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土地调查

2024-09-21

第二次土地调查(精选11篇)

第二次土地调查 篇1

第一次土地详查的图件资料已陈旧,因此国家决定开展第二次农村土地调查工作,全面查清我州土地利用状况,掌握真实的土地基础数据。在调查时,对调查成果实行信息化、网络化管理,建立和完善土地调查,统计和登记制度实现土地资源信息的社会化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同时为科学规划、合理利用、有效保护土地资源、贯彻用地集约节约,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提供依据都具有深远意义。文章以文山州的土地资源调查为例,分析了以下内容。

1领导高度重视、目标明确清晰是做好第二次农村土地调查的关键

土地调查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文山州政府应高度重视。1成立工作机构。由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并在文山州国土资源局设立了办公室,制定了全州的二次调查实施方案,明确了“二次调查”的指导思想、目标和要求,各县认真落实了土地调查工作的各项保障措施。1召开会议专题部署。州、县二次调查办公室还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安排部署工作。3保障工作经费,在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下,州政府安排了相应的“二次调查”配套经费,为工作的顺利展开提供了资金保障。4宣传到位,为全州“二次调查”工作的开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州委宣传部和州国土资源局制定了文山州“二次调查”宣传方案,州、县“二次调查”办按照方案积极利用各种媒介对“二次调查”的目的、意义等进行宣传,为全州土地调查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是做好二次土地调查的关键。

2组建一批精干熟练的作业队伍,是保质保量完成土地调查任务的基础

按《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的要求,二次土地调查须成立领导小组,小组长由相应的政府分管领导担任,组建办公室。办公室抽调土地规划、地籍管理、农业、水务、林业等相关技术人员,负责本辖区二次土地调查的指导和检查工作,为二次农村土地大调查工作的开展做好组织准备。培训作业单位和作业人员,对相关人员进行二次土地大调查技术规范和相关知识的专门培训。在作业队伍的选择上,引入竞争机制,将具备资质、技术过硬有相应作业人员的单位,选定为二次土地调查作业单位,以合同的形式约定双方职责、项目任务、成果质量及项目进度。推进项目监理管制,择优选择技术强、信誉高的单位作为项目监理单位,保证调查成果质量。实践证明,这种管理模式行之有效、效果明显,文山州8个县的农村土地调查,土地调查工作开展得井井有条,而相应的抽查、督促工作,从根本上保证了二次土地调查成果的真实性、准确性。

3外业调绘员熟练掌握调绘技术规范,实地准确判读地类是调查的重要环节

参加二次农村土地调查的作业人员,除了必须具备测绘、制图、面积量算、计算机操作、识图等相关技术技能外,还必须熟练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调查条例》、国土资源部《第二次全国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建设技术规范》、《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云南省国土资源厅《云南省土地更新调查技术规定》等技术规程和规范,在外业调查时熟练地运用。

调查的方法最好采用综合调查法。农村二次土地调查包括地类调查和权属调查、基本农田调查。综合调查是在室内对直接影像判读、判译、预判、判绘后形成影像资料,将能够确认的地类和界线,不能确认的地类和界线,无法确译的影像,分别不同的颜色、线划、符号、注记等形式标绘在调查底图上。然后由外业调查人员分区块按走到、看到、问到、记到的原则,逐块进行复核、记录。形成反映被调查区域内土地利用状况的原始调查图件和资料。作为最终数据库建设的依据。采用这种方法,凸出了内外业调查的优势,外业调查人员在图像模糊、地类复杂的地点,加强核实就可避勉差错。在我们调查砚山县稼依镇阿旷村时,该村内约50亩建设用地,影像图上为耕地,通过实地核实为村庄建设用地。砚山县平远镇阿三龙村约120亩蔬菜大棚,影像图上为村庄,实地核实为耕地。这样工作效率得到了提高,调查精度得到了保证。

新征地物补测。根据影像和实地新征地物,特别是征而未利用或再建地物情况采用判读法、目视内插法、距离交绘法、直角坐标法、GPS定位法,将新征地物补测在底图上,对新征建设用地,将坐标转换成1980西安坐标、高程转换成1985国家高程基准,放到底图上,满足平地、丘陵不得大于图上±0.4毫米、山区不得大于图上±0.8毫米的规范要求,我们对丘北、砚山两县新征建设用地、耕地占补平衡项目就是按此方法处理,成果较为精确。

对最小上图面积小于上图面积的零星地物区分要准确。城镇村及工矿用地4.0平方毫米,耕地、园地6.0平方毫米,林地、草地等其他地类为15.0平方毫米以上的必须上图,在一个图斑内,零星建设用地的面积总和大于100平方米的要实地丈量,按规定扣减总面积,才能保证总面积的精确性。

4使用新资料、采用新技术是提高调查工作效率和调查成果质量的途径

从全州情况来看,民政勘界工作已全面完成,并且形成包括纸质和电子等较为完善的成果,勘界比例尺有1:10万、1:5万、1:2.5万、1:1万,其中80%以上和土地调查使用比例尺一致,与该地区现有的基础地形图比例尺一致,各种比例尺勘界成果矢量化通过技术处理均能满足土地调查的要求。这样“二次调查”可以直接以民政勘界成果中的矢量界线成果作为调查的控制范围线,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土地调查离不开坚实的技术支撑。“二次调查”充分运用航空航天遥感技术、GPS技术和数字化、网络化技术等手段,改变土地调查的事后管理为事前管理的事中跟踪监测。卫星遥感技术具有全天候、动态、重复探测、成像周期短等特点,能够实时、准确地反映地面信息的变化,为大范围获取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和全面更新提供重要信息源。

“二次调查”在信息化技术的支撑下,采用集信息获取、处理、存储、传输、分析和应用服务为一体的土地调查技术流程,将获取每一块土地的类型、面积、权属和分布信息,建立国家各级土地调查数据库。数据库里调查的数据、图件、实地互相联系,避免了人为的干扰。数据库不仅包括现状图,还包括影像数据库。

5对成果资料的最终复核及其它建议,是做好农村二次土地调查的根本保障

(1)对成果资料的最终复核。调查成果是“二次调查”成果质量的基础和关键,按照国土资源部要求,我们对丘北、砚山县“图斑一致性核查记录表”中所有记录进行核查对比,对内业无法确定的,以外业核查为准。并拍照片加以论证,丘北县修改疑问图斑51个,面积4304.3亩,占核查总数86%,未修改图斑9个,面积686.1亩,占核查总数的14%。砚山县修改疑问图斑82个,面积8552.1亩,占核查总数的90%,未修改图斑89个,面积3721.7亩,占核查总数的30%。主要原因为三个方面:1影像资料模糊不清,无法判续。2内业人员判读错误。3图斑出现地类综合。通过核查得到了纠正。进一步保证了农村二次土地调查浅的质量的真实性、准确性。

(2)对农村二次土地调查中地类认定的几点建议。农村二次土地调查中,对地类的认定原则上必须按国家土地分类规定办理。但在实践中对特殊问题建议作适当调整:(1)按规定被认为人为撂荒的耕地,应确定为耕地。因移民、自然撂荒的土地不能确定为耕地。但在实地调绘中,还得依图斑结合实际情况来定。如富宁县田蓬镇上农村民小组,2500亩耕地放荒了近10年,影像资料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在认定地类时,应确定为现时地类。(2)对三七种植地的认定。文山州是文山三七的生产地,丘北县境内种植面积达30万亩左右,应对三七种植地判定为旱地。(3)对水库范围的确定。按规定江、河、湖、水库常水位线以下的土地不能确定为耕地。但我们在核查砚山县稼依水库时,情况就比较特殊。对该水库的调绘我们是采用影像资料,配合土地使用证坐标成果表来确定范围界线。但因为影像摄制是在枯水季节摄制,原来的老土地使用证又不准确,在我们核查时水位也淹没到323线公路,实际上也是水库的蓄水常水位线。我们拍摄了影像资料,将约10000亩土地划为水库用地。所以对水库范围的确定,要多加核实、以免出错。(4)对水浇地的确认。按规定一般年景能够保证灌溉的土地确认为水浇地。外业调绘人员在调绘、判读时、特别应注意识别原来是旱地,但近年来国土、烟草、农业、扶贫等部门投入资金改造后,具备水浇条件的土地应调绘为水浇地。仅丘北县辖区类似的土地就达3万亩左右。

6结束语

综上所述,做好二次土地调查工作,对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加强国土资源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N].1986-06-25.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土地调查条例[N].2008-02-07.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土地调查条例实施办法[N].2009-06-17.

[4]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S].TD/T1014-2007.

[5]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技术规范[S].2007-12

[6]云南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云南省第二次土地调查实施细则[N].2007-12.

第二次土地调查 篇2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土地利用监管模式存在的困难和不足,基于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的应用,通过业务应用系统与基础数据库的整合,提出了一套加强土地利用监管的技术模式,为提高土地利用监管的效率和水平提供了可供参考的解决方案。

关键字:土地调查土地利用监管技术

1土地利用监管现状

合理利用土地,促进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将是未来土地管理工作的趋势与方向。节约集约用地,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紧要任务,也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要实现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就必须强化土地利用监管,对土地利用的全过程进行跟踪与监督。

目前土地利用和管理过程中,还存在着以下突出问题,需要加强监管:

(1)违法违规用地。一些地方和单位为了局部经济利益需要,违法、违规搞开发,由此产生的与违法用地相关的社会矛盾也日渐突出。

(2)改头换面,违规审批。一些地方为了项目审批的需要,把不符合要求的项目进行变相处理,用不正当的手段获得合法手续。

(3)数据失真。一些地方刻意虚构、隐瞒数据,无法反映土地利用的真实情况,蒙混过关。

(4)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用地的要求,不利于国家和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

而目前加强土地利用监管工作面临的主要困难是:

(1)监管的技术手段跟不上,仍然停留在传统的监管模式上,主要依靠执法人员的巡查和违法用地举报,监管质量和时效性得不到保障,难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

(2)土地基础数据库尚未完全建立,土地基础数据库是整个土地利用监管的基础,没有现势性的数据,就无法为土地利用监管提供数据支持。

(3)监管方法不系统、不全面,技术手段和管理制度不配套,难以实现土地利用的全程跟踪。

提高土地利用监管水平就要改变目前的监管模式,不仅要从组织和制度上完善相应的责任追究机制和制度建设,还要从技术层面上为土地利用监管提供高效、质高的技术手段。本文将重点对土地利用监管的技术层面进行探讨,并摸索和总结一套符合当前业务发展和土地利用监管要求的新的土地利用监管技术模式。目前正在开展的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也为构建土地利用监管体系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2研究路线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监管业务要求的提高,传统的依靠纸质材料的监管模式无法实现业务数据的有效互动,难以提升基础数据的应用效益,各项技术手段融合集成存在着较大的困难,这种模式从技术层面上已经不能满足新形势下土地利用监管的要求。

要解决土地利用监管问题,除了完善责任体系与制度建设外,还必须重点解决以下两个技术问题:(1)完备土地基础数据库建设。土地基础数据是土地管理的核心,是整个土地利用监管的基础,通过基础数据库,可以更好的实现业务之间的数据共享与互动,可以为建立科学的供地机制提供基础,也可以为批后跟踪与违法用地查处提供可视化手段;(2)进行土地利用监管信息系统建设。如果土地基础数据是核心,那么土地利用监管信息系统则是对核心数据的集成融合与复合利用,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为解决土地利用监管这个难题提供业务和技术上的准备。

二次土地调查作为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目的是全面查清目前全国土地利用状况,掌握真实的土地基础数据,实现土地资源信息的社会化服务,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及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二次调查最终将形成相关基础数据成果,相关的成果均采用了最新的数据标准,有利于多项业务的数据共享与集成应用。利用二次土地调查的成果——基础地理信息、土地利用数据、土地权属数据、基本农田数据、耕地后备资源数据、影像数据(dom)和土地登记数据、整合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土地开发整理数据和土地交易数据等国土资源基础??的更新与完善,从而可以解决基础数据库的问题。

在第二次土地调查管理信息系统基础上,进行土地利用规划、建设用地审批信息、建设用地供地信息、建设用地利用信息、建设用地发证信息、土地开发复垦信息和土地交易信息的拓展,从而为土地监管业务系统的建设提供保障。因此以第二次土地调查为契机,整合基础数据资源,复合应用业务数据,实现土地管理业务的信息化,进而再利用土地管理业务的信息化,推动以图管地,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与监管水平。

根据现状和未来土地利用监管的目标要求,制定如下技术研究内容与目标:

(1)结合二次调查和金土工程,完成数据中心建设,整合并建设完成各类基础数据库。

(2)设计开发基于国土资源电子政务平台的土地利用监管系统,为土地利用监管提供信息系统支持。

(3)提供分析手段,把握数量变化的趋势,提高土地利用的决策支持水平。针对建设用地、地政地籍、执法监察等业务,能够直观地查询、统计,并可以形成相应的柱状图、饼状图。

(4)结合空间数据提供图形浏览和定位。在业务数据结果基

础上提供属性查图形、图形查属性等功能,通过专题图层获取业务办理信息和流程信息;同时可以通过制定区域分析该区域内地块信息和关联业务办理信息。

(5)提供空间数据专题地图显示。针对业务专题图层如建设用地、开发复垦和土地利用现状等,提供多种分类的专题地图显示并且允许叠加影像图层显示。

(6)空间分析和对比。提供辅助业务审查和违法用地查处的图形分析功能,同时可以将不同专题和不同时期的数据进行对比显示。

3解决方案

各类国土资源业务及其依赖的相关数据构成一个统一的、完整的国土资源业务实体,通过现有业务梳理,对信息化成果进行整合和优化,充分利用和发掘业务管理中的自动化内容,发挥土地利用监管系统的功效,实现监管流程的程序化、监管数据的实时化、监管业务的电子化、数据报表的统一化,让监管数据能够按照需要进行自动、实时、有序地传输。

土地利用监管技术建立在现势性运行数据和地理空间数据基础上,具有自动化信息传输与控制功能,强大的信息管理、信息综合分析和信息提取功能,以及图形、图像等显示输出功能,将支持土地利用监管业务全过程,通过项目的实施,将全面实现土地利用监管的信息化和自动化,并最终实现土地的节约化和集约化利用。

项目的最终目标就是在数据中心建设的基础上,以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土地利用规划数据、计划指标数据、开发整理数据等为数据基础,构建土地利用监管系统,把信息化手段引入到土地利用监管业务中,实现土地利用监管的电子化、流程化、图形化,为领导决策提供重要的数据基础与业务支持。

3.1制定并完善土地利用监管制度与规范

制定并完善土地利用监管制度,从业务上对土地利用监管进行完善与规范,为土地利用监管的信息化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3.2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体系建设

在现有网络基础上,建设和优化内部局域网,配置必要的防火墙、入侵检测等网络安全设备,制定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建立信息安全体系,为系统的运行提供必要的安全保障。

3.3数据库建设

(1)根据部和省厅统一制定的数据库标准和数据建库指南,开展各类数据库的建设整合。

(2)结合二次调查工作,开展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基本农田数据库等的建设。

(3)对于已经完成数字化建库的数据库,或通过专项调查、日常监测获取的数字化信息,进行数据整合、格式转换、数据抽取,在数据库和arcgis平台上建立满足金土工程需要的数据库。

(4)对于纸质资料,按照标准进行数字化处理,在数据库和arcgis平台上建立满足金土工程需要的数据库。

(5)对于业务系统运行管理过程中产生的数据,按照数据库标准,直接进入业务数据库。

3.4业务应用系统整合项目以国土资源基础数据库为依托,以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城镇地籍数据、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开发复垦项目数据、建设用地项目数据以及地形数据等基础数据为数据源,通过局域网,应用基于国土资源电子政务平台搭建的土地利用管理系统,完成土地预审、建设用地报批、供地管理、执法监察、在线分析等业务的流程运转与业务审查;通过国土资源专用网上连江苏省国土资源厅,下连所辖市县区国土部门,通过数据交换系统,完成项目申报和项目接收。

系统功能如下:

(1)建设用地预审管理子系统

建设用地预审管理子系统完成预审项目的流程审批与业务数据管理,业务审查以流程为主线,实现协同办公,在审查过程中,结合基础oman">gis技术。

(2)建设用地管理子系统

建设用地报批实现对报国务院批准和报省人民政府批准的建设用地项目的组卷、初审和上报的过程管理,包括建设项目用地申请的受理、辅助审查、一书四方案组卷、督办管理、信息发布、网上接收批复与申报上报等功能。

(3)供地管理子系统

供地管理子系统完成供地项目的流程审批与业务数据管理,业务审查以流程为主线,实现协同办公,供地数据与建设用地分批次或者单独选址报件数据实现无缝衔接,并可以实现对供地项目的动态跟踪。

(4)执法监察子系统

主要实现土地违法案件的违法线索、立案信息、案件查处信息、结案归档等案件信息录入、查询统计、从网上报送和接收重大违法案件备案信息功能。

(5)在线分析子系统

根据建设用地管理子系统、供地管理子系统、预审管理子系统等业务系统运行结果,自动建立土地转、征用数据库、建设供地数据库、土地开发复垦数据库等业务数据库,建立地政数据在线分析展示系统。对新增建设用地数据、建设占用耕地数据、土地供应数据、农用地转用数据、耕地占补数据、违法用地数据等信息按时间点、时间段、区域等条件进行分类、关联、汇总、统计,掌握相关耕地变化信息,以空间图形和图表的方式,实时监控全辖区或某一区域内已批准建设用地、已供的建设用地、耕地的补充情况、新增建设用地的空间分布、行业分布等信息,为参与宏观调控提供信息支持。

4结束语

第二次土地调查 篇3

【关键词】:土地调查 存在问题 改进建议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渐推进,市场对土地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而我国的土地面积较为固定,且进一步开发利用土地的可能性成本较大,因此,对土地做好保护和有效率利用工作是极为必要的,其中,对土地进行调查时保证我们有效利用土地、推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能够为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社会的进步提供强大的后备资源支撑。

一、我国土地调查的概述

土地调查工作是我国历史发展中的一个内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对土地调查逐渐成体系性和专业性,但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土地调查的对象相对单一,主要体现在一些重点地区的土地调查,而没有包含全国范围。而在八十年代之后,我国开始重视土地调查工作,调查的对象内容页不断扩大。2007年我国进行了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这次调查包括了我国几十年来土地的变更、利用等情况,可以说是一个全方位、立体式的调查。

二、我国第二次土地调查存在的问题

我国第二次土地调查突破了之前土地调查的弊端和范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对土地变更、利用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了解,为我国制定土地政策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我国这次土地调查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调查方式存在的问题

我国在第二次土地情况的调查过程中依然采用了传统的地类划分的方式,在调查过程中,根据划分的不同土地类型,采用不同的调查标准,而没有充分考虑土地的实际属性。以地类划分的调查方式能够最大程度的区分不同地区的情况,也具有一定的效率,但是这种方式不够细致,不能充分考虑土地的使用属性及与周边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进而在获取的数据方面不够准确;另外,在地类土地划分中也可能存在属性混淆不清的情况,致使在土地的调查过程中出现数据重复或者偏差。

2.主观性的调查方式影响了调查的质量

这一问题是在地类划分调查方式的基础上产生的。在土地调查中对土地进行分类具有很大的主观性,由于不同的工作人员、不同的知识背景造成在对土地进行划分时出现不同,这就是经常所说的地类判别过程中的主观性,如果这一问题不能很好的解决,那么,就就有可能出现对同一块土地进行类别划分时,不同的人会做出不同的判断,进而对整个土地调查工作产出不利的影响。

3.调查缺乏灵动性

在第二次土地调查过程中,我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比如在调查的对象内容、调查的组织方式等都有一些变化,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三类:土地利用调查、城市地籍权属调查和各种土地专项调查。但是,在这些变化的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在调查过程中只是按照既定的方式方法和内容进行,而没有深入地区的实际对土地的情况进行调查,这就造成在数据搜集方面的偏差。

三、我国土地调查的改进建议

针对我国土地调查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1.改进土地分类方式使之与土地调查更加契合

针对我国土地分类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我国在土地调查过程中应该重新梳理一些土地分类与土地调查之间的关系,构建一种合理的关系网络,以有利于在土地调查过程中起到更大的帮助作用。比如针对过去较为依赖土地划分的土地调查方式,应当进行改进,尤其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过分依赖土地类型的划分已经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而且,这种划分具有很大的主观意识性,客观性不强,因此,在土地调查过程中,应该将土地调查还原为客观全面的土地属性调查和记录,使之成为土地分类体系建立、土地归类的依据。

2.建立标准化、定量化的土地分类体系

因为我国的土地调查现阶段还是依靠土地的分类,因此,在改进的过程中也不应当一概抛弃土地分类的方式,但是,我国应当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市场经济的需要制定一种标准化程度高且定量化的土地分类体系。比如,改变过去土地划分的主观性和知识认知不一致的划分方式,形成统一的标准化分类,具体来说就是在土地类型划分之前,形成一系列划分的体系,这一划分体系,应当充分考虑了我国现实的发展和国家土地的整体运行、发展实际。所谓标准化,即通过土地属性特征来决定其类别;所谓定量化包含两层意思:在分类体系建立之时,引用定量化的分类方法;在地类判别时,明确类别划分的属性阈值。

结语

土地调查工作时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做好土地调查也是进一步有效推进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础。但是,我国在土地调查方面存在的问题已经制约了我国整体土地调查工作的准确性,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改进,但是,基于我国土地发展的历史和人们对土地的认识,切实完成这一工作还需要一段时间。

参考文献:

1.张中华、李乃新、黄丽梦、周凡坤:《土地利用更新与我国的土地调查》。载《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7年第11期。

2.冯耀兵、杨慧琪、陶冶:《试论市场经济下的土地调查方式改革》。载《中外房地产导报》。2011年底5期。

浅谈第二次土地调查的“尝新” 篇4

1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制定并执行的新标准

为了实施全国土地和城乡地政统一管理, 避免各部门因土地利用分类不一致引起的统计重复、数据矛盾、难以分析应用等问题, 提高土地数据的科学性、系统性和权威性, 现执行新制定的统一分类标准, 即于2007年8月10日发布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GB/T21010-2007) 国家标准;其采用一级、二级两个层次的分类体系, 共分12个一级类、57个二级类。

2 土地利用现状外业调查采用的新技术资料

在外业调查中采用2001年4月由中国测绘科学研究所制作成的数字正射影像图 (DOM) , 其成图比例尺为1:1万, 按国际标准分幅。该图的地物、线状地物、零星地物色彩层次分明, 精度较高, 容易辩读, 新增地物少也易于补测, 成本也不高。同时, 为了野外调绘工作的方便, 把每一幅标准1:1万影像图切割成四幅, 并打印成A3幅面的像片, 用于外业调绘工作。打破了应用23×23cm象幅的像片进行调绘的传统格局。

3 土地利用现状外业调查中采用的新规定和新规程

外业调查的方法同以往的调查有了新的要求, 调查的内容更详细。比如在最小上图图斑方面, 要求比老技术规程中规定的小一半。新的技术规程对地类的定性作了相应的规定。比如:在原耕地上改种香蕉、葡萄、茉莉花、菠萝等短期经济作物 (含短期轮作地) , 仍以原耕地表示等等。这些新的技术要求和地类定性的规定在技术上增加了难度。

4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内业中采用的数模新方法

利用中国测绘科学研究所提供的是以标准1:1万图为单位, 以图幅左下角为原点, 纵横间隔12米的高程值方阵的资料。利用其提供的软件自动生成等高线, 经编辑、整理、接边建成数字高程模型 (DEM) 。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内业整理耕地坡度时, 就是利用数字高程模型 (DEM) 生成坡度图, 进行相关的处理。比原来用等高线计算坡度的方法无论在速度上, 质量上都有了提高。

5 运用新手段使土地利用现状数字化

土地利用现状的数据库建立基于土地现状的数字化, 分下列四个步骤完成。

(1) 土地利用现状图的扫描定位

(2) 土地利用现状图的分层矢量化

(3) 图型检查

(4) 构面

6 采用新软件建立数据库

运用先进的操作手段, 以先进的GIS技术为基础平台, 建成集图形、影像、属性、文档为一体的土地利用数据库。目前有几种较为先进的相关软件, 如由中国地质大学研制开发的“爱地县 (市) 级土地利用数据库管理系统” (Landuse Information System) , 它是以MAPGIS为基础平台, 系统设计符合详查技术规程和1:1万土地利用数据标准及数据库建设规定要求, 适合于基层土地管理部门使用的土地利用数据库管理系统。主要包括系统管理、数据输入编辑与处理、数据更新、查询和统计、数据输出、系统建库专用工具和系统平台工具七大模块。

6.1 建立数据字典

利用“爱地”软件把县乡、镇、村, 各农牧、林场等行政单位按行政级别从大到小, 根据有关部门制定的单位行政编码建立数据字典。

6.2 给图斑赋属性

根据数据字典把已经构成面的地类图斑文件导入“爱地”系统。先利用其图型编辑功能统赋各个图斑的权属、地类、性质等属性;然后再修改各块飞地、争议地的权属和性质。所有的已构面地类图斑文件预处理完成后, 合成一个文件。经图形相加、减等运算后, 把重叠或开天窗的地方处理掉, 然后统一给图斑自动编号。所有的编号都是唯一的。把行政界线DGN图导入“爱地”系统, 经编辑处理后与合成的地类图斑文件相比较, 纠正各个行政区的错误。

6.3 给图斑加入线状及零星地物属性

利用“爱地”将DGN格式的线状地物图和零星地物图导入MAPGIS与其图斑属性相关联, 经过数据编辑和处理, 自动把关联的线状地物和零星地物的扣除面积赋给各个耕地地类图斑的属性库。

6.4 生成坡度图、扣除耕地田埂面积

利用“爱地”, 导入数字高程模型 (DEM) , 追踪生成坡度图, 然后自动给每一个图斑赋予坡度属性。根据要求在不同的坡度下给耕地地类图斑统赋相应的田埂系数, 根据此田埂系数, 自动生成各个图斑的毛面积和净面积。

6.5 面积汇总、出台账和成果图

利用“爱地”软件的汇总统计功能, 形成最终的各种台账、汇总表。最后经过整饰, 打印出各种土地利用现状图。

7 结论

采用各种新技术和新方法是顺利完成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保障, 所获得的各项成果也将是令人满意的。新建成的系统运行速度非常快, 质量也非常高;其独特的变更编辑功能为今后的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工作提供更为准确的依据和简捷的方法。利用系统的查询功能为各个部门的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同时在建立土地利用数据库的基础上, 进一步将坡耕地数量、质量、分布、权属状况、后备资源及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等情况进库, 为政府制定土地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具有重大意义。

摘要: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为例, 论述了在第二次土地调查中应用新颖的方法、先进的技术和现代化的设备的情况以及所取得的效果, 并阐述了利用新技术的具体内容与相关的工作流程。

关键词:第二次土地调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新标准,新资料,新规程,新方法,新手段,新软件

参考文献

[1]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S].2007.[1]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S].2007.

[2]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标准[S].2007.[2]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标准[S].2007.

第二次土地调查 篇5

土地资源网论坛收集

一、第二次土地调查背景分析

1、城市化快速推进,城市建设用地需求增长迅速

1996年我国城市化率首次突破30%,标志着全国城市化进入加速发展阶段,此后10多年时间,全国城市化率以年均1.24个百分点速度递增,2009年全国城市化率达到46.6%。城市化快速推进带来城市繁荣的同时,也给城市用地安排形成巨大压力。面对快速增长的城市建设用地需求,土地供给一直存在着两种趋向:一是盲目供地现象,导致土地的闲置浪费;二是违法用地,导致土地市场的混乱无序,土地收益大量流失。因此,当前土地管理急需通过第二次土地调查,摸清家底,了解掌握城市建设用地利用现状,对症下药,预防土地供求失衡。

2、耕地数量减少和质量不高,人地关系日趋紧张

2008年国土资源部统计数据显示,全国耕地1.22亿公顷(折合18.26亿亩),全国人均耕地面积为1.38亩,低于全球人均耕地2.88亩的平均水平。从耕地资源地区分布看,许多地区耕地保护形势已相当严峻。2007年末国土资源部统计数据显示,全国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中有超过一半人均耕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部分甚至低于0.8亩的人均耕地警戒线。耕地数量减少的同时,耕地质量状况也令人堪忧。2009年国土资源部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成果显示,全国耕地中低质量地占全国耕地评定总面积的57%以上。因此,当前土地管理急需通过第二次土地调查,摸清家底,了解掌握耕地尤其是基本农田利用现状,对症下药,切实稳定耕地食物生产能力,维护国家粮食安全。

3、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土地管理信息化建设迫在眉睫

全球信息化浪潮的掀起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正极大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国土资源部将“加强信息系统建设,实现信息服务社会化”列为本世纪初期国土资源管理工作需要重点完成的五大任务目标之一。为改变纸质的详查和变更资料调查不迅速不及时、调用手续繁琐、资料更新效率低下、资料共享缺乏平台等问题,急需通过第二次土地调查,摸清家底,强化信息化建设,通过建立互联共享的覆盖国家、省、市(地)、县四级的集影像、图形、地类、面积和权属为一体的土地调查数据库及管理系统,加快全国土地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进程。

基于以上背景,国务院于2006年年底颁发《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通知》(国发[2006]38号),决定自2007年7月1日起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根据国家政策文件精神和湖北省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总体部署,应城市于2008年全面展开全市第二次土地调查,目前调查工作接近尾声,汇总数据成果,分析土地利用的现状特点及问题,总结经验,提出促进土地合理有效利用的对策建议,是应城市二调收尾阶段的重要工作内容。

二、应城市土地利用现状评价

应城市位于湖北省中部偏东,地处江汉平原与鄂中丘陵过渡地带,水陆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外表形似菱形树叶,整体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境域地貌特征构成“七丘一湖二平川”的形态。本世纪初期开始,应城市进入城市化和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近八年时间城市化率年均增长1.10个百分点,2008年城市总人口规模达到67.87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8.82万人。根据第二次土地调查最新数据,应城市土地总面积109561.34公顷。

基于对最新土地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应城市土地利用现状具有一下特点:

1、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明显提高,但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以单位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投入产出值作为测算指标,结果显示,应城市建设用地投入产出水平整理呈现明显上升趋势。1990-2008年间,建设用地地均GDP、地均固定资产投资和地均财政收入,都有较大的增长。从横向看,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比较,应城市建设用地投入产出水平还处于较低水平。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应城市建设用地地均GDP不足其2/3,地均固定资产投资不足其80%,地均财政收入不足其50%,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城镇体系发展不协调也制约了应城市城镇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水平。应城市小城镇结构不完善,规模偏小,布局分散,中心城市功能不强。城镇主要集中在我市中东部平原地区和主要交通干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集聚效益不明显,城市基础设施落后、建设水平低、环境质量差,集镇建设用地人均指标较高达到120平方米。

2、农村居民点人均指标偏高,复垦整理潜力与难度并存

二调数据显示,2009年应城市农村居民点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190平方米,部分乡镇的人均农村居民点甚至超过200平方米。按照《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3)要求,应城市现状村镇人均建设用地归属于第五级,规划村镇人均建设用地面积最大不能超过150平方米。如能将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控制在150平方米,则现有农村居民点可挖潜近2000公顷土地。但实际迁村腾地的理论潜力转化为现实潜力的难度很大。以上轮规划实施情况为例,按照人均建设用地标准,规划1997-2010年应城市农村居民点可净减少184.09公顷,但实际农村居民点不减反增,1996-2005年净增农村居民点436.73公顷。因此,从资金运作、公众参与、规划控制等方面综合考虑,建立起农村居民点复垦整理的高效运转机制,充分挖掘迁村腾地潜力,促进集约节约用地,是未来应城市土地管理的重点和难点工作。

3、农地重用轻养,投入不足,土壤质量存在日益退化风险

应城市1987年开展的土地详查结果显示,全市农地尤其是耕地大部分属于壤土,由于土层深厚,土质松散,通气性好,养分含量高,农地总体质量较好。长期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制导致农地经营的细碎零散,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和粮食价格下跌导致农民种田积极性的下降,农业利益低下和农业兼业化问题突出,农地重用轻养行为普遍,导致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明显下降,土壤坚实板结和质量退化屡见不鲜。同时,由于应城市“七丘一湖二平川”的地形格局,低丘岗地占整个土地面积的比重超过三分之二,容易形成部分冷浸田和烂泥田,复杂的地形条件一定程度限制了土地生产能力的有效发挥。虽然目前应城市农地产出逐年增长,高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但是长远来看,如果不注意投入,过大消耗地力,又得不到

休整和建设,必然造成投入和产出的不平衡。因此,如何促进农地产出水平持续增长,避免土壤质量下降风险,是未来应城市土地管理需要关注的重点。

4、耕地总量大,地区分布不平衡,耕地保护压力增大

二调数据显示,2009年应城市耕地比重大大高于湖北省平均水平。拥有大量耕地一方面给应城市农业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自然基础,但同时也给应城市未来城市化和工业化快速推进带来困难。经验证明,城市经济建设发展不可避免要消耗大量土地资源,尤其是在经济加速发展时期,土地资源占用更甚。耕地比重较高,势必会导致城市新增建设占用耕地的比重相应提高,造成耕地保护压力增大。从耕地资源分布看,应城市大部分优质耕地位于城市发展交通轴线两侧或城市近郊区,由于经济发展较快,占耕系数更高,耕地保护尤为困难。因此,如何结合应城市耕地资源的现状特点,因地制宜,协调好城市建设与耕地保护的关系,是未来应城市土地管理的重要目标。

5、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农作物种植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

应城市水资源总量丰富,但时空分布不均匀,东南多西北少,夏秋多冬春少,过境水大多数集中在5-8月份,一旦发生较大降雨,南部地势低洼地区很容易出现内渍外涝的不利条件,而北部低丘岗地由于地势较高,水资源利用率低,常现干旱缺水问题。

另外,由于上世纪70年代后国家农田水利设施投资的下降,很多农田基础灌排设施年久失修,导致得天独厚的水资源优势条件难以有效发挥,虽然1999年后随着土地开发整理投入的加大,农田灌排条件有所改善,基于应城市特殊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现有农田中仍然有大部分需要加强治理改造力度。因此,根据应城市水土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因地制宜引导农业结构与布局调整,是未来土地管理的重要内容。

6、土地后备资源开发潜力有限,未来需要开源与节流并举

应城市未利用地中,河流、湖泊面积占未利用地的75.13%,能够进行土地开垦的内陆滩涂和盐碱地占未利用地的24.87%。应城市未来土地后备资源开发不仅难度高,而且潜力有限,以30%的出地率粗略估算,未来全部后备资源实施开垦大约能够增加耕地544.84公顷。而上轮规划实施期间(1999-2005年)应城市仅建设占用耕地就达到238.85公顷,如何实现建设占补平衡,单纯依靠后备资源开发是难以实现目标的。事实上,应城市现有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和交通运输用地等建设用地还大有潜力可挖。2005年的中国国土地资源公报数据显示,截至2004年底,全国城镇规划范围内共闲置土地7.2万公顷,空闲土地5.48万公顷,批而未供土地13.56万公顷,合计占城镇建设用地总量的7.8%。若按全国土地闲置率和空置率的平均水平估算,通过复垦废弃地,利用空闲地,提高土地投入产出水平,仅城镇建设用地挖潜一项,应城市就可以节约用地157.15公顷。因此,未来开源与节流并举,尤其注重节约集约利用存量用地,是协调好“吃饭”与“建设”的矛盾,促进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重要环节。

三、应城市合理有效利用土地的对策建议

1、严格规划控制和引导,强化市场监督,促进集约用地

通过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加强城市建设规模控制,严格用地标准,鼓励和引导闲置土地、空闲地、废弃地以及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同时,进一步深化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规范土地出让行为,完善建设用地收购储备制度,提高城市土地供应政府调控能力和水平,避免盲目投资、过度超前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等浪费土地资源现象。在近年来,应城市在集约用地方面明显成效,通过提高土地的集聚度,增加建筑容积率。城镇和工业区布局建设,也要尽可能利用闲置土地、非耕地、劣质地,所有建设项目包括拆建和扩建项目,必须按照城市规划规定的要求建设。每年建设用地安排,除了国家和省重点工程外,集中优先安排城镇、开发区和工业区建设,其他零散的一般性项目用地一律从严控制。特别鼓励东部发展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区,中部发展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区,西部发展建设旅游区,因地制宜地发展高产出低能耗低排放产业。

2、抓住新农村建设机遇,因地制宜加快“迁村腾地”步伐

2005年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首次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其中,“迁村腾地”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通过村庄归并与整治、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改造、农田水利设施配套、生态环境改善等,全面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融合。2010年湖北省新农村建设投入资金将达到55亿元,覆盖全省30%的镇和村,应城市可以因势利导,借助政策优势,多方筹资,加快“迁村腾地”步伐,充分挖掘农村居民点的增地潜力。近城区的农村村民建房,统一纳入安居工程,根据近年来城中个人建房户数平均100户计,仅此一项,每年可节约耕地约1公顷。

3、进一步落实惠农政策,促进农地流转,加大农地改造力度

进入21世纪,国家惠农政策逐渐增多,惠农投入逐年加大。应城市应积极贯彻落实国家惠农政策,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产和农村发展,提高农民加大农业投入的积极性。应城市积极推进农地内部流转,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基础上稳步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农地适度规模集中,增加中低产田改造投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应城市在发展特色农业的同时,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重点扶持豪丰、瑞丰、永盛、华兴、雪绒城等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继续加大财政对“三农”的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技推广力度,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推进农业机械化,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和防灾抗灾能力。

4、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建立耕地尤其是基本农田补偿机制

土地用途管制是国家为保证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环境的协调,通过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划定土地用途区域,确定土地使用限制条件,使土地的所有者、使用者严格按照国家确定的用途利用土地。实施土地用途管制,要注意排除不当土地利用,避免土地利用“外部不经济”现象的发生。针对应城市耕地总量大,分布不均衡特点,还可考虑在重点区域进行耕地保护尤其是基本农田保护的补偿试点,拿出部分土地出让金、耕地开垦费等对产权主体进行一定的货币补贴,提高其土地保护积极性。甚至可借鉴国外经验,建立土地可转移发展权制度,通过市场机制引导和激励地方保护耕地尤其是基本农田。

5、建立土地整理股份公司,加快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第二次土地调查 篇6

关键词:第二次土地调查;MAPGIS;质量检查

数据质量是GIS生存和发展的保障,数据质量检查则是确保GIS数据质量与生产过程的重要环节,对提高GIS的应用水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GIS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传统的GIS软件注重于GIS数据的采集、组织、表达等技术,而对数据质量检查功能相对较弱。以中地公司开发的GIS软件为例,MAPGIS6.X只具备空间数据的拓朴检查功能,而没有设置属性数据的检查功能,整个检查工作自动化程度也不高,人工参与多,灵活性、可扩展性不强。随着计算机及GIS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地公司在MAPGIS6.7平台基础上开发的MAPGIS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平台提供了专门的数据检查模块,它以多个XML文档作为配置文件,辅以友好的配置界面,使用户能够根据需要自定义数据检查功能,提高了数据检查工作自动化程度,增强了数据检查的灵活性。本文将对该软件在数据检查方面的几个特点做一分析,以期为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建库提供参考。

1 检查流程的自定义

MAPGIS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平台允许用户自定义全部或部分检查流程,调整数据检查步骤,灵活对数据进行检查。它将各检查项以树节点的形式呈现出来,用户可以有选择地进行单、多节点运行,也可以整个树全部运行,操作方便。如下图。

2 检查功能的自定义

2.1 属性数据检查自定义

用户可根据自己的需求增加、减少或修改检查项,大大增强了软件检查的灵活性,提高了数据检查的自动化程度。配置完成后将其内容保存成XML文件,可供他人应用,实现了“一次配置,到处应用”。配置界面如下图。这里用户主要是配置“检查字段”和“检查规则”,“检查说明”是软件检查结果符合检查规则时的文字说明,方便用户理解。以“属性符合性”节点下面的“值域检查”为例,要检查线状地物中“宽度”字段值的正确性,可以在“检查规则”中作如下配置。

“宽度>=20 || 宽度<=0”

语义为:线状地物宽度大于等于20米或者小于等于0时,软件检查时就报错,因为根据数据库标准,线状地物宽度大于等于20米时,要构面,而且根据常识,线状地物宽度不可能为0。

2.2 图层间套合及逻辑一致性检查

图层间套合及逻辑一致性的检查一直是MAPGIS6.X版本软件数据检查的“软肋”,用户需通过空间分析功能来完成,人工干预多,如果检查的图层较多,则很费时费力。现在只需通过简单配置就可以自动完成。如下图,要检查地类图斑与行政区、权属区之间的代码一致性,只需将两个图层的相应字段提取出来即可。

3 分布式与SQL检查

MAPGIS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平台通过将MAPGIS本地文件上载至SQL SERVER(或ORACLE)数据库,以一台计算机作服务器,在该机器上设置数据源,其它机器通过网络访问该数据源,实现多人同时共查一个数据库,即分布式检查模式,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可充分利用SQL语言对各图层在数据库中的表进行检查。SQL语句灵活性很强,大部分的属性数据检查工作都可以编写SQL查询语句来完成,但其使用对于一般检查人员不易掌握,适合于较高级的检查人员。

4 数据检查结果的处理

MAPGIS6.X版本软件数据检查完成后,以弹出结果窗口的方式通知用户,而用户只能根据它来一一完成数据的修改,结果窗口不能保存,必须在当前状态下修改完,否则,下一次修改又要重新检查一次,给用户带来很多不便。现在,MAPGIS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平台可以将检查结果以文件形式保存起来,实现检查结果与数据的关联,达到方便快捷地修改数据。

5 讨论

综上所述,用户通过MAPGIS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平台自定义数据检查功能,可实现 “零编程”功能扩展,增强了数据检查灵活性,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但该软件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整个数据库进行全检效率不高,当数据量较大时,完成数据库的检校时间长达3-4个小时;二是对图形参数的检查不够;三是数据批量修改功能不够完善。因此,如何有效进行海量数据检查是该软件有待进一步改进的一个方面;正确的图形参数,对增强图面的可读性和美观有重要作用,在软件后续版本中应增加这方面的功能;进一步完善数据批量修改功能,提高数据修改效率。

参考文献:

[1]张新长,唐力明等.地籍管理数据库信息系统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萨师煊,王珊.数据库系统概论(第三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第二次土地调查 篇7

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第二次调查要在2007年7月至2009年6月,各地组织开展调查和数据库建设,完成全国调查工作。2009年下半年,各地对调查成果进行整理。也就是说从现在资料准备开始到全面结束,只有三年时间。而第一次调查时却花了整整十三年。虽然现在的技术手段已今非昔比,但要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完成如此浩大的工作量,如果没有强有力地组织保障、充分地物质保证和几十万人的技术力量,是难以想象的。

一、领导重视、政府支持是顺利完成土地调查的关键

第一次调查的通知是,《国务院批转农牧渔业部、国家计委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开展土地资源调查工作的报告的通知》国发[1984]70号。第二次调查的通知是,《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通知》国发[2006]38号。

但是土地调查是以县为单位进行的,依据县级成果逐级汇总而成。因此,县级领导的重视程度以及县政府的支持力度,是顺利完成土地调查的关键。第一次调查为什么从1984年5月开始一直到1997年年底结束,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领导重视和政府支持的问题,更直接地说就是调查经费落实的问题。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为领导重视不够,财政有钱但不愿把钱花在这种见不到直接效益的地方。二是有些贫困县财政确实拿不出钱来。

第二次调查所处的经济环境、消费水平,采用的技术手段、设备等都远远高于当年,调查经费同样远高于当年。这次调查经费的来源与上次一样: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按承担的工作任务共同分担。如此大的费用,对于贫困县或刚刚脱贫的县来说又是一个沉重的压力。

二、技术规程、实施方案是顺利完成土地调查的技术保障

每一项技术工作都有一个技术标准,土地调查技术规程实质上就是国家标准,必须具有权威性、准确性、合理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值得注意的是,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化高速发展阶段,数字地球、数字中国计划已实施多年。土地调查成果是数字中国国家空间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制定技术规程和实施方案时,必须充分考虑土地信息采集、处理的标准化、系统化,以利于与其它空间信息的整合、共享和应用,形成统一的地理信息共享平台。

三、基础图件、系统软件是顺利完成土地调查的基础

第一次调查采用的基础图件,是由各县到测绘部门收集,往往要跑几个单位才能收齐,主要是不同比例尺的普通航摄照片和部分正摄影像图(一般是经济条件较好的县采用),而且很多是1980年-1987年期间拍摄的。大多数的外业调查是在九十年代初进行的,中间间隔了五六年,大大增加了外业调绘的难度和新增地物补测的工作量,影响了调查进度和质量。

第二次调查由国家统一购置航空、航天遥感资料,统一制作调查基础图件。一方面减轻了地方负担,一方面确保了基础资料的可靠性、时效性和统一性。这是土地调查成果可靠性的基础。

第一次调查时由于计算机应用刚刚起步,大部分内业工作是人工操作,如航片转绘、编图绘图、图件缩编等。仅面积量算采用了当时较先进的计算机扫描计算技术,但仍有少数单位采用求积仪人工计算的。工作量大耗时长,这是第一次调查用了十几年才完成的另一原因。

第二次调查正处在“3S”技术广泛应用的时期,其中地理信息系统(GIS)提供了分析和处理海量地理数据的通用技术,应用领域极为广泛,而且早已应用于土地调查与管理的方方面面。现在的问题是,国产GIS已有几十个应用软件,仅近几年用于试点地区土地调查的系列软件就有四五种之多,使用效果均反映良好。第二次调查是由国家统一采用其中一种软件,还是由各地自选软件。

四、调查队伍、检查验收是顺利完成土地调查的质量保证

调查队伍的选择和调查人员的素质,严格的检查验收,是土地调查成果质量高低的关键。

(一)调查队伍的选择要慎重

1.最好是选择参加过第一次调查的队伍和人员

参加过第一次调查的队伍和人员,积累了丰富地经验,稍加培训就能很快上手。但是参与第一次调查的几十万技术人员,主要是来自地勘部门以及部分院校。当时(80年代末—90年代初)正是我国地勘部门处于低潮时期,体制不明确,国家任务有限,大量富余人员正寻找出路。土地调查给他们带来了就业机会,他们也为第一次调查的顺利完成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目前,地勘部门正处在第二次大发展的时期,各单位人才急缺,要抽出大量人员参与第二次调查,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调查队伍的选择应早做准备,现在就应摆在议事日程当中,以便于人员培训和设备配置尽早进行。

2.第二次调查技术含量高,对调查队伍和人员的素质要求更高

从《通知》中可以看出,第二次调查的内容比第一次调查有较大变动,由于2001年重新对土地进行了分类,体现了城乡一体化的分类原则。因此,外业调查增加了城镇土地调查的内容,如工业用地、基础设施用地、金融商业服务、开发园区、房地产等,以及基本农田的内容,大大增加了调查的难度;内业必须全部运用新技术手段,建立互联共享的覆盖国家、省、市(地)、县四级的集影像、图形、地类、面积和权属为一体的土地调查数据库。因此,要求调查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技术素质,经过严格的培训才能上岗。

(二)制定严格的检查验收制度,确保土地调查的质量

质量是一切技术工作的生命线,必须制定严格的“三检”制度,进行自检、互检和专检,尽量将问题消灭在第一线。从而确保土地调查的数据、图件与实地三者一致。

《通知》中规定,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组织验收县级调查成果。因此,各省必须组建一支专门的、稳定的,由多方面、多层次专家组成的省级土地调查检查验收队伍,按照技术规程和实施方案的要求严把质量关。确保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的质量。

第二次土地调查 篇8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是立国的基本要素之一, 真实、准确的土地调查数据是国家进行宏观经济调控和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基础和重要依据。第二次土地调查作为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 目的是全面查清全国土地利用状况, 掌握真实的土地基础数据, 并对调查成果实行信息化、网络化管理, 建立和完善土地调查、统计制度和登记制度, 实现土地资源信息的社会化服务, 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土地宏观调控及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要获得真实、准确的数据, 质量检查控制是必要的、重要的工作之一。以湖南省为例, 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库检查包括两部分, 第一是建库软件数据检查, 第二是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成果质量核查软件检查, 下面分别介绍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在建库软件 (以中地公司MapGIS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库建库系统 (湖南版) 为例) 以及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成果质量核查软件检查过程中经常遇见的问题、出现的原因以及解决方法, 与同行交流学习。

一、MapGIS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库建库系统数据检查

1. 检查项目。

MapGIS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库建库系统数据检查项目主要包括: (1) 矢量数据基本检查, 主要检查数据的完整性。 (2) 矢量数据属性检查, 主要检查结构符合性、属性符合性以及属性正确性。 (3) 矢量数据图形检查, 主要检查图层内拓扑关系和图层间拓扑关系。 (4) 矢量数据逻辑一致性检查, 主要检查图层内属性一致性、图层间属性一致性和图形与属性一致性。

2. 常见问题。

(1) 图层缺失:图层缺失的问题一般出现在建库初期, 随着数据的不断完善, 目前数据建库基本无图层缺失的问题, 缺失图层有测量控制点、等高线、高程点等基础数据层, 不影响数据库质量。 (2) 数学基础问题:文件、工程地图参数不正确;转换成VCT时, 丢失中央经线, 椭球参数、比例尺参数等。 (3) 图形拓扑问题:主要有线自相交、互相重叠、碎线、碎多边形、点重叠、线面不重叠等。 (4) 属性问题:属性为空或不正确。如界址点界标类型、界址点类型为空;图斑编号值重复;线状地物扣除属性错误 (如扣除图斑编号1) 扣除图斑编号2) 扣除比例等填写不正确) 。 (5) 权属单位代码编码不合理, 出现乡级、村级权属单位代码与县级行政代码相同的情况, 仅对位数补0。 (6) 行政区和地类图斑区不套和。

3. 解决方法。

(1) 图层缺失的问题主要出现在建库初期阶段, 由于数据不完整造成的, 随着数据库的不断完善, 基本没有图层缺失的问题。 (2) 建库初期阶段矢量数据编辑修改时, 作业员往往忽略了文件、工程地图参数的设置, 对于一般矢量地图而言, 地图参数的设置不会对数据产生大的影响, 所以经常出现丢失中央经线、椭球参数和比例尺的问题, 但在输出标准格式VCT检查时, 就会出现空间参考信息错误, 所以在输出VCT之前一定要修改检查原文件、工程地图参数。 (3) 在建库软件MAPGIS数据检查过程中经常出现的是矢量数据图形错误, 这些错误的出现与图形矢量化质量有关。自相交、重叠点伪结点、悬挂线、碎线、重叠线等错误可以在软件编辑系统自带的检查工具检查修改, 矢量数据图形经常出现的另一类错误是线面不重叠、行政区与图斑区不套和的问题。在保证了图形矢量化质量的前提下, 出现此类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系统参数设置不统一引起的, 在MAPGIS6.7平台中进行剪断和拓扑处理时, 拓扑容差设置为10—5。只要是在统一的系统参数条件下作业, 一般不会出现此类问题。在数据检查时我们发现, 矢量化图形无错误, 但经过自动剪短线处理后又会出现问题, 这也主要是由于系统设置参数引起的, 比如两个点距离太近或两线之间夹角太小, 系统在做处理时就会把两个坐标点视为重叠而删除其中的一个点, 把两条线视为一条线而改变原来两线的交点位置, 最典型的问题出现在行政区与图斑区不套合上, 本来行政区界线是从图斑区界线中提取的, 理论上应该完全套合, 但由于在行政区构面时做了自动剪断线等其他操作, 从而引起不套合, 修改时我们发现, 大部分不套合都是此类问题。 (4) 属性信息的正确性, 直接影响数据汇总的质量, 所以属性信息的检查是建库检查的重点, 工作中我们发现, 导致面积汇总不正确的主要原因就是属性信息填写不正确。矢量数据的属性结构最好采用软件自带属性结构, 若是自己建, 则属性字段名称采用国家标准中的中文名称。在填写属性项时特别需要留意的是字母的大小写问题、输入数字时全角半角问题、耕地图斑坡度级别问题等。属性问题较难查出原因的是属性字段填写不正确, 比如线状地物扣除比例、线状地物权属单位代码、名称, 地类图斑耕地、非耕地扣除地类系数、扣除地类编码等都是容易出现错误的属性字段。

二、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成果质量核查软件检查

1. 检查项目。

数据库成果上交质检软件检查时, 主要检查项目有以下几类: (1) 成果数据完整性检查。 (2) 图层完整性检查。 (3) 矢量数据图形、属性检查。 (4) 椭球面积检查。 (5) 图层间逻辑一致性检查。 (6) 汇总表格检查。

2. 常见问题。

(1) 行政区界线与国家下发界线不一致;坐标系或空间参考不一致。 (2) 存在属性为空的零星地物。 (3) 线状地物面积<=0;线状地物权属单位代码与权属单位代码表不一致。 (4) 表格汇总数据不平, 核查软件表格汇总面积和数据库汇总面积不一致。

3. 解决方法。

(1) 行政区界线与国家下发界线不一致的问题主要是在输出VCT时没有使用国家统一下发的行政区界线;行政区输出SHAPE文件前要保证行政区文件有投影带号;数据库数据在转出国家级VCT时, 在投影偏移对话框中输入投影带号。 (2) 存在属性为空的零星地物是由于在原数据库中存在零星地物的点类型不是注释或子图, 导出的VCT中这类零星地物的属性为空, 导致不能新建任务。只要在建库软件编辑平台将零星地物的点类型改为正确即可。 (3) 线状地物面积为<=0的原因一般有两种, 一是在属性录入时没有录入线状地物的宽度;另外一种是在数据处理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微短线没有进行处理, 比如在进行过自动剪断线或按照图斑边界剪断线状地物时可能会形成一些碎线, 这些线的线长度在按照字段长度截位后就会变为0, 导致线状地物面积为<=0。第一种错误需要重新录入线状地物的宽度;后一种错误可以使用清除微短线功能删除长度为0的碎线;线状地物权属单位代码与权属单位代码表不一致的错误有以下几种情况:1) 数据的权属单位代码在权属单位代码表中不存在;2) 数据的权属单位代码没有填写;3) 数据的权属单位代码填写错误。 (4) 出现表格汇总数据不平的主要原因是数据属性填写不完整或不完整, 要从数据中查找原因, 首先找出错误来源, 如果来源为“地类图斑”的土地总面积与地类图斑的“图斑地类面积”之和不等, 重点检查地类图斑层中“地类编码”是否为空、有无非法地类;“图斑编号”是否为空、一个行政村内是否有重复值;“权属性质”是否为空、有无非法值;“坐落单位代码”是否为空等;如果来源为“地类图斑扣除”的土地总面积与地类图斑的“扣除地类面积”之和不等, 检查地类图斑层中是否存在“扣除地类编码”有值, 但“扣除地类面积”为0的情况;如果来源为“线状地物”的土地总面积与地类图斑的“线状地物面积”之和不等, 首先查看线状地物层中“地类编码”是否为空、有无非法地类;“权属性质”是否为空、有无非法值;有无进行“线状地物属性赋值”。然后检查“线状地物属性赋值”是否还有错误未修改, 检查地类图斑中的“图斑编号”在一个行政村内是否有重复值;如果来源为“零星地物”的土地总面积与地类图斑的“零星地物面积”之和不等, 首先查看零星地物层中“地类编码”是否为空、有无非法地类;“权属性质”是否为空、有无非法值;然后检查地类图斑中的“图斑编号”在一个行政村内是否有重复值。

表格汇总面积和数据库汇总面积不一致是指上交的二次详查表格中各分类面积值与质检软件重算的各分类面积值误差大于0.1公顷。这主要是因为数据中属性填写有误, 导致表格中公顷面积调平有误。出现此类错误的主要属性项有: (1) 地类图斑、零星地物为非耕地, 而其耕地类型、耕地坡度级别误填属性值; (2) 土地利用数据中地类编码、权属性质、坐落单位代码、权属单位代码等属性字段不能有为空; (3) 当地类编码为耕地时, 耕地坡度级无属性值; (4) 坐落单位代码与坐落单位名称、权属单位代码与权属单位名称对应关系必须与数据字典中对应关系不一致 (权属单位代码只填到县级或乡镇级的除外) ; (5) 扣除地类系数不为0时, 扣除地类编码为空。

结束语

以上列举的只是建库过程中出现的部分问题, 数据建库工作是一项庞大而细致的工程, 技术的涵盖量要求很高, 这就要求作业人员必须要掌握地图的基本知识、航空遥感的基本知识、全球定位系统的基本知识、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知识、测量的基本知识以及城镇土地调查和农村土地调查等相应的基础知识。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 由于作业人员对数据库相关知识了解、理解不够, 作业方法比较呆板, 只能机械的照搬作业, 不能灵活处理数据库中明显存在不合理的情况。要全面提升数据库质量, 对作业人员的全面培训至关重要, 只有作业人员能够正确理解数据库要领, 灵活、合理处理问题, 才能保证数据库质量。另一方面, 数据库的数据标准和建库软件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统一, 以利于最大限度的应用软件、节约开支。

摘要:第二次土地调查作为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 能实现土地资源信息的社会化服务, 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土地宏观调控及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要获得真实、准确的数据, 质量检查控制是必要的、重要的工作之一。现结合湖南省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建库工作实际情况, 在建库软件数据检查以及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成果质量核查软件检查过程中常见问题如图层缺失、图形拓扑等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并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

第二次土地调查 篇9

2007年7月启动的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以下简称“二调”)是一次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是加强和改善土地管理的重要基础工作。目的是为了全面查清土地的利用状况,掌握真实的土地利用基础数据,建立和完善土地调查、统计和登记制度,实现土地调查信息的社会化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土资源的需要。其主要任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农村土地调查,包括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农村土地权属调查;2)城镇土地调查,掌握每宗土地的界址、范围、界线、数量和用途;3)基本农田调查;4)各级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包括建立四级土地利用数据库和建立市县地籍管理系统,建立土地资源变化信息的统计、监测与快速更新机制;5)成果汇总,实现调查信息的互联共享。其调查成果是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从事土地资源规划、管理、保护和利用的重要依据。北京苍穹国土数据处理系统(KQLandPS)为实现上述目标提供了一套完美的解决方案。

2 数据库建设的流程及方法

本次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方法要求按照国家统一的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和技术规范,逐图斑录入调查记录,并对土地利用图斑的图形数据和图斑属性的表单数据进行属性连接,形成集图形、影像、属性、文档为一体的土地利用数据库。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图形平台,以大型的关系型数据库为后台管理数据库,存储各类土地调查成果数据,实现对土地利用的图形、属性、栅格影像空间数据及其他非空间数据的一体化管理,借助网络技术,采用集中式与分布式相结合方式,有效存储与管理调查数据。考虑到土地变更调查需求,采用多时序空间数据管理技术,实现对土地利用数据的历史回溯。另外,由于土地调查成果包括了土地利用现状数据、遥感影像数据、权属调查数据以及土地动态变化数据等,数据量庞大,记录繁多,采用数据库优化技术,提高数据查询、统计、5.6 脚手架安全要求分析的运行效率。

3 KQLandPS系统简介

苍穹国土数据处理系统集数据采集、编辑、检查处理、数据入库、数据库维护、变更于一体,以正射影像图为基础,进行数据采集,经过强大的数据质量检测控制,最终建立集矢量、影像、属性、文档为一体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该系统支持各种大型关系数据库,支持多种格式数据的整理、入库及变更工作,引领国内GIS土地资源建库工具的潮流,是一款较具实际应用特色、符合测绘部门特点的应用软件。

苍穹国土数据处理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以下方面:1)集数据整理、数据入库、数据变更工作于一体;2)支持多种格式数据处理:支持与CAD,VCT,ARCGIS,MAPGIS等多种数据格式之间的互相交换,同时也可以在DOM,黑白地图等各种栅格数据上进行数据采集。其中,系统支持对大数据量VCT格式数据高效快捷的导入导出;3)数据编辑功能强大、灵活;4)数据逻辑分层,并可以进行单层检查和多层叠加检查处理;5)针对文件和数据库,不限图幅数量的自动批处理接边与数据融合功能。系统也提供了强大的接边功能,不仅可以针对文件数据和数据库数据进行手工接边,同时也可以对数据库数据和整个文件夹内的数据进行不限图幅数量的自动批处理接边功能,并直接将分幅图两边的图斑,根据地类号、图斑号、坐落单位代码等条件进行数据融合,将这些被切割的图斑融合成一个完整的图斑;6)可根据不同图层图块之间的空间包含关系,进行空间属性拷贝;7)三维符号可视化;8)强大的拓扑分析功能:系统提供了强大的拓扑分析处理功能,其中包括缓冲分析,叠置分析等多种图形拓扑功能,使整个辖区范围内的图斑达到完全无缝,宗地、界线之间完全无相交、重叠等问题,保障了数据的准确性;9)强大的叠加分析和缓冲分析功能;10)自定义检查处理的错误类型,并进行自动错误处理;11)提供了数据合并、分割、融合等十几种数据处理的方法。

4 应用实例

我们这次承建的是芜湖市四辖区数据库,芜湖市位于安徽省东南部,中心地理坐标为东经119°21′,北纬31°20′,地处长江下游南岸,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地势南高北低,地形呈不规则长条形。地貌类型多样,平原丘陵皆备,河湖水网密布。地类图斑破碎,新增地物较多,这给该区的二调库建设带来了困难。本人作为二调库建设的参与者,下面以芜湖市的数据库建设为例简述一下苍穹国土数据处理系统在二调数据库建设中的应用。

4.1 影像纠正与采集

1)影像纠正。首先要设置轮廓信息(如比例尺、分辨率、等高线间距、图幅类型、分块方式及计算四角坐标等),然后将光标对齐图幅的内图阔四周、百公里网格、十字丝进行底图校正。2)数据采集(数据矢量化)。叠加影像图(TIF格式),读取生成的标准图幅文件,两者叠加在一起按图幅采集,这一步虽然技术含量不太高,但要求采集的每个数据打点准确,要仔细,不要遗漏图斑。3)采集行政界线时要注意的问题。a.拾取拐点;b.由于是按分幅图模式进行采集的,所以在采集分幅图接边处一定要拾取到所叠加的图廓线上;c.打点要准确,采集精度限差位图面值0.1 mm;d.对应不同符号代码要分段采集;e.行政界线交汇处要分段采集;f.行政界线跳绘时要多加仔细。4)线状地物采集时要注意的问题。a.打点准确;b.线状地物与地类图斑交界处要打点;c.不同宽度的线状地物要分段采集;d.线状地物跨村界时分段采集;e.线状地物在村界上时,直接拷贝村界并在原地粘贴,直接改村界代码为线状地物代码;f.采集线状地物的同时要赋上宽度;g.若沟渠有水流方向线的要按方向采集。5)图斑边界采集时要注意的问题。a.打点准确;b.与行政界线、线状地物交汇的点一定要拾取;c.所有线不允许重复采集。

以上每一层采集完都要保存单层数据,并进行单层检查,然后一起进行叠加检查。检查无误即可生成地类图斑(上述三层数据全选,点击“处理功能—面处理—生成图斑”)、生成村(选取行政界线层和图幅层,点击处理功能—生成面结构,并输入村界代码即可),并进行单层图形检查再赋上相应的属性。该软件提供了一渲染功能,我们可以按字段进行渲染,这样便于我们检查。地类图斑、线状地物的权属单位和坐落单位可以通过“编辑功能—空间关系属性赋值”批量赋予。

4.2 数据编辑

数据矢量化完成后,利用系统提供的强大的数据编辑功能,对数据进行属性的批量修改和空间关系拷贝,在保证数据准确性的基础上,很大程度的提高了数据编辑的效率。

4.3 数据检查处理

数据质量检查主要体现在对图形拓扑和属性规则两个方面。

图形拓扑规则检查处理,针对图层可以自定义的错误检查与处理方式的规则,对错误数据进行手工修改和批量修改,并可以根据不同层间的精度的高低原则进行多层数据叠加检查处理。属性规则检查主要是根据二调的相关标准和技术规程进行规则的自定义设置来完成的。

4.4 数据入库

在数据质量得到严格控制的前提下,进行数据入库工作,建立集矢量、影像、属性、文档为一体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具体操作步骤是输入数据库存放路径、计算机名、数据库名、用户名、密码、坐标系统等,点击“开始创建”即可,数据库创建成功后,便可将前边检查好的数据进行入库。

4.5 数据库维护

数据库建设完成后,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数据库维护工作,从而保证成果汇总的正确性。点击“数据库维护—数据库维护工具”的下拉菜单,逐项进行维护。

5 结语

本次二调数据库的建设,我们充分利用苍穹国土数据处理系统强大的数据编辑、处理等功能,既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效率,又保证了数据库的质量,满足了二调数据库信息准确、数据精度高、存储结构合理、调用方便等的要求。

摘要:结合安徽省数据库建设和管理的实际情况,简要介绍了北京苍穹国土数据处理系统在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中的应用流程及方法,指出该系统操作简单、性能可靠,为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的数据库建设提供了一整套科学的建库流程。

关键词: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国土数据处理系统,内业建库

注释

菏泽市第二次土地调查的应用纪实 篇10

菏泽市 (古称曹州府) 位于山东省西南部, 其地理坐标为北纬34°32′~35°44′, 东经114°48′~116°24′。与苏、豫、皖三省接壤, 是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地。南北纵距145km, 东西横距146km。现辖区牡丹区、曹县、定陶、成武、单县、巨野、郓城、鄄城、东明等八县一区和一个省级经济开发区。

二、项目背景及来源

菏泽是经济欠发达地区, 土地资源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性资源, 建立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 实现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规范化、科学化, 用先进的科学手段搞好土地调查, 随时掌握土地资源的现状和变化趋势, 提高土地调查数据的准确性和土地变化的现势性, 是强化土地资源管理, 切实保护耕地的首要环节, 也是贯彻执行可持续发展战备的重要措施。菏泽市于1992年完成了全国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土地详查) 工作, 并通过了原山东省土地管理局验收, 取得了大量基础数据。但是, 由于前些年变更调查基础资料和技术手段落后, 基础投入差, 没有建立土地利用数据库, 信息化程度比较低, 土地信息不能共享、更新不及时, 造成了一些图、表、实地不一致的问题, 给合理开发利用土地带来很多不便。别处, 由于是平原地区, 砖瓦窑厂较多, 窑厂采用平地取土, 形成矿坑, 占地面积无法精确统计, 给土地管理部门的管理造成很多麻烦。为解决上述问题, 菏泽市根据国务院及省政府的要求, 安排部署第二次土地调查及数据库建设工作。

三、第二次土地调查主要任务

开展农村土地调查, 查清全市农村各类土地的利用状况;开展城镇土地调查, 掌握城市建成区、县城所在地建制镇建成区的土地状况;开展基本农田状况调查, 查清全市基本农田状况;建设土地调查数据库, 实现调查信息的互联共享。在调查基础上, 建立土地资源变化信息的调查统计、及时监测与快速更新机制。 (1) 农村土地调查。以1∶10 000比例尺为主, 以县级行政区为基本单位, 按照统一的土地调查技术标准, 以正射影像图为调查底图, 逐地块实地调查土地的地类、位置、范围和面积等利用状况;查清全市农村各类土地的利用状况。 (2) 城镇土地调查。充分利用已有地籍调查成果, 对城镇范围以内的土地开展大比例尺调查。调查城市、建制镇内部每宗土地的界址、范围、界线、地类和面积等利用状况, 以及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状况。 (3) 基本农田调查。在农村利用土地调查基础上, 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按照基本农田保护区 (块) 划定和调整资料, 开展基本农田状况调查, 查清全市基本农田状况;将基本农田保护地块 (区块) 落实至土地利用现状图上。汇总统计基本农田的分布、面积、地类等状况, 并登记上证、造册。 (4) 专项用地统计调查。在农村土地调查和城镇土地调查基础上, 收集利用有关资料, 统计工业、基础设施、金融商业服务、开发园区和房地产等用地的利用状况。 (5) 建立土地调查数据库及管理系统。在农村土地调查和城镇土地调查基础上, 建立国家、省、市、 (地) 、县四级集影像、图形、地类、面积和权属于一体的土地调查数据库及管理系统。实现调查信息的互联共享。在调查基础上, 建立土地资源变化信息的调查统计、及时监测与快速更新机制。 (6) 统一时点变更。通过土地变更调查, 将成果统一到2009年10月31日同一时点, 逐级汇总土地调查成果。

四、土地调查技术要求

(1) 坐标系统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 (2) 高程基准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3) 投影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 (4) 计量单位:长度单位采用米 (m) , 面积计算单位平方米 (m2) , 面积统计汇总单位采用公顷 (km2) 和亩。 (5) 调查比例尺:农村土地调查采用1∶10 000比例尺;城镇土地调查以1∶500比例尺为主。 (6) 基本调查单位:农村土地调查为完整县级行政辖区;城镇土地调查为宗地。

五、农村土地调查内容和方法

(1) 权属调查以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为重点。此阶段主要工作内容是按宗地开展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国有土地便有权调查, 将权属界线调绘在调查工作底图上或直接标绘在土地利用现状图上, 处理和调处权属争议, 签订或继续使用原签订的《土地权属界线协议书》或《土地权属界线争议原由书》。 (2) 农村土地调查方法:采用全面调查方法, 综合运用实地调查统计、遥感监测等手段:查清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状况。查清国有农、林、牧、渔场 (含部队、劳改农场及使用土地) 等国有土地使用权状况。查清村庄内部的国有土地使用权界线。查清城镇、村庄居民点外的厂矿、机关团体、部队、学校等企事业单位使用的国有土地使用权界线。查清公路、铁路、河流的土地权属状况。其他土地的国有、集体权属性质。

六、城镇土地调查内容和方法

(1) 权属调查以宗地为单元, 查清每宗土地的权属、界址、位置、用途、利用状况等内容, 经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认定, 并记录于地籍调查表, 为土地登记的权属审核提供法律意义的调查文书凭证。 (2) 城镇土地调查方法:维护法律法规的严肃性。遵循“尊重历史事实, 贯彻实事求是”的原则, 严格依照《城镇地籍调查规程》的技术要求, 确保权属调查工作质量。确定调查范围。根据确定的范围大小, 可再逐级细划成若干个小区域, 即街道─街坊—宗地三级划分。准备调查底图, 街道、街坊、宗地的划分、接受申请文件、下发调查通知、进行宗地权属调查和界址调查。

七、外业调查基础资料收集

收集资料, 包括收集2007年以来的航空遥感资料制作的标准分幅正射影像图或数字正射影像图、更新调查资料、行政勘界资料、土地权属资料、地类调查资料、基本农田资料、耕地后备资源资料、调查区自然、社会经济资料和其他资料。 (1) 调查要求:外业调查时必须直到、看清、绘准、绘真;真实准确。对画在底图上的各种要素都必须实地认真判读, 做到位置准确地、符号运用正确、大小等级分明、地物形态逼真;问清查实。地理名称要问清、问准、各种数字注记资料要实地量测, 核实无误;记清记全。对于野外调查内容要在外业调查记录表上全部记录, 做到清晰易懂, 新增地物补测要画草图加以说明。 (2) 精度要求;与影像相比, 调绘 (转绘) 的各种明显界线移位不得大于图上0.3mm;不明显界线移位不得大于图上1mm;补测的地物点相对邻近明显地物点距离中误差, 平地、丘陵地不得大于图上0.5mm, 山地不得大于图上1mm;线状地物宽度丈量精确到0.1米, 二次量算的相对误差小于20%。 (3) 外业调绘:地类调查采用调绘法。调绘内容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当影像上地类界线与实地一致时, 将地类界线直接调绘到调查底图上;二是当影像不清晰或实地地物与影像不一致时, 采用实地测量方法, 将地物补测到调查底图上;三是当有设计图、竣工图等有关资料时, 可将新增地物的地类界线直接补测在土地利用现状图上, 但必须实地核实确认;四是将地物的坐落、权属性质、权属单位、图斑编号、地类编号、耕地类型、线状地物宽度等属性标注在调查底图或《农村土地调查记录手册》上。

八、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

(1) 建设任务: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的任务是建立国家、省、市、 (地) 、县四级数据库, 包括基础地理、土地利用、土地权属、基本农田、耕地后备资源等内容, 集影像、图形、属性、文档等数据于一体, 互联共享的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及管理系统。 (2) 总体要求: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和《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技术规范》;以完整县级行政辖区为单位建立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 按照行政辖区集成;系统以GIS平台为基础, 满足各级数据库之间的互联互通和同步更新;系统应满足矢量、影像和与之关联的属性数据库的管理, 能满足矢量、影像数据的快速浏览、查询等功能;系统应具有数据输入、编辑处理、查询、统计、汇总、制图、输出以及变更等功能。 (3) 建设主要步骤;县级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主要分四个阶段:一阶段为建库准备、建库方案制定、人员准备、数据源准备、软硬件准备、管理制度建立等;二阶段为数据采集与处理、基础地理、土地利用、土地权属、基本农田、栅格等各要素的采集、编辑、处理和检查等;三阶段为数据入库、矢量数据、栅格数据、属性数据以及各元数据等的检查和入库;四阶段为成果汇总、数据成果、文字成果、图件成果和表格成果的汇交。 (4) 数据库内容: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内容主要包括: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土地利用数据、土地权属数据、基本农田数据、耕地后备资源数据、栅格数据、表格、文本等其他数据。

九、二次土地调查取得的成效

(1) 全面查清了全市的耕地。园地、林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其他土地的分布、面积、权属等情况, 补充了基本农田、存量建设用地等国家亟须的信息, 总体来说, 耕地面积略微减少, 减少量在耕地红线控制范围之内, 建设用地和交通运输用地有所增加, 增加速度不快, 土地后备资源比较丰富, 待开发潜力很大。 (2) 解决了菏泽市土地管理部门原来存在的一些问题, 彻底查清了农村空心村闲置土地, 农村窑坑占地, 为合理运用农村闲置土地, 控制农村窑坑面积, 守住耕地红线提供了基础数据。为土地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建立了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 实现了对土地利用现状图件的存储、管理、检索、查询、统计、分析、变更、维护的数字化的自动化, 避免了手工作业带来的图、表、实地不一致, 提高了土地利用现状信息的准确性和现势性, 为市、县级土地管理部门的日常业务工作提供了现代的技术手段, 实现了无纸化办公。 (3) 掌握了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趋势。实现了调查成果的信息化、网络化管理, 建立了完善的土地利用现状信息系统, 为土地资源信息实现社会化服务提供了可共享的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为土地利用总量动态平衡的宏观调控提供了高效的辅助手段, 为政府决策、宏观调控国土资源提供了必要的支持。 (4) 在菏泽市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过程中把“分幅图数据接边”放在了“拓扑关系构建”之前, 这样在“分幅图数据接边”时可以节省大量的工作量, 提高工作效率。[责任编辑陈凤雪]

摘要:菏泽第二次土地调查的应用纪实, 查清了菏泽市各类用地的分布、面积、权属等基本情况, 查清了各类不合理用地, 掌握了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趋势。同时, 对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库的应用方向及运用计算机纹理识别技术提高建库自动化提出合理的建议。

第二次土地调查 篇11

1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来源

该研究使用的是山西省晋西北某县2007年10月分辨率为0.5 m的航摄照片, 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高斯-克吕格投影。

2 技术路线与技术方法

2.1 技术路线

农村土地调查拟采用综合调绘法完成。

第一, 以收集到的土地利用资料、权属资料和工作区地形图为参考, 数据正射影像图为工作底图, 采用计算机采集解译土地利用信息的方法判读能够确定的信息内容。

第二, 将解译信息套合正射影像图打印后作为外业实地核实和补充调查的工作底图, 全方位核查内业解译的各项工作内容, 对未能解译的信息进行补充调查, 形成全要素土地利用基础底图。

第三, 以土地利用调查底图为依据, 根据影像特征, 采集和修改野外的调查和核查信息, 形成数字土地利用图, 作为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的基础数据。

2.2 影像解译与数据采集及属性数据库的建立

不同的地物类型具有不同的波谱特征, 在遥感影像上反映为不同的色调、形状、纹理和图案组合[1], 根据本地区的地理环境特点以及不同地物类型的影像特征, 建立各种地物类型的解译标志, 或在室内综合解译特征明显的地物直接进行矢量化, 然后输出外业调查底图, 到野外进行核实和补充调查。

根据外业调查好的底图, 按照行政界线、界址线、线状地物、地物类型界线的顺序进行分层采集, 并且在界线采集后直接完成界线属性的录入。在界线采集过程中, 若遇到重合界线, 需要直接拷贝该线到其他层中, 这样既可以保证数据质量又可以提高录入效率。Supermap农村土地调查建库系统将各面层的属性集中于一点, 因此建立属性数据库的工程就是完成各区面点属性采集的过程。

2.3 数据编辑

2.3.1 面层属性继承

数据采集接边并检查无误后, 进行面状要素的拓扑构面操作, 各面层可以直接继承面内点属性到各面层。

2.3.2 田坎系数的计算

依据山西省下发的田坎系数表, 编辑数据字典中对应坡度级别的田坎系数, 然后在建库系统地貌坡度图层导入国家下发的坡度图, 选择田坎系数赋值, 便可生成不同坡度级别的耕地田坎系数。

2.3.3 分割线状地物

根据地物类型图斑边界分割线状地物, 通过地物类型图斑属性利用空间位置对线状地物进行属性赋值, 完成线状地物的面积计算。

2.3.4 面积计算及汇总

直接计算区县、乡镇、行政区、宗地、地物类型图斑的椭球面积及扣除线状地物后的图斑地物类型面积。

根据国家下发的控制面积, 输入区县的控制面积, 然后对建立完成的土地利用数据库进行面积汇总处理, 同时完成面积平差和保留面积有效位数。

3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山西省晋西北某县土地利用现状分布见图1。

由图1可见, 该县土地利用率不高, 未利用土地占行政区总面积的39.53%。通过与全国第一次土地调查数据比较, 该县耕地、林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面积相对增加, 园地、草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其他土地相对减少。分析原因有:一是土地整理项目、农民自主开发、农村田间沟渠平整后耕作, 河道国有滩涂两侧草地以及滩涂面积减少, 直接导致耕地增加。二是退耕还林政策、荒草地植树造林项目、自然灌木林的生长等原因导致林地增加。三是大多数村、镇居民点发展用地扩大, 采矿用地、选厂等建设项目历年增加, 势必会使城镇工矿用地增加。四是国道、省道、县道拓宽改造工程、乡村道路历年修建, 使交通用地随之增加。

4 结论

通过采用3S技术在山西省晋西北某县的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中的运用, 证明其在调查过程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同时节约了很多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资源, 对调查数据的分析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3S技术在今后国土资源管理中也将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前景。

摘要:2008年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在全国范围内展开, 这对于全面查清全国土地利用状况, 掌握真实的土地基础数据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3S技术是当前空间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 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通过重点论述土地调查的技术路线和方法, 介绍内业建库的过程并且分析了调查数据变化的原因。

关键词:3S技术,国土调查,分析

参考文献

上一篇:配备问题论文下一篇:计算机机房建设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