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二次调查(精选11篇)
土地二次调查 篇1
距第一次全国土地调查十年之后,国务院决定自2007年7月1日起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以下简称第二次调查)。十年来经济社会、地貌景观、土地用途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虽然每年都进行土地变更调查,但由于第一次全国土地调查(以下简称第一次调查)的技术手段落后,基础资料保存方法原始,特别是图件资料多为纸质或薄膜成图,不利于变更后的修改和使用,更谈不上信息的交流与共享。已经完全不能满足当今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的需要。
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第二次调查要在2007年7月至2009年6月,各地组织开展调查和数据库建设,完成全国调查工作。2009年下半年,各地对调查成果进行整理。也就是说从现在资料准备开始到全面结束,只有三年时间。而第一次调查时却花了整整十三年。虽然现在的技术手段已今非昔比,但要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完成如此浩大的工作量,如果没有强有力地组织保障、充分地物质保证和几十万人的技术力量,是难以想象的。
一、领导重视、政府支持是顺利完成土地调查的关键
第一次调查的通知是,《国务院批转农牧渔业部、国家计委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开展土地资源调查工作的报告的通知》国发[1984]70号。第二次调查的通知是,《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通知》国发[2006]38号。
但是土地调查是以县为单位进行的,依据县级成果逐级汇总而成。因此,县级领导的重视程度以及县政府的支持力度,是顺利完成土地调查的关键。第一次调查为什么从1984年5月开始一直到1997年年底结束,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领导重视和政府支持的问题,更直接地说就是调查经费落实的问题。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为领导重视不够,财政有钱但不愿把钱花在这种见不到直接效益的地方。二是有些贫困县财政确实拿不出钱来。
第二次调查所处的经济环境、消费水平,采用的技术手段、设备等都远远高于当年,调查经费同样远高于当年。这次调查经费的来源与上次一样: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按承担的工作任务共同分担。如此大的费用,对于贫困县或刚刚脱贫的县来说又是一个沉重的压力。
二、技术规程、实施方案是顺利完成土地调查的技术保障
每一项技术工作都有一个技术标准,土地调查技术规程实质上就是国家标准,必须具有权威性、准确性、合理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值得注意的是,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化高速发展阶段,数字地球、数字中国计划已实施多年。土地调查成果是数字中国国家空间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制定技术规程和实施方案时,必须充分考虑土地信息采集、处理的标准化、系统化,以利于与其它空间信息的整合、共享和应用,形成统一的地理信息共享平台。
三、基础图件、系统软件是顺利完成土地调查的基础
第一次调查采用的基础图件,是由各县到测绘部门收集,往往要跑几个单位才能收齐,主要是不同比例尺的普通航摄照片和部分正摄影像图(一般是经济条件较好的县采用),而且很多是1980年-1987年期间拍摄的。大多数的外业调查是在九十年代初进行的,中间间隔了五六年,大大增加了外业调绘的难度和新增地物补测的工作量,影响了调查进度和质量。
第二次调查由国家统一购置航空、航天遥感资料,统一制作调查基础图件。一方面减轻了地方负担,一方面确保了基础资料的可靠性、时效性和统一性。这是土地调查成果可靠性的基础。
第一次调查时由于计算机应用刚刚起步,大部分内业工作是人工操作,如航片转绘、编图绘图、图件缩编等。仅面积量算采用了当时较先进的计算机扫描计算技术,但仍有少数单位采用求积仪人工计算的。工作量大耗时长,这是第一次调查用了十几年才完成的另一原因。
第二次调查正处在“3S”技术广泛应用的时期,其中地理信息系统(GIS)提供了分析和处理海量地理数据的通用技术,应用领域极为广泛,而且早已应用于土地调查与管理的方方面面。现在的问题是,国产GIS已有几十个应用软件,仅近几年用于试点地区土地调查的系列软件就有四五种之多,使用效果均反映良好。第二次调查是由国家统一采用其中一种软件,还是由各地自选软件。
四、调查队伍、检查验收是顺利完成土地调查的质量保证
调查队伍的选择和调查人员的素质,严格的检查验收,是土地调查成果质量高低的关键。
(一)调查队伍的选择要慎重
1.最好是选择参加过第一次调查的队伍和人员
参加过第一次调查的队伍和人员,积累了丰富地经验,稍加培训就能很快上手。但是参与第一次调查的几十万技术人员,主要是来自地勘部门以及部分院校。当时(80年代末—90年代初)正是我国地勘部门处于低潮时期,体制不明确,国家任务有限,大量富余人员正寻找出路。土地调查给他们带来了就业机会,他们也为第一次调查的顺利完成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目前,地勘部门正处在第二次大发展的时期,各单位人才急缺,要抽出大量人员参与第二次调查,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调查队伍的选择应早做准备,现在就应摆在议事日程当中,以便于人员培训和设备配置尽早进行。
2.第二次调查技术含量高,对调查队伍和人员的素质要求更高
从《通知》中可以看出,第二次调查的内容比第一次调查有较大变动,由于2001年重新对土地进行了分类,体现了城乡一体化的分类原则。因此,外业调查增加了城镇土地调查的内容,如工业用地、基础设施用地、金融商业服务、开发园区、房地产等,以及基本农田的内容,大大增加了调查的难度;内业必须全部运用新技术手段,建立互联共享的覆盖国家、省、市(地)、县四级的集影像、图形、地类、面积和权属为一体的土地调查数据库。因此,要求调查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技术素质,经过严格的培训才能上岗。
(二)制定严格的检查验收制度,确保土地调查的质量
质量是一切技术工作的生命线,必须制定严格的“三检”制度,进行自检、互检和专检,尽量将问题消灭在第一线。从而确保土地调查的数据、图件与实地三者一致。
《通知》中规定,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组织验收县级调查成果。因此,各省必须组建一支专门的、稳定的,由多方面、多层次专家组成的省级土地调查检查验收队伍,按照技术规程和实施方案的要求严把质量关。确保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的质量。
综上所述,第二次调查时间紧、任务重,只有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才能够保质保量顺利完成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
土地二次调查 篇2
从2007年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启动至今,××省始终把这项工作作为夯实国土资源基础管理的一件大事来抓。全省各级人民政府成立机构、组建专班、落实经费、制定措施,主要领导把二次土地调查抓在手上、放在心上。通过强化“五个结合”,做好第二次土地调查“大文章”。
把争取领导重视与营造舆论氛围结合 国务院和××省政府关于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的通知下发后,××省第二次土地调查正式启动。××省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相继成立了领导小组,下发文件统一部署,省委书记、省长多次听取
土地二次调查 篇3
关键词:新增耕地;“不稳定耕地”;调查方法;调查程序
中图分类号: F323.8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4.24.0074
1 目标任务
调查在1999年1月1日《土地管理法》修订施行后,由单位和个人自行开垦、未在第二次土地调查前纳入耕地统计范围、且不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和土地整理项目区的新增耕地。
调查处于林区、牧区、河道防洪泄洪区、湖泊水库最高洪水位控制范围内的耕地,受沙化、荒漠化等因素影响的耕地;二次调查新增耕地图斑,可以作为不稳定耕地图斑。
2 二次调查新增耕地调查
2.1 调查方法
以2009年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为基础,对比1998年度土地变更调查结果,对二次调查增加的耕地,经实地核定位置、范围、质量等级等,形成单位和个人自行开垦的新增加耕地面积调查结果,实现对新增耕地的上图入库,并对二次调查新增耕地利用条件进行分析,提出政策建议。
2.2 调查程序
2.2.1 确定控制面积 按照国家下发的新增耕地面积作为控制面积上限,上图落位过程中确保新增耕地面积只减不增。
2.2.2 确定新增耕地范围 在2009年土地调查数据库中提取耕地图斑,结合1998年以来变更调查资料,扣除二次调查前纳入变更调查的耕地图斑、扣除基本农田保护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区内的图斑,确定单位和个人自行开垦的新增耕地图斑范围。
2.2.3 确定新增耕地质量等级 依据耕地质量等级成果补充完善数据库等已有调查资料,确定新增耕地的国家自然等等级。
2.2.4 确定新增耕地类型 对于新增耕地中的国有耕地,确定为单位自行开垦的新增耕地,标注为“DWXZ”;对于新增耕地中的集体土地、已经发包的土地,确定为个人自行开垦的新增耕地,标注为“GRXZ”。
3 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调查
3.1 调查方法
以2009年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为基础,以国家下发的不稳定耕地面积作为底限控制,经实地核定位置、范围、质量等级、利用状况等,形成调查结果,实现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的上图入库;对“不稳定耕地”后续利用条件进行分析,提出政策建议。
3.2 调查程序
3.2.1 确定控制面积 以国家下发的“不稳定耕地”面积作为控制面积,上图落位过程中确保不稳定耕地只增不减。
3.2.2 确定“不稳定耕地”的范围 在2009年标准时点数据库中提取耕地图斑,扣除基本农田保护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区内耕地图斑,具体地块以清查图件上标明的耕地界线或实地踏查记录中记载的权利人、实地测量的地块长宽等资料为准。然后选取剩余耕地图斑,确定“不稳定耕地”图斑的范围。
3.2.3 确定“不稳定耕地”的类型和利用状况 按照控制面积,结合林相图、草原保护规划、江河湖泊常水位控制线、遥感影像、土地整治规划等资料,确定“不稳定耕地”类型和利用状况。
3.2.4 标注二次调查上报的“不稳定耕地”类型 位于河道防洪泄洪区内的标注为“HDBW1”。主要是位于河道防洪泄洪区内的耕地图斑。
位于湖泊防洪泄洪区内的标注为“HPBW1”。主要是位于湖泊水库防洪泄洪区内的耕地图斑。
林区内林业职工自行开垦的标注为“LQBW1”。主要是位于林相图内的不稳定耕地图斑。
草原过度开垦的标注为“LQBW1”。
受土地荒漠化、沙化及其他因素影响的标注为“LQBW1”。主要是受土地荒漠化、沙化影响的耕地图斑。
3.2.5标注新增加的“不稳定耕地”类型 超出国家下达的不稳定耕地面积图斑实行专报批准后,标注为新增“不稳定”耕地。
位于河道防洪泄洪区内的标注为“HDBW2”;主要是位于河流防洪泄洪区内,且二次调查没有上报的不稳定耕地图斑。
位于湖泊防洪泄洪区内的标注为“HPBW2”;主要是位于湖泊水库防洪泄洪区内,且二次调查没有上报的不稳定耕地图斑。
林区内林业职工自行开垦的标注为“LQBW2”;主要是开垦林地、或者位于林区,且二次调查没有上报不稳定耕地图斑。
草原过度开垦的标注为“CYBW2”;主要是开垦草原、或者位于牧区,且二次调查没有上报不稳定耕地图斑。
受土地荒漠化、沙化及其他因素影响的标注为“HSBW2”;主要是受土地荒漠化、沙化影响的新增不稳定耕地图斑。
3.2.6 标注“不稳定耕地”的利用状况 稳产高产不稳定耕地不符合相关法律法规,但耕地质量较好、并连续多年保持稳产高产的不稳定耕地,标注为“WG”。主要是位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用途分区中林业用地区、牧业用地区、生态用地区内,且耕地质量等级为8等以上的耕地。工程改造不稳定耕地经过一定工程措施改造后能达到常年稳定收获的不稳定耕地,标注为“GZ”。主要是耕地质量等级为8~11等的耕地,今后不准备退耕,准备进行土地整治的耕地。计划退耕不稳定耕地对于继续耕种会影响生态环境或难以保证稳定收获的不稳定耕地标注为“BW”。今后将根据国家总体安排,逐步退耕还林、还草、还水、还湿。确定不稳定耕地质量等级依据耕地质量等级成果补充完善数据库,确定“不稳定耕地”的国家自然等等级。
4 数据库建设
整理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和二次调查新增耕地的调查成果,以2009年二次调查标准时点数据库为基础,利用数据库建库软件,参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综合数据库标准》,建设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和二次调查新增耕地调查综合数据库。数据库建设完成后,利用国家下发的质量检查软件进行检查,按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方案》要求,将数据库成果逐级上报。
第二次农村土地调查技术工作分析 篇4
1领导高度重视、目标明确清晰是做好第二次农村土地调查的关键
土地调查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文山州政府应高度重视。1成立工作机构。由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并在文山州国土资源局设立了办公室,制定了全州的二次调查实施方案,明确了“二次调查”的指导思想、目标和要求,各县认真落实了土地调查工作的各项保障措施。1召开会议专题部署。州、县二次调查办公室还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安排部署工作。3保障工作经费,在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下,州政府安排了相应的“二次调查”配套经费,为工作的顺利展开提供了资金保障。4宣传到位,为全州“二次调查”工作的开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州委宣传部和州国土资源局制定了文山州“二次调查”宣传方案,州、县“二次调查”办按照方案积极利用各种媒介对“二次调查”的目的、意义等进行宣传,为全州土地调查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是做好二次土地调查的关键。
2组建一批精干熟练的作业队伍,是保质保量完成土地调查任务的基础
按《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的要求,二次土地调查须成立领导小组,小组长由相应的政府分管领导担任,组建办公室。办公室抽调土地规划、地籍管理、农业、水务、林业等相关技术人员,负责本辖区二次土地调查的指导和检查工作,为二次农村土地大调查工作的开展做好组织准备。培训作业单位和作业人员,对相关人员进行二次土地大调查技术规范和相关知识的专门培训。在作业队伍的选择上,引入竞争机制,将具备资质、技术过硬有相应作业人员的单位,选定为二次土地调查作业单位,以合同的形式约定双方职责、项目任务、成果质量及项目进度。推进项目监理管制,择优选择技术强、信誉高的单位作为项目监理单位,保证调查成果质量。实践证明,这种管理模式行之有效、效果明显,文山州8个县的农村土地调查,土地调查工作开展得井井有条,而相应的抽查、督促工作,从根本上保证了二次土地调查成果的真实性、准确性。
3外业调绘员熟练掌握调绘技术规范,实地准确判读地类是调查的重要环节
参加二次农村土地调查的作业人员,除了必须具备测绘、制图、面积量算、计算机操作、识图等相关技术技能外,还必须熟练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调查条例》、国土资源部《第二次全国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建设技术规范》、《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云南省国土资源厅《云南省土地更新调查技术规定》等技术规程和规范,在外业调查时熟练地运用。
调查的方法最好采用综合调查法。农村二次土地调查包括地类调查和权属调查、基本农田调查。综合调查是在室内对直接影像判读、判译、预判、判绘后形成影像资料,将能够确认的地类和界线,不能确认的地类和界线,无法确译的影像,分别不同的颜色、线划、符号、注记等形式标绘在调查底图上。然后由外业调查人员分区块按走到、看到、问到、记到的原则,逐块进行复核、记录。形成反映被调查区域内土地利用状况的原始调查图件和资料。作为最终数据库建设的依据。采用这种方法,凸出了内外业调查的优势,外业调查人员在图像模糊、地类复杂的地点,加强核实就可避勉差错。在我们调查砚山县稼依镇阿旷村时,该村内约50亩建设用地,影像图上为耕地,通过实地核实为村庄建设用地。砚山县平远镇阿三龙村约120亩蔬菜大棚,影像图上为村庄,实地核实为耕地。这样工作效率得到了提高,调查精度得到了保证。
新征地物补测。根据影像和实地新征地物,特别是征而未利用或再建地物情况采用判读法、目视内插法、距离交绘法、直角坐标法、GPS定位法,将新征地物补测在底图上,对新征建设用地,将坐标转换成1980西安坐标、高程转换成1985国家高程基准,放到底图上,满足平地、丘陵不得大于图上±0.4毫米、山区不得大于图上±0.8毫米的规范要求,我们对丘北、砚山两县新征建设用地、耕地占补平衡项目就是按此方法处理,成果较为精确。
对最小上图面积小于上图面积的零星地物区分要准确。城镇村及工矿用地4.0平方毫米,耕地、园地6.0平方毫米,林地、草地等其他地类为15.0平方毫米以上的必须上图,在一个图斑内,零星建设用地的面积总和大于100平方米的要实地丈量,按规定扣减总面积,才能保证总面积的精确性。
4使用新资料、采用新技术是提高调查工作效率和调查成果质量的途径
从全州情况来看,民政勘界工作已全面完成,并且形成包括纸质和电子等较为完善的成果,勘界比例尺有1:10万、1:5万、1:2.5万、1:1万,其中80%以上和土地调查使用比例尺一致,与该地区现有的基础地形图比例尺一致,各种比例尺勘界成果矢量化通过技术处理均能满足土地调查的要求。这样“二次调查”可以直接以民政勘界成果中的矢量界线成果作为调查的控制范围线,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土地调查离不开坚实的技术支撑。“二次调查”充分运用航空航天遥感技术、GPS技术和数字化、网络化技术等手段,改变土地调查的事后管理为事前管理的事中跟踪监测。卫星遥感技术具有全天候、动态、重复探测、成像周期短等特点,能够实时、准确地反映地面信息的变化,为大范围获取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和全面更新提供重要信息源。
“二次调查”在信息化技术的支撑下,采用集信息获取、处理、存储、传输、分析和应用服务为一体的土地调查技术流程,将获取每一块土地的类型、面积、权属和分布信息,建立国家各级土地调查数据库。数据库里调查的数据、图件、实地互相联系,避免了人为的干扰。数据库不仅包括现状图,还包括影像数据库。
5对成果资料的最终复核及其它建议,是做好农村二次土地调查的根本保障
(1)对成果资料的最终复核。调查成果是“二次调查”成果质量的基础和关键,按照国土资源部要求,我们对丘北、砚山县“图斑一致性核查记录表”中所有记录进行核查对比,对内业无法确定的,以外业核查为准。并拍照片加以论证,丘北县修改疑问图斑51个,面积4304.3亩,占核查总数86%,未修改图斑9个,面积686.1亩,占核查总数的14%。砚山县修改疑问图斑82个,面积8552.1亩,占核查总数的90%,未修改图斑89个,面积3721.7亩,占核查总数的30%。主要原因为三个方面:1影像资料模糊不清,无法判续。2内业人员判读错误。3图斑出现地类综合。通过核查得到了纠正。进一步保证了农村二次土地调查浅的质量的真实性、准确性。
(2)对农村二次土地调查中地类认定的几点建议。农村二次土地调查中,对地类的认定原则上必须按国家土地分类规定办理。但在实践中对特殊问题建议作适当调整:(1)按规定被认为人为撂荒的耕地,应确定为耕地。因移民、自然撂荒的土地不能确定为耕地。但在实地调绘中,还得依图斑结合实际情况来定。如富宁县田蓬镇上农村民小组,2500亩耕地放荒了近10年,影像资料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在认定地类时,应确定为现时地类。(2)对三七种植地的认定。文山州是文山三七的生产地,丘北县境内种植面积达30万亩左右,应对三七种植地判定为旱地。(3)对水库范围的确定。按规定江、河、湖、水库常水位线以下的土地不能确定为耕地。但我们在核查砚山县稼依水库时,情况就比较特殊。对该水库的调绘我们是采用影像资料,配合土地使用证坐标成果表来确定范围界线。但因为影像摄制是在枯水季节摄制,原来的老土地使用证又不准确,在我们核查时水位也淹没到323线公路,实际上也是水库的蓄水常水位线。我们拍摄了影像资料,将约10000亩土地划为水库用地。所以对水库范围的确定,要多加核实、以免出错。(4)对水浇地的确认。按规定一般年景能够保证灌溉的土地确认为水浇地。外业调绘人员在调绘、判读时、特别应注意识别原来是旱地,但近年来国土、烟草、农业、扶贫等部门投入资金改造后,具备水浇条件的土地应调绘为水浇地。仅丘北县辖区类似的土地就达3万亩左右。
6结束语
综上所述,做好二次土地调查工作,对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加强国土资源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N].1986-06-25.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土地调查条例[N].2008-02-07.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土地调查条例实施办法[N].2009-06-17.
[4]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S].TD/T1014-2007.
[5]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技术规范[S].2007-12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培训方案 篇5
为规范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培训工作,提高调查成果质量,保证调查任务按时完成,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通知》(国发[2006]38 号)的精神 , 按照《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的有关规定 , 特制定本方案。
一、培训目的与对象
(一)主要目的1.提高各级土地调查技术管理人员的项目管理及质量监控能力 , 掌握土地调查专业知识、调查操作技术和质量检查控制技能 , 使其能够胜任本次调查的技术与行政管理工作。
2.提高专业调查队伍对土地调查技术规程、规定的理解和掌握 , 统一调查技术要求、操作方法、作业流程和质量标准 , 保证调查成果的统一性 , 提高成果质量。
3.提高师资队伍对土地调查技术规程、规定的理解 , 统一师资队伍对调查技术方法、作业流程和质量标准的认识 , 使各级培训统一技术标准和质量要求。
(二)培训对象
1.负责承担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培训的师资人员。
2.各省级负责调查组织实施协调的行政与技术管理人员。
3.各市、县级从事土地调查的行政及技术管理人员。
4.承担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国家级任务的专业技术人员。
5.承担第二次土地调查地方任务的专业技术人员。
二、培训内容
依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以及《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实施方案》,编写全国统一的《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培训教材》。培训内容主要包括五方面 :
(一)基础理论知识
开展土地调查相关基础知识培训 , 主要包括测绘、土地调查、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土地变更调查等基础知识 , 以及土地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等。
(二)技术标准
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系列标准、规程规范等方面的培训 , 包括对总体方案、实施方案以及技术规程、规定和标准等要求的准确理解和把握。
(三)实际操作方法
根据调查技术流程 , 对调查每一阶段和每一道工序进行实际操作培训 , 包括调查准备、外业调查、内业整理、数据建库、数据汇总以及图件编制和成果分析等。
(四)项目管理
对项目招投标、经费管理、计划管理、质量控制管理等制度和办法进行培训。
(五)检查验收
对检查验收的制度、程序、内容、方法、评价指标等进行培训。
三、培训形式
培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讲求实效的原则,把培训需求、课程设计、组织管理和培训评估等教学的主要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 , 采取课堂培训、试点示范、现场教学相结合的培训方式。主要形式有:
(一)课堂培训
采取短期培训班方式,在土地调查工作开展之前根据不同的培训对象集中办班培训,以多媒体现场示范教学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方式进行。
(二)实地操作
根据实地情况进行选择试点,开展实际操作示范,提高调查人员的实际作业能力掌握土地调查的技术流程、操作方法、成果质量要求。
(三)示范交流
召开现场会,交流土地调查的经验和具体做法,总结土地调查经验、教训,展示土地调查的各个环节和最终形成的成果。
(四)网络辅导
利用网络技术,在各级国土资源网站上开办网络课堂,将土地调查培训内容放到网上,随时可以查阅、学习, 同时开办网络信箱 , 定期解答地方土地调查人员工作中遇到的各种技术问题。
四、组织形式与培训重点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培训分层次组织实施,采取国家级培训和地方培训相结合的方式。
全国土地调查办负责实施全国范围培训工作,包括制定培训计划,明确培训要求,进行考核管理。地方培训工作由地方各级土地调查办公室负责组织实施。
(一)分工与要求
1.国家级培训
全国土地调查办负责对承担调查培训的师资队伍、省级从事土地调查技术及行政管理的人员、承担国家级调查任务的专业技 术人员进行培训。
省级从事土地调查技术及行政管理的负责人员必须经过全国土地调查办组织的培训;承担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国家级任务专业队伍的技术负责人和主要技术人员必须经过全国土地调查办组织的培训。
2.地方培训省级负责对承担省、地、县从事土地调查技术及行政管理人员和承担第二次土地调查地方任务专业队伍的技术负责人和主要技术人员进行培训。
各地(市)、县(区)从事土地调查工作的主要技术和管理人员必须经过省级土地调查培训;承担地方调查任务的专业队伍技术负责人和主要技术人员必须经过省级培训。专业队伍中经过省级培训的人员比例不低于30%,其他人员由专业队伍自行组织培训。地(市)、县(区)负责对乡级土地管理人员进行全面培训。
(二)培训重点
针对师资队伍、各级土地调查技术及行政管理人员和调查专业队伍等不同培训对象 , 培训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1.师资队伍
全面培训 , 包括全面理解掌握总体方案、实施方案、规程、规范、标准等内容。
2.土地调查技术及行政管理人员
重点是管理培训 , 包括理解总体方案、实施方案;了解规程、规范、标准的内容;掌握调查项目的组织管理、质量管理、计划管理、经费管理、生产管理及检查验收等方面的要求。
3.专业队伍
重点是技术培训 , 包括对规程、规范、标准的理解 , 熟悉遥感影像地类判读 , 掌握具体调查方法。
五、培训考核
全国土地调查办对培训工作、培训质量、培训效果进行检查监督。每期培训结束后 , 由培训学员填写质量反馈表 , 对培训质量作全面评议。培训主办单位根据学员反馈意见 , 完善培训工 作。
培训主办单位按统一要求 , 组织结业考试 , 从基础理论和实践技能等方面进行考核 , 考核通过后 , 颁发结业证书。取得结业证书人员比例低于 30% 的专业队伍 , 不得从事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
六、实施计划
(一)准备阶段
根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的要求 , 制定培训计划。全国土地调查办组织有关专家 , 编写全国统一的培训教材 ,编制全国统一的考试题库。
(二)前期培训
全国土地调查办 2007 年 7 月底前完成省级师资人员培训 , 通过培训后的师资人员方可开展再培训。
全国土地调查办在2007年8月开始分期批准对省级技术及行政管理人员,以及调查底图生产、调查成果核查专业队伍进行培训。
省级及市县调查办在2007年8月开始分期分批对各级管理人员及调查专业队伍进行培训。(三)中期培训
从2007年9月开始,在调查不同阶段,针对调查中出现的问题,不定期开展专题培训。
(四)后期培训
土地二次调查 篇6
关键词: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精度;数据更新;数据共享
第二次土地调查(下文简称二调)农村部分数据库建设已经完成好几年,接着又经历了数次数据年度更新,在国民经济建设的各个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数据。但最近两年随着各方面技术、应用需求的不断发展,对土地调查的数据要求也不断提高,二调数据本身及其应用上出现了不少局限性。在国土部门,相继开展了后备资源调查、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工作,以及接着要进行的农村宅基地使用权调查,虽然这些工作都充分利用了二调成果,但在使用过程中衔接不是很理想。而农业、林业、水利、交通等部门的数据与二调数据要实现整合,就更加困难。在二调数据的具体应用业务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对这些情况作出分析说明。
1 数据问题分析
1.1 数据精度问题
影像分辨率是影响二调数据精度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经济发达地区和重点地区(如广州市),采用高分辨率(0.5米)影像调查和更新,这些地区的数据精度相对较高;而在一般地区,采用2.5米、5米分辨率的影像调查,精度相对较低。影像分辨率低,室内解译存在偏差,许多地物、地类界线在图上看似正确,与实地偏差较大。连片村庄只能识别外部范围,无法对内部的房屋、道路、沟渠、空闲地、农用地等进行细分,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建设用地面积的统计,使得统计的建设用地面积远大于实际建设用地面积。低分辨率的影像制作正射影像时会产生一定的校正误差,很多线状地物,在与高清影像套合时偏差较大。底图影像的分辨率和校正误差影响了二调数据的精度。
此外二调相关规程规定,建设用地最小上图面积为400平方米,造成了很多细节无法显示,损失了精度。二调以县为基本单元调查,没有开展县与县之间接边,在市级数据整合工作中发现县与县之间地类无法接边。
数据精度不高,对各种应用的影响较大。在湖南省土地综合整治工作中,结合二调数据制作土地综合整治现状图,其方法为利用实测的1∶2000地形图来局部更新二调数据,并将实测图中的细部地物、地形落到二调数据中。在工作中发现,基本上所有二调数据中的线状地物(道路、沟渠、田坎等)都会与实测图有较大偏差,双线河的边界与实测图差别很大,其他地类也有出入,如村庄。这种情况下,土地综合整治的现状图的制作难度很大;在其他的项目应用中,要用到二调数据库也会碰到同样的问题。如目前利用高分辨率影像套合1∶1万土地地类符号、地类界线和线状地物作为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工作底图,发现偏差较大,所有村级权属界线及部分线状地物均需移位。地类界线的偏差对以后的确权数据建库工作、宗地地类面积统计工作都会产生影响,同样也会影响其他部门对二调数据的应用,影响数据的共享。
1.2 数据更新问题
二调数据当前实施的更新周期为一年,以每年的12月31日为数据更新的统一时点。国土资源部将提取年度变化的疑问图斑下发到地方,结合地方的实地调查确定疑问图斑中应当变更的部分,再结合日常工作中的变更资料,对数据库进行更新;上报国土资源部后,经过几轮的内外业核查、执法监察,最终确定数据的更新范围。在这个工作程序中,每年的年度更新过程漫长。如在2011年1月产生的变化,至年底才能初步变更到库体,再经过几轮检查、审核,要到2012年三四季度才能最终确定,实际上数据库的更新周期接近两年,由此导致2011年变更数据库在2012年的国土业务工作中如建设用地报地时派不上用场。
在实际操作中,提取疑问图斑的主要方法是对比前后年度的影像,提取一定面积以上的各类变化地类,而少采用数据库与最新影像对比,一些最初调绘错误的地块和小面积的变化不在变更之列,没有在数据库内得到更新,不少地方对疑问图斑以外的变化不作变更,而国家对疑问图斑以外的变化也不作检查,是影响变更完整性的最大因素。这种主观性的、有选择性的变更,会影响变更数据的正确性及现势性。
现有的土地政策对数据更新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比如对建设用地的变更,对于实地已平整因未办理相关审批手续尚未建设的土地,一些地方群众对政策不理解或逃避,用地不办手续,查出后推拒处理,而某些地方为避免程序上的麻烦,对这种情况判定为影像伪变化不作变更,而最后这块地是恢复不了的。这样一些因政策执行力度不到位而产生的影响也是不少见的。
1.3 数据信息化及共享问题
土地调查数据库以县级为单位建设,主要内容包括:基础地理数据、土地利用数据、土地权属数据、基本农田数据、DOM数据、元数据。目前在县、市、省、国家四级数据库上均实现了上述各类数据的整合,实现了数据分析、统计、查询、输出等功能,但更高级的应用功能还有待加强。这几年农业部门进行了农业普查,民政部门有人口普查,林业部门有林权调查,其他的水利、交通运输等部门都有各自的数据。目前的土地调查成果及权威准确的基础信息没有与国家资产管理、农业管理、银行信贷管理、市政交通管理、城市规划、灾害管理等相关行业和部门信息共享,浪费了资源。
2 几点建议
2.1 提高数据精度
随着航空遥感技术的发展,传感器的时空分辨率不断提高,航空遥感影像也逐渐成为国民经济各行业管理研究的主要数据来源。在下一轮土地调查中,建议根据区域实际情况采用合适分辨率的高清影像作为调查工作底图,同时要实现更为精细化的调查,为实现国土资源的精细化管理提供更为翔实的基础数据。
2.2 加强动态监测
已有的调查方法、更新周期已跟不上经济发展带来的土地变化。要尽快提高遥感图像计算机技术,建立和规范动态监测,随时监测,随时变更到库。建立专门的队伍和相应的管理体系,只有这样,数据的现势性才能连续得以保障。
2.3 加强技术研究
目前,数据获取、处理、应用的自动化程度还有待提高。比如疑问图斑(预变更图斑)的提取,还须由人工参与大部分的工作;获取变化范围后,对数据库进行更新还不能自动处理,应用过程中各类图件还不能自动生成(或效果不理想),需要人工再加工。数据库建设过程中,图斑、线状地物等的处理技术规程还有待优化,数据成果质量控制技术、土地调查信息系统功能有待加强。
2.4 加强数据应用研究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土地要素已被确定为参与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在这种新形势下,土地调查要充分考虑与城建、规划、水利、农业、环保、林业等部门的调查成果及其他地理信息数据的整合与衔接,以便为各级政府日常决策和制定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提供重要依据。
3 结 语
二调在一定尺度上查清了调查县域内土地的地类、面积、位置、权属、范围,在近几年社会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下一次土地大调查中,势必要考虑采用更先进的技术手段,考虑更多方面的应用,克服现有土地调查数据的不足,以达到最好的效果,产生最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行业标准.TD/T 1014-2007.
[2] 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国土资源部.TD/T1016-2007.
[3]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国家级数据库及管理系统建设总体方案.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2009.
省级第二次农村土地调查成果核查 篇7
1 要求与实施
为了确保二调成果的真实, 保持调查数据、图件及实地一致, 核查工作要求选择在一个不受外界干扰和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其目的是发现并督促修改消除问题, 杜绝蓄意伪造数据的事件, 为二次调查严把质量关。
由于, 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时间短工期紧的特点, 限定了每个县区的核查时间不能超过10d, 因此核查工作要求科学有序, 不能有丝毫的疏忽与懈怠, 时间安排要相当紧凑, 从接收分析资料的齐全与完整, 到核查完成后资料的发送, 都要求争分夺秒。
本次调查成果以县区为单位, 核查工作要求以县区为单位进行, 全省八十多个县区, 如果对每个县区都按照先内业后外业的正常程序势必耗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 同时也影响二次调查工作的总体进程, 为了节约时间提高效率, 经过多方分析论证, 最后采取了先集中内业核查, 再分片外业核查的方法。
2 内业核查阶段
首先分析核查区域的主要地物与地貌特征气候等自然地理因素, 熟悉影像底图的成像方式, 成像日期、季节, 所包括的地区范围, 空间分辨率, 色彩合成方案等, 根据影像特征, 即形状、大小、阴影、色调、颜色、纹理、图案、位置和布局建立主要地类解译标志。该工作是内业核查的基础。
内业核查的大量工作, 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成果质量核查软件》 (以下简称《软件》) 中完成。内业核查分为初始核查和经地方复核修改后的核查两部分。
初始核查, 按照软件要求组织文件, 建立检查任务。在《软件》检查模块中检查成果的数据库拓扑结构、图层及属性的完整性, 检查数据的矢量精度、接边情况等。在《软件》核查模块中建立核查任务, 分配子任务, 套合影像, 以建立的区域解译标志为依据, 对每个子任务逐图幅逐图斑核查图斑的地类一致性, 对不确定或不一致的图斑, 标注形成疑问图斑, 提交并合并子任务汇总疑问图斑, 输出疑问图斑汇总表, 及辖区疑问图斑分布图。
复核成果核查, 采用地方单位提交的复核成果, 再次建立检查任务, 在核查任务中导入复核成果, 套合影像底图, 接合疑问图斑的复核记录, 逐一核查疑问图斑的复核修改情况。
表1是本次核查中针对某区域建立的部分解译标志:
本阶段核查内容包括:农村土地调查成果数据库, 其数据命名、数据格式及图层名称的规范性;建库数学基础的统一性, 图层、地类图斑、土地权属、线状地物等要素及属性的完整性;拓扑关系的合理性;图内各要素与影像底图的套合情况, 即对应明显界线与影像底图上同名地物的移位是否小于图上0.3mm, 不明显界线是否小于1.0mm;有无图形错误或丢漏满足调查上图要求的要素;相邻图幅之间要素与要素及属性与属性的接边情况;数据库统计数据与文字报告、汇总统计表格中填写数据的一致性等。
图斑地类一致性核查, 套合数据库与下发正射影像底图 (有替换影像的采用替换影像) 逐图幅逐图斑的核查数据库图斑的地类与影像地类信息的一致性, 记录下不符或有疑问的图斑。耕地减少、建设用地增加、未利用地增加的城乡结合部、乡镇周围、公路两侧等建设占地高发区域是问题多发区, 要尤为认真以免疏忽出错。
根据内业初始核查情况, 经过认真分析编写出内容详实的内业核查报告, 提供地方复核修改。
根据内业核查提出的疑问图斑, 结合地方提交的复核记录、复核报告及实地拍摄的照片逐图斑核查内业核查过程中提出问题的地方复核修改情况。全面分析, 掌握主要存在的问题及疑问图斑 (线状地物) 分布特征, 编制疑问图斑分布图, 编写内业复核报告, 设计外业核查路线, 为外业核查做准备。
3 外业核查
分析内业核查阶段各县区的核查情况, 选择问题典型有代表性的县区分片, 对选择县区根据地方复核成果的复查情况和疑问图斑分布图, 就其中存在的问题及疑问图斑分布特征, 按比例进行有针对性的外业核查。核查数据成果中图斑的地类属性是否和实地一致, 核查过程中所提的疑问图斑是否合理, 地方的复核工作做得是否彻底;抽查线状地物的表示是否规范、量取宽度检查精度是否满足要求, 核查行政界线的走向是否合理、位置是否准确;核查新增建设用地的上图情况;依据用地批复文件, 对照影像底图核查批而未用土地的位置范围计算“批而未用”土地的面积, 与用地批复文件中的面积进行对比核查。
填写外业核查记录表格, 编写外业核查报告。汇总核查成果, 分析并编写核查总报告, 对成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
4 对比
内业初始核查存在的问题表现为:数据库中图斑综合过大及人为扩大建成区范围;其次是漏绘满足上图要求的新增建设用地;线状地物不接边;地类图斑属性错漏;个别线状地物偏移较大等。
复核过成中存在的问题表现为:个别图斑综合过大;疑问图斑维持原样, 无照片证明;数据库修改与记录表格不一致;补测地物没按规定要求拍摄照照片;“补测地物”或“批而未用”图斑数据库中缺失属性说明或证明材料等。
外业核查县区, 调查工作普遍做得比较扎实, 数据库修改比较认真。涉及新增 (补测) 地物图斑与实地相符, 批而未用地的手续齐全;图斑综合过大现象基本消除;图斑的地类与数据库属性不符的情况仍有存在, 多为调查完成后发生的变化;个别线状地物宽度与外业实地检测结果相差超过规定要求, 多为检测位置与作业中量取位置不一致形成。
部分县区地类图斑各阶段的核查情况统计比较, 见表2。
5 结论
全省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核查工作为期3月。实践证明这种三步走, 先集中内业核查, 后分片外业核查的方法是科学合理值得推广的。
分析对比三个阶段的核查统计数据, 各县区的数据库质量与前一阶段相比较都有明显提高, 虽然各县区数据库成果因作业单位不同质量差别较大, 但总体而言, 调查成果经过三步核查及修改绝大多数问题都得到了消除
参考文献
[1]国土调查办发.2008 (58号)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国家级核查总体方案[S].
[2]国土调查办发.2007 (55号)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国家级核查技术规定[S].
[3]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核查验收办法[S].
土地二次调查 篇8
在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建库中, 矢量数据建库占到整个数据建库工作量的80%以上, 怎样能够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实现二次土地调查矢量数据质量的自动化检核?依此来大幅度提高二次土地调查矢量数据的建库效率, 已成为一线工程技术人员在数据加工与建库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问题。
2 数据质量的概念
数据质量是指数据的可靠性和精度, 在测量学中通常用误差来度量, 在二次土地调查建库过程中, 有许多生产环节, 每个环节均产生一定的误差, 按照误差传播理论, 每项误差的传播直接影响到最终数据的质量。而对于数据质量控制, 很多人认为是一个空洞的概念, 是专家与学者研究的理论, 其实, 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普及, 数据质量控制在数据加工与建库过程中无处不在, 一般来说, 由于数据采集过程中某些因素的影响, 因此误差总是存在, 通常有位置误差、属性误差、时域误差、逻辑一致性误差、不完整性误差。二次土地调查数据的数据质量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其基本质量要求是国家对土地利用管理和分析的适用性, 即数据精度能够达到二次土地调查后土地利用、管理和分析应用的需要。
3“数据加工”与“质量控制”的关系
按照作者的理解, 质量控制是理论, 数据加工是过程。质量控制理论指导数据加工过程, 数据加工的成果又必须符合质量控制的理论。没有质量控制理论指导, 数据加工的过程只能是盲人瞎马;没有数据加工的质量控制理论, 也只能是“纸上谈兵”。质量控制不仅仅适用于数据加工, 也适用于数据采集, 在数据采集阶段如果能尽可能的遵循质量控制理论, 就能够大大减少后续数据加工的工作量。
4 二次土地调查数据质量控制原则
4.1 统一标准原则:
数据建库中数据内容、分层、结构、质量要求等要严格按照《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城镇地籍数据库标准》中的规定, 扩充部分要严格按照地方统一规定;
4.2 过程控制原则:
要对数据采集、数据入库等过程中的每一重要环节进行检查控制与记录, 以免环节出错造成误差传递、累加等, 同时要保证建库过程的可逆性;
4.3 持续改进原则:
应遵循持续改进原则, 使其贯穿数据采集、检查、入库等各环节中, 不断优化各环节的数据, 保障数据质量;
4.4 质量评定原则:
及时对数据进行质量评定, 准确地掌握数据的质量状况, 尽早发现建库中存在的问题, 保证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建库成果的质量。
5 次土地调查数据质量控制措施
5.1 严格遵循国家、省、地方二调办发布
的各类规程、规范、细则规范是进行数据质量控制的基础, 具体包括数据库模式规范和数据内容质量规范两个方面。
5.1.1 数据库模式规范
数据库模式规范主要包括数据分层、各层数据的表示类型、数据层之间的关系、表的结构 (字段列表) 、字段名称、数据类型、数据文件命名与数据格式等方面, 简单地说就是图层结构和表结构。数据库设计方案往往确定了最终的数据库模式, 但数据加工过程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数据库模式, 入库时再转换到目标数据库模式。不论哪种情况, 都必须对相应的数据库模式做出明确规定, 建库各阶段必须严格按相应的数据库模式存放数据。
数据检查时首先检查数据库模式, 这是一种形式 (格式) 检查。数据库模式不正确, 数据内容是没有太大意义的。
5.1.2 数据内容质量规范
二次土地调查数据主要包括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 这两类数据的质量控制各有不同。依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技术规范》和矢量数据质量控制理论, 二次土地调查数据质量要求主要包括:矢量数据几何精度、矢量数据拓扑关系正确、属性数据的完整性和正确性、接边是否完整等内容。
5.2 调查底图处理、数据采集、数据加工过程质量控制
在二次土地调查数据的采集与建库过程中, 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影响最终数据的质量, 所以必须在调查地图处理、数据采集、数据加工等每个过程严把质量关。
5.2.1 调查底图选择与处理
调查底图或已有的基础资料, 虽然无法选择, 但可以通过资料预处理, 消除其中错误的、有疑义或缺漏的地方, 从而提高这些图件和表格的质量, 奠定采集数据质量的资料基础。
5.2.2 数据采集的定位处理
地图数据采集与处理是影响数据库质量的关键阶段, 为了提高质量应尽量减少甚至取消不必要的中间环节, 避免中间环节引入数据误差。外业调绘图直接用作建库基础资料, 不经过中间清绘环节, 一方面减少了工作量, 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引入误差。不论是以何种方式进行地图数字化, 除选用高精度的设备和有效的软件之外, 更重要的是以明确的质量标准来控制作业过程, 数据质量取决于作业员执行这些质量标准的情况。
5.2.3 数据加工的质量核查与自动纠正
数据采集过程中无论要求多么严格, 都不可避免地会存在数据质量问题, 因为有些质量问题是人工很难发现的, 这就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编制计算机程序进行自动化检查。有些数据质量是无法通过计算机来自动核查的, 只有通过一定方法进行人工检核。
6 二次土地调查数据质量检查方法
数据质量控制是个复杂的过程, 数据检查方法必须采用程序方法和人工方法交互检查才能保证数据成果的最终质量。
6.1 程序检查方法
由于空间数据的图形与属性、图形与图形、属性与属性之间存在有一定的逻辑关系和规律, 通过编制计算机程序, 设计模型和算法, 将数据中不符合规律、逻辑关系矛盾的要素自动挑选出来, 这些自动化检查主要包括:数据文件的完整性检查、属性一致性检查、拓扑关系建立检查、异常属性值检查、不符合逻辑关系的属性值检查等。
采用计算机程序进行数据质量自动检核, 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而且可以处理数据中许多人工无法处理的错误。
6.2 人工检查方法
人工检查方法是一种低效率、费时、费力的检查方法, 但有些检查项目无法使用程序来完成, 只能采用人工检查方法。最常用的人工检查方法是对照检查法, 即在屏幕上或使用输出图, 对照原始图件或外业调查表格, 检查数字化的地图图形或者表格的数据项是否与原始数据一致。
7 二次土地调查数据质量检查方法的具体应用
针对国家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建库过程中数据质量检查需要, 笔者依据前述数据质量控制理论, 结合赣州市章贡区第二次土地调查项目开发了基于Auto CAD平台下二次土地调矢量数据采集与质量控制软件 (GZLandSurvey) , 采用程序方法与人工方法相结合, 对数据库模式和数据内容两个方面进行全面检查, 充分保证了赣州市章贡区二次土地调查GIS数据建库质量, 为章贡区二次土地调查提供了一套实用高效、技术先进的自动化处理方案, 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
结语
由于二次土地调查技术复杂、难度较大, 涉及到很多新的技术, 二次土地调查中的很多技术问题还需要广大科研人员和一线工程技术人员继续不断探索与创新。
参考文献
[1]国土资源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 (TD/T1014-2007) [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7.
[2]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 (TD/T1016-2007) [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7.
土地二次调查 篇9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是立国的基本要素之一, 真实、准确的土地调查数据是国家进行宏观经济调控和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基础和重要依据。第二次土地调查作为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 目的是全面查清全国土地利用状况, 掌握真实的土地基础数据, 并对调查成果实行信息化、网络化管理, 建立和完善土地调查、统计制度和登记制度, 实现土地资源信息的社会化服务, 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土地宏观调控及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要获得真实、准确的数据, 质量检查控制是必要的、重要的工作之一。以湖南省为例, 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库检查包括两部分, 第一是建库软件数据检查, 第二是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成果质量核查软件检查, 下面分别介绍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在建库软件 (以中地公司MapGIS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库建库系统 (湖南版) 为例) 以及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成果质量核查软件检查过程中经常遇见的问题、出现的原因以及解决方法, 与同行交流学习。
一、MapGIS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库建库系统数据检查
1. 检查项目。
MapGIS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库建库系统数据检查项目主要包括: (1) 矢量数据基本检查, 主要检查数据的完整性。 (2) 矢量数据属性检查, 主要检查结构符合性、属性符合性以及属性正确性。 (3) 矢量数据图形检查, 主要检查图层内拓扑关系和图层间拓扑关系。 (4) 矢量数据逻辑一致性检查, 主要检查图层内属性一致性、图层间属性一致性和图形与属性一致性。
2. 常见问题。
(1) 图层缺失:图层缺失的问题一般出现在建库初期, 随着数据的不断完善, 目前数据建库基本无图层缺失的问题, 缺失图层有测量控制点、等高线、高程点等基础数据层, 不影响数据库质量。 (2) 数学基础问题:文件、工程地图参数不正确;转换成VCT时, 丢失中央经线, 椭球参数、比例尺参数等。 (3) 图形拓扑问题:主要有线自相交、互相重叠、碎线、碎多边形、点重叠、线面不重叠等。 (4) 属性问题:属性为空或不正确。如界址点界标类型、界址点类型为空;图斑编号值重复;线状地物扣除属性错误 (如扣除图斑编号1) 扣除图斑编号2) 扣除比例等填写不正确) 。 (5) 权属单位代码编码不合理, 出现乡级、村级权属单位代码与县级行政代码相同的情况, 仅对位数补0。 (6) 行政区和地类图斑区不套和。
3. 解决方法。
(1) 图层缺失的问题主要出现在建库初期阶段, 由于数据不完整造成的, 随着数据库的不断完善, 基本没有图层缺失的问题。 (2) 建库初期阶段矢量数据编辑修改时, 作业员往往忽略了文件、工程地图参数的设置, 对于一般矢量地图而言, 地图参数的设置不会对数据产生大的影响, 所以经常出现丢失中央经线、椭球参数和比例尺的问题, 但在输出标准格式VCT检查时, 就会出现空间参考信息错误, 所以在输出VCT之前一定要修改检查原文件、工程地图参数。 (3) 在建库软件MAPGIS数据检查过程中经常出现的是矢量数据图形错误, 这些错误的出现与图形矢量化质量有关。自相交、重叠点伪结点、悬挂线、碎线、重叠线等错误可以在软件编辑系统自带的检查工具检查修改, 矢量数据图形经常出现的另一类错误是线面不重叠、行政区与图斑区不套和的问题。在保证了图形矢量化质量的前提下, 出现此类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系统参数设置不统一引起的, 在MAPGIS6.7平台中进行剪断和拓扑处理时, 拓扑容差设置为10—5。只要是在统一的系统参数条件下作业, 一般不会出现此类问题。在数据检查时我们发现, 矢量化图形无错误, 但经过自动剪短线处理后又会出现问题, 这也主要是由于系统设置参数引起的, 比如两个点距离太近或两线之间夹角太小, 系统在做处理时就会把两个坐标点视为重叠而删除其中的一个点, 把两条线视为一条线而改变原来两线的交点位置, 最典型的问题出现在行政区与图斑区不套合上, 本来行政区界线是从图斑区界线中提取的, 理论上应该完全套合, 但由于在行政区构面时做了自动剪断线等其他操作, 从而引起不套合, 修改时我们发现, 大部分不套合都是此类问题。 (4) 属性信息的正确性, 直接影响数据汇总的质量, 所以属性信息的检查是建库检查的重点, 工作中我们发现, 导致面积汇总不正确的主要原因就是属性信息填写不正确。矢量数据的属性结构最好采用软件自带属性结构, 若是自己建, 则属性字段名称采用国家标准中的中文名称。在填写属性项时特别需要留意的是字母的大小写问题、输入数字时全角半角问题、耕地图斑坡度级别问题等。属性问题较难查出原因的是属性字段填写不正确, 比如线状地物扣除比例、线状地物权属单位代码、名称, 地类图斑耕地、非耕地扣除地类系数、扣除地类编码等都是容易出现错误的属性字段。
二、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成果质量核查软件检查
1. 检查项目。
数据库成果上交质检软件检查时, 主要检查项目有以下几类: (1) 成果数据完整性检查。 (2) 图层完整性检查。 (3) 矢量数据图形、属性检查。 (4) 椭球面积检查。 (5) 图层间逻辑一致性检查。 (6) 汇总表格检查。
2. 常见问题。
(1) 行政区界线与国家下发界线不一致;坐标系或空间参考不一致。 (2) 存在属性为空的零星地物。 (3) 线状地物面积<=0;线状地物权属单位代码与权属单位代码表不一致。 (4) 表格汇总数据不平, 核查软件表格汇总面积和数据库汇总面积不一致。
3. 解决方法。
(1) 行政区界线与国家下发界线不一致的问题主要是在输出VCT时没有使用国家统一下发的行政区界线;行政区输出SHAPE文件前要保证行政区文件有投影带号;数据库数据在转出国家级VCT时, 在投影偏移对话框中输入投影带号。 (2) 存在属性为空的零星地物是由于在原数据库中存在零星地物的点类型不是注释或子图, 导出的VCT中这类零星地物的属性为空, 导致不能新建任务。只要在建库软件编辑平台将零星地物的点类型改为正确即可。 (3) 线状地物面积为<=0的原因一般有两种, 一是在属性录入时没有录入线状地物的宽度;另外一种是在数据处理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微短线没有进行处理, 比如在进行过自动剪断线或按照图斑边界剪断线状地物时可能会形成一些碎线, 这些线的线长度在按照字段长度截位后就会变为0, 导致线状地物面积为<=0。第一种错误需要重新录入线状地物的宽度;后一种错误可以使用清除微短线功能删除长度为0的碎线;线状地物权属单位代码与权属单位代码表不一致的错误有以下几种情况:1) 数据的权属单位代码在权属单位代码表中不存在;2) 数据的权属单位代码没有填写;3) 数据的权属单位代码填写错误。 (4) 出现表格汇总数据不平的主要原因是数据属性填写不完整或不完整, 要从数据中查找原因, 首先找出错误来源, 如果来源为“地类图斑”的土地总面积与地类图斑的“图斑地类面积”之和不等, 重点检查地类图斑层中“地类编码”是否为空、有无非法地类;“图斑编号”是否为空、一个行政村内是否有重复值;“权属性质”是否为空、有无非法值;“坐落单位代码”是否为空等;如果来源为“地类图斑扣除”的土地总面积与地类图斑的“扣除地类面积”之和不等, 检查地类图斑层中是否存在“扣除地类编码”有值, 但“扣除地类面积”为0的情况;如果来源为“线状地物”的土地总面积与地类图斑的“线状地物面积”之和不等, 首先查看线状地物层中“地类编码”是否为空、有无非法地类;“权属性质”是否为空、有无非法值;有无进行“线状地物属性赋值”。然后检查“线状地物属性赋值”是否还有错误未修改, 检查地类图斑中的“图斑编号”在一个行政村内是否有重复值;如果来源为“零星地物”的土地总面积与地类图斑的“零星地物面积”之和不等, 首先查看零星地物层中“地类编码”是否为空、有无非法地类;“权属性质”是否为空、有无非法值;然后检查地类图斑中的“图斑编号”在一个行政村内是否有重复值。
表格汇总面积和数据库汇总面积不一致是指上交的二次详查表格中各分类面积值与质检软件重算的各分类面积值误差大于0.1公顷。这主要是因为数据中属性填写有误, 导致表格中公顷面积调平有误。出现此类错误的主要属性项有: (1) 地类图斑、零星地物为非耕地, 而其耕地类型、耕地坡度级别误填属性值; (2) 土地利用数据中地类编码、权属性质、坐落单位代码、权属单位代码等属性字段不能有为空; (3) 当地类编码为耕地时, 耕地坡度级无属性值; (4) 坐落单位代码与坐落单位名称、权属单位代码与权属单位名称对应关系必须与数据字典中对应关系不一致 (权属单位代码只填到县级或乡镇级的除外) ; (5) 扣除地类系数不为0时, 扣除地类编码为空。
结束语
以上列举的只是建库过程中出现的部分问题, 数据建库工作是一项庞大而细致的工程, 技术的涵盖量要求很高, 这就要求作业人员必须要掌握地图的基本知识、航空遥感的基本知识、全球定位系统的基本知识、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知识、测量的基本知识以及城镇土地调查和农村土地调查等相应的基础知识。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 由于作业人员对数据库相关知识了解、理解不够, 作业方法比较呆板, 只能机械的照搬作业, 不能灵活处理数据库中明显存在不合理的情况。要全面提升数据库质量, 对作业人员的全面培训至关重要, 只有作业人员能够正确理解数据库要领, 灵活、合理处理问题, 才能保证数据库质量。另一方面, 数据库的数据标准和建库软件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统一, 以利于最大限度的应用软件、节约开支。
摘要:第二次土地调查作为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 能实现土地资源信息的社会化服务, 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土地宏观调控及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要获得真实、准确的数据, 质量检查控制是必要的、重要的工作之一。现结合湖南省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建库工作实际情况, 在建库软件数据检查以及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成果质量核查软件检查过程中常见问题如图层缺失、图形拓扑等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并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
土地二次调查 篇10
(一)关于《培训教材》中农村土地调查地类认定
结合《技术规程》和《培训教材》,笔者从教材当中不能认定的地类摘录下来制作成表,作为《技术规程》的补充,供外业人员参考。
(二)城镇土地调查地类的认定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关于城镇土地地类认定这一块,结合《技术规程》和《培训教材》与国土局前辈们讲的,笔者整理之后制作成表作为《技术规程》的补充。
注:1城镇内长途客运站用地,归到街巷用地不难理解。2用于城乡基础设施的用地,包括给水水厂,我们都知道水厂一般在城乡结合部,而自来水机关用地在市中心,与水厂是分开的,归到公共设施用地较为合理。3现在的培训中心(办事处)都多元化经营,大多都具有住宿、餐饮等对外服务的性质,所以已归到住宿餐饮用地。4由于房地产开发公司是以房地产经营性质的办公场所,所以归到商务金融用地
(三)结束语
本文结合《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和《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培训教材》对农村土地调查不能认定的地类制作成表,对城镇土地地类认定加以补充并说明,以期达到对地类认识的统一,以及正确认识地类,综上所述,笔者期望本文能给参加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人员提供一些借鉴。
参考文献
[1]高延利等.《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第一版).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7(8).1高延利等.《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第一版).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7(8).
土地二次调查 篇11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是宏观性成果, 土地勘测定界成果是微观性成果。两者在国土资源管理中都是基础性成果, 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研究和正确把握他们之间的关系, 有利于国土资源的基础数据建设, 有利于国土资源各项业务的正确开展, 有利于国土资源的有效管理。
1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分析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包括农村土地调查成果和城镇地籍调查成果, 本文指前者 (以下简称二调成果) 。是逐地块实地调查土地的地类、面积和权属, 掌握各类用地的分布和利用状况, 以及国有土地使用权和集体土地所有权状况, 而形成的成果。
1.1 制作过程
数学基础, 平面坐标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 高程系统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投影方式采用标准分幅高斯克吕格投影, 比例尺1:10000。
卫片采用SPOT5, 分辨率2.5米, 平面控制点在1:10000比例尺地形图上采集, 高程控制采用1:50000比例尺DEM, 图像处理, 以景为单元采用物理模型或有理函数模型进行几何校正, 重采样方法采用双线性内插或三次卷积, 形成标准分幅的DOM影像图。
以DOM分幅图为工作底图, 利用已有的土地调查成果等资料, 按现状进行实地权属调查和地类调查, 调查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国有土地使用权, 并按照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调查每块土地的地类、位置、范围的分布和利用状况, 标绘于DOM上, 记录于表册上, 经过内业数据采集, 属性录入等最终形成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
1.2 精度分析
平面精度对国土资源管理更为重要, 因此只作平面精度分析。由于没有实地采集数据与二调成果进行比对, 很难对成果作出客观性评价, 这方面有待于今后对二调成果更新、维护时进一步作出探讨。但是二调成果是经过验收的合格产品, 其精度可以按照理论要求进行分析。
按照《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 (以下简称《规程》) 规定, 对DOM平面位置精度要求如下:
DOM地物点相对于实地同名点的点位中误差应符合表一规定。
单位:米
按照《规程》规定, 对图斑界线数据采集平面位置精度要求如下:
明显界线与DOM上同名地物的位移不得大于图上0.3mm, 不明显界线不得大于图上1.0mm, 如表二所示。
单位:米
(限差等于2倍中误差)
根据上述成果形成的过程可以基本得出, 影响成果最终精度是DOM的制作精度与数据采集精度综合结果。图斑是被行政界线、土地权属界线或现状地物分割的单一地类地块, 除部分现状地物, 全部零星地类外, 其余全部以图斑形式表达, 图斑界线的精度基本可视为是整个成果数据采集精度。因此成果的最终精度 (中误差) 如表三所示。
单位:米
1.3 应用范围
二调成果是制作基本农田数据库, 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 土地开发复垦整理数据库的基础数据库, 是国土资源电子政务运行的重要数据库之一。
二调成果也是建设用地预审, 农用地转用、土地征收征用审批的重要审核依据, 是国土资源执法监察的原始信息来源的主要依据。
2 土地勘测定界成果分析
土地勘测定界成果 (以下简称勘界成果) 是为土地征收、征用、划拨、出让、农用地转用、土地利用规划及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等工作的需要, 实地界定土地使用范围、测定界址位置、调绘土地利用现状、计算用地面积, 而形成的成果。
2.1 制作过程
根据用地单位提供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或选址意见书及规划用地范围图等有关资料, 及项目用地的审查意见, 现场踏勘、制定技术方案, 实地调查核实用地范围内的行政界线、权属界线、土地利用类型界线、基本农田界线、已批准的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范围线。将其测绘或转绘于工作底图上, 同时对现状土地利用类型进行调查核实。埋设界标, 测绘界址点的解析坐标。内业计算、编绘勘测定界图、面积量算, 编制土地勘测定界技术报告书。
2.2 精度分析
根据勘界成果制作过程, 成果的最终精度主要来源两个方面:控制测量精度和数据采集精度。控制测量的起算数据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一致, 来源于国家控制点。数据采集的常用设备是全站仪和GPS RTK, 特别是CORS RTK的应用将使数据采集的可靠性、精确性大为提高。一般勘界成果的界址点精度优于0.15米, 因此勘界成果的精度相对二调成果精度, 应该是为真值。
2.3 应用范围
勘界成果是建设用地预审, 农用地转用、土地征收征用等审批内容 (范围、权属、地类、面积) 的来源和依据;
勘界成果也是国土资源执法监察的现状信息来源的主要依据。是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的基础资料。
3 二调成果与勘界成果的关系分析
3.1 行政界线关系分析
二调成果的行政界线来源分为:国界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省界陆地 (含海岛) 与海洋界采用国家确定的界线, 县级及县级以上行政区界线采用全国陆地行政区域勘界成果确定, 乡镇行政区界线采用各县 (市、区) 最新界线确定。
勘界成果的行政界线来源:对于国界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省界陆地 (含海岛) 与海洋界直接引用二调成果, 对于县级及县级以上行政区界线, 乡镇行政区界线, 经界线双方现场指认勘测。
将勘测结果与二调成果叠加校核, 按照表四不明显界线一栏比对, 在限差之内, 均符合要求。超出限差的, 采用勘界成果。县级及县级以上行政区界线作记录存档, 年终上报省国土管理部门备案。乡镇行政区界线作记录存档, 年终上报省国土管理部门、市国土管理部门, 获批准后, 对二调成果进行修改, 更新数据库。
3.2 权属界线关系分析
二调成果的权属界线来源:权属界线双方现场指认, 经DOM采集形成。
勘界成果的权属界线来源:权属双方现场指认勘测。
将勘测结果与二调成果叠加校核, 按照表四不明显界线一栏比对, 在限差之内, 均符合要求。超出限差的, 采用勘界成果。权属界线作记录存档, 年终上报省国土管理部门、市国土管理部门, 获批准后, 对二调成果进行修改, 更新数据库。
3.3 地类界线关系分析
二调成果的地类界线来源:按现状地类界线调查, 经DOM采集形成。
勘界成果的地类界线来源:按现状地类界线勘测。
将勘测结果与二调成果叠加校核, 按照表四区分情况比对, 在限差之内, 均符合要求。超出限差的, 地类界线作记录存档, 报请省国土管理部门、市国土管理部门有关人员现场踏查核定, 经批准后, 采用勘界成果, 同时对二调成果进行修改, 更新数据库。
3.4 地类关系分析
将勘测结果与二调成果叠加校核, 可能存在两者单一地类不一致, 地类数量多少不一致情况, 这种情况比较复杂。
一种是二调成果出错, 尽管二调成果是经过验收合格的产品, 但漏调、误调现象不可避免, 还可能很多, 应该予以重视, 应当及时报请省国土管理部门、市国土管理部门有关人员现场踏查核定, 经批准后, 采用勘界成果, 同时对二调成果进行修改, 更新数据库。
一种是二调成果无误, 地类属人为改变, 对符合国家有关政策的, 应当及时报请省国土管理部门、市国土管理部门有关人员现场踏查核定, 经批准后, 采用勘界成果, 同时对二调成果进行修改, 更新数据库。对不符合国家有关政策的, 国土监察部门应及时介入, 查明情况, 依法处理。如果依法符合报批条件的, 采用二调成果的地类和勘测定界的范围综合成果上报。
单位:米
4 建议
上述的分析和对应所采取的办法, 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将甚慰初衷, 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4.1加强现场踏查检校力度, 确保勘测成果的真实性、准确性, 特别是地类、地类界线、权属界线的现状真实性、准确性。
4.2正确对待二调成果, 制定二调成果的应用细则, 对其应用可能出现的情况作出科学分析, 提出指导性解决办法。对于满足自身精度的, 要坚决维护其权威性。对出现纰漏甚至错误的, 要坚决纠正, 不能因为二调自身原因使本来符合政策的合理用地得不到批准, 更不能因为二调自身原因使本来不符合政策的不合理用地得到批准。
4.3制定土地审批工程师随机会审制度, 使懂得专业技术和法律法规的人员参与其中, 降低土地审批的技术风险。
4.4二调成果和勘界成果是国土资源管理的核心成果, 视如大厦的基石而倍加重视。要通过真实准确的勘界成果对二调成果补充、修改、完善, 使二调成果始终保持现势性, 使国土资源管理建立在真实的基础水平上。
参考文献
[1]《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行业标准.TD/T1014-2007
[2]《土地勘测定界规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行业标准.TD/T1008-2007
【土地二次调查】推荐阅读:
第二次土地调查09-21
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07-30
土地资源调查10-16
土地利用调查06-11
土地更新调查06-23
全国土地调查07-09
土地权属调查论文09-28
土地面积调查报告08-23
城镇土地利用现状调查09-01
农民土地处置调查问卷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