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改造(共12篇)
更新改造 篇1
海洋渔船是海洋捕捞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 是一个国家的渔业现代化程度和海上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 海洋渔船装备落后已经成为当前制约我国海洋渔业发展和海上实力提升的重要因素。加快海洋捕捞渔船更新改造, 提升海洋捕捞渔船装备水平, 是我国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也是破解海洋渔业当前面临一系列问题的重要举措。
1 我国海洋捕捞渔船发展基本情况分析
我国是世界渔业第一大国, 也是世界渔船第一大国。截至2012年底, 我国海洋渔业机动渔船总数28.05万艘, 总吨位771.43万t, 总功率1 595.09万k W。其中:海洋捕捞渔船19.42万艘, 总吨位651.75万t, 总功率1 372.08万k W, 与2011年相比, 船数减少7 500艘, 总吨位和总功率分别增加33.52万t和1.49万k W[1]。近10年来, 我国海洋机动渔船总数变化不大, 2012年比2003年减少0.09万艘, 减少比率为0.32%, 总吨位和总功率则分别增加145.98万t和223.48万k W, 增加比率分别为23.34%和16.29%。具体到海洋捕捞渔船, 2012年比2003年减少3.06万艘, 减少比率为13.61%, 总吨位和总功率分别增加88.19万t和133.64万k W, 增加比率分别为15.65%和10.79% (表1) 。
总体上来看, 近10年我国海洋捕捞渔船数量呈现出稳步下降的趋势, 但速度缓慢, 同时总吨位和总功率呈现出增长趋势, 这一方面说明了海洋捕捞渔船大型化发展取得一定的成效, 另一方面也说明“双控”政策并没有完全得到贯彻, 实施效果并不理想。由于种种历史和客观的原因, 部分纳入省级管理的海洋捕捞渔船未纳入国家数据库管理, 另外, 无船舶登记证、无船舶检验证、无船舶捕捞许可证的“三无”渔船和“大机小标”现象普遍存在, 因此我国海洋捕捞渔船总数、总吨位、总功率实际上要高于统计数据, 海洋捕捞渔船管理面临的形势严峻。
广东省是我国海洋渔业大省, 海洋捕捞产量和海洋捕捞渔船数量位居全国前列, 海洋捕捞渔船发展面临的问题在全国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2012年, 广东省海洋捕捞产量151.05万t, 产值121.25亿元, 分别位居全国第4位、第6位;全省海洋捕捞机动渔船数量44 114艘, 总功率1 995769 k W, 分别位居全国第1位、第2位, 占全国总量的22.71%、15.04%。广东以占全国1/5的海洋捕捞渔船生产了全国1/10的产量, 与海洋捕捞渔船总数过万艘的浙江、福建、山东、辽宁、海南五省的横向比较 (表2) , 以单船功率和海洋捕捞渔船年平均产量来看, 广东省明显处于劣势地位, 海洋捕捞渔船单船年平均产量和单船平均功率仅约为浙江省的1/4, 并且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数据来源:中国渔业统计年鉴 (2003—2013)
数据来源:中国渔业统计年鉴 (2013)
当前, 渔船落后已经成为制约广东海洋捕捞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成为近海渔业资源衰退、渔民增收和生产安全等问题的重要制约因素。结合数据分析和实地调研, 广东省海洋捕捞渔船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 海洋捕捞渔船装备水平落后。根据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提供的数据, 目前广东省海洋渔船以小型木质渔船为主, 其中小型渔船约占68%, 木质渔船占95%, 且老旧渔船数量多, 50%以上的渔船船龄超过30年。渔船作业方式和捕捞装备落后, 主要是拖网和刺网, 30%的渔船仍然靠手工作业。老小旧渔船数量多且作业方式落后严重, 直接限制渔船作业区域, 制约着捕捞渔业生产力水平的提升, 渔船年均产量仅为35 t, 有3万艘渔船只能在沿岸和近海作业。同时, 面对日益变幻莫测的海上自然灾害, 抵御能力弱, 安全生产隐患突出, 2013年上半年广东省已发生20多起渔船沉船事故。
(2) 海洋捕捞渔船多为个体经营, “三无”渔船问题突出, 管理难度不断加大。广东省92%的捕捞渔船以个体经营为主, 组织化程度低, 多处于单打独斗局面;由于历史原因和渔船双控政策, 全省目前仍有2 359艘持有合法证书的渔船没有纳入国家数据库管理;另外, 经过初步摸底调查, 广东全省“三无”渔船仍然有1.5万多艘, 且多为小船木船, 居全国第一位。
2 海洋捕捞渔船更新改造的主要原则与实现途径
面对海洋捕捞渔船存在的种种问题, 加快我国海洋捕捞渔船更新改造, 提升海洋捕捞渔船装备水平, 成为各界共识。2013年2月, 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国务院关于促进海洋渔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 明确提出“加快渔船更新改造”、“加强渔业装备研发”。在广东调研过程中, 政府、民间和学界都对海洋捕捞渔船更新改造持肯定、支持的态度并提出各种建议, 从而推动解决近海渔业资源保护、南海渔业资源开发、捕捞作业生产安全以及生产效益低下等一系列问题。
2.1 海洋捕捞渔船更新改造的主要原则
(1) 有利于捕捞作业生产安全。老旧小木渔船的大量存在严重威胁渔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保证安全生产、维护渔民生命财产安全是海洋捕捞渔船更新改造的首要原则。要通过海洋捕捞渔船装备升级, 实施标准化渔船设计和建设, 配备现代化渔业机械设施, 提升渔船抗风浪能力, 全面降低安全生产隐患。
(2) 有利于近海渔业资源保护。近海捕捞强度过大造成渔业资源衰退、传统渔场外移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广东近海作业渔民普遍反映近年来渔获量大幅下降, 且拖网渔获物中幼鱼比例过高, 经济种类只占总渔获量的50%左右, 可食用部分仅占40%左右, 大部分捕捞产品只能用于加工饲料。因此, 渔船更新改造一定要有利于近海渔业资源的保护和恢复, 有效遏制近海过度捕捞趋势。
(3) 有利于渔民增产增收。由于近海渔业资源衰退, 加上柴油价格和船员工资上涨, 渔民亏损严重, 在领取柴油补贴后广东全省仍有近30%的渔船亏损, 渔民收入几乎没有增加, 有的船主甚至被迫卖船, 2011年广东省卖往外省的渔船67艘。由于效益差, 渔船雇佣船工收入持续减少。据了解, 自2013年春节以来3个月间港区内多数船工只分到了5 000元左右的收入。因此, 渔船更新改造要充分考虑渔民利益, 特别是长期从事捕捞作业的传统渔民, 要通过渔船更新改造提高作业效率和范围, 促进渔民增产增收。
(4) 有利于深海远洋渔业开发。在近海渔业资源衰退的趋势下, 发展深海远洋渔业是海洋捕捞业的必然趋势, 海洋捕捞渔船更新改造要满足深海远洋渔业资源开发和大洋性、过洋性渔业发展的需要。根据调研和访谈, 基本可以确定南海外海金枪鱼和鱿鱼资源非常丰富, 开发潜力巨大, 作业效益显著。因此, 要积极通过捕捞渔船更新改造, 推动广东省南海渔业特别是三沙渔业资源开发。
2.2 海洋捕捞渔船更新改造的实现途径
在现有政策框架下, 海洋捕捞渔船更新改造的主要途径一是“减”二是“建”, 即严格执行渔船“双控”政策, 逐步淘汰减少近海作业的老旧小木渔船, 同时新建赴中远海作业的大中型钢质渔船, 科学配备现代化的渔业机械设备设施。具体来说, 要做到“四管齐下”:
(1) 加大对“三无”渔船的打击力度。沿海各省份“三无”渔船普遍大量存在, 且多为老旧小木渔船, 对安全生产和近海资源保护造成严重影响, 是海洋渔船监管的难点, 也是海洋捕捞渔船更新改造的重要突破口。借助海洋执法力量整合的契机, 积极开展多部门综合执法, 进一步加大对“三无”渔船的打击淘汰力度。
(2) 调整政策措施, 加快推进近海捕捞渔船减船工作。面对近海渔业资源持续衰退的大趋势, 减船工作亟待加快推进。近年来, 广东近海捕捞渔船减船工作面临更加复杂的形势, 推进难度不断增大, 成效并不显著, 甚至陷入停滞状态。2009年至2012年间, 广东全省淘汰拆解渔船291艘、总功率15 341 k W, 仅为原计划任务的12.7%和13.9%。必须要进一步加大近海捕捞渔船减船工作力度, 要通过适当调整柴油补贴政策、增加减船补贴、加大对传统捕捞渔民的就业支持和社会保障力度等措施, 切实把符合报废条件的近海捕捞渔船减掉。
(3)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推动大中型渔船钢质化、现代化改造。推动老旧木渔船钢质化、现代化改造, 即“建钢船、建大船”, 是当前海洋捕捞渔船更新改造的重中之重。茂名市电白县广东渔船升级改造先进地区, 在电白博贺渔港调研期间我们了解到, 经过改造的441马力以上的大型钢质渔船, 作业海域可达400 m水深的远海渔场, 生产效率更高, 年产值可达400~600万元, 比旧木船增长100~200万元, 船上作业渔民年收入可达4万元以上, 比旧木船增收2万元, 节能5%。广东省摸底调查显示, 全省渔民近三年有建大船意愿的达到1 434艘, 计划到2013年底建造441 k W以上的钢质渔船101艘。推动大中型渔船钢质化、现代化改造要立足渔民主体, 通过适度加大财政补贴力度, 制定科学可行的马力指标整合制度保障, 注重渔具渔法的科学使用, 来充分调动渔民特别是船老大的积极性。
(4) 鼓励社会资本进入, 提升过洋性和大洋性捕捞渔船现代化水平。目前, 远洋渔业存在的首要问题是总体装备差、船舶老旧[3], 国内装备大多停留在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 落后的装备水平导致中、远海渔业资源开发严重不足[4], 严重制约我国在公海远洋捕捞作业中竞争力的提升。广东省目前有远洋渔业公司21家, 企业规模小, 2012年全省投入生产的远洋渔船仅为114艘, 呈现逐年下降趋势, 相比20世纪90年代减少近300艘。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特别是民营资金进入远洋渔业生产领域, 将过洋性和大洋性渔船升级改造纳入财政补贴范围, 提升过洋性和大洋性渔船现代化水平。
3 我国海洋捕捞渔船更新改造面临的困难与对策建议
3.1 海洋捕捞渔船更新改造面临的主要困难
(1) 近海传统捕捞渔民转产转业问题。推进近海捕捞渔船减船工作, 首先要面对的就是近海传统捕捞渔民的转产转业问题。传统近海捕捞渔民是典型的弱势群体, 文化素质较低, 整体年龄偏大, 在近海资源衰退、沿海城市化趋势下, 面临生产和生存双重危机。部分传统渔民在柴油补贴支持下竭力维持近海生产作业, 尽管总体收益不断减少, 但仍可以维持其基本生活, 并使其延续习惯了的传统生活方式, 获得劳动尊严和精神满足。虽然近年来广东省各级政府在促进传统渔民转产专业问题上采取了一些积极的举措, 例如发放减船补助资金、进行技能培训、通过发展水产养殖业促进传统渔民就业等等, 但成效并不显著, 仍然有相当部分传统渔民不愿意退出近海捕捞、转产转业, 部分转产转业的传统渔民又重返近海捕捞, 非法作业, 成为近海渔船减船工作的主要制约因素。
(2) “三无”渔船管理问题。“三无”渔船是海洋捕捞业特别是近海捕捞业的顽疾, 其产生有复杂的历史和现实原因。广东省“三无”渔船数量多, 类型繁杂, 涉及面广, 既涉及部分当地的传统捕捞渔民, 也涉及从事非法捕捞的外省市人员, 并且呈现出集团化、组织化趋势, 管理难度日益加大, 极易引发群体性事件。尽管广东省各级政府对“三无”渔船也采取了一些措施, 但是难见成效。“三无”渔船不是一个简单的装备升级问题, 其也是资源环境问题、民生问题和社会稳定问题。“三无”渔船也要区别对待, 如何科学处置“三无”渔船, 而不是简单的一拆了之, 如何妥善安置涉及到的人员, 而不是简单的一赶了之, 这是一个系统工程, 也是政府的管理难题。
(3) 捕捞渔船更新改造资金和技术问题。在“建钢船、建大船”的问题上, 渔民反映最大的就是资金短缺问题。根据调研组在电白县中南船舶建造有限公司了解到的情况, 船长在50 m左右, 主机功率441 k W以上的钢制拖网渔船, 造价最低也要800万左右。如此高的造价, 单个渔民难以承受, 即便是在渔委会 (或者渔民专业合作社) 组织下多个渔民采取股份制的方式合伙造船, 资金短缺仍然是首要制约因素。现有的渔船改造补贴资金申请门槛高、限制多, 相比渔民自己造船增加了渔船改造成本, 因此渔民申领的积极性不高。广东省部分地区的农村信用社允许渔民以造船批文抵押贷款, 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地渔民的资金难题, 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渔民渔船改造资金短缺问题, 且从事此项贷款业务的地区范围很小, 金融机构也多限于地方农村信用社。另一方面, 捕捞渔船更新改造缺乏有力的技术支撑。我国渔船标准化建设滞后, 捕捞渔船技术研发和储备落后于生产需要, 由此造成船东任意建造、船型杂乱, 船厂听由船主的要求, 随意变更设计或施工图纸;同时, 管理部门在受理发证审批时, 标准化、规范化的依据不足, 技术问题制约管理水平[5]。
(4) 政策性制约问题。在调研中发现, 当前我国渔业和渔船管理的部分政策在施行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制约了政策的预期效果, 与捕捞渔船更新改造的大目标没有形成合力。具体表现: (1) 减船补助标准低, 手续繁琐。2011年以来广东渔船的买卖价格达到5 000元/k W以上, 2012年部分地区因渔船更新补助政策, 价格更是一度高达7 000元/k W, 而减船补助标准仅为2 500元/k W, 对渔民减船的推动作用微乎其微;同时渔民申报减船领取补助手续繁复, 从基层到省级涉及的相关管理部门多达13个, 领取周期在一年以上; (2) 柴油补贴政策影响。柴油补贴对于增加渔民收入、强化渔船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延缓了老、旧、小、木质渔船的升级改造和减船工作, 推高渔船买卖价格, 与渔船双控政策没有形成合力; (3) 马力指标控制政策。马力指标问题是有“建钢船、建大船”计划和想法的渔民普遍反映的第二大困难。大型钢船比原有木船功率更大, 拆解原先中小型木船难以获得足够的马力指标建造大型钢船, 在双控政策下, 马力指标整合难度大, 更多马力指标获取难以突破, 成为影响国家渔船更新改造项目实施的一个“瓶颈”问题; (4) 海洋渔船更新改造项目管理政策。根据国家《关于加强2012年海洋渔船更新改造项目管理的通知》 (讨论稿) 要求, “更新改造后的南沙海域捕捞渔船不得到其他海域做作业”。而由于气候原因, 每年南沙海域适合生产作业的时间只有5~8月份, 季节性特征明显, 此项规定将会造成更新改造后的渔船有半年时间停产, 影响了渔民收益, 损害了渔民通过渔船改造赴南沙作业的积极性。
3.2 加快海洋捕捞渔船更新改造的对策建议
积极采取措施, 推进海洋捕捞渔船更新改造, 加快解决海洋捕捞业发展中积累的问题, 促进海洋捕捞渔业科学可持续发展, 是海洋渔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1) 进一步加大投入, 多种措施并举, 坚定不移地推进渔民转产转业和减船工作。一是要把推动传统渔民转产转业作为各级政府的民生工程, 设立专项资金, 加大投入, 加快完善渔区社会保障体系;二是加大对传统渔民的培训力度, 针对传统渔民年龄大、知识层次低的特点, 开展有针对性技能和再就业培训, 提高传统渔民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三是采取就业补贴和税收优惠等形式, 鼓励和引导涉海、涉渔企业安排传统捕捞渔民就业;四是适当增加拆船补贴, 在中央财政补助基础上, 安排地方财政资金, 提高减船补助, 增加近海捕捞渔民减船积极性;五是坚持强化政府主导, 多方筹措建设资金, 集中解决用地指标, 统筹兼顾安居乐业, 继续推进连家船渔民上岸工程[6]。
(2) 总结先进经验, 鼓励金融支持, 提高渔民积极性。一是要积极总结目前渔船改造中基层组织和渔民自己探索出的更新改造实践, 加以规范并进行典型推广。例如电白县博贺镇广达渔业专业合作社渔民探索出的渔船股份制联合更新改造方式和“来料加工式”渔船建造模式, 一定程度解决了个体渔民资金和马力指标问题, 也大大降低了建船成本, 最大程度满足了渔民实际作业需求;二是通过政府贴息、担保等形式, 积极引导地方性金融机构、政策性银行加大对渔船升级改造的信贷支持, 鼓励大型商业银行开展渔船更新改造信贷业务, 降低信贷门槛。
(3) 加大渔船研发投入, 根据南海、远洋渔业捕捞作业实际需求, 研发科学实用的标准化渔船、渔具渔法, 提高渔船安全性能, 降低生产成本。设立标准化渔船开发专项, 由专业的渔船设计单位牵头, 联合海洋捕捞专业、光学专业、水声专业、仿生学专业、水密专业、机械设计专业、自动化设计专业等各领域专家进行研发, 以渔船船型、捕捞装备、船上加工设备研发为重点, 重点围绕大型拖网渔船、围网渔船、金枪鱼延绳钓船、鱿钓船的船体建造与装备国产化, 开展技术创新与集成, 完善技术体系, 提升技术水平, 形成我国渔船建造和渔具渔法技术标准体系[5]。
(4) 开展“三无”渔船专项治理, 制定具体整治措施, 坚决逐步淘汰“三无”渔船。一是要充分利用国家海上执法力量整合的契机, 开展海监、渔政、海事、船检、边防等多部门联合执法, 集中力量开展专项治理;二是要针对“三无”渔船的具体情况, 制定不同的处置方案, 纳入管理少部分, 坚决淘汰大部分。对内陆人员 (内陆渔民) 建造经营的“三无”渔船要限期拆解;三是要建立起覆盖修造船企业、港口码头、作业海域的全方位监管体系。坚决取缔非法渔船修造企业, 对非法在建的渔船, 责令其立即停止施工并拆解。
(5) 适当修正部分渔船管理政策, 形成政策合力, 助推海洋捕捞渔船更新改造。一是完善柴油补贴政策。柴油补贴适当向远海、南沙作业的大型钢质渔船倾斜, 提高补助标准, 引导渔民加快渔船装备升级改造和外海作业;二是在严格执行双控政策前提下, 建立马力指标整合制度, 允许地方将部分减船指标用于渔船升级改造, 用于建造远海作业的大型钢质渔船;三是根据南沙渔业生产实际, 适当放宽对更新改造后的南沙海域捕捞渔船的作业时间和交易限制, 探索建立“以奖代补”制度, 促进赴南海作业渔船更新改造项目进展。
参考文献
[1]农业部渔业局.2013中国渔业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3.[2]27位院士建议提升海洋渔业为战略产业——加快推进渔业装备升级[N], 科技日报, 2012-09-18 (1) .[3]刘身利.中国远洋渔业发展和渔船装备问题探讨[J].渔业现代化, 2010, 37 (6) :66-69, 51.[4]王传荣.我国海洋渔业装备亟待升级[J].中国船检, 2012 (10) :57-59.[5]徐皓, 赵新颖, 刘晃, 等.我国海洋渔船发展策略研究[J].渔业现代化, 2012, 39 (1) :1-5, 10.[6]江开勇, 吴玉林.以船为家渔民上岸安居情况调查分析[J].中国渔业经济, 2012, 30 (1) :10-14.
更新改造 篇2
设备更新、改造、报废计划及设施情况
根据我矿设备使用状况,实施更新和改造,积极推进设备管理现代化,依靠技术进步提高矿井技术装备水平,选用新设备、新技术,提高设备综合效益,以适应我矿安全生产发展的需要,特制定本机电设备规划,08年计划投入资金总额217万元,其中更新设备投入35万元,改造设备投入182万元。
一、设备更新
一级架空乘人装置,使用年限长,安全状况较差,计划2008年第二季度更换一部RJY45-20/700架空乘人装置,预计投入资金35万元。已于2008年6月16日投入运行。
二、设备改造
1、主井一级、二级、三级提升机电控使用年限长,设备老化,安全状况差,故障率高,计划2008年第三季度对三部提升机电控进行改造,型号为2JJB-11-155/4变频电控,预计投入资金180万元。将于2008年8月份完成。
2、清车底机是我矿自制产品,使用年限长,设备陈旧,效率低,计划2008年第二季度对清车底机进行改造,预计投入资金0.5万元。
3、翻矸机是我矿自制产品,使用年限长,设备老化,效率低,计划2008年第四季对翻矸机改造,预计投入资金1.5万元。于2008年5月份投入使用。
三、设备报废
依据国家煤矿安全生产监管总局下发的《禁止井下煤矿使用的设备》要求,报废没有煤矿安全标志及安全状况较差的一级斜井架空乘人设备。
根据矿上设备更新改造计划,各单位做好设备更新改造前期准备工作,设备及材料到矿后,根据矿上安排,按时完成设备的更新改造计划。
吕沟煤矿
浅析旧工业区改造与更新 篇3
关键词:旧工业区;东郊记忆;改造;更新
旧工业区改造是城市更新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当今城市发展的重中之重。在现代城市化进程中,我们应该通过对国内外已有的旧工业区改造的成功案例的分析学习,再结合对本地特色的实地调查研究,综合分析城市更新过程中旧工业区的改造更新模式及其发展动向,为城市更新旧工业区的改造提供可以借鉴的经验,帮助城市新产业的发展以及旧工业区文化历史的保护和延续。
成都市经济委员会制定《关于成都市东郊工业区结构调整的思路和建议》,提出了成都市东郊工业区改造的目标、思路及原则。就地发展一批都市型企业、搬迁改造一批污染企业、淘汰退出一批劣势企业[ ]。
结合城市“有机更新”的理论和“循环经济”理念,采用适当的规模、合适的尺度,依据改造的内容与要求,妥善处理目前与将来的关系,确定旧工业区用地功能调整的发展策略及方向,按具体情况找出不同城市和城市的不同工业地段更新的重点,挖掘存量空间资源潜力,针对实际问题采用具体的措施[ ]。
一、功能转变
信息革命给旧工业区带来了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挑战。发挥政府、企业、开发商、民众各自的优势,形成有效的“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政府与民间相配合的管理运作模式,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大力促进信息产业、建立科学技术革新的信息中心,并通过它们的进驻实现旧工业区用地功能的置换;同时兼顾传统工业的技术更新和升级,提升区域产业结构的层次。
(一)产业转型升级带动旧区的更新
体验在国内音乐产业中快速发展,因此东郊记忆选择高水平打造音乐体验产业,让音乐回归现场、让观众到音乐现场感受音乐的魅力。
成都东郊记忆也明确了建设目标与内容,确定以音乐产业为核心,规划了包括音乐培训、商务办公、酒吧娱乐、演艺与展览、文化餐饮、音乐主题零售和设计酒店的七大产业业态,力图打造一个融商务、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新形态商业街区。
成都东郊记忆确定了三项重点建设项目:(1)以音乐消费为主的步行街,这种消费方式使消费者走进现场体验音乐的各种现场活动及音乐衍生品;(2)依托园内的中国移动无线音乐基地这个平台音乐企业聚集区,大力发展新兴音乐产业;(3)使成都的音乐人才有展示和交流的舞台,为其提供学习和发展的机会。
(二)加强文化对旧工业区改造的影响
成都东郊记忆的规划设计,与文化产业中的文化要素紧紧相连,充分展示其充满人性化的生机与活力。成都东郊记忆注重的文化元素如下:
1、 突出工业老区文化要素。对原有红光电子管厂厂房,旧物利用,对旧厂区进行复原,例如尽量多的保留原有的建筑形式及老式风格,提升老区改造更新的特色性。
2、突出音乐文化要素。东郊记忆大门口的巨型金属琵琶,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也将民族乐器与现代工业完美融合。
二、生态理念
引入生态理念,指导旧工业区的改造与更新.通过生态技术对已废弃污染的老工业用地进行无害化处理,采用系统的景观规划和园林设计对昔日荒凉的旧工业区进行绿化,对被污染的滨水地带进行治理,建立有效的有害气体及灰尘回收装置,控制大气污染.广泛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尽可能避免大量拆除荒废的工业设施,保护环境,减少能耗,节约资金,并为未来的发展留下无限可能,使生态恢复成为改变旧工业区面貌的主要手段,达到环保节能的目的。
东郊记忆在生态环境方面所采取的措施主要是对原有的植物进行保留与保护,在改造区内适当的增加新的植被,使其重新构成自身的生态系统,从而达到对区域环境净化的目的。园区内绿色的草地、围墙上的绿化植物给这片曾经喧嚣的工业区带来了许多宁静与祥和,花卉与景观的遥相呼应也给园区增添了很多趣味,很适合居住在附近的居民茶余饭后的休闲娱乐。
三、历史保护
改造应做到保护与创意相结合,沿续城市的历史文脉。旧工业区改造并不是把一切都推倒重来,应采取多种形式,因地制宜,保留有价值和有文化特征的东西,处理好更新、保护和利用的关系。具体可采用调整用地、整治环境、置换功能和保护重要的标志性建筑物、构筑物、重塑空间环境形态等措施,使之在形成全新的、符合当代使用功能和景观生态要求的一流环境的前提下,又有清晰可见的地段历史发展踪迹和见证物。同时城市化建设也应对城市景观设计和形象设计加以重视,注重体现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丰富城市的文化内涵,提高城市的品味。
在东郊记忆由旧工业建筑改造的音乐体验空间,无处不在的生锈的管道、废旧锅炉、废旧钢架改造的创意小品,存托出了怀旧和时尚交融的艺术氛围,通过体验空间的改造,人们能够切身感受到老旧工业建筑的魅力,还能感受到城市的更新,更能完整的体验音乐的魅力。
成都对于老工业遗址的保护更新是近几年开始的,但也只是零星有所保护,真正完整成规模的旧工业区改造,在东郊记忆之前几乎没有。城市中工业遗产和都市现代生活的结合,主要还是在于人们的意识,现代中国发展所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就是只一味求新,或者保守守旧,对于老工业这种距离历史不那么久远的文化,反而容易忽略,看不到它重要的历史身份,但老工业确实是历史的组成部分,我们应该看得更远,保护好身边的历史,让我们的城市在可持续发展中。
浅析电厂直流系统更新改造 篇4
关键词:直流系统,电源,改造
我厂现有直流控制220V电瓶四组, 燃机125V电瓶四组, 对#9、10、11、12、13发变组, #1、2、3、4燃机, 110k V、35k V升压站等所有开关、保护提供操作、合闸电源。如果直流系统不能正常工作, 一次系统出现故障时, 将会造成开关拒动或者死开关, 甚至会发生越级跳闸, 造成电网瓦解, 这样将会给发电厂及电网的安全运行带来极大的风险。
1存在的问题
直流控制220V电瓶四组, 燃机125V电瓶四组, 电瓶组之间各自独立, 不能相互备用, 一旦充电机或电瓶故障, 直流系统或主力机组将被迫退出运行, 直接威胁到电力系统和机组的安全运行。
不能根据蓄电池容量变化进行有效的检测并实时转换充电状态;充电装置输出到蓄电池组的电压不稳定, 造成蓄电池端电压尤其是浮充电压偏低, 蓄电池长期处于欠充状态, 严重影响了蓄电池的使用寿命。
2改造方案
2.1#1、2燃机125V直流系统的升级
我厂直流母线为双母线分组结线方式, 蓄电池为浮充电运行方式每台燃机发电机另有一组独立的电瓶、一台充电器及马达中心直流盘各馈线构成。电压为125V, 供燃机各直流马达电源, 燃机主开关和分支开关合闸、保护、燃机励磁、事故照明等。
燃机125V直流系统中, 每台燃机都自带一台充电机和电池组, 各自带各自的125V直流系统, 我们在保留原来的充电机的同时, 新增加一台公用充电机, 正常运行时为2台20KVA的逆变电源提供直流输入;充电机的交流电源来至不同的厂用段, 即使某一厂用段失电, 直流系统不失电。在各自母线段增加一个投切开关, 将其纳入同一系统中, 这样燃机125V直流系统中有三台充电机、两组电瓶, 公用充电机与其中一台充电机共用一组电瓶就保证了在其中一台充电机故障时, 其所带负荷不失电。
根据实际情况结合本系统的特点, 将改变原来的运行方式, 各自蓄电池组和充电器在直流母线上并列运行, 充电器带母线上正常的负荷, 同时对蓄电池组浮充电。公用充电器与其他两个充电器共用一组蓄电池, 保证每段母线上都有一组蓄电池, 这样在该充电机故障或者蓄电池故障时, 系统不失电。在设定公用充电器参数时, 考虑到尽量让各自的充电机带各自母线段的负荷, 其浮充电压设定值比燃机125V系统电压低2—3V。
根据规定每年要对蓄电池组进行一次核对性放电测试。传统的蓄电池放电测试, 需要人工调节放电电流, 不能保持恒流工作, 控制精度低, 极易过放电, 导致个别蓄电池损坏, 以至整个设备不能正常工作, 而且体积大, 重量大, 不便移动, 接线不便, 容易造成电压回路开路, 工作繁复, 劳动强度大。为了解决上述问题, 在充电机屏上增加一台智能放电仪, 根据设定的参数设置电池组总电压放电下限, 终止时间, 终止容量, 放电电流, 当蓄电池放电达到设定值时, 放电自动停止以防电池被过放电;通过控制PTC发热元件, 使大部分电流变成热能, 经过轴流风扇吹出机外。运行时, 将断开需要放电的蓄电池组开关, 合上蓄电池组放电开关、放电装置总开关, 就可以对蓄电池组放电。自动地完成蓄电池的精确管理及控制。
2.2对直流系统的集中监控
直流系统的微机监控装置采用以微处理器为核心的模块化设计、集散式监控系统, 对交流配电、直流馈电、整流模块和蓄电池组实施全方位的监控和控制为了实现集中监控, 我们采用直流电源柜由微机监控器管理, 微机监控器由数据采集模块、输入/输出模块、ZJKA控制器等组成。微机监控器实时监控直流电源系统各单元的运行状态, 监测各单元的运行参数, 采用RS-485串口实现与上位机相连, 通过软件实现对直流系统的开关量、模拟量、告警信号集中分布管理, 监测各直流馈电输出的电压、电流, 各种电输出开关状态、熔断器状态、绝缘状态和降压单元状态, 当发生异常情况时发出声光报警。充电模块电源正极经过隔离二极管 (V1) 通过电流传感器 (TAC) 至电池正极, 对电池进行充电。同时, 正极输出经过硅链 (2CWL) 降压, 至电流传感器 (TAK) 至+KM控制母线, 实现对控母进行供电。控制模块电源正极经过电流传感器 (TAK) 至+KM控制母线, 实现对控母进行直接供电。
2008年建立厂级监控信息系统 (简称SIS) , SIS系统主要实现监控全厂实时生产过程综合优化服务的厂级管理信息, 而直流监控系统为SIS提供信息, 由于这两个系统分别属于不同的厂家, 没有统一的通信接口标准, 不易维护, 也给运行人员带来诸多不遍。
通过OPC技术, 建立客户/服务器机制。按照COM规范, 配置OPC服务器, 通过标准的OPC接口提供数据;而SIS系统作为OPC客户端, 负责接受和使用数据。这样的话, 就使得所有的通信连接问题变得简单、轻巧, 更易于使用。此外还可降低了控制系统的集成费用, 也便于系统的升级与维护, 还提高软件运行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基于OPC技术使ECS系统与SIS系统互连, 提供从电厂各控制系统中采集来的生产过程实时数据和生产过程分析数据, 使得用户可以随时监控生产过程, 另一方面, 以高效处理的方式对大量的实时数据进行压缩, 并长期保存。
参考文献
[1]DL/T5044-2004.电力工程直流系统设计技术规程.
[2]DL/T 724-2000.电力系统用蓄电池直流电源装置运行与维护技术规程.
[3]大连市旅顺电力电子设备有限公司.ZJKA-2B型分布式微机控制系统使用说明书.
更新改造水电设施请示 篇5
招商局物流集团有限公司:
安徽储运有限公司始建于一九九五年,公司占地69069平米,生产用地39882平米,非生产用地20030平米,未开发空地9184平米;公司拥有大型双跨仓库19654平米,露天货场6400平米,固定资产总值1189万元。仓储是我公司的主营业务,现阶段主要存放卷烟厂的烟叶和少量的轮胎、电器、食用油,这些商品对仓库的安全要求较高。
目前企业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主要表现在供电线路、变压器、供水管道、水泵等水电设施等方面,这些设施作为组建仓库时的配套工程一直使用至今,因公司财力所限,近十几年未做大规模的更换和维修,其陈旧老化程度可想而知。这种情况严重制约了公司的发展,至使部分客户到公司考察后,因安全方面的担忧而合作不成。
由于水电设施建设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水电设计的远瞻性不足,供电线路、变压器、供水管道、水泵等设施的负载能力已远不能满足如今生产和消防需要,且室内外供电线路绝缘层因老化而剥落,供水管道因材质落后造成锈蚀堵塞,这些都给人生安全和生产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具体分析:水泵老化及供水管道锈蚀堵塞引起的后果将是有可能在火灾发生时因故障不能及时供水;电线老化绝缘层的剥落极易引起短路引发火灾,老化裸露的电线也容易断落造成人身伤害事故;变压器功率较小跟不上公司发展的需求。
近十几年来对水电设施能做的只是日常维护和小修小补,目前因有些设备已属淘汰产品,连更换零配件都成了极难的事情。
从我公司的发展前景考虑,恳请上级领导能给予上述情况以关注,同意我公司对水电设施进行更新改造,帮助我公司从根本上解决安全生产方面存在的隐患。此项工程经有关方面估算约需资金60万元,而我公司自有资金仅能负担约10万元,其中线路改造包括更换电线杆29万元,变压器16万元,更换水泵、供水管道及改造泵房15万元。资金缺口较大,因此非常希望得到上级领导的支持。
特此请示,盼复。
安徽储运有限公司
二零一零年二月二十三日
附:图片说明 图片说明:
图片1-3: 老化的电线
图片4:
因地下管道锈蚀穿孔引起的渗水 图片5:
消防管道锈蚀 图片6:
供水管道锈蚀
图片7-9:
水泵、阀门老化、锈蚀 图片10:
更新改造 篇6
关键词:渐进式有机更新;旧城改造;模式。
“有機更新”理论早在1979一1980年由吴良镛教授提出,即采用适当规模、合适尺度,妥善处理目前与将来的关系,使每一片的发展达到相对的完整性,这样集无数相对完整性之和,即能促进旧城的整体环境得到改善,达到有机更新的目的。湛江市霞山区欧陆风情街更新改造项目结合当地实际对“有机更新”理论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前言
欧陆风情街位于湛江市霞山区东南部,是湛江最为古老的城区之一,曾作为法国殖民地租界—广州湾的一部分,现时仍遗留有大量的反映殖民地特点的西式建筑,如广州湾法国公使署旧址、维多尔天主教堂、广州湾法国警察署旧址、东方汇理银行旧址、福音堂、法式居民骑楼,还保留了许多传统历史街巷。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街区市政公用设施严重老化,建筑结构危旧,功能逐渐衰退,街区传统历史风貌面临着文化断层和形态混乱的双重危机。为加强历史街区保护,湛江市提出按照渐进式有机更新改造的思路规划建设“欧陆风情街区”。
一、规划建设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是,保护街区的历史文化风貌,包括空间、街巷、建筑、城市景观和文化传统。二是,研究并界定街区的发展定位,确定其职能和功能组成。三是,解决街区交通问题,疏通区内外的交通联系,增加停车空间并调整恢复步行街区。四是,提出环境的整治要素,勾画“欧陆风情街区”的整体景观意向。
二、规划建设的目标
保护历史建筑与传统街道风貌,梳理空间结构,挖掘文化内涵,强化街区历史风貌与特色;对土地使用进行调整,合理进行功能布局;整治建筑环境,营造出富有湛江传统风貌特征和充满活力的历史街区。
三、规划主要思路
在功能布局上,既有相对完整的功能区域,又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功能的复合和叠加,引入新的城市功能,在提供多样性的同时营造充满活力的场所和地区。
在空间结构上,保持原有的空间结构和脉络,保护建筑与街巷特点与风貌,着重在建筑体量、高度及街道和广场开放空间的形式与联系等方面维护街区的文化和景观特征,提高区域认同感。
在道路交通体系上,通过梳理原有的道路交通系统,使规划区内建立便捷的车行和步行系统共存的网络,提高规划区的交通可达性。创造和恢复连续的步行空间,形成独特的步行街区氛围。在步行空间的各主入口处设置停车场,使市民能便捷的进入步行空间。
在绿化景观上,将绿化布局与景观规划相结合,从视线走廊、对景点等景观要素与绿化布局及空间的关系上强化规划地区的传统肌理特征。
在建筑风格上,充分尊重保护建筑和建筑形式具有一定特点或建筑质量较好的保留建筑:一是,创造新的空间使保护建筑的建筑形式、建筑风格和建筑体量得到充分的展示;二是,新建建筑应与老建筑相协调,新老建筑共同围合和界定连续的步行空间;三是,新建筑造型上采用写意的方式吸取湛江传统建筑文化的特点,结合现代的设计手法,创造有湛江特色的建筑形式。
四、规划设计的主要措施
(一)现状建筑评价
按照风貌特色和价值,将街区内的建筑按确定为三类:一类风貌建筑(风貌有明显特色或人文历史价值突出的,反映本区历史文化风貌特征的具有重要作用的历史建筑单体和群体)。二类风貌建筑(除一类风貌建筑外,质量普遍较好,并与历史风貌基本协调,或可以通过改造与老街历史风貌相协调的新建、在建建筑)。三类风貌建筑(前二类建筑以外,风貌与历史环境不相协调的建筑)。
规划区的建筑按保护与更新类别确定为五类,其中,历史建筑分为两类:修缮、改善;新建筑分为两类:保留、立面整饰;另有一类为应当拆除建筑。
(二)公共空间系统规划
街坊内部的公共空间对湛江的传统街道空间形式有适当的传承,规划中各个街坊地块的规模均较小,并在相邻的建筑之间设置半公共性的开放空间,以营造人性化、小尺度的小环境,为城市生活氛围的形成创造条件。
保留并延续了湛江霞山原有的脉络和肌理。空间类型丰富,有广场空间、街巷空间、庭院空间、院落空间等构成。空间层次结构分明,连续的步行系统将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私密空间有机联系在一起。
(三)重点地段与立面整治
历史建筑的整治修缮设计。保留建筑以恢复原貌为主,进行必要的结构性加固。
新建建筑设计。采用前骑楼后院落的空间格局,以建筑体块围合成半公共的庭院,配以现代材料质感的建筑单体设计,及欧洲传统的建筑符号形成时尚的建筑空间。建筑单体在体量、风格、空间尺度和符号、材质、色彩上都借鉴欧洲尤其是法国传统建筑特点,同时以现代的建筑构成手法来营造具有欧陆风情的现代建筑街区。
妨碍风貌建筑的立面整治设计。妨碍风貌的小高层建筑以立面整治为主,重点是将1~2层裙房部分改造成骑楼格局,立面拼贴传统的骑楼建筑的线脚和细部,主楼部分立面尽可能简洁,与传统建筑形成对比,达成协调的整体效果。
(四)建筑规划
建筑高度。建筑高度(除了保留的新建小高层外)都控制在18米以下,东堤路区块基本以保留的2-3层历史建筑为主,新建建筑一般为3~4层;洪屋路区块一般为3~6层,局部结合现有建筑可设置7-8层的建筑,但总量不能超过新建建筑的10%。
(五)环境设计方案与构思
环境设计总体上以地方性和现代性相结合为原则。在绿化方面保留现有古榕树,并规划为榕树广场;对街道两侧进行适当补植,主要以当地树种和传统栽种方式为主;铺地主要以当地的黑色石料为主;增加街道设施,路灯、座椅、垃圾箱、电话亭、指示牌等要整体设计统一风格。环境景观要素包括:广告店招、绿化与地面铺装、照明与灯具、和街道设施等4项。
(六)建设时序
建设分为三期,一期是资源储备和开发启动期,拓宽道路,并对沿线建筑环境进行整治,同时对一些开发地块和历史建筑进行收购和储备。二期是深入整治和品牌创建期,主要是对沿线街坊内部地块进行基础设施配套,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引入时尚餐饮、商业休闲和文化设施及小型民居客栈等。三期是整体建设及业态调控期,对沿街新建建筑风格整治,进一步形成街区整体和谐的风貌;全面开展洪屋路两侧地块的建设,利用土地升值的有力条件以及区位和产品的稀缺性,采取高端的市场定位,回收前期保护工程的资金投入,进行优选招租,调控业态,最终完成规划目标。
五、保护与发展策略
欧陆风情街改造整治充分借鉴国内外旧城改造的成功模式,包括法国马赛老港、挪威卑尔根布里根上海新天地、成都宽窄巷子等。
(一)整体开发模式
条件:合理划分成若干街区和项目,分期由不同的开发者进行开发。
(二)渐进开发模式
条件:分解成多个小项目,根据不同的对象情况,分别由政府和不同的开发者共同逐步进行建设和开发。
(三)政府主导、整体渐进式项目运作模式
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将项目分为多个小项目,由政府机构对各个项目实施管理、组织和协调,并成立项目公司进行项目融资,主要对公共性和基础性的项目进行投入,并引入市场主体,由政府整体把握控制,渐进发展。
欧陆风情街改造项目采取了多种运作模式,按照渐进式改造的思路,引入多种投资主体,实现多方共赢。
参考文献
[1]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湛江市霞山区“欧陆风情街”修建性详细规划
城市历史建筑的改造与更新 篇7
作为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产物, 历史建筑带有明显的地区传统文化特征, 对任何一个民族来说, 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变迁保留至今的历史建筑中沉淀和凝聚的民族精神和文化是无价的, 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
现状与反思
近二十年来中国城市与建筑发展更新的数量与速度远远超过了中国有史以来的任何一个时期。大量的传统街区被推平, 代之以毫无地域和文化特色的现代建筑, 传统建筑环境遭到破坏, 导致城市传统空间的丧失和文化的断裂, 取而代之的是各地雷同的环境形象。千篇一律的城市建设不仅破坏了历史遗留下来的, 维持传统特色的物质基础, 而且割断了历史, 带来的是历史的断代、城市记忆的归零。面对不断增长的趋同性和全球化的压力,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地区特性和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历史建筑也被重新认识, 但对历史建筑的改造与更新却存在很多问题。
在历史建筑改造与更新实践中, 最为典型的两种方式:一是以“标本式”的纯保护方式, 只要是文化遗产建筑, 就不能动其分毫, 这种机械的保护, 让建筑生活在福尔马林之中的代价是巨大的物质资源和文化资源的浪费;二是那种打着“风格保护”的旗号, 认为既然保护的目的就是利用, 拆除旧建筑, 再盖“历史风格”的新建筑, 工期短、见效快, 以“保护”之名行破坏之事。
历史建筑保护, 特别是那些并非“文物”或“遗产”的建筑保护, 不可能也不应该像古董一样, 仅仅维持建筑的现状。这些建筑之所以应该受到保护, 是因为它们曾经是城市生活内容的重要组成, 只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使其内容发生改变, 自身逐渐破旧。旧的历史建筑不仅具有历史价值, 更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是城市历史的积淀, 也是城市不断进步的源泉。
改造与更新的方法
历史建筑是现实的、动态的, 与时代结合的方式也是复杂而多样的, 对历史建筑的改造与更新必须建立在对原有建筑及其周边环境的内涵和可能性深入发掘的基础上, 从建筑的空间和形式出发, 结合场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特征, 并不断尝试新技术、新方法的结合与运用。合理的保护和再利用不仅能使历史建筑获得全新的生命力, 更可以延续城市的记忆和场所的特征, 增强城市持续发展的动力。
1、建筑形式的延续
在历史建筑的改造与更新过程中, 外立面是公认的首要保护对象。历史建筑的魅力往往体现在其表面或材料的残缺与陈旧中, 这种岁月的痕迹往往超过了其在视觉上的感受, 所以对历史建筑真实性的表达要远远比将它作为一座纯粹意义上的建筑艺术表现形式重要得多。改造所面对的对象很可能由于种种原因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损毁, 通过对历史建筑形式的延续, 可以使毁坏的部分在改造和更新过程中产生与原来建筑相近似的效果, 从而在视觉上产生相互联系, 恢复其原有的历史韵味。
2、建筑功能的置换
所谓对历史建筑功能的置换, 是指在保持历史建筑原有面貌和结构不变的基础上, 对其功能进行的转换和再利用。随着时间的推移, 历史建筑中的原有功能可能已经无法满足或者滞后于现代生活方式的转变, 无法满足现实的需求, 在这种情况下, 可以在保护其外部造型的基础上, 对历史建筑的空间加以置换, 即将历史建筑改作他用, 使其功能随着社会需求的转变而不断得到更新。
3、建筑空间的外延
除了通过对原有建筑空间功能的置换, 更多地可以通过对历史建筑的扩建来获得使用价值的完善和更新。原有的历史建筑同扩建部分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制约, 怎样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 又如何来反映改造过程的时代特征呢?针对整个矛盾有着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对立和统一。对立, 就是指利用改造扩建部分的形式和材料制造出与原有建筑具有鲜明反差的效果和感受;统一, 就是在使用相近的材料和造型的基础上, 将扩建部分与原有部分组织在一起。当然还有一种方式:充分发掘地下空间, 将在原有建筑中无法解决的大空间完全放置于其中, 这种方式不需要考虑新建部分与原有部分的形式关系, 从而巧妙地消解了矛盾。
4、历史抽象符号的提炼
对于那些已经完全毁坏的历史建筑, 我们不应强调对历史建筑原状的完全恢复, 可以选择通过对历史建筑形式的艺术特征和精神内涵的提炼, 抽象出最具代表性的符号, 在更新中使之不断的融和进来, 并加以表现, 在提炼、抽象、升华的基础上创作出与老的形式具有同样视觉效果的新形式, 让人在思考和回味的同时对整个场所环境有了全新的认识, 这也是对历史建筑生命的另一种完善方式。
5、历史建筑“内容”的延续
历史建筑的形态和空间环境不仅体现了一种物质空间结构, 还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人们特定的社会生活模式和组织交往结构, 这些都同使用者的生活紧密相联, 并作为其所处社会环境的独特映像而留存在人们的记忆之中。因此, 改造与更新的对象并不局限于历史建筑实体, 还可以在传统历史文化氛围和空间感受的继承上进行新的重建, 以重现其作为城市历史的印记给人们留下的深刻记忆, 使历史精神得以不断的延续。在历史建筑的改造与更新过程当中, 重视和体现这种映像的延续, 通过将人们熟悉的空间模式加以保留, 营造了极为传统的环境特色, 人们记忆中的生活习惯、社区交往得以再现……在使整个社区历史记忆延续的基础上使整体的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城市与建筑的飞速发展更新为城市与建筑环境的改造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在建筑大量且快速更新的今天, 对历史性建筑的任何一点疏忽都有可能造成令人扼腕的损失。
涩柿更新甜柿换头改造技术 篇8
1接穗选择
1.1品种选择
根据市场需求和涩柿与甜柿品种的亲和性以及甜柿品种的产量表现, 目前首选生产上大面积推广、与涩柿亲和力较强的优良甜柿品种阳丰 (Youhou) 和前川次郎 (Maekawa jiro) 。阳丰在晋南地区10月上中旬成熟, 完全甜柿 (pollination constant, non-astringent:PCNA) , 果实扁圆形, 橙红色, 肉质硬脆, 耐贮运, 平均单果重160 g左右, 丰产。前川次郎在晋南地区10月中下旬成熟, 完全甜柿, 果实扁方圆形, 橙黄色, 肉质细腻松脆, 平均单果重150 g左右, 丰产。
除以上中熟品种外, 还可选用早熟和晚熟搭配品种, 小面积栽植。如伊豆, 完全甜柿, 9月下旬成熟, 果实扁圆形, 橙红色, 肉质细腻, 产量较低, 硬果期较短;骏河, 完全甜柿, 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成熟, 果实心形, 橙红色, 肉质硬, 耐贮运, 丰产, 无霜期较短的地区难以脱涩成熟。
1.2接穗采集
选择生长健壮的甜柿母株, 取芽体饱满的一年生枝条, 可于嫁接当天随接随采接穗, 也可结合冬、春修剪提前采集, 蜡封保存, 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一般接穗需保留3个以上饱满芽体。蜡封接穗将工业石蜡放在容器内加热融化, 将接穗两头迅速在蜡液中蘸一下, 注意蜡温保持在95~100℃, 过低蜡层厚, 易脱落, 过高易烫伤接穗, 摊开晾透后50枝捆成一扎, 埋于湿沙中, 放置阴凉处或地窖中。贮藏期间应经常检查湿沙温、湿度, 防止接穗风干或霉变[1]。
2嫁接时间
高接换头嫁接时间以春季枝条萌芽前, 树液开始流动、皮层可以剥离时为最佳时期, 一般在3月中旬至4月上旬, 依据气温回升状况决定。选择无风或微风的晴朗天气, 有利于接口愈合, 避免大风或下雨天嫁接。
3砧木处理
传统涩柿树管理比较粗放, 枝叶繁多, 换头改造为甜柿后, 为适应市场要求, 必须向集约化产业发展, 改善树冠通风透光状况, 优化树体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比例, 提高柿果品质, 且方便管理。树形不宜高大化, 主枝保留5个左右即可。嫁接时从涩柿树冠层中、下部选择皮层木栓化较轻的主枝及侧枝进行短截后嫁接, 过高部分截除。留枝也不能过少, 成年大树换头改造只留2~3个主枝会造成树体衰弱, 产量严重降低。留枝位置不可过低, 以免影响柿果品质。
小树只嫁接主枝即可, 大树按照树形要求规范树体骨架结构, 选留主、侧枝, 多头嫁接, 在换头的同时培养树形。
4嫁接方法
4.1插皮接法
4.1.1砧木处理。在砧木枝基部10~20 cm处, 选择比较平整的部位截断, 切口切削平整, 在砧木比较平滑的一侧, 用嫁接刀与切面垂直竖切1刀, 长度与接穗长切面相适应, 拨开皮层。
4.1.2接穗处理。选择一年生、生长健壮、带有2个以上饱满芽体的甜柿品种接穗, 在接穗的基部没有芽的一面削成一个长2.5~3.5 cm平滑的长斜面, 削面两边从背面轻削去0.2 cm左右宽度的皮层, 露出形成层, 保证削面要平整、光滑, 最好1刀削成。
4.1.3嫁接。将削好的接穗削面向里插入砧木切口中, 接穗削面上端要露出0.2 cm左右, 以利于砧木与接穗的愈合生长, 接好后用塑料带将接口绑扎好, 接穗不可移动错位, 创口全部密封, 防止雨水进入。蜡封的接穗嫁接时应注意石蜡碎片不能进入接穗和砧木接口内, 影响愈合。
4.2单芽嵌接法
4.2.1砧木处理。选择砧木枝条基部适当位置截断, 削平断面, 在比较平整的位置45°斜切1刀, 深达木质部, 切口上方约3 cm处, 自上而下斜向纵切直达下方切口处, 去除切掉的树皮[2]。
4.2.2接穗处理。选择生长健壮的一年生甜柿品种接穗, 取饱满的芽体, 在芽体下方45°斜切1刀, 切口上方2.5~3.0 cm处纵向斜切1刀, 至下方切口, 略带木质, 取下接穗。
4.2.3嫁接。把接穗插入砧木切口内, 接芽的长削面向里, 其形成层与砧木的形成层互相对准。接穗要插到砧木切面底部, 使接芽基部与砧木切口贴紧, 以利于砧木和接穗间的愈合, 严密绑扎, 防止雨水进入, 注意露出芽体。单芽嵌接法操作简便, 接穗用量小, 但对于枝条粗壮、木栓化严重的砧木嫁接成活率会降低;皮接法嫁接成活率较高, 每个接穗要求2个以上饱满芽体。一般木质化程度较轻的枝条2种方法都可以, 木质化程度较重的粗壮枝须用皮接法[3]。
5接后管理
5.1解绑
在接穗发芽和接口愈合后, 应及时松绑和解绑, 防止产生缢痕或被大风刮断, 如伤口未愈合, 应重新绑缚, 直至完全愈合再解绑。
5.2固定
晋南地区春季多大风天气, 生长旺盛的嫁接新枝容易头重脚轻, 被风刮断, 必须对萌发新枝进行固定。在第1次松绑前用结实的木棍一头固定在砧木上, 另一头绑在新枝上, 较长的新枝需在砧木和新梢上多绑缚几处。
5.3抹芽
嫁接会促使砧木隐芽萌发, 甚至丛生新枝, 必须随时抹除干净, 直至嫁接新枝长到一定长度, 砧木不再发新芽为止。
5.4摘心和拉枝整形
柿树虽有自剪习性, 但换头改造树新枝长势比较强, 分枝较少, 需根据树形要求对生长较长的枝条进行摘心, 以调控树冠, 促进枝条、加粗生长, 促生侧枝。
涩柿换头为甜柿品种阳丰和前川次郎后, 嫁接的新梢大多有直立生长习性, 在枝条成熟后应尽快拉枝开张角度柿树枝条比较硬脆, 拉枝力度过大有可能使枝条从与主干连接处劈裂, 因此较粗的枝条开张角度不宜一次到位, 拉枝绑缚宜在枝条偏上部位, 多次调整逐渐达到树形要求。另外, 柿树枝条生长发育较慢, 修剪宜轻不宜重[4,5]。
5.5肥水管理
换头改造树应加强肥水管理, 促进树冠恢复, 及早进入结果期。首先做好换头改造前的准备工作, 在柿树落叶前进行扩穴施基肥, 以有机肥为主, 配合复合肥料及秸秆或杂草类, 与表土混匀, 填入穴内;有条件的灌越冬水和春季萌芽水;换头后, 5月开花过后追肥, 注意施肥配比, 促进花芽分化, 防止越冬抽条;根据土壤水分状况, 及时补充灌水, 以免干旱影响新枝生长。
参考文献
[1]马金兰, 李玉萍.果园改造高接换头技术[J].陕西农业科学, 2007 (5) :164-166.
[2]孙敬霞.冬枣新品种“沧冬1号”高接换头早期丰产技术[J].河北林业科技, 2014 (1) :100-101.
[3]李成郁, 闫作平, 陈菊萍.欧洲甜西梅高接换头嫁接技术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 2014 (15) :80.
[4]宋天华.老龄杏树高接换头新技术[J].西北园艺 (果树) , 2015 (1) :26-27.
城中村环境更新改造问题初探 篇9
城中村是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种产物, 是城镇发展到一定特殊阶段的特有现象, 是指在城市中仍然存在的一部分农村社区实行农村经营体制和集体所有制。城中村也就是指原来是农村, 随着城市的建设, 逐渐成为社区, 但是现在已基本不存在农民, 农业和农田, 但仍然是通过农村的行政管理体制来对城市特殊社区进行管理。“城中村”是存留在城市化进程中, 并将存在于城市周围的农村列入城市规划管理范围的, 产生于某种特定时期的城乡二元化状况。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 城市的建设需要征用更多周边的农村农田以获得更多的扩展空间, 并提升城市的容量, 进而形成一种“城市—农村一城市—农村”交叉辐射的空间布局, 换言之就是农村包围着城市, 城市又包围着农村, 城村交替出现的现象[1]。
近年来,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城市化进程加快, 城市的规模的逐渐扩大, 以围绕城市周边的部分村落、耕地逐步成为城中村, 并被纳入城市总体规划的发展区内。但由于行政管理、土地、人口、户籍等多方面的城乡二元体制, 城中村并没有真正被纳入城市的统一规划中, 其发展缺乏统一的建设和管理, 具有很强的自发性, 在组织、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建设景观等方面, 更具有农村特征, 这就导致了这些社区在发展过程中与城市发展大相径庭, 进而形成了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中村现象。
2 城中村的环境现状及问题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 城市数量也越来越多, 无论是大城市还是小县城, 都存在着城中村的现象, 在一栋栋高楼林立的城市内, 却密密麻麻的分布着高矮不同的小楼、破楼、旧楼, 小区环境脏乱, 交通拥挤混乱, 区内基础设施破旧, 落后也不完善, 人民素质低下, 不文明现象严重。这些无不与城市环境格格不入, 严重制约着城市的发展, 影响着城市的形象。
2.1 建设布局不合理
城中村的由于建筑物无序、高低不同, 加之环境恶劣, 与城市里中摩天大厦及宽敞清洁的公路形成鲜明的对比, 被称之为城市的疤痕。城中村在城市建设是由农村发展起来的, 由于缺乏统一的整体规划和合理的建设布局, 造成农民自主搭盖建筑, 加之资金、技术的缺乏导致建筑物在建造风格、质量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大力建设城市之后, 城市土地价格猛升, 促使农民看到了利益所在, 并争相在宅基地上进行拆迁建设, 以图靠房屋赚钱, 依靠房租来赚取额外收入。导致随意搭建私房、私自增加楼层高度、违章搭建等现象严重, 形成了“接吻楼”、“贴面楼”、“握手楼”、“一线天”等城中村典型的建筑景观。而这些陈旧、高低不同、矮小、杂乱的建筑影响整个城市的生机活力和整齐美观, 更阻碍了城市现代化的发展。
2.2 道路交通拥挤混乱
由于城中村的道路年代已久, 经过多年使用, 又缺少维修导致道路狭隘, 崎岖不平, 并且居民占用道路现象严重, 人口流动性大, 加上建筑布局密集且不合理, 导致城中村的交通条件恶劣, 拥挤、混乱现象严重。
2.3 基础设施落后不完善
城中村的消防通道、排污管道、垃圾箱、公共厕所、地下管网、公共绿地等各种环境卫生的基础设施和配套建设都未列入城市建设的统一规划之中, 加上城中村与城市环卫的标准相差甚远, 资金投入不平衡, 导致城中村内公厕建造布局不合理、排污能力系统差, 城市路灯亮化率低、垃圾箱数量少且破损严重、社区道路坑洼不平、小区绿化覆盖率明显不足等现象。特别城中村有很大部分地区的排水设施不全、排水系统不够完善, 加之居民生活污水随便排放, 造成污水横溢、雨污合流, 化粪池粪水和生活污水直排就近河道、溪沟, 造成环境污染等更是无从谈起[8]。
2.4 村民素质文化水平
村民素质文化的高低直接影响城中村能否正常进行改善和改造。由于居住在城中村的村民人口流量大, 且多为外来人口, 平时忙于生计, 对环境保护认知度不高, 只求自己的经济收入, 导致乱扔垃圾、随地吐痰、随处小便等一些生活陋习、不文明的生活习惯普遍存在[3], 加上生活习惯的不同, 导致小区内嘈杂, 脏乱。这些现象严重阻碍了建设现代化城市的步伐。
3 城中村环境问题的对策建议
3.1 规划先行城市建设
统一规划是城市发展的根本所在, 它决定了城市的发展质量、水平、和速度。城中村的改善和改造无论是从哪个方面都要避免规划不统一、管理滞后、建设无序和停滞土地开发等现象。不仅是原地异地新建、拆除重建, 还是旧村整治, 都必须坚持城市规划先行这样才能具有科学性与前瞻性, 同时将土地开发与城市规划相衔接, 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共同发展[5]。
3.2 完善道路交通
城市交通不仅是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 更是合理改善和改造城中村的必要因素之一。道路交通是发展的前提, 要跟上城市建设的步伐, 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 严格监管, 确保道路交通按总体布局实施。
3.3 合理规划城中村布局
居住环境是城中村村民能否安家, 乐居的根本因素, 从根本入手合理统一规划城市布局, 合理利用有限土地建造合理的商业区、住宅区、城市中央商务区的要求已经成为建设现代化城市的主要目标, 分区分布建设, 最大化的实现各区的功能, 以减少生产生活交叉用地的现象出现。相对城中村的主要规划目标为村民安设住宅, 而住宅规划要首先要体现城中村住户的需求, 要选定多元化、多层次的住宅标准与类型, 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居民的需求。
3.4 加强区内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是促进经济发展的要求, 城中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城市还很薄弱, 很不平衡。城中村设施严重不足, 路灯稀缺, 道路崎岖, 生活娱乐设施短少, 这些都难于支撑农村经济的建设, 不利于农村的发展。对于这些问题, 要加快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必须采取措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居住条件的好坏直接影响农民的生活条件, 首先要加强农村村民生活的基础设施建设, 必须改善农民的居住生活条件, 包括建设现代化生态公园, 对房屋进行翻新整修, 增加路灯数量, 对路面进行改善整修。基础设施是城中村村民生活的基本条件之一, 要改善和改造城中村条件就必须从改善村民生活入手,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进而促进城中村的发展, 进而发展成为现代化城市。
3.5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丰富村民业余生活
村民作为城中村的主要生产和生活人员, 其素质对改善和改造城中村整体环境起着重要作用, 必须把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中心环节, 倡导文明、卫生、科学、健康向上的道德新风尚, 以“文明农户”、“文明家庭”、“文明单位”的评选活动为契机, 丰富村民业余生活, 增加小区娱乐设施建设, 增加娱乐活动室数量, 增强邻里关系。从改善村民素质的基础上, 根本解决城中村的问题。
4 结语
城中村建设是一项重大而长久的工程, 改造城中村过程中, 必须以解决环境污染为前提, 重视各项环境保护工作, 兼顾村民利益, 让城中村的村民和谐地融入到城市生活中, 并且根据当地城中村的实际情况, 综合开发和利用合理的资源, 建立城中村的可持续发展, 为城市建设、发展做出贡献。由于住房条件的改变、小区环境的改变、区域优势加上房产价值的提升、居住人群层次的提高, 将会使村民的经营方式、生活习惯、文化层次得到改变, 从而使村民的经济收入、生活质量、文明程度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梁燕平.农民工居住问题现状及对策研究[J].广西师范大学, 2008, (05) .
[2]李培林.巨变:村落的终结--都市里的村庄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 2002, (1) .
更新改造固定资产会计处理浅见 篇10
1.更新改造后固定资产的原始价值的计量。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的规定, 固定资产应当按照成本进行初始计量, 自行建造固定资产的成本, 由建造该项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必要支出构成。笔者认为, 改扩建前固定资产的成本应全额计入改扩建后的固定资产的成本。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固定资产更新改造支出是在该固定资产初始成本基础上的追加投入。更新改造后的固定资产的原始价值, 应为从该固定资产的取得至改扩建结束再次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的实际全部支出。可见, 更新改造后固定资产的成本应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更新改造前的成本, 二是更新改造过程中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后续支出 (不包含被替换部分的账面价值) 。
2.以未来适用法计提折旧。将改扩建后的固定资产折旧的计算视同会计估计变更处理。更新改造后固定资产原始价值中有一部分支出已在更新改造前通过计提折旧或确认损失的方式得以补偿, 因此, 更新改造后固定资产的应提折旧总额不包含已补偿部分。更新改造后固定资产的应提折旧总额为改造后的账面价值减重新估计的预计净残值。应提折旧总额从金额上看与教材处理一致。计算公式为:应提折旧总额=改扩建后固定资产的原始价值-改扩建前的磨损价值 (累计折旧) -改扩建前计提的减值准备-改扩建后重新估计的净残值。
3.实务处理。首先, 将更新改造前“固定资产”账户余额 (账面原始价值) 转入在建工程;其次, 将可资本化的后续支出 (扣除被替换部分账面价值) 转入在建工程;最后, 将在建工程总成本转入固定资产, 并以未来适用法计提折旧。
例:甲公司是一家印刷企业, 其有关业务如下: (1) 2006年12月, 该公司自行建成了一条印刷生产线并于2006年12月31日投入使用, 建造成本为568 000元;采用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预计净残值率为固定资产原价的3%, 预计使用年限为6年。 (2) 2009年1月1日, 由于生产的产品畅销, 现有生产线的生产能力已难以满足公司生产发展的需要, 但若重建生产线则成本过高、周期过长, 于是公司决定对现有生产线进行改扩建, 以提高其生产效率。 (3) 2009年1月1日~3月31日, 历经3个月完成了对该印刷生产线的改扩建, 共发生支出268 900元, 全部以银行存款支付。 (4) 该生产线经过改扩建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后, 大大提高了生产能力, 预计尚可使用年限为7年9个月。假定改扩建后的生产线的预计净残值率为改扩建后固定资产账面价值的3%, 折旧方法仍为年限平均法。不考虑其他相关税费, 公司按年计提固定资产折旧。
(1) 2007年1月1日~2008年12月31日两年间, 即固定资产后续支出发生前。该条生产线的应计折旧额为550 960元[568 000× (1-3%) ], 年折旧额为91 826.67元 (550 960÷6) , 各年计提折旧的账务处理为:借:制造费用91 826.67元;贷:累计折旧91 826.67元。
(2) 2009年1月1日, 该生产线的账面价值为384 346.66元[568 000- (91 826.67×2) ], 该生产线转入改扩建。教材处理:借:在建工程384 346.66元, 累计折旧183 653.34元;贷:固定资产———生产线568 000元。比较处理:借:在建工程568 000元;贷:固定资产———生产线568 000元。
(3) 2009年1月1日~3月31日, 发生固定资产后续支出:借:在建工程268 900元;贷:银行存款268 900元。
(4) 2009年3月31日, 生产线改扩建工程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 将后续支出全部资本化后的生产线账面价值为
653 246.66元 (384 346.66+268 900) 。
教材处理:借:固定资产———生产线653 246.66元 (现行价值) ;贷:在建工程653 246.66元。
比较处理:将后续支出全部资本化后的生产线累计总成本为836 900元 (568 000+268 900) , 其账务处理为:借:固定资产———生产线836 900元;贷:在建工程836 900元。
(5) 2009年3月31日, 生产线改扩建后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教材处理:应计折旧额为633 649.26元[653 246.66× (1-3%) ]。比较处理:生产线改扩建工程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后, 其应计折旧额为633 649.26元[ (836 900-183 653.34) × (1-3%) ]。在2009年4月1日到2009年12月31日9个月期间计提的折旧额为61 320.90元[633 649.26÷ (7×12+9) ×9]。在2010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7年间, 每年计提折旧额为81 761.20元[633 649.26÷ (7×12+9) ×12]。
更新改造 篇11
【关键词】强化管网更新改造;推进城市集中供热;节能减排对策
本文以我市供热企业为例,根据多年的供热工作经验,就供热企业节能问题谈点初步看法,以期能有助于促进节能减排工作。
1.存在的主要问题
锅炉供暖仍是哈尔滨市解决建筑物冬季供暖的主要手段,哈市一些大型供热企业担负着全市一半以上建筑面积的供热任务,企业能源消耗过大,给供热企业的生存发展带来了压力和制约,也使节能减排目标的完成大打折扣。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1)部分供热单位使用的锅炉比较落后、出力不高;配套辅机设备和管网年久失修,运行效率偏低,脱硫除尘设施不能达到环保要求。
(2)供热管网调节滞后或调节手段不足,存在个别区域过热等供热不均现象,浪费了部分热力。
(3)能源管理和考核用热计量表具不齐备,不利于推行能源定额管理。
(4)老旧住宅的楼体围护结构保温性能较差,造成供热单位提高供热参数,延长供暖时间,但用户室温仍不达标,从而浪费了大量能源。
2.节能减排对策
(1)依靠科学,严格管理 近几年来,哈市一些大型供热企业转变观念,推广应用新技术,管理水平得到很大提高,节能降耗工作取得长足进展。
1)管理工作中增加科技含量,加强职工业务培训,提高职工队伍的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
2)积极推广应用高效率、高质量的新设备、新技术,努力实现锅炉供暖工作的低成本高效益。
3)科学地制定锅炉供暖生产资金计划,加强各类物量消耗的统计和考核工作。在保证锅炉供暖的综合效益前提下实施奖罚制度,充分调动广大职工节能降耗的积极性。
4)落实能耗计量管理工作,建立健全能耗计量管理制度,完善计量手段,保证供暖能耗统计、考核。重要节能环节专人管理,计量表具定期效验,保证能源消耗指数统计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2)加大投入,逐步完成热源、热网和热用户系统的更新改造,注重节能技术和产品的应用。
1)对既有供热系统老旧设施逐年更新①随着哈市政府推进集中供热工作的展开,相当数量小吨位的老旧锅炉房被取缔,代之以大型区域供暖锅炉房,改善了供热效果,美化和净化了环境。②用效率高的新型锅炉取代年久落后的老旧锅炉,完成效率降低在用锅炉的技术改造,降低锅炉热损失,使热效率明显提高,降低煤耗。③充分考虑供热区域、负荷等特点,对锅炉房辅机设备进行综合改造,合理配备;对炉排、鼓风、引风、上煤、除渣、水循环系统应用电机变频调速技术,大幅度降低供热电耗。④采取有效措施降低灰渣含碳量,减少固废的排放,改造脱硫除尘设施,減少有害气体排放。
2)对供热管网进行更新,加强运行管理①对供热管网进行定期维修,更换跑冒滴漏管道和阀门、补偿器等管网部件,提高供热管道的保温、防腐标准,避免以失水为表象的水、电、热耗过高等问题。②加强水的软化和除氧处理,满足水质要求,避免换热面结垢造成锅炉或换热器传热效率降低,同时还可避免因管道内壁腐蚀造成的热网跑水等问题。
3)加强用户系统分户改造。对既有建筑楼内管网有计划地进行分户改造,解决楼内管网堵塞和用户家中管道漏水等问题;实施对用户的分户控制,避免“一家出事,整楼放水”的问题。彻底解决私拆滥改和私自放水等影响热网工况的问题。
(3)提高供热系统调控能力,实现均衡供热。
1)调整、优化供热结构 供热企业要不断优化调整供热结构,实施供热资源整合,采用多热源联合运行技术和形成供热环网,改变低负荷运行状态,提高供热安全和保障能力,提高热能利用效率。
2)提高供热系统调控能力①建立热源自动控制系统,根据室外气温及负荷变化情况及时进行供热调节,合理确定锅炉的运行台数,调整循环泵的匹配,使锅炉能够在满负荷状态下运行。通过微机合理配置热源各供热设备运行参数,显示锅炉燃烧状况和辅机设备的运转情况,既符合锅炉安全运行的需要,又满足不同时期热网对热量的需求。通过调控系统及时发现运行异常状况,避免故障的发生,提高锅炉热效率,达到节能效果。②建立大型热网微机自动监控系统,对热网设施进行优化改造,逐步升级和更新自控系统软件,实现换热站供热参数的远程、实时监控,及时动态调节,科学分配热量,达到节约热量、经济运行的目的。③在供热管网中加装调节阀、平衡阀等管网调控装置,提高热网的可调度,消除水力失调,减少过热损失,避免采暖用户因过热而开窗放热。
(4)充分发挥能源计量管理作用。
1)健全计量设施 没有精准的计量仪器,就没有真实准确的能源数据,能源管理考核更无从谈起。供热企业要尽快解决热量计量相对薄弱的问题,配备必要的热量计量仪表,实行能源成本核算和能耗考核。同时,建议用户室内系统加装温控装置,提高节能意识,促使供热企业和热用户双方都积极采取节能措施。
2)建立供热能源消耗定额考核机制。供热企业要加强节能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各项能源管理制度、能源考核和奖惩制度,制定先进合理的供热能源消耗定额指标,使供热节能管理工作有章可循,奖惩有据可依。对管理人员、耗能设备使用人员要进行节能培训,提高职工节能意识。进行供热系统能耗监测,开展企业能效评估和能源审计工作,查找问题和漏洞,挖掘节能潜力,保证节能管理工作的持续有效。
(5)加快节能住宅建设和既有住宅节能改造。
供热节能只依靠供热设施建设与改造,供热系统节能管理等方面的努力是不够的,建筑围护结构是影响建筑能耗的重要因素之一,建筑节能要求新建建筑全面执行建筑节能标准,对旧有非节能住宅进行必要的改造。 积极推进分户热计量进程。近年来,全市大力推广按户供热计量,为住户自己控制室温做好准备,达到节约能源目的。
综上所述, 通过采取上述对策,大大降低供热企业能源消耗,以促进全市的节能减排工作上新台阶。另外,还要通过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节能宣传,不断提高居民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参与,使节能成为广大居民的自觉行动,推动全社会节能。
【参考文献】
[1]李文斌.浅析城市供热节能技术措施[J].节能,2008.(6).
[2]张国臣.集中供热系统中节能减排几个技术问题探析[J].区域供热,2012(2):27-28.
城市更新中的旧区改造 篇12
城市更新的目标主要是解决城市中影响甚至阻碍城市发展的问题, 这些问题中既有环境方面的因素, 也有经济和社会方面的原因。
城市在发展过程中, 导致城市需要更新, 这些原因归纳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人口密度增高; (2) 建筑物的老化及破坏; (3) 居住、生活、环境质量恶化; (4) 公共设施、公共绿地和游憩设施不足; (5) 交通混乱; (6) 卫生环境状况差; (7) 土地使用不经济, 经济活动下降; (8) 灾害、疾病发生率高; (9) 城市某些功能相互干扰; (10) 社会问题严重。
旧居住区改造是城市更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目的是更新居民点, 以改善居住区的生活条件, 提高环境质量, 同时, 这也是改造和更新城市的重要内容之一。
1 旧居住区存在的问题
居住区要满足人们对居住、生活服务、文教、体育、休息、交通和社交等多方面的需要, 随着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 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旧居住区所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 一般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居住水平低旧居住区的住房, 有的年久失修, 已成危房;有的由于人口增加, 居住条件逐渐恶化;有的设计标准低, 居住面积偏小, 功能不合理等等, 内部居住环境较差。 (2) 建筑密度高。由于旧居住区房屋布置的十分稠密, 不仅影响房屋的采光和通风条件, 也不利于安全防火, 居住区内缺少必要的公共绿地和室外活动场地, 卫生条件、社会环境等也达不到居民所需求的条件。 (3) 市政和公共设施不配套。旧居住区一般道路质量极差、级别低, 市政工程设施不完善, 而且公共服务设施不配套, 其布点也不合理。 (4) 居住区布局混乱。有些居住区将工厂、仓库等用地同住宅建筑混在一起, 严重地危害居民的身心健康。
2 旧居住区改造的目的和原则
(1) 旧居住区改造的目的:调整其规划结构, 提高土地利用率, 改善生活服务系统和交通组织, 改善居住区的卫生环境, 提高福利设施水平, 为居民创造满足日常物质和文化生活所需要的舒适、安全、优美的环境。 (2) 旧居住区改造的原则:由于改建是在旧居住区的基础上进行的, 因此必须合理利用旧居住区中合理的、有用的、需要保留的部分, 调整那些不合理的、影响生活和生产的部分, 使之布局合理、协调, 各得其所。我们在改建规划中应遵循加强维护、合理利用、调整布局、逐步改善的原则, 从实际出发, 充分利用原有设施, 逐步改造, 不断完善, 使新建的不影响将来的发展, 原有的作为改造规划的组成部分, 继续利用, 以形成新旧结合的有机整体。
3 旧居住区的改建规划
原有旧居住区存在着很多这样那样的问题, 决定了改造的复杂性、阶段性。可以说其改造是一项比在空地上新建更为困难的工作。因此必须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 掌握土地使用现状、建筑现状、人口现状、公共服务设施现状、绿化现状、文物古迹等多方面的情况和资料, 以确定改建规划的重点和内容。
3.1 旧居住区改造的主要内容和措施
(1) 维修旧房。目前, 多数城市中旧住房数量很大, 建设资金又紧张, 不可能同时进行大规模改建, 仍以充分利用、加强维修, 延长其使用年限为主。原则上根据住房的不同结构类型、损坏程度、日照通风条件等确定维修或翻建方式, 尽快使居住区条件得到改善。 (2) 调整用地布局。通过调整用地布局使功能分区尽量合理。现有旧居住区多是自然发展形成, 布局一般比较混乱, 功能分区不合理。根据居住区内工厂的污染和危害程度, 采取保留、合并、迁移等方法进行调整, 保留无污染、运输量少的工厂、作坊, 以为居民提供就业机会。 (3) 改善居住环境。调整室外空间, 拆除搭建的杂乱棚屋等简陋临时建筑;改善环境卫生以及住宅的日照通风条件。 (4) 完善居住区道路系统。旧居住区的道路往往简陋、狭窄, 弯曲而不通畅, 使用功能不明确。 (5) 调整并增设公用设施。逐步完善市政基础设施, 满足居民对给水的水压、水质的要求, 增设公共消火栓、路灯、垃圾转运站等设施, 采取适当新建或利用旧房加以改建的办法, 调整充实商业服务、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设施。 (6) 对传统民居、文物古迹、古树加以保护。在很多的居住区内存在着大量的传统民居、文物古迹以及生存了百年、千年的古树名木, 这些古迹虽然没有直接经济价值, 但它们是历史的见证, 是一种非再生性资源, 借助它们可以唤起人们对往昔的回忆, 体验历史的变迁。
3.2 旧居住区改造的方式
旧居住区改造是对居住区进行更新改造, 使之能适应现在和将来的需要。由于改建居住区建筑的工程量大, 拆除不宜再使用的居住建筑, 还要把永久性建筑加以现代化, 涉及的内容很多, 费用也大。因此在改建时根据现状条件和发展的需要, 选择改建的方式。
(1) 局部改建。所谓局部改建是指将部分质量较差的建筑进行拆除新建, 或利用局部空地进行插建。这种方式适合于旧居住区中大部分建筑质量较好或需要保留的居住区历史城市。在进行局部改建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局部改建应以较大范围的规划为依据, 虽然只作局部的更新改建, 但它涉及的问题是全局性的。因此, 要明确改建的要求, 要考虑改建地段和周围地区的相互关系, 使近期建设与长远发展目标相一致。 (2) 局部改建地段宜相对集中、成组成群布置建设, 以利组织施工和体现群体空间效果。 (3) 处理好新旧建筑外观上的关系, 注意体型、立面、色彩等方面的新旧协调。
(2) 沿街改建。结合城市交通发展的要求, 对街道拓宽或裁弯取直的同时, 将旧居住区沿街道建筑质量差的地段进行改造。这种方式具有改善交通和改变旧居住区面貌的双重作用, 对改变旧城市面貌有较大的影响。在进行沿街改造时需注意以下几点: (1) 沿街改造要根据城市道路网规划所确定的道路性质、走向、宽度以及沿线现状进行统一规划, 综合设计, 并要与总体规划相适应。 (2) 应注意街道宽度与两侧建筑物高度的适当比例和空间组织, 以利形成城市的特色景观。 (3) 沿街建筑性质应与道路的性质和交通组织相适应。交通流量较大的主要道路两侧不宜布置过多的商业服务设施, 住宅的布置也要考虑噪声和安全问题。
(3) 集中成片改建。集中成片改造是指旧城市中建筑质量和居住条件恶劣、工厂与居住交织在一起而造成布局混乱, 矛盾突出, 在财力和物力的允许下, 对居住区进行的较大规模的改造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