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共8篇)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篇1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身心健康的举措
消水完小
一、常规教育持续改进 “五个一活动”持续优化,“主题班会”的课程体系进一步丰富,“成长记录袋”进一步规范,其评价、激励、导向作用进一步彰显。各年级学生会组织、“学生校长助理”的自主管理职能到位,形成了学生自主管理的体系。继续实行了日常无分数评价机制,阶段综合素质评价的体系得到完善与落实。
二、专项活动统筹落实 严格执行减负规定,制定了《学生体育锻炼实施方案》并严格落实,让“读书节、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四大活动合理的贯穿到一学年的德育工作中。组织了“牵手阅读,在书香中成长”读书节、“和谐校园•快乐成长”文化艺术节、“为全运喝彩”阳光体育节和“实践•创新•成长”首届校园科技节等活动。邀请了中国科学院徐文耀研究员、山东发明协会理事陈明泉来校作了专题科普报告。
积极探索情感与道德教育的新途径,与Ta16青年志愿团共同建立开放的“体验式工作坊”,举办了的“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阳”大型公益活动。广泛开展了“班级文化氛围”建设活动。
三、系统工程稳步推进我校扎实组织实施了“2+1+1工程”,学校制订了《“2+1+1工程”暨学生特长星级达标实施方案》,对该项工程的总体目标、实施原则、项目内容、认定标准与办法、组织保障等做出了规划与要求。已经成功组织了两批“2+1+1工程”学生特长认定。
四、实践公益活动拓展“星级义工实施方案”全面启动,鼓励学生做社区义工,各班积极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以班、组为单位的学雷锋活动小队活跃在各个社区。近日,我校学生到王府井广场等繁华地段进行报纸义卖活动,用所得义款购买爱心礼物,在重阳节来临之际赴王舍敬老院慰问孤寡老人,淄博晚报记者对此次活动进行了跟踪。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篇2
因此, 我们应当以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目标作为教育工作的出发点, 通过多元方式科学评价学生的发展状况, 努力发现和挖掘每一个学生的特长和优势,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使学生认识到自身发展的需求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 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从而成为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而要想实现这一美好愿景, 应当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构建多元教育活动平台
学生的全面发展仅靠课堂教学活动是不可能实现的, 必须实现丰富多彩的课外文体活动与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 才能共同构建多元教育活动平台, 保证学生全面发展。以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及学科竞赛为平台将活动结果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 将“多元评价”与“活动式养成教育”相结合, 从而科学合理地评价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状况。在校内多开展诸如诗歌朗诵、文艺表演、读书活动、体育比赛和科技节等活动, 既能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 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 使学生在活动中养成良好的个人品质和行为习惯, 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在活动中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二、建设多元教育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学校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 它体现了一所学校的校风。建设多元教育校园文化应当以学生为主体, 以建设优良的校风为核心, 以美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 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 让学生一走进校园就能从校园的人文、自然环境中感受到积极向上的力量,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通过主题班会、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成人宣誓仪式等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 把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爱国主义精神渗透到这些活动中, 既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 又净化校园精神; 既增长学生的才干, 又使学生接受良好的教育,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建立多元教育激励机制
以“争优创先”活动为切入点, 在全校学生中开展“人人争当星级学生” (诚实之星、进步之星、文明之星、团结之星、纪律之星、学习之星、体育之星、劳动之星、文艺之星) 的评比活动以年级组为单位进行“文明班级”、“先进集体”的评比与表彰活动, 一方面调动全体学生“争优创先”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与责任感, 通过这些活动建立起面向全体学生并适合其身心发展特点的评价体系, 改变传统的仅以学业成绩作为唯一评价标准的评价模式。通过激励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引导学生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使他们更符合现代人才需求的标准。
四、创建多元教育成长记录
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我们对每一个学生的评价应当采取全面、客观的方式, 不能因学生某一方面的不足完全否定他。在学生评价活动中, 应当用多元主体评价和共同构建的方法取得评价结果。所谓多元主体, 指评价主体多元化, 包括学生自评、小组互评、班委会评价、家长评价、任课教师评价及班主任评价等几个部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与评价指标体系的多元化结合在一起有利于实现评价结果的全面、客观、公正。以“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记录袋” (《星级学生评价表》、《综合素质发展评价表》、《学生成长荣誉手册》等) 为手段记录和存储评价信息, 为学生建立一个科学、客观的评价体系, 保证他们健康成长。
多元教育评价是一项惠及全体学生的系统工程。在日常教学工作中, 我们应当转变教育观念, 明确办学方向与教育目标, 建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德育为中心, 以学科兴趣激励艺体特长发展, 不断完善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指标多元化和评价方式多元化的三位一体多元评价体系, 使学生在多元评价中看到成功的希望, 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构建目标多元, 内容、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 使我们的评价更客观、公正、全面, 从而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当今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 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不仅要在学业上成绩优异, 更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健康的心理及应对各种挑战的能力。
关键词:多元教育,校园文化,激励机制,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篇3
【关键词】职业教育;人文教育;目标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人的发展问题是教育活动永恒的主题。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和其他类型的教育一样,其核心功能也应该是促进人的发展。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同样是职业教育的基本指导思想。职业教育中的全面发展教育有其特定的内涵,职业教育充分发挥人文教育的功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与现实基础。我国教育一直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与接班人”为基本方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应该是职业教育的基本指导思想。
一、职业教育中全面发展的内涵
正确认识全面发展教育的内涵是在职业教育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应该是职业教育的基本指导思想。正如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教育———财富蕴涵其中》中所做的精辟论断:“教育不仅仅是为了给经济界提供人才,它不是把人作为经济工具而是作为发展的目的加以对待的”,教育的任何社会经济功能都是通过促进人的发展来实现的。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常常为职业教育贴上“经济腾飞的基石”、“促进就业的秘密武器”等等标签,对职业教育功能的认识体现出明显的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对于职业教育在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作用则认识不足。
我国当前的职教研究对职业教育能否实现以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根源于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核心内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马克思提出的人的全面发展是与工场手工业时期工人的片面发展相对立的,其基本含义指的是以脑力和体力为要素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这一理论经过教育实践的检验与升华,其涵义逐渐丰富并更具现实意义。一般来说,我们可以从三个基点来认识人的全面发展:一是发展的全面性,即不能忽视或轻视人的个性的任何一个方面;二是发展的自由性,即个体能够按自己的意志与选择实现自身的发展;三是发展的充分性,即让个体的各种潜在素质能获得最充分的挖掘,从而使其能成为自己的主人。
基于分析,我们可以认为职业教育中的全面发展教育指的是围绕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而实现学生基本素质的全面提升和个性的全面、自由、充分发展。全面发展既要体现在学生各个素质指标的提高上,更要着眼于学生整体个性的完善与和谐。正如埃德加·富儿在《学会生存》中对教育目标的表述:“人类发展的目的在于使人日臻完善;使他的人格丰富多彩,表达方式复杂多样;使他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家庭与社会的成员,作为一个公民和生产者、技术发明者和有创造性的理想家,来承担各种不同的责任。”
二、人文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底蕴
新世纪要求创新人才必须形成完备的知识基础,科学知识是客观世界的知识,人文知识是精神世界的知识,古今中外的大家,皆两者兼备。如果强调人才培养的知识性、技能性,忽视人文素养培育,必将造成知识技能结构单一,人文底气不足,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后劲。据调查,不少学生存在着“组织能力较差,自卑情绪较浓,害怕竞争,害怕失败,安于现状,容易满足,缺乏创新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是非观念模糊,价值取向错误”等一系列问题。事实证明,人文教育的作用,是眼睛不容易看到的,不是现在时,而是将来时,它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果只有高技能,没有人文底蕴,最多是人手,不是人才,生存尚可,发展乏力。
全面发展主要依靠文化的积淀。文化的根本在化,这“化”,就是内化、融合、升华和超越,把正确的做人做事之“道”渗透到灵魂里。人文科学解决价值理性,人为什么要活着?活着干什么?这是自然科学不能解决的。因为人活着太需要支撑我们生命的东西,太需要使我们的生活得到鼓励和依据的精神,太需要使我们寻找自己做人做事的原则、信念乃至方式。文化是一种精神富有,是一种从内心深处流淌的思想,是人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没有坚实的文化积累,开阔的文化视野,深厚的文化素养,即使有足够的聪明,也不是大智慧,也永远成不了大器。文化修养的欠缺,文化根底的肤浅,是当前青年学生素质欠缺的最本质原因。人文学科具有体验性、教化性和评价性特点,它可以使人的情感得以陶冶,心灵得到升华,形成正确的人生追求。正如美国一项权威调查报告所指出的,人文学科告诉我们如何设法对付生活中永恒不变的基本问题,那就是:正义是什么?应该爱什么?应该保卫什么?什么是勇气?什么是高尚的?什么是卑鄙的?世界大哲学家怀特认为,天才是一个人的心灵中产生了有意义的综合。竞争诺贝尔奖的选手需要深厚的人文底蕴,需要大思路、大智慧、大视野。接受知识需要理性,科学创新的灵感则依赖于悟性。培养创新人才,需要从人的综合素质和社会文化进步的高度,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实现高情感与高科技的联姻,人文气质与科学精神的合璧,促使人追求自身完善,获得整体全面发展。
三、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目标定位
从人文教育的自身发展和内在要求来看,追求人性的完美一直是其最高目标。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高职院校人文教育有特殊的侧重点,其主要任务是将人文教育的养分有机地渗透到科技教育活动之中,在高职学生走向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发展过程中,供给“绿色”的生长食粮。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就是通过对高职学生进行人文知识、人文方法与人文思想的传授,环境的熏陶以及学生的实践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人精神、人文素养,并将其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成为学生相对稳定的在品质,并体现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当中。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与核心。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包括如何处理人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及其自身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
按照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人不仅是自然的产物,更是社会的产物,人是社会的人。“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作或间接进行交换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做为社会的人,要想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社会关系,就必须首先对人和自身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必须对人的最终命运予以关怀。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首先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价值,发展人性、完善人格,启发学生做一个真正的人,做一个智慧的人,做一个有修养的人。使学生通过人文知识的学习、环境的熏陶、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的锻炼,以及人文精神的感染,升华人格,提高境界。人文素质教育对于业务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的养成和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人是有个性的存在物。人的个性的培养与发展,不仅关系到个人的成长和成材,而且关系到社会整体的发展与前进。对人的个性的培养,其最终目的是尽可能的发挥和挖掘人的能力,包括尚未开发利用的人的潜能。“社会和国家的目的在于使一切人类的潜能以及一切个人的能力在一切方面和一切方向都可以得到发展和体现”。
根据以上分析,本文认为,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目标应定位于:尽可能地满足高职学生成长的自由性、发展的全面性、存在的主体性、成才的多元性需求,教育和引导学生逐步走向完整的人。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目标不可能照搬普通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应因其学生基础素质、发展方向与培养模式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定位。
高等职业教育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级实用性技术人才。显然,从其培养目标中“综合能力”和“全面素质”的要求看,高职教育不是培养单纯的专业人,也不是培养单纯的职业人,而应该是培养社会人。因此,高职教育不能忽视人文内涵,必须要有做人、做事相结合的教育观念。今天,迫于国际经济竞争需要和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要,职业技术教育正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广泛重视。我们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时,必须瞄准教育的目标。既要实现高等职业教育服务于现实社会,特别是促进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目的,也要充分认识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系统中的重要部分,它仍然是一种价值追求的过程,它同时应该满足个人自身发展的需要,应该以追求人性的完美、培养健全的人格作为其最高目标。所以从这个角度讲,我们必须要对高等职业教育做出“应然”的思考,如果我们的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像德国教育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所说的,“只是服务于某些目的的专业工人”,那么“他们并没有受到真正的教育或者说是我们高等职业教育的失败。”
参考文献:
[1] 国际21世纪教育发展委员会.教育——财富蕴涵其中[R].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70
[2] 张家祥,钱景舫.职业技术教育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54.
[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R].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2.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295页
[5]黑格尔:《美学》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616页。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篇4
为了全面了解和掌握小学生的身体健康情况,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切实加强学校的体育工作,10月25日上午,唐庄镇第四小学全面开展了体质健康测试工作。
本次测试,学校高度重视,前期由政教处姜淑芬组织全体教师开会,对测试的项目和测试方法进行了研讨,决定本次学生体质测试与数据采集工作以班主任为主,体育教师密切配合。接着组织全体学生集合,对学生进行思想动员。
本次测试,主要对学生的身高、体重、肺活量以及50米跑、100米跑、坐位体前屈、1分钟仰卧起坐、一分钟跳绳等项目进行测试。通过本次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提高了学生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增强学生的体质和提高健康水平,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
图/文
登封市唐庄镇第四中心小学
赵海銮
培养健康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篇5
【摘要】培养学生健康人格,是现代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要求,也是人的自身发展的要求。本文通过对不同特质人格的分析,归纳出了健康人格的基本特征;认为健康人格的形成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有利于学生的认知活动,能调节学生的情绪和动机,增强学生的能力;提出要建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把培养学生的个性,健全学生的人格与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专业技能的培养统一起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教育;人格;健康人格;全面发展
人格(Personality)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表现在知、情、意等心理活动各个方面的总体精神面貌。人的认知能力特征、行为动机特征、情绪反应特征、人际关系协调程度、态度信仰体系、道德价值特征等构成人格。人格不仅控制着人的行为方式,而且决定了人的发展方向,培养健康人格对于人的全面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一、健康人格的形成及其特征
人既是一个生物个体,又是一个社会个体。人格特质的形成既有先天遗传的因素,更有后天环境的影响因素。在人的智力、气质这些与生物因素相关较大的特质方面,遗传因素起着重要作用;而人的价值观、信念、性格等与社会因素关系紧密的特质的形成更多的受后天因素的影响,主要是受社会文化、家庭环境、童年经验、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形成。①不同的人由于其后天生活的环境和条件不同,会形成不同的人格特质。作为个体存在的每一个人,其人格特质表现出个性化特征。按照人的个性发展要求实施教育,培养健康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理念。
当然,个体的心理活动过程和心理特征非常复杂。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活动经历认知、情感、意志的过程,个体心理特征主要表现在气质、性格、能力等方面。人格是贯穿在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之中的,一般认为人格是由认知、动机和情绪、能力等方面构成的,人格的自我调控包括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系统。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其人格结构趋于相对稳定,一是人格结构的构成成分不变;二是各成分的平均水平不变。②达到稳定的人格结构也就标志着一个人的成熟。
在对人格的研究中,形成了一些派别和研究成果,了解它们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人格特征的认识。弗洛伊德提出的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的人格结构理论,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人格结构。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相互交织在一起,构成人格的整体。它们各自代表了人格的一个方面,本我是生物本能我,自我是心理社会我,趁我是道德理想我。它们各自追求不同的目标,本我追求快乐,自我追求现实,超我追求完善。当三者处于协调状态时,人格表现出一种健康状况;当三者互不相让,产生敌对关系时,就会产生心理障碍或疾病。③艾森克提出了人格结构的四层次理论模型:这个模型的最下层是“特殊反应水平”,为日常观察到的反应,属误差因子;上一层是“习惯反应水平”,由反复进行的日常反应形成,属特殊因子;再上一层是特质层,由习惯反应形成,属群因子;最上层是类型层,由特质形成,属一般因子。④正是由于这些因子的不同,使不同人的`人格存在着层次上的差异。卡特尔经过长期艰苦工作,提出了人格特质结构理论,他测验出了16种人格特质:乐群性、智慧性、稳定性、好强性、乐观性、有恒性、敢为性、敏感性、怀疑性、幻想性、世故性、忧虑性、实验性、独立性、控制性、紧张性。⑤正是由于这些人格特质的不同,使得人存在着区别和差异。从这些人格结构、人格特质中我们可以看到,人格有积极与消极、健康与病态、成熟与幼稚之分,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培养人的积极、健康、成熟的人格。
什么是健康人格呢?通过对健康人格的研究总结出的模式有:奥尔波特的“成熟的人”模式,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的人”模式,罗杰斯的“充分起作用的人”模式,弗洛姆的“创造型的人”模式,弗兰克的“超越自我的人”模式,皮尔斯的“此时此地的人”模式,以及埃里克森的“自我整合的人”模式等。我们可以将健康人格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第一,能有意识地控制生活,控制自己的行为,把握自己的命运,而不被意外的、不能控制的、无意识的力量所驱使;第二,能正确地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实际情况,能意识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并能正确地对待;第三,能立足于现实,而不是沉溺在过去的生活之中,在遇到失败和挫折时,能较快地摆脱其带来的阴影,在现实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付诸行动;第四,具有紧张而有节奏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不满足于平平淡淡的工作和生活,渴望挑战和刺激,渴望新的目标和新的经历;第五,能给予爱也能接受爱,热爱学习和工作,并乐于承担义务,情绪成熟健全,经常保持愉快的心态,生活充满了活力;第六,有独立和自主的需要,不依赖于别人来求得安全感和满足,乐于自己去思考和解决问题,有自己的主张和见解不过分顾虑他人的态度;第七,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既承认自己,又尊重别人,能体谅他人的痛苦,并用各种办法来帮助他人,具有同人类共祸福的意识。
二、健康人格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生的全面发展是通过在学习的过程中开展认知活动、培养情感、增强能力而实现的。
1.健康人格有利于认知活动的开展。认知过程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是人在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等。人接受外界输入的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进而支配人的行为,这个过程就是信息加工的过程,也就是认知过程。
认知过程是受人格控制和影响的。健康人格有利于认知活动的开展,不良人格会阻碍认知活动的开展。如学生对知识的获得或应用,开始于感觉和知觉,获得什么知识,应用什么知识,往往与他所具有的人格特征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学习某个专业,某门课程,不同的学生由于其人格特征的不同,采取的态度和方法不同,学习的效果就不同。有着健康人格的学生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所学的专业和开设的课程,进行积极的记忆、想象和思维,刻苦学习和钻研,与教师密切配合,课余时间广泛阅读相关书籍,开阔自己的知识面,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这样的学生必然学习成绩优秀。而那些人格不健康的学生,由于有着心理障碍,在认知的过程中,以消极的被动的态度对待所学专业和所开设的课程,缺乏学习的动力,其结果必然是对知识的获得或应用处于应付状态或者是认知活动不健全,学习效果也不可能好。
健康人格可以促进人的思维和想象。思维是人运用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间接、概括地认识事物,揭示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的联系,对事物的概念进行推理和判断,解决面临的各种问题的活动。学生的学习是与思维和想象密切联系的。学生解决每天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是凭借思维活动来实现的。想象是人凭借在头脑中保存的具体形象来进行的,是和在头脑中创造新形象的活动相联系的。健康人格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空间,促使认识的不断深化,揭示事物变化的规律。
2.健康人格对学生的情绪或动机具有调节作用。情绪和动机是在认知的基础上形成的。人在加工外界输入的信息时,不仅能认识事物的属性、特性及其关系,还会产生对事物的态度,引起满意、不满意、喜爱、厌恶、憎恨等主观体验,这就是情绪或情感。学习的收获,朋友的支持,家庭的团聚,使人感到愉快、兴奋和喜悦;而学习的失利,朋友的讥讽,亲人的争吵,使人感到沮丧、痛苦或愤怒。情感又对认知产生巨大的影响,成为调节和控制认知活动的一种内在因素。健康人格可以使人产生积极的情感,胜不骄,败不馁。“知之深,爱之切”,深厚、真挚的情感来源于对人、对事真切、深刻的了解。积极的情感能激发人认识的积极性,使人锐意进取,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相反,消极情感会使人消沉、沮丧,窒息认识与创造的热情,使人在困难面前一筹莫展。
学生的认知和行为不仅受情绪或情感的影响,而且是在动机的支配下进行的。动机是指推动人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动机来源于人的各种需要,即个体在生理上和心理上的某种不平衡状态。人有生理的需要,如饥择食,渴择饮等,也有社会的需要,如劳动的需要,人际交往的需要等。人有物质的需要,如住房、交通工具等;也有精神的需要,如受人尊重的需要,求知和求美的需要等。正是在人各种需要的基础上形成了人的不同动机。动机具有性质和强度的区别,动机不同,人们对现实的态度以及相应的行为方式也不一样。
人不仅能认识世界,对事物产生肯定或否定的情感,而且能在自己的活动中有目的、有计划地改造世界。这种自觉的能动性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心理学把这种自觉地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自觉支配和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叫意志。意志与认知、情感有密切关系。人对自己行为的自觉调节和控制,是根据自己的认识和情感来实现的。而人的意志的坚强或懦弱又反过来对人的认识和情感产生巨大的影响。只有建立在健康人格基础上的意志,才能构成人的稳定的不懈力量源泉。
3.健康人格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能力。能力构成个体的心理特征,是人在获得和应用知识的过程中,或者说在信息加工的过程中,形成的各种各样的心理特性,这种心理特征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差异。人的心理特性有些是暂时、偶然出现的;有些是稳固、经常出现的。这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心理特性,也叫个性心理特性,或个性。正是由于人的能力和人格的差异,将人与人区别开来。例如,有人记得快,有人记得慢;有人长于想象,有人善于思考,这是能力的差异。有人比较温柔,有人比较粗暴;有人敏捷,有人迟钝;有人谦虚谨慎,有人骄傲自满;有人坚强,有人怯弱等,这是人格的差异。正是这些人格的差异,使一个个体的心理活动与另一个个体的心理活动彼此区别开来,使得不同人的能力大小和范围不同。健康人格可以增强人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能力,如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综合归纳能力等等。
三、培养学生健康人格是教育目标的要求
健康人格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健康人格正在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面对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而广泛,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需要人们有健康人格来应对时代的变化,适应现实生活的要求。因此教育在培养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要把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作为一项重要任务。
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呢?就学校教育来说,要以人为本,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立人格,保护每个学生的自尊心,帮助每个学生充分挖掘潜能,发展个性和实现自身的价值。20世纪70年代,人本心理学家提出了“选择性学校”的改革,就是要尽力培养健康人格。这项改革提出教师、学生及家长共同决定学校的课程及管理;学生的发展应是表现能力与认知能力的结合;学生的心理健康应受到最大限度的重视;教师应尽一切努力保持学生心理发展的敏感性;重视以阐明和发展价值观形成的道德教育;培养感觉的意识、身体的意识和从动觉经验中学习的能力;对学生进步的评价不应以固定的标准和目标作指导。⑥今天我们重新审视这些观点,可以看到,重视健康人格的培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对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仍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当然,作为个体人的全面发展,强调的是人的个性化程度,即作为个体的人在各个方面的全面发展,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全面发展,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智力、能力、体力、创造力的全面发展等等。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健康人格的形成,特别是人的个性和能力的全面发展依赖于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高度发展的社会生产力和它所创造的社会物质文化生活条件,构成了个人全面发展的现实基础;同时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则是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是与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状况和发展水平有着直接关系的。只有在整个社会处于全面而协调发展,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条件下,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形成健康人格,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这样说并不否认有些人,特别是社会的先进分子在社会环境不佳的状态下,通过自身的努力达到人格完善。正因为此,才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从现代社会发展的意义上来分析教育的功能,教育不仅要为学生的成长提供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要求的科学文化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具有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能力以及变革社会、改造社会的创新能力。英国教育学家纽曼在他的《大学的理想》中认为,“知识是一种心智状态和条件”。⑦因此,追求知识必然是一种精神追求,而精神追求的最大目的也在于精神本身。这种精神追求也意味着人格的力量在支撑着,形成精神本身内在的动力源。健康人格不仅来源于社会环境的熏陶,更来源于知识积累、技能形成的过程,也就是教育的过程。因此,健康人格的培养和形成不是孤立的,而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学生获得知识掌握技能以及参加各种活动的过程中形成并完善人格特质的。(作者简介:王传旭,淮南师范学院院长、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
注释:
①③④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447-452、429、438.
②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445.
⑤⑥叶浩生.心理学理论精粹〔C〕.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70、277.
⑦约翰・亨利・纽曼.大学的理想「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3.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篇6
班级文化环境是同学们的精神家园,是班级生存与发展的动力和成功的关键,它对学生的熏陶潜移默化,具有无形的影响力量,能使学生自觉地在有品位的文化氛围中受到心灵的陶冶、获得深层的感悟、达到高度的自律,产生蓬勃向上的力量,最终使学生健康成长,终生受益。因此在实施过程中我采用生——师——家共育的班级文化构建途径,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活动文化四个层面入手,形成了我育文化、文化育我、人人参与、处处共享的文化愿景,使班级文化正朝着健康、和谐的方向发展。
一、打造班级精神文化,引领学生全面发展
班级的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内容,主要是指班级成员在长期的交往过程中习得且共同认同的思想观念、心理倾向或情绪反映方式,其中包括价值取向、行为规范、伦理道德、审美情趣等多种内容。1它是一个班级本质、个性和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并具体表现在班风、学风、班集体舆论和班级人际关系等方面。2这种意识一旦形成将会对学生就会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和巨大影响,它必将使学生自觉地约束自己的思想言行,抵制和排除不符合班级利益的各种行为,3能在班级成员的心理上产生一种内在的激励因素,从而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班级精神文化的思想基础是价值观的建设,主要内容是班级主流精神的建设,班级主流精神是指在班级中绝大多数学生认可的,对师生们的思想、心理与行为起支配作用的班级精神。4因此,在班级对学生进行“忠、孝、廉、耻、勤、诚、仁、义、礼、信”的教育,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是培养班级主流精神文化的精髓。
(一)提炼能代表班级精神的班风、班训
班风、班训是一个班集体精神的体现,也是一个班集体的共同目标,它代表全体成员共同的价值追求和价值取向。首先在班级让全体同学都提出自己认为最适合班级的班风和班训。结果大家集思广益,通过班会课每个同学都到台上介绍自己提出的班风、班训的依据,然后大家推荐出最好的10个再讨论。通过与同学们反复商榷,综合考虑班级存在的典型问题,最后我们提出班风是:“宽容谦让 敢于担当 轻松学习快乐成长”,班训是:“自尊、自爱、自信、自主、自立、1234张作岭宋立华.班级管理[M].北京: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155页 刘静张楠.重视班级文化促进学生发展[J].保定技术学院学报,2007(4)柴晓云.抓班级文化谋学生发展[J].管理,2011(12)卢研宇.班级文化建设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5 自强,让今天的自己胜过昨天的自己”。这样的内容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宽容别人,改变自私行为;每天都给自己定一个小小的目标,每天进步一小步,一年进步一大步;让学生敢于担当,有责任感;体会学习过程的快乐,培养自理、自立、自强的精神,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
(二)凝练能催人奋进的励志班魂
有了班风、班训就是有了班级的精神核心和价值追求目标,为了同学们每天都能喊出自己班级气势恢宏的自勉口号,班级又进一步凝练了班魂:“加盟吾班不博今日何建树,净化心灵唯有美德乃风流”。意在让同学们珍惜时间,把握青春,充实自我,挖掘潜力,实现梦想,修炼身心,立德树人。
(三)为实现班级目标制定的班级警示、班级宣言
“班级荣辱我的责任”的班级警示,“比学习——切问近思、博学笃志;比纪律——以德为备、严于律己;比卫生——窗明几净、一尘不染;比出操——整齐划
一、气势如虹”的班级宣言,“水珠滴入江河而成激流,你我融入集体遂成精英”的班主任寄语,都是全体师生价值取向的体现和班主任教育哲学思想的反映。班级提炼出反映班级精神的班风、班训,班魂、班级警示和班级宣言,为了将这些精神深深地渗入学生的内心并且内化为行为,班级每天都利用晨读上课之前的时间大声诵读,不断强化。
(四)学国学、诵经典,榜样引领、修身养性
为了使同学们知礼仪、懂感恩、有责任、有担当,班级以国学经典为补充教材,学习《三字经》、《弟子规》、《朱子治家之道》、《千字文》、《百家姓》、《论语》等优秀传统的修身读本,通过每天的诵读学习,将传统文化中的“忠、孝、廉、耻、勤,诚、仁、义、礼、信”等精髓文化根植于人心,运用于文章,作用于言行。班级还以我国和世界名人、模范、优秀青年作为榜样进行学习,剖析他们的成才之路,成功秘诀,做人准则,学习他们的精神,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达到修身养性的育人目的。班级学习了生下来就有先天海豹肢症,无手无脚的力克•胡哲与命运抗争的乐观向上的事迹。力克•胡哲虽然先天肢体不足,但是他却经历了一场无憾的人生,出书300多本,全世界演讲1500多场,帮助无数颓废青年重新振作,走向辉煌的人生。班级学生学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创作的《痛并快乐着》《你幸福了吗?》,我们还学习了新东方英语创始人俞敏洪的《在痛苦的世界中尽力而为》,学习了李开复的自传《世界因你而不同》,从中了解了名人背后的艰辛与付出、执着与坚毅。这些学习活动让同学们全面懂得了成功不是唾手可得的,更让学生了解了一个人的价值在于与祖国同命运,共担当。我们还每年都组织学生观看《感动中国》,观看那些让人唏嘘扼腕、舍己为人的人物和事迹;除了学习与我们距离很远的人的精彩人生外,我们还经常邀请身边的名人进行讲座,邀请从我们学校走出去的学哥学姐们回来谈理想、谈外面的世界、谈奋斗的意义。所有这些精神文化的渗透和影响都对学生的心灵和行为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潜移默化中它们转化成了三班人独有的精神和境界,形成了三班人健康的人格和魅力。
二、打造班级制度文化,保障学生全面发展
班级制度文化是指班级各种规章、条令、程序所组成的条文及其执行系统、行为模式,它为班级成员提供了行为框架,使所有人在这个架构内有序地学习与生活,与其他人和谐相处从而保证班级工作卓有成效地运转。制度文化的实质是强调以人为本的思想与科学管理手段的结合,以发展人的主体性、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提升人的生命价值为根本目的。5在过去的学校管理模式中,往往有针对校风校纪的一系列规章制度,要求学生必须遵守,具有强制性和权威性,但也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而导致一些负面效应,不良的班级制度管理会成为学生精神的枷锁,束缚学生个性的发展。而以人为本的管理则是根据共同价值观和文化、精神氛围进行的人格化管理,内在重于外在,心理重于物理,身教重于言教,肯定重于否定,激励重于控制,务实重于务虚。6这种管理为我们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开发和挖掘学生的潜能,提供了有益指导。
在新形势下,许多班主任还在采用传统的管理方式对学生进行管理,或者强制性地发号施令,或者家长式地出言必训,或者保姆式的看管,不给学生一点自由支配的权利和个性成长的空间。长期以来,这些班主任起早贪黑,事无巨细,一切都大包大揽,亲力亲为,可结果却事与愿为,教师一离开教室,班级就乱做一团,老师不布置任务,学生就不知做什么。究其原因是教育的过程开放度不够,学生参与度不足,学生的自制力没有培养出来。我们应该培养学生一种“自由之人格,独立之精神”。
(一)建立班规、组规
在实践中,经过一段时间的互相认识和磨合,班级由全体学生提出班级存在的主要问题,大家共同商议对策,一条条记录下来再经过反复推敲,多次召开班会研究、探讨,最后确定了16条班规,到现在随着不断的补充已经达到了30条。班规基本解决了班级迟到、校服、手机、说脏话、间操、作业、考试作弊、破坏公物等常见的学生违规问题。班级共有三个大队、九个小组。根据班级的班规各小组自行制定自己的组规,各小组设组长、纪律科长、卫生科长、语文科长、数学科长、英语科长,使六个人组成的一个小组人人有事干。各小组除了制定组 56张作岭宋立华.班级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162 深增红.构建班级文化,促进学生发展[J].教学教研,2006(12)规外,还要有自己的口号,在集体展示小组讨论问题的结果时必须先喊口号再答问题。比如1队2组的口号是:“不抛弃、不放弃、坚持到最后就是胜利。”小组内如有某个同学出现问题先由小组内部解决,解决不好再提交班委会解决;随着班级新问题的出现,或者在实行过程中反映出来的不科学、不合理的班规会反复进行修改完善。由于班级的一系列规章制度都是由学生自己出谋、家长划策、老师审议制定的,所以执行起来学生甘于接受、家长能够理解和支持。这样的班规、制度一旦制定就要注重它的执行力度和长效性,不能突然心血来潮就换了规矩,或者对待不同的人违反了规定。只有公平、公正、公开地按规矩办事,才能深得人心,否则就会形成有章可循,无人在乎的局面。
(二)实行量化管理,完善量化评分细则
为了解决班级只有惩罚制度没有奖励制度的问题,班级采取了量化管理办法。班级的量化考核积分制度设加分项和减分项,将量化内容分为学习、劳动、卫生、纪律和活动等几项。学习加分项包括参加市级以上单位组织的各种学科竞赛,根据不同的级别和名次分别加10分、8分、6分不等;期中、期末考试中进入学年前50名、100名、150名和200名的加10分、8分、6分、4分;考试中进步15名以上的加10分,进步10名以上的加7分,进步5名以上的加5分,及格的加3分;平时小测验单科第一名加5分,优秀以上的加3分,及格的加2分;小组平均分排名第一的加10分,第二的加9分。此外,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文体活动和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等获得第一名的加5分,第二名的加3分、第三名的加2分;为班级和学校做贡献的根据贡献大小加2-5分;纪律加分项包括全组在一天的总结中没有因违反纪律的现象被老师和其它小组的同学点名批评的加10分,点名1人次只加9分,点名超过3人次不加分。扣分项非常细致:将不及时上交作业者、不按时完成打扫自己责任区者、考试作弊者、违反课堂纪律者、破坏公物者、考试不及格者等都做了详细的扣分说明和规定;每个小组组长的桌面上都有一个体育比赛中使用的记分牌,当天总结当场翻分数,其它小组监督;每周总结一次,对于排在前三名的小组一般给一节体活课,中间三组的同学在教室里读书,后三组的同学要负责大扫除。通过这样的量化细致的管理,班主任老师彻底地从繁杂的日常管理中解脱出来,可以有更多的时间读书充电,提高管理水平和能力;学生真正成了主人,在这种自主管理中逐渐养成了自律、自立的好习惯。
(三)细化分工,落实责任
为了解决班级卫生的老大难的问题,为了解决班级公物无人管理总遭到破坏的问题,为了增强班级每一位同学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班级实行了具体的责任分工。分工后的工作都有具体要求,小到一花一灯、一门一窗、班级的讲台、多媒体平台、电视机、图书角、地面、墙围,大到收作业、批作业、布置习题、讲习题等都有专人专项负责。每天检查者按责任分工检查,实行问责制,真正突出了事事有人干,人人有事干,时时有事干的主人翁地位。班级的花是同学们自愿捐献的,后来发现拿来的漂亮的花由于没有及时浇水和管理,过一段时间就枯萎了。因此班级就开会研究怎么办,在大家集思广益,最后制订了班级小组养花制度:每个小组分养一盆,养死了的要进行集体葬花仪式,并且写500字的葬花文,然后再捐献一盆新花。有了这样的养花制度,班主任再也不用操心班级的花枯死了。
(四)出台最美三班人和最美团队评比制度和办法
结合学校开展的最美四中人评比办法,班级出台了最美三班人评比细则,并对参评条件和评选办法给予了具体地说明。最美三班人的参评资格在学习上必须是班级前20名;必须在班级一直担任某一项为班级同学服务的工作,并且表现出色;必须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至少参加一项校级以上的文体活动、演讲比赛、知识大赛、读书报告会、社会实践活动等竞赛并且获奖;在班级就有较高威信,尊重老师、团结同学、孝顺长辈、没有任何违反校规、班规的现象。评比由科任评价、家长评价和学生评价共同决定最后结果。最美团队的评比是小组总平均分必须是单科前三名、组内加分项排在各小组前三名、组内没有违纪同学、组内成员团结友爱、互相帮助。每个月选出的最美三班人和最美团队都将自己或者自己团队的照片和文字介绍在门口的展示板上展示。通过对班级优秀学生、团队和事件的大力表扬和宣传,传播正能量,树立榜样力量。
三、打造班级物质文化,默化学生全面发展
班级的物质文化是班级文化中的实体部分,是指班级活动环境、设备设施、绿化美化等班级硬件以及表现班级精神文化的雕塑、标语、橱窗、板报、班徽与对联等。班级物质文化是班级中“人”的活动所创造的,体现着一种精神价值的物质结构。这些物质形式是班级价值的客观反映,静态的班级文化是一首无声的歌、无言的诗,无论是班级的橱窗还是板报与标语都应以反映现实为目的,同时绘上时代色彩。7如果只是为了布置环境而在班级简单地挂上一些格言、警句,窗台上摆上几盆花,板报随意出几期,势必造成了有文字无文化,有文化无主题,有主题无自我;同质文化多,个性文化少;预设文化多,生成文化少;静态文化多,动态文化少的文化建设硬伤。8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创造一 78张作岭宋立华.班级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161 薛瑞平.教室功能的新思考[N].中国教师报,2013年5月
个教育人的环境,教育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班级的物质文化对引导学生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净化学生心灵,陶冶学生的品格,启迪学生的思想,培养学生的能力有着重要作用。因此,班主任要带领全班学生和家长一起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来布置教室、美化环境、提升素养。
(一)悬挂班风、班训、班魂、班级警示等达到视觉冲击效果
班级前面黑板上方醒目地挂着:“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后面墙上是:“性格决定命运,思路决定出路;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侧面墙上是:“播下一种心态,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命运。”北侧墙壁上是班级的班风、班训、班魂和班级警示。我的教育目的就是要通过这些标语和口号的视觉刺激,不断强化其中的精神内涵。
(二)变传统的黑板报为班级各小组自创的励志留言
传统的班级黑板报都是根据学校的统一部署,结合重大节日出一期。班级出黑板报的同学基本就那几个宣传委员负责,班级的同学甚至不知道板报什么时候更换的,是什么内容,板报实质上形同虚设,成了应付学校检查的负担。为了充分利用好这块宣传阵地,班级专门开展了关于如何利用好板报的大讨论,最后班级同学达成一致意见:各个小组分一版块,自行设计,每天留言;留言要自创语言,能够激发斗志,培养情操;每周评出最佳留言,给予奖励。各组的留言有“莫找借口失败、只找理由成功”、“只要心中有梦、就会插上翅膀”、“如果你向着月亮奔跑,就算最后触不到,也会成为繁星之一”、“真正能让你倒下的不是对手,而是绝望的内心”,“今天你上课睡觉淌下的是哈喇子,明天就是你失败淌下的眼泪”、“当你疲惫时,亲情是一杯沁人心脾的清茶;当你失意懦弱时,亲情给你信心和坚强;亲情就是一片满目绿意,生机盎然的精神家园”等。这样的方式一下子就将死气沉沉的黑板报办得灵动起来,每个小组的成员都积极参与、出谋划策、认真准备,不仅提高了文化功底,还达到了练字的目的。
(三)充分丰富和利用班级图书角
班级左前方是摆满各种书籍的图书角,图书角的书架分层次摆放着不同类别的书。第一层是关于班主任管理的书籍,是班主任提高管理能力的必读书;第二层是班主任老师购买的自己喜欢的好书,同学们可以借阅,老师同学共同读后进行交流;第三层是中学生必读书目中要求学生必读的书,是同学们从家里拿来写上自己的名字放在书架上大家可以换着看的,第四层是家长捐献给班级学生的图书,因为每一个家庭的经济条件和文化背景不同,所以有条件的家庭提供的书给了其它孩子品读好书的机会,每周五通过读书交流会畅谈自己的读书心得,每个学期要求家长和孩子共读两本好书,在家长会上沟通交流家长和孩子的读书体会;第五层是中考满分作文书,是帮助同学们提高作文成绩的;其它层是同学们读完后推荐的好书,放在班级互相传阅,但是每次读完都要放回原处。图书角上的图书是月月更新的,为学生养成“读好书、好读书”的习惯提供了条件,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
(四)通过悬挂世界和中国名牌大学的校训打开学生大视野
班级南面墙上悬挂的世界和中国名牌大学的校训,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这些好大学的育人理念、悠久历史、名气磅礴的成因,开阔学生的大视野,指导学生早立志、立长志,而不要常立志却没有远大理想和目标。同学们查找这些大学的地理位置、专业设置、发展历史,在班级进行交流,谈自己喜欢的大学并阐明依据,这样做能在学生心中早早埋下理想的种子,敦促学生为实现梦想而不懈努力。
(五)小小老师留言板,架起师生心灵桥
班级一进门的墙上有一块小小的留言板。可不要小看这一块小小的留言板,它可以传情达意、沟通心灵、化解乌云、激发动力。如有的时候刚刚考完试,学生的精神萎靡不振,留言板上便有了这样的鼓励:“困难面前我们勇往直前,困难面前我们挺拔直立。放眼世界,放眼未来,愈挫愈勇,战无不胜”。在开展了导师带学生活动后,我便及时写到:“导师学员互帮助,亦师亦友共进步”。当班级同学的责任意识淡薄的时候,“班级荣辱,我的责任”的班级警示会再次出现在留言板上。有的时候将自己被学生感动的心里话留在留言板上,比如有一次老师的咽炎、气管炎犯了,每天咳嗦不止,不知是谁把一些治疗疾病的药偷偷放在了我的办公桌上,还写了一个如何心疼老师、希望老师快点好的纸条。既然孩子们这么懂事没有留下名字,老师也不必去调查是谁给的了,直接在留言板上写道:“老师好感动,因为你们长大了,懂得心疼人、理解人和关心人了,这就是成长和成熟的标志。老师谢谢你们了,是你们的贴心关爱和健康地成长给了我更加努力工作的动力,让我们一起成长!”
班级正是通过强化墙壁、条幅、口号、板报和宣传栏外显文化的视觉冲击力和感召力,使学生受到健康、文明、儒雅、高尚的熏陶,在思想上、情感上“如入云烟之中而为其所烘,如近墨朱之处而为其所染”。
四、创新活动载体,内化学生行为
班级行为文化是在班级的活动中产生的,而各项活动是学生综合素质内化的有效载体,也是班级不断发展的重要机制。因此,开展丰富而有内涵的活动无疑会对学生产生“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影响。
(一)引领学生精神世界的读书活动
为了创新班级活动载体,给予学生丰富的精神食粮,形成健康的班级主流文化,班级每天清晨7:00—7:15开展“日有所诵”活动,每天中午12:00—12:10以自编自导的动作唱中华孝字歌《跪羊图》。班级除了诵读全国著名班主任薛瑞萍主编的诵读书籍外,还读《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论语》、《大学》、《中庸》中的片断。好的美文要求背诵下来。班级每周二定为读书日,学生利用中午时间品读自己喜欢的好书;每周五中午为读书交流日,同学们将自己最近的读书心得在全班面前进行交流,同时向同学进行推荐。读书交流的时候必须介绍书名、作者,说明喜欢这本书的原因,概述故事情节、诵读自己最喜欢的一段描述。经过这样统一要求、格式化的读书汇报训练,同学们一次比一次交流的时间长,对书的内涵的挖掘一次比一次深刻。经过交流之后的书要求放到班级的图书角书架上,其它同学再读、可以再交流。如大家交流过的书有:日本岛田洋七的《佐贺的超级阿嬷》、美国亚马逊的《不抱怨的世界》、尼克·胡哲的《人生不设限》、【韩】金兰都的《因为痛所以叫青春》、介绍美国西点军校的《没有任何借口》、与病魔斗争了20年就结束了美丽生命的程浩的《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和龙应台系列等。这些书都对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心态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励志的榜样示范活动
每个月对学生进行一次文化讲座,以世界上成功人士或成功公司为样本进行励志训练。比如以西点军校为研究对象,通过学习西点军校施伟德著作的《没有任何借口》来训练学生的做人做事作风。组织学生观看《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学习那些惊天地、泣鬼神风云人物的感人事迹,给学生讲台湾著名校长高振东的“天下兴亡,我的责任”的演讲稿和教育理念,邀请董存瑞生前所在部队的班长给孩子们讲他是如何通过自身的苦练和苦学走向今天的成功的经历,邀请考入清华大学和复旦大学的学哥、学姐介绍学习的方法和讲述成功经历,跟同学们一起学习和分析俞敏洪是怎样成功地把“新东方”打造成世界品牌学校并遍布全中国的。同时还经常给同学们树立本校、本班级的榜样人物,组织学生学习他们身上的闪光点。通过这些一系列榜样的树立,鞭策着学生们不断前进。
(三)发展特长的文体活动
春、秋两季,班级每周都开展小组集体跳绳比赛,当场表彰成绩前三名的小组。跳绳是中考必考体育项目,从初一就开始以比赛的形式促进学生有目的训练,长期坚持班级越来越多的同学能达到满分的程度。以小组的形式集体参赛,关注了每一个学生个体的发展,也有效地培养了集体主义精神,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我们还每学期进行两次篮球、足球、手球比赛,为参加学校的校长杯角逐做好充分的准备。每学期开展一次趣味运动会,运动会上的项目都是集体配合的项目,如运球、夹球、或者几人多足跑,像这样的集体项目特别能锻炼学生的配合与默契的能力,同时培养了同学们的团队精神。
(四)亲子互动、感恩父母、拥抱亲情为主题的家校共育活动
七年级“三八节”感恩亲情会是这样开的:当所有的母亲静静地聆听着来自孩子们的优美的歌声——“有你的地方是天堂”,欣赏着学生代表诵读的母亲赞歌,接过来自孩子的真挚的一封信和火红的玫瑰花,与孩子互相拥抱和亲吻脸颊的时候,全场已经泣不成声——那是幸福的泪水。在下半场的亲子互动果盘大比拼活动中,各小组的6个孩子和6位母亲共同创意、互相合作、合理分工,在短短的十分钟内完成了令人叹服的精美拼盘,配以诗意的名字和寓意深刻的讲解,彰显了家长与孩子们的才气和智慧。八年级的“感恩亲情会”完全由学生自己设计组织,在假期提前布置了任务,每个家庭由父母和孩子共同参演一个节目。开学后经过整合,在学校多功能报告厅的舞台上,家长和孩子们激情演绎了三个半小时的节目和游戏。通过家庭表演歌曲、舞蹈、三句半、双簧、小品、乐器和共同参与精心设计的游戏,每个孩子都有了展示自己的舞台,有了发挥特长、增长自信的机会。孩子们在活动中学会了感恩、懂得了关爱、感悟了亲情。朴同学的姥姥激动地上台拥抱了老师并且连声说: “这样的活动太好了,老师辛苦了。” 家长孩子共同参与的“体验式家长会”,通过家长对孩子在学校的所有活动的微型体验观察,换位思考学生角色;老师、家长和孩子在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登山、品粽、采艾蒿”活动中一路走,一路聊,一起分享每个家庭的不同口味的粽子;老师给每个学生按中国传统风俗系了五彩线,孩子们在老师的介绍中,一丝不苟地满山找艾蒿。通过活动既培养了亲情、增长了知识,也拉近了老师、家长和学生的距离,提升了老师的亲和力。还有夫妻共同参加的以“家庭和睦是教育好孩子的前提”为主题的家长会后,有六个家庭给老师写了感情真挚、发自肺腑的感谢信,感谢老师的精彩演讲和理念带给他们的震撼和改变。
(五)发展智力、拓展思维的演讲、辩论和知识竞赛活动
班级每个月开展一次“树立理想、放飞梦想”的小组集体演讲比赛。为了调动每一个同学的积极性,每个小组6名同学一起参加演讲,最后的评比是取小组总分第一的进行集体表彰。集体演讲的好处是改变过去只有好孩子才有上台的机会,其它人永远当观众的弊端,同时培养同学们团结协作的精神,这也正是当今社会需要的最重要的能力之一。班级经常挑选一些班级出现的问题作为辩论的主题,辩论不追求胜负,更注重的是辩论的过程和辩论之前的准备,因为这其中就是一次心灵的感化。比如班级上网玩游戏的同学特别多,班级就组织了一次“上网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的辩论,青春期的孩子很多出现了早恋问题,班级及时组织了以“早恋的好处和害处”的辩论。通过辩论同学们自己也的确找不到太多的好处,却对害处说的条条是道,在辩论的过程中就已经达到了自我教育和自我反思的目的。同学们最后达成共识,花只有到了开的季节才能彰显它的美丽,果实只有熟透了才能品出它的芳香。
其它还有以构建和谐同学关系为基点的“我为XX同学辩护”导师带学员活动;以唤起内心深处的真善美为出发点的小组葬花仪式;以社会实践体验为目的的志愿服务活动;以培养爱心和善心为目的的慰问社区空巢老人活动和为灾区捐款活动等。正是由于每一次活动的精心设计、别具匠心、缜密安排、贴近生活才会在活动后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郭同学在葬花感想中这样写到:“我们把剩下的埋有枯枝的花土倒入松树根旁,让我想起了龚自珍的那句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诗句,落红生命的终止却化作养料,为新生的枝叶送去力量,这让我想起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帮助,助人者是快乐的,受助者也会传递正能量的„„”这样的感悟让同学们懂得了世间万物皆有情、所有的生命都值得我们去尊重的道理。
由师生共同的价值观和愿景建设的班级精神文化,通过制度文化形成约束学生行为的班规,再通过物质文化固化到上墙,最终通过活动文化内化于人的心灵、形成一种自觉的行为,就达到了优秀的班级文化对学生全方位的影响的作用。在四个维度的班级文化建设中精神文化是核心,老师只有做到了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引领,才能做到像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阐明的那样“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篇7
一、对学生情感领域的评价
情感领域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 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 我们结合村小的实际情况, 从心理素质和品德素质两方面进行。在具体评价时, 我们又把评价分解成若干方面, 评价学生心理素质时, 从情绪控制、自我感知、自我激励、认识他人四个方面综合评价;评价学生品德素质时, 从公民素养、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四个方面综合评价。在评价过程中, 针对以上内容我们使用“发展性小学生情感领域评价量化表”, 采取学生自评、互评, 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让学生的情感在评价中丰富, 在丰富中发挥积极的情感作用。
二、对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评价
知识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经验与技能, 是人类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技能是指运用一定的知识和经验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能力, 它是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 经练习形成的一种活动方式或心智活动方式。在学校教育中, 对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评价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关键, 也是掌握学生素质基础的关键。我们在分析以往以一张试卷来评价学生知识与技能情况并总结其经验教训的基础上, 通过改革测试方式, 来综合评价学生的知识与技能。
(一) 对学科知识的评价
主要从笔试评价和作业评价两方面来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笔试评价包括两部分:一是由学校自行组织的阶段性测评, 测评内容的选择强调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 注重考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查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 以充分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为宗旨。二是学期末由市教研室统一组织命题的质量检测, 通过综合测试来检测学生个体对学科知识的学习及掌握情况。
作业评价是对学生各项作业的完成情况进行的随机性评价, 评价包括作业完成是否及时, 完成质量如何, 作业材料保存等方面的评价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也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进行随机评价。
(二) 对学科技能的评价
对学科技能的评价主要以开放性测试 (即实践测评) 为主。学校开设的各门学科都有相应的技能要求, 通过学科技能的评价来掌握学生的技能形成情况。学科技能评价项目包括:语文的听、说能力 (听写、口头作文) , 朗读能力, 写字能力, 作文能力;数学的计算能力 (以口算、听算为主) ;外语的口语表达、朗读能力;音乐的歌曲演唱能力, 器乐演奏能力;美术的绘画能力;体育的身体素质, 运动技能;计算机的实际操作能力等。评价主要以口试和实际操作为主。
三、对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评价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 不断给予评价和反馈能有效地改变评价过分偏离终结性的现象, 也有助于实现评价的个体化, 是发挥评价发展性功能的重要途径。
(一) 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学习能力的评价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学习能力包括: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与人合作、交往的能力, 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与创新的能力等。在对学生这些能力进行评价的过程中, 我们关注更多的是学生在每一种能力获得或提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情感态度、学习主动性、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方面的素质, 从而更好地引领学生在评价中提升自己。对相关能力的评价我们采取了口头评价、评语激励和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评价结果记入“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性评价体系表”中。
(二) 成长记录袋评价
在评价学生学习的过程中, 我们在借鉴他人经验的基础上, 结合我校实际, 采取了成长记录袋评价的评价方式。成长记录袋由学生做策划者, 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去设计, 记录袋的内容积累可由单一内容开始, 逐渐丰富, 以反映学生学习进步的历程。为更好地发挥成长记录袋的评价功能, 教师还要及时对成长记录袋中收集的作品进行理性的分析, 并向学生做出积极的解释或反馈。教师对于学生成长记录袋中的作品要定期进行展示, 由于每个学生所收集的都是自己满意或最佳的作品, 因此能够反映学生的个体差异或特长, 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 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 成立“评价小天地”
“评价小天地”贯穿学生学习发展的全过程, 教师根据班级和学生的实际设计各班或各学科的评价内容, 把情感评价和学习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 进行综合性的评价, 学生哪一方面表现得好, 就可得一颗星或一朵花。为使评价翔实、准确, 我们注重了资料的收集和积累, 利用教室墙壁, 为每个班级建立“评价小天地”, 这样直观、鲜明, 与学生朝夕相处, 能激发学生的上进心, 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
(四) 面对面评价
由于农村家长的素质参差不齐, 为了避免书面评价带来的不真实性, 我们采取了“面对面评价”的评价方式, 即利用家长会把教师、学生、家长聚在一起, 以学生的“成长记录袋”展示介绍为主, 向家长展示学生一个阶段内的学习与成长情况, 让家长更多地了解孩子。同时比差距, 让家长与教师面对面地交流, 以便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各方面情况, 为学生的发展提出合理的建议。同时, 我们还利用“面对面评价”的机会向家长介绍有关学生评价方面的知识, 并指导家长积极配合学校的工作, 以保持评价过程的稳定性和科学性。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篇8
一、秉承以生为本,全面落实发展性教育的思想理念
以学生发展为主体作为核心理念,从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主动性学习能力、创造性学习能力和发展性学习能力入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相信学生,学会放手,学会扶植和引领,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生的学放在第一位。从学生学的角度设计问题、思考问题,创设教学情境和矛盾冲突,引发真正意义上的探究创新教学活动,运用精典的导学艺术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让学生真正动起来,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人翁地位,就是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关注学生的知识积累和情感体验,把教学内容问题化、情境化,致力于打造生态课堂、魅力课堂,把和谐的师生关系带进课堂,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张扬学生的鲜明个性,使课堂成为师生交流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点燃学生求知的火把,真正实现课堂向以学生为主体的转变,真正为学生的自主、探索、创新发展乃至一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以学定教,精讲精练,以学生发展为主体
我们辽源市灯塔中学探索出符合发展性教育思想的“四学”特色教学模式:即“自学、互学、 导学、验学”,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参与、 探究、创新,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中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就需要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即“自学”,结合我们学校和我所教的思想品德学科实际,我们都是事先下发“自学提纲”, 学生会的老师不用教,学生能学会的老师不用教,从而改变课堂教师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改变总怕学生听不懂、不敢放手、教师一言堂的现象,改变对学生自主能力信任不够的倾向,从而真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生自学学不会的需要学习小组互动交流即“互学”。教师深入学习小组,对有问题的小组适时引导点拨,从而改变过去我们教师讲的多,学生动的少,课堂教学“满堂灌”的倾向,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人人都能动起来,人人都能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学生自学互学交流也学不会的就需要教师“导”即我们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主导地位,适时“导学”, 我的体会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导学是“四学”教学模式的中心环节,教师怎么“导”,“导”什么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导学”要恰到好处,要方法得当。要承前启后,要突出突破重、难点,为最后的验收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验收学习即“验学”是“四学”教学模式的关键环节,它是检验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验收学习需要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及时批改反馈,学生及时改正提高。
三、追求和谐的课堂氛围,在互动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离不开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要塑造师表形象和打造自身人格魅力,学会尊重,学会相信,学会幽默,学会微笑,学会感染学生,使学生“尊其师,信其道”。因此,教师要转变角色,主动承担起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创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小组互动交流合作,使教与学形成良性互动,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渴望 。
教学九年级思想品德第四课《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时,先组织学生学习我国水资源分布状况及特点和受污染情况的调查,然后将全班学生分成6个学习小组,选一名小组长,引导学生课前调查并分析辽源本地的水污染情况。通过调查,各组同学从不同角度搜集资料,确定主题,每个小组都要完成一份调查报告。题目如:“东辽河的污染”“居民饮用水健康状况”调查等,并进行讨论,交流,互动,全体同学共享调查研究成果并在全班展示。对于讨论交流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可以及时“导学”,帮助学生解疑释惑。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荐阅读: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08-24
如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06-14
改进学生评价方法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10-24
《实施综合素质评价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07-05
加强学校社团建设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10-07
关注学生促进发展06-21
促进学生主体发展 培养创新精神09-07
着眼“四个全面”促进文明发展09-08
着力提升核心素养 促进学生健康发展08-30
拓宽德育教育途径 促进学生健康发展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