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柳江县

2024-09-19

广西柳江县(精选3篇)

广西柳江县 篇1

红花水电站是柳江干流规划中最下游的一个梯级, 位于柳州市下游约60km处, 集雨面积为46770km2, 占柳江流域总面积的80.1%。

红花水电站是一个以发电、航运为主, 兼顾灌溉、旅游、养殖的综合利用工程。

1. 船闸规模

红花水电站的船闸最大水头为17.71m, 船闸规模按近远相结合确定, 近期按Ⅴ级航道, 通过300t级船队, 远期通过1000t单船, 300t级船队尺度为87.0m×9.2m×1.3m, 1000t级单船尺度为67.5m×10.8m×2.0m。船闸规模从初步设计阶段到施工图阶段一改再改, 最终船闸规模确定为:其闸室有效尺度为180m×l8m×3.0m (长×宽×门槛水深) , 其上下引航道宽度应满足1000t级单船宽度要求, 为50m, 而航道的弯曲半径应能满足300t级船队要求设计为300m;引航道的直线段按300t级船队设计。

2. 工程地质条件

红花水电站坝址出露的地层主要有石灰系下统大塘阶中的黄金组上、下段, 寺门组上、下段及第四系。

黄金组下段 (C1 H1) 分布于坝址下游, 上部位灰黑色中厚层灰岩, 炭质灰岩夹薄层硅质岩, 含锰泥岩、页岩、含棘屑灰岩;下部位深灰色—灰黑色中厚层灰岩夹薄层炭质灰岩, 硅质岩条带和炭质页岩、含锰泥岩。

黄金组上段 (C1 H2) 分布于河床及两岸下部, 为坝基主要地层。其中:第一岩组 (C1 H2—1) 为深灰—灰黑色中厚层—薄层灰岩夹硅质岩及极薄层炭质页岩;第二岩组 (C1H2—2) 为深灰、灰黑色薄层—中厚层灰岩、炭质灰岩与极薄硅质岩互层夹极薄硅质泥岩及炭质页岩, 局部夹透镜状劣质煤;第三岩组 (C1 H2—3) 为灰黑色中厚层~薄层灰岩、炭质灰岩夹极薄层炭质页岩、硅质泥岩等。

寺门组下段 (C 1S 1) 分布于坝址两岸。上部为深灰、黄绿色粉砂质泥岩夹泥质粉砂岩、硅质岩、含锰硅质岩;下部为灰、灰绿色薄层状泥岩、泥质粉砂岩;底层为深灰色硅质岩、泥岩, 局部见团块状劣质煤。

寺门组上段 (C 1S 2) 分布于坝址上游。上部为褐灰色厚层状砂岩、石英砂岩夹页岩;中部为褐色灰色中厚层石英砂岩夹粉砂质泥岩;下部为灰色薄层状石英砂岩夹粉砂岩。

3. 船闸总体布置

3.1 船闸在枢纽中的位置

红花水电站坝址位于柳州市下游约60km处。该处河段为微弯河道, 河的左岸为凹岸, 右岸为凸岸。建坝前的主航线在左岸。

根据坝址的地形, 左岸为河道深泓线, 是天然状态下的主航道。船闸布置在左岸, 有利于上、下游引航道与原航道相接, 通航水流条件较好, 且船闸能够与布置于右岸的厂房同步于一期施工, 这对于尽早施工通航恢复柳江的正常通航、电厂尽快发电, 以提高枢纽的社会经济效益极之有利;将泄水闸布置于河床中部, 可保证洪水排泄的顺畅。

红花水电站选取船闸布置于左岸, 发电厂房布置于右岸, 泄水闸布置于河道中间。

3.2 船闸各分部设计

船闸由上、下游引航道, 上、下闸首、闸室及其相应设备组成。

3.2.1 上、下游引航道设计

船闸中心线桩号为0+826m, 确定上、下游引航道采用不对称平面布置, 引航道宽度为50m, 均往左侧拓宽, 满足船舶进出闸迅速、方便。

a.上游引航道布置

上游引航道直线段长为360m, 上游以一弯曲航道与河道主航道平顺连接, 弯曲航道的曲率半径为300m, 圆心角为21°。并在上游弯道附近将航道一定范围内的河床底填高至上游引航道的设计高程69.5m。上游引航道的右侧布置主导航墙兼作隔流堤使用, 全长共255m;其左侧布置有辅导航墙, 并兼作左岸连接土坝段的挡土墙;其平面呈弧形, 半径为90m, 圆心角为650, 弧长约为100m。主、辅导航墙均采用为砼重力式结构。在辅导航墙上游, 从桩号上0-262m起, 布置有六个靠船墩, 墩距20m, 该靠船段共长100m。

b.下游引航道布置

下游引航道直线段长484m, 底高程为56.79m, 同样采用——曲径半径为300m、圆心角为20°的形式与下游主航道相接。弯曲航道加宽至62m, 下游引航道出口与主航道相接处口门加宽至75m。

下游引航道的右侧布置主导航墙, 全长150m, 主导航墙兼作兼作隔流堤使用。其左侧为辅导航墙, 为辅导航作用, 其平面呈弧形, 半径为50m, 圆心角为80°, 墙体弧长约为70m。主辅导航墙均采用砼重力式结构。

3.2.2 闸首、闸室设计

船闸闸首、闸室所处地面高程为60m~65m, 除岸边有1m~4m的壤土外, 其余均为黄金组上段灰岩、炭质灰岩夹硅质岩、炭质页岩, 岩层走向为北东20°~30°与船闸轴线近与直交, 倾向南东 (下游) , 倾角20°~80°, 岩体完整性较好, 力学强度较高, 属AⅢ—BⅢ类岩体。

a.上闸首

上闸首选用分离式砼结构, 并利用基岩面较高的有利条件, 采用混合式 (上部为重力式, 下部为衬砌式) 结构。上闸首挡水前沿宽46m, 长37m, 门槛高程为69.5m。

上闸首左、右边墩对称布置, 墩顶高程分两级。上游级墩顶高程为94.65m, 墩顶宽为14m宽;下游级墩顶高程为79.5m, 墩顶宽12m。

上闸首工作闸门采用人字门, 人字门上游设置叠梁型式挡洪检修门。输水廊道进口布置于上闸首左右边墩的通航侧, 输水廊道通过两边墩汇集与闸室底板。左、右两边墩的输水廊道布置充水工作阀门, 每个工作阀门前后均设有检修阀门。

b.闸室

闸室的结构长度为170m, 加上、下闸首可利用的停靠长度, 闸室实际有效长度为180m。闸室口门宽为18m, 两边墙顶高程为79.5m, 闸室底板顶高程为56.79m。

闸室采用砼分离式结构, 利用的基岩面较高, 闸室边墙采用了混合式结构;布置输水廊道布置在底板上, 底板型式为箱形结构。

下闸首结构长为44m, 左右边墩结构互不对称布置。门槛顶高程为56.79m, 左右边墩墩顶宽均为12m, 边墩顶高程均为79.5m。下闸首设有人字工作闸门, 人字门下游设有浮式叠梁检修门。

下闸首底槛下设有输水廊道泄水口, 闸室内的水经此下泄至下游引航道。左、右边墩内均设有泄水廊道及工作阀门。工作阀门前后均设有检修阀门。

4. 船闸输水系统设计

4.1 输水系统型式选择

本船闸最大水头为17.71m, 属高水头船闸。根据《船闸输水系统设计规范》 (JTJ306—2001) 输水系统类型的选择公式。

4.2 输水系统型式布置

该船闸属高水头船闸, 经过对该船闸输水系统进行水力学模型试验, 对输水系统的设计进行了论证及优化, 以确保输水系统运行安全及船舶安全快速过闸。为了保证单个阀门或单边阀门维修时不需停航, 设置了两条廊道进水, 两条廊道泄水。

4.3 输水系统的水力条件

4.3.1 船舶 (队) 在闸室中的停泊条件

为使闸室纵向的流量分配均匀, 输水系统布置时充分考虑闸室纵向的流量分配, 闸室内每侧支孔出口设置消能明沟, 对水流进行消能及纵向二次调整, 以改善船舶在闸室中的停泊条件, 试验表明上述布置获得了预期的效果, 闸室内无明显纵横向水流, 水面非常平稳, 紊动很小, 最大的纵向力系缆力为19.24k N。

4.3.2 进水口水流条件

红花船闸上闸首廊道进水口采用帷墙正面孔口布置, 进水口底高程为63.0m, 进水口面积为4×4.5m×5.5m=99.0m2, 将进口水流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从帷墙正面孔口进水, 另一部分从水平隔板顶部进入。

4.3.3 出水口水流条件

红花船闸下游引航道为非对称布置, 引航道由出口处的18.0m, 通过连接圆弧扩大至50.0m, 扩大比较大, 在输水系统出水口布置时, 考虑到上述因素, 将出水格栅及消能室内的消力槛布置为非对称型式并设置消力池。

4.3.4 引航道水流条件分析

红花船闸上游引航道底高程为69.50m, 设计最大水头情况下过水断面面积达400m2, 按最大设计水头17.71m (水位组合:77.50m~59.79m) 情况下, 充水阀门双边 (开启时间tv=7min) 开启最大流量123.2m3/s计算, 引航道平均最大流速小于0.31m/s;按上游最低通航水位 (水位组合:72.50m~66.04m) 充水平均最大流量65.0m3/s计算, 过水断面面积为150m 2, 其引航道流速小于0.43m/s, 可见, 上游引航道水流条件较好。

红花船闸下游引航道底高程为56.79m, 设计最大水头情况下引航道初始水深仅为3.0m, 当泄水阀门双边开启 (开启时间tv=7min) 时, 1#靠船墩处引航道最大流速为0.65m/s, 小于规范的允许值, 下游引航道水流条件可以满足要求。

5. 结束语

红花船闸充分利用基岩面较高的地质条件, 闸首及闸室断面均采用上部为重力式, 下部为衬砌式的混合结构;船闸各建筑物断面的多样化。红花水电站在实施中, 要求利用船闸的上、下游主导墙、闸首及闸室右边墙兼作施工围堰坡脚挡土墙, 因此, 各建筑物断面除需满足正常情况下各种工况外, 还需进行各种施工工况。

广西柳江县 篇2

广西三江县山多地少, 但种植油茶却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发展油茶种植适时适地, 可谓天时地利人和。虽然现实种植过程中问题多多, 但发展机遇也是千载难逢。因为市场需要, 三江县种植油茶迎来大好商机, 大力发展油茶种植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需要, 也是现代林业发展的大趋势。

1 三江县油茶种植现状

三江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 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 土地资源极少。因此, 林业是这里的主产业, 而油茶又是林业中的主打产品。油茶是三江县的乡土树种, 种植历史悠久, 。三江县号称“中国油茶之乡”, 油茶种植已经成为三江县3大经济支柱产业之一。全县油茶种植面积达4.98万hm2, 占林地面积的26.48%, 为全国第2大油茶种植县。

2 三江县油茶产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三江县是广西最大的油茶基地, 而且种植历史悠久, 有雄厚的科技做支撑, 但是由于品种改造滞后, 管理粗放, 导致单产总产低下, 阻碍了油茶产业的正常发展。

2.1 良种繁育体系不健全, 苗木更新换代较慢

三江县油茶良种培育有辉煌的过去, 早在20世纪60年代, 国家林业局就在广西进行油茶良种培育试验研究, 推出了一批油茶优良品质。“三江孟江油茶”成为知名优良品种。到了1994年以后, 大批良种培育基地遭到破坏, 最近几年, 国家鼓励发展油茶种植, 一些良种基地开始建设起来, 但由于缺少良种认定, 推广工作停滞不前, 培育体系不健全, 良种苗木更新换代较慢, 远远不能满足现实需要, 油茶生产能力受到一定限制。

2.2 单位面积产量比较低, 抚育管理方式落后

三江县现有油茶中有相当部分是20世纪60、70年代种植的普通油茶。因为当时培育良种的意识不够, 林农没有选择余地, 有种就种, 见苗就栽, 品种良莠不齐, 优良品种比较少, 单产总产都不理想。用现有油茶进行比较, 低产油茶和高产油茶产量比是1∶4, 产量差距惊人。

油茶前期投入比较大, 一般农户无力承受, 加上油茶生产周期比较长, 一般种植到盛产期需要8a, 抚育管理成本较大, 所以农户大多采用粗放式管理, 人种天养现象普遍, 大多沦为残次低产林。由于抚育管理方式落后, 大多油茶处于半野生状态, 经营效益自然不高, 造成有限土地资源的巨大浪费。

2.3 经营管理方式不规范, 产业化水平比较低

油茶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 在种植、采收、加工、销售等环节都需要大量劳动力, 但现实是, 三江县和周边地区缺乏大型油茶龙头企业介入, 市场风险较大。油茶丰收时, 林农未必能够获得经济效益的丰收, 产业化经营水平普遍较低。因为缺少龙头企业, 油茶副产品开发受到严重影响, 产品结构单一, 产业链条链接不好, 导致油茶的商品率下降, 油茶产业化水平在低层次上徘徊。

2.4 种植服务体系不完善, 科技含量水平不高

油茶市场需求不够稳定, 也导致油茶价格出现较大波动, 而对油茶种植加工等方面的科技研究难以形成成果加以推广, 油茶种植科技含量较低, 种植服务体系不完善。油茶种植还处在广种薄收的状态, 加上长期不能对油茶品种进行更新换代, 林农长期使用实苗栽植, 导致油茶品种严重退化, 产量和品质呈下滑趋势。

3 三江县油茶产业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近年来, 我国相关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 扶持油茶生产, 油茶产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三江县已经把发展油茶产业列为重要经济增长点, 鼓励广大林农生产经营油茶。在三江县, 油茶已经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 相关部门正采取有效措施解决油茶产业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促进油茶产业的升级换代。

3.1 加快建设良种培育基地, 克服先天不足问题

油茶要实现高产稳产, 离不开良种繁育。针对良种紧缺的状况, 大力发展油茶良种繁育基地, 为林农提供充足的高品质的苗木, 已经成为眼下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 三江县不断加大投入力度, 分别在斗江乡、良口乡建立了广西最大的油茶苗圃繁殖基地, 1a可以为林农提供10000株以上优良苗木, 加快油茶品种的升级换代。“岑溪软枝”、“湘林系列”等一批油茶新品种, 不仅挂果早盛产期长, 而且出油率高。大力推广种植油茶良种种植, 在提高油茶产量的同时, 也提升了油茶品质, 为林农增产增收。

3.2 大面积实施低产林改造, 大幅提升单位产量

大面积实施低产林改造, 对大幅提升油茶产量至关重要。早在2005~2007年, 三江县就实施过低产油茶林的改造工程, 在11个乡镇设置试验样点油茶园。经过连续3a的跟踪测产, 低改前, 油茶平均单产为34.2 kg/hm2, 低改后油茶平均单产达到121.1kg/hm2, 增产效果非常显著, 提高空间巨大。这说明实施低产林改造已经是刻不容缓。

油茶低产林改造不仅是品种的更新换代, 也包括抚育管理的改造, 进行密度调整, 复垦施肥复壮, 还有嫁接换冠等。低产林改造应该是全方位的, 效果当然也会更加明显。所以, 在油茶产业发展中, 低产林改造是重要环节, 必须加以重视。这对提高油茶产量和品质意义重大。

3.3 加大投入实施科技攻关, 提高产业科技含量

油茶产业科技含量主要体现在良种培育、抚育管理、采收、加工、销售等环节, 良种培育可以通过建立繁育基地解决苗木供应的问题。在抚育管理方面, 应该组织科技力量为林农做好林间指导, 利用丰产林对低产林进行改造, 更新残次林等, 都需要技术人员给予及时的技术支持。在良种培育改良方面, 还可以和科技院校联姻, 借助科研院校的技术实力, 对油茶品种品质进行改造。要组织科技人员对林农分批分级进行油茶种植技术培训, 提高林农种植水平。建立油茶产学研相结合的生产技术服务体系, 全程为林农种植油茶提供技术服务。

3.4 建立高产油茶示范基地, 推广种植管理新模式

油茶高产稳产是良种种植、科学抚育管理等多方面作用的结果, 单纯进行良种的更新换代是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油茶产业现状的。各个乡镇村, 要组织力量建立一批油茶高产示范基地, 通过科技力量的重点扶持, 对油茶的种植、管理, 以及低改林、残次林更新等方面, 进行针对性指导, 用示范基地树立典型, 让林农通过示范基地学习油茶种植管理新技术、新标准、新的种植管理模式, 以点带面, 对推动油茶产业的快速发展, 一定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3.5 整合优化管理经营方式, 提升油茶产业化水平

油茶产业已经形成种植、采收、加工、销售产业链。随着形势的发展, 油茶产业内驱力需要激活, 产业链条需要延伸, 只有用高品质的产品占领市场, 油茶产业才能健康成长。因此, 政府不仅要给予政策支持, 相关部门还应该积极为林农开辟市场, 通过招商引资, 让更多的油茶龙头企业介入, 带动油茶产业的快速发展。科技部门要加强技术支持, 开发更多品质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大的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油茶品牌产品。油茶产业走集约化生产、科学化管理、产业化经营之路是大势所趋, 像各类油茶专业合作社的成立, 就是市场需求的产物。

4 结语

三江县油茶产业有悠久的种植历史, 已经积累丰厚的种植技术。虽然在发展中还有一些问题和困难, 但在县委县府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 三江县油茶产业一定可以做大做强, 为全县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为全县林农带来福祉。

摘要:油茶种植已经成为三江县三大支柱产业之一, 解决目前油茶种植中的问题和困难, 是相关部门和广大林农需要共同面对的课题。本文列举了三江县油茶种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然后有针对性地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三江县,油茶,种植,现状,问题与对策

参考文献

[1]唐星民, 苏永安.油茶种植推广存在问题及对策[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1 (16) .

[2]覃贤忠, 文祥凤.三江县油茶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09 (16) .

广西柳江县 篇3

一、三江县集体林权改革现状

三江县总面积为368.8万亩, 林业用地面积为288.3万亩, 集体林地面积为278.6万亩。其辖15个乡镇, 167个行政村, 2083个村民小组, 集体林权改革涉及7.6103万户, 人口数33.6万人。目前, 三江县基本完成林改任务, 并于2011年被评为广西自治区主体改革检查验收成绩优秀县。

1. 为林业发展注入活力

实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效突破了制约集体林发展的体制性障碍, 确立了农民的经营主体地位, 三江县林业发展态势明显注入活力。表现在:一是集体林改大大激发了农民造林育林的积极性和爱林护林的自觉性, 有效地推进了林区的生态建设和水土保护。从调查的数据上看, 三江县造林面积成逐年增加的趋势, 相对以往盗伐、乱伐林木案件、森林火灾等现象明显锐减, 下降幅度大。二是集体林改进一步解放、发展了林业潜在的生产力, 林业产业链条长, 市场需求大, 就业空间格外广阔, 促进农民就业增收致富, 使得集体林权改革的实效立竿见影。三是集体林改促稳定、促民生。到2013年, 三江县山林纠纷调结率达90%以上。四是集体林改有效盘活了三江县的林区资源, 增加森林数量, 提升森林质量, 促进了农村各种生产要素向林业的良性流动。

2. 存在一些遗留问题

从整体上看, 三江县集体林改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 但从林改的优秀标准来纵观全县集体林改工作和改革过程, 就会发现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和需要完善的工作。

一是已经完成的勘界面积为269.66万亩, 占县总集体林地面积的96.68%。二是审核已打印林权证142932本, 面积250.91万亩, 占全县集体林地面积的90.05%。三是全县有27万亩集体林地尚未发放林权证, 其中8万多亩尚未进行外业勘探, 15万多亩勘界后未整理上报发证材料, 上报发证材料中有3万多亩审核未能通过。

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1. 思想上存在顾虑, 改革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

在各乡镇推进林改的工作中, 绝大部分村民对于开展林改是支持和拥护的。但也有少数乡镇存在不大重视的现象, 包括基层干部与村民认识不到位, 执行力打了折扣。部分个别领导对林改有所顾虑, 怕麻烦, 担心产权难以明晰, 怕闹事, 担心改革引发矛盾, 怕减收, 担心减轻税费会更加重乡镇一级政府财政的经济困难等待。在改革基础较为薄弱的地方, 也存在错误的认为落实林权的实质就是分享集体公共资源的“最后晚餐”。

2. 外来资本进入与普通林农产生新矛盾

集体林改政策的基本导向是鼓励外来资本进入乡镇村庄, 走合格的程序, 主要是通过竞标、承包等方式获得一定年限的山场、林场的承包权。由于本地个体村民家庭所持有的原始资本严重不足, 在同一平台上进行山场、林场的招投标竞争, 他们往往不是外来资本的对手, 以致个体村民基本上不能获得山场、林场的经营权, 而很多来自村外的投资者合法“购买”了大片的林地, 成为“林权大户”。由此滋生一些妒忌、不满, 甚至是出现破坏、侵扰的行为, 这种情况可能会导致“林权大户”的利益无法得到有效保证。

3. 出现重经济效益、轻生态效益的倾向和苗头

“管住公益林, 放活商品林。”这是林改的重要导向之一。在实践当中发现, 放活商品林很容易做到, 即使确权到户也比较容易操作, 但是, 要严格管住生态公益林就十分不易了。林改后, 原本属于集体所有的林场已经易主, 更换了一个新的、明确的经营主体所有, 同时意味着农民再也无法免费使用木材。实践中, 生态公益林的补偿资金标准过低, 管护责任较大, 使得很多林农只顾眼前利益, 不愿自己承包的山林划被为生态公益林, 对于那些已划为生态公益林的集体山林进行确权到户的积极性不高, 工作也不主动, 更缺乏自觉性。

4. 融资机制不健全, 林业发展存在隐忧

林改之后, 三江县广大林农造林育林的积极性与自觉性都有了明显提高, 使得山林资源不断扩大。但是, 三江县的农村经济尚不发达, 广大村民的收入也有限, 要想拿出更多的资金务林扩林, 还确实面临着不少经济困难。当初, 绝大部分的村民在承包责任林地时, 就已经花费大量资金, 如今, 仍然还有许多荒山或者林地亟需经开发、管理 (买苗、劈山、整地、挖穴、管护) 一系列资金投入, 经过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才能获得收益。虽然有《广西壮族自治区林权抵押贷款管理办法 (试行) 》这样规范性文件的存在, 但由于林业生产有着独特的规律, 周期长, 投资大, 受自然灾害影响的不确定性也大, 而目前林业贷款面临着利息较高、金额过低和保险面较窄等现状, 仍有很多商业银行并不买账, 再加上程序繁琐, 村民们不懂政策, 所有这些严重制约着林业融资的发展, 为林业发展埋下了隐忧。

5. 林权无序流转突出, 林业发展存在隐患

规范林地、林木流转的目的之一就是“建立林权流转平台, 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 农民或林地承包经营权人可采取多种方式流转林地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 可依法将拥有的林木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流转、买卖、变现”。可实际上, 林权流转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 它涉及到山林的评估、林权、贷款等前因、后续等问题。如果这些问题没处理好, 就会留下了隐患的尾巴, 将直接影响林权改革绩效的正常运转与实效性, 留下许多难以解决的“后遗症”。比如, 借促进林权流转之名, 利用权力或其它方式, 行林地兼并之实的现象时有发生, 且发展速度惊人。一些乡镇, 林权改革虽然刚刚完成, 但是情况出现的不正常, 特别是林权的流转异常频繁, 投机多, 公益的少。有一批人投机钻营, 以此迅速发家致富, 造成了大量的集体林业资产被侵吞, 国有资产迅速流失, 成为私人资产, 造成很坏的影响。此外, 还有一些乡镇出现了不依法规范流转, 保障公平交易, 不按时申报流转、无序流转等现象, 农民失山失地, 也为林业发展埋下了隐患。

6. 历史遗留问题比较普遍, 对林改推进工作影响较大

界限不清, 勘界定界困难。三江县有相当部分山村人多地少, 地块面积小, 甚至有的村、组户均林地还不到一亩。当年承包到户, 实行林业生产责任制时, 按照地类分到户的办法, 以幼、盛、衰产期地类划分, 往往一块好的林地多户来分。好几户分一亩地, 甚至十几户分割承包的现象也屡见不鲜。这样, 常常会出现边界界线、上下左右不清现象, 根本无法确认精确的界线, 容易引发争议, 出现突发事件。80年代, 在山林责任制承包阶段, 突击发证, 应付了事, 许多出现重证, 《责任制合同书》与实地不相符, 或一地多证, 一女二嫁现象, 比如《责任山证》重复登记在《自留山证》范围内, 留下了纠纷隐患, 对林改推进工作影响较大。

三、化解林改问题的对策分析

通过上述对林改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不难看出, 在林改工作中应重点把好宣传发动关、民主决策关、政策落实关、勘界操作关、确权发证关、档案资料关和林权纠纷处理关, 因地制宜、分类实施、分区指导, 高质量完成改革的各项工作。

1. 优化确权小组的组成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林权证存在的问题, 就需要对确权小组的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比如考虑让对当地了解深厚的, 有威望的村里的老人加入林地确权工作小组, 在中国这个熟人社会中可能会在了解林地情况和化解林权纠纷方面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在三江县的侗族村寨里, 遇有纠纷, 双方当事人往往延请寨老代当事人评理, 而寨老往往能用“理款”打动人心, 使矛盾消除。把寨老的这种作用运用于我们调解林权纠纷中, 是一种低成本解决纠纷好方法。

2. 追加林改专项经费

科学计算林改成本是落实林改经费的前提和基础。据调查, 林改支出主要包括外业勘测支出、林权纠纷调出支出、内业支出、档案管理支出和培训支出等。广西省的林改经费是自治区本级按2元/亩, 市、县分别按不少于1元/亩的标准安排补助, 但就实际情况来看, 显然太少。考虑到各方面因素, 建议我国林改的成本至少应由国家财政以每亩2元划拨林改经费。各级地方政府应该在明确成本总数和分担程度的基础上, 按时、足额支付林改经费, 确保林改这一惠民政策得到有效贯彻落实。

3. 全面深化配套改革

在已经完成主体改革的地方, 要调整和完善采伐管理、减轻税费、生态补偿等政策, 建立健全评估流转、抵押贷款、专业合作等制度, 巩固扩大成果, 真正建立起生态受保护、农民得实惠的长效机制。

(1) 坚持以发展促改革。按照“生态优先、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 在抓好林业自身发展的基础上, 科学制定当地林下经济发展规划。将林下经济作为实施“农民人均纯收入倍增计划”的重要内容, 大力推广“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 打造一批带动规模大、示范效果好、产业前景广阔的示范项目, 注册一批有知名度的林下经济产品商标, 带动农民脱贫致富。以林下经济发展为突破口, 促进林业整体发展的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 实现林业经济和林下经济发展的同步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

(2) 健全林权抵押贷款体系。创新森林资源评估机制, 积极推进农户信用评价和林权抵押相结合的免评估、协议评估、内部评估等评估模式, 健全评估技术标准, 合理确定评估门槛。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 开展林权抵押贷款、林农小额信用贷款和林农联保贷款等业务。大力推行以林业专业合作组织为主体, 由林业企业和农户自愿入会或出资组建的互助性担保体系, 提高林权抵押贷款业务中的农户比例。同时林业主管部门要主动与各金融单位建立林权抵押贷款工作协商机制, 健全贷款贴息扶持政策, 优化贷款审批流程, 规范贷款统计标准, 构建业务沟通平台。

(3) 加快林业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在明晰产权的基础上, 根据优势林业产业和特色林产品布局, 鼓励农民以资金、技术为纽带, 采取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等多种方式, 建立管理规范化、生产标准化、经营品牌化、社员技能化、产品安全化的林业专业合作示范社, 建立产品安全生产记录与质量管理台账, 引导合作社依法规范管理章程、工商登记、组织机构、民主管理、财务管理、生产经营、盈余分配等制度。实行部门联合评定示范社机制, 分级建立示范社名录, 把示范社作为政策扶持重点, 提高合作组织的带动力、影响力和竞争力。

(4) 规范集体林权流转行为。建立统一规范的集体林权流转工作程序和管理办法, 组建林权交易平台, 实施林权流转统一监管, 保障公平交易, 防止农民失山失地。林地使用权流转期限不得超过承包期的剩余期限。集体统一经营管理的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的流转, 要在本集体经济组织内提前公示, 依法经本集体经济组织三分之二的成员同意, 收益纳入农村集体财务管理, 用于本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成员分配或公益事业。

(5) 健全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构建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业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引导和扶持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组织发展, 探索林地股份合作形式, 实现适度规模经营。鼓励发展以专业化、区域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林业专业协会, 发挥政策咨询、信息服务、科技推广和行业自律等作用。培育林业社会化中介机构, 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提供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森林经营方案编制、造林和采伐作业设计等中介服务。

当然, 林改是一项系统工程, 不能一蹴而就。其长效管理机制的建设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检验与完善。

摘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下文简称林改) 旨在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林业生产力, 大力促进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迈进。本文以广西三江县集为例, 同时借鉴了国外的林改经验, 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 提出了深化林改的对策, 倡导在林改工作中因地制宜、分类实施、分区指导, 全面完善并深化配套机制建设。

关键词:集体林权,改革,对策

参考文献

[1]戴兴安, 张小罗.集体林权改革驱动因素探讨[J].西北林学院学报, 2010, (3) :210-213.

上一篇:体育教学中的作用分析下一篇:幼儿体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