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层资料

2024-09-16

地层资料(通用4篇)

地层资料 篇1

随着油田开发的不断深入, 地层条件日益复杂化和精细化, 有些井的地层压力变化异常, 测压曲线多样化。地层压力作为动态监测一项重要数据, 在油田开发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掌握地层压力的变化情况, 分析影响试井资料地层压力原因分析, 对有效地利用压力监测资料至关重要。

1 注聚后压力变化的原因分析

注聚合物后水井注入压力升高、流动压力上升、静压上升:

通过对杏4区16口注入井注聚前后注入压力、流动压力、地层压力, 的对比可以看出, 注入压力上升情况虽然有些不同, 但普遍比水驱时明显提高。这个区块2001年8月开始注聚。16口井平均注入压力由6.68MPa上升到12.45MPa, 上升了5.7MPa。日注入量由1120m3到756m3。流压由20.4MPa上升到23.6MPa, 上升了3.2MPa。静压由11.5MPa上升到16.4MPa, 流动系数由0.1806μm2·m/m Pa.s降到0.0795μm2·m/m Pa.s, 这表明注聚合物后地层渗透率降低, 渗流阻力增大, 注采压差增大。

2 推算平均压力偏低的影响因素

2.1 驱动方式及注采比对推算压力的影响

“松I”法是在油田开发初期, 纯弹性驱条件下推导出来的。随着油田的大面积注水开发, 油田综合含水不断上升, 油藏已不在是纯弹性驱动, 而应是水压弹性驱动, 尤其是目前综合含水达90%以上, 水压驱动是不能忽视的, 水压驱动与弹性驱动平均压力、水压驱动边界压力与弹性驱动平均压力计算差为:

可以看出, 斜率越大, 压力差则越大, 二次、三次加密井网井压力恢复曲线斜率较大, 因而推算的压力偏低值较大。如果考虑注采比R的影响, 则平均地层压力差、水压驱动边界压力与平均压力差分别相差:

2.2 流体相态变化对压力计算的影响

随着油井大面积转抽, 不断放大生产压差生产, 大部分井在正常生产情况下, 井底及其附近地层的压力低于饱和压力, 井筒内乃至井筒附近地层内流体出现了脱气现象, 产生油、气、水三相流动。由于气相的存在, 使井筒及附近地层内流体的压缩性增大, 井筒储存系数也增大, 导致压力恢复早期时间延长, 部分井无法测出径向流直线段。更重要的是“松I”法公式中, 对数项中的7.17是与油藏压缩系数密切相关的系数, 即:

当时考虑流体为单相 (纯油) 弱可压缩, 同时代入油田实际参数Φ=0.26, B0=1.12, R0=0.855t/m3, , Ct=3.79×10-5atm-1并t取1000分钟时, 得相关系数为7.17。然而当附近地层出现脱气, 使流体的压缩性增大, 这时的压缩系数是与地层压力呈反比的, 压力越低, 压缩系数越大。气相压缩系数可表示为:

式中:P——油层压力, MPa;

Z——气相压缩因子, 无因次。

以上表明, 影响“松I”法计算平均压力的因素较多, 尤其是三次加密井, 属于不均衡布井, 其开采对象具有高度零散性, 自身不构成独立的井网, 在压力计算时无法给出“松I”法公式中的油藏及流体参数, 使得用“松I”法推算的平均压力值低于关井末点的幅度值较大。

3 区块压力偏低的原因分析

大庆油田开发初期主要靠油藏弹性能量进行开发, 对区块压力评价一直采用油井压力的算术平均值, 这在油田开发初期, 注水井较少的情况下是完全适用的, 然而随着油田的大面积一次加密、二次加密、三次加密井的开发, 为降低注采压差、不断降低油水井数比的情况下, 部分区块油藏在累计注采比大于1.00的情况下, 总压差仍然为负值, 这是与物质平衡原理不符的, 这就说明在评价区块油藏压力水平时, 注水井的地层压力是不可忽略的。杏北开发区各套井网油藏压力见表1。

对于基础井网由于受套损的影响, 注采比较低, 导致地层压力降低, 遵守物质平衡原理。但是其它井网注采比均大于1.00, 而地层压力仍然低于原始地层压力, 说明在目前为降低有效注采压差, 不断降低油水井数比的开发形式下, 应同时考虑油水井平均压力的区块油藏压力评价方法, 能够为油田开发提供真实的压力资料。

4 结论

1) 基础井网可以延用“松I”法压力评价压力水平。2) 一次加密、二次加密、三次加密井网采用水驱边界压力进行压力评价更为合理。3) 同时考虑油水井平均压力的区块油藏压力评价方法, 能够为油田开发提供可靠的压力资料。4) 聚驱井网建议采用“速度”法进行压力评价。

摘要:地层压力是油田开发中的灵魂, 合理的地层压力是油田保持旺盛开发生产能力的基础, 杏北油田经过多年的注水开发, 地层条件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近年来有些井的地层压力变化异常, 影响外报率, 本文分析了影响地层压力变化的因素, 从而对测试中出现的地层压力变化现象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关键词:地层压力,单井,区块,分析

参考文献

[1]F.斯坦尼斯拉维、C.S.比尔.压力不稳定试井分析.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 1996.

[2]试井手册.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 1993.

[3]非均质地层试井.黑龙江省石油工程学会测试专业委员会, 1992.

[4]理主编.油气层渗流力学.石油工业出版社, 1982.

[5]渗流力学.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8.

[6]手册编写组.试井手册.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2.

地层资料 篇2

1 静态资料

通常一口井在完井[2]时会给出相关静态资料, 砂岩厚度、有效渗透率、射开厚度等等。下面以一口水井升26-22为例介绍, 该井有六个小层, 有效渗透率介于0.031µm2至0.042µm2之间, 其中葡I1-2, 葡I3, 葡I41层砂岩有效厚度分别为3.6m, 2m, 1.7m, 其余三个层的砂岩厚度均为二类有效厚度。与升26-22相连的井有四口。其中升28-22为一口油井, 且进行了产出剖面测试, 该井葡I1, 葡I3, 葡I42有效渗透率分别为36x10-3µm2, 47x10-3µm2, <30x10-3µm2。

2 监测分析

2.1 利用动态资料验证基础数据

升26-22井进行同位素吸水剖面测试, 实测结果为葡I1-2, 葡I3, 葡I5 (1) 层吸水, 吸水百分比分别为61.28%, 24.59%, 13.59%。葡I1-2层是主力吸水层, 该层的地层系数为141.2964µm2.m, 数值是另外两个地层系数不为零层的两倍以上, 吸水特征与该层的地层系数有很好的对应性。所以通过监测该层的吸水量可间接推测该层的岩性特征, 并能反映出随时间推移地层岩性的一些新的变化。

升28-22产出剖面测试结果显示, 只有葡I3产液, 液量11.2m3/d, 含水93.2%。对应地层系数为309.3288µM2.m, 在几个层位中具有最高值, 说明动态测试结果与静态资料是一致的。

与此相似, 随机选取5口井, 对其地层系数在所有层中所占百分比进行统计, 对其相对吸水量也进行统计, 对比其符合程度能达到多少, 如表1:

以上资料均是在设计压力下录取的, 但有时也会发现测试时压力不稳, 这时的测试资料不在以上统计数据之列, 说明地层中有不稳定因素影响地层吸水, 导致压力变化。

从上表统计数据看, 五口井中, 有四口井60%以上的吸水量均在地层系数不为零的层。所以分层吸水量能直接反映地层吸水能力, 间接反映地层岩性特征。由于篇幅有限, 相似的大量统计就不在这里详细列出。

对于上表中误差较大的层, 可以有目的性的进行分析, 判断是否为测量误差或是地层特性的变化。芳226-98井和永94-斜48井测量结果与前次测量结果相差较大。鉴于以上情况, 对这两口井进行复测, 进一步进行验证。

2.2 历史数据对比

为消除偶然误差, 并利用多次测试的结果。以每口井为单位, 绘制出单井岩性变化图。可以更直观的观察岩性变化。以每口井的层位为横坐标, 吸水量为纵坐标, 绘制吸水变化图, 并将不同时间的测井结果相叠合。这样既能显示不同层的吸水情况, 也能显示同一层的吸水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图1显示的是各层位的吸水百分比, 根据吸水量与地层系数的关系, 也可以把上图看做各层位地层系数的变化图, 或者称为岩性特征图。此图对同位素注入剖面测井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当某次测量结果与以前的测量结果相差较大时, 可相应的分析原因, 提高对措施效果分析的目的性。同样对于产出井也能做出不同时间的分层产量表, 显示各层位的岩性变化情况。

3 结语

(1) 注入压力不稳时, 说明地层中有可变因素影响吸水。

(2) 通过注产剖面资料可以判断生产井射孔层位的岩性特征。

(3) 通过注产剖面历史资料的对比可用于指导测试资料的评价。

参考文献

[1]吴锡令.《生产测井原理》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6, 33-37

[2]乔贺堂, 著《生产测井现场操作》, 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2, 112-119

地层倾角资料在石油地质中的应用 篇3

地层倾角测井, 是一种用来测量地层倾角和倾斜方位角的测井方法。地层倾角测井资料一方面可以提供了区块构造、沉积相、地应力方向等重要地质特征, 另一方面还可以反映出储层空间的几何形态和地质沉积环境。它的垂向采样率高, 数字处理成果图件的形式丰富多样, 可以解释不同的地层层理构造和不同的地层接触关系, 确定地层产状、识别褶皱断层等不同的地质环境, 划分沉积单元, 判断砂体和裂纹方向, 因此可以用来研究地质构造、储层裂缝以及地应力方向等方面的问题, 广泛应用于地层信息解释、地质情况描述等工作中, 对指导油气田勘探、开发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 地层倾角资料主要解释模式

地层倾角测井测量的主要内容就是测量地层的倾角和地层的倾斜方位角, 即地层层面在空间的位置, 也就是地层产状。由于单井的地层倾角资料解释存在多解性, 因此要建立以地层倾角测井资料为主, 综合各种地质资料和常规测井资料为辅的解释方法, 通过选择合适的处理参数, 从而进行科学有效的地层地质研究。

根据地层倾角深度和矢量之间的关系, 我们一般使用四种基本的地层倾角测井模式对地层倾角资料进行解释。这四种模式分别为:

绿模式:在矢量图上倾角与深度变化没有相关性, 地层倾向大体保持一致, 倾角随着深度的增加没有显著变化。

红模式:在矢量图上倾角与深度变化存在正相关性, 地层倾向大体保持一致, 倾角随深度增加也逐渐增大。红模式可以反映褶皱、断层以及分支河道等地质现象的存在。

蓝模式:在矢量图上倾角与深度变化存在负相关性, 地层倾向大体保持一致, 倾角随深度增加也逐渐减少。蓝模式可以反映河口坝、不整合以及大型交错层理的存在。

白 (杂乱) 模式:在矢量图上倾向和倾角变化很大、或者矢量很少的一组矢量。杂乱模式可以反映断层、不整合风化壳以及岩石破碎带等的存在。

多种模式的组合关系是判断各级层面相互转换、变化的表征, 模式间断则有可能是特殊地质事件的发生地带。

2 地层倾角资料的主要应用

2.1 地层倾角资料在储层构造评价中的应用

(1) 不同地层产状确定

地层产状包含三方面的要素:地层面倾角、地层面倾向和地层面走向。这三个要素和视倾角、视倾角合起来可以对不同的地层产状进行描述。地层倾角资料是代表该深度点的地层在井眼面积范围内测到的产状, 并通过对比探索长度等, 对不同的地层产状进行描述和确定。

(2) 不整合面识别

在平行不整合面中, 上下地层产状基本相同;在角度不整合中, 上下地层产状之间有明显差异, 在倾角显示图上各有不同的特点。因此, 可以使用地层倾角资料作为划分组、段级地层的依据。

(3) 断层鉴别

断层的识别需要结合地层倾角和倾角的不同的变化情况, 这就要用到地层倾角资料, 再结合常规测井曲线进行综合分析, 从而完成对断层的识别。

2.2 地层倾角资料在沉积研究中的应用

岩性单元内部和单元之间的层理几何形态和空间关系是组成盆地填充物的成因、地层层序中沉积物的主要成因。地层倾角资料不仅可以反映出地层的岩性界面, 还可以反映层系或层系各组以下的层理面。在地层沉积构造变化的时候, 相应的地层倾向和地层倾角也会发生改变, 所以可以通过地层倾角资料进行沉积学的研究。

矢量的红、绿、蓝、白模式及其组合形式可以用来分析微细层理形态和基本类型, 因此, 基于矢量图代表的界面及矢量的趋势模式, 可以分析古水流的方向和沉积体加厚方向。在实际工作中, 首先要对交互处理的成果用岩心资料反复刻度, 建立正确的地层倾角矢量模式图, 利用蓝色模式和矢量方位频率图, 频率图中矢量点最多的方向就是古水流的方向。而在砂岩体中, 古水流的方向则使用蓝色模式的矢量方式表示。古水流方向确定后, 就可以判定砂体的延伸方向, 并按照砂体的延伸方向找到有利的含油带。在对吴起地区含油带进行分析的过程中, 发现该地区虽然缺少形成鼻隆的古地貌条件, 但是由于主要发育湖泊—三角洲沉积, 因此分流河道砂体在空间上的分布不均匀, 造成垂向的砂体带因差异压实作用形成小型鼻状构造, 从而形成造成油气聚集的含油带。

2.3 倾角资料在确定地层主应力方向上的应用

应用地层倾角资料确定地应力方向的研究发展迅速, 目前已被用于吴起油气田的开发领域, 并受到相关专业人员的重视, 已成为油田开发调整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通过理论的分析和实践, 在钻井过程中应力崩塌形成的椭圆井眼通常是由切向正应力对井壁产生较强的剪切力作用形成的, 导致井壁按照一定方向崩落形成。椭圆井眼的长轴方向为最小应力方向, 井眼表面上有拉应力, 径向拉伸破坏岩石, 造成在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上形成钻井诱导缝。因此, 可以用地层倾角的双井径曲线和钻井诱导缝的走向就可以确定井眼的方向, 从而进一步确定主应力的方向。

3 结论

地层倾角资料在石油地质中的应用, 具有十分重要的地质学意义。本文通过对地层倾角资料的解释以及其应用成果的分析, 可以看到地层倾角资料不但可以对地层层理的构造、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进行详细的解释分析, 还可以对不同地层产状、不整合、褶皱、断层等地质结构进行识别, 对不同的沉积环境进行描述, 进而对砂体加厚方向和古水流方向进行判断, 地层倾角资料还可以确定地层的最大主应力方向, 为油田勘探开发解决许多复杂的地质问题, 这对油田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实际操作中, 要结合其它先进的测井技术, 并与地质、地震等相关专业知识相互配合, 开展综合研究, 提高勘探开发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

[1]苏静, 范翔宇等.地质倾角测井的地质应用研究[J].国外测井技术, 2009 (3) .[1]苏静, 范翔宇等.地质倾角测井的地质应用研究[J].国外测井技术, 2009 (3) .

[2]颖辉, 王贵文, 朱筱敏.地层倾角测井资料在层序地层分析中的应用[J].中国海上油气 (地质) , 2001年.[2]颖辉, 王贵文, 朱筱敏.地层倾角测井资料在层序地层分析中的应用[J].中国海上油气 (地质) , 2001年.

[3]文静, 何幼斌.地层倾角测井的地质应用[J].石油天然气学报, 2008 (1) .[3]文静, 何幼斌.地层倾角测井的地质应用[J].石油天然气学报, 2008 (1) .

[4]李军, 王贵文.高分辨率倾角测井在砂岩储层中的应用[J].测井技术, 1995年.[4]李军, 王贵文.高分辨率倾角测井在砂岩储层中的应用[J].测井技术, 1995年.

地层资料 篇4

关键词:垦71断块,多尺度物理资料,地层对比,井震结合

1 地质概况

垦71断块是垦西油田的主体开发区, 位于垦西大断层下降盘中段, 其北为垦西低突起, 南部为三合村洼陷, 东接孤西突起, 西临三合村洼陷西斜坡。截止到2013年10月, 垦71断块已开发32年, 主力油层已大面积水淹, 油水分布趋于复杂化, 剩余油高度分散, 稳定基础差, 难度大。因此, 进行精细地层对比, 预测井间砂体展布, 掌握储层内部剩余油分布规律, 提高油气采收率是此次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

2 地层发育特征

垦西地区第三系地层发育较齐全, 自下而上发育了下第三系孔店组、沙河街组、东营组和上第三系馆陶组、明化镇组地层, 普遍缺失沙二段和东一段地层。沉积物源来自孤岛和陈家庄凸起两个方向。自晚第三纪开始, 在区域拗陷背景下, 盆地出现整体构造沉降, 发育两次幕式拗陷充填, 形成了馆陶组和明化镇组, 并覆盖于所有构造单元之上, 构成区域性超覆沉积地层。

2.1 馆陶组地层划分对比标志

垦71断块馆陶组地层底部沉积一套厚砂岩, 全区发育, 自然电位曲线特征明显;顶部发育一层1m左右的稳定的泥岩, 呈高感应尖峰状, 以该泥岩作为明化镇组和馆陶组的划分界限。馆陶组内部发育多套厚度较大、分布稳定的泛滥平原泥岩, 作为地层细分对比的辅助标志层。

2.2 东二段地层划分对比标志

垦71断块东二段地层对比采用了一个标准层及两个辅助标准层。标准层是东三段顶部沉积的一套厚约40米的灰绿色泥岩夹灰色含灰质粉砂岩, 全区分布。辅助标准层为:

(1) 馆陶底沉积一套厚砂岩, 全区发育, 自然电位曲线特征明显;

(2) 东二段5、6小层沉积一套有稳定泥岩夹层的砂岩, 在工区西部、中部地区普遍发育, 自然电位曲线特征明显 (图1) 。

3 多尺度地球物理资料的应用

河流相沉积地层由于其形成的特殊性, 地层划分对比难度很大。前人归纳总结出多种方法进行河流相地层划分对比, 但是这些方法难免存在不足之处, 导致“穿时现象”的发生。垦71断块具有其独特的优势, 作为试验区, 该区各种地球物理资料丰富, 研究程度高。

3.1 高精度三维地震的应用

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的振幅、频率特征能够较好的反映有利储层的分布, 它比常规地震资料在纵、横向上对单砂体的分辨能力都有大幅度的提高。研究区主要目的层段的纵向分辨能力较高, 在速度结构合理的情况下可分辨8.5~15.2m的储层。前期地层划分对比的结果存在一定问题, 出现了明显的“穿时现象”。本文借助高精度三维地震反演剖面, 对前期地层划分对比的结果进行了复查与修正。

3.2 井间地震的应用

研究区实施井间地震以后, 地震分辨率大大提高, 可以精细描述井间2-5m的薄储层。从反演剖面上看, 前期所划分的K71-n20井的Ng59+10小层实际上应为Ng510小层, 该井的Ng59小层砂体不发育 (图2) 。

4 结论

(1) 垦71断块馆陶组顶部发育一层1m左右的稳定的泥岩, 内部发育多套厚度较大、分布稳定的泛滥平原泥岩, 可以将其作为地层细分对比的辅助标志层。

(2) 利用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的振幅、频率特征能够较好的反映有利储层的分布, 从而验证前期地层对比是否穿时, 更准确的预测井间砂体的分布。

(3) 利用井间地震资料反映出地下薄储层的横向变化, 细分对比并复查前期地层对比的结果。

参考文献

[1]Miall A.D.Architectural-element analysis:a new method of facies analysis appied to fluvial deposits[J].Earth Science Review, 1985, 22:261-308

[2]薛培华.河流点坝相储层模式概论[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1:55263

[3]张昌民, 张尚锋, 李少华等.中国河流沉积学研究20年[J].沉积学报, 2004, 22 (2)

【地层资料】推荐阅读:

地层变形06-17

地层分布07-09

地层参数07-25

细砂地层07-26

地层岩性08-03

地层对比08-07

地层意义08-30

松散地层09-02

淤泥地层10-13

破碎地层10-31

上一篇:巧设任务下一篇:更新协调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