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土地调查工作研究

2024-06-21

城镇土地调查工作研究(共8篇)

城镇土地调查工作研究 篇1

1项目背景资料(普遍性)

1.1项目任务概述

城镇地籍调查和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工作。城镇地籍调查是在以往城镇地籍调查的基础上,由市国土资源局统一组织的一项系统工程。工程要求达到四个统一:统一坐标和高程系统;统一技术标准;统一计算机软件;统一时间安排,做到高质量完成任务。

1.2任务实施

按照城镇地籍调查工作实施方案,xxx公司从xxx年xx月开始,在xxx土资源局的领导及部队监理的指导下,历时xxxx年多的时间,完成了xxx区域的城镇地籍调查工作。

1.3工作区域历史背景

xxx工作区,由于历史原因,土地管理混乱,测绘成果为xxx坐标系,xxx坐标系,地籍调查在xx年做过一次调查,由于时间久远,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土地,实用者变更、新增的土地、存量的变化,由于受当时人员、设备、技术等因素的制约、时间的久远,已远远不能满足国土资源管理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需要通过系统进行城镇地籍调查,建立完善城镇地籍数据库,为加快实现国土资源信息化进程提供基础保障。

1.4技术路线

(1)控制测量工作,采用GPS RTK设备, 有条件的用网络RTK系统相连接,布设适当密度的图根点,作为测图的基础。(2)权属调查工作,以xx区最新的大比例尺地籍图为基本资料,利用卫星遥感数据制作的大比例尺影像图为工作底图,结合以往已形成的权属资料,对调查区范围内的每宗地实地进行权属调查,确定宗地的座落、权属、面积、界址、用途等,指界后,绘制宗地草图,签字盖章等,有要求调查收集房产、税收及他项权利信息。(3)地籍测量工作,采用全解析法数字测绘技术,以图根点为基础,采集界址点和地籍要素点坐标绘制地籍图、宗地图。(4) 建立地籍数据库,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和GIS技术,开发地籍管理信息系统。 对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资料进行集成,与已发证的历史资料进行整合,建立地籍数据库,并与正在建立的统一数据库相衔接,为城乡一体化的地籍管理提供基础平台。(5) 技术设计的工作流程图图1(普遍性)。

2根据上述(普遍性)地籍调查技术流程与实际结合优化工作流程

在实际工作中,为了提高效率,保证质量,合理利用资料,资源。根据技术设计与实际工作结合优化细化的工作流程图如图2。 以下文字结合图2说明,A、B、C……为不同系列或类工序。B1、B2……为一系列工作。

3结语

地籍调查是测绘、权属调查,数据信息系统建设等综合的工程,这个过程没有绝对的先后,需要在各个环节穿插进行,配合,协调,一个合适的尺度,才能高效,有效的完成任务!本文吧这项工作大体简介,在工作流程中,优化了部分工作次序。提高了效率。是工程流程更合理,高效。希望能为城镇地籍调查工作,带来思路、启发。也可以不懂的人了解下地籍调查的过程。

摘要:城镇地籍工作分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该文根据城镇土地调查工作进行浅析、概诉土地权属调查程序;地籍测量技术工作流程。本文以技术设计书格式阐述、加入一些个人优化的工作方式,提高效率,对城镇地籍调查具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城镇土地调查,普遍性,权属调查,宗地草图,地籍测量,优化

城镇土地调查工作研究 篇2

武汉市城镇土地调查的质量控制

土地是国家重要的资源和资产,准确的土地调查资料是国土资源各项管理工作的`基础.基于1∶1万比例尺的土地调查基础图件与数据已难以满足当前城市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开展1∶500比例尺城镇土地调查是完善土地管理信息化、产业化的必需.抓好调查质量是关系调查成果实际价值的根本.翔实、准确的调查资料可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建立正常土地变更调查更新等管理工作打下良好基础.通过调查工作的实施,对促进建设和谐社会、提高广大群众的土地法规意识有着重要意义.

作 者:陈镇 朱传勇 文志超 Chen Zhen Zhu ChuanYong Wen ZhiChao  作者单位:武汉市勘测设计研究院,湖北,武汉,430022 刊 名:城市勘测 英文刊名:URBAN GEOTECHNICAL INVESTIGATION & SURVEYING 年,卷(期):2009 “”(3) 分类号:P27 关键词:1∶500城镇土地调查   质量控制   评价  

如何开展城镇土地权属调查 篇3

1.1 地籍调查

地籍调查是指依照国家规定, 通过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 查清宗地的权属、界址线、面积、用途和位置等情况, 形成数据、图件、表册等调查资料, 为土地注册登记、核发证书提供依据的一项技术性工作。地籍调查是土地登记的法定程序, 是土地登记的基础工作, 其资料成果经土地登记后, 具有法律效力。地籍调查的主要内容可概括为土地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

1.2 土地权属调查

土地权属调查指通过对土地权属及其权利所及的界线的调查, 在现场标定土地权属界址点、线, 绘制宗地草图, 调查用途, 填写地籍调查表, 为地籍测量提供工作草图和依据。土地权属调查的基本单元是宗地。

1.3 地籍测量

地籍测量指在土地权属调查的基础上, 借助仪器, 以科学的方法, 在一定区域内, 测量宗地的权属界线、界址位置、形状等, 计算面积, 测绘地籍图和宗地图, 为土地登记提供依据。地籍测量的内容包括:地籍控制测量和地籍细部测量。

1.4 调查单元

调查单元是宗地。凡被权属界址线封闭的地块称为宗地。一个地块内由几个土地使用者共同使用而其间又难以划清权属界线的也是一个宗地, 称为共用宗。宗地的划分应以方便地籍管理为原则。

2 地籍调查

2.1 地籍调查分类

地籍调查通常分为初始地籍调查和变更地籍调查。初始地籍调查是初始土地登记前的区域性普遍调查。变更地籍调查是在变更土地登记或设定土地登记时利用初始地籍调查成果对变更宗地的调查, 是地籍管理的日常性工作。

2.2 地籍调查方法

城镇地籍调查可采用的方法有:1) 航空摄影测量法;2) 全野外数字测量法;3) 解析法;4) 部分解析法。城市和有条件的地方, 均应采用航空摄影测量法, 并同时制作数字地籍线划图和数字地籍正射影像图;条件不具备的县城、一般建制镇和独立工矿可以采用野外数字测量法或解析法;乡政府所在地和村庄可以采用部分解析法。

本文针对采用航空摄影测量法进行城镇地籍调查工作, 就初始地籍调查部分进行阐述, 初始地籍调查包括:初始土地权属调查和初始地籍测量。

3 初始土地权属调查

初始土地权属调查是初始地籍调查的重要程序, 是调查人员对辖区内的全部宗地进行现场调查, 核实宗地权属, 确认宗地界址的实地位置并掌握土地利用状况。

3.1 初始土地权属调查步骤

初始土地权属调查工作步骤包括:准备工作、权属调查、资料整理、文字总结、检查验收等几个方面。具体步骤见 (图1) :

3.2 权属调查

初始权属调查工作是地籍调查工作的核心, 其工作琐碎, 任务重、难度大。所以下面只针对此部分加以阐述。

3.2.1 宗地权属调查

宗地权属调查是指调查人员在接受土地登记人员转来的申请文件后, 现场对调查宗地的土地使用者性质、土地权属性质、权属来源情况、宗地使用权情况 (含共用使用情况) 、他项权利状况、权属来源证明材料上的土地使用者和申请书上的土地使用者一致性、土地实际用途与批准用途及申请书上填写用途一致性等进行调查、核实。核实无误后, 调查人员根据调查情况现场填写地籍调查表中相关内容。

3.2.2 界址调查

界址调查是权属调查的核心。界址调查是指对相邻双方的界址状况进行实地调查。本宗地、相邻宗地权利人到现场共同指界, 认定界址点、界址线, 调查人员对认定的界址点现场设界标。

3.2.3 界址边丈量

采用钢尺, 对认定的界址边进行丈量。丈量过程中, 对于界址边上不同建筑类型的建筑物, 要分段丈量其尺寸, 并分段记录, 必要时还需丈量界址点与建筑物、建筑物与建筑物之间的相关距离, 以便能够更好地确定界址点、界址线的实地位置。

3.2.4 绘制宗地草图

宗地草图是描述宗地的位置、界址点、线和相邻宗地关系的实地记录。

权属调查时, 调查人员应现场绘制宗地草图, 用来表示宗地现状、界址点与邻近重要地物之间的距离、界址点的几何条件。宗地草图的内容有:本宗地号、地类和门牌号、相邻宗地号;本宗地使用者名称、相邻宗地使用者名称;本宗地界址点、界址点编号及界址线;宗地内紧靠界址点 (线) 的主要建筑物和构筑物;界址边边长、界址点与相邻地物的关系距离及建筑物边长;界址点的几何条件;指北针、比例尺、丈量者、丈量日期等。

宗地草图以概略比例尺绘制, 线条、注记要清晰, 数字、文字等注记字头要向北、向西, 斜线注记字头垂直斜线。宗地使用者名称注记在宗地内, 字头一律向北, 本宗地相邻界址点之间的距离及界址点与相邻地物的关系距离等所有勘丈数据都要注记。界址边长注记在界址线外, 建筑物边长注记在界址线内, 界址点与相邻地物的关系距离注记在相应的位置。

3.2.5 填写调查表

调查人员现场应将权属调查的结果如实填写在地籍调查表上。表中填写项目不得涂改, 每一处只允许划改一次, 并在划改处盖章, 以示负责;全表划改不得超过两处。

3.2.6 签字盖章

现场调查结束后, 经双方认可无争议的界址, 须由双方指界人在地籍调查表上签字盖章。有争议的界址, 现场处理不了的, 用争议界表示, 并在调查记事栏予以说明。

3.2.7 制作街坊图

利用航空摄影测量法制作的地图作为制作街坊图的底图, 结合调查时丈量的界址边边长、界址点与相邻地物的关系距离及建筑物边长、界址点的几何条件等数据, 展绘宗地权属界址线, 按规则进行宗地编号、界址2点编号, 注记相关的权利人、门牌号、道路名、河流名等。

4 初始地籍测量

初始地籍测量必须遵循“先整体后局部, 先控制后细部”的原则进行。

4.1 初始地籍测量步骤

初始地籍测量工作步骤包括:地籍控制测量、地籍细部测量、文字总结、资料整理、检查验收等几个方面。具体步骤见 (图2) :

4.2 地籍细部测量

地籍细部测量是地籍测量的核心, 是在地籍平面控制网的基础上, 测量宗地权属界线、位置、形状等, 并计算面积、测绘地籍图、绘制宗地图。准确测定宗地界址点是管理土地产权的基本保证。

地籍细部测量方法有:解析法、部分解析法和图解勘丈法3种。针对采用航空摄影测量法进行城镇地籍调查, 用部分解析法进行地籍细部测量较好。

4.2.1 部分解析法测量界址点

只有部分界址点 (通常是街坊外围的界址点及街坊内部明显界址点) 是用实测元素按公式解析计算其坐标, 其余界址点位置采用勘丈法确定。当街坊内部建筑物比较密集, 采用解析法地籍测量有困难时, 可以采用部分解析法进行地籍细部测量。

采用航空摄影测量法进行地籍细部测量时, 最好采用部分解析法测量界址点, 只测量街坊外围的界址点及街坊内部明显界址点, 实现街坊内界址点精度的控制。

4.2.2 地籍图制作

地籍图是土地管理的专题图, 它首先要反映包括行政界线、地籍街坊界线、界址点、界址线、地类、地籍号、面积、座落、土地使用者或所有者及土地等级等地籍要素;其次要反映与地籍有密切关系的地物及文字注记, 一般不反映地形要素。地籍图是制作宗地图的基础图件。

利用航空摄影测量法制作的地图与街坊图进行套合编辑, 以界址点测量数据进行控制, 校核街坊图上界址点的精度, 如有问题, 以界址点测量数据为准, 进行界址点、界址线修改;再检核与界址有关的地物的正确性, 如发现原地形图有错, 就利用勘丈数据进行修改, 新建的建筑物, 应予以补测。将编辑好的数据进行分幅整饰, 数据整理, 即可得地籍图。

4.2.3 宗地图制作

以制作好的地籍图为基础, 按照一定的比例, 利用数字法测图系统自动生成宗地图。

4.2.4 面积量算

面积量算的内容包括:宗地面积、宗地内建筑占地面积、建筑面积量算与面积汇总统计。面积量算可以通过数字法测图系统自动实现。

5 结论

在目前的土地调查工作中, 城镇土地权属调查是其重要部分, 如何开展城镇土地权属调查工作, 本文紧紧围绕这一主体进行阐述, 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可供从事地籍权属调查的人员参考、借鉴。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现有土地调查成果已难以满足新形势下经济宏观调控和国土资源管理的客观需要。如何开展城镇土地权属调查工作, 本文从地籍调查的分类、方法、初始地籍调查的步骤以及内容等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地籍调查,土地权属调查,地籍测量

参考文献

[1]樊志全主编.地籍调查[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4.

[2]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培训教材[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7.

城镇土地调查工作研究 篇4

浅谈GPS RTK技术在第二次土地调查城镇地籍测量中的应用

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城镇部分)城镇地籍测量是摸清土地权属及利用状况,查清各宗地权属、面积、地类和位置等情况,摸清各类土地的利用现状,为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提供基础资料,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保证.本文论述了采用GPS RTK技术在第二次土地调查(城镇部分)城镇地籍测量中的应用,并且介绍了RTK技术原理和RTK在应用中的特点,以供测绘人员参考和借鉴.

作 者:马春秋 作者单位:安徽省煤田地质局物探测量队刊 名:科技信息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32)分类号:P2关键词:GPS RTK 地籍测量

城镇土地调查工作研究 篇5

对于城镇地区而言, 在其土地管理的工作中, 地籍测量工作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单元。地籍测量主要就是通过合理科学的测量手段对城镇地区的土地进行具体的测量, 对于每一个城镇土地的部分都要进行准确科学的测量。这样就能够针对城镇中的土地位置、面积以及各种属性等实际情况来进行相应的测绘工作。城镇在进行实际测量的过程中, 不但要求进行具体测量的土地工作者具有熟练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 而且还要充分的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控制手段, 因此, 就要求要对土地工作者进行相应的培训, 这样才能够保证测量过程中地基测量数据的精确性。除此之外, 还应该要对数据库的建设工作进行监理。

2 城镇地籍测量的主要内容分析

2.1 对地籍平面的控制测量

在所要进行地籍测量的范围内, 严格的按照国家等级控制点的标准来对土地区域进行控制点的合理性选择, 然后在对地籍平面进行逐级的测量工作。

2.2 对地籍细部的测量工作

这个环节主要就是根据地籍平面上所确定的控制点的位置, 然后对地籍的要素和其相应的附属地物进行位置的测定, 保证万无一失之后, 在图纸上按照相应的比例进行测绘工作。

2.3 对地籍测量的其他内容

接下来主要进行的就是对地籍原图进行绘制, 要保证图纸的科学性和测量的一致性。之后就要进行地籍面积的量算以及汇总统计工作, 在此过程中一定要进行科学的量算和汇总, 保证真实性和准确性。最后再进行成果的验收。值得注意的是, 在对地籍平面进行测量的过程中, 要始终坚持以土地权属作为调查的先导, 并且要根据地籍调查表和宗地的草图进行调查。

3 地籍测量的作业步骤分析

在对城镇土地进行地籍测量的时候, 要充分的结合测量区域已经存在的数据资料, 并且要严格的按照相关的规定, 然后再进行作业流程的设计和制定。具体的作业步骤为: (1) 搜集相关的测量数据资料; (2) 对地籍平面进行布控并并且测设图根的控制点; (3) 进行外业的测量; (4) 对内业的数据进行处理; (5) 对图形进行编辑并且入库; (6) 进入到应用和管理的系统。

4 地籍测量作业的具体实施

4.1 对于控制测量的分析

就目前而言, 我国的国土资源系统正在进行全面的城乡一体化地籍的建设, 并且对于新的土地利用以及更新的情况进行深入的调查, 为了能够使得全省范围内的地籍测量成果获得统一, 就要对进行地籍测量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合理解决, 要控制测量GPS, 并且要在测量区域的周围选择合适的GPS控制点当作进行控制的起点, 在测量区域内进行均匀密度GPS控制点的分布。这样就能够通过对GPS、RTK以及全站仪碎部点进行相应的作业。

4.2 对界址坐标测量的分析

在对界址点和地物点进行具体的测定之前, 较为传统的测定方式就是在首级控制网的控制下, 对一、二及图根导线进行加密。但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测定方法也变得越来越先进, 目前使用最多的就是GPS快速静态布线的模式, 这种模式具有高效性。如果地籍测量有所变更, 并且原来的控制点受到了较多的破坏, 这是就可以选用GPS快读静态布线模式进行导线的布设,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 观测时间应该超过十五分钟, 在进行布网的过程中要设置足够的起算点, 并且这些起算点要保证是均匀分布。就目前来说, 对界址点进行解析法测量的主要手段就是全站仪极坐标和GPS RTK方法。随着参考站网的不断建立, GPS RTK的方法也越来越普遍的被应用。如果使用GPS RTK这种方法, 因为界址点的测量具有孤立性, 所以要求对每一个界址点进行测量的时候要测量两次, 并且两次测量的坐标值之差要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 才能够采用。对于一般的界址点来说, 为了能够提高其准确性, 通常采用的都是GPS RTK这种方法。这样也能够有效的避免个人因素带来的误差影响。

如果建筑物的层数较高或者建筑物的位置较为隐蔽, 这种情况下RTK接收机的接收条件就会很差, 因此进行测量的状况也没有办法进行固定, 这个时候就应该采用全站仪对界址点和碎部点进行相应的测量。因为全站仪具有自动记录和自动内存管理的特点, 所以就能够对外业的界址点和碎部点的平面坐标进行直接测量, 并且要将测量结果记录到全站仪内, 在进行测量的过程中要进行草图的绘画。全站仪由于其测量的坐标精准度较高, 并且还能够对实际测量数据进行记录以及和计算机之间能够进行快速的数据传输, 所以全站仪也成为了数字测图的主要测量方法。如果对于少部分的界址点或者地物点没有办法直接采用一起进行测量, 那么就可以通过钢尺在图根点或者界址点上进行测量。

对于中小型的宗地而言, 测量地的界址边界上没有障碍物并且对其截至点的选取较为简易。这样的情况下就可以采用钢卷尺直接对其界址边长进行测量, 并且还要对测量地相关的地物和界址点以及界址边界之间的相对距离进行具体的测量, 这样就有助于对宗地进行草图的绘制。

对宗地草图进行绘制的时候, 相对于中小型的宗地而言, 界线内的地物相对较少, 这样就可以采用钢卷尺对地物以及界址点和界址线的相对几何尺寸进行实际的测量, 从而能够准确的对其位置进行确定。但是对于较大型的宗地而言, 就要对宗地的内外进行一定数量图根点的布设, 然后通过全站仪对宗地的碎部点进行相应的测量, 并且要进行宗地草图的绘制。

4.3 对于勘测定界和地籍测绘之间的衔接分析

对建设用地的项目进行具体勘测界定是建设用地进行审批之前的一项重要的环节, 对建设用地项目进行实际勘测界定时, 主要是对其进行土地权属的调查、对土地类型进行实际的测量以及相应的测绘工作。这项工作不但为建设用地进行审批的重要根据, 而且也是对竣工的建设项目进行核查的重要依据。不但这样, 对建设用地进行具体的勘测界定能够保证地籍测绘的准确性。因此要保证勘测界定和地籍测绘进行顺利的衔接, 把勘测界定的结果进行相应的登记并且进行发证, 这样就能够有效的减少工作量, 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在对建设用地进行设计的勘测界定工作中, 主要有两种情况, 即对块状用地进行的勘测和对大型线状工程用地进行的勘测。对于块状用地而言, 其建设竣工之后, 主要是最初勘测的单位和相关部门进行竣工的验收工作, 而且要对建设项目的界址范围进行相应的核查, 如果发生了界址的变化, 就要对其进行重新的调查以及界址的设定。对于大型线状的工程用地而言, 在建设项目的前期, 通常都是由原本的测绘单位进行相应的勘测界定工作, 因为大型现状工程的用地线路较长, 因此工作量就会相对较大, 因此对其进行勘测界定的时候一定要严格的按照相关的规定进行。

4.4 对内业数据的处理分析

在对外业的数据进行采集之后, 要根据数据采集的信息进行内业的数据处理工作, 这时候通过长都会采用全站仪相关软件进行处理, 并且将数据处理的结果和计算机进行相应的传输, 而且还要对其储存的格式进行相应的指定。

4.5 对地籍图编辑和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分析

(1) 要对内业的相关情况进行具体的检查, 如发现问题要及时的进行修改。 (2) 要对初步的测绘的地籍图进行沈银河, 如发现问题进行修改, 并且对其中的各个细节部分进行细致的检验。检查完毕之后要进行相应的数据入库。

5 结束语

随着城镇土地地籍测量方法的不断革新和改善, 并且和科学技术的结合, 这样有效的促进了城镇土地建设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陆敏.城镇地籍测量中GPS RTK实时动态测量技术的应用探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8, 23 (18) :89~90.

[2]卢育.基于RTK和全站仪技术的城镇地籍测量应用[J].现代企业教育, 2010, 20 (19) :145~146.

[3]刘佩顶.数字化测绘技术在城镇地籍测量中的应用[J].硅谷, 2010, 14 (7) :86~87.

G镇城镇土地使用税征管现状调查 篇6

一、调查对象的选定

为保证调查结果的科学性和普遍性, 笔者从G镇共选定各类土地87块, 占G镇全部批地的17%, 累计占地534983.86平方米, 占全部用地面积的15%。为保证调查对象的多样性, 笔者对这87块用地进行了适度的分类:占地改变用途:此类土地主要被用于变相房地产开发, 共选定25块, 累计占地43579平方米;占地未进行开发:此类土地主要以荒地和未平整形式存在, 共选定21块, 累计占地211375平方米;占地已 (正) 基建未投产:此类土地正在基建或者虽然已经部分基建, 但尚未实质性投产, 共选定17块, 累计占地123563平方米;占地已正常管征但欠税:此类土地虽反复催缴, 但企业以各种理由拒绝申报或者虽已申报但未入库的, 共选定11块, 累计占地78914平方米;占地已正常管征并清欠:此类土地共选定6块, 累计占地46259平方米;其他:此类土地共选定7块, 其中倒闭注销及地址不详的5块, 政府用地及铁路征用土地2块。累计占地31293.86平方米。

二、G镇城镇土地使用税征管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上述地块的调查, 笔者发现G镇城镇土地使用税的征管实际与征管法规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 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 纳税主体的界定问题

《关于土地使用税若干具体问题的解释和暂行规定》 (国税地字[1988]第015号) 对纳税人的确定做出了如下解释:土地使用税由拥有土地使用权的单位或个人缴纳。拥有土地使用权的纳税人不在土地所在地的, 由代管人或实际使用人纳税;土地使用权未确定或权属纠纷未解决的, 由实际使用人纳税;土地使用权共有的, 由共有各方分别纳税。但在对G镇的土地使用税征管调查过程中, 笔者发现存在两个问题:第一, L企业购买了一块土地, 基建完成后租赁给A企业使用, 由于L企业和A企业均在G镇地税分局辖区, 所以土地使用税应该由L企业缴纳, 但L企业是空壳公司, 本身没有实质性经营, 而A企业又不负有扣缴义务, 因此税款入库难度很大。第二, G镇Q村有一部分集体土地, 不符合国家的土地流转政策, 难以办理土地转让手续, 然而村委会以租赁的形式将土地转租给企业, 实现了土地的变相转让;这就给纳税主体的界定增加了很大的难度, 由于土地仍然是集体用地, 所有权在村委会手中, 所以名义上应该由村委会缴纳;但村委会认为使用权已经转让给了企业, 只是手续暂时没有办理下来, 因此纳税主体应该是承租企业。

(二) 纳税依据的计算问题

《福建省城镇土地使用税实施办法》规定:持有《国有土地使用证》、《集体建设用地使用证》和《土地房屋权证》的, 以证书记载的土地面积为准;尚未持有前款所列土地使用权证书的, 暂以纳税人申报, 并经主管地方税务机关核定的土地面积为准。但在实际执行中, 难度相当大, 笔者通过对G镇的实地调查后发现, 计税依据确认存在以下几个难点:第一, 纳税人的土地证虽然已经办理, 但由于实际原因土地根本无法使用。例如, Z企业在Z村获得土地后办理了土地证书, 但占有的土地全部都是荒山和沟壑, 而且新批准的一条高速公路要经过此地, 土地根本无法使用;再如, F企业在Z村获得了土地并办理了土地证手续, 但由于当地村民反对和占用, 土地根本无法使用。第二, 对于无证面积的核定, G镇税务机关基本采用税管员亲自丈量的方式, 这相当不科学, 因为缺乏基本的测绘知识和专业的测绘技术, 丈量出来的面积往往与实际面积相差很大。第三, G镇的X居委会部分工业用地被纳税人变相用于私人住宅建设, 地税部门是否应该继续征收土地使用税存在很大的争议, 因为其一, 土地用途非法变更后, 产生的收入就是非法收入, 而非法收入并非税收的征收范畴, 而应该由相关部门直接没收;其二, 目前各省均规定个人所有的居住房屋及院落用地免征土地使用税, 这样一来, 工业用地被转为私人住宅用地后, 似乎就属于免税范畴了。

(三) 纳税期限的确定问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土地使用税暂行条例》第八条规定, 土地使用税按年计算、分期缴纳。G镇的土地使用税目前采用按年计算, 分4月和10月两期缴纳的方法。这一方法衍生出三个问题:第一, 由于其它税种基本采用按月申报缴纳的模式, 所以土地使用税往往被纳税人错估为一个临时税种, 能够逃避就尽量逃避;第二, 一年集中在4月和10月缴纳, 会对企业短期内的资金流动造成很大的压力;第三, 分两期计算, 可能会导致城镇土地使用税难以得到准确的计算和缴纳, 例如, Z村的Q企业11月份征用了一块非耕地, 按理来说这块耕地应该从当年12月开始缴纳土地使用税, 但由于该企业10月份申报缴纳时尚未获得该地, 所以该地当年无法及时申报, 等到下年度4月份申报缴纳时, 企业就不得不缴纳滞纳金甚至会面临罚款的处罚。

(四) 不同税种的衔接问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土地使用税暂行条例》第九条规定, 新征用的耕地, 自批准征用之日起满1年时开始缴纳土地使用税。这一规定主要是为了避免重复征税, 因为新征用的耕地第一年必须缴纳耕地占用税。但这一政策似乎在G镇没有得到很好的应用。因为G镇的城镇土地使用税征收由地方税务机关进行, 而耕地占用税的征收由财政机关进行, 两者之间没有实现有效的信息共享。这样一来, 耕地占用税和土地使用税同时征收导致的重复征税问题比较普遍。

(五) 定额税率的调节功能问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土地使用税暂行条例》第四条规定, 县城、建制镇、工矿区土地使用税年税额0.6元至12元。G镇目前土地使用税年税额定为4元/平方米, 属于合理范围。但定额税率本身却出现很大的弊端:第一, 2006年G镇Q村的土地售价为6万元/亩, 当时土地使用税年税额是3元/平方米, 比例税率大概为3.33% (3×666.67÷60000=3.33%) ;但到了2009年, 同样一块地土地售价30万元/亩, 土地使用税年税额是4元/平方米, 比例税率锐减为0.89% (4×666.67÷300000=0.89%) , 土地使用税的调节功能被极大的削弱。第二, 同一镇区内土地的单位售价也存在很大差异, 例如在毗邻镇区中心的Z村, 土地单位售价能卖到35万元/亩, 而在距离镇区较远的T镇, 土地的单位售价只有20万元/亩, 土地级差很大, 但土地使用税的年税额都是4元/平方米, 根本无法发挥出应有的调节级差收入的功能。

(六) 征税范围的确认问题

根据《关于土地使用税若干具体问题的解释和暂行规定》 (国税地字[1988]第015号) , 关于征税范围的解释:建制镇的征税范围为镇人民政府所在地。郊区和农村自然不在征收范围之内。但从G镇的征管实际来看, Z村、Q村、N村、T村等等所有镇区以外的企业用地都被纳入到了征收范围, 这就使得征收范围的界限变得很模糊, 征税的法律法规依据也变得很脆弱。

三、解决土地使用税征管问题的几点建议

(一) 进一步明确纳税主体

首先, 对于国有土地, 应该一律以实际使用土地的单位和个人为纳税义务人;其次, 对于集体用地, 应该明确规定集体土地改变用途但尚未获批准, 应该以集体土地的所有人为纳税义务人, 实际使用人为扣缴义务人。

(二) 合理界定纳税依据

首先, 对于拥有相关土地证书的, 以证书记载的土地面积为准, 但在证书办理后的一个期限之内, 比如3年, 土地为荒山或者沟壑等尚未平整或者其他原因确实无法使用的, 应该由当地乡镇人民政府和县级以上国土部门共同出具相关证明, 暂免征收土地使用税;其次, 对于尚未获得相关证书的土地, 可由税务机关认定的专业测绘部门进行测算, 企业按照测绘部门出具的测绘报告面积进行申报。对于测绘部门和企业串通逃税的行为, 税务机关可以根据税收征管法对其进行相应处罚;最后, 对于工业用地的变相使用, 要区分处理, 如果土地变相使用后用于商业住宅或者其它目的的商业开发的获取收益的, 税务机关要照常征收土地使用税;对于工业用地被变相用于私人自住自用住宅建设的, 税务机关应该将其剔除在征收范围之内, 变相使用的惩戒问题应该由国土部门来解决。

(三) 改变现有的纳税期限

首先, 可以继续采用按年计算, 分期缴纳的纳税方式, 但纳税人应该以一个月或者一个季度为纳税期限, 自期满之日起十五日内自行申报, 预缴土地使用税, 以提高一年内土地使用税的纳税频次;其次, 为防止在申报年度内纳税人土地面积变动而导致纳税不实, 可以在纳税年度结束后一定期限内, 例如3个月, 进行土地使用税的汇算清缴。

(四) 逐步归并类似税种

第一步, 将耕地占用税从财政部门逐步移交到地税部门征管;第二步, 要求纳税人在申报土地使用税时, 必须先将缴纳的耕地占用税税单到地税部门报备, 便于核查;第三步, 取消耕地占用税, 规定无论新旧耕地还是非耕地都必须统一缴纳土地使用税, 但对新征用的耕地, 第一年适用的土地使用税税率必须大体等于耕地占用税税率, 以保持税负的一致性和政策的延续性。

(五) 改革定额税率为比率税率

要逐步将现行的定额税率改为比率税率, 以增强土地使用税的调控功能。但在改革过程中, 要把握两点:第一, 必须采用幅度比率税率, 可以比照定额税率的制定方法, 将土地使用税的比率税率也区分为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县城建制镇和工矿区等四级幅度比率税率;第二, 比率税率的确定, 要以当地城镇五年内的土地使用税税负的加权平均数来确定, 以保持总体税负的一致性;第三, 在将定额税率改为比率税率后, 土地使用税的计税依据也应该由土地面积改变为土地价值, 土地价值应该由专业的资产评估中介来进行。

(六) 逐步扩大征税范围

要将土地使用税的征税范围扩展到全部城乡, 在延续现有的城镇土地使用税征税范围的基础上, 规定所有农村的工商业的非农性质的盈利用地都要纳入征税范围。

四、结论

本次调研收集到的资料基本能够反映G镇城镇土地使用税的征管现状, 反映的问题在全国特别是沿海乡镇具有极大的普遍性, 因此文中提出的若干改革意见可以给城镇土地使用税的法规改革和征管改进提供有益的参考。

摘要:G镇城镇土地使用税的征管实际与征管法规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 主要存在纳税主体的界定、纳税依据的计算、纳税期限的确定、不同税种的衔接、定额税率的调节、征税范围的确认等问题。因此必须通过明确纳税主体、合理界定纳税依据、改变现有的纳税期限、逐步归并类似税种、改革定额税率为比率税率、逐步扩大征税范围等手段有针对性的予以解决。

关键词:城镇土地使用税,征管,调查

参考文献

〔1〕常玉斐.对城镇土地使用税调整后的几点思考〔J〕.大众商务, 2009 (02) .

〔2〕杨孟著.城镇土地使用税计税办法存在的问题及改进设想〔J〕.财会月刊, 2009 (05) .

〔3〕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土地使用税若干具体问题的解释和暂行规定〔EB/OL〕.http://www.chinatax.gov.cn/chinatax/jiben fa/jibenfa0305.htm, 2008-8-29.

〔4〕福建省人民政府.福建省城镇土地使用税实施办法〔EB/OL〕.http://www.chinacourt.org/flwk/show.php?file_id=122082, 2010-04-16.

城镇土地调查工作研究 篇7

1 数据库建库准备工作

1.1 城镇地籍管理平台及数据库软件

(1) 管理平台:

国源城镇土地调查数据库管理系统。

(2) 数据库软件:

SQL Server 2005。

(3) 数据支撑软件:

AcrGIS 9.2、AcrGIS SDE。

1.2 城镇地籍建库的数据源

(1) 验收通过的城镇地籍测量和地籍调查成果资料

①1∶500数字地籍图, 城镇地籍调查范围边界及地籍图幅结合表;

②野外测量的控制点、界址点成果表及勘丈数据;

③街坊结合图和面积量算表;

④以街道为单位面积量算表;

⑤城镇土地分类面积统计表;

⑥地籍调查表 (宗地草图) ;

⑧地籍调查技术报告;

⑨地籍调查检查验收报告。

(2) 辅助资料

①其他图件资料:如街坊图、宗地图;

②相关资料:如测量控制网、控制点资料、勘测定界资料等;

③相关法律资料:如申请书、调查表、审批单、土地证, 以及权属来源证明文件等。

1.3 城镇地籍数据库的分层

城镇地籍数据库包括应用于城镇地籍数据处理、管理、交换和分析应用的基础地理要素、土地权属要素、土地利用要素、以及房屋等附加信息。按照《城镇地籍数据库标准》要求采用分层的方法进行组织管理。

2 数据建库

2.1 建库技术路线

建立城镇地籍标准数据库, 将验收通过的南方CASS7.0图形数据转化为国源城镇土地调查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格式。

建立城镇地籍属性数据库, 选择验收通过的外业地籍调查资料作为数据源, 采集属性信息, 录入属性数据库, 在国源城镇土地调查数据库管理系统中实现属性数据与图形数据挂接。再通过综合检查处理和更新, 在国源城镇土地调查数据库管理系统检查合格后, 最终形成所需要的城镇地籍专题数据。

考虑到城镇地籍信息海量数据和分布式数据的特点以及空间数据存储的发展趋势, 系统后端 (服务器端) 应用面向对象的关系型数据库SQL Server 2005存储空间数据。将通过内业编辑、处理的地籍空间矢量数据进行最终的入库预处理后, 通过国源城镇土地调查数据库管理系统提供的功能按层保存到SQL2005 Server数据库中。数据存储结构框架如图1所示。

数据入库完成后, 按照软件的具体要求进行其它的功能操作, 并进行系统调试及试运行, 进一步检查数据及入库的正确性与完整性。

2.2 建库流程, 如图2所示

2.3 数据库的建立

(1) 使用国源城镇土地调查数据库管理系统初始化服务器, 根据城镇地籍数据库技术规范建立城镇地籍标准数据库。使用客户端系统设置功能, 设置程序与数据库服务器的连接信息, 使程序可以连接到数据库。

(2) 数据字典设置:按照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土地分类体系设置。

(3) 权属系统设置:按照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土地权属系统体系设置。

(4) 行政区设置:以市、县 (区) 、街道、街坊逐级管理, 设置完成无误后导入到行政区。

2.4 数据入库

(1) 地籍数据入库:

对宗地、界址点两种数据入库, 数据为CASS数据 (dwg格式) 和CASS中输出的宗地属性 (mdb格式) 。

(2) 地形数据入库:

对除地籍和注记以外的各种数据进行入库, 包括房屋、地形、等高线、街坊线等各种数据入库;数据为CASS数据 (dwg格式) 。

(3) 注记数据入库:

对各种注记数据进行入库, 包括房屋注记、高程点注记、宗地注记、界址点注记等数据入库;数据为CASS数据 (dwg格式) 。

(4) 数据整理:

包括房屋结构及层数提取、界址点排号及界标类型添加、街坊属性添加等。

(5) 外业调查属性数据入库:

外业地籍调查表内容的录入, 数据为EXCEL数据表。

(6) 扫描件挂接数据库:

扫描图片分辨率为96DPIrar的JPG文件。

2.5 数据编辑、更新、计算

(1) 街坊属性编辑:

添加街坊代码和街坊名称等属性。

(2) 更新宗地号:

将已经入库的宗地数据的宗地号属性更新为国家第二次土地调查标准的19位宗地号。

(3) 更新界址点属性:

对选择的界址点更新界标类型和界址点类型属性。

(4) 更新界址线:

将根据已经入库到数据库中的宗地和界址点数据来生成界址线的图形数据。

(5) 更新房屋隶属宗地:

用于更新房屋所在的宗地, 更新的结果将用于计算宗地的容积率和建筑密度。在使用该功能之前需要更新宗地号, 保证宗地编号的正确。

(6) 根据注记更新房屋结构、层数:

根据系统中的房屋注记和房屋图层中数据的相互空间关系来更新房屋的结构和层数的属性。

(7) 计算宗地面积、容积率及建筑密度:

计算之前需要保证房屋的隶属宗地、房屋占地面积已经更新完整。

3 城镇地籍数据库检查

1) 数据库内容的检查。

(1) 图层名称与标准保持一致, 必选图层不能有丢漏。

(2) 数据具有严格的拓扑结构, 不存在拓扑错误。

(3) 相关图层 (如, 宗地与房屋、宗地与界址线等) 的空间关系必须正确。

(4) 属性数据逻辑关系正确, 属性数据输入正确。

2) 将建库成果与原始资料进行对比检查, 分析数据成果质量。

(1) 将数据库生成的界址点成果表与原始坐标点对比, 分析界址点输入精度。

(2) 将数据库计算的宗地面积与原始资料中的宗地面积进行对比, 分析宗地面积精度。

(3) 将数据库中的统计汇总与原统计汇总表进行对比, 分析建库汇总数据准确性。

(4) 将输出的地籍图与原始地籍图进行叠加检查, 分析地籍图的整体精度。

4 结束语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作为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 目的是全面查清目前全国土地利用状况, 掌握真实的土地基础数据。甘肃省第二次土地调查是全国土地调查的一部分, 在城镇地籍数据库建设完成后, 整个行政区划范围由图斑无缝覆盖, 在图斑上添加地类信息, 就实现了土地利用管理。将权属管理与土地利用管理融为一体, 形成省—市—区—街道—街坊—权属单位—图斑的管理模式, 同时完善土地登记和统计制度, 将实现土地调查信息的社会化服务, 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

摘要:基于AcrGIS SDE操作引擎和SQL Server 2005数据库软件, 用南方CASS7.0和国源城镇土地调查数据库管理系统对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 地籍数据进行采集、修改、存储和管理等建库工作, 形成城镇地籍专题数据, 在此基础上掌握真实的土地基础数据, 并对土地权属调查成果实行信息化、网络化管理。

关键词:基础地理信息,城镇地籍,数据库,土地权属管理,土地利用管理

参考文献

[1]潘瑜春, 钟耳顺, 梁军.基于空间数据库技术的地籍管理系统研究[J].测绘通报, 2003, 22 (2) :237-244.

城镇土地调查工作研究 篇8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 农村大量的土地被征收, 失地农民所引发的社会问题已成为我国的焦点问题之一, 能否做好失地农民的安置工作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在成都温江、浙江嘉兴等地试点推行的“土地换保障”政策是土地流转方式的一项创新。2008年11月, 中共江苏省委正式提出要“积极开展‘双置换’改革试点, 允许农民用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和住房置换城镇社会保障及住房保障, 实现农民向市民的身份转换。”[1]但是, 对于一种需要以农民自愿为前提实施的政策, 尤其是如何改进“土地换保障”政策中出现的问题, 中央政府尚未制定统一的政策和参照标准。现有的研究中, 学者们从现状、问题、对策及意义等方面对“土地换保障”这一现象也做了相应的分析。[1,2,3,4,5]综观现有研究成果, 对“土地换保障”的研究重在对试点经验的介绍, 而缺少对农民意愿的研究和对试点地区进行系统的实证分析。一方面, 农民是该项政策中的主体, 其意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未来“土地换保障”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 对试点地区系统的进行实证分析, 其结果可对未来政策的补充和完善提供借鉴。那么, 如何全面推进土地换保障政策成为政策制定者和理论研究者需要研究探讨的问题。笔者带着这些问题对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的几个农村进行了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 从四个方面对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城镇社会保障进行实证研究。以期发现当前农民对“土地换保障”政策的认知和意愿, 并进一步分析影响农民置换的因素, 为各级政府部门及其决策者在制定和实施这项政策时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

2 方法及样本基本特征

2.1 抽样

本项调查是对无锡市惠山区“双置换”政策试点的农民居住区域范围内采取入户的方式进行访问。所有接受访问的农民年龄在16周岁以上, 每户只选择一位对情况最为熟悉的农民进行访问。

2.2 访问执行情况

执行本项访问的是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07级、2008级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7名硕士研究生和3名本科生。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 收回问卷297份, 回收率为99%, 剔除无地农民以及问题问卷, 本研究的有效问卷共262份, 其中有效问卷262份, 问卷有效率为87.7%。

2.3 样本的基本情况

总体样本中受访者男性略多于女性, 样本中的平均年龄为53.2岁, 中老年人占83.66%, 而且文化程度普遍偏低。总体来看, 样本情况基本符合无锡市农村农闲时期留守人员受教育程度低、老龄化的基本特征, 受调查人员表达能力正常, 能够理解所调查的问题并做出自己的回答, 样本数据质量可靠。 (见表1)

2.4 农业特性及家庭保障情况

2.4.1 农业特性

本次调查受访者大部分为农闲时期农村留守人群, 故其职业大部分为务农或在家做家务, 且97.67%的受访者常年居住于农村, 75.10%的受访者不同程度的参加了城镇社会保障。通过对受访者及其家属情况了解得知, 无锡惠山区农民兼业化现象普遍, 大部分受访者表示非农收入较稳定, 且占家庭经济总收入的比重较大。 (见表2)

2.4.2 家庭保障情况

通过实地的走访调查, 对不同年龄的受访者的保障情况进行分析, 笔者发现, 不同年龄段的受访者参加社会保障情况各有差异。以我们所调查的无锡惠山区为例, 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已经全面覆盖。同时,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也已不同的标准在惠山区的各镇实行, 具体已经在当地的中老年人群中拓展开来, 但是由于新型养老保险保障起步较晚, 保障的标准相对较低。调查中我们发现农村进城务工人员, 特别是青壮年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保率较高。在我们走访调查的村民中, 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农民较少, 基本符合苏南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现状。 (见表3)

2.5 被调查者家庭土地经营情况及主要收支情况

2.5.1 土地经营情况

通过对受访者的调查, 无锡惠山区各镇村农民的平均土地数量为2.55亩, 且大部分为自留地、口粮田。土地大多承包给种粮大户耕种或转包给村委会或其它农村经济组织, 每年获得一定的土地租金或口粮。

2.5.2 主要收支情况

受访者家庭农业的平均收入为4419.903元, 农民的非农收入却大大超过了农民的农业收入。这说明当地的非农收入已成农民的主要收入。据调查的数据显示, 2008年农民平均家庭医疗支出为3805元 (其中11.28%的家庭本年无医疗支出) , 家庭教育支出为4252元 (其中44.36%的家庭无教育支出) , 家庭养老支出为2518元 (其中38.1%的家庭无养老支出) , 社会保障支出为3440元 (其中2.3%无社会保障支出) 。根据以上数据计算出2008年当地农民的家庭总支出, 由于部分家庭没有生病或没有老人或没有小孩, 故特此说明各项数据所占调查比例。从中不难看出, 当地农民仅靠农业收入是不可能支付家庭的必须开支, 土地对于农民的保障功能也正日益虚化。 (见表4)

3 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城镇社会保障意愿分析

3.1 意愿调查分析

通过对问卷的数据分析, 在257位被调查者中, 216人表示愿意参与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城镇社会保障, 41人表示不愿意参与。

3.1.1 农民土地流转的意愿调查

88.99%的农民表示家庭承包地不能满足家庭的开支, 63.81%的农民称不愿意继续种地。农民对种粮积极性较低。 (见表5)

在对农民的土地流转方式意愿调查中, 87人愿意以政府征地的方式放弃土地, 76人愿意以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的模式出让土地承包经营权, 75人愿意以反租倒包的模式出让, 剩余19人则表示不愿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 (见表6) 此外, 在238名愿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民中, 有22人表示不愿意缴纳城镇社会保障费用, 认为应该由政府代缴且缴费水平较高。

3.1.2 农民参与社会保障的意愿调查

47.86%的农民对现在享受的农村社会保障不满意, 并且92.89%的农民希望拥有城镇居民一样的社会保障。由于“土地换保障”并没有全方面的实施, 所以当地农民对这一政策并不是很了解。所以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政府政策的宣传力度不够, 农村社会保障机制亟待完善 (见表5) 。

将有限的保障资金用在农民最需要的保障项目上尤为重要, 本研究发现, 如果实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换城镇社保政策, 农民认为最有必要也是最希望建立的社会保障是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 通过数据显示, 88.33%的农民希望获得养老保险和88.72%希望获得医疗保险。此外, 部分受访者表示, 在条件许可的前提下, 当然也希望获得更多更全面的保险项目。 (见表7)

通过进一步的分析, 笔者还发现:不同年龄段的受访者对社会保障项目的需求存在差异。在认为农民建立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受访者当中, 有92.95%和92.11%的受访者年龄在40岁以上, 这一年龄段的受访者对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需求十分强烈, 他们最为担心的是他们日后的生活问题和医疗保障问题;而16~40岁的受访者认为需要建立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的居多, 因为这一年龄段的受访者中大部分人的工作并不是很稳定, 所以相较其他年龄段的受访者他们更加需要建立失业保险。

3.2 农民对医疗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障的缴费期望

研究发现, 农民对城镇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一年的缴费承受能力分别为2556.8元和531.1元, 合计为3087.9元。由于部分受访者对城镇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缺乏了解, 无法估计预期的缴费水平, 但是在获知参与城镇养老保险可以享受较高的保障水平后, 对于江苏省平均缴费标准大部分都表示能够接受。研究过程中, 笔者还发现:农民的缴费期望是随着农民的家庭收入的增长而增加的, 并且农民普遍认为参加城镇社会保险所带来的高水平的福利是他们决策的重要依据。 (见表8)

3.3 农民对土地置换城镇社保最担心的问题

对愿意参加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城镇社会保障的216名农民进行深入调查发现, 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城镇社会保障还有许多担心的问题, 其中153人担心政府工作不到位, 害怕政府没有按照政策严格执行从而损害到农民自身的利益, 84人担心土地的产出价格低分红少, 75人担心土地换保障政策实施过程中出现不公平的现象。还有38人担心其它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比如:强迫农民参加、改变土地的权属问题等等。 (见表9)

3.4 土地置换城镇社会保障由什么机构实施农民放心

针对农民对土地置换城镇社保的担心, 通过深入研究发现, 46.3%的农民认为政策应该让层级较高的政府部门实行;另外, 认为让村委会实施的占9.34%, 镇政府实施的占11.28%, 专门的中介机构实施的占17.51%。 (见表10)

在实际调查过程中, 对村委会比较放心的这部分农民普遍来自某一两个村, 这些村都有共同的特点:1、发展水平较高, 2、农村集体福利较好。而希望由专门的中介机构实施的受访者中部分对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表示怀疑。

3.5 农民对成为城市居民意愿分析

研究发现, 农民对离开农村搬入城镇, 成为城市人的反响比较平淡, 大多表示不愿离开农村, 这部分不愿意离开农村的的受访者具有共同特征:大多数为中老年, 且文化程度较低。一方面, 这部分不愿进城的农民认为城市空气质量不好, 生活水平较高, 对现有居住环境已熟悉且不愿意离开。相反, 愿意成为城市人的农民认为, 城市的各项基础设施完善, 对未来小孩的教育有帮助, 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福利较好, 且这部分人群中, 青壮年占绝大多数, 文化程度较高, 收入也相对稳定。 (见表11)

4 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4.1 农民认知与意愿总体判断

这次调查的时间属于农闲时期, 家中的部分青壮年的外出务工, 所以受访者中大部分为中老年和妇女居多。其中, 由于受我国农村的传统观念的影响, 农村男女分工不同, 女性务农、做家务的比例较大, 对土地的依赖程度很大, 所以放弃土地的意愿并不强。再者, 中老年的农民对土地的“恋土情节”相对更为浓烈, 再加上当地正在实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 适龄老人即可领到保障金, 所以对城镇社会保险的缴纳意愿并不高。通过研究发现, 受访者的置换意愿和受教育程度有关, 且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农民更能认同城镇社会保险的优越性, 置换的意愿更为强烈。

其次, 农民对于土地换保障认知的缺乏是阻碍置换意愿的重要因素。研究发现, 农民对土地换保障的政策认知甚少, 并不能体会到这项政策的本质。当地政府缺乏对于土地换保障政策的宣传, 导致农民认为土地换保障这项政策是对其土地承包经营权和福利的的剥夺, 从而影响置换意愿。

第三, 由于土地具有保障的功能, 即使农民外出打工失去工作, 只要耕地还能满足家庭口粮需要, 农民还可以回家靠种地为生, 以缓解失去经济来源后所给家庭带来的风险。所以, 土地的保障功能使得部分农民不愿意参加置换。再者, 即使参加置换, 除了医疗保险, 也必须年龄达到参保条件才能享受养老福利, 期间家庭的社会保障缴费支出和其他家庭支出依然是一个沉重的包袱。所以部分农民认为土地能保障其家庭生活水平则不愿意参加置换。所以, 土地的保障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农民的置换意愿。

4.2 农民意愿与农民自身条件的关系

研究发现, 无锡惠山区的农民兼业化现象非常普遍, 青壮年普遍在外务工, 当地的农民主要收入大都为非农收入且较稳定, 虽然当地农民基本都常住于农村, 但是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并不高, 一些地方的农民土地都进行了转包, 或加入了农村经济合作社, 并且大部分的农村居民都有参加当地的或者是城市的社会保障。所以农民的置换意愿可能会因非农收入和农业收入的相对稳定以及该地区农民保障意识而造成农民对土地置换保障的意愿的消极。再者, 农民的意愿还与受教育程度和年龄有关, 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农民能更好的理解土地换保障的优越性且这部分农民经济收入较稳定, 从而参与置换的意愿更为强烈;然而年龄较大的农民“恋土情节”较重, 故意愿消极。

4.3 农民意愿与家庭保障状况的关系

研究发现, 农民的家庭保障需要和农民对社会保障的认知程度有关, 由数据分析得出, 农民对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比较看重, 且不同年龄段的农民对保障需求侧重不同, 家庭的保障情况的好坏和对社会保障的认知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对农民的置换意愿影响较大, 并且影响着农民置换的意愿。

4.4 农民意愿与家庭收入水平的关系

由于当地的农民收入主要为非农收入, 所以非农收入的比重一定程度上反映的农民对土地的依赖, 同时也反映农民对缴纳社会保障的缴费水平。研究发现, 仅靠农民的农业收入是远远不能满足当地农民的医疗、养老、教育、社会保障等家庭必备支出。所以, 农民的意愿可能会随着政府所给予的保障措施而反映出不同的需要程度。研究发现, 农民的家庭非农收入水平越高, 参加置换的意愿越强烈。

5 政策建议

通过对无锡市惠山区土地换保障意愿的调查发现, 惠山区等经济较为发达的农村, 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并不高, 兼业化现象极为普遍, 由此可见, 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城镇社会保障的条件成熟, 当地的农民对这一措施也表现出积极的态度。所以, 政府采用“土地换保障”的方式来转移这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民心所向, 具有较强的群众基础, 能够满足农民对稳定城镇社会保障的需求, 能够有效的促进该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但是, 该地区的大部分农民对政府实行这项政策仍有疑惑, 针对以上现象, 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

第一, 政府应该将“土地换保障”政策放到推进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城镇一体化战略高度去对待, 各级领导干部要高度重视。并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或者是村委座谈会等各种形式宣传土地换保障政策, 加强广大农民群众对土地换保障的认知。以期能从根本上说服农民的恋土情节, 从而更好的在农村营造一种土地换保障的良好氛围, 真正解决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释放问题。

第二, 在有限资金情况下, 政府应该对不同年龄段的农民, 采用不同的土地换保障项目和不同的福利方式来安置他们。特别是对找工作比较困难的农民, 应该直接为他们建立基本的社会保障, 使他们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居有所安;对40岁以下的农民, 政府应该投入更多的资金对他们进行就业培训, 帮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 以期能够重新就业;或者通过返聘的方式, 优先录用置换后的农民参加该地区的土地的规模经营, 使种粮能手继续投入该地区的农业发展中, 从而扩大就业范围, 调动农民的置换意愿。

第三, 在保障资金筹集方面, 虽然当地农民有较高的意愿来承担社会保障的责任, 但他们收入却远远落后于无锡市城镇居民的平均收入, 由于置换的方式不同于征地, 不能改变土地的农业用途, 所以用于土地农业产出的经济效益投入社会保障方面的资金比较有限, 应坚持政府、集体、个人共同出资的原则来筹集农民的社会保障基金。就社会保障基金具体来源而言, 除了政府大力增加财政投入, 增加对农业经济公司财政和贷款支持以及促进农业增产的技术支持外, 政府或集体还应从土地置换后从规模经营的收益中按一定比例注入该部分农民社会保障基金, 这应该是建立该部分农民社会保障基金的主要来源;而这部分置换出土地的集体经济组织也应从本集体的积累资金或土地规模经营收益中抽取一定的资金注入农民社会保障基金;不同的村还可通过不同的土地换保障的方式将置换出的土地进行不同形式的农业经营和融资。通过建立相应的预防应急机制, 编制应急预案, 增加人力、物力、财力的储备, 以确保保障机制的正常运行。

第四, 由于土地换保障强调农民的自愿参与, 所以政府应该加强群众监督, 设立举报热线, 加强上级监管, 对土地换保障的每一环节都进行全时段、全方位的监督检查, 以防在政策落实过程中出现不公平不合理等现象的发生。

参考文献

[1]中共江苏省委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意见[S].中共江苏省委十一届五次会议, 2008.

[2]陈颐.论以土地换保障[J].学海, 2000 (3) .

[3]陈康来.土地换保障问题研究[D].山东:山东大学, 2009 (3) .

[4]郁枫.以土地换保障政策分析-以无锡市征地补偿安置实践为例[D].上海:复旦大学, 2008.

上一篇:创设高效课堂教学下一篇:高校课程发展趋势