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协调发展

2024-05-21

全面协调发展(精选12篇)

全面协调发展 篇1

党的十七大提出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这是在深刻变化的国际环境中推动我国发展的迫切需要, 是落实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的迫切需要。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反映在档案工作上, 就是要坚持以提高档案从业人员素质为中心, 正确处理好传统档案和数字档案的关系, 面向未来, 统筹兼顾, 改革创新, 实现档案事业的全面、协调发展。

一、坚持以人为本, 努力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能力和水平

以人为本, 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档案工作的公共服务功能决定了要以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满足人的多方位需要为前提。收藏、管理档案, 最终目的是开发利用档案, 这也是档案工作体现自身价值的所在。

要做好档案信息的开发利用工作, 必须增强为经济、社会各行各业服务的意识, 积极探索主动服务的方式、方法, 为主动服务开辟新领域。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 档案业务范围的不断扩大, 更要求我们围绕信息管理现代化、实体管理现代化、工作管理现代化开展好工作, 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 将缩微、光盘、声像技术应有和档案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 形成实体档案与电子档案全方位开发利用的新格局。

档案技术的变革和档案管理的现代化, 对档案馆的内部运行管理机制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 我们必须转变观念, 与时俱进, 一切为利用者考虑, 一切让利用者满意, 为实现档案利用服务的再创新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首先, 要加强思想和作风建设, 用科学发展观统一思想, 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 大兴求真务实之风, 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 做到团结一致、清正廉洁、真抓实干、勤政为民, 争创一流业绩。

其次, 要不断提高业务人员素质, 把加强学习、更新观念放在突出的位置, 紧密联系实际, 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 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创新意识、精品意识和服务意识。加强档案理论和技术知识培训, 更多地掌握历史、地理、文化、计算机和多媒体等相关知识, 扎实提高专业技能和工作能力。

二、正确处理好传统档案和数字档案的关系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和重点是统筹兼顾, 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而档案事业发展到今天, 正在经历传统档案向数字档案这个模式努力的新阶段。因此, 如何处理好传统档案和数字档案的关系, 对实现档案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尤其关键。

相对于传统档案, 基于高科技含量的数字档案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其一, 数字档案容量大, 体积小, 重量轻, 可节省档案库房存储空间, 为开辟档案的保存范围和延长档案的保存时间提供了巨大的可能性;其二, 数字档案传播、检索方便快捷, 有利于档案的利用, 这将大大推动档案事业的发展步伐, 产生巨大的社会政治经济效益;其三, 数字档案能实现自动分类组卷管理, 保存环境不如纸质档案苛刻, 能实现档案资源的优化配置, 可以从根本上减少档案灭失、破损等意外, 降低保存成本;其四, 数字档案的多媒体性质为档案提供了多样化的展示模式, 传播利用效果将得到根本性的改观……

数字档案以其强大的功能优势, 毫无疑义地成为档案未来发展的理想选择和必然趋势。但作为一项长期的综合性的系统工程, 传统档案的数字化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知识和技术投入以及一系列基础工作的支持, 同时面临诸多难题:如传统人文意识与档案信息网络化的矛盾;政府资金的支持力度与数字档案馆建设投入的脱节;档案信息数据库建设水准与数字档案馆的要求的差距;网络档案信息保存技术的研究进展缓慢;以及网络通信速度无法满足数字档案馆的广泛使用, 等等。

由于国情和条件的限制, 数字档案在我国还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事物, 它的发展和大量出现还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明确未来发展方向的同时, 我们必须扎扎实实地做好传统档案馆的一切业务, 在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中坚持电子型、数字型和印刷型并举, 在档案信息数据库建设上应更加强调标准化和规范化, 为数字档案馆的构建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统筹兼顾, 走全面、协调发展之路

在传统档案馆向数字档案馆发展过程中, 将经历较长时间的过渡时期, 此期间的档案馆表现出双重性, 即现实馆藏 (即实体馆藏) 与虚拟馆藏并存、传统馆藏档案资源与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相结合。在这种背景下, 走全面、协调发展之路是档案事业的现实选择。

其一, 随着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在档案馆的应用与发展, 许多大中型档案馆不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开始承担数字档案馆的研究、建设任务, 通过探索、实践, 研究者发现数字档案馆的建设仍不得不依赖于传统档案馆资源。

其二, 就目前而言, 由于数字档案馆还处于研究、实验阶段, 充其量也只是档案馆总体的一部分, 不可能马上代替原有的传统档案馆;传统档案馆不仅要长期存在下去, 而且仍是基本的、主要的。也就是说,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 档案馆不会全面数字化, 而是数字档案馆与传统档案馆共存互补、有机结合, 以复合的形态存在。

其三, 传统档案具有原始性、原创性和唯一性, 如以纸质档案收藏的字画, 原始作品的价值会远远超过复制、仿制品的价值。数字档案容易复制的优点却往往体现不了这种价值。

另外, 数字档案的许多服务职能需要依赖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及虚拟技术来完成, 这就要求数字档案馆要有一支过硬的技术队伍, 完成传统档案和数字档案的高度整合, 建立友好、完整、畅通的用户导航和查询界面, 充分满足用户的档案信息需求。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可以为档案事业发展带来新机遇, 同时也提出了新要求。适应新形势, 完成新任务, 实现新发展, 我们必须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档案工作, 把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摆在突出位置, 以更高的素质、更优的作风、更强的能力, 努力实现档案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全面协调发展 篇2

黔西支行党委

基层党组织是农行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面对新形势下基层党组织建设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黔西支行党委始终围绕‚建设一支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队伍,使之成为战斗堡垒,在经营中充分发挥效用‛这一中心,把加强班子建设及党支部的思想政治领导,增强党支部的原则性和战斗性,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和严格执行《党章》规定的八大基本任务有机结合起来,夯实组织建设基础,促进全面协调发展。

一、加强班子建设,发挥堡垒作用

近年来,黔西支行党委始终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领导班子建设的首位,以创建‚四好班子‛为契机,不断强化班子成员的发展意识、创新意识、责任意识和宗旨意识,增强班子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有效地促进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一是注重提高学习思辩能力。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发扬党的优良传统,牢记‚两个务必‛,树立正确的权力观、道德观,价值观。同时,不断强化以现代市场经济知识、现代科技知识、现代管理知识和法律知识为主要内容的业务知识学习。二是注重提高

要求班子成员带头执行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认真落实领导班子议事决策制度,对重大事项的决策、干部选拔任用等都要经过领导班子集体讨论决定。同时,积极创造条件,根据工作特点分别按营业机构、支行机关、退休人员建立了党支部。选配好党支部领导班子,尤其是选配好党支部书记。无论专职还是兼职党支部书记都集中精力抓好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二、加强队伍建设,发挥模范作用

近年来,黔西支行党委把加强对党员队伍的教育和管理,强化组织生活制度和党规党纪的约束,增强党员队伍的活力作为一项主要工作来抓,努力做到‚一个支部一个堡垒,一个党员一面旗帜,一个干部一根标杆‛,取得一定成效。一是加强支部班子建设。2005年,全行共有党员人80,其中机关在职党员人36人,离退休(含内退)党员44人,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支行党委根据上级行有关文件精神,紧紧抓住机关支部分设第一、二支部和退休支部的换届选举这一有利时机,在配强选优支部班子上下功夫,加强对各支部换届及选举工作的指导。通过换届选举,逐步形成支部班子团结协调,分工明确,既各负其责又通力协作,整体功能发挥较好的良好局面。二是加强党员队伍建设。要求各支部认真履行教育、管理和监督的职能,对党员干部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在发展党员工作中坚持标准严格程序,指定优秀老党员与入党积极分子结对子,确保新党

二是健全民主集中制,完善考核机制,对机关党支部实行考评制度,进一步完善机关党支部活动保障制度,继续全面实施中层干部竞争上岗、一般员工双向选择的‚双聘‛制度。

三是完善发展党员公示制和实行发展党员预审制。凡吸收新党员、预备党员转正都要向党内外群众公示,预审内容包括入党申请书、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汇报与总结、考察登记表、党内外群众意见、参加培训材料等,从而有效地把好新党员质量关。

四是健全机制,形成合力。支行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的 ‚党建工作先进单位‛ 创建领导小组,并明确领导分工,确定具体负责人和工作人员,形成以党委书记负总责全面抓,机关党组织负责同志、党办具体抓,其他成员配合抓的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做到人员到位。

五是建立长效学习机制,全面加强组织建设。支行党委把促进体制改革和发展作为检验支部工作成效的主要标准,强化支部书记素质培训工作和考核制度,把党支部建设纳入党委目标管理工作。党支部要切实履行职责,把贯彻学习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纪委六次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的主要工作来抓,认真学习党章,自觉遵守党章,切实贯彻党章,坚决维护党章,严格执行《党章》规定的八项基本任务,努力促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

四、抓党建促发展,工作跃上新台阶

验收。

——2005各项经营指标超额完成上级行下达的计划,为全区农行完成全部大项指标的屈指可数的支行之一,被黔西县委、县人民政府评为‚黔西县2003—2005‘九创一平’工程文明单位‛;2005年5月,省总工会毕节办事处授予‚毕节地区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岗’‛称号;黔西县总工会授予‚黔西县2005年工会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全面协调发展 篇3

一、怎样看待这些年的区域经济发展

区域发展战略是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的核心组成部分,区域发展事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结构、质量和效益。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区域发展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演进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从改革开放到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实施的是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国家采取沿海地区率先发展的政策措施,让有2亿人口的沿海地区先走一步,尽快与国际经济接轨,进而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90年代后期以来,针对“八五”时期区域发展差距明显扩大的趋势,特别是面临亚洲金融危机冲击的严峻挑战,按照邓小平同志“两个大局”的思想,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总揽全局,做出了调整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重大决策。继世纪之交中央作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之后,2003年中央又决定实施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到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完整确立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至此,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四大板块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格局初步形成。

与此前的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相比,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以来有了哪些变化呢?我们不拘泥于个别年份的对比,而是从比较大的历史跨度来予以比较,归纳起来,我国区域发展至少在以下七个方面发生了极其深刻而重大的变化。

(一)区域发展相对差距缩小

改革开放以来,地区发展差距不断扩大,东部地区发展速度远远领先于中西部地区。1978—2005年,东部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比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分别快1.9、2.1和3.1个百分点,差距最大的“八五”时期,东部与西部地区的增速差距高达4.8个百分点。2006年以来,随着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实施,中西部地区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东部地区“一马当先”的增长格局逐渐被扭转。2007年,西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首次超过东部地区;2008-2012年,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增长速度连续5年全面超过东部地区,这是改革开放30多年所从来没有过的,是我国区域发展进程中一个重大的历史性变化。而且与2000年相比,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从42.3%、44.8%和11.9%提高到58.8%、47.2%和15.4%,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也从46.5%提高到48.7%。这些都标志着长期以来地区发展差距扩大的势头得到初步遏制,区域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

(二)中西部地区培育形成了一批新的经济增长极

区域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区域增长极的形成及其辐射带动作用的发挥。曾几何时,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东部地区的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引擎地区。2006年以来,随着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实施,国家大力支持条件较好地区加快开发开放步伐,新的区域增长极不断涌现,特别是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发展的积极性集中迸发,发展活力显著增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成渝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中原经济区、皖江城市带、长江中游地区、沈阳经济区等一批新的增长极加快形成,成为引领中西部乃至全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支撑。我国区域经济版图已经从传统的东部三大引擎地区向多极支撑、竞相发展转变,形成了从东部地区的“一马当先”到各区域“百舸争流”的生动活泼局面,为国民经济注入了新动力。

(三)区域之间的良性互动铸就了新的增长动力

在实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之前,广大中西部地区蕴藏了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内需,但没有开发出来。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大幅下滑,表明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已从资源要素制约为主转向资源要素与市场需求双重制约并存。为有效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冲击,加快启动内需,拉动国民经济增长,发轫于西部大开发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被提上重要议事日程。这些年来,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指引下,中西部地区巨大的市场容量和增长潜力被有效挖掘出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和交换,有力地支持了经济的较快发展和国民财富的快速增长,而新增的国民财富又被用于继续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扶持,从而形成了内需开发—财富增长—内需再开发—财富再增长的良性循环,这是这一时期国民经济得以高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在需求制约渐次上升为国民经济主要矛盾的大背景下,如果没有近年来中西部地区的快速发展,没有各区域良性互动的强力支持,很难想象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仍然能够保持近两位数的增长。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增长主要依靠两个红利:一个是2001年加入WTO的开放红利,一个是实施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和中部崛起战略的开发红利。所以,区域经济发展绝非是一区一域的事情,而是关乎到国民经济的整体。在西部大开发战略构想提出来的时候,很多人认为中西部开发是个包袱,实际上他们没有从“短缺经济”的惯性思维里跳出来,没有认识到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没有看到新战略背后蕴藏着内需开发和财富增长的环流。正是这种经济发展新的动力机制的形成,才使我们能够从容面对近年来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在全球经济普遍萧条的大环境下中国经济依旧能够一枝独秀。

(四)特殊类型地区融入发展大潮

在区域发展战略转换前后,尽管民族地区、边疆地区、革命老区、贫困地区都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但含义已有所不同。现在的老少边穷地区更多地看到了希望,有了奔头。近年来,中央把支持特殊类型区域的发展放到十分重要的位置和前所未有的高度,出台了促进西藏、新疆、广西、云南、宁夏、内蒙古以及青海等省藏区跨越式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各地区发展的战略定位、发展思路和重点任务,制定了特殊的扶持政策;颁布实施了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制定出台了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规划和政策,调整完善了对欠发达地区的帮扶机制,形成了全方位的对口支援新疆、西藏工作新格局。如果没有这些年国家强有力的支持,我们很难想象这些地区目前发展会是什么样子,更谈不上有效应对分裂势力的破坏,巩固边疆稳定、民族团结的好局面。

(五)全方位对内对外开放新格局初步建立

过去,各区域之间、省区之间的联系是不太紧密的,资源要素和比较优势的相互交换受到很大的局限。我们可以用农产品的地区差价来说明这一问题。过去,不同地区之间同一农产品的价差是非常大的,说明经济活动对差价不敏感;这些年随着基础设施日益改善和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地区间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与日俱增,地区间的商品、要素价差在趋于缩小。换句话说,现在地区之间些微的差价变化,马上就会引发地区间经济流量的变化,这说明区域经济的联系确实是更加紧密了。近年来,在对内开放方面,随着统一市场的逐步建立,区域之间良性互动对推动区际比较优势交换、产业跨区域转移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区域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区域间合作互赢、利益共享的良性互动格局初步显现。在对外开放方面,推进全方位开放合作,国家除继续深入推进沿海开放外,沿边开放、向西开放、内陆开放步伐大大加快,西部和东北地区从对外开放的末梢一跃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几年来,我们出台了进一步扩大沿边地区开放的指导意见,设立了新疆喀什和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以及内蒙古满洲里、云南瑞丽、广西东兴等沿边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支持建设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启动了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规划工作,还加强与东北亚、中亚、东南亚等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全方位、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逐步建立,统筹内外、协调互动的开放体系基本形成。

(六)空间开发秩序进一步规范

长期以来,区域工作的着力点放在缩小地区经济发展差距上,这是不错的,但不少中西部落后地区不顾资源条件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片面追求GDP增长速度,带来了区域无序开发和粗放式增长等突出问题。近年来,中央作出了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的重大决策,根据不同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明确了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的定位和开发方向,进一步规范开发秩序,完善开发政策,我国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趋向科学和理性,奠定了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基础。

(七)各地区干部群众精神面貌发生重大变化

曾几何时,面对改革开放之后日益拉大的区域差距,中西部地区既有被动落后的紧张感、失落感,又有无力回天的挫折感、无奈感,伴随这种低落情绪的是不绝于耳的抱怨之声,当时西部地区很多同志讲的是“苦无出路、手足无措”,说我们怎么追也赶不上东部,真是“恼火得很,没得办法”;中部地区的同志对自身所在区域窘境的比喻是“不东不西、不是东西”;东北地区的同志讨论更多的则是“东北现象”。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以来,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的政策,中西部地区的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被极大地激发出来,自我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如今,面对日新月异的变化和发展差距的明显缩小,中西部地区原来的那些抱怨声基本上没有了,不再是垂头丧气、怨天尤人,而是面对困难战而胜之的精神风貌,广大干部群众普遍感觉到有奔头了。这种心态和精神面貌的巨大变化,对于促进形成各地区竞相发展、生动活泼的良好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之所以回顾这段历史,总结这些重大变化,就是要充分表明中央关于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近些年区域发展所取得的伟大成绩,首先归功于党中央、国务院的高瞻远瞩和正确领导,得益于各地干部群众的艰苦奋斗,得益于国务院各部门共同的协力配合,当然也与地区经济系统同志的辛勤工作和不懈努力分不开。多年来,地区经济系统的同志们坚决贯彻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时刻牢记历史使命,从不那么自觉到比较自觉、从单一问题到系统全面、从局部探索到整体推进,始终坚持加快中西部发展、着力扩大内需这一工作重点,始终坚持发挥不同地区比较优势这一工作基本着眼点,始终坚持“抓两头、带中间”这一工作方法,努力把中央战略意图与地方发展实际有机结合起来,推动区域政策朝着细化实化差别化方向发展,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保持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事实上,区域发展战略的转换是有过不同意见之间的争论的。我记得在世纪之交中央决策要不要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时候,当时就有过激烈争论。不少人对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有顾虑的,最典型的说法是认为我们国家整体经济实力还比较弱,国民经济战略还是要坚持效率优先,而区域协调发展是公平问题,公平问题现阶段还提不上议程。说现在往东部地区投入1块钱可以产出5块钱,而往西部投入5块钱只能产出1块钱,认为把钱投到西部地区是不划算的。针对这一说法,2000年1月,朱镕基同志在西部地区开发会议上曾明确指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不能只从单个项目看效益,还要看综合效益;不能只看当前效益,还要看长远效益;不能只看局部效益,还要看整体效益;不能只看经济效益,还要看社会效益;不能只看西部地区的薄弱环节和不利条件,还要看到优势。朱镕基同志这五个“不能”和“还要”,有力驳斥了西部大开发效益低下的论点,中央毅然作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决策。今年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第14个年头,回过头看一看,中央的决策是何其英明和正确。试想,当时如果不搞西部大开发,很难想象今天的全局会是什么面貌、怎样一个局面!

现在有同志对近年来的区域经济发展特别是地区经济工作有些不同看法,甚至提出一些质疑和批评,有同志认为这些年区域规划和文件搞多了,有同志说现在是“一省一策”,对这些说法我们要正确对待和认真分析。受认识的局限和实践经验的制约,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还有这样那样的不足,特别是从全国的角度对区域发展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不够,区域规划与重大生产力布局、综合交通规划的相互衔接也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说明我们的工作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也是在今后的工作中要下大气力去解决的。近年来我们贯彻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实施差别化区域经济政策的方向是完全正确的,成绩是不容否认的。希望同志们本着对党和人民负责、对真理负责、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坚持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不动摇,保持和发扬好的传统和做法,努力克服薄弱环节,进一步做好新时期的地区经济工作。

二、如何做好下一阶段的地区经济工作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转型发展、提质增效的关键时期,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任务依然十分艰巨。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及近期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主动把中央战略部署与地区经济工作实际结合起来,坚持问题导向,准确把握当前地区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进而进一步明确工作努力方向。我以为,当前有四个问题需要同志们重点关注和认真把握:

(一)关于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速放慢问题

2008年以来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经济增长持续高于东部地区,这是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但去年以来,四大板块主要经济指标正在发生一些值得关注的微妙变化。2013年前三季度,东中西和东北地区GDP同比分别增长9.1%、9.7%、10.7%和8.6%,与上年相比,各地区增长形势出现明显分化。中西部地区增速虽继续高于东部地区,但同比分别回落1.1和1.7个百分点;东部地区回暖企稳,经济增速与上年持平;东北地区经济增速非但同比下降,而且已低于东部地区,全年要赶上东部地区几无可能。也就是说,2008年以来形成的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连续5年全面超过东部地区的增长格局有可能出现逆转。这一现象到底是年度变化还是中长期的阶段性变化?其中的原因是什么?我们要认真分析。我初步分析,这种变化可能与各个地区的产业结构和承受国际金融危机的能力密切相关。东北地区主要经济指标之所以出现明显回落,主要是被产能过剩所困,因为产能过剩,企业效益不好,制约了增加投资的积极性。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之所以回落,主要是因为这些地区大多以资源、能源输出为主,受国际性的能源资源价格回落波及较深,此外产业结构单一,大多处于产业链上游,结构升级缓慢,自我调节能力和稳定性不强。东部地区经济企稳主要归功于产业结构层次高、结构升级进展快,对中西部地区市场占有能力较强,应对金融危机的综合能力较强。

面对上述情况,我们要坚决贯彻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始终把西部大开发放在区域发展的优先位置,继续采取特殊支持政策,努力增强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要加快落实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有关政策,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推动重点地区加快发展,有序承接产业转移。总之,要继续支持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努力把区域协调发展的好势头延续下去。

(二)关于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问题

党的十八大确立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近,我经常听到中西部地区的同志们讲,我们省的人均GDP、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还差多少,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我们省的GDP、城乡居民收入年均要增长多少多少。对此怎么看?各个地区有发展的积极性是好事,但我想给中西部地区的同志降降温、减减压、泼一点小冷水。最近我看了几个材料,都是反映中西部地区为了加快发展,还在盲目招商引资,大规模圈占耕地搞开发区和新城新区,不加选择地引进产业发展项目,为了所谓工业化和城镇化而大肆举借政府债,片面追求GDP的负面问题已经开始显现,等等。我看了以后有些担心。中西部地区要与全国同步小康,对自己的要求这么高,增长的压力这么大,这怎么行!相对而言,东部地区在这方面已经有很强的自觉性了,不少省市的领导同志在不同场合均讲过,发展速度宁可慢一点,关键是要调整结构、转型升级。中西部地区的发展调门为什么老是降不下来呢?还是被“同步”两字所累。对这个问题,我想同大家讨论一下。第一,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我国区域发展差距这么大,不可能有绝对的同步,也就是说各个地区要想在同一个时间节点上同步建成小康社会根本是不现实的。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监测结果,2012年全国小康指数为83.55%,东、中、西部地区小康指数分别为87.59%、79.42%和77.80%。其中上海市的指数最高,为96.23%,北京市紧随其后,为96.13%。西藏的指数最低,仅为63.72%,其次是贵州,为64.49%。也就是说,最快和最慢省份的小康程度相差30个百分点。现在离2020年只剩6年时间了,中西部地区再怎么赶,也很难达到东部地区的水平,即便各个地方以某种方式同步进入小康了,要不了两年差距还是会出来。所以,所谓的同步从来都是相对的。第二,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也不能单纯地理解为GDP,最重要的还是城乡居民收入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在同步小康的问题上,我想讲两点:一是中西部地区要改变片面的GDP至上观念,更多地强调“以人为本”,要把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实现同步小康的首要目标;要研究建立具有区域差异性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标体系,科学合理地确定中西部地区实现小康的目标值,不能搞“一刀切”;还要完善发展成果考核评价体系,纠正单纯以GDP论英雄的政绩考核偏向,真正给中西部地区减减压、松松绑。二是中西部地区也要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当然这不是为了追求政绩的速度。我始终认为,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发展速度问题仍然对中西部地区非常重要,毕竟中西部地区还有个缩小差距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只有中西部地区保持适度的增长速度,才能保证国内市场需求的持续扩大,进而为全国经济持续发展发挥支撑作用。

(三)关于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问题

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并明确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20多年来,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不断深化,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加快推进,市场对资源配置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在也有同志担心,近年来我们实行差别化经济政策,是不是与统一大市场相矛盾?这是一个需要回答的问题。国家为什么要给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一些特殊扶持政策呢,不是不让它进入市场经济,只是在它脚下垫块砖,增加竞争力,让它更好地进入市场参与国际和区域经济竞争。

目前在区域经济领域,也有不少阻碍统一市场的因素:一是行政壁垒。目前仍有不少地方政府出于局部利益的考虑,或者通过行政干预或是采取技术手段实行地区封锁、设立贸易壁垒,省与省之间、市与市之间相互封锁的现象比比皆是。二是不同区域间优惠政策大比拼,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区域壁垒。不少地方为了招商引资,竞相搞政策优惠,你定低地价,我就零地价;你定零地价,我就倒贴;而且搞变相的税收优惠,各地区违反法规自行确定的税收优惠大量存在。这种恶性竞争不仅扰乱和破坏统一市场,还使地方政府背负了一大堆债务,直接导致了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产能过剩等问题的发生,真可谓害人害己、得不偿失。归根到底,还是一些地方政府的发展观和政绩观出了问题,对这一做法我们不仅不能鼓励,而是要坚决反对。一个地方经济落后,地价低一点当然是必要的,但必须在国家规定的标准范围内,否则就是干扰和破坏统一市场。今后我们做区域规划,要把是否有利于形成全国统一市场作为重要依归。只有建立起统一开放的大市场,才能真正实现资源要素的合理配置,这对于提高一个地区的生产组织效率、增强综合竞争能力、扩大产品消费市场具有重大意义。也只有这样,才能无障碍地实现区域间比较优势的交换,才能真正实现区域间互利共赢。各个地方不应该惧怕放开市场,只有放开自己的市场,才能进入别人的市场,只有蛋糕做大了,才能得到更多的利益。

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关键是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要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要求部署,一是重点清理和废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坚决纠正地方各级政府出台的不恰当优惠政策,反对地方保护,反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强对税收优惠特别是区域税收优惠的规范管理,对此我是完全赞成的,这是建立统一大市场的需要。二是加强区域合作,通过合作释放发展潜力,集中力量打破地方封锁和行政壁垒,克服体制机制障碍,通过制定跨行政区规划和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来促进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广空间顺畅流动与合理配置。三是坚持实行差别化经济政策。不能认为按市场经济一般规律制定经济政策就是要实行“一刀切”,更不能认为实施差别化区域政策就是与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相悖。恰如其分的区域政策、产业政策,反而能够创造出更为公平的竞争。如何把握好这个“度”,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

(四)关于通过改革转变发展方式问题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推进现代化进程中最为迫切的重大任务,是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也是各个地区普遍面临的共性问题。这一问题解决得好与坏,直接关系到各个地区比较优势的发挥以及发展的质量与水平,直接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进程。

近年来,东部沿海地区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远未到位,实现经济转型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目前最为突出的是中西部地区。中西部地区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面临着“赶”与“转”的双重压力,一方面,中西部地区必须实施赶超战略,始终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努力缩小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差距;另一方面,必须加快调整经济结构,着力解决发展方式相对粗放的问题。现在的问题是,中西部地区在发展中基本上以“赶”为主、以“转”为辅,或者说是只重视“赶”和“快”,不重视“转”和“好”。这种发展方式持续时间长了,肯定会出问题。因为受既有产业结构、经济基础等方面的约束,目前中西部地区的“赶”仍是建立在资源环境大量损耗基础上的,“赶”的基础并不牢固、“赶”的方式并不科学,这也是金融危机对中西部地区造成重大影响的重要原因。再深入探讨一下,在更深层次上还是因为这种“赶”没有建立在“转”的基础上,或者说“赶”与“转”未能同步。因此,中西部地区要实现科学发展,必须在“转”上再多下些功夫。如何才能真正实现“转”呢?主要还是靠中西部自己苦练内功,打好自己的基础,特别是要破除涉及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重点在加快资源要素价格改革、财税体制改革、生态补偿机制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将推动发展的着力点放在激发市场活力、增强创新驱动动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培育开放型经济优势等方面,积极创造有利于转变发展方式的整体环境。只有体制机制问题解决了,中西部一些地区只追求“赶”问题、唯GDP问题,包括干部的政绩观问题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决。今后我们在做地区经济工作的时候,脑子里也要绷紧改革这根弦,注重推动解决制约区域协调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促进各地区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最后,我重点就意见比较集中的两个问题谈点看法。

一是关于处理好规划编制和规划实施的关系问题。该编制的区域规划还是要编,同时,要花更大力气、把工作的重心放到已出台规划的落实落地上。这是大家的共识,对此我赞成。地区司要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办法,狠抓规划督促检查工作,开展规划实施中期评估,适时做好规划修订工作。总之,规划不能只是墙上挂挂、束之高阁,要采取措施使它真正落地,在这方面要认真谋划一下工作的抓手。

二是加强对地区经济工作系统的协调指导问题。地区经济工作业务领域宽泛,热点难点多,大事难事不少,需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扎实的理论功底,需要上下联动、共同提高。办业务培训班是一个办法,日常的沟通交流也很重要,但最好的办法可能是共同开展工作。涉及到一件事,地区司要动员更多的地方同志,通过大家一起在干中学、在学中干、在干中加强系统上下的联系。希望同志们继续发扬近年来形成的“开门编规划、开门写文件”的办法,通过共同开展调研、共同研究问题、共同编制规划等,进一步提升全系统干部的业务素质和工作水平,共同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贡献力量。

全面协调发展 篇4

“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十八大报告站在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起点上,对坚持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发展,作出明确部署。对此,十八大教育界代表深感振奋。代表们认为,十八大报告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谋划教育的新发展,肯定发展成绩,明确发展思路,对于统筹各级各类教育发展具有重要导向作用。从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到十八大报告中的“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代表们发现,高中阶段教育受到持续关注的同时,从“加快”到“基本”,不仅关注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进程,更关注普及的效果。

2011年年底,经过25年的攻坚,我国全面实现“两基”目标,完成了人类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后“两基”时代,中国教育改革发展新的着力点在哪里?“我在教育一线工作多年,农村高中生流失的现象还是比较严重的,这对于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不利。”十八大代表、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儒林镇中心小学副校长兰朝红说,此次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给更多教育欠发达地区的孩子们带去了福音。

摘自:中国教育报

全面协调发展 篇5

落实“五个到位” 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面协调发展

——永新县新农村建设工作纪实

永新,地处赣西边境,国家级贫困县。全县辖25个乡镇(场),241个行政村,2339村民小组,人口50万人。面对区位偏僻,经济基础差,贫困人口多的实际情况,四年来,县委、县政府积极探索助推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通过政府主导、高位推动、强化措施、规范管理、突出亮点等手段和办法,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工作均衡协调发展。尤其是2008年以来,县委、县政府提出了“百里三带”建设新农村的工作思路,开展百里党建示范带、百里产业发展带、百里村容整治示范带的“三带”建设,进一步促进了我县的新农村建设工作均衡发展。四年来,我县共有426个自然村开展了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涉及农户19955户,人口86490人,共完成改厕18919户,完成改水19955户;试点村所有主干道和巷道得到了整修和硬化,共硬化主干道370公里,硬化巷道612.3公里,绿化植树7.5万棵,实现了试点村群众“走平坦路,上卫生厕,喝干净水”的目标。同时,积极引导试点村发展农村产业,切实帮助试点村农户发展特色种养业,大力发展“一村一品”,形成一批蚕桑、蔬菜、苗木、油茶、鱼苗等特色产业,围绕县内农业龙头企业打造原料基地,促进试点村经济稳步发展。目前,一幅幅风格各异、环境优美的和谐新农村的动人画卷展现在众人面前,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和广大群众的由衷好评。2007年、2008年、2009年连续三年被评为全市“新农村建设先进县”。

一、坚持领导到位,层层建立责任制

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领导及县直单位抓新农村建设责任机制,在全县形成共识,是抓好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县委、县政府把新农村 建设列入了重要议事日程,几年来,始终坚持定期研究新农村建设工作,定期召开新农村建设调度会。建立了县、乡、村三级抓新农村建设工作机制,县四套班子领导做到挂一个乡镇,抓好一个点。在机构建设上,县、乡均成立了党政主要领导担任正副组长的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都建立了新农村建设“一把手”负责制,形成了主要领导全面抓,分管领导重点抓,班子成员包片抓,一般干部驻村抓的工作格局。每个村点均做到了由乡镇班子成员驻村抓建设,县直单位班子成员带队帮扶建设的指导帮扶机制。配备了县新村办专职领导,强化了乡镇新村办的组织力量。在制度建设上,以建立健全考核机制为抓手,编写了《永新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操作规程》,具体制定了乡镇新农村建设考评细则和县直单位帮扶新农村建设考评细则。每年县委、县政府将新农村建设工作列为十年为民办实事之首,纳入到全县重点项目工作进行跟踪问效。县、乡两级都把新农村建设作为重点工作纳入了目标考核内容,从而有效增强了各级领导特别是主要领导抓好新农村建设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在工作安排上,县委、县政府四套班子领导每年多次深入试点村调研,四套班子领导都坚持定期到自己所挂乡镇召开调度会,统筹协调关系,解决具体问题。强化工作督查作用,推行了“一月一调度,一季一督查,半年小结,年终总考评”的督查指导制度。由县四套班子领导定期带队督查新农村建设工作形成督查通报,确保新农村建设有序推进。在坚持县乡两级高位推动的同时,注重发挥村组两级基层组织作用。试点村所在行政村党支部成立了试点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方案,党支部书记现场指导,加强督促检查,帮助解决实际困难;此外,注重发挥基础群众自治组织作用,要求试点村都要成立理事会,民主选好村理事长,试点工作做到民主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管理,把高位推动与发挥基层作用融入新农村建设全过程,在组织领导上确保新农村 建设整体推进。

二、坚持资金到位,确保建设需要

五年来,县委、县政府根据县级财政拮据的实际情况,采取用活惠农强农政策,合理捆绑整合各类项目资金,积极引导社会捐赠和群众筹资等方法,建立了“财政出一点,部门帮一点,项目衔接一点,社会各界捐一点,群众筹一点,镇村垫一点”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保障全县新农村建设资金所需,做到项目资金不留缺口。

一是财政足额预算。四年中县财政预算安排新农村建设资金累计达1800万元(其中2007年、2008年、2009年每年均在500万元以上),是近几来县级财政预算配套用于社会事业资金最多的项目之一。二是单位尽力帮扶。每年都组建了县直单位帮扶工作组驻村指导新农村建设,做到了一个试点村安排一个工作组。同时,出台了《县直单位帮扶新农村建设考评细则》,视帮扶部门的经济状况明确规定每年的新农村建设帮扶资金,并把它纳入到重点目标考核中,对增加帮扶资金的实行不封顶加分奖励。四年来县直单位帮扶资金达650万元,物资折价260余万元。三是合理捆绑项目资金。县委、县政府采取“统一安排,用途不改,各司其责,各记其功”的方式整合涉农资金,形成“以试点村为中心,涉农项目围绕试点村转”的投入格局。整合农村饮水、交通、“168”工程、以工代赈、农田水利建设、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农村医疗所建设、农村阅览室信息文化建设等项目资金2800余万元,合理有效投放到试点村中,缓解建设资金不足,增强试点村的建设能力。四是引导镇村垫资助建。通过对乡镇重点目标考核工作实行不封顶加分的奖励政策,鼓励乡镇多安排资金支持试点村建设。四年中,乡镇共安排了新农村建设资金300余万元。村组集体投入试点村资金162万元。如高桥楼镇莲花坪村利用拆除村中空心房后空出来的土地进行规划,打好建房基脚后拍卖给建房户,所得资金全部用 于本村的新农村建设。五是激发群众筹资投劳。在新农村建设中,切实改变过去上报了就定点的做法,明确提出了群众自筹资金多、“三清三改”动作快,群众积极性高的优先扶持原则。这一做法极大激发了群众的建设热情,起到了小资金撬动大投入的“杠杆”作用。经统计,四年中试点村农民共筹资1604万元。投工投劳51.3万工日,每个工日按60元计算,折款 3078万元。群众出了钱,出了力,对建设成果倍加珍惜,建设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高涨。烟阁乡烟阁老居试点村所用沙石全部由群众从河滩上采运回来,节约了成本,减少了开支。烟阁乡对门村原先没有进村道路,村民生产生活极不方便,为修好主干道,全村男女老少奋斗一个月,没花一分钱就开挖出一条长700多米3米宽的进村主干道。紧接着,又奋战了一个星期自己动手把这条主干道全部硬化完。六是引导社会各界参与。县委、县政府通过永新周报、县电视台、永新网站等媒体,大造声势,鼓励民营企业、社会知名人士捐资捐物,支持新农村建设。各试点村理事会也通过去信去函、组织座谈会等方式向社会各界宣传推介本村的新农村建设设想与做法,许多在外工作人员和创业人士得知自己家乡开展新农村建设试点后,纷纷慷慨解囊,回报桑梓,四年全县共接受社会捐赠资金近2000万元。

三、坚持措施到位,凝聚工作合力

四年间,县委、县政府把新农村建设作为为民办实事的头件大事来抓,通过建立“统分结合、分工负责”工作协调机制,引导和发挥部门优势,凝聚各方力量,助推新农村建设扎实有序推进。县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定期召开协调会,在项目建设,进度和质量,资金筹措,长效机制建立等方面,坚持定期调度,科学安排,规范管理。县委、县政府多次召开全县性的会议研究部署新农村建设工作。及时充实县新村办,配备专职领导,调备精干力量,充分发挥了县新村办的组织、协调、督促指导新农村建设的作用。县新村办编印发《新农村建设操作规程》,规范建设标准和技术规范。同时,通过永新周报、县电视台、政府网站、新农村建设简报和网站等媒体,对新农村建设中的好人好事、好经验、好作法及时通报表扬,为新农村建设推波助澜,通过宣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在全县形成了“赶先进,耻落后”的争先创优氛围,推动试点村建设一年比一年好。县水务局结合农村饮水工程建设,把饮水资金优先配套安排到试点村;卫生部门结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积极为试点村建设医疗服务室,疾病控制部门积极配合试点村改水工作,大力支持试点村进行水质检测;农业、交通、发改委、农业综合开发等部门都把建设项目配套到试点村;文化广电部门结合全国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和“万村书库”工程,大力实施文化进农村工程建设,着力打造文化“一村一品”,培育农村文艺队伍,发展农民业余文艺组织,优先在试点村建设文化资源共享网点和图书阅览室,大力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丰富了试点村群众文化生活。

四、坚持管理到位,建立推进机制

一是抓好规划编制。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要求,县新村办及时协调有关单位和人员到试点村编制规划,并督促其按照规划搞好建设。在编制建设规划同时,加强对名胜古迹规划保护,做到建新村与保护古村文化同步规划、同步实施,既很好建设了新农村,又让古村遗址、古村文化重焕光彩,再现生机。

二是加强资金监管。2007年,县纪委、监察局、新村办,财政局联合下发《关于加强新农村建设资金监督管理的暂行办法》,要求乡镇纪委书记和村纪检员参与新农村建设资金的监督管理,这一做法,一直得到了中央、省、市纪检监察部门的肯定。建立了资金测算制度。各试点村根据实际,做好项目建设计划,测算出所需建设资金,按照“已筹多少钱做多少事”的原则,科学合理的选择安排建设项目和确 定群众自筹资金和应投工投劳量,做到资金使用有安排、有计划,量入而出。实行了建设资金使用公示公告制。各试点村对项目规划、上级资金补助、群众筹资、投工投劳等做到事前和事中公示,尤其对社会捐赠资金以喜报的形式及时向村民公布。通过定期公布和公示,消除了群众对资金使用的猜忌和担忧,激发群众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工作中实行了用奖补资金调度试点村进度,坚持了改厕化粪池完成90%以上才能拨付第一期资金、完成改水才能拨付第二期资金的原则,通过按工作重点和进度拨付建设资金,有力地调度了各村的建设进度,确保了建设质量。对试点村建设资金实行县级报帐制,推行了建设资金“五笔”审鉴制度,即试点村发票均由理事长、村主任、村纪检委员、各乡镇新村办主任和乡镇纪委书记五人审核、审鉴,确保了试点村资金用到实处。

三是规范建设程序。在建设中突出改厕重点,坚持先改厕,后改水,再改路的建设程序。用政策推动去确保改厕工作开展,注重发挥领导和群众的积极性,使改厕工作成为广大农民群众的自觉行动。改厕工作的推进,促进了改水和拆迁等工作。因为改了厕就需要改水,对此群众迫切要求在改厕的基础上尽快改好水。各试点村群众纷纷采取打井取水、引山泉水、单户供水、接自来水等形式开展了改水工作,并在改水的基础上,开展了拆迁和改路,使“三改”工作紧密结合,有序推进。

四是强化村庄功能分区。结合“三改”工作,因地制宜,强化村庄生活区、产业区、休闲区三大功能分区,注重亮点打造和细节处理,提升村庄建设品位,切实改善村庄环境。

高质量抓好村庄生活区整治建设,突出整治效果,实现村庄美化净化。在狠抓改厕率的同时,提升对卫生间的建设档次,高标准打造卫生间,以乡镇为单位实行“三个统一”,即统一标准,统一材料,统 一安装,既方便了群众,又提升了档次,也节约了成本。此外,我县还结合改厕工作,大力实施沼气建设。在确保改水率的同时,积极实施自来水“进厨入厕”工程建设,将自来水安装到农户厨房、卫生间、方便群众使用。积极鼓励有条件的村民安装热水器,对农户安装太阳能热水器的统一补助500元,推进农户使用清洁能源。在改路工作中,按照平基、开沟、垫层、硬化“四步法”扎实推进,保洁了道路质量。各村点在平整路基时,在房前屋后道路边开挖排水沟,做到沟沟相通和三面硬化,杜绝了村内污水雨水乱流,确保排水通畅,提升了村庄环境自净能力。加大对试点村整治建设力度,大力整治村民居住区环境,改变有“脏乱差”现象,加大茅厕、猪牛栏和破旧房屋的拆迁力度,做到村中不留茅厕和猪牛栏;对破旧房屋不能整修的,均给予拆除。在拆迁的基础上,抢抓时机,见缝插绿超前做好村庄绿化工作。试点村还结合本村实际,对村庄内的围墙、菜园围栏进行整修装点,提升了村庄建设品位。按照“户有桶、庄有炉、运有车、村有保洁员”的要求,加强村庄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选聘了保洁员,通过划分卫生包干区,村民家庭保洁制度和分类分拣制度,使村庄长期保持干净、卫生、整治。

多形式打造产业区,充分挖掘各试点村资源和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产业。根据镇村的区域位置、自然条件、资源优势等因素把试点村分为城郊型、农区型、山区型、集镇型等4种类型,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城郊型重点发展蔬菜种植,着力培育“两栖农民”,农忙下田,农闲进城务工。农区型重点发展特色农业,围绕我县几大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和建立农业基地。山区型大力开展各种实用技术培训,积极发展特色种养业。集镇型重点发展二、三产业,加快城镇化进程,规范整治集镇农贸市场,引导农民从事工商产业,增强农村市场活力。根据各村群众发展养殖业的需要,对村庄内部的猪牛栏进 行拆除,加大了人畜分离力度,促进村庄干净整洁,同时因地制宜规划建设集中养殖区,促进了试点村养殖业的发展。

在狠抓环境整治的基础上,结合试点村群众生活习惯,文化传统,增设各项娱乐建设设施,集文化、宣传、娱乐、健身于一体,高品位打造休闲区。各试点村都建有露天休闲场所,场所内建有凉亭楼阁、有石台石凳,花草遍地,有健身器材,供村民茶余饭后消遗游玩。充分利用村庄现有的祠堂,对其精心整修、包装,打造成村民活动中心,在活动中心内设置农民阅览室、棋牌室、乒乓球等文化娱乐设施,让农民群众闲时到活动中心读书看报、打球娱乐。共建设露天场所371处,各类室内活动室289个,安装健身器材278套,修建宣传栏5922平方米。在文化基础好文艺人才较多的村庄组建农民文艺队,通过文艺演出,宣传新农村建设的方针政策和科技法律知识,着力打造文化“一村一品”,加强对农村文艺人才培训,指导开展文艺活动,深入开展送书送科技、送法律进村活动,同时组织各乡镇、各行政村利用农闲节假日,以村组文艺队为骨干,采用自编自演,自娱自乐的形式,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丰富了试点村群众文化娱乐生活,在全县新农村建设村点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以新农村社区为平台,组织群众开展“五好家庭、好媳妇、好妯娌、文明卫生户”等群众创评活动,引导群众参与“文明信用户、农村致富能手、农民创业标兵”等评选活动,倡导文明风尚,弘扬社会公德。

五、坚持督查到位,促进协调发展

全面协调发展 篇6

【关键词】畜牧业;现状;过度放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 畜牧业的现状

我国畜牧业发展迅速,是新疆、西藏、青海、内蒙古等地的主要经营产业和收入来源,畜牧业已经慢慢发展成为当地农业的支柱产业之一。近几年来,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有关政策的大力扶持下,畜牧业得到了稳步发展,畜牧产品产量和質量得到了提高,让农民不用再靠天吃饭,逐渐富裕起来。

我国畜牧业虽然发展迅速,但是可投入资金有限、人才极度匮乏、饲养环境较差,大大阻碍了畜牧业的发展。

首先我国畜牧业发展与外国有一定的差距,我国畜牧业主要是由家庭进行小规模生产,与外国机械化大牧场不仅在条件上有很大的差距,而且在技术上也有很大的差距,这大大增加了生产成本,破坏了草原、环境,不利于可持续再生产。

其次,农村生活水平不高,农牧民文化程度水平也不高,因此他们不会合理养殖。很多农牧民为了眼前的利益而盲目增大养殖数量,过度放牧以致牧地退化,不利于以后的长期发展。

再次在我国从事专业畜牧养殖的科研的人员相对较少,专业素质相对不高,这在客观上制约了畜牧业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让我国畜牧业得不到长久发展,得不到先进的发展,只能从事小农经济,而不是大规模机械化养殖生产;这也不利于畜牧业优势品种的培养和研究,导致新品种研发缓慢,无法选育出更好的品种。

最后,我国兽医检测医疗手段比较落后,家畜患病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如果暴发性疫情,家畜会大面积死亡。检测手段的落后使得兽医无法定期查出患病家畜,不能及时预防,这样让养殖户承担了很大的风险,一旦家畜患病而亡,就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2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畜牧业的不适当发展只会让牧草等资源被破坏得更严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有利于我国畜牧业的长久发展,对于如何进行可持续发展,这里有几点建议。

2.1 进行农牧结合

我们不仅要进行畜牧业的发展,还要进行农业的发展。可建造经济果园等,用畜禽的粪便来作为果树等农作物的肥料,增加产量;用农作物秸秆等来作为畜禽的饲料,提高土地的利用率,这样不仅让农牧民得到了更大的经济效益,还减少了废弃物的产生,减少了浪费。

2.2 治理和保护草地

国家应该统一规划治理草原,提倡合理放牧,根据草原的承载量计划放牧数量;对于大面积退化的草原要停止放牧,及时播种新草,推行“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的政策;同时还要根据土地的类型选择不同的牧草,建设高产量的牧草地,以供更好的轮牧。

2.3 合理资源配置

利用植物的生长时期不同进行交替种植,保证畜禽饲草供应,达到草畜同步发展。在草比较多、比较丰盛的地方大力发展母畜饲养,利于繁殖;而草少的地方则养殖肉畜,饲料与草料相结合,有利于草场的发展。

2.4 转变农户思想

要让畜牧业真正得到可持续发展,农户思想意识一定要改变,因为他们才是执行这个政策的主导者,也是受益者,只有他们的思想和政府决策部门形成共识,才能真正做到草原畜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5 推进畜牧业产业化经营

畜牧业虽然在快速发展,但是畜产品的加工还处于浅层加工,很多产品附加值都浪费了,只有发展深加工才能让经济更快地发展,为农户提供更高的经济收入,用最少的牲畜数量来达到最高的经济收入,这样才能减少牧地的使用,杜绝过度放牧。我们应该通过畜牧业来促进肉类加工和奶类加工的发展,深加工的发展有利于草原的保护和经济的发展,是一举数得的政策。

2.6 培养人才,加大科研力度

我国畜牧业发展,不仅起步晚而且设备旧,因此,要培养专业人才,引进先进设备,这样才能更好地发展,避免资源浪费。国家应当进行鼓励和支持,投入资金到人才的培养、牧草的改良和设备的引进等方面,提高科研成果的使用率,让畜牧业得到可持续发展。

3 总结

目前我国畜牧业的迅速发展有目共睹,畜牧业已经从家庭副业转变成了市场化的养殖产业,但是快速发展的背后仍存在诸多问题,尤其在资源利用方面有很大的浪费。农民为了增加经济效益而进行过度放牧,失去了长久发展的资本,这样就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这一政策,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关系着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要特别重视这条政策。

加快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对生态问题、经济问题、资源配置问题的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法,我国畜牧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让畜牧业科研人员加速研究优势品种和选育新品种,合理种植农副产品来进行经济农业,做到合理利用草原和合理放牧,增加投资进行人才培养。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才能造福子孙后代。

参考文献

[1]平俊爱,张福耀,杜志宏,吕鑫,李慧明.大力推广青贮玉米种植 促进山西畜牧业可持续发展[J].中国种业,2010(10).

[2]付蓉.对我国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J].河南农业科学, 2008(12).

[3]马启军.改变饲养模式 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J].山西农业科学,2009(09).

[4]王济民,谢双红,姚瑾.中国畜牧业发展阶段特征与制约因素及其对策[J].农业展望,2006(02).

全面协调发展 篇7

经过这些年的改革发展,三元集团在优化经济结构、开拓市场空间、增强发展能力、提升管理水平、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等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也要清醒地看到:集团发展的速度、改革的力度还不够,改革发展仍然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具体表现在:一是经济结构还不合理,经济分布过散、产业战线过长、企业数量过多、企业规模过小、管理层级过多;二是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足,缺乏有影响力的龙头企业,主营业务增长缓慢,核心竞争力不强,经济效益不高;三是体制、机制不够活,股权化、集团化水平需要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内控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四是计划体制下遗留的土地权属、人员身份、不良债务等难题仍然困扰着企业的改革发展;五是受首都地区能源、资源、环境、政策的约束,生产成本费用不断攀升,维护和谐稳定的压力进一步加大;六是人力资源现状与企业发展要求不相匹配,人才总量不足,人才结构性失衡,高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市场营销人才、资本运营人才相对匮乏,青年后备人才、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储备与三元集团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人才流失的现象比较普遍。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三元集团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注重把握发展规律,改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与效益。按照这一要求,我们确定了以下基本思路。

找准发展定位,坚持发展主旋律。三元集团的主业和功能定位是:以种业为核心的现代农牧业、以乳品为代表的食品加工业以及与之相配套的物产物流业是三元集团的三大主业,其中,现代农牧业是基础,食品加工业是龙头,物产物流业是保障,共同构成了三元集团现代都市农业产业集群和价值链。三元集团的功能定位,就是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具体地,就是按照首都经济发展战略定位的总体要求,充分发挥首都科技、人才、信息、市场和资本方面的优势,依托三元集团五十多年集聚的资源,把产业经营、资本经营和品牌经营结合起来,有机整合农业资源,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链接、“从首都到外埠”的辐射,集中力量培育壮大若干个行业领先的育种、养殖、食品加工、都市服务相互支撑的供应链和企业群,把三元集团建设成为符合首都经济发展内涵、拥有知名品牌、核心竞争力和较强集成能力的都市农业产业集团。

进行业务整合,突出主业优势。按照有利于专业化经营、提高产业竞争力的原则,进一步推进整合重组,促进和引导产业集聚发展,形成核心业务、支撑业务、培育业务比例适当、共同发展的业务集群,和优势互补、合理分工、各具特色、协调发展的产业布局。对于长期效益不好又没有发展前景的企业,通过整合,让效益好、规模大的优势企业来管理;通过集聚、集约,将资产、资金向优秀企业集中,集中资源打造主营业务和核心板块。举“农”字旗,围绕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这个中心,打农业产业化牌,用农业产业化的战略指导发展,用农业产业化的项目推进发展,用农业产业化的成果验证发展,真正做到主业做强,企业做大,产品做精,品牌做响。具体来说:一是发展种公牛、良种奶牛、种猪、北京鸭等具有优势特色的种畜种禽生产;二是发展特色农场和带动性强的籽种和花卉产业,建设一批具有较高品位和档次的农林科技园区;三是以三元食品为基础,延长产业链条,进一步巩固和提升食品加工业。

坚持深化改革,以改革促进发展。加快“两制”、“三化”改革,促进经济协调发展。“两制”即体制、机制;“三化”是集团化、股份化和产业化。继续推进“两制”、“三化”改革,是三元集团“十一五”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内工作的主线。体制转变中的许多深层次矛盾和关键问题,只有通过深化改革才能解决。目前,三元集团主要的改革任务有两个:一是以董事会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使法人治理结构的运行制度化、具体化、流程化。二是尽快完成母公司转型,将母公司真正建设成为投资决策中心,成为以资产增值为目标的营运系统,对符合三元集团主业范围的二级企业,逐步改造为三元集团绝对控股的子公司或分公司;对符合三元集团辅业范围的二级企业,逐步改造为三元集团的参股公司或相对控股的公司;对适合与专业化公司合并的农场,在业务流程再造的基础上予以合并,对没有存续必要的多年亏损的企业予以关停,国有资本彻底退出;对有培植为新的增长点的朝阳企业,按照存量重组、增量引进,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行积极的催育。

坚持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之所以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因为它科学回答了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发展成果如何分配等问题。

三元集团有近两万名员工,坚持以人为本,必须牢固树立四个观点:即科学的领导观、人才观、群众观和政绩观。

树立科学的领导观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关键。领导思想要与时俱进.领导方式要应时而变。只有这样,才能把握规律,科学决策,增强驾驭全局、统筹谋划的能力,使发展按照健康的轨道运行。只有领导班子一班人树立起科学的领导观,才能做到不盲目行事,不轻率决策,才能通过科学论证,准确定位,科学规划,使企业经济发展合理有序。

树立科学的领导观,首先,要把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放在第一位。按照《公司法》的规定,以董事会建设为重点,加强党委会和经理班子建设.进一步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坚持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要加大干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力度.深化企业负责人选任考评机制;要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工作程序和流程。立足国有资本功能和企业实际,按照“内部退养一批、岗位调整一批、企业交流一批、严格选拔一批”的基本原则,通过3~5年的努力,完成三元集团所属全资子公司干部管理体制改革的任务,基本建立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特点的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及运行机制。

其次,要进一步加大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逐步确立“以能力论英雄,以实绩定取舍”的用人导向,加快三个转变:一是在选拔方式上,将人才资源转变为人才资本,实现从组织直接配置向市场化配置转变;二是在任用方式上,从上级决定任免向企业董事会依法聘任转变:逐步实行由董事会选择聘任总经理、副总经理等高级经营管理人员的办法:三是在管理方式上,从以职务级别为中心的党政干部管理方式向以职位职责为中心的集约化管理转变,进一步明确职责要求和任期目标。

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企业的竞争本质上是人力资源的竞争,一个企业能不能发展得好,关键取决于人才。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必须走出四个误区:即唯学历、唯职称、唯资历、唯身份,真正做到跳出“框框”看人才、“多条腿走路”选人才、不拘一格用人才,为各类人才施展才华提供空间和舞台。

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必须了解人才的成长规律,重视人才的培养工作,对人才要充分关心和爱护。要始终把人的全面发展和企业全面发展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来对待,做到企业持续发展与人才全面进步相协调,不断探索人才培养的方法和途径,逐步建立、完善有效的人才培养体系和合理的人才选拔任用机制。为人才的成长搭建舞台、提供支持,促使人才在岗位上、在实践中脱颖而出。

树立科学的群众观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践行科学发展观必须树立科学的群众观,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福为民所造”。要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切实解决群众所想、所盼、所急、所需。特别是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要让群众共建共享。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尺度和根本要求。科学的发展观引导着正确的政绩观,正确的政绩观实践着科学的发展观,如果缺乏正确的政绩观,就会在实践中偏离科学发展的轨道。这就要求在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必须弄清楚为谁树政绩?树什么样的政绩?不标新立异,不好大喜功,不急功近利,始终将“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政绩的最终标准,使政绩科学实在,造福人民,使发展泽被当代,荫及子孙。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关键在于建立科学的政绩考评机制,明确在改革发展的过程中鼓励什么,反对什么;什么样的作为是真正的政绩,要给予充分肯定;什么样的作为是花拳绣腿、表面文章,要坚决反对。就三元集团而言,就是建立派出产权代表管理制度,推进干部任期制,对企业经营者逐步实行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通过签订经营目标责任书等办法,加大业绩考核管理力度。具体讲,一是健全企业经营者考评和激励约束机制;二是健全和完善企业经营者监督机制;三是健全企业经营者准入和退出机制;四是规范企业经营者选任程序。

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改革的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革的实质是协调方方面面的利益关系。只有从统筹兼顾的角度出发,认真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才能有效推进改革,才能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国内环境以及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加快的国际环境。统筹是为了兼顾,统筹是为了整合,统筹是为了协调。统筹兼顾的结果必然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企业改革发展步伐,必须统筹兼顾各种重大关系,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谋划,又要抓住影响全局的主要工作,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要更加重视发展战略的管理。有资料表明,世界上1000多家破产倒闭的大企业,其中有85%是因为企业缺乏战略管理造成的。一个科学有效的发展战略,不仅要提出企业的发展方向,更重要的是要有战略实施的举措和行动方案,甚至可以细化到每年具体的工作思路、奋斗目标和工作措施,从而能时刻激励广大员工为之努力,更好地协调企业发展过程中客观存在的长期与短期、局部与整体之间的矛盾,使企业能够保持长久稳定的发展,最终实现预期的目标。

企业战略目标的制定必须求真务实,体现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要求。在全面审视宏观环境和行业发展的基础上,紧密结合企业实际进行研究。既不能高不可攀,也不能触手可及,更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分不清孰轻孰重和先后次序,否则不仅不能正确引领企业的发展,还会让企业偏离正确的发展方向。三元集团于2007年初制定的“十一五”发展规划,提出了五年发展战略目标,即:到2010年,在保证实现总收入50亿元的基础上,争取突破60亿元,在保证实现利润总额1亿元的基础上,争取突破1.2亿元;职工人均年收入达到3.2万元以上,年均增长10%左右。这个目标是符合三元集团发展要求的,也是切实可行的。在战略实施的过程中,还要根据外部环境和宏观政策的变化适时进行修正。三元集团在今年的半年工作会上,对战略定位又作了一次重大调整,即突出三大主导产业,举“农”字旗,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

要更加重视龙头企业的培育。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推动我国农业向市场化、专业化和现代化转变的关键。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的首要环节,是连接农民与市场的纽带,是农产品转化增值的源泉,是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的载体,是促进科技与生产对接的推进器。龙头企业经济实力的强弱、牵动力的大小和管理规范化程度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产业化经营的规模和效益。

三元集团拥有集育种、养殖与加工为一体的完整的农业产业链条,并有三个市级重点龙头企业。在内部产业布局上,将以乳品加工为代表的食品加工业定位为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些龙头企业的带动力和辐射力还不强,还没有形成真正具有竞争优势的支柱产业,缺乏对产业链强有力的带动和支撑。因此,突出主业,加快培育龙头企业,是三元集团今后一段时期内的工作重心。主要措施:一是重点扶持,加大投入。充分发挥集团化运作的优势和组织、协调作用,从人力、财力、资本上予以倾斜,为龙头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二是强化科技,不断创新。依托科技的力量,内研外引,把良种、良法、加工、包装、贮运、营销等一整套系列化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按照产业配套推广到每一个经营环节,全面提高龙头企业的运行质量、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力,以龙头企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带动农业产业科技水平的提高。三是加强市场营销能力,提高市场服务水平。四是整合资源,优化资源,发挥资源、技术、人才等的最大效力。

要更加重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快”字当头变“好”字为先,使我们对新阶段发展规律的把握更加全面,指导发展的方针更加符合实际,破解发展难题的途径更加明确。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途径,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根据三元集团所处行业特点和自身战略定位,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一是要继续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企业改革、改组、改造步伐,提高管理水平,坚持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积极发展循环农业和生态农业,走资源节约、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二是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从管理创新和员工素质提高两方面人手,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投入,着力突破制约企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广泛应用高科技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积极开发示范功能,发展科技农业,努力打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势产业,三是要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意识,以服务首都市民生活、引领和示范周边农业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突破口,向社会提供优质的产品和一流的服务,努力提高三元集团的影响力和社会认知度。

目前,我国乳制品行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困难、风险、挑战与机遇相互激荡的大变局之中,三元集团自身的改革发展也正处于攻坚破难阶段。我们要紧紧抓住当前的战略机遇期,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努力把三元集团建设成为符合首都经济发展内涵、拥有知名品牌和较强集成能力的都市农业产业集团。

全面协调发展 篇8

全国《城乡规划法》宣传贯彻电视电话会议于2007年12月26日在京召开。会议动员部署进一步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工作, 要求各级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要明确任务, 落实责任, 广泛宣传教育, 全面推进《城乡规划法》的贯彻实施。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为会议作出批示。

曾培炎指出, 《城乡规划法》的颁布实施, 是我国城乡建设领域的一件大事, 对城乡规划工作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他强调, 各级政府工作人员尤其是领导干部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充分认识《城乡规划法》的重要性, 增强城乡规划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实施《城乡规划法》为契机, 统筹城乡规划管理, 提高规划制定的科学性、严肃性, 扩大行政公开和公众参与, 强化监督检查, 完善体制机制, 全面推进城乡规划工作, 为促进城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作出更大的贡献。

会议要求, 各级政府和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实施《城乡规划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明确责任, 加强领导, 做好宣传, 统一部署, 研究具体办法, 采取有效措施, 保证《城乡规划法》的贯彻执行, 全面推进城乡规划水平的提高。

建设部部长汪光焘主持会议。来自广东省建设厅、河北省保定市和浙江省绍兴县的代表分别介绍了各自开展学习贯彻《城乡规划法》的有关情况和经验。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北京市相关负责人在主会场参加会议, 其他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有关部门负责人在各地分会场参加了会议。

城乡规划是政府指导和调控城乡建设和发展的基本手段, 也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为了加强城乡规划管理, 协调城乡空间布局, 改善人居环境, 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制定《城乡规划法》。《城乡规划法》已经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审议通过, 于2008年1月1日起实施。

■链接

建设部城乡规划司司长唐凯答记者问摘要

城乡规划法制建设六件大事

新中国成立以来, 到目前为止, 我国城乡规划法制建设进程中有6件大事可圈可点:

上世纪50年代, 学习前苏联的经验, 颁布《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1978年全国城市工作会议, 中央发布《关于加强城市建设工作的意见》;

1984年国务院颁发《城市规划条例》;

1989年12月26日, 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城市规划法》并正式颁发, 1990年4月1日, 《城市规划法》正式施行;

1993年6月29日, 国务院颁布《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 1993年11月1日起正式施行;

2007年10月28日, 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城乡规划法》并正式颁发, 2008年1月1日, 《城乡规划法》将正式施行。

《城乡规划法》十大重点内容

《城乡规划法》的重要内容可概括为十个方面:

第一, 突出城乡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城乡规划法》明确提出:为了加强城乡规划管理, 协调城乡空间布局, 改善人居环境, 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制定本法。从内容上看, 重视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促进公共财政首先投到基础设施、公共设施项目;强调城乡规划制定、实施全过程的公众参与;保证公平, 明确了有关赔偿或补偿责任。

第二, 强调城乡规划综合调控的地位和作用。《城乡规划法》指出:“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应当遵守依法批准并公布的城乡规划, 服从规划管理”。这就从法律上明确, 城乡规划是政府引导和调控城乡建设和发展的一项重要公共政策, 是具有法定地位的发展蓝图。同时, 法律适用范围扩大, 强调城乡统筹、区域统筹;确立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三规合一”是规划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三, 新的城乡规划体系的建立。体现了一级政府、一级规划、一级事权的规划编制要求;明确规划的强制性内容;突出近期建设规划的地位;强调规划编制责任。

第四, 严格城乡规划修改程序。对城乡规划评估, 修改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 修改详细规划等, 都做出了详细的规定。

第五, 城乡规划行政许可制度的完善。建立完善了针对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和投资体制改革的建设用地规划管理制度;规定了各项城乡规划的行政许可。

第六, 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制约。明确了上级行政部门的监督, 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 以及全社会的公众监督。

第七, 对城乡规划编制单位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城乡规划编制单位的资质管理, 对规划师职业的管理, 都有明确规定。

第八, 加强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作用。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和县城关镇总体规划由本级人大常委会审议, 镇总体规划由人大审议。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报本级人大常委会备案, 县城关镇控制性详细规划报县人大常委会备案。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和镇总体规划定期评估须向人大报告。

第九, 强化法律责任。追究政府和行政人员的责任;追究城乡规划编制单位的责任;追究违法建设行为的责任;明确对违法行为给予罚款的范围和数额;授予市政府强制拆除权。

第十, 法律授权, 建立完善的城乡规划法律体系。

五项举措贯彻《城乡规划法》

首先, 要加速完善城乡规划法规体系。目前, 我们正抓紧制订《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修订《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起草《城乡规划法》实施细则;会同人事部制订《注册规划师执业资格管理办法》;研究并在总结起草与施行《地下管线规划建设管理办法》的基础上, 起草《地下管线管理条例》;抓紧完善城乡规划技术法规体系。

第二, 逐步完善城乡规划体系。逐步完善适合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特性和依法行政要求的城乡规划体系, 规划的编制办法和深度要求会相应调整;制定规划编制“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这一原则的执行程序;城市规划编制首先要研究土地和水资源、能源、环境等城市长期发展的保障因素, 重视以人为本, 改善人居环境、处理好遗产保护与发展的关系、突出城市特色;制定严格、高效率的城乡规划成果审查程序。

第三, 端正城乡规划建设的指导思想。城市规划重点落在面向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建设、危旧房改造和城市生活污水、垃圾处理等必要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文化设施建设, 改善人居环境, 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乡和村庄规划要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注意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 从满足乡村广大村民和居民需要出发, 因地制宜, 量力而行, 实现农村和小城镇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

第四, 推动城乡规划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积极推动符合法律要求的管理队伍的建设;根据法律要求, 相应完善各级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管理制度;完善城乡规划工作向人大汇报、向公众公示的具体办法和程序;研究城乡规划编制单位的改革和规划师执业制度。

全面协调发展 篇9

大力发展旅游业, 必须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 走出一条旅游业发展的新路子。一是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 在大力推进以石老人国家旅游度假区城区旅游发展的同时, 更加重视发展农村旅游, 扩大城乡旅游交流, 逐步实现城乡旅游协调发展。我区北宅街道、王哥庄街道等旅游景点相对比较落后, 依托节庆活动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 有助于加快这些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步伐。二是按照统筹区域发展的要求, 在开发各具特色的旅游资源的同时, 更加重视推动区域旅游联合, 逐步实现不同区域旅游业的共同发展。三是按照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在充分发挥旅游业对调整经济结构、扩大内需、拉动消费、吸引投资、增加收入等方面作用的同时, 更加重视发挥旅游业在促进就业, 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等社会事业方面的作用, 逐步实现加快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并重。四是按照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 在加快发展旅游这一区域支柱产业的同时, 更加注重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逐步实现旅游业与人口、资源、环境相适应的可持续发展。五是按照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 在积极发展国内旅游市场的同时, 重视国外市场的拉动作用。要利用良好的生态资源, 依托国际旅游大公司, 积极宣传我区良好的生态环境, 争取引进更多的资金进入我区。

二、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推动旅游业再上新台阶

加快旅游业发展, 关键在于激活各种旅游生产要素, 整合和优化配置各类旅游资源, 根本途径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大力推进以下几个转变:

1、推进旅游资源向旅游资本的转变, 这是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实现旅游资源向旅游资本的转变, 就是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将各种各种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和优化配置, 使之更好地满足游客的多种需要。近年来, 我区紧紧围绕以崂山风景区为龙头的自然生态和以节庆活动为主体的节庆文化两条旅游主线, 充分发挥丰富多色彩鲜明的旅游资源优势, 有力地推进了旅游资源开发向广度拓展, 向深度推进。实践证明, 推进旅游资源向旅游资本的转变, 是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与此同时, 旅游业的发展又为实现旅游资源向旅游资本的转变搭建了平台, 提供了契机。

2、推进民间资金向民间资本转变, 这是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有力保障。资金短缺是发展旅游业面临的最大的瓶颈, 解决资金问题的途径是创新投融资体制, 建立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方式多样化、运作方式市场化的新体制。民间资本是发展旅游产业的重要资金来源, 蓬勃发展的民营企业是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投资经营主体。旅游业的发展, 为民间资金转变为民间资本、参与旅游业的经营开辟了新天地, 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打开了新的通道。

3、促进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的转变, 这是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要实现旅游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必须把握这个关键, 抓住人才资本这个根本, 实现旅游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和向人才资本转化, 为推进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和人才支撑。

三、拓宽发展思路, 实现旅游业发展新跨越

1、实现旅游业发展的新跨越, 必须拓宽发展思路, 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作的原则, 深化改革, 扩大开放,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围绕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两条主线, 加强基础服务设施建设, 打造旅游精品, 发展综合型旅游和特色旅游, 优化旅游产业结构和旅游发展环境, 促进旅游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2、在旅游业发展理念上大胆创新, 充分认识旅游业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一是树立全局的理念, 打破条块分割、部门分割, 实现各街道、各行业、各相关部门之间的密切配合与协作, 形成全社会发展大旅游的良好局面。二是树立开放的理念, 放开市场, 大力推进旅游投资开发体制和经营管理机制的创新, 为旅游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三是要树立优质高效的服务理念。在推进规范化服务、个性化服务、感情化服务上下功夫、见成效。四是树立建设精品的理念。着眼世界旅游的发展趋势, 在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景区建设、管理模式和服务质量上与国际接轨, 按国际标准打造国际一流的旅游精品。五是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坚持旅游资源合理开发与生态环境有效并重, 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有机结合。

3、在调整优化旅游产业结构上大胆创新, 推出全面提高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新举措。一是切实加强规划工作, 按照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的理念, 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地做好旅游规划编制工作, 力求富有创意、突出特色、体现个性、展示文化。二是大力发展周边短线游, 积极与烟台、威海等著名旅游地市风景区合作发展长线游, 实现旅游市场游目前单一的周边短线游向丰富多彩的长线游转变。三是实现精品战略, 加快重点景区建设步伐。四是进一步促进旅游要素协调发展, 实现旅游产品结构由单一观光游向商务、会议、度假、休闲游的转变。

4、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上大胆创新, 构建整合优化旅游资源的新机制。加快旅游市场开放步伐, 在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的前提下, 采取多种方式, 出让开发权、经营权、使用权, 鼓励支持海内外大企业、大财团特别是国内民营企业投资开发旅游业, 合资兴办旅行社, 整合优化旅游资源, 形成市场配置旅游资源的新机制。

5、在旅游宣传促销的内容和手段上大胆创新, 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旅游产品市场。一是全面创新市场营削模式和手段。制定科学的营销计划和市场拓展战略, 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 运用现代化信息手段进行宣传促销。二是大力开拓客源地市场, 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 “走出去, 请进来”, 在稳定和挖掘省内客源的基础上, 大力开发国内市场。三是推进“依法治旅”。把加强执法监督与建立健全旅游法规体系结合起来, 实现对旅游市场从部门分头管理向行政联合执法转变, 建立健全综合治理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王启敏.黄山发展旅游业的思路与对策[J].宏观经济研究, 2008, (4) .

全面协调发展 篇10

郡县治则天下安, 县域兴则国家富。县一级处在宏观与微观、城市与农村的接合部, 是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战略支撑。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对推动科学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实践与体会是:

一、加快工业强旗步伐, 打造县域经济发展强力引擎

县域经济发展从本质上讲是县域工业化的过程, 也是用现代工业改造传统工业、提升农村经济的过程, 县域经济能不能快发展、大发展,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工业的发展。同时, 县域经济又是特色经济, 发展县域工业必须突出区域特色, 加快形成优势明显、规模较大、特色鲜明的增长极。基于这种认识, 我们立足丰富的农畜产品资源, 坚持围绕农业办企业、育龙头、引品牌、创名优, 做大做强农畜产品加工业, 酒类酿造、保鲜乳品、肉类加工、番茄果蔬等“十大产业”渐成体系, 80%以上的农畜产品实现就地加工增值, 初步形成了工业依托农业又反哺农业, 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格局。工业园区是现代工业发展的有效载体, 是招商引资、集聚要素的重要平台。我们一方面以农畜产品加工业为重点, 规划建设陕坝工业园区, 先后引进中粮集团、浙江大好大、重庆飞马、伊利乳业等80多家企业, 并进入自治区20个重点工业园区行列;另一方面跳出农业办工业, 抓住临策铁路开通机遇, 高标准规划建设蒙海物流加工园区, 在更大区域内配置资源, 推动工业由农畜产品加工向制造业、可再生能源、重化工和建材工业等多元化方向转型, 实现了重化工业零的突破。大力实施工业园区“扩容增效”工程, 计划5年内实现园区产值、安置就业翻番, “再造一个工业园区”。在举全旗之力重点抓项目、集中抓引进、合力抓招商的同时, 着力培育和发展领军型、旗舰型本土企业。全旗工业和财政支柱———河套酒业集团进入全国白酒行业前10强, 先后荣获“中国驰名商标”、“中华老字号”、“北方第一窖”等荣誉, 奶酒公司被认定为国家奶酒研发中心。今年以来, 全力支持河套酒业实施“三年发展规划”, 力争到2011年完成技改投资10亿元, 白酒主业各项指标实现翻番, “再造一个河套酒业”。1-9月份, 河套酒业销售增长42.5%, 今年上交税金有望突破3亿元, 增加1亿元。2008年全旗三次产业结构演进为28.3:44:27.4, 工业占全旗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5.2%, 根据发展经济学关于工业化阶段的基本判断, 已由农业主导型经济转变为工业主导型经济, 正在向工业化中期加快推进。

二、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筑牢县域经济发展坚实基础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 农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逐步下降, 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 但农业的基础地位丝毫不能动摇, 必须着力建设与新型工业化、特色城镇化协调发展的现代农业。我们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 充分发挥比较优势, 注重农业内涵式发展, 加快传统农业大旗向现代农业强旗转变。把132万亩耕地作为龙头企业“第一车间”, 实施标准化、品牌化、特色化生产, 优质绿色农产品和“订单农业”分别占总播面积的80%和90%以上。突出发展规模化养殖业, 重点建设5万头奶牛牧场、10万口种猪场、100万只优质肉羊基地、1000万只种鸡场等规模化养殖项目, 畜牧业占一产的比重提高到48%。重视培养新型农民, 加大农业新技术推广应用力度, 科技对农业贡献率达到60%以上, 连续10年通过国家科技进步旗考核验收, 康尔徕生态园区被评为全国科普惠农兴村示范基地。积极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目前各类农合组织已发展到90多个, 辐射全旗80%的农户。同时, 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 大胆探索土地流转机制, 先后培育出以地入股的“民建模式”、企业租赁的“庆丰模式”、大户转包的“丰源模式”, 在全区树立了典型和样板。

三、完善基础设施配套, 夯实县域经济发展有力支撑

县城是县域经济、政治、文化、交通、信息中心, 在整个县域发展中处于龙头地位, 因此县域经济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县城经济。把县城做大做强, 符合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县城不强, 整个县域经济就不可能强起来。我们确立经营城市的理念, 以提升陕坝镇辐射带动功能为重点, 按照“东延、南拓、西联、北接、提质、秀内”的思路, 不断拓展城镇空间, 提高承载能力。同时, 坚持建城兴业与产业兴城互动, 大力发展园区经济、民营经济和现代服务业, 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工农业、河套文化“一日游”, 不断增强县城经济发展活力。“十五”以来, 累计投入城市建设资金31.2亿元, 是以前历年投资总和的12.6倍, 建成区面积由2000年的5.53平方公里扩大到10平方公里, 人口由5万人增加至10.8万人, 城镇化率由28.1%增加至38.7%。陕坝镇先后被评为全国、全区小城镇建设示范镇、全区“十大魅力名镇”, 吸纳了全旗1/3的人口, 创造了80%以上的经济总量、90%以上的财政收入。未来5年, 将借助临哈高速、临策铁路开通, 全面实施“再造一个陕坝新城”各项重点工程, 建成区拓展到26平方公里, 人口增加到20万人。

由于历史欠账多、投入不足,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仍大大滞后于城镇, 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我们坚持以城带乡、城乡互动, 协调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高标准规划建设21个中心示范村, 推进“五改五建”、“三通三化”生态家园建设。连续5年实施“三百”工程, 即每年修建100公里以上乡村油路, 完成100公里以上通道绿化, 建设100个生态文明村 (自然村) 。累计修建各级油路近800公里, 完成通道绿化700多公里, 解决了20万人、60多万头牲畜的安全饮水问题, 30%的农户完成“一池三改”。全旗新农村建设走在了全市、全区前列, 在全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县委书记、县长专题培训班上, 杭锦后旗作为自治区唯一的旗县在中央党校等院校作了专题报告。今年7月, 全区第二届新农村新牧区精神文明建设现场经验交流会到我旗重点观摩。

四、加强生态环保建设, 营造县域经济发展绿色环境

良好生态环境是实现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我们以建设绿色文明新杭后、塞上园林新陕坝为目标, 打造村村披绿、道道林荫、镇镇花园的祖国北疆森林公园,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重点工程, 创造性推进环城、环镇、环村、环路“四环”绿化, 全旗森林覆被率由2000年的15%上升至23%, 城区达到33.6%。2008年28户重点企业累计投入1.3亿元完善环保设施, 受到国家环保部高度评价。引资1.2亿元率先建成城市污水处理厂, 主要污染物排放明显下降, 成为全市第一个实现“双降”的旗县。

五、促进民生持续改善, 实现县域经济发展成果共享

民生改善是衡量县域经济发展的标尺和最终目的。我们坚持教育优先发展, “十一五”以来投入资金近2亿元, 实现了旗直中小学楼房化标准化、农村学校砖瓦化, 2007年代表自治区通过国家“两基”巩固提高验收。实施文化惠民工程, 投资2000多万元建成文化科技会展中心, 基本实现旗有高标准文体场馆, 镇有综合文体中心、村有活动室、社有文化户。加强旗镇村三级医疗卫生网络建设, 在巴彦淖尔市率先实现全民医保。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一大批城镇灵活就业人员、进城务工农民、城郊失地农民享受到养老保险政策。完善促进“全民创业”、带动城乡就业的政策措施, “十一五”以来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5万多人,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加大扶贫攻坚力度, 4万多贫困群众彻底脱贫。2006年以来, 组织旗级领导和部门、乡镇主要领导结对帮扶全旗村 (居) 委会, 实施“十个一”工程, 促发展、保稳定、构和谐, 办好培育产业、促进就业、帮贫扶困等10个方面的实事, 被誉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全面创新改革需克服各方协调障碍 篇11

方案所涉及“创新驱动发展转型”的主题意义重大,毋庸多言;选择的八个地区覆盖面广、代表性强,影响范围广泛;加之是中办、国办联合发文,更凸显了方案的重要性。然而从媒体的反应来看,似乎并没有预料中的那样强烈。相关的媒体报道数量不多,主要是引述方案的内容再加上一些专家访谈。而方案所涵盖的地区,大多也没有像以前获批“国家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等那样着力宣传。总体来看,《关于在部分区域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总体方案》的出台后似乎处在波澜不惊的状态。

这也许不能责怪媒体的反应不够积极,因为近几年来,各种地区改革试点方案纷纷出台,令人应接不暇;再加上原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技术产业基地”等升级转型举措,可以说国家在推动地方创新驱动发展转型方面,着实出台了不少的相关政策。频繁出台的政策不免带来或多或少的审美疲劳。那么,与其他已经出台的各种政策相比,《关于在部分区域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总体方案》到底有何新意呢?在实施的过程中,它又可能遇到怎样的困难,如何进一步调整完善?

强化层级协调

方案明确提出,一是由“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加强对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工作的统筹协调,审议有关改革试验重大任务、布局、政策和措施建议”;二是“在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体系建设领导小组下,建立部际协调机制,由国家发展改革委担任召集人单位、科技部担任副召集人单位,会同相关部门、承担试验任务所在区域省级政府等组成”。三是“承担试验任务所在区域要建立健全省级层面协调机制”。

要明白上述组织领导机制的重要性和创新性何在,就需要对当前地区试点改革方案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有所了解。中国的改革一向遵循“增量改革”的逻辑、采取“试点先行”的策略。中央希望实施的一项改革,由于事先并不完全清楚改革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问题、具有什么样的后果,因此挑选一些试点地区,在可控范围内进行尝试就是一个合理的策略。

更多时候由于地方处在一线,面临着许多实际的问题,地方对如何选择改革突破口更有迫切的需求和切实的经验,所以中央让地方先行先试,以图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以点带面地推进总体改革,也是中国过去改革的一贯成功做法。然而,这种“试点改革”的策略目前却越来越难以发挥其原有的效果,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

例如在“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各种地区改革试点中,经常产生的一个现象是,地方在改革实施过程中想要突破的一些瓶颈,往往受到相关主管部门的已有政策约束而难以实施。

例如对于创新企业进行一些税收优惠,可能就涉及到税务主管部门的相关政策;对于人才引进利用的一些举措,需要与中组部、人事部的已有政策对接;金融方面要与人民银行、银监会等机构协商;对外贸易方面则要与商务部、海关等部门对接。因此表面来看,试点地区已经获得了“先行先试”的尚方宝剑,似乎都可以试、都可以闯,但在具体改革推进过程中,很多措施都已有相关主管部门的政策制约,所以还必须“一事一议”“跑部进京”,由此造成不少试点地区的困扰。

“先行先试”之所以成了“难行难试”,客观上是与中国改革目前进入到的阶段密切相关的。现在已经不像三十多年前,可以圈起几个地方关起门来搞改革。在区域一体化不断推进、地方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地方上的改革举措往往都有很强的外部效应,一些改革措施有时还涉及到中央和地方事权和支出责任的重大调整。站在地方的角度,总是希望把改革效应充分发挥出来,获得更多的政策优惠,以带动地方的发展。但是站在中央部门的角度,从国家整体考虑,地方的改革举措并不总是合理的。更何况基于本部门利益,对于其他部门出台的地方改革试点,多少也有些“固守自身利益”或“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保守心态。

因此,目前的试点改革已经不能像过去一样,仅仅从上到下地授予几个地区改革称号,让其“先行先试”就可以了。在改革过程中,还需要建立较为规范化的“从下到上的问题反馈机制”,以及“上下互动、部门协调的问题解决机制”。而这些机制的建立,就不是试点地区甚至中央主管部门能解决的,而需要更高层次的协调和更全面的统筹。

正是站在上述角度,“组织领导机制”成为本次方案的最大亮点之一。“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体系建设领导小组”是由副总理级别领导担任组长,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包括来自党政军群的26个部门和单位,其主要职责是组织领导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体系建设工作,审议相关重大政策措施,统筹协调有关重大问题,总结推广工作经验,由它来负责总体统筹和协调,可以相当程度地克服各方协调的障碍。

与此同时,国家发展改革委和科技部为召集单位以建立部际协调机制,地方建立“省级层面协调机制”,因此至少在组织机制上,已经为规范化的“问题反馈和解决机制”的建立、为改革的顺利推进打下了牢固基础。

5月13日,天津于家堡金融区。在近期推出的 《关于在部分区域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总体方案》中,跨省级行政区域京津冀成为改革试点地区。 图片编辑/董洁旭

打造“政策闭环”

在以往地区改革试点的操作中,经常产生“三重三轻”的现象,一是“重开端轻结尾”,即地方在申请的时候千辛万苦,在获批的时候大张旗鼓,但越往以后就越悄无声息,不少时候甚至是不了了之。二是“重规划轻评估”,在试点改革制定规划时,对于地区定位、产业发展、政策优惠,各方都是极端重视、反复博弈,然而到试点实施一段时间后,规划执行得如何、取得什么样的成果、有什么样的经验,对于改革试点实施情况的评估却常常乏人问津。三是“重试点轻推广”,任何一个改革试点都强调要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及时地推向全国。但事实的情况是,改革试点获批的新闻层出不穷,但改革经验成功推广的消息却很少听到。尽管客观上肯定有不少改革试点的成功经验向全国推广,然而这更多是“个别的”“就事论事”的,如何从理论高度出发,系统性地总结试点地区的实践而形成可推广的经验,目前还十分薄弱。

所以,在已有的地区改革试点中,往往没有形成政策出台→政策实施→政策评估→政策调整、推广(政策再出台)的循环过程,即很难形成“政策的闭环”,从而使得尽管已经出台了如此多的地区改革试点方案,但能够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系统性改革经验却并不多。

而在此方案中,一方面强调要“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和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对试验地区进行年度监督检查和第三方评估工作,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宣传和推广典型经验”,另一方面提出“根据改革试验年度监督检查和评估情况,按成熟程度及时分类提出重大改革举措推广建议。对较为成熟的改革举措,报国务院批准后在更大范围推广”。

可见,对于“监督评估”和“推广应用”的重视和强调,成为了本次方案的又一大亮点。希望借此能够打破以往地区改革试点只有“政策开环”没有“政策闭环”的弊端,切实推进各地创新改革的试验。

难点是多元主体之间的协调

可以预料,随着各地区“改革试验方案”的陆续上报和逐步实施,由于方案牵涉面极广,不同地区基于自身要求,千头万绪的各项改革事务也将扑面而来。如何在这些改革事务中分清主次,做到纲举目张,不仅需要地方的努力,更需要发挥中央的主动性。

改革进行到今天,已经不能再完全遵循“地方上报方案、中央检查落实”的老套路,对于重点要改哪几项任务、在不同的地方改革重点又是什么?应该基于全国的考虑,有一个系统性的方案。因此必须大力加强“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体系建设领导小组”的作用,由它牵头来组织研究出一个全国性的纲要方案,再与地方上报的方案来协调统筹。

目前来看,3月份下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已经是一个很好的全国性方案,然而站在国家整体利益的角度,如何将这个方案与地方相结合,分解到各地,还必须要有进一步的考虑。否则的话,更多由各方上报的方案来决定地方的政策实施,中央的意图难以得到有效贯彻,中央的主动性也难以进一步发挥。

根据以往的经验,本方案实施的最大难点之一将是多元主体之间的协调,包括中央和地方之间、地方和地方之间、部门和部门之间,第三方主体与其他主体之间,都可能产生激烈的利益冲突。在以往的地区改革试点中,往往依靠“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封闭”“私下”的非规范化协调机制,例如就某个事项,某个试点地区通过某个上级领导,与某个部门暂时达成某项妥协,所以很难形成一个公开的、多元主体参与的规范化协调机制。

如果在本次方案实施过程中真正能够形成制度化的“从下到上的问题反馈机制”和“上下互动、部门协调的问题解决机制”,并注意将社会的多元利益主体合理地纳入到协商机制中,将成为方案推进的关键之一。

全面协调发展 篇12

2012年, 全省各级散办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认真贯彻执行《湖南省散装水泥条例》, 解放思想、努力拼搏、迎难而上, 全省散装水泥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

1、散装水泥量同比稳步增长, 年供散量突破5000万吨

2012年全省共完成散装水泥供应量5417.13万吨, 全国排名第10位;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591.49万吨, 增速为12.26%, 高于全国增速1.6个百分点;水泥散装率为51.86%, 全国排名第16位。市州中散装量排名前三位的分别为:长沙市、衡阳市和常德市;散装量同比增速排名前三位的分别为:岳阳市、湘西自治州和邵阳市;散装率排名前三位的分别为:郴州市、湘潭市和株洲市。

2、散装水泥发展结构进一步优化, 大水泥骨干作用继续增强

我省水泥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 新型干法水泥占水泥总产量比例已达82%, 同比提高7个百分点, 大水泥推散优势进一步发挥, 散装水泥发展结构和水泥产业结构同步优化, 大中型水泥企业供散在全省散装水泥总量中的比例不断上升, 骨干作用继续增强, 供散后劲十足。

3、散装水泥新的应用增长点得到重视和培植, 预拌砂浆成为行业关注热点

在国家和省一系列相关政策引导下, 预拌砂浆产业成为行业热点, 2012年我省已建成2条普通干混砂浆生产线, 另有6条生产线在建。同时, 全省各市州前往散办申报预拌砂浆项目备案的企业十分踊跃, 投资热情高涨, 各级散办对预拌砂浆发展十分重视, 都在研究制订相关推广扶持政策和措施, 预拌砂浆将成为支撑我省散装水泥持续发展的增长点。2012年全省共推广应用预拌砂浆66万吨。

4、散装水泥传统应用领域进一步巩固, 预拌混凝土持续发展, 农村推散稳步推进

2012年全省预拌混凝土持续发展, 全年新增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89家, 总数达299家;年搅拌生产能力为16 145万立方米, 同比增加4380万立方米;2012年实际生产预拌混凝土5033万立方米, 同比增加865万立方米, 增速达20.75%。全省农村推散工作稳步推进, 试点探索普遍开展, 2012年全省已建农村散装水泥销售网点237个, 同比增加22个, 销售使用散装水泥1296万吨, 占全省散装水泥总量的24%, 同比增加456万吨, 增长54%。

5、散装水泥设施装备继续完善, 综合发散能力不断增强

2012年全省新增散装水泥发放库25座, 中转库4座, 固定接收库29座, 新增散装水泥专用汽车183辆, 流动罐259个, 混凝土搅拌车1039辆, 混凝土泵车160辆, 干混砂浆运输车1辆, 干混砂浆移动筒仓8个, 干混砂浆背罐车1辆, 全省拥有散装水泥铁路专用车辆633节, 年综合发散能力达7000万吨。

6、发展散装水泥节能减排成效显著

发展散装水泥作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做出了较大贡献。据测算, 2012年我省推广应用散装水泥5417.13万吨, 共节约优质木材178.77万立方米, 电力3.9亿千瓦时, 标煤42.25万吨, 减少粉尘排放54.44万吨, 二氧化碳排放323.4万吨, 二氧化硫排放1.06万吨, 实现综合效益24.38亿元。

二、主要工作回顾

1、加强行业发展规划, 引导行业科学发展

省散办委托省建材设计研究院制订的《湖南省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十二五”发展规划》今年进入审查、发布阶段。受省经信委委托, 省散办组织召开了由科研院校、行业管理机构、水泥生产企业、混凝土 (砂浆) 生产企业等多名专家学者参加的规划专家审查会, 与会专家在充分肯定规划草案的同时, 对规划草案提出了诸多文字、内容方面的合理化建议, 省散办、省建材设计研究院综合专家意见对规划进行了修改完善, 连同规划编制说明通过省经信委上报省政府审定。经多次汇报、协调, 我省首次委托专业机构制订并经专家审查、首次包括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三位一体”内容且以之命名、首次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同意的散装水泥发展规划———《湖南省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十二五”发展规划》于6月25日由省经信委正式颁布施行。《规划》对全省“十一五”散装水泥工作成绩及存在的问题和“十二五”散装水泥发展环境、发展目标、发展重点、保障措施等重大问题进行了详细阐述, 是我省“十二五”期间发展散装水泥的指导性文件, 对于我省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三位一体”规范发展将发挥有力的作用。

各市州根据全省规划, 结合当地实际, 制订更详细的发展规划。由长沙市散办立项申请编制的《长沙市预拌砂浆布局规划》, 经市工信委和长沙城乡规划局向市政府请示同意后, 现已委托长沙市建筑设计院承担编制任务, 预计2013年底完成;湘潭市经信委、益阳市经信委、怀化市经信委、永州市经信委分别颁发了《湘潭市散装水泥发展“十二五”规划》、《益阳市散装水泥发展“十二五”规划》、《怀化市“十二五”散装水泥发展规划》、《永州市散装水泥发展工作“十二五”规划》;岳阳市散办向市政府主管副市长汇报, 让“禁现推散”进入了政府节能减排和“十二五”规划, 在更高一级层面谋划全市推散工作;《常德市预拌砂浆生产布局专项规划》已经论证, 即将通过。这些规划形成了完整体系, 成为我省散装水泥科学发展的有力保障。

2、规范行政执法, 加强依法监管

一是认真清理执法依据, 巩固散装水泥执法基础。《行政强制法》颁布后, 省人大法制委、省政府法制办召开会议, 要求认真清理现有行政强制职权。散装水泥专项资金征收滞纳金属于行政强制执行, 和行政强制设立必须有法律或者行政法规依据的要求有差距。为此, 省散办多次和省经信委法规处协商, 向省人大法制委、财经委、省政府法制办汇报, 商议处理办法, 上报书面意见。最终, 省政府法制办采取了暂予保留、等待中央处理结果再行处置的意见。

二是优化行政效能, 提高办事效率, 高度重视并严格实施网上审批程序。2012年是我省机关效能提升年, 作为措施之一, 省监察厅印发了《关于对省直有关单位开展行政审批专项效能监察工作的方案》, 启动了行政审批专项效能监察工作。省散办属于被监察单位, 为此召开了专门会议, 查摆问题, 研究措施, 完善制度, 明确责任, 制定并向省建材行办上报《省散办行政审批专项效能监察工作方案》。根据省监察厅要求, 2012年省直单位所有许可、审批项目100%在网上办理。省散办按照批准的网上办事程序, 开始网上受理审批项目申报, 并严格按照各环节时限要求限时办结, 顺利开展网上审批, 及时回复网上咨询, 极大地提高了办事效率, 在方便群众办事的同时, 又接受了严格的监管, 提高了审批办理的公开、透明。

三是积极参加省经信委规范行政执法示范单位创建活动, 促进散装水泥行政执法的规范开展。2012年, 省经信委在全省经信委系统开展了规范行政执法示范单位创建活动, 各市州散办在主管部门的支持下, 积极申报参加创建活动, 并以此为契机, 提高散装水泥行政执法水平。

湘潭市散办召开班子会议专题研究创建工作, 成立了创建工作领导小组, 制订创建工作方案。为加强对依法发展散装水泥工作的领导, 今年新增了市中级人民法院等三家机构为市散装水泥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在更高层次上为创建工作提供组织保障。并将创建工作落实到具体执法开展中, 重点抓行政执法的环节管理。首先, 加强行政执法服务窗口建设, 在市建设局综合报建办和市散办分别设立行政执法服务窗口;其次, 加强建设工程项目的日常监督检查, 对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的工程实行重点监控, 发现违规使用袋装水泥的予以及时纠正, 对应作出行政处罚的, 严格依法依规办事。同时, 在开展创建工作中, 特别注重增强行政执法的透明度, 积极推行电子政务, 接受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督, 及时向市监察局电子监察中心报送项目审批及征收情况, 全年共报送34起。最后, 执法文档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 做到一案一卷, 行政执法工作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衡阳市散办积极开展创建活动:一是狠抓制度建设, 规范权力运行;二是强化宣教培训, 规范执法行为;三是严格行政征收, 发挥窗口功能。市散办通过政务中心窗口及时掌握建设工程报建信息, 即使获准政府减免征收专项资金的建设工程, 也一律实行先征后返, 且必须与市散办签订使用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协议;四是加强行政监督检查, 规范行政处罚权力。对衡阳名郡、恒大绿洲等30多个在建工程工地进行了现场稽查, 对部分项目违规使用袋装水泥的情况下达了《责令改正通知书》, 由于稽查及时, 违规行为整改到位, 不需动用行政处罚手段, 就达到了全面推广应用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的目的。

由于制度完善、行为规范、成效显著, 湘潭市散办、衡阳市散办被省经信委授予全省经信委系统首批规范行政执法示范单位, 为全省散装水泥行政执法作出了表率。其他市州以创建活动为契机, 加强行政执法工作。长沙市散办执法人员对近100个建设工地使用散装水泥情况进行了现场勘察检查, 对其中3个确需使用少量袋装水泥的项目, 办理了使用袋装水泥行政许可;对其中5个违规使用袋装水泥项目, 责令进行改正。邵阳市散办出动检查人员66人次, 共查处恒泰龙湖等14个建筑工地未经行政许可违规使用袋装水泥的事例, 下达责令整改通知书13份, 行政处罚书一份。常德市散办加强对使用袋装水泥建设工程的行政执法工作力度, 全年共巡查建筑工地52家, 下发宣传资料150份, 下达整改通知书10份, 口头通知整改50多次, 立案查处“旭明花园”建设项目违规使用袋装水泥一案, 处以罚款1.98万元。对申报使用袋装水泥行政许可的建设工程, 严格按照许可条件和程序进行审批, 批准了“常德市第一医院住院大楼”和“鸿昌国际”2个建设工程项目使用特种水泥, 对不符合条件的泰达房产“润泉园”使用袋装水泥办理了不予许可。行政处罚和行政许可形成强大合力, 市城区建设工程使用袋装水泥的现象得到明显遏制。新化县散办发挥联合稽查队的优势, 全年稽查队积极参与政务中心联合稽查行动, 共立案8起, 结案8起, 整改违法行为17起, 有效地制止了现场搅拌和违规使用袋装水泥的行为。

3、认真执行专项资金政策, 发挥资金引导作用

省散办将自主征收重点放在大型企业上, 争取在征收难点上有突破。在省建材行办领导的大力支持下, 经省散办工作人员多次协商及上门沟通、宣贯政策, 韶峰南方今年上缴专项资金30万元, 消除了省散办企业专项资金征收的空白点, 企业征收取得了较大收获。项目征收上保持与代征单位的良好沟通、服务和配合, 建设项目征收同比持续增长。在加强征收的同时, 省散办高度重视资金项目投入工作, 为用好专项资金, 充分发挥专项资金的扶持、导向作用, 省散装办进一步规范审批程序, 加强项目的事前调研、检查与筛选, 严格把关项目申报材料, 确保专家评审上各项目的真实性、典型性及材料的规范性。经散装水泥专项资金项目专家评审及领导审查会严格审查, 省散办确定了2012年度投入专项资金135万元对邵阳市宝鑫高科新材开发有限公司扩改年产60万吨干混砂浆料生产线等6个项目进行扶持的方案, 报省建材行办、省财政厅批准实施。

各市州依法开展专项资金征管, 资金的征收使用管理取得新的成绩。长沙市散办在加强征收的同时, 高度重视资金返退工作, 2012年办理返退项目32个, 返退专项资金632万元, 很好地维护了建设项目用散的积极性;同时加大对项目的扶持力度, 按照《长沙市散装水泥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的规定, 通过业绩量审查和召开专家评审会等形式, 认真做好项目的筛选及审查工作, 选定散装水泥科研课题和以奖代补项目七个, 并报市人民政府、市财政局审批同意, 全年共投入散装水泥专项资金项目补助资金165万元。永州市散办依法行政, 对经催缴仍不履行交纳义务的企业, 申请中级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市散办执法人员现场稽查征收40.6万元, 全额缴入国库;加大审计检查力度, 严肃资金投入使用纪律, 切实做到专款专用, 杜绝挤占、平调、截留和挪用现象的发生, 2012年市散办按相关规定共拨付企业扶持资金87万元, 进一步促进了永州市散装水泥的发展步伐。郴州市散办一方面切实增强和提高服务窗口的行政效能, 做到高效办理、热情服务, 确保专项资金收缴工作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 办领导亲自带队经常深入企业、工地进行检查征收, 工作中注重针对性和政策性, 确保专项资金征收到位。2012年专项资金征收同比增长11%。为鼓励农村发散, 郴州市散办制定了对农村散装水泥网点及中小型散装水泥用户资金扶持的补贴办法, 投放15万元用于湖南良田水泥有限公司购置移动钢罐, 投放65万元用于宜章县旺通混凝土有限公司、临武县方兴建材有限公司、汝城县世邦商品混凝土有限公司作为建设补助, 有效拉动了辐射农村的推散市场。湘西自治州散办制定了以宣传教育和依法行政相结合的征收原则, 采取委托代征和直接征收相结合的征收措施, 努力创造和谐的执法环境, 坚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 协调解决征收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散装水泥专项资金较去年增长了20%。同时, 州散办逐步完善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制度, 采取各种不同形式加大专项资金的生产性投入, 积极扶持散装水泥的生产性改造, 先后为散装供应基地建设投入资金20余万元, 为自治州散装水泥的发展增加了后劲。

4、稳固散装水泥传统应用领域, 培育发展新的应用

增长点, 推动“三位一体”协调发展

2012年, 各市州采取有力措施, 预拌混凝土、农村推散等散装水泥传统应用领域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衡阳市散办根据市区商品混凝土市场严重饱和, 部分混凝土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的情况, 报请市政府建议南方水泥集团衡阳运营公司改自建四个60万立方/年的商品混凝土搅拌站为收购现有混凝土搅拌站的思路, 目前已成功收购8家商砼企业。市散办依照张自银等三位市领导的批复对全市商品混凝土情况进行了摸底调查, 向市政府提交了《关于加强预拌商砼市场规范管理的报告》, 为全市开展混凝土市场清理整顿工作提供参考。邵阳市抓好散装水泥绩效考核工作, 经过市散办及相关部门的努力, 散装水泥推广应用专项工作首次列入市、县政府主要工作绩效考核。据此, 市散办将散装水泥绩效考核分解为机构与编制、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推散量率等六大指标体系, 逐条落实, 引起市县政府的高度重视, 有力地推动了散装水泥工作的发展。常德市散办在着重抓好市级农村散装水泥销售网点的同时, 狠抓县市区农村网点的发展, 主要发动各县市区积极筹建本地农村散装水泥销售网点, 采取与民营企业销售挂钩等形式, 取得了新的进展。2012年桃源、鼎城、汉寿新建农村推散网点6个。散装水泥已走向农村, 进入到私人建房工地, 正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可和应用。张家界市散办制定了农村推散工作目标任务, 农村推散责任人和散办负责人下到两区两县的20多个乡镇, 宣传、调研30多次, 确定在慈利县零阳镇万福村和永定区阳湖坪镇各建立一家年销售10万吨散装水泥的农村散装水泥示范点, 目前慈利县零阳镇万福村的农村散装水泥销售点已和设备厂家见面定购设备。益阳市散办狠抓预拌混凝土政策的制订出台和贯彻落实, 确保了预拌混凝土行业健康有序发展。2012年, 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规范益阳市赫山区资阳区和益阳高新区预拌混凝土搅拌站建设管理工作的通知》 (益政办发[2012年]19号) , 对新建预拌混凝土搅拌站严格把关, 新建混凝土搅拌站原则上不审批, 需特殊审批的采取以下办法: (1) 由市散装水泥工作领导小组集体联审会签; (2) 市散办提出每年的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建站数量和布点方案, 报市散装水泥工作领导小组审定, 由国土资源部门组织公开拍卖出让建站用地, 竞价获得预拌混凝土搅拌站土地使用权的单位和个人分别到市城建投、市规划局、市住建局、市国土资源局、市环保局、市质监局、市工商局等单位办理相关手续。未经上述程序报批, 擅自建设的预拌混凝土搅拌站, 由有关部门依法予以查处。为此, 成立了益阳市散装水泥工作联合执法队, 执法队由市散装水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 市公安局、市规划局、市环保局、市住建局、市国土资源局、市监察局、市电力执法支队、市质监局、市散办各指派1名专人参加。2012年联合执法队重点对新建商品混凝土搅拌站的建设进行了整治, 对不符合益政办发[2012]19号文件要求擅自建站的, 联合执法队下发停工通知书8份, 给市电业局下发停止办理电力增量函5份, 有效防治了预拌混凝土搅拌站的无序发展和混乱局面, 使益阳市预拌混凝土的发展按照政府的要求、市场的需求健康有序的发展。永州市散办在市建材办的大力支持下, 向市政府提交了将散装水泥工作列入对县区政府目标任务绩效考核体系的书面建议, 得到市政府领导的支持。为加强考核工作, 市散办参与编制了《2012年永州市墙体材料革新、散装水泥发展工作目标任务考核统计办法》, 对各县区实施考核, 考核工作实行一月一督查一调度、一季一通报、半年一小结、年终结总账, 有力地促进了散装水泥的全面发展。郴州市散办认真执行市经信委“关于对全市现有水泥企业、预拌混凝土及干混砂浆企业进行专题检查的通知”, 由牵头组织市混凝土协会、市水泥协会开展专题检查活动, 彻底清查现有企业的分布地点、企业规模、占用土地、相关证照办理及近年来的生产经营情况, 已经完成对全市18家水泥生产企业、26家预拌混凝土搅拌站的清查工作, 为郴州市散装水泥宏观规划发展和监督管理打好坚实基础。

在稳固散装水泥传统应用领域的同时, 各地注重发掘培植散装水泥新的应用增长点, 预拌砂浆发展提速。长沙市为落实城市砂浆“禁现”政策, 规范预拌砂浆发展做了大量工作。一是由市政府办公厅主持召开了“关于禁止现场搅拌和加快预拌砂浆发展”专题会议, 对出台禁止现场搅拌砂浆政策作了相关研讨, 《关于禁止现场搅拌砂浆加快长沙市预拌砂浆发展的实施意见》已报市政府办修改和审定;二是起草编制了《长沙市预拌砂浆企业备案登记管理实施办法》 (初稿) ;三是立项申请编制《长沙市预拌砂浆布局规划》;四是牵头组织市政府办、市工信委、市住建委等部门领导赴江苏南京等先进地区调研;五是长沙长乐建材有限公司年产10万吨预拌砂浆生产线, 2012年正式投产, 已在长沙县星沙三一街区、长沙市河西奥克莱斯广场、万家丽国际商务中心等工地进行了普通干混砂浆的使用。株洲市散办做好预拌砂浆企业服务工作, 带领3家有意在株洲市投资砂浆产业的企业负责人赴广西玉林玉通建材有限公司考察, 坚定企业投资砂浆产业的决心。衡阳市散办引导市金雷建材公司和市金玉建材公司投资预拌砂浆生产线, 陪同市经信委唐斌主任和彭震林副主任一行到市金雷建材就预拌砂浆生产线的选址进行了现场考察调研。目前上述两家企业预拌砂浆生产线的选址立项工作已经完成, 为预拌砂浆的推广奠定了基础。邵阳市预拌砂浆已经起步, 市宝鑫高科材料公司30万吨干混砂浆生产线一期工程已动工建成, 中驰搅拌站砂浆生产线已由市散办准予备案。岳阳市根据推散工作的进程, 以及用户的使用愿望, 在华新水泥厂正式启动了“干混砂浆”生产线项目, 年设计生产能力30万吨。张家界市散办和市建设局就关于在张家界市建预拌砂浆站一事, 进行了10多次研讨, 市城区预拌砂浆工作已进入规划建站阶段, 预计2013年底前可建成投产。郴州市散办积极协调解决企业存在的困难, 大力支持预拌砂浆项目, 目前已建成预拌砂浆项目1个。另外, 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投资3500万元、年产30万吨预拌砂浆项目已经取得规划部门同意, 正在争取早日开工建设。

5、加强散装水泥宣传, 优化发展环境

2012年, 省散办继续加强与中国建材报的合作, 与中国建材报湖南记者站建立散装水泥宣传报道合作机制, 明确中国建材报对我省散装水泥工作的重大活动、重要成果加强宣传报道。省散办还征订了《中国建材报》《散装水泥双周刊》《散装水泥》杂志等行业专业报刊赠阅有关部门领导, 扩大专业报刊的影响力。转发了商务部办公厅文件, 对散装水泥宣传周活动进行了部署和安排。和湖南科技报合作的“水泥散装化、服务新农村”专栏深入合作, 今年继续发表专栏文章15篇。为了加强预拌砂浆的推广宣传, 促进城区禁止现场搅拌砂浆政策的制定颁布, 省散办联合长沙市散办委托省教育电视台拍摄高质量的预拌砂浆宣传片, 在争取领导、部门支持和宣传造势上发挥作用。

各市州加强散装水泥宣传, 努力优化发展环境。长沙市散办在宣传工作上主动出击:一是根据中央编办对各级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网络信息化的要求, 向国家政府与公益注册中心提交市散办专用中文域名的申请, 现已通过审核并在红网中宣传展示交流;二是在散装水泥宣传周期间, 组织各县 (市、区) 散办、水泥生产企业、搅拌站、房地产开发商、施工单位, 进行了为期一周较大规模的专题宣传活动;三是参与组织长沙县散办在星沙“三一街区”施工现场干混砂浆应用演示交流会, 使广大建设、施工、监理单位对应用干混砂浆有了清晰、直观的认识, 各新闻媒体亦作了深入报导;四是组织编辑印刷《长沙市散装水泥服务手册》和《散装水泥政策汇编》散发宣传;五是与湖南教育电视台联合摄制了《推广预拌砂浆、建设两型之城》的宣传短片予以播放。衡阳市散办主动邀请媒体对散装水泥发展情况进行宣传, 先后在报刊上登载了《今年全市“推散兴散”500万吨》《衡阳“禁现推散”管理服务“不散”》《我市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工作再获省一等奖》等文章。岳阳市散办挤出专门经费, 在岳阳当地媒体及《岳阳建工》杂志不间断开展对《湖南省散装水泥条例》的宣传, 在市政务中心发放散装水泥宣传资料1000份, 对相关单位和领导发放散装水泥和商品混凝土的知识台历, 从引导社会认识做起, 在全社会营造“禁现推散”的氛围。常德市散办在《常德日报》上开辟了宣传专栏, 刊登推散政策及工作动态专栏5期, 在常德电视台图文频道制作宣传专版9版滚动播出, 全年已滚动播出3期。张家界市开展了“让散装水泥走进千家万户”户外宣传活动, 接待市民咨询50多人次, 免费发放《条例》单行本300余本。娄底市散办积极组织开展散装水泥宣传周活动, 通过在市内主要交通道口悬挂横幅、在老市政府门口发放宣传册、组织宣传队等形式开展工作。永州市紧紧围绕“节能减排, 发展散装水泥;绿色低碳, 禁止现场搅拌”的宣传主题, 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学习班、座谈会、张贴标语、散发《永州散装水泥宣传手册》等多项宣传活动, 掀起宣传“发散”工作新高潮。郴州市散办及各县、市 (区) 散办认真组织散装水泥宣传周活动, 在各主要街道、闹市区域、施工现场、大型集镇悬挂了50幅气球标语, 印制散发《条例》摘要及有关散装水泥宣传资料6000份, 在人口集中、交通便捷的乡村张贴散装水泥宣传口号800张, 在郴州日报、郴州电视台、车载电台相继刊登、播报宣传周的重点内容以及有关政策、法规。举办散装水泥知识有奖问答竞赛, 发放获奖纪念品400份, 获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自治州散办注重将日常和定期宣传结合, 制定了全年宣传工作计划, 在散装水泥宣传周活动中, 制作了50多付条幅悬挂于市区主要干道及城乡结合部等位置, 并邀请湘西电视台和交通频道电台记者对开展以“大力推广散装水泥, 积极促进节能环保”为主题的各种宣传活动进行宣传报道, 同时还将散装水泥宣传活动内容制成光碟在湘西电视台滚动播出广泛展开宣传, 为自治州散装水泥的健康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和有利的外部环境。

6、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一是区域发展不平衡, 散装量、率市州间差距仍然较大, 有的市州散装量、率甚至出现较大幅度下降;二是预拌砂浆的发展相对滞后, 尽管全社会投资热情高涨, 但同时投资者观望气氛浓厚, 采取实际行动的并不多, 需要各级散办积极行动起来, 采取有力措施, 尽快打开局面;三是农村散装水泥销售网点建设经验总结不足, 还没有成熟模式, 没有形成规模, 对散装水泥量、率的贡献不够大;四是预拌混凝土局部发展过热, 部分市州出现产能过剩现象, 需加强规划及行业规范;五是专项资金征收、使用管理需进一步规范, 征收率仍然偏低, 生产性投入比例有待提高, 投入产出效率评估不够, 需进一步加强资金管理,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三、2013年工作安排

2013年, 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 夺取我省散装水泥工作“十二五”规划目标顺利实现的关键之年。“十八大”确立的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以及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要求对加快散装水泥发展构成了重大利好条件。当前, 我省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阶段, 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和民生改善的投资空间巨大, 对水泥、混凝土、砂浆等基本建材的消费需求旺盛, 为我省散装水泥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2013年我省散装水泥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引, 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 深入贯彻《湖南省散装水泥条例》 (以下简称《条例》) , 实施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三位一体”发展总布局, 稳固已有散装水泥应用领域, 培育发展新的应用增长点, 坚持依法行政, 鼓励技术创新, 提高行业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为生态文明建设作贡献。2013年我省散装水泥供应量目标任务确定为6300万吨, 散装率争取达到56%;预拌混凝土供应量5600万立方米;预拌 (干混) 砂浆供应量150万吨。为实现上述目标, 应着重做好以下几项重点工作:

1、进一步深入贯彻《条例》, 加大依法兴散力度

《条例》是我省开展散装水泥工作的法律保障, 为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法律依据, 《条例》颁布实施五年来, 在县级散办机构中建立健全, 散办参照公务员法管理, 散装水泥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的设立和开展, 散装水泥专项资金政策的规范执行, 散装水泥奖励机制延续保留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有力地促进了依法兴散的开展。但各地在条例的贯彻执行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如专项资金政策的规范执行、预拌混凝土行业的有序发展、城区砂浆“禁现”政策的实施、散装水泥管理机构职能的完善以及工作经费预算管理的落实等执行不到位。各地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大《条例》的贯彻执行力度, 努力争取各级人大、政府的支持, 将《条例》的各项规定落到实处, 另一方面, 在《条例》的执行过程中, 特别是在依法开展散装水泥行政执法时, 要严格按照条例及相关配套规范性文件规定加强规范, 严格依法办事, 提高行政效能, 加强廉政监督。要借省经信委规范行政执法示范单位创建活动开展的东风, 将规范行政执法的要求推进到县级散办, 按照省经信委规范行政执法的标准, 加大各级散办执法交流, 加强执法指导, 开展监督检查, 规范全省散装水泥行政执法行为, 促进依法兴散的开展。

2、切实加快预拌砂浆的推广应用

预拌砂浆作为散装水泥“三位一体”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提高散装水泥的应用、提升城市文明施工水平、提高建筑工程质量、减少环境污染、加强资源综合利用等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家商务部、住建部等主管部门对此高度重视, 连续颁发政令予以大力推广。我省也已连续制订颁发了配套政策, 发布了加快落实禁止现场搅拌砂浆政策的通知、预拌砂浆企业备案规定及预拌砂浆发展规划, 政策的导向作用十分明显, 加上各地的宣传引导, 目前有关资本进入预拌砂浆行业的积极性十分高涨。2013年是我省发展预拌砂浆的关键之年, 信心可鼓而不可泄, 各方观望的关键是砂浆“禁现”政策的不确定性, 为此, 当务之急是要加大对砂浆“禁现”和预拌砂浆企业备案政策的贯彻落实, 一要争取砂浆“禁现”政策落实的突破, 在我省1~2个城市颁布实施, 展现示范作用;二是各地要加快制订预拌砂浆发展规划, 明确城区砂浆“禁现”时间表、地区生产规模控制及企业布局原则等;三要认真实施预拌砂浆企业备案政策, 加大为企业服务的力度, 结合各地水泥落后产能的淘汰和立窑水泥的改造, 规范预拌砂浆企业的建设;四要加大散装水泥专项资金对预拌砂浆示范企业和示范工程的扶持力度, 引导预拌砂浆加快应用;五要继续加强宣传发动, 形成良好氛围, 减少推广阻力, 争取预拌砂浆在我省生产和应用的快速突破。

3、农村推散常抓不懈, 持续推进

农村推散是散装水泥发展的重点, 是关系我省水泥散装率进一步提升的关键环节, 同时又是散装水泥工作的难点, 很难毕其功于一役, 要做好长期攻坚的心理准备。近年来, 我省各地根据本地实际开展了多种试点探索工作, 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还没有总结出典型模式, 没有形成规模, 对整个散装水泥量的贡献还不是很明显。农村推散需要常抓不懈, 持续推进。一是要加大经验总结力度, 分析前期试点工作中的得失, 争取树立我省农村推散典型模式;二要制订明确的工作目标, 并将之分解、具体化, 明确努力方向;三要加强对农村推散工作的考核, 通过分级考核, 充分调动县级散装机构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发挥县级散装机构在农村推散中的关键作用, 促进农村散装水泥加快发展。

4、进一步规范预拌混凝土的发展

预拌混凝土在我省得到了快速发展, 但同时也存在局部过热的现象, 各级散装办从散装水泥“三位一体”发展整体布局筹划, 积极参与预拌混凝土规范发展的协调管理, 取得了初步成绩, 特别是益阳市散办积极促成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措施, 迅速稳定了益阳市预拌混凝土有序发展的局面, 经验值得推广。从前期工作来看, 建立混凝土协会是重要抓手, 各级散办要重视协会的建立和作用的发挥。目前, 预拌混凝土正向县级城区及乡镇发展, 必须要充分发挥县级散装办的作用, 完善相关制度建设, 避免少走弯路, 引导各地预拌混凝土健康、有序发展。

5、提高专项资金使用效率, 引导行业发展方向

散装水泥专项资金政策是确保散装水泥健康发展的有力手段, 各级散装办要用好用足资金政策, 引导散装水泥“三位一体”健康协调发展。在资金政策的执行方面, 除了将加大征收力度、努力提高征收率作为首要任务外, 加强资金规范管理及加大专项资金的项目投入要作为当前资金政策执行的重要任务来落实。2013年, 省财政厅将对省直单位开展专项资金预算绩效管理, 加强对专项资金使用效率的评估, 这就要求我们不但要进一步提高专项资金生产性投入比例, 还要更进一步提高专项资金投入产出效率。因此, 对项目的筛选、专家评审等工作要进一步加强, 特别是要严格执行专项资金的项目审批。专项资金的项目审批作为散办保留的非许可审批项目, 一定要严格审批程序, 提高审批效能, 并且按照上级有关部门的要求, 全面开展网上审批。资金的投入要向预拌砂浆、预拌混凝土、农村推散等重点领域倾斜, 要向有典型示范作用的推广、科研项目倾斜, 鼓励企业技术创新, 如预拌砂浆、预拌混凝土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的研发应用, 要提高为企业服务的水平, 为企业和科研院校的产研项目牵线搭桥, 引导社会资金对散装水泥项目的投入, 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6、加强散装水泥宣传

散装水泥发展是一项改革、创新的工作, 离不开各级各部门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 宣传就是争取上下各方理解、支持的重要手段, 是推动事业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工作。散装水泥宣传的内容应紧扣当前发展形势, 结合党的“十八大”精神, 重点宣传发展散装水泥对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贡献。宣传工作的形式要多样化, 一要发挥专业报刊的宣传作用, 需要继续加强和中国建材报、中华建筑报·散装水泥双周刊、湖南科技报等传统专业媒体的合作, 建立宣传报道合作机制, 开辟宣传专栏, 增加我省散装水泥工作的宣传报道力度, 加大对散装水泥双周刊、散装水泥杂志、中国建材报的订阅赠送面, 扩大专业报刊的影响力。2013年, 省散办拟与中国建材报合作开展“湖湘企业发散风采”系列报道活动;二要结合、利用各种大型活动加强宣传, 如结合商务部、住建部开展砂浆“禁现”工作检查加强预拌砂浆的宣传。2013年, 省散办还将举办首届全省散装水泥乒乓球团体赛, 这也是加强宣传的良好载体;三要重视湖南散装水泥信息网宣传平台的作用, 加大建设力度, 整合宣传资源, 提高办网水平;四要认真策划、精心组织散装水泥宣传周活动, 全省联动, 搞好集中宣传造势, 扩大散装水泥的影响面。

7、加强学习交流, 开展专业培训, 提高人员素质

我省散装水泥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但和先进省市相比, 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特别是预拌砂浆、农村推散等领域, 是我省散装水泥的薄弱环节, 有很多需要向先进省市学习的地方, 因此, 加强学习交流十分必要, 通过借鉴外地同行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 可以少走弯路, 加快发展步伐。2013年, 我省拟加强与河南、湖北、广东、广西、海南等省的交流, 建立中南六省联系会议制度, 轮流、定期召开主题会议, 研究、交流相关工作, 共谋发展。要择时组织有关人员开展专题考察, 学习其他省市的先进经验。要加强专业培训, 积极组织相关人员参加中国散协举办的预拌砂浆、农村推散等轮训班, 并且邀请相关专家来我省举办培训, 让更多散办工作人员接受训练, 掌握有关知识, 提高指导水平, 推动我省散装加快发展。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党的“十八大”确立的重要任务之一, 这对于加快散装水泥发展无疑是难得的良好契机, 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 创新思路, 科学谋划, 突出重点, 积极施为, 努力推进散装水泥全面协调发展, 为我省生态文明建设作贡献。

上一篇:案例教学法财务报表下一篇:成本法转为权益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