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发展与协调

2024-08-31

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发展与协调(通用9篇)

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发展与协调 篇1

司诉 讼

理由

是什么?

许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农村土地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许政办[2007]106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经济开发区、东城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为贯彻落实《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农业厅等部门河南省开展农村土地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方案的通知》(豫政办〔2007〕98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就开展农村土地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通知如下:

一、明确重点,搞好自查

农村土地突出问题专项治理要在全面检查、摸清情况的基础上进行,以纠正和查处农村土地承包、征占农村集体土地和农民承包地中的违法违纪行为为重点。

(一)检查农村土地延包后续完善情况,依法纠正土地承包经营权不落实、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发放不到户、土地承包合同未签订到户的问题。

(二)检查承包期内随意收回和调整农民承包土地的情况,依法纠正违法收回和调整农民承包地的问题。

(三)检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情况,依法纠正强迫承包方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截留扣缴承包方土地流转收益的问题。

(四)检查土地征用补偿及分配、农村机动地发包的公开和民主管理情况,依法纠正侵害农民权益的问题。

(五)检查农村土地问题信访情况,依法纠正属地管理责任不落实、职能部门不作为、干部作风简单粗暴的问题。

(六)检查农村土地征占情况,依法纠正和查处违法违规批地用地、以各种名义变相征占农村土地问题。

(七)检查其他侵害农民土地权益的问题,依法维护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益。

二、把握政策,搞好整改

(一)认真做好延长土地承包期30年的后续完善工作。凡是尚未开展延包的,要严格按规定程序组织开展延包;土地承包期不到30年的,一律延长至30年;没有与农户签订承包合同的,要补签合同并将合同文书发放到户;所留机动地超过集体经济组织耕地总面积5%限额的部分,要按照公平合理的原则分包到户;仍存在“两田制”的要及时纠正。

(二)制止承包期内违法收回和调整农民承包土地。对已经完成土地延包的地方,在二轮土地承包期内,不允许以婚丧嫁娶、人地矛盾突出等为借口随意收回和调整农民承包的土地。凡进行调整的,要认真纠正。

(三)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依法纠正强迫承包方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截留扣缴承包方土地流转收益的行为。

(四)规范机动地、“四荒地”承包。对过去已拍卖或招标承包的机动地、“四荒地”,程序不规范的,要通过民主协商,调解矛盾,稳定现有的承包关系,签订规范的承包合同。

(五)强化土地承包纠纷调解仲裁。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并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解仲裁工作,建立由农业、纪检监察和司法等部门参与,以协商、调解、仲裁、司法等多渠道解决农村土地纠纷的调处机制。认真落实《信访条例》和国家、省关于解决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的有关规定,依据《农村土地承包法》,认真调处农村土地纠纷,把问题解决在基层。

(六)农村土地补偿费要及时足额发放到户。对扣缴、截留、挪用的,一经发现要严肃查处,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今后,在依法征地报批前,要将拟征土地的用途、位置、补偿标准、安置途径等书面告知被征地农民,对拟征地现状的调查结果须经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确认,认真听取农民群众的意见。要落实好失地农民生产生活安置和社会保障的具体措施,切实解决好失地农民的生产生活保障,解除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

(七)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的换发补发工作。各级政府要将换发补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作为专项治理工作的重点,深入调查研究,摸清情况,制定周密的工作方案,积极稳步推进。做到换发补发方案未经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通过、未经公示、农民提出的问题未得到合理解决不发,切实将土地经营权证换发补发工作做深、做细、做扎实,实现承包地块、承包面积、承包合同、承包证书和基本农田“五到户”。

三、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为切实加强对农村土地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了由市政府副秘书长彭俊伟为召集人,市农业局、市国土资源局、市监察局、市民政局、市信访局、市政府纠风办负责人为成员的许昌市农村土地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以下简称市联席会议)。市联席会议负责全市农村土地突出问题专项治理的组织协调、督导检查、政策指导和重大案件查处、信息交流等工作。市农业局负责专项治理的组织协调、政策指导等工作;市国土资源局负责纠正违

规征占农民土地侵害农民权益行为,查处违法违规案件;市监察局和纠风办负责查处农村土地承包和征占过程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市民政局负责专项治理工作中落实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等工作;市信访局负责落实信访责任制,加强督查督办。各成员单位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确保专项治理工作顺利开展。市联席会议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农业局,承担日常工作。各县(市、区)也要建立相应机构,具体负责农村土地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市、县直各部门要建立领导分工责任制,明确分工,责任到人、任务到人,集中时间,集中精力,采取强有力措施,切实抓好农村土地突出问题的专项治理工作。

四、健全机制,搞好督查

为强化对农村土地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的督查指导,市政府抽调市农业局、市国土资源局、市监察局、市政府纠风办、市民政局、市信访局有关人员组成督导组,负责对全市农村土地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跟踪督办。

实行督导责任制。市农业局负责督导许昌县,市国土资源局负责督导长葛市,市监察局负责督导鄢陵县,市纠风办负责督导襄城县,市民政局负责督导禹州市,市信访局负责督导魏都区、经济开发区、东城区。各县(市、区)、各乡(镇、办)也要建立督导组,分区包片对专项治理工作进行督导检查。

建立监督举报制度。市联席会议设立举报电话,接受群众监督。举报电话为2965102。各县(市、区)、各乡(镇、办)也要公开举报电话,设立举报信箱,自觉接受社会公众及农民群众的监督。

建立信息反馈制度。各县(市、区)要把专项治理工作中农民反映的突出问题及时反馈到市联席会议办公室,严禁隐瞒不报、迟报、漏报。

建立督导例会制度。定期召开督导组例会,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确保专项治理工作顺利进行。

各县(市、区)专项治理工作结束后,于11月15日前将书面总结报市联席会议办公室。

二○○七年十月十一日

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发展与协调 篇2

随后,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围绕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 又做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高等学校作为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社会机构, 实施依法治校是落实依法治国战略部署的必然要求, 同时也是我国高等学校实现高水平发展的基本保障。

不难发现, 高等学校治理体系现代化与高等学校的依法治校的实现都有助于我国高等学校的高水平发展, 其之间也存在诸多共通之处, 将高等学校的依法治校和治理体系现代化进程有机结合, 达成高等学校依法治校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协调与共进, 必然更加有助于实现我国高等学校高水平发展, 也必然有助于有力推动国家相关重大战略部署的实现。

一、依法治校与高校治理体系现代化:内涵分析

“依法治校”的提法实质上源自于“依法治教”, 最早可以追随至20世纪90年代国家制定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到的:“加快教育法治建设, 逐步走上依法治教的道路”。2003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依法治校工作的若干意见》, 正式提出“依法治校”的相关理念及实施举措。此后, 十余年间, 国家又陆续出台相关方针政策推动依法治校工作的开展, 如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2012年颁布的《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等。当下, 作为贯彻落实十八届四中全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 依法治校再一次受到国家社会的关注。

依法治校的推进和实现, 有赖于明确依法治校的深刻内涵。依法治校作为一种社会活动, 涉及主体、客体两个基本要素, 根据主体和客体的不同可以从两个层面理解依法治校的内涵:一方面, 将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其他相关行政机关作为主体, 高等学校作为客体, 依法治校就是指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其他相关行政机关对高等学校各项事务的依法管理;另一方面将高等学校作为主体, 高等学校的各项内部事务作为客体, 依法治校就是指高等学校对其内部各项具体事务的依法管理。本文所讨论的依法治校属于后者, 即高校内部的依法治校。具体来看, 高校内部依法治校内涵应包括以下要义:第一, 法治的治理理念。在学校内部治理过程中树立并坚持法治的治理理念, 自觉崇尚法律的价值和尊严, 自觉按照法律法规推进学校综合改革;第二, 法治的治理方式。以法治的方式推进学校各项事业的改革发展, 避免以权代法、以命令代法, 这就要求有完善的内部治理法律规章、完善的内部治理结构和制度体系;第三, 法治的治理机制。完善的法治治理机制是高校内部依法治校的重要保障, 脱离机制的保障, 理念就无法转化为实践。

自党和国家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部署以来, 教育领域尤其是高等学校治理体系现代化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 高等学校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概念, 根据治理主体和客体的不同同样可以从两个层面理解:一方面, 把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其他相关行政机关作为主体, 高等学校作为客体的情况下, 高等学校治理体系现代化问题主要是高等学校外部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问题;另一方面把高等学校作为主体, 高等学校的各项内部事务作为客体的情况下, 高等学校治理体系现代化问题主要是高等学校内部治理体系现代化问题。本文研究的是后者, 即高等学校内部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问题。

高等学校内部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相关问题的研究, 尚处于起步阶段, 对于什么是高等学校内部治理体系, 尚没有权威的定义。赵旻认为, “大学内部治理体系, 主要涉及大学内部学术权、行政权、政治权、监督权、民主参与权的结构关系问题”[2];余华认为, “高校内部治理体系是指高校将其意志、目标转化为现实过程所运用的综合性的制度及方法体系, 包括高校治理的体制、机制和规章制度安排”[3];林晓丹认为, “内部层面的高校治理体系, 就是指学校的内部关系, 包括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等”[4]。综合一些专家学者的观点, 本文认为高等学校内部治理体系是指, 高校内部治理主体管理高校内部事务, 保障高校良性、可持续发展的整套制度体系, 它是高校内部治理理念、治理组织架构、治理机制、治理手段等诸多紧密联系、协调运行的有机整体[5]。那么, 高校内部治理体系现代化

就是这一有机整体的现代化, 主要包括:治理理念的现代化、内部治理结构的现代化和治理机制的现代化等。

二、依法治校与高校治理体系现代化:关系解析

推进依法治校和高校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是高等教育层面落实国家重大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 也是实现我国高等教育自身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且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必然联系, 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没有高校治理的法治化就难以实现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没有现代化的高校治理体系也难以实现其治理的法治化, 可以说, 两者必然要在协调中共同发展。

首先, 依法治校是高校内部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和重要保障。国家的一切治理活动, 一切治理主体, 包括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 依法治理是现代治理的核心特征。[6]这个组织当然也包括高等学校, 可见依法治校乃是现代化高校内部治理必然要求, 也是现代化高校内部治理体系的应有之义。在推进高校内部治理体系的过程中, 必须要有明确的法治规范体系来协调治理体系内各种利益关系和潜在冲突, 需要依法治校为现代化治理体系的构建和运作提供统一的规范指导, 以法治的理念与方式推进高校内部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避免以权代法、以命令代法, 这是实现高校内部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其次, 现代化的高校内部治理体系是实现依法治校的推进器。现代化的治理理念包含法治精神和法治思维, 能够为依法治校的推进创造良好的氛围, 为依法治校的实现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现代化的治理结构必须是合理有序良性运转的, 现代化治理结构的实现无疑能够为依法治校的推进奠定坚实的组织基础;现代化的治理手段是高效实用的, 其无疑是实现依法治校的重要工具助手, 促使依法治校的推进过程更加高效。

最后, 两者相辅相成, 统一贯彻国家重大战略部署, 贯穿于实现我国高等学校高水平发展的愿景。依法治校和高校内部治理体系现代化是相辅相成、协调共进的, 统一于依法治国和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部署, 是高等教育贯彻落实国家重大战略方针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体现, 同时, 实现依法治校和高校内部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是实现我国高等学校高水平发展的重要抓手和保障, 其必然贯穿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始终。

三、依法治校与高校治理体系现代化:问题分析

就目前国内高校的普遍情况来看, 无论是依法治校还是内部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发展都还处于起步阶段, 或多或少的都还存在很多问题。具体来看, 高等学校依法治校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如下几个方面:

1.法治精神淡薄, 法治治理理念尚未完全树立。长达数千年的封建专制以及长期的行政化的教育管理体制, 导致在我国高校内部治理过程中重“人治”、轻“法治”的现象普遍存在, 有学者做过专门调查, 调查中50.86%的人认为高校依法治校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校领导依法治校意识不强”、43.43%人认为“高校教师缺乏法律意识”。[7]目前在高校内部治理的过程中, 仍然没有形成法律至上、崇尚法律价值和尊严的法治精神, 仍然没有形成将法律作为一切治理行为的主要依据和准绳的治理理念。

2.高校内部治理规章制度不健全。大学内部的规章制度是高校实行依法治校的直接依据, 没有完善的高校内部治理的规章制度体系, 高校内部的依法治校就无从谈起。就目前来看, 我国大多数高校都没有形成完善的内部治理规章制度体系, 首先体现在作为高校内部治理“根本大法”的大学章程上, 已经制定大学章程的高校还没有达到我国高校总数的一半;其次, 体现在其他规章制度方面, 大多数高校内部并没有建立起针对不同治理事务的规章制度, 也没有形成与大学章程配套的具体实施细则。这些问题的存在, 造成高校内部治理过程中的很多具体事务的无法可依。

3.依法治校的执行与监督力度不够。一方面, 长期以来的人治传统, 使依法治校的执行受到很大的阻碍, 如人际关系的牵扯、利益关系的作用、行政权力的干涉等等, 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依法治校的进程和执行力度;另一方面, 由于监督机制、责任追究机制不健全等原因的影响, 对依法治校的监督还属于缺位或不到位状态, 监督力度明显不够。

高校内部治理体系现代化方面, 突出的问题有这么几个方面:

1.尚未完成治理理念的现代化转型。理念是行动的先导, 没有现代化的治理理念, 现代化的治理体系就无从谈起。就目前情况来看, 由于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以及高校行政化管理方式的影响, 我国高校治理理念尚未完成现代化的转型。首先, “法治性”思维欠缺, “行政—命令式”思维仍然浓重。在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内部治理理念上, 以“人治代替法治”和“专权替代民主”为特征的思维影响仍然比较严重, [8]表现出强烈的“行政—命令式”思维;其次, “公共性”意识不强, “官本位”思想依然存在。由于长期以来高校内部管理大多沿用政府的行政化管理模式, “官本位”思想依然浓重, “公共性”意识不强, 其主要表现就是高校行政人员缺乏“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第三“开放性”思维不足, 治理“保守性”仍然浓重。治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协调与共治, 这就要高等学校内部治理过程中能够主动吸纳利益相关者成为内部治理主体, 主动吸纳各界的优秀治理理念、成果, 而目前来看, 大多数高校的内部治理仍然表现出强烈的政治保守性。

2.尚未完成治理结构的现代化转型。目前我国高校内部治理结构建立的基础有着明确的层级关系, 没有根据治理目标和治理效能最优化的要求主动实现现代化的转型, 导致目前高校内部纵向治理层级、横向治理功能及纵横权力配置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冲突和失衡。首先, “党委领导和校长负责之间无严格界定和明显界限, 职责和权力划分不清晰”[9];其次, 学术权力、行政权力及民主监督权力之间权责不明。由于长期以来高校内部治理过程中行政权力的强势地位, 以及学术权力、行政权力及民主监督权力权责配置上的诸多问题, 导致高校内部治理过程中行政权力独大, 并侵蚀学术权力和民主监督权力的现象普遍存在;最后, 校级管理和院级管理权责划分不合理。在开放的市场经济环境下, 计划经济时代一级管理方式在高校内部治理中的影响根深蒂固, 一方面高校校级领导权力对院系延伸过度, 显得力不从心、效能低下, 另一方面院系管理权力受到校级管理权力的很大限制, 使得其内部治理效率低下, 这种权责关系不明的校院治理方式已完全不适应目前高校治理的要求。

3.尚未完成治理机制的现代化转型。治理理念和治理结构的现代化转型, 还需要现代化的治理机制作为支撑和保障, 就目前来看, 我国高校内部治理机制是不健全的, 很多治理机制还处于空缺状态, 没有完成现代化的转型。比如, 没有完善的权力协调机制、权力约束机制、利益表达机制、决策机制、责任追究机制、违法惩戒机制等。

四、依法治校与高校治理体系现代化:路径探析

推进依法治校和高校内部治理体系现代化是对国家重大战略方针的贯彻落实, 也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改革重点, 如前文所述, 高等学校依法治校与内部治理体系现代化两者直接相辅相成, 依法治校是高校内部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和重要保障, 现代化的高校内部治理体系是实现依法治校的推进器, 实现两者的协调与共进, 是建设我国高水平高等学校的必然选择。

(一) 明晰依法治校观念, 以法治思维协调推进高校内部治理理念现代化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要实现依法治校和高校内部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协调与共进, 就必须首先在高校内部治理过程中, 实现依法治校观念和现代化治理理念的协调共进, 在建立起符合现代化治理精神的法治观念的同时, 以法治的思维协调推进高校内部治理理念现代化。一方面, 建立起符合现代化治理精神的依法治校观念。依法治校是依法治国的微观体现, 在高等学校推进依法治校工作, 是对依法治国战略方针的贯彻落实, 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实施依法治校提升高校治理能力, 实现高校的高水平发展, 这就要求在高等学校所塑造的依法治校观念必须符合现代化治理精神, 唯有如此才有助于实现高校治理水平的提升, 在这方面高等学校要充分的结合现代化治理精神加快高校法治观念的树立, 对各级管理人员进行法治教育与培训, 提高教育培训力度、丰富教育培训形式与内容, 将现代化治理精神融入、贯穿到相关培训的各个环节中, 切实树立、提高各级管理人员的现代化依法治校的观念。另一方面, 要以法治的思维协调推进高校内部治理理念的现代化。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法治思维是一种规则思维、权利义务思维、程序性思维、权衡思维、建设性思维。[10]要在高校建立起真正起作用的现代化治理理念, 就必须在理念建立的过程中坚持规则、明晰权利义务观念、尊重程序、懂得权衡, 在现代化内部治理理念建立的过程中充分运用规则思维、权利义务思维、程序性思维、权衡思维、建设性思维, 彻底打破原有的传统管制观念, 建立全新的具有较高“公共性”、“开放性”的现代化治理理念。

(二) 健全依法治校规章制度体系, 以法治方式协调推进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现代化

建立健全高校内部的规章制度, 是实现高校依法治校的前提和基础, 如前文分析, 我国高校内部规章制度体系的不健全, 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高校治理过程中无法规可依, 阻碍了依法治校的实现, 其实质上也是造成我国高校内部治理结构冲突和失衡的重要原因, 因此要实现依法治校和高校内部治理体系现代化就必须要加快高校内部规章制度体系的建设, 保障依法治校有法可依, 确保高校治理结构现代化调整有法可依, 以法治的方式协调推进高校内部治理体系现代化。具体来看, 一方面要加快建立切实可行的大学章程。作为高校内部治理的“根本大法”, 大学章程是规定高校内部重大事项的基本准则, 切实可行的大学章程是依法治校的基础, 也是现代化高校内部治理结构建构的基础, 因此加快大学章程的建立, 为高校内部治理法治体系建立基础, 明确现代化高校内部治理的基本原则, 显得尤为重要。在大学章程中要切实明晰校院两级治理权力的边界与责任, 明确规定校院两级治理权力的决策与实施机制, 明确校院两级决策机构的构成与运转方式, 同时要建立起校院治理权力运行的监督反馈系统, 确定其构成及运转方式;另一方面, 加快配套规章制度的修改建设。依据大学章程确立的基本原则, 切实制定健全科研、教学、人事、后勤等各方面的管理规章制度, 使得依法治校有法可依、内部治理结构现代化改革有法可依;更重要的是, 在建立规章制度的基础上, 以法治的方式推进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现代化。法治方式就是法治思维实际作用于人的行为的外在表现, 简单的说就是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 在建章立制的基础上, 坚决杜绝过去以行政命令代法、以权代法的改革方法, 以法治的方式协调党委领导和校长负责的关系、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关系、校级管理和院级管理的关系, 推进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现代化。

(三) 依法完善现代化的高校内部治理机制, 以机制建设协调推进依法治校落实开展

建立健全现代化的高校内部治理机制, 既是实现高校内部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也是推动依法治校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和基础。首先, 依法依规建立现代化的权力运行协调机制。在传统的大学治理环境下, 之所以容易形成行政权力膨胀, 学术、民主参与权力的无力格局, 形成“法治”缺位、“人治”盛行的问题,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建立现代化的权力协调机制, 对内部治理的纵向权力及横向功能运作进行有效的规范, 遵循相关法律规定及大学章程的要求, 以建立健全党委权力、行政权力、学术权力、民主参与权力的界限与协调机制, 以及校院系三级治理权力的边界及协调机制;其次, 建立健全高校内部治理执行监督机制。制定政策法规的归属是顺利的执行落实, 只有政策法规, 缺乏有效的监督, 政策法规就容易流于形式, 无异于没有制定政策法规。要顺利推进高校内部治理现代化, 杜绝权力的任意使用, 促进依法治校顺利开展就必须建立起完善的执行监督机制, 形成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的既相互协调、相互监督的格局;最后, 建立完善的责任追究机制。政策法规的落实实施有赖于完善的执行监督机制, 执行监督机制的威慑力需要完善的责任追究机制的保障, 没有责任追究的监督是无效的监督, 因此要将政策法规落到实处、保障执行监督的有效, 就必须建立起完善的责任追究机制, 做到有责必究。

摘要: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落实依法治国, 是我国当前深化改革的重大战略部署。在这一宏观背景下, 加快推进高等学校治理体系现代化、全面落实依法治校已成为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社会各界密切关注的热点课题, 同时也是实现我国高等学校自身高水平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依法治校,治理体系现代化,协调与共进

参考文献

[1]何慧星, 孙松.论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J].高等农业教育, 2014, (9) .

[2]赵旻, 梁碧韬.高校治理体系建设背景下学生教育管理的民主化、综合化和人本化研究[J].北京教育, 2015, (1) .

[3]余华.高校治理体系完善与治理能力提升探析[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5, (3) .

[4]林晓丹.完善以制度建设为核心的高校内部治理体系[J].闽江学院学报, 2015, (3) .

[5]华起, 周杨“.整体性治理”范式下我国高校内部治理体系现代化路径研究[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 2015, (1) .

[6]唐皇凤.构建法治秩序: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4, (4) .

[7]徐德刚.高校依法治校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湖南社会科学, 2005, (3) .

[8]李达.高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路径研究[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 2015, (1) .

[9]宋波.我国大学治理结构的基本特点和问题矫治[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4, (3) .

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发展与协调 篇3

司诉 讼

理由

是什么?

加强行政执法监督工作的通知

(昭政发[2008]19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直各委、办、局:

依法行政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保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为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完善行政执法监督制度,提高行政机关和执法人员依法行政的理念和意识,增强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推动昭通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等有关规定和《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规范行政权力加强行政执法监督的通知》(云政发〔2007〕162号)文件的要求,结合昭通实际,现就进一步加强行政执法监督工作的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规范行政权力,进一步明确强化行政执法监督工作的重点

(一)加强对抽象行政行为的监督。

严格按照《云南省行政机关规范性文件制定和备案办法》(省政府129号令)的规定,建立健全规范性文件制定、发布的具体规定,有效维护法制统一和政令畅通,强化政府的执行力。每年由市政府法制办和市监察局牵头组织对规范性文件审查和备案情况进行检(抽)查,对违反规范性文件登记备案制度的行为,按照有关规定予以追究。

实行规范性文件清理制度,由县区政府法制机构组织实施。2008年年底前要对全市乡、镇以上行政机关规范性文件组织一次全面清理,凡是与上位法和上级机关依法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相抵触的,予以纠正或者废止,并将结果向社会公布。

(二)积极推进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

为整合行政执法资源,按照“精简、统一、效能”和执法重心下移的要求,推进城管、交通、文化、环保、农业、林业、水利等领域的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工作。

当前要重点解决在城市管理中多头、重复、交叉执法问题和扰民现象。城管综合行政执法法定职权的集中、综合,由市政府法制办牵头;城管综合行政执法机构、人员的调整,由市人事局、市编办牵头,其他相关部门积极配合。按照搞

好试点、逐步推开的步骤,2008年我市确定在水富县开展城市综合执法试点工作,在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在全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城市,逐步实现城管综合行政执法。

(三)严格行政执法主体和执法人员资格及执法证件管理。

2008年9月底前,全市各级行政执法机构要按法律法规的规定,对行政执法主体资格进行清理,并将其单位名称、执法依据、执法权限、办公地址和联系方式等,报本级政府法制机构审查后向社会公告。公告内容发生变更的,应当重新公告。行政执法主体委托其他行政机关(或组织)实施行政执法活动的,应当与受委托机关(或组织)签订行政执法委托书,并于委托书签订后15日内向社会公告,同时报本级政府法制机构和上级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完善行政执法人员资格和行政执法证件管理制度。各级政府法制机构要对本辖区的执法人员进行全面清理,没有取得执法资格和证件的不得从事行政执法工作。

(四)落实重大具体行政行为的审查和备案制度。

认真贯彻落实《云南省重大投资项目审批和核准制度》、《云南省重大资源开发利用项目审批制度》和《云南省省属企业国有资产处置审批制度》等重要制度精神,对重大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具体行政行为实行事前审查和事后备案制度。将重大行政行为纳入上级对下级事前和事后的监督之中,减少因不当行政行为引起的行政侵权和行政争议案件的发生。

上述重大具体行政行为,由作出该行为的行政执法主体的上级主管部门确定。

各政府法制机构对本级行政执法主体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除依法适用简易程序外,必须事前进行合法性和适当性审查,并提出意见。领导不采纳而导致行政违法的,由领导承担责任;政府法制机构不提出意见或提出错误意见的,由其负责人承担责任。

(五)完善行政执法投诉案件处理制度。

各政府法制机构于2008年底前,建立和完善行政执法投诉案件的办案规程、工作守则和过错责任追究等工作制度。积极开展行政执法个案监督,将行政执法个案监督纳入经常化、规范化轨道,建立长效监督机制。向社会公布投诉监督电话、通讯地址和网址等,受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行政执法行为提出的申诉、控告或举报,并依法作出处理。

(六)创新行政执法检查方式。

按照《纲要》和《云南省行政执法监督条例》的规定,加大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力度,创新行政执法检查方式,将行政执法案卷评查作为行政执法监督检查的

切入点,重点对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城市管理、工程建设、道路交通安全、教育和医疗收费等热点、难点问题,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开展行政执法专项案卷评查活动。

充分发挥法制督察在行政执法监督中的作用,由市政府法制办、市监察局和市人事局牵头,针对一些执法任务重或者群众反映问题多的行政执法部门,组织法制督察人员进行专项督察,实行明查暗访,发现行政不作为或者乱作为的单位和个人,坚决依法依纪严肃处理。

(七)全面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

各级行政执法主体应当在已经完成梳理执法依据、分解执法职权的基础上,按照《昭通市人民政府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办法》和市政府的要求,建立健全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制度,全面推行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工作。对所属行政执法机构和行政执法人员的行政执法责任的追究,要按照《昭通市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实施细则》和行政问责等制度进行,促使全市各级行政执法主体及其行政执法人员履行法定职责,落实法定责任,提高行政执法水平。要建立执法活动台账,扩大公众和行政管理相对人参与行政执法评议考核的范围,评议考核结果向社会公开。

(八)加强对行政复议和行政赔偿工作的监督。

完善行政复议责任追究制度,对不履行《行政复议法》和《〈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规定的行政复议职责、违法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等行为的,应当依法严肃查处。

县级以上财政主管部门要严格执行国家关于赔偿费用核拨的规定,将赔偿费用依法列入预算。赔偿义务机关必须依法履行行政赔偿义务,对不履行赔偿职责的,应当依法追究相应责任。

(九)做好行政执法监督工作情况的统计和分析。

市政府法制办负责做好相应统计工作,各县区行政执法监督工作情况统计分析应每年开展一次,并形成书面报告于翌年2月底前报市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市政府法制办公室应于每年3月底前,将上本市行政执法监督工作情况汇总,并形成书面统计分析报告报市人民政府。

二、切实规范行政权力,加强行政执法监督工作的组织保障

(一)落实好行政首长负责制。

规范行政权力,加强行政执法监督是一项综合性、全局性、长期性和经常性的工作,各级行政执法主体应将其作为加强自身建设、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的重要内容,切实加强领导,落实好行政首长负责制。

(二)加强行政执法人员法律知识的学习和培训。

各级行政执法主体应当加强对行政执法人员综合法律知识和专业法律知识的培训,提高法律素质和执法水平。市政府法制办要根据省政府法制办的培训规划制定全市行政执法人员中长期综合法律教育培训计划。

县级以上政府法制机构要会同人事部门做好行政执法主体中公务员初任培训和任职培训中的综合法律知识教育培训。

(三)加强政府法制机构能力建设。

要切实加强政府法制机构建设,特别是加强县区政府法制机构建设,特别注意培养、选拔法制工作人员,为他们开展工作提供必要的办公场所、业务经费、交通工具和设备。保证政府法制机构在机构设置、人员配备上与其承担的工作任务相适应。

二○○八年四月二十八日

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发展与协调 篇4

督导检查的通知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厉行节约的有关要求,深入推进我市落实厉行节约、反对奢侈浪费工作,按照市厉行节约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2号文件要求,第十督导检查组拟于10月9日-13日对有关单位落实厉行节约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导检查,检查内容、检查方式严格按照2号文件规定执行。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检查时间:

10月9日

下午金融办、地震局

10月11日

上午环保局(直属分局)

下午药监局

10月12日

上午文化新闻出版局

下午规划城管局

10月13日

上午住建局

下午煤炭总公司、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

二、汇报会参加人员

本单位厉行节约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成员。没有成立机构的,由班子成员、有关科室及直属单位主要负责人参加。

三、相关要求

1、写出书面汇报材料。

2、主管领导通报情况。

3、环保局直属分局单独写出书面材料。

四、联系方式

联系人:

电话:

第十督导检查组

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发展与协调 篇5

各会计师事务所、评估机构、外地在渝分支机构:

为进一步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维护公平竞争,促进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工作,中共重庆市委办公厅、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06]9号),制定了《重庆市开展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的实施意见》(渝委办发

[2006]14号,以下简称“实施意见”),为贯彻重庆市实施意见,搞好本行业治理商业贿赂工作,结合本行业开展禁止不正当竞争活动,现将有关精神传达如下:

一、全行业要深刻认识开展治理商业贿赂工作的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商业贿赂在一些行业和领域滋生蔓延,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也败坏了社会风气,为此,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决定开展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这是中央在十一五开局之年,根据新形势作出的一项重要决策,它既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决策,又是从源头治理腐败,推进党风廉正建设的根本举措,意义十分重大。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纪委第六次全会上,从政治和战略的高度全面深刻阐述加强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重大意义,把认真开展治理商业贿赂作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工

作的重点。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第四次廉政工作会议上,深刻指出了商业贿赂给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与发展带来的严重危害,要求各部门各地区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治理商业贿赂。

从行业发展看,由于行业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采取不正当手段争揽业务的现象也日益突出,因此,行业开展治理商业贿赂工作非常必要,有利于公平公正市场环境的建立,和行业社会公信力的提高,更有利于行业的健康和谐发展。各执业机构要从政治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商业贿赂的严重性和危害性,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扎实有效地开展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

二、治理商业贿赂的总体要求、指导原则和主要任务

实施意见指出:开展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依照《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和有关法律法规,统一部署、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积极稳步地推进,通过开展专项治理,有效遏制商业贿赂蔓延的势头,规范市场秩序。同时通过深化改革,完善制度,逐步铲除滋生商业贿赂的土壤。

开展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要坚持以下指导原则:

1、坚持标本兼治,实行综合治理。

2、统筹谋划部署,稳步有序推进。

3、明确工作重点,解决突出问题。

4、严格把握政策,维护发展大局。

开展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主要任务: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坚

决纠正在经营活动中违反商业道德和市场规则,影响公平竞争的不正当交易行为;另一方面依法查处违反法律法规,给予和收受财物或其他利益的商业贿赂案件。同时,深化改革、完善制度,建立健全防治商业贿赂的长效机制。

实施意见明确指出:要注意发挥工商联、各行业协会和商会的作用,加强对行业协会、商会的引导和管理,通过制定行规、行约以及行业标准对各类企业、经济组织的会员单位加强自律。

三、协会关于开展治理商业贿赂工作的几点意见

1、我会去年7月出台的《重庆市注册会计师、注册评估师行业关于禁止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暂行规定》及相关配套制度,为行业开展治理商业贿赂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行业专业专门委员会的成立也为行业开展治理商业贿赂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希望全行业在开展行业反不正当竞争活动的基础上,认真学习治理商业贿赂的相关文件,统一认识,继续将行业反不正当竞争活动深入开展下去。

2、协会大力倡导诚信为本的执业理念,严禁恶意压价、支付回扣和业务介绍费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并继续作好行业诚信档案建设工作,加强行业自我约束和诚信教育;加强监管,加大对商业贿赂、恶意降价的打击力度,引导行业良性发展。

3、治理商业贿赂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请各执业机构负责人要有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要切实带好头,对在执业过程中存在的违反商业道德和市场规则,影响公平竞争的不正当交易,认真作好自查自纠。

4、各执业机构要加强法律法规、纪律和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增强自觉抵制商业贿赂的意识,积极营造治理商业贿赂的良好行业氛围,形成公平竞争、诚信执业的企业文化和行业文化。

5、各执业机构要强化内部管理,加强对承接业务、财务以及执业人员的执业等重点环节的监督,树立守法诚信、优质服务的经营理念,严格遵守公平竞争原则,保证执业质量,维护好社会公众利益。

6、协会设立举报电话和电子邮箱,各执业机构及执业人员可向协会投诉,以便及时采取措施。

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发展与协调 篇6

关键词:体育舞蹈,专项柔韧,协调性,训练

1 问题的提出

进入21世纪, 体育舞蹈爱好者人数不断上升, 据官方2010年不完全统计, 人数已超过三千万以上, 成为我国非奥运会项目中最受群众欢迎的运动项目之一。2010年广州亚运会, 体育舞蹈被列为了正式比赛项目, 掀起了一次全国体育舞蹈运动发展的高潮, 为体育舞蹈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平台。同时, 我国与国外的体育舞蹈交流活动更加频繁, 各种国际比赛场次也越来越多, 体育舞蹈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

从近些年世界体育舞蹈大赛的成绩中可以看出, 我国选手与高水平国家的选手在青少年组所表现出的体育舞蹈水平差距很小, 但到了成年组, 其表现出来的水平差距很大。[2]造成其结果的原因很多, 本文就运动员身体的柔韧与协调性做为研究重点, 来推进和提高我国体育舞蹈运动员综合竞技能力, 不断加强和完善体育舞蹈柔韧与协调性训练的实践和研究工作。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体育舞蹈专项柔韧与协调性的训练内容及方法手段。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检索和收集以“体育舞蹈”、“柔韧”、“协调性”为关键词的相关文献资料, 在广泛阅读收集和整理各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 依据体育舞蹈运动项目的专项特征, 对有关文献资料进行重点查阅和分析, 并分类整理与综合, 为体育舞蹈柔韧与协调性训练内容的提炼与分析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2.2.2 专家访谈法

通过国内外体育舞蹈选手和教练在体育舞蹈柔韧与协调性训练方面涉及的问题进行访谈;并访问体能训练专家在指标筛选过程中应注意的指导方法和原则;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2.2.3 逻辑分析法

运用系统分析法揭示体育舞蹈柔韧与协调性训练的结构要素, 以及影响体育舞蹈选手柔韧与协调性水平的因素;运用归纳法探讨体育舞蹈柔韧与协调性训练内容的组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专项柔韧

柔韧是指人的各个部位关节的活动幅度和肌肉与韧带的伸展能力[3]。这种能力有人体关节活动的灵活性、肌肉与韧带的伸展性和弹性、肌肉紧张与放松的协调性所决定。将柔韧一般分为动态柔韧性和静态柔韧。体育舞蹈是以动态表现为主, 以静态表现为辅, 同时表现出一定的力量性。

体育舞蹈不仅包含一般体育运动所需要的关节动作, 而且集合了舞蹈所需要表现出来的艺术性动作, 对选手的柔韧性要求比其他一般运动项目高。如果选手的柔韧素质较高, 各个关节的灵活性较大, 那么可以更好的发挥选手的身体速度、协调性和力量, 可以完成较高难度的体育舞蹈动作, 提高选手的综合竞技能力。所以, 较高的柔韧素质是体育舞蹈选手所必须具备的身体素质, 也是选手进行高质量动作训练的条件, 更是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前提。

在体育舞蹈的发展过程中, 许多教练员、专家对选手的柔韧素质训练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总结出了许多针对肩、腰、膝、踝的灵活性进行训练的方法和技巧。随着体育舞蹈向着更高方向的发展, 需要体育舞蹈选手在高韧性的前提下, 表现出更高的速度和更强的力量, 这也对体育舞蹈选手的训练和比赛提出了更高要求。

发展柔韧性的方法与手段:放松性练习一般按照12%-15%的比例递增练习;重复弹性动作;被动地保持最大幅度动作;主动地保持最大幅度动作;逐渐增大幅度的摆动。

在第一个训练周期, 柔韧性练习要循序渐进, 每隔一天训练一次, 以便身体各部位都能适应训练。以后则需要每天进行训练, 以免柔韧性反弹或不能得以更好的进展。

在正式进行柔韧性训练前, 先要有充分的热身性准备活动, 预防身体损伤;训练的最后还应安排恢复性练习。

3.2 专项协调性

在现代体育理论中, 协调能力理论的讨论, 属于最复杂、最难以明晰的范畴。其实, 这一概念最早的定义是非常简单的“协调性”一词。早在拉丁语起源时就定义为:和谐、配合之意, 词意至今未改变。然而, 协调能力的形式及合理性在“科学与理论”中并没有达成一致, 直至今日。有些国外的运动训练学专家在其科研理论中, 通常将协调能力划分为6种形式: (1) 对动作的动力性和“空间———时间”参数的判断与调节的能力; (2) 保持身体姿势平衡和稳定的能力; (3) 节奏感能力; (4) 空间定向的能力; (5) 放松的能力; (6) 动作配合的能力。还有一些专家认为, 除以上6种形式外还有4种能力。 (1) 变换动作的能力; (2) 连接动作的能力; (3) 对变化的情况和不习惯动作及姿势的适应能力; (4) 对动作反应时间的控制能力。在体育舞蹈运动中, 常采用协调性和灵活性以及相适应的概念。

协调能力是指在完成动作时通过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的指挥选手全身各部位肌肉进行的有机配合, 包括有主动肌与协同肌交替协调的收缩与拉伸[4]。体育舞蹈运动的协调是指选手在动作节奏和音乐节奏完美配合下完成复杂多变的高难度技术来展示舞蹈套路的运动能力。

体育舞蹈技术动作复杂多变, 同时又是双人配合完成套路动作。当今的体育舞蹈正朝着快节奏、强旋转、动作密度及数量急剧增加的方向发展, 这对体育舞蹈选手的快速反应能力和协调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发展专项协调性的手段有:肌肉放松练习;快速反应练习;身体各部位间协调动作练习;按时间、空间和肌肉用力的变换参数再现动作的准确性练习;技巧动作练习;非常规动作灵活性比赛。还有反向完成动作练习;改变已习惯动作速度和节奏练习;采用不习惯组合动作练习;使已掌握动作更加复杂化练习。

4 研究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柔韧性练习对身体姿态的控制和完成高难度动作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选手的高柔韧素质使关节的灵活性较大, 可以更好的发挥选手的身体速度、协调性和力量, 可以完成较高难度的体育舞蹈动作, 提高选手的综合竞技能力。

4.1.2体育舞蹈运动员的协调性决定着高质量的完成动作和运动水平的发挥。针对提高专项协调性的训练, 要加强选手对于体育舞蹈动作及技能的储备, 对体育舞蹈运动员提高协调能力是极为重要的。

4.2 建议

4.2.1 柔韧与协调性的训练尽量结合体育舞蹈具体的舞蹈动作, 不只是单一的拉柔韧与协调性训练, 要融入到平时的训练动作中。

4.2.2 在体育舞蹈教学与训练实践中, 我们要正确认识和全面理解体育舞蹈柔韧与协调性的含义, 重新认识本项目特点对柔韧与协调性的突出要求, 在全新的科学观念下展开柔韧与协调性训练。广泛应用多学科知识和科学仪器设备加强对体育舞蹈柔韧与协调性的监测。

参考文献

[1]George D ctl, Sports Speed, Hunman Kinetics, 2007:25-26[J].

[2]何忠.论体育舞蹈选手的体能特征及其训练[J].襄樊学院学报, 2007.2.43页.

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发展与协调 篇7

司诉 讼

理由

是什么?

假日办关于开展2010年“十一”黄金周预报统计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假日旅游协调机构办公室:

为全面了解2010年“十一”黄金周期间的国内旅游情况,把握我国旅游业发展动态,全国假日办按照《“黄金周”旅游信息统计调查制度》(以下简称《“黄金周”调查制度》)的要求将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承德、秦皇岛、沈阳、大连、长春、吉林、哈尔滨、南京、无锡、苏州、杭州、宁波、黄山、厦门、南昌、瑞金、青岛、洛阳、武汉、长沙、张家界、韶山、广州、深圳、桂林、海口、三亚、成都、广安、贵阳、遵义、昆明、西安、延安、银川等39个指定重点旅游城市,平遥古城、五台山、千山、周庄、同里古镇、花果山、普陀山、乌镇、千岛湖、九华山、武夷山、福建泰宁、珠海海泉湾、庐山、井冈山、泰山、曲阜三孔、嵩山少林、云台山、武当山、三峡大坝、神农架、南岳衡山、峨眉山、九寨沟、黄龙、玉龙雪山、布达拉宫、华山、敦煌莫高窟、塔尔寺、天山天池等32个指定重点旅游景区纳入本次统计范围,开展预报统计工作。现将本次统计工作的具体要求和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关于“旅假日综1表”的填报要求

按照《“黄金周”调查制度》的要求,纳入本次统计范围的39个重点旅游城市和32个重点旅游景区,要在假期前核报“旅假日综1表”。本次填报“旅假日综1表”的要求如下:

(一)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填报三个重点监测的市内景点,其他城市填报两个重点监测的市内景点;各城市填报的监测景点名称和顺序,经全国假日办核准后不得更改。

(二)对于最佳和最大日接待量变动较大(增加或减少10%以上)的监测景点,要求重新核定其最大和最佳日接待量,并将核定的依据和方案一并传真报送全国假日办统计预报中心。全国假日办统计预报中心的联系传真为:010-65201030、65201031、65201032;联系人为:蒋正鸣、赵成;联系电话为:010-65201649,65201612。

(三)请各指定重点旅游城市和景区将核定后的“旅假日综1表”,以传真方式(要求加盖假日办章并经假日办领导签字),于9月15日前报全国假日办统计预报中心。同时,请在传真中附上统计预报签发人、负责人和填报人的姓名、联系电话和传真。

二、9月20日进行“十一”黄金周统计预报模拟测试

为保障假日旅游预报网络系统在假日期间顺利运行,全国假日办决定于

2010年9月20日,组织纳入本次统计预报范围的39个重点旅游城市和32个重点旅游景区,进行一次模拟测试。要求以上城市和景区的假日旅游协调机构于9月20日下午15时--17时,将反映当天实际情况的旅假日综2表--“黄金周”

旅游信息预报表和当地假日期间接待情况概述,通过点击

http://(国家旅游局官方网站)中的“假日旅游预报系统”模块,进行填报提交(进入密码同前)。

三、预报统计工作的具体时间安排

按照《“黄金周”调查制度》的规定,要求各指定重点旅游城市和景区于9月24日至9月30日(“黄金周”前7天至前1天)每天17时前,填报旅假日综2表和假日期间本地旅游情况的总体概述;于10月1日至10月7日每天17时前,填报旅假日综3表和当日接待情况总体概述。要求各指定重点旅游城市于10月8日8时前填报旅假日综5表;要求各省(自治区)于10月8日12时前填报旅假日综6表。

四、关于向中央电视台提供电视资料录像片和向中国旅游网提供资料照片的注意事项

各指定重点旅游城市和景区可根据实际情况,于2010年9月20日前,自愿提供电视资料录像片和资料照片。具体内容是:反映2010年“十一”黄金周期间开展的旅游活动场所的场景(有游客的画面)。供中央电视台选用的录像带规格应是DVCPro或DVCAM制式的带子(请勿用带台标的资料带),时间不超过30分钟。录像带盒内请附上拍摄场记。录像带请邮寄至中央电视台社会新闻部七组,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羊坊店西路京西大厦2层;收件人:熊传刚;邮政编码:100038;联系人:尹霞;电话:010-65201731。资料照片请发至如下邮箱:

xinwenchu@cnta.gov.cn。

特此通知。

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发展与协调 篇8

信息来源:京建法〔2014〕8号 发布时间:2014-04-03

各区、县住房城乡建设委,东城、西城区住房城市建设委,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局,各建设、施工、监理单位,北京辖内各中资银行、已开办人民币业务的各外资银行,各有关单位:

为落实《北京市2013-2017年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关于研究起草施工扬尘污染防治保证金制度实施方案的有关要求,有效控制施工现场扬尘污染,进一步加强对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绿色施工的监督管理,依据《北京市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管理办法》等规定,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北京监管局结合北京市实际情况,共同制定了《北京市建设工程扬尘治理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于2014年4月1日起在本市东城区、西城区开展试点工作,试行期暂定一年。请北京辖内各中资银行及已开办人民币业务的各外资银行将此文下发至相关经营机构,并明确相关工作要求。

特此通知。

附件:北京市建设工程扬尘治理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

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北京监管局

2014年3月19日

京建法〔2014〕8号附件

北京市建设工程扬尘治理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条 为落实《北京市2013-2017年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关于研究起草施工扬尘污染防治保证金制度实施方案的有关要求,有效控制施工现场扬尘污染,进一步加强对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绿色施工的监督管理,依据《北京市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管理办法》、《建筑安装工程费用项目组成》及《建筑工程安全防护、文明施工措施费用及使用管理规定》,结合北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各类新建的房屋建筑工程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抢险救灾工程除外。

第三条为督促工程项目建设单位保障施工现场扬尘治理费用的足额投入,督促施工单位按标准认真落实扬尘治理工作责任,本市建立扬尘治理专项资金管理制度。扬尘治理专项资金的监督管理遵循政府指导、项目自律、银行监管、专款专用、社会监督的原则。

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以下简称市住房城乡建设委)负责北京市扬尘治理专项资金管理工作的指导、协调和管理。各工程所在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扬尘治理专项资金的支付、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抽查。

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以下简称人行营业管理部)按照人民银行总行有关规定行使对相关账户的管理职责。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北京监管局(以下简称北京银监局)按照银监会风险内控相关监管规定对商业银行实施监管。

第四条建设单位和施工总承包单位在施工总承包合同中应当明确约定安全文明施工措施费中文明施工费和环境保护费的总费用,该费用不得低于北京市工程造价管理机构测定费率计算所需费用总额。同时,还应当明确该费用预付、支付计划、使用要求、调整方式等条款。

对于建设单位直接发包的专业承包工程,建设单位和专业承包单位在专业承包合同中必须明确扬尘治理标准和责任人,并约定相应的文明施工费和环境保护费,该费用应当能满足落实各项扬尘治理措施的要求。

第五条建设单位在建设工程开工前,应当开立扬尘治理专项资金的专用存款账户,将文明施工、环境保护总费用作为建设工程扬尘治理专项资金一次性存入银行专用存款账户内。专用存款账户应符合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相关制度要求。建设单位为财政预算管理单位的,应取得同级财政部门同意开户的证明。建设单位开立扬尘治理专项资金专用存款账户时,应向其开户银行提供本办法及相关开户证明文件,与开户银行签订专用存款账户管理协议,明确支付条件,履行相关责任和义务。

同时,协议中应当明确建设单位在办理扬尘治理专项资金支付时,须向其开户银行提供的证明材料。扬尘治理专项资金的支付、使用,应符合安全文明施工措施费的有关管理规定,只能用于该工程施工现场文明施工和环境保护工作。开户银行仅对协议中约定的支付要件齐备性履行审核义务。

第六条 建设单位应当在办理建设工程安全监督手续时,向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提交扬尘治理专项资金专用存款账户开立凭证、施工合同中约定的扬尘治理专项资金支付计划以及与扬尘治理专项资金开户银行签订的专用存款账户管理协议等材料。获知扬尘治理专项资金账户信息的单位应严格履行保密义务。

第七条施工单位应当严格按照《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绿色施工管理规程》和相关规定要求,利用扬尘治理专项资金做好施工现场文明施工和环境保护措施的落实工作。建设单位应当及时验收及拨付扬尘治理专项资金。

施工单位在向建设单位申请扬尘治理专项资金时,可按照以下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为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签订施工合同,办理完成安全监督手续后,施工单位可申请支付比例不低于扬尘治理专项资金总额50%的预付款。

第二阶段为基础工程完成后主体结构施工前或完成工程总量的50%时,施工现场相关文明施工和扬尘治理措施落实到位,施工单位可申请第二笔扬尘治理专项资金,申请额度应保证支付后扬尘治理专项资金账户余额不低于总金额的10%且不高于总金额的20%。

第三阶段为房建工程主体结构完成后配套市政工程施工前或完成工程总量的80%时,施工现场相关文明施工和扬尘治理措施落实到位,施工单位可申请全额支付剩余部分的扬尘治理专项资金。

第八条建设单位可委托工程监理单位对施工单位落实文明施工和环境保护措施情况进行现场监理。总监理工程师应按支付节点,会同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按照《绿色施工管理规程》等相关标准规范及时验收施工单位文明施工和环境保护的措施,审查、签认相关费用。施工过程中,监理单位发现施工单位未落实文明施工和环境保护措施的,应责令其立即整改;对施工单位拒不整改或未按期限要求完成整改的,工程监理单位应当及时向建设单位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必要时责令其暂停施工。

第九条建设单位应在收到监理单位的支付意见3个工作日内,按照专用存款账户管理协议,向扬尘治理专项资金开户银行提交支付资金的相关材料。

第十条各扬尘治理专项资金开户银行应严格按照建设单位与其签订的专用存款账户管理协议,以及专用存款账户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及时支付相关资金,专用存款账户不得支取现金。

当扬尘治理专项资金全部支付完毕后,存款人(建设单位)应当向开户银行提交销户申请,及时办理专用存款账户销户手续。

第十一条市、区(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在检查过程中发现扬尘治理专项资金支付、使用情况存在问题的,应责令相关责任单位进行整改;对违反安全文明措施费管理规定,存在严重违法行为的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市、区(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依据《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有关条款进行行政处罚。

对因扬尘治理工作不达标被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查处的工程项目,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应将相关单位的违法行为向社会公示,并对建设单位的违法行为进行通报,对施工单位予以不良信息记分、依法限制其投标等处理,并取消该工程项目“北京市绿色安全工地”的参评资格。

第十二条 对扬尘治理专项资金开户银行存在违规开户等违规行为的,人行营业管理部、北京银监局按照各自监管职责对其进行处理。

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发展与协调 篇9

来源:

发布时间:2014-09-16

浏览次数:1456

各区(县)住房城乡建设委,东城、西城区住房城市建设委,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局,各行业协会,各建设、施工、监理、检测单位,各预拌混凝土企业、各有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住房城乡建设部9月4日全国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和《工程质量专项治理两年行动方案》的要求,进一步规范预拌混凝土生产使用活动,确保预拌混凝土质量及工程结构质量,结合我市实际,制定了《北京市预拌混凝土生产使用质量专项治理两年行动工作方案》,现予以印发,请各单位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执行中有何问题,请及时告我委工程质量管理处。

附件:1.北京市预拌混凝土生产使用质量专项治理两年行动工作方案

2.预拌混凝土有关法律责任

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

2014年9月15日

(联系人:杨志强;联系电话:59958885,质量处邮箱:bjjwzlc@163.com,传真:59958852)

附件1

北京市预拌混凝土生产使用质量专项治理

两年行动工作方案

预拌混凝土是工程结构最重要的建筑材料之一,其质量直接影响到工程结构质量和使用安全。为进一步规范预拌混凝土生产使用市场秩序,确保预拌混凝土质量及工程结构质量,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工作目标

通过两年专项治理,进一步规范建设工程预拌混凝土生产和使用活动,落实建设、施工、监理、预拌混凝土企业等单位及人员的质量责任,有效遏制预拌混凝土生产、使用过程中的违法违规行为,促进混凝土行业健康发展,明显提升本市预拌混凝土质量水平。

二、专项工作组

成立预拌混凝土生产使用质量专项治理两年行动专项工作组。

组 长:王承军

副组长:王 钢 冯可梁 程建华

成员:

质量处:王 鑫 刘文举 杨志强

节能建材处:薛 军 闫乃斌

建管处:陈炜文 吴聪勇

监督总站:丁 胜 白建红 姚大庆 孙月梅

戴清波 高 珊 董晓明 司天森

高学峰 刘 琳

建材办:刘肖群 刘洪波 郭绍刚

建管中心:赵 勇 高 峰 刘 鹏

执法大队:刘 琳 高 峰

各区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相关工作人员。

三、治理重点

预拌混凝土生产使用专项治理的重点:一是取得资质的预拌混凝土企业不得出租、出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企业资质证书,不得允许其他企业或个人以本企业的名义生产、供应预拌混凝土;二是未取得资质的预拌混凝土企业不得以其他企业的名义生产、供应预拌混凝土;三是预拌混凝土企业未按照设计的配合比进行生产,对使用的原材料未按规定进行检验;四是预拌混凝土实际生产地点与企业资质证书注明的生产地点不一致;五是建设单位不得指定预拌混凝土供应单位或直接采购预拌混凝土;六是施工单位不得选用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发布的有资质预拌混凝土企业名录外的生产企业;七是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任何人不得擅自向混凝土拌合物中添加水或其它组分;八是预拌混凝土企业未按规定及时向市建筑节能与建材使用管理服务平台进行企业基本信息注册和申报供应信息。

四、主要工作任务

(一)加强预拌混凝土企业资质管理

1.预拌混凝土企业及分站应具有预拌商品混凝土专业企业资质,在取得资质之后,不得降低生产设备、试验室设备、技术人员的配备等资质标准要求。未取得资质的预拌混凝土企业及其分站,不得向建设工程供应预拌混凝土。已获得生产预拌混凝土资质的企业不得转借、出卖资质。

2.预拌混凝土企业及分站有相应职称技术人员不得同时在两个(含)以上预拌混凝土企业或分站任职。预拌混凝土企业及分站应当与有职称技术人员签订正式劳动合同,并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

3.预拌混凝土企业及分站负责人、技术负责人和试验室负责人的有关信息,应当向所在区县住房城乡(市)建设委预拌混凝土企业资质管理部门备案,备案信息变动后应当及时变更备案信息。

4.市、区县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将强化对预拌混凝土企业资质的动态核查和质量监督抽查,对停产半年以上以及生产设备、试验室管理、技术人员配备、产品质量等方面不再符合预拌混凝土专业承包企业资质条件的混凝土企业及分站限期改正。整改期间不得供应预拌混凝土,逾期不改或整改期满仍然不符合要求的依法撤回其资质。

(二)严格预拌混凝土采购管理

1.预拌混凝土应当由施工单位采购,建设单位不得指定预拌混凝土供应单位或直接采购预拌混凝土。施工单位不得采购无资质预拌混凝土企业或分站生产的预拌混凝土。施工单位使用预拌混凝土前应当按照《关于加强建设工程材料和设备采购备案工作的通知》(京建法〔2011〕9号)的规定进行采购备案。

2.在签订预拌混凝土买卖合同前,施工单位必须会同监理单位对预拌混凝土企业的资质进行核验,并对预拌混凝土生产地点、生产条件、技术质量保障能力、产品质量保证率等情况进行实地考查,尤其是查验预拌混凝土实际生产地点是否与企业资质证书载明的生产地点相一致。

3.在合同执行期间,施工单位应会同监理单位,对混凝土生产过程实施延伸管理,核查生产、质量履约情况。重点查看预拌混凝土企业实际生产地址是否与资质证书中载明的生产地址一致、搅拌站拌台操作系统中生产数据是否与配合比通知单中数据一致。

(三)规范预拌混凝土合同管理

施工单位与预拌混凝土企业应当签订书面预拌混凝土采购合同,无特殊情况,应当使用由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与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共同监制的《北京市预拌混凝土买卖合同》示范文本。对预拌混凝土性能指标、供货期(单位时间内供货量和间歇时间)等相关要求应当在合同中说明。

(四)加强预拌混凝土企业质量控制

1.预拌混凝土企业及分站依法承担预拌混凝土的产品质量责任。应当按照《预拌混凝土质量管理规程》等有关工程技术标准要求,对原材料检验、生产过程质量管理、产品出厂检验及运输等环节严格控制,严格执行合同约定的混凝土技术指标和供货要求,确保预拌混凝土产品质量。

2.预拌混凝土企业及分站应当加强内部质量管理。每季度应当对本企业及所属分站质量管理体系、原材料质量、生产过程质量控制和产品质量等方面进行自查,提高质量控制水平。

3.预拌混凝土企业及分站应当加强混凝土原材料质量管理。建立和完善混凝土原材料的采购、使用管理制度,采购合同(协议)应当以书面形式签订并存档,同时建立原材料使用台帐,实现原材料质量的可追溯。不得采购国家和本市禁止使用的建筑材料,不得采购未获得生产许可证的水泥。预拌混凝土企业及分站不得使用不合格原材料,应当依据相关技术标准的要求,对进场的原材料进行质量检验,做好预拌混凝土原材料进场验收记录(包括厂名或产地、品牌、规格、数量),对原材料出厂质量证明文件的原件进行核验,并将复印件存档(有条件的可保存原件),加盖原件存放单位公章,注明原件存放处,并有经办人签字和时间。

4.预拌混凝土企业及分站应当加强预拌混凝土配合比管理。应当依据相关技术标准与合同的要求,进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确保混凝土质量有可靠的保证率(一般应不小于115%)。预拌混凝土配合比申请单应当经预拌混凝土企业及分站技术负责人审定签字后方可使用,预拌混凝土配合比通知单应当由专项试验室下发。预拌混凝土企业及分站的生产班组应当严格按照配合比通知单进行生产,实际生产的混凝土配合比应当与向使用单位出具的混凝土配合比资料一致。在预拌混凝土生产时,混凝土原材料配比的调整应当由技术负责人或经技术负责人书面授权的质量管理人员,在授权范围内进行,其他任何人都不得调整。预拌混凝土企业及分站应当配备、使用搅拌设备计算机控制系统,搅拌设备计算机控制系统应当具备实时存储每盘混凝土原材料实际用量生产数据,保证生产机组计算机控制系统中的生产数据唯

一、真实,应当长期保存每盘混凝土原材料实际用量数据,不得篡改、伪造。

5.预拌混凝土企业及分站应当加强混凝土试验室管理。应当按有关法规、规定和技术标准,以及《建设工程检测试验管理规程》(DB11/T386)的要求,设立专项试验室,负责质量检验工作。试验室负责人应当具有2年以上预拌混凝土试验室工作经历,具有相关专业中级(含)以上职称。试验室不得伪造检验、试验数据,出具虚假试验报告。试验室检测设备应在检定有效期内使用。

6.实行严格的绿色生产管理。严格执行《北京市预拌混凝土绿色生产规程》(DB11/642)和《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DB11/1054),强化企业内部管理,完善环保设备设施,实行严格的绿色生产。

(五)加强施工现场预拌混凝土质量控制

1.施工单位依法对施工现场工程施工质量负总责。应当对进入施工现场的预拌混凝土质量、数量进行验收和检验,严格按照有关施工技术标准要求进行混凝土浇筑、养护作业。

2.监理单位依法承担建设工程结构施工质量的监理责任。监理单位应当对预拌混凝土的进场验收,试件的取样、制样、养护、送检的全过程进行监管,监理单位见证人员必须对试块见证取样和送检的过程进行见证,必须确保见证取样和送检过程的真实性。对施工单位实施的预拌混凝土场内运输、浇筑、养护等工作的过程进行监督;纠正并举报到场预拌混凝土的产品质量和施工质量不合格的行为。监理单位应当对混凝土浇筑过程进行现场旁站监督,对混凝土的养护进行巡视。在保障性住房工程、自住型商品房工程、重点工程施工过程中,监理单位应当对达到龄期要求的混凝土结构实体及时、独立的进行混凝土强度平行检验。

3.严格执行预拌混凝土现场验收检验制度。预拌混凝土进入施工现场时,建设工程施工、监理单位和预拌混凝土企业必须严格按照国家和本市的工程技术标准和合同要求进行三方预拌混凝土质量验收检验。施工单位应当严格执行见证取样和送检管理规定,建立符合相关标准要求的混凝土试块成型养护室。施工单位及其取样、送检人员必须确保提供的混凝土试块具有真实性和代表性。不得留置未按规定标识的混凝土试块,不得要求预拌混凝土企业代替制作、养护混凝土试件,不得抽撤标准养护28d混凝土强度检测报告。对于保障性住房、自住型商品房、重点工程等项目,实施混凝土试块7天检测制度,做到提前预警科学决策及时处理;同时,施工单位应当从预拌混凝土运输车辆进入施工现场,到混凝土拌合物卸料全过程进行视频监控,监控资料应当保存直至工程主体结构验收合格。

4.混凝土施工质量管理。施工单位应当编制混凝土施工方案,并按相关标准规定要求进行审批和技术交底工作。施工单位应当加强对施工一线操作工人的职业技能培训,加强对操作人员操作过程的检查。混凝土进场检验和浇筑过程中,施工单位项目管理人员必须在施工现场,并对混凝土浇筑过程施工质量进行检查。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任何人不得向混凝土拌合物中加水或其它组分。混凝土浇筑完毕后,施工单位应当严格按照混凝土施工技术规范进行养护。

(六)加强注册地、生产地不在本市行政区域的预拌混凝土企业备案管理

对于注册地、生产地不在本市行政区域的预拌混凝土企业,必须满足下列三项条件,才能承揽本市建设工程的预拌混凝土供应业务:一是有注册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的预拌商品混凝土专业承包资质;二是在北京市建筑业管理中心备案;三是在建设工程所在地区县建委备案。施工企业不得采购和使用不符合上述要求的非本市预拌混凝土企业生产的预拌混凝土。

(七)充分发挥协会作用,加强行业自律管理

各行业协会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开展有关工作,充分发挥协会的作用。市混凝土协会要对会员单位进行自律情况检查,对违反协会自律要求的采取惩戒措施;要创新工作方法,健全自律机制,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手段加强质量控制,逐步构建预拌混凝土合同备案、生产数据远程监控平台,打击低价竞争、阴阳合同等违规行为,对发现的可能涉嫌违法违规的行为报市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探索开展预拌混凝土企业质量信用评价办法,引导建设、施工单位等单位运用信用评价结果;要积极开展对预拌混凝土企业技术负责人能力评价工作,主要围绕预拌混凝土理论知识、实际生产经验、工程技术标准和政策法规掌握情况进行考核。

四、加强市、区(县)两级监督管理

(一)市住房城乡建设委

负责全市预拌混凝土的监督管理工作,指导区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预拌混凝土监督管理。各处室要进一步明确监管责任,加强部门联动,形成监管合力。各部门主要职责:

1.建筑节能与建筑材料管理处负责制定和组织实施促进预拌混凝土行业发展与市场规范的规划、政策。

2.建筑业管理处负责混凝土企业及分站的资质审批和监督管理工作。

3.建设工程安全质量监督总站负责混凝土质量监督管理的专项检查、负责所监督建设工程项目的预拌混凝土现场使用监督管理、负责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的监督管理。对使用非法企业生产的预拌混凝土的施工单位依法处罚。

4.建筑节能与建筑材料管理办公室具体负责混凝土企业及分站资质的动态监督管理,负责预拌混凝土原材料使用的专项检查。

5.建设工程和房屋管理监察执法大队负责对2014年3月1日后新建和扩建混凝土搅拌站、不符合环境治理规划的已建成预拌混凝土企业依法查处。

6.建筑业管理服务中心负责对无资质的预拌混凝土企业违法承揽工程向工程供应预拌混凝土、有资质的预拌混凝土企业允许其他企业以本企业名义供应混凝土的行为依法查处。

(二)区县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

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预拌混凝土生产质量日常监督管理和所负责监督建设工程项目的预拌混凝土使用监督管理。各区县要认真落实混凝土生产质量日常监督管理的监管责任。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将对区县质量监督管理情况进行专项督导,重点督查区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是否将监管责任分解细化,明确到责任部门和责任人,是否对行政区域内的预拌混凝土企业开展质量监督执法检查,是否及时查处预拌混凝土企业及分站违法违规行为。

(三)加大监督执法查处力度

在专项治理工作中,对检查中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依法进行严肃查处,对违法违规企业、人员进行通报,并向社会公示其不良行为信息。

五、工作计划

在预拌混凝土质量专项治理两年行动工作中,各区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每季度要对本辖区内所有预拌混凝土搅拌企业和在建工程项目全面排查一次。市住房城乡建设委每半年对全市的预拌混凝土企业和在建工程项目进行一次重点抽查和专项行动督导检查。主要检查建设、施工、监理单位,预拌混凝土企业、工程质量检测机构在预拌混凝土生产、使用过程中执行法律法规、技术标准、验收规范的情况,以及各单位质量责任落实情况。

(一)第一阶段(2014年9月--2015年8月)

1.动员部署(2014年9月)。2014年9月上旬,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召开全市预拌混凝土质量专项治理工作会议,动员部署相关工作。2014年9月中、下旬各区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本方案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在本辖区内宣贯住房城乡建设部和本市有关文件精神,全面动员部署专项行动。于10月10日前,将实施方案报市住房城乡建设委。

2.组织实施(2014年10月--2015年6月)

(1)企业自查阶段:2014年10月--12月。

(2)区县监督复查阶段:2015年1月--4月,各区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根据企业自查情况对辖区内预拌混凝生产、使用情况进行复查,对复查中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严肃查处。于2015年5月15日前,将复查总结报告报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复查总结报告主要包括治理工作开展总体情况,采取的主要措施,企业资质检查情况,对违法违规企业、人员处理的情况,依然存在的问题及对今后工作的建议等内容。

(3)市住房城乡建设委抽查阶段:2015年5月--6月,市住房城乡建设委专项检查组对预拌混凝土生产、使用管理情况进行抽查,对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查处。

3.总结分析阶段:2015年7月--8月,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将对专项检查情况进行总结分析,研究提出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的意见和建议,形成总结报告。对违法违规企业、人员进行通报。

(二)第二阶段(2015年9月--2016年8月)

针对第一阶段专项治理工作中发现的突出及共性问题,提出第二阶段专项治理目标。

1.企业自查整改阶段:2015年9月--12月。

2.区县监督复查阶段:2016年1月--4月。复查结束后,于2016年5月15日前,将复查总结报告报市住房城乡建设委。

3.市住房城乡建设委抽查阶段:2016年5月--6月。市住房城乡建设委组织抽查。

4.总结分析阶段:2016年7月--8月,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将对专项检查情况进行总结分析,研究提出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的意见和建议,形成总结报告。召开全市预拌混凝土质量两年专项治理工作总结大会,总结两年的工作,表扬先进,推广先进经验,对违法违规企业、人员进行通报。

六、保障措施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

各有关单位要把预拌混凝土质量专项治理工作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工作来抓,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精心组织,认真部署,成立专项工作领导机构,结合实际情况,抓住重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做到领导到位、组织到位、措施到位。

(二)扎实工作,落实管理责任

市、区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将组织力量对各区县预拌混凝土生产、使用专项治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严格责任追究制度,对工作不力,存在失职渎职行为的,予以通报批评、严格追究责任,对于发现存在严重影响工程质量的问题依法依规进行查处和曝光。

(三)积极宣传,正向引导

各行业主管部门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形式,对预拌混凝土质量专项治理活动进行广泛报道,通过宣传正面信息、曝光违法违规行为,向社会传递和释放正能量,营造有利于专项治理工作的强大舆论氛围,引导行业健康发展。

附件2

预拌混凝土相关主要法律责任

一、行政责任

1.《建筑法》第七十四条:建筑施工企业(包括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在施工中偷工减料的,使用不合格的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的,或者有其他不按照工程设计图纸或者施工技术标准施工的行为的,责令改正,处以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降低资质等级或者吊销资质证书;造成建筑工程质量不符合规定的质量标准的,负责返工、修理,并赔偿因此造成的损失;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第四十九条:生产、销售不符合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产品的,责令停止生产、销售,没收违法生产、销售的产品,并处违法生产、销售产品(包括已售出和未售出的产品,下同)货值金额等值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3.《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第五十条: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的,责令停止生产、销售,没收违法生产、销售的产品,并处违法生产、销售产品货值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4.《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第二十六条:属于强制检定范围的计量器具,未按照规定申请检定或者检定不合格继续使用的,责令停止使用,可以并处罚款。

5.《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第二十七条:使用不合格的计量器具或者破坏计量器具准确度,给国家和消费者造成损失的,责令赔偿损失,没收计量器具和违法所得,可以并处罚款。

6.《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第二十九条:施工单位(包括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必须按照工程设计要求、施工技术标准和合同约定,对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设备和商品混凝土进行检验,检验应当有书面记录和专人签字;未经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不得使用。

7.《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第五十六条:违反本条例规定,建设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责令改正,处2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

(七)明示或者暗示施工单位(包括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使用不合格的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的。

8.《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第五十八条:违反本条例规定,建设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责令改正,处工程合同价款百分之二以上百分之四以下的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二)验收不合格,擅自交付使用的;

(三)对不合格的建设工程按照合格工程验收的。

9.《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第六十四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施工单位(包括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在施工中偷工减料的,使用不合格的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的,或者有不按照工程设计图纸或者施工技术标准施工的其他行为的,责令改正,处工程合同价款百分之二以上百分之四以下的罚款;造成建设工程质量不符合规定的质量标准的,负责返工、修理,并赔偿因此造成的损失;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降低资质等级或者吊销资质证书。

10.《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第六十五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施工单位(包括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未对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设备和商品混凝土进行检验,或者未对涉及结构安全的试块、试件以及有关材料取样检测的,责令改正,处10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降低资质等级或者吊销资质证书;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11.《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第六十七条:工程监理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责令改正,处5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的罚款,降低资质等级或者吊销资质证书;有违法所得的,予以没收;造成损失的,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二)将不合格的建设工程、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按照合格签字的。

12.《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第七十三条:依照本条例规定,给予单位罚款处罚的,对单位直接负责的5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单位罚款数额5%以上10%以下的罚款。

13.《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第三十四条: 列入目录产品的生产者或者销售者、进口商,均可自行委托指定的认证机构进行认证。第六十七条 列入目录的产品未经认证,擅自出厂、销售、进口或者在其他经营活动中使用的,责令改正,处5 万元以上 20万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

14.《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第四十八条: 销售或者在经营活动中使用未取得生产许可证的列入目录产品的,责令改正,处 5 万元以上 20 万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5.《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建设部令第159号)第二十七条:企业取得建筑业企业资质后不再符合相应资质条件的,建设主管部门、其他有关部门根据利害关系人的请求或者依据职权,可以责令其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资质许可机关可以撤回其资质。被撤回建筑业企业资质的企业,可以申请资质许可机关按照其实际达到的资质标准,重新核定资质。

16.《实施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监督规定》(建设部令81号)第十六条:建设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责令改正,并处以2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明示或者暗示施工单位(包括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使用不合格的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的;

(二)明示或者暗示设计单位或者施工单位(包括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违反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降低工程质量的。

17.《实施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监督规定》(建设部令81号)第十九条:工程监理单位违反强制性标准规定,将不合格的建设工程以及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按照合格签字的,责令改正,处50万元以100万元以下的罚款,降低资质等级或者吊销资质证书;有违法所得的,予以没收;造成损失的,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18.《北京市预拌混凝土专业承包企业分站资质管理办法》(京建发〔2010〕249号)第十六条:混凝土企业允许其他混凝土企业或分站以自己名义从事混凝土生产或将分站出租给其他混凝土企业使用的,区县建委依照《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第六十一条规定依法处理。

19.《北京市预拌混凝土专业承包企业分站资质管理办法》(京建发〔2010〕249号)第十八条:混凝土企业设立分站后30日内未办理资质证书变更手续的,由分站所在地区县建委依照《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第三十五条规定依法处理。

20.《北京市预拌混凝土专业承包企业分站资质管理办法》(京建发〔2010〕249号):混凝土分站超越混凝土企业资质等级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由分站所在地区县建委依照《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第六十条规定依法处理。

21.《关于贯彻实施〈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进一步推进混凝土搅拌站整合工作的通知》(京大气办〔2014〕14号):

三、6.依法取缔无资质混凝土搅拌站承揽工程行为:无资质的混凝土搅拌站禁止承揽混凝土供应业务。发生上述行为的,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依照《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予以取缔,并处以罚款、没收违法所得。

二、行政处理

1.《北京市预拌混凝土专业承包企业分站资质管理办法》(京建发〔2010〕249号)第十七条:分站试验室负责人、有职称工程技术人员以及车辆设备等不符合本办法规定的,分站所在地区县建委责令混凝土企业限期改正,改正期间,混凝土分站不得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混凝土企业拒不改正或者改正后分站仍不达标的,区县建委应当报告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市住房城乡建设委依照《北京市建筑业企业动态核查暂行办法》对混凝土企业依法处理。

2.《关于印发《关于加强预拌混凝土生产使用管理的若干意见》的通知》(京建法〔2011〕3号):

(四)加大监督检查和执法力度2.强化对预拌混凝土企业资质的动态核查和质量监督抽查,对停产半年以上以及生产设备、试验室管理、技术人员配备、产品质量等方面不再符合预拌混凝土专业承包企业资质条件的混凝土企业及分站限期改正。整改期间不得供应预拌混凝土,逾期不改或整改期满仍然不符合要求的依法撤回其资质。对在生产过程中使用不合格原材料、偷工减料、未按规定检验的预拌混凝土企业及分站依法进行查处,并将不合格原材料的供应单位移送质量技术监督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查处。3.对使用不合格预拌混凝土、不按照施工技术标准施工、未按规定留置混凝土试块,以及向混凝土拌合物中加水的施工单位(包括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责令改正,对责任单位、责任人依法进行查处。4.预拌混凝土企业、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工程质量检测机构及其相关人员在混凝土检验过程中,弄虚作假送检试样、篡改或伪造检测报告、未按要求实施旁站见证的,伪造检测数据、出具虚假检测报告的,由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区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并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给予处罚。同时,要求责任单位将相关责任人调离工作岗位,对施工单位的项目经理、监理单位监理工程师等注册执业人员,记入诚信档案。造成工程质量事故的,依法降低企业资质等级或者吊销资质证书;同时对注册执业人员暂扣或吊销执业资格证书;对于涉嫌犯罪的,按照《北京市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办法(试行)》的规定,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3.《关于贯彻实施〈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进一步推进混凝土搅拌站整合工作的通知》(京大气办〔2014〕14号):

一、1.严肃查处新建、扩建混凝土搅拌站的违法行为:对违反规定新建、扩建混凝土搅拌站的单位和个人,依据《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的规定进行查处,依据有关规定在相关市场主体诚信信息体系中作出不良行为记录,并予以公布。

4.《关于贯彻实施〈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进一步推进混凝土搅拌站整合工作的通知》(京大气办〔2014〕14号):

三、4.严禁建设工程采购无资质混凝土搅拌站点生产的混凝土:使用无资质混凝土搅拌站点生产、销售混凝土以及现场搅拌混凝土的建设单位或施工单位,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和《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的规定予以处罚,并在建筑市场主体行为信息体系中作扣分处理。情节严重者将暂停其在本市建设工程中的投标资格。

三、民事责任

1.《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第四十条:售出的产品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销售者应当负责修理、更换、退货;给购买产品的消费者造成损失的,销售者应当赔偿损失:

(一)不具备产品应当具备的使用性能而事先未作说明的;

(二)不符合在产品或者其包装上注明采用的产品标准的;

(三)不符合以产品说明、实物样品等方式表明的质量状况的。

销售者依照前款规定负责修理、更换、退货、赔偿损失后,属于生产者的责任或者属于向销售者提供产品的其他销售者(以下简称供货者)的责任的,销售者有权向生产者、供货者追偿。

销售者未按照第一款规定给予修理、更换、退货或者赔偿损失的,由产品质量监督部门或者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

生产者之间,销售者之间,生产者与销售者之间订立的买卖合同、承揽合同有不同约定的,合同当事人按照合同约定执行。

2.《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第四十一条: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缺陷产品以外的其他财产(以下简称他人财产)损害的,生产者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生产者能够证明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承担赔偿责任:

(一)未将产品投入流通的;

(二)产品投入流通时,引起损害的缺陷尚不存在的;

(三)将产品投入流通时的科学技术水平尚不能发现缺陷的存在的。

3.《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第四十六条:本法所称缺陷,是指产品存在危及人身、他人财产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险;产品有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是指不符合该标准。

4.《城市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条例》第十六条: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当对其开发建设的房地产开发项目的质量承担责任。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或者合同的约定,承担相应的责任。

四、刑事责任

1.《刑法》第一百三十七条: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包括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工程监理单位违反国家规定,降低工程质量标准,造成重大安全事故的,对直接责任人员,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后果特别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上一篇:志愿者值班值守制度下一篇:综合实践培训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