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土地执法 转变土地监察方式(精选8篇)
加强土地执法 转变土地监察方式 篇1
加强土地执法
转变土地监察方式
摘 要: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社会生产的劳动资料,是农业生产的基本生产资料,是不能出让的存在条件和再生产条件。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发展离不开土地。合理利用土地,使土地使用实现可持续性,就需要不断加大土地监察执法力度,消除违法、违规、滥用土地行为。新时期存在新问题,土地监察更应该不断创新工作理念,保障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土地 执法 监察 措施
中图分类号:D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6-0376-01
一、土地监察工作存在的难点
充足的、优质的、合理分布的土地是顺利发展国民经济的必备条件之一。近年来,推进的工业化、城镇化,不可避免地要占用一些土地,但是乱占滥用土地现象大量存在,影响了宏观经济的整体平稳运行,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刻不容缓,在这种情况下,土地执法监察工作尤为重要。
1.私自占用耕地进行房屋建设现象多发
某市2011年上半年监察大队查处的土地案件中,有一半以上,属于私人占用耕地进行房屋建设,这些案件当事人法律意识淡薄,并没有意识到违章违法用地的危害。无论执法人员怎么劝阻,都不停工,为土地监察执法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2城区商品楼开发过程中有违章违法用地行为
近几年,棚户区改造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城区商品楼房的开发规模,在商品楼开发过程中,开发商违章违法用地现象多发,且执法难度大,为城区整体规划建设带来了不良影响。
3乡镇级别国土所巡查力度不够,使违章违法用地行为没有得到及时制止
乡镇监察工作具有点多、线长、面广等特点,而监察执法人员较少,这就导致一些违章违法用地行为没有得到及时发现。
4执法无强制手段
国土资源部门作为政府职能部门,执法监察机构既要服务好经济发展,又要严格执法监察,由于国土资源执法监察没有强制执行权,所以在执法工作中经常出现难以执法到位的尴尬局面。
二、土地资源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土地资源过度使用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进程,大量土地被占用,导致可利用的土地越来越少,因此地价越来越高,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所以土地利用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一定要充分利用好土地。
2.非农业用地迅速扩大,土地污染严重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占用了大量的耕地,使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土地紧张现象日趋严重。同时,工业化的迅猛发展,大量的“三废”物质通过各种形式进入土壤,同时,人为的使用化肥和农药等药剂,造成土壤污染,不仅对农作物及农田生态环境造成危害,还对人类身体健康造成了不良影响。
3.土地使用结构不合理、造成土地资源退化
在城市,土地利用率和效益水平低,城市绿地面积小,单位面积的产出率水平很低,在农村,盲目扩大耕地面积,导致土地资源退化,很多人生态意识淡薄,大量的湿地、草地和林地被人为的改成耕地,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土地沙化严重,造成了土地资源的退化。
三、开展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各级政府充分认识到土地重要性 决定国土资源执法监察重要性。
从党中央国务院到地方政府都提出了严格的制度进行土地管理,为了保护有限的国土资源,吉林省也相继发出了严格土地管理的文件,这些都证明了开展土地执法监察的重要,同时,也为严格资源管理法律法规,大力推进依法行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也使国土监察执法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2.保护有限的国土资源,保障经济平稳发展
我们生存的实际情况决定了必须保护与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量圈占土地,开发区、房地产建设迅猛发展,过度开发土地资源现象日趋严重,这就需要不断加大土地资源的监察力度,只要保护好土地资源,才能使社会稳定发展,才能提高土地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
3.加大耕地保护力度,为社会稳步发展奠定基础
土地不仅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也是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为了改善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也需要加大土地监察力度,严厉打击滥用耕地行为,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保证粮食安全,维护社会平稳发展。
四、目前土地执法监察队伍的现状
1.执法监察人员偏少与案件数量大之间的矛盾
由于受到人员编制的限制,造成执法监察力量薄弱,而实际工作中,土地违法案件不断增多,导致一些案件不能及时办理,没有得到尽快的处理。
2.执法人员业务素质有待提升
由于工作量大,执法人员还需要将一部分精力参与到其他工作中去,这就导致缺少学习土地法律、法规的时间,在办理具体土地执法监察案件时,会出现方法不当,造成部分案件拖延时间较长。
五、加强土地执法的措施建议
1.强化法制宣传,增强全社会知法、懂法、守法的自觉性
充分结合每年一次的“土地日”宣传等载体,掀起保护土地的高潮,进一步增强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群众对保护土地的意识,同时,要切实加大对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从而加强对土地资源的管理,坚持节约用地、集约用地,切实保护耕地。要使土地管理法律、法规深入到千家万户,切实增强人民群众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将土地执法监察工作提高到新的水平。同时,要有针对性的在乡镇村屯开展宣传工作,提高广大村民的法律意识,同时也让基层群众了解滥用土地,过度使用土地资源带来的危害,并自觉形成保护土地的良好意识。
2.进一步加大动态巡查力度,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将违法用地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
要树立预防为主,全程监督的观念,执法过程中要突出重点,对重点区域要加大动态的巡查力度。应建立和完善违法用地发现机制,全面落实动态巡查责任制,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全面整合的违法线索举报平台,使各类违规行为能够及时发现并消除在萌芽状态。
3.采取多方合作的措施,有效遏制违章违法用地发生
国土执法监察部门应多与检察院、公安局、法院、纪检委等相关部门密切配合严厉打击违章违法用地,做到案件及时办结,提高案件办结率。同时,多部门联合开展打击违法使用土地专项整治行动,可更加严厉打击和遏制违法使用土地的行为。
不断完善基层土地监察网络队伍建设,形成有效的监察网络防控队伍,要经常组织义务土地监察员开展学习活动,利用下乡、下村的机会多了解情况,听取基层意见,不断化解群众信访、群体上访等方面出现的矛盾。
作者简介:邹丽敏(1977-),女,现供职于四平市国土资源局。
加强土地执法 转变土地监察方式 篇2
1.1建立和完善国土资源动态巡查制度
为了提高执法监察工作效率, 确保巡查及时到位, 市国土资源局将执法监察权下放到各乡、镇 (街) 国土所, 并落实了动态巡查责任, 实行执法、巡查零报告, 做到早发现、早立案、及时查处。同时还要广泛发动群众对土地违法行为进行监督举报。在全市乡镇 (街) 各村委会设立了村级土地巡查员, 张贴公示板, 公布该村土地巡查员名单和电话, 方便了群众对违法用地行为进行举报, 大大减少土地案件的发生。
1.2建立健全国土资源执法监察网络系统
为确保执法监管到位, 充分利用网络通讯技术等手段, 实现动态巡查, 移动办案, 提高了对国土资源违法案件的主动发现能力。加强对国土资源违法案件的文档统一管理, 从立案、查处到结案的全过程进行跟踪督办, 确保土地违法违规案件及时结案。
1.3全方位提高执法水平, 确保规范到位
《土地资源行政处罚办法》和《国土资源违法行为查处工作规程》出台后, 市国土局组织全系统干部职工进行了认真学习, 并对乡镇国土所的一线工作人员进行了专项培训, 进一步提高了全系统广大干部及职工对土地法律、法规认识, 提高了土地执法监察人员执法水平。
2 土地执法监察工作存在的问题
2.1现行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缺乏可操作性
国家出台的《土地管理法》, 是对非法占用土地的处罚是限期拆除或没收非法占地, 对新建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 可以并处罚款。但是对于拆除或没收的方法, 法律却没有明确的规定, 结果就是以罚代法, 收取罚款结案了事。这也是一定强度上使土地违法行为人会产生了只要缴纳罚金就算代替办理合法用地手续的错误观念。
2.2集体土地非法入市, 暗箱操作
按现行土地管理法律法规, 集体土地一般不得随意进入土地市场流转, 必须经依法征收为国有土地后才能进入市场流转, 一些地方政府和用地单位, 违规上述规定, 往往与村组经济组织私签协议, 以租代征, 造成集体土地非法入市, 暗流涌动。更令土地执法部门不安的是,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有关集体土地流转决议颁布以来, 有关政策、法规及细则相对滞后, 给违法者或某些地方政府钻政策空子, 将更加把土地流入市场, 非法交易, 使部土地改变用途, 变为非农业用地, 促使土地管理部门执法人员的工作更加难以开展。
2.3土地执法人员素质低, 业务能力差
执法水平受执法者业务能力素质影响较大。有些乡镇国土资源所人员结构配备不合理, 执法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年龄结构偏老, 缺乏国土资源管理和行政执法法律、法规等相关知识, 土地执法是一项政策性较强的工作, 要求执法人员必须要事业心强, 坚持原则, 要有一定的业务能力和较强的协调能力, 并熟悉相关的业务知识。在处理土地案件时, 定性不准或处罚程序不当, 越权处理, 严重影响了土地执法水平, 不能很好的适应日益繁重的土地执法监察任务的需要。
3 土地执法监察工作对策
3.1加大宣传力度, 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要切实加强对全民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宣传, 特别是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的宣传, 通过宣传, 提高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法律意识, 树立科学发展观, 增强依法用地, 合理用地, 节约和集约用地意识。宣传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 利用电视、广播讲座, 粘贴标语, 悬挂过街横幅, 发放宣传资料, 利用网络等进行宣传, 采取多样化全方位广泛宣传土地管理法律法规, 达到家喻户晓, 人人皆知。
3.2加强执法队伍建设, 提高执法人员整体素质
为了进一步提高国土资源执法监察人员的整体素质, 市国土资源局及土地管理部门, 每年都利用冬春农闲季节, 对土地执法人员1 ~ 2 次政治、业务等方面的培训教育, 市级土地管理部门负责抓好基层执法监察人员的业务培训。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培训, 在培训过程中特别是要加强《行政许可法》和《行政处罚法》的培训。以达到适应新形势国土资源执法监察的需要, 特别是工作在基层第一线业务人员, 更要精通国土资源执法监察等方面的业务, 熟练掌握国土资源的各项法律阿规和政策。从根本上提高国土资源人员的执法监察水平。
3.3 加大违法案件查处力度, 提高办案效率
加强土地执法 转变土地监察方式 篇3
【关键词】土地调查 应用 土地监察 证据
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在日常土地执法监察工作中,对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本文所述“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特指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农村部分,以下简称“土地调查成果”)能否作为土地执法监察证据问题,存在不同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土地调查成果,是国土资源部门依据《土地调查条例》,组织专业队伍,综合运用卫星遥感等技术手段,实地调查而来,具有权威性和法律效率,可以直接作为证据;另一种观点认为不能直接作为证据。现就农村土地调查成果能否作为土地执法监察证据问题,试作分析。
一、土地调查有关规定和要求
土地调查是指对土地的地类、位置、面积、分布等自然属性和土地权属等社会属性及其变化情况,以及基本农田状况进行的调查、监测、统计、分析的活动。土地调查包括全国土地调查、土地变更调查和土地专项调查。
土地调查的目的,是全面查清土地资源和利用状况,掌握真实准确的土地基础数据,为科学规划、合理利用、有效保护土地资源,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提供依据,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土地调查采用全面调查的方法,综合运用实地调查统计、遥感监测等手段。一般采用传统方式,即利用DOM和已有的调查成果开展全野外调查。由于各地技术条件不同、经济状况又有明显差异,《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未作明确规定。
关于地类的调查,《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中规定,利用DOM和已有土地调查成果等资料,实地调查地类及其界线现状。地类调查至《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的二级类。由于农村土地调查和城镇土地调查的独立性,农村土地调查时,城市、建制镇、村庄、采矿用地、特殊用地等按单一图斑调查,在城镇土地调查时进行细分。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中规定,农村土地调查以1:10000比例尺为主。调查底图制作,DOM的平面位置精度要求: DOM地物点相对于实地同名点的点位中误差,1:10000比例尺DOM,平地、丘陵地不得大于5.00米;山地、高山地不得大于7.50米。特殊地區可放宽0.5倍。规定两倍中误差为其限差(其他规定参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
二、土地执法监察有关规定和要求
土地监察,是指土地管理部门依法对单位和个人执行和遵守国家土地法律、法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以及对土地违法者实施法律制裁的活动。
查处土地违法案件,必须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 、处理恰当、手续完备、适用法律、法规准确、符合法定程序和法定职责权限。土地管理部门查处土地违法案件,应当依照受理、立案、调查、处理、送达和执行规定的程序进行。
案件承办人应当全面、客观、公正地调查、收集有关证据。 承办人可以向当事人、证人或者关系人提出询问,并应当制作询问笔录,承办人在必要时,可以勘验物证或者现场,勘验物证或者现场,勘验人员应当邀请有关组织或者人员参加,勘验人员勘验时,可以对物证或者现场进行拍照和测量。
三、对比分析土地执法监察与农村土地调查成果的特点及其相关规定
县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日常土地执法监察的重点区域,主要是在城镇郊区及其以外的农村部分,即在农村土地调查的覆盖范围内,查处的重点是擅自占用农用地进行建设、破坏耕地等违法行为。众所周知,土地违法案件查处中,当事人不配合,案件承办人员又不能即时采取有效强制措施,调查取证难度较大,调查取证的过程较长,以致案件无法及时办结,甚至造成案件承办人员工作不力的误解。基于上述情况,为了缩短案件调查时间,快速完成调查,提高案件办结率,案件承办人员认为,农村土地调查成果是国土资源部门依据《土地调查条例》,组织专业队伍,综合运用卫星遥感等技术手段,实地调查而来,具有权威性和法律效率,可以将违法用地实际位置与土地调查成果图件上位置对应,直接判定违法占用的地类,并在土地调查成果图件上标注后作为确定土地违法案件类型的证据。笔者认为这种做法不妥。
1998年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一个显著改变就是国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国家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土地用途,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对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擅自将农用地改为建设用地的,情节严重的,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占用耕地建窑、建坟或者擅自在耕地上建房、挖砂、采石、采矿、取土等,破坏种植条件的,或者因开发土地造成土地荒漠化、盐渍化的,,情节严重的,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由此不难看出,土地土地违法案件定性的关键点在于是否符合利用总体规划,而不是与土地调查成果是否相符。
另外,从农村土地调查所采用的方法以及调查底图的比例尺,也可以看出,土地调查成果的精度不高,远低于土地勘测定界成果的精度。土地违法案件查处时,对违法用地的面积、四至界线要求精确确定。显然,土地调查成果的精度不能满足土地执法监察中对违法用地面积和位置认定的精确要求。
四、结论
土地执法监察情况调查报告 篇4
土地执法监察情况调查报告第 1 篇
近年来,随着土地执法监察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土地市场秩序不断好转,土地违法行为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遏制。但从调研了解情况看,土地执法部门在开展土地执法检查工作时,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困难和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并加以解决。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首先是地方政府违法案件现象增多。随着经济建设步伐加快,经济建设项目增多,特别是民营企业、招商引资企业、城市(镇)建设和国家一些能源、交通、通讯等设施建设用地的需求量也随之增大,且项目建设时间紧迫,导致地方政府为了抢时间上项目,造成违法案件增多,部分农民因缺房住而申请占用耕地建房得不到批准,便未批先用或者采取欺骗手段报批案件。一些地方政府盲目实施文化广场、房地产开发,相继出现了新一轮圈占集体土地建设的行为,出现多征少用等破坏浪费土地资源现象。镇和村级组织对纠正清理违法建筑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消极应付。部分镇、村、组干部从企业得点甜头便对辖区内的违法建设视而不见,放任不管、甚至包庇纵容、从中谋利。
二、土地执法难度较大。从一定意义上讲,执法难是国土资源执法法,却具有行政监察的一些职责,但又没有行政监察的职权。追究违法,行为当事人的责任,只有制止非法
建设、拆除房屋、没收违法设施等,违法主体没有受到行政处分或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无法产生强烈的震慑一力。违法案件调查工作中,当事人往往采取游击方式逃避,调查,造成现场调查难、取证难、处理难,想要惩处找不到违法主体,难以处理和发挥惩戒的效果。在强制拆除行动中与群众抵抗产生的肢体碰撞和遭遇涉黑势力的威胁,致使执法工作经常受阻,执法人员人身安全受到威胁,执法监察工作难以有效开展,或达到预期目标。
三、有关政策法规执行不顺畅。法律法规规定,国土部门只有权对经查处制止后仍然继续抢建的违法建筑方可进行强制拆除;对已经作出拆除处罚的案件必须根据《土地管理法》规定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然而,多年来按照法律规定申请法院强制执行的案件,基本上都没有付诸执行。自2006 年以来,本县国土部门向县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拆除案件已达 20 多宗,因种种原因人民法院没有执行 l 起拆除案件,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土地管理法》贯彻执行的权威性,群众违章建设的投机心理增强,致使拆除违建行动经常引起群众强烈抵抗,或被强制拆除的屡拆屡建、屡禁不止。
四、政策因素制约。首先,随着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城镇规划控制区面积不断扩大,以往的城乡结合部都纳入城市规划区范围,而对群众建房用地实行严格规划控制政策,特别是城市规划区范围内不再审批建房用地,客观上致使一
些农村无房户、危房户未经审批擅自建房。其次,不适当的拆迁补偿也诱发和驱使着部分村民在拆迁地块和重点工程周边进行违法建设以获取经济利益,实践中也确实存在着违法建设得到补偿的现象。其三,随着扶持工业和第三产业发展政策的执行,私营、民营企业生产用地需求旺盛,私人占地建厂现象也日益突出。
五、土地执法干部队伍素质不高,存在人情执法现象。有的地方土地执法队伍综合素质不高,尤其是基层国土所较为突出,存在土地执法人员年龄结构偏大、管理地域广、交通不便等因素,缺乏土地资源管理和行政执法法律法规相关知识,查办土地违法案件的能力不强。同时,国土资源执法人员还肩负着土地资源有关业务工作,需要配合地方政府完成其它事务性工作,且受到人员编制和经费的限制,专业执法人员偏少,执法装备缺乏,执法能力有待提高。同时,在一些地方甚至还存在土地执法人员人情执法、面子执法等现象,部分关系户、人情户的违法用地行为得以实施。
对此,我们建议:
一是加强土地执法政策宣传引导,采取多种形式全方位宣传国土资源法律、法规,大力开展以案说法,提高全民合理合法利用土地的意识,有效减少违法违规使用土地现象。二是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加大对地方政府的监督力度,对发现的国土资源违法案件,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按照《违反
土地管理规定行为处分办法》,严肃追究相关部门和各级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的责任,并扣减用地指标、土地整理项目资金。三是加强对土地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建立县、镇、村级及区域间的立体式网络监管系统,对土地规划、用地、地籍、监察等业务实行电脑联网,达到信息资源共享。加强建设用地批后监管,严防土地闲置,超面积用地和非法,改变土地用途。四是建立联合查处违法行为机制,建立由政府牵头、相关部门参与的联合查处机制,违法用地行为一经发现,凡不停工整改或限期整改不到位的,国土部门函告相关部门,各相关部门立即停止办理违法违规用地相关审批、行政许可等事项,全面建立违法用地防控机制。五是加大违法案件查处力度,对涉地面积大、违法性质恶劣、中省媒体曝光或领导批示的重大违法案件,下级查办有困难的可由上级牵头查处。对一些性质恶劣、影响较大、基层查处不力的典型违法案件实行挂牌督办和公开在新闻媒体上曝光制度,构成犯罪的要及时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增强执法效果。六是增强土地执法监察力量,加强土地执法监察机构建设,提高土地执法监察装备水平,积极推行先进技术应用,提高对违法用地的快速反应能力。
土地执法监察情况调查报告第 2 篇
一、近年来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所取得的成效
2017 年以来,市国土资源局紧紧围绕 2017 年国土资源工
作大局,严格按照防范在先,发现及时,制止有效,查处到位的执法监察机制,继续加强依法行政水平和提升执法监管能力,积极推进 2017 年执法监察工作。进一步强化了对全市范围内的土地、矿产执法动态巡查的力度,重点强化矿产违法违规案件易发区域的日常巡查。
二、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所面临的形势
有数据显示,近年来国土资源领域执法监察形势总体向好,出现了违法用地总面积下降、违法占用耕地面积下降、违法举报电话接听量下降等趋势。受多种因素叠加影响,全国违法用地面积下降。如何将总体向好的趋势巩固下来,对十三五开局之年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据悉,2017 年国土资源部执法监察局将继续密切关注违法形势变化,转职能、转方式,强化监管,继续开展土地矿产卫片执法,组织检查和随机抽查,提高执法监察工作效能;对重大典型案件进行立案查处、挂牌督办和公开通报,增强执法监察工作威慑力;从查处违法案件中及时发现问题,研究提出遏制和减少违法违规行为的意见和建议,推动管理制度改革;强化指导规范,完善制度体系,推动基层执法监察人员依法履职到位,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三、当前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中需要深化认识的几个重大问题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中央全面深刻认识国情、世情,6 科学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在国家发展战略上作出的重大科学判断。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国土资源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保障和约束的双重作用日益突出。国土资源执法监察作为国土资源管理的重要环节,监管和服务的双向功能也日益凸显。如何按照尽职尽责保护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尽心尽力维护群众权益新的职责定位,做好新常态下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是当前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当前国土资源领域出现的重大趋势性变化和阶段性特征,正确把握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新要求。
资源需求由生产主导向生产、生活、生态并重转变,总量需求居高不下。从全国来看,国土资源的生产性需求趋于减少,但基础设施和生产用地需求仍然很大。生活、生态用地需求快速增长。传统大宗矿产品需求仍将维持高位,非常规能源和新型材料矿产需求迅速增加。
(二)资源配置从行政市场手段并存向市场手段为主转变,但条块分割和行政干预现象依然存在。
从全国来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不断深化,建立完善的公开透明、竞争有序、统一开放全国要素市场的步伐加快。但各种市场壁垒依然存在。市场规则和定价机制还不够完善,资源有偿使用范围偏小、土地和矿业权市场化
配置程度较低。
(三)工作定位由保障发展为主向统筹兼顾转变,严格保护和节约利用国土资源是大势所趋。
从全国来看,许多地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土地问题引起的社会矛盾进一步积累,地质灾害造成的人民生命财产损失和社会影响不断加大。必须统筹国土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推进国土资源的严格保护、合理利用和优化布局。
(四)要创新完善机制,全力推动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要把握好节约集约用地这个国土资源工作转方式调结构的主攻方向,用足用好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大力推进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地利用模式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加快面上拓展,完善政策体系。全力推动政策落实,促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
(五)要严格执法行政。
着力建设执法严明、勤政廉洁、权威高效的国土资源执法监察队伍。严格按法律和行政法规授权履行职责,探索建立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明确权力和责任边界。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建立国土资源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的原则,大力推进国土资源管理决策公开、执行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提
高政务信息公开的质量和水平,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六)技术发展为创新监管手段提供了广阔空间。
随着 3S 技术、无人机技术的应用和国土资源一张图建成,为丰富执法手段,加强国土资源违法违规行为的事中监管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五、进一步推动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的意见建议
(一)要在全面落实各级政府国土资源管理的主体责任上下功夫。
国土资源执法监察重在平时,重在源头。推动国土资源执法关口前移、重心下移,关键是各级政府国土资源管理的主体责任要落地生根。
(二)要在切实提高执法监察工作保障水平上下功夫。
随着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群众报、视频探国土资源立体监管体系的日趋完善和卫片执法监督检查力度的加大,各级国土资源执法监察机构承担监管任务日益繁重。因此,建议,国土资源部参照纪检监察机关的做法,专项列支执法办案专项经费,用于补助下级国土资源部门改善执法装备,为一线执法人员购买人身伤害意外保险等。
(三)要在夯实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基础上下功夫。
要做到将违法违规问题发现在初始、解决在萌芽,必须进一步夯实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基础。首先,要抓紧协调
解决执法监察机构设置和人员身份问题。建议将国土资源执法监察机构和工作人员全部纳入执法类公务员序列,以保障各级国土资源执法监察机构依法行政、依法履职、依法办事,更好地行使国土资源执法监督检查职能,切实维护好土地管理和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的良好秩序及群众合法权益。其次,要改进变更调查工作。建议土地变更调查工作,各市县国土资源部门有能力实施的,不再委托事业单位实施;进一步加强地籍、规划、耕保、用地、执法等内部机构分工协作、密切配合,对变更调查数据认真审核把关,为开展土地矿产卫片执法检查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土地执法监察情况调查报告第 3 篇
一、近年来执法监察工作所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结合土地矿产卫片执法检查工作,以国土资源法律法规宣传为引导,以执法动态巡查为措施,以查处违法案件为手段,扎实有效地开展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抓执法巡查确保违法案件查处到位
动态巡查和案件查处是国土资源执法监察的基础和重点。我局以动态巡查为基础,以案件查处为重点,以基层网络建设为切入点,全面落实动态巡查责任制。转变以往局执法监察队为主的巡查工作方式,将执法监察动态巡查责任单位落实在基层国土资源所,划分巡查区域,明确巡查责任,10 局执法监察部门负责定期检查、指导、协调相关工作。一方面能够缓解局执法监察人力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有利于及时有效发现违法行为。
我局两个国土资源所(宝日希勒国土所、东乌珠尔国土资源所)根据月初制定的巡查计划,有序的开展定期、不定期巡查工作,并对重点违法区域采取日巡查,从而进一步加强日常监管。自 2017 年,我局根据基层国土所在动态巡查发现的违法线索,分别向旗农牧局移交了 7 宗、向水务局移交 1 宗违法案件。对巡查中发现的重要违法情况,陈旗国土局及时向陈旗人民政府、呼伦贝尔市国土资源局报告。
通过履行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共同责任机制,将巡查中发现的违法线索,及时移送、抄告有关苏木镇,旗相关单位。各部门相互配合,采取相应措施,共同制止、打击违法行为,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抓法制宣传增强干部群众法律意识
推进国土执法监察工作,宣传教育是基础。我局始终坚持把国土资源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工作作为执法监察关键来抓,并将宣传教育融入到国土资源管理的各项工作中。一是结合近年来国土资源违法发生区域主要在村级,多次深入基层开展国土资源法律法规宣传活动,向群众发放了易懂、实用为主要内容的宣传资料。二是进一步落实执法监察联动机制,使大家明确国土资源要大家管、大家用、谁监管、谁负
责,严格落实监管责任制。三是在日常工作中,契时契机进行国土资源法律法规宣传,受到了社会、群众的好评。
二、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所面临的形势
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改革和发展的实践证明,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缺一不可,执法监察工作始终是贯彻这一整体的保障线和生命线,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执法监察工作是保障和促进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科学发展的重要环节。当前,国土资源部门执法力度相对薄弱,要做好新时期的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除切实执行执法监察共同责任机制,形成综合执法合力,还需要解决执法监察在执行过程中的实际困难。
(一)加强国土与司法部门结合,建立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司法介入机制,将强制执行引入快车道。国土资源部门开展执法动态巡查的目的在于及时发现并制止违法行为,但目前的情况是,虽能及时发现,但有些违法者对责令停止违法行为置若罔闻,违法行为往往不能及时制止在萌芽状态。因此,必须加强国土与司法部门结合,建立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司法介入机制,将强制执行引入快车道,将违法占地行为冻结在萌芽状态。
(二)申请法院强制执行落实到位难。土地违法案件经由国土资源局查处后依法作出处罚决定,出具《行政处罚决定书》后,违法者既不自行消除违法也不向法院起诉。法定
期限一到,国土部门即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2015 年至 2017年,我局申请法院强制执行的 9 宗土地违法案件、1 宗欠缴土地出让金的案件,均未执行到位。土地违法案件行政处罚所涉及拆除违法占地上新建的建筑物,均为永久性建筑。因案件执行的结果关系到民生问题和社会稳定,虽然,陈旗人民法院向我局出具了《执行案件受理通知书》,但是,真正执行到位仍存在一定的难度。由于案件执行不及时或者不执行,既损害了国土资源行政机关的执法形象和具体行政行为的权威性、严肃性和公正性,对其他守法公民、法人或组织也显失公平。
(三)现行行政强制执行模式过于单一,影响了案件的有效执行。对于做出行政处罚到期不能执行的违法案件,国土部门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八十三条和第四十六条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的规定,作出对土地违法案件行政处罚的强制执行权和操作程序。
建议上级国土资源、司法部门进行专题调研,出台相关可操作性文件,使国土资源申请法院强制执行工作得以落实到位。
三、当前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需要深化认识的几个重大问题
1、在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大的格局当中,国土资源执法监
察工作的定位。
国土资源执法监察是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法定职责和重要组成部分,是防止国家国土资源流失、维护国土资源管理和市场秩序、促进国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手段。在实现国土资源的优化配置、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宏观目标过程中,加强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以政务公开推动简政放权。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陈旗国土局行政处罚事项 62 项、行政许可 6 项,已在陈旗政府网站进行了公示。进一步落实双公示工作,做到三及时,一是及时公示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信息,坚持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落实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信息自作出行政决定 7 个工作日内上网公开的要求。二是、及时公布动态调整的权力清单、责任清单。三是及时公开突发敏感事件处置信息,回应社会关切。
3、近年来,国土资源执法监管力度不断加大,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民政府对执法监察工作的重视,许多违法用地行为得到及时查处和制止。但是,当前执法监管形势依然严峻,在工作中,执法监察工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通过土地督察,会更进一步加强对地方土地利用和管理具体问题、典型案例的监督检查。同时,更好地促进地方政府依法行政、依法决策,推动地方政府依法履行好土地利用
和管理职责的宏观监督职能,土地督察可以弥补执法监察在实际工作中的局限。
土地督察的职能是对地方政府土地管理行为及结果进行调查、审核、纠正并给与改进建议。而土地监察的职能是对土地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监察,并对违法行为给予法律制裁。二者权能最重要的区别是土地督察没有对监督检查客体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权。这就严重消弱了土地督察的权威性和有效性。而土地监察则享有对土地违法者进行制裁的权利,执法监察可以强化土地督察的效用。
加强土地执法 转变土地监察方式 篇5
杨苏辉 单小苏
土地执法监察是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法定职责和重要组成部分,是防止国家土地资产流失、维护土地管理和土地市场秩序、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手段。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土地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在贯彻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这一基本国策,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臵、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宏观目标过程中,加强土地执法监察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土地执法监察形势严峻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经济快速发展时期。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即使深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我国2009年的GDP增幅仍达8.7%。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带来用地需求的大幅增长,使得保护资源与保障发展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
一方面,中央为了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将‚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作为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实行世界上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土地供应计划指标制度。近年来,中央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紧缩地根,严把土地供应闸门,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土地市场治理整顿‛、‚查处土地违法违规案件专项行动‛、‚土地执法百日行动‛和土地卫片执法检查等专项土地执法行动,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
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为了快速发展经济,加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实现GDP高增长率的需要,在土地供应计划指标不足、土地征、供地程序复杂、手续繁琐、时间较长以及征、供地费用高昂的情况下,不惜违反国家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和政策,采取‚以租代征‛、未批先用、少批多用、边报边用、征而未供等各种形式违法用地,甚至占用基本农田进行违法建设。
笔者认为,由于中央和地方政府在保护资源与保障发展两个方面的认识 不一致,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将是我国土地供需矛盾的凸显期和土地违法行为的高发期,各级国土资源部门,特别是土地执法监察部门将不得不面临异常严峻的执法形势和前所未有的执法困难。
二、目前土地执法监察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国土资源部组织开展的多次全国性的土地执法专项行动,土地违法行为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遏制,但是,单靠这些‚风暴‛式的土地执法专项行动,不能从根本上消灭违法用地现象,在日常的土地执法监察中,‚土地执法难‛这一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土地违法行为仍然屡禁不止,土地违法案件仍然层出不穷,而且还出现了一些新特点和新动向。
(一)地方党政机构和基层村组已成为违法用地的主导力量
1、地方政府成为违法用地的主体。这类违法用地大多是市、县、乡政府为了加速城市化进程和改善投资、生活环境而大规模新建的交通路网基础设施、公园绿化休闲场所以及农民集中居住区等。因受土地供应计划指标限制和承受不了高昂的征、供地费用,市、县、乡政府在未办理合法用地手续的情况下,大量占用土地甚至基本农田进行非法建设。这类违法用地的特点是面积很大、耕地占比很高。
2、地方政府成为违法用地的幕后主使。这类违法用地主要是县、乡级政府划定的工业园区。在当前地方政府以GDP为主要经济指标的考核体系下,各级地方党政机构,特别是县、乡级党委、政府在所谓的‚发展观‛和‚政绩观‛的引导下,为了推动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纷纷划定工业园区,大规模地利用土地资源进行招商引资,却不依法办理合法的用地手续,造成了大量的违法用地。甚至视土地执法为地方经济发展的绊脚石,对土地执法进行地方保护和行政干预。
3、因城市化建设而产生了新的违法用地。一些原来有合法用地手续的企业和单位,因为城市建设需要或城市规划布局调整而进行搬迁,由于没有土地供应计划指标,或者在地方政府的授意下、或者私自与农民集体经济组 织达成租地协议,非法占地进行违法建设,进而产生了新的违法用地。
4、借新农村建设之名,行违法用地之实成为违法用地的新动向。随着各地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实施,一些单位和个人钻中央政策的空子,打着设施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的旗号,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量占用农用地,甚至基本农田搞违法建设,造成了大量的违法用地,加速了农用地的流失。
5、因政策原因导致了部份违法用地的产生。近年来由于一些地方政府出于提高农村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程度,加快农村集中居住区建设的需要,停止审批农民宅基地,由此也引发了部份农民占用农田新建住房现象的产生。
6、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受短期利益的驱使,默许、支持甚至参与违法用地。村组和经济合作社等农民集体经济组织为了发展集体经济,受现行二元化的土地所有制和土地供应计划指标的制约,同时为了规避办理繁琐的用地手续和缴纳高昂的用地规费,往往与违法用地单位签定非法的土地转让(租赁)协议,导致‚以租代征‛、非法占用、擅自出租集体土地等土地违法行为的发生。
笔者对南通市港闸区近年来立案查处的土地违法案件统计分析后发现,绝大多数违法用地的背后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地方党政机构的影响或因素。作为地方政府的一个工作部门,国土部门在很多时候不得不处于查处地方政府或政府部门这样的尴尬位臵。正是由于地方党政机构和基层村组已成为违法用地的主导力量这一与众不同的特点,使得国土部门土地执法监察工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与政府为敌,与基层村组为敌,因而,执法难度远大于工商、税务、城管、卫生监督等部门。
(二)现行法律法规决定了土地执法监察难以履职到位
1、土地执法制止权难以执行到位。现行法律赋予国土部门的执法权力和手段十分有限,没有赋予任何切实可行的强制执行权。即使个别条款所规定的制止权和执行权,也都缺乏实际的可操作性。如《土地管理法》第八十三条规定:‚责令限期拆除在非法占用的土地上新建的建筑物和其它设施的,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必须立即停止施工,自行拆除;对继续施工的,作出处罚 决定的机关有权制止。‛但是行使制止权的手段和措施,法律却没有明文规定。
2、土地执法查处权难以落实到位。根据现行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和《行政处罚法》的有关规定,土地违法案件必须经过立案、调查、内部讨论会审、定性、告知、送达处罚决定等法定程序,案件办理时间一般需两、三个月。如果当事人不配合,或者故意阻挠调查工作,时间还会相应延长。过长的案件办理时间必然给案件的查处执行带来难度。在案件办理过程中,土地违法行为人往往加快施工进度,造成既成事实。等到送达行政处罚决定书时,非法占地建筑物早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如果国土部门需要强制执行,必须依法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请。但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人民法院对强制执行的土地违法案件往往久拖不决,甚至拒绝受理,使得违法用地状态无法消除。久而久之,违法用地越积越多,呈蔓延态势。
3、现行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缺乏可操作性。比如,《土地管理法》对非法占用土地的处罚是限期拆除或没收非法占地新建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可以并处罚款。但是对于拆除或没收的方法、途径与具体实施人,法律却没有明确的规定。国土部门依法处罚,如果违法当事人拒不执行,国土部门既没有强制执行的法律依据,又没有强制执行的手段,结果往往是以罚代法,收取罚款结案了事。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土地违法行为人产生了只要缴纳罚款就算代替办理合法用地手续的错误观念。
4、《城乡规划法》与现行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矛盾凸显。《城乡规划法》的施行,标志着我国进入了城乡一体化的规划管理时代。但我国特有的二元化的土地所有权制度却使我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仍在使用征地制度进行商品化的土地使用权管理。目前,我国民间关于小产权房上市和集体土地流转的呼声日渐高涨,但是全国人大和国土资源部研究多年的放宽对集体土地限制的新《土地管理法》却迟迟未能出台。现行的《土地管理法》是在保持着诸多盲区的情况下运转的,为了维持现有的管理局面,不得不以政代法、以令代法。因此,小产权房和集体土地流转成为土地执法监察不愿 也不敢触及的禁区。
(三)现行管理体制决定了土地执法监察难以履职到位
1、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未能真正理顺。尽管中央于2004年以国务院‚国发“2004”12号‛《关于做好省级以下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改革有关问题的通知》的形式,推进省以下国土部门垂直管理体制改革。但是通过近六年来的工作实践,我们发现,由于受地方财政供养的制约,省以下国土部门并未能真正做到垂直管理,市、县、乡三级国土部门的工作仍然受到地方政府的影响和制约,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土地执法监察工作的开展。
2、土地执法监察缺乏必要的独立性。长期以来,我国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一个弊端就是‚重行政审批,轻执法监管‛。以行政审批、行政许可和行政确权为主的行政管理权与以行政处罚、行政处分为主的执法监察权虽属于一个行政管理部门,但是执法监察权一直相对处于弱势地位,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各级土地执法监察队伍受同级国土部门委托行使土地执法监察权,缺乏必要的独立性,无法独立开展监察工作。
(四)土地执法监察缺乏必要的保障。
1、土地执法监察队伍力量薄弱。受编制数额限制,各级土地执法监察队伍人数与所承担的任务极不相称。以南通市港闸区为例,该区国土资源监察大队仅有3人,既要查办数量巨大的土地违法案件,又要忙于应付日常的执法巡查工作,的确力不从心。
2、土地执法监察队伍缺乏必要的装备。受经费所限,各级土地执法监察队伍长期在执法车辆、摄影摄像器材、手持GPS定位仪等执法装备上严重不足,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执法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3、土地联合执法机制形同虚设。尽管为了适应土地执法形势的需要,一些地方政府出台了土地联合执法的文件,要求纪检监察、公安、法院、检察院、发改、规划、建设、城管、工商、税务等职能部门,电力、供水、供气等公用企业和相关金融机构共同配合,形成执法合力。但在实际运作中,其他部门和单位往往以这样那样的理由进行推诿,不予配合,致使国土部门 在查处违法用地中孤军奋战。
4、违法用地责任追究机制未能落实到位。长期以来,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一票否决制‛仅仅停留在地方党政机构的文件上,对于疏于土地管理和违法用地产生严重影响的有关责任人员,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往往心慈手软,网开一面,该移送的不移送,该处分的不处分。即便是万般无奈之下作出的处分决定,也是装装样子,并不进入相关责任人员的个人档案,不影响其工资、奖金和职务升迁。对于一些违法用地责任人员,甚至因为政绩突出而给予提拔重用。
三、加强土地执法监察的对策
(一)加强国土法制宣传教育,有针对性地消除土地违法状态。一是加强对地方党政机构和基层村组进行国土资源法律法规,以及中央近年来陆续出台的土地宏观调控新政策的宣传力度,使其深刻理解中央确立耕地保护基本国策和加强宏观调控,促进可持续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增强政府领导和基层村组干部依法用地和守土有责的意识,引导他们树立依法依规用地、科学合理用地和节约集约用地的观念。使各级干部不想、不愿、不敢违法用地,‚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
二是以今年国土资源部、监察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开展的全国第十次土地卫片执法检查为契机,以消除违法用地状态为标准,由政府牵头,相关部门协同配合,切实加大对目前土地违法案件的查处整改力度。对于能补办的,在查处到位后完善用地手续,使之合法化;对不能补办的,一律组织拆除复耕,恢复土地原状;对违法用地造成严重后果的党政主要领导和相关责任人员,依据《违反土地管理规定行为处分办法》(监察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土资源部15号令)严格实施问责。建立良好的用地秩序,把违法用地现象降到最低程度。
(二)将土地监管上升为政府行为,列入各级地方政府绩效考核体系 土地执法监察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管理的许多方面,仅凭国土部门一家难以从根本上监管到位,必须在地方政府的统一领导和大力支持下 才能有效开展土地执法监察工作。
1、要增强地方政府耕地保护的第一责任人意识。自2008年6月1日起施行的《违反土地管理规定行为处分办法》(监察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土资源部15号令)明确规定对违反土地管理规定的地方政府实施问责。其第三条规定,对土地管理秩序混乱的,发生土地违法案件造成严重后果的,对违反土地管理规定行为不制止、不组织查处的,对违反土地管理规定行为隐瞒不报、压案不查的县级以上地方政府主要领导人员和其他负有责任的领导人员,给予警告或者记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记大过或者降级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职处分。据此,笔者认为应增强地方政府耕地保护的第一责任人意识,督促引导地方政府依法依规利用土地,从源头上有效防止和消除政府违法用地的现象。
2、建立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目标考核制度。切实加强地方政府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目标考核,把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作为考核、提拔干部的重要依据,与干部的任免、考核、提拔和处分挂钩。实行土地管理、耕地保护‚一把手责任制‛和‚一票否决制‛,切实加大对违法责任人员的追究,该处分的处分,该移送的移送,让地方政府的主要领导真正担负起应有的责任,从根本上消除地方政府的用地冲动,有效化解地方经济增长与保护资源、严格执法的矛盾,将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真正落到实处。
(三)完善土地管理法律法规,提高可操作性。
在目前新的《土地管理法》没有修改完善出台之前,建议以国务院令、省政府令或国土资源部通知、办法等法规、政策的形式,对土地执法监察的制止权、强制权、查处权和其它相关问题予以明确,作为对现行《土地管理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补充,便于各级国土部门在实际工作中利于操作。
1、赋予土地执法监察必要的制止权和强制权。包括对土地违法行为人人身和财产的强制处分权和强制执行权。如:土地执法监察部门对拒不停止土地违法行为或拒不接受处罚的违法当事人,可以当场拆除非法占地建(构)筑物,没收在非法占地现场的施工设备和材料,以及查封、扣押和冻结违法 当事人的银行帐号等方面的权力。
2、缩短土地违法案件的查处时限,简化执法程序。针对非法占地建(构)筑物形成快,而土地违法案件立案查处周期长、程序复杂的现实状况,为尽早将违法用地消除在初发阶段,以减少土地违法行为人的经济损失,降低土地执法难度,建议对土地违法行为自发现、制止、调查、内部讨论、定性、送达处罚决定书等程序调整为一周的时间为宜,删去一些不必要的程序。
3、提高法律规定的实际操作性。根据实际情况,对于拆除或没收非法占地建(构)筑物的方法、途径与具体实施人,应作出明确的规定。
4、积极探索小产权房上市和集体土地流转的方式。根据党的十七届三种全会关于集体土地流转的决议精神,制定切实可行的小产权房上市和集体土地流转的相关政策和实施细则,在符合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框架内,以法规或规章的形式规定集体土地进入市场的条件、流转的方式、相关权利和义务等,以弥补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空白,使小产权房上市和集体土地流转规范有序地进行,维护耕地保护基本国策和土地执法监察工作的严肃性。
(四)完善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改革
1、真正理顺国土资源管理体制。切实扭转目前省以下国土部门‚垂而不直‛的局面,将省以下国土部门纳入省级财政供养和人事管理体系,与市、县政府脱钩,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垂直管理体制。
2、建立向国土资源部直接负责的土地执法监察体系。设立类似国家土地督察机构的,省、市、县三级土地执法监察机构,不受同级国土部门领导,直接向上一级土地执法监察机构负责。实行‚两权分离‛,即行政管理权与执法监察权相分离。土地执法监察机构对外依法查处土地违法案件,对内依法监督国土部门依法审批、许可、确权等行政行为。
(五)加强土地执法监察的保障
1、加强土地执法监察机构建设。根据土地执法监察工作的特点和任务,改变目前监察力量薄弱的现状,增加土地执法监察队伍编制数额,配足配强 人员,形成一支强大的土地执法监察队伍。如果暂时不能解决编制问题,也可考虑设立土地执法监察协管员,作为土地执法监察力量的必要补充。
2、提高土地执法监察装备水平。落实足够的工作经费,配备必要的车辆、摄影摄像器材、手持GPS定位仪等执法装备,满足土地违法案件办理和日常执法巡查任务的需要。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利用3S技术即遥感技术(RS)、地球定位技术(GPS)、地理信息系统(GIS)三种技术的集成,建立‚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立体跟踪监测体系,提高对违法用地的快速反应能力,最大限度地做到及早发现土地违法行为,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
(五)建立健全土地执法监管长效机制。
要扭转当前严峻的土地执法监察形势,从根本上减少土地违法行为的发生,必须建立健全土地执法监管长效机制。一是要加强对土地执法监管的组织领导,建立以政府为责任主体,国土部门为主要力量,其他部门协同的共同责任体系,全面建立违法用地防控机制。二是要完善市、县(区)、乡、村四级土地监管网络,按照‚预防在先、分区监管、包干负责、责任到人‛的原则开展土地动态巡查,实现土地执法监管的全区域无缝对接和全覆盖。三是要以深入开展创建‚土地执法模范县(市、区)‛和‚土地执法‘三无’乡镇(街道)‛活动为载体,切实增强全社会依法依规利用土地的法律意识,形成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全社会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
主要参考文章:
1、《土地执法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初探》 郭峰濂 《国土资源导刊》2002年第4期;
2、《浅论国土资源执法监察体制的改革与完善》 曾昌元 《中国土地》2006年第1期;
3、《县级耕地保护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孔令功 《国土资源情报》2008年第11期;
4、《对加强土地执法监察的若干思考》 毕志超 《资源网》2008年7月2日;
5、《试论当前基层国土资源执法监察的难点及对策》 佚名 《大秘书网》2009年4月25日;
6、《基层国土资源执法监察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佚名 《安庆市国土资源局门户网站》2009年9月27日;
7、《国土资源执法难浅析》 洪伟仁 《丽水市国土资源局门户网站》2010年1月6日;
加强土地执法 转变土地监察方式 篇6
摘要:作为与人类生存与发展相关的重大问题,土地问题己经成为我国乃至世界关注的核心问题。人多地少的国情加上土地市场矛盾丛生,使我国政府极其重视土地问题,强调把土地利用同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人口增长相结合,实现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协调发展,并强调从人多地少的国情出发,将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列入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加强土地资源宏观调控是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必经之路。这是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仅仅依靠市场调节很难实现土地资源合理配置,土地经济利益主体过于矛盾与集中的特点,奠定了政府必须对土地利用以及管理行为进行新的反思的基础。由于我国政府之间的关系一直受到条块关系间矛盾的牵绊,使我国出现出部门分管、城乡分立的涣散管理的现象,无法实现对土地资源的有效监督管理,从而加剧了土地与粮食及土地与人口间的矛盾,土地资源问题迅速成为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一大隐患。
关键词:土地监察 土地监察执法 分析
1、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城市化的进程口益加快,我国走上了工业化和市场化的道路,同时也突显了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间的矛盾。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进程中,土地是重要的经济资源,其强大的经济价值也受到越来越多市场经济主体的重视。近些年来,利用土地资源来实现更大的利润在中国己经是一种常见的现象。许多地方政府通过低地价招商来实现更高的财政收入,有些地方更以零地价来进行招商引资,创办各种规模的工业园区及开发区,造成了大量土地闲置,引发了诸多社会矛盾,也影响了宏观经济的稳定运行。究其原因是地方政府没有落实好中央宏观土地政策,甚至有些地方政府就是土地违法行为的主导者;一些地方的农民非法抢占土地以获得高额利润;还有城市周边的小产权房等现象都造成了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党和政府在80年代针对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之间的矛盾做出了以下决策:成立了国家土地管理局,颁布《土地管理法》从此开始新型的土地管理事业。而在这些年的发展中,大量土地违法现象屡禁不绝。这说明我国的土地管理制度仍然具有多多少少的缺陷,国土资源执法监察目的没有充分实现,并且其严重性与危害性己经凸显出来。如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与重视,且没有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将会导致一系列恶劣后果,例如无法遏制土地违法现象,土地资源闲置浪费得不到有效的保护,加剧社会各用地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直接阻碍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作为我国国土资源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土资源执法监察是保证国土资源管理各项法律法规实施的一项重要工具,依法做好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是维护土地市场秩序,促进集约节约、可持续的利用土地最基本的途径,基层国土资源管理执法是做好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的基石,对坚守18亿亩耕地,规范土地管理秩序保护耕地资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国土资源执法监察的理论基础 2.1土地执法监察的定义
土地执法监察就是对行政相关人土的守法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便于对违法行为进行有效的处理,便于维护土地法律、法规的实施。所以,土地执法的概念就是土地管理中的行政执法。我国的行政监察,从监察的对象可以分为两次意思,一是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政纪监察;二是对全国人民和法人执行土地政策、法规、法律的监察。土地监察则是对法人和全体公民遵守《土地管理法》和有关法规的行政监督检察。
2.2土地执法监察的特点
土地执法监察是国家组织管理土地的重要保障手段。没有土地执法监察的作用,对土地违法行为不予处理,土地管理法律法规所规定的权利的实施和义务的履行就没有实际上的保障;土地执法监察主体的双重性,土地管理部门既是行政监督的主体,又是被监督的客体(对象)。土地执法监察对象的广泛性,包括一切涉及土地行政法律关系的行政机关、团体、单位和个人,在一定条件下,还包括有建设用地审批权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代表本级政府行使土地管理权的土地管理部门自身。根据行政学的理论,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是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在行使此职能时不可避免地要使用土地。一级政府既作为土地管理者,又作为土地使用者使用土地,这种双重性使地方政府具有违反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可能性,而实际上这类违法行为时有发生。作为一种行政执法活动,其执法监督检查对象的相对人不会是政府或政府部门,如工商、税务、技术监督、药品监督等部门,这些部门在执法中,一般不会直接将政府或政府相关部门作为相对人,如出现涉及到一级政府或者其部门的问题,也只是地方保护主义或者行政干预的问题。土地管理则不同,审批用地手续、发证、收回土地使用权等具体行政行为,尽管需要国土部门具体操作、实施,但最终是以政府名义做出的。引用行政学理论,为社会提供基础设施与公共管理与服务是政府的基本职能,要行使此职能则通常需要涉及到土地。这就使地方政府自身具有国土资源管理者与使用者的双重属性使之具备违反国土资源管理法律、法规的可能性,在实际操作中经常出现此类违法案件。行政执法活动的监督检查对象一般不会是政府部门自身,如工商、技术监督等部门在进行监督执法时,甚少直接将政府或政府相关部门作为执法监督检查的相对人。而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作出土地审批、发证、收回土地使用权手续具体行政行为,是以政府为名义的。而行政处罚,则是由国土部门直接做出。所以,同样身为政府工作机关的国土资源部门,就要面对政府部门查处政府部门的尴尬,类似情况在其它行政执法部门是很难遇到的,这也是大多数执法部门不具备的特点之一。
2.3土地执法监察的性质
土地资源执法监察按性质分包含以下几个内容:监督执法、查处违法行为及其他监察活动。其中,监督执法是指从政府系统内部各个部门自上而下地对土地资源政策、法律、法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和督察,对执法违法行为及时发现、制止且责令纠正。这是国土资源监察的主要内容之一;其次,查处违法行为指的是通过立案程序调查处理土地资源违法案件,对土地资源违法行为实施者依法进行经济制裁或行政处罚,这是土地资源监察的重要职责之一;最后,其他监察活动是指除以上两类以外的其他执法监察行为,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使用权交易行为、农用地转用与土地征收程序及土地资产处置,检查并对正在进行的土地违法行为采取制止措施等。
3、土地执法监察存在问题
3.1农村集体土地非法转让现象严重
在农村中,将集体土地非法转让用于非农业建设是非常常见的违法占用土地行为之一租代征。由于存在用地指标有限的缺陷,项目无法马上落地,于是时常发生以私自买卖集体土地用于非农建设的现象成租地协议,把集体土地出租、转让及收取租金,例如村委会私底下与用地者达,受让方则将其用于项目建设,形成“以租代征”等违法用地,从而使大多数农民利益受到侵犯,并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由于受到既得利益驱使,部分村民委员会更将矿产等资源随意发包、非法转让集体土地,产生以地生财、以地谋私等现象。
3.2农业产业结构中违法用地的问题日趋明显
在地方农业经济发展及促进农民创收进程中,农业结构调整的作用口益加重。近年来,农村中农业结构调整步伐逐步提高,占用耕地面积也较以往增多并出现规模化、现代化及产业化的趋势。然而,与农业结构调整相关的政策法规及管理规范相对延迟,事后监管,且难以确定合法用地与违法用地的界限,农业产业结构中违法占地现象口趋明显。许多地方把未办理农用地转用及征收手续的建设行为,定义为农业结构调整用地,主要包括农业生产辅助设施、畜禽以及水产品养殖、规模化作物栽培、农副产品加工、存贮及销售等用地。上述项目的建成一般需要大量占(征)用耕地,另外,由于在农业结构内部调整中,看护房、养殖作坊等建筑物的建设规模、建筑标准没有经过相关部门的正规审批与核准,便有短视的农民在自己的责任田和承包地里建起了高规格的看护房和养殖场。更有甚者将其改造成饭店、高档住宅、加工房等非临时性建筑物。
3.3协管员制度有待改进
主要是由于无法调动其工作积极性。笔者曾在基层与国土资源协管员沟通由于当前农村个人住宅冻结审批,以前国土资源协管员是“做好事”,现在大部份协管员目前承担任务是举报本村村民违法占地行为,做“得罪人”的事,大部份协管员为了应付这份工作,对少量违法用地勉为其难,向上级报告,而绝大部分是听之任之,待上级检查发现,上级也没有更好的应对措施对其施加压力。一名曾在潘渡乡某村任职的协管员由于本村在卫片执法检查中被监测出违法图斑较多受问责而被辞退由村委会另行分工的协管员竟然轻松的对外宣称,从此工作减轻了压力。因为,上面辞退了其协管员职务,但无法罢免其有村委会选举出的村委会干部职务。
3.4违法行为制止难
执法者发现国土资源违法行为并前去制止,违法者或者拒不停止,或者与执法者进行斡旋,采取“打游击”的方式。如连江县潘渡乡贵安村由于贵新隧道开通,由于“金源综合体”、“时代华奥项目”的落地投产,在当地抢建风甚行,2011年5月份,县委县政府抽调由国土、建设、公安等250余人组成清违工作队负责交通督查、巡逻执法、宣传等工作,工作组驻一个月,基本上遏制违章乱滥建之风。一个月后抢建者受利益驱使,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一个违建专门请人把关,守住村口、或街道口,工作人员到来即停止施工、不到继续施工,个别违建者甚至对负责把守建筑材料进入违建户家里的协警人员行贿,一些违建者利用夜间抢建等行为,甚至经常会出现发放《责令停止国土资源违法行为通知书》当事人拒不签收,村干部怕得罪人,也避而远之,无人签收。收集旁证人员极不配合,闭门谢客。
4、土地执法监察的对策 4.1疏导存量违法用地
产生违法用地的原因复杂多样,如开发区由于扩大规模需要大量开发土地,导致未批先建,地方产业扩大规模导致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等各种因素影响。开发区由于不断扩大规模,大量外来人员聚集,致使开发区周边兴建的以租赁为目的的个人住宅不断兴建,并以营利为目的出租获利,以解决周边群众生产生活出路问题,由于可以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使得周边群众纷纷效仿,因此,如没有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控制违法用地,数量会越来越大,处理起来也会越来越复杂。
4.2采取严厉措施,坚决打击违法用地
根据历年来查处的非法转让土地及非法使用土地的案件中数据显示,土地违法者一般是为了获取一定的经济效益而挺而走险,不需缴纳土地报批费用,不必经历土地报批流程而获得土地上兴建住宅及厂房等。因此,采取严厉措施,对违法者给予严厉打击,让违法者付出比依法依规报批土地更高的成本可制止土地违法行为的发生。制度建设重在落实,没有落实的制度形同虚设。对违法违规用地首先要制止在萌芽状态,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对违法用地查处率及时公开,保持工作透明度,保证执法公开、公平、公正。对个别顶风作案者,屡次制止仍继续抢建,要不惜高仰成本,对违法用地予以依法依规拆除,让违法用地者付出高仰的代价,切实保证违法用地都无机可图,以此有效震慑违法违规者。
4.3建立执法监察联动配合机制 执法监察的联动配合,包括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所谓内部联动配合,是指执法监察工作与国土资源管理机关内部、各个业务部门之间的密切联系与协调配合。执法监察要依照职责权限,参与国土资源管理各个环节的全程监督.搞好内部监控,促进依法行政。所谓外部联动配合,主要是指国土资源执法监察与法院、检察院、监察、公安等机关的密切联系与协同配合。其中,建立国土资源违法情况信息相互通报制度、联合办案制度、国土资源案件移送工作程序和制度等,应当作为各级国土资源执法监察部门的工作重点。违法行为的制止往往涉及到小范围的群体事件,单纯靠监察大队的力量往往会显得势单力薄,加强与公安、建设等部门的联合,建立快速反应联动机制显得很有必要。权利是一把双刃剑,根据近年来曝光案件来看,国土资源违法违规而落马的官员不在少数,究其原因就是权利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因此,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完善社会监督体系,健全各级廉政监督员制度,邀请上一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与监督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有条件的地区可以聘请退居二线的人大政协领导参与基层国土资源执法巡查,从而推动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既能通过他们曝光各类国土资源违法案件,又能保证工作人员勤政廉洁,确保执法监察工作落实查处。
4.4实行国土资源执法监察省级统一垂直管理
“垂直管理”是指上级国土资源执法监察机构和队伍对下级国土资源执法监察机构和队伍的人、财、物实行统一领导、统一管理、统一调派,人事上实行完全上下垂直管理。本级地方政府不参与人事调配。建立了国土资源执法监察系统的垂直领导。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施国土资源管理监察的必然要求。目前,贵州省采用了这种模式,吉林省四平等市对县实行国土资源监察机构队伍垂直领导,效果明显。实行国土资源执法监察省级以下垂直管理,是解决地方党委政府干扰公正执法的主要办法,可以最大限度地体现执法公正性,保证办案工作相对独立性。同时,为切实解决执法监察工作中立案难、取证难、依法处理人和事难的问题,最有效的办法是成立“国土资源公安”,赋予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人员对涉案人员实施强制拘留的权限,以解决执法难问题。同时,在垂直管理后,要积极与当地党委、政府、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沟通协调,取得理解支持,化解矛盾,并力争减少因垂直管理带来的负面影响。要努力争取各级党委的支持、做到监察队伍工作人员可以往外提拔交流,外单位工作人员未经严格考试不得进入监察队伍,以此提高执法监察人员工作待遇。
4.5实现土地资源管理部门的完全垂直管理
为了加强国土资源的中央集权化管理,一些国家建立和健全了隶属国家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垂直领导的各级国土资源管理机构,对地方和个人的土地利用行为进行直接有效的管理、指导和监督。年底后我国落实了省以下国土资源垂直管理,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少受地方干扰,全面规范了国土职能。保证地方政府对土地仅拥有中央政府授予的管理权,这样理顺了土地资产的管理体制。但这一举措,在我省仍未执行,如福建省,目前仍实行双重管理制度,业务上仍由上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人事上,既接受当地党委政府领导,又接受上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领导,其实质是仍属地方管理。即由地方研究上报上级国土资源管理考核合格后任命。因此,实行省、市、县、乡(镇)国土资源所的完全垂直管理势在必行,在人事、财务上均由上一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调配和管理,下一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为下一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派出机构,应争取省编委的支持,在编制上与同级单位一高配一级,以体现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在条件具备情况下,适时推进市与县、县与县之间领导干部的交流轮岗工作,加大干部的培养力度和锻炼机会。以此保证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少受地方政府干扰,保证执法公正性。
参考文献
转变土地利用方式的路径研究 篇7
一、全面提高土地供应门槛, 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制定现代化指标体系, 综合衡量项目的产业类型、科技含量、投入强度、产出水平、环境影响、税收贡献, 充分发挥地价、税收的调节作用, 科学设定用地标准, 提高土地供应门槛。一是提高工业项目供地标准, 根据地方发展实际确定新增工业用地项目总投资额、亩均投资强度、亩均产值, 降低单位GDP耗用建设用地量。二是提高工业用地特别是标准厂房的建筑容积率, 严禁“花园式”工业、办公用地, 提升建设用地的节约化水平。三是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实际, 全面提高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 并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 严禁以任何形式返还土地出让金。四是转变招商引资方式, 杜绝以地招商、恶性竞争、地价返还等行为, 切实发挥市场在土地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性作用, 通过市场竞争合理配置有限的土地资源, 运用经济手段促进土地节约利用, 大力提高单位土地的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率。
二、以差别化供地政策推动产业转型, 从低效利用向高效利用转变
推进土地管理方式从“以需定供”向“供需双向调节”转变, 坚持“有保有压”的供地原则, 科学配置有限的土地资源。一是鼓励科技、新兴产业发展, 重点保障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新兴产业和科技创新创业项目用地, 提高金融、物流、电子商务等重点现代服务业用地比例, 加快从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优先保证政府投资建设和管理的孵化器、加速器、中试用房和人才公寓用地需要。二是限制传统产业发展, 传统产业项目原则上通过盘活存量土地、入驻标准厂房等方式解决, 不予单独供地。三是淘汰落后产业, 禁止向“三高两低”项目和不符合产业政策的项目供地。四是充分运用经济杠杆, 通过地价政策调节用地需求, 鼓励类产业、园区主导产业用地可给予一定政策扶持:出让地价可适当下浮;限制类产业用地出让地价适当上浮;其他产业用地鼓励充分竞争。通过实行差别化的供地政策, 引导产业结构调轻调高, 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五是发挥税收调节作用, 适时提高现行土地使用税标准, 并根据项目综合评价验收情况和亩均税收贡献实行奖励。
三、深入挖掘城市用地潜力, 从争取增量向挖掘存量转变
综合采取多种措施, 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一是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 加快建设用地历史遗留问题处置, 挖掘城乡建设用地利用潜力。二是加大闲置土地处置力度, 鼓励企业利用存量工业用地建设科技研发项目, 不断挖掘存量土地潜力, 建立闲置土地定期公示制度和部门联动处置机制, 促进土地及时开发。三是建立工业用地退出机制, 鼓励工业企业退回或转让空余土地, 加快推进城镇工业用地“退二进三”、开发园区“腾笼换鸟”工作。四是撤并整合各类工业集中区, 结合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 统筹布局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农业, 明确地区主导功能定位、主导产业类型, 突出产业集聚效应和错位发展, 避免同质竞争、重复建设、盲目发展。实现集中集聚集群发展,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转型。五是调整园区内部用地结构, 开发园区要合理规划布局, 统一建设生产服务、仓储物流、职工宿舍等配套设施, 实行园区公共设施共享共用。六是加大土地储备力度, 完善土地市场建设, 提升土地运作水平, 支撑土地供给和使用, 全力提高储备土地收益率, 保障城市发展后备资源和建设资金。七是综合开发城市地下空间, 加快编制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专项规划, 大型绿地等功能型项目, 要结合规划和实际需求, 开发建设地下商业、娱乐、人防、停车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型公共活动空间。
四、以土地整治优化用地布局, 从零星分散向集中集聚转变
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统筹发展规划, 科学编制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及年度实施计划, 通过实施土地综合整治规划, 解决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空间布局、指标控制与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建设实际需求之间的矛盾, 集约优化配置土地资源, 加快城乡统筹发展, 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建设美丽乡村。一是严格控制综合整治的规模、结构、布局和时序, 允许土地综合整治形成的建设用地指标有偿流转, 优化整合农村土地资源。二是集中连片开展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 加强耕地和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大规模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三是积极开展农村宅基地及废弃低效利用的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工作, 促进建设用地流转, 释放农村建设用地调整盘活空间。四是节约调整使用集体建设用地, 促进农村土地要素合理流动, 以资源集聚促进城乡一体化, 实现“耕地有增加、农民权益受保障、农业生产条件有提升、农村环境有改善、农民收入有增加”的综合目标。五是不断完善土地综合整治收益分配制度, 以尊重和保护农民权益、及时足额到位补偿资金为前提, 对土地综合整治形成的新增农地, 实行承包经营权流转, 促进规模经营, 确保新增农地和建设用地指标流转收益在专项用于农民搬迁补偿安置、农民社会保障、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化改造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之后, 余额用于农业农村发展和土地综合整治。
五、加大制度创新力度, 加快从项目管理向制度设计转变
为适应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 必须创新现行土地管理制度。一是要创新规划实施机制, 建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定期评估和适时调整制度, 有效衔接城乡建设发展实际需求。二是要创新中心城区用地审批方式, 实行中心城区用地由国务院在年初一次性审批用地规模, 不再落实到具体地块, 增强地方合理配置土地资源的灵活度。三是完善土地市场建设。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深化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机制, 在明晰集体土地产权的基础上, 探索农民宅基地有偿退出机制。四是建立耕地保护基金, 按照“统一政策、分级筹集”的原则, 建立耕地保护基金, 对承担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任务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进行直接补偿。通过经济手段充分调动地方政府、农村集体和农民个人保护耕地与基本农田的积极性。五是完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农民转变为城市居民的, 全部纳入城镇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综合社会保障体系, 与城镇企业职工享受同等待遇, 确保被征地农民“现有生活水平不降低, 长远生计有保障”。
六、构建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新格局, 从部门管理向共同管理转变
要转变土地“一家管、大家用”的管理模式, 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公众参与、上下联动”的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新格局。一是各相关部门从招商引资、产业布局、项目立项、规划控制、环境保护、土地供应、项目建设、竣工验收、财税调节、工商管理等各个环节对建设用地实行全程监管。二是围绕项目用地管理, 共同构建项目前期综合论证制度、项目合同监督履行制度、项目建设监督管理制度、项目竣工综合验收制度, 使其相互密切配合, 形成管理合力。三是发挥政绩考核的导向作用, 把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考评体系, 把考核结果作为干部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 并把耕地保护、节约集约用地作为领导干部离任审计的重要内容。四是科学设定考核标准, 区分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发展主导类型, 设置不同分值体系, 实行分类考核。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进入转型发展的新阶段, 中央适时提出节约优先战略, 要求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绿色发展”之路。第十八次全国党代会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土地是不可再生的资源, 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 必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寻求节地提效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土地,利用方式,转变
参考文献
[1].王静, 邵晓梅.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技术方法研究:现状、问题与趋势[J].地理科学进展, 2008 (3) .
[2].《昆山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研究》课题组.区域发展与土地利用研究[J].中国国土资源报, 2005 (8) .
[3].孙文盛.谁给我们土地——节约集约用地一百例 (新编) [M].中国大地出版社, 2005.
加强土地执法 转变土地监察方式 篇8
当前,土地管理面临着时代赋予的新的历史使命。以“促节约”为手段,加快推进土地利用方式转变;以“守红线”为硬任务,全面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以“惠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调整理顺土地利益关系,是新形势下土地管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和途径。近年来,在国家不断强化土地宏观调控、严格国土资源管理的情况下,各级政府部门充分认识到保护耕地的重要性,认真执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切实加强土地管理,维护土地市场秩序,既服务了经济发展,又有效保护了耕地,取得显著成效。我们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各级政府节约资源、科学发展的理念还没有完全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依法管地、集约用地的意识还需进一步增强,个别地方土地利用粗放,盲目扩张建设、违法用地等现象时有发生。
土地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要素和物质基础,经济结构的调整必然会对土地资源供求带来深刻影响,给土地资源管理、调控带来新的问题和挑战。目前,传统的用地观念和粗放的土地利用方式尚未得到根本性转变,一些地方浪费土地的现象还较普遍,甚至以牺牲土地为代价吸引投资者,违法用地的行为还时有发生,给耕地保护工作带来很大压力。这就要求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切实加强土地管理,严格保护耕地,扎实推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重大决策部署,严格规范管理,推进改革创新。一是积极探索建立差别化的土地供应管理政策,进一步增强土地调控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不断探索新思路、新办法、新举措,优先保障国家和市政府确定的重点建设项目和低碳经济产业用地,全力服务各项重点工作,保障重点建设项目、保障性住房、民生工程等用地需求,坚决抑制低水平重复建设、盲目投资项目用地,严格限制高档住宅用地。二是节约集约用地,严格控制征地范围和规模,要挖潜、盘活存量用地尤其是盘活低效利用、批而未用、用而未尽土地,严控新增用地,建立和完善集约节约用地政策激励机制,通过土地利用和管理方式的转变,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转向集约。三是进一步强化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完善各级政府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责任机制,落实政府保护耕地的责任,保护耕地的第一责任人是地方人民政府,应加强对责任制实施情况的考核监督并严格奖惩。要在严格执行建设占用耕地“占一补一”、“先补后占”制度的基础上,大规模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确保耕地面积有增长、质量有提高、产能有增加、生态有改善。四是不断转变管理职能和管理方式,强化服务监管,确保土地政策惠及民生,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节约集约用地是关键,严格保护耕地是硬任务。近年来,国土资源部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对全国违法用地进行全覆盖监测,这也是按照监察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土资源部联合下发的《违法土地管理规定行为处分办法》(15号令)落实行政问责的监督手段之一,凡本行政区域内违法占用耕地面积占新增建设用地的比例达到15%或虽未达到此界限,但发生重大土地违法案件并造成恶劣影响的,以及对出现的重大土地违法案件压案不查、隐瞒不报的,监察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土资源部将予以严格问责。对此,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认真履行职责,进一步强化土地监管,对土地违法案件,该立案查处的坚决立案查处,该拆除复耕的坚决拆除复耕,该移交纪检和公检法部门的坚决移交,重大土地违法案件要公开曝光处理。各级政府和部门要正确处理主动服务和严格监管、改革创新和依法行政的关系,认真落实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纪检监察、国土资源等部门要加强配合,各司其职,下大力气查处和纠正耕地保护责任不落实、征地补偿不到位、违反土地供应政策等重大问题,不断总结工作经验,建立部门联合办案长效机制,从根本上遏制土地违规违法行为的发生。
【加强土地执法 转变土地监察方式】推荐阅读:
土地执法监察07-20
安泽2011年土地执法监察工作总结05-12
3S技术在成都市土地执法监察中的应用06-19
关于加强土地出让管理工作的通知09-09
土地执法10-07
土地执法07-30
土地出让方式05-14
《土地卫片执法检查工作规范》贯彻实施与土地行政执法卫星遥感全06-08
土地监察的大队年度工作总结10-14
土地卫片执法监测工作措施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