垫江县土地流转调查报告

2024-07-12

垫江县土地流转调查报告(共9篇)

垫江县土地流转调查报告 篇1

垫江县土地流转调查报告

一、农村土地流转的新形势

农村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实现了农产品供需总量平衡,丰年有余。农村经济发展进入结构调整新阶段,家庭经营受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制约存在不少问题。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受资金、技术、信息限制,产业结构趋同、产品单

一、品质不优,商品化、产业化程度低,难以适应激烈竞争和瞬息万变的市场。二是土地平均承包不能满足农民增收致富需要,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有田无人种与有人无田种同时并存。尊重市场规律,按照效益优先原则,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基础上,创新土地经营机制,探索土地使用权流转是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

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农村土地流转工作,主管部门积极工作,发挥职能作用,使我县土地流转探索取得初步成效,从第二轮土地延包工作后至2002年6月30日,全县共有农村土地流转143宗,面积20146.44亩(除水面、林地外),其中田3727.83亩,土2573.51亩,四荒地13845.1亩,涉及农户5914户,其中流转的田土面积占全县耕地面积的1.02%。这次统计范围是指签订有流转合同的部分,不含农户间零星托管,即没有签订合同的农户间自愿协商的土地互换、转包等不包括在内。流转的土地主要用于农业规模经营,涉及油菜制种、水果、蔬菜、蚕桑、水产养殖等经济项目。流转的形式有反租倒包、转包、租赁、互换等,全县涌现了一批如“渝黄一号”、“三合水库生态园”、新民藕鱼工程、蔬菜、蚕桑、苗圃等农业产业化示范项目或龙头企业。

土地流转对改造我县传统农业,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一是创造了区域特色农业,形成布局合理,规模经营,特色突出的沙坪“渝黄一号”油菜制种基地、太平牡丹旅游区,七桥藕鱼工程、三合生态农业科技园等名特优新稀专业生产区。二是涌现了大中型农业龙头企业,提高了农业组织化程度。利农一把手公司、猴王集团、桂溪生态园开发园、新民优质蚕桑示范园等一批经济实力强、科技水平高、经营机制活的新型农业经营典型。三是增强了可持续发展后劲。承接业主自筹资金,自带技术、信息、人才投资土地综合开发,修道路、兴水利、建科研基地、商品生产基地、加工基地。仅渝黄一号基地投资上千万元修建科研所、育种温室、良种储备库。四是营造了垫江投资环境和提升了垫江品牌,随着利农公司落户我县,农业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发展潜力和获利环境被国内外客商看好,先后有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客商考察,相继引进通和药业、天力公司等一批品牌企业和广州东区公司、宜昌开发公司等骨干企业。渝黄一号油菜居国际领先地位,成为中国农业的硅谷,创造了垫江优质油菜名牌,良种销往湖北、安徽等10多个省市,占领国内近半市场。五是走出了农业产业化模式。企业与农户以合同订单把家庭经营过渡到公司+农户、科技+农户、基地+农户,农民接受企业现代经营理念和制度化管理方法,农民按照市场信息、经营战略、经营目标实施标准化生产,到时发工资,促进市场观念、科技知识、身份、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和提高。六是提升农业素质,增加了农民收入。特色商品生产基地生产出批量优质高效农产品,适销对路。流转土地农民不付种地成本,不担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稳定获取土地出让金收入,更能从企业务工中获取劳务收入。渝黄一号基地每年每亩支付劳工工资500元,计80余万元;新民朱学平蔬菜基地60余亩一项今年支付劳动工资6万元左右。据初步估计,每亩流转地年平均支付劳务工资在200元以上,全县流转地20146亩,农民从务工中获收入在400万元以上。利用渝黄一号基地油菜花,今年产纯天然蜂蜜5000余公斤,产值8万元;毕桥村支书胡荣华,今年在油菜花盛开季节办农家乐营业收入8万余元,利税近3万元。

当前,土地流转适逢良好机遇。近两年的积极探索,积累了有益的经验;进入WTO,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是大势所趋;特别是中共中央专门下发关于做好农户承包地使用权流转工作的通知,要求引导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健康发展。我们应抓住机遇,制定积极的农村土地政策,积极探索土地流转办法,加快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

二、新形势下的新问题

土地流转是农业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发展中的新事物。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是事物发展的正常现象。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一是部分基层领导和有关人员认为土地流转是农户自己的事,应由农户和业主自由协商,与乡镇村社无关,不加强管理,对之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农民的恋土情结、小农经济等意识较严重,有的农民甚至还存在金不调银不换的思想,严重阻碍了土地的合理流转。二是对土地流转采取行政命令,有的乡镇或村社为了实施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或完成某项工作考核任务,对业主许以各种承诺,不尊重农民的意愿和坚持民主协商、公开、公平的原则,采取强迫的手段,促成土地流转的实现,以完成工作任务。

2、监督管理不力。2000年,为了加强对农村土地流转的管理,县农业局通过广泛的调查研究,根据《重庆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承包合同条例》,制定下发了《垫江县土地流转管理办法(试行)》,用以指导全县农村的土地流转管理工作,并获重庆市农业局科技进步二等奖。一年多来,土地流转管理因为各种原因,试行办法管理的力度不够,乡镇基本上没有按试行办法操作。各乡镇农业服务站因体制原因,机构改革后农经站属事业编制,乡镇承包合同管理机构没有建立或及时调整,机构不健全;而农经站从事以农民负担、土地承包、集体资产三大管理为主的行政管理、行政监督、行政执法工作,既无收费权利,也无经营项目,许多农经干部连基本工资都难以保证,在为生计发愁,未主动介入土地流转管理工作,现在的农村土地流转基本处于无序状态。

3、政府未及时出台土地流转的配套法规政策和制度性文件,政策宣传和引导乏力,社会化服务滞后,流转环境不够好。土地资产评估、流转知识培训跟不上,信息、服务处于盲区,使一些地区土地流转较为困难,土地撂荒严重。二是部分农民自发流转,做法各异,弊端较多。农民口头交涉,承让双方权利义务不明确,税费负担难以落实;有的将基本农田转作非农产业用地;个别地方发动群众不充分,干部包办代替,流转纠纷屡有发生。如合尤金钱村2000年3月流转70余亩土地,期限25年,2001年初解除合同,给业主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

4、农村土地流转合同的签订不规范。

(1)、面积不实。据调查,有的乡镇土地流转签约时,是按照第二轮土地承包时的习惯面积计算的,而不是以实际丈量面积签订合同。一般而言,习惯面积都大于实际面积,但实际面积和习惯面积的真实差距一些业主和农民心中无数。

(2)、土地流转期限。有的在签订农村土地流转合同时,超过了第二轮土地延包合同的剩余期限。县委[1998]6号文件明确规定第二轮土地延包期从1998年7月起一定30年不变(集体所有的四荒地除外),而我们调查中有一个土地流转合同是从2000年10月27日起至2030年10月26日止,超过了第二轮承包的剩余期限。

(3)承包费问题。许多土地流转合同的期限较长,如以货币为对象支付转包费,难以预料今后物价的升降情况,有可能给承包户或农民造成损失,进而引起合同纠纷,因此以货币方式支付租金或转包费应考虑物价因素的影响。如以实物方式支付转包费或租金也应考虑生产力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有的乡镇在确定租金时没有参考本县其它地方的水平,确定的标准较低,损害农民的利益。如有一个乡镇将农民的田租给业主发展蚕桑,给农民的补偿是每年每亩600年稻谷,并且是按习惯面积计算,明显低于我县其它地区的水平。

(4)合同条文的语意表达问题。一是合同签订中在关键字句上有涂改现象,并无双方同意更正的任何标记。二是语意模糊,表达意思不清的现象较突出。三是有的合同双方责、权、利不对等,显失公平。如一旦发生合同纠纷,农业承包合同管理机关或人民法院将难以辩别合同双方的真实意图,给业主或农民带来损失。

三、土地流转的基本思路

农村土地流转的基本思路,以发展为主题,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培植龙头企业;依靠经营体制和机制创新,调整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在流转原则上,坚持维护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长期稳定农户承包权,依法流转使用权。在流转目标上,依靠各方面的优势组合,实施耕地规模集约经营,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积极开发非耕地和低效益地,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可持续农业,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在流转方向上,依靠科技成果转化和实用新技术运用,着力市场信息、资金、劳力和先进管理经验有效对接,建设一批有特色、有优势、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商品生产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在流转方式上,坚持农民与业主自主选择。

四、措施和建议

土地流转问题实质上是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与现代生产经营方式、体制、机制等生产关系相适应,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问题。必须按照中共中央文件的要求,从健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高度,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提高认识,掌握工作主动权。土地流转历来是党在农村的重要政策,早在土地承包初期,1984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鼓励土地逐步向种田能手集中。1992年在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中,再次明确把培育农村土地市场,促进土地流转作为一项重要政策加以推进、实施。去年底,中央专门下发关于做好农户承包地使用权流转工作的通知,强调要求采取有效措施正确引导和规范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

按照中央通知精神,各级领导重新认识“土地问题是农业农村工作的核心,是农村稳定的基础。”要按照***同志“三个代表”的要求,加强党的农村政策的学习和宣传教育,正确引导和规范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确保农村土地的合理使用,为土地流转提供法律政策服务,维护农民长远利益。

2、修订完善《垫江县土地流转管理办法(试行)》,规范流转秩序。土地流转是集法制性、经济性、社会性于一体的体制和机制创新。应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修订《垫江县土地流转管理办法(试行)》,确立其在我县经济社会改革中的地位,与集体经济组织、家庭承包经营之间关系。明确规定流转的原则、形式、期限、工作程序、使用权的确认、管理机构及其职责,各方面的权利、义务、纠纷处理及法律责任。并对出让费管理、流转合同文书、档案、鉴证等做出明确要求。真正使土地流转走上法制化、规范化轨道。

3、加强政府引导,着力政策推进。土地流转处于起步阶段,政府引导尤为重要。第一,以政策服务为中心,营造流转氛围。出台专门文件,召开专门会议,全面宣传贯彻党中央土地政策,解除部分基层领导和群众思想疑虑。结合实际,制订鼓励流转的政策,特别明确土地开发利用政策,轻税薄赋政策,权益保障、环境、信贷、服务方面政策。第二,综合规划,选好发展项目。按照区域化、特色化、产业化思路,进行规模经营、集约经营规划,着力招商引资。第三,强化组织协调,明确部门分工,专门机构管理,一条龙服务。充分调动村社基层组织积极性,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依法完善前期流转中的遗留问题,积极组织竞争流转。

4、构筑流转载体,催生市场体系。首先是培育承接业主,总结表彰一批示范典型企业,招商引资一批内外资业主。其次,建立一批流转中介组织。从事土地信息收集、整理、广告、政策咨询、信用担保,开展土地资产评估、物资供应服务。形成纵横联合、政策配套、信息共享、服务高效的配套体系。再次,建立市场规则,维护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秩序,防止下流转指标、用行政手段搞拉郎配等现象发生。

5、加强土地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土地价值。农业基础设施落后是制约土地流转的重要原因。改善土地生产条件,创造流转优势。一是加强农业综合开发,大力改造中低产田土,配套完善水利排灌设施,建设稳产高产农田。二是以生态建设为中心,治理水土流失,防治污染。三是加强以道路、电信、电网、供水等为主体的生产生活设施建设,增强综合开发利用能力。

6、大力发展非农产业,促进农村人口和劳动力转移。农村人口和劳动力转移是合理调整生产力布局,扎实推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标志,也是土地流转的必然要求。一是着眼农产品多层次增值,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营销业、储藏、保鲜、包装产业。重点围绕龙头骨干加工业扩规模上档次,吸收大量农村人口转移到产前、产后或二三产业稳定就业。二是积极发展乡镇企业,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吸引一批名牌企业和对口支持企业及项目落户我县,以东部资金、技术、设备、经验建设一批新型龙头企业和支柱产业。三是加快以产业为支撑的小城镇建设,扩大规模,完善功能,吸引农村人口和劳动力安居乐业。四是开发旅游资源,发展配套观光休闲服务产业。同时加强与发达地区及企业联系,积极向国内外市场发展劳务输出。

7、坚持市场导向,多种渠道流转。以项目开发为着眼点,招商引资;核心企业为龙头,实施特色资源开发;招标投标为基础,竞争承包;使用权为纽带,建立新型专业合作组织;以科技实体为主力军,建设各型现代农业示范区;委托代耕,互相调换,子女继承等都是适宜的流转渠道。各种渠道流转的具体形式多种多样,关键是从实际出发,承让双方选择最合适的渠道和形式,实现优势互补,经济双赢。共同承担可持续发展的责任。

8、健全机构,强化职能。县上要及时调整充实县农业承包合同管理委员会及其成员,主管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做好农村土地流转的指导和管理工作。乡镇相应建立或调整农业承包合同管理机构,并落实专人办公,报县农业局备案。根据农经站履行农村土地承包、农民负担、集体资产与财务的三大行政管理工作职能,将农经站纳入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人员工资、必要的工作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管理。同时农经部门要加强对农村土地流转情况调查研究、分析、汇报,密切注意发展动态;指导农村土地流转合同的订立,及时办理因土地流转引起的合同变更、解除、重订和使用权的确认工作。搞好合同鉴证,建立流转合同档案,引导业主与农户建立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及时调解和处理土地承包、流转合同纠纷。在确保我县农村社会长期稳定的前提下,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我县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垫江县土地流转调查报告 篇2

关键词:史村镇,土地流转,调查报告,蔬菜大棚

土地流转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 是实现规模农业、效益农业、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前提和基础。促进农村改革发展的现实需要, 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 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带着对土地流转重要意义的认识, 笔者深入到曲沃县史村镇, 对史村镇蔬菜园区的土地流转情况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调查。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1 史村镇基本情况

史村镇位于曲沃县东部, 与翼城县接壤, 共辖35个行政村, 146个村民小组, 拥有农户9969户, 农业人口42086人, 家庭承包总面积4093.3hm2。为全县第一农业大镇。境内水资源丰富, 南有浍河水库, 北有星海温泉, 有独特的暖式小气候环境, 非常适宜种植大棚蔬菜。

2 园区土地流转情况

截至目前, 史村镇蔬菜园区共流转土地534.87hm2, 涉及农户4120户, 涉及西海、东海、张范、王村、焦庄、吉许、羊舌、县册、周庄、郇村、西杨、听城共计12个行政村, 所涉及的12个行政村的家庭承包耕地总面积1573.4hm2, 承包农户数3899户, 涉及农业人口16642人, 农村劳动力数量10626个, 劳动力转移数量3228个。

3 园区土地流转形式

史村镇蔬菜园区的土地流转方式以转包、互换为主, 有小部分是租赁的方式。园区内以转包方式流转的土地面积为260.97hm2, 涉及农户1860户;以互换方式流转的土地面积为200.03hm2, 涉及农户1530户;以租赁方式流转的土地面积73.87hm2, 涉及农户730户。

4 史村镇的主要做法

4.1 提高认识、加大宣传

土地流转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 是实现规模农业、效益农业、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前提和基础。史村镇一直将土地流转工作作为经管工作之中的一个重点工作, 成立了史村镇土地流转领导组, 建立了土地流转服务中心, 大力宣传《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以及中共中央《关于做好农户承包地使用权流转工作的通知》精神以及相关的政策、法规, 让大部分村民从思想上认识到了土地流转工作是农村规模经营的前提, 是农民增加收入的有效途径, 积极主动参与土地流转。

4.2 积极引导、程序严谨

在土地流转工作中, 县、乡两级经管人员积极引导农民进行合理流转, 土地流转时, 县经管站按照省经管局统一制定的“土地流转合同”规范文本向各乡镇人民政府经管站予以下发, 各乡镇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对部分条款进行增减, 形成统一格式的土地流转合同书。乡 (镇) 人民政府经管站主要负责对各村、组、户的具体指导与服务。

史村镇经管站一班人, 在乡镇分管副职的带领下, 走进基层, 深入田间地头, 仔细了解每个流转农户的真实意愿, 确保土地流转的自愿合理。认真接待村民的政策咨询, 及时对村民提出的疑难问题进行解答, 依法指导各村的土地流转, 正确处理流转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合同签订时, 根据本乡镇的实际情况, 形成统一的土地流转合同书, 组织人员, 认真填写, 细心核查, 确保合同的公平公正, 合同签订好, 进行签证。

4.3 完善合同、健全档案

史村镇经管站对流转双方签订的流转合同认真审核, 予以签证, 加盖经管站公章及人员名章, 一式4份, 流转双方、发包方、签证单位各持1份, 乡镇经管站存档、备案。

5 蔬菜园区土地流转取得的效益

农村土地流转, 给农民带来了实惠。土地流转前, 当地农户的收入主要依赖传统种植小麦和玉米, 辛辛苦苦忙碌1a, 每667m2地纯收入仅仅530元。在乡镇政府、村委会和县、镇经管站的指导下, 进行合理流转后, 统一指导社员进行大棚蔬菜种植, 规模经营带来丰厚经济效益, 目前每667m2地纯收入达到1.3万元, 明显的经济效益被周围农民看在眼里, 带动了周边农户主动进行土地流转, 增加了农民收入, 推动了曲沃县大棚蔬菜产业的发展。

山东土地流转调查 篇3

在专家看来,中央拆掉了拦在土地承包权和经营权中间的一堵墙,使农民握紧土地承包权的同时,放活了土地经营权,这一放,奠定了活的基础。

随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规模化经营的扩大,农村和农民出现了新的变化。在新农村建设路径上,资本和技术找到了一个更为合适的突破口,长久以来的传统农耕模式被改变。这是一种怎样的变化?如何看待这种变化?

谁在流转?

孙聚峰是潍坊市寒亭区朱里街道博峰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该合作社有土地2600亩,其中600亩种植的是绿色无公害大姜。朱里街道是山东大姜的主产区之一,此前,孙聚峰做的是农资销售业务,颇有积蓄,土地流转制度推行后,孙聚峰牵头成立了博峰种植专业合作社。

“成立合作社,主要是为了将农民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通过现代的技术、管理手段,实现品牌化生产,从而提高农产品的品质、附加值以及抗风险的能力。”孙聚峰说。

据记者了解,目前土地流转主体大多数是类似孙聚峰一样做过生意,有积累、有眼光,近几年或者直接租地,或者以“能人回乡”模式带领村民,成为土地流转中的新型“地主”。

资料显示,目前土地流转主体基本以种田大户、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社为主。这些经营主体根据当地实际,探索出了一条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路径。

以泰安新泰市为例,新泰市汶南镇益民核桃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1000多亩,由合作社组织社员统一种植核桃,实现了特色产业强村富民的新路子,全村人均增收5000元,村集体收入55万元。

谷里镇于家枣林村村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成立了新泰市枣林峪土地流转社,每2.1亩为1股,除本村137户村民入股外,还吸收了周边老牛沟、牛枣林、柘子沟三个村民的80户村民入股536亩,合作社共吸纳入股土地1536亩。

此外还有两类流转主体,一类是企业,一类是外地农民或者其他成员组成的经营体。不同的流转主体,租地规模和用途不尽相同。

企业下乡规模更大,出手更大方。新泰市投资3.6亿元的长兴现代农业创新园,建成26跨28000平连栋温室、36个26400平冬暖式蔬菜大棚和7000平智能温室,实现了当年投资,当年见效。在租地用途上,企业大多以高效农作物、观光农业、苗木花卉或养殖业为主,较少种粮。

“工商资本参与土地流转,让企业、农民在这块土地上,结成了一个命运共同体,为促进农民增收提供了一个可复制的发展模式。”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农村经济处负责人告诉记者。

据了解,近年来,山东土地流转及规模经营一直走在全国前列。记者从有关部门获悉,截至2015年底,山东省基本完成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全省农村土地流转面积已达2569.5万亩,占家庭土地承包经营面积的27.3%,加上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通过建立紧密型生产基地、开展土地托管服务所覆盖的面积,全省土地经营规模化率达到40%以上。

目前全省有20个县(市、区)被国家确定为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单位,有76个县(市、区)探索发放了土地经营权证,有43个县(市、区)开展了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为破解农业规模经营主体融资难问题闯出了新路。

土地股份合作也随之加快。全省土地股份合作社发展到4790个,经营面积达79.3万亩。这些土地制度改革,催生了山东农村综合产权流转交易市場和农村金融市场发育,已建立起省级农村产权交易中心(齐鲁农村产权交易中心)1个,市级3个,县级109个,累计实现交易额206亿元。据了解,目前,全省有1.01万个村完成了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如何流转?

在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口头协议曾是土地流转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由于缺乏相关的制度保障,不可避免地会引发各种争议。

提起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这件事,昌邑市北孟镇前刘家营子村村民老刘满腹辛酸。前几年种大姜很赚钱,他忍不住想试一把,可自家包产到户的土地不太适合大姜种植。后来老刘便向离自己村不远的某村村民老李“求援”,承包了老李家3亩地种大姜,租期是5年,每亩地每年租金800元。老刘还租用了其他村民的“姜井”来储存大姜。

第一年大姜种得好,又赶上销售价格高,老刘一亩地纯收入30000多元。看着老刘一年赚了不少钱,老李眼红了,就想借各种理由终止跟老刘的合同,把土地收回来自己种大姜。

“老李跟我说他自己也想种大姜,就把地给收回去了。”老刘告诉记者,自己本想给正在上大学的儿子在城里买房,谁知土地被收回去,种姜挣钱的梦想泡了汤。“当时觉得乡里乡亲的,就口头上说了一下怎么承包,也没立个字据啥的。”老刘说。

据记者了解,前些年的农村土地承包,多数情况都像老刘一样,只是个人之间的口头约定。“农民一般是地多了种不了的时候才往外承包,都是双方协商着来,一旦协商不好就会发生纠纷。”

为了避免土地流转过程中出现不必要的纠纷,更多的农民愿意通过有政府背景的产权交易中心来完成土地流转。

设在潍坊市的齐鲁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是全省唯一的省级综合性农村产权交易机构,自成立以来,齐鲁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依托总部所在地市潍坊市各县市区经管局及其乡镇街道经管站,在全市所有涉农县(市)区设立了15个县(市)区分中心和134个镇街办事处,完成了全潍坊市的“市、县、镇(街)”三级交易服务体系建设。

同时,为加快全省各区域市场的拓展步伐,齐鲁农交中心以参股和发展综合会员的形式,在济宁市、青岛市、烟台市及德州平原县、德州禹城市设立了5个省内分中心。

打开交易中心网站,供求信息历历在目:济宁市邹城市张庄镇出租土地120亩、潍坊市诸城市桃林镇出租林地651亩……“以前农民想流转土地找不到买家,工商资本下乡扶持农业发展找不到理想地块,这种供需不对接的局面一去不复返了。”齐鲁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总裁李英华说。

农村土地流转情况调查报告 篇4

调查时间:2012 年8月3日至8月8日

调查地点:河北省泊头市文庙镇

调查对象:全镇人民

调查方法:实地考察、访谈、查阅相关资料

调查内容:土地资源的使用情况,土地流转现状

调查目的: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所以解决土地问题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关键所在。随着我国生产力的逐渐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快速提高。但是随着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本村的外出务工经商的人员大幅度增加,致使出现了土地使用分散,闲置等问题,甚至出现了土地荒废的现象,这一问题制约了农村经济就的发展。因此我们应该抓好土地流转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农村土地承包法》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把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实施农业规模经营,降低生产交易成本,从而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发展。

为了了解现在农村土地流转的状况,就文庙镇的土地流转状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此次调查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本镇的基本情况

从统计数据来看,截止到今年七月底,全镇家庭承包经营的农户有4987户20092人,13209个劳动力,承包耕地面积14883亩。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受让方53户119起,本镇土地流转面积达1034亩,占承包耕地面积的2.8 %,其中耕地流转面积达出624亩,林地流转面积达410亩。全镇流转情况涉及10个村民委员会,39个村民小组,256户农户。流转出的土地主要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流转期限以中短期为主,以5年以下为主。同时不少土地正面临着被废弃的现状。由于本镇采取土地入股等形式,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种数粮大户,搞土地规模经营,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土地流转,实现了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发挥了规模效益。

二、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本镇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在市、县两级政府和各级农业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下,对依法推进土地流转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许多有待完善的地方。

1、现有土地使用不规范

我国实施土地承包30年不变的政策,农村现存的农用地管理模式落后,传统的模式给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带来了很多弊病。村里的人口变动使土地出现多寡现象,土地分配有失公平。还有一些人随意改变土地的使用类型,在耕地上建房、种树,严重浪费了有限的耕地。

2、法律意识较淡薄,农村土地流转手续不规范,引发矛盾纠纷多。表现在:一些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法律、法规认识度低,知道有《土地承包法》的多,但通读过全文了解精神的不多,有的土地流转未经村委会同意或备案。调查中发现多数流转不签订合同或合同不规范,大部分土地流转都没有合同,更多的是口头协议。有些人认为签不签合同不重要,以口头协议代替合同,有的流转后再签合同,埋藏下矛盾纠纷隐患;即使有合同,也存在不规范、不完善之处,不规范的主要因素是农民法律意识淡薄,自我保护意识不强,不知晓土地流转的程序及相关手续;另外农户间土地流转期限较短,短期行为严重。农民务工经商收入不稳定,农民仍把土地作为经营风险的退路,土地转出方怕失去土地,所以大部分采取短期转包的形式流转土地,由于流转期限较短,造成转入户在生产上的短期行为和掠夺式经营,导致土壤肥力严重不足;三是单家各户经营的土地面积碎化;土地承包工作中,仍有一些村组干部对党的土地承包政策和法规领会不够,为解决人地矛盾,搞“几年一调”,土地打乱重分,给土地流转造成了困难和障碍。

3、对土地流转的意义和认识不足,流转机制不完善。

许多农民还没有把土地流转作为整合土地资源、提高土地产出率、转变经营方式、解

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多种经营、拓宽增收渠道等有效手段和必然途径。有些农民依然存在小

富即安的传统观念,不愿意离开那块能提供给自己有限收入的土地。土地流转需要进一步规范。各地没有完全健立和实施土地流转登记备案制度。有的流转主体

和行为还不能完全依法运行。对流转情况缺乏相关备案登记和土地承包经营权让变更手续。

合同文本还没有统一。还存在土地流转引起的纠纷现象,亲戚、邻里关系不和谐,有的甚至

反目成仇。

4、土地流转范围窄,流转收益少。调查中发现多数农户土地流转都是发生在亲戚及邻

居之间,甚至有些是被动流转。农户因无力耕种,导致土地质量下降,有能力耕种的,因土

地流转渠道不畅通,转入土地困难。土地无法向大户和种田能手集中,土地流转收益少,尤

其是在取消农业税、乡统筹、村提留前,还存在转出土地“倒贴钱”的现象,税费改革后许

多农户又返要回了自家原转包出去的承包田地(顺水村、赵米克村有这情况),就这样守着、认着、规模窄小地经营着。

三、对策与建议

1、要广泛宣传,提高农民流转土地的积极性。结合农村土地承包法律法规学习宣传活

动,采取电视、广播、标语、条幅、下发宣传单等多种方式,广泛宣传土地流转的意义及土

地流转政策措施,以及流转土地农民增收的实际效果,消除农民思想顾虑,提高土地流转意

识。

2、积极调研,及时解决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要把土地流转作为一个课题,组成调研

组,深入县(区)、乡村和农户对泊头市土地流转情况开展调研,及时掌握全市土地流转情

况和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流转新模式、新办法。

3、加强典型引导,营造土地流转的良好转氛围。要把培育土地流转典型作为促进土地

流转的重要手段,总结典型经验,加强引导。

4、要健全制度,依法规范土地流转。健立和实施土地流转登记备案制度。加强具体指

导帮助,及时帮助解决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步伐。确保流转主体和行为符合有关法律和政策规定,规范引导农民依法、自愿、有偿进行

土地流转,从源头上化解农村土地纠纷,通过构筑县、乡(镇)、村、组四级服务平台,对

农民自行协商达成土地流转协议并要求主管机关给予变更登记的,要做到有人办理、限时办

理、办就办好的工作程序流程。对流转合同及有关资料进行归案并妥善保管,建立流转情况

登记册,及时记载和反映流转情况。对以转包、出租或其它方式流转的,及时办理相关备案

登记;对以转让、互换方式流转的,及时办理有关承包合同和土地承包经营权让变更手续。

建立和实施土地流转合同管理制度,指导流转双方在自愿协商的基础上,建立稳定规范的流

转关系。使用省里统一制定的合同文本。较大规模或涉及主体较多的流转,必须由农经站指

导流转双方签订流转合同,进行合同登记、鉴证。

5、重视纠纷调处,保护土地流转。为保护土地流转双方的合法权益,该市各县区于

2006年全部成立了农村土地承包仲裁机构,要充分发挥作用,把农村土地承包纠纷全部纳

入依法管理的轨道。

6、创新体制机制,探索流转形式。坚持以《土地承包法》及中央和省相关规定为准绳,鼓励农户依法采取转包、转让、出租、互换等多种方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积极探索土地

流转合作社等土地流转组织形式。在保持原承包关系不变的前提下,由享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自愿申请,并以土地经营权入社的形式,组建农村土地流转合作社,由土地流转合作

社进行集中统一规划、统一经营。这种模式以股份制和合作制为基本形式,实行“三权分离”,即村集体拥有土地所有权,农民拥有土地承包权,土地流转合作社拥有土地经营权,实行社

土地流转问题调查问卷 篇5

户主姓名:年龄:劳动力人数:

家庭住址:文化程度:家庭人口:土地面积(最初集体承包的):

1.你是否有过土地流转的经历?

A有B无

2.若有,属于哪种方式?

A租入B转出

3.什么原因促使你出租土地?

A外出打工 无人照管B 农业种植收益低

C缺乏劳动力D 其他

4.什么原因促使你租入土地?

A劳动力过剩B扩大生产规模的需要

C受亲朋好友的委托D其他

5.你在确定土地流转关系时 采取什么方式?

A口头协议B书面协议C第三方证明D其他

6.你认为在确定土地流转关系时签订合同必要吗?

A没有必要,都乡里乡亲的谁也不回坑谁

B没有必要,有纠纷了找村干部解决就可以

C有必要,白纸黑字最可靠

D有必要,出了问题有据可依

7.你们进行的土地流转行为是私下交易还是上报给村委会登记过? A私下交易B上报登记了

8.在土地流转中是否发生过纠纷?

A发生过B没有

9.若有,是什么原因?

A没有签订合同B合同条款不健全不合法C合同当事人违约D其他

10.你从谁家里租入土地?

A邻居家B本村亲戚家C本村亲戚家D其他

11.谁从你家里租入土地?

A邻居家B本村亲戚家C本村亲戚家D其他

12.你租入土地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

A 10%~30%B 30%~60%C 60%~1000%D 100%以上

13.你家里租出土地占总面积的比例:

A 10%~30%B 30%~60%C 60%~1000%D 100%以上

14.你租入土地是否讲好期限?

A没有B讲好期限C 讲好租期不定

16.你租出土地是否讲好期限?

A没有B讲好期限C 讲好租期不定

17.你租入土地期限为

A 1年B 2~5年C 5年以上

18.你租出土地期限为

A 1年B 2~5年C 5年以上

19.你收租金的形式为

A 收粮食B 收钱C收其他D 什么也不收

20.你交租金的形式为

A 交粮食B 交钱C交其他D 什么也不交

关于农村土地流转的调查报告 篇6

流转的调查报告

——基于河北省衡水市 农村土地流转包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农村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两个方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也称农用地使用权流转,是指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承包经营权转移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2003年以后,随着农村税费改革在我省试点取得成功,以及之后国家取消农业税和一系列惠农政策的不断实施,土地流转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经济总体水平不高,因而整体土地流转规模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一、全市农村土地流转现状 当前,河北省衡水市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土地流转的较快发展对现代农业的跨越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机遇。全市现有耕地面积856.5万亩。目前,全市4994个村全部开展了土地二轮延包,家庭承包经营面积7839731亩,参与土地承包农户947791户,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目前进入平稳增长发展时期。截至2012年底,全市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到130.03万亩,占家庭承包面积的16.6%,其中转包76.02万亩,转让5.67万亩,互换16.74万亩,出租29.17万亩,入股1.37万亩,其他形式0.65万亩。

将全市土地流转的现状深入分析,主要由几种形式组成: 一是农户自发流转型。通过调查统计,农户间自发流转土地达111.62万亩,占总流转面积的85.8%,占较大比重;

二是二、三产业促动型。由于农户所在地二、三产业比较发达,从业人员较多收入较高且相对稳定,由此将耕地流转出去;

三是特色主导产业拉动型。依托当地种植、养殖等农牧主导产业,围绕扩大主导品种规模,使土地向种养大户集中;

四是龙头企业带动型。农户将土地流转给龙头企业,由龙头企业统一经营; 五是家庭农场型。由有能力的农户把其他农户的耕地转包、租赁过来,或投标承包集体机动地,逐渐扩大生产,具有私人企业经营的特点; 六是专业合作社型。农民将自己的耕地加入合作社,有合作社统一种植、管理和销售,对入社农户,合作社实行“保底红利+效益分红”的分配方式;

七是工商资本投入型。一些工商业者利用自身较为雄厚的资本和物流,通过流转农民的土地大力发展设施高效农业,以优质农产品打入高端市场,在自身获得高收益的同时,也带给农户较为丰厚的收入。

二、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从农村土地流转的形式和现状来看,衡水市农村土地流转总体水平还不发达,主要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流转比例不高,虽然近年来土地流转面积增长较快,但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积的比例仍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发展现代农业要求不适应;二是规模不大,土地流转集中连片形成规模的不多,难以实现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有效聚集;三是效益较低,流转后的土地主要用于种植粮棉等大宗作物,发展高效种养业的较少,出让方和受让方的流转收益较低;四是期限较短,这表明了土地流转动力不足,基础不稳固;五是管理服务滞后,尽管县、乡两级建立了土地流转管理服务机构,但建设水平不高,经费、人员短缺,相对发展较为滞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土地流转的发展。

分析相关问题的背景及原因,主要有一下几点:一是推进土地流转的动力不足,由于衡水市二、三产业不发达,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弱,难以使大多数农民实现非农就业并有稳定的工作岗位和收入来源,从根本上限制了土地流转;二是农村社会保障不健全。目前土地仍是农民重要的生活来源和可靠的收入保障,农民难以摆脱对土地的依赖;

三是随着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实施,以及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加快,有效地解决了一家一户的生产难题,淡化了农民流转土地的意愿;四是农户承包地块零散,地力不一;五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少、实力弱、规模小,对土地牵动力不足;六是基层队土地流转的意义和认识作用认识不到位。

三、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建议

1、逐步消除农民对土地的依赖,为推进土地流转创造条件,落实好各项农村社会保障政策,通过多种形式宣传土地流转的重要意义;

2、加强土地流转管理服务平台建设,引导土地流转健康有序稳步发展,各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切实提高市县乡村土地流转管理服务平台的建设水平;

3、支持土地流转纠纷调处机制建设。建立协商、调解、仲裁、诉讼四位一体的土地承包纠纷调处机制,加强仲裁机构的硬件和软件建设;

4、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鼓励和引导各项农村土地流转的政策实施,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出台可操作性的办法和措施,形成多层次、广覆盖的政策支持保障体系。

垫江县土地流转调查报告 篇7

一、修水县农村土地流转的基本情况

修水县有农业人口70.67万人,农用地497.63万亩,其中家庭承包耕地54.35万亩。由于分散的土地经营和低效益的生产模式,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修水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土地流转作为优化农村资源配置、加速农村发展的有效途径来抓,进一步调优农业结构,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村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1、流转政策逐步健全。

为切实做好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农村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修水县结合实际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一是在农业产业化项目申报时优先考虑土地流转大户,对土地流转达到一定规模的项目给予优先申报,使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土地规模化经营;二是县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50万元对农村土地流转实施“以奖代补”,对连片300亩以上一次性奖励100元/亩,连片100亩以上一次性奖励50元/亩;三是县财政每年安排土地流转工作经费10万元。通过土地流转,土地经营权向种植大户和养殖大户集中,极大地促进了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土地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真正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截至2011年7月底,全县共流转土地6.25万亩,占全县农户承包面积的11.50%,其中100亩以上规模经营的达76户2.96万亩,500亩以上规模经营的达12户1.18万亩。

2、流转行为逐步规范。

随着《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修水县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引导农村土地规范流转。特别是从2009年开始,逐步统一使用土地流转规范合同文本,并按程序鉴证和备案,同时对之前土地流转手续不规范的环节进行完善,维护了农民的合法权益。随着农村土地流转的逐步规范,农民的维权意识也不断增强,实现了从自发随意流转到专业合作社委托流转、从口头协议流转向书面协议流转的转变。

3、流转方式逐步多样。

一是农民零星流转。由于主要劳动力外出打工等原因,无力或不愿经营承包地的农户,经自行协商把承包地转包给亲朋好友耕种。这种形式简单明了、手续简便,成为当前修水县土地流转中最为普遍的一种形式。二是大户集中流转。农民按市场价格把土地出租或转包给当地或邻村的种植、养殖能人发展种养业。山口镇吴向九流转土地5000亩种植优质水稻;黄沙镇返乡青年陈锋和巫绍林分别流转土地100亩和200亩发展蚕桑生产,创办桑园示范基地;太阳升镇付文林流转土地131亩用于种植吊瓜,同时在他的影响和指导下,带动当地40多户农户种植吊瓜,每户每年增收3000余元。三是企业规模流转。积极引进农业龙头企业,依托企业带动土地流转,发展规模农业。2006年引进江西省博邦综合农业产业化有限公司,流转200余亩土地用于生态芦笋项目;2009年又引进江西国鸿集团,流转土地1400亩实施生猪规模养殖项目;引进浙江客商,流转土地450亩发展茶叶生产等等。

二、修水县农村土地流转的初步成效

通过农村土地流转,将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有效地减少了土地闲置、抛荒的现象,大大提高了土地效益,极大地激发了农村群众参与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发展规模农业和特色产业的热情,有效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增加。

1、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农村土地流转,促进了土地向高产出、高效益的优势产业集中,也促进了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逐步形成了农业产业规模化、区域化布局。通过土地流转,形成了“一村一品”的专业村108个,如漫江乡宁红村、山口镇桃坪村、渣津镇司前村;通过“三打破”(打破村界、组界、户界)、“二分离”(承包权与使用权)、“一不变”(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不变)等流转措施,促使了土地向规模化集约化转变。

2、加快了现代农业园区建设。

土地流转是建设现代农业园区的基础和前提。修水县通过土地流转,建成高产、高效的示范园和示范基地,对周边农民起到了很好的辐射带动作用,使其由单一的种粮生产向如今的休闲观光农业、生态有机农业等多方面发展。目前修水县已有县级现代农业示范区36个,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区15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2个,总面积达4万亩。

3、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农村土地承包权的流转从三个方面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一是流出土地的农民所得到的土地补偿,普遍高于自己经营所能获得的收益;二是通过土地流转,种养殖大户都是规模经营,一部分农民经雇佣成为基地的产业工人或外出打工挣钱,获得了稳定的工资收入;三是通过土地流转,培植了一大批规模经营户,这些承包大户既有资金技术,又有经营头脑,大大提高了土地的投入产出效率,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4、保障了农产品质量安全。

通过土地流转,实现了农业的规模化生产和无公害标准化技术的推广使用,加快了农业品牌建设的速度,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管理水平,这是单家独户的分散经营所无法做到的。目前,修水县被国家认定为首批全国20个无公害茶叶示范基地县之一;被国家认定的各类农产品品牌达50个,其中有机食品品牌15个,绿色食品品牌10个,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及原产地认证3个,无公害产品17个。修水县的上奉、何市、黄港、黄坳等乡镇被国家认证为10万亩优质稻绿色产品原产地。

三、制约农村土地流转的不利因素

1、思想认识不够到位。

一方面,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对土地的依附性,造成农民具有很强的恋地情结。一些农民仍存在“小富即安”和怕政策变化的心理,“不愿”放弃其土地承包经营权;还有一些农民对将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流转心存疑虑,担心利益受损或彻底失去土地,“不敢”流转或交出土地承包经营权。另一方面,一些干部对土地经营权流转的必要性认识不足,不支持、不引导,顺其自然,造成土地流转速度不快、规模不大。

2、流转行为不够规范。

目前,修水县土地流转有一定数量是农民间的自行流转,多以口头约定为主,即使有书面合同,合同文本也不够规范,使流转双方权益得不到保障,一旦遇到纠纷难以解决;有的流转价格确定不尽合理,有些早期流转特别是流转期限较长的,由于没有考虑国家政策和市场变化等因素,流转价格偏低,造成转出土地的农民经济利益得不到保护。

3、流转机制不够健全。

各乡镇虽然都以农业综合服务站为依托,设立了乡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但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流转市场,想转出的农民一时难以找到合适的对象,而有能力的经营大户却苦于和一家一户谈判费时费力,很难保证连片规模开发。同时,在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农民难以独立完成农地流转的全部过程,特别是一些专业性较强的环节,如评估农地使用权的价值、签订流转合同等规范化操作难以到位。

四、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的对策与建议

加快土地流转,应从形成共识、健全市场、培育主体、规范管理等方面下功夫。

1、要广泛形成土地流转共识。

要加大对土地流转、规模经营重大意义的宣传力度,让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认识到实行土地流转规模经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提高农业效益的重要途径,是应对市场挑战的重要举措。只有实行土地流转、规模经营,才能取代千家万户分散的小农经营方式,使农业经营逐步实现产业化和规模化;实现农业机械化作业,推广农业科学技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适应市场优质化、多样化、特色化的需求。要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增强干部群众做好工作的主动性、自觉性和积极性,确保土地流转工作健康发展。

2、要积极健全土地流转市场。

一是要健全土地流转服务平台。要进一步完善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体系,优先为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等提供技术培训、信息咨询等服务。要积极为流转双方提供流转供求信息、政策咨询、合同签订指导和流转协调等服务。二是要建立土地流转信息网络。建立土地流转信息平台,使广大农户和有意投资农业的经营者能及时、准确获取可靠信息,沟通市场供需双方的相互联系,切实解决土地流转信息不畅、配置不佳等问题。三是要建立土地流转调节机制。要对土地流转的规模作出适当的限制,设置合理的条件,既要防止土地使用权过于集中,以避免土地流转过程中的垄断和不公平现象,又要防止改变用途。

3、要大力培育规模经营主体。

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着力培育一批具有现代经营理念的新型农民,提高他们开展规模经营的能力,使他们成为推进土地规模流转的主力军;扶持发展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组织,鼓励他们通过农地流转建立自己的农业生产基地,将茶叶、蚕桑、生猪、蔬菜等优势主导产业向最适宜区域集中,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群和产业带,以“合作组织+企业+农户”或“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的经营模式,发展土地规模经营,推动传统农业向农业产业化发展。同时,要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重点对规模经营的专业大户、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在政策、资金、技术上给予支持,特别是在争取国家、省、市有关扶持政策上,要不失时机,抢抓机遇,不断促进经营大户和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壮大。

4、要切实规范土地流转管理。

垫江县土地流转调查报告 篇8

关键词:土地流转;农民收入;新农村建设

本调查以土地流转为切入口,探讨土地流转是否真正意义上给农民带来了好处,而反映是否惠农的直接指标是流转前后农民的收入变化情况及与此相关的一系列如子女教育、老人赡养等情况。因而本调查将其作为重要指标。

我们选择的采样地点是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县。在为期10天的调查里,团队采访了县国土局国土资源交易中心领导彭宏献主任,关山村村主任和村支书。对该地情况有了大致了解,并深入农户进行调查,走访了62户人家。采集到了非常宝贵的数据资料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关山村位于宁乡县东北部,距县城13公里,离长沙城区29.5公里,随着金洲工业新区及长沙西线工业走廊的建设,关山成为长沙、宁乡、望城三城的中心位置。全村辖16个小组,4.94平方公里。近年来,关山村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资源优势,积极招商引资调整产业结构。

一、调查问卷反映情况及分析

(一)农户自留土地相对较少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当地农户在土地流转过程中自留土地相对较少农户近七成土地发生流转,问卷反映出的具体数据如下:自有土地流转1%-25%的农户占被调查户数的12.9%;流转原有土地25%-50%的农户占被调查户数的21%;流转原有土地50%-75%的农户占被调查户数的45.2%;流转原有土地75%以上的农户占被调查户数的16.1%。

关山村农民大部分土地发生流转,自留土地减少促使农民就业方式发生改变,年轻的村民进城或在村办工厂打工,但年老的农民便失去了收入来源。在我们的调查中,很多农户反映,原来手里土地多时,老人也可以在家做点农活,换点收入。失去土地,虽然有一定补偿,但这部分收入还是较少,老人的赡养问题让人担忧。

(二)土地流转前后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土地流转让农民的工作方式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收入来源也有了很大变化,我们通过走访农户,发现土地流转前后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见表1),且在某些形式上出现了较为集中的现象。

由于土地发生流转,农民手中的土地有所减少,为了获取更多的收入,农民获取收入的来源更多样化了。由表1可知,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外出打工,而以土地耕作作为主要收入的农户比例有所降低。随着土地流转的力度加大,农民收入来源多样化将会成为一种趋势。

(三)土地流转前后农民家庭收入组成情况

土地流转后,人们逐渐放弃了只靠种地为生的生活方式,家庭收入来源多种多样。但多种多样的收入方式最终可归结为非农业收入和农业收入两大类。由调查问卷反映的情况来看,土地流转后,非农业收入占家庭總收入百分比由流转前的61%增长为74%;农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百分比由流转前的39%略降至26%。

从家庭收入组成看,流转前非农收入相对农业收入比重较大。土地流转后两者的差距越来越大,非农收入比例达到农业收入的三倍。这间接表明农民的工作方式开始多样化,在家务农靠天吃饭已不再是唯一的出路。在我们调查中,很多家庭新建了两层小楼,生活水平大为提高,这也正是土地流转为广大农民带来切实利益的直接体现。

(四)土地流转前后家庭支出组成情况

土地流转让农民的收入发生了变化,而这也直接导致了其支出方式的变化。土地流转是否给人们带来了真正的福利,日常支出情况就是良好的指标:土地流转后,农户全年总收入用在子女教育上的开支由流转前的21%降至13%;用在老人赡养方面的支出由流转前的2%升至3%;日常生活的支出由流转前的42%升为47%;储蓄由流转前的17%升为23%。

有调查数据可知土地流转前后家庭的日常支出都占相当大的比例,但是土地流转的平均价格相对于水田耕作的纯收入高,农民储蓄比例上升。同时,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教育优惠政策,减轻了农户教育支出的负担。总体上农民的收入增加了。

(五)农户对土地流转政策满意程度

土地流转的主体是农民,基本前提是让农民的利益得到保障,真正意义上实现惠农的目的。所以,当地农民对土地流转的满意度是对政策的直接检验和良好的信息反馈,为政府进一步制定完善的流转制度提供重要的参考,让政府更多的听取农民的心声,制定出让农民满意的土地流转政策。调查中,我们得知愿意流转土地的农户占52%,不愿意的占44%,认为土地流转对自己意义不大的占4%。以下是我们对农户是否愿意流转土地的原因调查分析(见表2)。

土地农民的生活保障,农民的生活离不开土地。然而我国的土地流转还刚刚起步,部分农民的意识还跟不上,导致部分农民并不支持土地流转。这部分人认为自己留着土地今后生活将会更有保障,同时也能够享有国家对于土地的优惠政策。而大多数人响应则是因为务农收入低,土地流转后,既能得到土地流转收入,又能将耕作时间用来外出打工,从而获得一份更高的收入。通过我们的调查,流转前(2004年以前)关山村村民的平均收入为18019.67元,流转后至今村民的平均收入为25790.16元,上升了43.16%。可见,土地流转在农民增收方面还是有很大贡献的。

二、土地流转中存在问题

(一)利益分配问题

利益分配问题一直是土地流转的核心问题。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土地流转要想顺利开展必须要以给农户带来更大利益作为前提。

在我们的调查中,将土地出租的费用为菜地120元/亩、山地70元/亩、耕地500元/亩,同时还能获得一些额外的补偿,如土地分红或者国家给与的农药补贴等。这所有的这些补偿都没有一个实实在在的根据,更不是根据国家相关法规所给与的。很多农民通过多种途径对其他地方土地流转的相关补偿措施有所了解。针对这一点我们参阅当地流转政策,对比分析我国其他地方对土地流转的补偿金额如湖北省竹山县旱地一律按200元/亩,水田一律按500元/亩。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一是由于我国农村土地市场地域差别大,发展程度差异明显,很难形成统一有效的土地流转补偿机制;二是农村土地市场供求竞争不足,农民、村集体经济组织、企业等多方利益博弈,协调困难,这在农用地非农业化流转中尤为突出。另外,由于农户的知识水平较低,获得信息的渠道有限,对市场知识不足,在利益分配时处弱势地位,合法权益极易受到侵害。

(二)非粮化趋势与失地农民就业问题

土地流转的目的主要是增加农业附加值,发展规模经营。这导致一些本来种植粮食的土地可能被流转为养殖业、生态观光、休闲农业等。关山村土地流转后土地主要用于:种植高经济价值作物,如葡萄、西瓜等;用于建造方圆山庄以发展旅游业。这导致种粮面积大幅减少。希望自己拥有土地种植粮食作物。由于以土地入股的农户每年都可以从方圆山庄获得不少分红,对此很多农民还是感到满意的,不再以粮食耕作为生。而这会造成粮食产量的降低,从长远来看是不利的。

我国现有耕地面积仅有18.25亿亩,且土地流转过程中会出现农民非农就业困难、失地农民收入来源减少等问题,反而降低了农业的生产效率,造成规模不经济。而关山村也认识到这一点,在方圆山庄和当地兴办的砖厂都尽可能雇佣当地失地农民,但村民也有反映,当地专门种植西瓜的超大现代农业集团租用本村土地种西瓜,雇佣较多外村人农民作工人。

(三)农民保障问题

农村土地的流转,会造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但目前户籍制度的存在造成农民和城市居民有明显的界定划分,而农村户口转变成城市户口也是相当困难的。特别是农民想要进城成为城市居民更是难上加难。角色不同决定二者享受的福利待遇也不同。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无法享受到市民的社会保障待遇,而覆盖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还未建立起来,农民的养老、医疗、失业仍没有可靠保障,在这种情况下,土地在农民心中成为唯一可靠的保障,农民,特别是年老的农民不想放弃土地,老人拥有土地仍可以通过种地获得微薄收入,而失去土地对他们来说意味着失去收入来源。这直接导致土地流转难以实现。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农民外出就业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农民工返乡潮依旧存在,此时,健全农民保障制度是极为关键的。关山村建有自己的敬老院,但据调查能够满足条件入住的农民较少。

三、建议

(一)积极保障农民利益

首先,农民在土地流转过程中相对来说是弱者,他们缺乏必要的合同等方面的知识有时甚至没有发言权。关山村村民整体上对于土地流转方面的政策不清楚。因此,建议加强农民的相关知识的教育,如在村上成立土地流转合作社进行集中的学习,使农民拥有知情权。其次,为了解决各方利益冲突方面的问题可以将土地流转得来的一部分的资金自动转成为农民购买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以缓解各方利益的沖突,更好地保证农民的利益。再次,建立健全农村土地市场体制,加强监督监管,通过市场竞争提高土地流转金额,从而切实增加农民的收入,确保农民在土地流转中的主体地位。

(二)保护基本农田,确保粮食产量

首先,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必需死守18亿亩耕地红色线,确保基本农田的安全。因此,要加大土地执法力度,违法必纠,执法必严。发挥群众的力量进行监督,设立监督部门,实行有奖举报,切实保障农户的合法权益。其次,加强基本农田用途管制,并进一步完善粮食直接补贴政策,对交粮食的农民给予相应的补贴。并切实贯彻中央关于基本农田的保护政策,严禁变更基本农田的用途。再次,国家应对种粮大户和粮食深加工等产业给予支持。此外,按照市场机制逐步形成合理的粮食价格,缩小粮食产品与非粮种植产品的比较效益差距,确保我国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和粮食安全。

(三)建立健全农民社会保障制度

首先,政府应建立和完善与我国社会生产力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具体包括: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社会医疗保障制度、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做到使农民跟城市居民一样有保可依,确保土地流转无后顾之忧。其次,增加农村资金的投入,大力引入新型劳动力型外资,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并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在资金和技术上给与指导与帮助,真正让他们自己做老板,把钱掌握在自己手中。再次,增加新生力量的流入,鼓励拥有知识与眼界的大学生投身到新农村建设中,以此来推动动农村向高技术含量方向发展。

通过调查,整体来说关山村的土地流转工作开展较为成功,流转工作得到了绝大多数农户的支持与认可。但我们仍然发现,还是有一些细节上的问题需要注意,如提高补偿金、更合理地安排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等等。笔者在与村主任的谈话中谈到这些问题,村主任表示这些问题村里已经认识到,并将此作为今后工作的重点。

参考文献:

陆红生.土地管理学总论[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农村土地流转现状的调查 篇9

——以永济市为例

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是壮大农村经济的根本出路,是三中全会提出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作为典型的农业县,近年来,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流转,取得了一定成效,为进一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土地流转现状

全县共有10个乡镇,耕地面积37.3万亩,农业人口44.039 万人,占全县人口的85.2%。截止2007年底,全县农村实行家庭承包经营133256户,承包耕地361545亩;流转土地51118亩,涉及农户27686户,分别占承包面积的14.13%和承包农户的20.77%。

一是流转形式不断丰富。目前全县土地流转呈多样化态势,归纳起来有七种形式,即:转包、转让、互换、入股、出租、代耕和托管等,其中以代耕、转让和出租为主。

二是流转范围不断拓宽。土地流转由最初的撂荒地扩展到林地、旱地、渔塘等整个农用地;由农户相互间的自发转向组织化、有序化流转;由原来的本村内进行,扩展到村外、外乡,甚至县外;经营内容从种粮转向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如一业主在永兴租赁土地300亩,发展无公害大棚蔬菜和养殖业,较好地解决了农户闲散土地,粗放耕种效益低的问题。

三是流转动机发生变化。前几年,是为了避免耕地撂荒,把土地无偿甚至“倒贴”转包给别人,这样土地效益低;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特别是强农惠农政策的落实,如取消农业税、良种补贴等,农民对土地的重视程度提高了,无论是村社集体引导规模流转,还是农户自主流转,其目的都是增加收入。因此,土地流转由被动变为主动。

四是流转取向市场化。随着党中央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更为重视和珍惜,由过去无偿或像征性收取一定收益的转包和转让费,转向按市场发展确立土地承包收益。

二、土地流转成效

一是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特色产业,农业主导产业的区域布局逐步趋于合理,板块特色已显现,效益比重递增。2007年,仅蔬菜产业实现产值3.5亿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3.26%。同时,涌现出了一批产业结构调整带头人,如普安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回龙的粉葛生产基地,为发展一村一品,或一乡一业奠定了基础。

二是提高了土地利用价值。土地经营权合理流转后,土地逐步向大户和能人集中,经营者实现了市场化、规模化生产,改变了农村经济长期分散经营、落后管理、小打小闹的局面,使土地的潜能得到大幅度的释放,加速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瓦解,打破了传统农业“小而全”的经营模式,促进了集约化的大农业市场形成。以蔬菜产业为例,2007年,菜农的收入较以前分散种植亩增加收入2000元以上。

三是培植出了产业大户。随着土地流转的推进,实现了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使农村集约化生产得以实现,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益,培育了一批产业大户,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通过一系列的产业扶持政策,特别是今年对蔬菜产业进一步加大了扶持政策,吸引了县内外26家业主承包土地2200亩,规模种植蔬菜,其中建大棚1050亩,带动设施栽培面积达到5000亩。全县以蔬菜、油橄榄、畜牧为主的三大农业主导产业稳步健康发展,涌现出了一批产业大户和龙头企业,有力地推动了农业资源流转。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思想观念落后。部分农户小农意识根深蒂固,视土地为“命根子”,担心土地流转后,一旦政策变化会失去承包权。

二是地区差异较大。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出现“坝区俏,山区无人要”的状况。坝区条件好,一般土地租金在600——1000元/亩左右;部分山区条件差,比较效益低,一些农户因外出务工等原因,免租金也无人耕种。

三是流转不够规范。即:存在行为不规范和经营不规范,部分农户流转的土地没有书面协议,即使有协议,条款也不规范;,部分承包者擅自改变用地性质。

四是成片流转难。土地承包后,都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成片流转,必须要所有承包户同意,增加了流转的难度。如2005年任市镇花朝门村5社李云泽为扩大种植业规模,需租赁连片耕地,因一家农户坚决不同意而被迫放弃。

五是流转机制不完善。缺少中介组织,没有形成土地流转和租赁市场。土地供求信息不能及时有效发布,影响了土地的有效、快速流转。

四、对策及建议

针对上述因素,必须加强宣传引导,健全土地流转机构,实施政策激励,激发农民土地流转热情和参入程度,从而加快土地流转,实现三中全会提出的奋斗目标。

一是加强土地流转的政策宣传和引导,推动土地流转。积极宣传土地流转政策、相关法律、法规和成功典型,帮助农户分析土地流转后的好处和算好经济帐,消除农民的顾虑,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土地流转是“双赢”,形成良好的土地流转氛围。二是建立完善社会中介服务体系,确保规范有序流转。以县农业主管部门为依托,建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承担土地流转指导、服务和政策咨询、纠纷调处和仲裁等协调服务职责,做好流转土地资源普查,供求信息收集发布、建档备案,流转土地等级评估定价,提供统一合同范本,组织供需双方谈判,代办土地流转手续,指导签订合同等工作,为供需双方搭建流转桥梁。以农村专业协会(合作社)为主体,积极探索建立土地流转市场中介机构,政府负责引导、监管和服务。通过培育土地流转市场,引导土地要素合理流动。

三是积极探索流转方式,确保发挥土地最大效益。①出租——农户直接或委托集体与承包方协调签订租赁合同;②代租——农户委托村组或中介组织,将土地经营权统一流转给种植大户或龙头企业;③转租——第二承包人在征得第一承包人同意后将土地租给第三承包人;④转包——从事非农产业又不愿意放弃土地的农户在村或组内有偿流转;⑤托管——农户为了不荒废土地,采取将土地无偿或倒帖肥料等生产费用的方式临时转让给其他农户种植;⑥入股——农户之间自愿联合将土地经营权入股,从事农业合作生产,农户也可采取土地经营权入股的方式与承包者合作经营;⑦置换——同一村组内的农户为了土地集中经营的需要,将承包土地进行互换,大户或龙头企业需要连片开发而部分农户要求保留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由本村组集体组织出面协

调,在农户自愿的基础上,用本村组内其它农户的承包土地或本村组的机动土地与其置换;⑧返包——即集体承租返包,由有实力的产业化经营者或龙头企业成片租赁土地并实施改造,然后按统一布局、规范种植的要求返租给农户、经营者或龙头企业承担全部收购责任;⑨转让——农户将部分或全部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给村组内或者以外的农户和其他农业生产经营者。转让须经发包方同意,转让后农户与发包方的土地承包关系即行停止,农户不再享有土地承包经营权;⑩代耕——农户因临时或季节性外出打工,而将其承包土地委托亲属或近邻代为耕种。

四是加大农村土地流转扶持力度,增强流转实力。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以项目和龙头企业带动土地规模经营。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整合农业项目资金,重点向生产大户倾斜,改善生产条件,降低流转经营风险,提高效益;金融部门简化生产资金贷款手续,积极支持和帮助种养大户发展生产;对承包土地全部流转出去且进城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民,应享受城镇居民同等待遇,消除后顾之忧。

上一篇:九十五中学“全脑开发”实践活动计划下一篇:演唱会策划方案及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