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改造工程

2024-07-25

更新改造工程(共12篇)

更新改造工程 篇1

1. 存在问题

我单位现有20辆北方奔驰2629型6×6全轮驱动沙漠工程运输车,主要用于地震勘探设备的运输。该车配装的奔驰OM442型V8自然吸气式发动机,具有故障率低、可靠性高的优点。但随着使用时间的增长,其发动机的各部件磨损逐渐增大,润滑系统的润滑能力变差,其中1台运输车的发动机出现了因抱瓦、连杆折断,将汽缸体捣裂的恶性故障。

大修发动机需要更换汽缸体、曲轴、连杆、四配套等重要部件。该发动机为奔驰公司70年代的产品,配件供应奇缺、价格昂贵、供货周期长,严重影响车辆的修理和使用。且该发动机技术相对落后,经济性较差,尾气排放达不到现行国家标准要求,从长远考虑更新改造势在必行。

2. 改进方法

(1)更新发动机

经过详尽的市场调研,我们发现WD615.50型发动机比较适合用于更新。该机型发动机是潍坊柴油机厂90年代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生产的,具有废气涡轮增压和进气中冷技术,可靠性高、功率大、燃油经济性好,尾气排放达到国Ⅱ标准。该型发动机在国内得到广泛的应用,配件供应方便快捷,价格便宜。为此,我们决定用潍柴WD61 5.50型发动机替代原奔驰OM442型发动机。新旧2种发动机主要性能和技术参数对比如附表所示。

(2)更换冷却及进排气系统

将原车水箱更换为WD615.50型发动机配套的水箱、空气中间冷却器及进气管。将原车空气滤清器更换为WD615.50型发动机适用的油浴式空气滤清器。修改原发动机排气管,用连接弯头将WD615.50型发动机的排气管与原消声器连接。

(3)改进离合器

原车配装的是ZF公司生产的5S-111GP型变速器。为了继续使用原车变速器,保留原车的动力传递系统不变,我们选择能够与5S111GP型变速器配套的5S110GP型变速器的离合器片、压盘总成及离合器壳。

为了减轻驾驶员的离合器踏板操纵力,将原车液压操纵式离合器分泵更换为液控气压助力式离合器分泵,引出一路气源接到离合器分泵上,即可改变原车离合器操作沉重的现象。

(4)改造传动系统

由于原发动机是V型8缸发动机,新发动机是直列6缸发动机,新发动机比原发动机机身长、宽度窄。为了保证发动机能够安装在车架上,需更换发动机前支架,并对传动系统进行改造。

分动器后移新发动机与原变速器装配后,变速器输出法兰端面与分动器输入法兰端面的距离由原来的700mm缩短为340mm,为保持变速器支座不变,我们将分动器后移200mm,按照原车大梁上预留的工艺孔进行安装。

改变传动轴长度分动器后移后,变速器至分动器的传动轴、分动器至中驱动桥的传动轴、分动器至前桥的传动轴长度必须改变。实际测量变速器后输出法兰端与分动器前输入法兰端距离为540mm,将原车变速器至分动器传动轴由690mm改为520mm。分动器后输出法兰端与中驱动桥输入法兰端距离为1600mm,将原车分动器至中桥传动轴由1770mm改为1580mm。我们用机加工方法将原传动轴截短,再进行焊接,并做动平衡效验,达到传动轴的技术要求。分动器前输出法兰端与前驱动桥输入法兰端距离为1570mm。我们定制了1根长度为1550mm的前传动轴,3根传动轴安装后完全达到了使用要求。

3. 改进效果

我们对改装后的奔驰2629型车反复进行了道路行驶试验,无论是启动性、加速性、动力性及行驶过程中的转向和变速操纵性能,均达到了使用的技术要求,改造取得了成功。

购置1台WD615.50型发动机总成的价格为6万元左右,大修1台OM442型发动机的材料费用需要10万元左右,由此可见费用节约约4万元。

将发动机改型后,解决了该型车辆配件供应周期长、价格高,车辆待料停修时间长,使用效率低,车辆尾气排放不达标等一系列问题,并且还解决了老机型换代的问题。

更新改造工程 篇2

一、项目概况

扁担沟扬水灌区是从黄河青铜峡灌区东干渠引水开发建设的中型灌区,工程设计灌溉面积19.71万亩,总设计流量10.52 m3,由扁担沟一至四泵站,五里坡一、二泵站、狼皮子梁一、二泵站、大泉园林场一、二泵站共10座泵站组成。总装机容量为18015KW,安装机组50台(套)。

1、项目建设位置

扁担沟片区是从黄河青铜峡灌区东干渠20+060引水开发建设,分甲级灌溉;五里坡片区自东干渠K33+610桩号处开口灌溉,分两级灌溉;狼皮子梁片区自东干渠K40+370桩号处开口灌溉,属东干渠扬水灌区的一部分,也是中国北方灌溉项目(宁夏·银南部分)狼皮子梁续建工程的组成部分,分两级灌溉;大泉园林场片区位于东干渠右岸K45+970处,分两级灌溉。

2、工程类型

本工程为国拨资金建设项目

3、工程概算总投资

扁担沟扬水泵站更新改造工程初步设计概算总投资12846.42万元,其中:国拨资金10277.14万元,地方配套资金2569.28万元。

4、工程效益

工程建成后,扁担沟扬水灌区泵站综合能源单耗指标降低到4.5kW·h/ktm,每年节省电量844.2万 kW·h,同时,以泵站改造为契机,通过一系列的工程措施,压缩粮食等高耗水作物,调整产业结构,增加经济作物和林果(长枣、优质梨、优质苹果等)面积,以提高经济效益。

二、组织领导和责任制落实情况

为了确保工程项目顺利实施,按照项目批准单位要求,吴忠市政府于2009年8月20日成立以何旭东副市长为组长,卢占周、严万祥、孙元刚、谢继忠为副组长,叶铁强、王文育、王继祖、周玉斌、马学斌、田升为成员的项目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办公室设在吴忠市水务局,叶铁强副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刘振民、田升、周玉斌兼办公室副主任。

根据工程建设需要,吴忠市水务局于2009年8月24日根据吴政发[2009]112号《吴忠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成立吴忠市扁担沟扬水泵站更新改造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的通知》精神,在项目领导小组下设项目建设办公室,主任:叶铁强,副主任:

田升、周玉斌(灵武)。成员:刘真传(聘)、宋喜、闵学仁、谢琴、马学林、张建业、杨斌(灵武)、邵建明、孙敏秀、马文星、马金莲。

领导小组办公室在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具体开展工作,设立工程技术组、工程后勤组、工程财务组、工程安全组、工程资料组等5个工作组。领导小组办公室主要负责工程建设管理,组织协调各工作组积极开展工作,确保工程建设保质保量地按期完工。工程技术组主要代表项目法人承担工程技术方面的职责。负责工程施工技术管理、质量管理、工程变更、合同的审核、工程量及进度报表等,完成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任务。工程后勤组主要做好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各类会议的会务工作、报表编制上报、综合协调及后勤保障工作,确保工程建设顺利进行。财务管理组负责按照工程建设进度和合同要求及时拨付资金,同时,加强项目资金管理,监督建设单位按照审批内容使用资金,严禁挤占和挪用,确保资金安全。质检安全组主要负责工程的质量、安全监督检查、督促施工单位、监理、设计、质检等单位加强安全生产,及时向领导小组汇报工程建设质量、进度及安全生产情况。工程资料组主要负责收集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建设管理资料,包括领导小组会议纪要、各参建单位各类申请、工程进度报表、财务报表、各验收阶段资料等,并及时整理建档,为工程竣工验收、移交管理做好准备。

工程自开工以来,相关部门配合默契,水利部门参与工程建设管理工作的人员配备满足工程建设需要,各项工作稳步有序进行。

三、工程前期工作情况

2009年元月23—24日,由水利厅灌溉局牵头、吴忠市水务局委托水利部泵站测试中心对扁担沟扬水泵站水工土建和机电设备进行安全鉴定,编写了安全检测报告,自治区水利厅组织有关专家对安全检测报告进行了审核并上报水利部,为项目可研报告的批复打下了基础。

2009年2月10日,自治区发改委对《项目可研报告》进行了批复。宁发改农经[2009]54号批复项目总投资1.62亿元,其中水利骨干工程16082万元,水保及环保工程118万元,申请国家投资12960万元,地方配套资金3240万元。项目建设期限为2年,在项目建设管理上要求吴忠市按照有关规定组建项目法人,负责项目前期工作和地方配套资金筹措以及工程建设管理,自治区水利厅为项目主管单位,负责项目审查、技术指导和监督检查工作。

2009年7月24~27日,全国大型泵站更新改造复核专家组对该项目涉及的四个

灌区进行了现场复核,听取了设计单位关于《初设报告》主要内容的汇报,并进行了认真讨论和审查。对工程等级标准、主要建设内容、工程设计概算给出了具体的评审意见。

2009年8月27日自治区发改委以宁发改基建[2009]1040号文件对初设做了批复。

四、建设管理

1、项目法人制执行情况

工程批准实施后,吴忠市水务局于8月13日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基础设施工程质量管理的通知》水利部《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的若干意见》精神和水利厅要求,成立法人单位为吴忠市扁担沟扬水泵站更新改造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法人代表为市水务局局长严万祥,工程技术负责人为市水务局副局长叶铁强。11月16日因工作需要,法人代表调整为市水务局书记袁金荣,技术负责人为利通区水务局局长田升,全面负责工程建设管理,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和进度。

2、招标投标制执行情况

扁担沟扬水泵站更新改造工程根据宁发改农经[2009]207号《关于下达宁夏大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工程2009年新增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的通知》精神,委托招标公司对扁担沟扬水泵站更新改造工程(2009第一批)扁担沟一泵站和五里一泵站更新改造工程进行公开招标。招标工程分土建监理和设备监造、水工土建、机电设备3大部分,其中扁担沟一泵站分12个标段,五里坡一泵站分8个标段。Ⅰ标段监理监造和五里坡一泵站更新改造工程4标变压器、6标起重机、7标电磁流量计因投标单位不足,在水利厅建设处、监察室和吴忠市纪检组的监督下,已经过竞争性谈判确定中标单位。招投标活动规范、合法,不存在规避招标、虚假招标、违规招标、评标不公、监管不力等问题,中标单位资质符合规定,没有违法分包和转包行为。

3、建设监理制执行情况

宁夏华正监理咨询服务有限公司中标后,于9月13日进入工地现场,组建项目监理部,设总监1名,副总监1名,监理员3名。单位资质及监理人员资格规定,执证上岗,以精干的业务知识、实事求是的敬业精神、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和公正廉洁的工组作风严格行使《建设监理委托合同》中赋予监理工程师的权利,从严依

法监理,强化职能。

4、合同管理执行情况

扁担沟一泵站12个标段和五里坡一泵站8个标段除扁担沟一泵站第12标和五里坡第8标泵站自动化管理目前还没有确定中标单位外,其余中标单位均在中标通知书送达7日内在指定地点(吴忠市水务局)与项目法人代表签订合同文件。合同签订规范,工程建设严格按照合同约定执行。

5、施工资料的执行情况(1)、开工报告审批:

吴忠市扁担沟扬水泵站更新改造工程经项目法人单位(吴忠市水务局)于2009年9月13日报区水利厅建设处批准开工建设。

(2)、施工图纸审查

扁担沟一泵站35KV变电站改造工程施工图纸由吴忠市供电局进行审查,并出具审查意见通知单。

(3)、汛前安排及安全渡汛措施

扁担沟扬水泵站更新改造工程于2009年9月15日开工建设,工程已接近汛末,但为确保工程安全施工,防患于未然,确保东干渠冬季安全行水,由监理单位组织全体施工人员进行防汛知识教育,增强施工人员的防汛意识,提高防汛能力;突出检查重点,对可能涉及到工程施工的东干渠南岸进行全面检查,重点检查基坑是否存在裂缝、滑塌等现象,防止因冬灌而造成东干渠溃堤现象,及时消除安全隐患。施工单位针对防汛重点,优化施工组织设计,合理安排施工进度计划,并储备防汛物资,保证在冬灌前完成泵站封闭圈施工,确保工程施工安全。

五、项目计划执行情况

1、初步设计批复的投资及建设内容(1)、初步设计批复的投资

宁夏吴忠市扁担沟扬水泵站更新改造工程初步设计概算批复总投资为12846.42万元,其中建筑工程3585.66万元,机电设备及安装工程工程5082.97万元,金属结构设备及安装工程1230.87万元,施工临时工程155.46万元,独立费用1207.81万元,基本预备费563.14万元,供电工程1006.82万元,水土保持环境保护工程13.69万元。

(2)、工程建设内容

该项目工程基本维持现状工程布局的总体布置方案。即维持扁担沟、五里坡、狼皮梁、大泉园林场泵站体系;重建扁担沟一、二泵站和五里坡一泵站;改造扁担沟三、四泵站,五里坡二泵站和狼皮梁、大泉园林场泵站。更新改造各泵站进水闸、前池、厂房、压力管道、出水池等主体建筑物和机电设备。

主要内容包括重建泵站主、副厂房3684m2,改造加固主副厂房1283m2;封闭圈、底板防渗加固处理1052m2;新建节制闸1座,重建进水闸、退水闸各3座;重建进水池4座、出水池3座,改造进水池6座、出水池8座;更换压力管道5.6km;修建管理道路9.53km;新建管理房480m2,重建管理房658m2,改造管理房3200m2。

更换水泵16台,电机39台,真空泵3台,阀门60台,伸缩节60台,起重机10台,排水泵28台,通风机40台,流量测量装置21套;配套水泵测温、测压装置,进、出水池及拦污栅水位量测系统,以及消防和检修设备等。

更换变压器24台;更换高压开关柜72面,改造高压开关柜13面,更换低压配电柜40面;更换直流装置4套,无功补偿柜12面,配电箱和控制柜50面;更换电缆18公里(电力10公里,控制8公里)。

泵站供电维持现状接入电力系统方式,扁担沟、狼皮梁泵站采用6千伏电压供电,五里坡和大泉园林场泵站采用0.4千伏电压供电。主要改造内容包括更新改造5座变电所,更换变压器13台,更新配电装置及二次设备;架设35千伏供电线路12.5公里,10千伏供电线路4公里。

泵站金属结构改造包括更换启闭机10台,闸门10扇,清污机3台;更换钢管559吨,拦污栅94.5吨。

各泵站站内自动化工程采用现场计算机监控系统和视频监视系统。铺设电缆6公里,配套监控系统和视频系统软、硬件设施及设备。

2、项目资金下达、完成及支付情况。(1)、项目资金下达情况

根据宁发改农经[2009]207号《关于下达宁夏大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工程2009年新增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的通知》精神,按照审定后的《初设报告》主要建设内容,扁担沟扬水泵站更新改造工程扁担沟一泵站和五里坡一泵站更新改造工程总投资为3454万元,其中:中央投资2763.2万元,地方配套资金690.8万元。

2009第一批拨付资金为1125万元,其中:中央投资900万元,地方配套资

金225万元,均已到位。

(2)、项目资金完成情况

截止目前,一标段(灵武市昊禹水利工程公司)已完成工程投资90.54万元;二标段(吴忠宏远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已完成工程投资529.16万元;三标段(宁夏盐环定水电工程公司)已完成程投资200.10万元;同时完成设备采购合同12份,完成合同资金1091.16万元;完成土建监理投资43.15万元;完成设备监造投资36.5万元;完成工程设计投资257.7万元;完成招标代理投资12.95万元;完成三通一平及建设管理投资48.29万元。累计完成项目资金2309.54万元。

(3)、项目资金的支付情况

根据工程建设进度,吴忠市发改委、财政局根据项目资金下达情况,第一期拨付工程建设资金300万元,第二期拨付工程建设资金280万元,第三期拨付工程建设资金300万元,已到位。

3、工程建设计划及进度

按照项目批复,该项目施工总工期为36个月。2009年第一批建设项目的建设工期为238天,即自2009年9月15日开工—2010年5月15日竣工。

(1)、工程建设计划

①、2009年9月15日开工,10月24日前完成泵站主厂房水下部分的施工。②、2009年11月15日前完成除主副厂房外粉刷以外的所承建的泵站水工土建工程。

③、2009年11月20日泵站停水时开工建设,2010年元月底完成一泵站出水池翻建改造。

④、2009年11月20日至2010年元月底完成机电设备安装所需的土建工作面。⑤、2010年2月20日至2010年3月20日完成变电所及户外设施工程建设。⑥、2010年3月20日至25日进行调试及试运行,水工土建在4月底完成主副厂房内外粉刷及装饰工程。

⑦、2010年4月上旬进行抽水试运行。⑧、2010年5月中旬组织竣工验收。(2)、工程建设进度

本工程自9月15日开工以来,工程进展顺利,基本按照工程进度计划及施工承包合同的约定有序进行。

①、2009年9月26日完成设备采购合同。

②、土建工程二标段2009年10月21日完成第一节点工程建设:完成主厂房封闭圈砼浇筑。

③、土建工程二标段2009年11月15日完成第二节点工程建设:完成副厂房地梁和封闭圈砼浇筑。机电三标同期完成预应力管安装70节,浇筑支墩60个,镇墩2个。

④、截止目前,土建2标已完成主副厂房墙体砌筑和球形屋架的制作焊接工作,进入行车轨道修整和进水池土方开挖阶段。

工程经监理现场检测:钢筋绑扎工程质量符合设计要求,砼检测早期强度达到20Mpa以上(设计为C15),建筑物外观尺寸规整,符合设计要求。

为保证扁担沟灌区2010年春灌,工程建设严格按照批复计划有序进行,概算执行合理,没有超概现象。

六、资金使用情况

项目建设办公室工程财务组在工程建设过程执证上岗,按照工程建设进度和合同要求及时拨付资金,同时,规范合同签订,加强项目资金管理,监督建设单位按照审批内容使用资金,严控挤占和挪用,确保资金安全。

七、工程质量、安全情况。

扁担沟扬水泵站更新改造工程一标土建监理和设备监造分别由宁夏华正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监理中心、宁夏铸诚监理咨询有限公司中标,扁担沟一泵站二标土建施工和三标设备安装由吴忠市宏远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及宁夏盐环定水利水电工程有限公司中标建设,五里坡一泵站一标土建施工及设备安装由灵武市昊禹水利工程公司中标建设,各施工单位现场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质量员、安全员均按合同约定派出,人员于2009年9月13日进入现场,执证上岗,落实责任;投入的施工设备满足工程建设需要,各项管理制度健全,现场管理到位;各类证件齐全,施工安全措施落实到位,施工安全,无事故发生。

八、历次检查、稽查督导和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

扁担沟扬水泵站更新改工程自9月15日开工以来,自治区政协领导,吴忠市副市长何旭东,水务局局长严万祥,副局长袁金荣,叶铁强在百忙中多次来到施工现场检查指导工作,对工程质量,工程进度,施工安全方面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区

水利厅和质量监督站先后三次对工程进行督查,并提出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要求。各参建单位齐心协力共同修订施工进度明细表,加大了人力,物力投入。严格落实进度计划,坚持每晚12时召开一次进度碰头会,落实当天工程建设进度,安排第二天的工作任务。自工地开工以来,各项工程进展顺利,预计在12月底完成主厂房封顶建设,保证冬季室内安装工程的顺利进行。

九、工程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为确保2010年工程按期发挥效益,确保灌区灌溉工作顺利实施,灌区农业灌溉不误农时,按照施工进度安排,需冬季连续施工。然而,目前影响工程进度的最大因素即为资金。截止目前,已完成建设资金2309.54万元,施工单位垫资已力不从心。

2013年:更新改造占据主流 篇3

纺织企业的转型升级、减人增效对纺织机械设备的市场需求至关重要,是拉动纺机市场需求的重要支撑点。目前国际上先进的棉纺企业,能把万锭用工降低至50人以下的企业都已采用细纱机长车配集体落纱及细络联作为主要手段。因此配集体落纱的细纱机长车正适合当前纺企减少用工、摆脱用工难、提高效率的需求。同时清梳联、细络联、粗细联、粗细络联等将是未来棉纺机械设备技术升级发展的方向。

不仅棉纺设备需要提高自动化水平,纺织企业对其他纺机设备的需求也是如此。机电一体化的高速剑杆织机、智能型喷气织机、智能化针织圆纬机、电脑横机、高性能经编机、具有差别化功能的化纤成套设备、具有智能化在线检测与控制能力的高质、高效、环保的印染成套设备及产业用纺织品设备都是当前企业急需的纺机设备。

各类纺织机械设备的市场需求不同,化纤设备近两年国内持续旺销,特别是化纤长丝设备,订单已经排至2013年,有的甚至排到2014年。从长远角度看化纤设备仍有增长的空间。目前棉花资源紧缺,在不断寻找和发展棉花的替代品,而能够替代棉花的除了开发天然纤维外,就只能依靠化学纤维。因此,随着化纤品种的不断扩充,化纤设备也会随之增长。

未来针织设备的市场需求依然会与针织行业的发展并肩而行,近年来针织行业的发展规模和技术进步很快,无论是针织产品的纤维消耗量,还是针织服装的数量均超过了梭织。在追求高速度、高效率和低成本的市场竞争时代,针织工艺流程短、制造成本低是梭织不可比拟的优势。经编机国内市场表现十分稳定,用于加工产业用纺织品的占比相对较大。玻璃纤维、碳纤维、加强布均是经编机加工的热门应用领域,土工布、格栅布等也可由经编机来完成织造。

产业用纺织品行业2015年总产值将达到1万亿元,年均增长15%左右,纤维加工总量的比重由目前的20%提高到的25%左右。这意味着经编机以及非织造布设备的市场需求潜力是巨大的,也是纺织工业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市场无边界,为了提高纺织机械产品的技术含量,实行优化设计、精细制造、择优配套,行业内技术的相互借鉴移植,通过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以及前沿技術,提高企业开发新产品的敏感度。同时缩短与国外先进纺机产品的差距,形成良性的竞争氛围。对不同厂家的同类设备进行性价比、质量等方面的比对,与用户建立沟通交流机制,征询对纺机设备性能和功能的要求,为技术进步增加原创动力。

谈铁路更新改造工程项目成本管理 篇4

关键词:铁路工程,施工,成本管理

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通过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管控,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一种管理方式和过程。随着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发展的变化,国务院把加快铁路建设作为“稳增长、调结构”的重要举措,科学有序加快铁路建设,保持铁路建设有序平稳推进,铁路建设市场将更加规范,低价中标已是铁路建设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铁路建设市场已进入了一个微利和无利时代,适者生存、优胜劣汰,施工企业必须通过自身战略调整、不断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才能获得最大经济效益,前任国资委李荣融主任曾说过:“企业之间的竞争首先表现为价格的竞争,价格竞争的背后主要是成本的竞争”。加强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与控制是企业积蓄财力、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1 铁路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主要做法

1.1 统一全员成本管理认识

1)正视项目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项目亏损原因,查找项目管理问题,明确项目管理要以成本管理为中心的理念。2)提高加强项目成本管理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必须清醒认识到,铁路市场日益残酷的企业竞争,其实质是企业项目成本管理水平的竞争。在竞争对手之间技术优势和施工能力相差无几,产品高度同质化的情况下,只有大力加强项目成本管理,提高项目成本控制水平,降低项目成本费用,企业才能在市场中确立竞争优势,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粗放式的管理不但没有经济效益,也会没有市场,最终必将出现生存危机。目前,“成本管理人人有责,管理效果人人有关”这种意识正逐步深入公司各级管理者的心中。

1.2 建立健全成本管理体系

1)管理体系。公司成立了工程项目责任成本管理领导小组,明确公司及下属工程分公司第一管理者为项目成本管理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为分管责任人,建立第一责任人挂帅,分管责任人具体负责,各职能部门各司其职的责任成本管理工作格局。公司将逐步构建和完善更新改造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体系,为加强项目成本管理提供组织保证。2)制度体系。参与呼铁局的更新改造工程项目严格执行公司制定的《中铁电化运管公司工程项目责任成本管理指导办法(试行)》管理制度,为强推工程项目责任成本管理工作提供了制度保证。

1.3 突出项目成本预控

1)投标预控。a.坚持在项目投标阶段进行风险评估和成本测算,不投亏损标。b.坚持慎重选择项目,努力自主培育含金量高的项目。c.工程项目负责人参与投标全过程,必须参加报价评审和决策分析。d.利用投标规则,为项目二次经营预留空间。

2)项目策划。开工前,需对项目进行策划,通过深入细致的现场调查,主要从项目管理团队,确定项目资源配置,核实实物工程数量,开展项目风险评估,研究制定组织方案、确定劳务分包管理模式等方面编制并发布项目管理策划书,对项目成本控制提出明确的管理要求和指南。

3)方案预控。施工方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项目的成本,对技术方案、工期安排、资源配置、临时过渡工程布置和安全、质量、环境保障措施等重点内容进行优化和审批,在满足设计、施工工艺、安全、质量、工期要求的前提下,优先选择经济效益好的施工方案。

4)价格预控。a.劳务分包单价实行最高限价。公司根据各项目情况分批下达劳务分包控制单价,项目必须在公司控制单价内与分包队伍商谈合同单价。确有特殊情况需超出控制单价的,工程分公司在上报合同文本时必须附相关说明资料和审批表,按规定程序审批并经党政联席会议通过后方可生效,对擅自突破或变相突破劳务分包限价的按规定予以严处。b.大力推行物资设备招标采购工作,充分发挥公司党组织的监督保证作用,实行询价权、采购权、监督权“三权分立”的运行模式,将三种权力分别赋予不同的管理主体,三权之间既独立行使,又相互监督制约,终结了由个别人或少数人说了算的现象,既保证了物资设备数量和质量,又能争取最合理的采购单价,有效地避免了效益的流失。c.切实加强机械设备租赁管理,优先使用公司自有设备。对于外租设备,以当地市场平均价为控制价,按公司规定程序予以审批。

5)数量预控。a.根据施工图和现场实测确定工程数量,经工程分公司工程管理部长审核、总工程师批准后,该数量成为项目工程数量控制的限额和公司编制下达责任成本的依据,量差形成的价值作为项目上交收益;工程分公司根据施工图和现场实测确定的工程数量,经工程分公司总工程师批准后,该数量为作业队工程数量控制的限额和工程分公司执行责任成本的依据,节余数量形成的价值作为工程分公司责任成本节余。b.作业队中期计量数量必须经工程分公司总工程师、工程管理部相关人员共同签认后的数量才能作为作业队中期计量的依据。c.所有作业队末次清算数量必须经工程分公司审核,工程分公司作业队完成数量不得超过公司下达的责任成本预算工程数量,工程分公司在报送末次结算数量时必须报送项目数量台账(包括总台账、作业队分台账)。

1.4 抓好成本过程控制

1)客观、及时明确项目成本管理目标。a.客观编制责任成本预算,按照项目策划书、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现场核定数量、公司限价,国家、行业和企业相关政策法规,在确保安全、质量的前提下,适当考虑挖掘内部潜力,在综合分析判断的基础上进行编制。b.合理对待项目风险,以工程分公司对成本的控制能力为前提,目前的做法是市场风险(如主要材料价差)由公司承担,管理风险主要由工程分公司管理团队承担。c.实事求是调整成本费用,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客观发生的并且非工程分公司责任原因造成的责任成本重大偏差,如施工方案变更、主要材料差价、工期延长、发生不可抗力等,考虑到内部承包书的严肃性,原则上不予调整责任成本预算,可在成本测算报告中加以说明,经公司同意调整的成本费用在项目考核中予以调整。d.努力降耗提效,根据公司生存发展的需要,目前中标项目单价普遍处于偏低水平,眼睛向内,立足项目,降耗提效。

2)规范劳务分包管理。a.严把劳务队伍引入关,实行市场准入和引入问责制。劳务队伍的引入,是劳务队伍管理的基础。项目亏损的主要原因就是卖牌子、收点子,以包代管导致管理失控,造成重大亏损,要逐步实行劳务分包。在劳务分包队伍选择上要有极其严格的规定,队伍推荐人和选择人都必须签字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在选择队伍时,对那些与公司长期合作、有较强实力、执行力和信誉度都较好的队伍,将予以优先考虑。在引进劳务队伍时要求必须查“五证”(即营业执照、资质证书、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安全生产许可证)。对于完全符合条件的队伍,才允许办理“准入证”,否则一律不能进场施工,使劳务分包管理工作逐步步入良性循环。b.严把分包合同管理关,实行分包合同管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规范分包合同管理可以有效避免项目劳务分包管理的随意性,规避各种法律风险。要不断完善分包合同,针对合同执行中存在的风险和发现的问题,在进行认真研讨的基础上,按照不同的分包管理模式制订合同范本,进一步规避合同风险,明确双方的责、权、利。合同范本为固定格式,无论跟哪家队伍签订合同,合同文本中的很多刚性条款和原则规定是完全一致的,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管理风险,维护了企业经济利益。劳务分包队伍进场前,必须先签合同后施工,否则,不得进行计量和拨付工程款,直至完善合同签订手续。c.严把劳务费用总控关,堵塞项目效益流失的黑洞。劳务分包费用是劳务分包管理的重点和难点。如果控制住了劳务分包单价(包括单价调整)、验工数量、合同外费用、分包费用的拨付等四个关键环节,项目就基本上处于可控状态。特别是合同外费用和分包费用支付审批(合同外费用指原合同约定以外的非实物工程量的费用总称)。合同外费用无论金额大小,必须报公司审批,必须做到事前报告,先审批后执行。分包费用支付主要突出以下两点:完善管理制度,坚决杜绝实质性的超拨现象发生,否则将严肃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加强拨付管理。公司全面实行资金集中管理,即工程分公司支付的所有资金都需向公司申报,公司批复同意后方可安排支付。

3)完善物资设备管理。a.主要材料严格执行限额发料制度。主要材料按设计(含变更设计)计算应耗总量,实行总量控制并分解至作业队。项目实施过程中,对作业队实行施工计划材料消耗量限额供应。b.坚持每月进行物资盘点和核销,根据每月作业队实际完成数量进行材料核销,超用材料按合同约定在每月计量款中扣回。c.未包含在劳务分包限价内,需由工程分公司外租的设备,工程分公司必须事先向公司职能部门报送使用计划(包括数量、期限、规格、型号等),经公司批准后方可实施,使用过程中必须建立台账和运转记录,费用结算必须按公司规定程序,经职能部门审核批准后方可支付费用。有效地开展材料核销工作,让“材料核销”真正起到既能反馈现场材料消耗实际情况,又能指导作业队进行后续材料管理的作用。工程分公司重点把握好五个关键环节,做到五个“必须”:必须制定分工明确、流程清晰的《材料核销实施细则》,并狠抓落实。必须仔细划分核销任务,落实关键工作、重点环节的主责部门和个人。必须安排专人、专职全面管理核销工作,建立核销工作问责制。必须成立物资盘点小组,确保物资盘点真实可靠,核销基础数据一定要匹配和准确。必须重视核销结果的运用,通过对材料核销结果的分析,找出偏差原因,制定纠偏措施并落实整改。

4)加强过程控制监督。过程控制监督是规范有序开展成本管理工作的关键,对在建项目进行成本管理制度执行情况检查,对检查出的问题进行跟踪整改。坚决纠正成本管理中存在的各类违规违纪现象,不仅有效地规范了项目成本管理行为,维护了公司管理制度的严肃性,也有效地堵塞了项目管理漏洞,建立了成本管理长效机制,为公司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

1.5 严格绩效考核兑现

考核兑现是对项目责任成本管理效果的评判,是项目责任成本管理的落脚点,是实现项目责任成本管理的保证。通过对项目考核,可以发现项目管理漏洞,有利于促进项目管理水平的提升,也有助于公司管理制度的完善。通过考核,实行工程分公司员工收入与责任成本预算的执行效果挂钩,使工程分公司员工强烈意识到,只有搞好施工项目成本管理,提升项目管理水平,个人才能获取高额回报,只有树立全员成本管理意识,公司才能良性发展。

1.6 注重合同索赔创收

在普遍低价竞标的铁路市场条件下,通过变更设计和索赔增加项目收入,是项目有效化解经营风险、争取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因此公司对变更设计和索赔创收工作极为重视。公司经营开发部负责索赔具体工作,除指导和督促工程分公司积极开展索赔工作外,主要负责提前介入施工图设计、投资检算、政策性费用调整、概算清理等工作。工程分公司主要负责变更设计,施工图及方案优化,各种索赔资料的收集、签认、整理、报送,跟踪索赔进展并定期向公司经营开发部反馈情况及建议。通过公司及下属工程分公司共同努力,索赔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通过变更索赔等二次经营活动的开展,不仅提升了项目经济效益,也为公司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 结语

公司承揽的施工项目虽然实现盈利,但与同行业管理先进单位相比,盈利水平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有:1)经营质量不高,中标项目单价偏低。2)项目成本偏高,管理费用偏高,劳务分包价格偏高,尤其是过程管控不规范,需要从合同管理、成本管理、物资管理、设备管理等方面研究加强对项目成本的过程管控。努力提高项目成本管理手段,真正实现项目成本管理标准化和流程管控。3)二次经营工作还需加强,需要在以后的成本管理工作中进一步完善和解决。

按照运管公司的总体要求,结合实际,积极开拓工程施工市场,进一步加强项目成本管理,强化变更索赔,扎实推进项目二次经营工作,切实提高项目盈利能力、企业创效水平,打造一流“中铁电化运管”品牌。

参考文献

[1]丁士昭.建设工程项目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2]谢秀杰.施工企业如何进行工程管理[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7(8):184.

[3]刘桂清.浅谈工程项目成本管理[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9(184):27-28.

更新改造工程 篇5

4间隔启动试运行方案

一、工程概况

1、根据业主改造方案及设计要求,110kV玉柴变电站本期只对玉柴变存在安全隐患阵旧二次系统及10kV开关柜更新改造,因为110kV玉柴变电站的主变器、断路器、电流互感器、线路电压互感器,避雷器等一次设备已更新改造过了,所以110kV玉柴变电站本期110kV区一次配电装置不作改造,只改造保护测控装置部份及其控制电缆,现110kV玉柴变电站:110kV望柴线104开关间隔已改造完毕,具备投运条件。

2、投运电源220kV长望变电站110kV望柴线145开关供给,为了避免设备在冲电受电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事故扩大化,要求110kV玉柴变电站柴金线183间隔、望柴线184间隔、1801间隔及1号主变、2号主变间隔由运行状态转备用状态。

二、试运行前的准备工作

(1)运行单位准备好操作用品、用具,消防器材配备齐全并到位,本次运行设备印制好编号。

(2)所有启动试运行范围内的设备均按有关施工及验收规程、规定的要求进行安装调试,且经启动委员会工程验收组验收合格,并向启动委员会呈交验收结果报告,启动委员会认可已具备试运行条件。

(3)启动试运行范围内的设备图纸及厂家资料齐全,有关图纸资料报送报玉林供电局地调。

(4)启动试运行范围内的设备现场运行规程编写审批完成,并报生产技术部、安监部备案。

(5)施工单位和运行单位双方协商安排操作、监护及值班人员和班次,各值班长和试运行负责人的名单报地调备案。

(6)与启动试运行设备相关的厂家代表已经到位。

三、启动试运行范围

110kV玉柴变电站:110kV柴金线183间隔、110kV望柴线184间隔相关二次设备。

四、启动试运行项目

220kV长望变电站:110kV望柴线145开关对110kV玉柴变电站柴金线183开关、望柴线184开关充电。

五、启动试运行电网风险分析及措施

(一)电网风险 有发生误操作的可能。

(二)防范措施

严格执行“两票”制度,防止误操作。

六、启动时间安排

计划 2015年06月08日17:00—18:00

七、启动的组织及指挥关系 组 长:陈庚 副组长: 刘超新 玉柴站侧投运负责人:

八、启动试运行应具备的条件

(1)启动试运行设备相关的远动信息能正常传送到玉林地调,并且变电站与玉林地调之间通信能满足调度运行要求。

(2)所有启动试运行范围的继电保护装置调试完毕并已按调度下达的定值单整定并核对正确。

(3)所有现场有关本次启动试运行设备的工作完工,已验收合格,并且临时安全措施拆除,所有施工人员已全部撤离施工现场,现场具备送电条件。(4)启动试运行前,有关人员应熟悉启动试运行设备的操作及使用,并根据批准的启动试运行方案准备好操作票。

(6)运行单位就启动试运行设备提前向玉林地调报启动试运行申请。

九、启动试运行前系统方式、调度操作配合 220kV长望站:

1.110kV望柴线145开关冷备用。

110kV玉柴站:

2.110kV柴金线183开关冷备用。

3.110kV望柴线184开关冷备用,1号主变冷备用,2号主变冷备用。

十、启动前现场准备和设备检查

由投运组长下令,现场值班人员和试运行人员按试运行方案操作,并采取措施保证进行了检查和做了准备工作的设备不再人为改变,启动前完成。一次设备检查 110kV玉柴站:

1)检查181、182、183、184开关,1811、1821、1831、1833、1841、1843、1801刀闸,18117、18217、18317、18337、18338、18417、18437、18438地刀全部在断开位置,有关接地线已全部拆除。二次设备检查和保护投退 110kV玉柴站:

2)220kV长望站:退出110kV望柴线145开关重合闸。

十一、启动试运行步骤 1、220kV长望站110kV望柴线145开关对玉柴变110kV望柴线184开关、柴金线183开关充电。

1)110kV玉柴站:合上110kV望柴线1843、1841刀闸。

2)220kV长望站:合上110kV望柴线145开关对望柴线184开关充电。3)110kV玉柴站:检查110kV望柴线184开关、电流互感器充电正常。4)110kV玉柴站:合上110kV望柴线184开关。运行正常后断开184开关。5)220kV长望站:断开110kV望柴线145开关。2、220kV长望站110kV望柴线145开关对玉柴变110kV柴金线183开关充电。6)110kV玉柴站:合上110kV柴金线1833、1831、1801刀闸。7)220kV长望站:合上110kV望柴线145开关对柴金线183开关充电。8)110kV玉柴站:检查110kV柴金线183开关、电流互感器充电正常。9)110kV玉柴站:合上110kV柴金线183开关。

10)220kV长望站:投入110kV柴金线145开关重合闸检无压。2、110kV玉柴站110kV柴金线183电流互感器带负荷测量。

11)110kV玉柴站:恢复2号主变主变运行,110kV柴金线183开关带上负荷后对电流的回路进行测量。

投运结束运行方式安排: 1、110kV玉柴站1、2号主变运行方式由玉柴公司的运行维护部门安排。

2、玉柴站110kV望柴线184开关、柴金线183开关经24小时试运行正常后,由玉林供电局地调安排。

十二、启动试运行工作结束后

1、启动试运行工作结束后,将变电站实际运行状态情况汇报玉林供电局地调。

2、启动试运行工作结束,经24小时试运行正常后,所有本次启动试运行范围设备移交给玉柴集团运行维护管理。

十三、安全措施及注意事项

(1)所有参加试投运人员必须遵守《电业安全工作规程》、《南方电网电气操作导则》。

(2)各项操作及试验必须提前向调度部门申请,同意后方可执行。(3)试验和操作人员应严格按照试运行指挥系统的命令进行工作。(4)凡已经拆除接地线或断开接地刀闸的设备或线路均视为带电,任何人不得攀登。

(5)所有操作均应填写操作票,操作票的填写及操作由运行单位负责,操作过程由施工单位监护,施工单位负安全责任。

(6)试验人员需要在一次设备及相关控制保护设备上装、拆接线时,应在停电状态下、在工作监护人监护下进行。

(7)每个项目完成后,应得到各方的报告,确认运行系统及试验正常,调度员下令后方能进行下一个项目的工作。

(8)试运行期间发生的设备故障处理及试验工作,立即停止工作,并向试运行组汇报情况,经试运行组同意后方可实施;试运行过程中如果正在运行设备发生事故或出现故障,应暂停试运行并向启动委员会汇报。

(9)试运行期间,非指挥、调度、运行当值及操作监护人员不得随意进入试

运行设备区域,任何人不得乱动设备,以确保人身和设备安全。

十四、有关厂站及电气主接线图

朝阳市苹果树形更新改造关键技术 篇6

关键词:苹果树形;更新改造;关键技术;研究

中图分类号:S661.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4.24.0065

1 试验园的基本情况

地点为凌源市刀尔登镇大北沟果园,品种为红富士、金冠、国光苹果,树为14年生,株行距为4×5米。

2 选材与方法

2.1 提升主干高度与降低树冠高度技术试验

选择干高、树高、产量基本一致的红富士、金冠、国光树为试材。三种树形分别采用主干提升到1.0米、1.2米、1.4米、1.6米的处理,树冠高度每年降0.5米左右。

2.2 主枝减少数量与树体生长发育关系试验

选择树冠大小、主枝数量、树势相近的树为试材,设3个处理,以单株为小区,每处理5次重复,顺序排列,各处理在4年内完成。调查两种树形主枝留量对树体生长发育的影响。

2.3 主枝两侧培养下垂枝组技术试验

选择枝粗、枝量、枝势、方位相近的多年生枝为试材,设处理Ⅰ回缩到2年生枝段基部;处理Ⅱ回缩到3年生枝段基部;处理Ⅲ回缩到4年生枝段基部;以不回缩枝为对照,以单枝为小区,每处理5次重复,随机排列。调查不同枝龄回缩程度对新生枝量及花芽形成的影响。

2.4 不同时期整形修剪与枝量调控技术试验

以单株为小区,每处理5次重复,顺序排列,由单株留枝量控制亩留枝量。调查各品种树形亩留枝量对树体生长发育的影响。

3 苹果改形关键技术研究

3.1 提升主干高度与降低树冠高度技术研究

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提干与降低树冠高度,对其树体生长发育都有明显的影响。通过不同提干与降低树冠高度,对改善树冠下的光照状况,构建标准化树体结构,提高产量及改善果品质量具有显著效果。

3.2 主枝减少数量与树体生长发育关系的研究

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树势略偏旺,产量比前两年略有递减,第四年基本相近。

3.3 主枝两侧培养下垂枝组技术研究

在主枝两侧培养大、中、小型搭配的下垂枝组,主枝最后部结果枝组距主干30~40厘米回缩,背斜生枝组占2/3。与对照相比,对促发新生枝量、花芽形成、形成标准化树形具有良好作用。

3.4 不同时期整形修剪与枝量调控技术

枝量的调整原则主要依据全园单位面积内总枝芽量的大小与全园覆盖率、光照状况等,与整形修剪同步进行。在全园亩枝量10万的基础上,第一年亩枝量减少2.0万个,第二年减少1.5万个。

4 苹果改形配套技术研究

4.1 土肥水综合管理技术研究

4.1.1 果园种草、生草技术 果园种植牧草(紫花苜蓿、黑麦草和白三叶)或自然生草,生草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使土壤营养供应较为均衡,提高了果实的商品价值。以红富士为例,能使单果重增加13.08%,单产量增加25.59%,一级果、特级果率增加了29.11%。

4.1.2 施肥技术 改形后每生产100公斤果施磷钾肥5~6公斤及早秋施农家肥200公斤,并对每株树施用生物固氮肥200克,对增加毛细根量、改善土壤环境、增强树势具有良好作用。

4.2 树体伤疤愈合技术

修剪去大枝后要立即涂抹植物动力2003,并用地膜对伤口进行包裹,以防伤口木质部的干裂,控制伤口处水分的散失,当年初冬时节在伤口处涂抹高离子防冻剂。结果表明:5月28日处理Ⅰ的伤疤开始出现愈伤组织,处理Ⅱ、Ⅲ均未出现,7月10日处理Ⅱ、Ⅲ出现少量愈伤组织,而此时处理Ⅰ的愈伤组织已经出现黄褐色突起。

4.3 控花、控果技术

疏花时应多留20%~30%的花朵数,留果数应加10%的保险系数。

红富士,强树、强枝每25厘米留1个果,弱枝每30厘米留1个果。红富士苹果一定要留单果、中心果;国光品种精品果也要留单果,在负载量相同条件下,每个果台留中心果比留双果和三果的效果更好些,不但产量高,果个大,而且当年成花多,果枝连年结果能力强(国光为46.5%,金冠为83.3%),有利于稳产。

4.4 夏季修剪管理技术

抹除剪锯口及枝条背上部萌发的无用新萌蘖;主枝上着生的斜生枝,大中型枝组要根据枝的密度进行拉枝,及时调整主枝及枝组角度(拉角要达到140度),培养下垂结果枝组,稳定树势,保证产量。

4.5 保护桩的选留技术

落头时留30厘米左右的保护桩(即带头枝),防止腐烂病病菌侵染危害。待主枝粗度大于主干粗度时,再从基部去除,锯口要留斜口,以避免雨水的淤积,有利于伤口的愈合。

5 结论

通过五年试验,研究出乔砧苹果树更新改造的四项关键技术和五项配套技术,提出了苹果树利用改变树形进行更新改造,提高果品产量和质量,即利用过去传统的三大主枝纺锤形改变为二、三、四主枝开心形。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提升主干高度及降低树冠高度、回缩下垂枝、减少主枝数量、培养下垂式结果枝组等改形技术,能够明显提高果品产量和质量,5年在我市累计示范面积达到5.35万亩(红富士2.11万亩,金冠1.11万亩、国光2.13万亩),总产值达4.81亿元,新增产值15733万元,新增纯收益11013万元,对促进果业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更新改造工程 篇7

1 我国海洋捕捞渔船发展基本情况分析

我国是世界渔业第一大国, 也是世界渔船第一大国。截至2012年底, 我国海洋渔业机动渔船总数28.05万艘, 总吨位771.43万t, 总功率1 595.09万k W。其中:海洋捕捞渔船19.42万艘, 总吨位651.75万t, 总功率1 372.08万k W, 与2011年相比, 船数减少7 500艘, 总吨位和总功率分别增加33.52万t和1.49万k W[1]。近10年来, 我国海洋机动渔船总数变化不大, 2012年比2003年减少0.09万艘, 减少比率为0.32%, 总吨位和总功率则分别增加145.98万t和223.48万k W, 增加比率分别为23.34%和16.29%。具体到海洋捕捞渔船, 2012年比2003年减少3.06万艘, 减少比率为13.61%, 总吨位和总功率分别增加88.19万t和133.64万k W, 增加比率分别为15.65%和10.79% (表1) 。

总体上来看, 近10年我国海洋捕捞渔船数量呈现出稳步下降的趋势, 但速度缓慢, 同时总吨位和总功率呈现出增长趋势, 这一方面说明了海洋捕捞渔船大型化发展取得一定的成效, 另一方面也说明“双控”政策并没有完全得到贯彻, 实施效果并不理想。由于种种历史和客观的原因, 部分纳入省级管理的海洋捕捞渔船未纳入国家数据库管理, 另外, 无船舶登记证、无船舶检验证、无船舶捕捞许可证的“三无”渔船和“大机小标”现象普遍存在, 因此我国海洋捕捞渔船总数、总吨位、总功率实际上要高于统计数据, 海洋捕捞渔船管理面临的形势严峻。

广东省是我国海洋渔业大省, 海洋捕捞产量和海洋捕捞渔船数量位居全国前列, 海洋捕捞渔船发展面临的问题在全国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2012年, 广东省海洋捕捞产量151.05万t, 产值121.25亿元, 分别位居全国第4位、第6位;全省海洋捕捞机动渔船数量44 114艘, 总功率1 995769 k W, 分别位居全国第1位、第2位, 占全国总量的22.71%、15.04%。广东以占全国1/5的海洋捕捞渔船生产了全国1/10的产量, 与海洋捕捞渔船总数过万艘的浙江、福建、山东、辽宁、海南五省的横向比较 (表2) , 以单船功率和海洋捕捞渔船年平均产量来看, 广东省明显处于劣势地位, 海洋捕捞渔船单船年平均产量和单船平均功率仅约为浙江省的1/4, 并且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数据来源:中国渔业统计年鉴 (2003—2013)

数据来源:中国渔业统计年鉴 (2013)

当前, 渔船落后已经成为制约广东海洋捕捞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成为近海渔业资源衰退、渔民增收和生产安全等问题的重要制约因素。结合数据分析和实地调研, 广东省海洋捕捞渔船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 海洋捕捞渔船装备水平落后。根据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提供的数据, 目前广东省海洋渔船以小型木质渔船为主, 其中小型渔船约占68%, 木质渔船占95%, 且老旧渔船数量多, 50%以上的渔船船龄超过30年。渔船作业方式和捕捞装备落后, 主要是拖网和刺网, 30%的渔船仍然靠手工作业。老小旧渔船数量多且作业方式落后严重, 直接限制渔船作业区域, 制约着捕捞渔业生产力水平的提升, 渔船年均产量仅为35 t, 有3万艘渔船只能在沿岸和近海作业。同时, 面对日益变幻莫测的海上自然灾害, 抵御能力弱, 安全生产隐患突出, 2013年上半年广东省已发生20多起渔船沉船事故。

(2) 海洋捕捞渔船多为个体经营, “三无”渔船问题突出, 管理难度不断加大。广东省92%的捕捞渔船以个体经营为主, 组织化程度低, 多处于单打独斗局面;由于历史原因和渔船双控政策, 全省目前仍有2 359艘持有合法证书的渔船没有纳入国家数据库管理;另外, 经过初步摸底调查, 广东全省“三无”渔船仍然有1.5万多艘, 且多为小船木船, 居全国第一位。

2 海洋捕捞渔船更新改造的主要原则与实现途径

面对海洋捕捞渔船存在的种种问题, 加快我国海洋捕捞渔船更新改造, 提升海洋捕捞渔船装备水平, 成为各界共识。2013年2月, 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国务院关于促进海洋渔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 明确提出“加快渔船更新改造”、“加强渔业装备研发”。在广东调研过程中, 政府、民间和学界都对海洋捕捞渔船更新改造持肯定、支持的态度并提出各种建议, 从而推动解决近海渔业资源保护、南海渔业资源开发、捕捞作业生产安全以及生产效益低下等一系列问题。

2.1 海洋捕捞渔船更新改造的主要原则

(1) 有利于捕捞作业生产安全。老旧小木渔船的大量存在严重威胁渔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保证安全生产、维护渔民生命财产安全是海洋捕捞渔船更新改造的首要原则。要通过海洋捕捞渔船装备升级, 实施标准化渔船设计和建设, 配备现代化渔业机械设施, 提升渔船抗风浪能力, 全面降低安全生产隐患。

(2) 有利于近海渔业资源保护。近海捕捞强度过大造成渔业资源衰退、传统渔场外移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广东近海作业渔民普遍反映近年来渔获量大幅下降, 且拖网渔获物中幼鱼比例过高, 经济种类只占总渔获量的50%左右, 可食用部分仅占40%左右, 大部分捕捞产品只能用于加工饲料。因此, 渔船更新改造一定要有利于近海渔业资源的保护和恢复, 有效遏制近海过度捕捞趋势。

(3) 有利于渔民增产增收。由于近海渔业资源衰退, 加上柴油价格和船员工资上涨, 渔民亏损严重, 在领取柴油补贴后广东全省仍有近30%的渔船亏损, 渔民收入几乎没有增加, 有的船主甚至被迫卖船, 2011年广东省卖往外省的渔船67艘。由于效益差, 渔船雇佣船工收入持续减少。据了解, 自2013年春节以来3个月间港区内多数船工只分到了5 000元左右的收入。因此, 渔船更新改造要充分考虑渔民利益, 特别是长期从事捕捞作业的传统渔民, 要通过渔船更新改造提高作业效率和范围, 促进渔民增产增收。

(4) 有利于深海远洋渔业开发。在近海渔业资源衰退的趋势下, 发展深海远洋渔业是海洋捕捞业的必然趋势, 海洋捕捞渔船更新改造要满足深海远洋渔业资源开发和大洋性、过洋性渔业发展的需要。根据调研和访谈, 基本可以确定南海外海金枪鱼和鱿鱼资源非常丰富, 开发潜力巨大, 作业效益显著。因此, 要积极通过捕捞渔船更新改造, 推动广东省南海渔业特别是三沙渔业资源开发。

2.2 海洋捕捞渔船更新改造的实现途径

在现有政策框架下, 海洋捕捞渔船更新改造的主要途径一是“减”二是“建”, 即严格执行渔船“双控”政策, 逐步淘汰减少近海作业的老旧小木渔船, 同时新建赴中远海作业的大中型钢质渔船, 科学配备现代化的渔业机械设备设施。具体来说, 要做到“四管齐下”:

(1) 加大对“三无”渔船的打击力度。沿海各省份“三无”渔船普遍大量存在, 且多为老旧小木渔船, 对安全生产和近海资源保护造成严重影响, 是海洋渔船监管的难点, 也是海洋捕捞渔船更新改造的重要突破口。借助海洋执法力量整合的契机, 积极开展多部门综合执法, 进一步加大对“三无”渔船的打击淘汰力度。

(2) 调整政策措施, 加快推进近海捕捞渔船减船工作。面对近海渔业资源持续衰退的大趋势, 减船工作亟待加快推进。近年来, 广东近海捕捞渔船减船工作面临更加复杂的形势, 推进难度不断增大, 成效并不显著, 甚至陷入停滞状态。2009年至2012年间, 广东全省淘汰拆解渔船291艘、总功率15 341 k W, 仅为原计划任务的12.7%和13.9%。必须要进一步加大近海捕捞渔船减船工作力度, 要通过适当调整柴油补贴政策、增加减船补贴、加大对传统捕捞渔民的就业支持和社会保障力度等措施, 切实把符合报废条件的近海捕捞渔船减掉。

(3)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推动大中型渔船钢质化、现代化改造。推动老旧木渔船钢质化、现代化改造, 即“建钢船、建大船”, 是当前海洋捕捞渔船更新改造的重中之重。茂名市电白县广东渔船升级改造先进地区, 在电白博贺渔港调研期间我们了解到, 经过改造的441马力以上的大型钢质渔船, 作业海域可达400 m水深的远海渔场, 生产效率更高, 年产值可达400~600万元, 比旧木船增长100~200万元, 船上作业渔民年收入可达4万元以上, 比旧木船增收2万元, 节能5%。广东省摸底调查显示, 全省渔民近三年有建大船意愿的达到1 434艘, 计划到2013年底建造441 k W以上的钢质渔船101艘。推动大中型渔船钢质化、现代化改造要立足渔民主体, 通过适度加大财政补贴力度, 制定科学可行的马力指标整合制度保障, 注重渔具渔法的科学使用, 来充分调动渔民特别是船老大的积极性。

(4) 鼓励社会资本进入, 提升过洋性和大洋性捕捞渔船现代化水平。目前, 远洋渔业存在的首要问题是总体装备差、船舶老旧[3], 国内装备大多停留在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 落后的装备水平导致中、远海渔业资源开发严重不足[4], 严重制约我国在公海远洋捕捞作业中竞争力的提升。广东省目前有远洋渔业公司21家, 企业规模小, 2012年全省投入生产的远洋渔船仅为114艘, 呈现逐年下降趋势, 相比20世纪90年代减少近300艘。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特别是民营资金进入远洋渔业生产领域, 将过洋性和大洋性渔船升级改造纳入财政补贴范围, 提升过洋性和大洋性渔船现代化水平。

3 我国海洋捕捞渔船更新改造面临的困难与对策建议

3.1 海洋捕捞渔船更新改造面临的主要困难

(1) 近海传统捕捞渔民转产转业问题。推进近海捕捞渔船减船工作, 首先要面对的就是近海传统捕捞渔民的转产转业问题。传统近海捕捞渔民是典型的弱势群体, 文化素质较低, 整体年龄偏大, 在近海资源衰退、沿海城市化趋势下, 面临生产和生存双重危机。部分传统渔民在柴油补贴支持下竭力维持近海生产作业, 尽管总体收益不断减少, 但仍可以维持其基本生活, 并使其延续习惯了的传统生活方式, 获得劳动尊严和精神满足。虽然近年来广东省各级政府在促进传统渔民转产专业问题上采取了一些积极的举措, 例如发放减船补助资金、进行技能培训、通过发展水产养殖业促进传统渔民就业等等, 但成效并不显著, 仍然有相当部分传统渔民不愿意退出近海捕捞、转产转业, 部分转产转业的传统渔民又重返近海捕捞, 非法作业, 成为近海渔船减船工作的主要制约因素。

(2) “三无”渔船管理问题。“三无”渔船是海洋捕捞业特别是近海捕捞业的顽疾, 其产生有复杂的历史和现实原因。广东省“三无”渔船数量多, 类型繁杂, 涉及面广, 既涉及部分当地的传统捕捞渔民, 也涉及从事非法捕捞的外省市人员, 并且呈现出集团化、组织化趋势, 管理难度日益加大, 极易引发群体性事件。尽管广东省各级政府对“三无”渔船也采取了一些措施, 但是难见成效。“三无”渔船不是一个简单的装备升级问题, 其也是资源环境问题、民生问题和社会稳定问题。“三无”渔船也要区别对待, 如何科学处置“三无”渔船, 而不是简单的一拆了之, 如何妥善安置涉及到的人员, 而不是简单的一赶了之, 这是一个系统工程, 也是政府的管理难题。

(3) 捕捞渔船更新改造资金和技术问题。在“建钢船、建大船”的问题上, 渔民反映最大的就是资金短缺问题。根据调研组在电白县中南船舶建造有限公司了解到的情况, 船长在50 m左右, 主机功率441 k W以上的钢制拖网渔船, 造价最低也要800万左右。如此高的造价, 单个渔民难以承受, 即便是在渔委会 (或者渔民专业合作社) 组织下多个渔民采取股份制的方式合伙造船, 资金短缺仍然是首要制约因素。现有的渔船改造补贴资金申请门槛高、限制多, 相比渔民自己造船增加了渔船改造成本, 因此渔民申领的积极性不高。广东省部分地区的农村信用社允许渔民以造船批文抵押贷款, 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地渔民的资金难题, 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渔民渔船改造资金短缺问题, 且从事此项贷款业务的地区范围很小, 金融机构也多限于地方农村信用社。另一方面, 捕捞渔船更新改造缺乏有力的技术支撑。我国渔船标准化建设滞后, 捕捞渔船技术研发和储备落后于生产需要, 由此造成船东任意建造、船型杂乱, 船厂听由船主的要求, 随意变更设计或施工图纸;同时, 管理部门在受理发证审批时, 标准化、规范化的依据不足, 技术问题制约管理水平[5]。

(4) 政策性制约问题。在调研中发现, 当前我国渔业和渔船管理的部分政策在施行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制约了政策的预期效果, 与捕捞渔船更新改造的大目标没有形成合力。具体表现: (1) 减船补助标准低, 手续繁琐。2011年以来广东渔船的买卖价格达到5 000元/k W以上, 2012年部分地区因渔船更新补助政策, 价格更是一度高达7 000元/k W, 而减船补助标准仅为2 500元/k W, 对渔民减船的推动作用微乎其微;同时渔民申报减船领取补助手续繁复, 从基层到省级涉及的相关管理部门多达13个, 领取周期在一年以上; (2) 柴油补贴政策影响。柴油补贴对于增加渔民收入、强化渔船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延缓了老、旧、小、木质渔船的升级改造和减船工作, 推高渔船买卖价格, 与渔船双控政策没有形成合力; (3) 马力指标控制政策。马力指标问题是有“建钢船、建大船”计划和想法的渔民普遍反映的第二大困难。大型钢船比原有木船功率更大, 拆解原先中小型木船难以获得足够的马力指标建造大型钢船, 在双控政策下, 马力指标整合难度大, 更多马力指标获取难以突破, 成为影响国家渔船更新改造项目实施的一个“瓶颈”问题; (4) 海洋渔船更新改造项目管理政策。根据国家《关于加强2012年海洋渔船更新改造项目管理的通知》 (讨论稿) 要求, “更新改造后的南沙海域捕捞渔船不得到其他海域做作业”。而由于气候原因, 每年南沙海域适合生产作业的时间只有5~8月份, 季节性特征明显, 此项规定将会造成更新改造后的渔船有半年时间停产, 影响了渔民收益, 损害了渔民通过渔船改造赴南沙作业的积极性。

3.2 加快海洋捕捞渔船更新改造的对策建议

积极采取措施, 推进海洋捕捞渔船更新改造, 加快解决海洋捕捞业发展中积累的问题, 促进海洋捕捞渔业科学可持续发展, 是海洋渔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1) 进一步加大投入, 多种措施并举, 坚定不移地推进渔民转产转业和减船工作。一是要把推动传统渔民转产转业作为各级政府的民生工程, 设立专项资金, 加大投入, 加快完善渔区社会保障体系;二是加大对传统渔民的培训力度, 针对传统渔民年龄大、知识层次低的特点, 开展有针对性技能和再就业培训, 提高传统渔民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三是采取就业补贴和税收优惠等形式, 鼓励和引导涉海、涉渔企业安排传统捕捞渔民就业;四是适当增加拆船补贴, 在中央财政补助基础上, 安排地方财政资金, 提高减船补助, 增加近海捕捞渔民减船积极性;五是坚持强化政府主导, 多方筹措建设资金, 集中解决用地指标, 统筹兼顾安居乐业, 继续推进连家船渔民上岸工程[6]。

(2) 总结先进经验, 鼓励金融支持, 提高渔民积极性。一是要积极总结目前渔船改造中基层组织和渔民自己探索出的更新改造实践, 加以规范并进行典型推广。例如电白县博贺镇广达渔业专业合作社渔民探索出的渔船股份制联合更新改造方式和“来料加工式”渔船建造模式, 一定程度解决了个体渔民资金和马力指标问题, 也大大降低了建船成本, 最大程度满足了渔民实际作业需求;二是通过政府贴息、担保等形式, 积极引导地方性金融机构、政策性银行加大对渔船升级改造的信贷支持, 鼓励大型商业银行开展渔船更新改造信贷业务, 降低信贷门槛。

(3) 加大渔船研发投入, 根据南海、远洋渔业捕捞作业实际需求, 研发科学实用的标准化渔船、渔具渔法, 提高渔船安全性能, 降低生产成本。设立标准化渔船开发专项, 由专业的渔船设计单位牵头, 联合海洋捕捞专业、光学专业、水声专业、仿生学专业、水密专业、机械设计专业、自动化设计专业等各领域专家进行研发, 以渔船船型、捕捞装备、船上加工设备研发为重点, 重点围绕大型拖网渔船、围网渔船、金枪鱼延绳钓船、鱿钓船的船体建造与装备国产化, 开展技术创新与集成, 完善技术体系, 提升技术水平, 形成我国渔船建造和渔具渔法技术标准体系[5]。

(4) 开展“三无”渔船专项治理, 制定具体整治措施, 坚决逐步淘汰“三无”渔船。一是要充分利用国家海上执法力量整合的契机, 开展海监、渔政、海事、船检、边防等多部门联合执法, 集中力量开展专项治理;二是要针对“三无”渔船的具体情况, 制定不同的处置方案, 纳入管理少部分, 坚决淘汰大部分。对内陆人员 (内陆渔民) 建造经营的“三无”渔船要限期拆解;三是要建立起覆盖修造船企业、港口码头、作业海域的全方位监管体系。坚决取缔非法渔船修造企业, 对非法在建的渔船, 责令其立即停止施工并拆解。

(5) 适当修正部分渔船管理政策, 形成政策合力, 助推海洋捕捞渔船更新改造。一是完善柴油补贴政策。柴油补贴适当向远海、南沙作业的大型钢质渔船倾斜, 提高补助标准, 引导渔民加快渔船装备升级改造和外海作业;二是在严格执行双控政策前提下, 建立马力指标整合制度, 允许地方将部分减船指标用于渔船升级改造, 用于建造远海作业的大型钢质渔船;三是根据南沙渔业生产实际, 适当放宽对更新改造后的南沙海域捕捞渔船的作业时间和交易限制, 探索建立“以奖代补”制度, 促进赴南海作业渔船更新改造项目进展。

参考文献

浅析电厂直流系统更新改造 篇8

关键词:直流系统,电源,改造

我厂现有直流控制220V电瓶四组, 燃机125V电瓶四组, 对#9、10、11、12、13发变组, #1、2、3、4燃机, 110k V、35k V升压站等所有开关、保护提供操作、合闸电源。如果直流系统不能正常工作, 一次系统出现故障时, 将会造成开关拒动或者死开关, 甚至会发生越级跳闸, 造成电网瓦解, 这样将会给发电厂及电网的安全运行带来极大的风险。

1存在的问题

直流控制220V电瓶四组, 燃机125V电瓶四组, 电瓶组之间各自独立, 不能相互备用, 一旦充电机或电瓶故障, 直流系统或主力机组将被迫退出运行, 直接威胁到电力系统和机组的安全运行。

不能根据蓄电池容量变化进行有效的检测并实时转换充电状态;充电装置输出到蓄电池组的电压不稳定, 造成蓄电池端电压尤其是浮充电压偏低, 蓄电池长期处于欠充状态, 严重影响了蓄电池的使用寿命。

2改造方案

2.1#1、2燃机125V直流系统的升级

我厂直流母线为双母线分组结线方式, 蓄电池为浮充电运行方式每台燃机发电机另有一组独立的电瓶、一台充电器及马达中心直流盘各馈线构成。电压为125V, 供燃机各直流马达电源, 燃机主开关和分支开关合闸、保护、燃机励磁、事故照明等。

燃机125V直流系统中, 每台燃机都自带一台充电机和电池组, 各自带各自的125V直流系统, 我们在保留原来的充电机的同时, 新增加一台公用充电机, 正常运行时为2台20KVA的逆变电源提供直流输入;充电机的交流电源来至不同的厂用段, 即使某一厂用段失电, 直流系统不失电。在各自母线段增加一个投切开关, 将其纳入同一系统中, 这样燃机125V直流系统中有三台充电机、两组电瓶, 公用充电机与其中一台充电机共用一组电瓶就保证了在其中一台充电机故障时, 其所带负荷不失电。

根据实际情况结合本系统的特点, 将改变原来的运行方式, 各自蓄电池组和充电器在直流母线上并列运行, 充电器带母线上正常的负荷, 同时对蓄电池组浮充电。公用充电器与其他两个充电器共用一组蓄电池, 保证每段母线上都有一组蓄电池, 这样在该充电机故障或者蓄电池故障时, 系统不失电。在设定公用充电器参数时, 考虑到尽量让各自的充电机带各自母线段的负荷, 其浮充电压设定值比燃机125V系统电压低2—3V。

根据规定每年要对蓄电池组进行一次核对性放电测试。传统的蓄电池放电测试, 需要人工调节放电电流, 不能保持恒流工作, 控制精度低, 极易过放电, 导致个别蓄电池损坏, 以至整个设备不能正常工作, 而且体积大, 重量大, 不便移动, 接线不便, 容易造成电压回路开路, 工作繁复, 劳动强度大。为了解决上述问题, 在充电机屏上增加一台智能放电仪, 根据设定的参数设置电池组总电压放电下限, 终止时间, 终止容量, 放电电流, 当蓄电池放电达到设定值时, 放电自动停止以防电池被过放电;通过控制PTC发热元件, 使大部分电流变成热能, 经过轴流风扇吹出机外。运行时, 将断开需要放电的蓄电池组开关, 合上蓄电池组放电开关、放电装置总开关, 就可以对蓄电池组放电。自动地完成蓄电池的精确管理及控制。

2.2对直流系统的集中监控

直流系统的微机监控装置采用以微处理器为核心的模块化设计、集散式监控系统, 对交流配电、直流馈电、整流模块和蓄电池组实施全方位的监控和控制为了实现集中监控, 我们采用直流电源柜由微机监控器管理, 微机监控器由数据采集模块、输入/输出模块、ZJKA控制器等组成。微机监控器实时监控直流电源系统各单元的运行状态, 监测各单元的运行参数, 采用RS-485串口实现与上位机相连, 通过软件实现对直流系统的开关量、模拟量、告警信号集中分布管理, 监测各直流馈电输出的电压、电流, 各种电输出开关状态、熔断器状态、绝缘状态和降压单元状态, 当发生异常情况时发出声光报警。充电模块电源正极经过隔离二极管 (V1) 通过电流传感器 (TAC) 至电池正极, 对电池进行充电。同时, 正极输出经过硅链 (2CWL) 降压, 至电流传感器 (TAK) 至+KM控制母线, 实现对控母进行供电。控制模块电源正极经过电流传感器 (TAK) 至+KM控制母线, 实现对控母进行直接供电。

2008年建立厂级监控信息系统 (简称SIS) , SIS系统主要实现监控全厂实时生产过程综合优化服务的厂级管理信息, 而直流监控系统为SIS提供信息, 由于这两个系统分别属于不同的厂家, 没有统一的通信接口标准, 不易维护, 也给运行人员带来诸多不遍。

通过OPC技术, 建立客户/服务器机制。按照COM规范, 配置OPC服务器, 通过标准的OPC接口提供数据;而SIS系统作为OPC客户端, 负责接受和使用数据。这样的话, 就使得所有的通信连接问题变得简单、轻巧, 更易于使用。此外还可降低了控制系统的集成费用, 也便于系统的升级与维护, 还提高软件运行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基于OPC技术使ECS系统与SIS系统互连, 提供从电厂各控制系统中采集来的生产过程实时数据和生产过程分析数据, 使得用户可以随时监控生产过程, 另一方面, 以高效处理的方式对大量的实时数据进行压缩, 并长期保存。

参考文献

[1]DL/T5044-2004.电力工程直流系统设计技术规程.

[2]DL/T 724-2000.电力系统用蓄电池直流电源装置运行与维护技术规程.

[3]大连市旅顺电力电子设备有限公司.ZJKA-2B型分布式微机控制系统使用说明书.

城市历史建筑的改造与更新 篇9

作为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产物, 历史建筑带有明显的地区传统文化特征, 对任何一个民族来说, 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变迁保留至今的历史建筑中沉淀和凝聚的民族精神和文化是无价的, 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

现状与反思

近二十年来中国城市与建筑发展更新的数量与速度远远超过了中国有史以来的任何一个时期。大量的传统街区被推平, 代之以毫无地域和文化特色的现代建筑, 传统建筑环境遭到破坏, 导致城市传统空间的丧失和文化的断裂, 取而代之的是各地雷同的环境形象。千篇一律的城市建设不仅破坏了历史遗留下来的, 维持传统特色的物质基础, 而且割断了历史, 带来的是历史的断代、城市记忆的归零。面对不断增长的趋同性和全球化的压力,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地区特性和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历史建筑也被重新认识, 但对历史建筑的改造与更新却存在很多问题。

在历史建筑改造与更新实践中, 最为典型的两种方式:一是以“标本式”的纯保护方式, 只要是文化遗产建筑, 就不能动其分毫, 这种机械的保护, 让建筑生活在福尔马林之中的代价是巨大的物质资源和文化资源的浪费;二是那种打着“风格保护”的旗号, 认为既然保护的目的就是利用, 拆除旧建筑, 再盖“历史风格”的新建筑, 工期短、见效快, 以“保护”之名行破坏之事。

历史建筑保护, 特别是那些并非“文物”或“遗产”的建筑保护, 不可能也不应该像古董一样, 仅仅维持建筑的现状。这些建筑之所以应该受到保护, 是因为它们曾经是城市生活内容的重要组成, 只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使其内容发生改变, 自身逐渐破旧。旧的历史建筑不仅具有历史价值, 更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是城市历史的积淀, 也是城市不断进步的源泉。

改造与更新的方法

历史建筑是现实的、动态的, 与时代结合的方式也是复杂而多样的, 对历史建筑的改造与更新必须建立在对原有建筑及其周边环境的内涵和可能性深入发掘的基础上, 从建筑的空间和形式出发, 结合场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特征, 并不断尝试新技术、新方法的结合与运用。合理的保护和再利用不仅能使历史建筑获得全新的生命力, 更可以延续城市的记忆和场所的特征, 增强城市持续发展的动力。

1、建筑形式的延续

在历史建筑的改造与更新过程中, 外立面是公认的首要保护对象。历史建筑的魅力往往体现在其表面或材料的残缺与陈旧中, 这种岁月的痕迹往往超过了其在视觉上的感受, 所以对历史建筑真实性的表达要远远比将它作为一座纯粹意义上的建筑艺术表现形式重要得多。改造所面对的对象很可能由于种种原因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损毁, 通过对历史建筑形式的延续, 可以使毁坏的部分在改造和更新过程中产生与原来建筑相近似的效果, 从而在视觉上产生相互联系, 恢复其原有的历史韵味。

2、建筑功能的置换

所谓对历史建筑功能的置换, 是指在保持历史建筑原有面貌和结构不变的基础上, 对其功能进行的转换和再利用。随着时间的推移, 历史建筑中的原有功能可能已经无法满足或者滞后于现代生活方式的转变, 无法满足现实的需求, 在这种情况下, 可以在保护其外部造型的基础上, 对历史建筑的空间加以置换, 即将历史建筑改作他用, 使其功能随着社会需求的转变而不断得到更新。

3、建筑空间的外延

除了通过对原有建筑空间功能的置换, 更多地可以通过对历史建筑的扩建来获得使用价值的完善和更新。原有的历史建筑同扩建部分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制约, 怎样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 又如何来反映改造过程的时代特征呢?针对整个矛盾有着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对立和统一。对立, 就是指利用改造扩建部分的形式和材料制造出与原有建筑具有鲜明反差的效果和感受;统一, 就是在使用相近的材料和造型的基础上, 将扩建部分与原有部分组织在一起。当然还有一种方式:充分发掘地下空间, 将在原有建筑中无法解决的大空间完全放置于其中, 这种方式不需要考虑新建部分与原有部分的形式关系, 从而巧妙地消解了矛盾。

4、历史抽象符号的提炼

对于那些已经完全毁坏的历史建筑, 我们不应强调对历史建筑原状的完全恢复, 可以选择通过对历史建筑形式的艺术特征和精神内涵的提炼, 抽象出最具代表性的符号, 在更新中使之不断的融和进来, 并加以表现, 在提炼、抽象、升华的基础上创作出与老的形式具有同样视觉效果的新形式, 让人在思考和回味的同时对整个场所环境有了全新的认识, 这也是对历史建筑生命的另一种完善方式。

5、历史建筑“内容”的延续

历史建筑的形态和空间环境不仅体现了一种物质空间结构, 还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人们特定的社会生活模式和组织交往结构, 这些都同使用者的生活紧密相联, 并作为其所处社会环境的独特映像而留存在人们的记忆之中。因此, 改造与更新的对象并不局限于历史建筑实体, 还可以在传统历史文化氛围和空间感受的继承上进行新的重建, 以重现其作为城市历史的印记给人们留下的深刻记忆, 使历史精神得以不断的延续。在历史建筑的改造与更新过程当中, 重视和体现这种映像的延续, 通过将人们熟悉的空间模式加以保留, 营造了极为传统的环境特色, 人们记忆中的生活习惯、社区交往得以再现……在使整个社区历史记忆延续的基础上使整体的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城市与建筑的飞速发展更新为城市与建筑环境的改造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在建筑大量且快速更新的今天, 对历史性建筑的任何一点疏忽都有可能造成令人扼腕的损失。

涩柿更新甜柿换头改造技术 篇10

1接穗选择

1.1品种选择

根据市场需求和涩柿与甜柿品种的亲和性以及甜柿品种的产量表现, 目前首选生产上大面积推广、与涩柿亲和力较强的优良甜柿品种阳丰 (Youhou) 和前川次郎 (Maekawa jiro) 。阳丰在晋南地区10月上中旬成熟, 完全甜柿 (pollination constant, non-astringent:PCNA) , 果实扁圆形, 橙红色, 肉质硬脆, 耐贮运, 平均单果重160 g左右, 丰产。前川次郎在晋南地区10月中下旬成熟, 完全甜柿, 果实扁方圆形, 橙黄色, 肉质细腻松脆, 平均单果重150 g左右, 丰产。

除以上中熟品种外, 还可选用早熟和晚熟搭配品种, 小面积栽植。如伊豆, 完全甜柿, 9月下旬成熟, 果实扁圆形, 橙红色, 肉质细腻, 产量较低, 硬果期较短;骏河, 完全甜柿, 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成熟, 果实心形, 橙红色, 肉质硬, 耐贮运, 丰产, 无霜期较短的地区难以脱涩成熟。

1.2接穗采集

选择生长健壮的甜柿母株, 取芽体饱满的一年生枝条, 可于嫁接当天随接随采接穗, 也可结合冬、春修剪提前采集, 蜡封保存, 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一般接穗需保留3个以上饱满芽体。蜡封接穗将工业石蜡放在容器内加热融化, 将接穗两头迅速在蜡液中蘸一下, 注意蜡温保持在95~100℃, 过低蜡层厚, 易脱落, 过高易烫伤接穗, 摊开晾透后50枝捆成一扎, 埋于湿沙中, 放置阴凉处或地窖中。贮藏期间应经常检查湿沙温、湿度, 防止接穗风干或霉变[1]。

2嫁接时间

高接换头嫁接时间以春季枝条萌芽前, 树液开始流动、皮层可以剥离时为最佳时期, 一般在3月中旬至4月上旬, 依据气温回升状况决定。选择无风或微风的晴朗天气, 有利于接口愈合, 避免大风或下雨天嫁接。

3砧木处理

传统涩柿树管理比较粗放, 枝叶繁多, 换头改造为甜柿后, 为适应市场要求, 必须向集约化产业发展, 改善树冠通风透光状况, 优化树体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比例, 提高柿果品质, 且方便管理。树形不宜高大化, 主枝保留5个左右即可。嫁接时从涩柿树冠层中、下部选择皮层木栓化较轻的主枝及侧枝进行短截后嫁接, 过高部分截除。留枝也不能过少, 成年大树换头改造只留2~3个主枝会造成树体衰弱, 产量严重降低。留枝位置不可过低, 以免影响柿果品质。

小树只嫁接主枝即可, 大树按照树形要求规范树体骨架结构, 选留主、侧枝, 多头嫁接, 在换头的同时培养树形。

4嫁接方法

4.1插皮接法

4.1.1砧木处理。在砧木枝基部10~20 cm处, 选择比较平整的部位截断, 切口切削平整, 在砧木比较平滑的一侧, 用嫁接刀与切面垂直竖切1刀, 长度与接穗长切面相适应, 拨开皮层。

4.1.2接穗处理。选择一年生、生长健壮、带有2个以上饱满芽体的甜柿品种接穗, 在接穗的基部没有芽的一面削成一个长2.5~3.5 cm平滑的长斜面, 削面两边从背面轻削去0.2 cm左右宽度的皮层, 露出形成层, 保证削面要平整、光滑, 最好1刀削成。

4.1.3嫁接。将削好的接穗削面向里插入砧木切口中, 接穗削面上端要露出0.2 cm左右, 以利于砧木与接穗的愈合生长, 接好后用塑料带将接口绑扎好, 接穗不可移动错位, 创口全部密封, 防止雨水进入。蜡封的接穗嫁接时应注意石蜡碎片不能进入接穗和砧木接口内, 影响愈合。

4.2单芽嵌接法

4.2.1砧木处理。选择砧木枝条基部适当位置截断, 削平断面, 在比较平整的位置45°斜切1刀, 深达木质部, 切口上方约3 cm处, 自上而下斜向纵切直达下方切口处, 去除切掉的树皮[2]。

4.2.2接穗处理。选择生长健壮的一年生甜柿品种接穗, 取饱满的芽体, 在芽体下方45°斜切1刀, 切口上方2.5~3.0 cm处纵向斜切1刀, 至下方切口, 略带木质, 取下接穗。

4.2.3嫁接。把接穗插入砧木切口内, 接芽的长削面向里, 其形成层与砧木的形成层互相对准。接穗要插到砧木切面底部, 使接芽基部与砧木切口贴紧, 以利于砧木和接穗间的愈合, 严密绑扎, 防止雨水进入, 注意露出芽体。单芽嵌接法操作简便, 接穗用量小, 但对于枝条粗壮、木栓化严重的砧木嫁接成活率会降低;皮接法嫁接成活率较高, 每个接穗要求2个以上饱满芽体。一般木质化程度较轻的枝条2种方法都可以, 木质化程度较重的粗壮枝须用皮接法[3]。

5接后管理

5.1解绑

在接穗发芽和接口愈合后, 应及时松绑和解绑, 防止产生缢痕或被大风刮断, 如伤口未愈合, 应重新绑缚, 直至完全愈合再解绑。

5.2固定

晋南地区春季多大风天气, 生长旺盛的嫁接新枝容易头重脚轻, 被风刮断, 必须对萌发新枝进行固定。在第1次松绑前用结实的木棍一头固定在砧木上, 另一头绑在新枝上, 较长的新枝需在砧木和新梢上多绑缚几处。

5.3抹芽

嫁接会促使砧木隐芽萌发, 甚至丛生新枝, 必须随时抹除干净, 直至嫁接新枝长到一定长度, 砧木不再发新芽为止。

5.4摘心和拉枝整形

柿树虽有自剪习性, 但换头改造树新枝长势比较强, 分枝较少, 需根据树形要求对生长较长的枝条进行摘心, 以调控树冠, 促进枝条、加粗生长, 促生侧枝。

涩柿换头为甜柿品种阳丰和前川次郎后, 嫁接的新梢大多有直立生长习性, 在枝条成熟后应尽快拉枝开张角度柿树枝条比较硬脆, 拉枝力度过大有可能使枝条从与主干连接处劈裂, 因此较粗的枝条开张角度不宜一次到位, 拉枝绑缚宜在枝条偏上部位, 多次调整逐渐达到树形要求。另外, 柿树枝条生长发育较慢, 修剪宜轻不宜重[4,5]。

5.5肥水管理

换头改造树应加强肥水管理, 促进树冠恢复, 及早进入结果期。首先做好换头改造前的准备工作, 在柿树落叶前进行扩穴施基肥, 以有机肥为主, 配合复合肥料及秸秆或杂草类, 与表土混匀, 填入穴内;有条件的灌越冬水和春季萌芽水;换头后, 5月开花过后追肥, 注意施肥配比, 促进花芽分化, 防止越冬抽条;根据土壤水分状况, 及时补充灌水, 以免干旱影响新枝生长。

参考文献

[1]马金兰, 李玉萍.果园改造高接换头技术[J].陕西农业科学, 2007 (5) :164-166.

[2]孙敬霞.冬枣新品种“沧冬1号”高接换头早期丰产技术[J].河北林业科技, 2014 (1) :100-101.

[3]李成郁, 闫作平, 陈菊萍.欧洲甜西梅高接换头嫁接技术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 2014 (15) :80.

[4]宋天华.老龄杏树高接换头新技术[J].西北园艺 (果树) , 2015 (1) :26-27.

昭平县低产老茶园的更新改造措施 篇11

关键词 老茶园;更新改造;措施;广西昭平县

中图分类号:S571.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21--02

茶树的生长寿命很长,但种植栽培的茶树,维持较高的生产效益时期约为24~29 a。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广西昭平县茶叶开始进入规模种植,经过近30 a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茶园开始渐渐衰老,产量和品质也随之下降,原来的茶园规划布局也不太合理,已很难适应当今的管理技术要求了。本文通过剖析昭平县低产老茶园的现状及问题,结合实际情况,针对性地提出一些科学可行的更新改造对策,供当地有关部门和从业人员参考。

1 老茶园的现状及问题

昭平县有历史悠久的种茶传统,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茶叶开始进入规模种植,近10 a来,发展更为迅猛。目前,昭平县有茶园面积1.22万hm2,2014年干茶产量8 150 t,产值达9亿元,茶叶产业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山区群众脱贫奔小康的支柱产业[1]。由于年代久远的原因,昭平县越来越多的老茶园开始显现出各种问题,制约了现代茶园管理技术的应用,影响全县茶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1.1 茶园规划布局不合理

20世纪80年代,昭平县开垦的茶园大多选择在交通不便的丘陵山地。由于当时机械化程度很低,以人工开垦为主的,所以茶园地块小,且茶行多为顺坡打造,随山而建,茶行短小、梯级不明显;茶园分散,园中也常有零星荒地等现象。这样的茶园布局,已经给茶园管理、茶叶采摘等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

1.2 茶园基础设施不健全

20世纪80年代在昭平县发展起来的茶园,基本上没建有专用道路,进园道路和园内工作道路都是些羊肠小道,都没有经过特别的修建加工,即使有便道,也是路面狭窄,崎岖不平的,农用车辆根本无法通行,给机械化作业带来不便。此外,老茶园几乎没有设置专门的排灌设施,造成干旱时茶园供水困难,雨季又排水不畅,严重时还可能造成茶园水土流失,甚至会出现山洪冲毁茶园的现象[2]。

1.3 茶树品种单一,树势衰老

由于当时地方财力有限,财政对茶业的投入资金投入少,技术推广體系不健全,昭平老茶园基本上都是种植“福云6号”茶,品种很一,结构不合理。经过近30 a的发展,茶园病虫害积累多,树势逐渐衰老,表现在细弱枝条多、病虫枯枝多、骨干枝再生能力差、芽叶稀少等[3]。这些老茶园进行改造,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1.4 管理粗放,土壤肥力变差

昭平县和全国其他地区一样,农村的青壮劳动力绝大部分已经外出打工或转移到二、三产业就业,导致在农村从事茶叶生产的劳动力老龄化,人们对茶园的管理也越来越粗放,表现在人力不足、投入少,不重视冬季深耕施肥和病虫草害的综合防治等,甚至出现茶园抛荒无人照理的现象;有的仅在春夏采茶季采取应急做法,如施用化肥、农药和除草剂等。长期的粗放管理,导致茶园土壤肥力变差,严重影响了茶树的生长。

2 老茶园的更新改造的总体设想

根据昭平县的实际情况,老茶园的更新改造的总体要设想是政府主导、企业带领、农户参与;推动老茶园的更新改造工作的有效模式是企业连片承包、集约化管理。为此,地方政府作为产业发展的规划者和引领者,应做好协调、统筹、规划。有关管理部门要结合当地开展生态乡村建设、开发观光茶园旅游资源等工作做好发展规划,充分利用好农业产业扶贫政策和农机购置补贴政策,鼓励当地茶叶企业投入资金,连片承包低产老茶园,进行集约化管理。同时,要协调、鼓励没有人力、财力的农户将自家的零散园地转包给企业,农民可以通过入股分红、投工取酬的方式获得稳定的收入。企业有项目、资金、设备、技术优势,通过连片承包、集约管理,可以有效地推动和带领低产老茶园的更新改造的工作。

3 低产老茶园更新改造的项目和技术措施

如何开展低产老茶园的更新改造工作,应遵循“因地制宜、是视情而定、效益优先、科学决策”的要求和原则,根据茶园所处地形、地势的不同以及茶园的衰老成因和程度的不同,选择相应的更新改造方向和技术措施。

3.1 改造老茶园的基础设施

茶园道路偏小、排灌水设施缺乏都会给茶园管理带了诸多不便,更新改造老茶园应优先考虑搞好茶园的基础设施问题。同时,昭平县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很多茶园都可以打造成生态观光茶园,有条件的话,应搞好基础建设,如硬化入园观光道路、设立观光平台等。茶园道路的设置,要充分考虑原有道路的利用,同时,应有利于茶园的布置,便于运输、耕作,尽量少占用耕地。路网要设有干道、之道、和步道。排灌水设施最好有蓄水、供水、排水3个方面。根据昭平县茶园多在山地的特点,建议在山地茶园适合收集雨水的地方建造适量的小水池,用来收集雨水。排水沟应能将雨水分散排出园外,避免集中排洪,防止水土流失。

3.2 改造老茶园的规划布局

首先要改变茶行短小、梯级不明显等现象,使得茶园成排成行,达到小雨不出园,大雨不冲园,减少水土流失,提高茶园保土、保水、保肥能力。对于比较稀疏、零乱、矮小、衰老的茶园,建议重新按等高线种植,设置茶行;对于太长的茶行,应适当分设操作道,以利田间管理时方便进出;一些茶园是顺坡种植的,应重新调整种植行,使茶行等高种植;对于无埂、无梯的茶园则要重新开挖,筑梯筑埂,保持梯面等高平行。

3.3 改善老茶园的生态环境

茶园内间种一定量的树木,可以有效地改善茶园的生态环境,如提高茶园内的湿度、改变光照、稳定温度;可以引来一些鸟类在树上栖息,捕食一些害虫,减少茶园害虫的发生量;还可以为茶农遮阳挡风。茶园间种树木应选种大型的灌木类树木,树木间距载20 m左右为宜,种植太密会影响影响光照,太疏又起不到调节茶园小气候的作用。间种树木应注意不选择树势生长快的树种、不选择落叶树种、不选择果树(果树施用农药会影响茶叶品质)。昭平县茶园最好种八角、桂花等树木,这样不仅可以改善老茶园的生态环境,还可以提高茶叶的香味等品质。

3.4 改善老茶园的土壤肥力

改善老茶园的土壤肥力主要是通过深翻培土。勤耕深耕,能起到疏松土壤,增加土壤的通气透水性,改善土壤的微生物活动,促进土壤分解,提高土壤肥力。具体做法是在冬季管理时,在茶树行间或距茶根部10~20 cm处,挖深30 cm、宽40 cm的沟,将表土、肥土、杂草和一定量的有机肥和磷钾肥等填入后再培上新土。其次,对于土层浅、质地差的低产茶园,采用改土、培土结合,施入有机肥的方法,加深活土层,促进茶树根系生长。另外,茶园套种绿肥,茶园辅草等措施也能有效保持土壤的温度和湿度,保持土壤松疏,又能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

3.5 改善老茶园的树形树势

改善老茶园的树形树势,培育理想的树冠,主要技术措施是修剪,具体采取什么方式,要视茶树树龄及茶树生长情况而定。修剪多在秋、冬季节进行。对于树冠“鸡抓枝”丛生,生产枝细弱,育芽力降低的老茶树,可以采用深修剪的方法进行改造,主要是剪去树冠顶部10~15 cm的新梢和剪去树冠内密集、细弱的枝条,并清除茶树逢中的弱枝、病虫枝、拖地枝等。对于一些树冠虽然衰老,但骨干枝及有效分枝还有较强生育能力的茶树应进行重修剪。具体做法是在离地35~40 cm处剪去上部枝条,并清除下部枯枝、落地枝。而对于树势力十分衰老、骨干枝基本失去再生能力的茶树则要采取台刈的修剪方法進行彻底的改造。一般是每株茶树留1~2根生产枝,其余的枝条在离地面15~20 cm处一次性剪去。

3.6 低产老茶园的改植换种

茶园改植换种有一次性完成,也有分数次完成的两种不同操作形式。一次性完成改植换种是将原来的老树一次性根连根挖除,重新规划、整地、施肥和种上新的茶树品种。分数次完成的改植换种则可以以老养新,避免改植换种3~4 a武茶可摘的现象,减少投资成本。具体做法是间隔地挖去几行老茶树,中上新茶树,2~3 a后再挖去其他老树,换种新茶树。此外,对于茶园基础好,但茶树品种差茶园,通过低位嫁接换种技术也可以实现茶园更新换种。嫁接换种见效快,投资少,但技术要求高,工作量大,实际用还比较少。

3.7 加强改造后的茶园管理

3.7.1 增施肥料

更新后,茶树经受了不同程度的创伤,并且大量萌发新枝,要求提供更多的营养。所以,要重视茶园冬季管理,增施有机肥,做好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并在开春茶树发芽前后,结合中耕除草再施追肥。

3.7.2 合理采摘

改造后1~2 a,采摘要以培养树冠为主。在茶树高未达到70 cm,树幅未超1 m时,只能打顶培养树冠,采高留低,采中留边,采密留稀,抑制主枝生长,增加生产枝数量。

4 结语

昭平县20世纪80年代发展的老茶园,茶园规划布局不合理,茶树普遍老化,产量少、产值低,亟待改良。在地方政府主导、企业带领、农户参与下,通过企业连片承包、集约化管理,一定可以有效地推动和带领低产老茶园的更新改造的工作。

参考文献

[1]骆耀平.名优茶叶生产与加工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2]陈有辉.昭平茶产业科技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J].广东农业,2011(19).

[3]韦静峰.茶叶生产新技术[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城中村环境更新改造问题初探 篇12

城中村是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种产物, 是城镇发展到一定特殊阶段的特有现象, 是指在城市中仍然存在的一部分农村社区实行农村经营体制和集体所有制。城中村也就是指原来是农村, 随着城市的建设, 逐渐成为社区, 但是现在已基本不存在农民, 农业和农田, 但仍然是通过农村的行政管理体制来对城市特殊社区进行管理。“城中村”是存留在城市化进程中, 并将存在于城市周围的农村列入城市规划管理范围的, 产生于某种特定时期的城乡二元化状况。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 城市的建设需要征用更多周边的农村农田以获得更多的扩展空间, 并提升城市的容量, 进而形成一种“城市—农村一城市—农村”交叉辐射的空间布局, 换言之就是农村包围着城市, 城市又包围着农村, 城村交替出现的现象[1]。

近年来,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城市化进程加快, 城市的规模的逐渐扩大, 以围绕城市周边的部分村落、耕地逐步成为城中村, 并被纳入城市总体规划的发展区内。但由于行政管理、土地、人口、户籍等多方面的城乡二元体制, 城中村并没有真正被纳入城市的统一规划中, 其发展缺乏统一的建设和管理, 具有很强的自发性, 在组织、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建设景观等方面, 更具有农村特征, 这就导致了这些社区在发展过程中与城市发展大相径庭, 进而形成了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中村现象。

2 城中村的环境现状及问题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 城市数量也越来越多, 无论是大城市还是小县城, 都存在着城中村的现象, 在一栋栋高楼林立的城市内, 却密密麻麻的分布着高矮不同的小楼、破楼、旧楼, 小区环境脏乱, 交通拥挤混乱, 区内基础设施破旧, 落后也不完善, 人民素质低下, 不文明现象严重。这些无不与城市环境格格不入, 严重制约着城市的发展, 影响着城市的形象。

2.1 建设布局不合理

城中村的由于建筑物无序、高低不同, 加之环境恶劣, 与城市里中摩天大厦及宽敞清洁的公路形成鲜明的对比, 被称之为城市的疤痕。城中村在城市建设是由农村发展起来的, 由于缺乏统一的整体规划和合理的建设布局, 造成农民自主搭盖建筑, 加之资金、技术的缺乏导致建筑物在建造风格、质量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大力建设城市之后, 城市土地价格猛升, 促使农民看到了利益所在, 并争相在宅基地上进行拆迁建设, 以图靠房屋赚钱, 依靠房租来赚取额外收入。导致随意搭建私房、私自增加楼层高度、违章搭建等现象严重, 形成了“接吻楼”、“贴面楼”、“握手楼”、“一线天”等城中村典型的建筑景观。而这些陈旧、高低不同、矮小、杂乱的建筑影响整个城市的生机活力和整齐美观, 更阻碍了城市现代化的发展。

2.2 道路交通拥挤混乱

由于城中村的道路年代已久, 经过多年使用, 又缺少维修导致道路狭隘, 崎岖不平, 并且居民占用道路现象严重, 人口流动性大, 加上建筑布局密集且不合理, 导致城中村的交通条件恶劣, 拥挤、混乱现象严重。

2.3 基础设施落后不完善

城中村的消防通道、排污管道、垃圾箱、公共厕所、地下管网、公共绿地等各种环境卫生的基础设施和配套建设都未列入城市建设的统一规划之中, 加上城中村与城市环卫的标准相差甚远, 资金投入不平衡, 导致城中村内公厕建造布局不合理、排污能力系统差, 城市路灯亮化率低、垃圾箱数量少且破损严重、社区道路坑洼不平、小区绿化覆盖率明显不足等现象。特别城中村有很大部分地区的排水设施不全、排水系统不够完善, 加之居民生活污水随便排放, 造成污水横溢、雨污合流, 化粪池粪水和生活污水直排就近河道、溪沟, 造成环境污染等更是无从谈起[8]。

2.4 村民素质文化水平

村民素质文化的高低直接影响城中村能否正常进行改善和改造。由于居住在城中村的村民人口流量大, 且多为外来人口, 平时忙于生计, 对环境保护认知度不高, 只求自己的经济收入, 导致乱扔垃圾、随地吐痰、随处小便等一些生活陋习、不文明的生活习惯普遍存在[3], 加上生活习惯的不同, 导致小区内嘈杂, 脏乱。这些现象严重阻碍了建设现代化城市的步伐。

3 城中村环境问题的对策建议

3.1 规划先行城市建设

统一规划是城市发展的根本所在, 它决定了城市的发展质量、水平、和速度。城中村的改善和改造无论是从哪个方面都要避免规划不统一、管理滞后、建设无序和停滞土地开发等现象。不仅是原地异地新建、拆除重建, 还是旧村整治, 都必须坚持城市规划先行这样才能具有科学性与前瞻性, 同时将土地开发与城市规划相衔接, 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共同发展[5]。

3.2 完善道路交通

城市交通不仅是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 更是合理改善和改造城中村的必要因素之一。道路交通是发展的前提, 要跟上城市建设的步伐, 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 严格监管, 确保道路交通按总体布局实施。

3.3 合理规划城中村布局

居住环境是城中村村民能否安家, 乐居的根本因素, 从根本入手合理统一规划城市布局, 合理利用有限土地建造合理的商业区、住宅区、城市中央商务区的要求已经成为建设现代化城市的主要目标, 分区分布建设, 最大化的实现各区的功能, 以减少生产生活交叉用地的现象出现。相对城中村的主要规划目标为村民安设住宅, 而住宅规划要首先要体现城中村住户的需求, 要选定多元化、多层次的住宅标准与类型, 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居民的需求。

3.4 加强区内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是促进经济发展的要求, 城中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城市还很薄弱, 很不平衡。城中村设施严重不足, 路灯稀缺, 道路崎岖, 生活娱乐设施短少, 这些都难于支撑农村经济的建设, 不利于农村的发展。对于这些问题, 要加快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必须采取措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居住条件的好坏直接影响农民的生活条件, 首先要加强农村村民生活的基础设施建设, 必须改善农民的居住生活条件, 包括建设现代化生态公园, 对房屋进行翻新整修, 增加路灯数量, 对路面进行改善整修。基础设施是城中村村民生活的基本条件之一, 要改善和改造城中村条件就必须从改善村民生活入手,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进而促进城中村的发展, 进而发展成为现代化城市。

3.5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丰富村民业余生活

村民作为城中村的主要生产和生活人员, 其素质对改善和改造城中村整体环境起着重要作用, 必须把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中心环节, 倡导文明、卫生、科学、健康向上的道德新风尚, 以“文明农户”、“文明家庭”、“文明单位”的评选活动为契机, 丰富村民业余生活, 增加小区娱乐设施建设, 增加娱乐活动室数量, 增强邻里关系。从改善村民素质的基础上, 根本解决城中村的问题。

4 结语

城中村建设是一项重大而长久的工程, 改造城中村过程中, 必须以解决环境污染为前提, 重视各项环境保护工作, 兼顾村民利益, 让城中村的村民和谐地融入到城市生活中, 并且根据当地城中村的实际情况, 综合开发和利用合理的资源, 建立城中村的可持续发展, 为城市建设、发展做出贡献。由于住房条件的改变、小区环境的改变、区域优势加上房产价值的提升、居住人群层次的提高, 将会使村民的经营方式、生活习惯、文化层次得到改变, 从而使村民的经济收入、生活质量、文明程度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梁燕平.农民工居住问题现状及对策研究[J].广西师范大学, 2008, (05) .

[2]李培林.巨变:村落的终结--都市里的村庄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 2002, (1) .

上一篇:论科学与艺术下一篇:经济财务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