效制作等环节上进行一个简化的作用。另外,在立体影片的制作当中,能够通过数字技术来虚拟出一个摄影机,从而只用一条影片内容就能生成两只眼对应的影片。

3.3震撼人心的听觉享受

通过数字立体放映技术的普及,人们在观看电影当中的听觉享受更加的引人入胜了。在保证声音原汁原味、不出现失真现象的前提下,在声音仿佛在耳边连绵不断的情况下,在声音与画面的完美结合下,让人们充分感受到了数字立体影片所带来的震撼效果。

3.4超乎想象的视觉盛宴

对于电影本身来说,数字立体放映技术能够成功的避免了以往在电影拷贝中出现的损害画面的现象,从根本上确保了影片的光亮,确保了放映过程中画面无抖动的现象。另外,分辨率的提升有效的保证了影片的高清晰度、逼真度。这样的效果,会让观影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使感官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享受。

4发展策略

近年来,数字立体电影放映技术成为了全世界人民对于电影行业的最大关注点,也逐渐的普及到了各个国家、城市之中。目前,我国在数字影院的建设方面还处于探索、研究的阶段,其相关的设备以及技术也并不完善。因此,促进我国数字立体电影放映技术的发展,是目前我国电影行业的重点问题之一。电影行业,首先必须对数字影院的基本概念进行认识。其次,在数字影院的建设当中,“35mm”胶片级的图像以及声音技术质量是必不可少的,这是满足数字影院共享式欣赏的最基本要求。另外,需要构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制造模式以及网络化的研发。对于作为数字电影放映技术创新发展的首要条件,新型放映机的研发是我国迅速缩短与先进国家差距的有力手段,从而从根本上提高了我国在数字立体电影放映技术这块领域上的国际竞争力。

5结语

在如今这个处处皆“数字”的社会,“数字化”必然是电影发展中的重要环节。这就需要通过对现代电子技术的充分利用,有效提高相关机构的自主研发力度,从而为我国电影行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郭英朝.论电影放映技术更新与发展趋势[J].科技风,2012,(12):217.

更新发展 篇5

我校召开“开展解放思想再讨论”动员暨工作部署会

5月20日下午,学校在君武楼第二会议室召开“开展解放思想再讨论”动员暨工作部署会。校党政领导,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各二层机构党委书记、副书记,二级学院院长等出席了会议。

会上,校党委书记余瑾传达了自治区党委,自治区高校工委、教育厅关于解放思想再讨论的有关精神。自治区党委决定在全区开展解放思想再讨论,是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大举措,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富民兴桂新跨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余书记说,解放思想使我们国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多年改革开放的成果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坚实基础。现在我们的国家进入了一个关键的时期,我们广西、广西大学的发展也是一样,在这个时候开展解放思想再讨论非常必要。她说,我们要充分认识开展解放思想再讨论的意义和必要性,根据上级部门的部署,结合学校实际,认真做好此项工作,以思想大讨论促进思想大解放,最后,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以达到大发展的目的。根据自治区党委的要求,全区开展思想再讨论有四个重点内容:强化加快政府职能的意识,强化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意识,强化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意识,强化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意识。余书记说,我校的解放思想再讨论要紧密围绕以上四个重点,并结合高等教育改革和广西大学的实际,认真讨论四个问题:如何认识和理顺学校和政府、市场的关系;我校在75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什么样的办学理念和优秀的办学传统;如何评价我校在广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发展观、质量观、人才观,如何调整我校的学科布局、资源配置,如何做到以教学为本、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如何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和管理方式,怎样探索地方综合性大学人才培养的新路子。

此次再讨论,我校以学习、讨论、交流为主要方式,具体分四个阶段:4月下旬至5月上旬的动员和学习阶段,5月中旬至6月上旬的调研阶段,6月中旬至6月下旬的集中讨论阶段,7月上、中旬的总结汇报阶段。余书记在讲话中强调,为保证全校开展思想再讨论的顺利进行,必须加强领导,抓好落实,在学习讨论中要坚持正面引导,注重实效。她说,要通过解放思想再讨论,引导全校党员干部以及广大师生员工自觉地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观念,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更新观念,开创我校改革发展的新局面。唐纪良校长在会上说,在解放思想再讨论中首先要解放我们自己的思想,明确我们学校发展的目标,找好学校的定位,实事求是地规划未来、制定目标。他说,努力创新,办出特色是学校发展大略,在再讨论中我们要牢记。最后他希望全校师生统一认识,团结奋斗,共同实现学校的宏伟目标。

县委书记段春华在县委中心组学习时强调: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扎扎实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发布:2006-8-20 9:48:05来源:宁河信息港浏览 次编辑:佚名

3月10日上午,县委书记段春华在参加县委中心组学习时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新

农村是新时期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我们必须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市委的决策和部署上来,真正使新农村建设成为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不断取得扎扎实实的效果。

县委中心组成员集中学习了胡锦涛同志和温家宝同志在省部级领导干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以及张立昌同志在市委常委扩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段春华同志在学习时中指出:胡锦涛同志和温家宝同志的讲话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阐述了为什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一系列战略问题。明确提出了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是我们党关于“三农”问题最系统、最完整、最深刻的论述。张立昌同志的讲话阐述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并就加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各项工作的领导提出了具体要求。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讲话的精神实质,真正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讲话精神上来。

段春华强调:要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迫切需要,落实科学发展观首要任务是要统筹城乡,推动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突破,是推进“三农”工作实现科学发展的当务之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推进农村发展的根本大计,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

段春华强调:要切实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科学内涵,党中央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了“二十字”工作方针,既“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二十个字深刻揭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丰富内涵:“生产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基础,生活宽裕是建设新农村的根本要求,乡风文明是建设新农村的精神支柱,村容整洁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条件,管理民主是建设新农村的政治保证。这五条要求的提出充分体现了党对建设新农村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具有“全、深、新、时、特”五大特点。这五条要求构成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思路、总部署、总目标、总要求,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指导方针、行动纲领和奋斗目标,我们要深刻理解,准确把握。要全面落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要求,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要以硬件建设规划为重点,按照“适度集聚,节约用地,有利农业生产,方便农民生活”的要求,结合文明生态村建设高标准抓好村庄规划编制工作;要分步实施,分类指导,我们按照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新农村建设;要创新机制,整体推进,新农村事关“三农”问题全局,我们必须建立健全全方位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领导机制和推动机制,深入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协调发展;要尊重农民,引导扶持,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力军,是推进农村发展的根本动力,我们要尊重农民意愿为前提,充分考虑农民的切身利益和发展要求,在规划建设上多征求农民的意见,因地制宜建设符合农村实际适应农民需要的新农村;要着眼于全面完成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大力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和政治保证。

县委书记是一个县全面工作的主要领导者、决策者和组织者,处于基层工作的第一线和各种矛盾的交汇点,担负着一方改革、发展、稳定的神圣职责。要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忠诚实践“三个代表”,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具备有效驾驭全局的能力。

一、新形势下驾驭全局面临的挑战

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政治民主

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作为组织和领导县域工作的县委书记,如何有效驾驭全局,无疑面临着时代巨变所带来的各种挑战:

我们面临的是一个全球一体化的开放社会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我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正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展开,对外开放水平迅猛提高。在这样一个开放的世界里,任何一个国家一个地区都不可能孤立于世界之外,也不可能脱离国际大环境来实现自己的发展。因此,县域经济的发展必然要加入到世界经济发展的分工组合中去。这是顺应世界经济发展大趋势的必然选择。这就要求县委书记必须与时俱进,具备战略眼光和开放思维,以更加开放的眼光审视自己,以更加广阔的胸怀博采众长。

我们面临的是一个日益知识化的民众群体

当今时代,是一个知识快速更新的时代,特别是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将使人类的思维发生彻底革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进一步激发了人们寻求发展和实现个人价值的愿望,全社会文明程度、受教育程度大普遍提高,人们的思维能力、实践意识、整体素质在不断增强,一个学习型社会在向我们走来。面对日益知识化的民众,作为县委书记,必须清醒的认识到,仅靠现有知识要领导好一方百姓,建设好一方水土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博采众长,方能服务,也才能以深厚的“内功”,为县域各项事业发展领飞导航。

(三)我们面临的是一个推进民主化的体制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民主实践的范围得到前所未有的扩大,人们的民主法制意识大大增强。民主已成为亿万人民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管理国家的有效形式。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作为县委书记,应当带头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善于听取和集中各方面的意见。依靠集体智慧和力量,正确处理好民主与集中的关系。

我们面临的是一个领导科学化的发展趋势

在今天这样一个经济飞速发展,社会深刻变革的时代,过去那种“靠经验办事,靠权力管事”的老一套已行不通了。作为县委书记,要讲究领导艺术,不断改进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学会依法办事、学会运用说服教育、示范引导的方法,以理服人。要讲究用人的效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真正使“智者说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五)我们面临的是一个利益多元化的社会格局

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新旧体制交替的社会转型期,呈现出一个以经济利益为主导的多元化的利益格局。随之,社会各个阶层、各个群体之间的利益矛盾也相对突出。这就要求县委书记必须以积极的姿态顺应改革大势,正确分析和判断各个层面的利益矛盾,用发展的眼光正视问题,用发展的办法化解矛盾,用改革的办法促进新的利益调整,进而激发和调动人们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二、实施驾驭全局应具备的能力

驾驭全局是县委书记的基本素质,也是必备素质。因此,要做到真正驾驭全局,主要应具备五个方面的能力:

战略思维的能力

战略思维,就是要用开阔的眼界和战略的眼光,去了解世界、熟悉国情、把握大局,善于把本县的改革发展放到全省、全国乃至世界的大格局、大趋势中去研究、去分析,增强工作的前瞻性和预见性,掌握工作的主动权。战略思维能力最关键的是增强全局观念,最重要的是从理论思维的高度把握客观规律。县委书记就是要善于把主要精力、主要工作放在宏观问题的研究上,把注意力集中在整个政治、经济、文化的大视野中,善于从经济全球化的走向和层面来思考、谋划本地区的工作,依托大背景拓展工作思路,寻求发展机遇,抢

占制高点、打造新优势。

决策指挥的能力

决策指挥就是对未来将要实践的目标以及达到目标的途径、方法进行谋划运筹并付诸实施的过程。县委书记作为一个地方定调子、拿盘子的人,是决定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主要决策人。决策指挥的科学、正确与否,直接影响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快慢,甚至是成败。因此,在决策指挥中,要审时度势。对看准了的事情就要果断决策,这样才能抓住机遇,用好机遇;要立足实际。大事决策前必须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以增强科学决策的实效性;要民主决策。决策过程中,要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特别是涉及方向性、战略性的决策,一定要认真听取方方面面的意见,反复论证。这样既有利于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又能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准确性。

识人用人的能力

识人用人,就是选好人,用好人。就是要按照干部“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按照干部选拔任用条例,对人选进行科学考察,择优选用,并坚持群众公认。能否有效地选才用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把手”带好班子、驾驭全局的能力和水平。县委书记要做到知人善任,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就必须打破常规选才,冲破论资排辈、任人唯亲等陈腐观念的束缚,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用人观,坚持凭党性用人,以实绩选才,把那些真正“靠得住、有本事”的干部选拔到重要领导岗位上来,使党的各项事业永葆旺盛的生命力。

善抓关键的能力

善抓关键,就是要区别主次先后,分清轻重缓急。善于抓大事,抓重点,抓主要矛盾,避免陷入繁琐的日常事务中。县域工作千头万绪,情况错综复杂,县委书记要善于根据实际,敏锐地抓住牵动全局的重点和关键,提出明晰化、特色化的发展思路。把主要精力放在抓战略问题、全局工作和宏观决策上,做到有轻重、有主次,集中精力抓大事。如在县域经济发展上,应把握结构调整、项目工程、发展环境等关键环节。

驾驭自己的能力

驾驭自己,就是要做到严于律己、克己奉公、党性纯洁、人格高尚,赢得班子成员的支持,赢得广大干部群众的信赖和拥护。县委书记既是领头人,又是大家的榜样,必须先要管好管住自己。要保持廉政操守,正确对待名与利、得与失、荣与辱,时刻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做到慎权、慎欲、慎微、慎独,当好人民公仆。

三、提高驾驭全局能力的途径

县委书记不断增强统揽全局、驾驭全局的能力,是一项不可缺少的基本功。如何才能有效提高驾驭全局的能力,应当在以下五个方面加强锻炼和修养。

不断加强学习,扩展知识层面

县委书记担负着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职责,其领导水平、决策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理论素养和文化素养的高低,尤其在当今要求人们终身学习的时代,不仅要进行系统的理论学习,做到有远见、有卓识,运筹帷幄,而且要加强市场经济、法律法规、企业管理等方面专业知识的学习,学会用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学会用法律手段来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不断拓宽知识层面,增强理论功底,以提高自己驾驭全局的综合能力。

深入实际调研,吃透下边情况

深入调查研究是我们党一贯提倡的工作作风。作为县委书记,就是要始终坚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工作作风。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必须把调查研究贯穿于领导决策和落实决策的全过程。要坚持走群众路线,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做深入细致的调查了解,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分析、判断、推理,从中把握规律性的东西,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深入调查中,既要把握上情,又要吃透下情,经常思考人民群众在想什么、盼什么。这样,我们的工作才有主动权,才会有成效,才符合广大人民的根本意志。

坚持党性锻炼,做到廉洁自律

“打铁先要自身硬”。县委书记要始终牢记党的宗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保持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以良好的素质修养、优秀的思想品德、过硬的工作作风、勤奋为民的公仆形象、鲜明的党性和人格力量凝聚人,以非权力影响力取得领导的主动权,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拥护。特别是在反腐倡廉、从严治党上,要以自身的言行,影响和带动一班人,进而促进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的进一步好转。

密切联系群众,发扬民主作风

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优良作风,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作为县委书记,应当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坚持深入群众,了解群众,关心群众,虚心向群众学习,真心为群众服务。要带头发扬民主,充分发挥班子成员的参与作用,树立平等、民主观念,居高不自傲,总揽不包揽,充分发挥班子成员的主观能动性,努力营造一种和谐顺畅的民主氛围。

搞好班子团结,形成整体全力

小议素质教育发展与更新教育主体 篇6

关键词:素质教育;教育主体;作用;关系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1-072-01

一、传统教育观念中,过多地强调了教师的教育主体性

学校教育制度产生于近代经验自然科学兴盛时期,英国近代哲学家培根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正好表达了当时的时代精神。在这种时代精神的影响下,学校采用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活动来顺应科学知识的不断增长,追求知识教学高效率成为学校教育活动和教育科研的中心。而“人”在教育活动中的中心地位被“知识”取代了,相应地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也就更多地强调了“教”的功能,更多地注重了教师的教育主体性。为了不断地提高知识教学的效率,学生在这种教学活动中受到越来越繁重、越来越严格的训练,同时,各种各样更为有效的“训练”学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也就不断地发明出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了压制,从某种程度上泯灭了学生的个性,扼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素质教育与教育主体的关系

在素质教育的实施中,对于什么是教育的主体在教育界引起了争论,人们对教育主体的理解逐步达成了共识。教育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参与和完成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双向作用过程。在教的过程中,相对于学生来说,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决定教的结果如何,教师的作用是内因,学生的作用是外因;在学的过程中,相对于教师来说,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决定学的结果如何。学生的作用是内因,教师的作用是外因。把教与学结合起来。统一起来,则教师和学生互为主体,互为客体,决定教与学的整体如何。教师与学生既是内因又是外因,是一个矛盾的对立统一体,教师与学生既对立又统一,推动教育和教学活动的发展。

三、素质教育应注重主体参与

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首先要解决一个基本问题,就是学生主体性的回归,实现积极主动的、个性自由的全面发展。主体参与表现为三个方面:自主性,学生根据客观条件和社会需要积极支配自己的活动,以获得自身发展能力和权力;能动性,即学生在认识活动中表现出一种自觉、积极和主动的特性;创造性,即具有探索新知,追求新知和新的活动成果的内在需求和意向。具有无限发展创造潜力,这是主体参与的特征之一,也是素质教育核心所在。在素质教育中。教师所体现的是教育指导作用,学生所体现的是积极参与求教的作用,把学生参与作为实体范畴的主体概念来认识。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学生的发展取决于主体参与的积极性、能动性这一内因;教师的作用发挥的外因通过内因才能体现出来,给学生创造一个生动活泼、健康自由的环境,是素质教育实施的头等大事。

四、素质教育须确立全面发展的人才观、质量观

人的全面发展是现代教育的根本任务。现代课堂教学必须面向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着眼于奠定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

1、自主性的培养

当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主性正成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大课题。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自主性表现为:具有独立的自主意识,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自觉积极性的学习态度,能够主动地认识、学习和接受教育影响,主动地思考、质疑,以达到自己预期的学习目标。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最大限度地调动其自主性,使学生在教育活动中主动参与、主动学习,以不断地开发自我,发展自我和完善自我。

2、学生能动性的培养

人作为活动的主体,不仅有自主性,而且有能动性。主体的能动性主要体现在能动地改造客体的实践活动之中。因此,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创设学习和活动的情景,力求诱发学生的内驱力,引导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发挥其主体能动性,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人。

3、学生创造性的培养

创造性是学生主体性的核心内容,也是素质教育的主题。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性包括有新颖的思维方式、独特的见解和丰富的想象力,善于灵活运用,善于搞小发明、小制作等。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可通过各科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或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各种课外活动进行发明创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或通过开设专门的创造教育过程,系统地训练学生的创造思维等。

五、素质教育也给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同时,要按照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不断提高自己的全面素质,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有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扎实的业务知识和终身学习的自觉性,并且掌握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要遵循教育规律,积极参与教育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要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人格,因材施教,为人师表,注重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保护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实践证明,大量创新性成果和创造性人才,就是在这种相互学习、相互切磋、相互启发、相互激励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这样的情境使教师和学生两个积极性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论电影放映技术更新与发展趋势 篇7

关键词:电影放映技术,技术更新,发展趋势

一、我国电影放映技术的发展历史

我国电影放映技术的发展历程比较复杂,但是还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即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越快,人们物质生活水平越好,对于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越加浓厚,电影放映技术也会随着这样的背景而越来越人性化。 首先,评价国家电影放映技术往往需要从电影放映机制造业说起,我国能够使用自主研发的放映设备是在1951年,松花江牌电影放映机的诞生,标志着我国电影放映技术的起步;其次,电影放映技术相继进入到高等院校, 培养了大量的电影放映技术人才,为电影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人力资源支持;再者,图像质量的发展时期, 主要集中在l970年以后,在城市电影院改造和扩建工作相继完成的背景下,电影放映技术进入崭新的阶段,从超高压短弧灯到开关电源,从放映荧幕到放映碳棒,实现了图像质量的再次升级。然后,影院声音的改进也是放映技术升级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电子管扩音机到晶体管扩音机,从光学立体声到录音立体声,再到数字立体声, 实现了影院声音处理设备的革新,使得电影放映的声音质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最后,进入到新世纪之后, 现代电子技术慢慢融入到电影放映技术中去,实现了其快速的升级和换代,主要涉及到数字锁相环技术,放映机开关模块化电源技术;影院红光还音技术;放映机处理器的计算机控制与处理技术;高亮度增益放映银幕。

二、数字立体电影放映技术引领我国电影放映的新潮流

(一)数字立体电影放映技术的特点。数字立体电影放映技术的备受关注,不仅是因为其能够给予消费者更加真实的视听感受,更在于它掀起了我国电影放映技术的新风潮。总结和归纳数字立体电影放映技术的特点: 其一,视觉感受更加的真实,给予消费者更高的感官享受。传统电影放映技术需要对于胶片电影进行拷贝处理, 在此过程中势必会对于画面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使得影片放映质量大大折扣。而在数字立体电影放映技术下, 光亮明晰,无抖动现象,分辨率更加清晰,实现了电影播放的高亮度,高清晰和高逼真的效果,使得消费者有一种处于电影中感觉。其二,听觉感受更加真切,给予消费者更好的听觉感受。在电影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 听觉享受往往更加能够震撼消费者,而数字电影放映技术往往能够做到保证声音的原本性的同时,能够很好的实现与画面的同步运行,从而获得极好的听觉感受。

(二)数字立体电影放映技术的发展。数字立体电影放映技术进入我国,始于2008年,国外系列电影相继进入中国电影市场,极大的促进了我国数字立体电影放映技术的发展。但是在数字立体电影立体电影放映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我们应该看到的是我国现阶段对于电影放映技术的研究工作还很少,更加缺乏专业化程度高的技术人员。相关的电影放映技术的研究是从2009年, 以中国电影科学技术研究协会为主,以广电总局,电影管理局和巾影集团为辅,以数字立体电影放映技术为研究对象,建立起了与国外公司进行技术研发合作的模式, 慢慢形成了自己的研究项目体系,为后期放映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依据。

三、电影放映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我国的影院建设会处于初级阶段,相关的配套设备和技术还存在很大的缺陷和不足。 主要表现在:其一,电影行业对于高清数字影院存在认识不清的问题,难以为数字立体电影放映技术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其二, 专业技术存在很大的不足,比如采用电子显示技术代替传统的胶片载体进行数字立体电影的放映,目前会存在很多的问题和不足,难以满足国内消费市场的需求;其三, 数字立体电影设备严重依赖进口,电影放映设备存在制造商的问题,往往很难解决。

四、结束语

更新发展 篇8

在经济增长方式方面, 我国目前还存在着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突出问题, 存在着严重的发展隐患。

在投入方面, 按照美国经济学家格鲁特曼的“增量资本产出率”, 即从每增加1亿元GDP所需要的固定投资来看, 我国在“六五”期间是1.8亿元, 到了“十五”前三年上升到4.99亿元, 也就是说, 我国创造1元钱GDP需要的投资竟然接近了5元钱。这足以说明, 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净出口, 在我国更多的是靠粗放的投资去拉动的。

在能耗方面, 以水资源为例, 我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 但农业灌溉用水的利用系数却只有0.4, 相当于国外先进水平的一半左右;工业每万元产值的用水量高出了国外先进水平的10倍。2003年, 我国实现的GDP, 按现行汇率计算为1.4万亿美元, 约占全世界GDP的4%, 但为此消耗的资源, 包括原油、原煤、铁矿石、钢材、氧化铝、水泥等, 分别约占世界消费量的7.4%、31%、30%、27%、25%和40%, 消耗的资源高出世界平均水平很多。

高消耗换来了高增长, 也带来了高排放和高污染的问题, 现在, 中国每增加单位GDP的废水排放量比发达国家高出4倍, 单位工业产值产生的固体废弃物比发达国家高出10多倍。

不协调的问题则更明显, 经济增长的不协调体现在三个短板:一是农业的短板, 农业基础薄弱, “三农”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二是服务业的短板, 中国现在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只有32.3%, 不仅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66.4%, 还低于低收入国家平均水平的45%, 影响了整个社会经济运行的效率, 社会物流总成本比发达国家高出近1倍;三是行业中的短板, 中国的传统产业、低技术含量和低附加值的产业仍占主导地位, 许多关键的、高技术的设备都要依赖进口。

2 树立经济发展的新理念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发展理念, 一些发达国家现在走的正是这样一条“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循环发展模式, 而我国的能源利用率只有33%, 工业用水利用率为55%, 矿产资源总回收率为30%, 分别比国外先进水平低10%、25%和20%。

传统的发展观, 偏重于物质财富的增长而忽视人的全面发展, 简单地把经济增长等同于经济发展而忽视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 相应地把GDP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单一标尺而忽视人文的、资源的、环境的指标, 单纯地把自然界看作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索取对象而忽视自然界首先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必须辨证地认识物质财富的增长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 转变重物轻人的发展观念。发展应该始终把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经济增长方式, 是以有利于而不是有损于人的全面发展为最高标准的增长方式。

必须辨证地认识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转变把增长简单地等同于发展的观念, 也不能把发展简单地等同于增长。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没有经济增长谈不上经济发展, 但增长并不一定带来相应的发展。国际经验表明, 事实上存在着“没有发展的增长”, 甚至“负增长”, 即经济总量扩大了, 但经济结构没有优化, 经济增长的质量没有改善, 国家的综合实力和人民生活的综合质量没有实质性提高, 甚至在经济总量扩大的同时, 结构恶化了, 环境破坏了, 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条件下降了。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经济增长方式, 是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的增长方式。

必须辨证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转变单纯利用和征服自然的观念。应该认识到, 破坏自然、掠夺自然, 就是破坏自己、掠夺自己;要关注人, 也要关注自然;要满足人的需要, 也要维护自然的平衡;要关注人类当前的利益, 也要关注人类未来的利益。在发展过程中不仅要尊重经济规律, 更要倍加尊重自然规律, 充分考虑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经济增长方式, 是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增长方式。

3 进一步完善经济核算体系

GDP这一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建立, 曾被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它是反映一个国家经济规模、经济实力的重要指标, GDP又是国家制定宏观调控政策的重要依据, 因此, 对GDP的重要作用不能忽视。但现行GDP也有其局限性, 它主要反映了一个国家 (地区) 一定时期经济增长的“产出”、“总量”和“量”, 没有或不是很好地反映其“投入” (特别是资源成本和环境成本的代价) 、“结构” (包括社会财富的分配结构) 和“质” (包括产品和服务的质量、社会效益等) 。在GDP核算存在种种缺陷的情况下, 单纯地用GDP来评估一个地区的发展成果, 考核领导班子的政绩, 有失偏颇, 容易导致一些地方不惜代价片面追求增长速度, 忽视结构、质量、效益, 忽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要完善GDP, 需要逐步建立绿色GDP的体系, 在现有GDP的基础上, 增加一些资源、环境、人文等因素, 建立一套不仅包括物质文明, 而且包括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在内的科学考核体系。

4 调整经济结构

要切实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 解决农业“短板”问题, 提高农民的收入。要改组改造传统产业, 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 淘汰落后设备。要大力发展服务业, 努力扭转服务业长期滞后的局面, 提高服务业比重, 增强服务业对其他产业的服务功能, 充分发挥服务业在扩大就业中的作用。此外, 还要遏制某些地区、某些行业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5 发展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的原则是“减量化、再使用、可循环”, 减量化是指在生产的投入端尽可能地消耗资源;再使用是指尽可能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可循环是指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放, 力争做到排放地无害化, 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以电解铝为例, 生产一吨铝, 要消耗1500度电。去年出口了125万吨铝, 就相当于出口了接近200多亿度电。但是铝的再生性能好, 受损率小, 按一定的生命周期计算, 目前铝制品的平均寿命是15年, 按可再生13-25次计算, 铝的平均寿命就可以达到200-375年, 可以大大节约铝钒土的资源消耗。

6 推进科技进步, 加快体制创新

将来的能源、资源问题, 最根本的还要靠科技进步。以能源为例, 现在能源的生产和生活消费主要是靠煤炭、原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 这些不可再生资源都很有限。太阳能是最清洁, 最丰富的能源。太阳能是化石能源的3.5万倍, 然而太阳能的收集、储存、使用等技术问题还没有过关。解决能源问题的最终出路还是要靠科技。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体制创新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没有体制的转变, 经济增长方式就不可能得到根本的转变。

7 强化企业管理, 提高国民素质

企业是经济活动的主体, 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微观基础。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必须强化企业管理, 加强企业成本管理和企业信息化建设, 高度重视基础管理工作。

要提倡文明、健康、可持续的消费方式, 要广泛开展节约型社会的宣传、教育和培训, 增强全社会、全民族的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

更新发展 篇9

区域教育发展规划是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变迁、区域教育管理的需要而逐渐引起人们关注的。二次大战以后, 由于当时的教育发展规划主要考虑教育对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作用和影响,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被忽视, 所以当时出现的区域教育发展规划只关注区域教育的宏观发展, 以规模、速度、效益、数量等为衡量标准, 而忽视微观层面的区域教育布局、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质量、课程开发以及教育均衡、公平发展等因素。20世纪80年代后期, 一些国家开始探讨区域教育发展规划以及相关问题, 并开始了实践探索。

从英国、美国、澳大利亚、丹麦、新西兰、印度以及加拿大等国的实施情况来看, 区域教育发展规划普遍被认为改进了区域教育的管理方式, 提升了区域教育的整体水平, 实现了优质资源共享, 均衡了区域教育的发展, 是提高区域教育水平的一种重要手段。尤其是在薄弱学校改造、特色学校创建、区域教育合作、挖掘区域教育潜能等方面, 其作用更为突出。

区域教育发展规划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第一, 区域教育发展规划是一种管理理念的更新。通常人们所理解的区域教育发展规划仅仅是制订或实施一种文本, 且这种文本常常不涉及管理方式的改善以及其中技术的应用。而强调区域教育发展规划是一种活动和过程, 且注重管理更新、公众参与、责任分享以及把区域教育管理的主要精力集中于那些可实现的重点项目, 并不断在实践中完善等, 使人们重新认识区域教育发展规划, 关注区域教育结构的调整、整体发展, 在理性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区域教育在较长一段时间内的发展目标、基本定位、发展内容及保障制度、监控措施等, 真正促进区域教育的发展。

第二, 区域教育发展规划是一种系统的管理方式。教育管理有传统的目标管理、角色管理以及现代的过程管理、信息管理、知识管理、绩效管理等。由于目的、侧重点的差异, 因而在区域教育管理这一综合性的实践活动中, 这些管理方式呈现出不同程度的缺陷或不足。而一旦把区域教育发展规划看作是一种系统的管理方式, 不仅包含上述管理方式中的基本内容, 而且还展现出区域教育机构发展的整体性和长远性;不仅使人们关注区域教育发展的目标、过程与绩效, 而且重视在相关的活动过程中追问各种管理方式的适切性、有效性, 群策群力地探索区域教育的发展策略、方法与路径。

第三, 区域教育发展规划是持续行动的过程。区域教育发展规划不仅仅是提出区域教育发展的目标或设想, 而且是通过制订、实施和评价的系列活动与过程, 激励并联合社会各界的力量, 不断改进区域教育的硬件和软件, 改善区域教育的管理, 促进区域教育公平、均衡地发展, 并在持续、自觉的行动过程中, 调动各种积极因素, 开发人力、社会和自然资源, 将区域教育发展的愿景一步步转化为现实。

第四, 区域教育发展规划注重主体性、关注内在发展。区域教育发展应是一种自主的过程, 尽管外在的帮助是必要的, 但这种帮助不能演变为对区域内人员思想、能力以及积极性等的压抑或控制。唤醒区域人员的自主性以及相应的意识、责任和创造力等, 才是实现区域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

第五, 区域教育发展规划强调公众参与、“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一些特殊利益群体, 如, 教育协会、党团组织、工会、非父母群体等都应该在区域教育发展规划中占有一席地位。因为, 规划正是通过发扬民主、广泛采纳相关利益群体的意见和建议来改善区域教育管理, 设计和实施区域教育发展的系列过程与活动。规划地点是由此调适区域管理机构之间、学校之间、教育机构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 由此获得广泛认同, 促进区域教育与区域经济共同发展。

更新发展 篇10

MOOCs是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 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 的缩写形式。它是网络学习领域的最新发展,已受到越来越多的世界各地的从事网络远程教育学者的关注和兴趣。Gaebel ( 2013 ) 把MOOCs总结为免费、低信用( Credit - less) 的网络课程,人们可以无准入要求、无限制登记次数的参加。因此,MOOCs的定义可以被归纳如下:MOOCs是免费的非学位在线课程,开放无限招生全球无论其当前的教育背景任何想学习的人。

Siemens ( 2012 ) 将MOOC分为两类,c MOOCs模式和x MOOCs模式: c MOOCs模式强调 “创造,创新,自主性和社交网络学习”和 “专注于知识的创造与生成”; x MOOCs模式是基于 “传统的学习方法,通过视频演示和小测验和测试”和 “专注于知识复制”。一些如麻省理工学院和斯坦福大学这样著名的大学,以数字技术和校园教学的制度策略来开发x MOOCs。因此,x MOOCs并非教学法驱动( Peda-gogically Driven) 的,因此他们认为x MOOCs是主要基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教学方法。c MOOCs却具有明确的目标,即利用Web 2. 0 进行学习的研发教学方法。Siemens和Downes创造了一些被称为关联主义的心理假设,在2008 年提出了导向第一个MOOCs的教育学。

MOOCs平台与中国大学合作在2013 年开始频繁起来。2013 年,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加入ed X。2013 年,上海交通大学和复旦大学加入Coursera。除此之外,中国很多大学在积极申请或筹备MOOCs课程。虽然MOOCs的发展前景和效度在中国教育界尚未达成共识,甚至部分大学教师对MOOCs的来临持消极,甚至反对的态度,但必须承认的是MOOCs已经到来。毕竟,在大众传媒时代,MOOCs为那些渴望学习但没有钱或时间的人们打开了一扇希望之门。同时,MOOCs所具有的很多优势对在校大学生也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

2 MOOCs给大学教师带来的启示

2. 1 汲取新知识,拓宽个人发展之路

随着MOOCs的迅速发展,大学教师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更好更快的加速教师个人的成长和进步,是新时代赋予教师的命题和职责。在MOOCs学习模式中,传统的教室将成为教师和学生进行讨论,回答问题,做功课或分享经验的场所; 学生可以使用计算机和互联网方便地学习,这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是较为少见的; 学生有权选择他们最喜欢的老师,学习内容和考试时间或形式; 教师在大部分时间内也不会是在传授知识,而是在指导学生,甚至是在向学生学习; 数字型学习内容,在线作业和在线考试是这种学习方式典型特征。大学教师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汲取新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运用这些知识和理论。

2. 2 践行教改,以MOOCs理念为中心和指导

将MOOCs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引入大学教育之中,可以使教师组织更加灵活的授课方式进行教学,扩大和改善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MOOCs的数据统计结果可以使教师更加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提出有针对性的授课措施和教学改革方案; MOOCs授课模式可以提高和改善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动机,强化学生的学习策略; MOOCs中评价方式可以被借鉴,以达到转换评价手段和方式的目的。总之,MOOCs将会为大学课程的改革提供宝贵参考。在MOOCs理念和实践的指导下,大学教师应努力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大力推进教学改革。

3 MOOCs时代大学教师教学与职业发展

当大学教师把MOOCs模式应用于教学实践中时,他们必须有意识地了解和利用大众媒体资源以实现教学目标,应该有意识的把握由信息技术为教育带来的变化。

3. 1 教育理念的更新

大学教师应改变传统中指导者的角色,并认真学习和研究MOOCs的成功经验。在信息技术和媒体技术高速发展的新时代,学生将会变成课堂和教学活动的中心,因此大学教师应该改变或更新他们的传统授课理念和授课方式。以MOOCs之中的视频教学为例,教师应该在15 ~ 20 分钟内以演讲的形式结束课堂,重点突出,视频的中间和结尾要为学生设计测试和题目,甚至在演讲过程中加入一些娱乐的元素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演讲应具有知识性、娱乐性和实用性的特点,这也是MOOCs课堂的典型特征。因此,大学教师应该具有学习新知识的渴望、合理的知识结构、创造性处理教材的能力、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的决心、灵活选择教学方法和有效地将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只有当大学教师教学理念得到更新之后,他们才可以更好的借鉴最新的教学理念,以在教学实践中进行运用。

3. 2 知识体系的更新

大学教师的知识结构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当大学教师教育观念的落伍或落后了其他教师时,其理论知识的不足就会成为改进教学实践的障碍。在MOOCs教学模式中,教师可以设计自己独有的教学计划、课程内容和课程大纲。因此,教师应积极地开发新的教学计划、方法和教材,以满足在线学生的需求。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总结和改进现有的教学理论,教学方法和教学实践活动,并承担课程开发的责任和义务。大学教师应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相结合的新型授课模式,积极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并将终结性评价转变为形成性评价。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新工具来服务教育具有重大的价值和效益,同时会为学生提供生动有益的教育环境,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源和有利的学习工具。

3. 3 教学方法的更新

大学教师应设计更多的学习方法和活动并将之应用于教学,并充分地利用网络资源和云环境中的学习材料丰富教学活动,以达到活跃教学氛围,帮助学生记忆和学习知识,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的。比如,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安排课前作业,然后给一些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讲授所学内容的机会。课前任务的布置会将学生置于学习活动的中心和主体位置,其完成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并使学生逐步养成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的习惯。在新媒体时代,大学教师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和资源来构建课堂活动,创建集视、听、说为一体的仿真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从而提高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 4 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终身教育是一种国际教育理念,对中国教育事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终身学习是一种由于个人或职业的原因而产生的持续的、自愿的、自我激励的追求知识的学习行为。随着大数据时代和新媒体时代的来临,大学教师的知识结构亟须更新或升级。为了加强大学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从教师自身而言,大学教师应具有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强化终身学习意识。例如,在MOOCs教学模型中,教师需要独自面对摄像头,没有学生在场但需制造出生动的课堂气氛,呈现出有激情、有活力的课堂。可见,MOOCs课堂是对大学教师的一大挑战。如果他们不学习和提高自己,极有可能会被社会和时代拒绝。因此,终身学习应该成为大学教师的基本自我要求,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的关键,大学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并付诸行动的信念。

4 结论

MOOCs的快速发展将网络教育带入了一个新时代,也为我国的高等教育的发展翻开了新篇章。MOOCs带来了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模式,为了顺应MOOCs和网络教育的发展,大学教师要适应这种新的学习模式,尝试中国特色的个性化、互动式、自主式的MOOCs教学模式; 同时还应积极尝试创新型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积极探索,积累经验,以实现自身专业发展和个人成长进步。

参考文献

[1]Gaebel,M.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EB/OL].http://www.slideshare.net/gsiemens/designing-and-running-amooc,2012.

[2]Armstrong,L.Coursera and MITx:Sustaining or Disruptive[EB/OL].http://www.knowtex.com/nav/coursera-and-mitxsustaining-or-disruptive_35842,2012.

更新发展 篇11

关键词: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1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存在的问题

在经济增长方式方面,我国目前还存在着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突出问题,存在着严重的发展隐患。

在投入方面,按照美国经济学家格鲁特曼的“增量资本产出率”,即从每增加1亿元GDP所需要的固定投资来看,我国在“六五”期间是1.8亿元,到了“十五”前三年上升到4.99亿元,也就是说,我国创造1元钱GDP需要的投资竟然接近了5元钱。这足以说明,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净出口,在我国更多的是靠粗放的投资去拉动的。

在能耗方面,以水资源为例,我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但农业灌溉用水的利用系数却只有0.4,相当于国外先进水平的一半左右,工业每万元产值的用水量高出了国外先进水平的10倍。2003年,我国实现的GDP,按现行汇率计算为1.4万亿美元,约占全世界GDP的4%,但为此消耗的资源,包括原油、原煤、铁矿石、钢材、氧化铝、水泥等,分别约占世界消费量的7.4%、31%、30%、27%、25%和40%,消耗的资源高出世界平均水平很多。

高消耗换来了高增长,也带来了高排放和高污染的问题,现在,中国每增加单位GDP的废水排放量比发达国家高出4倍,单位工业产值产生的固体废弃物比发达国家高出10多倍。

不协调的问题则更明显,经济增长的不协调体现在三个短板:一是农业的短板,农业基础薄弱,“三农”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二是服务业的短板,中国现在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只有32.3%,不仅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66.4%,还低于低收入国家平均水平的45%,影响了整个社会经济运行的效率,社会物流总成本比发达国家高出近1倍.三是行业中的短板,中国的传统产业、低技术含量和低附加值的产业仍占主导地位,许多关键的、高技术的设备都要依赖进口。

2树立经济发展的新理念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发展理念,一些发达国家现在走的正是这样一条“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循环发展模式,而我国的能源利用率只有33%,工业用水利用率为55%,矿产资源总回收率为30%,分别比国外先进水平低10%、25%和20%。

传统的发展观,偏重于物质财富的增长而忽视人的全面发展,简单地把经济增长等同于经济发展而忽视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相应地把GDP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单一标尺而忽视人文的、资源的、环境的指标,单纯地把自然界看作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索取对象而忽视自然界首先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辨证地认识物质财富的增长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转变重物轻人的发展观念。发展应该始终把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经济增长方式,是以有利于而不是有损于人的全面发展为最高标准的增长方式。

必须辨证地认识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转变把增长简单地等同于发展的观念,也不能把发展简单地等同于增长。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没有经济增长谈不上经济发展,但增长并不一定带来相应的发展。国际经验表明,事实上存在着“没有发展的增长”,甚至“负增长”,即经济总量扩大了,但经济结构没有优化,经济增长的质量没有改善,国家的综合实力和人民生活的综合质量没有实质性提高,甚至在经济总量扩大的同时,结构恶化了,环境破坏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条件下降了。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经济增长方式,是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的增长方式。

必须辨证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转变单纯利用和征服自然的观念。应该认识到,破坏自然、掠夺自然,就是破坏自己、掠夺自己:要关注人,也要关注自然;要满足人的需要,也要维护自然的平衡:要关注人类当前的利益,也要关注人类未来的利益。在发展过程中不仅要尊重经济规律,更要倍加尊重自然规律,充分考虑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经济增长方式,是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增长方式。

3进一步完善经济核算体系

GDP这一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建立,曾被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它是反映一个国家经济规模、经济实力的重要指标,GDP又是国家制定宏观调控政策的重要依据,因此,对GDP的重要作用不能忽视。但现行GDP也有其局限性,它主要反映了一个国家(地区)一定时期经济增长的“产出”、“总量”和“量”,没有或不是很好地反映其“投入”(特别是资源成本和环境成本的代价)、“结构”(包括社会财富的分配结构)和“质”(包括产品和服务的质量、社会效益等)。在GDP核算存在种种缺陷的情况下,单纯地用GDP来评估一个地区的发展成果,考核领导班子的政绩,有失偏顿,容易导致一些地方不惜代价片面追求增长速度,忽视结构、质量、效益,忽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要完善GDP,需要逐步建立绿色GDP的体系,在现有GDP的基础上,增加一些资源、环境、人文等因素,建立一套不仅包括物质文明,而且包括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在内的科学考核体系。

4调整经济结构

要切实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解决农业“短板”问题,提高农民的收入。要改组改造传统产业,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淘汰落后设备。要大力发展服务业,努力扭转服务业长期滞后的局面,提高服务业比重,增强服务业对其他产业的服务功能,充分发挥服务业在扩大就业中的作用。此外,还要遏制某些地区、某些行业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5发展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的原则是“减量化、再使用、可循环”,减量化是指在生产的投入端尽可能地消耗资源:再使用是指尽可能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可循环是指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放,力争做到排放地无害化,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以电解铝为例,生产一吨铝,要消耗1500度电。去年出口了125万吨铝,就相当于出口了接近200多亿度电。但是铝的再生性能好,受损率小,按一定的生命周期计算,目前铝制品的平均寿命是15年,按可再生13~25次计算,铝的平均寿命就可以达到200~375年,可以大大节约铝钒土的资源消耗。

6推进科技进步,加快体制创新

将来的能源、资源问题,最根本的还要靠科技进步。以能源为例,现在能源的生产和生活消费主要是靠煤炭、原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这些不可再生资源都很有限。太阳能是最清洁,最丰富的能源。太阳能是化石能源的3.5万倍,然而太阳能的收集、储存、使用等技术问题还没有过关。解决能源问题的最终出路还是要靠科技。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体制创新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没有体制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不可能得到根本的转变。

7强化企业管理,提高国民素质

企业是经济活动的主体,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微观基础。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必须强化企业管理,加强企业成本管理和企业信息化建设,高度重视基础管理工作。

要提倡文明、健康、可持续的消费方式,要广泛开展节约型社会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增强全社会、全民族的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

浅谈林业发展规划及更新造林措施 篇12

关键词:更新造林,措施,规划

结合农田林网、通道绿化、防沙治沙、生态村组绿化等春季造林工作重点, 及早谋划, 及时分解下达建设任务。同时, 积极同林业局及有关单位衔接, 做好任务落实。根据快速通道绿化、防沙治沙、特色经济林建设等造林绿化重点, 选派技术人员做好现场调查及规划设计, 及时掌握造林所需的苗木品种、数量、规格等相关情况。截至目前, 已结合三北四期、防沙治沙项目建设, 落实防护林建设。

1 更新造林的规划

1.1 抓好造林任务落实

全面落实目标管理责任制, 实行林业局领导包片、技术干部包片的办法, 明确任务、靠实责任。督促林业局严格落实局干部包片的责任制, 全面落实造林地块。林业、科技等部门协调配合, 开展示范点、片建设, 以点带面推进造林工作, 确保任务全面完成。

1.2 积极筹备造林苗木

按照今春造林苗木需求情况, 积极筹措资金, 及早订购优质苗木。同时, 督促乡镇发动群众, 通过自购苗木、截杆造林等方式, 有效解决造林苗木不足的问题, 满足春季造林苗木需求。

1.3 组织开展义务植树活动

抓住春秋季的有利时机, 组织机关干部、学生、企业职工和农民群众开展义务植树活动。乡村义务植树突出居民房前屋后绿化, 每个小组植树不少于1000株。

1.4 全力开展技术服务

结合春季造林工作重点, 抽调技术人员, 现场跟踪服务, 全力以赴做好技术服务工作。同时根据季节特点, 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 加大造林实用技术、经济林高效丰产栽培、抗旱节水技术培训力度。

1.5 制定并落实优惠政策

结合特色林业果业建设实际, 制定并落实优惠政策, 调动群众参与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的积极性。

2 更新造林的措施

2.1 林地的选择及其清理

做好植树造林工作、获得较高林木成活率的基础是选择适宜苗木生长的林地。应选择那些符合我林业局植物特点的坡耕地、采伐迹地, 以及宜林的荒地荒山, 而郁闭度在0.2以下的疏地残林、灌丛地及需改造的低产人工林等, 这些林地也能为更新造林工作提供较好的条件, 是植树造林林地的首选。在林地选好后, 做好其清理与整地工作。可通过人工或机械割除清理、火烧清理以及喷洒化学除草剂清理等方法, 将造林地上的杂草、灌木、藤条以及采伐迹地上的枯枝、倒木等以带状清理、块状清理、全面清理的方式清除干净。

2.2 造林最佳时间

春季植树最适宜, 冬末春初气温较低, 蒸发量小, 苗木地上部分处于休眠状态, 起苗栽苗不致过多失水, 栽后容易成活。同时树苗根系活动较早, 造林之后, 先扎根, 后长叶, 抗旱能力强, 栽后容易达到地上、地下部分的生理平衡。春季土壤化冻返浆, 水分充足, 有利成活, 土壤化冻, 便于掘苗、刨坑。

2.3 苗木的选择

栽植苗木的选择尤为重要。要选择无病虫害和机械损伤、苗木通直、枝条茁壮、组织充实、木质化程度高、根系发达、顶芽健壮的植株栽植。我国适宜春季栽植的树木很多, 为避免大风摇动树干, 动摇根基, 使苗根扎不牢固, 应在栽前修枝或截干。

2.4 肥料和药物的使用

为使苗木优质、茁壮成长, 需在适宜的阶段对其追肥;而为防止树木病虫害的发生, 需及时使用化学药剂来预防苗木的虫疾等问题。肥料的选择应根据土壤的缺肥情况尽量合理选用农家肥, 肥料的品种和数量都要因地制宜, 不要过量, 避免肥料流失、避免污染环境、避免烧死苗木。同时, 还要推广使用抚育埋青、表土还穴等技术, 增加林地有机肥的使用。对于树木病虫害的防治, 首先应采用生物防治, 其次才可考虑药剂防治, 药剂防治应选用低毒、低残留、高效、污染小的农药, 这样在杀灭虫害的同时, 对林内有益生物的数量和种类也起到了保护的作用。

2.5 保护好林地周边环境

一草一木中都蕴含着丰富的资源, 有奇珍异宝、有稀有植被, 在造林更新过程中, 对这些动植物、植被亦应予以保护。首先, 不破坏和侵占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 尽可能避开他们栖息之所。其次, 注意保护珍惜的植被, 可设立植被隔离带或沿等高线栽植树木。对于不宜植树的地段, 必须保留自然植被;对于坡脚、沟边、山顶等容易发生水土流失的地段, 则需保留5-10米的原有植被。第三, 注意尽可能地保留林地原有的林地及珍稀的植物, 不能破坏造林地周围的天然次生林, 不能用炼山的方式清理林地, 不能为发展人工林而砍伐或变相砍伐有保留价值的天然林。

加强造林后管护与抚育管理, 不仅可以巩固造林成果, 而且可以提高林木保存率, 促进林木生长发育。

3 林业资源发展的现状

我国森林面积每年以200万hm2速度递增, 林木生长量开始大于消耗量, 森林资源的发展在数量上开始上升, 扭转了长期以来森林资源下降的局面, 实现了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的“双增长”。森林资源是决定林业生存和发展的决定因素, 但竞争的焦点却在于林业产品, 而林产品的关键原料还在于森林资源。我国林副特产品的资源丰富, 其中不少是名特优产品。在国内外享有很高信誉, 具有较强劲的国际市场竞争能力。

我国经济发展迅速,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很快, 对林产品市场的需求十分旺盛。由于近年来建筑业、室内装饰、家具等方面以及对纸产品的需求增加迅速, 为我国林产工业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为保证森林资源的合理发展, 要保持存量, 确保分布均与, 提高森林资源质量。

上一篇:老年咳嗽变异型哮喘下一篇:学校的特色之路如何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