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改造研究

2024-06-28

更新改造研究(精选12篇)

更新改造研究 篇1

在经济高速增长的今天, 在城市建筑的功能性、审美观念以及政治环境出现新变化的今天, 建筑形象的改变也是必然趋势。城市临街建筑立面是一个城市的表观形象, 承载着不同人物对城市的不同印象。尤其是一些老街、旧城区的建筑立面的改造与更新, 更是快速改变城市形象的重要手段。改革开放以后, 我国的经济呈现出高速增长的趋势。初期在城市中心新建的大批建筑在今天已经出现了老化、损坏等情况, 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建筑形象、功能性与美观性的要求。因此, 临街建筑立面的改造是快速、经济、使用的更新方法。本文主要对城市临街建筑立面的改造策略和改造方法进行了简单的讨论。

一、城市临街建筑立面改造的必要性

1. 城市临街建筑立面的属性与价值

城市临街建筑是城市街道上城市公共空间的主要载体之一, 其不仅仅只具有功能性和实用性, 建筑内部的秩序、建筑的表观形象, 也是一个时期、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载体。街道作为空间的切割面, 对不同功能的临街建筑的立面要求也有不同。街道空间的意义来源于对其进行空间分割的建筑形象, 街道与临街建筑的关系是相互影响又互不可分的。外国的建筑家认为, 街道的形象直接决定了一个城市的形象。临街建筑立面的在满足建筑内部功能秩序 (如临街建筑的私密性、住宅或办公场所的舒适性等) 的基础上, 还承载着构建空间外部秩序的责任。街道的商业性或者历史性决定了其整体的审美要求, 其建筑立面的价值也体现出了街道与城市的价值。

尽管临街建筑立面与街道空间的构筑之间存在十分紧密的联系, 但是在城市发展进程中, 由于政策原因、规划原因等, 城市的功能会发生转变, 此时街道的功能也会随之变化, 因而临街建筑立面的属性与街道空间的属性并不完全一致。区域整体性质的转变会对建筑立面产生很大的影响, 例如许多城市进行的造城或者城区扩展、城市中心转移的活动会使得空间区域的功能发生转变;例如从前郊区的工业厂区部分向住宅区的转化, 就需要临街建筑立面进行相应的改造与更新。

2. 城市临街建筑立面的改造现状

我国的城市临街建筑立面的改造大致有几类, 包括旧城区的改造、历史文化区的改造、商业区的改造、工业区的改造等。很多地区由于在改造过程中缺乏有效的规划和科学的分析, 导致改造过程无序、质量无法保证。而在将一些旧的住宅区改造为商业区的过程中, 往往会遇到大量的居民用电电缆, 或者是沿街的杂乱无章的设备, 大面积大量的改造必然会造成巨大的能源材料消耗。选择合适的步骤和方法对临街建筑立面进行改造是十分实用的, 改造的代价也较小。

二、城市沿街建筑立面改造的步骤与方法

1. 城市沿街建筑立面的定位与分析

在对城市沿街建筑立面进行定位的时候, 必须考虑改造的背景。并对区域改造进行准确的定位, 这样才能继续决定选择什么样的改造与更新方法。

以某城市临街建筑立面的改造为例, 该地是工业型城市, 改革开放之后主要以发展工业生产为主。在旧的工业区存在比较多的私建厂房, 但私建的厂房形制都很简单, 且密度较小。而该市传统住宅区多以普通的4~6层的多层建筑为主, 建筑的建造时间多为改革开放之后。有部分建筑出现墙体的渗水或者其他损伤, 住宅区的密度较大。在商业区存在各类广告牌过多, 违章占地、违章搭建的情况较多, 整体比较混乱。新的开发区多以高层建筑为主, 建筑的整体形式好、密度高、建筑品质好、形象好。

对城市不同功能区域的建筑进行调查研究之后, 对需要进行重新规划的区域要进行准确的定位。定位之后, 对其沿街建筑立面进行分析和改造。

2. 城市沿街建筑立面改造的基本步骤

(1) 沿街建筑立面的设计

要对城市临街建筑立面进行改造, 要先根据改造的定位进行设计。建筑立面的设计内容主要包括:建筑整体形象的塑造与颜色的运用, 建筑立面的功能性设计, 建筑立面对街道分区的改造以及重点部分建筑立面的改造。

建筑整体形象的塑造与颜色的运用是从整体的观念对建筑的“面”进行设计, 确定建筑立面的改造方向与其要体现的建筑意义。在此过程中, 需要将破坏整体设计思路的一些设备或者墙体进行拆除或者延伸, 完成整体性的改造。再通过合理的色彩应用, 结合整体思路, 确定基色与辅色, 达到建筑立面与空间其他部分的和谐统一, 确立改造的风格, 同时根据功能性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更新材料。

建筑立面的功能性设计是考虑到需要安装的空调一类的设备或者大型的广告牌等。通过预先设计, 将其作为改造的一部分, 防止改造完成之后出现不可预知的情况, 同时保证整个设计的一体性。

建筑立面对街道分区的改造涉及到建筑形态与道路形态的相互关系, 在改造区域确定后, 可以将街道做到改造的主线, 沿着街道进行主要立面的改造与更新。

重点部分建筑立面的改造是对建筑立面整体改造与控制的有效补充, 也是形成整体风格的点睛之笔, 需要通过重塑的手法来更新改造出符合设计思路与设计风格的重点建筑。

(2) 沿街建筑立面改造的实施步骤

沿街建筑立面的整体定位与设计思路确定之后, 可以对开始对临街建筑立面进行改造, 改造分为清洗、提质和重塑三个步骤。清洗就是对墙体进行清洁、补缺的过程, 尤其是对于一些历史性的建筑, 要谨慎处理, 保护好历史遗迹;提质是对墙体墙面污染或者损伤较为严重的建筑进行更换材质或刷漆等处理;重塑则是对突出整体设计品味与设计思想的点进行外表面的重新包装与塑造的过程。通过引进不同的装饰元素或者改变立面的形状结构, 实现城市品味的提升。

三、结语

在城市临街建筑立面的改造与更新过程中, 要做到经济性、合理性、科学性、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做好前期的调查分析与设计工作, 这样才能在改造过程中做到游刃有余。城市沿街建筑立面是城市形象与城市品味的象征也是城市精神的体现, 做好临街建筑立面的改造既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也是构建城市精神的需要。

摘要:城市临街建筑立面代表了一个城市的形象, 对其合理的更新与改造是比较经济实用、代价较小的美化方法。本文对临街建筑立面进行调研、分析、评价后, 结合多种因素, 选择了合适的改造方法。

关键词:城市临街建筑,立面更新改造,方法

参考文献

[1]刘菁.旧城沿街建筑立面更新工程浅议[J].建筑设计管理, 2010 (12) .

[2]朱昌萍.历史商业街临街立面保护与改造的方法——以厦门市中山路立面改造为例[D].合肥工业大学, 2009 (03) .

[3]闫寅飞.城市临街建筑立面更新改造方法研究——以达州宣汉石岭大道立面整治设计为例[D].重庆大学, 2013.

[4]李晔.临街建筑立面可持续改造研究[J].天津大学, 2009 (05) .

[5]吴钢.中型城市的建筑立面改造探析——以株洲市城市临街建筑物美化工程为例[J].四川建材, 2010 (01) .

更新改造研究 篇2

设备更新、改造、报废计划及设施情况

根据我矿设备使用状况,实施更新和改造,积极推进设备管理现代化,依靠技术进步提高矿井技术装备水平,选用新设备、新技术,提高设备综合效益,以适应我矿安全生产发展的需要,特制定本机电设备规划,08年计划投入资金总额217万元,其中更新设备投入35万元,改造设备投入182万元。

一、设备更新

一级架空乘人装置,使用年限长,安全状况较差,计划2008年第二季度更换一部RJY45-20/700架空乘人装置,预计投入资金35万元。已于2008年6月16日投入运行。

二、设备改造

1、主井一级、二级、三级提升机电控使用年限长,设备老化,安全状况差,故障率高,计划2008年第三季度对三部提升机电控进行改造,型号为2JJB-11-155/4变频电控,预计投入资金180万元。将于2008年8月份完成。

2、清车底机是我矿自制产品,使用年限长,设备陈旧,效率低,计划2008年第二季度对清车底机进行改造,预计投入资金0.5万元。

3、翻矸机是我矿自制产品,使用年限长,设备老化,效率低,计划2008年第四季对翻矸机改造,预计投入资金1.5万元。于2008年5月份投入使用。

三、设备报废

依据国家煤矿安全生产监管总局下发的《禁止井下煤矿使用的设备》要求,报废没有煤矿安全标志及安全状况较差的一级斜井架空乘人设备。

根据矿上设备更新改造计划,各单位做好设备更新改造前期准备工作,设备及材料到矿后,根据矿上安排,按时完成设备的更新改造计划。

吕沟煤矿

发电机保护更新改造 篇3

【关键词】发电机保护;保护改造;匝间保护

某公司位于福建省晋江市安东工业区,电厂装机容量100MW,安装2台汽轮发电机组,年平均发电量7亿kWh,电厂出线由110kV电压等级接入福建电网。#2发电机保护改造前采用南瑞动力控制分公司生产的MGT102型微机发电机保护装置,改造后采用南瑞继保有限公司的RCS-985RS/SS型发电机保护装置。

1、机组改造前保护情况介绍

某公司2台发电机保护采用南瑞动力控制分公司生产的MGT102型微机发电机保护装置,运行多年元件日趋老化,加上原保护配置方式不合理,很难满足现代继电保护高灵敏度的要求。为了提高发电机保护的可靠性和灵敏度,增加保护装置的正确动作率,对投运多年的发电机保护进行改造是完全有必要的。

具体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该机组运行多年,保护装置内部元件老化,生产厂家已经停产,备品配件缺乏。在运行中,曾经发生过保护误动跳闸的事件。

(2)原来保护技术上的先天不足,对于大容量发电机组,在系统短路时,很难满足高灵敏度的要求。

(3)保护配置不太合理,无配置发电机匝间保护,同时也不能满足“二十五项反措要求”。根据《福建省发电厂并网安全性评价标准》的要求,发电机变压器组电气和非电气量保护必须完全独立,本保护所有保护都集中在1个CUP里。

(4)保护装置不具备录波功能。

(5)保護装置未接入GPS卫星同步对时功能。

2、原发电机保护的配置情况

原#2发电机保护主要有:发电机差动保护;定子接地保护;三次谐波定子接地保护、转子接地、失磁保护、发电机过流、负序过负荷保护、发电机过电压保护、以及各种非电量保护。发变组差动及厂用电抗器差动(另有保护装置)。

3、#2发电机保护改造设计原理

目前,国内机组的继电保护均根据《大容量机组继电保护设计技术规定》来配置,继电保护的设计及保护配置原则是:强化主保护,简化后备保护,对于本工程改造方案,不同于其他新建机组的建设工程,在电厂一次设备已经确定,一次设备不太可能改造和增加,这必将会影响到二次系统保护的配置问题。在本工程发电机保护改造中,利用原来的一次设备不变,把二次设备匹配上去,尽量满足《二十五项反措》的要求,从而达到满足继电保护《反措》要求,同时也节约成本。

4、#2发电机保护改造总体配置方案

在考虑继电保护的总体配置是,应力求合理、完善和可靠。重点强调最大可能的保证机组安全,特别强调要避免保护的误动和拒动。这就要求的配置具有高的可靠性、灵敏性、选择性和快速性。配置如下:

4.1电气量保护配置

发电机纵差保护、发电机失磁保护、发电机定子过负荷保护、发电机转子接地保护、100%定子接地保护、定子匝间保护、发电机过电压保护、发电机复合电压闭锁过电流保护

发电机保护电流电压元件取自发电机机端TA、TV,并设置两段延时,其中t1动作于跳母联,t2动作于全停。

4.2主要非电气量保护

汽机联跳电气、灭磁开关联跳

为了满足《二十五项反措》,非电量保护一般不经过发电机保护装置的软件逻辑,而是直接作用于出口直接跳闸。

4.3配置图如下

5、介绍本次改造与原保护区别是增加了匝间保护不同

5.1匝间保护方案比较。由于发电机存在发生匝间短路的可能性,只装设完全纵差保护就无法满足要求,因此有必要对发电机增加反应定子匝间故障的保护。

我厂发电机在设计结果上,无法安装横差保护,通过选择,考虑如纵向零序电压保护、负序功率方向保护等。根据讨论提出负序功率方向闭锁纵向零序电压方案。

通过比较选择三次谐波制动纵向零序电压方案从根本上提高纵向零序电压保护的可靠性,能准确及时纵向零序电压的幅值,从而提高了发电机纵向零序电压匝间保护的可靠性。

6、改造后RCS-985RS/SS型发电机保护装置简介

根据保护配置方案进行选型,选用南瑞继保的RCS-RS/SS保护,利用原保护屏位置,为了不增加屏柜,发电机保护屏组屏采用一套RCS-985RS,一套RCS-985SS,用嵌入方式安装于一屏。

该发电机保护配置2个独立的保护装置RCS-985RS/SS,并且每个装置均有独立的出口跳闸回路。有三路非电量保护,非电量保护出口也完全独立。RCS-985RS/SS装置满足满足《二十五项反措》要求及改造要求。

RCS-985RS保护装置配置的保护如下:变斜率差动保护及差动速断保护、转子一点及二点接地保护、定子定时限、反时限负序过负荷保护、非电量保护、TA断线判别等。

RCS-985SS保护装置配置的保护:纵向零序电压匝间保护、工频变化量负序方向匝间保护、负荷电压闭锁过流保护、定子接地保护、过电压保护、TV断线判别、TA断线判别等。

新发电机保护有大容量的录波功能。可记录8次故障录波报告,每次最长时间可达15秒,满足改造要求。装置配有以太网通讯接口,支持电力行业DL/T667-1999()IEC60870-5-103标准同时支持南瑞监控后台、可以通过监控后台监控保护运行、动作、定值、故障波形等信息。

7、#2发电机保护改造实际工程施工分析

在#2发电机保护改造中,在一次设备已经确定的情况下进行的,TA和TV的配置及参数相对固定,对于增加了发电机匝间保护,对3TV由原来2个电压互感器V/V接法,改为3个电压互感器Y/Y/∠接法,同时增加一根从3TV到发电机中性点高压电缆。

在改造过程中其原则就是:发电机及变压器正常运行时,差动保护中不能有差流出现。

8、#2发电机改造后的效果分析

8.1保护可靠性提高。采用高性能数字信号处理器DSP芯片为基础的双CPU硬件系统,有效地保障装置正确、快速、可靠的动作。

8.2提高保护灵活性

继电保护人员在现场巡视及工作,可以通过对保护装置人机界面,方便的改变保护定值、出口方式与控制特性,利用逻辑判断实现各种闭锁关系。

8.3运行维护调试方便

因为具备良好的人机界面,各种保护信息均可以查询或打印,监控后台可以调用各种保护信息。为运行及故障后处理提供依据。

9、结论

某公司#2发电机保护改造,通过对发电机保护改造工程的设备选型、保护技术方案的探讨、选择,加深了对装置的了解。经过安装调试及实验并投入运行。装置运行稳定,满足本厂及福建电网安全运行的要求,通过改造中对保护装置的接线、调试、对保护装置及发电机保护系统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为将来#1发电机保护改造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技术方案和施工经验。

参考文献

[1]王维俭.电气主设备继电保护原理与应用.中国电力出版社,1996.1

[2]崔家佩.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与安全装置整定计算.1989.1

[3]RCS-985发电机变压器组保护装置技术说明书.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2004

作者简介

小型水电站更新改造决策模式研究 篇4

20世纪90年代前建成的小型水电站经长期运行, 普遍存在机组设备老化、效率低下、水能资源利用不充分、安全隐患威胁公共安全等问题, 制约了农村水电的可持续发展, 对这部分电站进行技术更新改造势在必行。由于需要改造的老电站数量众多, 需要的总投资额巨大, 而国家每年安排的建设资金有限, 老电站的改造不可能一拥而上, 需要分出轻重缓急, 制定一定时期的更新改造计划安排再分批实施, 这就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办法, 对拟改造老电站逐个分析评价, 测算每个电站更新改造的优先度, 为制定更新改造计划提供依据。小型水电站更新改造项目选择决策是一个多目标综合选择及决策的过程, 本文采用多目标决策模式, 建立小型水电站更新改造的决策模型及评价方法, 相比由单一目标决策更科学合理, 更符合实际情况, 从而为小水电站技术更新改造工程有序进行、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投资整体效益提供技术支撑。

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评价指标的筛选和指标体系的构建是小水电站更新改造决策模式研究的关键。它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需要大量的时间调查、分析和充足的统计数据, 除了需遵循科学性、规范性、独立性、层次性、全面性、可操作性等几大原则外, 还需结合小型水电站更新改造项目自身的特点, 综合考虑社会、技术、经济、生态、安全等要素。决定某一老电站是否需要优先更新改造, 不单要看其是否超期服役, 还要看是否存在严重安全隐患、改造后经济效益如何、改造技术难度高低、改造后生态环境改善程度等, 这些目标之间大多数是不可公度的, 有定性指标也有定量指标, 很难用统一指标来衡量, 而且目标之间有些是相互作用和矛盾的。

采用多目标决策模式, 通过建立多目标综合决策决策模型, 求解目标的最佳均衡解, 使决策者得到一个最佳方案, 这个方案不是唯一的, 在不同条件下, 最佳方案有可能不同。多目标决策的一大优点是, 可以结合实际状况, 决策者可提高对某一要素的偏好程度, 如某电站存在安全隐患, 在决策其是否需进行技术更新改造时安全要素可以占主导地位, 提高安全要素的权重值, 从而得到令人满意的决策效果。本文建立的小型水电站更新改造评价指标体系由三级指标组成, 其中, 一级指标由4项指标组成, 一级指标下设14项二级指标, 二级指标分设40个子项作为三级指标。图1为该指标体系层次结构图, 各个指标及其指标间的层次关系详见表1, 表2为三级指标的赋分标准。根据图1所示的层次结构模型, 只要收集每个电站全部三级指标的赋分值, 并请专家对各层次每个指标重要性程度打分后, 就可按照改进型层次分析法计算出各层次指标的权重, 通过建立的小型水电站更新改造项目的综合决策模型, 最终决策电站改造的优先次序。

2 改进型层次分析法 (IAHP) 计算权重值

传统的层次分析法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简称AHP) 是美国运筹学家T.L. Saaty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提出的一种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在利用该方法计算权值时, 其中一个关键步骤是构造判断矩阵并进行一致性检验。在实际使用中, 常常出现判断矩阵不能通过一致性检验的情况, 且一旦出现这种情况, 就需要重新调整判断矩阵, 即需要再次请专家、决策者或采用其他方法重新构造或修正判断矩阵, 直到判断矩阵通过一致性检验。

针对传统层次分析法存在的以上问题和小型水电站更新改造项目决策的特殊性, 本文提出新的层次单排序方法即改进型层次分析法 (IAHP) 。该方法不需要构造判断矩阵和进行一致性检验, 通过解线性方程组就可以获得针对上一层次某个指标H, 本层次n个方案重要性权值向量, 且保证了指标间重要程度的传递性以及相对重要程度的不变性, 从而使得AHP方法中权值的计算更加方便快捷, 更加适合小型水电站更新改造项目评价和决策应用, 能更好地服务于小型水电站更新改造项目。

IAHP首先应确定并给出同层指标的重要性顺序, 重要性排序采用多个专家评价法, 专家评价法是指具有丰富电站设计、建设、管理和改造经验的各种专家, 根据评价项目提供的资料, 现场了解到的情况或自身的经验, 按照安全指标、效益指标、技术指标、能力指标以及相应的下层指标对电站改造影响大小进行排序, 最后通过大会讨论形式汇集每个专家的意见得出指标重要性排列顺序。

根据专家的重要性排序结果, 就可以采用IAHP求出各个下层指标对于上层指标的重要性权值。具体计算步骤如下。

(1) 指标X1, X2, …, Xn按照重要性从大到小进行排序。

(2) 请专家分别对指标排序X1≥X2≥…≥Xn中任意两个相邻的指标XiXi+1 (i=1, 2, …, n-1) 进行打分, 若X1得分a1=100, 则给出X2得分b2满足0<b2<100。依次类推, 若Xi得分ai=100, 则给出Xi+1得分bi+1满足0<bi+1<100。

(3) 设指标X1, X2, …, Xn对于上层指标H的重要性权值向量为W= (ω1, ω2, …, ωn) T, 根据前一步专家的评分aibi+1构造以下线性方程组, 且该方程组的解存在并且唯一。

{b2×ω1-a1×w=0b3×ω2-a2×ω3=0bn×ωn-1+an-1×ωn=0ω1+ωw++ωn=1

3 小型水电站更新改造决策模型

对于每个小型水电站, 如果获得了底层各个指标的评分, 便可构建小型水电站更新改造项目综合决策模型函数:

Ζ=i=1nj=1mk=1pωiωijωijkxijk

式中:n为一级指标的个数;m为第i个一级指标下二级指标的个数;p为第i个一级指标下第j个二级指标下三级指标的个数;ωi为第i个一级指标的权重;ωij为第i个一级指标下第j个二级指标的权重;ωijk为第i个一级指标下第j个二级指标下第k个三级指标的权重;xijk为第i个一级指标下第j个二级指标下第k个三级 (底层) 指标的赋分值, 即原始评分值。

利用该模型, 只要获得某个电站所有三级指标的赋分值, 便可计算出该电站需更新改造的综合评价值Z, 以及一级指标的综合评价值Zi和二级指标的综合评价值Zij。综合评价值Z代表实施更新改造的优先度, Z值大的表示该电站在安排更新改造计划时应优先安排。按照综合评价结果Z的分值, 将拟更新改造的多座电站按其综合评价值Z的大小从大到小进行排队 (当综合评价分Z值相同时, 可以结合一级指标的综合评价值Zi分出先后) , 便于主管部门择优选用。主管部门可根据可用于更新改造的建设资金 (或财政补助) 大小, 选择优先实施的电站, 或按照制定的建设资金安排计划, 选出分批实施的电站。

4 实例分析

以老石坎、安地、新宅等10座电站为例, 根据现有的资料组织专家对其底层指标评分, 依据小型水电站更新改造决策模型对其进行综合得分的计算, 以调试并验证决策模型的有效性和实用性。经计算, 各水电站更新改造优先度排序、对应的总指标综合得分和安全指标、效益指标、技术指标、能力指标的得分汇总于表3。

从以上10座水电站的综合评价结果, 再结合这些电站实际需改造的情况来看, 本决策模型是有效和实用的, 计算结果是可靠的, 可在后续老电站更新改造项目实施计划安排的实际决策过程中参考应用。

5 结 语

小型水电站更新改造项目的决策过程涉及因素较多, 采用多目标综合决策模式并采用IAHP计算指标权重, 大大减少了工作量, 能为决策者制定小水电站更新改造计划提供科学实用的方法。IAHP中, 指标间的重要性排序由专家给出。因此, 应选择行业内相对比较权威的行业专家进行打分, 以保障本决策模型的客观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杨保安, 张科静.多目标决策分析理论、方法与应用研究[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 2008.

[2]叶良平.贵州岩溶生态脆弱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09, (12) :27-29.

更新改造水电设施请示 篇5

招商局物流集团有限公司:

安徽储运有限公司始建于一九九五年,公司占地69069平米,生产用地39882平米,非生产用地20030平米,未开发空地9184平米;公司拥有大型双跨仓库19654平米,露天货场6400平米,固定资产总值1189万元。仓储是我公司的主营业务,现阶段主要存放卷烟厂的烟叶和少量的轮胎、电器、食用油,这些商品对仓库的安全要求较高。

目前企业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主要表现在供电线路、变压器、供水管道、水泵等水电设施等方面,这些设施作为组建仓库时的配套工程一直使用至今,因公司财力所限,近十几年未做大规模的更换和维修,其陈旧老化程度可想而知。这种情况严重制约了公司的发展,至使部分客户到公司考察后,因安全方面的担忧而合作不成。

由于水电设施建设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水电设计的远瞻性不足,供电线路、变压器、供水管道、水泵等设施的负载能力已远不能满足如今生产和消防需要,且室内外供电线路绝缘层因老化而剥落,供水管道因材质落后造成锈蚀堵塞,这些都给人生安全和生产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具体分析:水泵老化及供水管道锈蚀堵塞引起的后果将是有可能在火灾发生时因故障不能及时供水;电线老化绝缘层的剥落极易引起短路引发火灾,老化裸露的电线也容易断落造成人身伤害事故;变压器功率较小跟不上公司发展的需求。

近十几年来对水电设施能做的只是日常维护和小修小补,目前因有些设备已属淘汰产品,连更换零配件都成了极难的事情。

从我公司的发展前景考虑,恳请上级领导能给予上述情况以关注,同意我公司对水电设施进行更新改造,帮助我公司从根本上解决安全生产方面存在的隐患。此项工程经有关方面估算约需资金60万元,而我公司自有资金仅能负担约10万元,其中线路改造包括更换电线杆29万元,变压器16万元,更换水泵、供水管道及改造泵房15万元。资金缺口较大,因此非常希望得到上级领导的支持。

特此请示,盼复。

安徽储运有限公司

二零一零年二月二十三日

附:图片说明 图片说明:

图片1-3: 老化的电线

图片4:

因地下管道锈蚀穿孔引起的渗水 图片5:

消防管道锈蚀 图片6:

供水管道锈蚀

图片7-9:

水泵、阀门老化、锈蚀 图片10:

旧城更新改造中的色彩控制模式 篇6

关键词旧城改造;色彩规划;色彩控制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51-0195-01

0引言

大至一些国家、小到一座城镇,由于各民族的历史文化,生活方式的差异,以及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技术水平等因素的影响,都会形成具有人文特征的旧城区。旧城区的历史建筑是构成城市景观一个重要内容,深刻影响着人们的城市文化感受、在未来的城市建设中应引起高度重视。而历史建筑的色彩特征更能体现城市的文化品质,同样需要在保护基础上的更新改造。每座城市要学会利用旧城区的色彩资源,珍视这些独特的人文元素,来创造历史文化与现代城市的和谐发展。

1保护地方色彩

无论时代怎样发展,技术如何进步,我们总是生活于既定的历史之中,不可能完全忽视过去遗留下来的优秀文化风貌。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习俗都有自己所喜爱的地方色彩,表现在历史建筑上就构成了不同的文化载体,形成了不同的城市风格与地域风貌。地方色彩是城市文化的长期积淀,它诉说着城市历史和文化变迁,在本质上反映了社会的政治经济、宗教信仰和人文背景。因此,在旧城更新过程中对地方色彩进行保护,可以有效保证城市色彩的文化持续性。

在旧城区不同年代形成的历史建筑,会由于其风格反映着当时的特点及经济水平而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地方色彩也会因此而打上时代的烙印,反映出不同时期的文化传统。旧城区内的历史建筑色彩风格统一,材料质感丰富并具有较高的艺术质量,可以为市民提供超越时空的连续感受,增强了市民的亲切感及认同感,使市民直接体会到城市的精神内涵。因此,这些地区色彩应该成为整个城市的基础和精华所在。对这些地区的历史建筑,应当采取以色彩保护为主的原则。应尽量避免因功能转换,对建筑立面进行修复而导致的对色彩风格的损害。现代建材很难在色彩与质感上与传统建材达成一致,即使色彩数值上相近,也会因为缺少陈旧感、历史感而造成其艺术价值的损害。应根据旧城区的类型特征划分不同区域,找出历史建筑的色彩变化规律,以便在旧城更新改造中制定色彩规划。在建立和完善色彩规划的过程中,应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采取科学的采集方法,对旧城区的色彩构成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优化原始资料并形成完整的色彩调研报告,通过对旧城区中的色彩要素加以提炼和概括,确定在城市规划中使用的地方色彩。这种方法可以在旧城区保护中形成城市色彩的清晰脉络,能够保证对旧城区最优的色彩更新并使城市色彩协调起来。

在旧城区进行历史建筑的色彩保护过程中,色彩规划的基本原则是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以显示其历史文化的真实性,其目的就是为历史建筑的完整保存提供一套正确有效的色彩设计方案,借以维护旧城区的城市神韵和建筑魅力。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保护历史建筑的具体方案时,把地方色彩作为城市更新的参照坐标,这有利于塑造城市形象的个性魅力,增强市民对城市整体形象的心理认同。因此,成功的地方色彩保护往往能够极大地提升一个城市的总体形象及魅力,并使其具有巨大的无形资产价值。

2制定色彩标准

随着人们对旧城改造中的色彩规划的日益重视,设计师用语言表达已经不能满足色彩规划的精确要求;靠设计师的视觉经验更无法科学准确的把握色彩,运用色彩调研对建筑色彩进行全面分析,通过色彩提取方法来确立旧城改造中的色彩使用标准,能够准确再现历史建筑的色彩效果,也为新建筑色彩设计提供规范指导的参考依据。因此,色彩标准在旧城改造中已经成为保护历史建筑和更新设计时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尺度,这对继承和发扬建筑文化传统,保持旧城区的文化风貌有重要意义。

色彩调研是对历史建筑的色彩现状进行分析和探索,也是确定色彩规划中量化表达的主要程序,其内容应包括旧城区的自然景观、地理环境、人文特征和建筑材料等综合要素的色彩特征,并能深入地了解到其背后的政治经济、技术水平、文化变迁等制约条件[2]。在色彩调研过程中应着重把握城市整体印象,挖掘旧城区历史建筑的演进过程,剖析建筑色彩的地域特征和表现语言,把握历史建筑的色彩文化精髓。调查方法可以采用直接调查,间接调查及查阅资料等手段。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设计目标进行直接考察,收集色彩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是最严谨的方法并能在最大程度上保证色彩设计的成功。调查方法选用静态摄影比较客观,视点可选在基地中心,用数码照相分拍几张不同角度的周围景观照片。由于数码照相记录色彩较简便,但它对某些材料的肌理和色彩微差的感应有局限,不如现场观察描绘加注解来得更为真实和深刻,所以采用照相为主,现场描绘为辅的方法比较适宜。根据历史建筑的色彩分布规律,我们可以采取色彩设计的“抽象提取”方法,将摄影图像拿到现场在同一时间进行核对,依据天空、植物、建筑、道路等色彩的结果,用颜料手工绘制色彩图谱,制作具有表征意义的色彩标准,并运用到旧城改造的色彩规划中。制定色彩标准对历史建筑进行精确的色彩定位,并以此来规范旧城保护工作中的色彩规范与材料标准,将有利于保持历史建筑原有色彩结构,同时也可以对历史建筑色彩进行模数复制。

在具体施工过程中设计师将基地环境色彩进行分类,分别设定为色彩单元,然后将采集样本结果分析出来的色彩种类,按色彩单元用于旧建筑的更新设计上,新建筑色彩可参照基地分析出来的色彩种类,或与基地环境相协调的色彩种类。据此,可以模拟比较新建筑或其他设施在色彩上是否协调,而使设计很容易客观地评估未来建筑的色彩效果及对基地整体环境的影响。只要我们能制定包括建筑色相、明度、彩度在内的分区色彩控制标准并严格执行,便能逐步解决城市色彩混乱及平庸问题。

3加强色彩管理

我们生活的旧城区是在古代和近代的一系列建筑活动中逐渐形成的,总是处于不断的新陈代谢之中。所以处理好局部更新与系统控制的关系,是旧城改造中色彩规划的关键问题。旧城改造中科学的规划方法应是在深入调查与研究的基础上,对整个旧城区进行色彩分区,对不同区间的色彩构成特征,应采用大面积保护与小面积调整的更新方法,总体色彩控制和局部色彩自由的控制原则。这种新旧色彩的“对话方式”能够体现旧城区色彩的意义、地区文化的发展以及城市文明的个性特征,从而对可持续发展做出合理解释。

色彩更新是为历史建筑的保护和调整提供色彩标准,也为新城区的创造和发展提供色彩参考。在旧城区增加新建筑的时候,色彩选择要延续历史建筑的色彩风格,以显示其历史文化的真实性。确定建筑色彩更新方案时,应对周围环境的色彩特征,及附近的代表性的建筑色彩,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与细致的综合分析。只考虑色相的对应而忽视了明度,彩度的协调,色彩过于单调而缺少历史建筑的色彩变化与细部处理,都是色彩更新中易犯的错误,极易导致色彩更新的失败。对旧城区的色彩控制应该是视觉秩序的系统工程,特别强调新旧建筑色彩的相互交融和彼此平衡,即地方色彩与现代色彩的真正和谐共生。因此,色彩控制应有历史建筑维护的色彩硬性规定,同时,也应有城市空间色彩发展的展望建议和指导标准。为了保持城市风格的持续性,还应利用色彩管理的方法来获得城市风貌的法律保护。规划部门制定建筑色彩的管辖细则,除了不准破坏和更改历史建筑的色彩特征之外,还要对相邻建筑色彩做出统一的规定。更不能忽视旧城区的新建项目的色彩管理,必须根据建筑的性质和规模,制定明确的色彩标准的使用范围,任何单位的再建工程和改造项目,必须按所在地区的色彩标准进行施工。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只有充分重视传统色彩的运用,植根于本土和传统文化的色彩设计才是具有生命力的设计。旧城区色彩保护采取了一种与历史建筑认同的态度,表示了對历史文脉的尊重;旧城区色彩更新有助于文化色彩在积累中的健康发展,这是一种不割断历史的文化变迁;在旧城改造中色彩控制之最终目的应该是以人为本的原则。这种观点要求我们将旧城区色彩看作是时刻进行新陈代谢的、有生命的机体,将色彩发展看作是一种内在的、在原肌体中的生长,从城市的色彩肌理中可以寻找到色彩发展的文脉和历史发展的轨迹。

基金项目:本文属天津市艺术科学规划研究项目,项目编号C08042。

参考文献

[1]许蚌.色彩学在城市住宅环境设计中的运用[J].艺术百家,2007,1:78-79.

[2]高履泰.古建筑色彩的定量化[J].古建园林技术,1998,4:49-50.

[3]姚珏.城市环境色彩设计[J].山西建筑,2007,5:48-49.

作者简介

更新改造研究 篇7

随着时代发展, 人们对城市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城市更新是随着经济的增长同步推进的, 由于特定经济时期城市和经济发展方向、措施的改变, 我国的大城市普遍在较长时期遇到了更新停滞的问题, 城市学上称之为突发性的机械更新现象。

城市机械更新即在短时间内解决城市老化、居住条件恶劣的问题, 由于各方面都有迫切的要求, 减少了思考时间和实践步骤, 因此我们应持宽容的态度去理解其产生的问题。城市机械更新大部分情况下没有考虑到旧城区建筑的历史因素和城市价值, 对旧城区建筑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

城市的有机更新是用相对较长的时间来对旧城区的建筑理性思考后进行针对性的改造, “城市有机更新”理论是城市学领域的一项创新, 多指旧城区而言;“有机”二字是指, 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强调城市文脉的延续, 尊重旧城的原有风貌, 不片面地追求物质环境和经济利益, 而是追求和谐发展。例如将“生命”概念引入城市建设, 把城市作为一个生命体来对待, 并将这种观念应用在老城区的街道建筑、人文景观、城市道路、河道、城市产业、城市管理等各方面的建设上, 按照城市自身的“生命信息”“遗传密码”, 在文化、生态、社会和经济之间找到和谐的平衡点和可持续的规律, 实现城市资源保护和利用的良性循环。相比之下, 城市有机更新比机械更新更加有利。 (表1)

有机更新的实质是一种观念、思想, 促进城市健康发展的一个过程;一种方法、手段, 协调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联系。吴良镛教授主张的“有机更新”即采用适当规模、合适尺度, 依据改造内容与要求妥善处理目前与将来的关系, 主张“按照城市内在的发展规律, 顺应城市肌理, 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探求城市的更新与发展”。

2. 建筑立面的相关概念与联系

2.1 建筑立面的概念

“建筑和建筑外部空间直接接触的界面以及其展现出来的形象和构成方式, 或是建筑内外空间界面处的构件及其组合方式的统称”即建筑外立面。建筑立面包含的元素甚多, 包括暴露在外部的墙体和结构, 建筑物的门窗和入口, “建筑的第五立面”——屋顶, 以及影响建筑立面效果的细部;建筑立面的形象效果直接由这些元素的相互作用所决定。如果说外表是了解陌生人最直观的第一感受, 那么沿街建筑立面就好比都市的着装和面部妆容影响着城市的风貌。

2.2 建筑立面与街道

街道作为建筑立面改造的载体, 街道中经过各个历史时期沿革下来, 层层叠加而成的建筑又与整个城市的历史发展紧密相连, 不可分割。城市不仅是人们的生活场所, 也保留着历史的印记, 在立面的修复和改造中, 原则之一就是传承延续街道留下的历史文脉, 尽可能地保留街道原有的风格特征。改造后的立面, 必须经过精心推敲, 在原有的建筑和新赋予的立面之间进行权衡, 使得建筑立面可以通过全新技艺、材料和施工的处理回归主题, 唤回埋藏人们心中已久的印记。

一座城市风格的延续是人们善待历史建筑的体现, 也展现了人类的文明。“寻根”是建筑设计在改造修缮中的命脉和依据。《城市意象》提出, “物体存在的最好状态不是被观看, 而是清晰、强烈的被感知。”建筑立面在改造之后呈现于人们眼前, 希望我们不仅仅是被立面的形式美所吸引, 也会被立面重建之后赋予的再现历史的场景感而触动。

1.3 建筑立面与场所精神

场所精神是指对某一特定空间的熟知度, 与空间中人群所具有的阅历、背景、特征, 他们的感受、态度、情感、思绪等相关联。城市沿街建筑立面是营造场所精神最原始和最直接的要素, 时间沉淀越久, 随之而来对感官的影响越深刻。场所性的构成体现了建筑立面的本质, 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组成成分的秩序感:沿街建筑、城市街道、广场、公共艺术品、景观构件等这些城市场所精神的重要构成元素的组合与分布要有强烈的秩序感和节奏性, 例如建筑在街道中的排列是创造良好场所性的因素之一, 新元素参与组织的场所感仍应顺应整体城市肌理, 立面改造设计中要求建筑的天际线与轮廓线必须统一和呼应, 构成强烈的秩序感。

(2) 场所更新的渐进性:场所更新应当是一种渐进的、持续的、自然的变化, 不违和内在的秩序和发展规律, 其中最能激发人们记忆与情感的就是对人们视觉影响最直接的建筑立面。城市中沿街建筑场所更新的参与者, 包括设计者和行走在街道中的人, 需要与时俱进, 适应自身的角色和感知场所的微变换。

(3) 场所本身的独特性和鲜明性:场所的独特性包括城市沿街建筑独特的形式、空间的设置、氛围的缔造等。场所同时鲜明地给人们的多种行为进行提示, 即使初来乍到也能迅速做出反应。随着时间的流失, 沿街建筑逐渐老损破旧, 失去了昔日光鲜亮丽的外表, 不足以让进入场所中的人群迅速地对场所做出反应, 这就是改造建筑立面最根本的原因。

(4) 整体的比例尺度:城市沿街建筑立面从细部窗台到总体轮廓线都应当是一个有机整体, 合适的比例尺度是体现城市沿街建筑场所性最关键的因素, 同时也是建筑立面改造中最重视的部分。比例尺度的灵活运用会营造出一个场所区别于其他场所的特性。

3. 城市沿街建筑立面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建设高潮时期, 城市不断地向外扩张, 传统的城市沿街立面日渐消亡, 取而代之的是新旧混杂的建筑立面形象。城市建设的速度在快速发展和急剧膨胀的面前显得力不从心, 陷入了城市建筑风格混搭、乱拆乱建等多方面的窘境, 城市沿街立面种种问题凸显:

(1) 广告牌、店招等设施混乱。商业广告某种程度上能反映一个城市的繁荣, 增添一个区域的活力, 但过多的、无序的广告也会给人带来视觉混乱和心理烦躁。当建筑物上的招牌达到一定面积或一定数目, 从视觉上对建筑物产生遮挡, 将会取代建筑物原有的立面效果而成为建筑物的直接立面。招牌面积过大、放置不协调的问题, 无法与城市立面的节奏和韵律相统一, 破坏了整体的立面形象, 失去了建筑立面原有的特色。 (图1)

(2) 城市记忆风貌的逐渐丢失。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沿街的部分建筑被拆除后改建现代化建筑的情况, 原有的沿街建筑完整立面被打破, 新旧对比强烈, 整体的韵律感和连续的界面被分割, 既失去了原有特色又没能形成新的城市风貌。由钢筋混凝土建造的玻璃盒子如雨后春笋般在当今都市林立, 处理手法单调类似, 形体构成简单重复, 使得大部分城市沿街建筑表现出千篇一律的景象, 人们整天穿梭于复制的空间中, 视觉感单调沉闷, 心生厌倦。 (图2)

(3) 过分注重了城市的美化运动。在城市沿街立面改造中, 有意识的美化修饰是加深城市印记和体现文化特色的重要手段。许多的沿街建筑立面的装饰性很好, 但真正考虑到功能性使用性并付诸实践的不多, 这就显得改造不是很彻底。研究城市的“化妆”艺术多, 研究人的需求少, 城市居民变成了城市的观众, 城市的生活居住条件并没有因为城市沿街立面的改造而得到真正的改善, 没有充分实践公众的利益和参与精神。

4. 城市有机更新趋势中沿街建筑立面改造原则和方法

4.1 改造与城市发展相适应原则

临街建筑的改造不仅取决于物质环境和经济因素, 更与城市所在地的市场形势、经济构架和人口息息相关。改造目的很大程度取决于临街建筑的现状, 针对不同类型, 有的需要保护历史遗迹, 有的需要完善市政设施, 有的需要消除安全隐患等等;例如沿街建筑违章搭建的棚户等凸出物, 对重点整治建筑的外立面装饰采用包裹的形式, 统一沿街整体的材料和风格。

4.2 控制引导有利因素性原则

在对城市的整体风格特色定位把握下, 通过建筑设计、规划设计来控制引导具体的沿街建筑立面改造设计。对于依附在建筑立面上的广告、店招等, 在改造设计时只是结合建筑本身的形象、采光需要等提出相应的风格、照明、规格、位置等要求, 具体的广告、店招等项目设计则结合实际考虑。这样有利于将沿街广告等有利因素灵活地纳入沿街建筑立面整体形态的秩序之中, 更可利用广告等来丰富沿街建筑立面的肌理特征。

4.3 重塑场所精神的可持续设计原则

尽管我国大部分城市正在被新建或仿造的建筑和街区所吞噬, 但传统文化、传统民居形式以及传统的生活方式, 依旧是人们依赖和神往的。在城市沿街建筑立面改造中, 我们应把“寻根溯源”作为指导思想, 充分挖掘提炼影响当地居住和生活的地域文化, 总结出可用于立面改造中的传统符号和空间特质, 以此作为对场所精神重塑的回应, 找回人们需要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可持续设计是通过控制城市沿街建筑立面的细部装饰设计、文化元素的运用, 在时间和空间上体现出城市沿街建筑立面的风貌特色延续, 展现了看得见的具体形态, 更能深入到建筑立面反映出的价值观。场所精神的回归, 不仅是市民生活文化的需要, 延续了城市历史文化, 也是我们应对未来城市沿街立面改造的趋势。

5. 结束语

临街建筑立面的改造需要引入历史因素, 展现历史文脉, 从而独具特色, 这是城市更新改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沿街建筑立面的改造作为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举措, 与其相配套的整道路铺装、市政设施、绿化植被等也同样不容忽视。沿街建筑立面改造的过程中新建的现代风格建筑, 如果与原有的风貌不相匹配, 就会给人留下不伦不类的印象。改造过程中要注意不能破坏原有建筑的主体结构, 使旧建筑可以在保持原有建筑风貌的前提下, 安全性有所保障, 功能性得以更新;既能保持传统, 也能与现代元素相适应, 营造具有现代风格和传统风貌双重姿态的城市沿街建筑的立面, 有利于促进城市的有机更新。

摘要:针对我国城市沿街建筑立面改造中发现的问题, 运用城市有机更新、街道美学等理论进行有益的思考, 并提出了相关的改造设计原则与方法, 对进一步研究城市沿街建筑立面改造设计提供了一定的启示和借鉴。

关键词:城市有机更新,建筑立面,改造设计,可持续设计

参考文献

[1].凯文·林奇.城市意向[M].项秉仁, 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1.

[2].芦原义信.街道的美学[M].尹培桐, 译.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1.

[3].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M].尹培桐, 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5.

[4].埃德蒙培根.城市设计[M].黄富厢, 朱祺, 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9.

更新改造研究 篇8

1 旧工业区更新改造的意义

伴随着上世纪末以来各地开展的大规模旧城改造运动, 旧工业区改造的发展逐渐呈现出其独特性。它以整体的观念研究人与环境的关系, 研究分散的、未成系统的旧工业区更新的相关理论与实践案例, 总结改造再开发的实施策略, 使城市获得良好的可持续发展, 推动与促进正在进行的旧城改造运动, 以适应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压力, 完善城市用地结构提出的挑战, 达到城市自然、经济、社会的协同进化和再生。

2 旧工业区更新改造的现状

2.1 旧工业区更新改造取得的成绩

中国目前还处于城市化的初级阶段, 世界范围内的产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较小, 伴随着城市规划布局的调整, 涉及城市总体布局发展方向的城市旧工业用地的调整也愈发被重视, 政府和民众意识到对于污染严重的企业必须搬迁、合并和转产。由于旧城区内的用地较小, 对发展不利, 改造要考虑旧工业用地调整后的发展余地, 避免二次搬迁, 并根据区位、交通、环境、基础设施等合理确定城市土地价值, 以做到地尽其用。

20世纪80年代后期, 全国旧城改造经验交流会就提出旧城改造应包括更新城市工业区和其他大规模的劳动场所, 改造落后的市政设施, 改善公用设施。上海是我国率先对彰显城市历史的旧工业区进行调查和保护性再利用的城市, 近年来将多处老厂房、旧仓库加以改造, 如田子坊视觉创意设计基地、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等都是旧工业建筑改建再利用的成功例子。北京在近年来也开始了对近郊工业区的更新改造, 对老工业区实施了成片的开发和改造, 如基于LOFT概念的北京大山子文化艺术区、已列入文化保护地区的798工业区等。近年来, 受国外旧工业区更新方式的影响, 我国一些城市, 如武汉、广州等也对此做了很多探索, 从不同方面对旧工业区的改造进行了研究, 如体现后工业景观思想的广东中山歧江公园, 注重生态平衡的唐山南部采煤下沉区生态园林建设等。

2.2 旧工业区更新改造存在的问题

目前, 我国旧工业区改造在取得一些成绩的同时, 在改造方式、保护措施、资金运转、社会市场机制等方面还有很大的缺口, 存在较严重的建设性破坏情况。

2.2.1 资源消耗严重

我国目前更新改造的旧厂区建筑多为上世纪50至70年代建造的, 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 许多建筑在工程质量和艺术质量等方面的标准都不高,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对其的再利用。同时, 对于大部分旧工业区来说, 在规划初期没有过多地考虑工业生产引起的生态问题, 因此造成了不必要的环境污染, 生态环境和景观破坏严重, 大量的建 (构) 筑物和设备设施被闲置或遗弃, 大量的工业废弃地、废弃物破坏了自然地形地貌, 造成了资源浪费并成为城市中新的污染点, 在改造更新的过程中生态规划的理念还没有得到真正的体现。

2.2.2 改造理念相对滞后

由于原来对旧工业区的改造重视不够, 致使城市规划调控不力, 改造主体不明, 不少工业遗产在“详远而略近”的观念下成为城市建设的牺牲品。近期政府和民众才开始重视工业遗产的重要性和民族性, 但还存在着改造片面单一、措施不力、改造标准不够全面科学、保护理念和经验严重匮乏等问题。不少地方认为旧工业区污染严重、技术落后, 应大拆大建, 有价值的旧厂区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比例较低, 这些致使有些改造并未取得良好的效果。

2.2.3 政府支持力度不够

在某些地方政府看来, 一方面是改造工作势在必行, 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政府财力有限, 很多旧工业区的改造项目就只能交给能够提供资金的开发商来做。开发商开发的本意是希望有回报, 这就使得维持传统风貌的意愿无从实现, 一个良性的循环系统无法形成, 微循环的模式在实施中也依然面临着资金的问题。尚要政府制定一系列的政策规划和相关实施细则来约束开发商的行为, 通过这种控制性的引导让开发商认识到只有进行保护性的微循环改造, 自己才有参与城市更新的可能, 从而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2.4 社会问题及公平问题被忽视

2.2.4. 1 忽视社会和公共设施

社会和公共设施是城市总体利益和市民权益的重要保障, 却很难在短期内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 即使有一定的经济得益, 由于管理的不规范和投资回收期过长, 也往往难以刺激市场的主动参与和投入。但是, 有些改造所产生的价值起初并不明显, 需要长期持续的建设才能见到成效。

2.2.4. 2 关注近期和局部利益

目前的旧工业区改造基本上是以开发商为主体, 倾向于最充分地利用土地资源, 提高开发强度以求最大的开发利润, 而很少考虑对周边环境可能造成的危害以及对城市未来发展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这样会影响到相邻地块的采光和通风, 加剧基础设施供给的紧张, 不利于周边地块的后续开发。

2.2.4. 3 忽视公平性

动拆迁成本低的旧厂区往往成为城市更新中的“热点”, 那些拆迁量大、更新改造成本高的地段则少人问津。有些旧工业区并非破旧, 但被拆除重建;有些改造刚刚完成不久, 但由于所有者的变更又重新来过, 造成社会财富的浪费, 许多的再利用项目还停留在自发阶段, 合理的规划机制尚未形成。

3 旧工业区的更新发展

3.1 建设生态新住区

将废弃的工业区转化为有吸引力的城市新生活区是许多城市不断探索的发展主题。生态社区是依据循环经济理论和生态学原理而设计成的一种新型社区组织形式, 其基本思想是仿照自然界生态系统中物质流动的方式来重新规划社区生活、消费和废物处置系统, 即指合理的、充分的、节约的利用资源, 人们在生活和消费过程中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损害最小以及废弃物多层次综合再生利用的生活模式。

天津万科水晶城是在一家玻璃厂旧址上建设起来的, 是中国第一个以保留工业时代历史遗迹为主题的大型社区。建设过程中强调“对比、保留、叠加”的设计理念, 立足于延续历史的角度, 保持原有建筑的历史风貌, 并使其巧妙地融入现在的建筑中。 (见图1)

3.2 建设公共文化设施

3.2.1 再利用为创意产业园

北京798创意工厂是在中国第一个电子工业基地——原北京“798工厂”的厂房基础上改建而成的, 由于其独特的厂房建筑结构和高大的内部空间, 吸引了大批文化机构进驻, 目前已聚集了几百家各类创意仓库、美术机构、画廊、酒馆等, 形成了艺术家聚集区, 成为北京艺术和时尚的地标之一。 (见图2)

3.2.2 改建为博物馆或会展中心

柳州工业博物馆位于该市第三棉纺织厂和苎麻厂的旧址, 室内展区由旧厂房改建而成, 经修复后的厂区厂房保留了原有的外观和结构。残旧的砖墙, 灰色的混凝土, 体现了城市的历史和工业情怀, 成为城市工业遗产保护、展示、传承与利用的一个有力的工具。 (见图3)

3.2.3 建设商业办公综合区

深圳中航苑是一个旧工业区改造项目, 根据城市规划, 按原有工业区规划格局、街块单元大小、街道密度尺度、建筑空间结构来进行商业地块的布局, 利用所谓街块单元的小独立地块, 用传统的街道机理来组织地块的生成。老厂区的改造成功极大地提升了该区域的商业价值, 对华强北乃至深圳商务圈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3.2.4 改造成其他文化设施

旧工业区改造成文化设施的发展策略还包括:①改建为银行业、保险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 完善城市结构, 改善城市形象, 带动旧工业区所在地段的更新。②通过举办如世博会等大型活动促进工业区的复兴, 在短期内迅速改变城市面貌, 促进旅游经济发展, 提高城市的知名度。③兴建大型体育设施。如悉尼奥运会的场址原为污染严重的工业垃圾堆放场, 设计师遵循绿色设计的原则, 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目标。④重建大学社区。利用工业的废墟重新营造, 如由原皇家码头改造而成的哥本哈根建筑学校等。

3.3 营造“后工业景观”

“后工业景观”是指在先前作为工业生产用途而后废置的场地上重建的景观, 它是从景观设计的途径来进行工业废弃地的改造, 在工业遗存的基础上, 通过对工业元素的改造、重组与再生, 将衰败的工业废弃场地改造为具有全新功能和多重含义的景观。可通过塑造后工业环境艺术, 如大地艺术作品、试验性艺术创作, 以及利用工业材料创造的公共艺术作品等加以体现。 (见图4)

对于大城市周边的旧厂区建筑, 可以在其中注入旅游业、商业、休闲服务业、会展等多种元素, 依托城市经济发展的背景, 改造成为工业旅游度假地。而老工业基地中那些规模宏大的工业遗址, 甚至可以作为独特的人类物质文化遗产来保护和开发。发展旧工业区旅游, 对于我国旧工业区寻找转型再生之路, 促进经济发展、创造就业机会、改善生态环境都有重要的意义。

3.4 调整工业用地使用

3.4.1 发展都市型工业和高新技术区

在可能的条件下要充分利用和改造中心城区的旧工业用房和原有的工业基础, 通过合理的技术改造、工艺改革改善生产条件, 积极发展都市型工业。这可以提高城市中心城区的经济发展, 改善环境, 创造新的就业机会, 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3.4.2 开发生态工业园

生态工业园的实质是合理的、充分的、节约的利用资源。近年来, 我国也开展了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规划和建设工作, 其中大力加强了对旧工业区的生态改造建设, 积极开展生态工业及循环经济方面的研究工作, 较为成功的是广西贵港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和山东鲁北生态工业园区等。

4 结语

旧工业区的改造一定要和城市文化特征相结合, 归纳改造再利用的影响因素、规划目标、开发模式, 同时就旧工业区再利用的规划内容、操作手段进行探讨, 体现工业语言, 从中得出改造的目标、内容及手法, 以找出适应中国国情、可持续发展的旧工业区发展方向, 达到城市自然、经济、社会的协同进化和再生。

参考文献

[1]熊国平.当代中国城市形态演变[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2]刘光亚, 鲁岗.旧建筑空间的改造和再生1[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3]张鹏举.适应·更新·生长——次人文与生态视野下的旧产业建筑改造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1.

[4]勒磊.浅谈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J].中国房地产业:理论版, 2012 (5) :490-490.

更新改造研究 篇9

1 地域文化带动旧城更新的理论研究

1.1 地域文化的内涵与表现形式

在我国, 地域文化一般是指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 是特定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文明表现。它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与环境相融合, 因而打上了地域的烙印, 具有独特性。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 除了在空间结构和规模范围上不断变化, 更是形成了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地域文化是依托于城市形成的自然环境而产生, 但又深深影响着城市的发展。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非常广泛, 包括城市建筑、交通工具、道路及居民饮食、服饰、心理、习俗等方面, 但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还是城市中的建筑 (见图1) 。

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有别于其他城市的地域文化往往是城市生活的灵魂和核心, 也是城市生存的基础, 所以, 一地的地域文化就是财富, 对城市的发展有着深厚的影响。

1.2 地域文化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关系

地域文化一方面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另一方面又与城市经济、社会相互融合产生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成为城市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首先, 地域文化与经济发展互为支撑和动力;其次, 地域文化可以提升经济品味, 增强城市吸引力;三是地域文化可以重塑城市形象, 扩大城市经济影响力, 拉动城市经济的全面发展[1]。

1.3 地域文化传承在旧城更新中的作用

地域文化的传承在旧城更新中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内, 地域文化可以增强城市的软实力。城市地域文化是城市居民的精神依托, 文化传承可以提高老城居民的文化素养, 成为建设城市文明的内在动力。对外, 地域文化可以扩大城市的影响力。良好的人文环境已经成为城市招商引资的重要前提。在经济基础同等的条件下, 良好的人文环境可以大大提高一个城市和地区的竞争力, 所以目前已经有很多城市将其作为城市生存发展的目标。同样, 国内外大量案例也证明, 旧城的文化传承能够带动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 为塑造城市形象和知名度创造良好的条件, 从而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2 地域文化激活旧城更新的案例研究

毕尔巴鄂市是西班牙西北部的沿海小城。20世纪80年代以前, 以出口铁矿石闻名, 是巴斯克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火车头。但随着工业产业的衰败, 毕尔巴鄂人口开始减少, 环境污染、城市交通等问题日益严重, 滨水空间也被大量废弃码头占据, 城市形象被严重影响。

1991年, 由西班牙国家和地区两级政府共同组成的委员会启动毕尔巴鄂滨海地区再生计划[2], 其总体发展计划主要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建设一系列精品建筑, 包括两个大型地标性建筑:古根海姆博物馆、尤斯卡尔杜那会议表演艺术宫以及一个购物中心, 形成一个新的文化中心, 并吸引流动资金;第二阶段是通过举办地区性和国际性的文化交流会议, 刺激经济发展, 优化服务产业, 促进产业转型, 提升城市形象, 并最终发展成为国际性的文化艺术中心。

通过文化艺术等标志性建筑的建设、基础设施的改善、环境的美化和新兴产业的注入, 毕尔巴鄂市的旧城改造获得了空前的成功。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斥资1亿美元兴建的古根海姆博物馆[3] (见图2) 。1997年建成后, 古根海姆博物馆立即吸引了大量游客到毕尔巴鄂参观, 年参观人数超过100万, 并多次出现在热门电影中。博物馆激活了当地经济, 提升了城市知名度, 成为文化地标带动城市发展的经典案例。

3 基于文化特征的旧城更新城市设计方法

3.1 映射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物质空间

一个城市之所以有特色, 能给人留下深刻的记忆, 很大一部分是来源于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而物质空间是城市精神文化的具体表现。每个城市形成至今, 都有有别于其他城市的空间、社会、人文和经济的发展过程, 蕴含了人与城的内在关系, 是一座城市的历史积淀[4]。要体现城市物质空间的特色不仅需要看到其当前时间点的外在表现, 更要理解它映射的长久以来与自然环境、人类活动互动所形成的历史文化内涵。因此提炼城市特色要素, 体现城市独特历史文化是避免现代化建设造成“千城一面”的重要方法。

1) 城市肌理的延续

城市设计中往往会运用图底关系来分析一个城市的街道和街区构成的城市肌理形态, 不同城市建筑物的组织方式是生活其中的人类长期改造自然和进行社会活动的结果, 是城市记忆的体现。在旧城更新中, 满足现代生活需求的同时还要时刻尊重旧城肌理, 城市肌理的梳理和改造工作决定了城市形态的变化, 反映了旧城更新是延续了历史还是割裂了历史。

2) 空间尺度的营造

宏观层面的空间尺度营造要把握城市整体的空间序列;中观层面的空间尺度营造需考虑宜人的感官体验;微观层面塑造重点特色空间节点。人对一个城市的认知是从自身可以掌控的环境尺度开始的, 城市特色空间起到承接城市街道的功能, 往往成为人们驻足聚集的焦点, 这些空间尺度最为感官所接受, 甚至在人们心中能代表一座城市的气质和特色。通过对这些空间节点的改造, 能够创造更多人流驻足空间, 形成新的活力点。

3) 标志物的确立

建筑往往是塑造空间的主角, 旧城中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展现特色城市风貌或承载有吸引力的社会活动的建筑使人印象深刻, 甚至一些构筑物, 如纪念碑、牌坊、钟楼等也能起到分割区域、标示场所的功能。突出这些标志物就能够增加城市的感染力。

3.2 延续历史文化的城市风貌

旧城更新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对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 众多建筑的组合才形成了有特色的城市风貌, 但并非所有建筑都有保留和保护的意义, 这就造成了新旧建筑混杂的情况。为使新旧建筑和谐统一, 延续文化氛围, 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

1) 建筑体量的延续

在原生态的城市空间中, 往往会有许多体量接近的建筑聚集在一起, 作为一个整体被人们所认知。为了维持这种建筑集合整体的协调和城市肌理的完整, 要求新的建筑以相似的体量融入其中。当功能要求出现大体量建筑时, 应对其进行必要的切分, 转化为小体量的组合, 这一方面需要城市设计中给出具体的引导, 另一方面在之后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中要设定严格的控制条文。

2) 建筑界面的延续

建筑界面的组合形成了完整的街道界面, 新建筑的加入不能打断原有界面的连续性。这必然要求城市更新过程中对建筑高度、立面风格、建筑色彩等要点充分考虑, 以达到人行尺度下的感官统一。

3) 建筑韵味的延续

新建筑在体量和界面上延续原有形式, 并不意味着新旧建筑保持高度一致, 恰恰相反, 城市更新中新建筑的加入是提升街道品质, 体现城市生机的大好机会。深挖城市的演变特点和建筑的形象特征, 在和谐统一的基础上, 抓住建筑韵味, 形成富有变化的建筑形式。

3.3 提升城市品质的景观环境

1) 融合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是每个城市独有的条件, 将自然资源有机地运用到城市特色空间的塑造中, 不仅可以展现城市无法复制的景观形象, 还可以构成山、水、城、人和谐共存的趣味画面, 常常能造就极具吸引力的旅游景点。

2) 融入城市环境

具有历史文化特征的特色街区的环境和功能更新需要融入整个城市的环境, 比如步行空间上, 特色街区的步行出入口要和城市的步行系统相连接, 形成完整的体系;交通方式的转换上, 应当在特色街区的周边合理安排停车场所, 避免造成交通混乱;基础设施方面, 不仅要满足当地居民的基本需求, 还要服务外来游客, 实现资源共享, 功能互补。

3) 加入人文景观

在特色街区中加入人文景观有利于突出城市的历史文化内涵, 为传统空间加入新的活力点。这些人文景观要来源于当地的历史典故或社会风俗, 兼顾实用性和趣味性, 包括牌坊、雕塑、文化墙、花坛、喷泉、座椅、标识等, 在与历史留存的传统空间的交流中, 创造多种多样的宜人活动空间[5]。

4 盐池旧城区更新改造规划案例分析

4.1 现状和问题分析

盐池老城区位于县城中心, 西部为新城区, 东部为工业区, 北部为物流园区, 南部为哈巴湖自然保护区。老城区占地面积702.4公顷, 现状土地利用呈现以下特点:①用地结构不明显, 用地不集约;②三类居住用地占比较高, 占城市建设用地的31.8%, 占居住用地的67.9%, 居住品质差;③公共设施类用地过于分散, 尤其是商业呈现“街街小商业”的状态, 效益不高;④绿地建设成效较为显著, 生态环境较好, 但存在公共绿地分布不均匀, 缺乏层级体系等问题;⑤道路丁字路口较多, 交通效率较低;⑥停车以路边停车居多, 占用大量道路面积, 社会停车场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停车需求。

4.2 地域文化特征分析

发掘城市文化资源, 鼓励城市文化多样化发展, 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交融, 形成多元开放的现代城市文化, 把城市建设成为历史底蕴厚重、时代特色鲜明的人文魅力空间是旧城更新改造的重要内容。

盐池是革命老区, 是宁夏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 也是陕甘宁边区的经济中心、西北门户、前哨阵地和解放宁夏的干部培训基地、后勤保障基地。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历史, 形成了盐池独特的多边文化, 既有秦汉时期的长城墩堠, 又有近代革命的历史遗迹;既有中原的农耕文化, 又有塞外的游牧文化。盐池的历史文化发展存在以下特点。

首先, 盐池的历史文化发展与军事文化密不可分, 无论是古代长城文化, 还是近代红色文化, 都是由其特殊的军事地位发展起来的, 而几千年来盐池独特的城市格局、城墙古迹等也大多是其军事文化的遗存。

其次, 盐池的历史文化发展经历了军事文化和农耕文化的交替, 同时受到游牧文化的影响, 形成了独特的风土人情。而近年来盐池进入工业化进程, 在工业文化的冲击下, 城市格局和文化都进入了飞速发展的现代化阶段。

三是盐池的历史文化发展有其浓重的地域特色, 沙漠边缘地带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得盐池的发展自古以来都与大自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人们的生产生活都离不开绿荫的保护, 生态环境与城市的扩张步伐息息相关, 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渗透到城市的方方面面。

4.3 更新改造策略

1) 策略一:以人文记忆为目标的旧城改造策略

在盐池旧城改造建设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 与原有城市自然人文特征相协调。传承和弘扬盐池红色文化、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 推动盐池地方特色文化发展, 保存城市文化记忆。

2) 策略二:小规模渐进式有机更新

在更新模式选择上, 采用小规模渐进式有机更新, 延续原有城市肌理。吴良镛教授曾提出城市更新应按照其内在的发展规律, 顺应城市的肌理, 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探求城市的更新与发展。

3) 策略三:以绿色低碳为目标的旧城改造策略

盐池由于其位于沙漠边缘地带, 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得它的发展自古以来都与大自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 绿色低碳对盐池来说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延续。在盐池旧城更新改造中, 规划以绿色低碳为目标, 具体包括低碳土地利用、低碳交通方式、低碳市政设施与绿化系统三个方面。

4.4 更新改造方案

4.4.1 规划结构

规划老城区形成“一轴一核, 两环多点”的结构, 以核心项目引领城市发展, 以文化活力点作为组团中心 (见图3, 4) 。

一核:统领老城中心, 作为老城片区南北主轴和东西贯通轴的交汇点和古城墙内中心, 建筑形式上提炼老城建筑特色, 功能上设置综合性、特色性的公共服务管理与商务服务设施, 传承历史, 面向未来。

一轴:贯穿片区南北的轴线作为主要交通线路, 聚集主要公共服务设施。

两环:“人文活力环”将特色记忆点和文化活力点串联至环状系统;“古道漫步环”则依托古城墙外侧新建带状绿化, 集生态休闲功能与古色风貌展现于一体。两环交错呼应, 其间以绿廊、老城记忆点相关联, 形成有序的活力人文休闲体系。

多点:由休闲生态、文化活力、老城记忆点组成的多点体系, 由各点向外辐射, 构成覆盖老城片区的活力系统。

4.4.2 交通规划

延续原有一环两轴的结构, 以盐州南路为南北纵轴, 花马池街为东西横轴, 并结合福州路、民族西街、振远东街、煦衍路形成环路。在保留原路网结构的基础上, 扩宽部分城市干道, 整理部分丁字路口, 进一步疏通城墙内外的交通, 完善城市肌理。

4.4.3 景观规划

整理老城墙周边用地, 结合城墙形成环状景观公园, 构成特色的长城历史体验环。结合盐州长城公园、泄洪渠沿河景观带、北环路带型生态公园形成慢行生态绿化环。

4.4.4 用地规划

老城片区以整理用地为主。沿民族西街、花马池街及盐州南路街道两侧, 保留部分沿街商业服务、公共服务用地, 保留建筑质量较好的居住用地;整理一部分公共服务用地作为新增文化服务、行政办公用地;并整理一部分用地作为广场公园, 并将文化节庆及活动组织融入建设 (见图5) 。

5 结语

将文化传承的理念融入更新改造规划中, 通过理论研究和案例分析, 总结三大城市设计方法:映射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物质空间、延续历史文化的城市风貌和提升城市品质的景观环境。以盐池旧城区更新改造规划为实证案例, 运用上述设计方法, 提出基于盐池西部千年古城地域文化特征的改造策略:以人文记忆为目标、小规模渐进式有机更新和以绿色低碳为目标, 在规划方案中相应地提出“一轴一核, 两环多点”的规划结构, 以文化活力点作为组团中心, 引领城市更新改造。

参考文献

[1]王文卓.基于文化传承下的旧城更新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 2010.

[2]席俊洁, 张国平.毕尔巴鄂效应及其启示[J].城乡建设, 2015 (3) :87-89.

[3]郑憩, 吕斌, 谭肖红.国际旧城再生的文化模式及其启示[J].国际城市规划, 2013 (1) :63-68.

[4]房硕.法国巴黎旧城保护与文化传承[D].长沙:湖南大学, 2010.

更新改造研究 篇10

地处国家热工分区中严寒地区的包头市土默特右旗将军尧镇,在目前提倡发展生态建筑的同时对于建筑的能耗问题提出了新的想法。窗户的传热耗热量与空气渗透耗热量相加,约占全部耗热量的一半左右,在采暖方式不变条件下,使原有居民体感舒适度提升,由此,窗户成为节能设计的核心环节。在考虑窗户自身设计的基础上为它穿上保温的“外衣”以便更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1. 包头市土默特右旗将军尧镇传统民居改造更新的背景研究

1.1 地域性与气候因素

将军尧镇地处内蒙古高原南部,属半干旱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气温7.2℃,气候特征主要表现为不同季节的温度差别较大。冬长寒冷雨雪少,冬季长达五个月,大寒期长达50天。夏季较短,将近三个月,太阳辐射热量较大,热舒适度总体感觉差,空调制冷和冬季采暖的时间较长。

1.2 建筑区位因素及现状

将军尧镇已看不到传统的蒙古包,取而代之的是模仿汉族百姓建造而成的房屋,在外观、结构上二者大体相同。总体建筑在建筑风格上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原有民居坡屋顶;二是,原有民居破损后修建新建筑并加建;三是,后期新加建建筑。由此,针对以上三种不同时期的建筑,在寒冷的冬季,采暖成为影响居住舒适度的首要问题,在不改变原有房屋结构的同时,提高室内的舒适度是文章所研究的内容。

1.3 建筑存在问题

现有的房屋大多两面或三面开窗,开窗面积经调研测定数据计算得出,其不符合严寒地区设窗标准。由于窗户的传热耗热量与空气渗透耗热量相加,约占全部耗热量的一半左右,故笔者在原有房屋结构不变的基础上,通过调整窗户条件来改善室内舒适度,以达到节能及适居的目的。

外窗面积是计入建筑物外表面积的,因而控制体形系数要综合考虑建筑围护结构的各个因素。外窗的热工性能较差,是重点控制因素。体形系数越大,耗能越多[1]。

根据以上三种不同时期的建筑,笔者针对每一种,在窗户结构构成的基础上做了相应的设计,以满足基本保温要求基础上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并结合能源的利用对对象做了分别的剖析。

2. 建筑单体内部空间保温节能的影响因素分析

2.1 窗户特性的影响

2.1.1 外窗朝向

包头冬季主导风风向为西北风,夏季为东南风。夏季主导风以及地形风迎风面要尽量与主导风向垂直或保持较小的角度,而冬季主导风向的外窗应做封闭设计,但还是要满足室内采光通风的基本需求。

2.1.2 包头地区窗墙比现状及不足

单一朝向外窗面积和墙面积的比值一般称之为窗墙比。窗户面积布置不合理,会引起过多的能耗损失。如今为了改善采光而尽可能放大窗户面积,一方面增加玻璃的面积可以增加房间的通透感,满足了人们对建筑景观、视野等方面的更高层次需求。在内蒙这种做法极为不适用,造成大量资源不必要的浪费。另一方面,窗墙比过大,会增大玻璃的冷空气辐射面,从而降低了人在室内的舒适度。而窗墙比过小,在严寒地区,虽可以保证保暖的需求却又不能满足通风采光等要求,以上会造成建筑供暖能源和建筑照明用电的浪费[2]。

2.2 材料性能的影响

2.2.1 窗框的选择

木窗框、钢窗、铝合金和塑钢等新型材料、断热铝合金窗、塑料窗、塑钢窗。比较六种窗户的特性,结合将军尧镇的区位因素,此处笔者有以下两点建议:其一,对于原建筑,因老旧,一部分窗户已被破坏失去基本功能。此类型窗户原有结构为木窗框,此处考虑实用性,钢窗及铝合金窗作为选项更适合选用。其二,对于新加建的建筑,因建造对象为当地居民,对窗墙比控制上偏差过大造成室内居住舒适度过差,由最早居住功能转化为供牲畜及家禽养殖,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空间及资源的浪费。笔者针对这部分有两种窗户形式的推荐,断热铝合金窗及塑钢窗能够有效调节室内温度,保温隔热性能也大大提升,更好的满足人们居住的需求。

2.2.2 玻璃的选择

(1)平板玻璃

采用普通单层透明玻璃窗,厚度3mm或5mm,透光、保温、隔声、耐磨、耐气候变化,但热工性能差,且易损坏。

(2)吸热玻璃

与普通平板玻璃相比,吸收太阳辐射热、可见光和紫外线。虽有防太阳辐射的功能,但其较差的透光性会大大降低室内的天然光照度,同时刺眼的颜色遮掩了窗外景色,易引起眩光对眼睛产生影响[3]。

(3)镀膜玻璃

又称“镜面玻璃”,主要有热反射玻璃和低辐射玻璃两种,有较高的热反射能力而又保持良好透光性的平板玻璃。常用它制成中空玻璃或夹层玻璃以增加绝热性能。此外还有单向透像作用,从室内可以看清室外,而室外看不到室内。

(4)太阳能玻璃

太阳能玻璃实现了功能性和能源再造的统一。但这种玻璃美中不足的地方就是在透光性和价格方面。

(5)中空玻璃

由两层以上玻璃将空气层密封起来,其间层中充以惰性气体以减小间层中的对流换热。其优异的性能在内蒙地区的居住建筑中较少采用实为遗憾。尽管2011年9月21日发布的内蒙古自治区地方标准《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对门窗的热工性能提出了要求,但是执行的力度还有待加强[4]。

因将军尧镇地处严寒地区,对于窗户玻璃的要求较为严格。此处笔者有以下两点建议:其一,对于原建筑,因原先窗户玻璃破损严重,结合当地特点镀膜玻璃能在满足居民居住生活私密性的同时有效防治强光造成的眩光。其二,对于新加建的建筑,因开窗面积过大,对于太阳能窗户的采用具有一定的优势,在满足功能的同时利用自然能源采集能量用于其他的能源消耗在这里是很好的建议。

2.2.3 密封材料及五金件

外窗的密封材料和五金件与外窗材料组成一个有机的系统,决定了外窗的整体性能[5]。缺点是使用时间久了之后便失去弹性,随之产生严重收缩从而失去密封性能。五金材料一般有合页、轨道、铰链、压条等,则是外窗良好使用的重要保证。

在此处,因区位的特殊性,风大尘大是居民不可忽略的问题,笔者针对此项问题认为,密封材料的选择是有效解决居住舒适度的有效手段。解决小的适居问题,改善微环境也是作者以人为本,朴素改造观的体现。

3. 建筑外窗的“外衣”

3.1 窗帘的作用

像是人们在冬季里裹上厚厚的棉大衣,可以有效地阻隔外来的冷空气起到很好的保温效果。主要因为窗帘本身具有一定的热阻,窗帘和窗户之间形成空气间层也具有一定的热阻,阻止热流向室外散失;另一方面是因为窗帘阻止窗玻璃对人体产生冷辐射,而且还可以阻止室外的冷风渗透。因此,悬挂窗帘可以起到节能、改善室内热舒适度的作用。这样,在配置窗帘后窗户的得失热量比就会发生变化,窗墙比就可能不在之前的范围内了,可以对外窗尺寸做出相应的调整。可见,研究内置窗帘外窗的热工特性是非常必要的。

3.2 窗帘的种类

建筑中的常用窗帘有棉布窗帘、亚麻窗帘、纱帘、真丝窗帘、平绒窗帘、百叶窗帘、遮光涂层窗帘以及各种窗帘与纱帘的双层组合窗帘[6]。

3.3 窗帘保温的影响因素

3.3.1 布帘的密闭性

布帘在上下端封闭和松弛的情况下窗系统传热系数也是不同的,布帘边缘密封对增强隔热效果有重要作用。这里笔者联想到一件大领子的羽绒服在寒冷刮风的冬季是万万不适用的,或者是异曲同工的道理吧。

3.3.2 布帘的安装间隙

空气层最大热阻及其对应的最佳间隙对保温也起着不同的影响效果,不同窗帘材料与不同外窗类型搭配应用时,都会有一组最优的数据,即当空气层热阻最大时,窗帘间隙最佳[6]。

提高窗帘的密闭性,找到合理的安装间距可以更好的达到保温效果。纱帘+亚麻帘是笔者更推荐的搭配,不仅在保温功能上,更是在美观上达到完美的结合[7]。

4. 包头土默特右旗将军尧镇居住建筑窗户保温节能的几点建议

在分析与总结的基础上,笔者对包头地区窗户类型的选择提出一些建议:其一,对于原建筑,因老旧,一部分窗户已被破坏失去基本功能。此类型窗户原有结构为木窗框,此处考虑实用性,钢窗及铝合金窗作为选项更适合选用。其二,对于新加建的建筑,因建造对象为当地居民,对窗墙比控制上偏差过大造成室内居住舒适度过差,由最早居住功能转化为供牲畜及家禽养殖,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空间及资源的浪费。笔者针对这部分有两种窗户形式的推荐,断热铝合金窗及塑钢窗能够有效调节室内温度,保温隔热性能也大大提升,更好地满足人们居住的需求。

因将军尧镇地处严寒地区,对于窗户玻璃的要求较为严格。此处笔者有以下两点建议:其一,对于原建筑,因原先窗户玻璃破损严重,结合当地特点,镀膜玻璃能在满足居民居住生活私密性的同时有效的防治强光造成的眩光。其二,对于新加建的建筑,因开窗面积过大,对于太阳能窗户的采用具有一定的优势,在满足功能的同时利用自然能源采集能量用于其他的能源消耗在这里是很好的建议。

最后提高窗帘的密闭性,找到合理的安装间距可以更好的达到保温效果。纱帘+亚麻帘是笔者更推荐的搭配,不仅在保温功能上,更是在美观上达到完美的结合[7]。

5. 小结

综合上述,窗户的选择没有绝对的合理与不合理,因为每种窗户都有其优点和缺点,我们必须要结合建筑环境、建筑物的性质、窗户基础性能、成本、以及后期维护等各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评价。

居住建筑外窗节能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本文以包头土默特右旗将军尧镇为对象,分析其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通过分析该地区居住建筑外窗为研究对象,收集资料结合理论知识系统,探讨了军尧镇居住建筑窗户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窗户材料种类的能耗比较、窗户的热工性能、节能窗型的性价比、开窗面积的选择、窗帘的配备等方面,提出了适合包头地区居住建筑窗户节能措施和方法,对工程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王瑞,董靓.节能-建筑设计-高等学校-教材.[M].建筑节能设计(第二版),2014.5

[2].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S].内蒙古自治区工程建设标准,DBJ03-35-2011

[3].贾巨涛.我国寒冷地区建筑技术的应用.[J]建筑2002,9)52—54.

[4].乌进高娃,李祥平,陈冰俐.包头城市住宅窗户节能设计.[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05

[5].李炳男.窗户是建筑保温节能减排的关键.[J].吉林省第七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2012.10.26

[6].高珍,刘艳峰.内置窗帘外窗热工特性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05

更新改造研究 篇11

一、北京城乡结合部形成的演变过程

当前,北京提出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世界型城市,上海提出要建全球型城市。毫无疑问,对于今后这两个在中国有特殊地位的城市而言,城乡结合部问题毫无疑问是这两个城市当下面临的非常重要也是非常紧迫的一个问题。那么什么是城乡结合部?简单来讲就是城市建成区和城市广大农村相连接的一个部位,或者说是城和乡之间一个过渡的地带。从空间上来讲包括三个方面,一个是城中村和城市的边角地,即很多大城市在城市中心的边缘地带留下了一些没有充分开发的地方,就是城中村和边角地。 20世纪80年代,上海拍过一部电影叫《都市里的村庄》,用这个名称指称城中村和边角地挺合适。北京也是如此。如果你走到北京市中心,三、四环之间,甚至二、三环之间,不经意间就会走入一个非常破旧的区域,这就是城中村和边角地。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都有这样的区域。第二个是城市的中心区和边缘地带接壤的区域。第三就是卫星城周边的城乡接壤区域。

北京城乡结合部的形成经过了一个历史演变过程,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北京城乡结合部初步呈现阶段:1949年以前,北京应该说是不存在城乡结合部的。北京过去有城墙,800年的皇城高墙的区隔,使得城内和城外泾渭分明。所以在1949年之前,不存在混杂的区域。1949年到改革开放初期,北京城乡结合部初步呈现。主要原因是北京因成为首都,要兴建大量的行政办公机构及附属机构,包括军事单位和相关设施,跳出了北京旧城墙范围,如三里河地区的形成;另外还要开建科教区,集中大学、科学院等,这样形成了现在的中关村、五道口区域;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当时的城市定位,北京要从消费城市变成一个工业城市。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北京快速地建立起若干个工业区,化工、机械、电子城开始形成。伴随着北京废城墙的过程和早期行政区、科教区、工业区的兴建,北京北部和东部开始出现了城乡结合部分。但是在计划经济时期,城乡的区别还是非常明显的,城乡壁垒很清楚,市民和农民的身份截然分开,两者的生产生活方式也是差别很大,所以那个时候的城乡关系还是比较清晰的。

北京城乡结合部稳步推进阶段:随着改革开放,20世纪90年代之后,因为上海浦东的开发,中国的改革开放由珠江三角洲向长江三角洲推移,并且开始向中国内地辐射,当然以上海为代表的长三角区域直接受益,得到了很快的发展,同时它对中国广大的内地和北方地区的影响也很大,对北京的发展也起到很大的作用。20世纪90年代开始,北京的改革开放步伐加快,二环全立交于1992年完成,三环路则到1994年完成。这样,结合部往北大大地推进了一步,范围扩大了许多。

北京城乡结合部发展较快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至2001年北京四环路全线通车,北京建城区由300多平方公里很快扩展到800平方公里,结合部地区的范围更大,这是北京城乡结合部发展最快的时期。伴随这个过程的是北京城市经济结构的调整,退二进三,大量的第二产业退出,房地产开发如火如荼。

城乡结合部快速城市化发展阶段:2001年,北京申办奥运会成功。2002年,五环路开通,全长90公里。北京城乡结合部向边缘农村地区进一步推进。与此相应,北京逐渐进入到城乡结合部地区加快城市化发展阶段。在这之前,北京的城乡结合部主要是资本主导下的被动开发过程,还没有自觉进入到城市化阶段。后奥运时期,到六环路192公里建成,城乡结合部一路高歌,继续向农村地区扩展,此后北京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目标,北京对城乡结合部地区发展状况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大大提高,而城乡结合部呈现的各种问题与北京发展要求的不适应也更加突出,北京城乡结合部发展应当而且必须进入到系统改造,统筹实施阶段。

二、北京城乡结合部形成原因分析

北京的城乡结合部,是伴随着北京城市“摊大饼式”的外延同步形成的。城乡结合部不断改造又不断扩展的原因有以下几个因素。

首先是人口的集聚。城市化过程需要很多劳动力,城市开发也需要很多新的空间和土地,北京城市是1.64万平方公里,而上海只有6800平方公里,上海在这个问题上面临比北京更大的压力;另外,城市在快速发展过程当中,服务业的发展使大量的外来人口难以遏制,而且这些外来人口基本上聚集在结合部地区,这些地方房租低、交通比较方便、基本设施具备,由于人口过多,公共资源就会紧张,脏乱差情况就难以避免,很多市民对此既有意见也很困惑。实际上,城乡结合部的存在,是城市化进程当中必然存在的一个规律,不仅北京,不仅中国的城市如此。一个城市,不可能都是中高层人士生活和工作的地方,它必须要有一定的中低人群匹配,否则,这个城市不可能正常运行的。同时这些中低人群也有自我服务的需要。因此,这个雪球就越滚越大。

第二是发展的落差太大所致。发展中国家在发展时往往把有限资源往一些重要城市集中,北京尤为突出。可以说,北京是世界上少有的本国资源超常集中的城市。党政军首脑机构、国外使领馆、国内省市甚至县的驻京办、国内外驻京商务机构以及科技、教育、文化、医疗机构的高度集中,使得北京城市的建设和投入远远超过其它城市。在华北,在北方,北京城一花独放,与周边城市的差距越拉越大。长三角、珠三角要好一些,两区域都有城市群分担区域压力,上海周边有苏锡常、杭绍甬,还有南京。北京孤城突进,周边保定、廊坊、张家口、承德、唐山、沧州、石家庄、秦皇岛等城市,不能形成有效的分流,天津虽大也是个比较地方化的城市,北京只能一城独抗。在北京城乡结合部地区的人口,排在前几位的省籍是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安徽,还有很多的东北籍。北京城乡结合部现在还有301个行政村,560平方公里的范围。流动人口在很多的村庄里已经出现了倒挂。平均水平是1∶4,即1个本地户口的人跟4个非本地户口的人的比例,最多的甚至达到1∶26,所以很多的结合部村庄,当地人是少数人,反而像外地人,有的连房租都不敢收了。这种状况也带来了城市治安问题、安全问题等。北京治安案件的发生比例中流动人口占的比例较高,达到60%-70%。这样的话,确实对城市发展形成了很大的压力。

客观来分析,没有一个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不带着问题,尤其是中国这样高速推进的城市化,这是北京发展所难以避免的。对于结合部地区,是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过渡带、缓冲区和消纳地,我们也要肯定结合部地区和流动人口对城市带来的贡献。这是一个城市必须有的过程,不能完全用负面眼光去看,去评价。

三、北京城乡结合部必须统筹考虑、系统解决

从总体上看,北京城乡结合部问题虽多,但未到严重恶化的程度,有几条判断依据:一是结合部的社会治安尚可控;二是所谓的“蚁居”区尚未形成像印度孟买、巴西里约热内卢那样的巨大贫民窟;三是大量外来人口虽给城市运行带来沉重压力和负担,但未到城市日常运行严重受阻程度,属于尚可治理范围,需要冷静看待。但是,也确实到了接近城市承载力的临界点,到了要高度重视、严密关注发展的程度,需要采取实际性调控手段。

北京现在开始比较重视结合部地区发展是历史的必然,是北京市委、市政府的高瞻远瞩。过去把城市化进程的重心放在城市核心区,是因为城市中心区的发展需要应该比边缘区更为迫切一些。现在,城乡结合部问题到了必须要正视,必须要去解决,而且要用城市化的观点和视角去解决的时候了。

北京已经开启了统筹考虑、系统解决的进程,北京对待城乡结合部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以中心城为本位、被动适应的阶段。从改革开放到90年代,整个城市发展速度比较慢,发展资源比较有限,因而没有把城乡结合部地区发展当成一个专门问题、重要问题,只是发展力的自然向外推移。第二个阶段是资本主导、市场化推进的阶段。以房地产商的巨大的获利动机为主导,大量的房地产开发,快速把城市向边缘区拓展,尤其是级差地租收益颇高的绿化隔离地区,很多的地产商为逐利大量地进入到城乡结合部。现在是第三阶段,北京的城乡结合部改造已经到了由政府主导,主动规划,使该区域与主城区相协调,按照城市发展格局的总体要求和长远考虑,把这部分区域改造为比较好的城市边缘区域阶段。

北京从2009年开始,把结合部地区发展作为事关首都全局发展的重中之重,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组织专题调研,“解剖麻雀”,研究方案,并且成立专门机构,制定工作目标,出台政策,完善措施。2010年,先期进行了50个村的改造。今后几年,还将逐步完成227个行政村、445处自然村的改造,从规划、政策、融资方面,有一系列新的实践。形成了几种改造模式,一种是农民主导的集体化的模式,不引入开发商,农民自己拆迁,自己建造,比如海淀北坞村。另外一种是市场化的,就是完全的招拍挂的,比如采用多样化补偿的朝阳大望京村。还有一种是半集体化,半招拍挂的。一部分自己开发,一部分走市场化,比如丰台草桥,还有原房改建的朝阳白家楼旧村改造模式,等等。

城乡结合部是城市发展过程中必然伴随的产物,一个城市的现代化水平和成熟程度,相当大程度上取决于城乡结合部地区的水平,而不是光看中心区几个亮点,如果城乡结合部搞的不好,哪怕中心区搞的再好,这个城市也不是成熟的城市。如同一个国家的城市建设得很现代化,而农村破败不堪,这样的国家很难说是现代化的国家一样。城乡结合部地区从空间存续上具有动态性,当以历史眼光看待之,改造和更新的要旨在于使结合部地区最终在发展水平上与中心城同质而不是发展样貌上趋同。

(本文根据作者在上海《东方讲坛》的演讲整理)

更新改造研究 篇12

1 云南永仁气候简介

云南省永仁县属内陆高原区, 位于滇中红色高原北缘, 地势西北高, 东南低, 中部地势开阔, 平均海拔1530~1700m之间。境内热量充足, 城区年平均气温17.8℃, 日照平均2836.4小时, 居全省第一。因此, 对于永仁民居而言, 由于太阳辐射较强, 冬季较为舒适, 夏季的通风降温、增湿是我们要解决的的主要矛盾。

2 彝族传统民居空间模式与环境性能

2.1 空间模式

永仁彝族民居建筑多为长方形, 以火塘为中心, 有单幢和带合院的, 有的利用地势形成自然开放或半开敞的院坝, 建筑规模和面积较小, 与小家庭制相适应。

(1) 单幢模式

一般是长方形, 建筑多为奇数的三开间, 明间为堂屋, 是家庭公共起居活动空间, 火塘为堂屋中心。牲畜饲养于开敞院中的专门牲畜棚内, 如图1。随着经济情况的好转, 这种布局慢慢都转换成为院落模式。

(2) 院落模式

院坝多由二幢或三幢建筑围合而成, 最主要的建筑称正房, 厨房附建于一侧, 而牲畜棚则常常建于堂屋正对面或侧面。其余面用围栏或实体的墙围合形成院坝。院落成为建筑中心, 而火塘仍为生活起居中心, 并具有象征意义的形式 (图2) 。

正房往往带有厦子形成室内室外的过渡空间, 同时形成院坝空间中心与火塘精神中心的双重中心。

2.2 物理环境性能

永仁彝族传统民居是在当地气候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 其构造形式、材料选取等方面都很好的适应了当地的气候与环境。

(1) 该地区冬夏两季的太阳辐射均很强。彝族传统民居屋顶的重叠出挑有助于夏季的遮阳与导风。

(2) 永仁彝族传统民居墙体多为土坯或者夯土, 土围护墙体的热工性能较好, 有助于夏季防热。而且土墙可以称为“可呼吸”的围护结构, 这种呼吸效应可充分调节室内空气湿度, 使室内空气湿度常年处在一个比较恒定的范围内。

(3) 生土民居外墙厚至少400mm, 隔声量可达58d B, 因此可满足一般的隔声要求。

3 彝族传统民居院落中存在的环境问题

3.1 人畜空间混杂, 空气质量较差

在传统的彝族村落里, 房屋是以家庭为单位靠院落来组织的。正房和厢房成平行或垂直布局, 正房一层为人居住, 二层是储藏粮食, 厢房多用于牲畜喂养和燃料储藏。人和牲畜公用一个院落出入口和生活平台, 牲畜粪便随处可见, 臭味在正房里都能闻到, 严重影响了人居住空间的空气质量。

3.2 院落围合, 通风不畅

传统的彝族院落, 经济条件稍差的根本无围墙, 彻底开敞, 景观较好, 但安全性较差, 风沙大时, 院落和建筑没有保护, 完全暴露于自然环境之中;经济条件较好的都有土坯砌筑的围墙, 有的甚至与屋檐同高, 比较封闭, 通透性较差, 由于当地气候较为炎热, 完全围合的围墙影响了院落的通风和采光, 院落里环境依然不好。

3.3 院落泥土地面, 容易脏乱

院落里多为泥土地面。晴天时, 由于当地太阳辐射较强, 地面受到炙烤, 温度升高, 湿度降低, 从而影响室内的温湿度;大风天气时, 泥土地面容易起尘, 泥土尘粒被风吹入室内, 室内很容易积灰;到了下雨天, 院落变得泥泞, 混杂着家禽家畜的粪便, 臭味更加难闻, 人从院落里经过, 脏污被带入室内, 使居住空间更为脏乱。

4 彝族民居更新改造中的景观利用

4.1 人畜分开, 阶梯布局

在民居更新改造方案中, 我们提出在不改变院落中房屋布局的情况下, 依据当地的地形条件, 将正房和厢房错开一定的高差, 厢房位于较低的平面上, 正房位于较高的平面上 (图3) 。进入院门以后, 牲畜直接进入到低一级的平台里去, 人经过几步台阶再进入到人活动的院落空间里;或者牲畜直接从后门或侧门进入。牲畜活动的空间和人生活空间彻底分开。

4.2 院落种植, 加强绿化

虽然牲畜和人的生活空间分开了, 但气味仍然不能彻底避免, 因此在人生活的院落靠近牲畜房的一侧种植爬藤植物, 也可以种植一些瓜类, 让其藤蔓爬到牲畜房的屋顶上去, 这样既可以为牲畜房遮荫, 又缓解了一部分臭味进入到人生活的空间。

在新民居改造方案中对于泥土地面的处理是结合居民的生活需要划分砖石道路、混凝土晒场和菜地 (图4) , 道路如果可以采用当地的石材则更好, 其余的道路围合的部分可以适当种植一些低矮的蔬菜供居民日常之用, 改变院落的下垫面从而改善院落的物理环境。

4.3 院落围墙透空

在新民居改造方案中, 院落统一采用围墙围隔, 在围墙的上半部分适当留有开口 (图5) , 当然, 开口面积不宜太大, 要满足土坯墙体稳定性的要求。开口的主要目的是形成院落内外的景观延续, 同时还可以引导各个方向的风进入到院落里, 加强院落的自然通风, 并让院落有了一定的光影变化。

5 景观对彝族新民居物理环境的影响分析

5.1 温湿度

新民居示范房屋建成前后, 我们分别对景观利用前后院落空间的物理环境进行了冬夏两季的实测。从实测分析图 (图6~9) 可以看出, 增加了植物种植以后, 随着下垫面的改变, 院落里的空气温湿度有了明显的变化, 夏季炎热季节里, 中下午院落里的空气温度较没有种植前有所降低, 空气湿度有所增加, 居民的环境舒适度得到提高, 而且植物的出现让小院有了冉冉生机。

5.2 通风

当风经过院落围墙上的开口进入到院落以后, 结合正房前后进出风口的设计, 让整个院落形成一个完整的通风体系 (图10) , 大大提高了通风的有效性。

5.3 空气质量

新民居示范房建成以后, 我们对室内的异味采取了问卷调查的形式。调查结果 (图11) 显示大多数居民反映较之前有很大改善, 基本没什么臭味了, 室内空气质量较传统房屋有很大提高。

6 小结

通过对彝族新民居改造中的景观利用我们可以看出, 在乡村居民居住质量提高的过程中, 景观的合理利用是非常必要的。以往在传统民居的改造中, 我们往往忽略了这一点, 认为景观是城市住区才需要考虑的。但从研究我们发现, 由于乡村聚落的资金投入较少, 景观的合理利用可以在经济条件有限的情况下提高居住空间的品质, 还有利于改善居住空间的物理环境, 从而节省能源, 让乡村民居朝着高品质、生态、健康的方向发展。

图片来源

文中插图均为作者拍摄、绘制。

摘要:在以往传统民居的更新和改造过程中, 对其景观环境的关注较少。通过对彝族传统民居改造中的景观利用, 并对景观改造前后彝族传统民居院落物理环境的实测和问卷调查, 证明了在新民居改造和更新中景观的合理利用对于提高民居居住环境质量、节省能源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传统民居,更新改造,景观利用,物理环境

参考文献

[1]谭良斌.西部乡村生土民居更新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

[2]Olsen, L., Dale, V., Foster, T., 2007.Landscape pattern as indicators of ecological change at Fort Benning, Georgia, USA[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79, 137-149.

[3]付春龙, 何建民, 付金芝.绿化环境效应研究[J].北方环境, 2004 (4) :19-21.

[4]黄海, 刘建军, 康博文, 等.城市绿地内部温湿效应及光环境的初步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 2005, 23 (3) :57-61.

[5]柏春, 方圆, 莫天伟.小气候对人的环境行为影响研究——以上海淮海公园前广场为例[J].新建筑, 2006 (l) :78-81.

上一篇:培养物理学习兴趣刍议下一篇:点击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