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协调与发展

2024-09-16

更新协调与发展(共9篇)

更新协调与发展 篇1

广袤无垠的中华大地孕育了种类丰富的传统建筑形式, 这些建筑植根自然, 适应气候, 承载着城市历史的记忆。然而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习惯的变迁, 没落的民居住区渐渐成为城市发展的羁绊, 成为旧城改造的硬伤, 怎样面对传统民居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现代使用价值这对矛盾, 已成为城市发展和旧区改造中的热点问题。

1 追溯干栏民居

干栏民居建筑是一种历史悠久, 发展至今活力不衰的传统建筑形式, 在我国西南广大地区仍然广泛的应用。例如傣家的竹楼, 布依族的吊脚楼, 壮族的麻栏, 苗族的半边楼等等。无论在湿热的平原地区, 还是高寒的山地环境, 都能看到这种住屋形式的存在。重庆山城传统民居以吊脚楼著称, 早在2000年前的汉代就已为史籍所载。干栏建筑作为架空式建筑或称高脚式建筑, 这样一种独特的建筑形态, 它的形制虽然十分古老, 但其建筑形态生命力却青春永驻, 特别是在与现代框架结构体系相结合的条件下, 有着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见图1) 。

2 重庆传统民居的当代价值

2.1 文化价值

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 凭借勤劳的品质及高度的智慧, 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东方文化, 其中就包括丰富多彩的民居文化。近几十年来,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传统民居中许多文化及形态, 正因多种环境及人文因素的改变而面临损毁甚至湮灭的威胁, 尽快挖掘传统民居中的生态经验及文化精髓, 更好的保护现有民居及保持其可持续发展的态势是目前研究的首要课题。

2.2 学术价值

近年来, 随着人们对全球环境问题认识的深化,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建筑界也迅速掀起了一股“生态住宅热”。生态住宅应与自然环境相适应, 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与气候相适应。气候是不可移植的地方特征, 在我国各地的传统民居建筑中, 勤劳的广大劳动人民就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了建筑气候设计的思想和方法, 值得当今的住宅建筑设计加以借鉴。

3 传统民居的尴尬处境

3.1 文化保护和经济投入的矛盾

旧城改造中的大部分传统民居住区整体上能体现出复杂的城市肌理、社会邻里关系, 但是并没有被列为保护的对象, 大部分建筑按照规定只要控制体量是可以拆除建新的。它们不同于国家文物保护建筑, 国家文物保护建筑的历史重要性决定国家将不惜代价去保护, 而传统街区则要在经济上找到自身存在和发展的理由。对传统街区保护的投资必须有一定的回报, 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人都无法抗拒的法则。

3.2 “高地价”与“低容积率”的矛盾

传统街区一般地处城市中心地段。我国实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后, 城市中心区段因其“时间优势”和“机会优势”, 地价相应上升, 原有街区中的附加值低的传统产业将被依次向城市边缘排斥。地价分布呈中心区为最高点依次向外递减的态势, 直接引起了城市各功能用地的空间重组。位于城市中心的旧街区由于地价的飙升而被卷入这场来势凶猛的空间重组中。“高地价”与“低容积率”的矛盾使得传统街区在大城市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难以生存。

4 重庆“十八梯”的改造设想

4.1 现状分析

1) 区位分析:

十八梯位于重庆渝中半岛, 是老重庆联系上、下半城的一条有名的老街, 北临解放碑城市中心区, 与较场口商圈仅一街之隔。这里破败的景象与周边的繁华格格不入, 房屋破旧, 环境欠佳, 属于旧城改造的重点区域 (见图2) 。

2) 城市的记忆:

十八梯老街周围居住着大量普通老百姓, 从事着一些古老传统的特色手工服务行业, 街上散发着浓浓的市井气息。掏耳朵的、修脚的、做木工的、做裁缝的、卖烧饼的、卖针线的、打麻将的, 还有山城绝对少不了的棒棒军散布在各处, 更有各种悠闲的猫狗等宠物, 随意趴在地上打着盹。十八梯是老重庆市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成为当今高度城市化的重庆一本值得怀念的古老像册 (见图3) 。

3) 社会经济调查:

居民构成:此街区总户数1 230余户, 共有居民2 700余人 (其中相当一部分为打工租房人员) , 调查结果涉及70人, 其中老年 (55岁以上) 占25% (17人) ;中年 (35岁~55岁) 占63% (43人) ;青年 (25岁~35岁) 占12% (8人) 。文化构成:文化程度方面, 十八梯片区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比较低。其中受过大专教育的无;受过初中教育的占70% (48人) ;受过小学教育的占21% (21人) ;受过高中教育的仅占9% (6人) 。业态构成:此街区抽样的70人中, 就业人数为24人, 占总人口的35%;退休18人, 占27%;下岗和待业的分别占22%和16%, 就业人口中75%的居民从事第三产业。经济收入:被调查的家庭月收入为1 000元以下的占70%, 1 000元~2 000元的占25%;2 000元~3 000元的仅占5%。

4.2 改造措施

1) 区域功能定位:基本保持区域原有的土地使用性质, 定位为传统民宅居住区, 以居住为主要功能, 兼传承城市的特色市井文化。2) 保护+整饬相结合的改造模式:保护原有建筑风貌和空间尺度, 在风貌完整性基础上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3) 交通改造:尊重区域原有的街巷空间和街道生活形式, 减少拆建量。主要增加了南北向的街巷, 疏导南北向的交通, 并便于导风和收集雨水。南北向街道垂直地形等高线, 便于各台地之间的交通联系。东西向街道结合地形高差顺应等高线布置, 主要是联系同级台地内部的交通组织。4) 插入法:以新替旧的方法。在基地的边缘处以高层建筑的形式插入基地, 提高基地的容积率, 改善居民的居住质量, 通过计算控制高层的面积和高度在基地可承受的范围及视线遮蔽等方法以不影响街区风貌。具体到建筑单体, 可根据十八梯的特定环境和社会因素, 从传统居住原型中发掘尚有生命力的部分, 利用现代建筑的设计原则, 以象征性的抽象继承方式创造新的建筑形式 (见图4) 。5) 生态技术:总结传统民居的气候适应性技术, 结合现代化的生态建筑技术应用于旧建筑的改造和新建筑的营建当中。既体现了民居的风格, 又增加了建筑的经济性。

5 结语

以十八梯为代表的重庆民居蕴含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 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支撑市民精神生活的重要方面, 是形成城市文化独特性和多样性的源泉。基于可持续发展思想, 运用有机更新理论, 对民居的保护与更新已成为城市发展建设的重要内容。针对重庆民居历史街区的特质和目前面临的实际情况, 在旧城改造与更新工作中, 应兼顾现代城市机能更新与保护和延续传统城市空间格局, 继承和发扬城市文化传统两个方面, 以现代规划建筑理念和科学技术来恢复历史街区的活力。

参考文献

[1]魏富政.巴蜀城镇与居民[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0.

[2]陆元鼎.中国传统民居与文化[M].第2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2.

[3]贾志强, 葛剑强.浅析传统民居聚落的空间形态[J].山西建筑, 2008, 34 (27) :74-75.

更新协调与发展 篇2

1994年——2003年全市地税组织收入情况(单位:亿元)

依法治税规范精细

随着依法治国步伐的加快,如何严格执法,如何规范执法人员的行为,加大内部制约,这是各级行政执法部门正在积极探索的课题。市地税局甘为人先,自念紧箍咒,把推行税收执法责任制作为规范税收执法行为、提高依法治税水平的总抓手和突破口来抓,目前初步建立起了执法责任清晰、执法程序规范、评议考核科学、过错追究到位的税收执法责任运行机制,在强化税收执法、促进依法治税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执法行为得到了规范。执法责任制的实施,实现了各执法环节的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建立起了一种“齿轮传动式”工作机制,对税收执法行为实施全过程监督,使执法权力运行始终处于“公开”、“透明”的良性循环中。

管理方式实现了质的飞跃。税收执法责任制运用先进的过程管理理念,依托信息化手段实施监控考核,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盯人”、“人管人”等粗放、低效的传统管理方式,实现了人员、机制、机器的精细化有机结合。

队伍素质得到了明显的提高。执法责任制着眼于“治内”,对每一位税务干部起到了较大的触动作用,普遍形成了“只有学得好、才能做得好,只有做得好、才能罚得少”的意识,充分利用工作和业余时间刻苦钻研税收业务知识、努力提高自身执法水平,在全系统形成了比业务、比技能、比执法水平的浓厚氛围,执法过错被纠行为逐月下降。

服务意识明显增强。执法责任制建立的这种权力与责任紧密对应的机制,扭转了过去行政执法中重权轻责的意识,促进了由“权本位”向“责本位”观念的转变,工作质量明显提高。仅从去年的数据看,全市企业申报率达到99.78%,入库率达到91.92%,个体申报率达到95.4%,入库率达到99.93%,各项指标均超过省局规定标准。

执法责任制的实施,得到了省局、国家税务总局的高度评价。3月20日,在厦门召开的全国税收政策法规工作会议上,市地税局于波局长作为唯一代表介绍了淄博地税推行执法责任制的经验;8月21日,全国十省市执法责任制运行效应实证分析课题研讨会在淄博市地税局召开;截至目前,全国税务系统的10多个省市局到淄博地税学习执法责任推行经验;国家税务总局对淄博地税积极推行税收执法责任制的经验,将在全国税务系统推广。纳税服务高效优质

服务是对国家行政机关和公务员的基本要求,作为窗口行业的地税部门更要树立服务惟先的观念。因此,淄博市地税系统始终坚持税收服务观,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以为纳税人服务为中心,全方位拓宽服务渠道,创新服务形式。探索完善有效的税企联系制度。市地税局在全系统建立了百家企业联系点,由各级领导班子成员负责联系,及时倾听纳税人意见,为企业发展排忧解难、开源助力。

全面推行“一窗式”服务。将原来分散在各个窗口的税务登记、纳税申报、发票发售、税款征收、政策咨询等服务内容整合到每一个服务窗口办理,实现窗口职能由一岗一责服务模式到一岗全责服务模式的转变,极大的方便纳税人。

积极构建和完善“淄博网上地税局”。实现税务登记、纳税申报、税款划拨、税务咨询、政策查询等业务的网络化办理,使纳税人足不出户,通过互联网就可办理有关的涉税事项。积极推行纳税评估,实行纳税信誉等级管理,逐步建立完善了税收信用体系,促进了纳税人依法纳税、守法经营、公平竞争,营造了良好的税收环境。

深入开展“爱心提示服务”、“服务预约制”、“跟踪回访制”等活动,使执法的过程变为服务的过程,进一步密切了与纳税人的关系,实现了征纳双方的零距离沟通。大力提高服务效率。市地税局对每一项审批事项的每一个环节,都明确规定了办事期限,大大缩短了涉税审批期限。如市局规定,接到企业减免税申请后,资料齐全、情况属实的5个工作日内进行批复;需报省局的,5个工作日内上报,接到上级批复后3个工作日内批复到下级或企业等。同时,以建设“学习型、务实型、服务型、廉政型”地税机关为目标,在全系统先后推行了政务公开制、服务承诺制、首问责任制、岗位目标责任制等15项工作制度,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全面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全市税务部门始终坚持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的大局,严厉打击各种涉税违法犯罪行为,大力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营造了公平、公开、公正的税收环境。十年来,全市地税系统共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70亿多元,为淄博经济的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12366为您服务照片)信息化建设成效凸现

科技加管理是国家税务总局确定的新一轮征管改革方案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市地税局全面实施科教兴税战略,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推进税收信息化建设,初步建立了征管业务、行政管理、外部信息、决策支持四大子系统的税收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税收征管专业化管理。

2001年,建成全市一体化的三级计算机广域网络,全系统配置服务器58台,小型机2台,计算机1100余台,计算机配备率达每百人98台,夯实了信息化建设的基础。特别是近几年,确立了以“信息化建设为龙头”的总体工作思路,建全了电子报税中心、数据处理中心、决策分析指挥中心,开发的“基于数据仓库技术的税务智能分析管理系统”,2002年8月,顺利通过了省科技成果鉴定,2003年荣获淄博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构建了一个由多个软件系统组成,覆盖行政管理、税收管理的方方面面,功能齐全、运行高效的大型综合工作平台;实现了无纸化办公;形成了外部与国际互联网、市政府、四个专业银行、工商局、国税局的联接,内部覆盖市县乡三级地税机关全部工作站点的大型网络系统;实现了全市征管数据的市级大集中,信息共享和处理应用能力达到了较高的水平。目前,全市电子报税注册户数达到37971户,通过电子申报入库税款占到了正常入库税款的95%以上。该局信息化建设走在了全省地税系统乃至全国税务系统的前列,2004年1月,被国家税务总局表彰为“全国税务系统信息化建设先进单位”。

文明建设硕果累累

市地税局针对新形势下干部职工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以营造昂扬向上的地税文化氛围,精心打造文明创建精品为核心,深入扎实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创建活动。

以深入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为主题,先后开展了“人人都是发展环境,事事体现地税形象”、让“纳税人满意在办税厅”等活动和“假如我是纳税人”专题讨论,引导干部职工牢固树立执政为民意识,并结合行业特点,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编印了“文明服务手册”、“文明服务公约”和“文明办税八公开”等,形成了倡文明新风、树地税形象的良好氛围。同时,积极参加扶贫济困献爱心活动,帮抚3名功臣安度晚年,帮扶26户特困职工脱贫,资助13名女童上学。几年来,全市地税系统捐款捐物达500余万元。

以建设文明“细胞”为基础,在领导班子中,开展了争创“先进领导班子”活动,各级领导班子带头改进作风,率先垂范、廉洁自律,班子成员思想上合心、言论上合拍、工作上合力,上下形成一个声调,领导班子的凝聚力、感召力不断增强。在历年的民主测评中,局党组和班子成员均被评为优秀;在基层党组织中,开展了争创“先进基层党组织”、争当“优秀共产党员”活动;在青年团员中,开展了争创“青年文明号”、“巾帼文明示范岗”活动;在干部职工中,开展了争当“优秀税务工作者”、“先进工作者”、“业务能手”等活动。同时,还积极与法院、检察院、驻军部队等开展共建活动,形成了全员参与创建、共同创造文明的局面。以健康向上的文娱活动为载体,创造富有特色的税收文化环境。充分利用革命纪念日、传统节日、党团活动日,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集思想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文化娱乐活动。先后开展了“闪光的人生”、“解放思想干事创业”演讲会,“地税之春”、“明天更美好”文艺会演等大型活动。陶冶了职工思想情操,凝聚了人心,激发了士气,培育了团队精神。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市地税系统先后获得了诸多荣誉,“山东省职业道德建设十佳单位”、“全国税务系统信息化建设先进单位”,局机关及7个区县局先后获得“省级文明单位”称号;有3个区县局获“全国税务系统文明单位”、“全国税务系统先进集体”、“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百佳班组”和“全国巾帼建功文明示范岗”等称号。全系统连年在全省地税系统目标管理考核中位居前3位,连年在行风评议中被评为优秀单位。全局先后有20余项工作在全省乃至全国名列前茅,系统内外有16个经验现场会在该局召开。

电影放映技术的更新与发展 篇3

1我国电影放映技术发展历程

1.1发展历史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猛,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当物质生活达到了一个水平后,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日趋高涨,给电影事业的发展创造了较好的外部环境。“松花江”牌电影放映机,是我国在1951年所研发的第一台专业电影放映设备。它的出现,改变了我国依赖外国进口电影放映设备的历史。从那时起,我国不断开展与电影放映技术相关的专业教育,培养出了一批批电影放映技术人才。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大中城市中相继开始对电影院进行建立、改造工作。1970年以来,我国的电影放映设备不断更新,成功攻克了开关电源、超高压断弧氙灯、放映碳棒、放映银幕等放映技术的难题,从根本上提高了电影放映中的图像质量。

在解决图像问题以后,我国的电影放映工作将其重点放在了声音效果这个问题上。在声音效果问题上,主要经历了从电子管扩音机到数字体力声的发展过程。经过不断的实验与探究后,在20世纪80年代成功研发出立体声处理器、大功率播放器以及与其配套的扬声器等声音处理设备,提高了我国电影放映中的声质[1]。

1.2飞跃式发展的时期

随着科技化社会的不断深入,现代电子技术经历了不断的改革、演变。进入21世纪后,我国电影放映技术真正开始了快速更新换代的时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现代放映技术主要有放映机开关模块化电源技术、数字锁相环技术、计算机控制与处理技术、影院红光还音技术,等等。这些技术从根本上促进了我国电影行业的快速发展。随着我国电影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在更新换代周期短的条件之下,为我国电影行业的发展创造了契机。

2数字立体(3D)放映技术的引进

在现代化、科技化社会大背景之下,人们对于电影行业的要求变得越来越苛刻,传统的电影放映技术已经成为了人们的“习惯”,对于电影的热情也开始降温。这时,一个全新的技术——3D放映技术出现了。它是通过把人们左右眼所观看到的图像进行分离得以实现的。首先,人们左右眼图像将分开投射到屏幕上,然后再通过3D眼镜将左右眼的图像进行分别接受的处理,就出现了立体的画面,有了身临其境的观看感受。3D放映技术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观看电影的方式,重新吸引了人们的眼球,其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步骤。

2.1“单机3倍频时差式”交替显示

“单机3倍频时差式”交替显示技术是通过投影机来对人们的左右眼进行连续切换投射画面的技术。亮度的损失以及容易出现曳影,是这个技术的重要缺点。另外,这种技术需要在镜头处使用同步的装置,一旦同步装置使用不当或是失效,人们在观看当中的左右眼图像会出现重影[2]。

2.2双机3D技术

双机3D技术是通过两个放映机来对人们的左右眼分别投射图像。这样的3D效果是非常好的,且对于画面的对比度、亮度、分辨率、饱和度等不存在相应的损耗。

2.3索尼4K放映机

在索尼4K放映机中的3D系统是由单机双镜来分别投射两个“2K”画面。从本质上来说,这种3D系统与双机3D系统是大同小异的。但由于双机系统的运行,需要两台放映设备同时进行,存在着造价昂贵的特征,所以在实际运用中的使用相对较少。

2009年中国3D产业从兴起的混沌期,正逐步迈入了多方合作、共求发展的阶段。在中国立体视像产业联盟的大力推动下,其通过多元化的合作,正在逐步完善中国3D整体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处于整个产业链的上游、中游和下游的设备制造商和内容提供商都开始发挥自主创新优势,瞄准3D市场的美好前景,积极研发新产品、新技术、新方案,抢先占领中国3D消费市场。

3数字立体放映技术的优势

3.1安装方便操作简单

传统的胶片放映技术是需要人工的装卸、拷贝等工作得以实现的,其操作性相当的复杂,且由于人为因素、设备因素等一系列原因,精度较低。数字立体放映技术,通过数字处理的方式来对放映设备进行有效的控制,操作极为简单,且精度也很高。在安装、拆卸方面,只需要在数字立体放映机的内部光路上增添一个滤光器件,便可以对其进行方便的安装、拆卸。

3.2立体影片制作工艺更为简化

对于传统的胶片立体电影放映技术而言,在立体电影的制作中需要对两条负片同时进行处理,在剪辑和洗印时不但费时费力,还容易出现错误。数字立体放映技术,能够对影片后期制作工作中的如剪辑、配光调色、特效制作等环节上进行一个简化的作用。另外,在立体影片的制作当中,能够通过数字技术来虚拟出一个摄影机,从而只用一条影片内容就能生成两只眼对应的影片。

3.3震撼人心的听觉享受

通过数字立体放映技术的普及,人们在观看电影当中的听觉享受更加的引人入胜了。在保证声音原汁原味、不出现失真现象的前提下,在声音仿佛在耳边连绵不断的情况下,在声音与画面的完美结合下,让人们充分感受到了数字立体影片所带来的震撼效果。

3.4超乎想象的视觉盛宴

对于电影本身来说,数字立体放映技术能够成功的避免了以往在电影拷贝中出现的损害画面的现象,从根本上确保了影片的光亮,确保了放映过程中画面无抖动的现象。另外,分辨率的提升有效的保证了影片的高清晰度、逼真度。这样的效果,会让观影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使感官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享受。

4发展策略

近年来,数字立体电影放映技术成为了全世界人民对于电影行业的最大关注点,也逐渐的普及到了各个国家、城市之中。目前,我国在数字影院的建设方面还处于探索、研究的阶段,其相关的设备以及技术也并不完善。因此,促进我国数字立体电影放映技术的发展,是目前我国电影行业的重点问题之一。电影行业,首先必须对数字影院的基本概念进行认识。其次,在数字影院的建设当中,“35mm”胶片级的图像以及声音技术质量是必不可少的,这是满足数字影院共享式欣赏的最基本要求。另外,需要构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制造模式以及网络化的研发。对于作为数字电影放映技术创新发展的首要条件,新型放映机的研发是我国迅速缩短与先进国家差距的有力手段,从而从根本上提高了我国在数字立体电影放映技术这块领域上的国际竞争力。

5结语

在如今这个处处皆“数字”的社会,“数字化”必然是电影发展中的重要环节。这就需要通过对现代电子技术的充分利用,有效提高相关机构的自主研发力度,从而为我国电影行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郭英朝.论电影放映技术更新与发展趋势[J].科技风,2012,(12):217.

农业发展条例施行细则发展与协调 篇4

司诉 讼

理由

是什么?

农业发展条例施行细则

第 1 条

本细则依农业发展条例(以下简称本条例)第七十六条规定订定之。

第 2 条

本条例第三条第十款所称依法供该款第一目至第三目使用之农业用地,其法律依据及范围如下:

一、本条例第三条第十一款所称之耕地。

二、依区域计划法划定为各种使用分区内所编定之林业用地、养殖用地、水利用地、生态保护用地、国土保安用地及供农路使用之土地,或上开分区内暂未依法编定用地别之土地。

三、依区域计划法划定为特定农业区、一般农业区、山坡地保育区、森林区以外之分区内所编定之农牧用地。

四、依都市计划法划定为农业区、保护区内之土地。

五、依国家公园法划定为国家公园区内按各分区别及使用性质,经国家公园管理处会同有关机关认定合于前三款规定之土地。

第 3 条

(删除)

第 4 条

本条例第七条所称依法共同设立全国性联合会,系指依人民团体法,设立一个全国性之联合团体。

第 5 条

本条例第十条第二项所称依现行相关法令之规定,包括主管机关依本条例第十条第一项决定是

否同意农业用地变更使用所订定之相关作业规定。

第 6 条

(删除)

第 7 条

(删除)

第 8 条

本条例第十二条第三项第一款所称政府兴办之公益性设施,系指政府兴建之文教、慈善、医疗、卫生、社会福利及民众活动中心等公益性设施。

第 9 条

本条例第十五条所定集水区经营管理之整体规划与农业工程及公共设施兴建及维护之协调推动,依下列规定办理:

一在直辖市、县(市)行政区域内者,由该直辖市或县(市)主管机关办理。但规模庞大,非直辖市、县(市)主管机关所能办理者,由中央主管机关办理。

二跨越二直辖市、县(市)以上行政区域者,由中央主管机关办理。

第 10 条

(删除)

第 11 条

本条例第十六条第一项第七款所称执行土地政策或农业政策者,系指下列事项:

一、政府办理放租或放领。

二、政府分配原住民保留地。

三、地权调整。

四、地籍整理。

五、农地重划区之农水路改善。

六、依本条例核定之集村兴建农舍。

七、其他经中央目的事业主管机关专案核准者。

中央目的事业主管机关为执行本条例第十六条第一项第七款规定事项,得委办直辖市或县(市)政府办理。

第 12 条

依本条例第二十四条第一项规定设置之发展基金,应报经中央主管机关许可后设立财团法人;其基金之捐助、管理及运用,应于章程内订明,并专户存储。

各业发展基金应将计划、预算及业务报告、决算,层报中央主管机关核备。

第 13 条

农产专业区计划由直辖市、县(市)主管机关依本条例第二十五条第一项规定,并视农民意愿,协调有关机构及团体研拟,报中央主管机关核定之;其变更或废止时,亦同。

农产专业区计划书应记载下列事项:

一农产种类及经营型态。

二设置地区、位置及其面积。

三区域内农户数。

四经营方法或作业计划,包括实施计划产、制、储、销。

五加强农民组织及教育训练计划。

六公共设施之配置及其管理、维护计划。

七预算经费,包括补助款、配合款及贷款金额。

八预期效益。

第 14 条

农产专业区计划,由所在地直辖市、县(市)主管机关执行,或协调有关机构及团体办理之。

前项农产专业区跨越直辖市、二县(市)以上者,其执行机关由中央主管机关指定之。

第 15 条

直辖市、县(市)主管机关对于依本条例第三十九条规定核发证明文件之案件,应于该证明文件核发后,予以建档列管,并应依本条例第四十条规定,会同区域计划法或都市计划法土地使用分区管制之主管机关或地政事务所、税捐稽征处或国税局等有关机关,定期检查或抽查。

税捐稽征处、国税局或地政事务所依法核准农业用地不课征土地增值税、免征遗产税或赠与税或耕地所有权移转登记之案件,应自行列管或于登记资料上注记,并于核准后一个月内,将有关资料送直辖市、县(市)主管机关于前项之建档列管案件加以注记。

直辖市、县(市)主管机关办理第一项定期检查或抽查,于发现有未依法作农业使用情事之案件时,应予列册专案管理,并依下列方式处理:

一、通知该农业用地之土地所有权人,依本条例第三十七条第三项、第三十八条第一项或第二项之规定,限期令其恢复作农业使用,并追踪其恢复作农业使用情形,注记所专案列管之资料。

二、通知区域计划法或都市计划法土地使用分区管制之主管机关,依本条例第六十九条第一项处理。

三、农业用地之土地所有权人有本条例第三十八条第一项、第二项未恢复作农业使用或再有未作农业使用情事者,通知该管国税局或税捐稽征处追缴遗产税、赠与税或田赋;其有本条例第三十七条第三项或第四项未恢复作农业使用或再有未作农业使用情事者,应于第一款之资料内注记,并通知该管税捐稽征处注记,该农业用地于再移转时,直辖市、县(市)主管机关应于依本条例第三十九条规定核发之证明文件内,注明上开情事。

第 16 条

直辖市、县(市)主管机关为执行本条例第四十条规定之相关事项,得订定相关规定办理之。

第 17 条

本条例第四十一条所称交换,系指与家庭农场间为有利于农业经营而交换坐落在同一地段或毗邻地段之耕地;所称耕地总面积,系指共同生活户内各成员所有耕地之总和。

家庭农场依本条例第四十一条规定申请免征田赋,应向该管稽征机关报明其购置或交换前后之耕地总面积及标示。

第 18 条

本条例第四十二条所称农业学校毕业,系指公立或经主管教育行政机关立案或认可之国内外中等以上学校农业有关系科毕业。所称青年,系指十八岁以上四十五岁以下者。

第 19 条

依本条例第四十四条规定由政府辅导业者与农民订定契约收购农产品,其契约内容应包括产品品质、规格、标准、收购数量、保证或收购价格,并由收购者将所订契约条款及乡镇别契约数量表,函送直辖市、县(市)主管机关备查。

第 20 条

中央主管机关为依本条例第四十八条规定,对特定农产品或农产加工品实施计划产销,得会同有关机关为下列之措施:

一订定生产目标。

二划分农产品或原料供应区。

三订定产销配额。

四订定农产品或原料收购规格。

五订定最低收购价格。

六辅导产销业者采行契约生产或契约收购。

第 21 条

本条例第四十九条第一项所定原料供应区之划分或变更,由直辖市、县报请中央主管机关备查。

第 22 条

本细则自发布日施行。

论电影放映技术更新与发展趋势 篇5

关键词:电影放映技术,技术更新,发展趋势

一、我国电影放映技术的发展历史

我国电影放映技术的发展历程比较复杂,但是还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即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越快,人们物质生活水平越好,对于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越加浓厚,电影放映技术也会随着这样的背景而越来越人性化。 首先,评价国家电影放映技术往往需要从电影放映机制造业说起,我国能够使用自主研发的放映设备是在1951年,松花江牌电影放映机的诞生,标志着我国电影放映技术的起步;其次,电影放映技术相继进入到高等院校, 培养了大量的电影放映技术人才,为电影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人力资源支持;再者,图像质量的发展时期, 主要集中在l970年以后,在城市电影院改造和扩建工作相继完成的背景下,电影放映技术进入崭新的阶段,从超高压短弧灯到开关电源,从放映荧幕到放映碳棒,实现了图像质量的再次升级。然后,影院声音的改进也是放映技术升级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电子管扩音机到晶体管扩音机,从光学立体声到录音立体声,再到数字立体声, 实现了影院声音处理设备的革新,使得电影放映的声音质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最后,进入到新世纪之后, 现代电子技术慢慢融入到电影放映技术中去,实现了其快速的升级和换代,主要涉及到数字锁相环技术,放映机开关模块化电源技术;影院红光还音技术;放映机处理器的计算机控制与处理技术;高亮度增益放映银幕。

二、数字立体电影放映技术引领我国电影放映的新潮流

(一)数字立体电影放映技术的特点。数字立体电影放映技术的备受关注,不仅是因为其能够给予消费者更加真实的视听感受,更在于它掀起了我国电影放映技术的新风潮。总结和归纳数字立体电影放映技术的特点: 其一,视觉感受更加的真实,给予消费者更高的感官享受。传统电影放映技术需要对于胶片电影进行拷贝处理, 在此过程中势必会对于画面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使得影片放映质量大大折扣。而在数字立体电影放映技术下, 光亮明晰,无抖动现象,分辨率更加清晰,实现了电影播放的高亮度,高清晰和高逼真的效果,使得消费者有一种处于电影中感觉。其二,听觉感受更加真切,给予消费者更好的听觉感受。在电影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 听觉享受往往更加能够震撼消费者,而数字电影放映技术往往能够做到保证声音的原本性的同时,能够很好的实现与画面的同步运行,从而获得极好的听觉感受。

(二)数字立体电影放映技术的发展。数字立体电影放映技术进入我国,始于2008年,国外系列电影相继进入中国电影市场,极大的促进了我国数字立体电影放映技术的发展。但是在数字立体电影立体电影放映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我们应该看到的是我国现阶段对于电影放映技术的研究工作还很少,更加缺乏专业化程度高的技术人员。相关的电影放映技术的研究是从2009年, 以中国电影科学技术研究协会为主,以广电总局,电影管理局和巾影集团为辅,以数字立体电影放映技术为研究对象,建立起了与国外公司进行技术研发合作的模式, 慢慢形成了自己的研究项目体系,为后期放映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依据。

三、电影放映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我国的影院建设会处于初级阶段,相关的配套设备和技术还存在很大的缺陷和不足。 主要表现在:其一,电影行业对于高清数字影院存在认识不清的问题,难以为数字立体电影放映技术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其二, 专业技术存在很大的不足,比如采用电子显示技术代替传统的胶片载体进行数字立体电影的放映,目前会存在很多的问题和不足,难以满足国内消费市场的需求;其三, 数字立体电影设备严重依赖进口,电影放映设备存在制造商的问题,往往很难解决。

四、结束语

更新协调与发展 篇6

关键词:城市建筑,更新改造,发展模式

0 引言

当前,我国城镇既有建筑面积超过180亿m2。由于受当初经济发展水平、设计理念、建筑材料、施工技术、居住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大部分既有建筑在安全性、室内外环境、节能环保等方面都存在严重的问题。据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统计,我国每年拆除的建筑面积约为4亿m2。将存在问题的建筑全部拆除是不现实的,有悖于国家创建节约、节能性社会的方针政策。并且单一的大拆大建会造成一系列的社会、经济、文化问题。随着房屋拆迁问题的日益严重,人们逐渐开始认识到更新改造的重要性。

1 目前我国城市建筑改造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1.1 楼体改造

与发达国家关于建筑楼体改造增层、减筑、内部空间调整等改造内容相比,我国目前建筑楼体改造大部分还停留在建筑外观改造。常见的方法有外立面贴砖、粉刷,以及屋顶平改坡和室内外节能改造等。建筑物本身存在的安全问题,以及真正与人们生活相关的内部空间环境没有得到改善。

1.2 环境整治

国外对于建筑环境改造主要致力于提升绿化环境和改变社会环境。我国目前对于环境整治所进行的改造内容主要是道路的修缮、绿化、亮化、商业网点的规划、垃圾的清理等,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改善了建筑周边的环境,但是时效性较差,由于治理的不彻底,大多数的建筑周边环境在短时间内又恢复了原来的状况。社会环境也没有引起注意。

1.3 设备设施更新

城市建筑的设备设施更新主要包括部分门窗的更换、室外落水管、水电气改造、消防设施和化粪池改造等基础公共设备的更新,以及增加健身器材等环境设施。由于产权的问题,设备设施的更新更多停留在公共空间的基础设施改造,对建筑物内部并无改善。

2 我国城市建筑改造急需解决的问题

2.1 健全法律法规

我国目前缺乏对于城市建设改造多方面的具体法律和规范,无法可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问题普遍存在。健全的法律法规是城市建设更新改造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最基本的保障,因此,应从我国的现实出发,不断完善涉及城市建筑改造的法律法规,并根据具体特征,制定出适合地方发展的地方性法规,使城市建设改造活动逐渐进入规范化的范畴。

2.2 建立良性发展机制

我国目前的城市建筑改造均由政府出台相关文件,然后将任务分配给各个城建单位,由不同的单位承担具体的改造任务。这种只局限于政府和城建单位内部的改造机制,一方面容易受政绩化倾向影响而脱离建筑物实际需要的改造;另一方面,脱离了公众的参与,改造过程难免出现缺乏公众需求的考虑。我们应建立由政府主导、公众参与、多方协作的良性发展机制,由政府采取措施进行引导和协调,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并吸引公众的自有资金,减少对开发商的过度依赖。

2.3 健全机构,培养专业的研究队伍

应设置专门的改造管理机构,培养专业的设计、建设队伍。

3 欧洲各国城市建筑改造的经验

3.1 编制配套的改造规划与政策,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随着城市既有建筑改造范围的逐步扩大,欧洲各国在更新改造理论上更加成熟,针对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城市进行编制专门的更新计划,提出的各种改造实施计划都可以有效的落实。但是很多时候,政府有组织的进行资金的筹备和管理,就是为了确保改造项目能够顺利进行。

3.2 改造过程中政府重视,公众参与

城市建筑改造涉及到多方面的利益,最主要的就是政府、市场和公众。欧洲各国政府对于旧建筑改造非常支持,采取各种补贴措施鼓励居民进行自主改造,对于非常重要的项目,政府会全部出资进行保护和维修改造,使老建筑重新焕发活力。由于改造关系到居民的切身利益,并且土地私有制,所以百姓对于改造的关注度非常高,对改造方案有自己的看法,有时候也自发进行改造。各国政府也鼓励居民参与自己家园的改造,以达到维持或增加老城居民数量,保持老城活力的目的。

3.3 改造实践的综合系统化

与新建筑不同,旧建筑的改造需要从社会的各项利益进行综合考虑,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而经过欧洲大量旧建筑改造,证明了旧建筑改造有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城市复兴与发展作用。欧洲各国在进行旧建筑改造的同时也产生了很多的相关设计部门和产业,旧建筑的改造成为了他们建筑活动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这个产业带动了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为欧洲各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条件。

3.4 超越物质空间的改造,改造形式多样化

随着城市建筑的改造实践证明,在进行改造时要重视保护城市肌理,尊重城市建筑的历史与文化,尽量保留原住民,适当增加商业、文化活动设施,充分利用老城区特有的历史内涵,创造出一个比新建住宅区更高质量的生活氛围,从而提高老城区的综合竞争力。改造手段也不拘一格,各种空间功能的相互转换与改造理念,使改造后的建筑物在形式和功能上多种多样,人们有了选择自己喜好的余地。在改造过程中,他们注意采取生态节能的措施,尽量减少不可回收的建筑垃圾,尽可能采取最新的技术形式。

4 我国城市建筑更新改造发展模式探索

4.1 以建筑物躯体、空间改造为主导的更新方式

(1)建筑躯体改造。建筑的改造主要就是加固和修缮等,主要改造的就是建筑表皮等结构。主要对年代久远的墙体等进行加固。目前采用较多的是用刚性较强的抗震钢结构框架,外加钢结构支撑等。(2)建筑内部空间改造。建筑内部空间改造主要是指对建筑内部的使用功能进行改造。因为一般旧建筑面积较小,内部使用功能不能满足正常的需求,而通过建筑加层、减层,改变原有的户型结构,拓展功能空间,或者进行外部空间的室内化,简化室内结构等方式进行扩展,这样能够重新划分空间重组或调整。这种方式经常在公建和居住建筑中见到。(3)建筑外部形态改造。建筑外部形态改造主要是指在保持建筑物现有结构的基础上,在外部形态上对旧建筑进行加建、拆除和包裹等,以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加建可分为横向的改造和纵向的改造,横向的改造是指通过相邻房间的分割连接来调整平面布局;纵向改造是指分层或加层来增加使用面积。拆除也可以分为楼层的减少或者底部架空,包裹一般是新建筑包裹于旧建筑之外,旧建筑保持原有形态。

4.2 以环境整治为主导的更新方式

以环境整治为主导的更新改造是立足于建筑内外部环境,通过道路绿化亮化,增加公用设施等方面,改善老城区的环境。宏观的环境整治一般以区域为单位,从城市的角度,改善区域的交通状况、自然环境,微观的环境指建筑环境,改善建筑内部与外部的道路、绿化设施,方便人们的生活。

4.3 采用生态措施和新技术改造为主导的更新方式

采用生态措施和新技术改造为主导的更新改造方式,主要针对城市旧建筑的节能改造。通过采用生态节能新技术,实现对建筑体的保暖、隔热、防潮、采光、通风等进一步完善。充分利用新能源,包括利用太阳能、风能等绿色新能源,在旧建筑顶部增加收集装置,达到对太阳能的充分利用,以及能源回收利用等节约能源系统,如雨水废水回收、废热回收等。我国城镇现在住宅总量已达到40亿平方米,本世纪已经开始进入大修的高峰期。主要以住宅建筑为主要改造项目,因此研究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城市建筑改造发展规划与模式,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参考文献

[1]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组织.中国既有建筑改造政策与市场化运作[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2]刘美霞,武洁青,刘洪娥.我国既有建筑改造市场研究及运行机制设计[J].城市开发,2010,11.

更新协调与发展 篇7

1 平原地区造林更新的主要措施

1.1 因地制宜, 选择合理树种

树木的成长质量不仅与树种本身的性质有关, 同时与种植的环境息息相关, 因此, 要想促使种植地区的树木茁长成长, 就应该根据该地区的相关特征选择合理的树种。在造林更新的环节中, 合理选择树种是最为基础的部分, 因为, 树种的选择可以影响到种植的价值以及意义, 而在其具体过程中应按照几点步骤进行:其一, 实地考察。实地考察是对种植地进行实际的考察, 主要包括水文、土质、地形以及周围的经济、民风民情等。其二是根据被选种植地区的气温以及风向等的变化情况, 尽量选择针阔混交的林场, 且在林场中种植的树种应为2种以上, 以防出现大面积的病虫害现象。

1.2 造林密度的合理控制

造林更新不是简单地指将种植树木的数量扩大化, 而是经过对实地的考察后进行严格、有规律的规划种植, 因为种植的密度过大化极易影响土壤营养成分的缺失, 从而使种植的初衷与现实背道而驰, 降低林木的生长质量以及经济的效益。因此, 在其种植的过程中, 必须根据实地的实际情况进行种植木林的规划, 合理地控制造林的密度, 从而有效地促使树木之间有更好生长的空间, 促使造林更新的目的达到理想化, 进而反作用促进居民的生活水平以及改善生活的环境。

1.3 科学进行苗木的选择

种植树种的成长质量与其苗木的选择也有密切的关系, 因为优质的苗木本身具有健壮的生长条件, 且病虫害的概率低, 具有较好的长势, 因此, 选择优质的苗木可以降低苗木的护理成本, 同时可以降低苗木的枯萎率。然而优质的苗木选择依赖科学的培育方法, 实质的操作可以分为几个步骤, 首先, 对苗木进行适当的填土;其次, 通过踏、踩的方式踏实所填的土质;然后, 根据踏实的结果再次予以适量的填土, 以此来稳固苗木的根部, 使苗木在土壤中得到坚实的保障, 以充分地吸收土壤的营养;最后, 及时、按量予以苗木适量的水分以及肥料, 从而保证苗木生长的优质性。

1.4 加强对次生幼林木的保护

种植林场的树木若生长良好、规模较大, 则会促进次生幼林木的生长, 虽然次生幼林木没有健壮的基础, 且预防以及抵抗能力较弱, 但是若能对其进行良好的保护, 则会为次生幼林木的茁壮发展起到良好促进作用, 同时, 也为我国今后林木场的发展以及扩大起到促进的作用。从另一种角度而言, 对于稀有品种的树木, 次生幼林木的衍生、生长是对稀有品种树木起到保留的作用, 因此, 对次生幼林木的有效加强保护尤为重要。

1.5 补植方法的合理应用

树木的种植不仅是为了维持环境的生态平衡, 同时, 也是为社会的经济市场提供相应的材料, 例如, 树木的采伐、利用, 而为了使更新造林保持其价值, 树木的及时补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具体的措施可以分为树种的混合种植法, 例如, 阔叶混交、针叶阔叶混交等, 通过混交种植的方法对采伐后的树种保留均匀的分布位置, 减少采伐后树种缺失的不当现象。

2 林业的发展及意义

社会经济的发展虽然带动工业产业的发展, 促进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但是却给环境带来严重的影响。因此, 为了维持环境的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林业的创建、发展还须进一步加大力度, 将地质、气候、水文、树木种类等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从而才能促使造林更新技术对林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减少浪费, 进而减少温室效应的发生概率, 促使气候的变化维持良好的状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 林业的发展对工业、社会经济、生活水平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是我国整体水平提升的关键基础以及条件。

摘要:以平原地区林业发展现状及造林技术特征进行分析, 探讨了平原地区造林更新技术的意义及其发展的前景。

关键词:平原地区,林业,造林更新

参考文献

[1]沈国舫, 翟明普, 主编.森林培育学[M].中国林业出版社, 2011

[2] 李凤华.延庆县平原造林树种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15 (4)

更新协调与发展 篇8

一、教学内容更新是任职教育深入发展的有力驱动

任职教育与其他类型教育的区别在于目标定位不同, 从表象上看, 反映教育培养目标的是为实现这一目标所设置的教学课程体系, 而从本质上讲, 培养目标是由教学内容体现出来的, 即教学内容决定培养目标定位, 教学方法决定培养目标实现。与一定的教学理念、教学条件或教学方法相比, 一定的教学内容会更直接地影响人才培养的结果。因此,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设计, 尤其是对既有教学内容进行改进、优化或更新, 不仅需要进取的态度, 更需要科学、慎重和负责的精神。

我军的任职教育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历程, 从学历教育向任职教育转变已基本完成。对于任职教育院校来讲, 在任职教育初期, 主要任务是培育任职教育观念、准确把握岗位任职需求、构建任职教育课程体系、加快任职教育教学条件建设等。现在已进入任职教育深入发展阶段, 需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 如优化人才培养目标设计、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改进教学方法、构建联教联训机制等。在众多发展制约因素中, 教学内容更新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抓住教学内容更新改革, 可以起到牵一发动全身的效果。

在任职教育转型初期, 各院校普遍关心的是如何建立适合于自身培养任务要求的任职教育教学内容体系。而当时的任职教育教学内容体系是以学历教育教学内容为基础, 结合对培养对象岗位任职要求的理解, 通过教学内容提炼及宽度和深度的改造而移植产生的。随着任职教育实践的深入, 各院校都感觉原先制定的教学内容体系不能很好地满足任职教育发展的要求, 教学内容更新成为任职教育深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任职教育教学实践中, 参训学员反映的许多问题都与教学内容相关, 如教学内容起点不合适、宽度和深度不适当、与新法规新战法新装备结合不紧密、知识培养内容与技能训练内容不协调等, 归纳起来其实就是教学内容没有满足他们的预期愿望, 没有遵循“新、深、精、实”的原则, 科学设计, 形成体现时代特征、适应战争发展、符合使命要求、具有我军特色的信息化条件下军队院校任职教育教学内容体系[2]。

如何建立科学高效的教学内容更新机制, 以教学内容更新改革深化任职教育转型、推动教员队伍建设、教学方法改革和教学条件建设是推进任职教育深入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其一, 所谓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 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 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优化设计, 最终必须体现到教学内容中去, 才能对学员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发生作用, 否则, 一切设计都是空谈[3];其二, 任职教育实践表明, 任职教育院校教员队伍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不是学历多高的问题, 而是是否了解岗位需要, 是否能采用最适合的教学手段实现教学目标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员不仅对反映教学目标的教学内容有深刻的理解, 而且能够通过课堂讲授将教材中没有的新内容及时传授给学员;其三, 教学方法不仅具有多样性, 而且运用效果因人而异, 任职教育实践表明, 衡量教学方法优劣的标准就是是否能够通过最短的教学时间将反映教学目标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学员的知识和能力。为此, 要求教员不仅吃透教学内容, 而且要在研究教学内容与其最佳传授方式上下功夫;其四, 以岗位技能训练为核心的任职教育院校教学条件建设虽然取得一定的成效, 但仍然处于起步阶段, 而且实践表明已经付出的投入有些只是交了学费, 要么发挥不了实质作用, 要么很快便不满足教学需要了。究其原因, 没有准确把握任职教育教学内容的本质要求, 没有把握任职教育教学内容的更新变化规律是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 推进任职教育深入发展必须不断更新任职教育教学内容, 只有使任职教育教学内容真正反映现阶段军队建设思想、符合军事斗争准备需要、体现岗位任职的最新需求, 才能保证任职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 发挥出任职教育应有的效益。

二、任职教育教学内容更新的现状与内涵

近年来, 在任职教育教学内容更新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方面取得一些进展, 但总体来看效果还不够理想, 教学内容更新的步伐还不适应任职教育深化发展的需要。主要问题体现在教学内容更新的主动意识还不够强烈, 没有成为任职教育工作者的自觉行动;有的院校由于抓教学质量的导向存在偏差, 激励机制不够健全, 使得教员对教学内容更新的愿望不够迫切;有的教员由于对岗位任职需求的把握不准确, 使得教学内容更新的目标还不够明确;缺乏教学内容更新与教材建设和课程改革一体化的统筹管理, 使得教学内容更新没有形成完善的机制;院校与部队的协调机制不够顺畅, 致使部队建设的新成果及时充实到教学内容之中的效果还不够理想;科研成果转化的机制和渠道还不完善, 使得科研成果向教学内容的转化还不及时;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中缺少明确的教学内容更新评价标准, 难以反映教学内容更新的及时性和适用性等。

任职教育教学内容究竟更新什么, 这是提升任职教育教学内容更新的关键, 任职教育教学内容更新应当注重体现以下内涵。

(一) 体现军队建设新思想

新世纪新阶段, 适应信息技术发展和战争形态、作战方式的深刻变革。履行我军历史使命、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新要求, 军队院校教学内容必须体现军队建设的新思想, 体现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新要求, 体现我军战略转型的新内涵[4]。根据战争形态和军队使命任务发展变化更新教学内容, 是军队院校教学内容改革的客观规律, 也是军队任职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

(二) 体现武器装备新发展

武器装备的发展变化是军队建设发展最直接、最活跃和最显著的因素, 武器装备的发展不仅产生作战样式的变化, 也给后勤保障的变革带来巨大的牵引作用, 同时武器装备的变化, 使以岗位技能为核心的任职教育教学和训练方式产生相应的改变。我军正处在由机械化向信息化跨越式发展的关键阶段, 大量的信息化装备陆续配发部队, 部队的战备、训练、管理和保障模式都发生重大变化, 以信息系统为支撑的联合训练逐渐成为院校和部队军事训练的重要内容。任职教育教学内容更新体现武器装备新发展, 就是要时刻关注武器装备发展动态, 将武器装备最新功能原理融入教学内容, 使任职教育教学具有新思想;就是要将武器保障需求融入教学内容, 使任职教育教学具有新体系;就是要将武器实操训练融入教学内容, 使任职教育教学具有新手段。

(三) 体现后勤保障新要求

军队后勤建设与作战指挥和武器装备建设等的显著差异在于, 军队后勤建设与国家社会发展改革密切相关, 而随着我国政治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社会经济结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力量等方面都发生着深刻的变革, 并且这种变革将是长期和复杂的。军队后勤改革越来越趋向于同社会保障融为一体, 平时是这样, 战时同样离不开社会的物质、人力和技术资源。开展军事后勤人才培养任职教育, 其教学内容的更新要求不仅时效性强, 而且其内容的广泛性和与地方社会的关联性非常突出。任职教育教学内容更新体现后勤保障新要求, 就是要密切跟踪军队后勤保障改革新动向, 不仅要将作战后勤保障最新理论融入教学内容, 还要将后勤保障社会化的最新动态融入教学内容。

(四) 体现任职教育新方法

任职教育教学自身的改革与发展也要求任职教育教学内容与之相适应。首先, 每一种教学方法都应有相应的教学内容予以配合, 才能起到好的教学效果。其次, 教学保障条件与教学内容关系密切, 有些教学内容没有相应的教学保障条件予与支撑是难以实现教学开展的, 往往当有了某种教学保障装备后, 就可带动教学内容得以相应的充实, 引发一系列的教学内容更新改革。再次, 从院校教育和部队训练之间的关系看, 任职教育有两种教学训练模式:一种是院校和部队单独开展的教学训练模式, 这是任职教育的初级形态;另一种是院校和部队综合开展的教育训练模式, 这是任职教育的高级形态。这两种任职教育教学模式对教学内容的要求、教学环节的设置、教学训练的考核等都有很大的区别。随着任职教育的深化, 必将有更多的任职教育向院校和部队综合开展的方向发展, 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内容更新改革也就势在必行。

三、动态更新任职教育教学内容需要把握的关键环节

任职教育教学内容更新不是一时的教学改革, 将始终伴随任职教育深化而不断完善。任职教育教学内容更新需要主动跟踪新军事变革步伐、大力开展知识创新、积极推动成果转化, 但更重要的是, 要建立动态更新任职教育教学内容的工作机制, 使任职教育教学内容更新成为院校的自觉意识和教员的自觉行动。科学构建动态更新任职教育教学内容的工作机制需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 切实提高任职教育教学内容更新的思想认识

中央军委《2020年前军队院校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在谈到任职教育改革时提出优化教学内容体系, 动态更新教学内容, 使教学内容及时体现部队建设、作战训练、装备发展的最新成果。总参谋部《关于推进军队院校任职教育深入发展的意见》明确了任职教育深入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基本目标, 明确要求以教学内容改革为核心, 满足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能力为核心的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需求。军委和总部的指示为任职教育教学内容更新改革指明了方向。必须充分认识到, 没有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 即使有先进的教学保障条件、科学的教学方法和高水准的教员队伍, 也不能满足任职教育的本质要求, 无法实现任职教育的岗位指向性和时效性目标。要在任职教育院校领导和教员的头脑中树立起将最新的教学内容传授给学员的自觉意识和强烈愿望。

(二) 完善任职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

目前, 对任职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中对教学内容更新要求比较具体的是《军队院校优质课程评审标准》, 但教材建设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方案中缺少与教学内容更新的对应评价标准。要进一步完善任职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突出教学内容更新的评价比重, 明确教学内容更新的评价方法, 使提高任职教育教学质量有更加明确的方向和指导。同时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激励机制, 对在教学改革中“研究教学内容更新、在教材建设中体现教学内容更新、在授课训练中落实教学内容更新”等方面做出突出成绩的教育工作者应当给予肯定, 以便充分调动教学内容更新改革的积极性。

(三) 以教材建设为切入点完善教学内容更新机制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最直接载体, 在教学实践中, 院校教材更新换代呈现出一定的周期性, 任职教育院校教材更新的频率高于学历教育院校, 这是教材稳定性与教学内容动态性矛盾相互作用的结果。尽管教学内容不等同于教材内容, 即在客观上教材建设与教学内容更新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但教材建设始终是对任职教育教学内容更新最有力的促进。在实践中发现, 传统的教材建设观念和僵化的教材建设程序对教学内容更新产生一定的制约。必须对教材编写立项、审查、出版、使用、淘汰等环节进行科学优化, 适应任职教育教学内容更新的规律性, 充分发挥基本教材、辅助教材、参考教材等不同教材性质, 纸质教材、电子教材、多媒体教材等不同教材形式的特点和优势, 相互取长补短及时体现教学内容动态变化, 建立有利于教学内容更新和有利于教材建设效益的任职教育教材建设新模式。

(四) 构建教学内容信息平台, 畅通教学内容更新渠道

军队任职教育教学内容更新改革不是某个任职教育院校自身的责任, 也不是哪一门课程本身的事情, 更不是凭某位教员个人就可以实现的。它涉及机关的决策指导、院校的不懈努力和部队的密切配合。对联合作战岗位任职能力的培养需求, 使得任职教育教学内容更新需要全面了解不同军兵种和相关岗位的前沿动态。目前, 对任职教育教学内容更新最大的障碍是新教学内容从何而来的问题, 由于军兵种的差异、不同部门掌握信息的不对称性、不同岗位系统的体制束缚、科研成果转化的条件限制和各种保密要求, 使得任职教育院校掌握教学内容更新的最新信息受到较大限制。跟上新装备的发展要求都有一定的难度, 更不用说超前培养了, 解决不了这一问题, 将制约任职教育的深入发展。因此, 需要构建起教学内容更新的畅通渠道, 真正实现“机关的决策精神随时融入教学, 科研成果能及时转化教学, 部队建设新成果不断充实教学”, 使各军兵种和专业岗位之间、院校与部队之间、院校与地方工业部门之间具有信息交换和信息共享的渠道和平台, 使教学内容更新和教材建设都有丰富的营养。

参考文献

[1]周道雷.任职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 2009:76.

[2]王晓华, 潘丽娟.军队院校教学内容改革深化研究[J].炮兵学院学报, 2011 (2) .

[3]张洪斌, 李永波.对岗位任职教育教材建设规律的认识[J].桂林空军学院学报, 2007 (4) .

可持续发展的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 篇9

关键词:历史街区,可持续,保护,更新

历史街区是历史留传下来的,因社会、文化因素集结在一起的有一定空间界限的城市地域,它以整个环境风貌体现着它的历史文化价值,展示着某个历史时期城市的典型风貌特色,反映了城市发展的历史脉络。进入21世纪,在历史街区更新中“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何处理好历史文化风貌的保护与城市建设发展的矛盾,使之既能满足城市现代生活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又能更好地保持历史文脉的延续,成为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工作的首要问题。

1 可持续发展是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目标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在强调“可持续”的同时,更强调“发展”,发展才是概念的主体,可持续性是目标。

“可持续发展的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中的“更新”强调的是一个过程,具体是指在保护历史街区建筑风貌与历史文脉的前提下,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作为准则,对历史街区进行的改造整治以及统筹处理,由此而涉及到的文化、居住环境、经济、社会问题的一个过程,而“可持续”则是这个过程追求的目标。也就是说可持续发展既是历史街区可持续性更新的目标,同时也是更新过程的行为准则。

2 历史文脉的传承

历史街区是城市中历史文化最为集中的地方,不但包括物质性的有机载体,比如布局形态、空间环境、建筑风貌;也包括非物质的文化形态,诸如城市中居民的生活方式与文化观念、社会群体组织以及传统艺术、民间工艺、民俗精华、名人轶事、传统产业等,它们和有形文化相互依存、相互烘托,共同反映着城市的历史文化积淀,共同构成城市珍贵的历史文脉。因而,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应在保护文脉的同时注重传统历史文脉的继承与发扬,为此,应深入挖掘、充分认识其内涵,把历代的精神财富流传下去,广为宣传和利用。

3 经济的可持续

首先,历史街区建筑产权复杂。历史街区建筑产权原本均为私有,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变革使部分私房变为集体所有或全民所有的公房。但直到目前,历史街区中私有房屋仍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其次,居住在历史街区中的居民一般为城市的老市民,他们的收入水平和社会地位都比较低,一方面因为他们经济能力所限,没有足够的能力独立完成建筑物更新的投资,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地位不高,他们不能向社会广泛地传播他们的呼声,难以引起社会对历史街区更新项目的足够关注。最后,历史街区的更新要在保护其历史原真性不受破坏的基础上进行,有严格的限定条件,同时街区建筑物质量和各类基础设施都需要有很大的投入,高投入与低回报使得历史街区在更新中很少有开发商愿意投资。所有这些都为历史街区更新资金的筹集带来了问题。

在历史街区更新活动中遇到两个主要的问题:1)历史街区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蕴藏在其间的是一笔巨大的文化资产,但与此同时,历史街区由于长期的衰败使其缺乏经济活力,不具备主动更新的内在条件,大部分更新资金都不得不依赖外部;2)历史街区所处地段的“高地价”与保护所要求的“低容积率”之间形成强烈的反差,在市场经济日益繁荣的今天,利益至上的原则使得历史街区的更新保护难以保持正确的方向。因此充分挖掘历史街区的文化资产优势,增强街区经济活力,提高街区对保护更新资金的支付能力,加强人们对历史街区外部经济性的认识,从经济的角度提高人们保护历史街区的意识,对历史街区的保护更新具有重要的意义。

4 加强公众参与,保持街区活力

公众参与就是在社会分层次、公众需求多样化、利益集团介入的情况下采取的一种协调政策,它强调公众对保护规划编制、管理过程的参与、决策和管理,是人本主义与民主化的体现。参与决策、加强监督,方能使历史街区沿正确轨道良性发展。

在历史街区的更新保护中,一方面由于涉及的面大、问题多,不可能完全做到每个人都能参与到更新改造中去;另一方面,由于单个居民对更新保护的参与往往也是非常有限的,因此很难形成参与者之间相互合作的良好局面,所以建立必要的组织来反映群众心声,代表群众利益十分重要。

从目前实践来看,公众参与旧城更新改造的具体运行方法主要有:诉说与倾听、图表、召开公众听证会、讲解和说服等多种形式,但究竟采用哪种方法更有效,还应根据具体情况来定。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历史街区更新改造中尽可能采用简单明了和通俗易懂的方法应该是保障公众参与的有效途径,而且在实践中不断去探索新的、更好的参与方法,才是真正落实公众参与的必由之路。

社会网络是一个人同其他人形成的所有正式与非正式的社会联系,也包含了人与人之间直接的社会关系和通过对物质环境与文化的共享而结成的非直接的关系。历史街区社会网络结构的形成依赖于“正式”和“非正式”的联系。在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范围内,居民使用该设施的活动方式重叠的可能性大,因此,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范围对社会非正式联系的联结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历史街区由于历史的积淀,其城市空间结构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是相对稳定的,人与人之间结成了丰富的社会网络。历史街区的社会网络结构既来源于其稳定、有机的物质结构形态所创造的空间氛围,也来源于居民整体的“同质”。这种“同质”是由现代生活所赋予的新内容,即经济水准、文化水准以及职业分工的相同层面和共同的生活方式、观念标准等构成。

5结语

随着历史街区保护工作的不断开展,保护观念也逐步从仅仅保护街区物质基础发展到对街区功能的改善,以实现街区的经济复兴。同时,强调对历史街区原有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力求实现街区文化的发展。只有历史街区经济文化共同发展,才能使其物质基础具有内部的保护动力,历史文化才得以不断延续,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历史街区的可持续发展。历史街区不仅仅是城市历史文化的物质承载要素,同时也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居民活动的重要场所。因此,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是实现历史街区可持续发展的两条重要途径。在保护中发挥历史街区的各种职能,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有利于保护工作的开展,也使得保护更具有意义,促使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朝着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迈进。

参考文献

[1]陈易.城市建设中的可持续发展理论[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

[2]罗哲文.罗哲文历史文化名城与古建筑保护文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3]阮仪三,孙萌.我国历史街区保护与规划的若干问题研究[J].城市规划,2001,25(10):36-37.

[4]李和平.历史街区建筑的保护与整治方法[J].城市规划,2003(4):44-45.

[5]李晖,丁宏伟.可持续发展的历史街区保护[J].规划师,2003(4):94-95.

[6]赵中枢.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特点及保护的若干问题[J].城市规划,2002(7):30-31.

上一篇:地层资料下一篇:网络化后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