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更新调查(精选10篇)
土地更新调查 篇1
1 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的实施
近年来市场经济和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 土地有偿使用及第三产业用地的发展, 也要求对原有城市土地分类进行适当调整。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加快, 科学实施城乡地政统一管理的基本条件已基本具备。新土地分类采用三级分类体系:一级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三大类, 二级类15个, 三级类75个。其中一级类中的建设用地暂时实施过渡分类。
1.1 外业调绘
一是国界及各级行政区划界线。土地权属包括村, 农、林、牧、渔场界, 居民点外的厂矿、机关团体、部队、学校等企事业单位的土地所有权界。二是在更新调查境界与土地权属界的调绘工作中, 县 (市) 只进行乡 (镇) 、村的行政界线和各类土地可能性界线的调绘。三是对有变化的其他行政区划界线和村、农、林、牧、渔场界, 居民点外的厂矿、机关团体、部队、学校等企事业单位的土地权属 (包括插花地和飞地) 界线进行核定时, 无论是同期还是不同期进行更新调查的, 均应由相邻单位共同章签字确认, 认真填写变更权属核定书, 并注明调查日期和参加调查的人员。四是对原土地详查时的争议土地, 在更新调查时已经解决了争议的, 其土地权属界线使用已确定的土地权属界线;对仍未能解决的争议边界, 只作技术处理, 其界线只作为本次更新调查量算面积的工作界线使用。
1.2 地类调绘
地类调绘的土地分类执行国家2002年开始 (试行) 的新土地分类, 建设用地中的地类执行过渡期的分类。以实线表示地类界线, 按土地利用数据库成果图图例图式标出地类符号。当地类界与线状地物或境界 (权属界) 重合时, 可以用线状地物或境界 (权属界) 代替地类界线。两种行政界线重合时, 只表示高一级和行政界线, 行政界线和权属界线重合时, 以行政界线为准。外业调绘应同时调查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性质以及土地的使用情况。集体所有的土地, 一般调查到村, 有条件的地区, 应调查到该土地归属具体的集体单位, 如村民小组。每个图斑的界线应闭合, 图上宽度大于2mm的双线地物如果分叉很多时应分段画出图斑界线。调绘图斑的最小上图面积为:建设用地、农用地中的畜饲殖地、设施农业用地为4平方毫米;农用地中的耕地、园地、养殖地水面为6平方毫米;其他农用地、未用地为15平方毫米。
1.3 线状地物调绘
线状地物包括河流、铁路、公路、管道运输、固定的沟、渠、田坎、路。当其宽度大于等于1.0米小于20米时, 应予调绘并实地丈量宽度, 丈量精确到0.1米。并在正射影象图上刺出位置, 用红色墨水注记宽度。线状地物在图上宽度大于2mm时按图斑处理。宽度变化较大的线状地物, 应分段丈量, 新增地物应实地补调或补测。线状地物的丈量限差为:宽度大于4m的其限差为undefined, 当宽度大于1m小于4m时, 其限差为undefined为线状地物的宽度) 。耕地中的大于1米小于20米的线状地物应丈量其宽度。其它地类内非国有的线状地物可以省略。权属为国有的线状地物及耕地图斑内宽度大于1米的线状地物应丈量宽度, 其他线状地物可不丈量。
1.4 补测地物调绘
正射影像图上没有的新增地物应进行调绘或补测, 直接用正射影像图到野外调绘或补测, 困难地方可用测绘仪器补测。补调的新增地物点对四周明显地物点位置的中误差, 调绘, 补测的新增地物点对四周明显的地物点位置中误差, 平地、丘陵地不得超大超过图上0.8毫米, 山地不得超过1.2毫米。用正射影像图调绘、补测时, 在明显地物点较多的情况下, 可用截距法、距离交会法、直角坐标或极坐标法等, 在明显地物少的情况下可用平板仪补测。有条件的应使用全站仪、GPS来补调、补测。依比例尺表示的地物, 需测定地物的边线;不依比例尺 (半依比例尺) 表示的地物, 需测定地物的中心点 (线) 的位置。
1.5 调绘图件整饰
外业调绘或补测的地物要及时在正射影像图上进行正规的着墨 (色) 清绘整饰。用小钢笔正规整饰, 地类线的线粗不应大于0.2毫米, 地物符号及注记用黑色, 新增地物绘以红色斜晕线, 飞地绘以蓝色斜晕线。用正射影像图进行外业调绘的, 除逐图清绘整饰外, 还应注意各图接边衔接, 相邻图幅双方在接边图上签名。图面整饰还包括调查者、接边者、检查者的亲笔签名, 并填写调查时期接边日期和检查日期。
1.6 调查手簿和补测记录表的填写
外业调查内容必须按《更新调查的外业调查、补测记录表》的内容详细填写外业调查手簿, 并辅之必要的附图。记载最小图斑 (零星地类) 的地类实际面积。零星地类的最小记载面积:平原地区、丘陵地区及山区除耕地外的其他土地为大于或等于50平方米, 山区中的所有耕地面积需按实际面积记载。
2 数据采集及建库
2.1 数据采集
数据建库拟采用中国地质大学的地理信息系统MAPGIS来完成。土地利用数据库包括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两种类型。空间数据主要包括基础地理数据 (测量控制点、独立地物、等高线和注记等) 和土地利用现状数据 (源于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工作底图) 。空间数据包括点、线、面三种基本几何特征, 分别对应于点状、线状、面状三种地理要素。属性数据是土地利用现状对图斑或线的属性描述, 它主要来源于调查成果中的各种表格数据和附属说明信息。
首先利用扫描仪把工作底图进行扫描, 通过MAPGIS软件对形成的栅格图形予以纠正, 以这些栅格图形为背景采用人机交互式矢量化方式, 将线状要素、境界线、地类界、注记、权属拐点等进行分层矢量化。对采集生成的点、线要素按属性库结构要求建立属性属性结构。面状要素可由线要素经过拓扑处理形成。属性数据的录入采取对着屏幕上图形把图斑属性数据一一录入。
数据采集的精度应符合有关规范中质量控制要求, 采点密度应合理, 线状要素采集时应对其线宽赋以数值。有方向的线状要素应按规定的方向采集。面状要素由线状要素经过拓扑处理形成, 必须严格封闭。数据采集完成后要对数据进行严格检查。
2.2 数据建库
采集数据入库后生成数据字典和数据索引 (分幅索引和行政区索引) 。入库后图斑要进行面积量算, 量算出每个图斑的毛面积和净面积, 检查数据是否有面积错误和逻辑错误, 全区面积应按照省统一的图幅理论面积进行平差。
然后进行数据库系统试运行测试, 看数据库是否能完成对图斑、行政区、线状地物、零星地类和权属等数据层的组合查询的结果是否正确, 是否能按要求对数据进行汇总统计, 输出标准表格, 是否能按要求输出标准分幅土地利用图和乡 (镇) 土地利用图, 系统有无死机现象等。
数据库以图幅分幅为存储单元分区存储, 按总体建库设计规定的分层方案存放。在建立数据库实体时别忘记数据的安全和保密, 应及时建立密码和设定相应访问权限, 控制对数据库的读、写、修改等操作。
3 结束语
通过建立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 实现日常地籍管理工作中农村集体土地登记、土地利用现状变更、动态跟踪土地变化趋势、数据上报、土地利用情况的计算机管理, 为科学管理土地提供先进手段, 实现依法管理和科学管理土地,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发挥土地管理工作在社会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摘要:主要介绍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和建立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的一般方案, 可以作为一般性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及数据建库工程技术方案的参考。
关键词: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数据建库
参考文献
[1]陆红生.土地管理学总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2.
土地更新调查 篇2
农村土地更新调查工作流程探讨-以北京市昌平区第二次土地调查为例
主要介绍了在北京市昌平区第二次土地调查农村部分中,如何充分利用原有资料,理清工作流程,更大限度地提高工作效率,按时准确地完成调查工作的工作流程和一些注意事项.
作 者:郭向前 徐庆勋 郝伟涛 王红夺 王延堂 Guo XiangQian Xu QingXun Hao WeiTao Wang HongDuo Wang YanTang 作者单位:河南省地质测绘总院,河南,郑州,450006刊 名:城市勘测英文刊名:URBAN GEOTECHNICAL INVESTIGATION & SURVEYING年,卷(期):“”(3)分类号:P271 P272关键词:土地调查 更新 流程
土地更新调查 篇3
关键词:现势性;土地变更调查;县级
中图分类号:F301文献标识码:ADOI编号:10.14025/j.cnki.jlny.2015.10.078
1概述
土地变更调查,指在全国土地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城乡土地利用现状及权属变化情况,随时进行城镇、村庄地籍变更调查和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定期进行汇总统计。现阶段的土地变更调查,是指县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根据国家下发的上一年度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库和本年度遥感监测成果,通过开展外业实地调查,以每年12月31日为统一时点,全面查清本年度土地利用状况变化的情况,更新土地调查数据库,完成与上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数据逐级汇交,保持全国土地调查数据的现势性,为国土资源管理及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基础资料。
2特点
组织模式得力;技术手段先进;工作基础可靠;工作标准统一;审核方式严谨。
3工作流程
3.1遥感监测资料获取
每年国家组织开展全国土地利用遥感监测工作,接收并直接利用下发的土地利用遥感正射影像图和年度遥感监测成果,辅助土地变更调查工作。遥感监测成果包括:土地利用遥感正射影像图、遥感监测图斑、遥感监测图斑信息核实记录表。
3.2遥感监测图斑核实
各县(市、区)制作外业调查底图,对照实地现状,逐地块对国家下发的遥感监测图斑及其属性信息进行全面核实、补充调查,予以确认,如实填写《遥感监测图斑信息核实记录表》、《设施农用地图斑核实记录表》、《临时用地图斑核实记录表》、《违法用地图斑认定及审核记录表》和《拆除图斑核实记录表》。
3.3土地调查数据库更新
3.3.1基础资料预处理基础数据处理主要指对国家下发的上一年度土地调查数据库进行数据本地化处理,即将国家汇交格式的土地利用数据库导入到通过国家测评的土地调查数据库管理系统应用软件中,应用软件会自动填加相应的图层或属性字段来辅助系统功能实现。
对本地化后的土地利用数据库进行质量检查,应用软件工具,进行图形拓扑检查及属性完整性、值域正确性检查,以保证不影响数据变更质量。
3.3.2变更信息采集以外业调查工作底图或者最新的遥感影像数据为参考底图,依据遥感监测图斑信息记录表与土地变更调查记录表记载的信息,在计算机中采集变更图形,以人机交互的方式录入属性数据。
数据变更主要涉及地类图斑、线状地物、零星地物等三层数据,图斑的权属变更会引起宗地变更。分层采集变化图形,即新增面状建设用地采集到“预变更地类图斑”图层,新增的小于20米的线状道路采集到“预变更线状地物”图层,新增的小于图斑最小上图面积标准的独立地物采集到“预变更零星地物”图层(如年度审批的风力发电塔基)。
4生成增量数据
利用土地调查数据库管理软件导出增量数据库和相关统计报表。导出增量数据之后,利用国家统一下发的更新数据上报软件对增量数据进行数据检查,然后生成更新数据包,向上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汇交。
为防止数据量过大,接收不方便,年度变更调查国家只接收更新数据包,即通过更新数据上报软件检查无错后生成的一种格式为UPD的压缩文件,内容包括增量数据库、统计报表、数据检查结果信息等内容,UPD最小单位为县一级。国家掌握上一年度的检查无误的县级土地调查数据库成果,叠加县区上报的本年度的更新数据包,统一进行本地化更新,形成本年度年末数据库,即为下一年度变更调查的基础数据库。
更新数据包中的增量数据是包括更新过程层和更新层,数据格式采用国家标准的VCT格式,其反映的是两个时点之间对比要素对象的变化和相关对象的集合。
5数据更新
变更数据处理无误后,按照《土地调查数据库更新技术规范》与《土地调查数据库更新标准》,使用土地调查数据库管理软件的“变更”功能,对上一年度土地调查数据库进行更新。一般需要更新的数据包括土地利用数据(包括地类图斑、线状地物、零星地物和地类界线),土地权属数据(包括界址点、界址线和宗地)与行政区划数据(包括行政区和行政区界线),软件自动更新相关图层要素,维护图层内部与图层间拓扑关系,更新图形属性信息,自动进行图斑编号与要素标识码编排,并重新计算面积。
6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工作的技术含量一定会越来越高,其成果将更具现实性、可靠性、准确性。土地变更调查,不单单是调查数据在土地利用现状图上的反映,更是在国土资源“一张图”上的反映。
参考文献
[1]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培训教材[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2]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办公室.2011年全国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库更新技术培训材料汇编[C].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2011.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土地调查数据库更新标准[S].2009.
土地更新调查 篇4
我国国土资源管理中最为基础的一项工作就是进行土地利用更新调查, 将RS以及GIS技术应用到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中, 能够有效提高工作效率, 形成以RS技术发现土地利用变化信息、以GIS技术更新、管理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的运行机制。
2 土地利用更新调查工作概述
2.1 开展土地利用更新调查工作的必要性
土地利用更新调查目的在于查清土地利用现状, 我国早在1989年年底就开始了第一轮的土地详查工作, 并于1990年底完成了外业调查工作, 1992年年底完成了转绘航件、计算航件的面积、编绘图件以及整理档案等工作。近年来, 我国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 农业的产业结构也在不断调整, 各部门对于土地的改造以及整理频率也随之不断增加, 使得土地的利用状况也在不断变化。但是, 在实际工作中, 传统调查手段由于受到效率、精度的限制, 难以做到土地调查的图件、数据跟实地相一致, 难以准确的反应出土地的真实利用情况, 更是难以适应新时期土地管理和经济建设的需求。基于此背景, 必须加强数字化技术在土地利用更新调查工作中的应用。
2.2 开展土地利用更新调查的意义
开展土地利用更新调查的意义主要有四项, 具体如下所述: (1) 能够有效的建立起DOM影像库, 并利用DOM影像数据对土地的利用现状进行全面的查清。 (2) 能够全面的对土地的利用基础图件进行更新, 建立并完善土地的利用现状的数据库, 确保土地利用现状实地、图件图形、数据属性三者能够始终保持一致。 (3) 土地利用更新调查能够建立一套跟实际土地利用管理信息相契合的系统, 并能够对土地的利用进行动态的管理, 提高了日后变更调查的精度以及速度。 (4) 与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监察土地执法以及监测土地利用动态等工作紧密结合, 使得国土资源管理中土地应用中利用信息的水平有所提高, 土地的执法也更为科学准确。
3 基于RS和GIS的土地利用更新调查
将RS和GIS土地利用更新调查中航空或者航天正射影像视为工作的底图, 配以同比例尺为辅助资料, 并有效的跟野外实地的调查手段相结合, 对土地的利用状况进行调查、分类, 分类时要严格遵循国土资源部最新的三级分类标准, 最终建立起土地利用数据库。工作流程如图1所示。
此外, 由于项目技术的有关需求, 以及两种技术软件集成的特点, 经费的投入以及利用土地更新调查最终要实现数据格式的统一, 以在国土部门得到广泛应用的MAPGIS为集成平台, 并利用遥感PCI软件对RS得到的影像进行前期处理, 最终利用基于MAPGIS二次开发的土地利用数据库管理系统进行数据建库。集成模式如图2所示。
4 RS与GIS技术相互结合在土地利用更新分类中的具体应用
4.1 应用RS发现和提取土地变化信息
4.1.1 RS影像处理
利用PCI在土地利用更新调查中主要对遥感影像作如下工作:
(1) 对影像进行校正
为了能够保证RS数据跟GIS数据的有效套合, 务必要在需要的地理坐标上投影遥感影像, 校正影像时则可以使用二阶多项式法, 最好在道路的交叉点以及河流岔口这些不会随着时间变化而发生变化的地物上选取控制点。
(2) 增强影像
对影响进行增强处理主要是为了突出局部的反差, 以及纹理细节, 有效的降低噪声。因而可以先使用线性拉伸的方式增强图像的反差, 对视觉效果进行调整, 而后为了进一步增强图像的纹理细节, 可以使用高通滤波器对SPOT影像进行锐化处理。
4.1.2 建立遥感解译标志
传统的人工目视解译以及计算机自动进行分类遥感解译耗时长, 周期长且分类的精度较低, 难以跟实际的需求相符合。而现代计算机技术越来越成熟, 能够在计算机的屏幕上直接进行遥感影像的人工目视解译, 又可以称之为遥感影像的屏幕数字化解译。此方法不但定位准确, 且定性进度更高, 同时解译的结果能够直接的进入到地理信息系统中。为了解译的精度能够更高, 需要建立起统一的遥感解译标志, 并统一解译标准。
4.1.3 利用遥感正射影像图进行内业预判
(1) 处理界线
在原先的土地详查图上, 根据民政部门核准的勘界成果绘制绘制县级以上行政界线, 并按照县 (市) 相关文件, 标绘出有变化的行政界线、权属界线;而对于那些行政界线以及权属界线没有发生变化或不存在争议的, 则需要详细核实。
(2) 套合对比判读
对航空数据以及原土地的利用现状图或者数据库进行套合, 对其进行判读时可以采取人机交互的方式, 将地类信息提取出来, 以影像作为地类边界的基础, 参考原土样的详查结果判定好地类属性。矢量化以及精度都跟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要求相一致。
(3) 根据判读确定调查原则
对原土地的利用现状跟数据库进行对比, 需要遵循四个原则: (1) 保持一致性, 对于资料跟实际调查影像相一致时, 可以直接使用原先的资料。 (2) 少范围调查的原则。对于影像跟原有资料基本符合的, 则可以少范围的进行调查。 (3) 多次调查的原则。对于影像数据跟原有资料存在较大差异的情况则要多次进行调查。 (4) 全面调查的原则。对于存在有变更以及存在遗漏调查的则需要对遗漏区进行全面的调查。
4.2 GIS软件制图与数据建库
GIS系统平台中对工作底图进行图形化处理时则可以利用MAPGIS土地利用数据库管理系统进行数据建库。
4.2.1 土地利用现状图的分层矢量化
(1) 行政界线图层
行政界线包含了整个城区以及郊区的市界、区界、县界、乡界和行政村界, 及农、林、牧、渔场界, 居民堤外居民地外的厂矿、企事业单位的土地所有权界线和使用权属界线, 其中还包含了飞地以及有争议的地皮的界线。将界线按照标准的图式将其设计成规定好的线型, 并根据相应的图层对其进行矢量化。
(2) 线状性的地物图层
该线状地物图中包含了所有的1m、10m的道路以及河流, 一旦线状发生了变化, 则要切断变化处, 确保在每一条线状的完整性, 且要标注好线状的宽度。值得注意的是需要在不同的图层上标注河流与道路。
(3) 地类图斑层
该图层是以行政村为单位, 对该村所有的地类图斑进行矢量化的标注, 切记要在图斑内将地类的代码标注出来。地类界线可以用行政界线代替, 一般不以线状地物为地雷界线, 若要将线状地物作为地类界线时, 则需要重新对该段线进行矢量化。若一个村子由多个部分组成, 则可以按照分成的数量进行文件的划分, 并对这些文件进行标注;而若一个村子里含有其他村的土地时, 则需要将此块地皮剔除, 且不能当成飞地处理, 需要在邻近的村子处理这些有争议的地皮。图斑和地类代码按不同的图层存放。
(4) 零星地物图层
按照外业调查手薄以及扫描图, 在相应的位置上标绘出所有的零星地物, 标绘时要根据实测的面积并用圆圈进行绘制。
4.2.2 利用“MAPGIS土地利用数据库管理系统”建数据库
(1) 建立数据字典
利用“MAPGIS土地利用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把全市的乡、镇、村, 各农牧、林场等行政单位按行政级别从大到小, 根据有关部门制定的单位行政编码建立数据字典。
(2) 给图斑赋属性
(1) 利用图形编辑功能对各个图斑的权属、地类以及性质等属性进行判断; (2) 对飞地以及有争议的土地的权属以及性质进行修改; (3) 预先处理好已构面地类图斑文件, 并将其合并成一个文件, 将已经构成面的地类图斑文件按照数据字典导入到“MAPGIS土地利用数据库管理系统”; (4) 对图形进行相加减运算, 处理好重叠的部分以及开天窗的地方, 并对图斑进行编号, 要注意编号的唯一性。
(3) 在图斑中加入线状及零星地物属性
将DGN格式的线状地物图和零星地物图导入MAPGIS并与其图斑属性相关联。经过数据编辑和处理, 自动把关联的线状地物和零星地物的扣除面积赋给各个耕地地类图斑的属性库。
(4) 扣除耕地田埂面积
根据要求在不同的坡度下赋予耕地地类图斑相应的田埂系数, 根据此田埂系数, 自动生成各个图斑的毛面积和净面积。
(5) 面积汇总、出台账和成果图
利用“MAPGIS土地利用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的汇总统计功能, 形成最终的各种台账、汇总表。最后对图形进行整饰, 打印出各种土地利用现状图。
5 结语
土地利用变更是土地管理中经常发生的问题, 在土地利用变更调查中使用RS与GIS相结合的方法, 不但能够有效体现RS的快速获取数据、精度高以及范围广的特点, 还能够充分发挥GIS管理和分析数据的优势, 缩短调查时间。基于此, 可以看出RS与GIS技术在土地利用变更调查中应用潜力巨大。
摘要:在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时, RS与GIS的应用能够为其工作的开展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本文首先概述了土地利用更新调查工作, 其后具体分析了RS与GIS技术的应用, 仅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RS,GIS,土地利用,更新调查
参考文献
[1]李广生, 王文杰, 王彦良.RS和GIS在土地利用更新调查中的应用[J].测绘工程, 2012, 21 (3) :74~77.
[2]鲁岩, 杨武年.RS与GIS技术在土地利用更新调查的应用研究[J].四川地质学报, 2010, 28 (3) :248~250.
土地更新调查 篇5
依据多源遥感影像融合技术的`基本理论,结合新时期土地利用更新调查的原则和方法,根据地物在影像的纹理特征,探讨了多源遥感影像技术在土地利用更新和变更调查中的应用,分析比较了融合方法的特点及其实际应用.
作 者:陈冬梅 张利 李彩娟 Chen Dongmei Zhang Li Li Caijuan 作者单位:陈冬梅,Chen Dongmei(宁夏国土资源信息中心,宁夏,银川,750002)
张利,Zhang Li(西安中策咨询科技有限公司,陕西,西安,710075)
李彩娟,Li Caijuan(中宁县国土资源局,宁夏,中宁,755100)
土地更新调查 篇6
我国县级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第一次土地详查工作从1984年开始到1996年基本结束, 历时12年基本上形成了一系列较为可靠的不同比例尺的土地利用基础数据。然而, 因我国土地详查时间跨度较大, 部分县、市进行调查距今已超过十年, 加上各地土地利用状况和变化程度不同, 变更调查的经费不足, 土地利用基础数据的更新跟不上土地利用状况的变化。因此, 为提高土地利用现状资料的现势性, 在已有土地利用基础数据的基础上, 采用有效的技术手段及时对其进行更新是十分必要的。
1 此次土地更新调查的特点
1) 起点高。
这次更新调查将在原详查、变更调查和已建成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基础上进行, 这样不仅能为更新调查提供较好的图件数据资料, 还可以提供一套计算机数据库系统, 可以说基础较好。
2) 技术含量高。
本次更新调查将系统充分应用“3S”技术, 即RS卫星遥感技术, GIS地理信息系统, GPS全球定位系统, 全面采用分辨率为2.5 m的法国SPOT5卫星数据, 利用GPS进行卫星数据纠正和野外核查, 采用MAPGIS进行管理。
3) 成果应用性好。
本次更新调查要求提供一套现势的、信息化程度高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资料及数据库, 可以全省规划修编、领导决策、用地报件等提供准确数据和图件。
2 遥感技术的优势
遥感技术通常是指通过某种传感器装置, 在不与研究对象直接接触的情况下, 获得其特征信息, 并对这些信息进行提取、加工、表达和应用的一门科学技术。遥感技术能够全天候工作和实时获取信息, 以及增强遥感系统的抗干扰能力。
而传统的土地利用变更的方法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土地利用变更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工作效率低, 变更周期长, 成本很高。遥感信息具有周期性、动态性、信息丰富, 获取效率高, 可直接以数字方式记录传送等特点。利用遥感技术, 可以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大范围的核查和更新, 能够快速及时知道土地利用变化等信息;能够对年度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进行更新、管理、分析。
3 遥感技术在第二次全国土地利用更新调查中应用的必要性
3.1 土地遥感调查丰富了第一次土地调查的技术方法
全国第一次土地调查主要采取人工野外调绘, 辅以计算机、测绘的技术方法, 工作量大, 步骤繁琐, 容易产生一系列的误差, 包括校正底图 (地形图) 的变形误差、测量工具的设备误差、人为操作的工作误差、数据计算方法偏差等。在年度土地变更时, 由于变更量大, 补测误差同样不可避免。由此, 上级职能部门对土地数据进行汇总, 数据的可靠性就大大减弱。遥感是基于物理学、统计学、测量学、计算机制图、地理信息系统、GPS技术等多门学科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 理论研究已经相当成熟。土地遥感技术从卫星数据的获取、数据处理到应用都有严密的、科学的理论和实践依据。实验证明:经过科学处理得到的SPOT-5遥感正射影像图 (DOM) 对线状地物和图斑的判别清晰, 尤其是对建设用地、水域、农用地和林地的判别;对农用地和林地的二级分类判别较清晰;通过室内解译和野外核查的相结合, 误差远小于土地调查技术规程规定的范围, 能满足1∶10 000土地利用数据库的建设要求。
3.2 遥感技术能适应土地利用结构的快速变化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 产业结构逐渐多样化、细致化、科学化, 人们对土地的利用也呈现出变化大、变化快、类型多的特点。其中较突出的特点是:交通用地、住宅用地和特殊用地的面积有所增加, 而农林业用地有所减少。对于中国这个占世界人口1/3的农业大国来说, 做出土地利用远景规划显得十分重要。可以对土地利用现状有一个详细的、现实的掌握, 对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进行调整, 而把不同时间获取的相同地区的SPOT-5遥感图像进行目视对比, 宏观的、区域性的判断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信息是相当容易实现的, 将SPOT-5已有的土地利用现状库进行坐标点对应套合, 可以更加直观地提取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详细信息。所以, 遥感技术能很好地为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服务, 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中, 它也可以及时、高效、准确地完成调查任务。
4 遥感影像的计算机自动分类
在第二次土地更新调查中, 农村土地调查是第二次调查的重要任务, 农村土地调查分土地权属调查和农村土地利用现状即地类调查两部分。利用遥感影像进行土地分类技术是遥感技术的关键。
从遥感影像里进行地物信息的计算机自动提取, 国际上一直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例如要提取居住用地信息, 还得靠人工去勾绘。传统的遥感影像分类方法是以像元为基础的, 存在像元太大、“同谱异物”现象和像元太小、“同物异谱”现象两个严重的问题。有专家认为, “同谱异物”现象可以用线性光谱分解方法对影像进行软分类, 建分类和波段之间的关系;“同物异谱”现象可以不基于像元, 而是基于目标进行分类。多尺度目标分类方法首先将陆地和水体分开, 然后再将陆地细分成不同种类的用地。试验结果表明, 这种分类方法的精度可达到90%以上。
中南大学遥感研究室已经利用遥感影像的计算机自动分类方法完成了多个土地规划与修编、园林绿化等方面的项目,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遥感影像的计算机自动分类在土地调查中将得到普遍使用。
5 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更新调查中应用的局限和问题
1) 在利用SPOT-5高分辨率融合影像进行土地利用现状信息更新工作时, 不能使用将分类栅格图像直接经拓扑关系转换成精度较高的矢量图像的方法, 只能采用目视判读的方法进行更新。
2) 遥感影像色彩鲜艳, 接近于自然地物的真实色彩, 用它来作为土地利用更新基础数据, 省时, 省力, 效果显著, 但是在土地利用更新时一定要结合外业调查进行。一些在图上难以判断的图斑必须到实地去调查是否变化及变化前后的面积, 其位置无法在图上直接标出时必须进行实地的野外测量。
3) 在遥感影像图上判断地类界线是存在一些问题的。一些地类之间的界限并不是十分的分明, 这对更新的地类面积的统计会存在一些出入。
4) 在某些具体环节中, 遥感手段也无法替代原来的技术方法 (如零星地物及其变化的测量、现状地物的宽度、权属的变化) 。显然仅仅用遥感手段还是远远不够的, 需要采取遥感和地面调查结合的方法。
6 结语
传统的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劳动强度大, 费用高, 时效性差, 很难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及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需要。遥感技术具有宏观、动态、便捷、可重复和成本低等诸多优点, 已成为快速、客观、准确监测土地利用变化状况及其变化规律的重要手段。根据《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总体方案》的要求, 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中, 航空、航天遥感影像是调查的主要信息源。实践证明, 利用遥感技术开展土地调查, 可以简化工作程序, 节约人力、物力和财力, 提高工作效率。随着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的开展, 作为核心技术和主要调查方法的土地遥感技术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党安荣.ERDAS IMAGINE遥感影像处理方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2]汤国安.遥感数字影像处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
[3]濮静娟.遥感图像目视解译原理与方法[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2.
[4]余德清.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卫星遥感技术应用[A].科技推动发展青年创造未来——2004年湖南科技论坛[C].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15-19.
[5]余德清.土地利用更新调查的技术方法探讨[A].科技推动发展青年创造未来——2004年湖南科技论坛[C].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106-110.
[6]许兆军.基于多时相遥感数据的呼和浩特市土地变更调查应用分析[A].新技术在土地调查中的应用与土地科学技术发展——中国土地学会2005年学术论文集[C].北京:地质出版社, 2005.
[7]GB/T 21010-2007,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S].
土地利用基础图件与数据更新探析 篇7
外业调查以村为单位, 权属调查与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同时进行。将1∶10 000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内容与1∶10 000SPOT5卫星正射影像叠加, 形成外业工作底图。权属调查中未发生变化的以原土地详查权属调查成果为准, 对发生变化的进行变更调查。地类调查先对土地利用分类界线及其他各种界线进行室内预判, 解译土地利用变化信息、制定外业调查方案。对于重要调查的内容, 必须以影像为准, 野外重点调查核实, 保持土地更新调查成果的现势性和图形、属性数据、实地三者的一致性。并在此基础上与最新的土地变更调查数据进行衔接, 建立更新后的土地利用数据库。
2 项目实施原则
2.1 统一部署的原则
土地利用更新调查工作是一项技术性极强的工作, 为保证工作的连续性, 工作过程中坚持统一部署、统一工作方案、技术标准、验收标准的原则。
2.2 统筹兼顾的原则
土地利用更新调查工作除了要准确反映修文县土地利用的现状, 还要能满足农用地分等定级评估工作、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登记发证工作的要求, 尤其是正在开展的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工作, 同时还要满足即将开展的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工作等需要。
2.3 充分利用原有资料的原则
充分利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土地变更调查、城镇地籍调查和已完成的行政区域勘界等成果资料, 以节省工作时间和成本。
2.4 实用与创新原则
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 充分利用先进技术手段、方法, 勇于创新, 提高整个更新调查的技术含量, 加快调查进度, 降低成本, 提高工作质量。
3 组织实施
3.1 项目的实施
项目的实施由贵州省第二测绘院负责项目的具体实施, 由修文县国土资源局负责配合、协调工作。
3.1.1 准备阶段
在项目正式实施前, 贵州省第二测绘院从技术、资料、人员培训等方面进行了布置, 2006年1月开始影像纠正融合, 详查数据库、历年变更调查资料分析, 各种培训也同时启动。
3.1.2 内业预处理
收到SPOT 5卫星影像数据进入纠正和影像融合, 获得1∶10 000正射影像图。通过已有详查和变更调查图与正射影像图套合, 找出已有详查和变更调查图与影像数据不一致的地方, 确定调查重点。通过内业预判, 对1992年详查的图斑线进行修改, 对变化的地类进行重新勾绘, 套合最新行政勘界的界线, 形成外业调查工作底图。
3.1.3 外业调查阶段
(1) 乡、村两级行政境界调查。
将修文县县级行政界线按照民政部门核准的最新勘界成果, 转绘到土地利用更新调查工作底图上, 进行实地核实;乡镇级、村级界线利用原土地利用详查资料结合详查航片资料进行核对, 再通过外业调查实地核实。
(2) 权属调查。
利用修文县国土资源局农村集体土地发证的资料, 在外业工作底图上进行核对, 再通过外业调查实地核实土地权属。土地权属界线以原有的土地权属边界协议书和城镇土地权属调查资料为依据, 确定集体所有土地和国有土地的权属界线, 原有土地权属界线已变化的, 按有关规定重新确定土地权属界线。
(3) 图斑地类调查。
依据统一的《全国土地分类》 (过渡期适用) 和原有土地利用现状图, 结合最新的图件资料, 通过野外调查, 确定土地类别和使用现状, 确定地类图斑。
(4) 线状地物调查。
实地宽度大于1m, 小于30m的线状地物作单线调绘, 测量其宽度并在外业调查图上详细表示, 宽度大于30m的线状地物作为图斑进行调绘。线状地物编码标注在其宽度量测处, 同时记录其相应属性。
(5) 零星地物调查。
零星地类指耕地中的非耕地且实地面积小于最小上图图斑标准大于0.15亩的地块, 调查时在工作底图相应位置绘点注记, 并记录其属性信息 (表1) 。
3.2 内业整理及更新数据库
(1) 整理外业调绘成果, 对外业成果进行检查, 并将外业调查成果图整理到标准工作底图上。
(2) 更新土地利用数据库, 根据《县 (市) 级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要求, 对外业工作底图进行扫描纠正, 套合影像数据, 利用软件对数据进行数据库更新工作。按要求输出1∶10 000标准分幅卫星影像、土地利用现状图、各乡镇土地利用现状挂图, 及各种统计数据表等成果。
3.3 各项成果质量评价
本次试点建立了严格的检查机制。从内业预判, 外业调绘质量, 到数据库的建立, 成果图件输出, 层层把关, 每一步工作都建立了严格的自检、互检和质检部门检查的制度, 并由厅专门成立检查组进行预检, 保证了更新调查的质量。
4 结语
(1) 加强领导是搞好土地利用更新调查工作的前提条件。本次试点从一开始就得到了厅领导的高度重视, 厅试点领导小组多次组织相关部门和专家就实施方案进行讨论, 就有关的技术问题进行专题研讨, 认真解决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技术难题, 使本次更新调查工作得以顺利完成。
(2) 合理利用现有的各种数据资料, 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保证调查质量的有效手段本次工作不仅利用了现势性强、能满足工作需要的SPOT5卫星影像资料, 还充分的利用了原有详查数据、历年更新调查数据等资料进行有效的补充, 提高了质量和效率, 使成本得到了有效控制。
(3) 基层土地部门的密切配合是保证。针对承担单位对地方土地现状不熟悉的问题, 以及基层土管部门对影像判读、识图上的欠缺, 针对基层部门人员专门进行技术培训。双方密切配合、取长补短, 不但为完成工作奠定了基础, 也培养了一批专业技术人员, 为今后开展土地利用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 完善质量控制环节是关键。应该保证影像纠正的数学精度和影像融合的影像质量, 从基础数据上加以保证。通过影像处理, 影像上各种地类能够较好的加以区分, 在室内就可对大部分地类做出较准确的判读。通过野外精度检测, 纠正的质量能达到1:1万地形图的精度要求。各环节严格把关, 内业预判、外业调查、内业整理、更新数据库等各阶段成果完成后都要进行自查、互查、质量管理科检查等工作有效地消除了各阶段出现的质量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GB/T17798-1999, 县 (市) 级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 1999.
[2]艾自兴, 龙毅.计算机地图制图[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5.
土地更新调查 篇8
关键词:土地级别,基准地价,GIS,地价动态监测,空间插值
0 引言
土地定级是根据城市土地的经济、自然两方面的属性及其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地位、作用, 对城市土地使用价值进行综合分析, 揭示城市内部土地质量的地域分异的过程。基准地价是在城镇规划区范围内, 对现状利用条件下不同级别或不同均质地域的土地, 按照商业、居住、工业等用途, 分别评估确定的某一估价期日法定最高年期土地使用权区域平均价格。土地级别和基准地价应定期更新。
本文对城市地价动态监测和动态更新信息系统在城镇土地级别调整与基准地价更新中的应用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
1 GIS在地价动态监测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
1.1 地理信息系统简介
地理信息系统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 , 是一种为了获取、存取、检索、分析和显示空间定位数据而建立的计算机化的数据库管理系统, 它对于空间数据有强大的分析处理功能, 主要的研究内容包括:数据的获取、数据的存储与管理、空间分析和数据的显示和输出。
1.2 系统的功能模块设计
根据应用目的和使用场合的不同, 天津市地价动态监测信息系统设计成“天津市地价监测信息管理系统”和“天津市地价监测分析与管理信息系统”两个层次, “天津市地价监测信息管理系统”的服务对象为地价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 而“天津市地价监测分析与管理信息系统”是面向从事天津市地价指数分析的技术人员, 后者是前者的技术与数据支撑, 本文只对“天津市地价监测分析与管理信息系统”进行说明。
天津市地价监测分析与管理信息系统除了包含安全管理、数据库管理、信息查询、统计分析、产品输出等常规的功能模块外, 还重点设置有空间信息处理和地价信息专题分析等专题功能模块。
1.3 系统的功能
系统功能包括两个方面:1) 管理地价监测点, 即进行输入、存储、查询和传输等工作, 同时及时更新相关资料, 实现对地价监测点的动态管理。2) 地价监测资料的分析和应用, 即通过对地价监测点资料的空间统计、分析与建模, 进行天津市地价的时空分析;编制地价指数;实现天津市基准地价的更新。
2 GIS在土地级别调整与基准地价更新中的应用
2.1 基于GIS的土地级别调整与基准地价更新的技术路线
主要的技术路线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见图1) :
1) 建立地价动态监测点体系。确定城市地价监测点, 由政府委托专业估价人员对选定监测点地价进行定期的评估, 并将这些地价信息传输到数据库中。
2) 通过地价空间插值分析将点地价扩展到面状空间。在建立半方差函数拟合模型的基础上, 采用反距离权重法 (IDW) 和Kriging技术, 进行空间局部插值。以城市规划街坊为基础地理单元, 将点地价扩展到面状空间。
3) 地价等值线和等值面提取。对内插计算得到的原始地价阵列进行移动平均。在平均以后的地价阵列中提取地价等值线, 并通过拓扑处理, 生成地价等值面, 展现地价水平空间分异的基本格局。
4) 依据单元地价面积频率变化趋势图, 选取空间分布出现转折性变化的地价值作为级别划分的界限, 对空间相邻、地价相近 (地价差值≤30%) 的单元归并, 生成较大的区段, 进一步归并后, 形成土地级别的基本形态。
5) 确定划分级别的地价指标值并据此确定各土地级别界线的基本走向, 兼顾规划控制、用地条件、建筑类型等方面的差别而导致的地价分布异常情况。遵循《城镇土地分等定级规程》中关于土地级别界线确定的基本原则, 确定以现状地物为标志的级别界线, 通过现场查勘, 确定商业、居住、工业三类用地的土地级别和级别界线。
6) 依各级别内地价单元的平均值确定该级别的基准地价。
7) 通过市场交易地价对基准地价的修正验证结果微调级别基准地价值。
2.2 地价动态监测系统在天津市土地级别调整和基准地价更新中的应用
遵循前述土地级别调整的技术路线, 对天津市外环线以内334 km2的评价区以20 m×20 m划分地价空间插值单元, 通过空间插值、区域计算、区段划分、区域统计分析、空间归并、划分级别、级别确定等技术环节, 最终形成新的土地级别图。
其中商业用地10级, 划分1 071个地价定级单元, 级别位序调整289片, 总面积131.7 km2, 占工作区面积39%;居住用地10级, 划分452个地价定级单元, 级别位序调整72片, 总面积59.81 km2, 占工作区面积18%;工业用地8级, 划分87个地价定级单元, 级别位序调整5片, 总面积9.67 km2, 占工作区面积3%。
天津市中心城区基准地价更新以地价动态监测管理信息系统地价空间分析计算结果为基础, 辅助多种因素比较修正, 最终确定了商业、居住、工业用地级别基准地价 (见表1) 。
元/m2
3 评价
3.1 建立了统一、规范的标准和系统的数据基础
按照地价信息处理标准化、规范化的要求, 借助地价动态监测信息系统, 把历年天津市地价监测点评估结果和市场交易地价资料输入计算机, 进行矢量化处理, 实现对信息的安全、可靠、快速的分类存贮和科学管理。在系统中可以方便地实现地价信息的动态更新, 并以动态更新的基础数据为基础, 实现系统的信息查询和分析功能。
3.2 能够提供高效的空间信息查询服务
以数字地图为背景, 应用GIS技术, 实现了各类地价信息的可视化显示, 能够快速、灵活地以图、文方式提供各类地价信息的多种查询服务, 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及时提供依据。
3.3 提供科学、快速的地价动态监测分析服务
通过选取合理的内插方法把监测点地价扩展到面状空间, 运用区域统计分析技术对地价的空间分布规律进行分析, 进而通过土地级别自动划分功能自动生成土地级别, 并可在系统中对生成的结果进行人工干预, 这一系列的过程都可以在系统中完成, 使土地级别和基准地价更新工作建立在严密的科学方法之上, 并能够保证工作的及时完成, 使结果更有现势性。
总之, 原来每次土地级别调整和基准地价更新将是一个时间长、投入人力多的工作。先进的地理信息技术是提高研究成果科学水平的重要手段, 不仅提高了数据分析计算的精度, 而且可以将地价信息的时序变化分析和空间分析过程有机结合, 将地价动态监测信息管理工作与土地定级和基准地价评估工作有机结合。通过实现地价动态监测信息处理过程的数字化、可视化和智能化管理, 极大地提高了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和现势性, 提高工作效率, 降低研究成本, 并为今后地价动态监测系统研究成果的应用和持续改进奠定了基础平台。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城镇土地分等定级规程[S].
[2]张莉, 陆玉麒.连云港市市区土地定级的实践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 2001 (6) :53-55.
[3]李满春.基准地价调整初步研究与实践[J].中国土地科学, 1996, 10 (4) :1-3.
[4]吴宇哲, 吴次芳.基于kriging技术的城市基准地价评估研究[J].经济地理, 2001, 21 (5) :584-588.
土地更新调查 篇9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城镇土地定级估价,问题与对策
0 引言
城镇土地定级估价是加强国家宏观调控, 完善土地资产管理, 建立规范地产市场, 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 征收土地税费的重要依据与保障。10年来, 在《城镇土地分等定级规程》 (GB/T 18507-2001) 和《城镇土地估价规程》 (GB/T 18508-2001) 的指引下, 我国大部分地区相继开展了城镇土地级别调整与基准地价更新工作。总体而言, 东南沿海发达地区, 土地市场较为发育, 国土管理基础工作较好, 城镇土地级别调整与基准地价更新工作成效显著, 而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城镇土地定级估价工作相对滞后。为此, 本文以重庆市城镇土地级别调整与基准地价更新为例, 在分析城镇土地定级估价存在问题的基础上, 提出推进欠发达地区城镇土地级别调整与基准地价更新工作的具体建议与对策。
1 基本概况
自直辖以来, 重庆市先后于2000年、2002年、2007年、2009年进行了城镇土地级别调整与基准地价更新工作, 2011年又启动了新一轮城镇土地定级估价调整更新工作。这几轮都采用分类定级方法完成全市土地级别调整工作, 结合国家规程和重庆市实际情况, 重庆市城镇土地级别按照用地类型分为:商业、住宅、工业等3类。重庆市是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 区域范围广, 土地质量差异大, 土地级别数量也相对较多, 2000年土地级别调整, 全市商业、住宅、工业用地分别划分了20级别, 其中主城区商业、住宅用地为12级、工业用地为8级, 并完成了国有土地使用权基准地价及修正体系更新工作。随着重庆市城市建设的发展, 主城区范围进一步扩大, 2002年北碚区纳入到重庆主城区2616平方公里范围内, 主城区工业用地级别随之增加至12级, 并确定了相应级别的基准地价。2009年, 为适应主城区由2616平方公里扩大至5473平方公里的需要, 商业、住宅、工业用地级别分别增加至14级, 并进一步补充了相应级别的基准地价。至此, 目前重庆市全市城镇土地 (商业、住宅和工业) 级别为20级, 其中主城区14个级别, 并建立了相应的基准地价及修正体系。
2 主要问题
2.1 组织方式较为单一, 有待进一步优化
城镇土地定级估价是一项涉及面广、内容复杂、技术性强的工作, 一般而言, 该项工作主要由技术实力较强的高校或科研单位承担完成。但由于重庆市受到现有科教发展水平与政府管理体制的限制, 承担过或参与过该项工作的高校或科研单位相对较少, 除2000年城镇土地级别调整与基准地价更新工作由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邱道持教授领衔的科研团队完成外[1,2], 其余几轮调整更新工作大部分是由评估公司完成。评估公司一方面受技术力量的局限, 成果质量上难以保证, 另一方面受市场变化影响较大, 一旦解体或破产, 基础资料与成果的延续性将受到较大影响。在新一轮国有土地使用权土地级别和基准地价调整工作中, 特邀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作为技术指导顾问单位, 由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勘测规划院作为技术牵头单位进行组织, 主城区具体工作由评估公司组成的联合体承担。这一轮调整更新工作改变了以往单一的组织方式与模式, 整合了多方技术力量, 其工作模式的实施效果还有待进一步考量与验证。
2.2 工作底图缺失, 基础资料不全
按照国家规程, 城镇土地级别图的工作底图原则上以大比例尺城镇地籍图为基础, 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和城镇总体规划图为参考。目前, 受行政管理体制的影响, 重庆市现有土地类图件 (包括土地现状图、土地利用图、土地规划图) 格式不统一, Auto CAD、Map GIS、Map Info、Super Map、Arc GIS等各类格式图件并存, 尚未形成统一的国土资源管理应用软件与平台, 特别是重庆市国土与规划分属不同的行政管理部门, 部门之间受管理权限的影响, 导致土规图和城规图衔接整合困难, 包括主城区在内的大部分区县缺乏城镇土地定级估价工作底图。2009年重庆市城镇土地级别图仍是Auto CAD格式, 缺乏空间分析与统计功能, 严重影响了成果的质量与精度。此外, 城镇土地定级估价工作涉及调查的内容较多, 包括国土、规划、发改、商业、交通、环保、统计等多个部门资料, 同时还要进入现场实地踏勘, 而在实际外业调查过程中, 除主城区及区县县城外, 大部分小城镇一方面受经济发展水平及管理水平限制, 相关部门缺乏相应的资料与基础图件;另一方面部分城镇发展较快地区, 随着新区建设, 道路不断延伸, 商业中心也可能转移, 现有资料更新不及时, 资料较为陈旧, 大多以老城区资料为主, 新区资料相对不足[3]。
2.3 定级因素考虑不足, 级别体系有待建立
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 内陆欠发达地区重庆属于典型的山水城市, 地势起伏大、跨江桥梁多, 因而重庆特有的自然条件特点对城镇土地级别的影响较其他城市相比较大, 特别是地形地貌因素对城市布局、规划选址、市政建设、景观设计都有显著影响, 受到山丘、桥梁的阻力与阻隔, 城市总体呈组团式发展, 定级因素的空间衰减比一般城市要快, 土地级别空间配置差异明显。目前, 重庆市定级因素因子体系中, 除遵循国家过程外, 尽管在近几轮土地级别调整过程中设定了相关地形因素, 赋予了一定权重, 但总体而言对地形地貌因素考虑还有所欠缺, 没有较系统地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工作, 尚未建立起符合重庆实际的定级因素因子体系[2,4]。此外, 相比东部地区而言, 重庆作为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 区域幅员辽阔, 城乡差异显著, 除主城9区外, 现辖29个区县。目前国内其它地区土地级别调整工作都是以单一中心城市为工作对象, 土地级别分布相应地呈现出由市中心向郊区逐渐衰减的规律, 而重庆市若整个市域范围统一定级, 由于城镇间相距甚远, 各定级因素影响范围尚不足以辐射过远的距离, 假若各个城镇单独定级并自成体系, 由于城镇土地定级的目的是反映土地级差, 势必造成评估尺度的不统一, 有悖于土地管理的需求[5]。
2.4 土地房屋交易形式单一, 地价人为因素影响大
受经济社会发展的限制, 内陆地区城乡土地市场尚不健全, 发育程度较低, 就目前的资料来看, 大多数城镇土地、房屋交易形式单一, 主要以楼盘交易案例、土地招拍挂案例居多, 土地房屋出租、土地征用等案例较少, 而且样点资料中以住宅用途的居多, 商业、工业用地的样点较少。同时, 由于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 多数城镇商业中心与网点较为集中, 导致所获取的地价样点基本集中于城镇中心区域, 其他地区样点资料较少, 地价样点整体分布不均, 缺乏梯度变化;而且, 部分样点地价在统计的过程中, 受人为因素的影响较大, 价格和实际不符, 异常样点数据较多, 造成能够作为基准地价评估的有效样点相对较少, 从而导致计算出来的基准地价与实际不符, 一般高于土地市场实际水平。同时, 计算出的基准地价还要经过专家论证、意见征询的形式来确定其合理性, 然而由于基准地价成果是在一定内涵界定下的标准, 与现实情况有一定差距, 从而导致人为判断上的偏差[6]。此外, 基准地价是区域城镇土地平均价格的反映, 基准地价修正体系才是地价评估的重要依据, 基准地价修正体系的科学性和适用性, 其影响因素与权重设置的合理性, 都会影响到地价评估的客观性。
3 对策建议
3.1 优化定级估价工作组织模式
鉴于本轮城镇土地定级估价调整更新工作模式与实施效果, 建议今后在城镇土地级别调整与基准地价更新过程中, 应进一步整合政府部门、技术事业单位、高校 (科研院所) 、评估机构等多方技术力量, 优化工作组织模式, 搭建协同工作平台, 发挥各自优势, 建立合作联动机制, 提高工作成果质量与水平。特别是土地级别调整与基准地价更新工作开展前期, 在局调研项目、科技项目、前期工作项目中设立有关城镇土地级别调整与基准地价更新相关课题研究, 重点在山地城镇土地级别因素因子与用地分类、多层次的全市统一城镇土地级别体系、基于城乡统筹的主城区与区县基准地价一体化体系、城镇土地级别调整与基准地价更新管理信息系统等方面进行研究, 并吸纳高校科研院所力量联合攻关, 以有效发挥高校科研院所学术研究能力强的特点, 进一步提高整体工作成果的科学性、理论性和实效性。
3.2 加大定级估价工作信息化建设力度
加快国土资源“一张图”工程建设, 进一步丰富完善全市定级估价范围内工作底图的要素信息, 增加工作底图要素的精细化程度, 以满足城镇土地级别调整与基准地价更新工作对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在此基础上, 针对目前全市调整更新软件不统一的现状, 统一规范全市调整更新软件;完善重庆市城镇土地级别调整与基准地价更新数据库标准, 形成历史数据库, 避免数据重复建设, 改变目前土地定级估价数据缺失、数据格式不统一、存放散乱等现状;开发城镇土地级别调整与基准地价更新管理信息系统, 实现城镇土地定级估价基础空间数据的采集处理, 土地级别与基准地价的精确评估, 土地级别与基准地价信息的快速获取与查询, 保证成果数据的统一管理与使用;研发基于Web GIS的城镇地价动态监测信息系统, 通过互联网实现城镇地价数据的快速上传、动态更新、快捷查询与智能化服务, 在满足政府管理信息化需求的同时, 实现地价信息的社会化服务功能。
3.3 建立“大统一, 小分散”的土地级别与基准地价体系
结合重庆市域特点, 着力构建以“市域中心城市-区域中心城市-中小城市-重点小城镇-一般城镇”为主的全市统一城镇土地级别与基准地价体系, 即在各区县相对独立定级估价的基础上, 加强主城区与区县土地级别与基准地价的衔接, 按照重庆市城镇体系, 以主城区城镇土地级别与基准地价成果为参考与依据, 建立全市统一的城镇土地级别与基准地价体系, 并为城乡地价一体化体系的构建打下良好的基础[7]。此外, 结合重庆国土和房管合一的实际, 探索“多因素综合定级”和“以价定级”[8]的有机结合, 即在土地市场较为发育的主城区范围内探索“以价定级”, 作为“多因素综合定级”的补充和验证, 在土地市场尚不发育的都市区以外范围仍采用“多因素综合定级”的方法确定土地级别。
3.4 完善基准地价评估思路与成果应用体系
在地价样点的选择上, 应力求有代表性和典型性, 保证样点地价能真实反映同级同类土地的区域价格水平。同时, 应进一步拓展地价样点的采集范围, 划拨、协议出让等土地交易案例较多的样点, 可进行相应交易方式修正后进行地价评估;尝试在建立城乡地价一体化体系的基础上, 利用集体所有土地 (农用地) 上的土地房屋交易 (流转) 样点测算地价时, 应进行相应的权利修正, 并采用成本逼近法和市场比较法等多种方法进行测算验证;在交易案例较少的区域, 可采用空间模拟或空间插值, 辅以实地交易案例验证的方法, 进行地价评估;针对不同区域特点, 应有差别地选择市场比较法、收益还原法、成本逼近法和剩余法进行基准地价评估。此外, 为增加基准地价更新成果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应逐步开展区段价、路线价和标定地价的评估工作, 丰富完善基准地价的应用范围, 增加地下空间土地使用权处理、部分特殊用地的应用说明, 建立较为全面、完善的基准地价修正体系, 出台详尽的成果应用说明, 以满足地价管理的实际需要。
参考文献
[1]邱道持, 廖和平, 印文.重庆市基准地价更新方法探讨[J].经济地理, 2002, 22 (4) :444-447.
[2]刘明皓, 邱道持, 汪红群.山城土地定级地形因素评价方法探讨——以重庆市主城区为例[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2, 26 (3) :309-313.
[3]徐慧, 刘正, 徐朱.小城镇基准地价评估问题研究——以武进区城镇土地分等定级与基准地价更新为例[J].中国土地, 2006 (10) :38-39.
[4]邱道持.合川县城镇土地定级方法论特征浅析[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1993, 18 (2) :186-193.
[5]王建国, 殷海燕, 董会和等.基于DEM的地形因素在城镇土地定级中的量化——以通化县城区为例[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1) :61-64.
[6]王建国, 殷海燕, 董会和等.我国城镇基准地价评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J].湖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20 (3) :69-73.
[7]肖顺良, 刘震宇, 王红.建设用地市场背景下城乡一体化地价研究[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11, 28 (3) :25-30.
土地更新调查 篇10
1 我国海洋捕捞渔船发展基本情况分析
我国是世界渔业第一大国, 也是世界渔船第一大国。截至2012年底, 我国海洋渔业机动渔船总数28.05万艘, 总吨位771.43万t, 总功率1 595.09万k W。其中:海洋捕捞渔船19.42万艘, 总吨位651.75万t, 总功率1 372.08万k W, 与2011年相比, 船数减少7 500艘, 总吨位和总功率分别增加33.52万t和1.49万k W[1]。近10年来, 我国海洋机动渔船总数变化不大, 2012年比2003年减少0.09万艘, 减少比率为0.32%, 总吨位和总功率则分别增加145.98万t和223.48万k W, 增加比率分别为23.34%和16.29%。具体到海洋捕捞渔船, 2012年比2003年减少3.06万艘, 减少比率为13.61%, 总吨位和总功率分别增加88.19万t和133.64万k W, 增加比率分别为15.65%和10.79% (表1) 。
总体上来看, 近10年我国海洋捕捞渔船数量呈现出稳步下降的趋势, 但速度缓慢, 同时总吨位和总功率呈现出增长趋势, 这一方面说明了海洋捕捞渔船大型化发展取得一定的成效, 另一方面也说明“双控”政策并没有完全得到贯彻, 实施效果并不理想。由于种种历史和客观的原因, 部分纳入省级管理的海洋捕捞渔船未纳入国家数据库管理, 另外, 无船舶登记证、无船舶检验证、无船舶捕捞许可证的“三无”渔船和“大机小标”现象普遍存在, 因此我国海洋捕捞渔船总数、总吨位、总功率实际上要高于统计数据, 海洋捕捞渔船管理面临的形势严峻。
广东省是我国海洋渔业大省, 海洋捕捞产量和海洋捕捞渔船数量位居全国前列, 海洋捕捞渔船发展面临的问题在全国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2012年, 广东省海洋捕捞产量151.05万t, 产值121.25亿元, 分别位居全国第4位、第6位;全省海洋捕捞机动渔船数量44 114艘, 总功率1 995769 k W, 分别位居全国第1位、第2位, 占全国总量的22.71%、15.04%。广东以占全国1/5的海洋捕捞渔船生产了全国1/10的产量, 与海洋捕捞渔船总数过万艘的浙江、福建、山东、辽宁、海南五省的横向比较 (表2) , 以单船功率和海洋捕捞渔船年平均产量来看, 广东省明显处于劣势地位, 海洋捕捞渔船单船年平均产量和单船平均功率仅约为浙江省的1/4, 并且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数据来源:中国渔业统计年鉴 (2003—2013)
数据来源:中国渔业统计年鉴 (2013)
当前, 渔船落后已经成为制约广东海洋捕捞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成为近海渔业资源衰退、渔民增收和生产安全等问题的重要制约因素。结合数据分析和实地调研, 广东省海洋捕捞渔船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 海洋捕捞渔船装备水平落后。根据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提供的数据, 目前广东省海洋渔船以小型木质渔船为主, 其中小型渔船约占68%, 木质渔船占95%, 且老旧渔船数量多, 50%以上的渔船船龄超过30年。渔船作业方式和捕捞装备落后, 主要是拖网和刺网, 30%的渔船仍然靠手工作业。老小旧渔船数量多且作业方式落后严重, 直接限制渔船作业区域, 制约着捕捞渔业生产力水平的提升, 渔船年均产量仅为35 t, 有3万艘渔船只能在沿岸和近海作业。同时, 面对日益变幻莫测的海上自然灾害, 抵御能力弱, 安全生产隐患突出, 2013年上半年广东省已发生20多起渔船沉船事故。
(2) 海洋捕捞渔船多为个体经营, “三无”渔船问题突出, 管理难度不断加大。广东省92%的捕捞渔船以个体经营为主, 组织化程度低, 多处于单打独斗局面;由于历史原因和渔船双控政策, 全省目前仍有2 359艘持有合法证书的渔船没有纳入国家数据库管理;另外, 经过初步摸底调查, 广东全省“三无”渔船仍然有1.5万多艘, 且多为小船木船, 居全国第一位。
2 海洋捕捞渔船更新改造的主要原则与实现途径
面对海洋捕捞渔船存在的种种问题, 加快我国海洋捕捞渔船更新改造, 提升海洋捕捞渔船装备水平, 成为各界共识。2013年2月, 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国务院关于促进海洋渔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 明确提出“加快渔船更新改造”、“加强渔业装备研发”。在广东调研过程中, 政府、民间和学界都对海洋捕捞渔船更新改造持肯定、支持的态度并提出各种建议, 从而推动解决近海渔业资源保护、南海渔业资源开发、捕捞作业生产安全以及生产效益低下等一系列问题。
2.1 海洋捕捞渔船更新改造的主要原则
(1) 有利于捕捞作业生产安全。老旧小木渔船的大量存在严重威胁渔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保证安全生产、维护渔民生命财产安全是海洋捕捞渔船更新改造的首要原则。要通过海洋捕捞渔船装备升级, 实施标准化渔船设计和建设, 配备现代化渔业机械设施, 提升渔船抗风浪能力, 全面降低安全生产隐患。
(2) 有利于近海渔业资源保护。近海捕捞强度过大造成渔业资源衰退、传统渔场外移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广东近海作业渔民普遍反映近年来渔获量大幅下降, 且拖网渔获物中幼鱼比例过高, 经济种类只占总渔获量的50%左右, 可食用部分仅占40%左右, 大部分捕捞产品只能用于加工饲料。因此, 渔船更新改造一定要有利于近海渔业资源的保护和恢复, 有效遏制近海过度捕捞趋势。
(3) 有利于渔民增产增收。由于近海渔业资源衰退, 加上柴油价格和船员工资上涨, 渔民亏损严重, 在领取柴油补贴后广东全省仍有近30%的渔船亏损, 渔民收入几乎没有增加, 有的船主甚至被迫卖船, 2011年广东省卖往外省的渔船67艘。由于效益差, 渔船雇佣船工收入持续减少。据了解, 自2013年春节以来3个月间港区内多数船工只分到了5 000元左右的收入。因此, 渔船更新改造要充分考虑渔民利益, 特别是长期从事捕捞作业的传统渔民, 要通过渔船更新改造提高作业效率和范围, 促进渔民增产增收。
(4) 有利于深海远洋渔业开发。在近海渔业资源衰退的趋势下, 发展深海远洋渔业是海洋捕捞业的必然趋势, 海洋捕捞渔船更新改造要满足深海远洋渔业资源开发和大洋性、过洋性渔业发展的需要。根据调研和访谈, 基本可以确定南海外海金枪鱼和鱿鱼资源非常丰富, 开发潜力巨大, 作业效益显著。因此, 要积极通过捕捞渔船更新改造, 推动广东省南海渔业特别是三沙渔业资源开发。
2.2 海洋捕捞渔船更新改造的实现途径
在现有政策框架下, 海洋捕捞渔船更新改造的主要途径一是“减”二是“建”, 即严格执行渔船“双控”政策, 逐步淘汰减少近海作业的老旧小木渔船, 同时新建赴中远海作业的大中型钢质渔船, 科学配备现代化的渔业机械设备设施。具体来说, 要做到“四管齐下”:
(1) 加大对“三无”渔船的打击力度。沿海各省份“三无”渔船普遍大量存在, 且多为老旧小木渔船, 对安全生产和近海资源保护造成严重影响, 是海洋渔船监管的难点, 也是海洋捕捞渔船更新改造的重要突破口。借助海洋执法力量整合的契机, 积极开展多部门综合执法, 进一步加大对“三无”渔船的打击淘汰力度。
(2) 调整政策措施, 加快推进近海捕捞渔船减船工作。面对近海渔业资源持续衰退的大趋势, 减船工作亟待加快推进。近年来, 广东近海捕捞渔船减船工作面临更加复杂的形势, 推进难度不断增大, 成效并不显著, 甚至陷入停滞状态。2009年至2012年间, 广东全省淘汰拆解渔船291艘、总功率15 341 k W, 仅为原计划任务的12.7%和13.9%。必须要进一步加大近海捕捞渔船减船工作力度, 要通过适当调整柴油补贴政策、增加减船补贴、加大对传统捕捞渔民的就业支持和社会保障力度等措施, 切实把符合报废条件的近海捕捞渔船减掉。
(3)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推动大中型渔船钢质化、现代化改造。推动老旧木渔船钢质化、现代化改造, 即“建钢船、建大船”, 是当前海洋捕捞渔船更新改造的重中之重。茂名市电白县广东渔船升级改造先进地区, 在电白博贺渔港调研期间我们了解到, 经过改造的441马力以上的大型钢质渔船, 作业海域可达400 m水深的远海渔场, 生产效率更高, 年产值可达400~600万元, 比旧木船增长100~200万元, 船上作业渔民年收入可达4万元以上, 比旧木船增收2万元, 节能5%。广东省摸底调查显示, 全省渔民近三年有建大船意愿的达到1 434艘, 计划到2013年底建造441 k W以上的钢质渔船101艘。推动大中型渔船钢质化、现代化改造要立足渔民主体, 通过适度加大财政补贴力度, 制定科学可行的马力指标整合制度保障, 注重渔具渔法的科学使用, 来充分调动渔民特别是船老大的积极性。
(4) 鼓励社会资本进入, 提升过洋性和大洋性捕捞渔船现代化水平。目前, 远洋渔业存在的首要问题是总体装备差、船舶老旧[3], 国内装备大多停留在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 落后的装备水平导致中、远海渔业资源开发严重不足[4], 严重制约我国在公海远洋捕捞作业中竞争力的提升。广东省目前有远洋渔业公司21家, 企业规模小, 2012年全省投入生产的远洋渔船仅为114艘, 呈现逐年下降趋势, 相比20世纪90年代减少近300艘。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特别是民营资金进入远洋渔业生产领域, 将过洋性和大洋性渔船升级改造纳入财政补贴范围, 提升过洋性和大洋性渔船现代化水平。
3 我国海洋捕捞渔船更新改造面临的困难与对策建议
3.1 海洋捕捞渔船更新改造面临的主要困难
(1) 近海传统捕捞渔民转产转业问题。推进近海捕捞渔船减船工作, 首先要面对的就是近海传统捕捞渔民的转产转业问题。传统近海捕捞渔民是典型的弱势群体, 文化素质较低, 整体年龄偏大, 在近海资源衰退、沿海城市化趋势下, 面临生产和生存双重危机。部分传统渔民在柴油补贴支持下竭力维持近海生产作业, 尽管总体收益不断减少, 但仍可以维持其基本生活, 并使其延续习惯了的传统生活方式, 获得劳动尊严和精神满足。虽然近年来广东省各级政府在促进传统渔民转产专业问题上采取了一些积极的举措, 例如发放减船补助资金、进行技能培训、通过发展水产养殖业促进传统渔民就业等等, 但成效并不显著, 仍然有相当部分传统渔民不愿意退出近海捕捞、转产转业, 部分转产转业的传统渔民又重返近海捕捞, 非法作业, 成为近海渔船减船工作的主要制约因素。
(2) “三无”渔船管理问题。“三无”渔船是海洋捕捞业特别是近海捕捞业的顽疾, 其产生有复杂的历史和现实原因。广东省“三无”渔船数量多, 类型繁杂, 涉及面广, 既涉及部分当地的传统捕捞渔民, 也涉及从事非法捕捞的外省市人员, 并且呈现出集团化、组织化趋势, 管理难度日益加大, 极易引发群体性事件。尽管广东省各级政府对“三无”渔船也采取了一些措施, 但是难见成效。“三无”渔船不是一个简单的装备升级问题, 其也是资源环境问题、民生问题和社会稳定问题。“三无”渔船也要区别对待, 如何科学处置“三无”渔船, 而不是简单的一拆了之, 如何妥善安置涉及到的人员, 而不是简单的一赶了之, 这是一个系统工程, 也是政府的管理难题。
(3) 捕捞渔船更新改造资金和技术问题。在“建钢船、建大船”的问题上, 渔民反映最大的就是资金短缺问题。根据调研组在电白县中南船舶建造有限公司了解到的情况, 船长在50 m左右, 主机功率441 k W以上的钢制拖网渔船, 造价最低也要800万左右。如此高的造价, 单个渔民难以承受, 即便是在渔委会 (或者渔民专业合作社) 组织下多个渔民采取股份制的方式合伙造船, 资金短缺仍然是首要制约因素。现有的渔船改造补贴资金申请门槛高、限制多, 相比渔民自己造船增加了渔船改造成本, 因此渔民申领的积极性不高。广东省部分地区的农村信用社允许渔民以造船批文抵押贷款, 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地渔民的资金难题, 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渔民渔船改造资金短缺问题, 且从事此项贷款业务的地区范围很小, 金融机构也多限于地方农村信用社。另一方面, 捕捞渔船更新改造缺乏有力的技术支撑。我国渔船标准化建设滞后, 捕捞渔船技术研发和储备落后于生产需要, 由此造成船东任意建造、船型杂乱, 船厂听由船主的要求, 随意变更设计或施工图纸;同时, 管理部门在受理发证审批时, 标准化、规范化的依据不足, 技术问题制约管理水平[5]。
(4) 政策性制约问题。在调研中发现, 当前我国渔业和渔船管理的部分政策在施行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制约了政策的预期效果, 与捕捞渔船更新改造的大目标没有形成合力。具体表现: (1) 减船补助标准低, 手续繁琐。2011年以来广东渔船的买卖价格达到5 000元/k W以上, 2012年部分地区因渔船更新补助政策, 价格更是一度高达7 000元/k W, 而减船补助标准仅为2 500元/k W, 对渔民减船的推动作用微乎其微;同时渔民申报减船领取补助手续繁复, 从基层到省级涉及的相关管理部门多达13个, 领取周期在一年以上; (2) 柴油补贴政策影响。柴油补贴对于增加渔民收入、强化渔船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延缓了老、旧、小、木质渔船的升级改造和减船工作, 推高渔船买卖价格, 与渔船双控政策没有形成合力; (3) 马力指标控制政策。马力指标问题是有“建钢船、建大船”计划和想法的渔民普遍反映的第二大困难。大型钢船比原有木船功率更大, 拆解原先中小型木船难以获得足够的马力指标建造大型钢船, 在双控政策下, 马力指标整合难度大, 更多马力指标获取难以突破, 成为影响国家渔船更新改造项目实施的一个“瓶颈”问题; (4) 海洋渔船更新改造项目管理政策。根据国家《关于加强2012年海洋渔船更新改造项目管理的通知》 (讨论稿) 要求, “更新改造后的南沙海域捕捞渔船不得到其他海域做作业”。而由于气候原因, 每年南沙海域适合生产作业的时间只有5~8月份, 季节性特征明显, 此项规定将会造成更新改造后的渔船有半年时间停产, 影响了渔民收益, 损害了渔民通过渔船改造赴南沙作业的积极性。
3.2 加快海洋捕捞渔船更新改造的对策建议
积极采取措施, 推进海洋捕捞渔船更新改造, 加快解决海洋捕捞业发展中积累的问题, 促进海洋捕捞渔业科学可持续发展, 是海洋渔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1) 进一步加大投入, 多种措施并举, 坚定不移地推进渔民转产转业和减船工作。一是要把推动传统渔民转产转业作为各级政府的民生工程, 设立专项资金, 加大投入, 加快完善渔区社会保障体系;二是加大对传统渔民的培训力度, 针对传统渔民年龄大、知识层次低的特点, 开展有针对性技能和再就业培训, 提高传统渔民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三是采取就业补贴和税收优惠等形式, 鼓励和引导涉海、涉渔企业安排传统捕捞渔民就业;四是适当增加拆船补贴, 在中央财政补助基础上, 安排地方财政资金, 提高减船补助, 增加近海捕捞渔民减船积极性;五是坚持强化政府主导, 多方筹措建设资金, 集中解决用地指标, 统筹兼顾安居乐业, 继续推进连家船渔民上岸工程[6]。
(2) 总结先进经验, 鼓励金融支持, 提高渔民积极性。一是要积极总结目前渔船改造中基层组织和渔民自己探索出的更新改造实践, 加以规范并进行典型推广。例如电白县博贺镇广达渔业专业合作社渔民探索出的渔船股份制联合更新改造方式和“来料加工式”渔船建造模式, 一定程度解决了个体渔民资金和马力指标问题, 也大大降低了建船成本, 最大程度满足了渔民实际作业需求;二是通过政府贴息、担保等形式, 积极引导地方性金融机构、政策性银行加大对渔船升级改造的信贷支持, 鼓励大型商业银行开展渔船更新改造信贷业务, 降低信贷门槛。
(3) 加大渔船研发投入, 根据南海、远洋渔业捕捞作业实际需求, 研发科学实用的标准化渔船、渔具渔法, 提高渔船安全性能, 降低生产成本。设立标准化渔船开发专项, 由专业的渔船设计单位牵头, 联合海洋捕捞专业、光学专业、水声专业、仿生学专业、水密专业、机械设计专业、自动化设计专业等各领域专家进行研发, 以渔船船型、捕捞装备、船上加工设备研发为重点, 重点围绕大型拖网渔船、围网渔船、金枪鱼延绳钓船、鱿钓船的船体建造与装备国产化, 开展技术创新与集成, 完善技术体系, 提升技术水平, 形成我国渔船建造和渔具渔法技术标准体系[5]。
(4) 开展“三无”渔船专项治理, 制定具体整治措施, 坚决逐步淘汰“三无”渔船。一是要充分利用国家海上执法力量整合的契机, 开展海监、渔政、海事、船检、边防等多部门联合执法, 集中力量开展专项治理;二是要针对“三无”渔船的具体情况, 制定不同的处置方案, 纳入管理少部分, 坚决淘汰大部分。对内陆人员 (内陆渔民) 建造经营的“三无”渔船要限期拆解;三是要建立起覆盖修造船企业、港口码头、作业海域的全方位监管体系。坚决取缔非法渔船修造企业, 对非法在建的渔船, 责令其立即停止施工并拆解。
(5) 适当修正部分渔船管理政策, 形成政策合力, 助推海洋捕捞渔船更新改造。一是完善柴油补贴政策。柴油补贴适当向远海、南沙作业的大型钢质渔船倾斜, 提高补助标准, 引导渔民加快渔船装备升级改造和外海作业;二是在严格执行双控政策前提下, 建立马力指标整合制度, 允许地方将部分减船指标用于渔船升级改造, 用于建造远海作业的大型钢质渔船;三是根据南沙渔业生产实际, 适当放宽对更新改造后的南沙海域捕捞渔船的作业时间和交易限制, 探索建立“以奖代补”制度, 促进赴南海作业渔船更新改造项目进展。
参考文献
【土地更新调查】推荐阅读:
价值观调查问卷更新08-25
土地资源调查10-16
土地利用调查06-11
全国土地调查07-09
土地二次调查08-18
第二次土地调查09-21
土地权属调查论文09-28
土地面积调查报告08-23
城镇土地利用现状调查09-01
农民土地处置调查问卷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